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外历史 > 中国人口变化历史

中国人口变化历史

发布时间:2021-02-02 16:25:37

1. 中国人口出生历史

应该了解,该书一些数据与前人有巨大不同,例如,“对乾隆年间及光绪十九年(1893年)城市人口的数量,作出了与前人完全不同的估计”,例如,咸丰末年的甘肃人口,赵文林《中国人口史》的甘肃就是现在的甘肃范围,人口为一千二百多万,如果按当时甘肃范围,包括当时的宁夏府的三百多万、西宁府的一百多万,总数是一千七百多万,而葛剑雄主编、曹树基著的《中国人口史 第五卷清时期》,却是一千九百多万(有人错写成“《中国人口史》第五卷清时期”,把一本独立的书当作某本书其中的一个章节了)。

了解这些不同,就知道为什么不能空洞引用什么《中国人口史》,那不是一本书,要说明是谁著的、何年版本的何种书(同一作者但版本不同就可能有修改)。可惜,很多人不懂这种简单常识,常常随便复制引用,造出一些误解。

4、袁祖亮主编《中国人口通史》,山东人民出版社,多卷本,还在继续发表。

另外,省份人口史,是重要分支,有些相关著作,当然,由于有的学者考虑本地区复杂历史和政区变化的关系,省份人口史有时难免存在忌讳部分,外省人写作的全国通史类,应该客观一些。

早期人口
人口资料多见于正史中记录的纳赋人口,但是由于为了逃避赋税、人口流亡、大户侵占等原因,有为数不少的人口并不见于正史的记录,而且有很多和尚道士奴婢部曲等也并不归于此类,造成统计上的偏差。在战乱当中,国家控制力下降,大量人口逃逸,所以往往人口数据需要加入估算才更接近于真实。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朝已开始实行人口登记制度。《国语》记载,周宣王时也进行过人口调查。但真正详细的人口调查起源于战国初期,但当时的资料并没有流传下来。估计在战国后期的前230年,根据当时各国兵力及资料推算,中原各国人口总计30,000,000人。

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朝已开始实行人口登记制度,有“登人”或“登众”,即临时征集兵员的记载。《尚书·多士》篇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可见当时已有了人头统计。这可以视为我国户籍登记制度的萌芽。

西周时创建了原始的人口登记办法。据《周礼·秋官·司民》记载:“司民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辩其国中,与其都鄙,及其郊野。异其男女,岁登下其死生。及三年大比,以万民之数诏司寇。司寇及孟冬祀司民之日,献其数于王。王拜受之,登于天府。”周朝已有了户籍登记制度的雏形。

春秋战国
春秋末年到战国初年的这一时期(前481年—前453年)是古代中国传统农业的迅速发展和各国实行变法改革促进封建制整体的诞生,奠定后来传统农耕文明基础的大变革时代。期间各诸侯国的人口以较快速度稳定成长,到前230年时中原各国总人口达到约3000万。此后一直到秦末民变之前都持续不断的增长.

估计公元前1000年时的世界人口有5000万。估计公元前500年时的世界人口有1.0亿,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国此年有25,000,000人口。估计公元前400年时的世界人口有1.62亿。估计公元前200年时的世界人口有1.905亿。估计公元前265年的印度孔雀王朝有50,000,000人口。

2. 中国人口变化历史

中国人口变化分三个阶段:在近代之前;近代到现代;现代至今。且人口变版化与历史进程权有很大的关系:近代前处于清朝统治,1840年中国人口在世界人口占34%;近代后由于历史原因,人口增长缓慢;直到近代后人口开始增长迅速。

1、近代之前

中国从历史上,就已经在世界人口中占很大的比重。近代之前是在1840年之前,那时候的中国还是处于清朝政府的统治,人口正常增长,那时候的中国人口就已经有4.3亿人,占世界人口的34%,已经算是很高的比例了。

2、近代到现代

近代到现代的时间为1840年~1949年建国前,中间经过了一百多年的辛酸历史,由于历史原因,大量人口死于战乱、毒品、疾病、饥饿等等,人口缓慢增长,到1949年末,中国大陆的人口仅有5.4167亿,在世界人口比重中下降了11%。

3、现代至今

现代至今的时间就是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那时候国家稳定,人民生产发展,经济也慢慢增长,科技技术到现在也慢慢提高,一方面提高了人口的增长,另一方面也延长了人均寿命。到2018年末,中国人口已经达到13.95亿人。

