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柏楊壩歷史名人

柏楊壩歷史名人

發布時間:2021-03-14 07:21:37

A. 卿氏家譜

卿姓起源: 在中國上古時代,有一位庶民,無姓無氏,自幼聰明過人,長大後多才多藝的人,能平葉協風,以成樂而生物,且善於制樂器,引鳳凰翔集,以此功德,黃帝就封此人於虞(今山西虞鄉縣),從此,此人以國為姓,故叫虞幕,又稱有虞氏,虞幕是有虞氏虞姓部落的始祖,距今約五千餘年。這個部落以貘為圖騰,貘又名騶虞,古書上說騶虞為仁獸,到漢代時已絕跡。虞幕的七世孫虞舜,[陰歷8月12 ]生於諸馮姚墟(山西恆曲縣東),遷於負復,耕種於歷山,繼帝位於蒲板,被古今尊為三皇五帝中之一帝。
舜的少年時代充滿苦難。艱辛坎坷,但他卻毫不動搖地以仁愛與誠信對待這個世界。相傳他在位的三十九年間,中華民族過著國富民強,歌舞昇平的美好生活,這就是備受後世推崇的虞舜盛世。舜帝南巡,崩於蒼梧(九嶷山),葬於山陰,湖南九嶷山舜帝零陵墓,也因此而歷代祭祀,香火不絕。

盛德之祀,必及百世。虞卿當報王之五十六年,為趙國上卿。趙欲割六城以平秦,說之不從,解組之。梁謁信陵之不合,遂奮志歸里,著史十二篇以傳世子孫。世稱《虞氏春秋》。其後嗣於河南內黃縣,分別以虞與卿為姓氏,開啟卿氏之源。

歷史記載:《風俗通·卿姓》虞卿之後,謹按今所傳風俗通義,有虞卿一篇。《無子孫改姓明文考》。

《欽點四庫全書·目錄·子部·雜家類·風俗通義·十卷·附錄一》卷註:其姓氏一篇,自宋已佚然。散見於永樂大典中,今裒為一篇附於宋。然則四庫書內之《風俗通義》當自有卿姓,改姓明文然則卒,不可得見矣。

《史記》並《風俗通虞·卿傳》:一見趙成王賜黃金百鎰、白壁一雙。再見拜為上卿,故號為虞卿,子孫則殆以官職為姓氏。

郡望堂號:渤海郡著書堂:出自卿氏受姓始祖虞卿的事典。虞卿,戰國時人,虞氏,名失傳。善游說,因進說趙孝成王,被任為上卿,號虞卿。後離趙入魏,不得意而著書,上采《春秋》,下觀近世,著《節義》等八篇,以刺譏國家得失,稱《虞氏春秋》。後人遂用"著書"為堂號,以示其氏始自虞卿。

邵陵堂、本音堂、孝思堂、著書堂……
遷徙:

湖北天門、湖南南縣的卿氏後裔:明初由江西吉安府太和縣遷寶慶府(今邵陽市)邵陵縣卿家巷,以仲文為遷邵始祖。至第七世天崇,世居湖廣寶慶府武岡州龍管鄉。明英宗時舉人,欽加同知銜,候選河南道,官授楚北景陵縣(今天門市)正堂。解組後卜居是邑東南鄉茅湖口楊林灣。生四子,長子用顯生永華、永肇、永臬、永峰四子,派開四房。大房永華公裔孫宏炳等人先後遷湖南南洲廳孔家垸、保合垸、華閣鎮、復興港等地。

