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军事装备 > 军事理论李

军事理论李

发布时间:2021-02-09 06:19:52

❶ 成就李求李就成

网文:

李耳:春秋末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创始人。著有《老子》,又称《道德经》 李斯:河南上蔡人。战国时任秦国宰相,曾辅佐秦始皇统一六国,成就了封建帝业
李牧:战国时期赵国人,战国时期赵国杰出的军事家、统帅。官至赵国相,大将军衔,受封赵国武安君。
李冰:战国时期水利家。被秦昭王任为蜀郡守,他依法治水,修建了驰名中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为国家农业生产、水利工程作出巨大贡献,被后世奉为川神。 李信:战国时代秦国将军,据史记记载,汉朝大将李广、及其孙李陵一家即为李信后代。 李密:中国隋末农民起义中瓦岗军后期领袖。字法主。 李渊:唐高祖,唐朝开国皇帝,字叔德。
李世民:唐太宗,创造了"从谏如流,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贞观盛世。
李绩, 唐代政治家、军事家,原姓徐,名世绩,字懋功,亦作茂公。因唐高祖李渊赐姓李,故名李世绩。后因避唐太宗李世民讳,遂改为单名绩。曹州离狐(今山东东明一带)人,后被封为英国公,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在唐朝甚至在中国的历史上,李绩都可以说是一位极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出将入相,位列三公,极尽人间荣华。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李治)三朝,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被朝廷倚之为长城。 李隆基,唐玄宗 李泰,唐太宗李世民第四子,贞观十年(636年)被封为魏王。
李商隐,晚唐诗人
李贺,中唐诗人
李靖,初唐将领
李晟,中唐将领,平朱沘之乱
李愬,中唐将领,雪夜入蔡州,平吴元济之乱
李靖(571—649),字药师,京兆府三原(今属陕西)人,唐初杰出的军事家将领、军事理论家、民族英雄。
李白: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曾被称"诗仙" 李煜,南唐后主,词人
李春:隋朝著名工匠,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单孔大石桥赵州桥的设计者。
李广:西汉名将,多次参加反击匈奴的战争,以勇敢善战著称。在任右北平太守时,匈奴数年不敢攻扰,称之为"飞将军"。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李时珍:字东壁,号濒湖,明代蕲州(今湖北蕲春县)人。出身中医世家,明代杰出医药学家。他历时三十七年编写完成了《本草纲目》,对我国的医药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著有《本草纲目》,闻名于世。

