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清華洪村歷史名人

清華洪村歷史名人

發布時間:2021-03-14 07:21:41

1. 績溪有哪些名人

績溪縣的歷史名人

  1. 胡錦濤,男,漢族,1942年12月生,安徽績溪人,1964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5年7月參加工作,清華大學水利工程系河川樞紐電站專業畢業,大學學歷,工程師。曾任中央委員會總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

  2. 胡適(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原名嗣穈,字適之,徽州績溪人。曾任北京大學校長、台灣中央研究院院長、中華民國駐美大使等職。胡適因提倡文學改良而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之一,是第一位提倡白話文、新詩的學者,致力於推翻二千多年的文言文,雖與陳獨秀政見不合,但與其同為五四運動的核心人物,對中國近代史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

  3. 胡宗憲(1512年11月4日——1565年11月25日),字汝貞,號梅林。祖籍安徽績溪,家族世代錦衣衛出身,在東南倭亂時期任直浙總督。胡宗憲於嘉靖十七年(1538年)中進士,嘉靖十九年(1540年),被授官為山東青州府益都縣縣令,累遷浙江巡按監察御史,為官二十九年,忠心為國,抗倭有力,官至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左僉都御史。死後追謚襄懋。

  4. 胡光墉(1823—1885),字雪岩,安徽績溪人,中國近代著名紅頂商人,富可敵國的晚清著名徽商,政治家;幼名順官,字雪岩。開辦胡慶餘堂中葯店。後入浙江巡撫幕,為清軍籌運餉械,1866年協助左宗棠創辦福州船政局,在左宗棠調任陝甘總督後,主持上海采運局局務,為左大借外債,籌供軍餉和訂購軍火,又依仗湘軍權勢,在各省設立阜康銀號20餘處,並經營中葯、絲茶業務,操縱江浙商業,資金最高達二千萬兩以上,人稱「為官須看《曾國藩》,為商必讀《胡雪岩》。」

2. 安徽懷寧有哪些歷史名人。

1、丁永泉(1892~1968)藝名丁玉蘭,因排行第六,人稱丁老六,總鋪鄉丁家嘴人,著名黃梅戲演員,有"南程北丁"(江南程積善、江北丁老六)之贊。民國15年(1926年)組班進入安慶市區演出,成為黃梅戲從農村進入城市的先行者。民國24年(1935年)又帶班首闖上海,擴大了黃梅戲的影響。在演出中大膽探索革新,虛心吸取姊妹劇種的表演藝術,移植了一批劇目,為提高黃梅戲表演藝術和豐富上演劇目,做出卓越的貢獻。丁永泉以嗓音圓亮、行腔流暢、吐字清晰、表演細膩著稱,譽滿大江南北。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嚴鳳英也曾得其教益。1958年周恩來總理在合肥江淮大劇院接見黃梅戲演員,在省藝校任教的丁永泉參與接見並合影。

2、王星拱(1888~1949)字撫五,高河埠王家大屋人,我國著名教育家、科學家、愛國民主人士。1916年王星拱獲英倫敦大學化學碩士學位回國,應蔡元培之聘,擔任北大化學系教授兼二院主任,歷任南京教育處處長、中央大學化學系教授兼教務長、安徽大學校長、武漢大學校長、中山大學校長,著有《科學概論》、《科學方法論》等作品。王星拱1910年加入中國同盟會歐洲支部,積極參加反清活動,曾與陳獨秀等共同組織大學生俱樂部,並參加《新青年》的編輯工作。王星拱斷然拒絕當局讓其去台灣的要求,後因積勞成疾於1949年10月病逝於上海,剛上任的陳毅市長以"一代完人"的輓聯,以示哀悼。

3、王來聘(不詳~1633)懷寧人。明崇禎四年(1631年)武科會試,王來聘獲第一,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武狀元,授副總兵。崇禎五年(1632年),孔有德(明登州參將,後降清)據登州反明,官軍久攻不下。次年二月,用火葯攻城,城塌,官軍殺入又被叛軍擊退。王來聘手持大刀身先士卒,再次登城拼殺,不幸受傷陣亡。清乾隆年間修《勝朝殉節錄》賜謚"忠愍"。

4、王鴻壽(1850~1925)藝名三麻子,石牌人,清末民初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工老生、紅生。他演老生戲,別具一格,尤以擅演關羽戲著稱。塑造的關羽形象,於庄嚴肅穆、沉著穩重中顯出蘊含於內的神威,林樹森、李吉來、唐韻笙、李洪春等所演關羽戲,莫不宗之為法。周信芳早年曾得其教益。編演的代表劇目《徐策跑城》、《掃松下書》、《三搜蘇府》等老生戲,《壩橋挑袍》、《過五關》、《古城會》、《水淹七軍》、《走麥城》等單折戲,南北流傳,盛行各地。

5、鄧石如(1743~1805)原名琰,字石如,自號頑伯、完白山人等,白麟畈(五橫鄉白麟村)鄧家大屋人。他的篆書參以隸意、熔篆隸於一爐;他的隸書,集各家精髓;他的楷書,真氣彌漫,楷則俱備;他的篆刻藝術更以獨樹一幟的風格,巍然崛起於印壇。通過長期的藝術實踐,產生了大量的藝術珍品,且形成書法理論上的獨見:"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終成雄琚中國書壇數百年而不衰的一代宗師,譽為"千年一人"。

6、鄧以蟄(1892~1973)字叔存,白麟畈(今五橫鄉白麟村)鄧家大屋人,是著名書法家鄧石如的五世孫,教育家鄧藝孫的第三子,現代美學家、美術史家、教育家。1917年赴美,入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學習哲學,特重學習美學,是我國留學生到歐美系統學習的先行者之一。1923年回國,補聘為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1927年到廈門大學任教,1928年轉至清華大學。1933~1934年出遊西歐意、比、西、英、德、法等國,訪問很多藝術博物館,歸國後寫成《西班牙游記》一書。自歐洲回國後,在清華大學任教,同時潛心從事中國書畫及其美學理論的研究,並取得重大成果,寫成《畫理探微》、《六法通銓》、《病餘錄》(未寫完)、《書法欣賞》。解放後,先後在清華大學哲學系、北大哲學系任教。1962年他把家中珍藏的鄧石如大量書法篆刻作品捐獻給北京故宮博物院,受到國家文化部的嘉獎。

7、鄧稼先(1924~1986)白麟畈(五橫鄉白麟村)鄧家大屋人,著名的理論物理學家,是我國核武器理論研究的奠基者、開拓者之一,也是我國研製、發展核武器的主要組織領導者之一,被稱為"兩彈元勛"。1941年考取西南聯大物理系,畢業後被聘為北大物理系助教。1948年,考入美國印弟安那州普渡大學物理系研究生。1950年8月29日,鄧稼先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9天後,毅然回國,從事原子核理論的研究。1958年起擔任中國原子彈理論設計的總負責人,1964年10月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之後又擔任氫彈理論設計的負責人,1967年6月,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成為世界上第4個擁有氫彈的國家。1986年7月29日,他因積勞成疾,與世長辭。同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追授他"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8、劉蘭芝(生卒年不詳)出生於漢朝,小市鎮小吏港人。自幼聰明能幹,長大後嫁與廬江府小吏焦仲卿,夫妻恩愛,情投意合。然而劉蘭芝活潑開朗的性格卻為焦母所不容。在焦母的淫威逼迫下,焦仲卿不得已休棄了劉蘭芝。劉蘭芝含辱回到娘家,勢利的兄長不顧她的反對,硬將她再嫁太守之子為妻。劉蘭芝抗婚不成,為捍衛自己的愛情和婚姻自主權,在迎娶之日投河自盡,焦仲卿聞之亦自縊殉情。劉蘭芝、焦仲卿忠貞、悲壯的愛情故事傳揚開來,打動了世人,根據他們的故事創作的漢樂府著名長詩《孔雀東南飛》一代一代流傳,成為千古愛情絕唱。

9、劉若宰(1595~1640)字胤平,號退齋,平山大塅人,明崇禎元年(1628)文科狀元、書畫家。劉若宰出生於書香門第,文思敏捷,出口成章。擅長書畫,楷、行、草書均精絕。他常向朝廷舉薦智勇忠貞的人才,明末名將史可法由安池道監軍升為安徽巡撫,就是因為他的舉薦。崇禎十三年四月十三日,他因積勞成疾辭世。死後追贈"詹事",賜祭葬,蔭子,後因子餘王慧仕,加贈太僕太卿。舊時縣學宮(今安慶市)前建有狀元坊,劉若宰在安慶的府邸稱"狀元府",今安慶狀元府賓館得名於此。

10、陳獨秀(1879~1942)原名乾生,字仲甫,號獨秀山民,原籍懷寧縣廣濟圩陳家破屋(今屬安慶市郊區)人,為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新文化運動的旗手,"五四"運動總司令。1915年9月,在上海創辦《新青年》雜志,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首創者。創辦的《新青年》、《每周評論》等政論刊物,對五四運動起了號召和指導作用。毛澤東同志曾高度評價陳獨秀,稱之為"思想界的明星"。1920年8月,在上海成立中國第一個共產黨組織--上海共產主義小組。把《新青年》改為小組機關刊物,大力傳播馬克思主義,介紹黨的知識。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當選為中央局書記。後擔任中共"二大"到"五大"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長、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11、陳延年(1898~1927)懷寧縣在城鄉(今屬安慶市)人,陳獨秀長子。中國共產黨早期著名政治活動家。1925年春,出任中共廣東區委書記。是年6月,為聲援上海"五卅"反帝愛國運動,他與鄧中夏一起發動和領導了震驚中外的有25萬工人參加的"省港大罷工"。1927年先後任中共江浙區委書記、江蘇省委書記,當選為中共五屆中央委員和政治局候補委員。是年6月26日,江蘇省委機關被軍警包圍,陳延年為掩護其他同志脫險而被捕,獄中受盡酷刑,堅貞不屈。7月4日在上海龍華壯烈犧牲,時年29歲。

12、陳喬年(1902~1928)懷寧在城鄉(今屬安慶市)人,陳獨秀次子。中國共產黨第五屆中央委員。先後任中央組織部副部長、湖北省委組織部部長、省委書記、江蘇省委組織部長。上海爆發震驚中外的"五卅"慘案,李大釗、陳喬年等領導北京各界民眾舉行了一次大規模的反帝示威遊行,有力支援了上海工人階級的斗爭運動。1926年3月,陳喬年、李大釗等發動北京各界10萬多群眾舉行請願斗爭,抗議日本等八國駐華公使向中國政府發出的所謂"最後通牒",軍閥政府殘酷鎮壓,釀成"三·一八"慘案,喬年在斗爭中受傷,仍不顧個人安危,堅持指揮群眾撤退。1928年2月26日,由於叛徒告密,陳喬年不幸被捕。在獄中,寧死不屈,同年6月6日,在上海楓林橋畔英勇就義,年僅26歲。

