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军事装备 > 走麦城指军事的什么

走麦城指军事的什么

发布时间:2021-03-14 06:35:55

『壹』 走麦城出自三国演义中哪个故事

《三国演义》第二十七回----走麦城
孙权接获曹操书信,欣然答应攻取荆州。便将取荆州的任务交给 大将吕蒙。
吕蒙到陆口,探子报告说沿江都有烽火台,荆州军马也有所防备。吕蒙闷闷不乐,便躺下称病不出。孙权便派女婿陆逊去看他,陆逊 知道吕蒙无病,却劝他装病辞职。
孙权依计召吕蒙往建业养病,于是攻打荆州之事,便让年轻的陆,逊接替。陆逊故意派人送信给关羽,信中对关羽大肆吹捧。关羽从此 松懈了对荆州的防备,并将荆州的兵力调往樊城。
孙权得知荆州防务空虚,便拜吕蒙为大都督起兵攻荆州。吕蒙将战船伪装成商船,精兵扮成商人,骗过烽火台的守兵。当夜二更船内 精兵杀上岸来,占了烽火台,拿下了荆州。
公安守将傅士仁见荆州已失,又对失火之事对关羽怀恨在心,便到荆州投降了。孙权要他去南郡劝说糜芳,最后糜芳也投降了。
屯兵于阳陵坡的曹将徐晃得知东吴攻下了荆州,也出奇兵攻下了偃城、四冢。关平兵败,逃回大寨告诉关羽,荆州已失,关羽却不相 信。
徐晃兵到关羽寨前,关羽箭伤未好,仍亲自出阵与徐晃大战八十余回合。曹仁也因曹操领兵前来相助,便杀出樊城,徐、曹两下夹击 ,关羽不敌败走。
关羽引兵渡过襄江,探马报说荆州失陷,又说公安、南郡守将投敌。关羽大怒。昏绝于地。待关羽醒来,便依赵累之见,一面派人往 成都求救,一面去夺回荆州,以为安身之地。
曹操见樊城已无危险,便不再追击,反而观看东吴与关羽交战。此时,徐晃领兵来见,曹操因他杀得关羽弃寨而逃,亲自出寨迎接, 并封他为南平将军,驻守襄阳。
关羽行至荆州,正在进退无路时,得知吕蒙用计来瓦解他的军心,许多将士半路而逃。便愤恨地说∶“我生不能杀吕蒙,死了也要杀了他!”
关羽率军继续向荆州前进,一路与吴军不断战斗。走到一个山谷,被吴军四面包围。关平见军心已乱,劝关羽到麦城驻扎,让廖化到上庸向刘封、孟达处求援。
刘封听了廖化哭诉后,想前去解救关羽,但孟达却尽说关羽的是非,使刘封一改初衷,不愿出兵援救。廖化见哭诉无用,便往成都去了。
关羽身临绝境,东吴便差诸葛瑾前来劝降,但关羽却不为所动,说∶“若城破,最多一死而已。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 毁其节。我身虽死,却可名垂丹青。先生不必多说,我要与孙权决一死战!”诸葛瑾再三劝诱,最后仍然无功而还。
诸葛瑾回报孙权,吕蒙说他已有计策擒拿关羽,便让朱然埋伏在麦城以北,潘璋引兵埋伏在临沮。又令将士三面攻打麦城,只空北门 。
关羽不愿困死麦城,欲从小路突围前往西川。王甫劝他走大路, 关羽说就是有埋伏,他也不怕。王甫见他不听,便与关羽哭别。
关羽率关平等二百余骑,从麦城北门冲出。走没多远,遇朱然伏兵四面杀来,关羽逃往临沮。行到决石地方,潘璋引伏兵截路,将关羽等人用绊马索绊倒,关羽被马忠捉了。
孙权爱关羽才德,劝他投降,关羽两眼圆睁,厉声大骂。孙权考虑良久之后,才叫人将关羽父子推出斩首。
吕蒙设计害了关羽,便觉心神不宁。一天,孙权为他庆功,他精神失常自称关羽,要杀吕蒙报仇,喧闹一阵后,便倒地而死。
张昭向孙权献转祸之计。孙权便依计把关羽的首级送与曹操。曹操明白孙权的用心,便将关羽的首级配上沉香木身躯,用王侯之礼安葬了。
关羽父子被害的消息传到成都,刘备大叫一声,昏倒在地。

『贰』 关羽败走麦城体现了他的什么

关羽的失败是必然的,这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就是大势,蜀国要想完成隆中对的战略,占领荆州是必须存在的一个条件。因为只有两路齐出才能真正的威胁到曹魏,否则但凭汉中的地势,很难真正让曹魏伤筋动骨。汉中地区,哪怕威胁个长安都非常勉强,而荆州则可以直接威胁到许昌和洛阳。所以曹魏无法容忍蜀国得到荆州。而吴国,他们的地势就决定了跟天下大势无缘,三国时期江南地区还远没有达到可以威胁到北方地区的程度,毕竟中华文明从黄河流域发源,长江流域不论是人口还是经济都有很大的差距。所以荆州也是吴国必争之地,进攻上说,有了荆州,吴国也才有威胁曹魏的可能,这点和蜀汉一样,退一步来说,有了荆州,才能保证自己的政治核心江南地区的安全。古代水战中,顺流而下是极大的战略优势。所以吴国也不能允许自己的咽喉被卡在别人手里。

于是大势就出来了,吴国必须要把荆州拿在自己手里,才能保证不受制于人。而魏国不能允许蜀国得到荆州,因为蜀国的威胁更大,至于吴国么,问题不大。毕竟吴国缺乏骑兵,在华东平原广袤的土地上,恩就是徐州那一大片土地,吴国对魏国毫无威胁。所以,魏吴的联合就成了必然。

第二,就是关羽本人的问题。首先关羽轻视吴国,认为吴国对自己没有威胁。他没有看到吴国取得荆州的决心,认为吴国得到了南郡等地就已经满足了。其次他穷兵黩武,在没有得到益州方面支援的情况下,就贸然单独发动战争,导致孤军深入,虽然前期能够取得一定胜利,但在曹魏受到威胁真正的开始发力之后,就面临尴尬的境地。

第三,就是蜀汉内部的派系斗争的问题。关羽的性格刚愎自用,在蜀国内部其实也是不受欢迎的。而当时刘备刚刚依靠荆州派系的力量夺得益州,可以想象的是荆州派系这时候已经成为最强大的派系。而谋求更大的政治利益的荆州派系,当然不愿意被属于原从派系的关羽来领导,更不愿意被卷入这样一场可能损害他们切身利益的战争中去。所以,表面上看是糜芳、博士仁这些奸臣投降,但实际上,是他们背后的世家豪族作出了选择。糜家、蒯家这些传统的荆州豪门选择了背叛关羽。可能很多人觉得为什么吴国和魏国进展那么快,关羽前脚刚撤军,后脚就只剩下麦城可以去了?这实际上就是世家豪族起到的作用。同时,在蜀汉内部,其它派系也不愿意就这么看着荆州派系崛起成为蜀汉的主导。所以他们从中掣肘,让蜀汉在这场战争中反应迟钝。所以你看不到上庸的军队去援助荆州,也看不到汉中的军队进攻长安,分散曹魏的兵力。同糜芳、博士仁一样,在这里面的刘封、孟达两人只是被背后的派系势力推出来的执行者而已。

