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外历史 > 中国历史精神

中国历史精神

发布时间:2021-02-02 20:03:10

A. 求钱穆老先生的《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假期里读了黄仁宇先生的《中国大历史》,我受益很大。我只是一个历史的初学者,对此书的理解难免有些浅薄,历史就如香茗,需经历时间的磨砺和岁月的积淀而细细品味,我只愿日后知识丰富后能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首先,我认为这是一本十分有意义的书,作者在自序中阐述了为什么叫“中国大历史”,即重在综合,作者是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用纵横交错的方法,不拘泥于细枝末节,对中国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进行简约的分析。和中国的许多历史学家不同,他不是从阶级斗争的角度分析历史,而从地理人文环境,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平静客观地评说历史,梳理出历史的发展脉络。全书的文字很平白,引用的史料也不烦琐,但阐述得十分深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兴衰荣辱。
第一章开篇作者由西安,这个中国历史的大舞台,引领我们探寻中国文化的起源。作者对商朝的介绍大大的丰满了我对商朝的想象。商代社会虽属父系,但贵族妇女已经享有相当大的自由,甚至几千年后,中国妇女仍不能望其项背;他们能够派遣3000人的军队,作百日行军的远征;商民族虽已从事农业,却仍保持着渔猎的传统,农业的操作有奴工执行,在一处坑内所置放的石制镰刀有好几千把;甲骨文的书法与中国文化一脉相传等等,这些史料使我能够发挥自己的想象,了解商朝人民的生活方式及文明发展的程度,商朝因而变得更加的真切!
在第三章土壤、风向和雨量中作者提出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作者将中国所处的自然因素与中国的中央集权式、农业形态的官僚体系及秦的统一中国联系在一起,从而说明了地理条件与历史发展极有关系。 书中也有许多很有趣的材料。比如,汉朝的王莽篡权以后推行了一整套的经济改革的办法,如降低税收,建立货币,开展银行业务等。这使西方的历史学家大吃一惊,他们以为中国在这样洪荒之古代,竞有如此"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不免叹为奇迹。还有,这本书中披露,中国以国家为主提倡教育,始自汉朝。当时办的太学,实为国立大学,为汉武帝创立。迄至基督出生的年间,汉武帝创办的国立大学里已有学生3000人。当王莽摄政时,据说所建的太学有宿舍万间,足以容纳同数的学生。这也堪称奇迹。读过这些史料,使我感慨颇多,为什么历史上为人类创造过辉煌文明的中国在近代落后了呢?

我个人对明史非常感兴趣,明朝居中国历史上一个即将转型的关键时代,发生了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使明朝历史具有了纵横曲折的多面性格。作者用两章写这段历史,以独特的观点分析了明朝的财政与税收政策。
读完此书,我对历史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历史并不是像我原来想的那样,没有道理的发生,任意的发展,而是一步一步依据发展规律,与自然、人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作者的引领下,将复杂琐碎的历史事件归纳浓缩,我发现了它们之间的一些联系,也对学习历史有了信心。中华民族的发展如此源远流长,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为其而骄傲自豪。
如对你有所帮助,望采纳,谢谢。O(∩_∩)O~

B. 中国历史精神的内容简介

《中国历史精神(新校本)》内容简介: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其间治乱更巷,波谲云内诡,容常令治史者望洋兴叹,有无从下手之憾,而初读史者,亦每苦于重点之难以把握,以故望而却步。钱先生以其渊博之史学涵养、敏锐之剖析能力分别讲述史学精神和史学方法、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国防、教育、地理与人物、道德精神等七大块内容,让读者得窥中国历史文化之堂奥,深入了解五千年来历史精神之所在,从而认清此一代中国人所背负之历史使命及应当努力之方向。

C. 为什么今天的中国人应该读历史

不只是今天应该读历史,每一代人,每一个时期都应该读历史。以史为鉴可以专知兴替,读史使人明智。可能属今天,中国处于高速发展中,更快的节奏让一部分人迷失了自己,不知道未来的方向,需要在历史中借鉴,找到前进的方向,所以相对立来讲读历史的呼声更高。

