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外历史 > 中国历史时期沙漠变迁探讨

中国历史时期沙漠变迁探讨

发布时间:2021-03-14 20:19:13

『壹』 谁能简述中国历史上疆域的变迁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葛剑雄教授学术研究精华的总结,该书本着“面
向大众,要让普通读者能够读懂专,感兴趣”这一原属则,深入浅出,用一种
通俗的方式介绍中国疆域的变迁以及关于疆域的历史掌故.阅读本书,它
带你了解历史上中国疆域的沿革,体会人口迁移、民族融合的内涵,感受
历朝历代疆域掌故的惊心动魄.作者严谨的学风,睿智的眼光,广阔视野
以及生动鲜活的撰述方式,一定会带给你一个全新的中国疆域文化读本.

『贰』 中国历史上有出现沙漠后退的现象吗

中国东部草原及荒漠草原地带 历史时期原非沙漠地区,由于人为因素,如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破坏,不合理的垦殖和过度的放牧及战争的破坏等等,造成植被覆盖减少,在日照、风力强烈作用下,先由表层的风蚀,继而引起下覆沙质沉积物的扬起和搬运,使地面出现连绵沙丘。
①称尔沁沙地。公元10世纪前,长期是游牧民族的活动场所,水草丰茂,牛羊遍野。 10世纪时契丹(辽)将在战争中俘掠来的汉人和迫迁来的渤海人约数十万人,安置在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进行屯垦,开辟农田,使之初次成为农牧交错地区。部分地区开始沙化。当时农作物都种在陇上,防止为“吹沙所壅”。以后在蒙古贵族统治期间,没有更大规模的开垦。清代又在此广设牧场,草原面积有所恢复。19世纪以后,清政府为了增加财源,将大片草原招民开垦。因土地贫瘠,经过两三年即因沙害而放弃,继而开垦新草地。在无植被覆盖的撩荒地上,干旱风季时沙层被吹扬而起,形成了流动沙丘。这些沙丘先以点状出现。以后连成一片,使草原退化为沙漠化土地(见科尔沁草原)。
②乌兰布和沙漠。自晚更新世以来,黄河河道一再东移。至今仍有三条古河道遗迹。在废弃的河道和低洼地,曾因河水漫溢而积聚成湖。<汉书地理志>、<水经注>就记载了这一地区有名为屠申泽的大湖。现今这一带以亚砂土、亚粘土与中细沙互层为主的地层,正是代表黄河冲积相和冲积-湖积层的表层的沉积物。秦汉时代,为防御匈奴,从内地迁来大量汉民,安置在河套一带进行屯垦戍边,并设置了郡县。其中朔方郡最西的窳浑、临戎、三封 3县就分布在今乌兰布和沙漠北部地区。故城废址已半被沙湮,周围一片沙丘。但当年却为新开发的农垦区。东汉以后,匈奴南进,边民内迁,垦区废弃,已被耕作过的表土受干旱气候和强烈风蚀,遂成流沙。10世纪末,宋使王延德出使高昌(今吐鲁番),途经乌兰布和沙漠北部。 据他的记载, 这一地区已是“沙深三尺,马不能行”,“不育五谷”。但在17世纪末的记载中,该地尚有蒲草、经柳等在固定沙丘上生长的灌丛植物。晚清以来,由于滥行砍伐和过度放牧,又导致这一地区流沙再起。现从磴口以南直至乌达的黄河西岸,流沙已直抵河岸,南北陆上交通完全阻绝,包兰铁路不得不改在黄河东岸行驶。 第四纪以来形成的沙漠地区 此后随人类活动的影响,沙区有所扩大,沿边地区逐渐沙漠化。
①位于今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南部和陕北一带的毛乌素沙地,大约在第四纪以来已存在,但面积不及现今,其间尚分布有草原、沼泽和灌丛。今在沙地内部的汉唐故城遗址,如十六国时代赫连夏的都城统万城,唐宋时代为夏州城,即今靖边县北白城子。但从汉代以来沙地逐渐扩展。据《水经注》记载,今无定河流域已分布有“赤沙阜”、“沙陵”(沙丘)、“沙流”(流沙)。 9世纪唐人记载夏州周围“皆流沙”、“风沙满眼”、“茫茫沙漠广,渐远赫连城”。公元994年宋太宗毁夏州城时说“夏州深在沙漠”。1080或1081年沈括过无定河一带,有“沙随风流,谓之流沙”的记载。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当时沙漠南界在今横山、白于山和鄂尔多斯交界处,恰为今毛乌素沙地的南缘。18世纪后,清政府招民开垦,残留的草地均遭破坏,毛乌素沙地进一步沙漠化。
②塔克拉玛干沙漠。其周边地区在历史时期曾是中国西北农业发达的地区之一。两汉时期通往西域丝绸之路南道上的鄯善(今若羌)、且末、精绝(今民丰北)、扜弥(今于田)、渠勒(今于田南),于阗(今和田)、莎车等及位于北道上的楼兰(今楼兰废墟)、危须(今焉耆东北)、 犚犁(今焉耆南) 、渠犁(今库尔勒)、龟兹(今库车)、姑墨(今阿克苏)、温宿(今乌什)、尉头(今乌什西)、疏勒(今喀什市)等都有较发达的农业或畜牧业。这些古城国都兴建在河流的下游三角洲或沿岸地区,如精绝位于尼雅河下游三角洲,且末位于车尔臣河沿岸的冲积平原等等,农业用水依靠这些河流的灌溉。但沙漠地区的河流由于气候干燥,风沙侵袭,极易淤废和改道。一旦河流淤废或改徙,植物枯死,居民迁往他处,而留下的古城即为废墟。如古且末、尼雅等古城已被流沙所淹。至今这些古城周围还可看到扇形分布的干河床、枯死的胡扬,废弃的渠道、道路和耕田的遗迹(见交河故城及附近石窟、高昌故城及附近石窟)。
逐年干涸的河流
逐年干涸的河流
③历史时期塔里木河等河流的不断改摆动、改迁和沙漠的侵袭,原沿塔里木河西行的东西交通大道遂为流沙所淹。从西汉至魏晋时期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楼兰即因孔雀河水改道,迫使楼兰废弃(见楼兰遗址),其他如尼雅废墟(汉代精绝国,见尼雅遗址)、米兰(伊循城,见米兰遗址)均因尼雅河、车尔臣河改道而废弃。据考古调查,今库车、新和、沙雅一带废址以数百计,盛唐时尚为农业发达地区。唐以后塔里木河改道,植物枯死,古城遭到干河床风沙的袭击,先后成为废墟,形成沙丘。
④风力亦为沙漠地区沙丘扩展的重要因素。历史上自楼兰西进沿昆仑山北麓山前平原至喀什,是汉唐时通向西域的南道。由于历史时期以来开发不当造成遍地沙化,在长期风力作用下,道路已被沙丘淹没,成为沙漠地带。然而各段淹没和废弃时间不一,有先有后。