❷ 求军事理论的考试重点

上课没听是吧?呵呵,我也没听,但是不用怕,以下是前辈们总结的重点,呵呵,抄下吧,考试专用!(答案不全,加完分给剩下部分,保证该答案的有用性!)
还考不过?死去!!!!!!!!!!!!!!!!!!!
一、国防含义及基本特征
含义:为了捍卫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防备外来侵略和颠覆而进行的军事及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
基本特征:1.多种斗争形式的角逐;2.战争潜力的转化;3.综合国力的抗衡;4.质量建设的道路;5.威慑作用的功能。
二、国防动员的含义及形式
含义:是主权国家为适应战争需求或临时应付重大危机、自然灾害等突发情况,以保卫国家安全为根本目的,统一调动人力、物力、财力的一系列活动。国防动员实施主体是国家,即国防动员是国家行为,是国家职能的具体体现。
形式:1.按规模可分为局部动员和总动员;2.按性质可分为秘密动员和公开动员;3.按时间可分为应急动员和持续动员;4.按动员内容可分为政治动员、经济动员、人民防空动员、交通战备动员、科技动员和信息动员。
三、国防法规的含义
是指国家为了加强防务,尤其是加强武装力量建设,用法律形式确定并以国家强制手段保证其实施的行为规则的总称。
四、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上古至秦汉,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孕育与形成;2.三国至宋元,中国古代军事理论在战争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3.明清,西方军事理论的传入与中国军事理论的完善、改造。
五、简答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主要内容
1.对待战争的态度(兵者,国之大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作战原则(安不忘战,富国强兵;未战先计,政出庙算;文武并用,伐谋伐交;兵贵神速;以正合,以奇胜;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攻占之本,在乎壹民;不战而屈人之兵;致人而不致于人;兵无委积而亡;兵有大论,先论其器);
3.治军原则(以治为胜,教诫为先;总文武者,军之将也)。
六、孙子兵法十三篇及其作战原则
《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
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战争的本质属性,揭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指导战争的普遍规律。它从政治范畴提出了以“道”为首的战争制胜论思想,总结了具有科学价值的作战指导原则。
七、武经七书的含义
《武经七书》又名《武学七书》,或简称《七书》,即《孙子兵法》、《吴子》、《司马法》、《六韬》、《尉缭子》、《三略》、《李卫公问对》。
八、毛泽东军事理论的科学含义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革命战争和军队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毛泽东军事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战争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革命战争、军队建设和实践验证的科学总结,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九、毛泽东军事理论的形成及主要内容
形成: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初步形成的时期;抗日战争时期,是毛泽东军事思想趋于成熟的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军事思想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并在以后的抗美援朝战争和新中国国防与军队建设中进一步完善。
主要内容:1.战争观和战争方法论;2.人民军队建设思想;3.人民战争思想;
4.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5国防建设思想。
十、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现实意义
毛泽东军事思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批判地吸取了古今中外优秀的军事思想,是更科学、更先进、更完善的军事理论。毛泽东军事思想既揭示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殊规律,有反映了现代战争和国防建设的一般规律,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真理。尽管现在国际国内形势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但毛泽东军事思想对我军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仍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十一、现代战略的含义及基本特征
含义:指军事统帅“对战争全局的筹划和指导”,包括对战争准备的筹划和指导,既指导战争力量的使用,又指导战争力量的建设,是对既定战争的准备与实施方略。是一个具有全局性、系统性、层次性的概念;是研究未来战争的知道规律,正确判断战争爆发及其发展概貌和特点,确定战略总方针,拟定战争计划和实施的原则;是规定战略展开和战争初期作战的指导原则以及全部武装力量的战略使用方法。
特征:系统性,时代性,层次性,实用性
十二、国际战略形式的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
现状、特点:当今世界战略格局正处于转换和调整的过渡时期,各国和各种力量集团之间的关系在重新组合中不断进行调整;各国和各种力量集团都在进行相应的军事战略调整,增强以经济和科技未基础的综合国力;军控和裁军谈判连获突破性进展,但军备斗争仍在提高质量和发展高级是兵器方面展开竞争;大战危险更趋减小,战争趋势向着高技术局部战争方向转变
发展趋势:联合国的作用与日俱增;大国间相互制约的势头正在上升;各种国际和地区安全机制逐步完善。
十三、简述中国军事战略方针
中国的军事战略是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军事家从中国的国情和敌我双方的客观实际出发,在领导中国军队胜利的进行了国内革命战争和反侵略战争实践的基础上,创造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积极防御战略思想。(分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战略阶段分别描述:革命战争时期的不同历史时期和战略阶段,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十四、论述我国周边安全环境面临的主要威胁和挑战
1.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冷战思维对我国周边安全的影响是综合性的和长期的;
2.日本将我国视为假想敌国,对我国安全构成的潜在威胁呈上升趋势
3.俄罗斯对我国安全有着长远的影响。
4.我国与周边国家尚存在诸多领土、领海、领洋权益的争议。
十五、军事高技术概念和分类
概念:主要用于军事方面的,对提高军队战斗力,满足国防现代化需要,强化国防实力,起重大作用的那一部分高技术。具体说,军事高技术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基础上,处于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对武器装备发展起巨大推动作用的那部分高技术的总称。
分类:1.军事基础高技术(军用微电子技术,军用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技术,军用光电子技术,军用航天技术,军用新材料技术,军用生物技术,军用信息技术,军用核技术,军用海洋开发技术,军用定向能技术)2.军事应用高技术
十六、精确制导的概念
以各种高性能光电探测器为基础,采用目标识别跟踪、相关跟踪等新方法,控制和引导武器精确命中目标的技术。
十七、电子对抗的定义及主要内容
定义:电子对抗是指采用各种措施、行动(比如利用电磁能或定向能)以攻击、削弱、破坏对方电子设备(系统)的使用效能,保护己方电子设备(系统)正常发挥效能的斗争。
主要内容:无线电通信干扰,雷达对抗,光电对抗
十八、电子对抗的主要作用及手段
主要作用:获取重要军事情报,破坏敌方作战指挥,掩护突防和攻击,保卫重要军事目标,夺取战争主动权
手段:电子侦察与反侦察,电子干扰与反干扰,摧毁与反摧毁,
十九、航天技术定义及在军事上的应用
定义:是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以及地球以外天体的综合性工程技术,亦称空间技术。
在军事上的应用:1.军事航天运输系统;2。军事卫星(军事侦查卫星,军事通信卫星,军事导航卫星,测地卫星,气象卫星);3.军用载人航天器(航天飞机,空间站,载人飞船)。
二十、激光通信的定义及其优点
定义:激光通信分为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有线通信称作光纤通信,无线通信分为大气激光通信和空间激光通信。
优点:信息容量大,通信距离远,保密性能好,设备体积小,质量轻。
二十一、激光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
1.改进和完善现有武器装备,使其成为高技术武器装备(激光测距机和激光雷达,激光制导,激光通信)2.形成和发展新概念的武器装备
二十二、激光技术应用上的局限性
1.技术方面(1)破坏机理问题(2)能量需求问题(3)定点追踪问题
2.应用方面(1)大气传输问题(2)对抗措施问题(3)条件限制问题
二十三、简述核化生武器的防护
1.侦检。侦检,即侦察和检验。就是利用各种侦察技术手段,从敌方的某些迹象和各种异常情况中 ,力图及时准确地判明其核化生武器的编制,装备,发射基地,使用企图,袭击手段等,因地制宜,及时采取各种有效防护措施,揭露或粉碎敌人的阴谋,减轻或避免核化生武器的杀伤破坏作用。
2.防护。有效的防护,是减轻或避免核化生武器杀伤破坏的基本手段和主要措施。而对人员的防护,则是战场上的首要任务。具体防护方法是:
(1)利用工事集体防护 (2)利用器材或地形地物进行个人防护(3)药物防护。
3.消毒。根据染毒种类,性质和受染成度,分别采用机械法,物理法,化学法进行消毒。对人员的消毒,通常是先扫刷,拍打以除去表面尘土,然后由上到下,由表及里脱去帽衣鞋或全身洗消。如果是生物战剂染毒,除对受染人员洗消隔离外,还要迅速封闭疫区,防止疫情蔓延。
4.救治,是防护中的重要环节,也是确保战斗部队战斗力的重要保障。因此,必须采取群众性的自救互救与有组织的抢救相结合的办法,减少死亡,保证作战和工作的正常进行。
二十四、核武器的爆炸方式
九种:空中爆炸中的低空、中空、高空、超高空爆炸、地面、地下爆炸、水面、水下爆炸和深海爆炸。