D. 中国当代十大历史学家

吕思勉(1884.2.27—1957.10.9),字诚之,笔名驽牛、程芸、芸等。汉族,江苏常州人。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与钱穆、陈垣、陈寅恪并称为“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严耕望语)。毕生致力于历史研究和历史教育工作,先后在常州府中学堂、南通国文专修科、上海私立甲种商业学校、沈阳高等师范学校、苏州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沪江大学、光华大学等校任教,曾担任光华大学历史系主任、代校长。早年还曾在上海中华书局、上海商务印书馆任编辑。1951年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被评为历史学一级教授。吕思勉史学代表作品有《白话本国史》《吕著中国通史》《秦汉史》《先秦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吕思勉读史札记》《宋代文学》《先秦学术概论》《中国民族史》《中国制度史》《文字学四种》《吕思勉读史札记》等。

翦伯赞


翦伯赞(1898年4月14日-1968年12月18日),湖南常德桃源县人。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杰出的教育家。翦伯赞先生早年参加过“五四运动”,北伐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翦伯赞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副校长,以及中央民族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翦伯赞是马列主义新史学“五名家”(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吕振羽、侯外庐)之一。他治学严谨,著作宏富,为史学界所推崇和颂扬,主要著作有《历史哲学教程》《中国史纲》(第一、二卷)《中国史论集》《历史问题论丛》等,并主编了《中国史纲要》。文革中遭受迫害,1968年12月18日,中央专案组以交代“有关刘少奇的问题”为名对翦伯赞进行逼供,时年70岁的翦伯赞与夫人戴淑婉服用安眠药自杀,以死抗争。

E. 我们怎样看待中国历史和中国历史精神

我们回眸历史,最主要的是以史为鉴。历史上的每一个朝代,都有其为版中国历史发展所作出权的贡献;同样每一个朝代也都存在这诸多弊端。我们应当以公正、客观的眼光去评判。实在是不应该过分的去贬低或颂扬特定的历史朝代。对于历史人物,我们应当公正的对其功过进行评价,不应肆意的诋毁和辱骂!

F. 中国史学四大家是谁

4 历史学一级教授—— 吕思勉

吕思勉(1884.2.27—1957.10.9),字诚之,笔名驽牛、程芸、芸等。汉族,江苏常州人。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与钱穆、陈垣、陈寅恪并称为“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严耕望语)。毕生致力于历史研究和历史教育工作,先后在常州府中学堂、南通国文专修科、上海私立甲种商业学校、沈阳高等师范学校、苏州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沪江大学、光华大学等校任教,曾担任光华大学历史系主任、代校长。早年还曾在上海中华书局、上海商务印书馆任编辑。1951年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被评为历史学一级教授。

吕思勉史学代表作品有《白话本国史》《吕著中国通史》《秦汉史》《先秦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吕思勉读史札记》《宋代文学》《先秦学术概论》《中国民族史》《中国制度史》《文字学四种》《吕思勉读史札记》等。
3 “国宝”—— 陈垣

陈垣(1880.11.12-1971.6.21),汉族,广东新会人。字援庵,又字圆庵,出身药商家庭。中国历史学家、宗教史学家、教育家。陈垣先后创建广州光华医学专门学校、北京孤儿工读园、北京平民中学。曾任国立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辅仁大学的教授、导师。 1926-1952年,任辅仁大学校长。1952-1971年,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1949年以前,他还担任过京师图书馆馆长、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1949年后,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长。历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主要著述有《元西域人华化考》《校勘学释例》《史讳举例》及《通鉴胡注表微》等,另有《陈垣学术论文集》行世。与陈寅恪并称为“史学二陈”,二陈又与吕思勉、钱穆并称为“史学四大家”。他的许多著作成为史学领域的经典,有些被翻译为英、日文,在美国、德国、日本出版,毛泽东主席称他是“国宝”。
2 中国学术界“一代宗师”—— 钱穆

钱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 ,享年95岁),男,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晚号素书老人、七房桥人,斋号素书堂、素书楼 。江苏无锡人,吴越太祖武肃王钱镠之后 。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 中国学术界尊之为“一代宗师”,更有学者谓其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国学宗师 ,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

