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外历史 > 中国历史上的国际地位

中国历史上的国际地位

发布时间:2021-02-02 07:15:28

『壹』 古代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如何

古代中国的时间下限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如果认为近代以前就是古代,那末下限应划在鸦片战争以前。如果认为奴隶制社会是古代,由于古史分期问题尚在讨论之中,那么下限又难以遽定。关于古代世界的时间下限,也并非没有争论。不过,一般不会下延到近代以前,因为中间还有一个中古(或中世纪)的时代。这篇小文姑且将时间下限划在公元五世纪前后。必须说明,这里不涉及中国古史分期问题,求其便于从比较中了解中国在古代世界上的地位而已。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这已经是尽人皆知的常识,至于要谈古代中国在古代世界的地位,可以写成许多专题论述。本文只从三个方面一般地介绍中国在各文明古国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
一、中国在世界各文明古国中,是唯一的文明传统未曾中断的古国
中国的文明曙光出现于夏代,时间约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夏与商、周并称“三代”,这在中国是一个很古老的说法,孔子就是这样称呼它们的。司马迁的《史记》中有《三代世表》,商代世系已从甲骨文资料得到基本的证实,夏代世系看来也必有根据。近年一些考古学家又认为二里头文化就是夏文化。中国文明始于夏代的论据越来越充实了。
公元前二十世纪以前出现的文明,除黄河流域的夏以外,有尼罗河流域古埃及文明,幼发拉底和底格里斯两河流域苏美尔、阿卡德文明(开始出现在公元前四千年代晚期)、印度河流域文明(开始于公元前2350年左右)和爱琴海上的克里特文明(约与夏代同时开始)。这就是世界最古的五个文明古国。
公元前二千年代,中国逐渐进入青铜器的繁荣时代。这期间,经历了商革夏命和周革殷命的两次王朝变更。尽管夏、商、周原本是同时存在的来源于不同部落的邦,但是他们之中有一个共主,即天子,而这种共主的地位和有关的礼制是在三代间依次相承的。《尚书?周书》中一再说到商革夏命 ,周革殷命,而三代相传的“天命”却是同一的。孔子说:“殷因于夏礼,其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其损益可知也。”这也表明三代间虽有相革相代的一方面,但又有相继承的一方面。近年于周原发现甲骨卜辞,虽然目前可见数量还不多,但已可以充分证明殷周之间的文明的连续性。
公元前两千年代,埃及和两河流域的文明基本处于繁盛阶段(埃及有中王国、新王国,两河流域有古巴比伦王国),同时叙利亚、巴勒斯坦、小亚细亚也产生了一些国家,在爱琴地区出现了克里特● 迈锡尼文明。但是就在这一时期,印度河流域文明灭亡了(约公元前1750年),克里特?迈锡尼文明也先后灭亡了(约公元前十五世纪、公元前十二世纪)。而且它们的文字和历史被遗忘,除迈锡尼文明的线形文字以外,其他文字至今尚未释读成功。
公元前一千年代前半期,中国的西周王朝经过强盛而衰落,随后出现了春秋时代的诸侯争霸局面。中国在这期间进入了铁器时代。中国古代文明的传统在这时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传世的最古老和最权威的文献《诗经》、《尚书》的核心内容形成于这一时期,孔子修《春秋》也在这一时期。司马迁的《十二诸侯年表》自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开始,中国也从此有了逐年不断的历史记载。