❸ 中国有名的军事理论家有哪些又各有哪些著述

军事家和名将不是一个概念,名将是在实际战场上有突出表现的军人,而军事家未必是军人,更不一定打过胜仗。西方最富盛名的军事家德国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的作者,海曾经被法军俘虏过。但他在西方军事史上的地位无可置疑。军事家的标准就是要对军事行动的整体发展有过卓越贡献的人,尤其是那些以理论形式系统的总结出了某一个历史时期的军事制度,战争谋略,战术要领的人,甚至于在更高层次上对战略进行分析总结的人。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名将军事家辈出。各类名将军事家的排行也如过江之鲫,数不胜数。以下是鄙人经过十年苦读,反复比较,研究出来的中国十大军事家排行榜,入选的标准已经很明确,高下排位的顺序则以该军事家的理论对历代乃至当今局势影响来排列。
史上最权威中国十大军事家排名第十位——杜牧。代表作:杜氏《孙子注》
杜牧(803年~805年),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有安邦定国之志,经天纬地之才。他为孙子兵法所做的注释,词意佳妙,影响深远,成为后世武学兵书的必读之作。他能上榜的更重要原因在于开启了文人知兵的风气,为后世树立了好榜样。
史上最权威中国十大军事家排名第九位——司马穰苴。代表作:《司马法》
姓田,名穰苴,春秋时期齐国人,是齐景公时掌管军事的大司马,被后世尊称为为司马穰苴。是我国早期的著名军事家、军事理论家。《司马法》其核心思想是治军以“仁、义、礼、让”为本。书中论述了统率军队和指挥作战的经验,以及指挥员应具备的条件。此书系统总结了以宋襄公为首的春秋五霸的成功战争经验,提出了以仁制敌的军事思想,为后世难以企及的理论高度。
史上最权威中国十大军事家排名第八位——李牧。
李牧位列战国四大名将,同时他也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他长期驻防代地,总结出了一套防御匈奴的有效办法,里来为后世抵抗外族入侵所借鉴,虽然没有成型的兵书传世,但这套军事思想影响了中国上千年的军事防御斗争。
史上最权威中国十大军事家排名第七位——韩信。代表作:《尉僚子》
韩信作为军事家来讲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对兵书战策的活学活用,他的这种对军事理论的学习应用办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最出名的例子就是“背水一战”,历来为无数杰出将领所借鉴模仿。此外他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战例也为后世的巴蜀政权历次成功大举北伐提供了有力的指导。
史上最权威中国十大军事家排名第六位——曹操。代表作:《孟德新书》
该书是三国第一军事理论家兼实践家曹操为《孙子兵法》所做的注释,相传曾经被烧毁过,传世的只有残篇。但是该著作的伟大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在三国这个军事斗争十分频繁的年代,躬亲实践的曹操以他的伟大兵法引导自己完成了四越巢湖五夺昌霸的伟大功业,并取得了荥阳追击战,乌林截击战,汉中保卫战一系列卓绝的胜利。可见这本兵法的影响力。
史上最权威中国十大军事家排名第五位——戚继光。代表作:《纪效新书》
戚继光也是一位身兼名将和军事家的伟人。他的著作从实践出发,结合抗倭斗争的经验,详细的阐述了练兵这个军事环节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对明代以冷兵器为主火器应用日益广泛的军事状况给予了精要的概括,对明代的训练以及作战特点做出总结。他的军事思想对中国战争的影响甚至持续到了热兵器时代。
史上最权威中国十大军事家排名第四位——孙膑。代表作:《孙膑兵法》
孙膑的故事人人熟知,他的“围魏救赵”攻敌必救的军事谋略成为后世的绝佳范本,引导了张和高览等名将在官渡之战的伟大胜利。此外他的“增兵减灶”的计策也被虞诩等名将发扬光大。
史上最权威中国十大军事家排名第三位——吴起。代表作:《吴起兵法》
吴起作为军政全才,他的“在德不在险”军事地理认知使其军事思想上升到战略高度。他重视士兵单体素质的做法直接导致了战国七雄的军备竞赛。
史上最权威中国十大军事家排名第二位——伍子胥。代表作:《孙子兵法》
伍员早在两百多年前就做到了白起王翦的功业,他把这种实践经验系统的升华成为享誉千秋的《孙子兵法》,单看我们的排行榜就有两位是给此书作注释的就可以知道此书的分量。被奉为兵家第一经典的《孙子兵法》不仅在影响了中国几乎整个冷兵器时代,它的影响力直到今日仍没有分毫衰减,甚至被应用到全世界的商界政界。这也印证了那句“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可见各类学科的研究最终是殊途同归的。
中国历史将星璀璨,军事家比较杰出的还有著有《六韬》《三略》的吕尚,著有《诸葛亮兵法》的诸葛孔明,著有《魏公子兵法》的信陵君,著有《太祖文选》的大元帅,著有《唐太宗李卫公问答》的李靖,这些都可以与上面这几位有一争之力,但是他们代表不了军事与时代发展相变迁的趋势。因此十大里面排不上他们。

