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军事装备 > 满蒙军事实力为什么衰落

满蒙军事实力为什么衰落

发布时间:2021-03-14 08:49:19

❶ 明朝的军事实力这么强大,为何依然没能收复蒙古

公元1368年,朱元璋把蒙古人赶出中原,建立了大明王朝。然而元廷被迁之后并没有土崩瓦解,而是一度企图再次入主中原,不断发动对大明的反攻。但无论时朱元璋时期的七伐蒙元,还是朱棣的五征漠北,都没有能够彻底摆平蒙古。此后,大明和蒙元进入了相当长时期的对峙和拉锯阶段。为什么明朝200多年都始终没有能够彻底摆平蒙古北元残余势力?

为什么明朝在两百多年的时间里都不能摆平蒙古呢?

其一,北方没有可利用分化的力量。

古代中国为了对付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除了打击以外,一般会采用分化瓦解的办法来对付。比如当年汉武帝为了打击匈奴,就努力和匈奴背后的国家,比如大月氏、车师之类的联合,以期两面夹击。唐朝的时候,为了对付突厥,就和吐蕃这些民族联合。或者与突厥联合对付吐蕃等等。

这样一来,北方各民族之间,为了自己利益,都不会和汉朝、唐朝拼命打,也因此容易和汉朝、唐朝建立朝贡关系。但是明朝时候却不一样。那时候,中国北方经过蒙古所建立的元朝的大统一以后,北方基本上就只剩下蒙古一个民族了。

因为只有一个民族,因此明朝就没有可以分化瓦解的力量。虽然说当时北方的蒙古也分成很多部,比如分成鞑靼、瓦剌等好几个部,但是这些部毕竟都是蒙古人,他们都有更切近的血缘关系。明朝想要分化瓦解,就不是太容易,所以,明朝对付起来很费劲。

其二,明朝太过于强调武力打击。

从明朝最初的两个皇帝朱元璋、朱棣开始,就对蒙古就施行强力打压的办法。前面咱们谈到的朱元璋的八次北伐及朱棣的五次北伐,都是一种强力打击的表现。后面的皇帝也依然延续这种方式,包括明英宗与明武宗和蒙古作战,都是张扬武力。而且,皇帝们还都要御驾亲征。朱元璋、朱棣、明英宗、明武宗,都是以御驾亲征的方式和蒙古作战。

明朝皇帝还非常得意他们对蒙古实施强力打击这种方式。朱棣自己都得意地说:“我朝国势之尊,超迈前古,其驭北虏西番南岛西洋诸夷,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薄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明朝一味炫耀武力,造成的结果,就是被打击一方,自然而然生出强大的向心力,因而他们更加难以被打败。

其三,蒙古与明朝有世仇因而不容屈服。

蒙古人的元朝,是被蒙古推翻的。这使得蒙古人在潜意识中,是很排斥明朝的。因此,他们并不那么容易被驯服。就算他们承认明朝的宗主国地位,主要目的,也是为了从明朝获得更大的赏赐。“土木堡之变”,就是由于瓦剌肆无忌惮地向明朝索要,明朝不堪其扰,拒绝了也先的索求。而也先也因此率大军直接进攻蒙古。

由此可见,蒙古内心其实是不服气的。他们一直有着复兴元朝,重回中原的梦想。明朝自然就不容易让他们屈服了。

❷ 为什么南宋会被蒙古所灭呢!论军事实力并不弱于蒙古啊!论经济实力更是比蒙古强百倍!

我觉得事情是这样的,谈到蒙古人和其他历史上类似的游牧帝国,人们常常会犯这样一个错误,那就是认为像蒙古人那样野蛮、落后的经济制度、社会制度,仅仅是在农耕文明自身衰落的时候才能获得胜利,其实这种想法是过于想当然了。落后的经济、社会制度不代表落后的军事制度,蒙古人的强大绝对不仅仅是源自于野蛮,而是实打实的领先于同时代其它文明国家的先进军事制度。

下面这些资料是从网上找来的,十分详细,你可以好好参考一下:

从指挥系统上来说,蒙古军队建立起了一套在当时十分先进的军事指挥系统,军事制度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包括国家的政治、领导体制、军队体制、编制装备、后勤服务、兵役动员、兵员补充、奖惩制度、训练教育、通信联络、人事制度方面。蒙古的兵制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所以志费尼在《世界征服者史》一书中说:"他们的军队组织,从亚当时代迄至
今成吉思汗子孙统治天下大部地方的今天,历史上从未有过,文献中也从未曾记录过,任何王朝的帝王拥有像鞑靼军这样的军队。"

蒙古军队的统御机构:一是忽里台制度。忽里台其实就是国家讨论大事的结构,主要讨论推举大汗,颁布札撒(也就是法令)和出征。所以忽里台既是政治制度,也是军事制度。二是汗斡耳朵制度。汉斡耳朵就是蒙古所说的大本营,总司令部的组织。其中有断事官(参谋长)。有若干必阇赤(秘书)、宿卫、散班等。汉斡耳朵根据忽里台出征外国的决定,制定详细的出征计划,包括出征目的、动员兵力、各军团的任务、行动的路线和时间等。所以实际上是军事
战争的策源地。