公元前一千年代前半期,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古文明由盛而衰。兴起于两河流域北部的亚述帝国和兴起于伊朗高原的波斯帝国先后征服了埃及和西亚的古文明地区(公元前8—7世纪,公元前六世纪后半叶)。埃及和两河流域这两个世界最古老的文明中心以及邻近它们的叙利亚、巴勒斯坦、小亚细亚的其他文明古国从此基本失去政治上的独立。这时期,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形成了许多“雅利安”人的国家,在伊朗高原先后形成米底国家和波斯国家,在希腊形成为数众多的城邦,在意大利形成了罗马国家。可以说,除了中国以外,其他在青铜时代产生的文明古国至此已基本失去独立,它们的历史地位已由上述新起的一批国家所代替。
公元前一千年代后半期,中国经过战国时期的兼并,出现了秦的统一,继而出现了二百年统一强盛的西汉帝国。这是中国古代文明高度繁荣的时期,现在我们读到的各种先秦子书、儒家经书、种种古史大多都是这一时期产生或编定的。司马迁的不朽名著《史记》,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通史,上起五帝,下迄当时(汉武帝时期),高度体现了中国文明发展的连续性。
公元前一千年代后半期同,在世界史上也是一个颇见异采的时代。希腊经过古典时代(公元前五至四世纪)的高度繁荣之后,在公元前四世纪后期落入马其顿控制之下。波斯帝国亦于公元前四世纪后期为马其顿亚历山大所灭亡。亚历山大帝国转眼分裂之后,埃及、两河流域及西亚其他古文明地区又落入托勒密王国、塞琉古王国的统治之下(马其顿、希腊人为统治者)。公元前三世纪,孔雀帝国一度几乎统一印度半岛,但昙花一现后又分裂了。公元前二至一世纪间,罗马共和国日趋强大,逐渐征服了地中海周围广大地区。马其顿、希腊失去独立,埃及、叙利亚、巴勒斯坦、小亚细亚一带古文明地区又落入罗马之手。曾经盛行于西亚各国的楔形文字、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和其他两种文字,也在这个时期里逐渐失传。古代埃及、西亚文明的传统基本已经中断。近代学者在释读它们的文字以后,它们的历史才较清楚地为人所知。
公元一至五世纪间,中国经过两世纪的东汉帝国以后,有过三国的鼎立,西晋短期统一后的四至五世纪时,北方有过统治者以少数民族为主的“十六国”局面。但是,中国文明的传统甚至在北方也未曾中断。五世纪末,北魏孝文帝元宏的改革是这种文明传统继续存在的有力证明。自魏晋至南北朝,政治上纷乱虽多,史学上却是一个繁荣的时代。仅就期间最混乱的“十六国”来说,据《隋书?经籍志?霸史》、《史通?正史?十六国史》等篇记载,即有史书二十六种二百七十一卷(其中三种不知卷数,未计。见金毓黼《中国史学史》第61―65页)。后来北魏的崔鸿又据这些书的资料编成《十六国春秋》一百卷。这些书都是前四史的继续,又是唐修《晋书》(载记部分)的资料来源。这些都是中国文明从未中断的明显标志。
公元一至五世纪,罗马帝国经过两世纪的兴盛以后,三世纪便陷入危机,四世纪末分为东西两部,公元476年西罗马正式灭亡。日耳曼人纷纷在西罗马帝国废墟上建立起自己的国家。西方的古代文明至此实际中断了。以后,西方有过“文艺复兴”,但那是近代欧洲各民族文明的兴起,而绝对不是古希腊、罗马文明的恢复。
纵观古代历史,唯一保持了文明连续性的就是中国。
二、中国在世界各文明古国中,是唯一形成了稳定的统一趋势的古国
从世界文明古国的发展情况来看,大体早期出现的都是一些由部落联合而成的小邦,然后再由小邦统一为地区性的国家(古希腊的各城邦甚至没有发展到这个阶段就失去了独立)。公元前三千至二千年代间,埃及和两河流域一再出现过这种统一的局面(尽管这种统一并不十分巩固),有时还把势力扩展出本地区之外,如叙利亚、巴勒斯坦一带。真正跨地区性的帝国出现于铁器已盛行的公元前一千年代和以后。这期间在世界上先后出现的帝国有:亚述帝国(公元前九至七世纪,主要版图在两河流域和叙利亚一带,公元前七世纪中期一度包括埃及北部)、波斯帝国(公元前558-330年,极盛时版图东起印度河流域,西北至巴尔干的色雷斯,西南至埃及)、亚历山大帝国(公元前325年定都巴比伦,323年亚历山大死后帝国开始分裂,版图包括马其顿和波斯帝国)、孔雀帝国(公元前四世纪后期至三世纪后期,阿育王统一半岛大部的时间不到四十年)、安息帝国(公元前二世纪至公元二世纪,版图以伊朗为主,其盛世西有两河流域,东至中亚南部)、贵霜帝国(公元一至三世纪,其盛时占有中亚和印度河流域)、罗马帝国(公元前一世纪末至公元476年,包括多瑙河以南、莱茵河以西的欧洲,埃及和北非其他沿地中海地区,小亚、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并一度扩展至两河流域、多瑙河以北今罗马尼亚一带及不列颠南部)、萨珊朝波斯帝国(公元三至七世纪中叶,领土范围大体与安息相当)、笈多帝国(公元四至五世纪,版图包括恒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部分地区)。
