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外历史 > 在中国发现历史pdf

在中国发现历史pdf

发布时间:2021-03-15 01:56:01

1. 求一份 中国大百科全书 考古卷 的PDF版本!!!

参考来书目: 623考古及博物馆学基础自 (分A、B卷) 1. 《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 2. 《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大考古发现》(宿白著,文物出版社) 3. 《 20 世纪中国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2000 - 2005 断代考古八本(文物出版社) - 博物馆方向: 《中国博物馆学基础》(王宏钧著,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大网络全书文物博物馆卷》(大网络全书出版社)《三礼通论》(南京师大出版社) 中国古代史:《中国史纲要》( 翦 伯赞,中华书局) 古代建筑:《中国古代建筑》(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 外国资产阶级是怎样看待中国历史的 pdf

自海通以还,新学渐兴,域外学术书籍译介遂成近代中国“输入学理,再造文明”(胡适语)之重要途径;而对外国学者中国史研究著述的译介,不仅有益于学术的繁荣发展,更有助于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因“身在此山”而形成的某些局限。但国外中国史研究林林总总,洋洋大观,几十年来(特别是近20年)对其译介虽多,终也只能是“取一瓢饮”,因此这种译介的态度和选择标准本身小而言之实际又是学术变迁的反映,大而言之甚至可说是时代、社会变化的一种折射,成为值得研究的对象。本文不拟对50年来海外中国近代史研究著作译介的丰硕成果作全面研究述论,更非具体的书评书介,仅想对这种译介在不同时期的主要特点、对国内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主要影响和意义等试作初步研究概述,难免挂一漏万,诚祈方家指正。

(一)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并不仅仅是一种政权的更迭,而是从经济基础、社会结构到上层建筑深刻而全面的巨变,马克思列宁主义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上层建筑反过来又会影响经济基础,因此一种全面的社会变动要求一种全新的意识形态与之相应。“学术”属上层建筑.所以对旧有的学术进行“改造”就“势所必至”了。由于对中国近代历史的认识与中国革命关系重大,所以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马克思主义学派在中国共产党夺取政权的革命战争年代就已相对成熟;但在原先的高等院校的知识分子中,这一时期占统治地位的一直是种种非马克思主义学派。这样,以前者改造后者,对资产阶级学术思想进行批判,自然成为这一领域的中心任务,对海外中国近代史研究著作的译介,自然也不可能离开这一中心任务。
对此意图,当时出版的所有海外中国近代史研究著作译介几乎都有明确的说明。《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的“中译本序言”谈到之所以翻译此书一是因为该书的资料“有不小的利用价值”,但更重要的一个理由”是因为它“一向被中外资产阶级学者奉为圭臬之作”,现在“不要忘记这些谬论在很长的一个时期中,曾经严重地毒害了中国的思想界。应该说在殖民主义理论的作品中,这部书是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的,因而也就是反对殖民主义者所应该注意阅读的东西”。①丹涅特著《美国人在东亚》、莱特著《中国关税沿革史》、约瑟夫著《列强对华外交》、威罗贝著《外人在华特权和利益》、伯尔考维茨着《中国通与英国外交部》的译者“前言”或“后记”,都毫无例外地郑重声明了这一点。

在当时百废俱兴的历史条件下,就数量而言,翻译出版的海外中国近代史研究著作并不算多。但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50年代组织选译的绝大多数著作的确代表了国外有关学术研究的一流水平,选书之精当与译品质量之高至今仍令人钦佩,此皆说明选译者眼光的不凡、学识的深厚与态度的严肃认真。例如,直到现在《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仍是被国内中外关系研究者引征最频的著作之一;《外人在华特权和利益》一书在整体上仍未被超越……更有意义的是,当时代环境发生变化后,这些译著的学术性便立即显示出来,为一些相关学科在新时期的迅速发展打下一定基础。
更值得注意的是,50年代初期对苏“一边倒”,各学科都在自身建设方面竞相翻译出版“苏联老大哥”的有关著作作为“教科书”,并奉为“典范”时,有关研究中国近代史的著作却翻译出版极少,更无被视为“典范”之作。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在中国近代史学科中中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学派当时即已相对成熟,已基本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框架和方法,无需像其他不少学科那样匆忙照搬苏联的“教科书”。

随着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和发展,“阶级斗争”愈演愈烈,对外国资产阶级学者的分析、批判言辞也日趋激烈,这种“译介”更明确被提到“了解敌情”、“兴无灭资”、“反帝反修”的程度。《外国资产阶级是怎样看待中国历史的——资本主义国家反动学者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的论著选译》(第1、2卷)和《外国资产阶级对于中国现代史的看法》近120万字,选译了从19世纪末叶以来,尤其是近几十年来仍有影响的英、美、法、德、日等国数十位资产阶级学者对中国近代社会性质、近代经济及文化问题、中外关系、农民战争、边疆危机、中国革命、国共斗争……等各方面有代表性的论述。在长达万言的“序言”中,选编者对近百年来外国资产阶级学者的中国研究状况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对各种观点进行了严厉的政治批判,并进一步申明了编译的目的:“我们选译这些资料,即是为了了解敌情和提供反面教材进行兴无灭资的斗争。我们从这些资料里可以进一步认清学术思想领域内,外国资产阶级学者的真面目,认识帝国主义通过文化侵略毒化中国人民的罪恶活动,借以激发我们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思想,积极参加反对帝国主义和现代修上主义的斗争,并且从斗争中清除资产阶级历史学在中国史学界的流毒和影响,壮大历史科学队伍,团结一切爱国的历史科学工作者,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新文化。”②

