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军事装备 > 汉武帝为什么只军事打击匈奴

汉武帝为什么只军事打击匈奴

发布时间:2021-02-02 23:46:34

㈠ 汉武帝为什么要三次对战匈奴

边患大事,一日不忘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刘彻即位时,汉帝国经过60多年休养生息,经济有了
很大发展。国力的强盛为汉武帝的战争动员和实施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汉武帝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他不满足于王朝贵族固步自封的做
法,希望能有大的作为。
汉武帝在位最初的几年,虽然还延续着前几任的和亲政策,但他一直在寻
找机会改变传统政策,彻底击退匈奴,解除边境安全隐患。他曾对大将军卫青
说:“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凌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
伐,天下不安。”汉元帝时担任西域都护府副校尉的陈汤曾在向中央陈述攻打
匈奴的理由时说:“凡侵犯中国的,逃得再远,也要诛杀。”这句话最能代表
汉武帝的想法(原文:“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编者注)如此气概,
当为后世敬仰。
此后,积极发展军事力量成了汉武帝的重要任务。他认识到汉军战斗力弱
的问题,便积极从匈奴那里学习先进的骑兵突击战术,以及铸造锋利而结实的
战斗武器技术等。
同时,汉武帝不拘成法,大胆起用一些勇猛而功名心强的将领,陆续清除
一些思想僵硬腐化的军事将领。
为加强边防建设,汉武帝将大量民众迁往边境,在那里建立城邑,并对边
郡居民进行军事训练。还在边郡设立马苑,大量养马,官府养马达45万匹,奠
定了建设大骑兵集团的基础。武帝还创置了北军八校尉,其中四校尉都是为建
设骑兵而置。至此,汉朝建立起一支由10万—15万骑兵和数十万步兵组成的强
大军队。
组织辩论,明确态度
为推行攻击匈奴的策略,公元前133年,汉武帝在御前主持了一场规模空前
的是否需要打击匈奴的辩论。
汉武帝的观点是:汉朝对匈奴的大量馈赠示好,不但没有满足这些野蛮人
的贪欲,反而更激起他们对汉朝巨大财富的觊觎之心。朝野上下已经对匈奴毫
无信用、反复无常的行径感到无比厌烦,确认这是一群不可以用道义来约束的
野蛮部落。对于这样的边患,如果不彻底清除,反倒会让其觉得软弱可欺,国
家边境也不会获得永久的和平。
辩论开始后,汉武帝发现朝廷中的论调明显分为两种:支持和亲者认为匈
奴难以降伏,还是应该继续以前的和亲策略;主张用兵的大臣则尖锐地指出,
和亲只会助长匈奴嚣张的气焰,会向朝廷提出更多的无理要求,对他们的宽容
忍让绝不能再继续下去,并且,事实证明匈奴的存在对汉朝的安全构成了严重
的威胁。后来,大行令王恢提出一个大胆而又诱人的计划:在马邑设下埋伏,
用计诱使匈奴单于上钩,一举消灭。这个方案打动了汉武帝,他义无反顾地决
定出兵攻打匈奴。