以上这些古代帝国中,一部分以一个地区为主,扩展到附近一些地区,如亚述帝国、安息帝国、贵霜帝国、萨珊波斯帝国、笈多帝国等,另一类是跨越多地区的,如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孔雀帝国、罗马帝国。其中有些存在的时间很短,有些存在的时间较长,但总的说来它们都是不巩固的。斯大林曾说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不曾有自己的经济基础,而是暂时的不巩固的军事行政的联合。这些帝国不仅没有过而且也不可能有对于整个帝国统一的语言、对于帝国所有组成成员都懂得的语言。这些帝国是一些各有各的生活方式、各有各的语言的部落和部族的共同体。”(《马克斯主义与语言学问题》1964年版,6-7页。)这是说得很符合实际情况的。就以其中影响较大、历时较久的波斯帝国和罗马帝国来说,不管统治者对政治军事组织作了多大的调整和加强,它们的内部仍然不能成为一体。波斯帝国基本保持了各地原有基层社会政治结构,罗马帝国最盛时内部也有很多地方自治的城市(组织形式很象城邦);各地对于帝国政府的关系不过服从统治、出税、出兵而已。这些帝国的出现本身就不意味着统一,因此它们一旦灭亡也就难以成为以后统一的历史基础。
古代中国的情况与其他古国不同。统一的趋势是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趋势。中国文明出现之初,也曾有很多小邦林立。相传,“当禹之时天下万国,至于汤而三千余国。”(《吕氏春秋?离俗览?用民》)周武王准备伐纣,诸侯会于孟津者有八百之多(《史记?周本纪》),这还没有加上站在殷一边的或中立的。小邦虽多,但是众小邦之上有一个大邦,就是王国。夏、商、周三代都是王国。周原甲骨的资料表明,周即是一个邦,同时又是服从殷领导的“周方伯”。西周时期,王国对诸侯的权威又胜于殷代。三代基本上是邦的联合,但其中又逐渐发生统一趋势。
春秋战国时期看起来象是周王朝失驭,诸侯独立性强了,但是实际是在并小邦为地区性国家,变封建为郡县的过程中。因此,当公元前221年秦并六国时,在中国出现的是波斯和罗马无法与之比拟的郡县制帝国。秦虽不长,但是两汉时期四百年巩固了中国统一的历史基础。三国看来分裂了,但是蜀在西南、吴在东南方的发展实际为更大规模的统一作准备。西晋灭亡后,北方一度有“十六国”的分裂,但是北魏后来统一了北方,以后隋又统一了中国。中古时期的隋、唐帝国是古代秦汉统一趋势在更高程度上的再现。
在古代中国统一发展过程中,除郡县制以外,还有一个更主要的因素,尤其为其他古代帝国所未有,这就是中国的统一有民族的基础。在秦统一以前,以中原为核心的广大地区已经形成了语言相通、文化相同的“华夏”族,经过两汉又发展为“汉人”。这实际上都是民族融合的结果。原来中国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不以血统而以文化分夷夏。正如韩愈所说:“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所以,“汉人”只不过是以先进的华夏、汉文化为中心,各兄弟民族融合的结果。南北朝时,北人称南人为“岛夷”,南人称北人为“索虏”,其实北人、南人都在共同发展同一文化,所以“岛夷”和“索虏”又共同融合成了隋唐时的汉族。有了作为核心的汉族和边裔兄弟族的联合,才有中国统一发展的稳定性。
三、中国在促成古代东西方文明的联系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世界最古老的文明都产生于北温带南部(约东北回归线至北纬四十度之间),南北差距不大,但是它们分散在不同的经度上,相互间有着远近不同的距离。因此,随着文明的发展,古代东西方文明间的联系也有一个形成过程。