❹ 大学军事理论课后题答案

一、国防含义及基本特征
含义:为了捍卫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防备外来侵略和颠覆而进行的军事及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
基本特征:1.多种斗争形式的角逐;2.战争潜力的转化;3.综合国力的抗衡;4.质量建设的道路;5.威慑作用的功能。
二、国防动员的含义及形式
含义:是主权国家为适应战争需求或临时应付重大危机、自然灾害等突发情况,以保卫国家安全为根本目的,统一调动人力、物力、财力的一系列活动。国防动员实施主体是国家,即国防动员是国家行为,是国家职能的具体体现。
形式:1.按规模可分为局部动员和总动员;2.按性质可分为秘密动员和公开动员;3.按时间可分为应急动员和持续动员;4.按动员内容可分为政治动员、经济动员、人民防空动员、交通战备动员、科技动员和信息动员。
三、国防法规的含义
是指国家为了加强防务,尤其是加强武装力量建设,用法律形式确定并以国家强制手段保证其实施的行为规则的总称。
四、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上古至秦汉,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孕育与形成;2.三国至宋元,中国古代军事理论在战争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3.明清,西方军事理论的传入与中国军事理论的完善、改造。
五、简答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主要内容
1.对待战争的态度(兵者,国之大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作战原则(安不忘战,富国强兵;未战先计,政出庙算;文武并用,伐谋伐交;兵贵神速;以正合,以奇胜;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攻占之本,在乎壹民;不战而屈人之兵;致人而不致于人;兵无委积而亡;兵有大论,先论其器);
3.治军原则(以治为胜,教诫为先;总文武者,军之将也)。
六、孙子兵法十三篇及其作战原则
《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
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战争的本质属性,揭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指导战争的普遍规律。它从政治范畴提出了以“道”为首的战争制胜论思想,总结了具有科学价值的作战指导原则。
七、武经七书的含义
《武经七书》又名《武学七书》,或简称《七书》,即《孙子兵法》、《吴子》、《司马法》、《六韬》、《尉缭子》、《三略》、《李卫公问对》。
八、毛泽东军事理论的科学含义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革命战争和军队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毛泽东军事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战争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革命战争、军队建设和实践验证的科学总结,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九、毛泽东军事理论的形成及主要内容
形成: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初步形成的时期;抗日战争时期,是毛泽东军事思想趋于成熟的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军事思想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并在以后的抗美援朝战争和新中国国防与军队建设中进一步完善。
主要内容:1.战争观和战争方法论;2.人民军队建设思想;3.人民战争思想;
4.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5国防建设思想。
十、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现实意义
毛泽东军事思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批判地吸取了古今中外优秀的军事思想,是更科学、更先进、更完善的军事理论。毛泽东军事思想既揭示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殊规律,有反映了现代战争和国防建设的一般规律,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真理。尽管现在国际国内形势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但毛泽东军事思想对我军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仍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十一、现代战略的含义及基本特征
含义:指军事统帅“对战争全局的筹划和指导”,包括对战争准备的筹划和指导,既指导战争力量的使用,又指导战争力量的建设,是对既定战争的准备与实施方略。是一个具有全局性、系统性、层次性的概念;是研究未来战争的知道规律,正确判断战争爆发及其发展概貌和特点,确定战略总方针,拟定战争计划和实施的原则;是规定战略展开和战争初期作战的指导原则以及全部武装力量的战略使用方法。
特征:系统性,时代性,层次性,实用性
十二、国际战略形式的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
现状、特点:当今世界战略格局正处于转换和调整的过渡时期,各国和各种力量集团之间的关系在重新组合中不断进行调整;各国和各种力量集团都在进行相应的军事战略调整,增强以经济和科技未基础的综合国力;军控和裁军谈判连获突破性进展,但军备斗争仍在提高质量和发展高级是兵器方面展开竞争;大战危险更趋减小,战争趋势向着高技术局部战争方向转变
发展趋势:联合国的作用与日俱增;大国间相互制约的势头正在上升;各种国际和地区安全机制逐步完善。
十三、简述中国军事战略方针
中国的军事战略是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军事家从中国的国情和敌我双方的客观实际出发,在领导中国军队胜利的进行了国内革命战争和反侵略战争实践的基础上,创造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积极防御战略思想。(分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战略阶段分别描述:革命战争时期的不同历史时期和战略阶段,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十四、论述我国周边安全环境面临的主要威胁和挑战
1.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冷战思维对我国周边安全的影响是综合性的和长期的;
2.日本将我国视为假想敌国,对我国安全构成的潜在威胁呈上升趋势
3.俄罗斯对我国安全有着长远的影响。
4.我国与周边国家尚存在诸多领土、领海、领洋权益的争议。
十五、军事高技术概念和分类
概念:主要用于军事方面的,对提高军队战斗力,满足国防现代化需要,强化国防实力,起重大作用的那一部分高技术。具体说,军事高技术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基础上,处于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对武器装备发展起巨大推动作用的那部分高技术的总称。
分类:1.军事基础高技术(军用微电子技术,军用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技术,军用光电子技术,军用航天技术,军用新材料技术,军用生物技术,军用信息技术,军用核技术,军用海洋开发技术,军用定向能技术)2.军事应用高技术
十六、精确制导的概念
以各种高性能光电探测器为基础,采用目标识别跟踪、相关跟踪等新方法,控制和引导武器精确命中目标的技术。
十七、电子对抗的定义及主要内容
定义:电子对抗是指采用各种措施、行动(比如利用电磁能或定向能)以攻击、削弱、破坏对方电子设备(系统)的使用效能,保护己方电子设备(系统)正常发挥效能的斗争。
主要内容:无线电通信干扰,雷达对抗,光电对抗
十八、电子对抗的主要作用及手段
主要作用:获取重要军事情报,破坏敌方作战指挥,掩护突防和攻击,保卫重要军事目标,夺取战争主动权
手段:电子侦察与反侦察,电子干扰与反干扰,摧毁与反摧毁,
十九、航天技术定义及在军事上的应用
定义:是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以及地球以外天体的综合性工程技术,亦称空间技术。
在军事上的应用:1.军事航天运输系统;2。军事卫星(军事侦查卫星,军事通信卫星,军事导航卫星,测地卫星,气象卫星);3.军用载人航天器(航天飞机,空间站,载人飞船)。
二十、激光通信的定义及其优点
定义:激光通信分为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有线通信称作光纤通信,无线通信分为大气激光通信和空间激光通信。
优点:信息容量大,通信距离远,保密性能好,设备体积小,质量轻。
二十一、激光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
1.改进和完善现有武器装备,使其成为高技术武器装备(激光测距机和激光雷达,激光制导,激光通信)2.形成和发展新概念的武器装备
二十二、激光技术应用上的局限性
1.技术方面(1)破坏机理问题(2)能量需求问题(3)定点追踪问题
2.应用方面(1)大气传输问题(2)对抗措施问题(3)条件限制问题
二十三、简述核化生武器的防护
1.侦检。侦检,即侦察和检验。就是利用各种侦察技术手段,从敌方的某些迹象和各种异常情况中 ,力图及时准确地判明其核化生武器的编制,装备,发射基地,使用企图,袭击手段等,因地制宜,及时采取各种有效防护措施,揭露或粉碎敌人的阴谋,减轻或避免核化生武器的杀伤破坏作用。
2.防护。有效的防护,是减轻或避免核化生武器杀伤破坏的基本手段和主要措施。而对人员的防护,则是战场上的首要任务。具体防护方法是:
(1)利用工事集体防护 (2)利用器材或地形地物进行个人防护(3)药物防护。
3.消毒。根据染毒种类,性质和受染成度,分别采用机械法,物理法,化学法进行消毒。对人员的消毒,通常是先扫刷,拍打以除去表面尘土,然后由上到下,由表及里脱去帽衣鞋或全身洗消。如果是生物战剂染毒,除对受染人员洗消隔离外,还要迅速封闭疫区,防止疫情蔓延。
4.救治,是防护中的重要环节,也是确保战斗部队战斗力的重要保障。因此,必须采取群众性的自救互救与有组织的抢救相结合的办法,减少死亡,保证作战和工作的正常进行。
二十四、核武器的爆炸方式
九种:空中爆炸中的低空、中空、高空、超高空爆炸、地面、地下爆炸、水面、水下爆炸和深海爆炸。
二十五、武器的杀伤破坏特点
1.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杀伤破坏效应复杂严重;2.使用手段和方法多种多样,可视不同目的来选择;3.杀伤破坏范围大;4.有延缓、无形、积累的杀伤作用,精神威胁很大。
二十六、军队指挥自动化的基本内涵
军队指挥自动化,就是以军事科技为基础,在军队指挥系统中,广泛应用电子计算机及其他先进的技术设备,组成各种自动化系统,实现信息工作 快速化与决策工作科学化,以提高军队指挥的效率和质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军队战斗力。
二十七、军事指挥自动化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
1.指挥自动化能够确保指挥员做出快速反应;2.指挥自动化能确保对高技术武器装备实施全程控制;3.指挥自动化能确保指挥员进行高效指挥;4.指挥自动化能确保联合作战诸军兵种协调一致的行动。
二十八、军事指挥自动化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基本组成:1.硬件设备(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通信设备,探测器,显示设备)2.软件设备(系统软件,应用软件)3.各类人员
功能:信息收集功能,信息传递功能,信息处理功能,信息显示功能,信息监控功能,指令执行功能。
二十九、C4I系统简介
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与情报”系统,即C4I系统。实际上,C4I系统是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技术装备的军用信息系统,是国家和各级指挥人员对武装力量行使权力,进行管理,实施指挥的物质基础和手段。综合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实现军事情报搜集、传递、处理自动化,保障对军队和武器实施指挥与控制的人-机系统。
三十、信息化战争的概述
信息化战争是一种战争形态,是指在信息时代核威胁条件下,交战双方以信息化军队为主要作战力量,在陆、海、空、天、电等全维空间展开的多军兵种一体化的战争。它的特点之一就是通过取得信息上的优势,以保障在物质空间实现局部或全局的优势,并将战争附带杀伤破坏减至最低限度。
三十一、信息化战争作战样式多样化特点
1.战场空间呈现多维化(1)陆地,海洋,空中仍将是信息化战争的主战场(2)太空战场将成为信息化战争中的第四维有形战场(3)无形的电子信息对抗充斥于有形战场空间。
2.作战力量形成一体化(1)信息化战争是一体化联合作战(2)作战力量一体化依赖横向一体化技术(3)作战力量由“以平台为中心”向“以网络为中心”转变。
3.战争过程趋于短暂化(1)战争目的有限(2)战争消耗巨大(3)战争时间短暂。
4.作战行动体现实时化
(1)战场信息获取实时化(2)战场感知实时化(3)指挥控制实时化
5.作战样式趋向多样化
网电一体战将成为未来信息化战争中的作战样式;情报战,心理战和实体精确摧毁等是信息化战争的重要作战样式。
6.作战效果实现精确化
(1)目标选择的精确性;(2)作战力量使用的精确性;(3)对目标打击的精确性。
三十二、信息化战争作战基本形式
1.精确战;2.网络战;3.电子战;4.情报战;5.心理战。
三十三、信息化战争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
1.优秀的思想政治素质;2.极高的科学文化素质;3.过硬的军事专业素质;4.开拓性的创新素质;5.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
三十四、论述大学生在信息化战争中的主力军作用
1.大学生是当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生动最具有活力的群体,因此,大学生素质能力的高低,将对社会起到巨大的辐射作用,也会对未来产生直接影响;
2.随着军事高技术的飞速发展,战争形态和作战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未来战争是技术的抗衡,是人才的较量。大学生应自觉融入到武装力量建设体系中,从而保证武装力量的整体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3.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军政素质、顽强的战斗作风,关系到国家的而发展和民族的振兴,关系到未来信息化战争的胜利。这就要求广大学生在认真学习专业文化知识的同时,要积极参与军事训练,掌握一定的军事知识和军事技能,为打赢信息化战争打牢基础。
三十五、观察大国关系发展变化的三个标尺
1.国家利益的关系状况 (拓展安全和经济利益)2.国际权力结构 (相互抑制和制约)3.价值观的异同(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三十六、影响大国关系的因素
1.世界总的发展趋势;2.大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和他们在世界上的影响;3.各个大国对外基本政策的选择。三十七、试述对军训的认识和体会

