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外历史 > 世界历史的地理枢纽

世界历史的地理枢纽

发布时间:2021-02-14 18:38:11

A.  各种理论在国家油气安全研究中的适用性

一、对理论的理性分析

由于油气资源的稀缺性、不可再生性、分布的不均衡性,以及油气在人民生活和国家经济发展中重要的地位,油气资源不可避免成为世界各国渴望长期拥有的资源财富。油气资源的开采利用理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六大原则,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在全球化过程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关注可持续发展所提出的主要观点。但是,由于人们的理性总是有限的,油气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必然存在竞争,有竞争就有胜负,要区分胜负就会有安全问题的隐患。现实主义安全观告诉我们,国际体系中的主要行为主体是主权独立的国家,主权国家是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的。当然,这些主权国家可能结合成联盟来共同对付外在的敌人。比如,由于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一致性,油气资源国中的阿拉伯国家可能结成联盟,共同对付西方发达国家对其油气资源的侵略。还有欧盟、北美、东亚等等各种经济联合组织,无不应验了现实主义关于势力均衡的理论;也有可能个别独立国家势力强大而搞霸权主义,并通过对其他主权国家的小恩小惠来维持国际秩序的相对安全。自由主义安全观则将世界描绘成一幅善良美好的图画,世界各国都反对侵略行径,并通过制度来相互合作,以至将霸权的霸道性也以“民主”、“仁慈”和“自我约束”来掩盖。但是,去除自由主义对霸权主义本质的掩盖,它所假设的“以众对一”的集体安全观和主权国家通过制度相互合作,按照一定的共同点形成安全共同体等观点在世界油气安全战略中是实际存在,并可以借鉴的。因此,无论是可持续发展理论,还是国际安全理论中的现实主义流派和自由主义流派,都在较大程度上支持了国家安全问题的分析,他们共同构成本书分析各国油气安全战略的理论基石,并指导地缘政治学说在国家油气安全领域的应用。

二、油气安全地缘政治学说

通过以上对可持续发展和国际安全理论的解析,我们认为地缘政治理论较好地解释了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国家油气安全战略问题。

地缘政治是一门以人文地理学为基础,主要研究由地理位置和与地理有关的因素所引起的影响一个国家和世界发展等重大战略问题的学科和方法,是一门综合性和实用性极强的交叉学科。“地缘政治”产生于20世纪,在地缘政治学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有德国人弗里德里希·拉采尔、美国海军史学家马汉船长、英国地理学家哈尔福德·丁·麦金德。

拉采尔把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概念应用到地理学中的政治领域,他是第一个在对国家的比较研究中系统研究了“空间”和“位置”的影响的人。在拉采尔的理论中,“位置”和“空间”是他所研究的最重要的法则,他认为由于空间的无限性、位置的差异性和地球的有限性的相互影响,便产生了小国向外扩张谋求新的生存空间的欲望和导致大国内部分化的结果。

马汉船长提出了“海权”理论,他认为争霸世界的关键在于夺取制海权,所谓制海权,其定义为:一个国家控制航海活动的能力。

麦金德提出了“陆权”理论——即大陆腹地说。麦金德于1904年出版了《历史的地理枢纽》。在这本书里,麦金德认为海洋是一个整体(这也是地理的第一个现实),并将欧亚大陆广大的平坦地带(包括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中亚、中国西部和俄罗斯的远东地区)作为“枢纽区”,而将欧亚大陆的边缘定为“内新月形地带”。把日本和英国划分在“内新月形外围”。另外,他把世界的其他地带(主要指陆地)划分在“外新月形地带”(图3-1)。

历史的地理枢纽

图3-1麦金德的历史的地理枢纽

(引自杰弗时·帕克的《20世纪的西方地理思想》)

在1919年,麦金德将枢纽区扩大到包括欧洲东部在内的“大陆腹地”或“心脏地带”(图3-2)。从1904年的枢纽区到1919年的心脏地带,麦金德提出了两个扩展地带。一个是扩大到中亚西亚山地,海权比较难以到达的地区;另一个扩大包括黑海和波罗的海的海水域,因而从易北河到亚得里亚海形成一条直线将欧洲东部地区划了进来。在陆权和海权发生冲突、陆权势力强大的时候,黑海和波罗的海实际上成为两个内陆海,排斥海权势力的侵入。欧洲的争霸史说明欧洲分为东欧西欧,他们是对立的。随后麦金德认为东欧是实力政治操纵者控制的心脏地带,他认为控制了心脏地带,就可以控制全世界。

图3-2麦金德的大陆腹地

(引自:麦金德,H·J·《民主的理想与现实》)

20世纪90年代之前,美苏争霸,美国就是根据地缘政治关系,利用“均势”理论(即在美苏对抗时期,美国为了阻止苏联的扩张和对苏的瓦解,就采取对在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周边的盟国扶持,以加强其盟国的经济、军事等实力,确保对苏联对抗的胜利)来对苏联采用遏制战略的。90年代之后,苏联解体,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为防止中国的崛起,其也在利用地缘政治学逐步对中国采取遏制的战略。可见,地缘政治学的形成和发展轨迹同西方大国争夺世界霸权的战争相一致。在理论上,地缘政治学是研究全球地理状况如何影响国际关系、各国对外政策乃至历史发展进程的一种国际政治理论;在实践上,地缘政治是一个国家对外政策与战略中实际奉行的地缘政治路线,是综合考虑政治、外交、资源、社会、经济和军事诸因素的总的战略路线。从本质特征上看地缘政治是西方国家以经济实力为基础,以武力为强制手段,谋求实际占领或控制别国资源,最大限度地扩张本国的势力范围,最终实现世界霸权的对外政策和战略。可见地缘政治学说完全反映了国际安全理论的核心思想。而美国在国家总体战略中,一直把能源与地缘政治联系起来,这些充分体现了地缘政治学说在油气安全领域的适用性。