公元前三千年代末,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克里特这些最古老的文明,在广阔的原始世界中不过是几个孤立的绿洲。到公元前二千年代中叶,随着叙利亚、小亚一带形成国家,埃及、两河流域和克里特?迈锡尼文明已经连接起来。到公元前一千年代中叶,随着波斯帝国从伊朗高原兴起,从印度到地中海区域之间也开始有了联系。由于帕米尔高原和喜马拉雅山的屏蔽,中国在地理上处于相对独立的地位。直到公元前一千年代中叶,中国不知帕米尔以西的国家,其他文明古国也不知东方还有一个文明高度发展的中国。波斯的皇帝们和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先后远征中亚,兵锋最远也只达到帕米尔以西。因此,克服这种地形上的障碍成了打开陆上东西交通的关键。
公元前二世纪,汉通西域,这对打破东西方文明的分离状态具有重要意义。公元前138年,张骞奉汉武帝命首次西行,本为联合月氏对付匈奴。这项任务虽未完成,但他首次访问了中亚和伊朗东北部(大宛、大月氏、康居、大夏),成为正式穿行“丝绸之路”关键一段的第一人。当然,“丝绸之路”的开通,并非决定于汉武帝个人的政治军事动机,亦非成于张骞一人。张骞在大夏(巴克特里亚)时,见到中国产品邛竹杖、蜀布,问大夏人从何处得来,回答是从身毒(印度)买来。可见中国西南已早与印度有商业往来。张骞死后,“西汉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以通西北国。因益发使抵安息、奄蔡(里海东北)、黎轩(罗马)、条支(在伊朗西南波斯湾沿岸)、身毒国。而天子好宛马,使者相望于道。诸使外国一辈大者数百、少者百余人,……汉率一岁中使多者十余、少者五六辈,远者八九岁、近者数岁而反。……其吏卒亦辄复盛推外国所有,言大者予节,言小者为副,故妄言无行之徒皆争效之。其使皆贫人子,私县官赍物,欲贱市以私其利外国。”(《史记?大宛列传》)使团如此之大,又如此之多,结果实际成了国际商队。司马迁记载汉使从陆路到达黎轩、条支、身毒等地,这是东西交通史上的大事。可惜记事不详。到东汉和帝时,西域都护班超命甘英使大秦(罗马帝国)。甘英到条支,临“西海”(大概指波斯湾),为安息西界的船人所阻,未能直达大秦,但是再次巡历了二百年前西汉使者所走通的“丝绸之路”。从“丝绸之路”的东端西安(约在东经110°)起,西经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再逾帕米尔(约至东经70°),这是一段十分艰险的路程。两汉时期开通了这一道路,并曾管辖了这些地区,首次使中国和中国以西的古代文明形成了直接的联系。帕米尔以西至两河流域(约东经70°―40°)的一段在贵霜和安息控制之下,中国使者亦曾行经其中大半,至波斯湾(约东经50°)。“丝绸之路”西端为地中海滨之安条克(东经36°),在罗马统治之下。因此,在这条古代文明交通的交通大道上,不仅大量西运的丝绸来自中国,而且这条道路本身的开通在很大程度上也有赖于中国。
东西方的海上交通大约也在这时期开始了。一般地说,罗马统治下的希腊商船航行于红海和印度西海岸之间;印度商船航行于印度与中南半岛南端之间,有时也到中国口岸;中国船只西南航行至中南半岛南端,有时也到印度东海岸和斯里兰卡。汉与罗马互相通使的企图因安息遮隔而未实现。“至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来献象牙、犀角、瑇瑁,始乃一通焉。其所表贡,并无珍异,疑传者过焉。”(《后汉书?西域传》)不过东西方的海上联系确已形成了。
公元一至二世纪,从东到西在亚、非、欧大陆上领土相接地并列着东汉(约跨于东经130°―70°)、贵霜、安息(二国约跨于东经70°―40°)、罗马(约跨于东经40°―西经10°之间)四个帝国。其中经济、文化比较发达、幅员比较广阔的是东汉和罗马。罗马与汉在其盛世,一西一东,大抵旗鼓相当。不过,如果从纵的时间过程来看这四个曾在空间上并列的帝国,那末其它三个国家就都无法与中国比拟了。关于这一点,前面已经说过了。