13、陳攖寧(1880~1969)祖籍懷寧洪家鋪新陳埂。他是我國現代著名道教學者和道教著作集大成者,是第三、四屆全國政協委員。陳攖寧自幼聰穎過人,才華出眾。29歲時,歷游九華、武當、嶗山等名山勝跡,求師訪友,窮研仙道之學。著有《四庫全書不識道家學術之全體》文稿。民國6年,編寫《道藏分類目錄提要索引》。三十年代,任教上海仙學院,主編《半場月刊》、《仙學月刊》。先後著有《黃庭經講義》、《孫不二女丹詩注》、《靜動必成》等。1953年被聘為浙江省文史館館員。1957年中國道教協會成立,歷任秘書長、副會長、會長等職。1961年中國道教協會設立研究室,主持編寫《中國道教史提要》。此後,著有《道教起源》、《靜動總說》等。

14、楊月樓(1844~1890)名久昌,譜名久先,以字行,石牌楊家墩人,清末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名列"同光十三絕"。因演《芭蕉扇》、《五花洞》、《蟠桃會》等猴戲,靈活如猴,有出入風雲之概,又得外號"楊猴子"。被著名京劇老生張二奎收為弟子,與俞菊笙稱為"雙璧"。後掌著名班社三慶班。楊月樓嗓音宏亮,文武兼備,能戲偏多。演孫悟空出台時翻筋斗108個,在一定尺寸內不離故步,有"一般京劇非偏愛,只因貪看楊月樓"之譽。

15、楊小樓(1878~1938)楊月樓之子,譚鑫培義子,藝名小樓。石牌楊家墩人,清末民初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與梅蘭芳、余叔岩並稱"京劇三大代表人物",享有"武生宗師"的盛譽。擅演劇目甚多,據《中國大網路全書》記載有30多種。他扮相英偉,嗓音清亮,兼具"炸音";行腔朴實無華,富有韻味;擅從人物劇情出發,體現意境,重在神似。他又是一位愛國藝人,1937年日本侵佔北平後,不顧安危,拒絕為冀東偽政權作"祝賀演出"。

16、楊石先(1897~1985)原名紹曾,懷寧縣人,我國現代化學家、教育家。曾先後擔任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化學部主任,國家科委化學組長,中國化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第一至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委。1949年9月,他作為教育界代表出席了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並參加了開國大典。不久被任命為南開大學校長。1954年9月,受到周恩來總理的單獨接見。1956年,開始研究當時在國內尚屬空白的有機磷化學。毛澤東同志曾到南開視察他創辦的兩個農葯車間。1963年後,研製出磷32、47和除草劑一號等4種新農葯,獲國家科研獎。之後,還研製出防治白葉枯病的新農葯--枯葉凈等10多種新農葯,為促進農業生產做出了重大貢獻。

17、楊兆成(1902~1926)原名楊自濤,化名楊昭,東廣村(今月山鎮新光村人),著名革命烈士,是安徽省第一個為革命捐軀的共產黨員。1925年,楊兆成先後被推選為共青團安慶特支幹事會書記、共青團安慶地方執行委員會書記,並迅速建立了團地委的各個工作機構。1926年1月,年過20剛入黨的楊兆成任中央安慶特支書記兼安慶團地委書記,參與組織了紀念"二七"慘案死難烈士會議、反"三·一八"慘案的安慶市民遊行大會、紀念"五卅"運動大會。1926年秋,楊兆成被捕,英勇就義,年僅24歲。1927年9月中共安徽省臨委在《安徽省臨委悼楊兆成同志》中,贊譽他是"青年工作的指導者"。

18、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高河鎮查灣人,詩人。1979年15歲時考入北京大學,一時被譽為"天才"少年,畢業後任教於中國政法大學,1989年3月26日卒於河北省山海關。從1982年至1989年不到7年的時間里,海子以超乎尋常的熱情和才華,創作出詩歌、文學評論、小說、隨筆等近200萬字的作品。已結集出版的有長詩《大地》、《海子駱一禾作品集》、《海子的詩》、《海子詩全編》。1986年他的作品獲北京大學第一屆藝術節"五四"文學大獎賽特別獎,1988年獲第三屆《十月》文學獎榮譽獎。2001年,榮獲第三屆人民文學詩歌獎。2000年,他的詩《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編入到高中語文課本。

19、郝蘭田(1832~1872)懷寧人,清末京劇老旦著名演員,京劇改革家王瑤卿之外祖父。原為徽戲演員,工老生。以唱《祭風台》(即京劇《借東風》)名遍皖中。大約在道光、咸豐之間來北京,因與程長庚同鄉,搭入三慶班演唱。入班後,初演《天水關》孔明一角,聲容並茂,氣度高華,頗受觀眾贊賞。後因三慶班缺少老旦一工,郝自請改唱老旦。郝蘭田能綜合各家老旦之特長,並以老生唱法合旦腔韻味,而創制出老旦新腔。從此,京劇老旦一行的地位,一躍而上,始為劇界內外所重視。

20、程演生(1888~1955)譜名存材,字源銓,又字總持,別號天柱外吏、寂寞程生。平山程家大屋人,現代教育家、考古學家。程演生留學法國,獲法國考古研究院博士學位,並任該院研究員。歸國後,歷任杭州華嚴大學文學主任、北京大學、暨南大學教授、安徽省第一師范學校校長。1932年4月接任安徽大學校長。民國34年抗戰勝利,出任安徽學院院長,36年辭職至上海,新中國成立後,任上海市文史館館員。程演生著述宏富,著有《模範文選》、《離騷講義》、《太平天國史考》、《圓明園圖考》等二十餘部。