湖南東安縣卿氏後裔:始祖乙四公原生江西吉安府盧陵縣之卿氏,於元紀末陳友諒血洗南楚,人民傷殘,田土荒蕪,寓民鮮少,於明洪武初,始祖弟兄四人徙居湖南永州府東安地名石溪站下住,於邑中遍處開荒,擇其田肥地美五行稍便者,打標為計。後弟兄議曰,長乙一公住石溪站,次乙二公遷居石板鋪,三乙三公遷居台板市,惟余祖乙四公遷居於此。始祖亦立有牒譜以志宗派,於清順治癸巳冬,國朝稍變,屋宇回爐,而族譜因之灰燼,迄今久遠,故吳西之發跡宗派難於稽考矣。若姓氏之源,前人股肱天朝每宣卿家後之因宣而立姓,故曰卿,流傳於今。千萬世之年,其中勛爵事業、人才豪傑者不必具論第,余始祖以來三百餘年,子孫繁盛,屢代興隆,一鄉頗稱巨族。始祖居於此生四子,長丙一,次丙二,三丙三,四丙四。惟長丙一早喪。於明永樂時各立戶籍,次丙二公戶名海清,稅納一甲,三丙三公戶名才富,稅納七甲,四丙四公戶名五保,稅納二甲。自此分支經今十三世矣。次丙二公之裔往川矣。夫三丙三傳流三四世已杜,僅謝氏曰卿謝相則三祖之裔矣。惟余丙四公生五子,長壬五,次壬六,三壬七,四壬八,五壬十一。長次二公徙居太平鄉蘇家沖住,三四五三公居於此源塘河之東西,與太平鄉之族悉二世丙四公之後裔也;

B. 龍船調的歷史沿革

解放前,種瓜調一直在利川市城和汪營、柏楊等地廣為流傳,並在歌唱間伴有打擊樂器。1935年春節期間,利川舉行業余文娛匯演,柏楊業余劇團成員謝義群(女)、瞿廷生、吳慶業、何幫清、丁洪孺等演唱了《種瓜調》,反映良好,收效極佳。縣文化幹部對其加以整理並根據原來表現形式定名為《龍船調》。
1955年春節,利川舉行全縣業餘音樂、舞蹈、戲曲匯演,《種瓜調》受到好評。後經加工潤色,改為表演唱《龍船調》。
1956年02月,經過利川縣文化館音樂幹部周敘卿和舞蹈幹部黃業威在柏楊壩搜集整理的《種瓜調》以《龍船舞》的形式,參加《恩施地區第一屆民間歌舞文藝會演》,評為優秀節目。
1957年03月,汪營農民歌手王國盛,張順堂在北京懷仁堂舉行的「第二屆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比賽大會」上首次奉獻給首都觀眾《龍船調》,獲得領導和專家的一致好評。從此,此曲在全國廣泛流傳,甚至傳入東南亞國家。
1958年01月01日,在全國舉行的「通美杯」歌曲大賽中竟出現北京和湖北兩個組都選中《龍船調》這首歌的動人場面。
1962年05月,收入《湖北省民歌集》,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製成唱片發行。
1979年收入《中國民歌集》。
1991年10月《龍船調》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於世界25首優秀民歌之一。
1991年《龍船調》入選《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利川市民族民間歌謠集》。
1994年05月30日,中央電視台地方台30分鍾節目專題報道了由柏楊民間老藝人演唱的《龍船調》,龍船調》的發源地利川柏楊壩為世人矚目。
1998年09月,湖北省第四屆民運會在利川召開,五千人在開幕式上表演了名為《龍船調的故鄉》的大型歌舞。
1999年,湖北電視台專程到利川為《龍船調》拍攝MTV。
2000年08月,中央電視台以《龍船調的故鄉》為名到利川拍攝專題片。
2001年,《龍船調》獲文化部、國家民委、廣電總局舉辦的世紀民族之歌金獎。
2002年10月,中央電視台到利川錄制《清江絕唱龍船調》專題片。
2002年,武漢星海合唱團一行50餘人在韓國釜山參加「第二屆奧林匹克國際合唱比賽」,《龍船調》獲得銀獎。12月20日,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在澳大利亞悉尼歌劇院音樂廳舉行獨唱音樂會,將《龍船調》唱響世界。
2003年06月,中央電視台錄播電視專題片《土家情韻》,再推利川《龍船調》。08月,利川與中央電視台聯合攝制了由著名歌唱家湯燦演唱的MTV《利川民歌龍船調》在「魅力12」等欄目向全國和世界播放。11月23日,宋祖英在藝術殿堂維也納金色大廳唱響《龍船調》。
2006年07月,利川民歌《龍船調》入選中國探月搭載候選曲目。
2006年10月12日,宋祖英在美國肯尼迪藝術中心唱響《龍船調》,再次將「妹娃要過河,哪個來推我嘛」的唱詞推向世界。
2009年06月21日,《龍船調》榮獲湖北傳世金曲之首。
2010年,中國音樂學院胡廷江譜寫了《新編龍船調》,由時尚民歌天後湯燦演唱。在2010湯燦上海演唱會中唱響世界。