『叁』 关羽败走麦城的前后都使用了哪些战略计谋,越多越好

关羽败走麦城的前后都使用了哪些战略计谋,越多越好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 虚虚实实话『三国』系列:忠贞与智慧的化身(上)——诸葛亮其人其事 (甲)与名门丑女联婚而提高知名度(乙)崛起——乱世夜空闪亮的新星(丙)瑜亮情结『四妒』萌杀机(丁)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戊)白帝托孤——如鱼得水的君臣关系? -------------------------------------------------------------------------------- 有句俗谚说:『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这原本是在推崇集思广益的功效,赞美集体智慧的好处,但是也等於把诸葛亮看成了个人智慧的最高标准,说诸葛亮是最受广大社会群众认同的智慧形象,说诸葛亮是一个封建时代最聪明的人,相信绝大部分的人都不会反对。 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里头,诸葛亮、曹操、关羽并称『三绝』或『三奇』,诸葛亮的『智绝』形象,不仅在华人社会里家喻户晓,而且盛名远播於世界。在国外,提起诸葛亮其人其事,不少外国朋友亦津津乐道。 近代著名学者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一书中,批评罗贯中塑造出来的诸葛亮形像是『多智而近妖』,也就是说,在罗贯中的笔下,集忠贞与智慧於一身的贤明政治家诸葛亮,不仅是一个忠臣、贤相的典型,是封建士大夫的理想楷模,更是一个足智多谋、神机妙算而近乎『妖异』或充满『仙气』的神师。 的确,随著【三国演义】故事的流传,这样的诸葛亮形像也深入人心,代代相传,历久弥新,成为一个不朽的、彰显著浓厚理想色彩的艺术典型。今天,藉著校刊篇幅,老师愿意引领志同道合的同学们,一起来游历神秘的『诸葛亮世界』,探讨历史与小说的『虚虚与实实』。 01 (甲)与名门丑女联婚而提高知名度 按照陈寿和罗贯中的说法,诸葛亮本来是『琅琊阳都人』,根据学者考证,汉代的阳都,大概是在今山东省临沂或沂南、沂水等县。所以说,诸葛亮应是山东人,但在十几岁少年时离开山东故乡,客居隆中。刘禹锡『陋室铭』里有『南阳诸葛庐』句,诸葛亮『出师表』亦有『躬耕於南阳』句,指的就是这十年的隐居生活,这也是诸葛亮出道前的沉潜时期。 其实,诸葛亮在隆中隐居是『不甘寂寞的』,他关心天下大事,常以管仲、乐毅自比,身处乱世,却渴望实现救亡图存的理想。但他也深深知道,在当时门第观念根深柢固的封建社会里,一个没没无闻的平民青年,没有靠山、没有烜赫家世,纵使有天大的才华,也不容易入仕去实现个人的政治理想?所以,聪明的诸葛亮就巧妙运用了『婚姻』这一绝招,来扭转自己的劣势。 大家都知道,诸葛亮称得上是一个才貌双全的俊男,而他的老婆却是个丑妇。【三国志】裴松之注引用【襄阳记】记载说,沔南名士黄承彦对诸葛亮说:『闻君择妇,家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足下以为如何?』诸葛亮喜出望外,即刻答应。 在当时以『郎才女貌』或『才子佳人』为时兴的传统社会,诸葛亮这种逆向操作的择偶方式,的确让不少人感到讶异又惋惜,甚至加以嘲笑。有一句俗话:『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指的正是此事。 但因为新娘黄阿丑之父是沔南名士,又和荆州牧刘表及荆州望族蔡家有极为密切的亲戚关系,所以当诸葛亮成为黄承彦的乘龙快婿之后,也马上声名大噪,与荆襄世族名流搭上线,受到他们的尊重。这也算是藉婚姻来提高知名度,作为踏入仕途的一块『敲门砖』,亦不失为明智的『政治手腕』吧! 关於这位阿承之丑女,【三国演义】第一百二十七回,罗贯中说她『貌甚陋,而有奇才,上通天文,下察地理,凡韬略遁甲诸书,无所不晓。武侯在南阳时,求以为室。武侯之学,夫人多所赞助焉。』可见诸葛亮夫妻的才情还满搭配的。 只是不知何故,他们长期不育,史载诸葛亮结婚时是二十七岁,以古人眼光来看已相当晚婚,一直到四十六岁才得子诸葛瞻。这其间,还曾将其兄诸葛瑾之子诸葛乔过继膝下。《姓源韵谱》一书记载:『诸葛亮身长八尺,形细面粗,犹如松柏,皮肤枯槁,文理润泽』,因此学者质疑,诸葛亮婚后长期无子,并不能完全归咎於丑妻不育,而是与诸葛亮本身健康状况不佳有关。 当然也有另一种说法:诸葛瞻是诸葛亮之妾所生的。因为诸葛亮给李严的信中曾提到:『吾受赐八十万斛,今蓄财无余,妾无副服。』可看出诸葛亮是有纳妾的,所以怀疑诸葛瞻不是丑妻所生,应该也算合理的怀疑。 02 (乙)崛起——乱世夜空闪亮的新星 诸葛亮婚后,与其岳父黄承彦之好友荆襄大名士-庞德公、司马德操、徐庶、庞统等人来往密切,经常聆听教诲,讨论切磋,由於诸葛亮本人学识非凡,足智多谋,也博得了众人的敬重。所以,当刘备在荆州访求贤士,招兵买马时,荆襄集团便把当地最杰出的人才-『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推荐给了刘备,诸葛亮为刘备设计了隆中路线,庞统也劝刘备早取益州,才能以东吴和曹操鼎足三分天下。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人尽皆知,而刘备为何会三顾茅庐是因『徐庶走马荐诸葛』的缘故,这些故事更是耳熟能详,流传不朽。【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起,写徐庶辅佐刘备,连续打败曹军,曹操遂将徐母绑票到许昌,模仿徐母笔迹写信向其子劝降,徐庶性至孝,遂泪奔曹营。 刘备设宴为徐庶饯别,徐庶走了一段路后,又拨马回头,向刘备力荐诸葛亮,称赞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比管仲、乐毅还要厉害,劝刘备『急宜枉驾见之』,徐庶之言,让刘备也想起司马徽的话:『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而后才有三顾茅庐之举。而三国演义也说,徐庶到曹营后,身在曹营心在汉,终生不发一言,不献一计。徐庶侍母至孝和走马荐诸葛的故事,留给三国演义读者鲜明美好的印象。 事实上,根据学者考证,在刘备依附荆州刘表,屯兵新野之时,徐庶投奔到刘备门下,深受刘备器重,那时就向刘备推荐了好友诸葛亮。后来刘表病死,曹操趁机攻打荆州,刘表之子刘琮降曹,屯兵樊城的刘备慌忙南撤,当时徐庶与诸葛亮同在军中辅佐刘备,曹操为得到徐庶,遂俘虏徐母胁迫他归顺。罗贯中故意颠倒史实时间,将诸葛亮出山的功劳全部归给徐庶,这是与史实不符的。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及裴注引记述:徐庶母子本来就同住,徐母被曹操掳走后,徐庶很快就知情,曹操不需假冒笔迹求致,而且徐庶在曹营,一直做大官到曹丕黄初年间,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试想,徐庶如果像罗贯中讲的那样『终生不发一言,不献一计』,官运怎能如此亨通? 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向他分析天下形势,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所谓『近期战略目标』是:取刘表之荆州,取刘璋之益州,与孙吴结盟抗曹;『远期目标』则是:兴师北伐、复兴汉室正统云云。南宋朱熹曾向弟子推崇『历代以数言定天下计者,首推诸葛亮的隆中对策』。 由於《隆中对策》部分策略应验神速,所以能千古传诵不绝。其实严格说起来,《隆中对策》应该不只是诸葛亮个人智慧的表现,而是他背后整个荆襄集团的集体智慧表现,因为诸葛亮出道前,长期受到众多出类拔萃的荆襄贤士影响,耳濡目染之下,见识自然不凡。很快地诸葛亮便崛起政坛,成为乱世夜空里的一颗熠熠闪亮的新星。 03 (丙)瑜亮情结『四妒』萌杀机 【三国演义】里描写赤壁之战前后,周瑜曾对诸葛亮『四妒』,也就是说四次想要藉机杀掉诸葛亮,当然都没成功。这四妒描写极为精彩传神,深扣人心: 一妒:发生在诸葛亮出使东吴,说服孙权结盟抗曹之后。 罗贯中为了『神化』诸葛亮,还加油添醋地虚构一段诸葛亮谒见孙权之前,舌战东吴主和派群儒的情节,透过诸葛亮的口若悬河,雄辩滔滔,更衬托出东吴这群主降腐儒的迂腐钝拙。 接著罗贯中又意犹未尽,再编造一段『诸葛亮智激周瑜』的故事。说鲁肃引诸葛亮前去拜会周瑜,诸葛亮故意引证曹植《铜雀台赋》里的文句:『揽二乔於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说明曹操这个好色之徒觊觎江东二乔的美色,只要把这两位美女送给曹操就可以求和了。