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德國歷史戰爭名人故事

德國歷史戰爭名人故事

發布時間:2021-03-14 05:30:05

① 德國的名人

德國歷史名人

歌德(1749-1832): 德國詩人. 生於萊茵河畔法蘭克福一個富裕市民家庭. 歌德一生勤勉寫作, 確立了他作為世界大作家的地位. 其作品數量之大達到驚人地步,《歌德全集最後手定本》達40冊, 他逝世後的補充本《歌德遺著》達20冊. 寫有中篇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 代表作詩劇《浮士德》是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著作.

貝多芬(1770-1827): 德國作曲家. 生於波恩城, 自幼隨父學鋼琴. 其主要作品有《第三交響曲》(《命運》)、《第六交響曲》(《田園》)、《第九交響曲》(《合唱》), 以及《悲愴》奏鳴曲、《月光》奏鳴曲等。

海涅(1797-1856): 1797年12月13日生於德國杜塞爾多夫, 童年和少年時期經歷了拿破崙戰爭. 他以驚人的毅力堅持寫作, 口授完成詩集《羅曼采羅》, 於1851年出版. 後還寫了一些散文作品. 1856年2月17日, 海涅在巴黎逝世。

瓦格納(Richard Wagner, 1813-1883): 1813年5月22日生於萊比錫. 自幼喜愛貝多芬、莫扎特和韋伯的音樂, 自學鋼琴和作曲。

卡爾·馬克思 (1818-1883): 1818年5月5日出生於德國普魯士萊茵省特利爾城一個猶太人律師家庭。他是偉大的思想家; 他十分注重研究俄國的歷史和現狀, 與當時俄國的小資產階級民主派組織「民義黨」和「土地平分社」的活動家保持聯系,肯定他們反對沙皇專制的革命精神,指出了他們脫離群眾的密謀策略和農業社會主義的幻想。馬克思在指導國際社會主義運動時從不把自己的意見強加於人,由於他在理論上和實踐上的成就已經贏得了這樣的地位, 各國工人運動的最優秀人物都充分信任他. 他們在緊要關頭都向他請教, 而且總是發現他的建議是最好的。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20-1895): 1820年11月28日出生於德國普魯士萊茵省巴門市一個紡織工廠主家庭。他是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之一, 卡爾·馬克思的親密戰友, 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偉大領袖和導師. 恩格斯十分關心各國工人運動,了解各國工人運動的狀況,給予指導. 恩格斯在70年代最偉大的理論貢獻,就是他在1877--1878年寫成《反杜林論》這部光輝著作.

、=

德國體育名人:格拉芙最有人氣 卡恩有名氣無人氣

--------------------------------------------------------------------------------

德國一家權威的調查公司25日公布的調查結果表明,盡管德國國家足球隊隊長卡恩在德國很有知名度,但真正喜歡他的人卻並不多。

這家名為「五人體育」的調查顯示,德國最具知名度的4位運動員分別是F1車手舒馬赫、「足球皇帝」貝肯鮑爾、曾創造了一代輝煌的女子網球選手格拉芙以及平日口無遮攔的卡恩。

在德國,卡恩的名字幾乎無人不曉。有97%的人表示,他們知道或聽說過卡恩,但這其中只有20%的人表示他們喜歡卡恩。卡恩今年在媒體上的曝光率陡增,絕大部分原因是因為他在妻子懷孕期間與一名酒吧女郎鬼混,並且在妻子分娩後公然與情人同居。卡恩私生活的不檢點以及他的火爆脾氣引起了愛家人士的不滿。

在德國體育名人中,最有人氣的非格拉芙莫屬。嫁給美國網球老將阿加西後,格拉芙在家安心相夫教子。在調查中,有52%的人表示,格拉芙是他們最喜歡的運動員;舒馬赫和貝肯鮑爾的受歡迎程度緊隨其後。

調查還發現,世界盃足球賽是德國最受歡迎的體育比賽,其次是F1大獎賽、德甲聯賽、奧運會和環法自行車賽。

、=

不朽的德國十大名人

三十多年前,我剛到德國的時候,許多德國青年都不願意承認自己是德國人。我曾經問過一個中學生:「既然不承認自己是德國人,那你是哪國人呢?」他立即回答說:「希特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屠殺了那麼多猶太人,我不願做德國人,我是國際人,是歐洲人。」

這種想法代表了當時相當一部分德國年輕人的心態。時過境遷,三十多年過去了,對戰爭負責的那一代,老的老了,死的死了,德國又復甦了,不但在經濟上又成為歐洲的最強國,在國際政治上,自東西德合並後,又從「侏儒」翻身為巨人。美國攻打伊拉克,德國敢說「不」,在世界上引起巨大反響,美國總統布希反過來還要陪笑臉,德國人的形象再次高大起來。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所發生的事,對二三十歲的青年來說,已經很遙遠了。還是那個中學生,現在已是一個外貿公司的總經理,我的朋友。他現在說話底氣很足,動不動就是「我們德國」怎樣怎樣,「我們德國人」怎樣怎樣。我幫他回憶過去說的話,他立即否認:「哪有這樣的事?我們德國人怎麼會不承認自己是德國人?」

德國電視二台也許是想刺激一下現在德國人的愛國心吧,忽然發起一個選「美」活動,此「美」非指國色佳人,而是指有史以來的最佳德國人,誰對德國的貢獻最大,要挑出十個人來。

五人與政治有關

經過幾個月的提名和篩選,電視觀眾竟然提出1600個人來。結果還未揭曉,就引起了一場小糾紛。奧地利人認為貝多芬是奧國人,德國人無權列入,但有的德國人氣憤地提出:希特勒是100%的奧地利人,為什麼你們不說他是奧地利人?當然,選最佳德國人,哪會有他的份。如果選誰是德國歷史上最壞的人,他一定會被列在榜首。

名單里真是無奇不有,有些提名實在不能登大雅之堂,連「肉彈明星」、脫星都上了名單。還有的把自己的媽媽、丈夫提了出來。不過,這是極少數。

德國歷史名人實在太多了。哲學家、經濟學家、科學家、政治家、音樂家、大文豪,數不勝數。哲學方面有黑格爾、康德、尼采、馬克思、恩格斯;音樂方面有巴赫(又譯巴哈)、貝多芬、布拉姆斯、瓦格納、亨德爾、門德爾松;文學方面有歌德、席勒、海涅、格林兄弟、施托姆、霍夫曼、托瑪斯·曼和亨利西·曼二兄弟、戲劇家布萊希特等等。

此外,還有科學家愛因斯坦,基督教新教創始人馬丁·路德,德意志帝國的鐵血宰相俾斯麥、現代政治家阿登納、勃蘭特、施密特等等。到底誰能榜上提名啊?筆者認為,只選十個人未免太少了。

四個月以後,十大人物被選出來了。使我大跌眼鏡的是,貝多芬、康德被排除在外。德國人的確和別國人不同,政治細胞特別強。所提出來的十個人裡面,與政治有密切關系的就有五個。他們是:

一、馬克思。他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有影響的政治經濟學家。幾乎在世界每一個角落都有他的影響,最近又被推舉為反全球化運動的偶像。

二、俾斯麥。他在19世紀末,把許多政治實體、小封建主聯合起來成立德意志帝國,並進行首次立法。

三、阿登納。二次世界大戰後的聯邦德國第一任總理,他把一個戰敗的、被炸成廢墟的國家重新整頓起來,出現了經濟上的奇跡。

四、勃蘭特。他是社會民主黨的第一任聯邦德國總理,敢於在全世界的注目之下,在華沙猶太人紀念碑前為德國二戰時期的罪行下跪,感動了全世界,並給西方與東方的冷戰打開了一個缺口。

五、漢斯·索爾和索菲·索爾兄妹。他們於1943年在慕尼黑大學散發反納粹傳單,呼籲推翻希特勒,最後英勇犧牲。

這五個人被認為是德國現代史上的不朽人物。最令人注目的當然是馬克思,這個在20世紀被資本主義世界徹底擊敗和否定的哲學家,在德國人心目中仍受到極大的尊敬。

音樂家名列榜首

在十個人中,名列最前茅的是大音樂家巴赫。可以這么說,他是西方古典音樂和音樂理論的奠基人、鼻祖,也在西方樂器發展史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他的作品至今還被人們所喜愛,而且必會流芳百世。

