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简介 > 蜡多少年历史

蜡多少年历史

发布时间:2021-02-02 02:52:34

⑴ 蜡烛有多少年的历史

100年

⑵ 蜡烛的历史

1358年 在英国伦敦,人们用蜂蜡来制造蜡烛
1648年 欧洲人开始认识卡那巴蜡
1781年 最初用蜡来制造火柴
1802年 在英国伦敦,TUSSAUD夫人蜡像馆正式成立
1811年 对卡那巴蜡的化学组成的最初分析报告予以公布
1830年 K.V.Reichenbach在实验室中从煤炭沥青中分离出石蜡
1833年 E.F.Glocker正式名称地蜡为"OEOKERIT"
1845年 卡那巴蜡开始大量的商品化生产
1848年 J.Liebig确认了蜂蜡的基本化学组成
1855年 德国最初开始在SAXONY进行石蜡的商业化生产,采用的是从褐煤中蒸馏的办法
1857年 在英国的BATTERSEA人们最初用石蜡生产蜡烛
1897年 德国开始从褐煤中提取蜡,最早的蒙旦蜡开始生产出来,正式名为"MONTANWACHS"
1900年 上光蜡工业在欧洲诞生,等应用开始创造
1900年 德国开始把日本蜡(JAPAN WAX)用于肥皂的制造
1925年 德国I.G.FARBENINDUSTRIE A.G.开始对蒙旦蜡进行深加工
1933年 聚乙烯蜡的生产方法被发明,在1950-1960年间,聚乙烯蜡的技术有了较大发展
1934年 FISCHER-TROPSCH(费歇尔-托晋希)蜡开始商业化生产,开始合成蜡的制造历史
1945年以后蜡在工业上的应用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蜡被广泛使用在包装工业、粉胶剂工业、蜡烛工业、食品工业、蜡笔的制 造、上光蜡工业、橡胶工业、金属加工等。

⑶ 古稀蜡成立于什么时期,在哪年是古稀腊的结束时期

古希腊持续了约650年(公元前800年 - 公元前146年)。古希腊的地理范围,除了现在的希腊半岛外,还包括整个爱琴海区域和北面的马其顿和色雷斯、亚平宁半岛和小亚细亚等地。

⑷ 蜡烛的谁发明的蜡烛的历史

根据大英网络全书记载在公元三千年前埃及和希腊就有蜡烛的相关纪录,古代的蜡烛皆以动物脂肪制造。在1800年后,以石油所提炼的石蜡才开始出现。

可是据说在古诗十九首的年代里还是用油灯,这才忽然发觉中国上古似乎没有蜡烛这个东西.汉代古书中一般将蜡和烛分开论述,但很少蜡烛两字连用.

但是”汉墓偶有黄蜡饼发现”,由此可见汉灯一般的情况在盏内注油脂,但燃灯还可用蜡,蜡灯内的蜡是融化后作为油膏使用的.人们终于发现了实例,《西汉南越王墓发掘报告》中提到;至东汉晚期,在广州汉墓中最先出现蜡台。证明当时细长柱状的蜡烛已进入照明用品的行列之中了。

终于,东汉晚期中国已有蜡烛,只是使用不普及,而且形状和近现代的还有差别。再往上推,战国秦汉时期是否已使用蜡烛,这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了。文献中提到蜡烛最早大约是在晋代。《晋书周颛传》写到有人“以所燃蜡烛投之”。《世说新语》有石崇“用蜡烛作炊”的故事。晋代以后文献提到蜡烛的就多了。至于晋以前,还缺乏可靠的文字记载,实际只有少量的考古资料,比如上面提到的考古资料;

中,”寇准自少年富贵,不点油灯.尤好夜宴聚饮,虽寝室亦烧烛达旦.每罢官去后,人至官舍,见厕溷间烛泪在地,往往成堆.”可见至宋,仍是油*烛贵.