(按:二乔是乔国老的女儿,当代著名的美女,大乔嫁给孙权的哥哥孙策,小乔嫁给周瑜)果然周瑜一听,怒发冲冠,咬牙切齿道:『老贼欺吾太甚!吾与老贼势不两立!』 其实,根据【三国志】有关传记记载,诸葛亮出使东吴,对孙权深入分析天下大势后,更加坚定了孙权主战的决心,马上派周瑜、程昱等人率领军队与刘备联合抗曹。这过程根本没有『舌战群儒』和『智激周瑜』的记载。 至於曹操在长安筑铜雀台落成后,曹植写《铜雀台赋》,根本就是赤壁之战以后的事。何况所谓『二乔』,指的只是『两座飞桥』,根本不是指江东那两个美人儿。 【三国演义】第三十四回写曹操曾掘出一铜雀,认为是吉兆,故命人建台庆贺。曹植建议他老爸,除了铜雀台外,应该再增建玉龙台、金风台,再建造两条飞桥,横空而上,连接三座属台,方显出气派非凡。古代汉语中,『桥』与『乔』相通,罗贯中故意颠倒史实发生时间之先后,安排诸葛亮巧妙地曲解这二字,来激怒周瑜。 等到孙权决计抗曹之后,周瑜嫉妒诸葛亮料事如神,能够预知孙权的心思,若不及早除掉他,日久必为江东祸患,后因鲁肃劝解,周瑜才没有下手。 二妒:发生在三江口破曹之前。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诸葛亮兄弟三人分别侍奉不同的阵营,诸葛亮仕蜀,其兄诸葛瑾仕吴,其弟诸葛绪仕魏。话说周瑜请诸葛瑾去劝诸葛亮仕吴,没想到劝降不成,反被诸葛亮以刘备才是汉室正统来道德劝说,劝其兄改仕刘备。 诸葛瑾回报周瑜此事,周瑜因此对诸葛亮怀恨在心,存心谋杀之,以绝后患,又恐贻人话柄,遂想到一招借刀杀人的恶计,故意令诸葛亮领兵劫烧曹军防范严密的聚铁山粮草,个性敦厚的鲁肃知情后,於心不忍,还特地前去探看诸葛亮,以言挑之,结果被诸葛亮利用来当『传声筒』,用『激将法』使周瑜自己收回成命,破解了危机。 三妒:发生在蒋干替曹操当说客不成,反而中了周瑜的反间计,使曹操误杀东吴水师降将蔡瑁、张允之后。因为诸葛亮早已洞悉这是周瑜计谋,使周瑜老羞成怒:『若不杀此人,哪里显我!』於是故意刁难诸葛亮,要他在十天之内造出十万枝箭,否则军法伺候。结果诸葛亮巧施『草船借箭』之计,又一次化解了周瑜的杀机。 其实,诸葛亮『草船借箭』故事编造得很粗糙,不仅於史无据,也经不起推敲。试想:鲁肃如何能瞒过周瑜帮诸葛亮调动二十只『轻快船』,每船各需准备草束五千余个及布幔,而且二十只船要以长索相连,要完成『头西尾东』、『调转回头』、『头东尾西』这三个过程,这麼简单吗? 但是历史上却真的有『草船借箭』的记载,只是主角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时间也不是在赤壁之战前,而是在赤壁之战后。【三国志】孙权本传记载:建安十八年(公元二一三年),孙权与曹操相拒於濡须。孙权乘大船观军,曹操令弓弩齐发,乱箭射插在船身上,致使大船偏重倾斜几乎翻覆。 罗贯中为了凸显诸葛亮之智绝形象,遂将『草船借箭』的时间提前了五年,将孙权的事迹移花接木到诸葛亮身上,而且还大大夸张渲染了受箭的数量。 四妒:发生在诸葛亮借东风之时。诸葛亮设七星坛,选定良时吉辰,斋戒沐浴,身披道衣,跣足散发,登坛祭风,霎时间东南风大起。 周瑜骇然道:『此人有夺天地造化之法,鬼神不测之术,若留此人,乃东吴祸根也,及早杀却,免生他日之忧。』於是急唤帐前护军校尉丁奉、徐盛:『各带一百人,分两路到南屏山七星坛前,休问长短,拏住诸葛亮便行斩首,将首级提来请功。』 没料到诸葛亮早已洞悉周瑜居心叵测,必来加害,所以事先安排好赵云驾船来接应。赵云拈弓搭箭,立於船尾,对著徐盛大叫:『吾乃常山赵子龙也,奉令特来接军师,你如何来追赶?』话才说完,就一箭射断了徐盛船上篷索,那篷坠落下水,其船便横,无法前进,赵云却已拽起满帆,乘风而去。周瑜见加害诸葛亮之计难以得逞,悻悻难安。 罗贯中笔下的周瑜,是一个度量狭窄,争强好胜,浮躁善妒的人,心中存有『既生瑜,何生亮』浓浓的『瑜亮情结』,以致『四妒』萌杀机。罗贯中将周瑜描写得如此不堪,只不过想藉以衬托出诸葛亮气度恢弘,谨慎稳健,深谋远虑的智慧形象罢了。然而,史实里的周瑜真的是如此吗?是否该还给周瑜一个公道? 【三国志】周瑜本传,陈寿赞美他是『性度恢廓,大率得人』。孙权说他『雄烈,胆略兼人』。吕蒙更是对周瑜推崇备至,赞誉周瑜和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记述赤壁之战时,也对周瑜评价甚高,说他军容整肃,面对强敌压境,犹能指挥若定,以寡胜众,充分表现出为优秀军事家智勇兼备的特质。 小说家笔下之人物,与史实竟有如此大的落差,若非详细推究,真的要冤枉周瑜了,然而,罗贯中又何苦如此扭曲周瑜的形象,还不是为了要藉瑜亮二人的斗智斗勇,来烘托诸葛亮神机妙算、未卜先知的智绝形象。 04 (丁)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当年凭吊夔州八阵图写下的一首诗。 历史上,诸葛亮以善於操演八阵图而名闻於世。【魏略】记载,司马懿在实地考察了诸葛亮的八阵营地后,感慨道:『此乃天下奇才也!』 在罗贯中的笔下,诸葛亮是神仙化身般的人物,他在鱼腹浦所布下的八阵图,自然也神秘之极,是克敌致胜无与伦比的超级法宝。 【三国演义】里说,阵内『常有气如云,从内而起』;阵内怪石嶙峋,涛声怒吼。入阵,则狂风大作,『一霎时,飞沙走石,遮天盖地』,陷者休想出阵。据说,东吴大将陆逊险些就丧命在八阵图中。后来,诸葛亮北伐时,也曾以八阵图击败司马懿。直到诸葛亮死后,他的传人姜维也曾以八阵真诀,摆过八阵图来对付魏将邓艾。 至於什麼叫做『八阵图』,是诸葛亮首倡的吗? 根据学者考证,『八阵图』并不是诸葛亮所首创,早在一九七二年中国山东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孙膑兵法》中已有专门的『八阵篇』。唐代杜佑【通典】也认为八阵图始源於黄帝之世。但是诸葛亮却曾施展过一种奇特的兵法阵图,却是史有明载,陈寿在【三国志】中不是明明白白地写道:诸葛亮『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吗? 【三国演义】写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为陆逊指点迷津时,对八阵图是这样介绍的:『反覆八门,按遁甲休、生、伤、杜、景、死、惊、开。每日每时,变化无端,可比十万精兵……变化无穷,不能学也。』 我曾阅读过一篇现代军事史家对『八阵图』的研究文章,大意是说: 『八阵图』是按照八卦原理布置兵力,分八门。其中『生、景、开』是吉门;『休、伤、杜、死、惊』是凶门。 全阵用一万四千马军,分为二百八十队,每队五十人。还有部署一万步军,列为两百队,每队亦为五十人。每个步兵占地两步,每个马军占地四步,十人为一列,面对面、背靠背,相互配合,可以轮换休息。 另外,以石块或辎重构造掩蔽和障碍。如此布兵行阵,迂回曲折,变化多端,通过迷惑敌人来打击敌人。 所以,综合这些古今典籍文章的说法,应该可以这麼讲:『八阵图』乃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形式奇特,威力强大,复杂多变的军事阵仗法则。虽非诸葛亮首创,却因诸葛亮而阵名大噪! 05 (戊)白帝托孤——如鱼得水的君臣关系? 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被孙权的军队擒杀於临沮。刘备悲愤莫名,为替义弟报仇而出师伐吴,结果在夷陵之役惨败,负伤逃到白帝城,自觉没有颜面再回到成都,从此染病不起。 临终前,刘备召诸葛亮到永安宫『听受遗命』,嘱咐他的三个儿子:太子刘禅、鲁王刘永、梁王刘理,来拜见诸葛亮,命三子必须『以父事丞相,不可怠慢』。,并且将太子托付诸葛亮道:『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若其不才,君可自取。』这番话,吓得诸葛亮即刻泣拜於地道:『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率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三国演义】第八十五回这段『白帝托孤』的故事,基本上与【三国志】的『诸葛亮传』所记载的一致,可见不是小说家杜撰出来的情节,对此,惹得古今有不少研究三国历史的学者议论纷纷。 有人赞美刘备君臣相得之切,也有人认为刘备会讲这样不寻常的话,是因为深知其子刘禅的暗弱无用。当然,更有人认为刘备说:『若其不才,君可自取』一语太不可思议,简直是『乱命、虚伤、玩弄权术』。因为在当时中国封建社会里,血缘宗法制度的继承原则是:『传子以嫡不以长,传嫡以长不以贤』,所以刘备讲这句话,可看做是托孤者在玩弄的权术,故意用此来堵绝受托者的篡逆之思。 