3. 中国历史人口变化的特点及影响

两千多年来我国的人口数量的衍变,具有以下一些明显特点。
1、增长缓慢。从公元2年的6000万增加到1850年的4.3亿,总数仅增长了7倍,年平均增长率仅约1‰。
2、大起大落。某些时期的持续增长和某些年代的急剧下降交替出现。如西汉前期、8世纪前期的唐朝、11世纪的北宋、18世纪的清朝,数十年至百余年间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可以达到7‰-10‰。其中的恢复阶段还可能出现更高的年平均增长率。而在人口锐减时,一二十年间可以形成高达50%以上的降幅,每年的负增长率可以高达50‰-100‰。
3、人口发展呈现阶段性。第一阶段,自商、周至公元初,达到6000万。第二阶段,自东汉至8世纪中叶的盛唐,增加到近9000万。第三阶段,从中唐经五代,至北宋期间的12世纪初突破1亿,至13世纪初达到1.2亿。第四阶段,从宋末元初至17世纪初的明代,总数超过2亿。第五阶段,明末清初的人口下降在18世纪初得到恢复,至19世纪中叶达到4.3亿的新高峰。第六阶段,经过近百年的下降和低增长后,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高速增长,70年代后虽速度减缓,近年仍已突破了12亿大关。二、三阶段翻番的时间为1300年,第四阶段为500年,第五阶段不到250年,而第六阶段只有40年。
4、人口增长的阶级不平衡性。由于享有政治、经济、文化的特权和更好的生活条件,地主阶级人口总是以比农民和全部人口更高的速度增长,因而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会随着王朝的延续而越来越高。
5、人口增长的民族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汉族和农业民族的增长一般高于非汉族和游牧民族,因而汉族和农业民族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越来越高。汉族以外的民族之间也存在着增长的不平衡。

4. 简述 中国人口发展史

人口资料多见于正史中记录的纳赋人口,但是由于因为暴政和自然灾害造成的流民等原因,有为数不少的人口并不见于正史的记录,而且有很多僧尼道士奴婢部曲等也并不归于此类,造成统计上的偏差。在战争期间,朝廷和官府对地方的控制不力,人民逃逸而形成流民,所以在统计遇到这种情况下的人口数据需要加入估算才更接近于真实。《国语》记载,周宣王时就已有进行过人口调查的目前传世文献资料记载的最早记录。但真正详细的人口调查起源于战国初期,但当时的资料并没有流传下来。估计在战国末期(前230年),根据当时各国兵力及史料推算,各诸侯国人口总计3,000至3,500万人。
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前453年—前221年)是古代中国农业的快速发展和奠定后来农耕文明基础的时期。期间各诸侯国的人口快速成长,估计战国中期各诸侯国总人口达到约3,500至4,000万。
秦、汉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最终完成统一六国大业,之后持续不断的领土扩张,到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全国总人口大约为3,000万。
秦末民变和楚汉战争造成期间大量人口死亡。
西汉
由于中国历史早期农业发展集中在黄河中下游流域地区,故当时全国人口分布格局为北多南少。
若以淮河、秦岭为界,那此时的华北人口超过85%,华南人口不足15%。人口数超过500万的司、豫、冀、兖、青、徐五州均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带,这五州的人口总数占全国的55%。首都长安周围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1000人左右。人口数量在200万以下的有交、凉、并、朔方四州。益、荆、扬三州的主要人口分布在成都平原、南阳盆地、太湖平原和宁绍平原。
前202年在楚汉战争中取胜的汉王刘邦称帝,汉朝正式建立。估计西汉初人口在1,500万到1,800万之间。
汉朝建立后由于奉行黄老政治、与民生息的政治措施,文景之治后到汉武帝元光六年时(前129年)达到3,600万。
根据《汉书》记载:汉平帝元始二年(2年),有12,23,3062户,59,594,978人。
汉高祖元年(前202年)15,000,000人到18,000,000人之间
汉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年)36,000,000人
汉武帝征和二年(前91年)32,000,000人
汉平帝元始二年(2年)12,366,470户,57,671,401人(一说:12,233,062户,59,594,978人)
今学者王育民估计实际人口至少65,000,000人
新莽
新莽时期没有具体的人口调查,估计新莽天凤五年(17年)全国有5600万人。光武中兴后;华南地区人口升至全国四成。口数超过500万的有豫、荆、扬、益四州。南方人口增长的同时,北方大部分郡国人口减少。
东汉
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时估计全国有人口2800万人
汉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57年)4,279,634户21,007,820人
汉明帝永平十八年(75年)5,860,573户34,125,021人
汉章帝章和二年(88年)7,456,784户43,356,367人
汉和帝元兴元年(105年)9,237,112户53,256,229人
汉安帝延光四年(125年)9,647,838户48,690,789人
汉顺帝永和三年(138年)10,780,000户53,869,588人
汉顺帝永和五年(140年) 9,698,630户49,150,220人
汉顺帝建康元年(144年)9,946,919户49,730,550人
汉冲帝永嘉元年(145年)9,937,680户49,524,183人,一说此年有10,677,401户,56,366,856人
汉质帝本初元年(146年)9,348,227户47,566,772人
汉桓帝永寿三年(157年)10,677,960户,56,486,856人
汉灵帝光和七年(184年)估计总人口有1,100万户,5,500万人
今学者王育民估计东汉人口最盛时远逾西汉人口最盛时的6,500万人
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估计有3,000,000户,约15,000,000人
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国
到蜀汉灭亡时(263年)人口数字根据传世文献资料记载,魏蜀吴纳税人口合计在820万人左右。根据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葛剑雄主编的《中国人口发展史》的记录三国时代的人口是1600万—2000万之间。
魏元帝曹奂景元四年(263年),灭蜀之前,663,423户,4,432,881人。灭蜀之后,纳税户943,423户,5,372,881人。
蜀汉昭烈帝刘备章武元年(220年),200,000户,900,000人。
蜀汉后主刘禅炎兴元年(263年),民户280,000户,940,000人。此外,带甲将士102,000,吏40,000人,总计1,082,000人。
吴大帝孙权赤乌五年(242年),523,000户,2,400,000人。
吴后主孙皓天纪四年(280年),民户523,000户,2,300,000人。此外,带甲将士230,000,吏32,000人,总计2,567,000人。
两晋
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灭吴,统一全国后,根据《晋书》记载,太康元年(280年)全国有2,459,840户,16,163,863人。
晋武帝太康三年(282年),载于史籍的户口数据为全国3,770,000户。
在八王之乱后衰落的西晋王朝爆发了五胡乱华。
东晋建立后中原人民为躲避战火纷纷大量的南迁,一共有六次南迁高潮,累计合计迁入90万,东晋因而设置大量侨州。
汉赵刘聪时(310年七月—318年),汉赵控制地区的诸胡户口大约有六十三万户,且汉户不计;诸胡人口约有三百五十万人。
《十六国春秋》-前秦录记载前燕幽帝建熙十一年(370年)2,458,669户,9,987,935人。
南朝
南朝人口的传世文献资料,只有《宋书》记载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户口数为90.1769万户,517.4074万口。由于当时隐匿人口数量比较严重,这个数字并不真实。
南朝梁武帝大同五年(539年)有11,000,000人;到太清二年时(548年)有200万户,约12,000,000人,达到南朝人口峰值。
梁武帝太清二年(548年)9月爆发的侯景之乱造成江汉平原以东的长江下游地区:“千里绝烟,人迹罕见,白骨成聚,如丘陇焉”。
552年四月,祸乱结束后的南梁境内人口仅剩1,200,000人。
直到陈霸先建立陈朝后到陈宣帝太建八年(576年)才达到600,000户,2,400,000人。
北朝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太延五年;北凉承和七年;南朝宋元嘉十六年;仇池建义四年(439年)灭北凉,北朝开始。
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485年)实行均田制后到北魏孝明帝神龟三年时(520年)达到北魏人口峰值5,000,000户,约30,000,000人。
至北魏于尔朱荣之乱后分裂时(534年),有3,375,368户。
北齐幼主承光元年(577年)3,032,528户,20,006,880人。
北周静帝大定年间(581年)4,599,000户,9,009,614人。
今学者王育民估计北魏最盛时的户口逾600万户。
隋、唐、五代、宋