3. 東莞歷史上都有那些名人

著名人物周永泰,廣東東莞人。始祖周永泰於十九世紀中葉來港發展,後其長子周少岐晉身為定例局議員,在商界名噪一時,為周氏家族奠下穩固的基礎。不少家族成員擔任政府要職,其中有周少岐,周埈年,周錫年擔任香港定例局(立法局前身)議員,太平紳士,而其中周埈年,周錫年更被封爵。周卓凡,20世紀初香港企業家,周少岐之弟,周錫年爵士之父,著名的股票投資高手。周錫年之子周啟邦,譚月清(富商譚煥堂之女)夫婦是社交名人,其對生活的享受更深入民心。之子周啟賢香港華人銀行首席副董事長兼總經理。周啟邦之子周國豐大律師。周啟賢之子周國勛,先施錶行,副主席兼執行董事,名表大王。周埈年之子周湛煌是鍾表界名人,宜進利集團主席。周湛煌 之子周嘉康(美力士)Milus董事總經理。周氏家族是香港四大家族之一。
盧賡揚,號禮屏,又名盧根,生於1829年,廣東東莞人。同治年間,成為省港知名富豪紳士的盧禮屏,捐出大量資金為族人修建祖墳、建祖祠和溥善堂、育嬰堂,施醫濟葯。1874年盧禮屏被推薦為香港東華三院總理,1878年向香港政府申請創建保良局,並任首屆總理,保良局是香港歷史上影響最為深遠的慈善機構之一。盧禮屏樂善濟施、扶貧濟困的精神獲得當時清政府和香港政府的廣泛贊譽。其去世後後人為其建一祠堂(禮屏公祠),公祠落成之時,慈禧太後曾親筆賜匾:「福善修仁」,表揚他熱心公益的精神。祠堂至今保存完好,已列為市一級文物保護單位。
張蔭麟(1905—1942),字素痴,廣東東莞人。著名學者;歷史學家。
張蔭麟1905年11月出生於官宦之家,1922年畢業於廣東省立第二中學。次年,考入清華學堂中等科三年級肄業。僅半年,在《學衡》雜志第21期上發表處女作:《老子生後孔子百餘年之說質疑》,針對史學家梁啟超對老子事跡考證提出異議,清華師生大為震動,並梁啟超的激賞。1924年6月,又發表論文《明清之際西學輸入中國考略》,分析明清兩代傳入的西方學術的差異及其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他在清華求學7年,以史、學、才三才識出眾知名,與錢鍾書、吳晗、夏鼐並稱為「文學院四才子」。並先後在《學衡》、《清華學報》、《東方雜志》、《燕京學報》、《文史雜志》、《國聞周報》等刊物發表論文和學術短文40多篇,深得當時史學界稱贊。1929年,以優異成績畢業於清華大學。是年獲公費到美國斯坦福大學攻讀西洋哲學史和社會學。留學4年,修完應學課程,未待期滿,已獲哲學博士學位,提前返國。
袁崇煥:字元素(《明史本傳》),一說字自如(《黃尊素說略》)。生於萬曆十二年(1584年)四月二十八日。祖籍廣東省東莞市石碣鎮水南村,出生於廣西布政使司梧州府藤縣北門街。(一說袁崇煥出生於廣東東莞,年十四隨祖袁世祥,祖袁子鵬遷至廣西藤縣)。
袁崇煥紀念園(廣東東莞)
東莞袁崇煥紀念園位於廣東省東莞市石碣鎮水南村。由該鎮村民與海外袁氏宗親捐資一點二億元人民幣,在明代袁氏故居遺址興建,佔地共十一萬平方米。包括袁故居、袁督師祠、雕像、衣冠冢、三界廟等。
蔣光鼐:字憬然,1888年生,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一期騎兵科畢業;1906年參加同盟會;1911年參加武昌起義;1913參加討伐袁世凱的二次革命;1921年任非常大總統府警衛團副;1932年率十九路軍英勇抵抗日寇進攻,致使日方三次增兵,四易主帥,大挫日寇銳氣;1933年與李濟深 、陳銘樞等發動反蔣事變,極力抗日;建國後當選為第一屆全國政協 常務委員,紡織工業部部長等職。
葉富(1848-1880):原名貴富,字夢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12月25日)生於廣東廣州府新安縣九龍司(今香港島),祖籍廣東東莞水南人,清末海軍愛國將領。
1867年6月,沈葆楨(林則徐女婿)到福州馬尾船政學堂任職,所招學生,自是福建省本地人。船政第一次招考學生後,又從廣東招來已學過英語,並且基礎較好的學生葉富、鄧世昌、呂瀚、李和、張成、李田、黎家本、林國祥、梁梓芳、卓關略等十餘人。
葉富1867年考入福州船政學堂後學堂第一屆駕駛班,1871年堂課畢業,1873年9月艦課畢業。1874年3月任福建水師海東雲艦管帶;升都司(正四品),賞戴藍翎,加游擊銜(從三品);1876年任靖遠艦管帶;1878年9月任超武艦管帶。
1879年1月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沈葆楨調超武艦和藍翎游擊銜留閩盡先都司葉富管帶前往南洋海軍,駐扎浙江溫州。
葉富與鄧世昌都來自廣東,同期考入船政學堂駕駛班。他們在學生時期意志相洽、志趣相投,即成為摯友。畢業後,他們同在福建水師任兵艦管帶,後李鴻章調鄧世昌前往北洋海軍(北洋水師),沈葆楨調葉富前往南洋海軍,同時並肩保衛中國沿海地區。因同為海軍出身,後兩家結為親家,葉富的兒子葉說周[原名葉錦瑛(鍈),鎮雄]娶了鄧世昌的二女兒鄧秀嬋為妻。
光緒六年(1880年7月25日),浙江匪徒黃金滿勾結倭寇肆意擾亂台州,超武艦奉命派往進剿,管帶葉富帶領全艦官兵奮勇作戰、英勇殺敵,不幸壯烈犧牲,時年僅32歲。清廷下詔書贈游擊,並給騎都尉世職。
葉富殉國後,鄧世昌得訊,深為哀悼。清廷下旨予以優恤葉家,誥贈葉富原配夫人周氏恭人,封葉富兒子葉說周世襲雲騎尉銜。
鄧世昌:原名永昌,字正卿。清末海軍愛國將領,民族英雄。1849年10月4日生於廣東番禺(今廣州市海珠區),祖籍廣東東莞懷德鄉人。
生於富裕人家,其父鄧煥庄,專營茶葉生意,嘗於廣州及津、滬、漢、香港、秦皇島等地開設祥發源茶莊,並始建鄧氏家祠。少時隨父移居上海,從西方人學習算術、英語。
1867入馬尾船政學堂駕駛班第一期學習,1871年,被派至「建威」艦練習航海。1874年以優異成績畢業,並被船政大臣沈葆楨獎以五品軍功任命為「琛航」運船幫帶,次年任「海東雲」炮艦管帶,時值日軍侵台,鄧世昌奉命扼守澎湖、基隆等要塞,得補千總。又調任振威炮艦管帶,代理「揚武」快船管駕,升守備,加都司銜。
1880年調入北洋水師,先後擔任「飛霆」、「鎮南」蚊炮船管帶和「揚威」、「致遠」艦管帶。
1894年9月17日在中日甲午黃海海戰中壯烈犧牲。
鄧世昌有三兒五女,長子鄧浩洪,承襲世職,任職於廣東水師,1947年去世;次子鄧浩洋,青年早逝;三子鄧浩乾是遺腹子,曾在民國海軍部供過職,1969年逝於無錫,無子,養女鄧孝思;長女鄧秀媛;次女鄧秀蟬嫁給鄧世昌同窗摯友南洋海軍超武艦管帶葉富的兒子葉說周[原名葉錦瑛(鍈),鎮雄]為妻;三女鄧秀娟;四女鄧秀婷;五女鄧秀海。
陳鏡開(chén jìnɡ kāi)男子舉重運動員。1935年生。廣東東莞人。自幼喜愛健身運動。1953年從健身運動轉為練舉重。1955年入中南軍區體工隊,後被選入國家舉重集訓隊,成績提高很快,一年間挺舉成績從95公斤猛增到130公斤。1956年6月7日在上海舉行的中國、蘇聯舉重友誼賽中,以133公斤的成績打破了美國運動員溫奇保持的56公斤級(最輕量級)挺舉世界紀錄,成為中國第一個打破世界紀錄的運動員;同年還分別以135公斤、135.5公斤的成績兩次打破這個項目的世界紀錄。1957年在第三屆國際青年友誼運動會上,以139.5公斤的成績第四次打破這個項目的世界紀錄。1958年9月26日在萊比錫舉行的國際舉重比賽中,以140.5公斤的成績第五次打破這個項目的世界紀錄。1959年在「莫斯科杯」國際舉重個人冠軍賽中,以148公斤的成績首次打破60公斤級(次輕量級)挺舉世界紀錄,1961年以148.5公斤、1963年以151公斤、1964年以151.5公斤的成績連續三次打破這個項目的世界紀錄,從而成為在兩個級別上連續九次打破世界紀錄的運動員。1956年獲運動健將稱號。1959年起五次獲國家體委頒發的體育運動榮譽獎章。1979年起任中國舉重協會主席。1980年任廣東省體委副主任。1959年、1964年、1978年先後當選為第二屆、第三屆、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84年被評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三十五年來傑出運動員之一。1987年被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授予奧林匹克榮譽勛章。
陳偉強(1958--),廣東東莞市人。舉重世界紀錄創造者,「奧運會」金牌獲得者。
陳偉強從小酷愛體育。1972年7月開始進入廣東體育館業余體校練習舉重,由於全面身體素質基礎好,腿部力量較強,訓練刻苦,故進步較快,1974年入選廣東舉重隊。1974年至1978年共42次破52公斤級、56公斤級青年全國紀錄。
運動成績:1977年 在第8屆亞洲舉重錦標賽和中國——巴基斯坦舉重比賽中,三次打破52公斤挺舉世界青年紀錄和總成績世界青年紀錄、1978年 在中國——聯邦德國舉重比賽中打破56公斤級挺舉世界青年紀錄、1979年 在全國舉重達標賽和第33屆世界錦標賽上以151.5和153公斤的成績兩次打破世界紀錄、1982年 在第9屆亞運會上獲抓舉和總成績冠軍、1984年 獲世錦賽60公斤總成績和抓舉兩枚金牌、1984年 在第23屆奧運會上獲60公斤級金牌
所獲榮譽:1979年 當選全國十佳運動員之一、1979年 獲運動健將稱號、1979年、1984年獲國家體委頒發的體育運動榮譽獎章
曾國強 性別:男 體重:50公斤 生日:1965.3.18 籍貫:廣東東莞 項目:舉重
運動經歷:1976年在鎮少體校舉重班學練舉重,1981年入省隊訓練,不久入選八一隊,1983年進國家隊。
運動成績:1983年 在世界青年舉重錦標賽上獲52公斤級金牌、1984年 在第23屆奧運會上獲52公斤級金牌、1984年 在第38屆世界舉重錦標賽上獲總成績和挺舉兩項冠軍、1984年 在第16屆亞洲舉重錦標賽上獲52公斤級抓舉、挺舉、總成績三項第一、1985年 第39屆世界舉重錦標賽上獲52公斤級挺舉和總成績亞軍
所獲榮譽:1982年 獲運動健將稱號、1984年 獲第16屆亞錦賽最佳運動員稱號、1984年 獲國家體育運動榮譽獎章,同年榮立一等軍功、1985年 獲國際級運動健將稱號、在1984年第23屆奧運會上奪得52公斤級冠軍,成為中國第一位摘得奧運會金牌的舉重運動員。
奪冠時刻:1984年7月29日,第23屆洛杉磯奧運會,曾國強在52公斤級的比賽里力克日本名將,以"黑馬"姿態榮獲本屆奧運會舉重比賽的第一個冠軍。
葉潤成,1961年9月出生,廣東東莞市道滘鎮人。受環境熏陶及影響,自幼學會游泳並擅長蛙泳。1973年畢業於道滘小學後進入東莞游泳業余體校,1977年被招入廣東省體工隊,1981年,調入國家游泳集訓隊。1982年,葉潤成隨中國游泳隊參加在印度舉行的第九屆亞運會游泳比賽獲得男子100米蛙泳冠軍。他是中國參加亞運會游泳比賽獲第一枚金牌的運動員,是他使我國實現亞運游泳金牌「零」的突破。
陳肖霞(1962年10月8日-),中國退役跳水運動員,廣東東莞人,中國第一位跳水世界冠軍,曾稱譽她為「跳水皇後」。