十年“文革”特别是它的中后期,有关俄苏研究中国近代史的著作在一片荒芜的学术园地中突然“一花独放”,翻译出版了一大批。这种“一花独放”,完全是由于“反修”斗争和中苏边境冲突的需要。齐赫文斯基主编的《中国近代史》的中译本“出版说明”写道:“本书炮制者以极其卑劣无耻的手法,全面、系统地伪造近代中国历史”,“恶毒诽谤攻击中国人民的伟大革命斗争和中国共产党的马列主义正确路线”。这篇个到5000字的“说明”充满了“恬不知耻”、“疯狂攻击”、“秉承其主子出意旨”……这样一些几近谩骂的文字,并认定这部书的目的是“妄图否定毛主席关于中国近代史的一系列科学论断,否定毛主席为中国革命制定的马列主义正确路线”,“变中国为苏修社会帝国主义的殖民地”。③当时的“时代精神”可说尽在其中。而有关中俄边境著述的译介更多,由于这些译著以资料、回忆录为主且限于本文篇幅,恕不细述。但是这些翻译为后来的中俄关系史研究打下了较为深厚的基础。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中美关系在1971年开始解冻,费正清的名著《美国与中国》也在“供有关部门研究中美关系时批判和参考之用”的名义下,由商务印书馆组织翻译出版。

(二)
“文革”结束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的开始,沉寂已久的学术开始复苏,由于较长时期的自我封闭,学界对国外学术研究的了解尤其必要、急迫。这种形势,为海外中国近代史研究译介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而开风气之先且成效最著的则为中的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在国门初启的1980年创办的不定期刊物《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
该刊编者在创刊号中明确表示其“目的在于及时介绍外国研究中国近代史的情况,了解外国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动态,沟通中外学术交流”。承认“近年来,在中国近代史这个学术领域内,国外的研究工作发展较快”,“一些我们还未涉及的问题,国外也有了较深入的研究;国外还不时对我国近代史研究上的某些观点提出不同意见,进行商榷或争论。凡此种种,都需要我们及时了解,以改变闭目塞听的状况,活跃学术空气,促进研究工作的发展”。“所收文章主要看其是否有新观点、新资料,或新进展,至于内容与观点正确与否,则不一定要求”。④从“了解敌情”、“反面教材”……到“沟通中外学术交流”、彼此平等地“进行商榷或争论”,承认自己多有不足、曾经“闭目塞听”……这种转变是巨大的、根本性的。这篇“编者的话”虽只短短400多字,但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新时代的新精神,亦说明所谓新时期确非虚言泛论,而是实实在在地发生了方方面面巨大的新变化。后人或许很难想象,这种平实如常的语言所说的本是最“平常下过”的道理、然而实际却是那样地“不平常”,因为它是那样地来之不易。这种态度,可说是新时期译介的代表。从1980年创刊到1995年终刊,《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15年来共出版27辑,发表了40O余篇近80O万字的译作。其中有国外学术期刊的论文翻译,也有著作摘译,文种涉及性、日、俄、法、德等诸多语种,以较快的速度、较为全面地向国内学术界介绍了外部世界的有关信息,对学术研究起了重要作用。对学术发展如此重要的刊物却因种种原因不得个于几年前停刊,学界至今仍咸为惋惜。另外,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办的《国外中共党史研究动态》从1990年创刊到1996年停刊,共出刊42期,也曾是了解国外有关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窗口。
在最近20年中,有关译介越来越多,越来越快,其中影响较大的译丛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从1987年起出版“中国近代史研究译丛”,陆续出版的有美国学者魏斐德著《大门口的陌生人——1839―1861年间华南的社会动乱》、孔飞力著《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从其敌人——1796―1864年的军事化与社会结构》、费维恺著《中国早期工业化——盛宣怀(1844―1916)和官督商办企业》、陈锦江著《清末现代企业与官商关系》、施坚雅著《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英国学者杨国伦著《英国对华政策(1895―1902)》、日本学者滨下武志著《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朝贡贸易体系与近代亚洲经济圈》。
江苏人民出版社从1988年起陆续出版的“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中与近代中国有关的译著有美国学者费正清、赖肖尔著《中国:传统与变革》、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格里德著《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中国革命中的自由主义(1917―1950》、郭颖颐著《中国现代思潮中的唯科学主义(1900―1950)》、史华兹著《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柯文著《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王韬与晚清改革》、墨子刻著《摆脱困境——新儒学与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周锡瑞著《义和团运动的起源》、杜赞专著《文化、权力与国家——190O―1942年的华北农村》、艾恺著《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张灏著《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一1907)》、任达著《新政革命与日本——中国,1898―1912》、周策纵著《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萧公权著《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有为变法与大同思想研究》。
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五四与现代中国”丛书收有译著《五四:文化的阐释与评价——西方学者论五四》、美国学者施瓦支(舒衡哲)著《中国的启蒙运动——知识分子与五四遗产》、张灏著《危机中的中国知识分子》、纪文勋著《现代中国的思想遗产——民主主义与权威主义》、日本学者近藤邦康著《救亡与传统》。

其他译著更是难以胜数,对不同专业领域都有相当的影响。
通论性的主要有费正清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两卷)、《剑桥中华民国史》(两卷),另外费氏的《美国与中国》不断重印,《费正清集》、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费正清自传》和《费正清看中国》等都翻译出版。还有美国学者石约翰著《中国革命的历史透视》、史景迁著《天安门》、柯文著《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以及日本学者沟口雄三著《日本人视野中的中国学》等。

