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简介 > 吴川青林村有多少年历史

吴川青林村有多少年历史

发布时间:2021-03-15 02:55:37

Ⅰ 昔马镇从有人到现在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昔马镇地处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西部,是祖国边境线上的一个高寒山版区镇,权位于东经97°44′55″——97°63′55″,北纬24°51′25″——25°16′23″之间。东南面与太平乡,南面与铜壁关乡、西面与那邦镇接壤,西北面与勐弄乡及缅甸毗邻,国境线长18.3公里。镇政府距县城55公里,距州府206公里,自古为南方“丝绸之路”的最后出境通道,是盈江县的主要边境口岸之一。
全镇辖3个村委会,23个自然村,37个村民小组。土地面积为337498.5亩,其中:耕地20768亩,人均2.5亩;林地178758亩,森林覆盖率高达62.5%。2004年末全镇总人口9317人(1900户),其中农业人口8306人(1683户),以汉、傈僳、景颇三种民族为主体。
旅居日本、美国、泰国、裴济及港、澳、台地区14000多人,1990年11月9日被德宏州人民政府命名为“华侨之乡”。

Ⅱ 郭石谷村有多少年历史

郭石谷村一共拥有近200年的历史,是一个拥有悠久文化历史的村庄。

Ⅲ 关于吴川历史

吴川,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早在新石器时代,吴川的先民便在这里繁衍生息。吴川在唐虞时代属南交,禹贡属荆扬南裔,殷、周属南越,周末属百粤,秦时属象郡,西汉初年属南越国地,三国至南朝宋、齐时期,吴川先属广州高凉郡高凉县;424~453年(宋元嘉年间)始置平定县(吴川县前身),隶高凉郡;589年(隋开皇九年)废平定县设置吴川县,唐属邕管都督府罗州招义郡;五代南汉属罗州,公元982年(宋开宝五年)废罗州属广南西路辩州;982年(太平兴国五年)改辩州为化州,吴川随隶化州;1377年(洪武九年)改属高州府,清沿明制仍属高州府,至今1400多年历史。
2000年,吴川市辖5个街道、12个镇,总人口822482人(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2002年,吴川市辖5个街道(梅菉、博铺、海滨、塘尾、大山江)、12个镇(兰石、覃巴、吴阳、中山、黄坡、振文、樟铺、板桥、塘㙍(㙍字为“土、叕”两字合为一字)、长岐、浅水、王村港),159个村委会、28个居委会;截至2005年12月31日,吴川市辖5个街道(梅菉、博铺、海滨、塘尾、大山江)、10个镇(兰石、覃巴、吴阳、黄坡、振文、樟铺、塘土叕(“土叕”两字合为一字)、长岐、浅水、王村港),其中黄坡镇合并了中山镇,塘土叕(“土、叕”两字合为一字)镇合并了板桥镇。

Ⅳ 南云齐村有多少年历史

境域建置多变,区划频繁。商、周、春秋时期属鄫国,战国时期归属楚国,秦代隶属薛郡,汉代改属东海郡,南北朝属兰陵郡,隋代后先后隶属彭城郡、沂州、邳州、峄州、兖州府。清末民初,分属峄县鄫城乡陈下社、西南社、郭南社。1930年,分属峄县二区齐村乡、郭村乡、卓山乡。1946年以后,先后属枣庄特区、枣庄行政区。1949年先后分属峄县郭里集区、枣庄区、庄头区和白彦县第九区。1953年归属峄县第十九区。1956年,齐村乡属邹坞区;郭村、良庄、韩庄乡的20个自然村合并为郭村乡。1958年3月,齐村、郭村乡直属峄县。同年9月,合并成立曙光(枣庄)公社。1962年6月,析置齐村、渴口等公社。1984年4月,齐村撤乡建镇,渴口公社改社为乡。1997年1月,渴口改乡为镇。2001年3月,渴口镇并入齐村镇。
齐村镇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历史名村有商周建村的郭村,唐代建村的齐村、曾店,宋代建村的渴口,明代建村的凤凰岭等。
商、西周时期古文化遗址位于大峪村北100米处,出土文物有兽骨、纺轮、陶鬲足、罐、钵等。汉孟壤故城位于郭村西南部,其南北、东西各约500米。城内散见少量绳纹灰色筒瓦残片、夹砂红陶残片,出土物有铁、镞、鬲足等。该故城与位于其东部的渴口汉代古墓群有密切关系。
求采纳

