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简介 > 灵璧有多少历史

灵璧有多少历史

发布时间:2021-02-05 06:48:59

⑴ 安徽历史

安徽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拥有淮河文化、庐州文化、皖江文化、徽文化四大文化圈。 安徽与江苏、上海、浙江共同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成为国际6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

安徽的历史沿革

夏商周安徽分属不同的部落(扬越、百濮)和诸侯国。西周出现了吴国、六国、舒国3个诸侯国。

东周出现了越国、楚国、吴国、萧国、桐国5个诸侯国。春秋期间(前770年-476年),分属宋国、楚国、蔡国、徐国。秦代实行郡县制,境内长江以南属会稽郡、九江郡,以北分属泗水郡、砀郡、陈郡。

秦末至楚汉相争期间,增置鄣郡、衡山郡、庐江郡,并为九江、西楚、衡山等诸侯国分领。西汉,安徽先后分属为淮南国、庐江国、衡山国、六安国、荆国、淮阳国、梁国。东汉,省境长江以南属扬州,以北属徐州、豫州。

三国鼎立期间,分属孙吴、曹魏二国。东晋时期,淮北地区分属“五胡十六国”中的刘汉、后赵、前燕、前秦、后秦、后燕等国,常守旧制,仍为徐、豫(含东豫)2个州分领。

南北朝时期,宋、齐、梁、陈均先后收复过淮北地区,领有江南地区,并长期以江淮地区为南北纷争的战场。陈朝后期则以长江为限,江淮及以北地区分属北齐、北周。南朝后期,安徽长江以北先后分属北朝的北魏、东魏、北齐、北周。

隋唐隋统一中国后,境内分置庐江、谯郡、汝阴、淮南、钟离、戈阳、同安、宣城、新安、历阳。唐分中国为十道,安徽分属河南道、淮南道、江南东道。

五代十国时期,淮北地区先后分属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南方(含江淮、江南地区)先后分属吴国和南唐国。宋元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分属江南东路、京西北路、京东西路、淮南西路、淮南东路5个路。宋室南渡,宋金对峙,金人据有淮北,南宋据有淮南、江南。

元代实行行省制,安徽先后分属江浙行省、河南江北行省、江淮行省。明朝,属南直隶,安徽分属庐州府(合肥)、凤阳府、安庆府、太平府、池州府、宁国府、徽州府、徐州府、滁州府、和州府、广德府。凤阳府为明朝的陪都明中都。

清初灭南明,废南京,以南京原辖区域改设江南省。康熙六年(1667年),分江南省为江苏(含上海)、安徽二省,安徽省(巡抚衙门驻安庆)辖庐州府(今合肥)、安庆府、徽州府、宁国府、池州府、太平府、凤阳府、徐州府、广德府、和州府、滁州府。这是安徽建省之始,取安庆、徽州二府的首字而得名,简称“皖”。

太平天国在安徽境内占领区建政是采取省、郡(州)、县三级管理体制,改清代的府为郡。

(1)灵璧有多少历史扩展阅读:

安徽古代著名人物:

1、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安徽凤阳人,汉族,生于濠州钟离(明朝建立后改为凤阳),字国瑞,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参加郭子兴军改为现名朱元璋。政治家,战略家,军事统帅,明朝开国皇帝。

2、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 ),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3、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省合肥市舒县)人。东汉末年名将,洛阳令周异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

4、管仲(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颍上人(今安徽颍上),周穆王的后代。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的保护者”、“华夏第一相“。

5、华佗(约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字元化,一名旉,沛国谯县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

华佗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少时曾在外游学,行医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并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晚年因遭曹操怀疑,下狱被拷问致死。

华佗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被后人多用神医华佗称呼他,又以“华佗再世”、“元化重生”称誉有杰出医术的医师。

⑵ 安徽宿州有那些历史

安徽宿州历史沿革:

宿州市历史悠久,人文景观荟萃,早在五千年前就有徐夷、淮夷等部落在这里繁衍生息。

1、春秋战国时期:

又有宿国、萧国、徐国等小诸侯国。

2、秦朝一统后:

