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简介 > j考古学发展历史有多久

j考古学发展历史有多久

发布时间:2021-03-13 03:31:28

A. 考古这个学科是怎么兴起和发展起来的

首先从西方来讲,最早源于欧洲贵族圈,大概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样子,好奇心是人的天性,而庄园主们有地、有钱,又有时间,他们就在自家庄园挖宝,这样逐渐在欧洲形成一门学科。
其次从中国来讲,真正意义的考古学开始于20世纪初,当时的史学界流行疑古思潮,就是说自商代以前的历史都是后代人瞎编的,纯粹是假的。当然有人反对这一观点,于是就有人提出唯有考古学才能解决这一争论。也就在那个时候,西方的学科思维也逐渐被中国学者接收,中国考古学也就应运而生了。

B. 欧洲的考古学的诞生距今大约有多少年

近200年
19世纪末,欧洲的考古学已经日渐兴盛。1901年,梁启超在《中国史叙论》中,讲到19世纪中叶以来,欧洲考古学家将史前时期划分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三期,并将中国古史传说与此相比照。1898年在河南省安阳小屯村首次发现了有字甲骨文;1900年在甘肃省敦煌石窟发现了储存有大量古代写本文书和其它文物的藏经洞,这是近代学术史上的两项惊人发现,并成为中国考古学诞生的前兆。1926年由李济主持,在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进行的发掘,是第一次由中国学者主持的田野考古工作。1927年,西北科学考察团成立,该团先后在新疆等地进行了一系列的考古工作。中国考古学的诞生和初步发展:

C. 中国的考古学已具有多久的发展历史

中国作为世界上文明发达较早的国家之一 ,很早就有学者注意进行古代遗迹的考察和古代遗物的研究。具有一定学术系统的金石学,产生于1000年前的北宋,到清代更为发达,形成中国考古学的前身。不过令人惋惜的是,这一切努力并不能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考古学,至多只能说为近代考古学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28年10月董作宾前往安阳小屯进行调查试掘,准备大规模地展开工作。这是中国考古学诞生的重要标志。1929年,李济作为当时中国唯一具有近代考古学知识和发掘经验的学者,被聘任为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主任。同年,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及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考古组分别成立。从此,中国有了自己的从事考古研究的学术机构。

D. 中国考古学会的发展历史

1976年后重新筹备,于1979年4月6~12日在西安召开成立大会,并举行第一次年会。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地60多个有关单位的代表 117人。会上,推选王冶秋、容庚、于省吾、徐中舒、商承祚、陈邦怀为名誉理事,产生了由64人组成的第一届理事会(另外为台湾省的考古工作者保留若干理事名额)。由夏鼐任理事长,裴文中、尹达、苏秉琦任副理事长,王仲殊任秘书长,王振铎、安志敏、陈乔、陈滋德、张政烺、贾兰坡、顾铁符、宿白为常务理事。
第二次年会于1980年11月17~22日在武汉举行,与会代表95人,以“楚文化研究”为重点进行讨论。
第三次年会于1981年12月8~13日在杭州举行,与会代表123人,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和“中国古代的青瓷与青瓷窑址”为重点进行讨论。
第四次年会于1983年5月9~17日在郑州举行,与会代表116人,以“商文化的研究与夏文化的探索”和“中国各地的青铜文化”为重点进行讨论。第四次年会上改选产生了仍由64人组成的第二届理事会(另外为台湾省的考古工作者保留两个理事名额),夏鼐任理事长,尹达、苏秉琦、贾兰坡任副理事长,王仲殊任秘书长,王振铎、安志敏、张政烺、顾铁符、宿白、谢辰生为常务理事。时有团体会员单位83个,其中包括省级考古文物机构、大学考古专业(系)和地方考古学会等;个人会员737人,绝大多数都是业务水平已相当于助理研究员和讲师的人员。
1985年3月,中国考古学会在北京举行了第五次年会,围绕中国古代都市遗址这个主题,包括中国古代城市的起源,中国古代都城的形制及规律,古代城址等问题进行了认真而热烈的讨论。
出版物有每次年会的论文集和《中国考古学年鉴》(1983年起)。