C. 卿氏家譜的內容是什麼

卿氏家譜的大致內容:俸世繼學德,朝廷爵祿位,安夕樂增榮,賢文招太鏗,以大承先體,富貴永隆昌。喜仕志一新,念宗啟士民,相廷繼思國,德勝萬年興,承先敦孝友,惠澤懷同仁,大邦文華秀,爵祿至天型。

姓氏起源——卿姓 姓氏起源卿姓,出自有虞氏,為帝舜之後,戰國時虞姓游說之仕,在趙國頗有聲望與趙孝成王初見,受賜黃金百鎰,白壁一雙,再見時封為趙國上卿。故世稱虞卿。後虞卿閉門著書專記國家得失,世傳《虞氏春秋》。其後代子孫以祖先官職命姓遂有卿氏 。歷史名人虞舜之後,戰國有卿秦,為魏將。清代有卿祖培,灌陽人,太常寺少卿。卿秦, 卿祖培, 卿獻策 。

虞舜之後,戰國有卿秦,為燕將。清代有卿祖培,灌陽人,太常寺少卿。

郡望堂號,渤海郡姓氏家譜,卿氏續修族譜歷史名人,卿秦, 卿祖培, 卿獻策 。卿姓的始祖是虞卿,戰國時趙國的上卿。

【受姓記】《風俗通·卿姓》虞卿之後,謹按今所傳風俗通義,有虞卿一篇。《無子孫改姓明文考》。《欽點四庫全書·目錄·子部·雜家類·風俗通義·十卷·附錄一》卷注,其姓氏一篇,自宋已佚然。散見於永樂大典中,今裒為一篇附於宋。然則四庫書內之《風俗通義》當自有卿姓,改姓明文然則卒,不可得見矣。

《史記》並《風俗通虞·卿傳》,一見趙成王賜黃金百鎰、白壁一雙。再見拜為上卿,故號為虞卿。按此則子孫殆以官為姓,舊謂以名為姓者或誤也。

D. 利川柏楊壩移動寬頻

詳細情況咨詢方式:
1.前往本地營業廳,進行咨詢;
2.撥打客服熱線,轉人工服務,進行咨詢。
註:建議前往本地營業廳進行咨詢,在本地營業廳獲得的信息更加准確。

E. 利川市柏楊壩鎮、有多少個村

轄1個居委會、57個村委會:永興、穿山、響水、柏楊壩、大堰、桃子園、新民、一心、西坪、馬蹄水、雷家坪、雙梨、響灘、龍鳳、友好、欄堰、沿河、雙塘、齊躍、齊心、八台、瓦窯坪、鹿子坪、後河、龍興、龍河、龍關、龍門、龍山、龍豐、楊雲、木井、龍駒、高仰、水井、橫石、楊泗、柏林、高潮、大淌、龍塘、偏岩、羅圈、幺棚、紅岩、魚皮、見天、大水龍、豐庄、桂花、團園、鍾鼓、三路、九龍、兩匯、東升、東光、明光。

F. 找湖北利川柏楊壩白廟村的向巧榮

你好執著...