❺ 古代外国军事理论主要是什么

1、《战略论》,(英国)李德哈特。
《战略论》在西方战史研究中具有崇高地位,是军事理论的必读书。因为此书,李德·哈特被西方奉为“军事理论教皇”。
在《战略论》中,李德·哈特以深厚的军事理论和战史研究功底,通过分析世界历史上自希波战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30场战争、280多次战役,得出一个结论:间接路线战略是最具效果、最为经济的战略形式。
看似最远和最弯曲的路线,往往才是真正的“捷径”。在任何竞争中,只有击败对手才能获胜。而在未克服对手的抵抗之前,应首先减弱他的抵抗,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其引出自己的防线之外。
这就是间接路线战略的精髓所在。因此,“间接路线”不仅是战争的定律,更是一个哲学上的真理,在战争之外,于人类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活动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2、《亚历山大远征记》,(古希腊)阿里安。
《亚历山大远征记》,作者是罗马时期希腊历史学家阿里安,亚历山大远征记是描写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的过程。
其主要参考史料来自亚历山大的亚历山大身边史官阿里斯托布鲁斯所作的记录,和重要将领亦是继业者的托勒密一世回忆录,被认为有较高的可信度。作品的末卷是关于印度大陆的介绍。
本书在叙述亚历山大的戎马生涯的过程中,对他的战略思想、指挥艺术、布阵谋略,以及他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和体恤下情、关心将士的精神,都做了详细的描述。
阿里安用了较大篇幅记述了亚历山大根据客观情况做出判断、定下决心,针对不同情况灵活运用战术,以己之长击敌之短。
及时变换战斗队形,步兵、骑兵协同作战,发挥马其顿方阵的优势,以及在受挫后及时改变战法夺取最终胜利的作战指挥艺术。
3、《高卢战记》,(古罗马)恺撒。
《高卢战记》(拉丁语:Commentarii de Bello Gallico),凯撒描述自己从前58年到前50年担任高卢行省省长时遭遇到种种事件的随记。
由于凯撒是罗马共和国时期第一位进军日耳曼等地区的将军。在军事方面,《高卢战记》是唯一一部作为战地指挥官详细记载的古代战争,且他的记载胜过其他古代记载。
《高卢战记》也对古罗马时期高卢和日耳曼地区从氏族会社逐渐解体,到萌芽状态国家出现这段时间里的政治、社会、风俗宗进行了有系统地记述,成为后世研究原始社会和民族学的重要依据。
恩格斯在其著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尔克》、《论日耳曼人的古代历史》中,将本书作为重要参考文件。
4、《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古希腊)修昔底德。
本书是关于古希腊斯巴达领导的伯罗奔尼撒同盟与雅典领导的提洛同盟之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的记述,作者为曾在战争中服役的雅典将军修昔底德。
此书把当时希腊哲学家那种追求真理的精神和逻辑方法应用到历史研究中,为后世的历史编纂学树立了典范。
后世(西方为主)研究者根据对这一概念和相关历史的研究,将其引申为-“守成大国与新兴大国间无法调和的矛盾”。
这一概念源起修昔底德的名言“What made war inevitable was the growth of Athenian power and the fear which this caused in Sparta”。
即使战争不可避免的原因是雅典实力的增长和因此而起的斯巴达的恐惧,后世继而为其命名为“修昔底德陷阱”。
具体所引用的实例为近代史中,以美国为守成大国代表,以20世纪德国,苏联,日本依序分别为新兴大国为代表的,他们之间或热战(第二次世界大战)。