E.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一)初步形成时期(夏,商,西周),(二)成熟时期(春秋,战国时期),(C )广泛的发展时期(先秦至五代时期),(四)音响系统在(预宋代到清代的)
阿尔法
Alpha

F. 考古学家把人类历史进程概括为3个阶段。是哪3个阶段。

人类历史大概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个人管理的社会.在社会规模较小,人口数量较少的情况下,一个个相互独立的社会群体中,往往都是采取的这种管理方式,如早期氏族社会和由几个氏族联合起来、规模相对较小的部落社会.这个管理者,或是长者——同族中辈分最高的人;或是强者——最有力量、最强悍、最能带领族人战胜敌人和自然灾害的人;或是智者——最有办法和能力使族人生活环境不断改善的人.这要根据这个社会群体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或主要敌人来确定.个人管理模式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管理的范围比较小,一个氏族或一个小部落,人口几百或几千人(太大了不便进行管理,这一体制的效用就会受到影响);2、群体中的人一般都有血缘关系(血缘是一条纽带,往往可以化解人与人之间的很多纷争);3、管理者相比较于同族中的其它人具有明显的优势,被公众所信服和推举;4、族人基本平等,大事共决,最高管理者不一定有凡事独断的权力.这种社会管理模式的最大挑战,是最高管理权的转移与交接,有时候这一过程是和平的,有时却可能是暴力的.所以,人们对这一过程进行了很多制度设计,同时还加了一些宗教的神秘.
二、家族管理的社会.随着人口自然增长和战争中俘虏增加,一些氏族(部落)的规模越来越大,旧有的社会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发挥有效的作用,人类就需要创新新的社会管理模式.只是这个创新过程比较血腥罢了.当一个或多个社会群体发展到一个个人再也无法管理的时候,人类社会就进入到家族管理的时代,这个时代包括原始社会晚期和奴隶制、封建制社会.其主要主要特点是:1、规模增大,大到了一个人再也无法实行有效管理的程度(当然,规模的大小也是有区别的,可能是几个部落的联盟,有几万到十几万人口;也可能是一个小公国,有几十到上百万人口;还可能大到如俄罗斯的疆域和多到如中国的人口);2、同一社会中不再有同一血缘关系;3、社会管理者不再一个人,而是一个家族集团;4、管理者集团中核心人员往往有紧密的血缘关系;5、统治权的更替往往采取世袭制;6、往往有一个官僚系统来协助完成对整个社会的管理;7、统治者往往会用联姻的方法,来维系其它家族集团的关系,扩大自己的政权基础,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8、这类国家(或王朝)中一般不会有真正的平等,统治家族永远都会为自己保留一份特权;9、旧的国家或王朝被推翻,不会带来管理模式的根本性改变,往往只是以一个新的家族来替代旧的家族.这种情况曾沿续了几千年,在中国、在西方都很普遍.这种家族统治的国家(王朝),不管其在一个瞬间多么强大,都会受到一个铁的规律的制约:优秀人才逐代减少,内部矛盾不断激化,最终导致彻底消亡.也就是黄先生所说的“王朝兴亡周期律”
三、平民共管的社会.人类社会经过长期发展,家族管理的不合理性日益显现出来.近几百年来,这些国家(王朝)一个个被推翻,代之以一种更为合理的平民共管的模式.平民共同管理社会(或国家)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是人性充分觉醒的结果,更是经济高速发展的结果,而尤以经济的推动力为大.平民管理社会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具体的形式,并不是西方奉为经典的议会制、普选制才是唯一的模式.平民共管社会的基本特征应该是:1、不再有一个或几个家族集团对公权力的垄断;2、权力系统相对开放,让每一个有才华的人都有可能进入其中;3、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对自己关心的话题发表意见;4、建立有效机制平衡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保证社会平衡发展~