说刘备与诸葛亮感情很融洽,【三国志】诸葛亮传有记载:在『隆中对策』提出之后,刘备与诸葛亮『情好日密』,引起刘备的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吃醋,刘备还跟他们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 的确,刘备和诸葛亮都具备了明君和贤相的某些特点,而【三国演义】的主题,也可从追慕圣君贤相鱼水和谐这方面寻出脉络。但是,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却对刘备与诸葛亮这段『如鱼得水』的情谊提出质疑。他认为刘备仍对诸葛亮心存芥蒂,怀疑诸葛亮因其兄诸葛瑾仕吴的关系而私心偏向孙吴,故对诸葛亮之信任,比不上对关羽之信任,甚至也不如孙权之信任诸葛瑾。所以,白帝城托孤时之遗言,乍看是剖肝沥胆的肺腑之词,其实不然,『君可自取』一言,实则包含著刘备的疑虑不安。 事实上,王夫之的怀疑是满合理的,当初刘备执意伐吴为关羽报仇,诸葛亮作为刘备身边的头号军师,应该知道此役具有高度危险性,不容易成功,但为何只稍稍谏阻就不再言语,而没有竭力劝阻呢?因为诸葛亮身处『瓜田李下』,立场相当尴尬。前面已说过,诸葛家中三兄弟,分别事奉不同的阵营,诸葛亮仕蜀,其兄诸葛瑾仕吴,其弟诸葛绪仕魏,可谓『三国之重望,集於一门』。所以无论诸葛亮怎样费尽唇舌劝阻,可能只会招惹刘备的怀疑与不悦,不如保持缄默来得好。由此可见,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关系,在如鱼得水的表象背后,可能隐藏的是『长使英雄泪满襟』那种不足为外人道的辛酸! 当然,近代不认同王夫之这种看法的学者亦大有人在,一般皆认为后人不宜以小人之心来度君子之腹,因为在动荡不安的三国时代,考证史籍,不乏掌权者临终向亲信幕僚托孤的情节发生,甚至申明『君可自取』者亦有之,如:孙策临终向张昭托孤,刘表病危托国於刘备,陶谦临死命人迎刘备云云。然而这些举动亦显然违背了封建制度『明君臣之分』的宗法原则,所以,到底白帝城托孤的真相为何?恐怕永远是众说纷纭,费人猜疑的历史悬案了。 -------------------------------------------------------------------------------- 虚虚实实话『三国』系列:忠贞与智慧的化身(下)——诸葛亮其人其事 (己)七擒七纵孟获,水分太重?(庚)街亭之失——孔明挥泪斩马谡(辛)诸葛亮『空城计』始末(壬)神秘的『木牛流马』让老丈人失踪?(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子)生为兴刘尊汉业,死犹护蜀葬军山(丑)死诸葛真的能吓走活仲达吗? -------------------------------------------------------------------------------- 01 (己)七擒七纵孟获,水分太重? 【三国演义】第八十七回到九十回,罗贯中以较重的篇幅,描写刘备死后,蜀国西南的少数民族蠢蠢欲变,孔明对南蛮王孟获实施『攻心为上』战略,先后七次擒住他,再七次将之释放,终於使孟获心服口服地归顺,这『七擒七纵孟获』的精彩战役是孔明南征胜利的关键: 第一次,孔明命王平、关索出战诈败,引诱孟获追赶,再令赵子龙、魏延等大将抄其后路,将孟获生擒。 第二次,孟获的部将董荼那因为曾受孔明释放之恩,不愿与蜀军交锋,不战而退,被孟获责打,乃与众酋长协力缚绑孟获,送交孔明处置。 第三次,孟获密令其弟孟优假装投降,想要里应外合,偷袭蜀军,被孔明识破奸谋,遂将计就计,命人灌醉孟优,以逸待劳大败前来劫寨的孟获,孟获落荒而逃,被化装成蛮兵的马岱用计诱擒。 第四次,孔明诈败退兵,孟获躁急追赶,孔明早已暗令赵子龙攻其后方,孟获大败,率领十余骑兵奔逃,半途却与孔明狭路相逢,孟获欲奋力击杀蜀军,却失足掉入陷阱而被擒。 第五次,银冶洞主杨锋因不满孟获继续对抗孔明,与其五子率兵三万,诈称愿协助孟获对抗蜀军,孟获大喜,设宴相待,结果酒醉被擒於席上,送交孔明。 第六次,孟获请木鹿大王相助,孔明以木刻彩画巨兽吓退其真兽,大破孟军,孟获之妻弟绑缚一位洞主,伪称已擒住孟获要献给孔明以邀功,欲藉机近距离刺杀孔明,被孔明识破,一并擒之。 第七次,孔明火烧兀突骨所率藤甲兵,又设下伏兵打败孟获,孟获单骑突围,又被马岱生擒。这时,孟获方才心服口服,向孔明俯首谢罪道:『丞相天威,南人不复反矣!』 尽管罗贯中的彩笔刻意渲染诸葛亮这段『七擒七纵』的神话,但是记载三国历史最权威的著作【三国志】里,陈寿却没有记述这段故事,连孟获这个人也只字未提。而且【三国志?张嶷传】里也提到,南征之后的南夷诸郡并不平安,『南夷复叛,杀害守将』的噩耗屡有传闻,由此可见,诸葛亮『攻心为上』的战略以及『七擒七纵』之真实性,不免让人质疑。 然而,诸葛亮在北伐前曾有南征之举,却是不容否认的。唐朝诗人胡曾留下一首『泸水』诗:『五月驱兵入不毛,月明泸水瘴烟高;誓将雄略酬三顾,岂惮征蛮七纵劳。』正是赞颂诸葛亮不避艰险,率军南征,『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故事。 至於诸葛亮是否曾经活捉过当时『夷汉所并服』的南蛮王孟获,根据众多学者的研究资料显示,确实是史有其事,不容否认,但是却不太可能像罗贯中所说的『七擒七纵』,因为屡缚屡遣,未免太儿戏,况且诸葛亮当时主要任务在於北伐曹魏,岂有将宝贵的时间和兵力耽延浪费之理?所以这当然又是罗贯中灌水的杰作了。 02 (庚)街亭之失——孔明挥泪斩马谡 公元228年,街亭之役马谡惨败,使蜀军失掉进攻的据点,不仅重挫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大业,也种下蜀汉军势发展大不利的败因。 街亭古战场到底在哪里?查阅【辞海】云:『街亭,古地名,亦称街泉亭。故址在今甘肃省庄浪东南陇城镇。』【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六回,对这场攸关北伐成败的战争著墨不少。大意是说:魏明帝命司马懿为都督,张郃为先锋,出兵街亭,诸葛亮命参军马谡为主将,王平为副将,率兵两万五千镇守街亭。马谡自恃其熟读兵书,十分轻敌,临战前违背诸葛亮的叮咛,拒绝副将王平的苦劝,生搬硬套兵法『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道理,放弃有利地形而屯兵山上,抢占制高点,却因缺乏应变能力,被魏军大举围山,截断粮道,以致军心大乱,士兵下山降魏者甚多,司马懿趁机放火烧山,马谡只得率领残兵杀下山来,向山西奔逃,街亭遂被魏军攻占。 有一句三国歇后语:『马谡用兵——言过其实』。这话原本是刘备临终时告诫诸葛亮的。马谡自幼熟读兵书,才气过人,喜好谈论军计,但刘备在世时,认为马谡夸夸其谈,不够踏实,只不过是像赵括那类型的人物,专会『纸上谈兵』罢了,所以曾提醒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没料到诸葛亮却忽略了刘备的忠告,相当器重马谡,甚至『独排众议』拔擢马谡作为北伐的先锋大将。 街亭惨败后,陇右三郡得而复失,诸葛亮只好引兵退回汉中,一出祁山宣告失败。事后,为了严明军纪,诸葛亮上表请求自贬三等,承认自己身为三军主帅却『明不知人』、『受任无方』、『不能训章明法』,而且下令斩首马谡,当刽子手将马谡首级取来给诸葛亮勘验时,诸葛亮忍不住痛哭失声,大小将士也无不垂泪,这就是三国故事里著名的情节『孔明挥泪斩马谡』云云。 其实,罗贯中【三国演义】说街亭之战魏军主帅是司马懿,却与正史记载大有出入。翻查【三国志】里的史料,『马谡传』说:马谡『与魏将张郃战於街亭』,『诸葛亮传』说:『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於街亭』,『张郃传』也说:『拒亮将马谡於街亭』云云,可见街亭之战魏军主帅是张郃,根本不是司马懿。但是罗贯中大概认为诸葛亮败给张郃,有损诸葛亮形象,所以故意安排司马懿担任主帅,将张郃降为先锋,藉以提高诸葛亮对手的规格。 03 (辛)诸葛亮『空城计』始末 【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写诸葛亮得知街亭失守后,立刻做好大军撤退安排,亲引五千士兵到西城县(今甘肃省天水附近)搬运粮草。忽然飞马报告司马懿率领十五万大军望西城县蜂拥而来,当时,诸葛亮身边并无一员大将,只有一群惊吓得脸色煞白的软弱文官,所引五千名士兵,也已分一半搬运粮草去了,城中仅剩二千五百名士兵,要迎战或撤兵皆是两难。在此进退维谷之际,诸葛亮乃指挥若定,部署空城计,情节如教科书所叙述云云。 事实上,在许多相关的三国史籍里,并没有『司马懿中过诸葛亮空城计』的记载。只有东晋王隐的【蜀记】里刊载一段西晋初年郭冲的话,(郭冲是司马懿之子司马骏的部下)。郭冲说:诸葛亮屯兵阳平时,派魏延诸军并兵东下,只留一万人守城。司马懿率领二十万大军前去迎击