1930年因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成名,被顾颉刚推荐,聘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后历任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西南联大、齐鲁大学、华西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江南大学教授。 1949年南赴香港,创办新亚书院(香港中文大学前身)。 1967年迁居台北,任中国文化学院(今中国文化大学)史学教授。1990年在台北逝世,1992年归葬苏州太湖之滨。

钱穆著述颇丰,专著多达80种以上 。他毕生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高举现代新儒家的旗帜,在大陆、香港、台湾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代表作有《先秦诸子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中国文化史导论》、《文化学大义》、《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历史精神》、《中国思想史》、《宋明理学概述》、《中国学术通义》等。此外还有结集出版论文集多种,如《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中国文化丛谈》等。
1 百年博学人才—— 陈寅恪

陈寅恪(1890.7.3—1969.10.7),字鹤寿,江西修水人。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

陈寅恪之父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夫人唐筼,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著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金明馆丛稿》《柳如是别传》《寒柳堂记梦》等。

G. 在钱穆先生的《中国历史精神》里看到一个词,因为全书是用繁体字书写的,所以我时常会查。“究往穷来”

追究到底的意思。如:复前往,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H. 简要概述中国精神的发展历程

《中国历史精神(新校本)》内容简介: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其间治乱更巷,波谲云诡,常令内治史者望容洋兴叹,有无从下手之憾,而初读史者,亦每苦于重点之难以把握,以故望而却步。钱先生以其渊博之史学涵养、敏锐之剖析能力分别讲述史学精神和史学方法、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国防、教育、地理与人物、道德精神等七大块内容,让读者得窥中国历史文化之堂奥,深入了解五千年来历史精神之所在,从而认清此一代中国人所背负之历史使命及应当努力之方向。

I. 中国若定都伊犁,便可能称霸亚洲,什么意思

1902年,孙中山先生在与章太炎等人谈及建国(中华民国)后中国首都应该定于何处之时,其集思广益得出:“谋本部则武昌,谋藩服则西安,谋大洲则伊犁”的结论。意思也就是说,如果仅仅只是想保证自身平安,就定都武昌;如果想统一中国,就建西安;但如果想征服亚洲,那么就要定都在新疆伊犁。

其实除了孙中山先生之外,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在其著作《中国历史精神》中也有提到定都伊犁的说法,其言曰:“我们革命的中心应在武汉,此乃内陆中心,一呼百应,建国时首都应该在西安,这是全国的中心,将来要做一个亚洲的中国,则应定都在伊犁。”

当然,钱穆先生作为“后来人”,提出此说法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受到了孙中山先生的影响。不过这也表明了钱穆先生对“定都伊犁而能称霸亚洲”之言还是颇为相信的!

看到这里我们不禁会问:“这‘伊犁’究竟有何魅力?为何定都在此就能称霸亚洲呢?”


小结

综上所述便是我们对孙中山先生“定都伊犁就能称霸亚洲”的设想做的一个简单表示了。总的来说,一个国家的都城建立,最重要的是要结合当下实际情况,考量该地区是否是国家的枢纽地段,如果不是,那么则不宜当做都城。孙中山先生设想伊犁作为都城就能称霸亚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可能实现的,但是却不符合当时的现状。

J. 为啥会说四大文明古国中,古中国的传承最难呢

1900年,梁启超在《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中,认为“地球上文明古国有四:中国、印度、埃及、小亚细亚是也”。

那么,在四大文明古国中,为何唯独中国传承了下来?最常见的一个解释是:中国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有着天然的国防线,东南是大海,西边是崇山峻岭和险恶的高原,有力地阻挡了外来入侵,保护了中华文明的薪火相传。

然而事实真实如此吗?学者驳斥一针见血,中国不仅缺乏天然国防线,而且还时刻面临着其他任何文明古国都不曾遇到过了的强悍敌人,即古中国面临的外敌最强大!


关于中国为何能成为唯一传承下来的文明古国,学者钱穆有一评价一针见血:“

中国民族是一个和平的民族,中国文化也可说是一种和平的文化。但从历史上看,中国民族也极有战斗精神,中国民族和其文化之和平,是一种“强性的和平”,它赋有很坚强很优越的战斗精神。

阅读全文

与中国历史精神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