『贰』 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就,主要经济社会总量指标占世界的比重持续提高,主要经济社会人均指标的位次不断前移,国际地位显著提升,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一)经济增长率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

2013-2016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为7.2%,明显高于世界同期2.5%的平均水平,也高于发展中经济体4.0%的平均水平。

(二)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及拉动居全球首位。

根据世界银行测算,2013-2016年,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平均为31.6%,超过美国、欧元区和日本贡献率的总和。2016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4.7%,拉动世界经济增长0.8个百分点,是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

(三)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位,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逐年提升。

自2010年我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来,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位,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逐年上升。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计算,2016年,我国GDP为11.2万亿美元,占世界总量的14.9%,比2012年提高3.4个百分点。

(2)中国历史上的国际地位扩展阅读

在经济体量上中国与欧美差距明显,若从市场价格角度考察全球国内生产总值占比,中国的占比从2000年的4%跃升至2016年的15%。亚洲(包括日本)的占比为31%,而美国和欧盟的占比之和为47%。

其次,在进口量上同样存在较大差距,2015年中国在全球进口中的占比仅为12%,而亚洲的占比为36%。美国和欧盟(不包括欧盟内部贸易)的占比之和仍达31%。

世界最终需求的很大部分仍来自欧美等高收入经济体,而2015年中国消费(以市场价格计)大约是美国和欧盟总消费的三分之一。

最后,中国在全球经贸制度的设计中还相对较弱。事实上,相较于中国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占比,中国在全球经贸规则制订中的影响力要小得多。

『叁』 中国古代国际地位顶峰是哪个朝代为什么呢

中国古代国际地位巅峰时期应当是是唐朝,唐朝的时候政治一片清明,在经济上经济十分的繁荣,对外贸易也非常的多。
1、在唐朝的时候,文化发展到了最高峰。众所周知,在唐朝的时候,唐诗闻名贯耳。而且唐诗大多数朗朗上口,能够使用简短的语言,将自己心里的想法,以及寄情意与山水的那种意境全部都能够表达得出来。在唐朝的时候因为唐诗,也孕育出来了许多著名的人物,例如李白,杜甫,王维和孟浩然他们就是那个时代而造就的文学天才。综上所述,个人认为在历史上唐朝应当属于最为繁盛的时期,那个时候万国来朝,现在美国最大的华裔集中地名为唐人街,这足以体现唐朝的时候我国是非常繁荣的。

『肆』 近代历史上,中国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国际地位

被列强欺凌、遭受侵略。毫无国际地位可言。

『伍』 如何看待中国在国际上的国际地位

1、经济上,中国经济总量将达到美国的80%左右。

中国人均GDP将有望踏在2万美元门坎上,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迈过“中等收入陷阱”。人民币将成为全球三大货币之一。中国金融账户将实现全面开放与资本自由流动。

2、在政治上,世界开始普遍接受与深度认识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

共产党治理不再像当前这样,是在西方舆论场上的负面用词。全面深化改革将取得阶段性的成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中国将基本接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文化、教育、语言在世界上的普及度将会更高。

3、在世界舞台上,国际社会将更加认可中国角色与责任。

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组织等主要国际组织将会出现一系列有利于新兴经济体的改革。在这个进程中,中国将贡献相应的智慧与方案。中美分歧将得到较为合适方式应对。

(5)中国历史上的国际地位扩展阅读: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主要经济社会指标占世界的比重大幅提高,居世界的位次不断前移,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际竞争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经受住了各种重大挑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对国际社会的贡献越来越大,深刻改变了世界经济发展格局。