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建立隋朝,境内置于官府直接控制下的户口,计有4,622,528户,29,016,484口;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平陈得户500,000户.2,000,000人,此时全国户口7,000,000户,人口约40,000,000人。
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约8,700,000户,44,500,000人。
隋文帝仁寿四年(604年)9,040,000户。
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8,907,546户,46,019,956人。
根据《隋书.地理志》记载各郡分计数之和为全国有9,073,926户。
初唐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1,800,000户。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2,190,000户。
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2,900,000户。
唐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年)3,041,871户,12,351,681人。
唐太宗贞观二十年(646年)3,600,000户。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3,800,000户。
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6,156,141户;37,140,000人。
盛唐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7,069,565户,41,419,712人。
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2年)7,861,236户,45,431,265人。
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8,018,710户,46,285,161人。
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年)8,412,871户,48,143,609人。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8,525,763户,48,909,800人。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9,069,154户,52,880,488人。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9,619,254户,52,880,488人。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8,914,709户,52,919,309人。
当时史学家杜佑估计这一年的唐朝人口有一千四百万户左右.人口数在七千五百万人到八千万之间。
葛剑雄主编的《中国人口发展史》,唐朝的人口峰值应该是在唐玄宗天宝年间,人口数量大约在8,000至9,000万之间。
中唐
安史之乱结束后,遭受战祸地区的人口大量死亡或南移。襄州人口增加120%,鄂州增加100%,苏州增加30%,泉州增加50%,广州增加75%。
南北人口分布格局从初唐时:华北占据75%,华南占据25%。到唐亡时:南北人口分布格局各占一半。此后的人口统计资料由于统计疏漏混乱不堪因而不准确可靠。
唐肃宗乾元三年(760年)2,933,174户,16,993,806人。[只有169个州上报户口;不足安史之乱前的一半单位]。
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2,933,125户,16,900,000人。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3,805,076户。(一说310余万)
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年)2,473,963户。
唐宪宗元和十五年(820年)2,375,400户,15,760,000人。
唐穆宗长庆年间(824年)3,944,595户。
唐敬宗宝历年间(826年)3,978,982户。
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年)4,996,752户。
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4,955,151户。
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估计全国有33,000,000人。
晚唐
唐哀帝天复三年(907年)全国合计20,000,000人。
五代十国
淮南后周世宗显德五年(958年),226,574户,南唐割江北地。
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2,309,812户。
荆南(963年),142,300户。
湖南(963年),97,388户。
后蜀(965年),534,029户。
南汉(971年),170,263户。
南唐(975年),655,065户。
宋太祖开宝九年(976年),3,090,504户[主户]。
清源(978年),151,918户。
吴越(978年),550,680户。
北汉(979年),35,250户。
北宋
估计960年的五代十国人口总为二千万人。
宋真宗咸平六年(1003年)6,864,160户,男口14,278,040人。
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年)7,417,570户;男口16,280,254。
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9,716,716户,男口22,717,272人。
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估计大约有10,290,000户。
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12,462,531户,男口26,421,651人。
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14,181,486户,男口20,506,980人。一说为12,917,221户。男口29,092,185人。
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14,245,270户,男口30,807,211人。
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17,211,713户,男口24,969,300人。
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17,957,092户,男口40,072,606人。
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19,120,921户,男口42,566,243人。
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19,960,812户,男口44,914,991人。
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20,264,307户,男口45,324,154人。
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年)20,882,438户,男口46,734,784人。
估计赵宋宋徽宗宣和年间(1119年—1125年)有2,200,000户,估计有118,800,000人
其中华南地区人口占全国70%,华北地区占据30%。
据《辽史》记载及今人考订,辽国人口最多时的辽天祚帝乾统十年(1110年)有150余万户,10569288万人;西夏人口最多时的西夏崇宗贞观十年(1110年)约有近三百万人;大理国最盛时有人口两百万人左右。
宋、金
绍兴和议后(1141年)从靖康之变开始因频繁战争和金国的屠杀而遭受毁灭性摧毁的地区得到恢复。自靖康之变开始严重锐减的人口恢复增长。到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年)时,宋、金、西夏、大理四国实际人口总数估计达到一亿四千万人。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11,364,377户,男口24,202,301人。
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11,139,850户,男口33,112,327人。
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12,976,123户,男口28,558,940人。
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12,302,873户,男口27,845,085人。
宋宁宗嘉定十六年(1223年)12,670,801户,男口28,320,085人。
一说宋宁宗嘉定十六年(1223年)有户1550万户.人口8060万人。
宋理宗景定五年(1264年)5,696,989户,男口13,026,532人。
从1223年到1264年南宋的户口数据减少超过一半,四十年的时间人口不增反降,这与宋理宗(1224年-1264年在位)在位期间昏庸无道,横征暴敛有极大关系。虽然1235年—1259年间蒙古军队入侵南宋,但只是长江北部的川陕四路﹑荆湖北路、淮南西路等地,而南宋人口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的地区,正是由于宋理宗在位四十年的严刑峻罚,苛征横敛造成了大量人口为逃避苛捐杂税逃亡。造成了史书记载的户口数损失过半的严重后果。
金朝的人口统计数据
金世宗大定元年(1161年)300余万户,大约19,650,000人。
金世宗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6,789,449户,44,705,086人,这是《金史》中的数据。
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年)6,939,000户,45,447,900人。
金章宗明昌六年(1195年),女真、契丹、汉户为7,223,400户,48,490,400人。
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年)7,684,438户,45,816,079人,一说8,413,164户,53,532,151人。后一组数据相对可靠一些。
金朝的四次准确的人口统计,每户平均人口都在6人以上,金朝的户规模较大,和很多贵族以及猛安谋克户们使用大量奴仆有一定关系。
吴松弟教授认为1161年金朝境内有500万户,3300万人左右。
估计1200年宋、金、西夏、大理四国实际总人口为一亿四千万人。
蒙古
1205年,大蒙古国首次入侵西夏到1227年灭西夏,1211年首次入侵金朝到1234年2月9日灭金,1231年开始侵宋,1235年全面侵宋,直到1279年二月九日完全消灭南宋。蒙古军在作战地区进行大规模种族灭绝,随后长期相伴瘟疫与饥荒,导致大量人口消失,原金朝境内和南宋之川峡四路地区极为惨重。1234年底原金国境内人口跌至谷底,1241年12月南宋之川陕四路地区人口跌至谷底。是为中国历史上最残酷惨烈的空前浩劫。
窝阔台六年(1234年)2月9日,蒙古灭金。
窝阔台七年(1235年,乙未年),乙未籍户,籍得北方部分地区(燕京(今北京)、顺天(今河北保定)等三十六路)的人口为873,781户,4,754,975人。
南宋境内人口大量消失主要发生在川陕四路地区。
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年),元军完全扑灭四川抗元势力后,在1280年的户口调查仅为15.5万余户,77.5万余人,只有蒙古入侵(1231年)川陕四路前的2.38%。
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籍之原金朝境内较之于蒙哥二年(1252年)又增加30余万。
王育民认为蒙古国时期户口数据与距离实际差距较大,尚有驱口、匠户、流民等各色人没有纳入统计。