4. 樂平市的歷史名人

饒娥(749—762年) 女,字瓊貞,唐代長城鄉(今接渡淚灘村)人。饒娥自幼喪母,與父饒績相依為命,十歲時就會做飯、洗衣、織布,勤儉孝順。其父以耕種為生,兼操捕魚。一天,饒績在江上捕魚,船覆落水,沉入江中,下落不明。饒娥連續三天在江邊痛哭尋找,水食不進,痛不欲生。第四天饒績屍首浮出江面,鄉鄰認為是饒娥的孝行感動了天神,才使繞績屍首浮出。父死後,饒娥決意隨父而去,並絕食而終。饒娥的孝行驚動了官府和京城,當時的樂平縣令隨即撰文申報朝廷。當時的大文學家柳宗元聞後也頗受感動,撰文《饒娥記》彰揚饒娥孝行。《新唐書》將饒娥列入孝女,地方為饒娥建廟、立祠奉祀,饒娥孝道流傳至今而不泯。
洪皓(1088—1155年) 字光弼,樂平岩前(今洪岩鎮)人。宋政和五年(1115年)中進士,初任秀州司錄。時逢災後大飢荒,洪皓冒殺身之罪,截留浙東鋼米賑飢,解救了數萬行將餓死的災民,當地人民深感其思,尊其為「洪佛子」。南宋初年,他奉命出使金國,因不屈服金國統治者的侮辱,被扣留軟禁,遭受種種折磨仍堅貞不屈。後被流放冷山(今屬吉林省地)。在冷山期間,他與金人友好相處,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用樺樹皮憶寫《四書》,教育金國兒童,傳播漢族文化,促進了民族團結。在金十五年後全節而歸,被譽為蘇武第二。不久又因揭露秦檜私通敵國遭到報復,被流放英州(今屬廣東)。九年後平反昭雪,在回京途中病逝。著有《松漠紀聞》、《鄱陽集》、《帝王通要》等傳世。
王剛中(1103—1165年) 字時亨,宋代樂平履恆里燕窩村(今禮林鎮府前村)。南宋紹興十五年赴京應考,提出革除時弊的對策,深得宋高宗器重,被點為進士第二名(榜眼)。入仕後,正值金宋交兵之時,面對主戰、主和兩派嚴重對立的現實,他選擇了「主戰」,堅決抗金,時時不忘收復中原。入仕後的前十年,王剛中受到秦檜排擠,一直在洪州(今南昌市)任儒學教授。秦檜死後,他先後任秘書省校書郎、著作佐郎、中書舍人,很得高宗重用。後以龍圖閣侍制銜出任成都府尹,兼四川制置使,成為當時最大的封疆大吏。在四川他堅持以禮法制軍,廢除苛政,整治社會風氣,興建府學禮殿,加強民間教化,大施德政。升任宰相以後,更是為朝廷殫精竭力,盡其所為。王剛中一生著書100多卷,其中《易說》、《仙源聖記》、《漢唐史要覽》、《春秋通義》在哲學、史學研究上頗有價值。
洪邁(1123—1202年) 洪皓第三子,字景盧,號野處。洪邁自幼讀書勤奮,精通四書五經,廣獵稗官野史、道釋經籍、醫卜星算。他讀書也抄書,他研讀司馬光《資治通鑒》時,曾三次抄完了全書。洪邁23歲時高中博學詞科,當過地方官,當過京官,曾出使金國,最後官至端明殿大學士,是一位為政清廉的官吏。洪皓一生著作有40多種,其中最為著名的是《容齋隨筆》,被歷代名人譽為「垂範後世」的佳作,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對當政者具有資政、資治作用,一代偉人毛澤東對此書十分珍愛,每日必讀,臨終時此書還擺在他的案頭。
馬廷鸞(1222—1289年) 字翔仲,號碧梧,眾埠樓前村人。南宋淳祐七年進士,歷任池州教授、太學錄、秘書省正字等官職,咸淳五年出任右丞相。馬廷鸞為官清正,敢於奸臣作斗爭,曾冒罷官之險,上書彈劾把持朝政的宰相丁大全之罪行,進諫罷免庸臣董宋臣、朱熠之流的官職。他的義舉受到群眾的推崇,得到皇帝的重視,因此而被拜為宰相。但當時外戚當權,朝政腐敗,忠臣無法施展才華,無力挽救危亡,馬廷鸞出任宰相三年之後不得不辭官去政。馬廷鸞自幼甘貧苦讀,知識淵博,文辭工整,曾為皇廷詞臣,理宗、度宗兩代君王的詔書聖旨、館閣文書大都是馬氏起草。晚年歸隱故鄉,潛心著書立說,有《碧梧玩芳集》等著作傳世。
馬端臨(1254—1340年) 字貴與,號竹村,眾埠樓前村人,馬廷鸞次子,12歲中秀才,南宋咸淳九年中江南漕試(鄉試)第一。後隨其父辭官歸隱故鄉。馬端臨在故鄉潛心研究歷代典章制度,積數十年辛勞著成歷史巨著《文獻通考》,全書348卷,從上古一直寫到南宋末年,是一部記述歷代典章制度十分完備、非常有價值的史書。後人將馬氏《文獻通考》與唐杜佑《通典》、宋鄭樵《通志》合稱「三通」,並將《通考》譽為「三通」之首,《文獻通考》奠定了馬端臨偉大的史學家的地位。馬端臨晚年曾出任樂平慈湖書院和衢州柯山書院山長、台州路儒學教授。
汪道誠(1783—1865年) 字勉旃,號礪軒,樂港里汪人。汪道誠自幼苦練騎射,有「射無不中」之功。嘉慶十二年赴鄉試武科,中榜首。十四年應京考,又中榜首,得一甲一名,成武狀元。歷任乾清門頭等侍衛、福建詔安營游擊、泉州城守營參將、福州城守副將、天津鎮總兵、代理浙江提督、雲南提督等官職。在雲南任職期間,邊寨土司勾結境外少數民族頭人叛變,擊殺官兵,騷擾邊境安寧。汪道誠率精銳進剿,生擒大部叛變頭首。汪道誠在雲南六年,組織士兵屯田,積余了大批糧食和物資,凡軍中士卒遇婚喪事,從中可以領取豐厚的經費,士卒皆感其德。汪道誠年七十退役,隨子茹鑒寓居福州。同治四年病逝於閩寓。
夏廷宜(1851——1907年) 字先知,臨港睦樂村人,綽號「混天麻子」。是位武功出色是饒河戲演員,頗有俠義。光緒年間,樂平城鄉開征「厘金」(一種苛稅),加重了人民負擔。光緒三十年知縣杜 磷光又借口興辦高等小學堂經費不足,加征靛捐,引起產靛最多的西鄉紳民憤怒。正在西鄉演戲的夏廷宜,鼓動並帶領西鄉民眾進城示威遊行,搗毀了統捐局、厘金卡、緝私卡、鹽卡和天主教堂,擊沉了兩艘護卡炮船。其後夏廷宜又率眾攻打縣衙,火燒清白堂,開牢釋囚,掀起一場轟轟烈烈的風暴。清廷派九江道台瑞徵率兵馳樂鎮壓。在大兵壓境之時,夏廷宜主動轉移,使瑞撲了空。光緒三十三年,夏廷宜率眾再度攻打樂平城,在途中遭清軍洋槍隊伏擊,中彈犧牲。
戴良謨(1901—1981年) 又名遠猷。名口戴村人。1925年畢業於南京國立東南大學,與著名物理學家吳有訓、嚴濟慈是同學。1928年在創辦樂平中學,任校長。1929年赴日留學,兼任中國留日學生管理處總務課長,並在日本女子職業學校兼教習。回國後,曾任河南省寧陵縣長,在兩年任期內,致力於加固黃河堤防,興辦學校,查禁鴉片,宣傳發動婦女放腳,頗有政績。1932年,先後在清華大學、西南聯大、雲南大學、江西中正大學任教授。1953年入武漢華中工學院,任教學教研室副主任多年。戴良謨熱愛祖國,熱愛黨的教育事業,在學術上治學嚴謹,精益求精,學術造詣精深,是位道德高尚的資深學者和有影響的數學家。
石凌鶴(1906—1995年) 原名石聯學,字時敏。後港大田村人,著名劇作家。石凌鶴學生時代即投身新文化運動和革命活動,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在上海從事工運工作和戲劇藝術活動,1930年參加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抗戰期間,從事救亡演劇、戰地演劇工作。建國後,任江西省文化局長、省文聯主席。「文革」初期受到很大沖擊,粉碎「四人幫」以後,任中國戲劇家協會上海分會主席,是電影、戲劇創作、編輯、導演、表演於一身的劇作家。他的話劇劇作有《黑地獄》、《保衛盧溝橋》、《火海中的孤軍》、《鐵蹄下的上海》、《法西斯喪鍾響了》等,戲曲劇作(含改編)有《還魂記》、《西廂記》、《西域行》、《玉茗花笑》等。他導演過《揚子江風暴》、《賽金花》、《棠棣之花》等著名話劇。他編過《舞台和銀幕》雜志、申報《電影專刊》等。
鄒家燮 (1766-1811年),字秀升,號理堂,生於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江西樂平鎮橋鎮墩上鄒家村人。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解元,嘉慶六年(1801年)進士,旋殿試,以一甲第三名欽點探花,授職翰林院編修,後任錄館纂修官、文淵閣校理、江南道監察御史、禮科給事中等職。
一次仁宗親臨翰林院,鄒家燮恭敬地呈上自己編修校理的書刊,仁宗看後比較滿意,列為二等成績,賜給《味除書室全集》和犀硯、宣紙等珍貴物品。不久,還派他赴貴州擔任副考官。鄒家燮作風正派,審卷認真,得到了大家的好評。
嘉慶十一年(1806年),授江南道監察御史。當時各地缺額補員,可以由總督、巡撫指名選拔。鄒家燮認為這樣做可能會有人營私舞弊,就奏明皇上,提出補員名單一定要經朝廷核實的建議。
江西巡撫金光悌走馬上任不久,上本啟奏說江西巡撫、藩司、臬司、鹽糧各巡道及各州、縣均有大量未了結的懸案,計萬余起。擬請以巡撫為首,成立一個總局,專門清理所有懸案。鄒家燮也呈一奏疏,反對金光悌的提議,請成立總局弊病很多。巡撫問案,實屬有名無實;案件轉遞,事隔多年,反不易查清;總局容易出現舞弊、貪污、敲詐等現象;總局一設,各司、道及地方機構勢必廢馳……所以鄒家燮主張仍由各司、道及地方機構自己處理。仁宗批准了鄒家燮的奏疏。後來,鄒家燮調升禮部給事中,在查處祿米、南新等金庫時,也一如既往,秉公辦事,一絲不苟,知無不言,敢於和不良行為作針鋒相對的斗爭。
嘉慶十六年(1811年)九月初五,鄒家燮在祭母時,心情十分沉痛。次日突然中風死去。其遺著因用語犯忌,多所失傳。
汪守和(1764-1836年),字惟農,號巽泉,生於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六月,樂平縣城(今洎陽街道辦)人。嘉慶元年(1796年)赴京應試中一甲二名(榜眼)進士,官至禮部尚書。
汪守和以文才列黃榜前茅,入仕後初任翰林院編修,又升任侍講、侍讀學士,學政,內閣學士,國史館協修等職,且多次出任各省鄉試考官,多與文章打交道。他治學嚴謹,處事盡心竭力,公正無私。
汪守和晚年自戶部、禮部侍郎,步步晉升為吏部、工部、禮部尚書,左都察御史,道光十六年(1836年)病逝於禮部尚書官邸,享年73歲。
汪守和為官40餘年,以恭謹著稱,得兩代君王重視。汪守和死後,皇上晉贈他「太子太保」銜,敕諭上稱他「性行純良,才能稱職,報國勤勞,鞠躬盡瘁」。汪守和的靈柩自北京運回樂平的途中,經過州縣,地方官員和大紳士多是汪守和的學生,都流著眼淚來祭奠他,為汪守和送行。樂平人為表彰汪守和的功績,在樂平城南門為他建了一個府堂,上鑲「榜眼及第」四個金字。又把汪守和家所在的巷子,命名榜眼巷,至今仍這樣稱呼。