有篇文章说:《西京杂记》有“闽越王献高帝蜜烛二百支”之说,认为“蜜烛即蜡烛”,但吾以为终属孤证,何况《西京杂记》的记载是只能作为参考的。

再看蜡烛的原料,有黄蜡、白蜡等多种。黄蜡是蜂蜡,白蜡是白蚁虫分泌的蜡。白蜡的利用一般认为起自唐代,也有人考证始于汉魏,上面提到的“汉墓偶有黄蜡饼发现”为物证,所以蜂蜡的利用要比白蜡为早。《神农本草经》、张华《博物志》、陶弘景《名医别录》中都有关于蜜蜡或蜂蜡的记载,当作药用。由此看来,东汉时期已使用的蜡是蜂蜡。不过大概数量还不多,使用也不普遍,所以灯烛仍用脂膏制作,要不就在脂烛外挂一层蜡以减少烛泪,或在脂膏中掺少许蜡。有资料表明以脂膏为烛,熔点是比较低的,因此当时的烛比较粗短。这可能就是为什么汉画像石中的烛灯的烛都较粗短,而没有像唐李寿墓壁画中所描绘的那种细细长长的形状。

蜡烛是汉魏时期发明的;唐韩翃《寒食》诗:‘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旧俗寒食节禁火,而宫中传烛分火于五侯之家,贵宠可见 没有历史记录的第一次蜡烛用的人,但粘土,烛台约会,从四世纪公元前 已发现在埃及。早期中国和日本蜡烛提出了来自昆虫和种子塑造的文件管。蜡掠过,从沸腾的是肉桂的基础上逐渐为寺庙使用在印度。第一个已知的蜡烛在美国可追溯至公元一世纪,土著美国人焚烧油性鱼类( candlefish )楔成叉棒。早期传教士在美国西南部煮树皮的高度警戒的树与脱脂蜡。

⑸ 上光蜡的历史

12世纪末,欧洲人最早用烧热的烙铁熔化蜂蜡,直接涂抹到地板上,再用人力把地板擦专亮。后来改属将蜂蜡加热溶解在松节油中制成柔软的油膏体,涂抹到地板上,待松节油挥发干后,再把涂层擦亮。用这种油膏体在木器家具上打蜡上光,开始并盛行于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在这种油膏体内再加入适量的色料就成为皮鞋油。这种单独用蜂蜡作为主要原料的上光蜡制品,蜡膜较软,不够滑爽,容易粘附灰尘,使用效果很不理想。1797年科斯勒在巴西棕榈树叶上发现了一种天然植物性硬蜡——巴西棕榈蜡。这种蜡熔点较高(83~85℃),硬度较大,揩擦后光泽好,曾被誉为“蜡中之王”。把它加入到上光蜡制品中,其使用质量有了很明显的提高。19世纪后期,在上光蜡制品配方中普遍采用这种蜡。1885年美国皮鞋油制造商惠特莫尔兄弟公司制出含有巴西棕榈蜡的皮鞋油。中国最早的皮鞋油和地板蜡是30年代上海华东化学厂(现为上海日用化学品三厂)生产的“华东皮鞋油”和“华东地板蜡”。