地属泗县郡、砀郡,置有苻离县、蕲县、相县、取虑、铚县、僮县等县。

3、西汉时期:

西汉高祖五年,革砀郡为梁国,设砀县。王莽新朝始建国元年,改砀县为节砀县,改苻离县为符合县。不久复原称。更始帝更始三年,封刘秀为萧王。

4、东汉时期:

东汉章帝建初四年,迁梁国于下邑,砀县属之。东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曹操析沛国置谯郡,以的“邑、相城、苻离等县属沛国,以铚县、蕲县等县属谯郡。

5、三国时期:

三国魏明帝太和三年,追封曹熊为萧王,称萧国。太和六年国除。青龙二年,复置萧县,属豫州谯郡。景初二年,分沛国置汝阴郡,阳城废。

6、魏晋南北朝时期:

西晋惠帝无康五年砀山并入下邑县。东晋建武元年,萧县属沛郡,郡治由相县徙于萧。穆帝升平元年,沛郡、谯郡陷于前燕。太和五年,燕灭,宿地尽入前秦。大元九年,东晋北伐,夏宿地。义熙七年,泗县地属南兖州,治夏丘。

南北朝北魏孝昌二年,废下邑,置场郡,下设砀县、安阳两县。东魏武定六年,改夏丘县为晋陵县,旋又改名泗州。北齐天保七年,改萧县为承高县,属徐州彭城郡。

7、唐朝时期:

唐高祖武德四年,析夏丘县置虹县;武德六年夏丘县入虹县,夏丘县废。唐太宗贞观八年,虹县属泗州。唐宪宗元和四年,置宿州,治虹县,辖苻离县、蕲县和虹县;元和九年,亳州属临涣县划入宿州。唐文宗太和三年,宿州废;太和七年复置宿州,迁治今埇桥区。唐昭宗光化四年,于砀山县置辉州、砀山县属之。

8、宋朝时期:

北宋开宝五年(972年),宿州为保靖军节度,属淮南路。熙宁五年(1072年),属淮南东路。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析虹县属零壁镇巡检司置零璧县,隶宿州。政和七年(1117年),改县名零璧为“灵璧”。

9、元朝时期:

元宪宗七年(1257年),迁回旧治。至元二年(1265年),废蕲县、临涣、苻离三县入宿州。废萧县、永固县入徐州。因砀山县屡遭水患,人口稀少废入单县。至元三年复置砀山县,属济州。至元四年,拨宿州属之灵璧县归泗州。

至元十二年,复置萧县,属河南行省归德府。至元十三年,拨泗州属虹县入宿州。至元十七年复拨虹县属泗州,灵璧属宿州。泰定元年(1324年),黄河行故汴渠仍与徐州泗水合,至清口入淮。宿州汴渠湮没,埇桥亦废。

10、明朝时期:

明洪武元年(1368年)宿州属临濠府,七年属凤阳府。洪武十二年(1379年),萧县、砀山县属南直隶徐州。

11、清朝时期:

清顺治十八年,宿州属江南左布政使,以宿州之灵璧属凤阳。雍正三年,升泗州为直隶州。雍正十一年,砀山县、萧县属江苏省徐州府。乾隆四十二年,迁泗州于虹县,并虹县入泗州,初称泗虹州,后为泗州,原虹县降为虹乡。宣统三年,辛亥革命爆发,12月16日宿州光复。

(2)灵璧有多少历史扩展阅读:

宿州历史文化发展:

早在五千年前就有徐夷、淮夷等部落在宿州市境内繁衍生息。

春秋战国时期,又有宿国、萧国、徐国等小诸侯国,秦汉设立蕲县。隋大业年间,通济渠(汴水)开通,古城宿州随着汴水漕运的兴盛逐步发展起来。

唐宪宗元和四年始置宿州,千余年间,宿州一直是历代州府的治所,史称这里“扼汴水咽喉,当南北要冲”为“百战之道”。

秦末,中国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在宿州揭竿而起。楚汉相争,垓下之战,霸王别姬在此发生。