㈡ 汉武帝时,打败匈奴的原因是什么

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始于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共历时三、四十年之 久,其中又可以取得漠北决战胜利为标志,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而以第一个阶段为主 体。在这一时期内,汉军曾对匈奴展开三次重大反击作战(也有人称之为五大战役), 并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匈奴的南下骚扰问题。这三次战略反击,分 别是河南、漠南之战、河西之战和漠北之战。现将它们介绍如下: 河南、漠南之战。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匈奴骑兵进犯上谷(今河北怀来东 南)、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等地。 汉武帝避实就虚,实施反击,派遣年青将领卫青率大军进攻为匈奴所盘踞的河南地。 卫青引兵北上,出云中,沿黄河西进,对占据河套及其以南地区的匈奴楼烦王、白羊王 所部进行突袭,全部收复了河南地。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在河南地设置朔方、五 原两郡,并筑朔方城,移内地民众十多万在朔方屯田戍边。汉军收复河南地,具有重要 的战略意义: 抽掉了匈奴进犯中原的跳板,解除了其对长安的威胁,并为汉军建立了一个战略进 攻的基地。 匈奴贵族不甘心失去河南这一战略要地,数次出兵袭扰朔方,企图夺回河南地区。 汉武帝于是决定反击,发起了漠南之战,时在元朔五年(前124年)春。当时卫青任车 骑将军,率军出朔方,进入漠南,反击匈奴右贤王;李息等人出兵右北平(今内蒙古宁 城西南),牵制单于、左贤王,策应卫青主力军的行动。卫青出塞二三百公里,长途奔 袭,突袭右贤王的王廷,打得其措手不及,狼狈北逃。汉军俘敌1万多人,凯旋归师。 这一仗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朔方要地,彻底消除了匈奴对京师长安的直接威胁,并将 匈奴左右两部切断,以便分而制之。 次年二月和四月,新任大将军的卫青两度率骑兵出定襄(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 前后歼灭匈奴军队一万多人,扩大了对匈奴作战的战果,迫使匈奴主力退却漠北一带, 远离汉境。这就为汉武帝下一步实施河西之役并取胜提供了必要条件。 河西之战。河西即现在甘肃的武威、张掖、酒泉等地,因位于黄河以西,自古称为 河西,又称河西走廊。它为内地至西域的通路,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这时它仍在匈奴 的控制之下,对汉朝的侧翼构成威胁。汉廷为了打通通西域的道路和巩固西部地区,遂 决定展开河西之役,为此,组织强大的骑兵部队,委派青年将领霍去病出征河西匈奴军。 元狩二年(前121年)三月,霍去病率精骑万人出陇西,越乌鞘岭,进击河西走廊 的匈奴。他采取突然袭击的战法,长驱直入,在短短的6天内连破匈奴五王国。接着翻 越焉支山(今甘肃山丹大黄山)千余里,与匈奴军鏖战于皋兰山下,连战皆捷,歼敌近 9000人,斩杀匈奴名王数人,俘虏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多人,凯旋而还。 同年夏天,汉武帝为了彻底聚歼河西匈奴军,再次命令霍去病统军出击。为了防止 东北方向的匈奴左贤王部乘机进攻,他又让张骞、李广等人率偏师出右北平,攻打左贤 王,以策应霍去病主力的行动。 这一次,霍去病率精骑数万出北地郡,绕道河西走廊之北,迂回纵深达1000多公里, 远出敌后,由西北向东南出击,一路狂飙猛进,追忘逐北,大破匈奴各部,在祁连山与合黎山 之间的黑河(今弱水上游)流域与河西匈奴主力展开决战,杀敌3万余人,取得决定性 胜利。是役,霍去病共俘获匈奴名王5人及王母、王子、相国、将军等百余人,收降匈 奴浑邪王部众4万,全部占领河西走廊地区。汉廷在那里设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 四郡,移民实边戍守生产。 河西之战,给河西地区的匈奴军以歼灭性打击,使汉朝统治延伸到这一地区,打通 了汉通西域的道路,实现了“断匈奴右臂”的战略目标,为进一步大规模反击匈奴提供 了可能。 漠北之战。经过漠南、河西两大战役的打击,匈奴势力遭到了重创,汉军已完全占 有了这场旷日持久反击战争的主动权。然而匈奴不甘心失败,仍继续从事南下袭扰的活 动。并采纳汉降将赵信的建议,准备引诱汉军主力至沙漠以北地区,寻机加以歼灭。 汉武帝为了彻底歼灭匈奴主力,从根本上解决这一边患问题,针对匈奴认为汉军不 能度幕(沙漠)轻留(轻入久留)的心理,将计就计,在经过充分准备后,决定对匈奴 采取更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并且因势利导,乘敌不备,确定了集中兵力、深入漠北、寻 歼匈奴主力的具体作战方针。