第二名,當屬詩人、大文豪歌德。長詩《浮士德》是他最著名的不朽之作。在西方現代詩歌和文學創作中,他可以和英國大文豪莎士比亞相並列。

第三名則是15世紀中葉手工業的代表人物約翰內斯·古滕貝格。西文字母的活鉛字印刷術就是他發明的,對世界文明有極大的貢獻。

第四名是生於16世紀初葉的馬丁·路德。他徹底否定天主教在中世紀的政教合一和不人道主義,提出91個論點來進行宗教改革,驚天地泣鬼神。

馬克思排名第五。排名第六的是提出相對論的愛因斯坦。在自然科學領域,幾乎到現在還沒有人能超過他,是世界公認的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

筆者認為,這種選舉歷史人物的活動是積極和有意義的。英國也進行過,第一名是二戰時的首相邱吉爾。通過這種選舉,人們可以知道自己的國家出了什麼樣的人物,有過什麼貢獻。

其實,中國歷史上的偉大人物群星燦爛,把各式各樣人物拿出來整理整理,對國家也有很大好處。當然,由於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所以被選出來的人物不一定就是最佳,但這並不特別重要。

② 德國的歷史概括(也可查閱該國歷史上的一件重大事件或一個重要人物,向大家做一下介紹)

比如可以介紹德意志統一過程中的核心人物:俾斯麥

俾斯麥(1815~1898)
Bismarck,Otto von
普魯士王國首相(1862~1890),德意志帝國宰相(1871~1890)。執政期間採取「鐵血政策」,故又有鐵血宰相之稱。1815年4月1日出身於容克世家,1898年7月30日卒於漢堡附近的弗里德里希斯魯庄園。17歲後在格丁根和柏林大學攻讀法學。1839年後經營農業。他採取資本主義農場的經營方式,逐漸成為資產階級化的容克。在此期間,他除了熱衷於騎馬狩獵、縱情享樂外,還學習文學、歷史和哲學。1845年任薩克森省議會議員,1847年任普魯士聯合邦議會議員,以維護貴族地產主的利益而聞名,政治上屬於頑固的保守派。德國1848年革命時期,在議會上聲稱要武力鎮壓革命。1851年後任普魯士聯邦議會駐法蘭克福的代表,認定德意志統一無法阻止,要維護普魯士的君主政體和容克利益,只有普魯士掌握統一的領導權。1859年任駐俄公使。後改任駐法大使,進一步了解到東西強鄰阻止德意志統一的圖謀,確信必須以武力統一德意志。1862年9月,被普王威廉一世任命為首相,10月8日又被任為外交大臣。俾斯麥執政後,進行大規模軍事改革。宣稱「德意志的未來不在於普魯士的自由主義,而在於強權」,「只有通過鐵和血才能達到目的」。主張通過王朝戰爭,「自上」實現德意志統一。在1864年普丹戰爭、1866年的普奧戰爭、1870~1871年的普法戰爭中,他施展各種手腕,造成有利於普魯士的國際局面,然後各個擊破對手,建立起統一的德意志帝國。1865年晉封為伯爵,1871年兼任帝國宰相,並晉封為親王,獲著名的弗里德里希斯魯庄園,成為德國最大的地產主之一。

圖片

1871~1890年,俾斯麥是德意志帝國的實際領導人,集帝國內政、外交大權於一身,只對皇帝負責。其內政的主要目標是維護現存制度,確保國家(首先是普魯士)的權威。一方面加強普魯士和帝國政府的權力,促進容克和資產階級的聯盟;另一方面大肆鎮壓工人運動。1871年參與鎮壓巴黎公社運動。1872年開始,發動反天主教會的所謂文化斗爭。1878年實施《社會黨人法》。1879年後頒行保護關稅政策。外交方面推行大陸政策,以爭奪歐洲霸權。1873年促成締結德、奧、俄三皇同盟。1879年同奧匈帝國締結秘密的軍事同盟,1882年以此為基礎結成德、奧、意三國同盟。80年代起,他還領導德國向海外擴張,在亞洲和非洲建立殖民地。俾斯麥在外交上縱橫捭闔,成為19世紀下半葉歐洲政治舞台上的風雲人物。1890年3月被威廉二世解職。俾斯麥下台時被封為勞恩堡公爵。此後他長住漢堡附近的弗里德里希斯魯庄園,著有回憶錄《思考與回憶》。

③ 求 德國幾位著名人物及其簡介

1、希特勒

阿道夫·希特勒(德語:Adolf Hitler,1889年4月20日-1945年4月30日),奧地利裔德國人,德意志第三帝國元首、總理,納粹黨黨魁,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動者。

5、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

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出生於美因河畔法蘭克福,德國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學家,他是魏瑪的古典主義最著名的代表。而作為詩歌、戲劇和散文作品的創作者。

他是最偉大的德國作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學領域的一個出類拔萃的光輝人物。他在1773年寫了一部戲劇《葛茲·馮·伯利欣根》,從此蜚聲德國文壇。1774年發表了《少年維特之煩惱》,更使他名聲大噪。1776年開始為魏瑪公國服務。1831年完成《浮士德》,翌年在魏瑪去世。