南宋时期,这里又是张浚、韩世忠抵御外侮、抗击金兵的“戎马之郊”。

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四师在宿州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解放战争时期,刘、邓、陈、粟指挥的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在宿州开辟了淮海战役的主战场,扭转了内战的形势,奠定了渡江战役的胜败。

参考资料:网络-宿州

⑶ 灵璧一中有多少年历史了

灵璧县第一中学灵璧县第一中学,简称灵璧一中,坐落于历史古城安徽省灵璧县。是一所完全中学。
灵璧县第一中学是省级示范高中、省级绿色学校、省级文明单位、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实验基地、全国青少年科普创新示范学校。在校学生近万名,在岗教职工368人。其中有高级教师68人,中级教师87人,国家级模范教师、优秀教师3人,省级师德标兵、优秀教师2人,省教坛新星2人,市教坛新星5人,市模范教师、优秀教师22人。基础设施齐全,办学条件优良,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实验基地”、“全国青少年科普创新示范学校”、安徽省安全文明小区示范点、“安徽省电教一类达标学校”、市级“文明单位标兵”、“花园式单位”、“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学校拥有校园网、塑胶篮球场、塑胶田径运动场、电子监控系统和多媒体地理室等现代化教学设备。
灵璧一中历来注重素质教育,自建校至今,已涌现出了2个省高考状元,9个市高考状元,为北大、清华输送了22人。2005年高考,灵璧一中耿泉同学以688分的高分荣登全省理科状元宝座,赵诚同学以648分荣获全省文科第二名、市文科第一名。王韵涵同学名列省理科第三名。2006年高考,灵璧一中再传捷报,本科上线1370人(不含艺体),占全县8所完中本科上线总数2613的53%。600分以上102人,应届考生田正阳以689分获市理科状元,位列全省第8名。

⑷ 灵璧大吴庄有多少年历史

灵璧大吴庄有1000年的历史,相传在很多年以前就已经存在。

⑸ 灵璧县的历史沿革


汉分属虹、谷阳、符离、夏丘、下邳诸县领辖。
三国属魏之下邳。
西晋属沛国;东晋属阳平郡。
南北朝改阳平郡为谷阳郡,又置连城、高昌二县,灵璧县南郊隶属连城县。梁置临潼郡,北齐废为县,后又置潼郡,辖今县境北部。
隋初属彭城郡;后改属下邳郡。
唐初属谷阳县,隶徐州。显庆元年(656),夏丘更为虹,废谷阳入蕲县,灵璧县分属虹、蕲两县。元和四年(809),虹县部分属宿州,隶河南道。
五代十国,灵璧县分属宿州、泗州之地。
宋元祐元年(1086)析虹县的零璧镇置零璧县,属宿州,隶淮南东路;建炎后没于金。
元初复立灵璧县,属宿州,隶河南归德府。至元四年(1267)改属泗州;十七年复属宿州。
明初属宿州,洪武四年(1371),宿州改属临濠府;六年属中立府;七年属中书省凤阳府;后属凤阳府,直隶南京。
清初沿明制。顺治二年(1645)改属江南省凤阳府;康熙六年(1667)改属安徽省,先后属凤阳府、凤颍六泗道管辖。
中华民国元年(1912)4月废府州设县,灵璧县直属安徽省。民国3年置道,属淮泗道。16年废道,又直属安徽省。21年,安徽省设10个行政区,灵璧县属第六行政区,24年改为9个行政督察区。灵璧县属第六督察区。抗日战争期间,先后裁并改设8个专署,灵璧县隶属第六专署。34年,安徽省设9个行政区,灵璧县属第四行政区。37年11月25日,灵璧解放,属江淮解放区第三行署。38年4月21日改属皖北行署宿县专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灵璧县仍属皖北行署宿县专区,1952年4月12日改属安徽省宿县专区,1956年元月12日改属安徽省蚌埠专区。1961年4月13日,蚌埠专区划分为滁县、宿县两专区,灵璧县属宿县专区。1971年3月29日,宿县专区改名为宿县地区。1979年2月27日,宿县地区改名为宿县地区行政公署。至今,灵璧县隶属关系未变。