B. 关于战争的的著作

德国克劳塞维茨《战争论》马汉《海权论》意大利人马基雅维利写下了《君主论》、《战争艺术》等军事著作,被认为是近代军事理论的先驱。在18世纪,俄国大元帅苏沃洛夫的《制胜的科学》,法国大元帅萨克森伯爵的《幻影》,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的《战争原理》,以及拿破仑的一些回忆录和军事评论,均为重要的军事著作。至19世纪30年代,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和若米尼的《兵法概论》先后出版,双双被公认为近代西方军事理论的奠基之作。此后,以建立思想体系、阐明战争性质为宗旨的总论性著作逐渐减少,而注重分支研究的军事著作则大量涌现。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海军少将马汉出版了《海权对历史的影响》和《海军战略》等著作,被认为是海权论的开创性之作。法国元帅福煦出版了《作战原则》和《战争指导》等多部军事著作,对军事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英国学者麦金德出版了《历史的地理枢纽》一书,是西方地缘政治学的奠基之作。曾任德国总参谋长的施利芬出版了《坎尼战》,是速决战、歼灭战理论的代表作。美国军事理论家索普出版了《理论后勤学》,是西方最早的军队后勤理论专著。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意大利杜黑的《制空权》、美国米切尔的《空中国防论》,都是空中战争论的代表作。英国富勒的《装甲战》和《机械战》创立了机械化战争理论。德国鲁登道夫的《总体战》提出了“全民战争”的总体战理论。英国利德尔·哈特的《战略沦》阐发了“间接路线”的战略思想。……()

C. 国际政治必读书目有哪些

楼上说的都是教材,没什么实际意义,国政和国关和外交基本上属于一个范畴。所以必读书可以通读

国际政治必读书
经典著作 作者 出版社 年份
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 汉斯·摩根索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0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塞·亨廷顿 新华出版社 1999
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 布热津斯基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国际政治的系统与过程 卡普兰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89
国际政治理论 沃尔兹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大外交 基辛格 海南出版社 1997
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 罗伯特·吉尔平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4
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 亚历山大·温特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权力与相互依赖——转变中的世界政治 基欧汉和奈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2
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 基欧汉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大国政治的悲剧 米尔斯海默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大国的兴衰 肯尼迪 求实出版社 1988

素质教育
西方哲学史新编 苗力田 人民出版社 1990
西方经济学 高鸿业 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6
世界文明史 李世安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西方文化精义 冯承柏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3
中国文化要义 王连升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9
西方政治学名著提要 俞可平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0
社会学主要思潮 阿隆 华夏出版社 2000

国际政治
世界政治 拉西特等 华夏出版社 2002
大失控与大混乱 布热津斯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
历史的地理枢纽 麦金德 商务印书馆 1985
当代国际关系理论 斯坦利·霍夫曼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
理解国际冲突 约瑟夫奈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 吉尔平 经济科学出版社 1989
国际政治经济学导论 斯特兰奇 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0
全球政治经济学 吉尔平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 王逸舟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霸权体系与国际冲突 秦亚青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人、国家与战争:一种理论分析 肯尼思·华尔兹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1
国际社会中的国家利益 费丽莫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1
政治地理学 王恩涌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奥本海国际法 瓦茨 中国大网络全书出版社 1998
邓小平外交思想学习纲要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2
世界民族主义论 王联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外交学
防务与外交决策中的政治 罗杰·希尔斯曼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
美国对外政策的政治学 罗赛蒂 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7
美国政府与美国政治 李道揆 商务印书馆 1999
美国对外政策的政治背景 贝科威茨 商务印书馆 1979
现代外交 巴斯顿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2
外交学概论 鲁毅等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3
西方外交思想史 王福春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国际关系
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 威廉·奥尔森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新现实主义及其批判 基欧汉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 鲍德温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1
国际关系分析 卡尔·多伊奇 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2
现代世界体系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 多尔蒂等 1987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倪世雄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国际政治理论探索在中国 资中筠主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大国战略研究 俞正梁等 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8
当代国际关系学导论 俞正梁等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6
新时期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 鲁毅等主编 时事出版社 1999
国际关系史(上下) 方连庆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战后国际关系史 方连庆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无政府社会 布尔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3
文明经受考验 汤因比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8
从财富到权力 扎卡利亚 新华出版社 2001
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 杰维斯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3
国际思想大师 汤普森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未来国际思想大师 诺伊曼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国际关系理论史导论 克努成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4
国际关系经典选读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冲突与合作:演进中的国际关系理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方法论
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 拉卡托斯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9
集体行动的逻辑 奥尔森 上海三联书店 1995
科学革命的结构 库恩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政治学方法论 张铭等 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3
国际关系研究实用方法 阎学通等 人民出版社 2003

D. 国际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有哪些必读书目

国际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
699 政治学研究理论与方法
马克思主义政治回学基础理论答;国际政治经济热点问题;国际政治;政治学研究方法概论。