G. 利川的大水井的外形、用處、意義

大水井建築群位於利川市區西北47公里的柏楊壩區,由「李氏宗祠」 和「李氏庄園」 兩大建築組成,分別建於清道光和光緒年間,總建築面積12000平方米。其中宗祠的建築模式模仿成都文殊院,祠堂依山建有石牆堞垛,上有炮眼;庄園距祠堂150米,有大小房間一百多間,二十多個天井,整個建築錯落有致,工藝精巧。
[編輯本段]基本概況
在利川市水井鄉。宗祠與庄園東西相距200米。宗飼修建於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佔地3800平方米。建有大殿3個、廂房4排、天井6個,共房屋69間。三大殿均寬17米,進深10.5米,四廂房中分別設有講禮堂、倉庫、銀庫、財房、族長住房及客房等。祠堂正面東側有口小井,砌有圍井石牆與柯堂圍成一體。水井圍牆正面,刻有「大水井」三字。祠堂四周圍牆高聳,左、右、後三方為依山勢逐步升高的石牆堞垛,高6-7米,厚3米,總長為390米,全用麻條石砌成。東西側分別有「承恩門」和「望華門」供出入。
庄園修建於1924年。佔地4000多平方米。共有天井24個,房屋多2-3層的樓房,其中有大廳、套房、客廳、客房、小姐樓、帳房、倉房等。李氏宗詞及庄園建築宏偉,修飾華麗。柱頭及穿梁皆有雕花,飛檐和屋脊均有青花瓷碗碎片鑲嵌成各種圖案,綵樓、門窗都刻有工藝精巧的花鳥蟲魚等圖案,天井內還有水池和各種精緻的花壇,此外,還有各種浮雕和楹聯等。均保存完好。
[編輯本段]景區風景
大水井整個建築群由李氏宗祠、李氏庄園和李蓋五宅院等三部分組成,像一首由土家嗩吶、木笛、葉笛、鑼鼓加西洋長號奏出的三部曲,演繹著一個家族的榮與辱,凝固了一個民族的建築文化史。2002年國務院將李氏宗祠、李氏庄園、李蓋五宅院三部分公布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1. 李氏庄園 土家建築的交響樂
沿著寬敞的青石板路,拾級而上,映入眼簾的便是翹角凌空的朝門廡殿頂和高高懸掛於門楣的「青蓮美蔭」四個大字,攀護李白為祖先,借揚李氏身份不俗。氣派宏偉,不乏文化內涵。庄園前院更是氣度不凡,極盡創意,200平方米的院壩全用規格統一的平板青石鋪就,前廊拱卷歐式方柱粗壯挺拔,雕鑿精美,堆塑華麗。兩側吊腳雕梁畫棟,可謂匠心獨運,土漢結合,中西合璧。
從庄園中軸線從前至後由底就高排列著三大殿,為建築主體,兩側屋宇相連,天井密布,一室一景,閣樓呼應,氣象萬千。最具特色的「走馬轉角樓」、「一柱六梁」、「一柱九梁」的建築格局,備受建築行業的推崇和借用。其裝飾藝術也令人目不暇接,精雕細刻的柱礎,玲瓏剔透的窗欞,造型奇異的廊柱,曲徑通幽的走廊,精緻豪華的陳設,使整個庄園富麗堂皇而不俗氣。在歐式建築的大門上方寫著「業紹龍門」四個大字,下面橫框內寫著「大夫第」三字。入其內,猶如是進入了藝術的殿堂。中堂右為花廳,左為帳房,丹池「忍」字兩旁楹聯為:新知涵養轉深沉,舊學商量加遂密。前廳、中堂、後堂皆設有井,沿天井迴旋上下左右,逐台升高,樓道互通,而綵樓迂迴高矗,可觀整座大院,有數門可供出入。