经济史方面主要有美国学者郝延平著《中国近代商业革命》、《十九世纪的中国买办——东西间桥梁》、刘广京著《英美航运势力在华的竞争(1862―1874)》、日本学者中村哲著《近代东亚经济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美国学者珀金斯著《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黄宗智著《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国农村的过密化与现代化》、杨格著《近百年来上海政治经济史(1842―1937)》、法国学者白吉尔著《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等。
政治、军事、社会史方面的译著主要有美国学者周锡瑞著《改良与革命——辛亥革命在两湖》、易劳逸著《1927―1937年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流产的革命》、胡素珊著《中国的内战》、齐锡生著《中国的军阀政治(1916―1928)》、小科布尔著《江浙财阀与国民政府(1927―1937)》、鲍威尔著《中国军事力量的兴起(1895―1912)》、施坚雅著《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城市研究》、英国学者贝思飞著《民国时期的土匪》、加拿大学者陈志让著《军绅政权——近代中国的军阀时期》、苏联学者卡尔图诺娃著《加伦在中国,1924―1927》、切列潘诺夫著《中国国民革命军的北伐》、贾比才等著《中国革命与苏联顾问》、论文集《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苏联学者论文选译》等。

有关中外关系史的译著主要有英国学者季南著《英国对华外交(1880―1885)》、美国学者李约翰著《清帝逊位与列强(1908―1912)》、威维尔著《美国与中国:财政和外交研究(1906―1913)》、柯里著《伍德罗·威尔逊与远东政策(1913―1921)》、塔克曼著《史迪威与美国在华经验(1911―1945)》、菲斯著《中国的纠葛——从珍珠港事变到马歇尔使华美国在中国的努力》、科尔著《炮舰与海军陆战队——美国海军在中国(1925―1928)》、沙勒著《美国十字军在中国(1938―1945)》、柯伟林著《蒋介石政府与纳粹德国》、包瑞德著《美军观察组在延安》、布赖克福特著《卡尔逊与中国》、凯恩著《美国政治中的“院外援华集团”》、孔华润著《美国对中国的反应》、谢伟思著《美国对华政策(1944―1945)》、日本学者藤村道生著《日清战争》、苏联学者鲍里索夫等著《苏中关系》等。
思想文化史方面的译著主要有美国学者伯纳尔著《一九○七年以前中国的社会主义思潮》、林毓生著《中国意识的危机——“五四”时期激烈的反传统主义》、卢茨著《中国教会大学史》、日本学者实藤惠秀著《中国人留学日本史》、法国学者卫青心著《法国对华传教政策——清末五口通商和传教自由(1842―1856)》(两卷)等。

人物研究方面的译著主要有美国学者德雷克著《徐继畲及其〈瀛寰志略〉》、史扶邻著《孙中山与中国革命的起源》、薛君度著《黄兴与中国革命》、麦柯马克著《张作霖在东北》、日本学者松本一男著《张学良》、苏联学者普里马科夫著《冯玉祥与国民军》、英国学者施拉姆著《毛泽东》、美国学者特里尔著《毛泽东传》、迈斯纳著《李大钊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周明之著《胡适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选择》、弗思著《丁文江——科学与中国新文化》等。
以上仅是一个极为粗略的鸟瞰,但从中却足可看出海外中国近代史研究著作的译介在这20年中的繁荣盛况,确实起到了“改变闭目塞听的状况”、“沟通中外学术交流”的作用,对这期间中国近代史学界学术的活跃和发展起了不能忽视的推动作用。

(三)
这期间的海外中国近代史研究著作译介对国内有关研究的影响、促进是多方面的。当然,学术的变化、各种新观点的产生总体而言自有更为深刻的社会与学术自身的背景和原因,这种“译介”只是其中因素之一。但由于本文的任务只是分析这种“译介”的作用,不必对其他背景与原因作深入探讨与详细论述,故祈读者勿因此而以为笔者认为新时期的种种新观点完全是这种“译介”外在作用的结果;同样,对各种新观点本身的具体分析、深入研究和评判也不是本文的任务。故本文亦仅限于客观论述“译介”对各种新观点的影响和作用。大体而言,这种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新时期中国近代史研究中一个引人注目、也引起激烈争论的观点是从现代化(本文中“现代化”与“近代化”二词意义相同,根据行文需要选择使用)的角度,而不仅仅或主要不是从阶级斗争、民族斗争的角度来看待中国近代史。“海外中国研究”丛书的“总序”明确表示:“故步自封,不跳出自家的文化圈子,透过强烈的反差去思量自身,中华文明将难以找到进入其现代形态的入口”。“收入本丛书的译著,大多从各自的不同角度、不同领域接触到中国现代化的问题”。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内,以费正清为代表的“西方冲击一中国反应”模式是西方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占主导地位的学派。这一模式认为“传统”与“现代”互相对立,中国近代的历史尤其是现代化史的动力完全来自外部的刺激和挑战,因此“19世纪之前使得中国如此伟大的东西,恰恰被证明也就是后来严重地阻碍着中国实现现代化转换的东西”。“中国作为‘中央之国’,其自我独立的政治和文化运转体系,以长期未受到外来挑战而闻名于世”。但也因此“直到现代挑战不可避免地降落到它的大门口之时,都未能领悟到这种挑战的性质”,因而错过了现代化的时机。⑤新观点也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从中国近代自身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探讨现代化受挫的原因;同时对西方的侵略带来的不同(广义的)文化的“碰撞”以及这种“碰撞”引起的中国社会的变化等作了不同以往的结论。在现代化理论框架中,洋务运动自然成为“中国早期工业化”的一个重要阶段,而兴办洋务的最初动机则无足轻重,也因此才会在80年代形成洋务运动研究热。同样,一些研究者对民国时期尤其是抗战前的经济状况也作了更为客观的研究。