⑹ 灵璧的历史来历

灵璧的历史来历:
汉分属虹、谷阳、符离、夏丘、下邳诸县领辖。

三国属魏之下邳。
西晋属沛国;东晋属阳平郡。
南北朝改阳平郡为谷阳郡,又置连城、高昌二县,灵璧县南郊隶属连城县。梁置临潼郡,北齐废为县,后又置潼郡,辖今县境北部。
隋初属彭城郡;后改属下邳郡。
唐初属谷阳县,隶徐州。显庆元年(656),夏丘更为虹,废谷阳入蕲县,灵璧县分属虹、蕲两县。元和四年(809),虹县部分属宿州,隶河南道。
五代十国,灵璧县分属宿州、泗州之地。
宋元祐元年(1086)析虹县的零璧镇置零璧县,属宿州,隶淮南东路;建炎后没于金。
元初复立灵璧县,属宿州,隶河南归德府。至元四年(1267)改属泗州;十七年复属宿州。
明初属宿州,洪武四年(1371),宿州改属临濠府;六年属中立府;七年属中书省凤阳府;后属凤阳府,直隶南京。
清初沿明制。顺治二年(1645)改属江南省凤阳府;康熙六年(1667)改属安徽省,先后属凤阳府、凤颍六泗道管辖。
中华民国元年(1912)4月废府州设县,灵璧县直属安徽省。民国3年置道,属淮泗道。16年废道,又直属安徽省。21年,安徽省设10个行政区,灵璧县属第六行政区,24年改为9个行政督察区。灵璧县属第六督察区。抗日战争期间,先后裁并改设8个专署,灵璧县隶属第六专署。34年,安徽省设9个行政区,灵璧县属第四行政区。37年11月25日,灵璧解放,属江淮解放区第三行署。38年4月21日改属皖北行署宿县专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灵璧县仍属皖北行署宿县专区,1952年4月12日改属安徽省宿县专区,1956年元月12日改属安徽省蚌埠专区。1961年4月13日,蚌埠专区划分为滁县、宿县两专区,灵璧县属宿县专区。1971年3月29日,宿县专区改名为宿县地区。1979年2月27日,宿县地区改名为宿县地区行政公署。至今,灵璧县隶属关系未变。

⑺ 灵璧石的历史渊源

宋人杜来绾在《云林自石谱》中汇载石品116种,灵璧石位居首位。“灵璧一石天下奇,声如青铜色如玉”,这是宋代诗人方岩对灵璧石发出的由衷赞叹。灵璧石的开发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尚书·禹贡》载“泗滨浮磬”;殷商时期有灵璧石雕制宫廷乐器——虎纹石磬的记载;《晋书》载:皇帝勒令镇西将军谢尚来灵璧采磬石以备大乐江左……灵璧石除磬石以外,还有更奇特的观赏石,其出产地也不限于磬石山一带,主要分布在县境北部,如灵觉山、朝阳山、白马山、耳毛山、邵山、九顶山等,在县境中部的三注山和南部的大山,峨山一带也有少量的分布。从已产出的灵璧石来看,其真正魅力不仅在于天赋其内在的灵气和形态的神奇,而其质、形、色、纹皆俱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故乾隆帝也曾赞誉它为“天下第一石”。观赏石,又称“奇石”、“巧石”、“石玩”、“欣赏石”等,大都形状奇特,色泽艳丽,纹饰美观,质地坚韧,具有观赏收藏价值。经过采集、修整或略作加工后,尚可成为一种特殊的天然艺术品。

