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法國對中國的歷史人物

法國對中國的歷史人物

發布時間:2021-03-14 03:53:16

1. 法國在近代中國歷史上有過什麼侵略行為

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八國聯軍侵華。
第二次鴉片戰爭,是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聯合發動的侵華戰爭。 是英國與法國趁中國太平天國運動之際,以亞羅號事件及馬神甫事件為借口,聯手進攻清朝政府的戰爭,所以被英國人稱為「亞羅號戰爭」(The Arrow War)。又稱「英法聯軍之役」(Anglo-French expedition to China)或「第二次中英戰爭」(Second Anglo-Chinese War)。
因為這場戰爭可以看作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延續,所以也稱「第二次鴉片戰爭」。戰爭中俄羅斯帝國出兵後以「調停有功」自居,並脅迫清政府割讓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至今,從而成為最大的贏家。
第二次鴉片戰爭迫使清政府先後簽訂《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中俄《璦琿條約》等和約,列強侵略更加深入。中國因此而喪失了東北及西北共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戰爭結束後清政府得以集中力量鎮壓了太平天國,維持統治,清史稱同治中興。
中法戰爭(法文:Guerre franco-chinoise)又作清法戰爭,是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光緒九年十一月至十一年二月),由於法國侵略越南並進而侵略中國而引起的一次戰爭。第一階段戰場在越南北部;第二階段擴大到中國東南沿海。
戰爭過程中,法海陸兩軍雖於多數戰役占上風,但均無法取得底定全局的戰略性大勝:法國遠東艦隊雖於海戰贏得全勝,並一度攻佔基隆,卻因滬尾(今台北縣淡水鎮)一役受挫及疫病流行,無法達成拿下台灣島的戰略目的;而清軍雖於初期陸海皆遭慘敗,導致由恭親王奕䜣領班的軍機處被全面撤換(甲申易樞),但後期台灣及杭州灣防衛成功,且有馮子材統率各部於鎮南關之役給法國陸軍帶來較重傷亡,導致費里政權垮台。
以此為契機,兩國重啟和談,結果訂定《中法新約》,清方承認法國對法屬印度支那諸殖民地的宗主權,兩國重開貿易。受此戰的影響,清廷於台灣設省,以劉銘傳為巡撫大力推展現代化防務及新政,並積極籌建北洋水師。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Siege of the International Legations)指公元1900年5月28日(清光緒26年)大英帝國、美利堅合眾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德意志帝國、俄羅斯帝國、日本帝國、奧匈帝國、義大利王國等國派遣的聯合遠征軍,為鎮壓中國北方義和團運動而進入中國所引發的戰爭。但實際上由於慈禧在6月21日時對11國宣戰以及之前義和團和清軍一直圍攻圍困使館區,導致這場並非侵略戰爭,只是由於之後在北京城內發生的聯軍搶劫放火以及官員和家屬的「殉國」等導致後人認為是侵略戰爭。
派遣的聯合遠征軍開始時總人數約3萬人,後來增至約5萬人。八國聯軍的行動,直接造成義和團的消滅,以及京津一帶清軍的潰敗,迫使慈禧太後挾光緒帝逃往陝西西安;最終清廷與包含派兵八國在內的十一國簽訂《辛丑條約》, 賠款最多,簽訂國家最多,並喪失多項主權。
八國聯軍侵華,給當時的中國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聯軍所到之處,殺人放火、姦淫搶劫,無數村鎮淪為廢墟,天津被燒毀三分之一,北京一片殘牆斷壁。連八國聯軍總司令瓦德西也供認,「所有中國此次所受毀損及搶劫之損失,其詳數將永遠不能查出,但為數必極重大無疑」。八國聯軍在北京公開大肆搶劫,清宮無數文物珍寶被洗擄一空,大批群眾慘遭殺戮。
清國內部及遠東(滿洲平原)之權力平衡,亦受重大沖擊,間接導致清廷衰落、俄日沖突升級等變化。

