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军事战争 > 抗日战争中山背景资料

抗日战争中山背景资料

发布时间:2021-03-13 20:17:08

㈠ 收集抗日战争的背景资料1500

抗日战争从1937年7月开始,1945年9月结束。(根据远东军事法庭裁判:“中日战争”应从1928年皇姑屯事件开始)中国人民进行的8年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也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这场战争是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有社会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广泛参加的全民族抗战。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开始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蒋介石命令东北最高行政长官张学良“绝对不抵抗”,东北军一枪未发,即让出沈阳城。日军得寸进尺,4个多月内,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全部沦陷。日本强占东北后,中国人民就开始了武装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但在1937年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前,未能形成全国性的民族战争。

1937年7月7日夜,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附近,以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进宛平城搜查。29军不准,日军就向当地中国驻军第29军发动进攻,第29军奋起抵抗。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从此开始。8月13日,日军又进攻上海,同样遭到中国守军的顽强抵抗。至此,中国结束了对日本侵略者步步退让的不正常状况,开始了有组织的全面抗战。

中国共产党面对民族危亡的严重形势,率先捐弃前嫌,主张国共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共同挽救中华民族。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了《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并就此同国民党进行了多次谈判。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作为领导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根本方针。在中国共产党的倡议和督促下,1937年9月,国共两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宣告成立。

经过

第一阶段: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是战略防御阶段。 卢沟桥事变揭开了全国抗战的序幕。当时,日本侵略者把国民党作为主要作战对象,所以由国民党军担负的正面战场是抗击日军进攻的主要战场。在全国抗战初期,国民党表现了一定的抗日积极性,先后进行了平津会战、淞沪会战、忻口会战、徐州会战、太原会战、武汉会战等重要战役,并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阻滞了日军的推进,粉碎了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企图。但是,由于国民党在政治上实行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在军事上则采取单纯防御的战略方针,所以,尽管国民党军队的许多官兵对日军的进攻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但正面战场的战局仍非常不利,先后丢失了华北、华中的大片领土,国民政府亦迁都重庆。而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提出一条依靠人民群众的全面抗战的路线。1937年8月下旬,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八路军全军共四万六千人,下辖三个师:第一一五师,林彪任师长,聂荣臻任副师长;第一二零师,贺龙任师长,萧克任副师长;第一二九师,刘伯承任师长,徐向前任副师长。10月间,南方各省的红军游击队也改编为新四军,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开赴华中前线。八路军和新四军深入敌后,开辟敌后战场,主要从战略上配合国民党军作战。1938年6月蒋介石命令在花园口炸开黄河南岸大坝。此举虽然暂时阻挡了日军南下,但是也造成了黄河下游的大规模水灾,造成上百万民众直接死亡或间接因饥荒而死,造成当地民众对国民党的不满。

第二阶段:从1938年10月至1943年12月,是战略相持阶段。随着战局的扩大,战线的延长和长期战争的消耗,日军的财力、物力、兵力严重不足,已无力再发动大规模的战略进攻。敌后游击战争的发展和抗日根据地的扩大,使日军在其占领区内只能控制主要交通线和一些大城市,广大农村均控制在以八路军、新四军为主的中国军队手中。1938年9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问题,批判和克服了王明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坚持了独立自主的原则,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进行。在此阶段,日本的侵华方针有了重大变化:逐渐将其主要兵力用于打击在敌后战场的八路军和新四军,而对国民党政府则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的方针。日本侵略军集中了大部分兵力和几乎全部伪军,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了残酷的“大扫荡”。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了艰苦的斗争,坚决地进行反“扫荡”、反“蚕食”斗争,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在黄土岭战斗中八路军利用大兵团伏击的战术与日军第二混成旅作战,击毙日军旅团长阿部规秀中将。

在日本政府的诱降下,国民政府内亲日派头子汪精卫公开投降。1940年3月,他在南京成立了伪国民政府,组织伪军,协同日本侵略军进攻抗日根据地。国民政府组织的三次长沙会战和1940年底的百团大战对日军造成重大打击,1940年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歼灭日伪军4万多人,其中日军伤亡2万多人;1940年的枣宜会战中,张自忠将军率部血战到底,不幸牺牲。1941年薛岳指挥的第三次长沙会战歼灭日军5万多人。这些大捷一度改变了当时中国国内的抗战士气。一些不受两党直接指挥的民兵组织(如蒙古抗日游击队等)也开始逐步壮大。至1940年7月,第18集团军已发展至近40余万人,并拥有约1亿人口的抗日根据地和近200万的民兵组织。成为华北方面日本不可忽视的强大力量。