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年)颁布建国号诏改为大元。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占领南宋临安城。至元十三年,有户15,788,941。这是见于记载的元代最高的户数记录。倘将《元史》本纪记载的至元十二年户数加上至元十三年阿术入奏新得户数,为14,134,549户,则该年实增加1,654,392户。
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13,196,206户,58,834,711人。其中原南宋境内有户11,840,800户,原金境内有1,355,406户。此次人口统计数据不包括西南各省的“山泽溪洞之民”。考虑到云南,岭北,西藏等边疆地区的人口,估计1290年实际人口有大约1500万户,超过75,000,000人。
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13,430,332户。江淮和四川11,430,878户,内郡1,999,444户,59,848,964人,游食者429,118人,僧、尼213,148人,共计60,491,230人。户口统计本身就有一定误差,而且元代有很多人口不计入户口统计。估计,1291年元代的实际人口有大约76,496,000人。
元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年)全国有14,002,760户,无人口数记载,这个是《元史》记载的元代户口峰值。按照1291年的户口比例,加上1291年的游食者和僧、尼的人口数据,推算出人口总计为63,042,160人。户口统计本身就有一定误差,由于元代很多边疆地区不纳入人口统计,蒙古贵族军将们又有大量的私户,此外还有军户,匠户等均不纳入人口统计,考虑到以上种种因素,现代学者赵文林、谢淑君估计,1293年元代的实际人口有大约79,816,000人。