2. 法國歷史100個關鍵人物都有誰

1拿破崙·波拿巴(法文:Napoléon Bonaparte,1769年~1821年),出生於法國的科西嘉島,是一位世界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他是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執政官,是十九世紀最著名的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締造者,於1804年11月6日加冕稱帝。
對內他多次鎮壓反動勢力的叛亂,頒布了《法國民法典》、《商法典》、《刑法典》,完善了世界法律體系,奠定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秩序,傳播了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果實。對外他五破反法聯盟的入侵,沉重反擊了歐洲各國的封建制度,捍衛了法國大革命的成果。他在法國執政期間多次對外擴張,發動了拿破崙全面戰爭,兼任義大利國王、萊茵邦聯的保護者、瑞士聯邦的仲裁者,並分封他的兄弟約瑟夫、路易、熱羅姆為那不勒斯、荷蘭、威斯特伐利亞國王,形成了龐大的拿破崙帝國體系,創造了一系列軍政奇跡與短暫的輝煌成就。
拿破崙於1814年和1815年兩度戰敗並被流放。1821年,拿破崙病逝於聖赫勒拿島。1840年,他的靈柩被迎回法國巴黎,隆重安葬在法國塞納河畔的巴黎榮軍院(巴黎殘老軍人院)

2溫斯頓·倫納德·斯賓塞·丘吉爾(1874年11月30日-1965年1月24日),英國歷史學家、政治家、畫家、演說家、作家、記者,《不需要的戰爭》獲1953年諾貝爾文學獎,著有《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6卷、《英語民族史》4卷等。歷史上掌握英語單詞詞彙量最多的人之一(十二萬多),被美國雜志《展示》列為近百年來世界最有說服力的八大演說家之一。
1929年至1965年臨終,連續36年擔任英國布里斯託大學校長,奠定了該校繼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之後的英國名校地位的基礎。
1940-1945年、1951-1955年期間曾兩度任英國首相,被認為是20世紀最重要的政治領袖之一,帶領英國獲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
2002年,BBC舉行了一個名為「最偉大的100名英國人」的調查,結果丘吉爾獲選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英國人

3亞伯拉罕·林肯(英語:Abraham Lincoln,1809年2月12日-1865年4月15日),美國政治家、思想家。第16任美國總統,其任總統內,美國爆發內戰,史稱南北戰爭,林肯堅決反對國家分裂。他廢除了南方各州的奴隸制度,頒布了《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隸宣言》。但南北戰爭之後北方有幾個支持聯邦政府的州卻仍被林肯允許可繼續保有奴隸制度。林肯擊敗了南方分離勢力,維護了美利堅聯邦及其領土上不分人種、人人生而平等的權利。內戰結束後不久,林肯遇刺身亡,是第一個遭遇刺殺的美國總統,也是首位共和黨籍總統,曾位列最偉大總統排名第一位。也是當今評出的最有作為的總統之一,(其他2位為喬治·華盛頓、富蘭克林·羅斯福。)
美國線上曾於2005年舉辦票選活動——《最偉大的美國人》,林肯被選為美國最偉大人物中的第二位。 說話,辦事老實。公眾稱他為「誠實的老亞伯」和「偉大的解放者」。永遠是鞋匠的兒子

4列寧(1870—1924):原名弗拉基米爾·伊里奇·烏里揚諾夫,列寧是他的筆名。世界著名的俄國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理論家、實踐家。他是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維埃政權的締造者,布爾什維克黨的創始人,俄國十月革命的領導人,擔任蘇聯中央人民委員會的主席。他傳承了馬克思主義,形成了列寧主義。被全世界的共產主義接班人普遍認同為「國際無產階級革命的偉大導師和精神領袖」。1924年1月21日,列寧因腦溢血去世,遺體經防腐處理後被安放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宮紅牆下的列寧墓中。