院內的窗欞有雕花和石刻景,栩栩如生,巧奪天工,天井中的防火池或方或圓,或刻或雕皆為一體。更奇的是佔地4000多平方米,共24個天井,174間房屋竟然沒用一顆鐵釘,全部採用木骨架,迴廊彩檐吊腳樓,按「風水」、「八卦」及地理條件,環環相扣,互相依託,互為襯頂,布局隨心所欲,恰到好處,而又不乏嚴謹,下雨天,到庄園每個房間都不會濕腳。
該處從明末清初到民國年間,由東而西多次興建,集不同歷史時期的建築風格特點,那一個個窗飾,一處處石刻,彷彿是凝固的音符,組成一部無聲而恢宏的土家民居建築交響樂,穿越歷史和時空在耳邊久久回盪。
2. 李氏宗祠 土司王朝的堡壘
從李氏庄園右側的邊門而出,走百把米的田埂路,就來到李氏宗祠。風雪中,傲然矗立,雄居險關,那巍峨城牆與周圍的地理環境襯映出一股威嚴和霸氣,令人敬畏而卻步。祠堂正面東側有口小井,周圍砌起了高高的圍牆,圍牆正面刻有「大水井」三字,這也正是大水井名字的來歷。
宗祠修建於清道光26年(1846年)。整個宗祠的建築風格與南方漢族的祖祠幾乎沒有差別。宗祠佔地6000平方米,建築面積3800平方米,房屋60餘間。主體建於清道光年間。城牆壁總長約400米,高8米,厚3米,牆梯依山勢逐級升高,角梯皆為整塊巨石建成,依次布設槍炮孔108個,嚴密地封鎖著所有的通道。可謂壁壘森嚴,固若金湯。步入這座集政權、軍權、族權於一體的城堡,每個人的臉上不由得多了一層肅穆莊重的神情。
宗祠中軸線上排列著三大殿是教化族人、祭祀祖先,商討政務、軍務、族務的活動中心,豐富的楹聯,精美的木雕石刻,別致彩瓷浮雕圖案,異彩紛呈,一片輝煌。大殿右則的講禮堂,則是生殺予奪的「審判廳」,門前有巨石鋪就的「過失橋」,中心刻著太極風紋,四周雕有蝙蝠紋,橋上建廊,左右對稱,兩側功不同。過去犯了李氏族法的,跪在此「橋上」聆聽「講禮」,等待判決,如若從承恩門出去,則意味著「死刑」,將押至龍橋河懸崖摔死。判生則從「生門」放歸。東側有口小井,周圍也用巨石砌起了高高的圍牆,圍牆壁正面刻有「大水井」三字,這也是大水井名字的來歷。
相傳最後一任族長李蓋五堅守宗祠,因水源被斷,不得不投降講和,後來才建起了這座堅實的城牆。當我們看到這口水井時,不禁有些失望,因為它太小了,而且水已經變得有些污濁不清了。文管部門在這里放了幾只木勺,讓遊客舀一勺子井水嘗嘗味道,喝出那段歷史的悠遠回味。
「龍歸井,鳳棲山」是關於李蓋五高祖李廷龍,李廷鳳兄弟的遷棲入川的神話,揉合成了一首興業發家的神曲,用三百餘年的苦心打造了李氏封建王朝的堡壘,譜寫了龐大一個家族的興衰歷程。
3. 高仰台 土司王朝的輓歌
坐落於群山環抱的高仰台,建於民國三十一年。此地原叫「葡萄翁」,最後一任族長李蓋五因兄弟分居,造宅於此,嫌其地名俚俗,取名「高山仰止」之意更名。豪宅佔地2000餘平方米,有房屋40餘間。建築飛檐翹角,精雕細琢,鬼斧神工,其匠心工藝絲毫不壓於與之遙相對應的大水井。寬闊的院壩,高大的正廳,壯觀的綉樓,整齊的配殿,錯落相間的廂房,以及精巧繁縟細膩的木核石雕,令人嘆為觀止,流連忘返。可惜好境不長,李蓋吾輩因兵匪之患,不得不舉家重返大水井,憑借天險和固城掙扎著拒敵,以求守住和延續李氏土司王朝的輝煌與榮耀。
[編輯本段]歷史概況