④ 世界著名的戰爭故事

中文名稱: 希波戰爭
外文名稱: Greco-Persian Wars
發生時間: 公元前492~前449年
發生地點: 布拉底 溫泉關 薩拉米斯 馬拉松
主題關鍵詞: 「提洛同盟」 《卡利亞斯和約》 以少勝多 以弱勝強 保薩尼阿斯 More ...
分類: 外國古代戰爭
洲: 亞洲 歐洲
國家: 希臘 波斯帝國
相關信息
下層事件: 薩拉米斯海戰 馬拉松會戰
相關人物: 地米斯托克利 大流士一世
事件介紹
事件內容
內容文件
內容文件
希波戰爭
公元前492~前449年,希臘諸城邦聯合反抗波斯帝國侵略的戰爭。 前6世紀中葉,波斯帝國侵佔小亞細亞西部希臘城邦。前513年,波斯佔領黑海海峽和色雷斯一帶,直接威脅希臘半島諸城邦的安全和海外貿易。前500年,遭受波斯壓迫的小亞細亞西部希臘城邦以米利都為中心爆發反波斯起義。雅典和埃雷特里亞城邦派25艘戰船支援。起義軍一度攻入小亞細亞的波斯總督府所在地薩迪斯,當地希臘城邦乘機紛紛脫離波斯的統治。前494年,起義被波斯軍鎮壓。早有西侵野心的波斯國王大流士一世以雅典和埃雷特里亞曾援助米利都起義為借口,出兵遠征希臘本土,希波戰爭爆發。戰爭大致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波斯軍遠征連遭失敗(前492~前479)前492年,大流士一世派馬多尼烏斯率陸海軍渡過赫勒斯滂海峽(今達達尼爾海峽),沿色雷斯海岸西進。海軍到達阿索斯角時遇到大風暴,300多艘戰船撞毀,2萬餘人失蹤,幾乎全軍覆沒;陸軍也遭到色雷斯人的襲擊,出師不利,退回小亞細亞。次年,波斯向許多希臘城邦派出使者,索要「土和水」,要求各城邦降服。斯巴達和雅典處死了波斯使者。 前490年,波斯對希臘發動第二次遠征。老將達提斯和阿塔非尼斯率軍約2萬餘人橫渡愛琴海,攻佔並破壞埃雷特里亞城,繼而南進,在距雅典城東北約40公里的馬拉松平原登陸。雅典全城緊急動員,組成約1萬人的隊伍開赴馬拉松迎敵,並派人向斯巴達等城邦求援。斯巴達決定派兵援助,但提出必須月圓時才能出兵。僅布拉底派來援軍1000人。9月12日,雙方展開馬拉松之戰。雅典軍在米太亞得指揮下,利用有利地形,採取靈活戰術,一舉擊敗波斯軍,取得以少勝多的光輝戰績,鼓舞了希臘人反侵略斗爭的必勝信心。此後,雙方積極擴軍備戰。前486年大流士一世死,其子薛西斯一世即位,鎮壓埃及起義後繼續准備出征希臘,下令在聖山半島底部開挖運河,在赫勒斯滂海峽架設浮橋,在色雷斯屯積糧草,並從被征服地區徵集大批兵員。希臘方面,雅典公民大會根據地米斯托克利的提議,決定建造100多艘三層槳戰船,把比雷埃夫斯港擴建成堅固的軍港。前481年,以斯巴達和雅典為首的30多個城邦在科林斯集會,成立軍事同盟,推舉擁有強大陸軍的斯巴達為盟主,組建希臘聯軍,准備抗擊波斯再次入侵。 前480年,薛西斯一世率軍約10餘萬人、戰船1000餘艘,渡過赫勒斯滂海峽,分水陸兩路沿色雷斯西進,迅速佔領北希臘,旋南進至溫泉關(德摩比利)。斯巴達國王列奧尼達率領先期到達的希臘聯軍約7000人扼守地勢險要的溫泉關。斯巴達人歐利比阿德斯指揮希臘海軍控制阿爾泰米西翁角。8月中旬,波斯軍向溫泉關發起進攻,希臘守軍頑強抵抗兩天,波斯軍屢攻不克,損失慘重。第三大,當地一希臘人把波斯軍引到希臘守軍側後。列奧尼達在腹背受敵情況下,命令聯軍撤退以保存實力,自己率領約300名斯巴達勇士頑強抵抗,直至全部陣亡。波斯軍長驅直入,佔領中希臘,撲向雅典城。此前,雅典已將成年男子編入軍隊,將其他居民南撤到特里津城、薩拉米斯島等地;地米斯托克利說服歐利比阿德斯把希臘艦隊撤到薩拉米斯灣,准備決戰。波斯陸軍進占雅典城後,其海軍繞過蘇尼翁角,進入狹窄的薩拉米斯灣。9月下旬在薩拉米斯海戰中,波斯海軍大敗,退回小亞細亞。波斯陸軍在馬多尼烏斯率領下向北退卻。前479年8月中旬,波斯陸軍南下,與希臘聯軍在布拉底決戰。斯巴達統帥保薩尼阿斯率軍約4萬人重創波斯陸軍,殺死馬多尼烏斯,粉碎波斯第三次遠征。與此同時,希臘海軍在米卡利角給波斯海軍以重創。 第二階段,希臘人反攻節節勝利(前478~前449)波斯軍第三次遠征失敗後,以雅典為首的希臘聯軍逐漸轉入反攻,並乘機擴張海上勢力,企圖建立雅典在愛琴海的霸權。前478年,雅典艦隊佔領赫勒斯滂,打開通向黑海的通路。同年,雅典聯合愛琴海沿岸各城邦組成提洛同盟。前476年,希臘聯軍在西門指揮下,攻佔色雷斯沿海地區、愛琴海許多島嶼和拜占庭。前468年在歐里墨東河口會戰中,西門指揮希臘海軍大敗波斯艦隊。前449年,希臘海軍在塞普勒斯以東海域重創波斯軍。同年,雙方媾和。雅典全權代表卡利阿斯到波斯首都蘇薩談判,簽訂《卡利阿斯和約》。和約規定,波斯放棄對愛琴海、赫勒斯滂和博斯普魯斯海峽的控制,承認小亞細亞希臘諸城邦獨立。希波戰爭到此結束,雅典成為愛琴海地區霸主。 戰爭中,以雅典和斯巴達為首的希臘城邦,為保衛國家的自由和獨立暫時捐棄前嫌,團結對敵;希臘將領正確指揮,靈活運用戰略戰術,充分利用天時、地利、人和等有利條件,在馬拉松和薩拉米斯創造了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例。波斯軍隊對外進行侵略戰爭,雖然兵力占優勢,但多為被征服民族強征的士兵,士氣低落,且勞師遠征,補給困難,最終招致失敗。

中文名稱: 亞歷山大東侵
外文名稱: Alexander』s Conquests
發生時間: 公元前334~前324年
發生地點: 中亞 印度 波斯帝國
事件介紹
事件內容
內容文件
內容文件

公元前334~前324年馬其頓王國聯合希臘諸城邦對波斯帝國的戰爭。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在喀羅尼亞(今譯海羅尼亞)之戰(公元前338)中征服希臘,並在科林斯大會上被推舉為聯軍統帥,議決共同征討波斯。公元前336年,腓力二世遇刺身亡。其子亞歷山大三世即位,他在鞏固盟主地位後,迅即准備東侵。公元前335年秋,亞歷山大三世以馬其頓常備軍為基礎,並從各盟邦徵集步騎兵、弓箭手、標槍手等兵員,組成一支步兵3萬、騎兵5000的遠征軍,愛琴海上還有艦船約160艘。同年底,他授權將軍安提帕特攝政,親率遠征軍從都城派拉出發,公元前334年初渡過赫勒斯滂海峽,戰爭爆發。

波斯帝國是個沒落的軍事奴隸制國家。到大流士三世時內政腐敗,各行省不斷反抗,國勢日衰。波斯雖在小亞細亞部署騎兵2萬,雇傭兵萬余,並有艦船400多艘游弋於希臘、波斯之間的海域,但在馬其頓精銳的步兵、騎兵進攻面前卻處於守勢。

格拉尼庫斯之戰聯軍渡過海峽後,在馬爾馬拉海南岸格拉尼庫斯河遭波斯軍阻擊。波斯軍以騎兵為第一線,沿東岸部署,步兵為第二線,居高臨下,憑岸固守。聯軍沿西岸展開,步兵居中,兩翼為騎兵,亞歷山大指揮右路,以中部先頭騎兵一部佯動,迂迴波斯軍左翼。當面波斯騎兵隨之向南移動,企圖阻止聯軍渡河。波斯軍隊形出現間隙,聯軍乘機過河,楔入敵陣,利用長矛優勢猛烈突擊,直搗中營。雙方騎兵亦展開激戰,波斯守軍陣勢大亂,傷亡甚眾,騎兵千餘被殲,步兵2000餘人被俘,雇傭兵主將門農率殘部逃遁。聯軍僅死百餘,首戰告捷。聯軍乘勝沿小亞細亞南下,亞歷山大三世以「解放者」自命,先後佔領呂底亞、卡里亞、呂基亞等地,然後北上安哥拉(今譯安卡拉),尋殲波斯軍主力,未果。為解除後顧之憂,切斷波斯軍的陸海聯系,聯軍經卡帕多細亞高原進入西里西亞東部的伊蘇斯(今土耳其傑漢附近),准備繼續南下逐個奪取波斯海軍基地。

伊蘇斯之戰 公元前333年10月,大流士三世親率大軍10餘萬隱蔽集結在索契(今伊斯肯德侖東北)附近。聯軍開過伊蘇斯平原後,波斯軍推進至海濱,在皮納魯斯河北岸佔領陣地,欲斷聯軍後路。亞歷山大三世聞訊即刻回師,邊行進邊展開,搶占右側高地;主力騎兵涉水過河,猛烈沖擊波斯軍左翼步兵方陣,直逼大流士三世主營。波斯軍左翼動搖,大流士三世倉皇東逃。聯軍乘勢沖殺,波斯軍大敗,損失步兵、騎兵約10萬人。大流士三世的母親、妻子和兩個女兒被俘,全部輜重丟失。聯軍死450人,傷4500人。此役後,聯軍取得戰爭主動權,打開通往敘利亞、腓尼基的門戶。大流士三世逃過幼發拉底河,收拾殘部,同時派出使者請求割讓幼發拉底河以西之地議和,亞歷山大三世傲慢地予以拒絕,其目的在於征服整個波斯帝國。

圍攻提爾、加沙 公元前332年初,聯軍到達濱海要塞城市提爾(一譯推羅,今黎巴嫩之蘇爾,該城的主要部分在岸邊一個小島上),遭到堅決抵抗。聯軍無法直接從陸上攻城,遂修築一長堤與小島連接,但仍久攻不克。亞歷山大三世徵集一批船隻,加上投降的波斯海軍艦船,從海上加強圍困,經陸海夾攻於7月間攻陷提爾。8000多提爾人戰死,3萬多人被賣為奴。聯軍死約400人。接著,亞歷山大三世又圍攻加沙達2個月之久,始下,城內男子多戰死。至此,聯軍完全切斷了波斯人的陸海聯系,奪取了地中海東部的制海權。繼而亞歷山大三世和平進入埃及,被埃及祭司宣布為「阿蒙神之子」(國王)。聯軍在尼羅河口興建亞歷山大城,作為他繼續東征的後方基地。