⑹ 蜡像的历史

起源
蜡像从单一的用蜡制像发展到当今时代的蜡像艺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据史料记载,早在古巴比伦时期人们就掌握了蜡制人像技术。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曾请人为他做过蜡像。古埃及在殡葬仪式中曾把蜡制神像安放在墓穴里。古希腊在宗教礼仪上常有蜡制神像陈列其中。古罗马面膜节,贵族家庭还将蜡制成的祖先面膜陈列出来或参加出殡。到了中世纪,欧洲曾将蜡像用于巫术,教堂里也已经有了为教徒们制作的还愿蜡像,并用蜡制面膜来纪念帝王和伟人,如意大利佛罗伦萨的阿努佳斯达教会内的圣像,成为已故帝王和伟人的化身。文艺复兴时期,有用失蜡法制成的青铜徽章像,安东尼奥·阿邦迪奥是当时享有盛誉的蜡像艺人。
17至18世纪,西班牙、意大利的彩色蜡塑浮雕风行一时,同时蜡像制作还推广到医学上,西西里人加埃塔诺·朱里奥·尊博曾与法国外科医生德斯诺琪合作制成人体解剖蜡像。在此期间,英国、法国、德国等一些欧洲国家,先后制作了许多精巧蜡像。 蜡像的仿真效果,推动了这门艺术的发展。1770年,在法国巴黎开办了第一个临时性的蜡像展馆,蜡像以一种固定的展示形式出现。1776年,瑞士蜡像艺术家库尔提乌斯,在法国巴黎的凡尔赛宫临时性展出了皇家成员大型宫廷舞会上多姿多彩的蜡像,有情有景,栩栩如生。1802年,玛丽·格劳舒尔茨(即杜莎夫人婚前名)利用年轻时与制作医学解剖蜡像的专家库尔提乌斯学艺的基础条件,收集和雕塑了当时著名人物的头像,特别是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她甚至收集了断头台下带血的人头塑成像,从法国移居到英国,在英伦三岛巡回展出,漂泊近33年,最终定居英国伦敦。1835年,杜莎夫人将这门艺术从法国传入英国,建立起永久性的“杜莎夫人蜡像馆”。1880年,法国记者阿瑟梅耶,与著名画家、雕塑家阿尔佛莱德·格雷万一起,在法国巴黎创办了“格雷万博物馆蜡像馆”。以后的百余年中,又出现了加拿大的维多利亚蜡像馆,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萨兰开斯特蜡像馆等等。蜡像艺术馆的建立,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欣赏蜡像,感悟历史、珍视现实,与自己崇尚的人物“近距离”接触。这使蜡像这门艺术趋于大众化、仿真化 。
发展
或许是源于蜡像艺术的仿真感染性强,或许是中国早在2500年以前就存在失蜡铸造工艺,或许是现代的文化生活中人们更加追寻直观和寓教于乐,这门艺术传入中国后,便因循着民族文化的意识、观念、信仰、喜好、需求和经济利益的变化而发展。 1919年五四运动后,我国古代服饰的研究学者程枕霞先生,受到西方蜡像馆的启示,拟用真人大小的蜡人穿着历代服饰,向国内外参观者介绍我国的服饰文化;1765年,科特斯为路易十五的情妇Marie Jean Barry制作了一尊蜡像,科特斯可谓是杜莎夫人的引领导师,杜莎夫人(1761-1850)是法国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以制作蜡像而闻名。她自小随科特斯学习蜡像制作技艺,成名作:法国作家伏尔泰的蜡像。由于蜡像艺术的仿真感染力和复原的真实性以及较强的可信度,加上中国早在2500年以前就存在失蜡铸造工艺,使这门艺术传入中国,迅速产生了强烈的呼应,并带着深厚的中国民族文化色彩断创新。1957年程枕霞先生在广州文化公园设专厅展示蜡像服饰作品。20世纪30年代,山东孔庙曾塑有孔子蜡像;1990年由香港实业家陈树锴先生集资,张守祥先生创办了小有规模的“北京蜡像馆”。1992年,邹人倜 借鉴电影特型演员用硅橡胶补妆造型的经验,成功研发出仿真硅胶像。与蜡像不同的是,这种写真雕塑采用高分子材料代替石蜡,给广义的蜡像增添了一个硅胶蜡像分支,至此广意的“蜡像”不再局限于其“蜡”的材质,即高分子硅胶材质的蜡像,也就是所谓的硅胶蜡像。随后,出现了“西安事变蜡像馆”、“西安秦皇蜡像馆”、“北京明皇蜡像宫”、“大连金石蜡像馆”以及博物馆、纪念馆也纷纷用蜡像艺术展现历史,这些蜡像展都以不同的题材反映了某种文化和历史内容的瞬间。
2002年,代表着中国蜡像艺术水平,专业的、具有较大规模的、权威的、教育性与欣赏性为一体的,蜡像人物与文物、实物相结合的国家级蜡像艺术馆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诞生。
中国蜡像馆运用蜡像艺术展示古今中外人物,弘扬人类文明。展示内容力求历史地、客观地反映各类人物。在陈列的蜡像人物中,以中国人物为主,辅之少量的外国人物;以近现代人物为主,辅之少量的古代人物;以写真人物为主,辅之少量的情景人物。
中国蜡像馆的创作队伍是由国内具有较高水平、艺术精湛的雕塑专家、蜡像艺术家组成的。他们创作了本期蜡像人物126尊。在展出的蜡像人物中有以祖国的盛衰和人民的忧乐为怀,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军事家,又有在中国历史上居尊的思想家、教育家;既有中华民族的科技精英,又有以宏篇巨著流传后人的文史俊彦;既有体坛夺冠的勇士,又有影视界迷人的群星;既有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又有先人后己、公而忘私的群众楷模等等。他们与构思巧妙极具艺术氛围的场景相互映衬,情景交融,更显得惟妙惟肖,光彩照人。
中华民族悠悠数千年,英杰辈出,灿烂文明举世景仰;神州大地颂改革开放,繁花似锦,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中国蜡像馆还将不断扩大规模,建成一个规模宏大的高水平的蜡像馆 。
国外知名蜡像馆,已经成为颇具影响力的景点,山西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也应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蜡像馆。”近日,参观过国外蜡像馆后,省政协委员王彦平提交议案,建议在我省筹建“三晋历史文化名人”蜡像馆,让更多人能近距离接触“三晋名人”,带动旅游的发展。