『肆』 走麦城是指军事上的打什么仗

名将名帅打了败仗,而且走向了末路,就是走麦城
比如拿破仑在滑铁卢失败就是走麦城

『伍』 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这两件事体现了他哪些军事能力的不足呢

我觉得关羽只能是元帅帐下的武将,不能是统帅。他对失荆州的粗心失去麦城表明关羽缺乏综合能力。

当诸葛亮集结军队支援刘备,时,他离开了关羽镇的守荆州。诸葛亮带着军事顾问马良和军事指挥官周仓, 廖化, 关平和糜芳离开了关羽这些人都是老板。

忠诚是没问题的,但是刘备和诸葛亮知道这些人有多能干。

这样的人不可能把战略变成隆中。但是诸葛亮,刘备,给了关羽足够的权利和时间。

关羽从守荆州到麦城用了十年时间。

后来一定是军队追击它,所以关羽失败了,所以关羽的襄樊战役就是死局。

『陆』 关于走麦城时,其他将士在哪里

关于楼主的疑惑,小狼仔细翻阅《三国志》,又查看其他资料,现史实事件真相大概如下:

关羽围攻襄阳、樊城的目的和时间

关羽不是为了了配合刘备在西川军事行动,以荆州军的攻击来减轻刘备在汉中的压力,乃是关羽擅自发动。

《三国志•武帝纪》:秋七月,以夫人卞氏为王后。遣于禁助曹仁击关羽。八月,汉水溢,灌禁军,军没,羽获禁,遂围仁。使徐晃救之。

这就是说,曹操是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秋七月才派于禁南下,八月间发生了“水没七军”之事,结果于禁被俘,曹仁被关羽围困在樊城。

既然刘备在这年夏天就已经稳稳地占据了汉中,那么关羽为什么在秋天仍然发动这么大规模的攻势呢?是不是关羽的军事行动跟刘备的军事行动之间毫无关系呢?关羽与曹仁的战斗究竟是何时打响的呢?

关于关羽对曹仁作战的早期情况,特别是在水淹七军之前的战争情况,史书上的记载并不详细,不论是投入的兵力,还是战斗时间等都难以找到明确的记载,但我们还是能从《三国志•吕蒙传》中找到一些线索:后羽讨樊,留兵将备公安、南郡。蒙上疏曰:“羽讨樊而多留备兵,必恐蒙图其后故也。蒙常有病,乞分士众还建业,以治疾为名。羽闻之,必撤备兵,尽赴襄阳。大军浮江,昼夜驰上,袭其空虚,则南郡可下,而羽可禽也。”遂称病笃,权乃露檄召蒙还,阴与图计。羽果信之,稍撤兵以赴樊。魏使于禁救樊,羽尽禽禁等,人马数万,讬以粮乏,擅取湘关米。权闻之,遂行,先遣蒙在前。蒙至寻阳,尽伏其精兵舳舻鹿中,使白衣摇橹,作商贾人服,昼夜兼行,至羽所置江边屯候,尽收缚之,是故羽不闻知。遂到南郡,士仁、麋芳皆降。

在上面这段文字中,虽然没有具体的年月描述,但我们从事件的前后顺序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关羽先进攻樊城,但在公安和南郡都留了相当的守军,然后吕蒙才用计使得关羽放松警惕,使关羽把几乎全部的兵力都投入到前线,再然后才发生曹操派于禁助曹仁和水没七军以及后来东吴的偷袭等等。从这个时间顺序来看,于禁应当是在关羽全力攻打樊城的情况下才被派去增援曹仁,继而全军覆没的。

那么,关羽最初与曹仁开战同水没七军之间就有一个时间差,在这段时间内,发生了吕蒙诱骗关羽倾巢而出导致曹操派于禁助曹仁的事件,但这段时间究竟有多长,我们仍然不得而知。这就需要参考更多的史料来进行推敲了。

《三国志•于禁传》中有这样一段:建安二十四年,太祖在长安,使曹仁讨关羽于樊,又遣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溢,平地水数丈,禁等七军皆没。这段文字很清楚地表明,曹仁与关羽开战的时间应当是在建安二十四年的某个月,而这个月,曹操刚好在长安。那么,在建安二十四年,曹操是什么时候在长安的呢?