Ⅳ 吴川的历史文化

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发展,文化呈多元化,宗教信仰环境宽松,原有民俗民风、理想信念、宗教信仰受到冲击,形成新思想、新文化、新时尚。外地外国传入的礼仪习俗,与原有思想、原有文化、原有时尚,互相交融、共存共荣。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生老婚丧祭、岁时节日喜庆、社会礼仪习俗、生产生活习俗、陋规陋习恶习等,既受到严重冲击,又与新思想、新文化、新时尚共存。人们碰到相对应的事,往往既行旧礼、沿袭旧俗,又行新规,开创新时尚。
吴川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新中国成立后,县委、县政府重视开展文化活动,形成了文艺辅导、图书阅览、有线广播、粤剧演出、民间文艺大巡游等多元化文化发展格局。改革开放后,群众文化活动更多姿多彩,形成了美术、书法、摄影、诗歌、文学、民间文学等创作热潮,创作出一大批文艺作品,在省级以上发表和展出。
民间艺术推陈出新,传统的泥塑展,除了在梅菉头展出外,解放路、沿江路、海港大道、江心岛都有展出。每年正月十五晚,隔海花桥万人游,十六、十七梅菉头、梅岭、隔塘、瓦窑等地居民都装饰飘色、舞狮、舞龙、舞貔貅出游。
吴川三绝(飘色、泥塑、花桥)、吴川元宵享誉海内外。1987年2月,美国华盛顿大学音乐系民族音乐博士孙旦礼到吴川考察戏剧和民间艺术。1988年3月8日晚,中央电视台首次播出吴川元宵民间艺术活动实况专题节目。吴川的飘色、花桥、泥塑、活动彩塑、花塔于1990年应邀赴广州参加“中国首届旅游艺术节”。 吴川境内有土白话、东话(黎话)、海话等几种口音。土白话又有吴阳口音、梅录口音、塘缀一带口音的差别。吴川讲吴阳口音的人数最多,以靠近湛江的吴阳、黄坡一带口音最为正宗。吴川话一般泛指吴阳、黄坡一带的话音。
吴川话最大一个特点就是古味浓重。融合了高阳片粤语、闽语、俚僚古越语的特殊混合型语言,某些发音至今还保留着闽语的特征。后来由于受高州府白话的影响,逐渐白话化,然而其始终与其他白话保持着巨大的差距,与其他白话分支皆无法沟通。吴川话属于粤语吴化片,也是吴化粤语的代表方言之一。发音上,吴川话平平仄仄极为协调,全国少有。
对亲人的称谓上,吴川话则颇具古意。如称呼父亲为爸或老窦,也有称叔、称哥的;称呼母亲为妈、娘或娜;称呼父亲的大姐为(杯奶),称呼大姐为(女甫)。称呼祖父为亚爹,祖母为亚奶,曾祖父母为公祖、婆祖;媳妇称丈夫的父亲、母亲为家君爷、家婆;称媳妇为新妇;称外祖父为外公,外祖母为外婆;称母亲兄弟的妻子为妗,祖母的兄弟和妻为舅公、妗婆;称儿子为仔儿或马骝仔等。
吴川境地除土白话之外还有东话(即雷话)、海话(吉兆话)。
一、土白话分两类:
一类是以梅录话为代表的土白话,有梅录口音、塘缀口音、长岐口音之分。梅录口音主要通行于梅录街道;塘缀口音主要通行于西北部的塘缀区;长岐口音主要通行于北部的浅水区和长岐区,和相邻的茂名、化州白话口音接近。另一类是以吴阳话为代表的“土白话”(当地亦称为黑话)。它通行于吴阳、黄坡、塘尾、振文等镇街。据统计,讲吴阳话(黑话)的人占全市总人口的60%以上;今坡头区属湛江市,旧属吴川县辖,九成的居民也是讲吴川话。梅录话、吴阳话都属白话,具有白话的共同特征,大体上可以互相交流。比较之下,梅录话跟“广府话”稍接近,吴阳话跟“广府话”有明显不同,这就是所谓“土”。
二、东话
东话即黎话,也叫雷话,和雷州、徐闻一带的雷话很接近,都是属于闽语方言。它主要分布于兰石、王村港、覃巴等镇。据估计,说东话的人数近十万人。这几个镇地理位置上正好位于吴川市东部,且与邻近电白县水东镇相连,电白县把水东镇的话叫“东话”,吴川的东话也因此得名。
三、海话