近代中国的“市民社会”、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公共领域等是近些年美国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并有激烈的争论,而近年中国的有关研究,如对晚清商会、自治社团或组织、地方精英、公共机构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甚丰,明显受此影响与启发。甚至对近代中国“市民社会”这种观念提出质疑、反对意见的,其基本“理论资源”也还是来自美国学界的不同观点,亦见其影响之深。

由于主要地不是从阶级斗争或民族斗争而是从中西文化冲突、互补(在近代中国实际几乎是西方文化向中国文化的单向流动)的角度出发,不少研究者更侧重于“买办”、“租界”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与意义。同样,传教士、教会学校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所起的积极作用,主要是传播近代科学文化知识,近年也得到更多的强调与重视。文化与社会的关系或曰文化背后的社会意义,是近些年来在西方兴起的一种新的学术观点、方法和思潮,《义和团运动的起源》和《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便是这种新范式在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的代表作。前者对19世纪山东省的社会、经济结构作了区域性分析,尤其是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对鲁西北地区的民间文化,如社戏、话本、宗教、庙会、集市、尚武传统、中西文化冲突的历史等都作了细致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作者认为义和团运动的爆发是鲁西北的社会经济结构与文化传统之间由多种原因“互动”的结果。后者力图打通历史学与社会学的间隔,从“大众文化”的角度,提出了“权力的文化网络”等新概念,以华北农村为例,详细论证了国家权力是如何通过种种渠道,诸如商业团体、庙会组织、宗教、神话等深入社会底层的,如“龙王庙”的实际意义是掌管水资源的分配,乡绅关注“关帝庙”是将其。既作为国家的守护神又作为地方的保护者。这两本书对近年来国内的有关研究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如传统文化与义和团的关系,庙会的社会文化意义、功能都受到研究者的重视。
在中外关系史研究中,一些研究者认为中国被纳入近代国际体系的过程当然是国家主权受侵犯的过程,是被殖民的过程,但同时也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破除“华夏中心”的过程,是外交近代化,即近代外交观念、制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几十年前的“侵华史”已渐为现在更加中性的“中外关系史”所取代,虽只一名之兴替,却也可略窥学术之变化,表明研究的“理论预设”今昔已有所下同。

在思想史研究方面,以前未获研究的“唯科学本义”开始被研究者注意,对自由主义及其代表人物的研究更加客观,已从“政治批判”转入“学术研究”,这反映出“译介”的影响。《中国的启蒙运动——知识分了与五四遗产》一书中对“启蒙”与“救亡”关系的探讨,使中国思想、学术界深受启发。从70年代后期起,美国的中国史研究中“传统”与“现代”互相对立的模式渐为新的现代化理论所取代,即“现代”从“传统”中发展而来,应更加注重承继、利用种种传统资源。《中国意识的危机——“五四”时期激烈的反传统主义》一书更侧重对近代中国,尤其是五四时期“激烈”“全面”反传统思想的负面作用进行分析,在80年代中后期“文化热”、“激烈反传统”思潮再度产生的背景下,该书的翻译出版确引人注目,作者可能也未想到,该书实际为90年代因种种原因而异军突起的“文化保守主义”作了重要的理论铺垫。
在人物研究方面,《孙中山与中国革命的起源》将孙中山个人与社会环境紧密结合起来考察,突破了以往人们讥称的“孙中心”框框。《黄兴与中国革命》一书对以往注意不够的黄兴与辛亥革命的关系作了细致的研究,引起了有益的探讨,促进了有关研究的深化。而且,以上两书均在国门初启时翻译出版,当时也更引人注目。《李大钊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起源》一书对李大钊思想与民粹主义的关系作了深刻的研究和分析,启发了关于民粹主义对中共其他领导人思想影响的研究,这种研究直到现在仍引起热烈的争论。相对于国内的人物研究以前主要集中于政治人物,国外对“文化人物”的研究一直比较重视,如对梁漱溟、丁文江、钱穆、洪业等都有研究专著,这些专著的译介对国内有关研究有着明显的推动作用。

简言之,50年来海外中国近代史研究著作的译介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一样走过了曲折发展的过程,现在确可说是百花齐放。但在这种繁荣之下却仍有不能忽视的隐忧,即译作的质量有每况愈下之势,一些错译、误译反而起了学术的“误导”作用,倘长此以往,会使人对所有“译介”的准确性都产生怀疑,终将使这种学术发展必不可少的“译介”本身受到严重损害。提高译作质量,是译介者的当务之急。当然,每个研究者都必须面对的挑战是,在如此多样化的译作面前如何能真正撷其精华而不是食洋不化,机械照搬。而这,却是更加艰难,也更加重要的。