百团大战后,侵华日军将视线转移至它们的后方——共产党控制的华北地区。开始将前线作战的日军抽调至华北,以维护对美、对华战争物资的流通,1941年底,华北日军兵力达到47万,并集中了傀儡政权中投入战场的全部伪军。为应对共产党方面的游击战术,采用了“保甲制度”来断绝共产党军队与当地民兵的接触,设立无人区,进行三光政策来压制八路军的活动空间。为达到这个目的,日本军队希望利用屠杀来震慑抗日力量,在华北进行了大量的屠杀惨案。并使用了违反国际法的生化武器来作战。其中1942年的冀中“五一大扫荡”,八路军和冀中根据地遭到最严重的损失,八路军伤亡1万多人,日军也伤亡2万人之多,有1万多青壮年被日军抓走充当苦力,战后八路军主力被迫撤离冀中,日军暂时控制了冀中平原。1942年太行区反扫荡中,八路军司令部遭到巨大损失,副参谋长左权牺牲,副总司令彭德怀惊险突围。中国政府根据1941年12月《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应英国政府请求遂以第五、六、六十六军,共十万余人组成远征军。由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罗卓英和同盟国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指挥,于1942年2月先后入缅作战。

另一方面,国民党的反共倾向也日渐增长,蒋介石采取“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掀起了三次反共高潮,妄图消灭共产党和敌后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坚持“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方针,领导解放区军民一面抗击日伪军的“大扫荡”,一面打退了国民党的三次反共高潮,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根据地。至1943年12月,日军在兵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被迫收缩战线,华北方面军停止向抗日根据地的进攻。

第三阶段:从1944年1月解放区战场局部反攻至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是战略反攻阶段。1944年,共产党领导的敌后军民在华北、华中、华南地区,对日伪军普遍发起局部反攻。与此同时,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豫湘桂战役却出现了大溃败的局面,先后丧失了河南、湖南、广西、广东等省的大部分和贵州省的一部。豫湘桂溃败的同时,中国远征军和中国驻印军发起了滇西缅北大反攻。1944年5月,由卫立煌将军指挥的中国远征军强渡怒江,发起滇西反攻,先后攻克日军坚固防守的松山、腾冲、龙陵,收复西南失地,将日军逐出国门。由史迪威和郑洞国指挥的中国驻印军也在缅甸北部发起了反攻。中国驻印军先后在胡康河谷,孟拱河谷和密支那取得大捷,全歼日军名震东南亚的第18师团,战果辉煌。1945年1月23日,中国远征军和中国驻印军在缅甸芒友会师。中国军队收复滇西失地,打通中印公路,取得滇西缅北反攻的胜利。

1945年,八路军、新四军向日军发动了大规模的春、夏季攻势,扩大了解放区,打通了许多解放区之间的联系。当时,由于国民党军队主力分散在中国的西南、西北大后方地区,日军占领的大部分城镇、交通要道和沿海地区都处在解放区军民的包围之中,因此全面反攻的任务,自然地主要由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人民军队来进行。1945年5月,苏军攻克柏林,德军正式向盟军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战争宣告结束。1945年8月,美国军队在太平洋战场上对日作战胜利,逼近日本本土。8月6日和9日,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掷了两颗原子弹。

8月8日,苏联政府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8月9日,毛泽东发表了《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要求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人民军队,在一切可能的条件下,对一切不愿投降的侵略者及其走狗实行广泛的进攻。1945年8月14日,日本政府照会美、英、苏、中四国政府,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终战诏书”的形式正式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投降的签字仪式在停泊于日本东京湾的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举行。9月9日,在南京陆军总部举行的中国战区受降仪式上,日本驻中国侵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代表日本大本营在投降书上签字,并交出他的随身佩刀,以表示侵华日军正式向中国缴械投降。至此,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共进行大规模和较大规模的会战22次,重要战役200余次,大小战斗近20万次,总计歼灭日军150余万人、伪军118万人。战争结束时,接收投降日军128万余人,接收投降伪军146万余人。

关于八年抗战中国的损失,抗战胜利后,抗战赔偿委员会作出的《中国责令日本赔偿损失之说贴》指出,沦陷区有26省1500余县市,面积600余万平方公里,人民受战争损害者至少在2亿人以上。自1937年7月7日至战争结束,我军伤亡331万多人,人民伤亡842万多人,其他因逃避战火,流离颠沛,冻饿疾病而死伤者更不可胜计。直接财产损失313亿美元,间接财产损失204亿美元,此数尚不包括东北、台湾、海外华侨所受损失及41.6亿美元的军费损失和1000多万军民伤亡损害。此外,七七事变以前中国的损失未予计算;中共敌后抗日所受损失也不在内。经过中国历史学家多年研究考证、计算得出,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共3500多万人,中国损失财产及战争消耗达5600余亿美元。

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规定8月15日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1951年8月13日,周恩来总理签署中国人民政府政务院通告,规定9月3日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㈡ 广东省中山市的抗日历史