海话也叫吉兆话,分布在吉兆一带,这是一种濒危语言。 【元宵风俗】
农历正月十四至十七日,吴川元宵节热闹非凡,梅菉街道的大街小巷、张灯结彩,游人如潮,好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元宵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有栩栩如生的泥塑和电动彩塑,有竹木搭造高高耸立的五级牌楼和花塔,有五光十色的花桥,有浩浩荡荡的大游行。游行时锣鼓喧天,舞火龙、舞狮子、舞貔貅、舞二真、舞六将、踩十番、吹长笛,玩陶鼓,有各式各样的彩车、“地色”和精彩巧妙的“飘色”,还有多姿多彩的花簇队、彩旗队、仪仗队和武术队,全城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尤其是飘色、泥塑、花桥,被为誉为“吴川三绝”,吸引万千海内外人士前来观赏。
据有关部门统计,每年元宵节期间,直接参与艺术活动的人数达十万人,前来观赏元宵的游客达100万人次。中央电视台和广东电视台曾先后几次向海内外播放《广东吴川三绝》和《吴川元宵节大巡游》专题片,赢得了很高的声誉。2000年,吴川市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2年,吴川市把元宵节正式定为“吴川元宵民间艺术节”。
【吴川三绝】
广东湛江的吴川市的飘色、泥塑、花桥被誉为“吴川三绝”,吴川飘色1992年和1997年两次进京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2003年吴川飘色造型作品晋京参加中国首届文物仿制品既民间工艺品展,荣获金奖;2000年,国家文化部命名吴川市梅菉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飘色、泥塑)”, 广东省文化厅命名黄坡镇为“广东省民间艺术之乡(飘色)”;2006年5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入编“吴川飘色”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吴川飘色被列为“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吴川泥塑2007年11月被列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7月,吴川飘色作为广东省唯一一支受邀队伍参加了“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节”。2009年10月,吴川泥塑应邀参加无锡全国泥人精品展,泥塑作品被中国泥人博物馆收藏。2010年6月,吴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挂牌成立。
飘色
吴川飘色始于清代,以儿童乔装各种人物,站或坐在“色板”上面,在游行时手舞足蹈,飘飘如仙,惊险美妙,被誉为“隐蔽艺术”和“东方飘游艺术”。2003年9月,吴川飘色造型赴京参加中国首届文物仿制品暨民间工艺品展,荣获金奖,被专家学者誉为“独具中国岭南民间艺术风格”。2005年,吴川飘色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06年6月,应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邀请,吴川飘色参加了7月1日在香港举行的香港各届庆回归暨特区政府成立九周年庆典大巡游活动,深受各界人士的好评,香港各大报刊、电视台作了专题报道。2006年元宵节,吴川举办全国首届“鼎龙杯”飘色大汇演,吴川飘色3套获金奖、4套银奖、1套铜奖。