注释:
本文写作中承蒙曾学白女士帮助搜集部分资料,谨表谢忱。
① 邵循山:“中译本序言”,〔美〕马士著,张汇文等译:《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1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1―2页。该书第2卷、第3卷均为张汇文等译,分别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年、商务印书馆1960年出版。
②“序言”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资料编译组编译:《外国资产阶级是怎样看待中国历史的——资本主义国家反动学者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的论著选译》第1卷,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0―14页。
③ “出版说明”,〔苏〕齐赫文斯基上编,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北京大学历史系、北京大学俄语系翻译小组译:《中南近代史》上、下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4年版,第1―6页。
④ “编者的话”,《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1辑,中国主会科学出版社198O年版。
⑤ 〔美〕罗兹曼主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669页。

3. 中国考古探秘纪实丛书

您好,华图教育为您服务。
这方面书很少有电子版或者PDF。TXT格式的文件进行下载,基本上要在网上购买的比较好,而且电子格式的书籍看起来对阅读会有影响。
如有疑问,欢迎向华图教育企业知道提问。

4. 谁有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全册PDF版,求分享,万分感谢

席泽宗先生的《科学史十论》。
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当然,他的太大部头了,所以你可以选择缩略版,江晓原策划的。
另外,还有钮卫星、江晓原编著的《科学史读本》,你也可以去看看的。
还有就是库恩的《哥白尼革命》,柯瓦雷的《伽利略研究》和《牛顿研究》——这最后三本比较深,需要有了一定的科学史与科学哲学基础之后,细细研读。
开卷有益,加油~!

5. 有没有一本书写的是中国从古至今所有王朝的史书

写中国从古至今所有王朝的史书是《上下五千年》是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历史科普图书 ,为现代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学家林汉达所著。

讲述了上至三皇五帝,下至辛亥革命的中国历史,是一本集中国发展史、重大历史事件及名人简介为一身的优秀历史读物。作者选择重要和著名的人物和事件,根据史籍材料,加以组织和剪裁,用现代语言写出来,通俗易懂。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约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渊源,所以“上下五千年”也就代指整个中国历史。

(5)在中国发现历史pdf扩展阅读:

《上下五千年》由著名的语言学家、历史教育家林汉达教授与现代作家曹余章先后编著,林汉达教授编写了写作提纲和部分篇目,曹余章则写了剩下的篇目,其中第一版分5册于1979年问世,东汉以前的部分为林汉达与曹余章合著,其余的部分是曹余章在林汉达手稿基础上整理而成。

1991年该书分精华版和平装版发行了第二版。受其影响和启发,有了相关读物“中华上下五千年”,继而又有了“世界五千年”少儿文学读物问世。

从林汉达和曹余年版的《上下五千年》,我们知道始篇就是“盘古开天地”、“黄帝战蚩尤”等经久流传的民间故事,再有就是有文字记载历史故事,从客观的角度列数了古往今来的极具影响人物和事件,及其重大发明发现和贡献作用。