国立中山大学的抗日救亡运动
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

日本占领中山期间,是中山近百年历史中最黑暗的年代,百业凋零,民不聊生。1934年,中山人116.8万人共21万户,居全省之首;可10年后,1944年,中山仅剩75万人,减少36%,若干乡死亡过半。
大涌农民勇救飞虎队员
中山人民抗日史是一段苦难史,但在这烽火岁月中,中山人民不屈不挠的战斗豪情和不怕牺牲抵御外侮的民族精神可歌可泣。“中山为什么比周围的地区迟一年沦陷,就是中山人民积极坚持抗日。”说起中山人的反抗精神,邓振铃话语中充满着感动和自豪。
抗日战争中,中山军民以顽强的意志、不屈的精神抵御了日军来自海陆空的一次又一次侵袭,创造了不少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在画作中,中山人的不屈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如1939年横门保卫战,当时,周边都已沦陷,中山孤悬敌后,全县人民同仇敌忾,击退日军海陆空多次包围入侵,并使敌军遭受惨重损失。还有粉碎日伪十路围攻,1944年,日伪军出兵近万人,分十路围攻五桂山区。然而日伪军原计划一个月的“十路围攻”,仅5天就被中山抗日军民所粉碎。
邓振铃在画中还画了鲜为人知的中山农民救国际友人的故事:1943年,美国飞虎队轰炸香港日军仓库船坞后,一飞机被日机击中,飞行员跳伞飘至大涌,大涌农民李东勇敢将其救起,治好伤后,经小路,溯西江,亲自将飞行员送往广西桂林美国空军司令部。
------------------
在返航经过广东省中山县大赤坎乡时,被中国驻军第12集团军挺进第3纵队发现。纵队司令袁带当即下达命令,重机枪群立刻用密集火力一起向机群射击。运输机被多发子弹击中,失去控制,在两名机上人员跳伞后,坠落于黄杨山的山坳中。

袁带率领部队迅速赶到坠机地点,先行封锁了三条进山的路口,接着进行搜索。在徐徐的余烟中,官兵们找到了10 具血肉模糊的尸体,其中有2具佩戴着日本海军将官服饰。从证件上查明,一名是海军大将大角岑生,他的头部中弹,额头炸裂,鲜血染红了雪白的海军将官礼服。另一名是海军少将须贺彦次郎,他被烧灼得脸面全非。

大角岑生是在抗日战争期间被中国抗日武装力量击毙的日本海军最高级将领。1941年2月17日上午9时,大角岑生等10人的骨灰运达日本东京羽田机场。20日13时,日本军部在驻地本愿寺为其举行了海军葬礼。
---------------------
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国展开全面抗日战争。中共中山县委即于同年8月遵照中共中央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广泛发动各界人民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2月16日,日军海、陆、空三军侵占了中山县七区三灶岛(现属珠海市),以此作为侵略广州和珠江三角洲的军事基地。从此更加激起了中山人民抗日之义愤。

1939年7月日军开始对中山进行军事侵略。至1940年3月止,日军向县城及其附近进行了5次进攻,其中有两次是由于国共合作,进行了顽强的保卫战而取得了胜利的。第一次获胜是横门之战。1939年7月24日至30日共进行了7天的战斗。县长兼第六游击区司令、同时又是青年抗日先锋队总队长张惠长亲临前线指挥。中共中山县委以“抗先”队的名义,组织1000多名青年和妇女,在中共中山县委书记孙康(“抗先”队副总队长)的统一指挥下担负了宣传、救护、担架、运输等支援工作。由于合力抗敌,至30日下午,日军不得不被迫撤退。第二次获胜是横门、张家边之战。此战从8月中旬至9月中旬,长达28天,日军共出动3000多人,登陆艇30多艘,飞机10多架,但在国共合作和军民的顽强抵抗下,日军终于在9月28日下午撤回海上。这两次战役,充分显示了中山军民抗战的英勇和国共合作的威力。

1940年3月7日石岐为日军占领,附近的一、二、四、五、六区也相继沦陷。从此,中山县便先是在中共南番中顺中心县委、后是在中共珠江特委的领导下,开展抗日武装斗争,以五桂山为根据地,组织了一支抗日游击大队(后扩展为支队),并建立了民主政权。国民党的一些部队也同共产党结合,组成一支“抗日歼伪,保卫家乡”的游击队伍。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中山的抗日游击队先后在广东南番中顺游击区指挥部和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的直接指挥下,同日军共进行了140多次的战斗,在战斗中有300多人牺牲了。在中山沦陷后,领导坚持抗日武装斗争的出色领导者有:林锵云、梁嘉、谢立全、谢斌、谭桂明、欧初、梁其达、罗章有、杨子江等。他们在中山抗日斗争中所起的作用与影响,一直为中山人民所景仰和传颂。