823 国际关系史
维斯特伐利亚体系(产生的背景、过程与影响);英国、法国、德国、美国、俄国、日本等国家的发展历史与在国际体系中的作用;维也纳体系;大陆联盟体系与俾
斯麦;一次大战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次大战与雅尔塔体系;冷战中的两极对抗到冷战后的多元化世界;非殖民化与民族解放运动;全球化与区域合作进程;冷
战后国家间政治经济与文化关系;国际组织、环境与非传统安全问题;1949年以来的中国对外关系。
参考书目:
《国际关系史》刘德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四版)冯特君主编,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年版);
《当代比较政治学》阿尔蒙德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版);
《全球政治经济学》吉尔平著,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版)等。

E. 世界历史文化名城

羊城——中国的广州 雾城——英国首都伦敦
圣城——以色列的耶路撒冷 狮城——新加坡首都新加坡
钢城——赞比亚首都卢萨卡 汽车城——美国的底特津
花城——保加利亚首都索非亚 音乐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
表城——瑞士首都伯尼尼 电影城——美国的好莱坞
水城——意大利的威尼斯 壁画城——墨西哥首都墨西哥
旱城——秘鲁首都利马 大学城———英国的牛津
风城——新西兰首都惠灵顿
洛阳(牡丹城) 重庆(雾都 山城)
桂林(文化城) 大庆(石油城) 大连(足球城)
拉萨(日光城) 哈尔滨(冰城) 自贡(盐城)
南京(石头城) 吉林(北国江城) 苏州(水城)
西宁(石堡城) 长春(北国春城) 个旧(锡都)
张家口(皮都) 呼和浩特(青城) 景德镇(瓷都)
鞍山(钢都) 伊春(林城) 昆明(春城)
宜兴(陶都) 武汉(江城) 基隆(雨都)
福州(榕城) 厦门(鹭鸟) 抚顺(煤城)
内江(甜城) 广州(羊城 花城 穗城)济南(泉城1.世界名城柏林
它位于德国东北部,面积883平方公里,人口330多万,是德国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
柏林始建于1237年,1871年成为德意志帝国首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美、英、法4国分区占领柏林,1948年被分为东、西两部分。1961年开始修建柏林墙将东西柏林隔开,1989年底柏林墙被推倒。1990年10月,德国重新统一,并规定正式合并的柏林成为统一后的德国首都。1991年6月,德国联邦议会决定将联邦议会和政府所在地从波恩迁往柏林。
柏林是欧洲的旅游胜地,很多古典建筑和现代建筑群点缀在森林和草地的环抱之中。古典与现代建筑艺术互相映衬,相得益彰,体现了德意志建筑艺术的特色。建于1861-1869年的绛色市政厅、有800年历史的圣母教堂、宫殿式的国家歌剧院、雄伟的勃兰登堡门、壮观的宪兵广场及“菩提树下大街”两旁恢宏的建筑群等都令人强烈地感受到柏林辉煌的历史。一批现代化建筑物也为市景增添了色彩,如1957年落成的会议大厅是现代建筑的代表作之一,屋顶是向上张开的蚌壳状。在其北面,过去的帝国国会大厦已部分修复。1963年建成的交响音乐厅和著名建筑师路德维希设计的国家现代美术馆风格新颖。
柏林也是德国文化最大的对外窗口。著名的德国国家歌剧院始建于1743年,是一座典型的巴罗克式建筑物,剧院内精美的雕像和绘画比比皆是。柏林有很多剧场和剧院、博物馆、画廊、电影院和露天剧场等。柏林爱乐乐团享誉世界,创办于1950年的柏林国际电影节是世界最重要的电影节之一。历史悠久的洪堡大学和柏林自由大学都是世界著名学府。
柏林主要工业有电子、机器制造、化工、印刷、纺织和食品加工等。1994年4月5日,柏林与北京结为友好城市

2.法国首都 巴黎(Paris) 是欧洲大陆上最大的城市,也是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之一。地处法国北部,塞纳河西岸,距河口(英吉利海峡)375公里。塞纳河蜿蜒穿过城市,形成两座河心岛(斯德和圣路易)。市区人口217万。城市本身踞巴黎盆地中央,属温和的海洋性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1月平均气温3℃,7月平均气温18℃,年平均气温10℃。全年降雨分布均衡,夏秋季稍多,年平均降雨量619毫米

3. 东京 是日本首都,也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位于日本列岛中部,本州关东平原
的南端,东南濒临东京湾,面向浩瀚的太平洋。东京全称为“东京都”,“都”是一级
行政单位,表示首都的意思。
900多年前,东京这个地方是一个荒凉的小村庄,村民们主要靠下海捕鱼为生,当
年称之为千代田,今天东京市区有一个中心区称为千代田区,以作为城市来历的一种纪
念。公元12世纪,一个名叫江户氏的豪族占据了这个地方,修建城堡,小村庄变为一个
集镇,并以江户命名。在日语里,江户一词意为“江之门户”,恰好隅川和荒川等河流
流经这里汇入东京湾,以江户来作为这个地方的名称在地理上是十分合适的,这就是东
京旧称江户的由来。1457年,一位名叫太田道灌的武将下令召集民工,大兴土木,筑起
江户城。尽管当时的城市规模并不算大,但已成为关东地区一个引人注目的重要城镇。
此时的江户城开始为官方文字所记载。从1603年到1867年的200多年时间里,江户是德
川幕府政府(即中央集权制的军政府)所在地,成为统治日本的政治中心。在这一段时
间里,市区范围不断扩大,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变为拥有百万人口的大城市。1868年,
德川幕府政府被推翻,日本实现明治维新,明治天皇下令将首都由京都迁至江户,京都
亦称西京,因江户位于京都的东面,便将江户改称为东京,意为“东方的京城”,以便
同古都京都相区别。明治天皇将江户改称东京的诏书是这一年的7月7日发布的,10月30
日明治天皇率皇室人员正式进入东京。1871年设东京府,1889年由15个区正式组成东京
市。1943年,日本政府以法令条文形式将东京市改为东京都,并扩大了管辖的范围。从
此,东京都这个名字一直沿用到今天。今天的东京都,面积2000多平方公里,人口约
1200万,是国际著名的大城市之一。