『叁』 中国历史上的沙漠化

在秦汉时代,毛乌素沙地的一些地方曾是“沃野千里”、“水草丰美”的地方。我国甘肃民勤在战国时曾有个很大的湖泊——猪野泽,后来在汉代及以后几百年才逐渐干涸。在唐朝时代,我国气候属于暖湿期,河西走廊现今为沙漠的地带,还保留了唐代一些居民点和遗址。

任振球认为变冷变干时期是沙漠化时期。公元376年,新疆古城楼兰已废弃;古且末城在公元644年,玄奘经过时人烟已断绝,城郭废弃;河西走廊弱水下游的古居延,在西汉初年是重要屯垦区,在北魏时(公元386~534年)被遗弃。这些沙漠化事件分布地区并不同,而它们的发生时间恰好处于4~6世纪的气候变冷、变干时期。位于腾格里沙漠边缘的民勤县,上面曾提到其境内在战国时代有个很大的猪野泽。这个湖后来逐渐干涸的过程是先分为东西两湖,西面的白亭湖在公元1667年曾经干涸,到1700年“湖水丈馀”后,至1840年才完全干涸。其两次干涸时间正值低温期。

图13.4.3 中国黄土来源区与堆积区

近几十年来,由于人为的原因,我国的沙漠化在一些新的地区进行。这是很可怕的现象。

『肆』 毛鸟素沙漠历史经过了怎样变迁

指正你一个错误,是毛乌素沙漠,不是毛鸟素沙漠。

『伍』 教材古代,近代,现代不同时期的荒漠化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教学目标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4. 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 运用。 教学重点: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 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 运用。 教学难点: 1. 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我们这两节课就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为案例来探讨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背景是什么?人为因素有哪些?荒漠化防治有哪些对策和措施?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 1.土地退化的形成 2.荒漠化 ⑴概念 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⑵形成 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⑶主要表现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化。 土地缺少了水分和养分 植物就 无法正 在没有了植 被保护的情 裸露的地面极易遭受风沙侵蚀和 使土壤中水分和养分进一步流失 继续发 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形成如同荒漠般般的景观,即发生土

⑷影响 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 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花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合作探究】 根据你的理解,运用下列关键词解释荒漠化的含义。 土地退化 干旱半干旱地区 气候因素 人类活动 沙漠化 【教师总结】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其实质是土地退化,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形成原因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表现为土地荒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
所谓“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范围 地形区范围: 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 行政区划范围: 包括新、宁、甘(北部)、内蒙古(大部) 【教师总结】这里所说的西北地区是指位于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在400mm以下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2.地貌特点: 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内)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3.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干旱 ⑴干旱成因: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 西北地区干旱特征的成因图示: 教师补充讲解:由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很少受海洋水汽影响,再加上周边 高大山地特别是隆起的青藏高原,进一步阻隔了水汽的进入,干旱就成为了这一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并且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⑵景观特色——以草原、荒漠为主 新疆的塔里木盆地 贺兰山以西 贺兰山 内蒙古高原东部 年降水量 不足50毫米 200毫米以下 200毫米以上 干旱程度 极端干旱区 干旱区 半干旱的草原地带 自然景观 沙漠和戈壁(只在—些高耸的山地迎风坡,降水稍多,山顶冰雪覆盖。山地降水和冰雪融水成为绿洲农牧业生产的主要水源。) 草原 【合作探究】 深居内陆 远离海洋 水汽难以干旱 阻隔水汽 高山环绕盆地 地形 位置 东 西 降水递减,干旱程度增强,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减少