㈢ 有关中山抗日战争的故事(100-200字)简短些

(1)阜墟战斗
1942年春,日伪乘中山游击队主力部队转移之机,从3月16日起,从佛山、江门、番禺等地调集4000多兵力,向三、九区进行“梳篦式”扫荡。驻九区的国民党“挺三”部队早已闻风而逃,只剩下由共产党领导的梁伯雄大队坚持留守九区。此时在河冲水网地带活动的中山抗日武装主力已调进五桂山区,由杨日韶出任该队领导。敌伪进攻时,杨日韶等率队经过几天的激战,终因敌众我寡,被迫撤离。市桥的汉奸立即调派一个营进驻阜墟。九区的抗日形势陷入低潮。为挽回中山抗日形势,5月下旬,谢立全率领主力部队70多人,二区部队30多人,会同杨日韶、梁伯雄部队夜袭阜墟。战斗共歼灭伪警中队和伪军一个连,缴获长、短枪50多支。阜墟一战鼓舞了民众抗日的信心,为打开中山抗日战争的局面起到积极作用。

(2)粉碎日伪“十路围攻
1944年1月31日,日、伪军出动步兵8000多人,骑兵100多人,分十路围攻五桂山区。指挥部部署逸仙大队、义勇大队共600多人,民兵100多人投入战前准备,发动群众坚壁清野,并派出主力布防于石莹桥山岭,扼守敌军必经之路的大帽山制高点。是日清晨,日伪军一路约千余人经牛爬石进入厂莹桥时,遭到游击队和民兵伏。敌人多次进攻均被击退,遂于下午撤走。其余九路敌军被游击队小分队用“麻雀战术”拖住,多日无法前进和互相策应。2月3、4两日,指挥部派出主力在民兵配合下,乘虚袭击驻石岐、唐家之日伪军巢穴,各小队同时四面袭扰日伪,并破坏公路桥梁和通讯设施。敌人在四处受敌情况下,4日晚全部撤离五桂山区。此战共毙伤日伪军120多人,缴获步枪林18支,烧毁敌营一座,并截回物资一批。日伪军原计划一个月的“十路围攻”,仅5天就被中山抗日军民所粉碎。

(3)粉碎日军“四路围攻”
1944年7月4日,日军从各地调集1000多人及100多骑兵,分四路向五桂山区进行报复性进攻。指挥部作出了“集中主力,歼其一路,其余以中队为单位分成战斗突击小组,分散在各地开展麻雀战,到处扰敌,以拖住各路敌人前进,避免正面接触”的应战计划。南番中顺游击队指挥部派义勇大队的仲恺队、黄蜂队及连排、班排训练班的学员约130多兵力,分成四组分别抢占4个制高点。凌晨,负责主攻一路日军在炮火掩护下,从石门进入,开始向张蟛蜞村背后山制高点发起进攻。游击队接连击退日军六次冲锋。下午,日军增援至,立即组织第七次强攻。当时义勇大队腹背受敌,情况十分危急,幸指挥部直属的雄狮队及时赶到,从两侧夹击日军。向旗岭、大寮、槟榔山进犯之三路日军,均被指挥部派出的游击小组利用地雷战、麻雀战所阻击。无论日军走到哪里,都被扼守在桥梁要道、占据高地的游击队员袭击,寸步难行,便连夜撤出五桂山区。此战击毙日军少佐军官以下近百人,缴获武器一批。重创了日军的力量,为五桂山抗日根据地赢得了一段相对较长的稳定发展期

(4)珠江海鹰战
1943年春,中山抗日游击大队建立海鹰队,队长卢少彬。该队活动于珠江口中山沿海一带,4条大帆船和2条小船,共60多人。在开展海上游击战中,打击了珠江口岸一带的汉奸、伪军及土匪势力,保护了渔民的正常生产,进一步加强了与东江游击区的联系。

(5)抗击日伪“六路围攻”
1943年6月,日军和伪军第四十三师彭济华部出动4个团的兵力,分六路从石门、合水口、长江、灯笼坑、石莹桥围攻五桂山区。中山抗日游击大队实行避敌主力、集中力量歼灭敌军一路的战术,隐蔽在大寮和长笼坑内的悬崖山涧之中,寻找机会打击来犯之敌。日伪军到处搜索,疲于奔命,毫无所获。而游击队则乘敌不备,在山区群众支援下,利用山涧、丛林以及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势,到处突袭和骚扰敌军,共毙伤日伪军数十人。敌人原定十天的围攻计划,仅三天便被游击队所击破。