明太祖洪武十四年(1381年)10,654,362户,59,873,305人。
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10,652,870户,60,545,812人。这是除开华北大部分地区外的调查数据,今学者估计实际人口达到65,000,000人。
明太宗永乐元年(1403年)11,415,829户,66,598,337人。这是所有传世有关明代的历史文献资料记载的明代户口统计数据的峰值。
明太宗永乐二年(1404年)9,685,020户,50,950,470人。
明太宗永乐七年(1409年)征服安南并收入疆域,增户310余万;倘按每户五口计,当增1,550余万口。
明太宗永乐八年(1410年),有960万余户,5,179万余人。
明宪宗成化十六年(1479年)估计实际人口有71,850,000人。
明宪宗成化二十四年(1487年)估计实际人口有75,000,000人。
明孝宗弘治四年(1491年)9,113,446户,53,281,158人。
明孝宗弘治十五年(1502年)10,409,788户,50,908,672人。
明孝宗弘治十七年(1504年)10,508,935户,60,105,835人。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9,151,173户,46,802,050人。
明神宗万历六年(1578年)10,621,436户,60,692,856人。
明光宗泰昌元年(1620年)9,835,426户,51,655,459人。
现代学者赵文林、谢淑君认为,1626年明朝人口峰值,实际人口有大约99,873,000人。现代学者王育民认为,万历年间明朝人口峰值,实际人口在130,000,000人至150,000,000人之间。现代学者葛剑雄认为,1600年明朝实际人口大约197,000,000人,明朝人口峰值接近2亿。现代学者曹树基认为,1630年明朝人口峰值,实际人口大约192,510,000人,1644年实际人口大约有152,470,000人。
明穆宗隆庆年间美洲高产作物传入中国后开始在华南地区普及和推广,万历中兴后到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有学者认为实际人口估计达到150,000,000人。明思宗崇祯元年(1628年)到清世祖顺治十八年(1662年),在这个期间爆发的饥荒、农民起义、旱灾、水灾、蝗灾、鼠疫、天花和清军入关后残酷的血腥屠杀,造成很多地方50%的人口消失,有的地方甚至高达80%,