⑺ 蜂蜡的发展历史

中国使用蜂蜡的历史十分悠久,几乎是和蜂蜜同时发展起来的。蜡烛始于《周礼,秋官·司恒氏》有“共坟烛庭燎”。《神农本草经》将蜜蜡列为医药“上品”。西汉时期岭南即制作蜡烛。晋人葛洪在《西京杂记》(340年左右)中讲:“南越王献汉高帝石蜜石斛,蜜烛二百枚,帝大悦。”。蜜蜡用于民间印染可从汉代开始,古称“蜡缬”现称“蜡染”。西晋已能将混合的蜜蜡分开提炼,分别利用。用蜂蜡制作蜜印(蜜章)、蜜空、蜜展和工艺品蜡风。所谓“蜜玺”,《宋书·礼志二》记载,武帝泰始四年(468年),文明王后崩,将合葬,开祟阳陵,使太尉司马望奉祭,进皇帝蜜玺绶于便房神坐。“蜜玺”为已死帝王而刻的蜡玺,用以殉葬。所谓“蜡屐”(木鞋),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阮遥集(孚)好屐。……或有诣阮、见自吹火蜡屐,因叹曰:“未知一生当箸几量屐。”见自吹火蜡展,就是在木屐上涂蜡。
唐朝蜂产品的加工技术突破了历代窠臼,特别是拓宽了蜂蜡利用范围,官苑豪门也常利用蜂蜡。陕西永泰公主及章怀太子墓的基道上,都有侍女秉烛而行的壁画。唐诗中也有大量描写蜡烛的诗句。
贾公彦还记载了“以苇为中心,以布缠之;饴蜜灌之”的制烛方法。此外,还利用蜂蜡藏书,印染和作丸衣。蜡诏、蜡书、蜡丸亦为唐代始用。蜡缬布亦颇盛行。
顾况《采蜡一章》描写采蜜人攀登危崖割取蜜蜡的情景。以蜂蜡为原料的蜡烛、蜡丸始于唐代,蜂蜡跻身于蜡染、印染工业开拓了蜂蜡利用的前景。至少有1300年历史的蜡织布,始于汉、盛唐,20世纪90年代又风靡于世。用蜂蜡封藏沼书(《资治通鉴》)272卷,
后唐同光元年(923年):“梁主登建国楼,面择亲信厚赐之,使之野服,资蜡诏,促段凝军”。女真族向宋朝进贡蜜蜡,
《契丹国志》(卷22):“自意相率以金、帛布、黄蜡、天南星、人参、白附子、松子、蜜等诸物入贡”。蜂蜡可作为燃料用,《晋书·石祟传》:“(王)以粕澳釜,祟以蜡代薪”。
在宫中有“蜜印”之说,《晋书·本传》晋山涛以太康四年(283年)亡,策赠新沓伯,蜜印紫绶。“蜜印”即是死后追赠官职所赠的蜡印。《旧唐书》(973年)、《新唐书·李澄传》(1060年)中记载用蜂蜡作丸衣制蜡丸(或称蜜丸)。蜡缬布在唐代亦颇为盛行。