高加米拉之戰 又稱阿貝拉之戰。聯軍經休整補充,於公元前331年春由埃及出發,假道腓尼基向波斯腹地推進,尋波斯軍主力決戰。9月渡過底格里斯河,10月初在布摩多斯河(今大扎卜河)畔高加米拉村以西與波斯軍主力對陣。大流士三世在該地集結的軍隊來自24個部族,號稱百萬,並有刀輪戰車200輛,戰象15頭。聯軍僅有步兵4萬,騎兵7000人,成縱深梯次配置,展開正面不到敵陣正面的一半。波斯軍依仗兵力優勢,先以左翼騎兵實施大迂迴,卷擊聯軍右翼,接著出動戰車和中路騎兵迎擊聯軍步兵方陣和先頭騎兵的正面突擊,一部楔入聯軍隊形,步兵方陣在後跟進。與此同時,波斯軍右翼全線出擊。聯軍緊縮隊形,避敵銳勢,以一線騎兵與敵交鋒,標槍兵以齊射殺傷敵戰車馭手和馬匹,並以部分兵力襲擊迂迴之敵的側後,縱深部隊阻擊迂迴和楔入之敵。雙方進行了激烈的騎兵戰和肉搏戰。聯軍騎兵主力縱隊利用缺口神速楔入敵陣,直逼大流士三世大營。大流士三世遁逃,其左翼動搖。聯軍追殺一陣後返回,配合步兵方陣和左翼部隊夾擊波斯軍右翼。波斯軍潰散。聯軍追殺至阿貝拉(高加米拉東南約25英里)。波斯軍損失數十萬人,其殘部逃往米底山區,從此一蹶不振。聯軍乘勝南下奪取巴比倫,佔領波斯都城蘇薩和波斯波利斯,以及米底古都埃克巴坦那,摧毀了大流士三世政權,掠奪大量金銀和其他戰利品。公元前330年夏,亞歷山大三世引兵北上追擊大流士三世。大流士三世被其部將謀殺,古波斯帝國及阿契美尼德王朝遂亡。

轉戰中亞和進軍印度 亞歷山大三世率兵由裏海以南地區繼續東進,經帕提亞(安息)、阿里亞、德蘭吉亞那,北上翻越興都庫什山脈,到達巴克特里亞(大夏)和粟特。沿途不斷遭到土著部落的襲擊。亞歷山大三世在中亞細亞征戰近3年,殘酷鎮壓粟特人的武裝反抗。公元前327年春末,遠征軍離開巴克特里亞,分兵沿考芬河(今喀布爾河)經開伯爾山口向印度河進軍,沿途攻城奪寨,到達印度河上游與五河地區(旁遮普)。

希達斯佩斯河之戰及班師 公元前326年4月,聯軍由布塞法拉城抵達希達斯佩斯河(今傑赫勒姆河),同波魯斯王國軍隊隔岸對峙,並進行渡河作戰。此役波魯斯損失步兵近2萬,騎兵約3000,戰車全部被毀,波魯斯國王率部投降。聯軍步兵、騎兵損失數百人。聯軍繼續東征,最終進至希達斯佩斯河畔。鑒於官兵厭戰,加上當地氣候炎熱、疾病流行,亞歷山大三世被迫決定撤退。經休整,除留守一支隊伍外,其餘分陸、海兩路向西撤退。將軍奈阿爾科斯率海軍從印度河口西航,亞歷山大三世率陸軍途經格德羅西亞大沙漠西撤。公元前324年,陸軍回到波斯波利斯和蘇薩,艦隊在底格里斯河口靠岸;隨後返抵巴比倫,東侵即告結束。

亞歷山大三世東侵是一次掠奪性遠征。行程逾萬里,歷時整十載,滅亡了波斯帝國。在西起巴爾干半島、尼羅河,東至印度河這一廣袤地域,建成幅員空前的亞歷山大帝國。由於缺乏鞏固的基礎,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三世病逝後,帝國迅即瓦解,但它對古代歷史和東西方關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亞歷山大三世是古代著名的戰略家,他孤軍深入,以進攻為主連續戰斗,進行了數以百計的搶渡江河、圍城攻堅,以及山地、沙漠地和平原地作戰,多次以速決戰制勝優勢之敵。在諸兵種特別是騎兵的運用,陸海軍協同作戰、進軍路線選定、戰斗隊形編成、作戰指揮和後勤保障等方面,為古代軍事學術史寫下了新的一章。

神聖羅馬帝國,全稱為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或日耳曼民族神聖羅馬帝國(德語: Heiliges Römisches Reich deutscher Nation , 拉丁語: Sacrum Romanorum Imperium nationis Germanicae),962年至1806年,在西歐和中歐的封建帝國。早期為統一的國家,中世紀後演變為一些承認皇帝最高權威的公國、侯國、伯國、宗教貴族領地和自由市的政治聯合體。其歷史可追溯至羅馬帝國。

從羅馬帝國到法蘭克王國
參看羅馬帝國

公元前509年,羅馬建立了共和國。公元前2世紀,羅馬成為地中海的霸主。公元前49年,軍事將領凱撒奪取了政權。公元前27年,屋大維建立元首制,羅馬從此進入帝國時期。

公元前1世紀,就有凱爾特人在萊茵河流域西部居住,他們也被古羅馬人稱為高盧人,居住的地方在今法國、比利時、義大利一帶,被稱為高盧。公元前58年到公元前51年,克拉蘇之後、羅馬帝國後來的國家元首愷撒率軍征服高盧,使之成為帝國新的一部分。公元3世紀後,帝國勢力開始衰退。

而在公元前5世紀,在北海和波羅的海周圍的北歐地區,也居住著另外一些部落,他們被古羅馬人稱為日耳曼人。後來,大部分日耳曼人定居在萊茵河以東、多瑙河以北和北海之間的廣闊地區,這一地區被羅馬人稱為日耳曼尼亞(Germania)。

公元395年,內外交困的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 西羅馬帝國於公元476年土崩瓦解,其皇帝被日耳曼人廢掉。然而羅馬人在巴黎地區地統治一直持續到公元486年,那一年日耳曼人法蘭克族墨洛溫王朝的國王克洛維徹底打敗了羅馬人,建立了法國的前身法蘭西亞(Francia)。其後法蘭克王國不斷發展壯大,到公元800年王國在加洛林王朝的查理大帝的統治之下達到鼎盛,統一了今法國、德國、低地國家、瑞士、北義大利、奧地利西部、西班牙東北角的領土,史稱查理曼帝國。

[編輯] 凡爾登條約與三分帝國
參看查理曼帝國

公元840年,查理大帝去世,他的帝國也隨之分崩離析。公元843年,查理大帝的三個孫子訂立凡爾登條約,分全國為三部分。其中查理大帝的長孫洛塔爾(795年—855年)承襲皇帝稱號,並領有自萊茵河下游以南、經羅納河流域,至義大利中部地區的疆域,稱為中法蘭克王國。而他的弟弟路易(804年—876年),被稱為日耳曼人路易,分得萊茵河以東地區,稱為東法蘭克王國。另一個弟弟禿頭查理則領有除此之外的西部地區,稱為西法蘭克王國。這些基本上是後來義大利、德國和法國三國的雛形。

基本上在差不多時候的9世紀早期,於5世紀從歐洲大陸進入不列顛的日耳曼人盎格魯、薩克遜等部落的後裔也在不列顛島上形成統一的英吉利王國。

[編輯] 薩克森王朝與神聖羅馬帝國的建立
公元962年,德意志國王、薩克森王朝的奧托一世在羅馬由教皇約翰十二世加冕稱帝(962年~973年在位),成為羅馬的監護人和羅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統治者。

公元1157年,這一帝國得到了「神聖帝國」的稱號,公元1254年,帝國第一次開始使用頭銜「神聖羅馬帝國」,此後作為官方名稱沿用直至1806年。

[編輯]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參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列表