武帝集中了精锐骑兵10万人,组成两个大的战略集团,分 别由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统率。另以步兵几十万,马匹十余万配合骑兵主力的 行动。卫青、霍去病受命后,各率精骑5万分别出定襄和代郡,沿东西两路北进,决心 在漠北与匈奴进行会战。 匈奴单于闻报汉兵将至,采纳赵信建议,将部众、牲畜、辎重转移到更远的北方, “以精兵待于幕北”。卫青出塞后,得知匈奴单于的战略意图,即率主力直扑单于所在, 横渡大沙漠,北进几百公里,寻歼单于本部。同时命令李广、赵食其率所部从东面迂回 策应。不久,卫青部主力与匈奴单于相遭遇。卫青下令用武刚车环绕为营,以防匈奴军 的袭击,接着便指挥5000精骑向单于军发起猛攻,单于即遣一万骑应战。 双方鏖战至黄昏,大风骤起,飞沙扑面,两军难辨彼此。卫青乘势分轻骑从左右迂 回包抄。单于见汉军人多势众,自度无法取胜,遂带数百精骑突围,向西北逃遁。卫青 发现单于潜逃,即派轻骑连夜追击,自率主力随后跟进。是役虽然未能擒服单于,但一 举歼俘匈奴军19000人,挺进到寘颜山(今蒙古杭爱山南端)的赵信城,尽烧其城和匈 奴积粟而还。 在另一个方向,霍去病率军出代郡和右北平,北进1000余公里,渡过大漠,与匈奴 左贤王部接战,尽歼其精锐,俘获屯头王、韩王以下70400余人。左贤王及其将领弃军 逃逸,霍去病乘胜追杀,直抵狼居胥山(今蒙古乌兰巴托东),然后凯旋班师。 漠北之役是汉匈间规模最大,战场距中原最远,也是最艰巨的一次战役。是役,汉 军虽然付出了很大代价,但共歼匈奴9万余人,严重地削弱了匈奴的势力,使得其从此 无力大举南下,造成了“是后匈奴远遁,而幕南无王庭”的局面。 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至此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从根本上摧毁了匈奴赖以发动骚扰战争的军事实力,使匈奴 再也无力对汉王朝构成巨大的军事威胁。战争中,匈奴被歼人数累计高达15万之多,无 力再与汉室相抗衡。匈奴失去水草丰盛、气候温和的河南、阴山和河西两大基地,远徙 漠北苦寒之地,人畜锐减,开始走向衰落了。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的胜利,也为汉王朝 加强和巩固边防建设,促进中国与中亚、西亚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开辟了道路。汉武帝 在反击匈奴的同时,移民垦边,加强了北部的边防。在对匈奴作战过程中,汉朝为了争 取与国,曾派遣张骞等人通西域,扩大了中外交流。而对匈奴战争的胜利,则帮助解除 了东北、西北各少数民族所受匈奴的威胁,送去了汉族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技术和文化 成就,促进各族人民的通商和友好往来,推动了边疆少数民族的发展和民族间的融合, 也使中国同中亚、西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比较通畅地开展起来。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 的胜利,在军事领域中也具有积极的意义。它推动了骑兵队伍的建设,积累了大规模骑 兵作战的经验,促进了战术的革新。对于古代军事理论的建设和战争实践的发展均具有 深远的影响。当然,战争也带来一定的后遗症,如严重损耗了军队的实力;财力、物力 损失惨重:“海内虚耗,户口减半”(《汉书·昭帝纪》);阶级矛盾尖锐,即所谓 “盗贼滋起”等等。但所有这些与这次战争的正面意义相比较,无疑是次要的问题。 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在军事上的成功经验,突出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进行充分 的战争准备,做到了“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这方面的工作,主要有:根据对匈奴作战 特点,大量建设骑兵,选用青年将领;军事和外交密切配合,以孤立匈奴;实施战时经 济体制,保障对匈奴作战的后勤供应。第二,高明运用骑兵战术,采取积极进攻的方针。 汉军在几次重大战役中都充分发挥了骑兵快速机动的特点,实施远距离迂回、包抄、突袭,连续进攻,不给敌手以喘息的机会,既能出其不意,又能威加于敌,给匈奴军以大 创聚歼,取得了巨大的战果。第三,采取各个击破的方针。汉军先弱后强,循序推进, 切断匈奴各部之间的联系,分而制之,始终掌握着战争的主动权。同时,还能注意主力 与偏师之间的战略配合,以偏师牵制敌人,以主力重创敌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㈢ 为什么汉武帝只杀了匈奴十万人,匈奴就一蹶不起