❻ 上过李昌卫的军事理论吗

我上过艾跃进老师的,挺好

❼ 求《军事理论》复习笔记

-。-不是开卷考试么

❽ 中国军事理论发展史

中国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期,各阶级、集团及其军事家和军事论著者对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随着社会的前进、战争的发展而不断深化。 一、产生时期公元前21世纪(一说公元前22世纪),中国建立了奴隶制的夏王朝,从此战争成为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此时,尽管人们对于战争的认识处于低级阶段,还是产生了以靠天命观指导战争为中心内容的军事思想。奴隶主对外族发动掠夺战争,或用武力镇压本族奴隶的反抗,都是以征讨“违天命者”、“吊民伐罪”、“敬天保民”相号召,并用占卜手段,假借神的旨意和严刑厚赏驱使士卒作战。作战方式是集团列阵正面冲杀。到商代以后,作战逐渐以车兵为主。对军队指挥,要求行动统一,严厉管理。这种思想,指导着夏、商、西周几个王朝的军事斗争。通过这一时期的战争实践,人们已初步认识到审势而动,量力而行,众可以胜寡,强可以胜弱,反映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观念。传在西周时期,已出现《军志》、《军政》等军事著作,虽早失传,但在后来问世的《左传》、《孙子兵法》等书中,还保留着一些片断的引文。 二、迅速发展时期约从公元前 8世纪初至前 3世纪末,即春秋战国时期,中国逐渐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变革,引起了士兵成分的变化和兵器的改进,军事制度和作战方式也随之变化。为适应这些新情况的需要,产生了统率军队的专职将帅,涌现了许多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军事家和兵书著作。著名的《孙子兵法》,标志着封建统治阶级军事思想的成熟。它是世界上最早的系统而全面的军事理论著作,揭示了一系列指导战争的规律,并奠定了中国军事思想的基础,指导着后代的战争实践和军事理论的研究,在国际上也享有极高的声誉。《孙子兵法》提出,军事斗争必须巧妙地运用权谋,即“上兵伐谋”,“必以全争于天下”,认为“不战而屈人之兵”是高明的军事家所期求的最理想的战争结局。它打破了奴隶社会的天命观,以朴素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思想,指出战争获胜不取决于鬼神,只要能够做到“知彼知己”,就可以“百战不殆”。它提出了“以正合,以奇胜”和“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作战思想。《孙子兵法》还指出,战争胜负是由政治、经济、天时、地利、人事等因素所决定的,所以封建统治阶级要修明政治,顺应民心。这些思想,也为《孙子兵法》同时代的其他兵书和论及军事的著作所重视。战国时期,人们对战争的认识又进了一步。例如,传为军事家吴起所著的《吴子》,就探索了战争的实质,论及战争发生的根源,并把战争分成几种类型,赋予定义,提出对付各类战争的方略。军事家孙膑所著《孙膑兵法》,更主张抛弃“责仁义,式礼乐”的思想,要求用战争手段解决社会混乱局面;其作战思想则特别强调“贵势”和以奇制胜。这些主张,都是对《孙子兵法》军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三、丰富和提高时期从公元前 3世纪末至公元13世纪,中国经历了秦、汉、晋、隋、唐、宋、元等几个大的王朝的统治和更迭。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先秦的军事思想对军事斗争仍然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由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及战争的发展,军事思想也进一步得到丰富和提高。就战争种类而言,有建立封建王朝的统一疆域的战争,有多次大规模农民起义、民族起义的战争,又有国内诸民族贵族为了争夺中央统治权而进行的战争。就军队发展而言,兵种和兵器装备有了较大的变化。不但有了独立的骑兵,而且舟师水军参战的数量也更多了。这就要求作战指挥必须加强步、骑、水军等的配合作战,使得战略战术运用和指挥艺术都得到高度发展。在这一时期,通过战争实践,造就了许多著名的军事家和将领,出现了许多总结军事斗争经验的兵书。秦始皇的大规模筑长城、修驰(直)道、重兵戍边等军事措施,对后世建设边防的战略思想,有重大影响。在著名的楚汉战争中,张良为刘邦决策,收揽民心,分化对方,争取同盟,孤立项羽,取得了战争胜利。西汉王朝在对北方匈奴贵族的反击作战中,由名将卫青、霍去病率独立的骑兵集团主动出击,快速机动,远程奔袭,以及正面冲击,翼侧迂回等作战行动,创造性地发展了大规模使用骑兵的战略战术。兵书《六韬》,针对频繁的战争,提出了爱惜民力、休养生息的思想,并对作战指挥机构以及步兵、骑兵的协同作战等作了论述。兵书《三略》,进一步阐述了“柔能制刚,弱能制强”的朴素的军事辩证法思想,并指出最高统治者必须广揽人才,重视民众与士卒的作用。从汉到隋曾多次发生过从黄河流域向江南进军的大规模战争,大都是步、骑兵和水军多路并进的多兵种大集团的配合作战。其中,东汉末年的赤壁之战,晋灭吴之战,东晋苻秦的淝水之战,以及隋灭陈之战最为著名。在这些战争中,政治斗争与军事斗争的结合,谋略与决策,以及作战指挥艺术,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李卫公问对》一书,联系唐代初期的战争经验,对以往兵书进行了探讨,对《孙子兵法》提出的虚实、奇正、攻守等原则及其内在联系,作了比较辩证的论述。李筌的《太白阴经》认为,战争的取胜决定于国家政治的优劣、力量的强弱以及谋略的运用。到了辽、宋、西夏和后来的宋与金、蒙古等几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统治时期,互相长期处于对立状态,战争频繁。这时期,随着生产发展和战争的需要,出现了火器和复杂的装备器材,对作战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宋王朝,由于政治腐败,军权由皇帝绝对控制,军队作战能力低下,造成屡战失利。统治者为了教习文臣武将熟悉军事,命曾公亮等编纂《武经总要》,总结古今兵法和本朝方略,并颁布《孙子兵法》、《吴子》、《司马法》、《六韬》、《尉缭子》、《三略》和《李卫公问对》为《武经七书》,官定为武学教材。这时,许洞的《虎钤经》和何去非的《何博士备论》,均对皇帝绝对控制军队指挥权及其危害提出了非议。南宋名将岳飞提出:“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他率“岳家军”突破皇帝“钦定”的作战旨意,采取步、骑配合的灵活战法,击败了金军强大的骑兵。陈规在《守城录》中,记录了军队开始使用火器和改进城防工事进行防御作战的方法,主张“守中有攻”,对城市防御战法有所创新。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辽、西夏、金等政权,均以骑兵见长,特别是后来兴起的蒙古族,建立了兵牧合一的制度,充分发挥其骑兵优势,以高度的机动灵活制敌,并善于学习和利用敌方先进技术,不断改进其军队的装备。蒙古贵族和后来建立的元王朝战胜南宋时,采取远距离的战略迂回和步、骑、水军联合多路进军,实施大集团军队的战略进攻。以上的实践经验和兵书内容,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了古代的军事思想。 四、在革新与守旧的矛盾中继续前进的时期大约从14世纪末至19世纪40年代,约从明朝至清朝后期,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没落的境地,不但有连绵不断的大规模农民起义战争、民族起义战争和统治者的平叛战争等,而且外国也开始入侵中国。这一时期,由于火器的改进和从外国引进部分先进兵器,出现了独立的水师、炮兵、工兵及其他技术兵种,加以作战对象发生了变化,因而在建军和作战指挥等方面都发生相应的变化。这时,一方面出现十分保守的只求守城保寨单纯防守作战的思想;另一方面,从实践中总结出的带有强烈革新内容的军事思想,也在不少兵书中出现。明代杰出抗倭将领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就是这种革新思想的代表作。他根据沿海复杂的地形条件和倭寇火器装备的特点,对阵法作了重大改革。他制定了以 12人为单位的“鸳鸯”,把它作为战斗队形的基础。何良臣的《阵纪》一书,对于军队组训和战法的论述,也具有革新的内容。孙承宗主编的《车营扣答合编》,反映了在大量火器装备部队后,编制和战法的改革。茅元仪编纂的《武备志》,则试图从军事理论、建军作战、兵器制造使用、天象地理、江河海防诸方面,提出实行军事改革的依据,以求振兴明王朝的武备。清王朝建立以前,后金(清王朝前身)与明军发生萨尔浒之战,清太祖努尔哈赤以“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夏允□《幸存录》)的方针,集中优势兵力,充分发挥其步骑协同作战的长处,对明军的多路进攻实行各个击破,反映了军事指挥上的新思想。乾隆以后,统治者局限于骑射为满洲之根本的思想,采取闭关锁国政策,在军事上逐渐趋于保守落后。但是,也有不少人针对这种状态,提出了某些革新思想。例如,惠麓酒民的《□□百金方》,主张团结民心,实行兵民联防;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提出京城要建立多层次设防的思想;年羹尧的《治平胜算全书》,强调平时对军队严格训练,战时才能取胜等,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中国古代千百次王朝战争和大规模农民起义战争的经验总结它的丰富内容,是前人留下的宝贵军事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部分。中国近代的直至现代的军事思想,都从中批判地继承和吸取了许多有价值的内容。