5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美國記者和作家,被認為是20世紀最著名的小說家之一。[1]海明威出生於美國伊利諾伊州芝加哥市郊區的奧克帕克,晚年在愛達荷州凱徹姆的家中自殺身亡。海明威一生中的感情錯綜復雜,先後結過四次婚,[2]是美國「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中對人生、世界、社會都表現出了迷茫和彷徨。[3]
在海明威一生之中曾榮獲不少獎項。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被授予銀制勇敢勛章;[4]1953年,他以《老人與海》一書獲得普立策獎[5];1954年,《老人與海》又為海明威奪得諾貝爾文學獎。[6]2001年,海明威的《太陽照樣升起》(The Sun Also Rises)與《永別了,武器》兩部作品被美國現代圖書館列入「20世紀中的100部最佳英文小說」中。[7]
海明威被譽為美利堅民族的精神豐碑,並且是「新聞體」小說的創始人,他的筆鋒一向以「文壇硬漢」著稱。[8]海明威的寫作風格以簡潔著稱,對美國文學及20世紀文學的發展有極深遠的影響

6阿爾伯特·愛因斯坦,1879年出生在德國的一個猶太人家庭里,德裔猶太人,世界著名的物理學家。
他1

3. 法國有哪些著名的歷史人物和事件

1799年11月9日(霧月18日),拿破崙·波拿巴奪取政權。

1804年12月2日,巴黎聖母院舉行了一個盛大的加冕典內禮,拿破崙·波拿巴成容為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皇帝。1814年4月13日拿破崙簽署退位詔書,法蘭西第一帝國滅亡。同年的5月3日,流亡英國的普羅旺斯伯爵返國即位為法王路易十八。1815年3月,拿破崙殺回巴黎,重建帝國,立百日王朝。

1815年,拿破崙在滑鐵盧戰敗,宣布退位。路易十八於7月8日回到巴黎,復辟波旁王朝。1830年7月,法國七月革命爆發,七月王朝建立。

1944年6月宣布成立臨時政府,戴高樂擔任首腦,1946年通過憲法,成立第四共和國。1958年9月通過新憲法,第五共和國成立,同年12月戴高樂當選總統。

2017年5月7日,法國前經紀部長,「前進」運動候選人埃馬紐埃爾 馬克龍 在總統選舉第二輪投票中獲得超過65%的選票,當選新一任法國總統。年僅39歲的馬克龍成為法國西第五共和國近60年來歷史上最年輕的總統。

4. 法國著名歷史人物和生平事跡

盧梭 伏爾泰 拿破崙 笛卡兒 戴高樂 貞德 密特郎 路易十四
到網路一搜就有他們的生平事跡

5. 法國著名的歷史人物和事件

1、空餉門

空餉門事件其實和大選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隨著法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前總理的菲永空餉門爆發之後,其後有國民陣線吃歐洲議會空餉事件,馬克龍拉斯維加斯涉嫌濫用公款事件,Ferrand空餉事件,國防部長古拉爾濫用公款事件,巴黎市長伊達爾戈空餉事件接連出現。

據報道,菲佣的妻子佩內洛普曾以菲永助理的名義領取83,14萬歐元的薪水,卻從來沒有從事過這項工作。在菲永空餉門發生之前,菲永一直以非常良好的形象在法國大選中處於領先定位。

6. 歷史上法國的名人有哪些

1、路易-阿道夫·梯也爾

路易-阿道夫·梯也爾(常被稱作阿道夫·梯也爾Adol-phe Thiers1797.4.15—1877.9.3),),法國政治家、歷史學家,奧爾良黨人。早年當過律師和新聞記者。

七月革命後,先後擔任內閣大臣(1832年,1834年—1836年)、首相。(1836年)和外交大臣(1840年)之職。以後還擔任過立憲議會議員、國民議會議員等職。

1871年—1873年,梯也爾擔任法蘭西第三共和國首任總統,在梯也爾的政治生涯中,他留給各國人民最深的印象是,充當了殘酷鎮壓巴黎公社的罪魁禍首。

2、奧諾雷·德·巴爾扎克

奧諾雷·德·巴爾扎克(Honoré·de Balzac,1799年5月20日-1850年8月18日),法國小說家,被稱為「現代法國小說之父」,生於法國中部圖爾城一個中產者家庭,1816年入法律學校學習。

巴爾扎克在法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在他之前,法國小說一直未能完全擺脫故事的格局,題材內容和藝術表現力都有一定局限。