哈布斯堡王朝時的帝國徽章自奧托一世(奧托王朝第一任皇帝)由教宗加冕以來,每一位德意志國王都希望獲得皇帝名號。在薩克森與法蘭克尼亞兩朝,皇帝擁有實際的權力,並時常因主教敘任權問題與教皇發生沖突。然而隨著德意志各諸侯離心傾向的加劇,皇帝的地位不斷下降。盧森堡王朝的查理四世頒布黃金詔書以後,皇帝實際由選侯選舉產生,形同虛設。十六世紀時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試圖重振皇權的努力,也因歐洲各國的聯合反對而作罷。

[編輯] 與拜占廷帝國的關系

[編輯] 法國大革命與帝國覆亡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神聖羅馬皇帝利奧波德二世的妹夫,法王路易十六被推翻。而他妹妹,法國王後瑪麗·安托瓦內特被法國共和政府處決,再加上「公平、自由、熱誠」思潮的擴散,利奧波德二世極力聯合歐洲各國君主,以武力保衛法國的君主制。1792年利奧波德二世正式與普魯士締結同盟,准備以武力干涉法國。他卻在這時暴斃,不過他的兒子,神聖羅馬皇帝弗朗茨二世繼續了他的政策,更於次年與普魯士、薩丁、英國、荷蘭和西班牙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但這個聯盟在1797年,因聯軍被拿破崙所率領的法國義大利方面軍打敗,被迫議和而土崩瓦解。

1799年,歐洲列強趁法軍猛將拿破崙的軍隊被困埃及的契機,再次發起反法戰爭。這次帝國聯同英國、土耳其、俄羅斯組成了第二次反法同盟。但同年底拿破崙隻身返國,發動霧月政變並取得法國軍政大權,成為法國第一執政。此後拿破崙親自指揮義大利方面軍,回頭對付反法各國,於1800年打敗聯軍,帝國不得不與拿破崙議和,解散反法同盟。而拿破崙在政變結束後三周發表的公告中,宣布「大革命已經結束」,令歐洲列強稍微安心,再加上他們的實力受損,因而暫時放棄反法的行動。但拿破崙的野心令歐洲在幾年再起干戈。

1804年5月18日,拿破崙稱帝。神聖羅馬皇帝弗朗茨二世見到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的崛起加劇了德國諸城邦的分化,擔心法國再次擴張,與神聖羅馬帝國抗衡。因此,他決定糾合英國,俄國,瑞典和那不勒斯,組成第三次反法同盟。1805年,帝國在俄軍支援下入侵法帝國盟國巴伐利亞。而那不勒斯則和帝國軍一道,進攻拿破崙在義大利的盟國。不過拿破崙迅速做出反應,自本土揮軍渡過萊茵河。12月2日,法、俄、神聖羅馬三國皇軍,在奧斯特利茨 (Austerlitz)打了一場「三皇會戰」。拿破崙最後不但守住巴伐利亞,更攻入哈布斯堡領地摩拉維亞,更將帝國軍趕出義大利,並在普魯士境內打敗俄援軍。

12月16日,法國和帝國最終簽訂《普勒斯堡和約》。和約簽訂後,拿破崙決定成立以自己為護國公的萊茵邦聯,以整固自己在德意志地區的盟友。1806年7月12日,在拿破崙的威逼利誘下,16個神聖羅馬帝國的成員邦簽訂了《萊茵邦聯條約(Rheinbundakte)》,脫離帝國,加入邦聯。此舉嚴重削弱奧地利在德意志地區的領主地位,令弗朗茨二世大為不快。拿破崙為了吸引更多國家加入邦聯,決定親手終結神聖羅馬帝國。因此他對奧皇弗朗茨二世發出最後通牒,要求他解散神聖羅馬帝國,並且放棄神聖羅馬皇帝和德意志國王的稱號。最後弗朗茨二世於1806年8月6日放棄神聖羅馬帝號,僅保留奧地利帝號。神聖羅馬帝國正式滅亡。

[編輯] 歷史學家的兩種說法
有人認為公元800年查理曼大帝的加冕標志著神聖羅馬帝國的開端,然而大多數人還是認為那時的帝國應該叫做法蘭克帝國。

1337—1453年,英法兩國間先為王位繼承問題展開爭權奪利,爾後演變為英國對法國的入侵,法國則被迫進行反入侵,從而進行長達百年的戰爭。

戰爭的主要原因是,法國力圖把英國人從法國西南部(基思省)驅逐出去,從而消除英在法境內的最後一個堡壘,而英國則力圖鞏固它在基恩的地位,奪回早先失去的諾曼底、曼恩、昂茹和法國的其它一些地區。英法兩國對佛蘭德的爭奪,加深了它們之間的矛盾。佛蘭德形式上是處於法國國王的統治之下,但實際上卻是獨立的,並且與英國有密切的貿易關系(英國的羊毛是佛蘭德毛紡織業的主要原料)。戰爭的導火線是英國國王愛德華三世覬覦法國王位。德國封建主和佛蘭德站在英國一方,蘇格蘭和羅馬教皇則支持法國。英軍主要由雇傭兵組成,由國王指揮,其主體是步兵(弓箭兵)和僱傭騎士部隊。法軍主要由封建騎士武裝(見騎士軍)組成。

百年戰爭的第一階段(1337—1360) 英法雙方爭奪佛蘭德和基思。在斯呂斯海戰(1340)中,英軍重創法軍,奪得制海權。經過1346年8月的克雷西會戰,英軍又取得了陸上優勢,並在長達11個月的圍攻之後佔領了海岸要塞加來港(1347)。此後,兩國休戰將近十年(1347—1355)。接著英國又發動進攻,佔領了法國的西南部(基思和加斯科涅)。在普瓦捷戰役(1356)中法軍再次被擊敗。英國人的橫征暴斂和遍及全法國的經濟崩潰,導致了法國人民的起義——艾蒂安·馬塞爾領導的巴黎起義(1357—1358)和扎克雷起義(1358)。法國被迫於1360年在布雷蒂尼簽訂條件極為苛刻的和約——從盧瓦爾河以南至比利牛斯的領土割讓給英國。

百年戰爭的第二階段(1369—1380) 為了奪回英佔領區,法王查理五世(1364—1380年在位)改編了軍隊,整頓了稅制。他用僱傭步兵取代部分騎士武裝,並建立了野戰炮兵和新的艦隊。B.迪蓋克蘭這位有才略的軍事長官被任命為軍隊總司令,並擁有很大的權力。法軍採用突襲和游擊戰術,到七十年代末已逐步迫使英軍退到沿海一帶。法軍對炮兵的使用有利於軍事行動獲得成功。英國為了保住在法國的幾個沿海港埠(波爾多、巴約納、布雷斯特、瑟堡和加來)和波爾多與巴約納間的部分地區,並鑒於國內形勢惡化,遂與法國簽訂停戰協定。當時,法國國內也開始出現群眾騷動。

百年戰爭的第三階段(1415—1424) 法國因國內矛盾加劇(勃艮第派和阿曼雅克派兩個封建主集團發生內訌;農民和市民舉行新的起義)而遭到削弱,英國乘機重開戰端。1415年,英軍在阿贊庫爾戰役中擊敗法軍,並在與其結盟的勃艮第公爵的援助下佔領法國北部,從而迫使法國於1420年5月21日在特魯瓦簽訂喪權辱國的和約。按照和約條款規定,法國淪為英法聯合王國的一部分。英王亨利五世宣布自己為法國攝政王,並有權在法王查理六世死後繼承法國王位。但是,查理六世和亨利五世於1422年都先後猝然死去。由於爭奪王位斗爭(1422—1423)加劇,法國遭到侵略者的洗劫和瓜分,處境十分困難。捐稅和賠款沉重地壓在英佔區居民身上。因此,對法國來說,爭奪王位的戰爭已轉變為民族解放戰爭。

百年戰爭的第四階段(1424—1453) 隨著人民群眾的參戰,游擊戰更加廣泛地展開(特別是在諾曼底)。游擊隊給法軍很大幫助:他們設置埋伏,捕捉征稅者,消滅敵小股部隊,迫使英軍在征服地的後方留下大批駐防軍。1428年10月,當英軍與勃艮第派攻下法軍佔領區以外的最後一座堅固要塞奧爾良時,法國的民族解放斗爭愈加高漲。領導這場斗爭的是貞德,在她的指揮下贏得了奧爾良戰役的勝利(1429.5)。1437年法軍攻下巴黎,1441年收復香檳,1450年奪回曼恩和諾曼底,1453年又收復吉耶訥。1453年10月19日,英軍在波爾多投降,戰爭至此結束。