5. 羅洪鄉的羅洪名人

鄒漢勛,孔字輩,字三傑,又字叔績,號績父,小名克勛,清新化縣中羅洪(今隆回縣羅洪鄉)人,地學第二代傳人,生於嘉慶十年(1805)農歷十月。父,文蘇,歲貢生,喜詩、善文,著《九獻考》、《禮器小識》、《景山遺集》;母,吳瑚珊,工詩文,善輿地。鄒漢勛小時隨母學習,常聚灰畫《禹貢》山川圖形。16歲協助兄長漢紀等編著《左氏春秋地圖說》、《博物隨抄》。18歲自己著手編寫《六國春秋》。鄉諺有言「記不清,問漢勛;記不全,問魏源」。道光十一年(1831)後,開始撰寫,讀書偶識》。十七年補府學弟子員,後肄業於長沙城南書院,學習算學和歷法。十九年應鄧顯鶴之聘,參與校刊《船山遺書》。二十五年與鄧顯鶴編纂《寶慶府志》和《新化縣志》。後應賀長齡之邀支貴州,纂修貴陽、大定、興義、安順四府志,被譽為「西南方修志家」。咸豐元年(1851)中舉人。次年,應禮部試,不第。歸途去江西高郵訪魏源,為魏著《書古微》參訂《堯典釋天》,並為其繪制《唐虞天象》、《璇機內外》、《玉衡三建》諸圖。之後,依據以經緯測繪地圖的理論和方法,在《寶慶疆里圖說》中提出一套繪制地圖的基本原則;①明分率(比例);②分准望(方位);③定中宮(坐標);④測日星作圖則以經緯度劃面方格,每格按比例等於若干里,以三百六二度和六十方太密,便改為二十四向。他還創造地圖上和各種標志(圖例):如山用「迭人」;水用「雙線『;道路用」迭點「等等。他的制圖是晉代地理學家裴秀「制圖六體」的繼承和發展。在研究輿地學時,注重古為今用,創新和發展,並通過實地調查,以補古之不足。主張「知古期以用於今,知今期以稽於古」。古今地圖不同的頗多,但也對歷代州郡沿革考核精闢,被譽為中國近代輿地學奠基人。咸豐三年(1853),胞弟漢章隨江忠源攻打太平天國,被太平軍圍困於江西南昌,他與江忠淑率軍赴援。圍解,敘知縣,留軍中參贊軍務。同年秋,江忠源援安徽巡撫,防守廬州(今合肥市),鄒隨同至廬州遷直隸州同知。農歷十二月(1854年1月),廬州被太平軍攻克,被殺於西門,年48歲。曾國藩挽曰「聞叔績不生,風雲變色;與岷樵同死,日月生光」 。鄒著述甚多,除上述外,尚有《五均論》、《六國春秋》、《廣韻表》、《貴州沿革表》、《水經移注記》、《南高平物產記》、《顓頊歷考》等20餘種。
鄒代鈞,代字輩,鄒漢勛之長孫,名君甫,字伯陶,號沅帆,清新化縣羅洪(今隆回縣羅洪鄉)人,地學第四代傳人,為中國近代地圖鼻祖,咸豐四年(1854)三月生。光緒五年(1879)取縣學附生。他為繼承發展祖傳輿地之學,負祖父漢勛的遺稿,赴甘肅酒泉軍營求見左宗棠,保縣丞。十三年,得兩江總督曾國荃推薦,隨劉瑞芬出使英法等國,駐節倫敦。公餘,仍研究輿地學,常刻中外輿地全圖,他參照邁特(米達,即公尺)與華尺比率,製造中國輿地尺,作為繪圖准繩。十五年回國後,應湖廣總督張之洞邀主繪《湖北全省地圖》,並附解說。後在武昌創辦中國第一個輿地學會,翻譯地名,改訂經緯線,用中國輿地尺,道創以銅版印製中外彩色地圖,頗為時人所重視。光緒二十年(1894),任譯書局分纂。甲午中日戰爭時,他向清廷陳說集兵京津,施以新法訓練,防守遼陽、牛庄一線,以水師斷日船接濟。次年,陳寶箴為湖南巡撫,銳意改革,鄒代鈞由武漢返湘,向陳陳言,開辦廠務,被聘為湖南礦務總局提調。後任《湘學報》輿地編撰、時務學堂輿地教習及南學會輿地主講。二十八年赴京,任編書局總纂及京師大學堂地理總教習。三十一年補用直隸州知州。後回武昌繪編《江蘇全省輿圖》,甫脫稿於光緒三十四年(1908)六月,卒於武昌,年54歲。著述有;《西征紀程》、《光緒湖北地記》、《直隸水道記》、《中國海岸記》、《中國地理講義》、《會城道理記》、《中俄邊界說》、《蒙古地記》、《日本地記》、《朝鮮地記》、《安南緬甸暹羅地誌》、,印度阿富汗俾路支地記》、《五洲城鎮表》、《五洲疆域匯編》、《西圖譯略》、《英國大地誌》、《西域沿革考》、《文存》、《詩存》等。
鄒代藩,字價人,清咸豐十一年農歷九月二十七日(1861年10月30日)生於新化縣羅洪村(今隆回縣羅洪鄉)。六歲時,父鄒世咸令其背誦六十花甲,未能竟,從橫樓上將其拋入池塘中,經人救起。此後刻苦攻讀,學業大成。光緒十一年(1885)取縣學附生。後補廩膳生,捐光祿寺署正。鄒善古文,惡科舉。一年應試,主考者姓曹,即賦詩諷刺曰:「可恨青龍偃月刀,華容道上不誅曹。奸臣幸運傳留種,科甲場中獨占鰲」。官府追捕,他裸體對罵,捕者疑其瘋,釋之。中日甲午戰爭後,參與戊戌維新運動,創辦新化速成學堂與羅洪小學。光緒二十九年(1903)冬,與周震麟編撰宣傳品《血淚書》,從一連串外侮事實說起,抨擊朝廷懦弱無能,屈膝媚外,以喚起民眾革命。書末有「凡炎黃種子,急宜奮圖存,誓驅韃虜於關外,否則瓜分之日立至,亡國之禍不遠矣。血淚陳詞,寧望速起」等語。光緒三十一年,參加同盟會後,與姻親譚人鳳奔走湘、贛、鄂、寧、日本等地。清廷懸賞五十萬元購其頭顱。他笑曰:「吾之頭豈僅五十萬元耶?如賞一百萬,吾或許可將頭贈與人領賞。」宣統三年(1911)長沙起義勝利。十一月,獨立各省代表在南京集會,選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鄒代藩與譚人鳳、劉揆一、廖名縉、歐陽振聲等人作為湖南代表赴南京參加選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的會議。中華民國成立後,任湖田局局長。時譚延闓任湖南都督,兼任國民黨湘支部長、共和黨湘南分會代理會長。一身數任,左右逢源。鄒惡其為人,以湖田局長對都督行文,不用呈文,而用令文譏之。譚也毫不介意。民國11年(1922)冬病卒,年60歲。著述有《歷史精義》、《孝經通義》、《人學堂文存》、《人學堂詩存》、《資江日墨》等。
鄒新垓(1915一1975 年) 湖南省新化(今隆回)羅洪人,中國地圖出版社副總編輯,地學第七代傳人。1939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地學系, 在校受教於張印堂、洪恩齊、馮景蘭、袁學禮、孫雲鑄、楊鍾健、李憲之、趙九章諸先生。畢業後, 留校任助理研究員, 後隨張印堂在滇緬進行地理考察。回校後, 清華決定派他赴美深造, 因父鄒興鉅病故, 受乃祖鄒永暄之召, 回新化主持亞新社務。新垓受命危難, 更知守業之艱, 迎難而進。一方面主持編制二百萬分之一的東亞和日本航行地圖, 一方面繼續編制出版一般參考書和教學用地圖,