巴爾扎克拓展了小說的藝術空間,幾乎無限度擴大了文學的題材,讓社會的方方面面,包括那些彷彿與文學的詩情畫意格格不入的東西都能得以描繪。他借鑒了其他文學題材的特點,把戲劇、史詩、繪畫、造型等多種藝術形式融入小說創作中,在西方文學史上第一次如此巨大的豐富了小說的藝術技巧。

3、穆瓦桑

法國化學家。法國科學院院士。1852 年 12月28日生於巴黎,1907年2月20日卒於同地 。1872年入弗雷米實驗室當助手 ,並旁聽化學家 H. S. C. 德維爾和 H.J. 德布雷講課。

1874年畢業於高級職業學校。1877 年獲自然科學學士學位。1879年通過葯劑師考試後任葯學院實驗室主任,同時任農藝學院物理助教。1880年獲博士學位。1880 ~ 1883年任巴黎葯學院助教和高級演示員,1886年任無機化學教授 。900年任巴黎大學無機化學教授。

4、愛彌爾·左拉

愛彌爾·左拉(法語:Émile Zola,1840年4月2日-1902年9月28日),法國自然主義小說家和理論家,自然主義文學流派創始人與領袖。

1840年,左拉誕生於法國巴黎,主要創作作品為《盧貢-瑪卡一家人的自然史和社會史》,該作包括20部長篇小說,登場人物達1000多人,其中代表作有《小酒店》、《萌芽》、《娜娜》、《金錢》等。

左拉是19世紀後半期法國重要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其自然主義文學理論,被視為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文學遺產的組成部分。

5、查利·奧古斯丁·庫侖

查利·奧古斯丁·庫侖(1736 --1806),法國工程師、物理學家。1736年6月14日生於法國昂古萊姆。1806年8月23日在巴黎逝世。主要貢獻有扭秤實驗、庫侖定律、庫倫土壓力理論等。同時也被稱為「土力學之始祖」

通過精密的實驗對電荷間的作用力作了一系列的研究,連續在皇家科學院備忘錄中發表了很多相關的文章。

1785年,庫侖用自己發明的扭秤建立了靜電學中著名的庫侖定律。同年,他在給法國科學院的《電力定律》的論文中詳細地介紹了他的實驗裝置,測試經過和實驗結果。

7. 法國有哪些偉人他們有什麼故事

歷史名人:法國劇作家莫里哀 :1622年1月15日生。本名為讓-巴蒂斯特.波克蘭。莫里哀是他參加劇團以後用的藝名。莫里哀10歲喪母,外祖父經常帶他去看鬧劇、喜劇和悲喜劇。50年代,莫里哀開始編演一些鬧劇及喜劇《冒失鬼》()。1658年回巴黎主要從事古典主義喜劇創作,一系列作品問世,如《可愛的女才子》(1659)、《斯卡納萊爾》(1660)、《丈夫學堂》(1661)、《太太學堂》(1662)。1664-1668年,是莫里哀的創作高峰階段,主要劇作有《偽君子》(1664)、《唐璜》(1665)、《吝嗇鬼》(1668)等。1668年以後,莫里哀還寫了一些諷刺作品。莫里哀一生寫了30多部喜劇。他塑造人物性格適當引入了鬧劇因素,充分運用日常語言等方面對喜劇藝術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莫里哀於1673年病逝。

伏爾泰( 1694-1778年):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被譽為「思想之王」、「法蘭西最優秀的詩人」。原名弗朗索瓦瑪利阿魯埃,伏爾泰是筆名。出生在巴黎一個富裕的中產階級家庭,自小受過良好的教育。伏爾泰經歷了路易十四、十五、十六三個封建王朝的統治,目睹了封建專制主義由盛轉衰,一親身感安到了封建專制主義統治的腐朽和反動。青年時代因發表反對封建貴族統治的作品,兩次被關進巴士底獄。1725年出獄後,旅居英國三年。他主張「開明君主」統治,實行君主立憲。伏爾泰創作了許多著作,他反對封建專制、反對宗教迷信,宣揚自由和平等的原則,主張人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主要著作有:《哲學辭典》、《論各民族的風俗與精神》、《路易十四時代》等。還寫過有關中國的歷史劇《中國的孤兒》。