G. 中国考古学发展史

新石器考古资料目录

综合性报道和研究

中国最近发现之新史料 李济讲 余永梁笔述 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 5集
57—58期1页 1928年12月
中国之史前遗存 缪凤林 东方杂志 25卷11期59页 1928年6月
中国史前史 翁文灏讲 历记 清华周刊 30卷6期9页 1928年12月
有史以前中国社会概论 白进彩 新晨报 副刊 297—300,;304—505,1929年6月
17一22日
中土生前时代的光景——石器时代 湘灵 清华周刊 35卷5期23页 3:卷6期4
页1931年3—4月
中国史前文化的推测 杨筠如 暨大文学院集刊 2集1;页 193l年6月
史前人类及其文化 林惠祥讲 陈元恒记 厦大周刊 12卷13期1页、1932年12月
史前文化 王进展,安徽大学月刊 1卷1期1页 1卷3期:l页 1卷4期1页 1
卷S期1页 1933年2,4、5、6月
中国史前文化概略 裴文中 益世报社会思想 7—58期 1933年12月11,18日
中国原始人类与其社会之形成 徐心芹 朔望半月刊 1期14页 1933年,月
中国古代社会断论(史地讲座讲稿之一) 卫聚贤 史地丛刊(大夏大学) 1辑1页
1933年11月
中国的原始社会 程憬 大陆杂志 2卷2期97页 2卷3期,l页 2卷4期101页
1933年8—10月
中国古代氏族社会之研究 钟道铭 东方杂志 31卷1期161页 1934年1月
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 乃鼎 图书季刊 1卷3期 1934年
中国的氏族社会 卫聚贤 新中国杂志 1卷,期1页 1卷6期1页 1934年4,6
月 行素杂志 1卷5—6期 1935年1月
中国史前经济考 何建民 中国经济 2卷12期1页 1934年12月
中国史前社会的研究 徐平 文化批判 2卷2—3期208页 1935年1月
中国史前社会 非斯著 苏亦农译 中国经济 3卷3期1页 译自日本《历史科学》
1934年11月号 1935年3月
中国原始共户社会经济研究 吴泽 劳动季报 8期87页 1936年3月
中国石器时代底生产技术 陶大镐 说文月刊 2卷5期49页 1940年8月
原始时代东北居民与中国之关系 田凤章 禹贡半月刊 7卷:期1页 1937年5月
一年来之中国考古学 郑师许 中华月报 2卷1期9页 1934年
十年来之中国考古学 郑师许 大夏 1卷5期 1934年
中国考古学之过去与未来 李济 东方杂志 31卷7期 1935年
中国考古学概述 张永康 湖南大学季刊 1卷6期1页 1935年
史前我国史的轮廓 何炳松 暨南学报 1卷1期1页 1936年6月 中学月刊4—5
中国石器时代社会研究 岑家梧 现代史学 3卷2期1页 1937年4月
史前举研究概述 岑家梧 广州学报 1卷1期1页 1937年1月
中国远古文化遗址的分布 何天行 说文月刊 1卷2期 1938年
过去之中国的化石与石器发现考略 刘铭恕 文化批判 4卷2期60页 1937年4月
期合刊 1947年
史前之东北与中原的关系 郑师许 现代史学 4卷4期28页,1942年3月
史前期的人类社会 中英 中国学生 1卷L期34页 1942年11月
中国史前期概况 金樨 中国学生 1卷6期24页 1943年3月
史前学发达略史 裴文中 现代学报 1卷6,7合刊1页 1948年
我国史前文化 郑师许 中山学报 1卷1期7页 1卷8期67页 2卷1期26页
2卷2期3页 1941年11月;1943年1,8月 1944年2月
史前史与地质年代 阮维周 大陆杂志 1卷6期I页 1950年9月
中国史前文化 李济 大陆杂志 2卷11期:页 1951年6月
中国史前年代的新估计 安特生 赵光贤译 光明日报 1951年1月27日版
论安特生对中国史前史分期的根本错误(评《中国史前年代的新估计》) 许毂 光明日
报 1951年3月17日5版
论中国史前年代答许毂先生 赵光贤 光明日报 1951年6月23B
中田考古学的现状 夏鼐 文物参考资料 1954年1期60页
关于考古学上文化的定名问题 夏鼐 考古 1959年4期169页
环东海地区考古学的民族学的几个问题 国分直一著 许成章译 文史荟刊 第二辑
1960年
新中国的考古学 夏鼐 考古 1962年9期453页
试论原始社会史的分期法问题 杨坤 学术研究 1964年4期36页
史前时代人类的文化 宋文薰 大陆杂志,42卷1期13页 1971年1月
近六十年来中国史前史的研究 宋唏 史学汇刊 1971年4期143页
三十年来的中国考古学 夏鼐 考古 1979年,期385页
笔谈建国三千年来文物考古工作 安志敏等 文物 1979年10期1页
一九七九年的中国考古研究 王世民 考古 1980年2期159页
建国以来中国考古学的发展 苏秉琦 史学史研究 1981年4期9页
中国考古学的黄金时代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考古 1984年10期865页
简谈田野考古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石兴邦 考古与文物 1981年3期,页
一九八O年的中田考古研究 王世民 考古 1981年3期243页
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 苏秉琦、殷玮璋 文物 1981年5期lo页
一九八一年的中国考古研究 王世民 考古 1982年5期499页
尹达同志谈考古学研究 中原文物 1982年3期1页
地层学与器形态学 苏秉琦、殷玮璋 文物 1982年4期1页
地层学与类型学的若干问题 张忠培 文物 1983年,期60页
燕山南北、长城地带考古专题座谈会纪要 文物 1983年12期,5页