⑻ 灵璧石历史是什么

灵璧石的开发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尚书?禹贡》载“泗滨浮磬”;殷商时期有灵璧石雕制宫廷乐器——虎纹石磬的记载;《晋书》载:“皇帝勒令镇西将军谢尚来灵璧采磬石以备大乐江左……。”
灵璧石的收藏和赏玩称得上是盛名久享。自古以来,有名的藏石家无不藏有灵璧珍品,有文献记载的就有苏轼的“小蓬莱”、范成大的“小峨嵋”、赵孟頫的“五老峰”。风流帝王李煜钟爱“灵璧研山”;宋徽宗还为常把玩的一枚灵璧小峰题了“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字,命人镌于峰侧,并钤御印。明人文震亨撰写《长物志》,也有“石以灵璧为上”的评判。明朝王守谦《灵璧石考》一文称:“海内王元美(世贞)之祗园、董元宰(其昌)之戏鸿堂、朱兰嵎(之藩)之柳浪居、米友石(万钟)之勺园、王百A(穉登)之南有堂、曾莲生之香醉居、刘际明之吾石斋、刘人龙之梦觉轩、彭政之啬室,清玩充斥,而皆以灵璧石作供。”
历史上对灵璧石曾有两次较大规模的开掘和收藏。一次是北宋中后期,先是当地人采石筑园,或为清供,经苏轼、米芾等称扬,名声愈噪,直到徽宗修筑艮岳石,达到高潮。此后少有人问津,直到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御史张鸿来灵璧觅石,于雨后在山涧沟壑中采得几方,以此为端,又开始了一轮挖坑取石的热潮。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形成的收藏热则是有史以来的第三次。

⑼ 灵璧石是多少年前形成的

灵璧石形成于9亿年前,是一种质地较佳的石灰岩,由于被历代开采,尤其是北宋年间,宋徽宗在首都开封建“万岁山”(后更名为“寿山艮岳”),大肆搜运四方奇石,灵璧石随被广泛开采。《宋史》仁宗皇祐三年(1051年)诏徐、宿等七州军队采集灵璧石为贡品,长达20年遭到严重的破坏,所以有灵璧石“兴于宋而毁与宋”的说法。时至今日,趵在地下的石品经过上千年雨水的冲刷,再次展现在人们面前。然而这种地球不可再生的资源挖掘一件地下就少一件,而且,能够观赏的精品、珍品、神晶更是千万中挑一,国内外石商、收藏家们看到了这种有限资源未来的升值潜力,便不惜千金换一石,尤其是上等石品。 目前,产地周围30华里,凡易开采外,无不是“战壕”,地面上丢弃的废品被远道而来的石痴们 一遍又一遍的选择着,希望能在里面找到自己的珍宝。近两年来,产地的石农们一车车装运着观赏价 值不大的灵璧石,用盐酸清洗后,送往全国各地,满足一时急需灵璧石的石友们的渴求。他们廉价出 售,而购者往往后悔,后悔之余又感叹:“灵璧石不行了,太多了,太乱了,太普通了。”其实这些在 产地只能当作石料的丢弃品,怎能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呢?真正的灵璧石,哪里会成车成车地出现?何况有的还是以次充好,以外地石作假!物以稀为贵是灵璧石珍贵的另一特点,收藏灵璧石的石友,应多学多看,在提高自己审美鉴别真假能力的基础上,适当选购。 目前,存世的古灵璧石分别在:苏州的网师园、开封的大相国寺、广州的中山堂、徐州的博物馆、北京的故宫等地,石友们可以去观摩、研究、欣赏。在我们这样十几亿人口的大国中,奇石爱好者仅40余万人,远没有形成群众性的规模,而韩国4000多万人口中,寿石协会成员已达130万人,约占 人口的1/30。目前国内的许多富裕家庭只在追求生活上的享乐,一旦他们提高了文化修养,意识到这种天然奇品所潜在的价值时,就会垄断它们。那样,灵璧石在若干年后已不会再有新的品种出现,磬石黑灵璧更将是可望而不可及了。

⑽ 灵璧历史

灵璧县位于安徽省东北部,县境东临泗县,西连宿州市埇桥区,南接蚌埠市固镇、五河两县,北于江苏省铜山、睢宁两县接壤,南北长82千米,东西宽36千米,灵璧县地势低平,地形为北高南低,呈西北东南倾斜。海拔27-18.5米,一般多在20米左右,地貌特征为“大平小不平”,平原面积占总面积的89.6%。
灵璧县辖13个镇、6个乡:灵城镇、韦集镇、黄湾镇、娄庄镇、杨疃镇、尹集镇,浍沟镇、尤集镇、下楼镇、朝阳镇、渔沟镇、高楼镇、冯庙镇、向阳乡、朱集乡、大路乡、大庙乡、禅堂乡、虞姬乡.