秋七月,治兵,遂西征刘备,九月,至长安。——这是《三国志•武帝纪》的一段,讲的是建安二十三年,曹操率军亲征刘备,并于九月将大军开至长安的事。而在《三国志•武帝纪》关于建安二十四年有这样的一段:三月,王自长安出斜谷,军遮要以临汉中,遂至阳平。备因险拒守。夏五月,引军还长安。秋七月,以夫人卞氏为王后。遣于禁助曹仁击关羽。八月,汉水溢,灌禁军,军没,羽获禁,遂围仁。使徐晃救之。……

这样看来,曹操在建安二十四年的正月至三月间以及五月到十月(十月曹操到达洛阳)这段时间在长安。综合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提出一个这样的论点,那就是,如果关羽和曹仁的战斗是发生在三月之前,那么我们可以认为关羽是在配合刘备西线的战事,而如果樊城的战事是在五月之后才展开,由于这时刘备已经稳住汉中,那么关羽的军事行动就不应当是为配合刘备而进行的了。

现在问题的焦点有一个:那就是曹仁与关羽是何时开战,或者说,曹仁是何时接到曹操讨关羽的命令的?是在三月前还是在五月后?

我们结合曹操生平的作战来看,会发现他有一个特点,就是绝不轻易两线作战,何况是大规模的两线作战,更是不可能由他主动发起。其实不要说曹操,就是刘备本人,其实也是不会轻易两线作战的,何况是面对像曹操这样的强敌。所以可以基本断定,曹操令曹仁讨关羽应当是在建安二十四年五月之后,也就是他从汉中撤兵回到长安,汉中战事宣告结束之后。

既然关羽攻打襄阳、樊城的目的不是要配合刘备西线的战事,那关羽这次军事行动的目的是什么呢?笔者以为,只有两种可能,一是刘备在汉中获胜后想趁热打铁、乘胜追击,于是命令关羽在荆州发动攻势。另一种可能则是,这次大打出手,并不完全在刘备的掌控之中,而是关羽为了立功而采取的独立军事行动。

先看第一种可能,刘备即位汉中王后,派刘封、李严、孟达等人攻取房陵、上庸、西城等地,但如果关羽的军事行动与刘封等人的军事行动是一体的,那么作为协同作战的部队,相互间是需要有一定的配合的,但史书却记载:自关羽围樊城、襄阳,“连呼封、达,令发兵自助。封、达辞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不承羽命。”

从刘封、孟达不承羽命看,刘备给他们的任务仅仅是攻占房陵、上庸和西城三郡,而没有夺取樊城的计划,事实上,刘备为夺取汉中也是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的,不适于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再次发起大规模的战事。因此,在这两种可能中,笔者认为,关羽擅自发动进攻的可能性最大。

我们翻阅《三国志•先主传》不难发现,关于关羽攻襄阳、樊城一事的记录有别于其他的战役,在相关的记载中,我们看不到任何有关刘备给关羽下令的记载,这是关羽攻襄阳、樊城一事的一个疑点。那么,关羽有没有可能擅自发动这么一场大规模的战役呢?答案是肯定的,有。

还在刘备领兵入川的时候,就已经“拜羽董督荆州事”,将荆州事务悉数交给关羽打理了,而且刘备即位汉中王之后,以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而张飞虽说是拜为后将军,却只是假节,假节钺与假节虽说只是一字之差,但在权力上却相差甚远。假节只拥有对低级军官的生杀大权,而假节钺中的钺,却是王权的象征,某种程度上相当于代替刘备亲征。假节钺在三国时代出现得并不多,可以说是屈指可数,尤其是蜀汉集团,可以说是绝无仅有,除了关羽,似乎没有第二个人享有这项权力,关羽在刘备心中的地位,由此也可见一斑。

既然关羽拥有这么大的权力,这么高的地位,那他显然也是需要以实际的表现来证实自己的实力的。但事实上关羽立功的机会却并不多,平定西川,他没份参加,攻克汉中,他也没份参加。作为一名征战沙场多年的武将,对于功名的渴求是不言而喻的,如果我们还记得关羽在被任命为前将军时那句愤怒的“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见《三国志•费诗传》)的话,我们就不难想象,当看到黄忠因为汉中一战的功劳而与他汉寿亭寿几乎平起平坐时,关羽关君侯对一场胜利的渴望会是何等的强烈——而这,正是笔者所认为的,关羽之所以发动对襄阳、樊城的攻势,并且在久攻不下之时铤而走险,倾巢出动的原因。

刘备为何不发援军?

原因很简单,刘备压根就没得到关羽的求救信,可以想象“刘皇叔”他老人家刚收到荆州丢失的消息,还在郁闷,老关如此大事为何不先打声招呼?此外,他的军队已不是上回和东吴争夺荆州之时屯集在江州、永安一线,而是全在汉中,要调动起来可不是几天就可完成的。事实证明刘备伐吴时“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先锋四万直到“二年春正月,先主军还秭归,将军吴班、陈式水军屯夷陵,夹江东西岸。”可见大军的调动极其不易,这还是在粮草准备充足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刘备不发兵救关羽论调是不切实际的空谈,至少关羽得给刘备准备援兵的时间!如何争取?办法只有一个----死守!

那么直到关羽败亡前刘备帐下诸将在干嘛呢?

张飞:刘备平定刘璋后“以飞领巴西(郡治阆中)太守。”及“先主为汉中王,拜飞为右将军、假节。”待刘备伐吴时张飞“率兵万人,自阆中会江州。”被部将张达、范强所害,传首孙权。

马超:因为马超的到来使得成都刘璋提前投降,功劳大,刘备“以超为平西将军,督临沮,因为前都亭侯。”及刘备自立“为汉中王,拜超为左将军,假节。”虽然官越当越大,可是马超的心里总是充满阴霾,《三国志·彭羕传》记载:“超羁旅归国,常怀危惧”“章武元年(238年),迁骠骑将军,领凉州牧,进封犛(lí) 乡侯。二年(239年)卒,时年四十七。临没上疏曰:‘臣门宗二百馀口,为孟德所诛略尽,惟有从弟岱,当为微宗血食之继,深托陛下,余无复言。’”马超的一生才是真正的悲剧~!!

黄忠:“益州既定,(刘备)拜为讨虏将军”
紧接着当上征西将军,219年因汉中之战立下斩杀夏侯渊的大功,封为后将军,与关羽等爵位并列,又赐爵关内侯。第二年病故。

赵云:先是和诸葛亮一起镇守荆州。刘备进攻刘璋时,被呼召诸葛亮率领赵云与张飞齐来。“至江州。分遣云从外水上江阳,与亮会于成都。”成都克下,当上翊军将军。之后就没动静了。到了建兴元年(233年)后主刘禅继位后,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迁镇东将军。

诸葛亮:刘备入主益州后受任“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每每刘备出兵征伐,诸葛亮便负责镇守成都,为刘备“足食足兵”,如汉中之战就替刘备提供军资。

『柒』 "走麦城"是怎么来的

历史故事
汉建安二十四年,蜀将关羽在败走麦城时为吴将截获,被斩于临沮。后以"走麦城"喻陷入绝境。

东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蜀将关羽失守荆州,退守麦城,在此演出了一场千古悲剧。麦城因此闻名中外。麦城现留有残垣断壁。南北长600米,宽100米,高30米,似一座小山,横卧在沮水河畔。