4.英国:伦敦
伦敦最大的特色,便是散落四处的公园与绿地,这些大大小小的绿色天堂,就散布在像蜘蛛网的街 道当中,使伦敦显的更加美丽!
泰晤士河,从古至今,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她带动伦敦的繁荣,就好比是孕育伦敦成长的母亲,将她的光芒散发至 国际舞台上

5.荷兰:阿姆斯特丹
荷兰首都就是著名的阿姆斯特丹,这个城市可是荷兰经济、交通、艺术文化活动的中心,它可不像台北那么的紊乱,随处映入眼帘的,是宽敞的马路,甚至路上有许多以自行车代步的人们,悠闲自在的漫步其中,令人好生羡慕!人说:「上帝造海,荷兰人造陆。」这句话一点也不假,在荷兰全国有四分之一的陆地,是在海平面以下,所以经常要面对不断泛滥所造成的水灾,于是兴起了「与海争地」的念头,到底荷兰人是怎么赤手空拳,完成创造陆地的壮举?

6.挪威:奥斯陆
治安良好、大众交通运输便捷有效率的挪威,是个充满崎岖地形的美丽国度,狭长的地形,由于全国有1/3的国土,深入北极圈,也因此有「午夜太阳国」之称,其中长达20917公里的海岸线上,最吸引人的就是冰河形成的峡湾地形,当然挪威还保有悠静的城市、未受污染的渔村和丰富的历史古迹,包括维京海盗船及中古木构教堂,都非常具有地方特色。
挪威海岸,大致以柏根为中心(Bergen),这里是中古时期汉萨同盟的北方贸易枢纽,同时也是最具备挪威精神的国际海洋城。柏根分成南北两段,南半段以幽静的哈丹哥峡湾为主要景点;北段则有世界最长的松恩峡湾,长达190公里左右,搭乘邮轮或游艇巡航于峡湾中,颇有柳岸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7.俄罗斯:莫斯科
莫斯科,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城市,有三分之一的地方是森林和绿地,加上碧波荡漾的河水环绕,每个角落都像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俄罗斯是一个十分重视文化的国家,他们将博物馆视为国家的无价财富,就像普希金博物馆,以造型艺术做主题,收藏不少西方的艺术绘画,以及古埃及、罗马、希腊、拜占庭的美术品。
近数百来,矗立在波洛维特斯基岬上的克里姆林宫,成为俄罗斯政治中心,在苏联时代,克里姆林宫更是左右世界局势的权力中心,几乎半个地球的政治都在它的统治下,有「世界八大奇景」的美誉

8.土耳其:伊斯坦堡
伊斯坦堡,虽不是土耳其的首都,但却是土耳其的第一大城,在土耳其,有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民,都是信奉伊斯兰教,也就是回教,所以在土耳其的境内,拥有数以千计、大大小小的清真寺,光是在伊斯坦堡,就有450座,其中又以「蓝色清真寺」最为有名。
伊斯坦堡,虽不是土耳其的首都,但却是土耳其的第一大城,在土耳其,有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民,都是信奉伊斯兰教,也就是回教,所以在土耳其的境内,拥有数以千计、大大小小的清真寺,光是在伊斯坦堡,就有450座,其中又以「蓝色清真寺」最为有名。

F. 世界四大历史文化名城是哪四个

世界四大历史文化名城(世界四大文明古)都是指意大利罗马、希腊雅典、埃及开罗和中国西安;另有一说为意大利罗马、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希腊雅典和中国西安。 第一种说法可见于各种典籍,第二种说法只见法国前总统希拉克提出。

西安——不朽之城:西安,古称长安,曾称丰京等,中国众多古都之首,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化的代表。从奴隶制臻于鼎盛的西周,到封建社会达到巅 峰状态的唐王朝,先后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达1200余年之久。

罗马——永恒之城:罗马是意大利的首都,也是罗马天主教廷所在地。它在20世纪20~50年代建成。罗马古城酷似一座巨型的露天历史博物馆。在罗马古都遗址上,矗立着帝国元老院、凯旋门、纪功柱、万神殿和大竞技场等世界闻名的古迹;这里有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精美建筑和艺术精品。

雅典——众神之城:雅典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有记载的历史就长达3000多年。现在雅典是欧洲第八大城市。有5000多年建城历史的雅典,历史遗迹丰富。古代雅典是西方文化的源泉,雅典人对艺术、哲学、法律、科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开罗——金字塔之城:开罗是世界文化古都,西亚及北非地区文化中心。西方化市中心外围有3个古老的城区,其中最大的是法提米德城,内有开罗大部分历史名胜,市内既有苏丹·哈桑清真寺、艾资哈尔清真寺、萨拉丁城堡、阿布丁宫等古代伊斯兰建筑艺术瑰宝。