6. 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产生 pdf

这是李约瑟难题,曾有不少人给出各式各样的解答.其实只要了解了科学的本质以及中国的文明史,就可以很容易得到答案.
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中国缺乏产生代近科学的土壤.
近代科学有两大基础,一是完善的形式逻辑,二是实证主义.简单地说:
科学=逻辑+实证.
遗憾的是,中国尽管有着领先世界的文明,但在这两个方面却是极度的匮乏.
在思维方式上,中国传统文化把取象比类发挥得淋漓尽致.每个事物都有自己独特的特征与规则,但又有相当一部分规则是通用的,在自然研究领域中,如果对每一个事物都进行严格的分析,无疑会加大研究成本,这个时候,取象比类法则大大减少了研究成本,只要把已有的规则按“万物相通”的指引,直接用到别的领域就行了,而且事实上,的确有相当一部分事物有相类似的规则.这是中国在文明上一度领先的原因.
但也正因为如此,中国对取象比类的方法太依赖了,以致于依赖到懒得进行新的研究的地步.动辙子曰诗云,引经据典,却没几个人愿意做更细致的分析.而且科学的本质是认识自然,一切利用科学造福人类的行为其前提都是对自然界有足够的认识.但是中国的崇古思维认为阴阳五行八卦之说足以解释天地万物,而万物一理,只需把现象往这理论上套就行了,宇宙之规则,尽在古人矣.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懒惰的思想不只中国有,在西方也有,在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之后,科学界也一度出现,世界的规律牛顿已经发现完了,以后的科学家就是如何应用这些定律了.只不过这种崇古的风尚不如中国发达,没有成为科学界的主流.
而在实证方面,中国也兴趣不大,“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的论断,虽然在局部有正确的可能,但在整体上,谬以千里.但古人却坚信不疑,极少有人对此进行过质疑.事实上,如果质疑了,那是相当危险的,比如清末有中医王清任,在一场瘟疫之后,对死人进行了解剖,发现了许多古医中的错误之处,并因此写了一本《医林改错》,但被中医界骂为“遗毒”,郁郁而终,走向科学的一点星星之火就这么湮没在中国历史的长河.
反观西方,在基督教统治的一千年里,愚昧落后,文明以及经济远远落后于中国,但是古希腊的逻辑学却没有因此灭绝,而且数学领域更是扎扎实实地发展着,数学是数字化的逻辑学,数学的数次大发展,也是逻辑学不断完善的表现.而文艺复兴和思想启蒙运动之后,宗教神权渐渐衰落,欧洲走出蒙昧的历史阴影,各国间不断地战争以及远洋掘金活动推动着科学技术大范围应用,而科学技术的应用本身就是科学理论进行实证的过程.
当实证行为上升致实证主义(进而发展出可证伪主义)之后,逻辑学与实证主义的结合终于让近代科学的诞生水到渠成.
而斯时的中国还在做着“我中华上国应有尽有,不需与蛮夷互通有无”的春秋大梦.即使对数学和机械有着浓厚兴趣的康熙,也没有意识到科技的重大意义.
当西方的科学理论一个一个被超越,新的、靠着更坚实的证据铺垫起来的科学理论一个个诞生的时候,在逻辑和实证方面鲜有建树的中国已失去了诞生近代科学的可能性.
如果不是鸦片战争用武力打开封闭的国门,国人还痴迷在自我幻想的美梦之中.在被侵略中百无一用的《易经》不是还被某些“专家”吹捧为解开宇宙密码的钥匙吗?直到现在,还有一些文化啃老族天真地认为,我们的祖宗早就掌握了高于西方科学的宇宙真理,只不过现代的中国人不懂而已,他们从未想过,人类的前进就应该是一代比一代强,中国的祖宗有什么理由就可以突破历史局限而得窥宇宙的终极真理呢?
近代科学是西方抛弃了古典四大元素论之后浴火重生的,逻辑+实证的思维既保证了大胆的推理和假设,又保证了小心的求证而避免沦为玄学.
可惜这两样东西,到现在我国还是缺乏的.百家讲坛成了文学历史讲坛,刘太医、张务本等神医骗子被官方媒体一个一个推出来祸害民众,国外的那些伪科学作品如《审判达尔文》《水知道答案》等被当成科学读物大量引入,连早被美国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就打假的百慕大三角一案,到现在还有人傻乎乎地分析着根本不存在的神秘原因,以图证明自己足以比肩爱因斯坦.
而历史也跟中国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让中国坐井观天了,西欧人若想爬山越岭打到中国人,比登天还难,近临的大国印度受到宗教的影响,相对的比较爱好和平,即使被英国侵占,充其量也不过是“非暴力不抵抗运动”,对侵略兴趣不大(有意思的是英国归还印度统治权之后,印度倒是忽然有野心了),而中国周边的皆小国,不是文明低的还处在游牧阶段,就是弹凡之地,偶有蛮夷入主,也迅速被相对先进的农耕文明所同化.所以,中国人对于自己的文化有一种历史优越感.
在这种优越感下,以儒家为正统的国人眼里,科技皆“淫巧奇技”,不足与我朝的天道相提并论.
在各种各样的误会和历史条件下,中国不是与近代科学擦肩而过,而是压根就没有诞生的土壤.如果没有西方武力入侵,再过一千年,中国同样不会诞生近代科学,当然,在个别的技术上,可能会有发展,但在基础科学理论上,难有建树.
很多人都喜欢把这个责任推到清政府身上,其实清政府受到中原文明的影响,已经完全同化了,清政府做的事,宋、明政府都在做,文化传承中的书院制,激励体系中中的科举制,清政府都继承下来了,但是同样继承的是,科学研究始终没有放在应有的位置,而是地位当低.
所以,核心的问题在于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出了问题,自秦以降,中国就不再有产生近代科学的土壤了.

7. 中国宫殿史的pdf文档 请问哪位大侠有 求分享

《中国宫殿史》曾于1995年在台湾初版,迄今已十余年了。十余年来。有关的文物考古材料又有新的发现,其研究成果亦堪称丰硕。本书是在原版的基础上增补和修订而成的,该书选用新材料,吸纳新成果,求真求实,探索中国宫殿的发展轨迹,为我们展示了一幅中国宫殿的新画卷。全书共分10个章节,具体内容包括传说时代的宫室及夏商宫殿、周秦的都城与宫殿、两汉宫室、魏晋南北朝的都城与宫殿、隋唐宫殿等。

8. 刘庆柱 2004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 考古pdf

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安研究室副主任、主任,汉唐研究室主任。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学位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教授。《考古学报》主编、《考古学集刊》主编、《中国考古年鉴》主编。中国考古学会秘书长,中国史学会理事。主要代表作:《西汉十一陵》《长安春秋》《汉杜陵陵园遗址》《汉长安城未央宫》《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学研究的几个问题》等。

作品:
1、《西汉十一陵》,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2、《长安春秋》,人民出版社,1988年。 3、《汉杜陵陵园遗址》,科学出版社,1993年。 4、《汉长安城未央宫》,中国大网络全书出版社,1996年。 5、《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学研究的几个问题》,《考古》2000年7期。 6、《中国古代宫城考古学研究的几个问题》,《文物》1998年6期。 7、《关于中国古代宫殿遗址考古的思考》,《考古与文物》1999年6期。 8、《论秦咸阳城布局形制及相关问题》,《文物》1990年5期。 9、《汉长安城的考古发现及相关问题研究--纪念汉长安城考古工作四十年》,《考古》1996年10期。 10、《战国秦汉瓦当研究》,《汉唐与边疆考古研究》,科学出版社,1994年。 获奖情况:考古发掘报告《汉长安城未央宫》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考古发掘报告《汉杜陵陵园遗址》获第二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

9. 顾颉刚《当代中国史学》PDF,跪求(つд⊂)

可以到“国学数典论坛”,搜索《当代中国史学》,就有下载:

凡例

引论

上编 近百年中国史学的前期

第一章 史籍的撰述

第二章 史料的整理与辑集

第三章 金石学的兴起与研究

……

中编 新史料的发现和研究

第一章 甲骨文字的发现与著录

第二章 铜器群的发现与考释

第三章 考古学的发掘和古器物学的研究

……

下编 近百年中国史学的后期

第一章 史籍的撰述与史料的整理

第二章 甲骨文字与金文的研究

第三章 元史蒙古史中外交通史的研究

10. 求历史学考研教材11本的 电子档 PDF最好 北师大版的最好 邮箱[email protected]

第一单元的中国文明的起源

中国古人类的第一课土地
1.D 2.B 3.C 4.C 5.D 6.A 7。 C 8。 ?9.B 10.D
11。北京人 - B,E元谋人 - 山顶洞人 - C,D,F,?
12(1)A - 北京人B - C - 穴居人
(2)人类遗址元谋人,主要位于河,流域,土地肥沃,水源丰富的地区。
13。注意事项:

(1)天劳动:收集水果的妇女和儿童,男人捕鱼,集体狩猎野兽,获取食物;学习日:老年教年轻的狩猎技能和生活经验;娱乐
天:晚上了盛大的篝火晚会,体育比赛;
重要提示:晚上必须负责保管火的人;
:展开合理的想象。
(2)多喝水: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
不喝酒,根据时间是没有一艘船。

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定居点
1.D 2.D 3.C 4.D 5.D 6.B 7.D 8.D 9.C 10.A /> 11。 (1)半坡河姆渡(2),陕西和浙江(3)粢饭(4)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12。 (1)黑色陶博俞文彩陶盆,河姆渡定居点和半斜坡定居点。 (2)黑陶,彩陶。
(3)当人们已经知道,畜牧,原始畜牧业开始萌芽,还经常捞去补充食品,但也反映了原始的艺术追求。
13。稍微
14。提示:(1)种植农作物,生产自己的食物。 (2)生产工具,农作物种子。 (3)略。

教训的传奇时代文明的曙光
1.C 2.D 3.B 4.C 5.D
6炎帝在中国汉族之间,黄帝炎帝
7。战争尧,舜禅让
作为华夏子孙的许多发明的祖先黄帝被认为是通过对黄帝的功德,传说玉为武器,提出的旅程的弓,染料的颜色的衣服。的妻子嫘祖的教民养蚕。将被连接,而不是所有人都认为这些传说,其中包含的后代组成的。但真正的历史事实,其中包含至少有助于我们理解,时代的黄帝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农业文化的进步。
9。提示:环保意识,奉献精神,毅力品质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10。请参阅第8题,另外补充:黄帝领导的两倍生存的战争,炎帝投降。炎黄走向联合的婚姻代占据了中原地区继续繁衍,形成了后来的华夏人。
11。 (1)禅让系统(2)以自己的角度来看,在符合客观事实可以知道结果。

第4课裂纹彩绘陶器之谜
光滑的人形陶器“这是一个美丽而优雅的小女孩,小女孩的面部表情可以看出,一个美好的新生活的向往。类型陶器可以充满了水,小口的人背灌溉的,小女孩的嘴用的水。
“尖口的小口瓶独特的形状像人的耳朵小环两边的瓶子上,像帽子一样的瓶子,几何图案像人的头发,你看,“她尖尖的下巴非常像人的头部形状啊!”提示结束时的小口瓶的水从河两侧的小环该瓶可绑一条绳子,很容易提取。 “提示结束时入水的小口瓶,一个奇妙的现象时有发生:瓶子将小幅回落,水会慢慢流进嘴里的瓶子,沉了一会儿,瓶子的底部时,垂直的水,“小口尖底的瓶子瓶”已经充满了一根绳子在水面上,你可以背在身上,回到住处。
“海员纹彩陶盆,可用于提供食物,水,种子,这个美好的陶器在该盆地的格局,一些神秘的图案,图案的几何形状构成的盆地,无论是当时的人们已经形成了原始的数学思维。
舞花纹彩陶盆泥泞的兵马俑,大口微敛,鼓腹,小平底轮辋和内,外墙壁的整体造型应用在布朗纹身的可疑大型容器。各组的舞蹈图五,手牵手,右前方的头部,面部,右小腿,左前方,踏着节拍,选择跳舞,有强烈的动态和节奏。 2.C

(1)图A使用蒸米饭,有权想象的问题,只要是有道理的,因为它的生活相结合。 (2)B是鱼和鹿的格局。半坡捕鱼狩猎的原始居民,以补充食品。

第一单元单元测试题参考答案
1.B 2.A 3.B 4.B 5.D 6.B 7.C 8.B 9.C 10.D 11 。B 12.C 13.D 14.A 15.A 16.B 17.B 18.D 19.D 20.B(每题2分,共40分)

21。 (12分)答:在船上彩陶壶 - 半坡居民B:骨针 - 穴居人
C:鱼纹彩陶盆 - 半坡居民e:的猪粮黑色滔博 - 河姆渡居民
> 22。 (10分)①的半坡原始的居民生活在固定的房子,他们已经学会了纺纱,织布,服装;
②彩绘图案,鱼和鹿的形象,我们可以看到半坡原始居民生活捕鱼狩猎的食品补贴。
23。 (回答任何4点至12点)。“历史研究”,旨在探讨学生正确认识历史的能力。
A-考古发现,他们可以建立一个半地下的房子
B-河姆渡聚落遗址出土的稻谷遗存
C-缝制的衣服,发现在废墟中的装饰品
D-大汶口遗址墓葬,随葬品的数量
E-区别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壶船
24。 (13分)洞穴潮湿,阴暗,不利于人体的健康;生活在山洞里,有可能被洪水淹没,野兽侵入不安全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来的居民从事原来的农业,养殖纺织决定,他们必须是稳定和久坐不动的生活。
25。 (13分)(1)喷枪堵塞,于中汲取经验教训的失败的枪洪水的堤防和疏通河道相结合。 (2)要注意的河流上游的植被,以维持土壤和水堤(修建水库)和疏通河道相结合。