燕山南北地区考古--1983年,月在辽宁朝阳召开的燕山南北、长械地带考古座谈会上
的讲话(摘要) 苏秉琦 文物 1983年12期90页
考古资料整理中的标型学研究 严文明 考古与文物 1985年4期30页
从考古学物质文化上观察中华民族融合的痕迹 佟柱臣 社会科学战线 1985年2期研究考古学文化需要探索的几个问题 张忠培 《文物与考古论集》 177页 1986年
12月
辽西古文化古城古国——试论当前考古工作重点和大课题 苏秉琦 辽海文物学刊
1986年创刊号2页
辽西古文化古城古国——兼谈当前田野考古工作的重点或大课题 苏秉琦 文物 1986
年日期41页
做考古学新时期的开拓者 苏秉琦 《考古学文化论集》(一) 297页 1987年12月
对于中国考古学现阶段发展方向的拙见 张光直 《中国考古学研究论集》 48页 1987
年12月
考古学与考古学文化 赵朝洪 中国文物报 1988年3月18日4版
论文化因素分析方法 李伯谦 中国文物报 1988年11月4日3版
考古学文化研究的反思 星灿 中国文物报 1988年11月18日3版
文化人类学知识与考古学研究 容观复 史前研究辑刊 28页 1988年
中国考古学的现在与未来 张忠培 中国文物报 1988年1月15日4版
中国考古学从初创到开拓 苏秉琦 中国文物报 1988年4月15日3版
1987年中国史前考古重大发现 朱齐 北京科技报 1988年6月第3版
新中国考古学的回顾 徐苹芳 隙望周刊 40期15页 1989年
新中国考古学回顾 徐苹芳 隙望《梅外版) 40期36页 1989年
硕果累累的中国考古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光明日报 1989年9月11日
2版 ,
我国文物考古工作四十年回顾 黄景略 中国文物报 1989年9月29日第2版
一九八八年我国考古学的重大发现 朱齐 北京科技报 1989年9月19日3版
中国考古工作过去十年成就令人瞩目 人民日报 1989年5月19日4版
我国考古重大发现四十年巡礼 谷丛 北京科技报 1989年10月4日3版
考古学发展史的回顾与思考 李水城 《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 129页
1989年8月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费孝通 北京大学学报 1989年4期1页
关于考古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张忠培 文物研究 1989年5期46页
试论“漩涡地带”的考古学文化研究 高蒙河 东南文化 1989年1期1页
考古学文化纵横关系的若干问题 董琦 四川文物 1989年2期3页
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问题的学习和探索 肖一亭 江西文物 1989年:期79页
关于“考古类型学”问题——为北京大学七七至七九级青海、湖北考古实习同学而讲
俞伟超《考古类型学的理论与实践》 1页1989年5月
中国田野考古与史前学 郑德坤 香港中文大学 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 8卷1期1页。
1976年
关于“考古地层学”问题 俞伟超 《考古学文化论集》(一) 1页1987年12月
考古发现与古史研究 石兴邦 中外历史 1987年2期3页
国外考古和中国考古的动态一安志敏先生在河南讲学纪要 曹汉刚 文物报 1987年
8月21日2版
环渤海考古与青州考古 苏秉琦 考古 1989年1期49页
器物本位与聚落本位 周星 中国文物报 1989年6月30日3版
原始社会史研究中的若干理论问题 丛林历史教学问题(华东帅大) 1982年6期40页
从现有原始遗存看古代原始社会 时墨庄 人类学研究 224页 1984年1月
从考古资料看我国原始社会氏族聚落的平面布局 巩启明 人类学研究 214页 1984
年1月;《半坡博物馆三十年学术论文选编》 160页
1989年我国考古材料中反映的原始社会 曾骐 中山大学学报 1984年3期63页
原始社会史研究中必须坚持的几个基本观点 陈启新 中山大学学报 1984年3期
53页
试谈原始社会旱期的分期 杜耀西、黎家芳 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 1980年2期23页
原始社会史分期间题讨论综述 龚若栋 历史教学问题 1981年2期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关于原始社会分期问题的讨论概述 伊力奇 光明日报 1982年5月
24日论
从摩尔根的原始社会分期法到马克思主义的原始社会史分期法杨坤 史前研究
1983年1期7页
原始社会史分期学术讨论会纪略 纪闻 民族研究 1984年2期63页
关于人类起源及原始社会史的分期 陈国强 云南社会科学 1984年4期47页
试论原始社会史分期的几个问题 范志文 史前研究 1984年4期81页;新华文摘
1985年1期54页;《半坡博物馆三十年学术论文选编》 233页 1989年试论原始社会的赋余财产 李启谦 齐鲁学刊 1985年5期43页
平均分配不是原始社会的分配特征 金安江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1987年1期
17页
中国原始社会晚期历史的几个特征 佟柱臣 考古 1960年:期󈵣页;《中国原始社
会史文集》 101页 1964年10月
从羿的悲剧看中国原始社会解体期 邓启耀 思想战线 1981年1期6页
从我国的考古材料看私有制的产生和原始社会的解体 张景贤 历史教学 1987年10 期2页
从说文解字看原始社会 秦和鸣 历史社会季刊 1卷2期135页 1947年月