(6)世界历史的地理枢纽扩展阅读:

伊斯坦布尔—两教圣城

伊斯坦布尔之所以闻名于世,主要原因之一是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在亚洲大陆最西端黑海与地中海间,有一条至关重要的“黄金水道”,它把亚洲和欧洲大陆分割开来,其中间部分是马尔马拉海峡。此“黄金水道”是黑海通向外界的咽喉要地,伊斯坦布尔就坐落在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南端。

从这里出发向北从海上直达黑海沿岸各国;向南接着地中海,从海上可通欧、亚、非三个大陆;站在伊斯坦布尔的高处向西望去,欧洲大陆近在咫尺;向东虽有帕米尔高原阻隔,但200O年间丝绸之路上商贾不断往来。这种优越的地理位置,不仅使其成为洲际交通枢纽,而且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G. 什么叫做地缘学说

地缘政治学
又称“地理政治学”,是政治地理学中的重要流派,基本观点是全球或地区政治格局的形成和发展受地理条件的影响甚至制约。它根据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地区范围内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是西方国家制定国家政治、军事战略和对外政策的一种理论依据。地缘政治学产生于19世纪末,1897年德国地理学家F·拉采尔在其《政治地理学》一书中,提出“国家有机体学说”。发表了“生存空间论”一文,认为国家就象有机体一样有兴盛、衰亡的过程,国家的兴盛需要有广阔空间。1917年端典政治地理学家R·谢伦接受了拉采尔的思想,首次提出了地缘政治学一词。德国的K·豪斯霍弗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提出德国缺乏必要的生存空间和足够的自然资源,主张重新分配世界领土,而战争是解决生存空间的唯一途径等错误的地缘政治论点,为德国法西斯的扩张服务,遭到地理学界的摈弃,并因此使地缘政治学一度声名狼藉。地缘政治学从其产生到现在形成主要的理论有:1890年美国海军理论家A·T·马汉,在其《海权历史的影响,1660—1783》一书中提出的“制海权”理论,他认为,谁能控制海洋,谁就能为世界强国;而控制海洋的关键在于对世界重要海道和海峡的控制。1914年英国地理学家H·J·麦金德提出的“大陆心脏说”,认为谁控制东欧,谁就能统治亚欧大陆心脏,谁控制亚欧大陆地带,谁就能统治世界岛,从而主宰世界。被称之为“陆权派”,代表作是《历史的地理枢纽》。40年代,美国国际关系学者斯皮克曼又提出了“边缘地带说”,成为“陆权论”的又一派理论。50年代,美国战略学家,A·塞维尔斯基根据北极地区处于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特殊地理位置和空军日益重要的作用,提出了“制空权”的理论,70年代和80年代,美国地理学家S·B·科恩提出了地缘政治战略区模型。凡此种种地缘政治观点,都过分突出地理环境中这一部分或某一地区的重要性,并夸大为控制了某一地区就能支配全球,进而要采取相应的战略以达到他们国家称霸世界的企图。这些观点就连美国《军事战略》一书作者也不得不承认是不现实的。他们说“统治心脏地区不等于控制了世界岛一样,统治边缘地区也不等于控制了世界岛。”美国《国家间政治》作者摩根索指出:“地缘政治学是一种伪科学,它把地理因素提高到绝对地位,认为地理决定国家的权力,因而也决定着国家的命运。”但是这些理论对西方国家在制定方针政策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

H. 《历史的地理枢纽》这篇演讲发表于哪一年

本书包括英国近代地理学鼻祖哈麦金德的两篇论文:《地理学的范围和方法》与内《历史的地理枢纽》。这两篇文容章都是在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宣读的。《地理学的范围和方法》在1887年1月份宣读,立即在英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应,把英国的地理教学推到一个新的阶段,并奠定了今日英国地理学的思想基础。这篇论文被认为是英国地理学的一篇经典文献。《历史的地理枢纽》于1904年1月份在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宣读,则影响到世界政治。《历史的地理枢纽》这篇论文所以能影响世界政治,被人们作出这种或那种评价,是因为麦金德在文章中提出了"心脏地带"的论点。

I. 古今关于战略谋略的书

要看就看实书,可以一而再,再而三的看,反复琢磨,想什么时候看就什么时候看。网回站上看多麻答烦,突然想看了,嘎巴停电了,或断网了,多闹心。网站和电子书上的错字也多,注解也不详细。
《孙子》、《吴子》、《尉缭子》、《六韬》、《司马法》、《李卫公问对》、《太白阴经》、《兵制》、《守城录》、《三十六计》、《何博士备论》、《将苑》、《黄石公三略》、《翠微北征录》、《投笔肤谈》、《言兵事疏》、《虎钤经》、《武经总要》、《孙子兵法》、《百战奇略》、《墨子》、《百战奇略》、《握奇经》、《孙膑兵法》

兵法太杂。强力推荐几本。
《孙子兵法》,最热门的了。
《三十六计》,也热门。
《三略六韬》,挺著名的“文韬武略”。
《鬼谷子》,教人算计的,就是生存谋略。
这几部就够消化的了。呵呵
先看《鬼谷子》吧。