在春秋战国时复期,当时的制匈奴就开始嚣张,不断侵犯赵国,被名将李牧一次性消灭其10多万军队,从此几十年不敢南下。
但是到了秦始皇统一天下,又恢复过来,占领了河套地区,秦始皇派蒙恬率领30万军队将其打败,北逐匈奴800里,然后修筑长城。这一次,对其打击也很大,后年20多年都没有大的战事。
到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后,匈奴又恢复过来,白登之围差点将刘邦老命搭上。
刚刚统一的大汉无力大战,只得不断和亲求和,来换取和平。

㈣ 汉武帝为什么亲征匈奴

自从汉朝建立后,和匈奴之间的关系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后来为了能让两国将好不发生战争,当时的政治者就让两国联姻,以此来维护和平。所以从刘邦开始,到了汉景帝后,匈奴和汉朝之间一直存在着联姻关系,汉朝多次为匈奴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很多汉人的物资,保持着边境的平稳,维护着两国之间的稳定。

这就让刘彻知道这个办法已经不行了,哪怕匈奴人亲自请来要求和亲,匈奴人还是会反悔的,所以这就推动刘彻发动战争。而且刘彻也想要扩张国家的国土,所以在这些条件的结合之下,刘彻就直接发动战争,兵和匈奴人之间斗争了这么多年。事实上,只有这样的主战心态前几位皇帝也是具备的,只不过前几位皇帝并不想挑起两国之间的战争,再加上国家实力也不怎么允许,这才选择了一次又一次的忍让。所以等到刘彻具备了所有的条件后,也就不会选择继续忍让~

㈤ 汉武帝为什么能成就大一统为什么能大败匈奴

汉武帝(公元前156~公元前87年),即刘彻。汉景帝之子。公元前140~公元前87年在位。统治期间接受董仲舒建议,将“独尊儒术”作为巩固政权的工具;采用法术、刑名,加强统治。颁行“推恩令”,以削弱割据势力。设十三郡刺史,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经济方面,实行盐铁专营和场输平准等措施,并打击富商大贾;农业方面,实行“代田法”,移民西北屯田;曾两派张骞至西域,加强对西域统治和经济文化交流,用卫青、霍去病为将进击匈奴,保障了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汉武帝刘彻,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封建君主,也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即位时才16岁,到公元前87年他逝世为止,总共做了54年皇帝,占了整个西汉王朝四分之一的时间。

汉武帝在位期间,西汉的社会经济在文景之治的基础之上继续发展,国力更加强盛,达到了鼎盛时期。汉武帝所实行的许多政策和措施,对于以后历史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

那么,汉武帝的历史功绩主要有哪些?

第一,汉武帝实施了一些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巩固了西汉王朝的统一和发展。

汉武帝刚刚登上皇帝宝座时,由他的祖母窦太后掌握大权。公元前135年,窦太后死去,汉武帝开始把一切大权都掌握到自己手中,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他首先打击了外戚丞相田■,然后加强了他身边收转文书的尚书、中书的地位,使丞相成为有名无实的职位。自此,中书和尚书成了中央发号施令的机构。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彻底解决藩国问题,他命令藩王们不能把封地仅仅传给继承王位的长子,还必须划出一部分来分封给其他几个儿子,并且互不统属。这样一来,藩国的土地越来越小,势力越来越弱,后来就无法与中央对抗了。这是汉武帝的聪明之举。

汉武帝还加强了原有的监察制度,并建立了一套选用官吏的新制度。他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命令各郡国每年举孝、廉各一人,并用“公车上书”的办法,使官吏及人民都可以上奏章给皇帝建议国事,意见合乎治国要求的,就根据上书人的特长授给官职。

第二,汉武帝为了加强和巩固自己的统治,采纳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对后来的历史产生了长久的影响。

董仲舒认为,皇帝是奉上天的意旨来管理人民的,上天给了他统治人民的权力,绝对不能违反。这种说法正好迎合了汉武帝的心意,汉武帝便采取这种思想来做统治思想和维护封建制度的工具。在举行测试的时候,汉武帝对其他各派学说的人一概不取,独取儒生。于是,要想做官就得接受儒家学说,士人都变成了儒生。

第三,汉武帝出兵抗击匈奴,使西汉王朝的政权更加巩固,国家更加统一,为西汉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从公元前133年到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兵和匈奴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作战,最后取得了抗击匈奴的全面胜利,充分体现了他的雄才大略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在抗击匈奴的过程中,汉武帝还用大量移民的办法来充实边防,发展生产。