(6)三山虎血战
1945年5月9日,珠纵一支猛虎队24名战士奉命于三山虎山阻击从灯笼坑进攻五桂山区的300多日军,1000多伪军。战斗从凌晨4时打响,至上午8时,猛虎队连续击退敌人两次强攻。因弹药消耗大半,急需补充,便兵分两路,一路13名战士转移阵地求援。一路11名战士坚守阵地。留守的11名战士最终因弹药耗尽,9名牺牲,1名重伤,队长在敌人冲上来时纵身一跃,滚下山去冲出重围。此时求援的队伍与民权队战士赶到,两面夹击山腰上的敌人。敌人措手不及,伤亡甚多,遂放弃山头,撤出灯笼坑。猛虎队、民权队以少胜多,完成了掩护指挥部和主力安全转移的任务。

㈣ 抗日战争时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样的啊

时代背景:

1、日本对外扩张

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力的迅速强大,日本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并逐渐发展成为军国主义国家。加强了日本的野心。确立了先占东北、内外蒙古,进而侵占全中国的扩张政策。1931年,侵华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中国东北,从而在世界东方形成第一个战争策源地。

2、日本经济危机

1929年10月,由美国开始的经济危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日本在危机中遭受沉重打击,日本军国主义者加紧实施其既定的侵华政策。

3、国际环境

各主要国家对日本侵略中国所采取的绥靖政策,客观上纵容了世界法西斯势力的发展和相互勾连。国际联盟,未向中国伸出援手。

(4)抗日战争中山背景资料扩展阅读

抗日战争的影响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东方主战场,也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

一、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重大转折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回望屈辱和悲壮的中国近代史,鸦片战争后的百年间,世界列强几乎都参与了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尽管中国人民进行过一次又一次抵抗,但没有一次战争不是以中国失败而结束的。

抗日战争则不同,亿万中华儿女逐步凝聚起来、团结起来,形成举国御侮的伟大力量,最终赢得了近代以来民族解放战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抗日战争是一场促进民族觉醒和团结的战争。近代中国反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斗争。抗日战争更是以前所未有的气势震撼着全体中华儿女的心灵,激发起全国人民团结御侮的巨大能量,彰显出气贯长虹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抗战精神。

这种伟大的民族觉醒和空前的民族团结,比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进行的历次抗争都表现得更强烈、更广泛,从根本上决定了战争的进程和结局。

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改变了中国自近代以来饱受帝国主义列强欺凌的屈辱地位,一扫近百年屡战屡败的悲观阴霾,鼓舞着中国人民走出灰暗的历史低谷,重新找回民族的自尊与自信。

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不但是战胜日本侵略者的力量支撑,更是实现民族复兴的不竭动力,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抗日战争是一场改变国家命运的战争。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之前,中国饱受世界列强欺压,不要说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就连起码的平等对话的资格都没有。一个屡战屡败的民族,可能赢得同情,但不可能赢得尊重。

抗日战争为争取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创造了历史机遇。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巨大贡献,中国获得国际社会的尊重,国际地位也随之提高。中国初步废除了各国通过对华不平等条约攫取的许多特权,使一个世纪以来世界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体系开始崩溃。

抗日战争是一场推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进程的战争。抗日战争不仅是争取独立和解放的民族战争,而且是追求民主与进步的深刻社会变革。在抗日战争中,作为中国两大政治力量的国民党和共产党合作抗日,共赴国难,创造了团结御侮的光辉业绩。

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不敢放手发动群众,不肯放弃反共政策,特别是到全国抗战后期,不断强化独裁统治,逐渐失去了民心。

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广大民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动员、组织和武装人民群众,实行全面全民族的抗战路线,得到了广大群众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人士的拥护和支持,为新中国成立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和群众基础。

二、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抗击和消灭日军最多,付出代价最大,对彻底战胜日本法西斯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中国首先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日、德、意法西斯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通过发动一系列局部战争逐步演变而成的。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打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美列强确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在世界东方形成第一个战争策源地。

当西方主要国家对日本的侵略实行妥协纵容政策时,中国人民高举反法西斯侵略的旗帜,奋起抵抗,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至1939年9月战争在欧洲爆发时,中国已独立进行了8年的抗战;至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时,中国独立抗战已持续了10年。

中国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开始了以灭亡全中国为目标的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展开全国性抗日战争,在世界东方首先开辟了大规模反法西斯战场。

在日本战略进攻、中国战略防御期间,中日双方投入总兵力达400余万人,战线长达1800多公里,战火遍及中国10多个省区,战区面积约160万平方公里,被卷入战争的中国人口达4亿之多。

中日战争的全面爆发,是法西斯与反法西斯的矛盾开始上升为世界主要矛盾的表现,它对世界产生了牵动全局乃至改变格局的影响,实际上已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中国人民持续进行了8年全国抗战,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结束。