並兼任清華大學地學會主辦的《地學集刊》主編, 由亞新出版, 每年四期。還先後在成達高中女校、新化師范、藍田國立師范學院任教。 1943 年, 敵氛蔓延, 國民黨軍節節敗退,印刷原料缺乏, 交通受阻。當時, 國民黨政府內政部數次函邀亞新遷往重慶與其合作出版地圖, 而新垓不願亞新染上政治色彩, 乃婉言拒絕。時亞新偏於一隅, 地圖產品滯銷, 新垓僱人肩挑到貴陽、重慶等地零售, 終於使風雨飄搖的亞新渡過了難關。抗日戰爭勝利後, 亞新遷回武昌原址。
新中國成立後, 鄒新垓參加中國民主建國會, 1950年出席在北京召開的地圖編刊委員會, 同年被選為武漢市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的出版界代表, 並應邀出席了全國第一界出版工作會議。會後, 積極奔走漢滬兩地推動私營地圖出版社和圖書發行單位的聯營。 1951年任武昌各私營圖書文 化單位聯合組成的武昌圖書文儀公司董事長。同年, 全國各私營地圖出版社在滬組成地圖聯合出版社, 1953 年改組合並為私營上海地圖出版社, 鄒新垓任社長。1954年公私合營的地圖出版社成立, 新垓任副總編輯兼編輯行政室主任, 後地址由上海遷北京, 改成國營地圖出版社 。至此, 亞新走完了40年風雨歷程, 以完成其歷史使命而告結束。 1960年, 鄒新垓任北京地理學會理事, 同年任吳晗主編的《地理小叢書》編委會委員。1940年以後, 新垓先後主編《中國析類分省圖解》、《世界列國圖集》和《世界地理綱要》等。擔任地圖出版社副總編輯後, 分工主管地圖編制業務, 擬定編制各項地圖業務規范, 撰寫地圖編制設計大綱, 他強調小比例尺地圖的主導方向即地理制圖, 指出地圖的編繪是個創作過程, 要體現出各地理事象的內在聯系, 反映地理特徵。他提出地理教學圖是揭示地理規律, 培養學生地理空間概念,進行地理思維的直觀工具。他重視地圖的藝術化, 強調美工人員應具有豐富的地理感知。在長期地圖編制生產實踐 中, 工作一絲不苟, 精益求精。提出地理教學圖揭示了地理規律, 培養學生地理空間概念,進行地理思維的直觀工具。重視地圖的藝術化, 強調美工人員應具有豐富的地理感知。在十年動亂中, 因背負民族資本家 這個沉重的十字架而備受折磨, 1975年, 新化鄒氏地圖學世家最後一位傳人悄然地離開了人世。
袁吉六,字仕策,榜名仲謙,清同治七年農歷閏四月初十(1868年5月31日)出生於保靖縣葫蘆寨(其六世祖袁文宗於清初帶全家遷此定居)。民國元年(1912),攜家眷回歸祖籍新化縣永固團巴油袁家凼(今隆回縣孟公鄉白蓮村)年少時由父教讀,他天資聰敏,博覽強記。清光緒八年(1882),辰沅道台巡視葫蘆寨屯務,住宿劉家客寓,耳聞隔壁琅琅讀書聲,通宵達旦,心甚異。次日天明,命弁兵把夜讀者袁吉六傳來,見他身穿破舊長衫,五官卻很端莊,欲試其才,叫他屬對:「小學生藍衫掃地」,他隨口對答:「老大人紅頂沖天」,爾後,他承人資助,入館受教,文章、書法均屬優等,經縣、府兩考,以名列前茅入泮。二十九歲中光緒丁酉科拔貢,後因病未能入京,設館教學。光緒二十五年(1899),苗族學生石昌松在保靖考秀才初試錄取,前往永順府應試,有人誣告其「冒籍」報考,被監考官除名,袁吉六聞訊後,仗義勇為,據理力爭,使准應試。民國2年(1913)春,吉六任湖南省第一師范國文教員。4年,一師學生掀起反對校長張乾的學潮,張為此大怒,決定開除除領頭的學生毛澤東等17人。袁等在張乾麵前據理力爭,說:「毛澤東等皆傑出人才,挽天下於危亡者,必斯人也。」張干被迫收回成命。袁吉六在一師授教時,康(有為)、梁(起超)文體風靡一時,學生作文,競相仿效。他對學生毛澤東說:「作文之道,首應務本,完全摹仿康、梁,實非所宜」。又說:「文章妙來無過熟,要多讀、多寫、多想、多問。」毛澤東接受教誨,改弦易張,獨出一格,袁贊賞毛有孔融之筆。後來,常對毛進行個別指導,為他詳細講解唐、宋「八大家」的文章。毛澤東在延安同美國埃德加·斯諾談及他在第一師范讀書時,說:「學校里有一個國文教員,學生給他取了個袁大鬍子的綽號,他嘲笑我的作文,說是新聞記者的手筆,他看不起我視為楷模的梁起超,認為半通不通,我只得改變文風,鑽研韓愈的文章,學會了古文體,所以多虧袁大鬍子,今天我在必要時仍然能寫出一篇過得去的文言文。」並說:「予之得窺古文涯涘者,袁鬍子之教為多。」民國5年,譚延闓任湖南省長時,要袁任省府機要秘書。他以年邁力衰、難負重任而拒絕,繼續從事教育。先後任教於北京高等師范學堂(現北師大)、湖南第一師范、省立一中、明德中學、長郡中學。民國16年與胡元倓一起參加湖南大學的籌建工作,並任該校教師,直至民國19年退休。袁在教學之餘,竭力著書立說,撰有《文字源流》、《文學史》、《書法必覽》、《分類文法要略》、《國文講義》等。退休回鄉後專心致志著作《說文初義草》,終因積勞成疾,未竟而亡,今存部分遺稿。民國21年農歷四月初二(1932年5月7日),袁病逝,終年64歲,葬於巴油家凼蛇形山。毛澤東主席對吉六非常敬重。1950年,當袁的老同事王季范寫信告知他的遺孀生活困難時,毛主席即去信湖南省主席王首道:「請省府酌予接濟」。使袁夫人得以安度晚年。1953年,毛澤東主席親筆為袁墓碑題字:「袁吉六先生之墓 毛澤東書」。湖南省人民政府撥款為袁重修了墳墓。1965年春毛澤東在中南海宴請郭沫若、章士釗、王季范、周世釗等,席間追憶袁師時,章、郭說「此老通古今文史」,「斯人教天下英才」。1980年,袁的大兒子袁愈槱組成五字對聯「通古今文史,教天下英才」,刻於墓旁石柱上,以志紀念。
鄒永成,字器之,清光緒八年農歷十月初十(1882年11月21日)出生於新化縣羅洪(今隆回縣羅洪鄉),輿地學家鄒漢勛之曾孫。鄒永成繼承家教,潛心經世致用之學。光緒二十九年(1903),應伯父鄒代鈞召,赴武昌協辦輿地學會事宜。在此期間,他暗中翻閱《猛回頭》、《警世鍾》等革命書籍,思想漸進。次年春回湘參加華興會,奉黃興之命,潛赴江西吉安,與黎明望等組織贛江團(又名黃自強公司),暗結附近防營,圖謀響應。因華興會起義事泄,江西機關被迫解散,返回湖南。光緒三十一年秋加入同盟會,宣統元年(1909)東渡日本,留學於明治大學。宣統三年春,宋教仁、居正等同盟會骨幹在永成寓所集會,決定回國成立同盟會中部總會,領導長江流域武裝起義。為籌集資金,鄒永成回國,得知黃興將在廣州黃花崗領導起義,將祖遺祭田一百多畝租的契子抵押與祖伯,得2000元作為經費,於寶慶河街嶺設聯絡機關,召集當地革命黨人,伺機策應。黃花崗起義失敗,他潛赴武漢與焦達峰、孫武等計議兩湖起義事宜,旋偕焦達峰返湘,分頭運動新軍和會黨。九月初四聞焦達峰已在長沙起義成功,他便與謝介僧、葛天保等於寶慶河街嶺謀劃起義。會後,永成奔五峰鋪,勸當地巡防軍張某反正。九月初九張某率營開赴府城,寶慶宣告光復。眾推謝介僧為大都督,永成為副都督,接著,回新化組織民軍,於九月十一日光復新化。省城長沙發生政變,焦達峰等慘遭殺害,鄒憤然離湘赴鄂,襄助北面招討使譚人鳳組織軍隊,准備北伐。不久,南北議和告成,袁世凱竊取臨時大總統。鄒見袁逆竊國,同盟會領導大多妥協,深感民主共和將成泡影。民國2年4月20日,留絕命詩一首雲:「轟轟革命十餘年,驅逐胡虜著祖鞭,不料猿猴筋斗出,共和成夢我歸天。」跳入黃浦江,幸被漁民搶救得生。民國2年(1913)夏,他與詹大悲、寧調元等共商討袁事宜,被黎元洪發覺,下令通緝,又逃回湖南,以湘豫聯軍第三軍軍長名義,偕蔣翎武、程子楷等督師岳州,准備舉兵北上。旋譚延闓取消獨立,他與程子楷等逃亡日本。同年12月與劉承烈等在日本成立民義社,任副社長,繼續組織力量反袁。民國4年夏,回到上海,創辦《救亡報》,造反袁輿論,年底回湘。在郴州集散兵2000人,編為湖南第一旅,自任旅長,反袁護國勝利後,譚延闓重新盤踞湖南,軍隊被迫解散。民國5年,永成前往廣東。民國6年(1917),回湖南任督軍署中將高等顧問,,次年起任湖南總司令部中將參議。民國10年任廣州大元帥府中將高等顧問,並由孫中山圈定為國民黨「一大」代表。民國12年調任軍政部高等顧問。北伐戰爭中,任國民革命軍第六軍中將參議及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參議。後因不滿蔣介石新的獨裁統治,於民國18年回湘參加反蔣倒何(何鍵)。民國19年任國民黨黨史委員會撰修委員。新中國成立後任湖南省軍政委員會參議。著有《鄒永成革命回憶錄》 ,1955年6月逝世,終年73歲。
鄒適今(1917~1989),原名澤薄,1917年生,羅洪鄉中羅洪村人。1937年,赴延安參加革命,入抗大第三期學習。1938~1944年,在湖南、廣東從事抗日救亡工作,歷任《桂林救亡日報》、《香港華商報》編輯,人民抗日游擊隊干訓班主任。1944年冬至1947年夏,先後任重慶《新華日報》和延安《解放日報》編輯。1947~1948年,任中共河北省建屏區委副書記。1948年7月至1950年初,任新華總社編輯、記者。1950年2月,調國家輕工業部工作。同年參加抗美援朝,任東北軍區後勤部政治部報社社長。1951年起,任副處長、副局長。1956年,調國家水產部任副司長、司長。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沖擊,被審查,1978年平反昭雪。1979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任《大網路世界經濟卷》和《網路年鑒》編輯部主任。
鄒洛夷(1936~1994),筆名志洛,1936年生,羅洪鄉人。1957年從邵陽師范畢業後分配到城步太平坳小學任教,1959年5月調城步縣文化館任美術輔導專干。一生輔導學生創作,閑時勤奮耕耘,創作發表版畫作品170餘幅。1963年創作的《山區行旅》、《荒地翻身》、《保豐收》,被中國對外文化友好交流協會送往東歐國家參加巡迴展出。《山區行旅》又於1982年送往法國、日本等國參展,並發表在美國紐約《美洲華僑日報》上,後被收入中國版畫家協會主席李華樺教授編著的《美術創作規律二十講》、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教授譚權書編著的《木刻新技法》和天津美術出版社出版的《中外黑白木刻選》。1983年創作的《苗鄉風情》,當年參加第八屆全國版畫展;《春到苗寨》先後發表在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版畫美術》(1983年第三期)、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版畫世界》(1986年第六期)等雜志上,並參加國家級大型美展和版畫展,多次獲獎。1984年創作的《南山牧場》,參加湖南省建國35周年美術作品展。1987年5月創作的《庄舟化蝶》,被選送西德薩爾州第38屆國際博覽會展出。《耕作隊的休息》參加湖南青年美術作品展後,被收入《湖南省青年美術作品選集》。20世紀60年代初,被評為中國十大青年版畫家之一。1964年被選進國慶15周年人民大會堂湖南廳裝飾辦公室版畫組,創作《南嶽》和《洞庭湖》(與人合作)兩幅大型版畫。由於工作出色,受到周恩來總理的親切接見。他的創作精神和作品風格,受到中外美術界的稱道。1986年,日本成立「鄒洛夷版畫研究會」。他是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版畫家協會會員,湖南省版畫藝術研究會理事,曾任湖南省政協委員,邵陽市美協副主席,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副高級研究員。他的事跡載入《美術辭林》、《中國現代美術家人名大辭典》、《中國當代美術家人名錄》、《湖南當代文學家傳略》。
鄒鵬振(1885~1951),名興輝,字葉侯,1885年生,羅洪鄉人。小時隨父務農。1905年,考入蔡鍔主辦的廣西桂林隨營學堂,1906年以優異成績畢業。歷任排長、連長、營長、團長,參加過討袁、護法諸戰役,勇猛善戰,累立軍功,晉升為湖南陸軍第三師第六旅少將旅長。1926年,在葉開鑫部參加趙、唐之戰,率葉部三個旅攻新化,克寶慶,占衡陽。後加入程潛的國民革命軍,參加北伐。1927年,任六路軍第四十四軍副軍長兼第一師中將師長,西征討唐時接任軍長。後沿京漢鐵路北伐,率部擊敗孫傳芳殘部,攻克海州。1928年蔣桂戰爭前夕,桂系懼其附蔣於己不利,乃佯為交好,暗中乘其不備,包圍武昌四十四軍軍部,迫其下野。李宗仁於事後贈以「功成不居,解甲歸田,高風亮節,殊堪嘉尚」獎旗,以掩天下人之目。鄒百感交集,憤然而歸,從此息影田園、寓居家鄉。戎馬20餘年,平時治軍嚴明,以岳家軍之精神,策己勵人,常謂「軍不擾民者得民心,得民助」,嚴禁部下循私庇錯。平時注意平等待人,關心士兵生活,對偶犯軍紀者必了解情況,再處之,不動輒假以顏色。有時軍餉不繼,必與士兵同艱苦。每次臨陣,總是身先士卒,不避艱險,深得士兵愛敬。一生極富正義感,不隨流俗,維護進步。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他不滿國民黨「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走一個」的血腥政策。當共產黨員馬子谷在武漢被捕入獄時,他激於公義和鄉情,利用其駐軍武漢之勢,以身家性命擔保強行保釋。解甲歸田後,何健主湘時他仍掛省府委員之名,但鄉居不予參政,「九·一八」事變後,卻鼓勵妻弟魏巍重新入伍參加抗戰。後魏巍改名白天,參加革命隊伍。思想進步,能處變不驚,遇事不慌。解放前夕,他多方支持地下共產黨活動。聽到湖南和平解放,深佩程潛之明智。土匪武裝攻打羅洪區政府前,匪首暗地到羅洪籌糧籌款,遭到他的斷然拒絕。國民黨軍隊反撲新化縣城後,縣長劉鎮越想帶走槍支人馬回隆回,他以凜然口氣勸告劉不要一錯再錯,使劉隻身離開新化。在他的影響下,新化警察部隊近800人向解放軍投誠。1951年,因「反革命案」被錯殺。1983年平反昭雪,《湖南省志》為之立傳。
鄒捷中(1947年10月~今)民盟盟員,中南大學數學科學與計算技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2000年任湖南省數學學會副理事長,2001年起任中國數學學會第八屆、九屆理事會理事,2002年任中國工業與應用概率統計學會副理事長、湖南省學位委員會委員。曾任第七屆、八屆、九屆湖南省政協常委。2001年11月被聘任為湖南省人民政府參事。
鄒捷中出生於一個知識分子家庭,曾經下過鄉,當過工人。1979年經長沙市數學學會考核推薦,被長沙大學由工人破格錄用為數學教師;1980年,被錄取為長沙鐵道學院概率論與數量統計專業碩士研究生,師從著名數學家侯振挺教授,並於1982年獲理學碩士學位;1982年起,任長沙鐵道學院教師、副教授、教授;先後擔任長沙鐵道學院科研所應用數學研究室主任,概率統計研究室主任,科研所常務副所長等職。其間,1983年在職攻讀博士學位,1987年1月獲理學博士學位。長沙鐵道學院與中南工業大學、湖南醫科大學合並組成中南大學後,2003年任中南大學數學科學與計算技術學院首任院長。
自 1993 年起任湖南省政協常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參事。長期從事應用概率和馬爾可夫過程理論及數理金融的研究。在《中國科學》、《倫敦數學雜志》等國內外重要刊物上發表論文 40 余篇, 合著專著 4 本。曾獲1987 年國際Davidson 獎 、 1998 年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 3 項湖南省科學進步一等獎及湖南省優秀論文獎等多項獎勵。 1987 年被評為湖南省優秀科技工作者, 1992 年獲鐵道部火車頭獎章,鐵道部有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從 1992 年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曾應邀赴英國作高級訪問學者,並在劍橋大學、格林威治大學講學。
鄒昌林(1948年~今):1981年他畢業於首都師范大學歷史系,同年考上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歷史系,讀碩士,從師尹達先生。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所儒教室副主任
1985年留本院教務處工作,任副處長、講師。1987年秋,考取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宗教系,讀博士,從師余敦康先生。1991畢業留世界宗教研究所工作。現為副研究員、儒教室副主任。著有《中國禮文化》、《中國古代國家宗教研究》等著作。
鄒祖錫(1938年~今),名濟群,又名甫駿。1957年畢業於華中工學院。1962年分配到機械工業部鄭州第六設計研究院工作。研究員、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標准設備設計,磨料磨具工藝和其他項目的工藝設計。先後參加和主持過磨料自動包裝機等多項大量標准設備的設計、安裝,汽車發動機缸體(套)珩磨加工工藝、金鋼石高精度珩磨油石和珩磨頭的研製,以及珩磨機的改造、磨料磨具行業中的工藝設計等工作。在主持第二砂輪廠塗附磨具製造分廠的工藝設計中,去德國考察並與德方進行設計協調。曾多次榮獲院優秀設計獎和優秀項目獎,河南省機械工業科技進步一等獎。