灵璧石产地灵璧县,汉为 、夏丘等县地,属沛郡。后汉属沛国、下邳国(今江苏徐州沛县、邳州市)。北周改夏丘为晋陵县,隋复名夏丘,司下邳郡。唐省夏丘县入虹县,属宿州。 <宋史·地理志> :元右元年(1086)析虹县之零壁镇置零壁县,政和七年(1117)改零壁为灵璧。元属归德府宿州。明清属凤阳府宿州。 灵璧,除<明史>外,各史均作“灵璧”。如<史记·项羽本记> :项羽大破汉军,“追击至灵璧东”。《清史稿·地理志》:灵璧县“本虹县灵璧镇,宋始置县”。乾隆《灵璧县志》:旧名“零壁”,因县产磬石而“神之”,改名为“灵璧”。 <名胜志>亦载,灵璧县产磬石“珍之如璧”,故名。
灵璧建县,有所反复。<宋史·地理志>:元右元年(1086)始置零壁县,当年七月即废去。元右七年(1092)再拟建县之际,苏轼曾持异议,事见《苏东坡集·奏议集》。当时苏轼新任兵部尚书,建立新县属“兵部所管”。苏轼视察宿州,得悉“乞改零壁镇为县”,乃是“本镇豪民靳琮等私自为计”,并以自筹置县费用,毋须拨支公款为由,取得朝廷批准。但所谓“自备钱物”,其实是向百姓摊派,“深为不便”。预计建县“用钱四千五十余贯”,只征收半数稍多,“其余未纳钱数”难以催纳。“纵使尽行催纳”,也不够实际开支。如今县署已兴工构筑,“恐维中辍”。为此,苏轼建议:停建宿州外城,从一万贯建城经费中拨出款项,用于灵璧建县,不再向百姓征收钱物,“未纳到钱数”,均予“放免”。由此可见,苏轼办事公正,颇能体恤民间疾苦。
灵璧县旧城久圮,明弘治八年(1495)始筑土城。正德六年(1511)重建,周围六里许,开四门:东鹿鸣门;南对怀远荆山,名为望荆门;西有凤凰山,名为凤仪门,北向磬石山,名为来璧门。县城北倚龙车山,山麓有浏清、坛西,白莲等湖。龙车山东北三注山,有云洞、蜘蛛洞 。凤凰山在城西北五里。鹿鸣山今司泗县。山均低矮,是平原丘陵。
灵璧东北有潼河,潼河北岸有潼郡,因北魏临潼郡故城而名。潼郡是否即秦汉取虑县故城,前人有争议。《方舆纪要》:“取虑城,(虹)县北百二十里,汉县,属沛郡”,“后魏(即北魏)亦日取虑县,置临潼郡。”这是说,临潼郡治即取虑县城城。乾隆《江南通志》以为非是,在《辨讹》中指出:“旧志谓取虑汉县,后魏置临潼郡,”“在虹县(今泗县)北一百二十里。”“按:虹县北六十里睢宁县(今属江苏),取虑既在虹县北一百二十里,尚得谓虹县地乎?”“又按:临潼故城在今灵璧县东北七十里。金志元光初,议于灵璧县潼城镇设仓都监,是也。而取虑又在临潼东北,属睢宁界。”此说以为取虑县故城不在泗县,更不在灵璧。唐人李贤等注《后传书》,也以为取虑故城在睢宁。《后汉书·陶谦传》:曹操与陶谦作战,“过拔取虑”。注:“取虑,音秋闾,属下邳郡,故城在今泗州下邳县西南。”下邳县故城在今江苏邳县东,其西南即是睢宁县境。
旧时灵璧县境南北狭长,北界抵黄河故道,南界在淮河之滨,包括今固镇县地,与怀远县接壤。城北六十里有睢水 东流,俗称小河,是项羽大败汉军处。 <水经·睢水注> :“睢水又东迳彭城郡之灵璧东,东南流。项羽败汉王于灵璧东,即此处也。”
灵璧县