中国始终抗击和牵制着日本陆军主力,制约着日本的“北进”和“南进”,保障了同盟国 “先欧后亚”大战略的实施。在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战场抗击和牵制了日本2/3以上的陆军兵力和部分海空军事力量,牢牢地捆住日本法西斯的手脚,使其陷入长期战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

中国的持久抗战,遏止了日本侵犯西伯利亚的北进计划,使苏联得以避免两线作战;牵制和推迟了日本进攻南洋的南进步伐,致使日军被迫背着中国战场的沉重包袱南进,从而粉碎了日本与德、意法西斯东西对进、称霸全球的战略图谋。

中国还派远征军开赴缅甸,与盟军共同对日作战。作为亚太地区盟军对日作战的重要战略基地,中国为同盟国提供了大量战略物资和军事情报,在人力、物力、财力上支援了同盟国的反法西斯斗争。

中国的持久抗战,不但为苏、美、英等反法西斯国家赢得了宝贵的战争准备时间,而且为保证同盟国实施“先欧后亚”大战略起了重要作用。

苏联元帅崔可夫说过:“在我们最艰苦的战争年代里日本也没有进攻苏联,却把中国淹没在血泊中,稍微尊重客观事实的人都不能不考虑到这一明显而无可争辩的事实。”

美国总统罗斯福在1942年说过一段话:“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坍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

中国积极倡导和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为创建联合国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一场国际性的战争,建立广泛的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是战胜德、日、意侵略者的重要保证。

中国不但在世界东方率先建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且为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进行了不懈努力。

当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扩大到全球范围时,中国主动加强与美、英、苏等同盟国的战略协调,促成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并与同盟国并肩战斗,为最后取得战争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战争后期,中国又参与联合国的创建,成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为彻底打败法西斯发挥了重大作用。

㈤ 【历史】广东中山抗日战争的遗迹。要有名称和故事。跪求!

几乎没有,广东省抗日遗迹的地方不多。主要在肇庆、韶关一带

㈥ 关与1937年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背景资料

1868年实现明治维新改革后,日本在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同时,也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为完成资本原始积累,日本明治政府明确了一个思路,那就是到国外去“抢”。

当时,明治政府积极推行“国民皆兵主义”,以实现向外去抢的战争准备;通过军事改革确立军国主义体制,以实现“对外用兵”的指挥领导;明确侵略的主要对象就是中国,因为清国“地泽财丰”;根本遵循即所谓的“大陆政策”。日本对华“兵备之急,犹如渴饮饥食”。

1895年4月,挟甲午战争大败清军之势,日本迫使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勒索白银2.3亿两,相当于当时日本4年的财政收入。凭借这笔赔款,日本建立了金本位制度,实现经济迅速发展。由此,日本继续侵略中国的野心大大膨胀,其后的历届政府无不积极谋划推动侵华之准备。

1927年,日本先后召开两次东方会议,制定了《对华政策纲要》,对侵略中国东北作出具体安排。就在第一次东方会议之后,主持会议的首相田中义一提出了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完成新大陆政策……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第一次东方会议后不久,即爆发了“九一八事变”,日本吞并中国东北三省,并逐步蚕食华北部分地区,之后又挑起全面侵华战争。日本对华侵略胃口一步步变大,越来越猖狂,充分体现了日本近代以来侵略扩张政策的连贯性和军国主义掠夺的必然性。

(6)抗日战争中山背景资料扩展阅读:

日本1931年侵占中国东北、1937年全面侵华、1941年发动太平洋战争,都是昭和天皇在位期间进行的。

1941 年6 月,希特勒向苏联发起进攻,昭和天皇随即在7月2日主持召开御前会议,通过了《适应形势演变的帝国国策纲要》,确定了不惜以武力向东南亚扩张的国策。此后,昭和天皇把目光转向了太平洋,但夺取太平洋的战略资源,必然加剧与美国的矛盾。

昭和天皇与他的将领们就是否对美开战盘算了很长一段时间。1941年9月5日,昭和天皇问总参谋长杉山元:“万一日美两国间出现什么问题,陆军在多长时间内能解决?有把握吗?”杉山元说:“仅在南洋方面,打算用3个月解决!”

昭和天皇问道:“你曾是日华事变(指1937年的“七七事变”)爆发时的陆军大臣。你别忘了,当时你说过‘一个月左右解决问题’!可是,4年过去了,问题不是还没有解决吗?”“中国疆土辽阔,无法按预定的计划作战。”

昭和天皇更加愤怒:“你说中国疆土辽阔,那太平洋不是更辽阔吗?你有什么把握说3个月能解决问题?”杉山元低头不语。

尽管没有十足把握,日军还是在1941年12月7日偷袭了美军在夏威夷的珍珠港基地。第二天,昭和天皇颁布《对英美两国宣战诏书》,诏书中说:“朕之陆海官兵全力奋战,文武百官奉行职守,庶民各尽本分;亿兆一心,举国家之总力,以期达成征战之目的。”