6. 滄州武術之鄉歷史名人簡介

滄州轄境古屬燕齊,民風以醇厚勤勞、尚義任俠著稱。遠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武建泱泱」之譽。歷代薪火相傳,武風沿襲不衰,到清末民初,達於鼎盛,有 「小梁山」之稱。據志書記載,僅明、清兩代滄州就出過武進士、武舉人1937名,丁發祥、竇爾敦即為清初武功蓋世的武術名師。
近代,列強侵凌,為驅寇報國,維護主權,滄州傳藝習武風靡城鄉:眾多武林精英傳德授藝。張之江任館長的南京國術館,曾有52位滄州拳師先後在館任教。霍元甲、霍殿閣、王子平、佟忠義、王正誼(大刀王五)李鳳山(燕子李三)等名師豪傑,即為滄州在南北鏢行贏得「鏢不喊滄州」的威名,又為御辱鎮邪、弘揚國威、光大中華武術作出突出貢獻,被譽為武林師表和民族的驕傲。
精武會創始人「霍元甲」 武術大師「王子平」 武術大師「佟忠義」
新中國成立以後,滄州武術如古樹逢春,老將寶刀不老,新秀層出不窮,枝繁葉茂碩果累累。
滄州武術拳種流派眾多,特色鮮明,源起或流傳於滄州的有八極、劈掛、六合、燕青(迷蹤)、明堂、太祖、功力、螳螂、等52種,佔全國拳種的40%。滄州武術既有大開大合的勇猛氣勢,又有推撥擒拿的絕技巧招,講究實戰,具有鋼猛剽悍、力度豐滿、長短兼備、朴中寓鮮的風格特點。
原中央國術館館長「張之江」 之江委員:惠書早已收到,本想約談,因循為果。近日查詢,知先生已返上海,只好留待將來了。先生熱忱愛國,如有所見,尚望隨時賜教。順致敬意。
武術大師
「郭長生」 劈掛通臂拳大師
「 韓俊元」 北京亞運會銀牌得主
「劉振嶺」 中華武林百傑
「 劉述來」
張申府(1893年--1986年),1893年6月15日出生在河北河間府獻縣小垛庄(現屬滄縣杜生鎮),中國共產黨三個主要創始人之一。張國燾由他介紹進入北京共產主義小組。周恩來加入中國共產黨的介紹人。又與周恩來一起介紹朱德加入中國共產黨。1924年退出中國共產黨。1931年張申府任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九一八事變後,他經常利用講壇宣傳愛國主義,並投身於抗日運動,參加了一二九運動的遊行。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張申府到了武漢,1938年7月,國民黨在漢口召開了國民參政會一屆一次大會,張申府與「救國會」的沈鈞儒等六人被聘為第一屆參政員。1942年申府加入民主政團同盟,並任中央黨委。1946年1月他出席了在重慶召開的政治協商會議。1947年初,他回到北平,1948年寫了一篇《呼籲和平》的文章,受到共產黨人和民盟領導人的批判。 1957年被認為是右派分子,1960年摘帽。他在文革中受到沖擊,直到1979年才獲徹底平反,後任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委員,1986年辭世,享年93歲。
漫畫家 趙文彬,1940年生於沈陽,祖籍河北省辛集市圈頭村。1966年畢業於天津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河北省漫畫研究會顧問,滄州市畫院專業畫家,一級美術師。曾任河北省第五屆政協委員。
出版有《趙文彬漫畫選》、《漫畫魯迅作品故事新編》。作品《榮與辱》獲第七屆全國美展銅牌獎。在全國各級報刊發表國畫、漫畫、雜文作品3000餘篇,並多次獲獎。
篆刻家 李永安,一九四八年生,河北河間人。
自幼喜好書畫篆刻,猶擅長竹刻。曾得到我國著名刻字藝術家權希軍、孫鐵寶先生的言傳心授。他在繼承了我國傳統的刻字技術外,又不斷自出機杼、獨創新意,使其竹刻作品首次參賽,即入選河北省第二屆刻字展。之後,其竹刻技藝日益精湛與完善,作品又於一九九七年榮獲「全國第三屆刻字展入選作品」之美譽。《滄州晚報》和滄州電台等媒體曾多次對其進行采訪和報道。
除竹刻之外,李永安的根雕作品亦不同凡響。其根雕或怪離奇異,或簡易直觀,所有作品均突出「神」、「韻」二字,正如李君所言,「根雕貴在:形靠神顯,韻於神中。如此方可栩栩如生。」

歷史文化名人
張之萬 張之洞 鄭 愔 馮 道 紀 昀
李奉璋 馬玉林 劉連升 姜 蘋 於世海
朱佩蘭 徐海雲 馬少山 馮金秀 孫楷弟
梁達子 韓茂春 筱翠雲 張治友 劉仁和
倫金蘭 冀桂雲 李桂雲 趙春亭 侯若一
董興龍 李蘭舫 張恩城 趙心水 毛 萇
賈墨橋 吳 珍
滄州畫家
滄州現有全國美協會員14人省美協會員132人市級會員150人具有正高級職稱的畫家7人副高職畫家14人。
在市委和市政府的關懷和支持下,建有專職美術創作研究機構-「滄州畫院」和「滄州市美術家協會」負責全市的美術創作和組織工作,滄州的美術創作蓬勃開展碩果累累。近年來曾有45幅作品在全國獲獎,210幅作品在國際展覽及省展獲獎,出版畫集16部,滄州畫家已逐漸成為國內外有影響的美術創作群體。
丁寶中(工筆畫家) 馬剛
(油畫家) 馬洪彥(油畫家) 王玉池
(山水畫家) 王國棟
(國畫家)
尹默
(國畫家) 田雲鵬(工筆畫家) 田玉洲
(國畫家) 葉洪峰
(油畫家) 米春茂(工筆畫家)
劉春龍
(油畫家) 蘇錫超
(山水畫家) 李維學
(國畫家) 林鴿
(油畫家) 楊洪英
(油畫家)
黃玉忠
(插圖連環畫) 康連順
(油畫家) 廉寬宏
(山水畫家)

7. 樂平有那些名人

樂平十大歷史名人簡介 (以出生先後為序) 饒娥(749—762年) 女,字瓊貞,唐代長城鄉(今接渡淚灘村)人。饒娥自幼喪母,與父饒績相依為命,十歲時就會做飯、洗衣、織布,勤儉孝順。其父以耕種為生,兼操捕魚。一天,饒績在江上捕魚,船覆落水,沉入江中,下落不明。饒娥連續三天在江邊痛哭尋找,水食不進,痛不欲生。第四天饒績屍首浮出江面,鄉鄰認為是饒娥的孝行感動了天神,才使繞績屍首浮出。父死後,饒娥決意隨父而去,並絕食而終。饒娥的孝行驚動了官府和京城,當時的樂平縣令隨即撰文申報朝廷。當時的大文學家柳宗元聞後也頗受感動,撰文《饒娥記》彰揚饒娥孝行。《新唐書》將饒娥列入孝女,地方為饒娥建廟、立祠奉祀,饒娥孝道流傳至今而不泯。 洪皓(1088—1155年) 字光弼,樂平岩前(今洪岩鎮)人。宋政和五年(1115年)中進士,初任秀州司錄。時逢災後大飢荒,洪皓冒殺身之罪,截留浙東鋼米賑飢,解救了數萬行將餓死的災民,當地人民深感其思,尊其為「洪佛子」。南宋初年,他奉命出使金國,因不屈服金國統治者的侮辱,被扣留軟禁,遭受種種折磨仍堅貞不屈。後被流放冷山(今屬吉林省地)。在冷山期間,他與金人友好相處,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用樺樹皮憶寫《四書》,教育金國兒童,傳播漢族文化,促進了民族團結。在金十五年後全節而歸,被譽為蘇武第二。不久又因揭露秦檜私通敵國遭到報復,被流放英州(今屬廣東)。九年後平反昭雪,在回京途中病逝。著有《松漠紀聞》、《鄱陽集》、《帝王通要》等傳世。 王剛中(1103—1165年) 字時亨,宋代樂平履恆里燕窩村(今禮林鎮府前村)。南宋紹興十五年赴京應考,提出革除時弊的對策,深得宋高宗器重,被點為進士第二名(榜眼)。入仕後,正值金宋交兵之時,面對主戰、主和兩派嚴重對立的現實,他選擇了「主戰」,堅決抗金,時時不忘收復中原。入仕後的前十年,王剛中受到秦檜排擠,一直在洪州(今南昌市)任儒學教授。秦檜死後,他先後任秘書省校書郎、著作佐郎、中書舍人,很得高宗重用。後以龍圖閣侍制銜出任成都府尹,兼四川制置使,成為當時最大的封疆大吏。在四川他堅持以禮法制軍,廢除苛政,整治社會風氣,興建府學禮殿,加強民間教化,大施德政。升任宰相以後,更是為朝廷殫精竭力,盡其所為。王剛中一生著書100多卷,其中《易說》、《仙源聖記》、《漢唐史要覽》、《春秋通義》在哲學、史學研究上頗有價值。 洪邁(1123—1202年) 洪皓第三子,字景盧,號野處。洪邁自幼讀書勤奮,精通四書五經,廣獵稗官野史、道釋經籍、醫卜星算。他讀書也抄書,他研讀司馬光《資治通鑒》時,曾三次抄完了全書。洪邁23歲時高中博學詞科,當過地方官,當過京官,曾出使金國,最後官至端明殿大學士,是一位為政清廉的官吏。洪皓一生著作有40多種,其中最為著名的是《容齋隨筆》,被歷代名人譽為「垂範後世」的佳作,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對當政者具有資政、資治作用,一代偉人毛澤東對此書十分珍愛,每日必讀,臨終時此書還擺在他的案頭。 馬廷鸞(1222—1289年) 字翔仲,號碧梧,眾埠樓前村人。南宋淳佑七年進士,歷任池州教授、太學錄、秘書省正字等官職,咸淳五年出任右丞相。馬廷鸞為官清正,敢於奸臣作斗爭,曾冒罷官之險,上書彈劾把持朝政的宰相丁大全之罪行,進諫罷免庸臣董宋臣、朱熠之流的官職。他的義舉受到群眾的推崇,得到皇帝的重視,因此而被拜為宰相。但當時外戚當權,朝政腐敗,忠臣無法施展才華,無力挽救危亡,馬廷鸞出任宰相三年之後不得不辭官去政。馬廷鸞自幼甘貧苦讀,知識淵博,文辭工整,曾為皇廷詞臣,理宗、度宗兩代君王的詔書聖旨、館閣文書大都是馬氏起草。晚年歸隱故鄉,潛心著書立說,有《碧梧玩芳集》等著作傳世。 馬端臨(1254—1340年) 字貴與,號竹村,眾埠樓前村人,馬廷鸞次子,12歲中秀才,南宋咸淳九年中江南漕試(鄉試)第一。後隨其父辭官歸隱故鄉。馬端臨在故鄉潛心研究歷代典章制度,積數十年辛勞著成歷史巨著《文獻通考》,全書348卷,從上古一直寫到南宋末年,是一部記述歷代典章制度十分完備、非常有價值的史書。後人將馬氏《文獻通考》與唐杜佑《通典》、宋鄭樵《通志》合稱「三通」,並將《通考》譽為「三通」之首,《文獻通考》奠定了馬端臨偉大的史學家的地位。馬端臨晚年曾出任樂平慈湖書院和衢州柯山書院山長、台州路儒學教授。 汪道誠(1783—1865年) 字勉旃,號礪軒,樂港里汪人。汪道誠自幼苦練騎射,有「射無不中」之功。嘉慶十二年赴鄉試武科,中榜首。十四年應京考,又中榜首,得一甲一名,成武狀元。歷任乾清門頭等侍衛、福建詔安營游擊、泉州城守營參將、福州城守副將、天津鎮總兵、代理浙江提督、雲南提督等官職。在雲南任職期間,邊寨土司勾結境外少數民族頭人叛變,擊殺官兵,騷擾邊境安寧。汪道誠率精銳進剿,生擒大部叛變頭首。汪道誠在雲南六年,組織士兵屯田,積余了大批糧食和物資,凡軍中士卒遇婚喪事,從中可以領取豐厚的經費,士卒皆感其德。汪道誠年七十退役,隨子茹鑒寓居福州。同治四年病逝於閩寓。 夏廷宜(1851——1907年) 字先知,臨港睦樂村人,綽號「混天麻子」。是位武功出色是饒河戲演員,頗有俠義。光緒年間,樂平城鄉開征「厘金」(一種苛稅),加重了人民負擔。光緒三十年知縣杜 磷光又借口興辦高等小學堂經費不足,加征靛捐,引起產靛最多的西鄉紳民憤怒。正在西鄉演戲的夏廷宜,鼓動並帶領西鄉民眾進城示威遊行,搗毀了統捐局、厘金卡、緝私卡、鹽卡和天主教堂,擊沉了兩艘護卡炮船。其後夏廷宜又率眾攻打縣衙,火燒清白堂,開牢釋囚,掀起一場轟轟烈烈的風暴。清廷派九江道台瑞徵率兵馳樂鎮壓。在大兵壓境之時,夏廷宜主動轉移,使瑞撲了空。光緒三十三年,夏廷宜率眾再度攻打樂平城,在途中遭清軍洋槍隊伏擊,中彈犧牲。 戴良謨(1901—1981年) 又名遠猷。名口戴村人。1925年畢業於南京國立東南大學,與著名物理學家吳有訓、嚴濟慈是同學。1928年在創辦樂平中學,任校長。1929年赴日留學,兼任中國留日學生管理處總務課長,並在日本女子職業學校兼教習。回國後,曾任河南省寧陵縣長,在兩年任期內,致力於加固黃河堤防,興辦學校,查禁鴉片,宣傳發動婦女放腳,頗有政績。1932年,先後在清華大學、西南聯大、雲南大學、江西中正大學任教授。1953年入武漢華中工學院,任教學教研室副主任多年。戴良謨熱愛祖國,熱愛黨的教育事業,在學術上治學嚴謹,精益求精,學術造詣精深,是位道德高尚的資深學者和有影響的數學家。 石凌鶴(1906—1995年) 原名石聯學,字時敏。後港大田村人,著名劇作家。石凌鶴學生時代即投身新文化運動和革命活動,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在上海從事工運工作和戲劇藝術活動,1930年參加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抗戰期間,從事救亡演劇、戰地演劇工作。建國後,任江西省文化局長、省文聯主席。「文革」初期受到很大沖擊,粉碎「四人幫」以後,任中國戲劇家協會上海分會主席,是電影、戲劇創作、編輯、導演、表演於一身的劇作家。他的話劇劇作有《黑地獄》、《保衛盧溝橋》、《火海中的孤軍》、《鐵蹄下的上海》、《法西斯喪鍾響了》等,戲曲劇作(含改編)有《還魂記》、《西廂記》、《西域行》、《玉茗花笑》等。他導演過《揚子江風暴》、《賽金花》、《棠棣之花》等著名話劇。他編過《舞台和銀幕》雜志、申報《電影專刊》等。