《通鉴纪事本未·高帝灭楚》 :汉高祖三年(前204),刘邦占领彭城,项羽率精兵三万来战,“大破汉军”,汉卒淹死于谷水、泗水者“十万余人”。楚军“又迫击至灵璧东睢水上”,汉兵“十余万人皆入睢水,水为之不流”。刘邦陷入重围,幸而大风骤起,飞沙走石,才“与数十骑遁去”。县志记载传说:刘邦见楚军追来,藏匿于枯井,坐骑隐入于山洞。追兵过后,坐骑将缰绳垂入枯井,救出刘邦。后人称此井为“垂缰井”,在灵璧城北七十里。五河县也有类似传说。楚汉战场“灵璧”,不是今灵璧县城,而是另一地名。《元和郡县志》在宿州苻离县下注:“灵璧故城,在(苻离)县东北九十里。”苻离县故城在今宿城北苻离集。今灵璧县城在苻离集东偏南,而不在东北。光绪<宿州志> :“宋元右时复置于宿州之东者,乃今之灵璧县,非古地灵璧也”。灵璧县城近汴水,古灵璧则近睢水。 <灵璧县志> :城西北七十里三村集有霸王城,是项羽军垒,附近有“吹箫台”,又名“散楚台”。汉高祖五年(前202),距项羽大破汉军、刘邦落荒逃遁仅两年,形势急转直下,霸王被围于垓下,闻“四面楚歌”,以为刘邦已尽得楚地,大势已去,悲歌泣下,突围逃奔,全军覆没。但垓下决战,主战场不在灵璧县城西北七十里,而在灵璧县东南地区。垓下聚在汉 县,古 水(今沱河)之滨,即今固镇县濠城集。县志所记“散楚台”,属于传说;若有所依据,只能是外围战场。
灵城城东十五里,与泗县接界外有虞姬墓,至今墓碑尚存,额刻“巾帼千秋”四字。旧有联语:“虞兮奈何,自古红颜多薄命;姬耶安在,独留青冢向黄昏。”此墓出自“霸王别姬”故事。项羽军壁垓下,陷入重围,“兵少粮尽”,忧心忡忡,夜饭帐中,面对美人虞姬、骏马乌雅,慷慨悲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王歌罢而泣,虞姬歌而和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史记正记>引<楚汉春秋>所载虞姬歌词:
汉兵已略地,田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灵璧县
虞姬歌罢,拔剑自刎;项羽突围,仓惶南走。成语“拔山盖世”、“霸王别姬”、“四面楚歌”均由此而来。虞姬墓不止一处。《史记正义》引<括地志> :“虞姬在濠州定远县东六十里,长老传云项羽美人冢也。”定远虞姬墓,又称嗟虞墩。北宋熙宁四年(1071),苏轼赴杭州就任通判,途中作《濠州七绝》,其一为《虞姬墓》:
帐下佳人拭泗痕,门前壮士气如云。仓黄不负君王意,只有虞姬与郑君。 苏轼之诗作于濠州定远。郑君,指项羽忠臣郑荣,被汉军俘获而坚贞不屈。刘邦欲考察被俘楚臣是否恋旧主,均令改名为“籍”(项羽又名项籍),唯独郑荣拒绝,因此被逐。苏轼之北苏辙,亦有《虞姬墓》诗,记咏黥布叛楚投汉,范增受项羽疑忌而离去,霸王成为孤家寡人,只有虞姬与之共患难:
布叛增亡国已空,摧残羽翮自今穷。艰难独与虞姬共,谁使西来敌沛公?
灵璧虞姬墓,有南宋诗人范成大题咏,范成大出使金国,途经泗州、宿州,有诗多首,其一为《虞姬墓》,诗人自 注:墓“在虹县(今泗县)下马铺北三十七里”,即今灵璧虞姬墓。诗云:刘项家人总可怜,英雄无策庇婵娟。戚姬葬处君知否?不及虞兮有墓田。

阅读全文

与灵璧有多少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