1.西北地区自东向西水分条件与植被景观的变化有什么关系?并分析原因。 【教师总结】年降水量200~400毫米对应温带草原;年降水量50~200毫米对应荒漠草原; 年降水量50毫米以下对应荒漠地区。反映降水越少,植被越少,荒漠化程度越强。原因是我国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2.新疆的绿洲分布有什么特点?请联系水源和地形条件解释原因。 【教师总结】天山北部水汽主要来源于北冰洋,北坡属于迎风坡,随着高度升高降水量增加。受天山山脉阻挡的影响,南疆与北疆干旱程度不同。绿洲主要分布在有水的地方,沿河流呈串珠状分布。原因是河流水来自兵雪融水补给和盆地地形雨。 三、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本区条件分析: ①基本条件 ——气候干旱少雨 气候干旱,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而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因此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 ②物质条件 —— 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由于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荒谟化进程。 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它具有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气温、降水的变率大。雨量的变化,对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年,加剧荒漠化进程。
【合作探究】 根据图2.4,分析说明荒漠化形成过程中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师总结】图2.4表示了荒漠化两个正反馈效应(恶性循环),说明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四、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加剧荒漠化进程(说明:事实上,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调查表明,在西北地区现代荒漠化土地中,有90%以上是人为因素所致。)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⑴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⑵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 (图2,5) 人为因素 破坏原因与典型地区 主要危害 过度樵采 ①能源缺乏地区把樵采天然植被作为解决燃料问题的主要手段(如鄂尔多斯沙区、内蒙古东部的库仑旗等地)②一些农牧民为了增加收入,无计划、无节制地在草原地区采挖药材、发菜等 固沙、防止风沙前移和抑制地表起沙的植被遭破坏 过度放牧 为求得短期的经济利益,牧民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进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 程 过度开垦 在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是沙区边缘从事农业生产,特别在缺少防护林保护的沙质土壤区 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 【合作探究】 让学生阅读后进行复述掘井带来的负作用。 3.另一种荒漠化现象——次生盐渍化 ⑴绿洲:在有水源灌溉的荒漠地区。 ⑵次生盐渍化形成: ①由于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 ②干旱气候条件下蒸发旺盛,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而形成。 【合作探究】 让学生阅读后讨论: 若条件允许,我国西北荒漠地区是否可以将青藏高原的冰川水用来发展发展灌溉农业? (从灌溉与次生盐渍化方面思考) 【合作探究】 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分析 1.萨赫勒地区位于撤哈拉沙漠的南缘。请根据下面的图文资料,并联系已学知识,分 析萨赫勒地区的气候等自然特征,并说明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 【教师总结】资料表明萨林勒地区正处于干旱与半干旱、热带沙漠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津德尔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居民点,其月均温都在22℃以上,甚至达到33℃,可想而知其蒸发量是巨大的。在降水方面,这里的年降水量不足500毫米,且基本集中在夏季,特别是7、8两个月。以其有限的而且特别集中的降水状况与其全年的高温、高蒸发量相比,确实是个容易产生环境问题的敏感地区。客观上,这里就潜在着荒漠化的自然因素,这是本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当地的水热条件所决定的。 2.气候的严酷性决定了萨赫勒地区的传统经济以自给性质的游牧业为主。20世纪以来,随着沿岸国家人口和经济的发展及本区交通条件的改善,这里的传统游牧经济向商品性的定居牧业经济转化。根据图2.9,分析这一社会经济因素的转变对牧场带来的环境影响。 【教师总结】
将传统的游牧经济和商业性的定居牧业进行对比,比较它们对草场的影响。从表中可知,传统的自给性的游牧经济,因其牲畜品种多样、经营规模小且分散、季节游牧,有利于牧草的恢复生长,是一种适应于当地自然条件的经济模式;而商业性的定居牧业从牲畜品种的单一性、大规模的集中经营、采取掘井定居的经营模式,
势必增加草场的压力,结
果必然导致草场的退化,甚至导致整个草场的毁灭。