泥塑
泥塑源于唐代。泥塑人物造形千姿百态,逼真动人,思想性艺术性很高。吴川民间雕塑园是我国首间民间雕塑园。中国著名雕塑艺术家、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潘鹤,为雕塑园题写“吴川民间雕塑园”园名,园内已塑造一批泥塑艺术品,供游人欣赏。 梅菉街道素有“泥塑之乡”的美誉。据传梅菉的泥塑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泥塑的兴起、发展,与梅菉发达的陶器砖瓦业有关。据传唐朝末年,有一年元宵节,梅菉瓦窑村一个制陶艺人闲着无事,随手用陶泥捏起人像来,吸引了许多人来观看。这样一来,别的制陶艺人也都来捏泥人,无形中形成了元宵节的泥人展览。以后,瓦窑村人便捏泥塑像庆元宵,逐渐形成地方习俗,繁衍开来,泥塑艺术也就播及周围村庄,如梅菉头、窑地等村庄都深受影响。每逢元宵佳节,在梅菉的大街小巷和附近村庄都会展出像真人一般大小的泥塑。2000年,吴川市梅菉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能获此殊荣,吴川泥塑功不可没,只要说到泥塑,人们就会想到吴川,泥塑为吴川增加了知名度。
花桥
吴川花桥始于明代。它横跨河流两岸,桥上面高盖布棚,挂满五光十色的灯笼、彩旗、彩带、气球;桥两侧各种鲜花争奇斗妍,诗画琳琅;桥头有大型泥塑“仙女散花”,雕刻精细,巧夺天工。夜色的花桥,彩灯闪烁,清波流华,有如彩虹横空,极为壮丽。 【菜式系统】
吴川菜属于粤菜系统,与广州菜是一脉相承的。吴川菜承继了粤菜之传统,汲取了粤菜之精华。什么是现代粤菜流行的风味?用“清、鲜、嫩、滑、爽、香”六个字可以做概括,这六个字也可以用于概括吴川菜的特点。吴川的街头小炒的特点是重香味,求镬气。吴川街头小炒重香味,但只用少量的姜、葱、蒜茸做“料头”爆香,而较少用辣椒、胡椒、八角、茴香等辛辣性的味道较浓重的香料做佐料,因而味道不会太过浓重。吴川菜香而不浓,是一种沁人心脾的清香;镬气指用武火把镬(炒菜的大铁锅)烧热,加油,把油烧开后,放下少量姜、葱、蒜泥爆香,然后猛火快炒,炒出来的菜特别香。这样炒出来的菜称之为有“镬气”,也就是火候恰到好处的意思。
吴川喜宴的菜式丰富,邻近县市的喜宴一般为十三道菜,其中一汤一糖水,而吴川喜宴有十六至十八道菜,一般十八道菜最常见,因为吴川人喜欢“十八”的谐音为“实发”,也就是“一定会发达”的意思。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吴川人摆酒请客,都很多人喜欢在家里摆,有的甚至临时借用街道,在街道旁搭起棚架垒起灶,酒肉满街飘香。左邻右里,三姑六婆,一起来帮忙,劏鸡杀鸭,洗锅涮碗,搬台摆凳,忙得不亦乐乎。现在有了专业的家庭宴席队伍,主人家只需点好菜,其余的一切工作和杂务全部包给了专业队伍。比起在酒店办宴席,在家办宴席既省钱、菜式也丰富,家里还可以热热闹闹,亲朋挚友一片喜气洋洋。
吴川人对于别人请自己赴宴,一般是逢请必到的,这是对请客的人的尊重,除非很特殊的情况才不到,但就算人不到礼金也必到。
【名优特产】
吴川,物华天宝,资源丰富。这里气候温和,山清水秀,土地肥沃。盛产稻、糖蔗、花生、黄麻、西瓜、柑橙、龙眼和北运菜等农产品。万亩生态保护区,是各种珍禽、候鸟的天堂,有“天上人参”之称的禾花雀就是云集于此。水产品以海蜇、沙螺、米蟹著名。矿产资源有石墨矿、钛铁矿、黄金矿以及石英、花岗岩、高岭土、玻璃砂等。
吴川美食闻名四方,旅游文化美食节更是吴川的特色和品牌。吴川饮食文化发达,闻名遐迩的沙螺、中国四大名蟹之一的芷寮膏蟹等都久负盛名。除了大型宾馆酒楼外,小型饮食档遍布大街小巷,各种风味小吃通宵营业。吴川美食之多,就不一一列举了,下面主要列举几种比较普遍的美食。 烂镬炒粉