蒙古军队的种类主要分为三类:一种是正规的蒙古军,都是有蒙古人组成,勇猛剽悍,机动力强而且富有战斗力,是军队出征的主要力量;二是探马赤军,主要由当时以勇猛善战的五个部族成员组成。探马赤的意思先为扈从官,后为前锋战士,这支军队是仅次于蒙古军的精锐部队,专门担任攻坚冲锋等艰巨任务,也担任战略要地的镇守任务,作用非常大,后面我们将详细介绍。另外一种就是由汉、女真等蒙族以外组成的扎汉军。按兵种划分,除了主力骑兵之外,还有炮兵,主要是为了攻城需要,后来也成为么蒙古军队一只不可低估的力量;二是工兵,负责环城筑垒、引水灌城或者挖掘地道等,在攻花剌子模和金朝的时候表现的最为明显。另外就是攻宋时候所设立的水军,以及专门的通信兵。

其军队分为左中右三个万户。每人负责不同的地区和管辖范围,左翼万户首领是木华黎;中军万户是纳牙阿,右翼万户是孛斡尔出。另外需要重点说的就是怯薛制度,怯薛来自突厥语,意是"流动护卫",1203年,成吉思汗身边的"那可儿"转化为"怯薛",由大汗亲自指挥。分为宿卫、箭筒士和散班,大中军一万人中,右散班8000,箭筒士1000,宿卫1000,分为四班,由四个怯薛长领导,当然怯薛长都是成吉思汗的心腹,当时是木华黎、孛斡尔出、孛斡尔忽以及赤老温。怯薛是世袭的,他们有特殊技能,相貌端正,忠诚可靠。高级怯薛本身还可以带亲兵,即伴当,千夫长出身的怯薛可以带10个,百夫长5个,十夫长3个。成吉思汗晚年,怯薛军数量从开始的一万达到了12.9万。

成吉思汗按照蒙古惯例,将军队分为十夫、百夫、千夫和万夫队,各有所长。十夫队(一温),百夫队(一忽思),千夫队(敏黑),万夫队(土绵),其中千夫长和万夫长均有成吉思汗任命。除了这些以外,还有特遣部队,执行专门的方面军的任务。

再说一下蒙古的后勤,蒙古军队行军时并无辎重,初期是"羊马随行不用运饷",后来是以战养战,这就保证了蒙古军队行动的自由性。同时军队还配备了专门的通译员、医师、道路管理员和军需补给员。蒙古的兵役动员也是建立在十夫长、百夫长这样的基础上的,牧民平时向领主服役纳贡,战时则自备鞍马兵器和粮食,随领主出征。而且蒙古军一个很大的特点是无须向士兵发饷,这就保证了国家不会增加因为战争带来的经济困难。由于蒙古人数的原因,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有足够的兵源,所以蒙古军在攻城的时候,往往强迫俘虏及签军先登,以避免自己过大的损失。《蒙古秘史》卷四中记载了阿勿鲁黑制度,明代汉译为"小老营",指的是出征军人的后方所在。蒙古人出征的时候,举家同迁,在距前线不远的地方按照千户屯驻。这样可以随时补充兵源,保证部队经常满员,同时从事生产和经营畜群保障前方供应,还能提高士气防止逃往。所以阿勿鲁黑还具有留守部队的性质。

除此之外,蒙古军队在交通方面也很有条理。他们建立了马政制度,在补充、训
练、修养和放牧方面都有了非常丰富的经验,这对蒙古军队的征战具有举足轻重
的作用。同时还创立了站赤,蒙语意思是驿站。每隔六七十里设一个站,马可波
罗说:"这真是一个十分美妙的制度,而且贯彻得这样有效,确实难以用语言来形
容的。"

成吉思汗在人事制度方面也很有思想,主要表现在:一、五湖四海,只要忠于自
己而且有才者,均可录用。二、量才用人。三、重视将领的选择,常将速不台和
也速台两人比较来教育诸将。还通过逐级递补制度来完善。另外就是亲兵储将,
这些护卫军,不仅负责保护大汗,而且战争时期还从其中选择军队统帅。

蒙古人本身的素质也是极为关键的因素。成吉思汗从各游牧武士所具有的内在优
势入手。其实,他们的日常生活就是作战演习的不断训练。这些武士身穿毛皮衣
服,外备新马作为补充,能在极少休息、吃饭的情况下骑马连续行军几天几夜,
他们将"闪电战"引入13世纪的世界。观察家们一致认为,蒙古军队要比拉丁人的
军队更能吃苦,蒙古士兵在长时间内可以仅仅以马奶、野味和干肉泡水为生,安
德列和马可波罗均介绍过这一点。蒙古骑兵的坐骑也仅满足以草和麸皮为生。他
们节俭朴素的精神大大减轻了蒙古军队的后勤给养。鲁不卢克在向圣路易国王的
报告中指出:"我十分肯定地对陛下说,如果您的农民肯接受像鞑靼国王一样的生
活并满足同样的食物,那他们就可以征服全世界。"

下面我重点讲一下蒙古的战略战术:

蒙古军队最大的特色便是其强大的骑兵。关于骑兵,历来是国内外研究蒙古军事
制度和战略战术的焦点。成吉思汗根据蒙古人"生于鞍马间,人自习战"的生活特
点和本国易于羊马生长的地理条件,特别是蒙古马"便于驰骋,能耐劳,不畏气候
不适"得特点,组织了一支不加专门训练就有坚强战斗力的骑兵部队。西方人称之
为天下第一骑兵。下面我从蒙古骑兵的各个方面来全面认识它。