第四,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和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汉武帝的功绩
公元前138年,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大探险家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目的是想联合大月氏共同防御并打击匈奴势力。公元前119年,张骞奉命第二次出使西域。随后,中亚、西域各国以朝贡为名,经常到长安访问和贸易。中国和西域各国之间的人员和贸易往来,从西汉开始,历经东汉、魏晋南北朝,直到唐代,延续了1000多年。

第五,汉武帝开拓了南方和西南疆域,使越族以及西南各少数民族和汉族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汉武帝使越族三个部落归属汉室后,把他们迁移到长江、淮河、南海等地,与汉族人民长期共居,彼此逐渐融合,形成了自秦始皇以来没有完成的“大统一”局面。汉武帝在开拓西南地区的过程中,把铁制生产工具和较高的汉族文化传到这些地区,或多或少地破除了这些地区的闭塞性,推动了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第六、大力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

汉武帝在位时修建了漕渠、白渠、龙首渠,还在秦朝开成的郑国渠旁边开了6条辅渠,灌溉高地。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征发数万士兵堵住了黄河决口。经过这次治理,黄河下游大约有80年没有闹过大水灾。

汉武帝还大力推行屯围、屯垦等发展农业的重大措施。他还大力推行代田法和新农具,大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总之,汉武帝在位期间,充分施展了他的雄才大略,把西汉王朝推向了极盛阶段

㈥ 汉武帝为什么选择打匈奴而不是选择赔款

什么叫赔款呢?这个词儿从它出现开始似乎就带有了污辱地意味。大汉朝对待匈奴,不是没给过钱粮,早期叫做“和亲”,晚期叫做“救济”,但是都跟赔款不沾边。

一、汉匈关系当时汉匈之间的关系跟后来的中原与北方游牧民族关系是截然不同的,当时的匈奴认的祖先是跟中原地区同宗的,也就是太史公所说的“夏后氏之苗裔”,他们的日子过得虽然苦,但是可从来没想过入主中原,他们最大的理想就是做草原之主,抢的地盘也是草场茂盛的地区。


撤回去的匈奴单于大怒,于是就开始策划了大规模的突袭行动。汉武帝见状,自然也不甘示弱,也派出了大军以应对。凭借着远超匈奴人的科技、经济及军事力量,大汉朝在未来的十余年里可谓是重创了匈奴人。可与此同时,大汉朝的国库也渐渐地有点入不敷出了。

可是,上了赌桌的汉武帝,已经骑虎难下了,此时的他只想拼尽一切力量,将匈奴彻底打服。所以,他不但军事上不断打击匈奴人,还拿出了大量的物资来建立和维持与西域诸国之间的关系,以形成对匈奴人的包围之势。可结果是,西域各国并不没有那么靠得住,大汉朝也再没有那样的国力来维持高强度的战争了。

汉武帝后期,汉朝主将李广利在对阵匈奴时,取得的胜利和成果已经大不如前了,直至最后一仗,他所率领的七万将士彻底葬送于匈奴人之手,汉武帝直到此时,才算是彻底幡然悔悟,终止了这场耗时良久、耗费万大的汉匈战争。水言言语从人性的角度来说,处在汉武帝的位置,主动发起汉匈战争是无可厚非的。

明明我的实力比你强,你却总是三番五次地来招惹我,我再不反击,似乎也有点说不过去了,何况,经过高祖、惠帝、吕后、文帝、景帝,几任皇帝休养生息,汉朝的国库已经满了。就好像我们的小家庭一样,钱多了总是有扼制不住地冲动,不说别的,在刷存在感这方面的需求上都是一致的。

所以,汉武帝最终做了一个大部分人都会做的决定,结果实际上也是不错的。在公元前129年-公元前119年,这近十年的时间里,汉朝对匈奴的打击是相当行之有效的,不但屡次重创匈奴军队,还抓获了大量的匈奴人,连匈奴的祭天金人都抢了过来。

在这段时间里,虽然付出的代价不少,但是收获也是很丰厚的,这其中既有军事将领的指挥,更重要的还是来自于经济保障下的强大军事力量,无论是战马,还是军械,都是远远超过匈奴人的,所以,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能看到很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争,这中间单兵做战能力的突出起到是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随着汉朝经济的每况愈下,军事保障自然也就大不如前了,再加上军事指挥的不得当,受挫也是再所难免的了。汉武帝能在晚年将汉朝的政策改回到”休养生息“,这个决定的本身就是相当不容易的。中国历史上并非没有那种一条道跑到黑的皇帝,比如我们所熟知的隋炀帝。可以说,汉武帝晚年的决定,不但挽救了他个人的声誉,也挽救了大汉的江山,这才有了后来的”昭宣中兴“,更有了匈奴单于对汉朝皇帝的俯首称臣,这个影响从何种角度来说,都是非常巨大的。