J. 地缘战略:大陆中心说

地缘学说又称“地理政治学”,是政治地理学中的重要流派,基本观点是全球或地区政治格局的形成和发展受地理条件的影响甚至制约。它根据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地区范围内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是西方国家制定国家政治、军事战略和对外政策的一种理论依据。地缘政治学产生于19世纪末,1897年德国地理学家F·拉采尔在其《政治地理学》一书中,提出“国家有机体学说”。发表了“生存空间论”一文,认为国家就象有机体一样有兴盛、衰亡的过程,国家的兴盛需要有广阔空间。1917年端典政治地理学家R·谢伦接受了拉采尔的思想,首次提出了地缘政治学一词。德国的K·豪斯霍弗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提出德国缺乏必要的生存空间和足够的自然资源,主张重新分配世界领土,而战争是解决生存空间的唯一途径等错误的地缘政治论点,为德国法西斯的扩张服务,遭到地理学界的摈弃,并因此使地缘政治学一度声名狼藉。地缘政治学从其产生到现在形成主要的理论有:1890年美国海军理论家A·T·马汉,在其《海权历史的影响,1660—1783》一书中提出的“制海权”理论,他认为,谁能控制海洋,谁就能为世界强国;而控制海洋的关键在于对世界重要海道和海峡的控制。1914年英国地理学家H·J·麦金德提出的“大陆心脏说”,认为谁控制东欧,谁就能统治亚欧大陆心脏,谁控制亚欧大陆地带,谁就能统治世界岛,从而主宰世界。被称之为“陆权派”,代表作是《历史的地理枢纽》。40年代,美国国际关系学者斯皮克曼又提出了“边缘地带说”,成为“陆权论”的又一派理论。50年代,美国战略学家,A·塞维尔斯基根据北极地区处于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特殊地理位置和空军日益重要的作用,提出了“制空权”的理论,70年代和80年代,美国地理学家S·B·科恩提出了地缘政治战略区模型。凡此种种地缘政治观点,都过分突出地理环境中这一部分或某一地区的重要性,并夸大为控制了某一地区就能支配全球,进而要采取相应的战略以达到他们国家称霸世界的企图。这些观点就连美国《军事战略》一书作者也不得不承认是不现实的。他们说“统治心脏地区不等于控制了世界岛一样,统治边缘地区也不等于控制了世界岛。”美国《国家间政治》作者摩根索指出:“地缘政治学是一种伪科学,它把地理因素提高到绝对地位,认为地理决定国家的权力,因而也决定着国家的命运。”但是这些理论对西方国家在制定方针政策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
地缘政治学是一种探讨个人、组织或团体,因为空间分布等的地理因素,经营政治的手段及方法。目前用于军事、外交等战略分析方面较多。常常以地理因素为底,经济,社会,军事,外交,历史,政治等为面进行分析。
是西方国家制定国家政治、军事战略和对外政策的一种理论依据。地缘政治学产生于19世纪末,1897年德国地理学家F·拉采尔在其《政治地理学》一书中,提出“国家有机体学说”。发表了“生存空间论”一文,认为国家就象有机体一样有兴盛、衰亡的过程,国家的兴盛需要有广阔空间。1917年端典政治地理学家R·谢伦接受了拉采尔的思想,首次提出了地缘政治学一词。德国的K·豪斯霍弗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提出德国缺乏必要的生存空间和足够的自然资源,主张重新分配世界领土,而战争是解决生存空间的唯一途径等错误的地缘政治论点,为德国法西斯的扩张服务,遭到地理学界的摈弃,并因此使地缘政治学一度声名狼藉。地缘政治学从其产生到现在形成主要的理论有:1890年美国海军理论家A·T·马汉,在其《海权历史的影响,1660—1783》一书中提出的“制海权”理论,他认为,谁能控制海洋,谁就能为世界强国;而控制海洋的关键在于对世界重要海道和海峡的控制。1914年英国地理学家H·J·麦金德提出的“大陆心脏说”,认为谁控制东欧,谁就能统治亚欧大陆心脏,谁控制亚欧大陆地带,谁就能统治世界岛,从而主宰世界。被称之为“陆权派”,代表作是《历史的地理枢纽》。40年代,美国国际关系学者斯皮克曼又提出了“边缘地带说”,成为“陆权论”的又一派理论。50年代,美国战略学家,A·塞维尔斯基根据北极地区处于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特殊地理位置和空军日益重要的作用,提出了“制空权”的理论,70年代和80年代,美国地理学家S·B·科恩提出了地缘政治战略区模型。凡此种种地缘政治观点,都过分突出地理环境中这一部分或某一地区的重要性,并夸大为控制了某一地区就能支配全球,进而要采取相应的战略以达到他们国家称霸世界的企图。这些观点就连美国《军事战略》一书作者也不得不承认是不现实的。他们说“统治心脏地区不等于控制了世界岛一样,统治边缘地区也不等于控制了世界岛。”美国《国家间政治》作者摩根索指出:“地缘政治学是一种伪科学,它把地理因素提高到绝对地位,认为地理决定国家的权力,因而也决定着国家的命运。”但是这些理论对西方国家在制定方针政策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
地缘政治学