主条目:清朝人口
明末清初四十余年间天灾人祸使得中国再次遭受一次浩劫。事实上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全国人口仅一亿多,到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上升到一亿五千万余。
清圣祖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101,710,000。
清圣祖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150,000,000。
清高宗乾隆十四年(1749年)177,495,000。
清高宗乾隆十六年(1751年)181,810,000。
清高宗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205,500,000。
清高宗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209,840,000。
清高宗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268,238,000。
清高宗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301,487,110。
清仁宗嘉庆十年(1805年)332,181,403。
清仁宗嘉庆十五年(1810年)340,000,000。
清仁宗嘉庆十七年(1812年)360,000,000。
清仁宗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383,100,000。
清宣宗道光十四年(1834年)401,008,574。
清宣宗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419,441,360。
清宣宗道光三十年(1850年)430,000,000。
清文宗咸丰元年(1851年)432,160,000(一说:436,100,000人)。
清文宗咸丰元年(1851年)太平天国起事;咸丰三年(1853年)捻军起事;清穆宗同治元年(1862年)西北穆斯林祸乱造成期间全国的大量人口死亡。
清德宗光绪十三年(1887年)377,636,000。
清德宗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450,000,000。
清逊帝宣统三年(1911年)户口调查统计有92,699,185户。
18世纪时的清代人口得到很大成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来自美洲的高产作物的大规模推广种植和普及,造成大量山地被开发,粮食总产量大幅增加;同时环境遭受破坏。清仁宗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时全国有38310万人,其中南方占71.4%,北方占28.6%。人口超过两千万的有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浙江、江西、湖北、四川、广东;不足两千万的有直隶、湖南、福建、山西、陕西、甘肃;不到1000万的有云南、贵州。人口最密集的地区有太湖平原、长江流域、大运河沿线。
中华民国
1939年,估计人口为517,568,000,约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
中国人口地理学创始人胡焕庸于1935年划定黑河瑗珲-腾冲人口线(又称胡焕庸线),在领土面积上,该线东南部分占全国的43%,西北部分占全国的57%;而在人口上,东南部分人口占全国的90%以上,西北部分人口却不足全国的10%。四川、江苏、山东为全国人口最多三省。江苏、山东、浙江为人口密度最高三省。到1982年,瑗珲-腾冲线以东人口占全国的比例超过94.4%,以西人口占全国的比例不到5.6%。
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迁台,中华民国有效管辖台湾及福建金门马祖等部分地区等。至2009年7月,有效管辖地区总人口为23,059,339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
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1953年06月30日,全国人口601,912,371人。
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1964年07月01日,全国人口694,580,000人。
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1982年07月01日,全国人口1,008,180,000人。
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1989年07月01日,全国人口1,133,680,000人。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07月01日,全国人口1,242,600,000人。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010年11月01日,全国人口1,370,536,875人。
21世纪10年代
2005年全国人口1%抽样调查,估计在调查时的11月1日全国人口有1,306,280,000人。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2010年11月1日零时,中国大陆人口总数为1,339,724,852人。

5. 中国人口的历史发展

历史上,中国人口一直保持世界人口较大比例。1850年中国人口约4.3亿,占世界人口的34%。由于战乱等原因,1850年至1950年中国人口增长缓慢。1949年年末,中国大陆人口为5.4167亿,占世界人口比例下降到22%。1950年代起,由于生产发展、人均寿命提高,世界各国人口迅速增长。到1990年末,中国人口已达11.4333亿人,但占世界人口比例一直保持在22%左右。
中共中央、国务院早在1962年就做出认真提倡计划生育的指示。1990年代,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不断加强,中国的生育率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由于人口结构的原因,中国人口总量仍在继续增长,但占世界比例逐年降低,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目前中国人口约13.68亿,占世界的19%,但出生人口仅占世界出生人口的12%。联合国根据现有生育率预测,未来中国人口将持续下降,到2100年下降到世界人口的3.1%。 年份中国大陆人口(亿人)世界人口(亿人)中国大陆人口占世界比例1950 5.4425.2521.5%19606.4430.1821.4%19708.0936.8222.0%19809.7844.4022.0%199011.5553.1021.7%200012.7061.2720.7%201013.4169.3019.4%202014.0077.8918.0%204013.7196.9514.1%206012.07123.459.8%

6. 中国历史上人口变化特点有哪三个

两千多年来我国的人口数量的衍变,具有以下一些明显特点。
1、增长缓慢。从公元2年的6000万增加到1850年的4.3亿,总数仅增长了7倍,年平均增长率仅约1‰。

2、大起大落。某些时期的持续增长和某些年代的急剧下降交替出现。如西汉前期、8世纪前期的唐朝、11世纪的北宋、18世纪的清朝,数十年至百余年间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可以达到7‰-10‰。其中的恢复阶段还可能出现更高的年平均增长率。而在人口锐减时,一二十年间可以形成高达50%以上的降幅,每年的负增长率可以高达50‰-100‰。

3、人口发展呈现阶段性。第一阶段,自商、周至公元初,达到6000万。第二阶段,自东汉至8世纪中叶的盛唐,增加到近9000万。第三阶段,从中唐经五代,至北宋期间的12世纪初突破1亿,至13世纪初达到1.2亿。第四阶段,从宋末元初至17世纪初的明代,总数超过2亿。第五阶段,明末清初的人口下降在18世纪初得到恢复,至19世纪中叶达到4.3亿的新高峰。第六阶段,经过近百年的下降和低增长后,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高速增长,70年代后虽速度减缓,近年仍已突破了12亿大关。二、三阶段翻番的时间为1300年,第四阶段为500年,第五阶段不到250年,而第六阶段只有40年。

4、人口增长的阶级不平衡性。由于享有政治、经济、文化的特权和更好的生活条件,地主阶级人口总是以比农民和全部人口更高的速度增长,因而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会随着王朝的延续而越来越高。