公元218年10月,南阳百姓因不堪剥削暴动,宛守将侯音乘机叛乱,致函关羽求助;关羽反映迟钝,侯音为曹仁所擒杀。

219年7月,关羽受刘备取汉中胜利鼓舞,北上取襄樊;曹操以于禁为将,督7军救曹仁,同时命徐晃率军进驻宛城。8月,山洪爆发,淹于禁等7军,关羽乘机攻击,庞德不降被杀,于禁投降;曹仁沉白马坚守樊城。关羽以偏将攻襄阳,自己亲自攻打樊城,并于樊城北布下阵地,以防北方曹军援兵;同时派人向附近郡县策反,荆州刺吏胡修、南乡太守傅方投降,许昌以南部分官吏也暗中策应关羽;陆浑人孙狼聚众暴动,响应关羽,邺城魏讽乘机企图发动政变;即所谓“威镇华夏”。

曹操听取司马懿、蒋济等人意见,与孙权结盟,同时命徐晃率军救曹仁,并命名将张辽火速援曹仁。孙权故意派陆逊代吕蒙,关羽大意,遂抽走荆州部分守军;闰十月,孙权令吕蒙为大督,率军袭取江陵,孙皎后继,另派右护军蒋钦督水军进入沔水(汉水),防关羽顺流而下。吕蒙至寻阳(今湖北黄梅西南),将战舰伪装成商船,兵士扮为商人,昼夜兼程。

至公安,迫蜀守将傅士仁归降,继用傅士仁劝降了江陵守将糜芳,并厚待关羽将士眷属,释放关羽俘获的魏军将士,抚慰百姓。同时,令陆逊进至夷陵(今宜昌境),西防刘备。徐晃到前线后,与曹仁取得联系,曹仁军士气大增;为离间孙刘,从中渔利,乃令部将将孙权来信射入关羽营中,关羽见后,犹豫不决,军心动遥徐晃乘机大举进攻关羽据点,大破关羽,并乘机打通樊城路线。是时,洪水退,曹仁引军配合徐晃攻击关羽,文聘从水路短关羽粮道,关羽节节败退。关羽知荆州已失,急忙退军,士兵得知家属获厚遇,士气剧降;后关羽败亡麦城。

麦城

在湖北省,当阳市两河乡境内,距市平阳镇20余公里。为东周时楚国重要城邑,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3年)昭丘县治所在地。清同治《当阳县志》记载:“麦城在县东南五十里,沮漳二水这间,传楚昭王所筑。三国时,关羽为孙权所袭,西走麦城即此”。

『捌』 三国中“走麦城”中体现关羽什么特点

他集忠于君,善与友,正义,武力,智慧,勇气,毅力,大志于一身。他集骄傲,狂妄,轻敌,自大于一身.
关羽,河东解良人。在与刘备结拜之前一直亡命江湖,属于亡命之徒,亡命奔涿郡。勇冠三军、万人敌……这些都说明亡命之徒的特点,比如许楮、臧霸等人都属于此类。但是关羽有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亡命之徒,最重要区别于张飞等人的是他还治《春秋》。所以不管当时的人还是后世的人,都认为他是比张飞这种一般意义上的匹夫之勇高出一个档次的。所以刘备可以把荆州交给他打理。建安十七年,诸葛亮带张飞、赵云进川,很不放心的把荆州交给关羽。在刘备看来,关羽是隆中战略计划中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的最佳人选。诸葛亮当时似乎也找不到更适合的人选。因为当时的情况是在赤壁之战前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关羽精甲水军万人,刘崎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这支原本刘表手下精锐的荆州水军正是关羽镇守荆州的主力军。关于荆州的战事先不表。

除了“亡命”这一性格特点,关羽的另一特点是量小,不能容物。最早是刘备得孔明之后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君勿复言』羽、飞乃止。如果说当时关羽瞧不起刚刚二十出头刚出茅庐的小子还是正常的话,那么后来要于马孟起单挑就太不识大体、自负、不能容物了。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从这里,可以看出关羽完全是一个争勇斗狠的一介武夫,不识大体,诸葛亮的一封信还要遍示宾客孔明深知吾心也——虚荣!诸葛亮的这封信虽然缓解了暂时的矛盾,但是助长了云长的骄、傲之气。建安二十四年,是岁,先主为汉中王,欲用忠为后将军,诸葛亮说先主曰『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先主曰『吾自当解之』。果然、刘备将黄忠列为无虎上将引起了云长的愤怒大丈夫誓不与老卒为伍不肯受拜。此时关羽针对的并非是黄忠,矛头指向的已经是刘备了。此次幸亏费诗的善言,不然刘备真不知道如何下台阶了。此时云长已经如此难控制,刘禅代位之后又如何驾御世之虎臣?按照中国历史上来看,此时刘备应该考虑这个问题了。

量浅,胸无城府也是他的一大致命伤。比起司马懿坦然受妇人服,关羽的心理素质极差。孙权给儿子求婚,婚姻自由,不嫁也就算了,竟然还说出吾虎女安肯嫁汝犬子乎这样伤人的话。后关羽围樊城,让孙权出兵相助,孙权却使敕使莫速进。关羽极其愤怒下说出洛(反犬旁——字打不出)子敢尔,如使樊城拔,吾不能灭汝邪!这样的话,“洛子”是对江东人极大的侮辱,还露骨的表示樊城拔将移师东吴。看看当年楚汉相争的时候,刘邦心中虽痛骂韩信,但是嘴上还说“大丈夫要做就做真王,做什么假王!”。此外看关羽北伐,糜芳、傅士仁供应军粮,有时不能及时到达,关羽宣称还,当治之;再看看刘邦,在外面辛苦作战,还不停的给后方的萧何封官,两下比较,治《春秋》的关羽比起市井无赖刘邦来实在太逊。陆逊的一封信竟然让关羽心花怒放,撤去后防重兵。这充分说明了他只是一个浅碟子,实在浅的很。

在用人方面,关羽竟然把江陵、南郡、公安这些后方重镇以及供应军需的重任交给素来有隙的糜芳和傅士仁,又不知安人心——失败!大军解围撤退,反击江陵之日,情势和当初彭城落入刘邦之手,项羽敌前撤退反击彭城一样,项羽一举击溃刘邦的部队,关羽复仇之师却边走边散,这是怎么样的统帅?当年孙权给吴下阿蒙开出的看书单子中也有《春秋》,治《春秋》著称的关羽应该感到脸红(有可能是脸红了)。

关羽的自负,不仅断送了自己,还断送了诸葛亮的整个战略计划。由于他个人的冲动无谋,使全盘战略计划成为虚话。
关羽性格的最大悲剧是自恋,而这种自恋,较之吕布又有不同。吕布的自恋来自于自负,来自于对自身鬼神般武勇天下无敌的信念。而关羽的自恋则是一种强烈得近乎变态的自恋,这种自恋的来源不是自信,却是自卑,或者说由于到达了自恋的顶峰,所以反而走向另一面,即所谓“刚极易折,物极必反”。
关羽的性格其实有很多,譬如义薄云天,譬如有情有义,譬如好大喜功,譬如刚愎自用,譬如……陈寿《三国志》对关羽有一个相当精辟的评价:“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言虽一句,却大有深意,充分体现了关羽的这种自卑的自恋。“善待卒伍”,是因为从行伍兵卒到三军统领,地位差距足以道计,绝对不会对自己构成威胁,加以善待,于己无损,反可博“体恤士卒”美名。而“骄于士大夫”,则是因为面对真正的士大夫,极易勾起自身作为一介武夫的自卑。因为终关羽一生,都希望附庸风雅,所以他留长胡子;所以他处处要显示与众不同;所以他无时无刻不手捧一本《春秋》,虽然从未见他从《春秋》之中悟出什么;所以当诸葛亮夸他“髯之绝伦逸群”时会“省书大悦”甚至“以示宾客”,惟恐天下不知。这种需要依靠他人评价来找到信心的心态,充分反映了关羽“附庸风雅”的严重底气不足。
西方文学家说过:“培养一个贵族需要三代的时间。”或许事实上不用三代,但是与本人从小的家庭教养和环境却是密不可分的,关羽在《演义》中卖枣,在《志》中“亡命奔涿郡”,实在不具备成为士大夫的条件,也绝对不可能具有真正士大夫的内涵,所以当真正面对士大夫的风流雅致时,关羽的这种附庸风雅就很容易看破。欲为士大夫而不得,在自卑情绪的支配下,最直接的反应就是逆反,以骄相待,处处显示我比你强,我不耻你。而关羽的成功之处,在于他将自卑隐藏得极好而自恋发挥到了极至,因而给人留下的是一个威武英明,宛若天神下凡的光辉形象。但是最终,关羽还是因为这种“自恋而又自卑”性格下“骄于士大夫”的表现而导致最终身亡。
首先,他拒绝了与孙权的联姻。与孙权联姻本事上上之策,关羽亦非愚人,不会不知,但是他做不到,因为关羽平生最恨,或者说最嫉妒的就是孙权。孙权本亦应是一介武夫,却仰仗父兄基业,竟成一方霸主,且俨然以风流雅士自居,这对关羽内心的刺激是非同小可的,在这种心理的极不平衡的情况下,做出这种决定是肯定的。
其次,他率先动兵攻曹。因为自恋到自卑,关羽一心想要做出一番大事业,来证明自己是真正的威武英明。这种事业不是上阵打打杀杀的砍几个敌将,而应当是“威震华夏”,于是他意气风发的去打曹操了,前期倒也打出了威名,可是之前被“骄待”的士大夫却众心不从,于是关羽就走了麦城,然后死掉。
关羽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而这悲剧一生的根源,还是来自于内心深处的自恋和自卑,惟使后人叹息。