自古以来,马和蒙古人的生活方法,是结为一体的。且不说他们从小就生长在鞍
马间,旦旦狩猎,使人人都成为好弓箭手,好骑手;长大成人,他们从十五岁从
军,各备战马数匹,更利于征战。因其每人有马数匹之多,所以可以轮番使用,
而马不致疲困,及与敌军交锋,则易健马追击,不给敌对方以缓兵之计。我国北
方马,凡称蒙古马,其马体不高,头略大,不及阿拉伯马好看,然而他是适合蒙
古高原环境的良驹,便于乘骑驰骋,体能耐劳,不畏气候,这非其他马所能比。
古代蒙古骑兵的基本编制,即基本组织是采用十进制的,以《蒙古秘史》的记载
:万户、千户、百户、什户、及左右两翼和大中军的分法。

关于蒙古骑兵的装备,也是历来兵家所关注的问题,所以国内外历史文献中遗留
下来的记录自然很丰富,诸如《世界征服者史》、《马可波罗行记》、《多桑蒙
古史》,加宾尼《蒙古史》、《鲁不鲁乞东游记》(以上二书合称《出使蒙古记
》,周良霄注释出版)、《蒙鞑备录》、《黑鞑事略》……。

《黑鞑事略》军器条:"其军器有柳叶甲。有罗圈甲、革六重。有顽羊角弓,角面
连靶通长三尺,有响箭,即鸣镝也;有驼骨箭、有批针箭,剡木以为枯,落雕以
为翎。有环刀,效回回样,轻停而犀利,靶小而褊,故运掉也易。有长短枪、刃
板如凿,故着物不滑,可穿重札。有防牌,以革编条,否则以柳,阔三十寸,而
长则倍于阔之半。有团牌、特前锋臂臂,下马而射,专为破敌之用。有铁团牌,
以代兜鍪。取其入阵转旋之便。有拐子木牌,为攻城避炮之具。每大酋头顶各有
一旗、只一面而已,以次人不许置,常卷常掩,凡遇督战,才舒即卷。攻城则有
炮、炮有棚,棚有网索,以为挽索者之蔽。向打凤翔、专力攻城之一角,尝立四
百座。其余器具,不一而足。论其长技,弓矢为第一,环刀次之"。这便是对蒙古
骑兵之武器装备最详尽的记录。

法国里夏尔在《十三世纪西方史学家论蒙古人取胜的原因》文写道:
拉丁人认为蒙古人的力量在两个世纪以来一直在于其骑兵穿很厚的锁子甲,头戴
一顶柱形尖顶盔,盾牌裹有金属,马匹也披挂铁甲。骑兵们可以不受箭支的袭击
而迫敌。他们在肉搏战中基本上是一支所向无敌的力量。蒙古人的甲胄与众不同
,质量都很好。斯帕拉托认为,这些甲胄是"用厚牛皮包裹,如同金属片一样,刀
枪不入,非常坚固。"弗里德里希二世谈到了"牛、驴或马的生皮,表面缀有铁片
。"他还补充说,当鞑靼首领得到基督教徒俘虏的铠甲时,与自己的比较起来更喜
欢后者。一位英国人曾向纳尔榜的伊夫通报说:蒙古人的甲胄实际上是用熟牛皮
制作的,不仅刀枪不入,而且也轻便。斡罗斯的皮埃尔和那位匈牙利主教同样也
是这样认为的。普兰.迦尔宾和西蒙做了更为详细的介绍:蒙古人的甲胄是以重叠
起来的皮条做成的,以螺旋型缝缀起来,再用两块护肩铁片加固,这种甲胄一直
垂到腹部。马匹也用以五快皮革做成的马甲保护,其中有一块缝在前部一直垂到
马膝盖,另一快护前额。盔甲也是用皮条做成,然后再用铁片加固。
这种甲胄使蒙古人避免了一般锁子甲的麻烦。儒瓦尼维尔向我们描述了骑兵被乱
箭所射的情景,箭支射进了盔眼中,盔甲变得如同插针团一样,士兵们仍不必撤
离自己的阵地,也不会受重伤。但一旦卸甲以后,只要小伤眼未痊愈,就不能重
新披甲了。由于甲胄之严密,蒙古人没有必要使用坚盾,只用一种很轻的柳条盾
,比西方人的盾牌要方便的多。西蒙认为蒙古军队中只有十分之一的兵勇披挂这
种甲胄,普兰.迦尔宾认为这些披挂坚实的骑兵只作为战斗的第一列而出阵。

作为进攻性武器,蒙古人的弓弩明显是最可怕的。这种弓的坚固程度也使很多人
感到吃惊。戴维向我们描述了那些被称为"青绿色"的弓弩。但并非所有兵勇都以
这种沉重而又坚固的弓所武装,许多人只持有轻便弓,普兰.迦尔宾告诉我们,持
轻弓者美人都要携带两三张。箭支要比西方的那种长三四指,箭头分别为铁质、
骨质或动物角。蒙古人打仗时携带有很多箭支(马可波罗认为每个弓弩手都有六
十多只箭,普兰.迦尔宾的估计相吻合)。但我们还可以发现一种射程较远的箭,
用以打猎或进攻那些不披挂甲胄的人。另一种是用来作战的箭,携有既宽又锋利
的铁箭头。据普兰.迦尔宾认为,每个人箭囊中都装有一把锉。这种箭甚至可以射
断对方的弓弦。