點評:百年戰爭給法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給法國經濟造成了很大損失,但是,它卻促進了法國民族的覺醒。在趕走了英國人之後,統一法國的歷史性進步過程即告完成。在英國,百年戰爭暫時鞏固了封建貴族階級和騎士階層的統治地位,從而延緩了國家權力集中的進程。百年戰爭展示出英國的僱傭軍優越於法國的封建騎士武裝,從而迫使法國建立了常備僱傭軍。這支僱傭軍效忠於國王,在組織、軍紀和訓練方面均具有正規軍的特點。王權與要求消除封建割據的市民的聯盟,是僱傭軍的政治與財力基礎。戰爭表明,騎士重騎兵已失去了以往的作用,而步兵的作用,特別是那些能夠成功地與騎兵作戰的弓箭兵的作用則得到了提高。在戰爭中出現的火器雖然還抵不上弓和弩,但卻被越來越廣泛地運用到各種戰役當中去。戰爭性質的改變及其轉化為人民解放戰爭的過程,使法國擺脫了侵略者的統治。

⑤ 德意志歷史上的名人

前陣德國ZDF(德國國家2台)的一個節目:"unsere Best" (我們中最棒的...)是關於古今內外德國名人排行榜,就是由德國民眾選出至今為止最偉大的德國人,該節目沸沸揚揚, 評選在全國范圍展開,通過電視,電話,郵件,網路等多種形式,最終結果如下 :
第一位是二戰後德國首任總理, 阿登瑙,是他的政策和領導才能使廢墟下的德國走上復國之路.
第二位是音樂大家 巴赫,包括貝多芬,莫扎特在那一時期亦等都曾從師與他或受其影響.
第三位成就德國第一次統一的鐵血宰相俾斯麥.
第四位則是後任總理布朗特.
第五位是本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的愛因斯坦(Einstein),
第六位則是德國的著名文學家,思想家,歌德.
第七位是最早發明印刷機和印刷術的古騰堡
第八位就是著名宗教改革者 馬丁.路德.
第九位才輪到中國人都熟悉的卡爾.馬克思同志了.
第十位則是二戰時期反法西斯,反納粹的學生領袖紹爾兄妹.
其它的還有 :
12. 著名音樂家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19. 德國著名演員 卡爾海因茨,提起他的名字你可能不熟悉,不過如果你看過影片<<希茜公主>>的話,裡面那位年輕英俊的奧地利皇帝的扮 演者就是他了 :),
22. 著名音樂家 莫扎特,
26. 獲得世界一級方程式賽車多年總冠軍的 大舒馬赫 .
28. 著名物理學家倫琴, 以他命名的倫琴射線也就是我們現在所熟知的 」x 射線「(就是去醫院常拍的那個X 光啦,就源於此哦,呵呵)
32. 曾叱吒網壇的女將 格拉芙
37. 辛德勒名單中的著名反法西斯者辛德勒 ,其拯救1000多猶太人的事跡後被改編為電影<<辛德勒的名單>>
51. 偉大的德國醫學家、大名鼎鼎的羅伯特•科赫 ,他世界上第一次發現了炭疽, 傷寒,霍 亂弧菌桿菌,第一次分離出結核病細菌;第一次發明 了預防炭疽病的接種方法;第一次提出了霍亂預防法;可謂近代傳染病,病菌學之父,沒有他的貢獻世界上很多還生活在病魔的陰影中.
69. 德國著名音樂家 瓦格納
78. 著名女演員,羅密.施奈德,成功扮演希茜公主3部曲中的希茜公主一角
80. 奧地利伊麗莎白皇後, 也就是希茜公主本人啦.
82. 格哈德.施羅德 德國現任總理,作為德國現在的總理排在挺後面的哦.
84. 詩人尼采.
85. 世界偉大數學家之一的高斯,記得以前有個流傳很廣的故事,即在一個班上,老師 讓學生從1加到100,一個小男孩以最快的速度算出結果那就是高斯的童年.
93. 汽車發明者,卡爾 賓士, 對了現在上海大眾好像推出50輛賓士的計程車哦,價格和其它一樣,誰有坐過嗎?
96. 著名詩人海涅.
128. 著名童話家,格林兄弟,代表作: 白雪公主和7個小矮人.
135. 十世紀時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巴巴羅撒.
145. 德國的電工學家、實業家,西門子.
146. 著名汽車工業家 費迪蘭.保時捷 ,什麼時候自己也有一倆就好啦 ,哎....
162. 燃料柴油的發明者, 德國工程師魯道夫-狄賽爾(Diesel,德語中).
200. 世界名模, 克勞迪婭•希弗.

⑥ 【德國歷史名人】

阿登納(Konrad Adenauer)1876-1967
康拉德?阿登納是一個跨世紀的人物,先後經歷德意志帝國、魏瑪共和國、第三帝國和聯邦德國等四個朝代。他是1949年成立的聯邦德國(西德)首任總理。其任內國家由戰敗至重獲主權,進而越升為一個經濟強國,在歐洲政治上扮演著領導角色,這段光輝時期往往被國民稱為「阿登納時代」。

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
1517年,當馬丁?路德把他的「95條論點」釘在德國維登堡一間教堂的門上時,就開始了基督教改革運動,最後變成了幾個世紀以來政教不分的局面。他認為信仰的唯一源泉是每個人都可以理解《聖經》,不需要教士們充當個人與上帝之間的中介人角色。他在1534年將《聖經》譯成德文,從而奠定了統一德文的基礎。

馬克思(Karl Marx)1818-1883
卡爾?馬克思的思想在他逝世後傳至世界各地,指引蘇聯布爾什維克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他曾經深受德國哲學家黑格爾的影響,畢業後任職《萊茵報》主編,後遷居巴黎,與恩格斯一起於1848年發表《共產黨宣言》。當時資產階級革命風潮席捲歐洲,馬克思積極宣傳無產階級綱領,指導德國人民同封建專制斗爭。

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18世紀上半葉歐洲最偉大的作曲家,是第一個把各國不同風格的音樂成功糅合在一起並加以豐富的人,往後的作曲家沒有一個能在多聲部運用上勝過他。巴赫對音樂藝術的發展和貢獻,為他贏得「音樂之父」美譽。其作品成為歷代作曲家崇拜和學習的榜樣。

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
一個充滿了夢想而且並不一本正經做學問的德國青年,竟因好奇心的驅使而在物理學上取得驕人成就,為世人描繪出一個全新觀念的宇宙、空間和時間,成了現代物理學的開創者。在此過程中,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改變了我們這個世紀政治和科學的力量平衡。1921年,愛因斯坦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
約翰?沃爾夫岡?歌德是德國現代文學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他於1765年按照父親願望到萊比錫學習法律,期間開始創作詩歌。1774年完成第一部小說《少年維特的煩惱》,隨即轟動歐洲文壇。其經典著作是《浮士德》,它成為德國近代小說的典範,亦奠定了歌德在世界文學史上的崇高地位。此外他在解剖學和植物學也有一定成就。

古滕貝格(Johannes Gensfleisch Gutenberg)約1397-1468年
15世紀文藝復興初期,木版印刷技術已傳入歐洲,身為金匠的約翰內斯?古滕貝格在現有技術上作出改良,成功發明一種性能較佳的活字排版印刷系統,印刷了200本精美的拉丁文《聖經》。這項創舉不僅為世界革新印刷技術,還打開了信息傳播的大門。當時印刷的《聖經》據知還有48本留存至今。

. 蘇菲?斯考(Sophie Scholl)1921-1943
蘇菲?斯考和她的弟弟漢斯在慕尼黑大學讀書時,正值納粹德軍統治年代。她在1942年被分配到冶金工廠生產戰事用品,其父親則因發表批評希特勒的言論而入獄。蘇菲?斯考為了宣傳反納粹言論,暗中製作和派發「白玫瑰」傳單。1943年她和弟弟等在校園派發傳單時被捕,即被判處死刑。她走上斷頭台時毫無懼色,勇氣可嘉。