㈦ 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 汉武帝为什么打击匈奴

秦朝覆灭后, 匈奴趁楚汉相争、无暇北顾之机再度崛起。在其骁勇善战的领袖冒顿单于统率下,四面出击,重新控制了中国西北部、北部和东北部的广大地区。
西汉王朝建立后,匈奴依然是汉民族和平生活的重大威胁,给西汉北方地区民众带来沉重的灾难,严重危害着中国北部边境的安宁。而汉朝方面,自高祖刘邦平城被围事件发生后,由于实力不逮,加上有诸多内政事务亟待处理,只能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出嫁公主,赠送丝绸、粮食等物品,与其约为兄弟,以缓解匈奴的袭扰,一直蒙受很大的耻辱。在军事上,则主要采取消极防御的方针,尽量避免与匈奴进行决战。
然而“和亲”政策 并不能遏制匈奴的袭扰活动,汉朝的边患依旧相当严重。 但是在另一方面,“和亲”政策也为汉王朝整顿内政、恢复经济、发展生产、增强实力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文、景时期,推行黄老“无为而治”的统治政策,使凋敝的社会经济较快地得到恢复,整个国家呈现出一片富庶丰足的景象。雄厚的物质基础,为日后汉武帝的战争动员和实施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另外,文、景两帝在位时,即已注意军队,尤其是骑兵的建设,西汉的军事力量也有所增强了。
就在这样的有利形势下,汉武帝刘彻登基当了皇帝。他凭藉前辈所创造的物质基础, 积极从事于反击匈奴的战争准备。

㈧ 为什么汉初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而到了汉武帝时,却积极备战,对匈奴大规模地进行军事反击

因为西汉初期经济衰弱,民生凋零。急需要修养生息。此时的西汉没有实力对内付逐渐强大的匈奴容,所以采取和亲政策。而汉武帝时期,经过几代的休养生息,已经积蓄一定国力。而汉武帝作为一个有雄才大略的君主,不愿用和亲的消极方法对待匈奴,所以才屡屡远征边关。至于他为什么能打败匈奴,因为他善用人才啊。卫青,霍去病。一个君主,不一定要自己能干,只要善用人才就可以了。但汉武帝长期征战,使国力急剧下降,百姓民不聊生,于是他在晚年颁布了《轮台罪己诏》,才避免了汉朝的覆灭。至此,汉朝的鼎盛时期已经结束。 别人的 意思也就是这样

㈨ 汉武帝为什么能打败匈奴求答案

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始于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共历时三、四十年之 久,其中又可以取得漠北决战胜利为标志,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而以第一个阶段为主 体。在这一时期内,汉军曾对匈奴展开三次重大反击作战(也有人称之为五大战役), 并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匈奴的南下骚扰问题。这三次战略反击,分 别是河南、漠南之战、河西之战和漠北之战。现将它们介绍如下: 河南、漠南之战。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匈奴骑兵进犯上谷(今河北怀来东 南)、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等地。 汉武帝避实就虚,实施反击,派遣年青将领卫青率大军进攻为匈奴所盘踞的河南地。

卫青引兵北上,出云中,沿黄河西进,对占据河套及其以南地区的匈奴楼烦王、白羊王 所部进行突袭,全部收复了河南地。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在河南地设置朔方、五 原两郡,并筑朔方城,移内地民众十多万在朔方屯田戍边。汉军收复河南地,具有重要 的战略意义: 抽掉了匈奴进犯中原的跳板,解除了其对长安的威胁,并为汉军建立了一个战略进 攻的基地。 匈奴贵族不甘心失去河南这一战略要地,数次出兵袭扰朔方,企图夺回河南地区。