『玖』 关云长败走麦城体现了关羽什么样的形象

死板..特死板..超死板..很死板.............

『拾』 从关羽走麦城一事中能给我们一些什么启示

关羽一生忠义无双,所以被中国人称为关公,奉为武圣,文武庙中与孔子并祀,可见他在人们心中留下了多么完美的形象。关羽深感曹操恩德,但为了义兄刘备,在杀了袁绍的大将颜良文丑回报曹操后,坚决求去。此时曹操可能杀他,刘备寄寓袁绍帐下,袁绍也可能杀他,但关羽义无反顾,是中国人心目中讲义气的经典。

讲到关羽之死,已经有一句成语“大意失荆州”,好像关羽是一个不小心才失了荆州,然后“败走麦城”,父子同死,让人不胜唏嘘。但是从《资治通鉴》的史实上看,关羽却是犯了一连串的管理失误才丢掉荆州,并且为整个组织带来了巨大的负面结果—刘备从四川起兵东征为他报仇,却又被陆逊火烧连营,兵败夷陵。诸葛亮的“隆中对”为刘备设计的战略是,雄据荆、益二州,外连东吴,内修政治,然后两道北伐,统一中原,恢复汉室。最后因为关羽的“大意”,“隆中对”的战略完全被破坏,两道北伐成了六出祁山,蜀汉大业终于无法完成。关羽是如何“大意”的呢?

1、在外交上,与东吴的战略联盟伙伴关系是蜀汉集团的最重要资本。刘备占领了荆州南部郡县,又向孙权借了荆州北部郡县,刚好益州州长刘璋昏弱,抵抗不了汉中张鲁的挑衅,就留下关羽坐镇荆州,亲自带军入蜀,趁机把四川吃了下来。原本周瑜想趁赤壁大胜之后征蜀,结果被刘备挡了下来,此时刘备独吞益州,实力大增,孙权怒不可遏。此间,孙权曾向关羽求亲,要为自已的儿子迎娶关羽的女儿,这可是天大的喜讯,对外交有百利而无一害,但关羽却一口回绝,诟骂使臣,“虎女焉能嫁犬子”之词更是让孙权气上加气。

2、更遭糕的是,此时关羽北伐,大破曹操手下将领于禁,接收了于禁的部队,粮草不足就跑到孙权地盘上抢粮。之前,刘备借荆州不还,孙权要求归还,十分不愉快,好不容易两方和解,才以湘水为界,平分荆州,关羽跨过湘水开孙权的粮仓就食,等于撕毁了和约,孙权找到了出兵的借口,遂全军出动,给关羽致命一击。

3、用人不当,没有把基地托付给最有才干的人

关羽大军北伐,把基地留给了糜芳与傅士仁,这两人能力不够,供应前方军需常常不能及时,关羽总是大骂“等我班师,军法伺候”,两人遂生叛变之心。之前,以“吴下阿蒙”著称的吕蒙驻守东吴的荆州前线,已密报孙权,决定图谋关羽,陆逊接替他的位置,立刻写信给关羽,对他歌功颂德,大加拍马,还暗示自已也想投靠过来,托以前程。关羽看信,心花怒放,认为自已的后方十分安全,遂抽调全军支持北伐,后方空虚。万事俱备,吕蒙大军出动,一战未打,就占下了关羽的基地江陵。不知道关羽是不是以为两国有和约,认为这只是一场误会,基地被夺后,关羽不立刻急行回军夺回失地,反而带着大军慢慢回程。项羽在基地彭城被刘邦攻占时,杀了报信之人,封锁消息,丢下大军,只带三万铁骑立刻回袭,在刘邦阵脚不稳还在大肆庆祝时,就一举击溃刘邦五十六万大军,相反地,关羽不但让全军知道基地没了,还派了使节往来与吕蒙谈判。吕蒙趁此机会,安定江陵城的治安,秋毫无犯,还让人民写信给关羽军中的子弟报平安,结果关羽大军军心涣散,一路走一路散,又是一仗未打,关羽大军就被击溃了。

吕蒙以“士别三日,刮目相看”以及“已非昔日吴下阿蒙”等语而闻名,看看他能一仗不打就拿下荆州,又一仗不打就击溃关羽大军,确实让人刮目相看。

柏杨的评论说得很好,汉高祖刘邦把基地关中留给萧何驻守,刘秀把基地河内留给寇恂主持,曹操把许县屯田交付给枣祗,智能之人都会把基地托付给最有才干的人,以提供源源不绝的粮草与兵源,只有关羽任命两个自已最不信任的蠢材守基地。

4、个人英雄主义太强

对独当一面在外经略的方面大才,聪明的领导只能加官晋爵、怀柔以情、系之以恩。韩信趁刘邦之危要求封齐王,刘邦即使再不高兴,但不得已,还是只能封王,否则韩信就会叛变而去,只有关羽口口声声说,我一回来军法从事。这样的“大意”对中国的领导之学有何启示?

一个领袖与其团队成员的交换也是长期的人情交换,显出“君恩臣忠”的人伦法则。领袖提供资源,提携后进是“恩德”,而成员努力做事,达成任务是“报恩”。中国团队的一个重要特质就是领袖给恩德却“不求回报”,是为了加强他的人脉网,而成员会尽心尽忠,也是因为在一个群体的合作努力中,团队发展壮大,资源丰盛,在“均沾”原则下,大家都能享有更多的资源,进行更多的交换,累积更多的人脉,从而有机会完成个人的目标。

从种种事迹来看,关羽是一个英雄主义太强的人,他只是一个好将领,但是刘备把他放到领导的位置,却是错用了人。关羽的英雄主义在很多方面可以看出来,比如,刘备称帝,封了五虎上将,其中有一个老兵一样的人物黄忠,关羽就耻于与他并列而大发雷霆,差一点不肯受封,可见得他是如何自负,甚至连孙权都看不在眼里,而自比为虎,比喻孙权为犬。又比如,他身旁都是一些听命行事的人,所以他会把基地留给两个蠢材,而大军在外,也没看到谋略之士为其出谋划策,可见得关羽的军事行动几乎就是他一人的。关羽军中所有的光彩都定格在他骑着赤兔马挥着青龙偃月刀就能战无不胜时,别人的价值都不见了,下属如何能够被激励?如何愿意效忠?也难怪这些人一战不打就投降了,一战不打就跑光了。

阅读全文

与走麦城指军事的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