日军在珍珠港捡了个小便宜,结果是吃了大亏——美国对日宣战加速了日本战败的结局。

1945年,美国空袭东京及皇宫,德国法西斯战败投降,中、美、英三国发表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美国对广岛和长崎投放原子弹,苏联对日宣战……一连串的事态变化,迫使昭和天皇无奈做出“圣断”,结束了这场罪孽深重的侵略战争。

㈦ 简介有关中山陵的背景资料

中山陵位于南京东郊钟山风景区内,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遗体安放在这里。肃穆庄严的中山陵以其历史意义、文化价值和优美的景致成为海内外华人争相瞻仰的地方。 中山陵前临平川,后依青山,呈警钟型。陵墓建筑全部覆盖蓝色琉璃瓦,牌坊、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建筑在一条中轴线上,以宽阔的花岗石台阶连接,紧凑完整,蔚为壮观。 陵墓祭堂内刻有孙中山手书的《建国大纲》,正中是孙中山坐姿雕像,墓室里陈放着孙中山卧式雕像。中山陵结合山峦地势,突出天然屏障,以大片绿茵、宽阔石阶把孤立的小建筑联成整体,苍松翠柏,漫山碧绿,既有时代气息,又蕴民族风格,是中国近代大型群体建筑的杰作。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病逝。遵照孙中山先生生前归葬南京东郊钟山之遗愿,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决定建造中山陵。1929年春,陵墓主体工程完工,同年6月1日举行了隆重的奉安大典。 中山陵园历尽沧桑,在日本侵华战争期间,许多景点建筑毁于炮火之中。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对中山陵的保护,曾特地从湖南运来2万株杉树和梧桐树,种植在陵墓四周。1961年,中山陵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66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00周年,中央人民政府拨专款将中山陵陵门、碑亭、祭堂顶上的琉璃瓦进行了更换,祭堂和墓室的铜门也全部修整如新。1986年,国家再次拨专款修葺中山陵灵堂、碑亭和牌坊,并修复了陵墓附近的藏经楼主楼,作为孙中山纪念馆。 近年来,正气亭、永丰社、永慕庐、议政亭、仰止亭、音乐台、流徽榭、行健亭、航空烈士公墓等中山陵内的多处附属建筑均修葺一新。目前,中山陵园林海苍茫,花团锦簇,林木总面积达3000多公顷。 历史沿革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与世长辞,举国悲痛。国民政府旋即成立了葬事筹备委员会,负责先生的葬事工作,并选墓址于紫金山。1929年6月1日举行了奉安大典,将中山先生的遗体由北京迁葬于南京中山陵。1929年7月1日,国民政府组织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葬事筹委会是日撤消,一切经手事项移交总理陵管会办理。 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直隶于国民政府。其职责是:护卫陵墓;管理陵园;办理陵墓工程及陵园建设;办理陵园农林事业;指导陵园内新村之建设。 委员会议决各案,交由常务委员会执行。 抗日战争开始,南京沦陷前,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随国民政府迁移重庆,会址设在重庆南温泉虎啸口青年会内。机构大为缩减,原有业务停顿,仅留少数职员负责保管基金及重要公物、档案。 1942年(民国31年)汪伪政权成立“国父陵园管理委员会”,此机构仅存两年多。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27日,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作出回迁计划,并先派两名职员到南京,接收陵园房屋及其它财产。 1946年7月,国民政府将已有17年历史的“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改组为“国父陵园管理委员会”。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4月24日清晨,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35军105师师长刘志诚率部进驻国父陵园梅花山园林处保护陵园。4月28日,南京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5月10日,南京市人民政府成立。5月11日,军管会发出保护中山陵园的布告:“......为严密保护孙中山先生陵园起见,无论军民人等,前来游览,不得损伤一草一木,违者严惩不贷......” 解放后,中山陵园的管理机构在隶属关系和名称上屡有变更,现在陵园管理机构为“中山陵园管理局”,为南京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 1998年10月1日,经南京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审议制定,江苏省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批准,《南京市中山陵园风景区管理条例》正式施行。这是一部系统的、全面的保护和管理陵园的法规

㈧ 中山抗日战争的背景、历程、意义和故事

(1)阜墟战斗
1942年春,日伪乘中山游击队主力部队转移之机,从3月16日起,从佛山、江门、番禺等地调集4000多兵力,向三、九区进行“梳篦式”扫荡。驻九区的国民党“挺三”部队早已闻风而逃,只剩下由共产党领导的梁伯雄大队坚持留守九区。此时在河冲水网地带活动的中山抗日武装主力已调进五桂山区,由杨日韶出任该队领导。敌伪进攻时,杨日韶等率队经过几天的激战,终因敌众我寡,被迫撤离。市桥的汉奸立即调派一个营进驻阜墟。九区的抗日形势陷入低潮。为挽回中山抗日形势,5月下旬,谢立全率领主力部队70多人,二区部队30多人,会同杨日韶、梁伯雄部队夜袭阜墟。战斗共歼灭伪警中队和伪军一个连,缴获长、短q50多支。阜墟一战鼓舞了民众抗日的信心,为打开中山抗日战争的局面起到积极作用。