吴川炒粉以“坡尾炒粉”最出名。坡尾人炒粉的镬并不用完整的镬,而是先去掉两个镬耳,再把镬沿削小,戏称“烂镬”。据说烂镬炒粉火匀、火旺、粉香,有“镬气”。炒粉时,先把镬烧旺,下花生油,再下猪油,放蒜子爆香,再下粉丝猛火急炒,接着下酱油、白糖、味精,搅匀后再慢火炒至黄色,最后撒下葱花或芫荽,即可上碟食用。在梅菉,街头、巷尾、小食店,甚至高档酒店都有烂镬炒粉出售。烂镬炒粉是吴川美食第一大名片,享“吴川第一炒”之美誉。
吴阳沙螺
吴川地处海滨,水产品极其丰富,其中沙螺、海蜇和芷寮蟹蜚声遐迩。沙螺,学名为尖紫蛤,又名西施舌,吴阳沙螺在清朝为贡品,因产于鉴江河与海水交汇地方,咸淡水交融,其肉雪白清脆,其汤甜润可口,吴阳沙螺粥尤为美味。
芷寮蟹
芷寮蟹,因其产于芷寮海域而得名,芷寮村位于鉴江出海口,水中浮游生物多,蟹体肉质嫩美,顶部膏结如子,有“米蟹”之称,每年农历二月为最佳,故有“正月沙螺二月蟹,不羡山珍羡海鲜”的名句。 吴阳海蜇
海蜇,原名水母,吴川人俗称海蜇为“捞”,吴阳沿海的海蜇最为出名。海蜇的营养极为丰富,加工后的产品,称伞部者为海蜇皮,称腕部者为海蜇头。
塘尾粉皮
粉皮经济、美味可口,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此项纯手工作坊技艺几乎失传。现今粉皮食品成了广大百姓的早餐消夜的首选和至爱。粉皮因为凝聚了风土人情,也蕴藏着厚重饮食文化。
吴川粉皮制作极其简单:将大米去净杂质,用清水浸泡1小时,磨成稀粉浆,取适量的粉浆倒在罩有薄布的竹箕内,放进大锅沸水上,加盖用旺火蒸熟。取出后反倒在准备好的木板上,揭下薄布则成。
吴川粉皮皮薄,韧而爽滑。因此,它的吃法多种多样:可捞,可汤煮,可炒。捞粉皮是一种既简单又实惠的吃法。粉皮现在在吴川的农村很少见了,在梅菉、塘尾、吴阳、黄坡等市场里倒有不少。吴川的粉皮,当数塘尾市场的粉皮最有历史,把成块的粉皮卷成卷条状,切段,浇上酱油、芝麻等便可食。
蟛蜞汁
吴川蟛蜞汁清香可口,消滞化积,是当地人极喜爱的佐餐酱品小食,也是馈赠远方亲友极富地方风味的珍稀礼品。吴川蟛蜞主要繁殖于吴阳的芷寮、限口和黄坡、中山沿海一带的滩涂或毗接的水稻潮田中。
田艾米乙(音)
每年春耕的田野上长满灰绿色的田艾,一般采摘顶部田艾芯,然后晒干制成田艾绒,用煮好的田艾绒红糖水和米粉搓成皮,然后包上白糖、花生、椰丝等做成甜味的田艾米乙,香味的则用新鲜虾仔、生葱、瘦肉等作馅。吴川田艾米乙尤以黄坡出名。还有番薯饼、虾饼也非常美味。
吴川八宝饭
吴川八宝饭于1922年在吴川梅菉镇创制的。参照宫廷八宝饭,根据吴川的物产条件,结合当地群众的口味习惯,创制出吴川风味的八宝饭,按吴川的风俗习惯,多数宴席都要上八宝饭。
黄坡蒜头
黄坡镇位于鉴江平原,具有制作蒜头特厚的天候。腌制的蒜头选用黄坡镇出产的优质白蒜,去掉须根,放置大缸内,倒入浓醋、盐,浸三四天,然后捞起另置缸内放淡醋、红糖、白糖浸十几二十天。成品呈灰绿色,有光泽,蒜辣醋香扑鼻。
吴川麻通
吴川糖果生产中的独特名优产品,成品粗如甘蔗,长7~8公分,中空充满泡沫,入口松脆香甜,是糖果中佳品。麻通的制作,在吴川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但其制作技术长期秘传,直至60年代才公开。 吴川瓦煲狗肉
狗肉是驰名粤西的风味食品,吴川的瓦窑煲狗肉,更以其独特的香滑味浓而压倒同行。吴川瓦窑煲狗肉历史悠久。俗话说:“狗肉滚三滚,神仙企唔稳。”
苏村番薯
“吴川番薯贵过米。”这是许多人熟知的一句俗话。吴川长岐镇苏村种植的番薯尤为出名,是吴川特产之一。苏村的地理环境独特,这里的土壤属粘质土,含各种微量元素,其中土壤里各种钙化合物含量很高,加上有光照,雨量充足,番薯高产而且味道独特。