蒙古人所使用的是短小的单刃弯月刀,拉丁人认为这种刀没有自己的那种刀可怕
。蒙古人使用一种与西方很不相同的长矛。有些蒙古人的长枪上配有挠钩,可以
把对方骑兵拉下马来。人们认为蒙古人在交手战中最善于使用的是斧子和锤。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全球通史》中这样写道:
蒙古人最基本的武器是大型混合弓,这种弓比英国人的长弓更具杀伤力,其穿甲
箭能在60O呎内杀死敌人。这是蒙古骑兵使用的一种可怕的武器;他们能在骑马飞
奔时射出所配备的30支箭。其他装备包括钢盔、轻便兽皮盔甲、马刀,有时还有
一支带挂钓的长予和一把钉头锤。蒙古马仅在空旷的牧区牧放,漫长的严冬里没
有避寒之地,没有干草或谷物作为补充饲科。这虽使得它们体格不很高大,但却
非常能吃苦,且适应性强。"即使今天",一位权威人士说:"在牧区用套索捕捉一
匹蒙古马,装上马鞍,不需要再喂食,能连续骑100多英里,这是常见的事。但第
二天就不能再骑这么远了,得将它放牧好几天才行。"这对蒙古人来说不是什么问
题,因为他们战时备有大批新马,能按需要连续不断地换着骑。

另外古代蒙古骑兵,不仅有充足的战争后勤保障,同时也有自备弓马的良好传统
。普兰.迦尔宾认为是二十到三十匹。《霆疏》中说:"其出军,头马人骑一马,
又有五六匹,或三四匹马自随,常以准备缓急。无者亦须一二匹。"可见,蒙古骑
兵作战时自备战马等装备,都是很充分的。

讲了关于骑兵的武器装备之后,还要重点讲解一下蒙古的战术使用,这是蒙古军
队取得胜利的可以说是最关键的组成部分。所以《罗马帝国兴衰史》里面说:"蒙
古远征军之所以成功,并非靠其优势兵力,而是靠其独特之战略。"《黑鞑事略》
中也说:"元代用兵,只在平彼此纵横之间,有古法之未言者。"元史也称成吉思
汗"用兵如神",其影响也表现在蒙古军中涌现出的众多智勇兼备得将领,所以才
能以寡击众,以少胜多。

蒙古军的战略战术思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刺探军情。蒙古统治者为了作战,非常重视情报工作。决定出征前,必先派出
人员侦察,利用旅行、贸易、使者、降人和间谍等多种手段获取敌人的政治经济
军事和地理情况,然后召开忽里台会议,经过缜密讨论制定详细计划才开始出征

蒙古军征战开始,先遣先锋哨骑(阿勒斤赤)或逻骑(托落赤),四向搜索,获
取战争情报,其搜索幕涵盖着广大地区,特别在攻城的时候,数百里半径之内,
都有蒙古哨骑斥候活动。《事略》记载:"其行军,尝恐衡伏,虽偏师亦必发精骑
四散而出,等高眺望,深哨一二百里间,掩捕居者、行者,以审左右前后之虚实
,如某道可进,某城可攻,某地可战,某处可营,某方有敌兵,那所有粮草,皆
责办于哨马回报"。
可见,蒙古军战无不胜,是与他们重视情报工作、决不盲目行动有关的。
2.歼灭战和进攻战。成吉思汗的军事原则是摧毁敌人的一切抵抗力量,而不是以
保守或者夺取一城一地为目的。他的格言就是"将敌人毁灭干净"。除了消灭敌人
有生力量外,还要彻底摧毁敌人的经济潜力,这样不仅能取得心理上的效果,使
敌人丧失士气,还能使他们失去继续战斗的基础。所以蒙古军队从来不满足于局
部胜利。在进攻方面,成吉思汗将"永为进攻"载入蒙古法典并作为他们进行长期
战争的指导思想。而且驻帐队敌人要连续进攻,不要放松,孙子兵法强调穷寇勿
追,蒙古军的指导思想正好相反。
3.集中力量、各个击破。蒙古在选择作战对象时的原则是:先弱后强,先小后大
,先近后远,以达到集中兵力各个击破,避免分兵和树敌过多。我们看看蒙古的
战胜胜利,很多是建立在敌人分兵拒之的基础上造成的。
4.机动战。这是蒙古军队在战术表现出的极为突出的方面。由于蒙古军队的组成
和他们自身的素质,决定了他们适合进行机动性强和快速的战斗。蒙古军也深知
这一点,所以他们能在不固定的战线上进行流动作战,经常做出大胆的战略迂回
和包抄,常在出人意料的地点和时间出现在敌人面前实行突袭,进行打击。所以
国外有学者说:"近代闪电战方式,乃取效七百年前之蒙古。"这话不无道理。
5.佯败。基于快速反应基础上,蒙古还经常实行佯败战术。对此《多桑蒙古史》
中说"其在包围战中,若见被围者之勇抗,则开围之面,而于被围者下成行列时击
之,有时佯败诱敌来追,顾蒙古人武装轻,各人有马数匹,迨见敌骑疲惫之时,
则易马追驰还击,抑于退走时,展其两翼,返而合围敌兵之轻进者"。对蒙古骑兵
诈术之法,《事略》说:"或其兵寡,则先以土撤,后以木拖,使尘冲天,敌疑兵
众,每每自溃。不溃则冲,其破可必"。又说:"或驱降俘,听其战败,乘敌力竭
,击以精锐"。还说:"才交刃,佯北而走,诡弃辎重,故掷黄白,敌或谓是诚败
,逐北不止,衡其伏骑,往往全没"。
有关蒙古骑兵之佯败战术,马可波罗在《行记》中,也记下了如下内容:
"其作战胜敌之法如下:此辈不以退走为耻,盖退走时回首发矢射敌,射极准,敌
人大受伤。马受训练,往回疾驰。惟意所欲,虽犬亦不能如其迅捷,则其退走战
亦不弱于相接战。盖退走时向追发者发矢甚多,追者自以为胜,不虞及此也。及
见敌骑死伤,则皆回骑,大呼进击破敌。盖彼等极骁勇耐劳,敌人见其奔逃而自
以为获胜时,实不自知为败亡之徵,而鞑靼将乘势回击也。其用此法取胜之例不
少",所以在蒙古的历史上,他们的统帅宁用诈术破敌,而不常使用兵力,他们并
不挟勇自负,及敌兵来追,则返而合围之,而大获全胜。
6.心理战。蒙古军西征时,采取顺者生、逆者死的政策,收到了很大的效果。攻
取花剌子模的一些城市的时候就基本上没有费太大力气。特别是在花剌子模都城
玉龙杰赤被攻破后,更是给花剌子模的军民心理上造成了极大的震慑作用。但是
攻击宋的时候恰恰相反,所以蒙古及时调整政策,宣布"投降者不杀,协从者勿治
",进军前进行瓦解,使得宋军返而失去了士气。
7.以战养战。蒙古军队长驱直达欧洲,战线如此之长而且能取得胜利,主要就是
得利于他们的以战养战和得利于敌的政策,而且前面也讲到了蒙古军队战时跟随
生产队,此外蒙古人适合野外生外,《黑鞑事略》中载:"食羊尽,则射野兽为食
"。
8.擒贼擒王。这是蒙古军一个很重要的战术思想,他们在战略上侧重于夺取敌人
生死攸关的战略要地,办法如下:长期围困,迫敌求和,诱敌出城,回兵反击,
再就是用运炮攻、水攻、火攻等强攻手段进行夺城。特别是花剌子模的玉龙杰赤
城之战,被成为"当时的斯大林格勒攻防战"。