汉武帝于是决定反击,发起了漠南之战,时在元朔五年(前124年)春。当时卫青任车 骑将军,率军出朔方,进入漠南,反击匈奴右贤王;李息等人出兵右北平(今内蒙古宁 城西南),牵制单于、左贤王,策应卫青主力军的行动。卫青出塞二三百公里,长途奔 袭,突袭右贤王的王廷,打得其措手不及,狼狈北逃。汉军俘敌1万多人,凯旋归师。

这一仗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朔方要地,彻底消除了匈奴对京师长安的直接威胁,并将 匈奴左右两部切断,以便分而制之。 次年二月和四月,新任大将军的卫青两度率骑兵出定襄(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 前后歼灭匈奴军队一万多人,扩大了对匈奴作战的战果,迫使匈奴主力退却漠北一带, 远离汉境。这就为汉武帝下一步实施河西之役并取胜提供了必要条件。

河西之战。河西即现在甘肃的武威、张掖、酒泉等地,因位于黄河以西,自古称为 河西,又称河西走廊。它为内地至西域的通路,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这时它仍在匈奴 的控制之下,对汉朝的侧翼构成威胁。汉廷为了打通通西域的道路和巩固西部地区,遂 决定展开河西之役,为此,组织强大的骑兵部队,委派青年将领霍去病出征河西匈奴军。

元狩二年(前121年)三月,霍去病率精骑万人出陇西,越乌鞘岭,进击河西走廊 的匈奴。他采取突然袭击的战法,长驱直入,在短短的6天内连破匈奴五王国。接着翻 越焉支山(今甘肃山丹大黄山)千余里,与匈奴军鏖战于皋兰山下,连战皆捷,歼敌近 9000人,斩杀匈奴名王数人,俘虏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多人,凯旋而还。
同年夏天,汉武帝为了彻底聚歼河西匈奴军,再次命令霍去病统军出击。为了防止 东北方向的匈奴左贤王部乘机进攻,他又让张骞、李广等人率偏师出右北平,攻打左贤 王,以策应霍去病主力的行动。

这一次,霍去病率精骑数万出北地郡,绕道河西走廊之北,迂回纵深达1000多公里, 远出敌后,由西北向东南出击,一路狂飙猛进,追忘逐北,大破匈奴各部,在祁连山与合黎山 之间的黑河(今弱水上游)流域与河西匈奴主力展开决战,杀敌3万余人,取得决定性 胜利。是役,霍去病共俘获匈奴名王5人及王母、王子、相国、将军等百余人,收降匈 奴浑邪王部众4万,全部占领河西走廊地区。汉廷在那里设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 四郡,移民实边戍守生产。

河西之战,给河西地区的匈奴军以歼灭性打击,使汉朝统治延伸到这一地区,打通 了汉通西域的道路,实现了“断匈奴右臂”的战略目标,为进一步大规模反击匈奴提供 了可能。

漠北之战。经过漠南、河西两大战役的打击,匈奴势力遭到了重创,汉军已完全占 有了这场旷日持久反击战争的主动权。然而匈奴不甘心失败,仍继续从事南下袭扰的活 动。并采纳汉降将赵信的建议,准备引诱汉军主力至沙漠以北地区,寻机加以歼灭。 汉武帝为了彻底歼灭匈奴主力,从根本上解决这一边患问题,针对匈奴认为汉军不 能度幕(沙漠)轻留(轻入久留)的心理,将计就计,在经过充分准备后,决定对匈奴 采取更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并且因势利导,乘敌不备,确定了集中兵力、深入漠北、寻 歼匈奴主力的具体作战方针。武帝集中了精锐骑兵10万人,组成两个大的战略集团,分 别由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统率。另以步兵几十万,马匹十余万配合骑兵主力的 行动。卫青、霍去病受命后,各率精骑5万分别出定襄和代郡,沿东西两路北进,决心 在漠北与匈奴进行会战。