5、人口增长的民族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汉族和农业民族的增长一般高于非汉族和游牧民族,因而汉族和农业民族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越来越高。汉族以外的民族之间也存在着增长的不平衡。

7. 中国人口变化史中国人口变化史

1、春秋战国

春秋末年到战国初年的这一时期(前481年—前453年)是古代中国传统农业的迅速发展和奠定后来传统农耕文明基础的时代。期间各诸侯国的人口以较快速度稳定成长,到前230年时中原各国总人口达到约3000万。此后一直到秦末民变之前持续不断的增长。

2、秦朝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最终完成统一六国大业,之后持续不断的领土扩张,到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全国总人口约3000万。估计此年的世界人口有2.0亿,秦代人口占据世界15%的比例。

3、汉朝

汉太祖元年(前202年)在楚汉战争之中取胜的汉王刘邦称帝,天下重新统一,建立汉朝,据当代学者估计,人口约1650万。占此年世界人口的8.66%。

4、三国时期

东汉后期(157年),人口达到鼎盛,民户人口5648万人,经过黄巾起义,董卓之乱,大大小小的军阀互相混战,到了三国后期(263年),民户人口只有大约767万,其中,263年灭蜀前夕魏国443万,蜀国灭亡前夕94万,吴国230万(280年数据)。

这只是民户数据,不包括军队和官员,根据历史资料记载,263年,蜀国带甲将士10万2千人,吏4万人,280年,吴国带甲将士23万人,吏3万2千人,即使加上这些,总人口也只有793万人。

5、晚唐时期

黄巢之乱时(875年—884年),期间超过八百三十万人死亡。唐哀帝天复三年(907年)全国合计20,000,000人。

6、明朝时期

明朝建立并逐步统一全国后,明太祖洪武年间的休养生息使得全国的农业在蒙元时期长期大规模战乱而遭受极大破坏的背景下得到很大程度的恢复,加上洪武年间大规模的移民填充淮河以北和四川的荒无人烟之地和垦荒使得期间人口稳定成长。

到明太祖洪武廿六年(1393年)约有6054万人,其中民户6175.0万,军户325.0万。

7、清朝

明末清初四十余年期间的频繁战争和频繁的瘟疫灾荒饥馑疾病使得再次遭受一次浩,康熙初年,全国社会已稳定,社会生产普遍恢复。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全国人口由明光宗泰昌元年(1620年)的五千余万增加到一亿多,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上升到一亿五千万。

8、中华民国

台湾人口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人口为517,568,000,约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

(7)中国人口变化历史扩展阅读:

人口登记的萌芽期:

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朝已开始实行人口登记制度,有“登人”或“登众”,即临时征集兵员的记载。这可以视为我国户籍登记制度的萌芽。

西周时创建了原始的人口登记办法。周朝已有了户籍登记制度的雏形。

8. 新中国成立后人口的变化及原因

民国刚建立的时候,中国人口大约为四亿,到1949年中国人口大约是四到五亿(民国时期没有进行过全国人口调查,只有大概数据)。在三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国人口增长了大约一亿。

1953年,新中国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表明当时中国人口为601938035人。1982年正式开始实行计划生育的时候,中国人口为1031882511人。在大约二十九年的时间里,中国人口增长了429944476人。

可以说在大约相同的时间里,新中国的人口增长是民国时期的四到五倍。有一种观点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新中国采取实行鼓励生育政策导致出生率大幅提高,因此人口才大规模增长。

据统计,民国三十余年的人口出生率大约平均为3.5%到3.8%,而新中国在实行计划生育前的人口出生率平均为3.6%。这表明新中国的出生率与民国时期并没有显著的变化,也就是说“新中国人口快速增长是因为出生率提高”这一观点是完全不符合历史的。

要知道,人口是否快速增长除了受到出生率的影响外,还受到死亡率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中国人口快速增长。

(8)中国人口变化历史扩展阅读:

历史发展:

历史上,中国人口一直保持世界人口较大比例。1850年中国人口约4.3亿,占世界人口的34%。由于战乱等原因,1850年至1950年中国人口增长缓慢。1949年年末,中国大陆人口为5.4167亿,占世界人口比例下降到22%。

1950年起,由于生产发展、人均寿命提高,世界各国人口迅速增长。到1990年末,中国人口已达11.4333亿人,但占世界人口比例一直保持在22%左右。

中共中央、国务院早在1962年就做出认真提倡计划生育的指示。1990年代,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不断加强,中国的生育率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由于人口结构的原因,中国人口总量仍在继续增长,但占世界比例逐年降低,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

9. 历史上个个时期的中国人口总数

以下是经查阅史书,得出的中国历代大致人口数(2002年修订版):