❾ 中国军事理论发展史1

中国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期,各阶级、集团及其军事家和军事论著者对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随着社会的前进、战争的发展而不断深化。一、产生时期公元前21世纪(一说公元前22世纪),中国建立了奴隶制的夏王朝,从此战争成为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此时,尽管人们对于战争的认识处于低级阶段,还是产生了以靠天命观指导战争为中心内容的军事思想。奴隶主对外族发动掠夺战争,或用武力镇压本族奴隶的反抗,都是以征讨“违天命者”、“吊民伐罪”、“敬天保民”相号召,并用占卜手段,假借神的旨意和严刑厚赏驱使士卒作战。作战方式是集团列阵正面冲杀。到商代以后,作战逐渐以车兵为主。对军队指挥,要求行动统一,严厉管理。这种思想,指导着夏、商、西周几个王朝的军事斗争。通过这一时期的战争实践,人们已初步认识到审势而动,量力而行,众可以胜寡,强可以胜弱,反映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观念。传在西周时期,已出现《军志》、《军政》等军事著作,虽早失传,但在后来问世的《左传》、《孙子兵法》等书中,还保留着一些片断的引文。二、迅速发展时期约从公元前 8世纪初至前 3世纪末,即春秋战国时期,中国逐渐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变革,引起了士兵成分的变化和兵器的改进,军事制度和作战方式也随之变化。为适应这些新情况的需要,产生了统率军队的专职将帅,涌现了许多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军事家和兵书著作。著名的《孙子兵法》,标志着封建统治阶级军事思想的成熟。它是世界上最早的系统而全面的军事理论著作,揭示了一系列指导战争的规律,并奠定了中国军事思想的基础,指导着后代的战争实践和军事理论的研究,在国际上也享有极高的声誉。《孙子兵法》提出,军事斗争必须巧妙地运用权谋,即“上兵伐谋”,“必以全争于天下”,认为“不战而屈人之兵”是高明的军事家所期求的最理想的战争结局。它打破了奴隶社会的天命观,以朴素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思想,指出战争获胜不取决于鬼神,只要能够做到“知彼知己”,就可以“百战不殆”。它提出了“以正合,以奇胜”和“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作战思想。《孙子兵法》还指出,战争胜负是由政治、经济、天时、地利、人事等因素所决定的,所以封建统治阶级要修明政治,顺应民心。这些思想,也为《孙子兵法》同时代的其他兵书和论及军事的著作所重视。战国时期,人们对战争的认识又进了一步。例如,传为军事家吴起所著的《吴子》,就探索了战争的实质,论及战争发生的根源,并把战争分成几种类型,赋予定义,提出对付各类战争的方略。军事家孙膑所著《孙膑兵法》,更主张抛弃“责仁义,式礼乐”的思想,要求用战争手段解决社会混乱局面;其作战思想则特别强调“贵势”和以奇制胜。这些主张,都是对《孙子兵法》军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三、丰富和提高时期从公元前 3世纪末至公元13世纪,中国经历了秦、汉、晋、隋、唐、宋、元等几个大的王朝的统治和更迭。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先秦的军事思想对军事斗争仍然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由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及战争的发展,军事思想也进一步得到丰富和提高。就战争种类而言,有建立封建王朝的统一疆域的战争,有多次大规模农民起义、民族起义的战争,又有国内诸民族贵族为了争夺中央统治权而进行的战争。就军队发展而言,兵种和兵器装备有了较大的变化。不但有了独立的骑兵,而且舟师水军参战的数量也更多了。这就要求作战指挥必须加强步、骑、水军等的配合作战,使得战略战术运用和指挥艺术都得到高度发展。在这一时期,通过战争实践,造就了许多著名的军事家和将领,出现了许多总结军事斗争经验的兵书。秦始皇的大规模筑长城、修驰(直)道、重兵戍边等军事措施,对后世建设边防的战略思想,有重大影响。在著名的楚汉战争中,张良为刘邦决策,收揽民心,分化对方,争取同盟,孤立项羽,取得了战争胜利。西汉王朝在对北方匈奴贵族的反击作战中,由名将卫青、霍去病率独立的骑兵集团主动出击,快速机动,远程奔袭,以及正面冲击,翼侧迂回等作战行动,创造性地发展了大规模使用骑兵的战略战术。兵书《六韬》,针对频繁的战争,提出了爱惜民力、休养生息的思想,并对作战指挥机构以及步兵、骑兵的协同作战等作了论述。兵书《三略》,进一步阐述了“柔能制刚,弱能制强”的朴素的军事辩证法思想,并指出最高统治者必须广揽人才,重视民众与士卒的作用。从汉到隋曾多次发生过从黄河流域向江南进军的大规模战争,大都是步、骑兵和水军多路并进的多兵种大集团的配合作战。其中,东汉末年的赤壁之战,晋灭吴之战,东晋苻秦的淝水之战,以及隋灭陈之战最为著名。在这些战争中,政治斗争与军事斗争的结合,谋略与决策,以及作战指挥艺术,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李卫公问对》一书,联系唐代初期的战争经验,对以往兵书进行了探讨,对《孙子兵法》提出的虚实、奇正、攻守等原则及其内在联系,作了比较辩证的论述。李筌的《太白阴经》认为,战争的取胜决定于国家政治的优劣、力量的强弱以及谋略的运用。到了辽、宋、西夏和后来的宋与金、蒙古等几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统治时期,互相长期处于对立状态,战争频繁。这时期,随着生产发展和战争的需要,出现了火器和复杂的装备器材,对作战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宋王朝,由于政治腐败,军权由皇帝绝对控制,军队作战能力低下,造成屡战失利。统治者为了教习文臣武将熟悉军事,命曾公亮等编纂《武经总要》,总结古今兵法和本朝方略,并颁布《孙子兵法》、《吴子》、《司马法》、《六韬》、《尉缭子》、《三略》和《李卫公问对》为《武经七书》,官定为武学教材。这时,许洞的《虎钤经》和何去非的《何博士备论》,均对皇帝绝对控制军队指挥权及其危害提出了非议。南宋名将岳飞提出:“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他率“岳家军”突破皇帝“钦定”的作战旨意,采取步、骑配合的灵活战法,击败了金军强大的骑兵。陈规在《守城录》中,记录了军队开始使用火器和改进城防工事进行防御作战的方法,主张“守中有攻”,对城市防御战法有所创新。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辽、西夏、金等政权,均以骑兵见长,特别是后来兴起的蒙古族,建立了兵牧合一的制度,充分发挥其骑兵优势,以高度的机动灵活制敌,并善于学习和利用敌方先进技术,不断改进其军队的装备。蒙古贵族和后来建立的元王朝战胜南宋时,采取远距离的战略迂回和步、骑、水军联合多路进军,实施大集团军队的战略进攻。以上的实践经验和兵书内容,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了古代的军事思想。四、在革新与守旧的矛盾中继续前进的时期大约从14世纪末至19世纪40年代,约从明朝至清朝后期,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没落的境地,不但有连绵不断的大规模农民起义战争、民族起义战争和统治者的平叛战争等,而且外国也开始入侵中国。这一时期,由于火器的改进和从外国引进部分先进兵器,出现了独立的水师、炮兵、工兵及其他技术兵种,加以作战对象发生了变化,因而在建军和作战指挥等方面都发生相应的变化。这时,一方面出现十分保守的只求守城保寨单纯防守作战的思想;另一方面,从实践中总结出的带有强烈革新内容的军事思想,也在不少兵书中出现。明代杰出抗倭将领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就是这种革新思想的代表作。他根据沿海复杂的地形条件和倭寇火器装备的特点,对阵法作了重大改革。他制定了以 12人为单位的“鸳鸯”,把它作为战斗队形的基础。何良臣的《阵纪》一书,对于军队组训和战法的论述,也具有革新的内容。孙承宗主编的《车营扣答合编》,反映了在大量火器装备部队后,编制和战法的改革。茅元仪编纂的《武备志》,则试图从军事理论、建军作战、兵器制造使用、天象地理、江河海防诸方面,提出实行军事改革的依据,以求振兴明王朝的武备。清王朝建立以前,后金(清王朝前身)与明军发生萨尔浒之战,清太祖努尔哈赤以“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夏允□《幸存录》)的方针,集中优势兵力,充分发挥其步骑协同作战的长处,对明军的多路进攻实行各个击破,反映了军事指挥上的新思想。乾隆以后,统治者局限于骑射为满洲之根本的思想,采取闭关锁国政策,在军事上逐渐趋于保守落后。但是,也有不少人针对这种状态,提出了某些革新思想。例如,惠麓酒民的《□□百金方》,主张团结民心,实行兵民联防;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提出京城要建立多层次设防的思想;年羹尧的《治平胜算全书》,强调平时对军队严格训练,战时才能取胜等,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中国古代千百次王朝战争和大规模农民起义战争的经验总结它的丰富内容,是前人留下的宝贵军事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部分。中国近代的直至现代的军事思想,都从中批判地继承和吸取了许多有价值的内容。提问人的追问 2010-03-17 17:26我要的是近代的回答人的补充 2010-03-17 17:51中国近代军事理论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封建社会制度已是强弩之末,又面临西方国家的威胁,许多有识之士开始以新的视角,探讨拯救国家与民族的道路。林则徐、魏源是他们的代表人物。他们自觉地收集外国军事资料,研究敌情,提出了组织民众,军民配合,沿海各省协力筹防和以守为战,以逸待劳,在沿海、陆地歼灭敌人的方针。第二个阶段:两次鸦片战争后,面临深重的民族灾难,洋务派代表奕忻、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主张“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整顿军队,创练新军,筹办海防,兴办学堂,选派出国留学人员。同时,随着西式武器陆续装备军队,出现了步骑、步炮协同作战,海军独立作战、陆海协同作战等战术的变革。战斗中的阵形由密集向疏散发展。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形成了。第三个阶段:19世纪50年代爆发的太平天国起义,在武器装备建军和作战指导思想以及战略战术等方面,超过了以往历代农民起义军的水平。另外,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湘军、淮军等领导人曾国藩、胡林翼、李鸿章等人也积累了一套建军理论和作战原则,对以往的军事思想有所发展。辛亥革命前后,孙中山等人逐渐认识到国防与民生互为表里的,并大胆借鉴苏联红军经验,设立党代表制度,建立政治工作制度,使军队的面貌焕然一新。