3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对粮食需求迅速增加。这一因素促使萨赫勒以南的早作农业不断向北推进,农牧之争加剧。分析这一因素的加入,对本区草场生态环境及荒漠化的发展,又可能产生哪些影响? 【教师总结】由于人口激增,对粮食的需求猛增,迫使人们不断扩大耕地面积以至向牧业地区推进,结果是: 牧场超载 转牧脆弱地区 荒漠化加剧 劳动力需求 草地缩小 草地变旱地 人口增加 弃耕后

4.人口和贫困是萨赫勒地区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也是造成这里生态环境恶化、上地 荒漠化加剧的根源。请你解释下图(图1.11),试提出一种解决非洲贫困问题的可能办法。 【教师总结】明显地描绘了人口过快增长,造成贫困饥荒与荒漠化的恶性循环过程。问题的源头就在人口的过快增长,如果控制人口增长与实行环境整治双管齐下,这个恶性循环就可以得到解决。 第二课时 五、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
1.历史时期的荒漠化问题——西北地区时有出现 如:在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古代人民利用祁连山冰雪融水和山麓地下水,兴修水利,发 展屯田,使这里成为一片富庶的人口密集之地。但是随着人们对河流上游地区的过度开垦,大量破坏固沙植被,致使河流水量锐减或者改道,绿洲水源枯竭,加上战争、瘟疫等原因,大部分古绿洲在经历了汉、唐、明、清几次大规模开发后,相继被迫放弃。 【合作探究】 1.了解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大致走向和地理位置。 2.现代公路干线及其连接的绿洲城镇,几乎全部远离古遗址(古丝绸之路),更贴近昆仑山的山前地带。 【教师总结】2.不同时期的荒漠化问题 时期 人为因素 发生荒漠化的区域 古代(唐宋后) 盲目垦耕,战争、瘟疫 塔里木盆地沙漠边缘