下面再粗略讲一下蒙古的阵法。
一是宿营。当蒙古军驻营时,对营地之选择,以及驻营之法,也尤为慎重。据《
事略》其营条下说:"其营必择高阜,主将驻帐,必向东南,前置逻骑,鞑语托落
赤(蒙古语又作喀喇赤-引者),分番警地(惟前面无军营-引者)。帐之左右
与夫帐后诸部军马各归头项,以序而营,营又贵分,务令疏旷,以便刍秣。营留
二马,夜不解鞍以防不测,营主之名,即是夜号。一营有警,则旁营备马待追击
,余营则整。整,不动也。惟哨马之营,则异。于是主者据环兵四,表传木刻待
夜逻,秣马营里使无奔逸,未暮而营;其火谓之火铺,及夜则迁于人所不见之地
,以防夜劫,而火铺营则仍在于初营之所,达晓不动也"。

蒙古军定营地,其所以选择高阜,盖因骑兵实施坚固之工事,通常甚感困难,所
以务必选择高地,其坚固之地形地物,以发挥骑兵机动,快速之战术。加以夜间
骑兵运用之效差,容易为敌所乘,所以营内外的防务周全,营外则哨骑(阿勒斤
赤)四布,以防敌人来袭;同时对于宿地采秘匿的手段,在日落前,位于一地,
怠日没之后,方入于真正的宿营地。除此法之外,尚有伪工事、伪露营、伪灯火
、至敌人不易探知其营地;万一有警,则利用其优越的地形及防备,互帮呼应,
在运动中一举就歼。

二是布阵。蒙古军之战争,最利于野战,其战术,古代兵家谓之"鸦兵撒星阵"。
据《事略》其阵下条说:"其阵,利野战,不见利不进。动静之间,知敌强弱。百
骑环绕,可裹万众;千骑分张,可盈百里。摧坚陷阵,全籍前锋,袵革当先,例
十之三"。

又说:"凡遇敌阵,则三三五五四五,断不簇聚,为敌所包。大率步宜整而骑宜分
,敌分立分,敌合立合。故其驰突也,或远或近,或多或少,或聚或散,或出或
没,来如天坠,去如电逝,谓之鸦兵撒星阵"。

又说:"其合而分,视马棰之所向;其分而合,听姑诡之声,以自为号,自迩及远
,俄顷千里;其夜聚则望燎烟而知。其所战宜极寒,无雪则磨石而祷天"。
确实如此,平野之地,最利骑兵驰骋,分合迅速,所以骑兵常以其机动性,以疾
风迅雷之势,出敌不意,一举就歼。

三是破阵。全队成鱼鳞队次,各战列形成鹰翼,共惯用围猎之战法。先以探马赤
军(以托落赤、阿勒斤赤两种骑兵组成探马赤军,由探马赤指挥)为探刺先锋,
勇气逻骑(即托落赤)、哨骑(阿勒斤赤)之轻骑搜兵先导。次则前已出战,需
援时,先出左翼之前卫,不足则盖以左翼之前卫;若更大援军,以右翼之半队,
或其第一线及其左翼之半队,或其第一线应战。尚嫌不足,延以次到,如是推进
七次,乃至十三次之队列,迨两翼之部兵遣派既尽,而敌人未服,胜负未分,王
将即率本军之中坚精骑,出阵台战,以期必获胜利。同时出翼后的骑兵(包括哨
骑,逻骑等先锋探马赤军),由两翼及背后包围敌后,使敌处于四面楚歌之境,
这即是古代蒙古骑兵的统帅们为人类留下的伟大军事艺术之一――成吉思汗鱼鳞
阵。此外还有围猎阵、屯田围困法,可称得上是古代的持久战。