公元前220年 (秦王政二十六年) 约20,000,000
公元2年 (西汉平帝元始二年) 59,594,978
公元57年 (东汉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 21,007,820
公元75年 (东汉明帝永平十八年) 34,125,021
公元88年 (东汉章帝章和二年) 43,356,367
公元105年 (东汉和帝元兴元年) 53,256,029
公元125年 (东汉安帝延光四年) 48,690,789
公元140年 (东汉顺帝永和五年) 约49,150,000
公元144年 (东汉顺帝建康元年) 49,730,550
公元145年 (东汉冲帝永嘉元年) 49,524,183
公元146年 (东汉质帝本初元年) 47,566,772
公元156年 (东汉桓帝永寿二年) 56,476,856
公元280年 (西晋武帝太康元年) 16,163,863
公元581-600年 (隋文帝开皇年间) 约44,500,000
公元609年 (隋炀帝大业五年) 46,019,956
公元705年 (唐中宗神龙元年) 约37,140,000
公元726年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 41,419,712
公元732年 (唐玄宗开元二十年) 45,431,265
公元740年 (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 48,143,609
公元742年 (唐玄宗天宝元年) 48,909,800
公元754年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 52,880,488
公元755年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 52,919,309
公元760年 (唐肃宗乾元三年) 16,993,806
公元764年 (唐代宗广德二年) 约16,900,000
公元820年 (唐宪宗元和十五年) 约15,760,000
公元1008年 (北宋真宗景德三年) 16,280,254
公元1053年 (北宋仁宗皇佑五年) 22,292,861
公元1066年 (北宋英宗治平三年) 29,092,185
公元1083年 (北宋神宗元丰六年) 24,969,300
公元1122年 (北宋徽宗宣和四年) 46,734,784
公元1281年 (元世祖至元十八年) 约58,830,000
公元1291年 (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 59,848,964
公元1381年 (明太祖洪武十四年) 59,873,305
公元1393年 (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 约60,540,000
公元1403年 (明成祖永乐元年) 66,598,337
公元1502年 (明孝宗弘治十五年) 50,908,672
公元1504年 (明孝宗弘治十七年) 60,105,835
公元1578年 (明神宗万历六年) 60,692,856
公元1620年 (明光宗泰昌元年) 51,655,459
公元1651年 (清世祖顺治八年) 10,633,326
公元1652年 (清世祖顺治九年) 14,483,858
公元1682年 (清圣祖康熙二十一年) 19,432,753
公元1685年 (清圣祖康熙二十四年) 约23,600,000
公元1712年 (清圣祖康熙五十一年) 24,621,324
公元1713年 (清圣祖康熙五十二年) 23,587,224
公元1724年 (清世宗雍正二年) 约126,110,000
公元1741年 (清高宗乾隆六年) 143,411,559
公元1751年 (清高宗乾隆十六年) 约181,810,000
公元1764年 (清高宗乾隆二十九年) 约205,500,000
公元1776年 (清高宗乾隆四十一年) 208,095,795
公元1790年 (清高宗乾隆五十五年) 301,487,115
公元1795年 (清高宗乾隆六十年) 约297,000,000
公元1812年 (清仁宗嘉庆十七年) 约333,710,000
公元1834年 (清宣宗道光十四年) 401,008,574
公元1840年 (清宣宗道光二十年) 约412,810,000
公元1844年 (清宣宗道光二十四年) 419,441,360
公元1845年 (清宣宗道光二十五年) 约421,350,000
公元1887年 (清德宗光绪十三年) 377,636,000
公元1901年 (清德宗光绪二十七年) 426,447,325
公元1910年 (清宣统二年) 约368,150,000
公元1911年 (清宣统三年) 341,423,867
公元1913年 (民国二年) 约432,000,000
公元1928年 (民国十七年) 约474,780,000
公元1931年 (民国二十年) 约421,700,000
公元1935年 (民国二十四年) 约462,150,000
公元1937年 (民国二十六年) 约483,400,000
公元1947年 (民国三十六年) 约461,000,000
公元1949年 约541,670,000
公元1954年 602,660,000
公元1964年 704,990,000
公元1969年 806,710,000
公元1974年 908,590,000
公元1981年 1,000,720,000
公元1988年 1,110,260,000
公元1995年 1,200,000,000
公元2000年 1,300,000,000

注:以上数字基本出自史书的记载,不过即使是史书,也不是100%准确,只能参考。

我们可以从上表看出,战争对人口的数量影响极大,西汉末年有接近6000万人口,经过西汉末的几十年战争,锐减一半以上;东汉末好不容易恢复到5000万以上,经过东汉末的混战和三国时期,锐减到1600万;安史之乱前唐朝有5300万人口,不过短短几年就下降到1700万;明末的战乱也使人口从5100万骤降至1000万左右。

另有一处,1713年只有2300万,到1724年上升到1亿多,乍一看似乎非常假,其实这是因为雍正实行了新的田亩制度和征税制度,使得原先隐藏的大量人口、逃避税收的做法行不通了,所以大量人口一下子爆炸性的涌现出来。其实历朝历代大家族都有藏匿人口的做法,统计经常不准确,所以我说之前的统计也不一定可信。

阅读全文

与中国人口变化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