『陆』 中国历史的地位

中国的地位还是有的 但是没有自由发言权 也没有自由行动全 楼上的不了解世界不要瞎说好吧 中国购进俄罗斯的航母是用来卖的 不是用来武装自己的 中国军队不装备航母 这是联合公约上写的 美国是不敢动中国 不是因为中国军事强大 是因为中国拿着他几千万亿美元的债卷来 如果中国把他们发放出去 美国在一次面临经济危机 中国军事比美国落后50年 不用想也知道 中国在世界有没有真正的地位 在过去30年尤其是21世纪以来, 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上升 。在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中,中国越来越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甚至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尽管世人在评论中国时会有不同的声音,持不同的立场和态度,但世界越来越关注中国,中国在世界媒体的报道中已成为出现须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所有这些都能使人直接地体会到中国与日俱增的国际影响力。 国际地位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体系中所处的位置是该国在与其他国际行为主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国际力量对比结构中的状态。衡量和评估一国国际地位主要看两方面因素:一是综合国力.二是外部世界。综合国力是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基础;外部世界是影响一国国际地位的重要因素包括国际环境和外部联系。 国际地位提升的基础是综合国力增强 1.中国找到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将现代化规律和本国国情有机结合,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1世纪头8年中国经济在世界的排位几乎是一年上一个台阶2008年GDP达到 4.4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今年可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增长奠定了中国国际地位提升的基础。 2.中国与世界的关联度空前增强。中国广泛参与全球和区域合作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2007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首位。2008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近22%。中国同国际社会建立起千丝万缕的联系积极参与国际和地区事务履行应尽的国际义务在反恐、防扩散、打击海盗等国际事务上发挥着负责任的建设性作用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 3.其他主要力量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而实力地位发生变化。美在伊战后国际形象和软实力受损,其秘密监狱、虐待战俘等行径使美国“民主、自由、法治、人权”旗手形象大打折扣,国际地位和声誉下降。国际金融危机又使其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受到冲击。俄罗斯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大,欧盟一体化进程放慢,日本经济发展面临新困难印度、巴西等发展中新兴大国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增大。 进一步提升中国国际地位还面临的四大机遇 (1)和平转型的国际体系,有利于中国渐进式地成为世界主要大国。当代国际体系转型的大趋势是从大国对抗为核心的传统特征向大国合作治理全球问题的未来特征转变。“和平与发展”将成为未来几十年国际体系的主导力量。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与当代国际体系转型是正相关的历史进程这是以往后起大国所没有的历史条件。 (2 )在全球事务中各方对中国的借重和需求显著上升。虽然以联合国为主体的全球治理体系尚需完善但国际社会认为主要国际组织应在现有架构基础上发展和演变,继续发挥而不是削弱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的作用。中国是国际体系的积极建设者各方对中国的借重和需求显著上升,中国在重大国际议题上的发言权和影响力上升,正从世界舞台的边缘走向中心,战略回旋空间大大拓宽。 (3)广大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和影响上升,是中国实现和平发展道路不可或缺的战略依托。进入21世纪以来,发展中国家开始进入经济高速增长的快车道。这不仅表现在“金砖四国”对世界经济日益显著的影响力而且出现了“钻石七国”迅速上升的势头,整个非洲经济也呈现前所未有的增长态势。这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现象。也就是说中国作为其中的一员不是孤军奋战不是单兵崛起发展所遇的阻力会减小。 (4)中国和谐世界的理念已经形成,使世界各国对“中国威胁”的看法和担忧有所减弱,对中国的信任、肯定和信心有所增强。 进一步提升中国国际地位面临的风险挑战 (1 )地区热点此起彼伏,周边乱象丛生,中国外部安全环境风险和隐患增多。朝核、伊核等国际热点问题有升温趋势中东、中亚和外高加索地区动荡加剧海盗、恐怖主义、跨国犯罪等问题日益突出国际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中国周边一些国家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加剧,政局持续动荡。中国仍然面对外部的战略防范和牵制面对分裂势力和敌对势力的干扰破坏外部安全环境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对国家安全与和平发展造成重大挑战。 (2)意识形态因素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上升,中国外部典论环境仍存在较大压力和挑战。尽管国际上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认同中国和平发展是机遇但仍有一些人对中国的和平发展抱有种种疑虑,充满误解和偏见,甚至鼓吹形形色色的“中国威胁论”。部分学者将西方现代国际关系史上存在的大国兴衰、霸权更替规律强加于中国宣扬“强国必霸”等论调,质疑中国的和平发展。同时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依然深刻复杂国际上一些势力仍在利用民主、人权和宗教问题“抹黑”甚至妖魔化中国。如何消除外部对中国的意识形态偏见,让更多的人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一个客观友善的国际舆论环境,将是中国长期面临的挑战。

『柒』 中国的国际地位

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发展中国家专,在国际属上的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大,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

中国的国际地位与55年前不可同日而语 。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客观地讲,中国现在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变化最活跃的一支力量。从纵向看,中国正处在过去几个世纪发展最快的时期;从横向看,中国的发展变化正对世界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指出,“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在中国成功举办奥运会之后,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中国与世界紧密相连、深入互动的关系表现得更加明显。

(7)中国历史上的国际地位扩展阅读

经济情况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世界第一大工业国和世界第一大农业国。

科技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在计算机、航空航天、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激光技术等领域都取得了重大科技成果。

『捌』 古代中国人的国际地位到底有多高

古代中国人的国际地位到底有多高?
2016-06-10 09:35:43来源: 海外星云

225
明代的外洋地图,标注朝鲜、日本和东南亚诸国

古代的中国人到了海外境遇怎样,是像近代那样寄人篱下、饱受欺凌,还是真的拥有与“天朝上邦”相称的地位呢?我在《岛夷志略》中看到一些记载,说在真腊等地(今柬埔寨与越南南部),当地人杀中国人需偿命,而中国人若杀了当地人,则只需要罚金抵罪,“国人……杀唐人则死。
唐人杀番人至死,亦重罚金,如无金,以卖身取赎”。从这种法律地位上的不平等可以看出,当时中国人的地位是非常高的。一个中国人,大概只要凭他的天朝冠服,就能享有法律上、地位上的特权,放在今天,恐怕也就只有传说中的“美国护照”可以实现了。