H. 考古发展的历程

考古学发展的历程
一、考古学的萌芽
1、早在战国,人对古物已有研究。孔子“信而好古”,《国语》中有记载孔子认识春秋“梏矢石弩”。
袁康《越绝书》(传说)记载“楚昭王与风胡子的对话”(讲古代兵器)
公元前后卢克莱修《物性》记载兵器
西汉司马迁为写《史记》实地调查;后来发现《汲冢周书》;郦道元《水经注》
宋有《梦溪笔谈》、《武经总要》、《营造法式》掀起收集、研究考证、图录古代遗物的热潮;赵明诚《金石碌》,欧阳修《集古录》,《宣和博古图》(皇帝),共89部认为其目的是“证经补史”
元明时衰落;
清代有“乾嘉之学”,主要考证古代典籍,“金石学”又有进一步发展,有专题的研究流传下906部
2、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出现研史,收集古物的热情,目的是研究古希腊、罗马:偏于建筑、艺术史即古物学。
二、近代考古学的发生:以近代科学方法为主要支柱[工业革命 —— 二战]
1、首先发生在欧洲,与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有关,同时大规模的土木兴建过程中发现古代遗迹遗物;在进化论的影响下,认为人类社会是逐渐进步的,于是考古以求证。
《天演论》(赫胥黎)——考古学与进化论互为因果。
2、19世纪中期前后,近代考古学产生
主要成果(西方)
1)对人类思想解放贡献最大,改变人类历史观、世界观。
2)欧洲史前考古学体系在欧洲被揭示,提供一个参照的系统,对世界各地考古影响巨大。
3)对消失的古代文明有了新的认识和发现(古印度、玛雅、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拿破仑拿走“罗塞达石碑”三种文字有古埃及象形,俗体文字、希腊文字
蒙特留斯 瑞典 考古类型学之父
皮特

阅读全文

与j考古学发展历史有多久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