1、《简明大不列颠网络全书》上说:地缘政治是“关于国际政治中地理位置对各国政治相互关系如何发生影响的分析研究。地缘政治指出某些固素对决定国家政策的重要性,诸如在获得国家利益,控制海亡交通线,据有战略要地等”。
2、《中国大网络全书》(地理卷)中说:“地缘政治学是政治地理学的—个部分,它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地缘政治学把地缘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这种观点为国际关系理论所吸收,对国家的政治决定有相当的影响。”
地缘政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指一个国家与周边国家的地缘关系、这也是运用最广的一个界定;二是中等层次的、主要指比一个国家的周边范围更广泛的地区,是区域主义或地区主义的地缘政治;三是大的地缘政治,是世界范围内的地缘政治,把世界当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进行研究,运用这一层次的地缘政治的多是大国、尤其是那些具有世界战暗意图的国家经常使用的一个概念,地缘政治在这一层次上多半涉及大国之间的关系。
3、地缘政治是确定国家的利益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对理解国家的外交战略和外交政策是有很大帮助的,是一种有益的工具.但不能把什么都归于地缘政治,特别是要把地缘政治与国际政治,国家和外交活动等概念区别开来。这三个概念的关系是较紧密的,其包括的内容也是有重合的,但也有区分,不能混同使用。
4、地缘政治有两个较鲜明的特点:一是它的开放性.任何一种地缘政治都是把一个国家与周边的国家和边区相联系,把一国与世界各国相联系,是两国和两国以上的国家之间发生的联系,不可能在一个封闭的环境内进行地缘政治的活动;二是:任何地缘政治都离不开地缘经济,地缘文化的互动影响,地缘政治并不是专谈政治而不谈经济和文化。实际上任何地缘政治的变动都是与经济、文化的变动联系在一起的。人们在地缘政治的长期实践中大致形成了七大思维定式,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地缘政治的规律性,这些规律是:
1、富国强兵是地缘政治关系中的第一要义。
2、地缘政治中可以表现出明显的边际效应,它可表述为:一个对你友好并给你带来利益的国家,会由于它是你的邻居而使这种利益倍增:同样的.一个对你不友好井给你带来损害的国家,会由于它是你的邻国而使这种损害也倍增。地缘的远近在这里具有重要的作用。距离近的国家,相对于距离远的国家来说,对本国的影响会大得多。
3、 地缘政治中没有永恒不变的朋友,也没有永恒不变的敌人。
4、地缘政治的重点会随着地缘经济的重点和周边国家关系的变化而转移。
5.追求大国的保护是小国在地缘政治格局中的本能反应。
6.边疆、边界、领上在地缘政治中是重要因素。地缘首先在于缘边、缘海,因此地缘政治在一定意义上可说是缘边政治、边疆政治、领土政治。
7.地缘政治格局的追求目标是地区的实力均衡。
地缘政治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相近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举动和发展会对周边国家带来很大影响。所谓的地缘政治理论,主要是研究地理因素对国家及国家间政治态势,和对国家政治行为的影响。那么什么是一个国家的地理因素呢?它们主要是指国家的疆土的大小、国家的地理位置、国家领土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气候条件、国家的人口和民族的自然属性等要素。从现实和历史看,一个国家的地理要素对国家的影响方式是多样的,地理状况如位置、地形、池貌及气候等,对一个国家的潜力具有直接影响。与各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因素相比,地理因素对国家的政治的影响是较为直接的、也是较为确定的。
在地缘政治学说中,麦金德的“陆心”说具有重要地位。麦金德是英国第一个设有地理系的
牛津大学地理系的系主任与地理教授,后来,他还担任过著名的伦敦经济学院院长,英国皇
家地理学会会长。此外,他还是英国国会议员、英国枢密院顾问兼帝国经济委员会主席、英
外交部的英驻南、俄高级专员。可见,他是一位学者兼政治活动家。
在十九世纪向二十世纪转变时代,英国在世界上的政治、经济地位、特别是地缘政治的战略
地位发生重大变化。在经济上,十九世纪时期,英国由于工业革命、工业生产的大发展,成
为“世界的工厂”,其工业产品的产量在世界居于垄断地位。而当时,西班牙、葡萄牙及荷
兰老牌帝国主义已经衰落,英帝国在世界居于无可争议的地位。为此,英国对外实行的自由
贸易政策。到十九世纪的后期,工业革命扩散到西欧、中欧,甚至东欧和北美,法国、德国
和美国等国家工业生产急剧上升,出口量大增,成为英国的竞争对手、英的自由贸易政策难
以为继。
为了稳住海外市尝英国不得不大力发展殖民地,这样就可以保证英国在该地出售商品、资本
输出、原料获取上的控制和垄断。由此,就引起英国在亚洲、非洲与法、德、俄、日在美洲
与美国的竞争与冲突。在这场竞争与冲突中,对英国来说,可以说有个共同特点,就是海洋
国家与陆地国家,英国与俄国在亚洲的竞争、英国与法国与我国的竞争虽在亚、非的殖民地
的彼此接触带,但本质上,还是反映了英伦三岛与欧陆法、德的矛盾。在争夺殖民地的战争