Ⅵ 吴川的月饼有多少年历史了啊

据说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可谓是韵味深厚,才能成就今天美味的吴川月饼,成就南方月的五仁金腿。

Ⅶ 吴川历史名人

古代政治杰出人物:陈兰彬(1816~1895)晚清时期大臣、学者,首任中国驻内美公使。 近代杰出政治容人物:李汉魂(1894-1987),字伯豪,号南华,汉族,广东吴川人。 现代杰出政治人物:刘华秋,1939年11月生,广东吴川人。 国家级历史名人:元代吴川人(生卒年月不详)。元朝末年任江淮指挥使。 自由民主斗士:庞雄,(1891-1911),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广东吴川人。 引进外来粮食作物第一人:林怀兰,中国引种番薯第一人,广东省湛江市吴川市梅菉镇人,于明万历年间由越南将番薯种带回中国。 经济人物:许世勋(1921—)男,香港企业家。祖籍广东湛江吴川坡头。

Ⅷ 城隍土城村有多少年历史

城隍,有的地方又称城隍爷,是中国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为儒教《周官》八神之一。也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城隍是冥界的地方官,职权相当于阳界的县长(是真正专门负责人一生福寿禄和恶罚明的官职,而且不是神,称呼为城隍 判官等)

Ⅸ 湛江有多少年历史

市名由来
由“广州湾”到'湛江"市 1899年,法国强租当时名曰“广州湾”的雷州府遂溪县东部沿海(今湛江市区)法国人则称为“白雅特堡”(Fort Bayard),而此湛江对外贸易盛极一时。1943年,日军侵略者从法国人手中接管“广州湾”,到45年日本投降后,民国政府于当年9月21日光复广州湾,以原范围划设市治,因史上曾属椹川县,境内东海岛曾设椹川巡检司,古“椹川”亦有称为“湛川”,故定名“湛江”市。
悠久的历史
今湛江辖地远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约4000年前夏、商之间)便有了人烟。秦皇统一中国后,今湛江辖地归属象郡。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南部徐闻、海康、遂溪三县属交趾部徐闻县;北部吴川、廉江两县分属交趾部高凉县和合浦县。 以后,南部三县先后属交州、合州、南合州、东合州,至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改东合州为雷州,统管雷州半岛三县,直至清代;北部两县先后属广州、罗州、化州,至明清属高州。 1899年,晚清政府与法国签署《广州湾租借专条》,“神州后门上的一把铁锁”-广州湾,被强租法国。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闻一多先生写下了名篇《七子之歌》(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 广州湾 九龙 旅顺大连等七处“失地”),其中第五章便是“广州湾”湛江。 广州湾法国公使署旧址(正面)