总之,蒙古兵之围城战术,范例甚多,只要蒙古兵围攻一城,抱必胜之决心,虽
然其城如何坚固,难以遽下,亦必久围,有达数年的,所以用各种战术,诱敌出
城,及其破城。

蒙古(元)和南宋的战争也是旷日持久,蒙宋在灭金之后,由于南宋乘蒙古军
北归之际欲收复洛阳开封和商丘等地,结果蒙古以南宋撕毁协议,迅速南下攻宋
。主要分为几个阶段:一是战略溃败阶段,1234-1251年,窝阔台和贵由时期,
南宋基本上都是每战必败,损兵折将;丢失了淮河广大地区和四川北部的大部,
将南宋压缩到长江;第二是从1251-1260年,处于战略相持阶段,这个时期,南
宋涌现出如孟珙、余玠、吕文德等名将,蒙古军始终以攻灭四川然后顺江而下为
战略突破口,然而损失惨重,1259年钓鱼城之战,三次攻城未破,蒙哥反而染病
而亡,忽必烈匆忙与南宋讲和,回去和阿里不哥进行汗位争夺;第三阶段是大举
进攻阶段,元朝军队采取汉降将的意见,将突破口定于襄樊,并最终通过襄樊之
战一举攻入南宋境内,1279年追宋帝于崖山,灭宋。

最后重点说一席蒙古军队为什么能够驰骋于13世纪的世界。
1. 蒙古有一个巩固的大蒙古汗国和一整套完善的军事体制,在后勤和征战方面
均有相对之前草原民族极为先进的制度作为保障。
2. 蒙古有卓越的将领。特别是蒙古善于培养人才。成吉思汗时代,首先培养出
勒木华黎、孛斡尔出、孛斡尔忽,赤老温,哲别、速不台、忽必来、者勒蔑等八
大将领,除了前面四个称为四怯薛之外,后面四个人被称为四大将,也叫四狗。
其中速不台和木华黎最为杰出。接着就是成吉思汗的四个儿子术赤、窝阔台、察
合台、拖雷,其孙忽必烈,蒙哥,旭烈兀,拔都,甚至是降将张柔,史天泽之辈
,都是独当一面的将才。
3. 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特别是骑兵制度。而且他们有着当时世界上最适合
征战的军政合一制度和参谋部以及世界上第一个炮兵团、速度最快的"箭速传骑"
等等。
4. 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他们千方百计利用各国各民族各派之间的矛盾,
以敌制敌。
5. 创造出了一套独特的战略战术。前面也介绍到了。
6. 自然地理条件对于蒙古的有利方面表现的比较突出,特别是蒙古骑兵的机动
性非常强,使得蒙古军队在中亚西亚和北亚以及东欧的平原上非常容易行动并获
取自身所需要的粮草等后勤供应。
7. 蒙古发展的环境决定了蒙古需要用军事手段来获取发展和拓展疆土。蒙古本
身弱小,如果想生存并发展,必须壮大自己,而壮大只能通过军事手段,又由于
周边民族的没落,给蒙古提供了一个快速扩张的机遇。
8. 成吉思汗各人的经历和才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蒙古走上对外战争和扩张的
道路,同时也是蒙古军事策略和思想的重要来源和指导。
9. 蒙古人没有选择全部南下而是采取了两面兼顾且以征西为主的策略,这使得
他们没有将力量消耗在中原汉地。历来的少数民族,一旦在发展初期全力南下,
最后不是被同化就是被耗尽实力,而蒙古恰恰没有如此,这使得他们能在很短的
时间内实现对中原的占领和对宋战争的胜利。蒙古开始曾经打算南下,但是发现
和宋耗会消耗很大的实力,所以及时采取了措施,挽救了他们的命运。

❸ 为什么元朝蒙古的军事实力这么强,现在却这么弱-

1、当时的时期很好,阿拉伯被十几个拥兵自重的将领分为了十几个国中国···吐蕃也是四分五裂,至于中国,分为了西夏,后辽,金朝,南宋!后辽是个什么鬼样子,大叫都知道!西夏之所以灭亡,与其说是毁灭与蒙古的强大,不如说是毁灭与几代皇帝错误的国策,以及最终的大地震等天灾人祸!我们着重说一下金朝,因为金朝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军事实力最强的国家了!(是指在全盛时期)但是,金朝最后的几位皇帝是什么水平?幼稚得可笑外加水平低劣兼极度弱智!那么,世界上几个强大的国家——中国地区国家,阿拉伯地区国家没有一个强大的,都是腐败至极四分五裂了的。
2、所谓的横扫欧洲,也完全算不了什么,当时的欧洲,说句实话,屁都不是,他们笨重的铠甲完全挡不住来自于东方的复合弓!而他们的欧洲的弓箭还停留在最原始的单体弓的水平!正如《第九次崛起》的作者所说的一样,拿着古代中国和西方比,本就是对中国的污辱!
3、蒙古军是一支野蛮残忍的军队,冷兵器时代是拼单兵实力的 蒙古当时拥有最强大的骑兵军团 而当时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国家主要的 都是靠步兵 骑兵的冲锋对步兵有强大的杀伤力 再加上灵活 反应速度快 军队调运快 等优点 死死的克制了步兵 再加上蒙古人都是在马背上生活的的 身体强悍 适合长途长时间作战 此外蒙古人也拥有先进的火药武器 火枪大炮对城墙起了强大的 破坏作用 从而弥补了骑兵攻城不利的弱点 这点可从蒙古大军进攻欧洲可以看出 欧洲的城堡完全起不了作用 同时火药武器也同时传播到了欧洲 这又为 冷兵器时代的结束添加了催化剂 至于后来蒙古的没落 我们可以从二战中 波兰人用骑兵冲锋德国的装甲坦克可见一斑了
4、战争军事胜败的因素一般取决于:战力、斗志、战术、谋略、武器、地形、后勤等这几个基本因素。而在过去那个“冷兵器”的时代,尤其是12~14世纪,蒙古草原民族在上述的大部分因素都对欧亚大陆其它诸国家政权占据了绝对优势,因而处于战争优势,得以横扫天下!而自近代以来,工业革命逐渐导致全世界范围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大大推动了经济、政治的全球势力新格局,并且进入了海洋、天空、陆地立体化攻防的“热兵器”军事时代。而原本深居内陆的蒙古草原民族,却在崛起之后的几百年中因为各种因素逐渐丧失了原本对于周边的优势,转为劣势,甚至大部分人口也被周围更强势民族所瓦解同化,本身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科技水平远远落后于时代发展,故而现在很弱小了!