. 勃蘭特(Willy Brandt)1913-1992
維利?勃蘭特於1969至1974年出任德國總理。1970年他到捷克、波蘭進行國事訪問,來到華沙猶太死難者紀念碑獻花時,突然下跪向被納粹德國殺害的猶太人致哀,為德國樹立了良好的國際形象。1971年,他大力推行與蘇聯、東歐國家「緩和」和「合作」的政策,從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 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k)1815-1898
奧托馮俾斯麥是德國近代史上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他運用「鐵血政策」,使德國走上統一之路。他本是一個地方革命軍的領袖,1862年出任普魯士宰相兼外交大臣。1863年起他先後向丹麥、奧地利和法國宣戰。1871年德意志帝國完成統一,俾斯麥出任首相。其一生正是德國從封建專制社會過渡到資本主義的重要歷史時期

康德(1724-1804):生於1724年4月22日,1740年入哥尼斯貝格大學。從1746年起任家庭教師4年。1755年完成大學學業,取得編外講師資格,任講師15年。在此期間康德作為教師和著作家,聲望日隆。除講授物理學和數學外,還講授邏輯學、形而上學、道德哲學、火器和築城學、自然地理等。18世紀60年代,這一時期的主要著作有:《關於自然神學和道德的原則的明確性研究》(1764)、《把負數概念引進於哲學中的嘗試》(1763)、《上帝存在的論證的唯一可能的根源》(1763)。所著《視靈者的幻夢》(1766)檢驗了有關精神世界的全部觀點。1770年被任命為邏輯和形而上學教授。同年發表《論感覺界和理智界的形式和原則》。從1781年開始,9年內出版了一系列涉及廣闊領域的有獨創性的偉大著作,短期內帶來了一場哲學思想上的革命。如《純粹理性批判》(1781)、《實踐理性批判》(1788)、《判斷力批判》(1790)。1793年《在理性范圍內的宗教》出版後被指控為濫用哲學,歪曲並蔑視基督教的基本教義;於是政府要求康德不得在講課和著述中再談論宗教問題。但1797年國王死後,他又在最後一篇重要論文《學院之爭》(1798)中重新論及這一問題。《從自然科學最高原理到物理學的過渡》本來可能成為康德哲學的重要補充,但此書未能完成。1804年2月12日病逝。

貝多芬(1770—1827年):德國作曲家。生於波恩城,自幼隨父學鋼琴。1787年曾經到維也納向海頓學習作曲,並結識莫扎特。1792年定居維也納,從事教學、演出和創作。貝多芬生活在法國大革命、拿破崙戰爭和維也納體系的反動時代,歐洲的民主和民族意識此時正日益興起。他的作品正反映了這些時代的特徵,或歌頌英雄,或反對封建,爭取民主自由和美好未來。其主要作品有《第三交響曲》(《命運》)、《第六交響曲》(《田園》)、《第九交響曲》(《合唱》),以及《悲愴》奏鳴曲、《月光》奏鳴曲等。

黑格爾(1770-1831年):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生於德國南部斯圖加特的一個紳士家庭。1788—1793年在圖賓根神學院學習,畢業後當過六年家庭教師,後在紐倫堡中學當校長。1816年任海德堡大學哲學教授。1830年任柏林大學校長,1831年死於霍亂。主要著作有:《精神現象學》、《邏輯學》、《哲學全書》、《法哲學原理》》、《哲學史講演錄》、《歷史哲學》和《美學)等。

海涅(1797-1856年):1797年12月13日生於德國杜塞爾多夫,童年和少年時期經歷了拿破崙戰爭。1815年拿破崙兵敗後,曾在銀行工作。1819年後,曾在波恩大學、格廷根大學、柏林大學學習。在柏林時結識法恩哈根·封·恩澤夫婦以及作家沙米索、富凱等。恩澤夫婦家的文學沙龍是柏林的文學中心。在它的影響下,海涅的第一部《詩集》於1821年在柏林出版。1823年發表《悲劇——抒情插曲》。1824年1月重返格廷根大學學習法律,並繼續寫詩,完成了《還鄉集》。1825年獲法學博士學位。《還鄉集》增訂後與《哈爾茨山游記》和《北海紀游》中的第一部分組詩,於1826年匯編為《旅行記》發表,引起強烈的反響。1827年《旅行記》第2卷出版。從英國旅行回到漢堡後,他的《歌集》出版,收入在此之前發表的大部詩歌,奠定了海涅作為傑出的抒情詩人的地位。1829年《旅行記》第3卷出版。以後海涅陸續發表了《法蘭西現狀》、《論法國的畫家》、《德國近代文學史略》、《路德維希·伯爾納,亨利希·海涅的備亡錄》、《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等文章和詩歌。1848年5月完全癱瘓,他以驚人的毅力堅持寫作,口授完成詩集《羅曼采羅》,於1851年出版。後還寫了一些散文作品。1856年2月17日,海涅在巴黎逝世。

門德爾松(Mendelssohn,1809-1847):1809年2月3日生於德國漢堡,父母均為猶太人。12歲開始創作,17歲即完成《仲夏夜之夢序曲》,21歲起研究和整理巴赫的作品,為這位音樂之父的作品得以復生作出了最重要的貢獻。27歲在萊比錫任指揮,1843年創辦德國第一所音樂學院,38歲時即病故。他在短暫的一生中創作了大量的各種體裁的音樂作品,作品風格溫柔舒適、優美恬靜、完整嚴謹、極少矛盾沖突、富於詩意幻想,反映出他生活上的安定富足。他的交響曲《蘇格蘭》、《義大利》,序曲《芬格爾山洞》,《平靜的海與幸福的航行》,《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等都是著名作品。《仲夏夜之夢序曲》是音樂作品中最早描寫神仙境界的。他還獨創了「無詞歌」的鋼琴曲體裁,共八冊四十八首,形象生動多姿,是早期標題音樂的代表。以他為中心的萊比錫樂派對十九世紀德國音樂生活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瓦格納(Richard Wagner,1813-1883年):1813年5月22日生於萊比錫。自幼喜愛貝多芬、莫扎特和韋伯的音樂,自學鋼琴和作曲。同時,也受莎士比亞、歌德、席勒的戲劇影響,15歲時就寫了一出5幕的詩悲劇,晚年又受叔本華、尼采甚至弗洛伊德等哲學家的影響。1833年夏天在維爾茨堡擔任歌劇指揮,並開始歌劇創作。1840年寫成《黎恩濟》,1841年創作了他的第一部歌劇代表作《漂泊的荷蘭人》。1843年被任命為德累斯頓宮廷歌劇院指揮。1845年演出他根據德國傳說所作的《湯豪塞》。1849年後,在國外流亡15年。1875年完成了《指環》的全部寫作,並於1876年8月在新落成的拜羅伊特劇院上演,獲極大成功。其著名的作品尚有《羅亨格林》、《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紐倫堡的名歌手》等。其著作有《論德國音樂》、《藝術與革命》、《未來的藝術作品》以及《歌劇與戲劇》等。1883年2月13日逝世。他的音樂戲劇的舞台作品具有極為深遠的意義,特點是都是由自己創作的(包括情節、人物、劇詞、表現方法和音樂)。他對音樂形式本身從不感興趣,只把它作為情感的和心理的表現手段而已。他徹底改革了作曲的技術,從而對音樂作為一種藝術的發展具有決定性的影響,並導致表現主義音樂的形成。

貝爾托·布萊希特1898年2月10日生於德國巴伐利亞省奧格斯堡鎮。年輕時任劇院編劇和導演。曾投身工人運動。1933年後流亡歐洲大陸。1941年經蘇聯去美國,但戰後遭迫害,1947年返回歐洲。1948年起定居東柏林。1951年因對戲劇的貢獻而獲國家獎金。1955年獲列寧和平獎金。他一直從倡導歌劇改革入手,在理論和實踐上進行史詩劇實驗,特別吸收中國戲劇藝術經驗,逐步形成了獨特的表演方法。他的主要戲劇理論著作有:《梅辛考夫》等。代表性劇作有:《母親》、《四川好人》、《高加索灰闌記》、《伽利略傳》等等。