第二台机组发电和社会变革

第5课夏,商,西周交替
1.C 2.A 3.B 4D。5。 - 6.C 7.C 8.A 9.B 10.B 11。地政总署署长12.C 13.A 14.A 15.C 16.B 17.A 18.B
19。夏:AFGJ供应商:中德学院西周:BEIL
20。 (1)夏桀奢侈残暴的人有没有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尊严;(2)导致民众的不满,反抗,消灭沸腾;(3)收益及亏损流行的观点谈点。
21。 (1)是一个世界,同一个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家世界。 (2)材料酋长更换方法,如更换尧,舜禅让。 (3)的材料更换两个首领的世袭制,于Zhuanzai家世界的方式。 (4)从禅让的重点选贤任能,从点的世袭制度,是生产力的发展和私有制的必然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5)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系统是生产力的发展和私有制的必然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促进我们的社会进入奴隶制阶段,两人的物质基础,前者占据了上风,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后者占了上风,生产力水平有了一些进展。

第6课夏商西周的社会和国家
1.C 2.D 3.D 4.D 5.D 6.B 7.C 8.B 9.D
10。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
11。 (1)系统奴的牺牲品(2)状态悲惨,可以被任意杀害和交易
12(1)血缘关系的亲密程度。 (2)早期的祭祀天地和自然崇拜的神灵,以祈求神灵保佑,保佑避免灾难的发生。后来宗庙祭祀,以维护宗法等级秩序,加强血亲意识的重要手段,以提升家族的凝聚力。 (3)主要是指礼仪教化与暴力镇压,理解略有下降。

第7课和演变的战国
1.C 2.A 3.B 4.B 5.C 6.B 7.D 8.A 9.C 10。越来越多的D11.B 15.D 12.B 13.C 14.A 16.A 17.D
18(1)(2)(3)略
(4)原因:周王室的下降周天子失去了权力,强大的诸侯国继续争夺土地,人口和其他诸侯国的控制权,的冠军成为主导,这是春季和霸权的本质。
实质:诸侯争霸的目的是为了争夺土地,人口,敬意和特权。
19。晋文公 - 保家卫国 - 尊王攘夷晋国 - 齐东 - 南齐 - 金
吴王阖闾齐桓公 - 晋文公 - 越王勾践

课8铁的牛耕引发的齐桓公社会变革的
1.C 2.D 3.A 4.D 5.D 6.C 7.B 8.C 9.A 10.D 11。乙12.D
13。 (1)使用铁和牛耕和推广;春秋
(2)铁农场实耐用,价格低廉,劳动效率高。
(3)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个人的生产成为可能,个性化生产将取代大规模强制性集体耕作,个体小农户逐渐成为社会的基本单位,新兴地主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4)地主阶级
(5)政治国家的政治改革,思想上,百家争鸣的情况
14
(1)为了实现富国强兵。 (2)治理国家,与本国国情相结合,进行改革,以促进国家的发展。 (3)商鞅违反旧贵族的利益,但在上杨琴成为最繁荣的国家,在战国后期创造的物质条件,统一六国

第9课甲骨文和青铜器的
1.C 2.B 3.D 4.B 5.C 6.B 7.C 8.D天气预报 - 占卜的结果;夏天 - 供应商;夏天 - 供应商;夏天 - 供应商;夏天 - 供应商
10(1)司母戊鼎193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供应商的儿子汪屋顶施放崇拜的母亲,是世界上最大的世界上已知的青铜器;
IV羊方尊:商代青铜器精品酒器;
青铜立法肖像:1986年出土于三星堆商代古蜀文化的优秀作品。使用的子铸造方法。
(2)马猴羊鸡狗猪鼠牛虎兔龙蛇
(3)出土的甲骨卜辞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代的政治和经济形势,研究商代历史的显著值。
11(1)大禹治水,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 (2)有很大取代周天子的意向。 (3)权威(描述为一个字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问鼎中原(解释略)。

课,思想活跃,百家争鸣
1.C 2.B 3.A 4.B 5.D 6.B 7.A 8.B 9.C 10.C 11。 e12.D
13。
(1)孔子,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2)孔子是中国文化的象征,我们应该发扬,向他学习什么样的好点子,好做法(要知道的结果,这意味着你可以)。
(3)略有下降;结合周围各种思想阐述了之前的例子。
14。 (1)作学问必须面对现实。
(2)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危险三人行必有我师。
(3)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提倡有教无类,受过教育的范围扩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坚持正确的意见“当仁不让分工,”个性化。
15。 (1)(2)--- D --- B --- A --- C(3)--- E ---一(4)--- C ---一(5)--- F --- D(6)--- B ---?

第11课祖先的智慧和创造力
1.C 2.D 3e4.A 5.A 6。 ?7.D
8(1)流域鱼嘴宝瓶口,飞沙堰(2)(加热或冷却的岩石突发大火石头的原则)
9(1)无论是赞成或反对,说这合理的。 (2)的答案是开放的,创造性的,这是有道理的。什么“历史”

第12课略

阅读全文

与在中国发现历史pdf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