❿ 军事理论课主要内容有哪些

军事理论课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国防、军事思想、世界军事、军事高科技、高技术战争、综合训练等。军事理论讲的主要是有关军队和战争的概念、范畴、原理、原则等的体系。

科学的军事理论是军事活动的本质及其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来源于军事实践,经理论概括后给军事实践以指导,并在不断接受军事实践检验的基础上得到丰富和发展。

目前世界各国着重研究探讨的军事理论主要有三方面内容: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毛泽东军事思想、现代高新技术条件下作战的新规律新特点。

(10)军事理论李扩展阅读:

学生通过学习有关军队和战争的概念、范畴、原理、原则等的体系,提升其思想道德素养,提高各方面的能力。科学的军事理论是军事活动的本质及其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其来源于军事实践,经理论概括后给军事实践以指导,并在不断接受军事实践检验的基础上得到丰富和发展。

《军事理论》以国防教育为主线,通过军事理论课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军事技能和军事理论,增强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加强组织性、纪律性,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军事理论课的出现,适应了当前国际形势的需要。当今世界多极化成为主流,军备竞赛由数量转为质量的竞赛。尽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国际敌对势力处心积虑遏制中国的发展,将战略重点放在台湾和西藏及新疆等地区。

在军事理论课上,可以学习到军事理论课的重要意义、军事理论课的性质及其内容、国防建设指导思想、新中国国防建设成就等。

同时可以学到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科学含义和基本特征、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科学体系的基本内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指导意义等重要内容。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军事理论课教程

阅读全文

与军事理论李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