近代(清代后) “移民实边”、
“开放蒙禁” 内蒙古南部农牧过渡地带 现代(建国后) 人口压力,管理失误 草原牧区和旱农地区 【合作探究】1.农牧界限向北推进,为什么会加剧该地区的荒漠化? 【教师总结】农牧界限向北推进,意味着农作侵入牧区,大片的草地将会变成旱地。这样,势必压缩草场面积,在原有的牲畜量不减少的条件下,会产生所剩牧场的超载,超载的牧场并必定会逐步衰退,为了牲畜的发展又可能将牧场转移到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环境的退化趋势必日益严重;在此同时,由草地开垦出来的旱地本身在防风固沙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劣势。加上若因为土地肥力的衰退而弃荒的话,其本身就是现成的人造沙荒。因此,如果农牧界限向北推进,势必加剧该地区荒漠化的进程。 2.为什么我国北方的农牧过渡带,恰恰又是我国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 【教师总结】在我国北方的农牧过渡带,常常存在“农牧之争”,从土地单位面积的产出量对比,农业一般都高于牧业,因此旧雨农作侵入牧区的趋势。特别是在人口激增、粮食不足的条件下,以农侵牧已成必然。若不加以控制,必定会陷入“过渡开垦 →生态用水紧张→ 植被退化→ 荒漠化加剧→ 土地肥力减弱→ 再度开垦 →荒漠化再度加剧”的恶性循环圈。实际情况也是如此。 六、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的防治内容: 预防.. :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 扭转.. :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恢复.. :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力。 2.荒漠化的防治原则

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泊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以防为主,保护并有计划地恢复荒漠植被(图2.14)。 3.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和治理重点: ①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恢复自然植被 人们将水分条件较好,开有一定植物生长的沙漠圈围起来,实行封沙育草,促使植物天 然更新;或者选育梭梭、柠条、沙拐枣.........等优良固沙植物进行人工补种。实践证明,这是改造利用沙漠行之有效的方法。 【合作探究】干旱区绿洲与荒漠的演替是双向的,但绿洲变荒漠非常容易,而荒漠变绿洲却非常艰难。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教师总结】这是由当地干旱的环境决定的。水分条件消失容易而形成难。 ②治理重点: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4.治理措施 ⑴合理利用水资源 ①在农作区主要是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的盐碱化; ②在牧区草原,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 ③在干旱的内陆地区要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⑵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①干旱地区的绿洲地区 ⅰ应在绿洲外围的沙漠边缘地带进行封沙育草; ⅱ在绿洲前沿地带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积极保护、恢复和发展天然灌草植被) ⅲ在绿洲内部建立农田防护林网,组成一个多层防护体系。 ②在缺乏水源的地区 利用柴草、树枝等材料,在流沙地区设置沙障工程,拦截沙源、固阻流沙、阻挡沙丘前移。 ⑶调节农、林用地之间的关系——宜林则林,宜牧则牧 ①现有林地应该作为防护林的一部分,不能再毁林开荒。 ②绿洲边缘的荒地与绿洲之间的灌草地带,不能盲目开垦,主要用于种树种草,发展林业与牧业。 ③对已经造成荒漠化的地方,还应退耕还林,退耕还牧。 ⑷采取综台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解决农牧民的能源问题的途径:如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 ⑸控制人口增长 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建立一个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对荒漠化的防治有着重要的意义。 5.我国治理措施和经验 ⑴措施: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等 (图2.15)。 ⑵治理荒漠化的典例——沙坡头草方格沙障

⑶ 我国政府对西北地区的生态建没和荒漠化防治 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等多项生态环境治理工程。 【合作探究】 1.根据下面的图文资料,说明前苏联垦荒区土壤风蚀的潜在自然背景。并说明人们的生产活动怎样加剧了这个过程。 【教师总结】对图2.16的分析,要知道”垦荒地区”处于亚欧大陆的中部偏北的地方,虽处于西风带但远离水汽来源,故降水稀少。从其周边的内陆湖“里海”、“咸海”的分布特点,可以推断,这是一个半荒漠向干草原的过渡地带,是一个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其自然地理状况必定是寒冷、干旱、大风。 【合作探究】2.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前苏联在总结大规模垦荒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采取了一系列综合防护措施。仔细分析这些措施,你认为该地区防治荒漠化(土壤风蚀)的主要方向是什么? 【教师总结】要善于将所列四项保护措施逐条进行分析,而后进行归纳,不难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的东西,那就是“抗旱、防风、保水、保土、保肥”。 【合作探究】3.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前苏联垦荒区防治荒漠化的对策与措施可以被我国的哪些地区所借鉴。 【教师总结】关于对前苏联的防治对策和措施的适应性研究,当然少不了要对不同地区的环境特征进行综合分析。既然前苏联的“垦荒地区”的环境特征是干旱、大风、风沙大,防治措施是“抗旱、防风、保水、保土、保肥”,那它将适用于我国的西北地区。当然,一些措施同样可以适用于我国的南方地区甚至海南岛的西部地区。

『陆』 中国历史时期的疆域包括 智慧树

中国历代的版图变化,从中可以看到中国几千年的发展、鼎盛和屈辱:狼烟起,江山北望,龙起卷,马长嘶,剑气如霜......