⑻ 清朝末年时期蜡怎么样

1、公元1912年清朝结束。
2、清末状况:
(1)晚清社会危机四伏,民族危机尤其严重,回二十世纪伊始,中国与列强答签署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更是加重了社会矛盾,清政府慌忙抛出的新政和预备立宪,使地主集团离心,立宪派齿冷,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形势的高涨。
(2)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各地纷纷响应,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列强也由准备干涉转变为政治中立,受袁世凯软硬兼施和全国各界及各地共和声势不断发展的影响,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清廷决定妥协,于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溥仪下诏禅让,清朝统治正式结束。
3、但一般地,把二十世纪最初到1912年的这段时间叫做清朝末年。
4、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共历十二帝,入关后传十帝,享国268年。

⑼ 抛光蜡的由来与历史

抛光蜡(polishingpaste)别名抛光膏、抛光皂。抛光蜡的重要成份:以高档脂肪版酸与高档脂肪醇天生的酯类为权重要成份、来源于动动物的自然蜡如鲸蜡、蜂蜡、羊毛蜡、巴西棕榈蜡、小烛树蜡、木蜡芬芳蜡;高岭土厂家以碳氢化合物为重要成份的矿物性的自然蜡如液体白腊,凡士林、白腊、微晶蜡、白蜡、褐煤蜡;经化学改性的自然蜡如各类羊毛蜡化学改性衍生物等。

⑽ 蜡是多少年前有的

蜡烛起源于原始时代的火把。原始人把脂肪或者蜡一类的东西涂在树皮或木片上,捆扎在一起,做成了照明用的火把。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出现的蜜蜡可能是今日所见蜡烛的雏形。在西方,有一段时期,寺院中都养蜂,用来自制蜜蜡,这主要是因为天主教认为蜜蜡是处女受胎的象征,所以便把蜜蜡视为纯洁之光,供奉在教堂的祭坛上。从现存文献看,蜜蜡在我国产生的时间大致与西方相同,日本是在奈良时代(710~784年)从我国传入这种蜡烛的,和现代蜡烛相比,古代蜡烛有许多不足之处。唐代诗人李商隐有“何当共剪西窗烛”的诗句。诗人为什么要剪烛呢?当时蜡烛烛心是用棉线搓成的,直立在火焰的中心,由于无法烧尽而炭化,所以必须不时地用剪刀将残留的烛心末端剪掉。这无疑是一件麻烦的事,1820年,法国人强巴歇列发明了三根棉线编成的烛心,使烛心燃烧时自然松开,末端正好翘到火焰外侧,因而可以完全燃烧。但蜡烛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它的材料一般是有许多缺点的动物油脂,解决这一难题的是舍未勒尔等人。1809年6月至7月间,法国科家舍夫勒收到一家纺织厂的来信,请他分析、确定他们寄来的一个软皂样品的成份.他拿着这封信思索了很长时间,心想:要研究肥皂,看来还得从原料油脂入手.在仪器设备非常简单、朴素的学校实验,他研究了皂化过程中需要使用的各种油脂。经过大量实验,他第一次发现了这样的事实:在一切油脂中,不论其来源如何,脂肪酸的含量均占95%,其余的5%则是皂化过程中生成的甘油。通过研究他搞清了皂化过程的本质,同时他还有一项重大的发现:当时用油脂做成的蜡烛,由于里面有甘油,燃烧时火焰带烟,气味难闻。若改用硬脂酸做成蜡烛,燃烧时不仅火焰明亮,而且几乎没有黑烟,不污染空气。舍夫勒尔把他的发现告诉盖一吕萨克,并建议两人共同研究如何具体解决这个问题。他们用强碱把油脂皂化,再把得到的肥皂用盐酸分解,担取出硬脂酸。这是一种白色物质,手摸着有油腻感,用它制成的蜡烛质地很软,价钱更加便宜。1825年,舍夫勒尔和盖一吕萨克获得了生产石蜡硬脂蜡烛的专利。石蜡硬脂蜡烛的出现,在人类照明史上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后来,有人在北美洲发现了大油田,于是可从石油中提炼出大量的石蜡,较理想的蜡烛因此在全球得到了普及、推广。

阅读全文

与蜡多少年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