那个时代中国人在海外的地位,并非是靠征战强索而来,而是来自于异邦人对中国发自内心的敬畏。据元代《真腊风土记》记载,淳朴的真腊人,对中国人颇为敬畏,“呼之为佛”,一见到中国人就趴在地上顶礼膜拜。

更极端的例子出现在13、14世纪的日本,且不说是中国人,就连去过中国的日本人,回日本后都能得到尊重。《岛夷志略》中记载了这样的事:有日本男子到中国福建泉州做生意,回国后,他就可以坐上座,即便是老者也不能与他争座位。
在当时的日本,到过中国的人,就像从麦加朝圣回乡的穆斯林一样受到本乡人的尊崇,“习俗以其至唐,故贵之也”,这种场景具体是什么样子,似乎可以和电视上经常播出的老华侨、老台胞返乡的场面做个类比。

除了敬畏之外,经济富足也是成就中国人优越地位的一个重要因素。明代,位于今菲律宾南部的苏禄国,与中国往来频繁,苏禄人常常用当地所产的珍珠等物与中国商人贸易,每当中国商船离开时,当地人都要扣留几名中国人作为人质,以保证中国商人下次还能再来贸易。
由此可见,苏禄人非常欢迎中国商人,他们与中国的“珍珠贸易”应该也是比较有规模的。苏禄国遗民的一支——巴瑶族人至今仍是以潜海捕捞为业,不知与当年的“珍珠贸易”是否有关系。

中国的商人用以和苏禄人交易的,都是丝绸、瓷器等物,这些制成品既是上档次的生活用品,又是当时国际贸易的硬通货。有这样的实惠,在维持对华贸易的方式上“不择手段”一些,似乎也就可以理解了。

明代后期,欧洲殖民者东来,在海外享有“超国民待遇”的华人受到了欧洲殖民者强有力的挑战和打压。万历三十年(1602年),明廷派员到菲律宾机易山勘探金矿。
菲律宾的西班牙殖民当局诬指明朝官员来菲律宾刺探虚实,华侨将在战时为其内应,借机煽动抢掠华侨财产,残杀华侨近两万五千人,这算得上是有历史记载的较早的大规模排华事件。到了清朝,我们所熟知的屈辱历史到来了,天朝的光环逐渐消失,藩属国次第落入殖民者之手,海外中国人的“超国民”待遇也不复存在了。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玖』 古代中国有哪些成就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1、指南针

中国是世界上公认发明指南针(Compass)的国家。指南针的发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对物体磁性认识的结果。由于生产劳动,人们接触了磁铁矿,开始了对磁性质的了解。人们首先发现了磁石吸引铁的性质,后来又发现了磁石的指向性。

2、造纸术

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的发明创造。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丝的国家。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以上等蚕茧抽丝织绸,剩下的恶茧、病茧等则用漂絮法制取丝绵。漂絮完毕,篾席上会遗留一些残絮。

3、火药

火药是中国古代炼丹家发明于隋唐时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火药的研究开始于古代道家炼丹术,古人为求长生不老而炼制丹药,炼丹术的目的和动机都是超前的,但它的实验方法还是有可取之处,最后导致了火药的发明。

4、印刷术

目前发现最早的雕版印刷成品是一单页版印度梵文撰写的《陀罗尼经》,该经是印在亚麻纸上,于650年至670年间出版,且在1974年于西安附近的唐代陵墓出土。1966年,考古学家在韩国发现了一本微型《陀罗尼佛经》,该经内含唐朝女皇武则天(约690年-705年)颁行的则天文字。

5、明代李时珍著的《本草纲目》是古代药物学最高成就。

《本草纲目》,本草著作,52卷。明代李时珍(东璧)撰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万历六年(1578年),稿凡三易。此书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加以变革。序例(卷1、2)相当于总论,述本草要籍与药性理论。卷1“历代诸家本草”,介绍明以前主要本草41种。

阅读全文

与中国历史上的国际地位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