瓦爾特(Fritz Walter)(1920-2002)

瓦爾特是1954年世界盃,聯邦德國隊第一次獲得冠軍時的隊長。生於1920年,曾經在德國軍隊中服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是德國軍隊的戰俘。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他回到了德國。後來,他入選了德國國家隊。參加了1954年世界盃和1958年世界盃。
在1954年世界盃期間,他作為德國國家隊的場上隊長。是德國隊創造「伯爾尼奇跡」的三個人之一。那屆世界盃中,他一共攻入3球,其中有2球時半決賽對陣奧地利隊。
而在1958年世界盃上,他已經37歲高齡。早早的受傷,沒有為德國隊做出貢獻。但他還是德國的著名球星。
而在俱樂部方面,他多年效力於凱澤斯勞滕,該隊的主場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而在2002年世界盃期間,他與世長辭,世界盃期間,德國國家隊為了紀念他,全體球員戴上黑圈,以示默哀。

阿貝格(Abegg,Richard Wilhelm Heinrich)德國化學家。1869年1月9日生於但澤(今波蘭的格但斯克);1910年4月3日卒於科斯林(今波蘭的科沙林)。 1891年阿貝格在柏林大學獲得博士學位。1899年於布雷斯勞大學被任命為化學教授。其後不久他就開始忙於研究原子的新電子觀點對化學價的影響。在阿貝格看來,惰性氣體原子內的電子排布(運用後來的術語說,氦的最外電子層上有兩個電子,其它惰性氣體則是8個電子)是特別穩定的。象氯這樣的元素,對於形成8個電子來說,還缺少1個電子,這個元素趨向於接受1個電子;而象鈉那樣的元素,它多出一個電子,因而趨向於給出一個電子。鈉原子會將一個電子交給氯原子,而形成一個帶正電荷的鈉離子和一個帶負電荷的氯離子,兩種離子因靜電吸引而結合在一起。按照這樣的方式,化學反應就成了電子的轉移,而化學鍵就成了不同符號的電荷間的吸引作用。阿貝格因一次氣球事故而死亡,那時他還是一個年輕人,因此他沒有能活到看見他所提出的概念被許多化學家發展了,這些化學家中為首的是路易斯。

約翰·克·弗·席勒(1759-1805)出身於醫生家庭,學過法律和醫學。他是和歌德齊名的德國啟蒙文學家。席勒在青年時期,在狂飆突進精神的影響下,寫出了成名作《強盜》和《陰謀與愛情》,確立了他的反對封建制度、爭取自由和喚起民族覺醒的創作道路。

⑦ 幾個有趣的世界歷史戰爭小故事

義大利人的那些****
在二戰時,義大利是與德、日三國組成的法西斯同盟,號稱「軸心國」,德國對義大利的參戰是抱著一種矛盾的心態的,這種心態反映的就是德國軍事愛好者給予義大利的評語的一個笑話——如果義大利保持中立的話,就相當於我軍增加10個師的力量;如果義大利與法西斯作對的話,就相當於我軍增加20個師的力量;但義大利要加入軸心國,我軍就必須耗費50個師的力量去保護他!!

看完下面關於義大利的介紹,你就會明白了……

關於「吃貨」



1.1943年盟軍攻到義大利家時,迎戰的是德軍…

2.才加入軸心國,軸心國就哭著向他們道歉。

3.最慘的應該是德國…還是在北非,隆美爾發現了一個關押義大利戰俘的英國戰俘營,就本著同志友愛來進行救援,結果,槍聲一響,義大利人就跟著英國人跑…

4 義大利一個整編師被287個美國人包圍了,德國出動了3輛坦克進行救援,戰勝了冒進的美國人。但在義大利童鞋完美的步坦配合下,美軍跑掉了274個人…

5.德國人對理想戰爭的定義是:用德國的武器,蘇聯出冬季裝備,英國出夏季裝備,美國負責伙食,法國提供娛樂,由芬蘭人掩護側翼,而當面的敵人的是義大利人。

6.沒發現義大利已經參戰的同盟國也不少。

7.義大利對德國最有貢獻的一次恐怕是在它投靠同盟國之後——義大利的裝備被德國洗劫導致德國當年軍工生產達到頂峰。

⑧ 戰爭的故事 名人事例

.即使是智者,也難擯棄追求功名這個弱點。 ——塔西佗

3.理智會促使每一個人去追求大眾的幸福,作為獲取和確立個人幸福的手段。

——葛羅夫

4.要想知道掌權的痛苦,就該去問那些當權者;要想知道它的樂趣,就應該去問它的追求者。 ——查?科爾頓

5.凡是精煉的句子,由於追求簡明而不得不犧牲一定的准確性。 ——塞?約翰遜

6.佔有不能帶來幸福,人只有在不斷地追求中才會感到持久的幸福和滿足。

——趙鑫珊

7.追求那真實的功業,追求對宇宙人生更深遠的了解;追求永遠超過狹小生活圈子之外的更有用的東西。 ——羅蘭

8.走得最慢的人,只要他不喪失目標,也比漫無目的地徘徊的人走得快。 ——萊辛

9.在瞄準遙遠目標的同時,不要輕視近處的東西。 ——歐里庇德斯

10.幼兒時期可以沒什麼宏偉目標,成人時代則不可無此。 ——霍蘭

11.不能像走獸那樣活著,應該追求知識和美德。 —— 但丁

12.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伙,而恥智之不博。——張衡

13.虛已者進德之基。 —— 方孝孺

14.滿盈者,不損何為?慎之!慎之! ——朱舜水

15.不謙虛的話只能有這個辯解,即缺少謙虛就是缺少見識。 —— 富蘭克林

16.好說己長便是短

⑨ 歷史上,中德有過幾次戰爭請你舉兩例說明理由

第一次是1897年11月德國侵佔青島,清軍不戰而退,德軍卻以炮火攻擊,致使清軍兵士一死四傷,軍械、帳篷、糧食被搶。於是膠澳就這樣被德國軍隊佔領。
第二次義和團運動引發的八國聯軍入侵事件,德軍和其他列強佔領北京,搶掠殺人。
第三次1917年北洋政府加入協約國向德國宣戰,原擬派兵去歐洲,但沒來得及戰爭就結束了,只有數十萬「民工」在法國等地
第四次是二戰爆發後(其實是美國宣戰後),1941年12月9日蔣介石政府向德國宣戰

⑩ 德國在歷史上有哪些名人

1、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出生於美因河畔法蘭克福,德國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學家,他是魏瑪的古典主義最著名的代表。

而作為詩歌、戲劇和散文作品的創作者,他是最偉大的德國作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學領域的一個出類拔萃的光輝人物。他在1773年寫了一部戲劇《葛茲·馮·伯利欣根》,從此蜚聲德國文壇。

2、阿爾伯特·愛因斯坦(1879.3.14-1955.4.18)猶太裔物理學家。他於1879年出生於德國烏爾姆市的一個猶太人家庭(父母均為猶太人),1900年畢業於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入瑞士國籍。

1905年,獲蘇黎世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愛因斯坦提出光子假設,成功解釋了光電效應,因此獲得1921年諾貝爾物理獎,創立狹義相對論。

3、康拉德·阿登納(1876年1月5日——1967年4月19日),為聯邦德國首任總理,他經歷了德意志帝國、魏瑪共和國、第三帝國和聯邦德國等四個重大歷史時期。

在他的領導之下,德國在政治上從一個二戰戰敗國到重新獲得主權,進而成為西方國家的一個平等夥伴;經濟上醫治了戰爭的創傷,並通過實施社會市場經濟,創造了德國的「經濟奇跡」。

4、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德語: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3.21-1750.7.28),巴洛克時期的德國作曲家,傑出的管風琴、小提琴、大鍵琴演奏家。

巴赫被普遍認為是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並被尊稱為「西方近代音樂之父」,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在2005年德國電視二台票選最偉大的德國人活動中,他排名第六,次於西德總理維利·勃蘭特。

5、路德維希·凡·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享年57歲),德國傑出的音樂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世界音樂史上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

他的作品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因此被尊稱為「樂聖」和「交響樂之王」。貝多芬的主要作品以九部交響曲占首要地位。

閱讀全文

與德國歷史戰爭名人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