这是一张夏朝的地图,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关于夏朝有非常多的传说,夏朝在二里头的遗址是有可考的证据。我们现在先观察一下夏朝的地图,上面是一张夏朝略缩图和夏朝地图。夏朝建都在黄河北岸的山西安邑(今山西安邑县)。在当时属于夏王朝有很多的小部落,从略缩图可以看出。这些小的部落经常受到夏朝的君主欺压,夏朝建立之出,这些部落还都派人到安邑去朝贺进贡。到了泄时也就是(前1823年---前1808年)时正式赐封九夷各部落诸侯爵位。

经过了几次传位,廑(前1727年---前1707年)

时,夏朝已经衰落了。传到发时,各个诸侯已经不来朝贺了,我们从地图上可以看出,夏朝的势力比起那些部落的联合,只能是望尘莫及了。然而当时商部落已经在夏都的东部也就是现在的河南郑州建立起来了势力,然而在这里我介绍一下,周部落就是后来西周,周部落在夏朝时候,

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的一个中等部落,势力也比不上商朝的力量。夏朝直到暴君夏桀,已经名存实亡了。但是夏桀很会享受,他用人当坐骑,并且修建酒池肉林,同时还与美女妹喜天天在后宫作乐。各个部落终于忍不住了,夏朝的子民也已经愤怒了。此时商部落的商汤已经有足够的势力可以灭掉夏朝。终于在伊尹的辅佐下与夏桀在鸣调打了一仗,夏军打败,夏桀也被流放到了安徽巢湖地区。

商汤在步骤亳建立起来了第一个都城。根据史书记载,夏桀的儿子獯鬻却是北漂了利用他的能力和智慧重新建立起来了一个第二王朝,当然了历史上就没有什么太多记载,但是到了战国时,荤粥、鬼方、猃狁逐渐演变成西戎、犬戎,到了秦朝以后,就改成匈奴了。还有记载荤粥则是鬼方的前身,在夏朝叫荤粥,商朝时称鬼方,尽管说法不一,但是我们考证的是獯鬻当时到了荤粥这个地方将一些夏朝的管理经验以及文化待到了这个地方,逐渐荤粥的生产力得到了飞跃的发展,从而扩大了势力,更加成为中原的威胁。给商朝、周朝以至于以后的秦汉都增添了很多的烦恼。由于商朝在河南,因此,与夏朝相比则更加靠东部了。然而商朝却多次迁都,最后定都在殷,今河南安阳。商朝西北部地区的鬼方和羌方则是后来的犬戎和西戎,大家可能要想,那荤粥呢?别着急,此时的荤粥只是一个很小的部落,然而在周朝却成了势力。鬼方当时在,陕西内蒙一代,此时的商朝也更加扩充了自己的地盘。

商朝时期,各个原始部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也都纷纷促进了自己的生产活动。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也就出现了剩余产品,这些剩余产品就可以拿出去交换,就是以后的贸易。有了贸易的开展整个时代又进了一大步。商朝开始的几代国君还都非常贤明,但是到中期一些贵族都安于享乐,此时盘庚为了让这些享乐的贵族有一种吃苦奋斗的精神决定进行一次大迁都,就是殷(安阳)。商朝最后一个国君商纣是历史上一个有名的暴君,不但享受的手段超过了夏桀,以至于刑法的手段更加凶狠,时西部的周部落却逐步崛起。内忧外患,国力衰退,荒淫无道,此时商朝已经背离民心风雨飘摇了,最终在牧野地区与周朝打了一,葬送了商朝的命运。

周朝建立了,有两个国都,因此也就分出西周与东周了。周朝原本是黄土高原的古老部落,但是慢慢地经过风雨变迁,加之辛勤劳作,使得他们形成了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周部。他最先定都陕西长安县西北地区,称为西周;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以后,被犬戎侵占了镐京(今陕西长安县西北)以后,周平王迁都到河南洛邑,史称东周。在西周时期,中国的版图可谓是非常丰富,周武王的与周成王的分封诸侯,加之周公旦的辅助,使得当时中国的版图异彩纷呈。也为日后的周朝统治买下了隐患。