大水井古建築群坐落於《龍船調》的發源地——利川市柏楊壩鎮的莽莽群山之中,始建於明末清初,是長江中下游目前規模最大、保護較好、藝術價值極高的古建築群,集西方建築與土家建築特色於一體。整個建築群由李氏宗祠、李氏庄園和李蓋五宅院等三部分組成,像一首由土家嗩吶、木笛、葉笛、鑼鼓加西洋長號奏出的三部曲,演繹著一個家族的榮與辱,凝固了一個民族的建築文化史。
解放前是李氏集族權、政權、軍權於一體的「土圍子」。李氏宗祠及庄園建築宏偉,修飾華麗。柱頭及穿梁皆有雕花,飛檐和屋脊均有青花瓷碗碎片鑲嵌成各種圖案,綵樓、門窗都刻有工藝精巧的花鳥蟲魚等圖案,天井內還有水池和各種精緻的花壇,此外,還有各種浮雕和楹聯等,均保存完好。 關於大水井李氏家族的興衰,當地流傳著多個版本的傳說,它們像是詭秘的影子,令人難於捉摸。也許,一切秘密都隱藏在了牆頭屋瓦之間,但是三百餘年的風霜雨雪與興亡更替,房子已經垂垂老矣,像是一個風燭殘年的老人,什麼也說不出來了。歷史的車輪輾過歲月的風塵,大水井古建築群不僅見證了一個家族的興衰,也見證了土家人固有的心智所展示出的文化底蘊。
[編輯本段]地理概況
大水井古建群位於湖北省利川市柏楊鎮水井村,東望荊楚,西連巴蜀,北接長江三峽奉節,南鄰湖南張家界。是2001年國務院公布的全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水井古建築群始建於明末清初,其建築規模宏大,整個建築雕梁畫柱,工藝精巧,玲瓏剔透,令人嘆為觀止。
建築群由李亮清庄園、李蓋五庄園和李氏宗祠三部分組成,佔地10000餘平方米,建築面積12000餘平方米。李亮清庄園建築有24個天井,集西方建築與土家建築特色為一體;李氏宗祠內大殿高聳,氣勢非凡。建築四周群山環抱,崇山峻嶺橫亘千里,幽谷跨水越澗,景色十分秀美。
[編輯本段]交通概況
大水井古建築群 位於利川市柏楊壩鎮,南距利川市城區45公里,東北距重慶奉節港約130公里,利(川)—奉(節)公路繞經門前而過,交通便利。
如果要前往大水井古建築群,可以從利川乘坐中巴車前往柏楊壩,再從柏楊壩轉車前往。或者直接從利川或者柏楊壩包車前往。
[編輯本段]風土人情
大水井古建築群的風水說 風水術,曾被當作封建社會的迷信活動而在解放後受到批判。學術界尤其是建築界對風水的研究日益增多,對風水理論日益重視。有關專家認為,風水是是古代人們對居住環境進行選擇和處理的一種學問,風水術在古代建築選址、規劃、設計、營造中無所不在,不懂得風水,就不能真正了解古建築,不能對古人、古建築抱「理解之同情」。如宿白先生的名著《白沙宋墓》就充分利用風水理論,完美地解釋了墓葬形制、朝向等問題,取得較大成果。
利川市領導多次到國家文物保護單位大水井古建築群進行考察。最初對動輒稱風水的言論是比較反感的。2003年6月21日至23日,省文化廳副廳長、省文物局局長瀋海寧一行到利川考察民居建築,在參觀大水井古建築群相鄰的范氏住宅,專家們驚奇地發現,范氏住宅呈「凹」形,凹進的缺口圍著一座土墳。詢之當地父老,說是墳為蒲氏所埋,後來范氏看中這塊風水寶地,要蒲氏遷葬,蒲氏不從。范氏無奈,只好把屋修成這樣。 住宅與墓葬爭朝向,活人與死人爭風水,正形象地說明當地風水觀念深入人心。

閱讀全文

與柏楊壩歷史名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