❹ 为什么满蒙的骑兵每次都让明朝大军全军覆没,但是却打不过八国联军的几千人。

清军前期战斗力大,官兵齐心协力。而后期由于没有敌人,清军战斗里渐渐衰退,列强打进来当然挡不住

❺ 为什么元朝蒙古的军事实力这么强,现在却这么弱

要理解武器装备的意义:
1、骑步之分
草原民族由于游牧,依据水草定居,放牧主要靠的是马,所以骑兵为主,战马更加充裕,骑术也更加优秀(一如再蠢的人都会走路一样,由于游牧民族几乎每天都必须骑马,哪怕是个傻子,骑个20年马也是一流的骑兵,他们会骑马就像会走路一样重要)。
而中原王朝以农耕为主,除了少数喜欢骑术的人,基本上没有人从小练习骑术,自然以步兵为主,贸然让他们上马,一个加速他们就会从马上掉下来摔死给你看,战场都不用上就死个稀里哗啦。但如果不加速,遛弯速度的骑兵那还叫骑兵吗?
2、骑步之分的影响:
最大的差异在于机动性。骑兵对抗步兵,特点就是可大胜难大败,原因很简单:打得赢,打;打不赢,跑。兵法上所谓“兵败如山倒”,那是同机动性或者更高的机动性才能追杀残敌连打带消。
如果步兵为主的中原王朝取胜,2条腿的步兵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4条腿的草原骑兵扬长而去,指望步兵追上骑兵,那绝对是脑袋堵了。
反之,如果中原王朝的步兵失败,难道2条腿的步兵还指望能够从4条腿的骑兵手里逃出生天吗?一路追杀下来绝对一个不留的全部干掉。
3、为什么东方的蒙古比西方的游牧民族强:
东方的蒙古人一直都是面对当时科技最强势的中原王朝,而中原王朝无论是强弩、连弩还是盔甲武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非常强的,这一方面敦促着蒙古人的军事科技进步(不进步打不过啊……)。
同样的,东方的兵法比西方也早(欧洲兵法的奠基人是热兵器时代的克劳塞维茨,比孙子兵法大概晚了几千年吧),这接触多了,再不济总会耳濡目染学会一些。
东方的特征是国家大,战略纵深也就比较大,更加重视战略性的动作;而西方的国家普遍都是小国,因此主要集中于战术,而蒙古西侵这种事情是超大规模军事行动,自然战略思想会很重要,它的对手没有这个战略思想,就会受制。
4、为什么现在不行了:
A)进入热兵器时代之后,骑兵第一波衰落是因为火炮和火枪:
骑兵再廉价,也比同样数量的步兵昂贵,但是在火炮面前,只是被早期实心弹扫到,步兵还有可能只是受伤,爬起来还能接着打,仍然保持一部分战斗力,骑兵却是必死无疑,只要战马倒地,上面的骑兵不死也是残废,而且动弹不得,完全失去战斗力。
而对于火枪,由于刺刀的关系,可以相当于既是最强的强弩(透甲),同时还是弱化版的长矛(密集刺刀阵的效果类似于枪阵),而众所周知的,古代骑兵再屌也屌不到硬冲密集枪阵的地步,那是自杀。而很不幸的是,原本打弩兵拼着损失贴身肉搏的办法在对抗火枪的时候失效了,因为弩兵密集阵列也是随便冲,毕竟弩兵没有近战反骑能力,但火枪……你确定你是要冲密集刺刀阵吗?感觉伤亡速度跟加速撞城墙差不多……
B)第二部衰落是因为机枪、机械化、坦克等出现:
机枪的出现造成超强的热兵器火力,据守的状态下对于骑兵的杀伤力不亚于硬冲枪阵,而且代价更少,人数更少;
骑兵最大的优势在于机动性,4条腿比2条腿快,但是再快也快不过轮子,在机械化步兵出现之后,骑兵悲剧了;
而随着坦克的出现……你不觉得坦克打骑兵就跟打孙子一样么……
C)游牧民族在兵种、机动性上没有了优势之后,剩下的就只是人口的劣势了。特别是蒙古,东方都游牧民族人口远远少于农耕民族,这带来的是工业化能力不足、兵力不足。
如果论国力的生产能力,例如同样是坦克,如果中国造了1000的话,外蒙恐怕连100都没有。绝对的数量优势+质量上没有劣势,那就是绝对的胜负。二战的时候美国就教育过德国,什么叫生产了29万6千架飞机让鲁尔工业区从地图上消失,什么叫20万人欺负3万人还要先出动2800架飞机炸个稀巴烂,在这种靠着有钱硬吃对手的战争中,什么装甲王牌都是假的,都只能被对手用钱砸死。