[1]?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陆续解放湛江全境。此后,五县先后属广东省南路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高雷区专员公署、粤西区行政公署、湛江专区专员公署、湛江地区行政专员公署。1983年9月,湛江地区与湛江市合并,五县划归湛江市。 湛江市区历史上属遂溪、吴川两县。隋至唐初,郊区湖光镇旧县村曾先后为铁耙县、遂溪县县治;南宁景炎三年(1278年),宁帝禺即位于市区硇洲岛,升硇洲为翔龙县;明洪武年间至清雍正年间,曾先后在市郊旧县村和东海岛设置椹川巡检司。
历史事件
清光绪二十五年十月(1899年11月)法国胁迫清 政府签订《中法互订广州湾租界条约》,将遂溪、吴川两县属部分陆地、岛屿以及两县间的麻斜海湾(今湛江港湾)划为法国租界,统称“广州湾”,划入法属印度支那联邦范围,设广州湾行政总公使署,受安南总督管辖。? 民国32年(1943年)2月,复为日本侵略军所占,曾建立极为短暂的日伪政权。 民国34年(1945年)9月21日,由我国收回,以广州湾范围划设市治,定名“湛江市”。 1946年1月15日成立湛江市政府,为省辖市,并隶属广东省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民国37年(1948年)3月改隶属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民国38年(1949年)5月,改隶十四区行政督 察专员署;公署设于湛江。 1949年12月19日,湛江解放仍为省辖市。 1952年11月起,先后归属粤西区行政公署、湛江专区专员公署、湛江地区行政专员公署。 1983年9月地区与市合并为湛江市,为省直辖市。

Ⅹ 沙琅镇多久历史有多少年

沙琅镇位于电白县北部,自古有“上佛山,下梅菉,小沙琅”之美誉。隋、唐代为电白县南境,明立得善乡一图,明嘉靖五年(1526)设置狮子堡,清雍正九年(1731)设沙琅巡检司于狮子堡,民国为第四区。解放后曾为电白六区和十三区,1953年9月为沙琅、大历乡。1958年9月隶东风人民公社,1959年6月置沙琅人民公社,1983年11月置沙琅区,1987年撤区建镇。全镇总面积89平方公里(城区面积8.2平方公里),下辖15个村委会和2个居委会,2012年末户籍总人口83430人(其中城镇人口2.8万人)。沙琅镇地处电白县山区六镇中心,三茂铁路贯穿全境,有省、县道6条,交通便利;拥有全县最高大坝(38米)、总库容达5670万立方米的黄沙水库和全境最长的母亲河--沙琅江,水源充沛。沙琅江西部平原居多,东部属丘陵地带。镇内物产丰富,盛产荔枝、龙眼、香蕉、甘蔗、大米、北运菜、木材、南药(槟榔、胡椒、砂仁、八角、藿香、沉香)和金钱龟、石龟、鳖等。自建镇以来,先后荣获全国造林绿化百佳镇、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广东省卫生先进镇、省中心镇、省第二批“小城镇健康发展综合试点镇”、全国重点镇、茂名市文明镇等荣誉称号。2012年被评为“广东省宜居示范城镇”,沙琅镇尚唐跃进村被评为“广东省宜居示范村庄”,沙琅镇及尚唐村获批为广东省第一批名镇名村创建点之一。

阅读全文

与吴川青林村有多少年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