(2)粉碎日伪“十路围攻
1944年1月31日,日、伪军出动步兵8000多人,骑兵100多人,分十路围攻五桂山区。指挥部部署逸仙大队、义勇大队共600多人,民兵100多人投入战前准备,发动群众坚壁清野,并派出主力布防于石莹桥山岭,扼守敌军必经之路的大帽山制高点。是日清晨,日伪军一路约千余人经牛爬石进入厂莹桥时,遭到游击队和民兵伏。敌人多次进攻均被击退,遂于下午撤走。其余九路敌军被游击队小分队用“麻雀战术”拖住,多日无法前进和互相策应。2月3、4两日,指挥部派出主力在民兵配合下,乘虚袭击驻石岐、唐家之日伪军巢穴,各小队同时四面袭扰日伪,并破坏公路桥梁和通讯设施。敌人在四处受敌情况下,4日晚全部撤离五桂山区。此战共毙伤日伪军120多人,缴获步q林18支,烧毁敌营一座,并截回物资一批。日伪军原计划一个月的“十路围攻”,仅5天就被中山抗日军民所粉碎。

(3)粉碎日军“四路围攻”
1944年7月4日,日军从各地调集1000多人及100多骑兵,分四路向五桂山区进行报复性进攻。指挥部作出了“集中主力,歼其一路,其余以中队为单位分成战斗突击小组,分散在各地开展麻雀战,到处扰敌,以拖住各路敌人前进,避免正面接触”的应战计划。南番中顺游击队指挥部派义勇大队的仲恺队、黄蜂队及连排、班排训练班的学员约130多兵力,分成四组分别抢占4个制高点。凌晨,负责主攻一路日军在炮火掩护下,从石门进入,开始向张蟛蜞村背后山制高点发起进攻。游击队接连击退日军六次冲锋。下午,日军增援至,立即组织第七次强攻。当时义勇大队腹背受敌,情况十分危急,幸指挥部直属的雄狮队及时赶到,从两侧夹击日军。向旗岭、大寮、槟榔山进犯之三路日军,均被指挥部派出的游击小组利用地雷战、麻雀战所阻击。无论日军走到哪里,都被扼守在桥梁要道、占据高地的游击队员袭击,寸步难行,便连夜撤出五桂山区。此战击毙日军少佐军官以下近百人,缴获武器一批。重创了日军的力量,为五桂山抗日根据地赢得了一段相对较长的稳定发展期

(4)珠江海鹰战
1943年春,中山抗日游击大队建立海鹰队,队长卢少彬。该队活动于珠江口中山沿海一带,4条大帆船和2条小船,共60多人。在开展海上游击战中,打击了珠江口岸一带的汉奸、伪军及土匪势力,保护了渔民的正常生产,进一步加强了与东江游击区的联系。

(5)抗击日伪“六路围攻”
1943年6月,日军和伪军第四十三师彭济华部出动4个团的兵力,分六路从石门、合水口、长江、灯笼坑、石莹桥围攻五桂山区。中山抗日游击大队实行避敌主力、集中力量歼灭敌军一路的战术,隐蔽在大寮和长笼坑内的悬崖山涧之中,寻找机会打击来犯之敌。日伪军到处搜索,疲于奔命,毫无所获。而游击队则乘敌不备,在山区群众支援下,利用山涧、丛林以及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势,到处突袭和骚扰敌军,共毙伤日伪军数十......人。敌人原定十天的围攻计划,仅三天便被游击队所击破。

(6)三山虎血战
1945年5月9日,珠纵一支猛虎队24名战士奉命于三山虎山阻击从灯笼坑进攻五桂山区的300多日军,1000多伪军。战斗从凌晨4时打响,至上午8时,猛虎队连续击退敌人两次强攻。因弹药消耗大半,急需补充,便兵分两路,一路13名战士转移阵地求援。一路11名战士坚守阵地。留守的11名战士最终因弹药耗尽,9名牺牲,1名重伤,队长在敌人冲上来时纵身一跃,滚下山去冲出重围。此时求援的队伍与民权队战士赶到,两面夹击山腰上的敌人。敌人措手不及,伤亡甚多,遂放弃山头,撤出灯笼坑。猛虎队、民权队以少胜多,完成了掩护指挥部和主力安全转移的任务。
维京继承人

阅读全文

与抗日战争中山背景资料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