❻ 满清后期为什么没有重建满蒙自己的军事力量

一直在努力建立,只是花了N多银子,效果寥寥。


满清后期建设满蒙军事力量用了很多心思

以蒙古骑兵为主的满蒙骑兵,是满清自咸丰时代就花费巨资建立的军队,主要由僧格林沁指挥。为了建立这只军队,满清政府付出了巨量的金钱,而僧格林沁的满蒙骑兵战斗力非常可怜--------打顺风仗还可以,敌人稍微强硬点就灰溜溜了。

而僧格林沁的满蒙骑兵,在太平天国覆灭后,被得到太平天国败兵加强的捻军在高楼寨之战歼灭,从此满蒙骑兵就彻底消失了。

非常关键的一点是,满蒙骑兵实在太花钱了,养这只满蒙骑兵花的钱,足够养数量至少20倍,战斗力至少60倍的其他军队。

最关键的是,僧格林沁的军事才华只能算得上垃圾,但是在当时的满人、亲信蒙人中已经算是绝世奇才了。而僧格林沁高楼寨被杀后,满清高层再也找不到任何一个稍微靠谱点将领了。

当然,敬爱的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又花了很多钱,提拔了很多很多满人、亲信蒙人中的人才、将才、帅才,给这些人才将才帅才大把大把银子,大大的权力,让他们建立以满蒙人为主体的精锐部队,并得到了当时汉族清流的大力支持。、

结果?结果这些满蒙人才、将才、帅才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玩了八大胡同的姑娘还玩相公,把北京相公的价钱炒的比姑娘还高。

军队,满蒙军队在哪?在账本上啊!在花名册上啊!!!

❼ 为什么南宋打不过蒙古原因是军事实力差距吗

在很多人印象中,南宋军事实力羸弱,所以最终被蒙古人灭国实属理所当然的事情。然而事实真相却并没有那么简单。蒙古帝国的实力在当时虽然如日中天,但也不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比如在征服高丽的过程中,蒙古人前后花了数十年时间,最后才勉强迫使高丽国王接受了蒙古帝国的宗主国地位。

另一方面,南宋也并非弱不禁风,一座小小的合州钓鱼城就成功阻挡住了蒙古大军的主力部队,最后连帝国大汗蒙哥也丧命于此。因此,蒙古和南宋双方的实力对比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夸张。那么问题来了,南宋为什么打不过蒙古呢?

当忽必烈下令对南宋发起全面战争的时候,南宋内部却陷入了无止境地纷争之中。在大敌当前的局面下,这种内耗所产生的破坏作用又被加倍放大了。

在蒙古人长达十几年的侵略战争中,南宋内部因意见不统一导致长期处于被动防守状态。虽然南宋军民抵御外敌的决心令人钦佩,但最高统治阶层举棋不定的决策却多次错失战机。而一些南宋将领在对朝廷失去信心后,选择了投敌叛国,这更是给风雨飘摇中的南宋朝廷予以致命打击。最终,当蒙古人在丁家洲战役中击败贾似道率领的十三万宋军后,南宋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末路。

❽ 在元代灭亡后,蒙古族为什么快速的衰落了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大统一王朝,虽然蒙古族曾经横扫亚欧大陆,但是元朝灭亡之后,蒙古很快衰落了。要知道元朝的统治其实并不是很长,为什么蒙古族衰落得如此之快呢?其实我觉得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个,他们的后代变得骄奢淫逸了;第二个,周围的民族忌惮蒙古;第三个,满人的麻痹。

第三个,满人的麻痹;满族人为了能够麻痹蒙古人经常会和蒙古人联姻,但是这个时候的满族人已经开始慢慢崛起了,而且满族人也是游牧民族,游牧民族对战游牧民族,所以蒙古很难占到优势。

❾ 南朝时期,军事实力为什么一直在下滑

而剩下一部分坚守的寒门之士也仍然不被重视,朝堂上也没有什么话语权,只有华而不实的名门子弟在朝为政,他们缺乏忧患意识,不能提出正确的见解;他们缺乏道德感,贪污腐败之风盛行。

他们只会纸上谈兵,并且重文轻武的政策,使得这些名门子弟对武官更是不屑一顾,无形之中的嫌弃和压力更会导致很多想要从军之人选择放弃,从事文职,武官数量严重不足,另外,将士体质也在不断下降,如此一来,南朝军事一定是会下滑的。

❿ 元朝灭亡后,蒙古部落为什么会迅速彻底的衰落下去

首先是因为蒙古诸部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了,其次是黄教传入对蒙古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最后是因为黄教蒙古人开始固定安家,不游牧了,以晋商为代表的汉族经济就慢慢渗入侵蒙古部落,在这三个大原因之下,蒙古部落是必然会迅速彻底的衰落下去的。

最后一个大原因是建了大量的寺庙,蒙古人都固定居住下了,就需要买东西物资之类的,这个时候汉人商人就跑过去做生意,还放高利贷,慢慢蒙古人就掉入循环在还债中,哪里还有心思搞经济,自然就慢慢衰落下去。

阅读全文

与满蒙军事实力为什么衰落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