盧梭(1712-1778):法國啟蒙思想家、哲學家。生於日內瓦鍾表匠家庭。當過仆從、秘書、家庭教師、樂譜抄寫員。主張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認為私有制是人民群眾遭受社會壓迫的根源,但不主張徹底消滅私有制。主要著作有《社會契約論》(舊譯《民約論》)、《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懺悔錄》等。

拿破崙 ·波拿巴(1769-1821年):法國政治家和軍事家,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1808-1814年)。生於科西嘉島阿雅克修城。畢業於巴黎軍事學院,曾任炮兵少尉、少校。1793年土倫戰役中立下戰功,破格提為准將。督政府時期率軍進攻義大利(1796年)和埃及(1798)。1799年11月發動政變,成立執政府。1804年稱帝。1812年對俄戰爭潰敗,帝國瓦解。1815年在滑鐵盧戰敗。被流放到大西洋中聖赫勒拿島。

雨果(1802-1885年):法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作家之一。雨果於1802年2月26日出生在法國貝桑松的一個軍官家庭,他才華橫溢,創作力經久不衰,文學生涯達半個世紀之久。人道主義是貫穿於他作品的主線。雨果出身於軍官家庭。童年時隨父到過義大利、西班牙,1814年定居巴黎。青年時代他走上了為社會進步而斗爭的道路。1831年發表的小說《巴黎聖母院》,表現出作家強烈的反封建、反教會的思想。1848年「二月革命」開始時,雨果已成為堅定的共和黨人,並當選為制憲會議的成員,成為法國國民議會中社會民主左派的領袖。1851年,路易·波拿巴發動政變。雨果立即發表宣言進行反抗,不幸遭到失敗。同年12月,雨果被迫逃亡到布魯塞爾。在長達19年的流亡生活期間,雨果始終堅持對拿破崙三世獨裁政權的斗爭,並堅持寫作。1862年完成了長篇小說《悲慘世界》。1870年法蘭西第二帝國垮台,雨果返抵故土。1872年完成了他最後一部小說《九三年》。1885年5月22日病逝於巴黎。雨果一生追隨時代步伐前進,是法國文學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特別值得一提的是,1861年,當雨果得知英法侵略者縱火焚燒了圓明園後發出了滿腔義憤。他義正辭嚴地寫道:「法蘭西帝國從這次勝利中獲得了一半贓物,現在它又天真得彷彿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似的,將圓明園輝煌的掠奪物拿出來展覽。我渴望有朝一日法國能擺脫重負,清洗罪責,把這些財富還給被劫掠的中國。」

畢加索故居博物館

戴高樂
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的創建者戴高樂

夏爾·戴高樂 (Charles de Gaulle) 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的創建者、法國軍人、作家和政治家。1890年11月22日生於里爾市。1912年畢業於聖西爾陸軍學校。1913年以少尉軍銜服務於貝當將軍麾下。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在凡爾登作戰,曾3次負傷被俘,囚禁了2年8個月,3次在戰報中受到表揚。

1925年被貝當提拔為最高作戰會議參謀,1927年至1929年在佔領萊茵區的部隊里任少校。1936年至1938年在萊茵區服役。他還曾在中東服役2年,後晉升中校,在國防委員會擔任4年書記處成員。期間,撰寫了《敵人內部的傾軋》(1924年)、《劍刃》(1932年)、《未來的軍隊》(1934年)、《法國和她的軍隊》(1938年)等著作。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在法國第5軍任坦克旅旅長,1940年5月任第4裝甲師准將,同年6月6日任國防部副國務秘書,主張抵抗納粹德國的進攻,拒絕在德法停戰協定上簽字。德軍佔領巴黎後出走英國。

6月18日第一次在倫敦向法國發表廣播演說,呼籲同胞在他的領導下繼續抗戰。6月25日,創建並領導法蘭西民族委員會(後改稱自由法國政府,法蘭西民族解放委員會),抗擊德國的侵略。1943年把自由法國總部從倫敦移到阿爾及爾,並就任法國民族解放委員會主席。1944年8月25日巴黎解放後3天回到巴黎。1944年8月至1946年1月任臨時政府主席兼國防部長。1946年1月因對三個政黨組成的左翼聯合政府不滿而辭職。1947年創建法蘭西人民聯盟。1949年以後的12年裡,他一直站在反對派立場,反對新憲法,指責憲法條文將使法國重蹈第二共和時代政治動盪的覆轍。1951年成立正式政黨,在議會里佔有120個席位,後由於不滿議會黨團斷決與議會組織的聯系,該黨在1955年解體。