匈奴单于闻报汉兵将至,采纳赵信建议,将部众、牲畜、辎重转移到更远的北方, “以精兵待于幕北”。卫青出塞后,得知匈奴单于的战略意图,即率主力直扑单于所在, 横渡大沙漠,北进几百公里,寻歼单于本部。同时命令李广、赵食其率所部从东面迂回 策应。不久,卫青部主力与匈奴单于相遭遇。卫青下令用武刚车环绕为营,以防匈奴军 的袭击,接着便指挥5000精骑向单于军发起猛攻,单于即遣一万骑应战。 双方鏖战至黄昏,大风骤起,飞沙扑面,两军难辨彼此。卫青乘势分轻骑从左右迂 回包抄。单于见汉军人多势众,自度无法取胜,遂带数百精骑突围,向西北逃遁。卫青 发现单于潜逃,即派轻骑连夜追击,自率主力随后跟进。是役虽然未能擒服单于,但一 举歼俘匈奴军19000人,挺进到寘颜山(今蒙古杭爱山南端)的赵信城,尽烧其城和匈 奴积粟而还。
在另一个方向,霍去病率军出代郡和右北平,北进1000余公里,渡过大漠,与匈奴 左贤王部接战,尽歼其精锐,俘获屯头王、韩王以下70400余人。左贤王及其将领弃军 逃逸,霍去病乘胜追杀,直抵狼居胥山(今蒙古乌兰巴托东),然后凯旋班师。 漠北之役是汉匈间规模最大,战场距中原最远,也是最艰巨的一次战役。是役,汉 军虽然付出了很大代价,但共歼匈奴9万余人,严重地削弱了匈奴的势力,使得其从此 无力大举南下,造成了“是后匈奴远遁,而幕南无王庭”的局面。

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至此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从根本上摧毁了匈奴赖以发动骚扰战争的军事实力,使匈奴 再也无力对汉王朝构成巨大的军事威胁。战争中,匈奴被歼人数累计高达15万之多,无 力再与汉室相抗衡。匈奴失去水草丰盛、气候温和的河南、阴山和河西两大基地,远徙 漠北苦寒之地,人畜锐减,开始走向衰落了。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的胜利,也为汉王朝 加强和巩固边防建设,促进中国与中亚、西亚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开辟了道路。汉武帝 在反击匈奴的同时,移民垦边,加强了北部的边防。在对匈奴作战过程中,汉朝为了争 取与国,曾派遣张骞等人通西域,扩大了中外交流。而对匈奴战争的胜利,则帮助解除 了东北、西北各少数民族所受匈奴的威胁,送去了汉族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技术和文化 成就,促进各族人民的通商和友好往来,推动了边疆少数民族的发展和民族间的融合, 也使中国同中亚、西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比较通畅地开展起来。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 的胜利,在军事领域中也具有积极的意义。它推动了骑兵队伍的建设,积累了大规模骑 兵作战的经验,促进了战术的革新。对于古代军事理论的建设和战争实践的发展均具有 深远的影响。当然,战争也带来一定的后遗症,如严重损耗了军队的实力;财力、物力 损失惨重:“海内虚耗,户口减半”(《汉书·昭帝纪》);阶级矛盾尖锐,即所谓 “盗贼滋起”等等。但所有这些与这次战争的正面意义相比较,无疑是次要的问题。

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在军事上的成功经验,突出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进行充分 的战争准备,做到了“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这方面的工作,主要有:根据对匈奴作战 特点,大量建设骑兵,选用青年将领;军事和外交密切配合,以孤立匈奴;实施战时经 济体制,保障对匈奴作战的后勤供应。第二,高明运用骑兵战术,采取积极进攻的方针。 汉军在几次重大战役中都充分发挥了骑兵快速机动的特点,实施远距离迂回、包抄、突 袭,连续进攻,不给敌手以喘息的机会,既能出其不意,又能威加于敌,给匈奴军以大 创聚歼,取得了巨大的战果。第三,采取各个击破的方针。汉军先弱后强,循序推进, 切断匈奴各部之间的联系,分而制之,始终掌握着战争的主动权。同时,还能注意主力 与偏师之间的战略配合,以偏师牵制敌人,以主力重创敌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㈩ 汉武帝为什么选择打匈奴而不是选择赔款呢

记得有位伟人曾说过,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用屈辱割地赔款是换不来敌人的同情的,反而会变本加厉的提出无理要求来满足其胃口,只有用拳头教训敌人,才能让敌人敬畏你,害怕你,才不会来侵犯你。

汉武帝的对匈战争,打出了大汉国威,增强了汉民族的民族自豪感,大汉威武声名远扬,连千里之遥的西域诸国都臣服于汉。事实证明,以打促和一劳永逸之策,而靠割地赔款屈辱求和,只能换来对方的鄙夷,换不来真正的和平。

阅读全文

与汉武帝为什么只军事打击匈奴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