麻煩採納,謝謝!

8. 宣城歷史上有哪些名人

第一位:吳作人

吳作人(1908年11月3日-1997年4月9日),男,安徽宣城涇縣人,生於江蘇蘇州,1926年入蘇州工業專科學校建築系,1927年至1930年初先後就讀於上海藝術大學、南國藝術學院美術系及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從師徐悲鴻先生,並參加南國革新運動。早年攻素描、油畫,晚年後專攻國畫,境界開闊,寓意深遠,以凝練而准確的形象融會著中西藝術,是繼徐悲鴻之後中國美術界的又一領軍人物。1984年法國政府文化部授予他「藝術與文學最高勛章」,1986年比利時國王授予他「王冠級榮譽勛章」。

第二位:吳半農

吳半農(1905年-1978年) 原名吳祖光,號曲林,安徽涇縣人。清華大學經濟系畢業。曾赴美留學,獲哥倫比亞大學經濟系碩士學位。中國現代經濟學家,著有《工資指數論》、《我國對外貿易分析》、《當前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形勢》等。1934年夏,吳半農被派赴美留學,獲哥倫比亞大學經濟系碩士學位。1936年12月取道蘇聯西伯利亞回國至南京,任中央研究院社會研究所研究員。國民政府經濟部秘書。1940年12月改任經濟部統計長、資源委員會駐美國技術委員會專門委員,再度赴美。1944年任太平洋國際學會美國分會客座研究員。抗日戰爭勝利後,任中國政府駐日本代表團第三組(經濟)組長和中國駐盟軍總部賠償歸還代表團首席代表。1956年8月2日,沖破阻力,獲得機遇攜全家離開日本返回祖國,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重用,先後任外交部國際關系研究所日本組與世界經濟組組長、研究員、顧問等職。1978年病逝於北京。

第三位:梅子涵

梅子涵,1949年生,兒童文學作家,上海師范大學教授,中國作家協會會員。20世紀70年代末期開始發表文學作品。 作為兒童文學家,他為兒童寫了幾十部書集,如《女兒的故事》、《戴小橋和他的哥們兒》等;作為兒童文學的研究者,他寫作、主編了多部理論著作,如《兒童小說敘事式論》等。作為兒童文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他培養了幾十位兒童文學研究生,為兒童文學事業培養人才做出很大貢獻。他還寫過一本《女兒的故事》,這是一部出自大學教授之手卻沒有絲毫書卷氣的活潑有趣的長篇小說。小說以口語化的語言寫作,語感獨特,風格幽默風趣,恰似談笑風生,親切感人。小說將一個女孩日常的生活和平凡的成長經歷藉助語言的魅力使之藝術化,從而激起讀者的強烈的審美愉悅和心靈的共鳴,創造了兒童小說的一種新的敘述方式和小說藝術的新領域。

第四位:章基嘉

章基嘉(1930.1.1—1995.10.5),安徽省績溪縣瀛州鄉油坑口人。長期天氣預報專家,任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南京氣象學院教授及副院長、中國氣象學會理事長,中國氣象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並被選為首批中國工程院院士。1951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物理系,1958年畢業於蘇聯列寧格勒水文氣象學院研究生部,獲地學科學副博士學位。先後從事氣象教學、科研和組織領導工作,在大氣環流和中長期天氣預報、青藏高原對東亞環流和天氣氣候影響等方面有深入的研究。為紀念在章基嘉氣象學上的貢獻,南京氣象學院設立了章基嘉獎學金。

第五位:胡家健

胡家健,字建人,安徽省績溪縣人。教育家。早年就讀胡氏小學、安徽學府。後考入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教育專修科,國立東南大學教育學系畢業。曾任河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教育學專任教員兼附屬小學主任,安徽省教育廳編譯處主任,安徽省省立第四中學(宣城中學)校長,國立浙江大學教授兼學校總務長、浙江大學附屬中學校長,國立中央大學(南京大學,前身國立東南大學)教授兼校柏溪分校主任、學校總務長,教育部中等教育司司長,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兼文學院院長、香港中山圖書館董事長等職。

第六位:洪德元

洪德元,男,1937年1月出生於安徽績溪,植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1962年畢業於復旦大學生物系;1966年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生畢業;1988年任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1991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98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副主任;2001年增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洪德元提出了多個屬的新系統,發現8個新屬、50多個新種;在英文專著《Taxonomy and Evolution of the tribe Veroniceae, Scrophulariaceae》(婆婆納族的分類和進化)運用了新方法,提出了起源和進化的新觀點,建立了該族的進化系統;對毛莨科、桔梗科和百合科的細胞分類學和物種生物學研究有新發現;1990年出版的《植物細胞分類學》是世界上該領域的第一部專著,為植物細胞分類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9. 湘西歷史名人調查報告

湘西州名人錄

10. 宜興有哪些名人

宜興的著名歷史名人有:周處、陳慶之、蔣捷、盧象升、徐溥、周延儒。近現代名人有:徐悲鴻、吳冠中、周培源、顧景舟。

著名歷史人物的簡介:

1、周處,生卒年為236年~297年,是晉朝周處是婦孺皆知的「周處除三害」的主角,是棄惡從善、改過自新、發憤勵志、盡忠報國的典型;所撰《陽羨風土記》是中國最早記述地方習俗和風土民情的著作之一。

2、陳慶之,生卒年為484年~539年,是南北朝時將軍,為一代名將。

3、蔣捷,生卒年為1245年-1301年,是宋末元初詞人,宋末四大家之一。

4、盧象升,生卒年為1600年~1639年,是明代末著名抗清將領。

5、徐溥,生卒年為1428年~1499年,是入閣為相12年,政績卓著,為一代賢相。

6、周延儒,生卒年為1593年~1644年,是1613年(明萬曆四十一年)連中兩元(會元、狀元),後二度為相。

近現代人物的簡介:

1、徐悲鴻,生卒年為1895年~1953年,是當代畫家、美術教育家、傑出的畫家和美術教育家。

2、吳冠中,生卒年為1919年~2010年,是當代著名畫家、油畫家、美術教育家。

3、周培源,生卒年為1902年~1993年,是著名流體力學家、理論物理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

4、顧景舟,生卒年為1915年~1996年,宜興紫砂名藝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被海內外譽為「壺藝泰斗」。

(10)清華洪村歷史名人擴展閱讀:

1、宜興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古代曾出進士548人,其中狀元4人、榜眼5人、探花1人;任宰相(或相當職務)的10人。

2、現代更是人文薈萃。宜興被譽為「教授之鄉」,有宜興籍大學校長100多位。其中,有全國政協原副主席、著名物理學家、北京大學原校長周培源,有被稱為「一街雙星」的原高教部部長、清華大學原校長蔣南翔和台灣大學原校長虞兆中,有被譽為「雙子星座」的孿生兄弟——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物理學家、天津大學原校長史紹熙(原名史紹華)和著名教育家史紹熙。

閱讀全文

與清華洪村歷史名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