1955年1958年隱退鄉間埋頭寫回憶錄,寫成《榮譽的召喚》、《團結》和《救星》3書。

1958年6月出任總理,提出加強總統權力和行政權力的新憲法,9月28日舉行公民投票,新憲法以78.5%的票數被通過,10月4日生效。自此,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取代第四代共和國,法國由議會制過渡到事實上的總統制。1958年12月經普選當選為第五共和國總統,1965年再次當選為總統,1966年宣布法國完全退出北約組織,但仍保留為大西洋聯盟的成員。1969年4月在關於對地區改革和參議院改革所舉行的公民投票中失敗,被迫辭職回到家鄉繼續寫回憶錄。1970年11月9日病故。

在他第二任總統任期中,提倡東西方「緩和與合作」,主張與蘇聯以及東歐國家進行貿易和文化交流。1964年他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他還主張美軍退出越南,並周遊許多國家以加強法國國際地位。

8. 法國的著名的歷史人物是誰

羅曼·羅蘭(Romain Rolland,1866-1944)法國作家、音樂評論家。1866年1月29日生於法國中部高原上的小市鎮克拉姆西。15歲時,隨父母遷居巴黎。1899年,羅曼·羅蘭畢業於法國巴黎高等師范學校,通過會考取得了中學教師終身職位的資格。其後入羅馬法國考古學校當研究生。歸國後在巴黎高等師范學校和巴黎大學講授藝術史,並從事文藝創作。這時期他寫了7個劇本,以歷史上的英雄事件為題材,試圖以「革命戲劇」對抗陳腐的戲劇藝術。

20世紀初,他的創作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羅蘭為讓世人「呼吸英雄的氣息」,替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樹碑立傳,連續寫了幾部名人傳記:《貝多芬傳》(1903)、《米開朗琪羅傳》(1906)和《托爾斯泰傳》(1911)等。同時發表了他的長篇小說傑作《約翰·克利斯朵夫》,該小說於1913年獲法蘭西學院文學獎金,由此羅曼·羅蘭被認為是法國當代最重要的作家。1915年,為了表彰「他的文學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繪各種不同類型人物所具有的同情和對真理的熱愛」,羅蘭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

兩次大戰之間,羅曼·羅蘭的創作又一次達到高潮,1919年發表了寫於1913年的中篇小說《哥拉·布勒尼翁》,1920年發表了兩部反戰小說《格萊昂波》和《皮埃爾和呂絲》,1922至1933年又發表了另一部代表作《欣說的靈魂》。這一時期還發表了音樂理論和音樂史的重要著作七卷本《貝多芬的偉大創作時期》(1928-1943),此外還發表過詩歌、文學評論、日記、回憶錄等各種體裁的作品。

羅曼·羅蘭的藝術成就主要在於他用豪爽質朴的文筆刻畫了在時代風浪中,為追求正義、光明而奮勇前進的知識分子形象。在提到藝術風格時,羅曼·羅蘭表示,除了「誠懇」二字,他不希望別人承認他有什麼別的優點。他是一個有廣泛國際影響的作家,也是著名的社會活動家,一生為爭取人類自由、民主與光明進行了不屈的斗爭。

9. 法國的名人

1、維克多·雨果

羅曼·羅蘭(Romain Rolland,1866年1月29日-1944年12月30日),1866年生於法國克拉姆西,思想家,文學家,批判現實主義作家,音樂評論家,社會活動家,191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是20世紀上半葉法國著名的人道主義作家。他的小說特點被人們歸納為「用音樂寫小說」。

10. 法國有哪些著名的人物對歷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伏爾泰啟蒙運動
拿破崙帝國
羅波斯皮爾大革命。

閱讀全文

與法國對中國的歷史人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