中,英国与南非布尔的战争是十分艰苦。这些情况标志过去认为海洋霸权是无敌的遇到了挑
战,反映了陆权大国的兴起。
在这种现实巨大变化影响下,麦金德以独特的历史眼光、深刻的宏观空间概念提出了具有时
代意义的新的地缘政治说——“陆心说”。在1904年,麦金德在地理学会上宣读了他的
《历史的地理枢纽》一文。
在该论文中麦氏根据地缘政治特点把世界划分为“枢纽地区”、内新月形地区、外新月形地
区。枢纽地区是位于欧亚大陆的中部,那里地势平坦、气候不是干旱就是寒冷、南部为草原
和荒漠、北部为泰加林和沼泽,属内陆水系和北冰洋水系,东西和南面为山岭、高原、盆地
所阻,西面与东欧平原相联。
内新月形地区是围绕枢纽地区的环形地带。其东面是东亚佛教领域,南面是南亚的婆罗门教
领域,西南是西南亚与北非的伊斯兰教领域,西面是欧陆的基督教领域。该地区的外缘是与
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相接触的海岸。外新月形地区则是其余的世界,其中包括有欧亚大
陆以外岛屿,如英国和日本;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整个南、北美洲和大洋洲。
根据历史,麦氏指出,在枢纽地区的游牧民族,从早期的匈奴人、阿尔瓦人、保加利亚人、
马扎尔人、蒙古人,一批批的从这里经乌拉尔山与里海间隘口和南俄草原,不是借喀尔巴阡
山北面的东欧平原,就是借喀尔巴阡南面的多瑙河河谷进入欧洲腹地。蒙古人向西进军,在
俄罗斯南部建有金帐汗国、在西南亚建有伊勒尔汗国。正是草原民族利用马和骆驼的机动性
优势入侵欧洲,才形成欧洲各伟大民族的历史,所以,麦氏称欧洲的文明是反对亚洲长期斗
争的结果,应把欧洲的历史看作隶属亚洲的历史。
接着,麦氏称,在哥伦布发现大陆后,西方利用海上航行的机动突破欧洲范围走向世界。他
们利用舰队建立制海权,在内新月形地区和外新月形地区建立大片殖民地。在陆上,俄罗斯
人利用哥萨克人越过乌拉尔山,通过西伯利亚,直达太平洋岸边,接着又进入中亚。海上与
陆上的配合抵消了原来枢纽地区游牧民族的战略优势。
麦氏认为,今天,由于蒸气机的发明、铁路修建,改变了陆上强国的作用,它代替了马和驼
驼过去的机动性,恢复了对周边地区的压力,出现了世界政治上的枢纽地区。针对这一情况,
麦氏得出的结论是:“枢纽国家向欧亚大陆边缘地区的扩张,使力量对比转过来对它有利,
这将使它能够利用巨大的大陆资源来建立舰队,那时这个世界帝国也就在望了。如果德国与
俄国结盟,这种情况就可能发生”。
面对这一可能出现的形势,为维持英国的世界地位和海军优势,麦氏为英国提出的对策是:
“这样一种事态的威胁,必须将法国与海上强国(即英国)联盟,于是法国、意大利、埃及、
印度和朝鲜就会成桥头堡,外部的海军可从这些桥头堡支持来迫使枢纽联盟也部署陆上部
队,从而阻止他们集中全力去建立舰队。”“为了海上国家利益,要和充当陆上桥头堡的法国
联合起来,并要力促使德国放弃参与枢纽地区政策的任何企图。”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麦氏看到在德军与俄军的交战中,德军进攻到俄国的波罗的海东岸、
乌克兰、亚速海一线。尽管德国在战争中已经失败,但普鲁士传统力量仍存在,俄国经过革
命,德俄两国力量肯定会恢复,他们会一起或单独对海上诸国再次构成威胁。为此,他于1
919年巴黎和会之时,发表其《民主的理想与实现》一文。在文中他用“陆心地带”代替
“枢纽地区”,并且看到东欧的地缘政治上的重要作用,把他的世界地缘政治上“陆心说”
归纳为三句名言:
谁控制了东欧,谁就统治了“陆心地带”;
谁控制了“陆心地带”,谁就统治了世界岛;
谁控制了世界岛,谁就统治了世界。
世界岛是欧、亚、非三大陆,由于其相连成一体,故称为世界岛。东欧是一个多民族地区,
长期处于中欧大国和俄罗斯影响下。巴黎和会根据民族原则分别成立了新国家,使其成为阻
止两边国家实现其地缘政治趋势的关键。
在第二次大战中,东欧并未能发挥其阻止作用,德国的失败、苏联的胜利,苏联不仅控制了
东欧,甚至驻军于东德,其形势,按麦氏的陆心说来看,是极其优越。但是,冷战形势下的
美苏对立了将近半个世纪,结果以苏联解体而使冷战时期的两极对立格局结束。看来,地缘
政治的地理条件毫无问题是世界政局中的重要条件,它还受其他条件所制约,否则,地理条
件就会成为环境决定论的宿命哲学。
麦金德的“陆心说”在地缘政治学的理论方面是一项进展。首先,他打破长期海权思想,把
陆权思想提高到全球战略的高度。这一点在两次大战中,都可以看到陆权的重要性。其次,
他是从全球宏观角度来观察地理条件的特点,先是注意枢纽地区,然后推向内新月形地区、
外新形地区,同时注意其相互在全球战略上的关系与联系。第三,是从过去历史的背景上,
抓着枢纽地区与外国地区的关系。这种大的历史观是与全球宏观的地理观相结合形成的时空
全球战略。这种地缘政治上的全球时空思想是麦金德的伟大贡献。第四,草原民族在历史上
的优越地位在于其机动性,麦氏注意到当时铁路出现会给枢纽地区带来新的机动性。这反映
到他对技术的发展与变化会给地缘政治带来的影响。
另外,我们还应看到麦氏的分析、结论与对策都是围绕大英帝国的衰落形势下,为挽救其失
落趋势,大声疾呼要英国注意德、俄两国的发展对英国的致命威胁。因此,可以说,该学说
是有鲜明的时代性。正是麦氏的这一地缘政治思想产生于世纪之交的那个时代,其三句名言
中也反映了当时地理环境决定论流行思想的烙印。

阅读全文

与世界历史的地理枢纽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