在西周初期,君主鼓励人民努力生产,但是到了周厉王实行了专利法,并且还不让老百姓议论朝政,终于在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也恰恰从那时候起,就开始有文献记载历史的事情。到了周朝末期,由于当时生产力发展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地步,同时文化的发展成为了当时社会进步的主流,各个诸侯也都发展扩大了,大的诸侯实力已经超过周王室了。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以后,周王室被迫东迁。此时的犬戎则占领了镐京,同时犬戎总是侵犯中原,在东周时期,犬戎尽管老实了一阵大多是看尊王攘夷的能力。犬戎、荤粥的首领也很聪明,因为他们知道如果中原诸侯联手,能把这些自己灭掉,所以就小规模侵犯,并没有形成大规模战役。由于诸侯逐步发展起来,东周此时的实力只是一般诸侯的力量,因此诸侯之间的战争形成了东周的第一个时期--春秋。

『柒』 中国历史沙漠地理主要研究面积最小的沙漠变迁而不是最大的沙漠是为什么我


截至2018年3月,中国最小的沙漠是天漠,面积仅有200亩。

“天漠”位于怀来县小南辛堡镇西南部的龙宝山,距北京90公里,与八达岭长城、康西草原一线贯通,由群山、戈壁、沙漠、湖泊构成。是距离北京最近的一个沙漠,它的面积只有200亩,是世界上最小的沙漠,所以它也被称为袖珍沙漠。天漠有着非常奇特的景观,在这里,你会看到一道金灿灿的沙丘,绵延数十里,有着群山、沙漠、隔壁、湖泊等各种自然景观,各个景观相互衬托构成了一道奇特的风景线。

每年到了风季会让北京遭受到严重的沙尘暴危害,为此,政府出动武警在天漠附近大量植树造林,建造除了一道长达8公里、面积达到两万亩的防风固沙林带,至此天漠的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参观游玩。

天漠不仅仅是自然风光吸引人,还有很多有趣的活动。去这里游玩,你只需要花20元就可以尽情地进行滑沙、摔沙等系列游,如果想骑骆驼的话,只需花100元就可以畅想的骑一个小时。如果你是自驾游的话,只需要花30元钱就可以开着车绕天漠一圈。如果你玩累了,还可以吃当的美食,例如当地水库出的河鲜,纯粹的土特产。除此以外,值得品尝的有清炖猪蹄、炖豆腐、醋焖鲤鱼、炸河虾等。

形成原因

天漠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它“界限分明”,在天漠四周,有一个清晰可辨的轮廓线,离开这个轮廓线哪怕咫尺之遥,马上就是普通的农田。而且在天漠的东部,已有一部分沙子被运走,裸露的地面与堆积的沙子也有一个截然的分界线,地面是由紫黑色的粗沙砾构成,与天漠积沙迥然不同。这表明,天漠里的沙子不是从地面上堆积起来的,与底下的土地不是一体成形的。天漠四周几百公里内不见沙源,其成因也有电磁成因说,风沙成形说,风化成因说,就地起沙说等等众多的版本。 关于风沙成形,有一说法是,由于强大的西北气流夹带着内蒙古高原的沙尘到此被军都山所阻,沙尘坠落后所形成。但是确切的成因却没有一个定论,对于沙漠成因仍是不解之谜。




『捌』 简述中国历史上疆域的变迁

历史上的中国(中国疆域的变迁)
【内容介绍】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葛剑雄教授学术研究精华的总结,该书本着“面
向大众,要让普通读者能够读懂,感兴趣”这一原则,深入浅出,用一种
通俗的方式介绍中国疆域的变迁以及关于疆域的历史掌故。阅读本书,它
带你了解历史上中国疆域的沿革,体会人口迁移、民族融合的内涵,感受
历朝历代疆域掌故的惊心动魄。作者严谨的学风,睿智的眼光,广阔视野
以及生动鲜活的撰述方式,一定会带给你一个全新的中国疆域文化读本。

【本书目录】

序言:中国的历史、疆域与历史地图
“疆域”与“领土”
了解历代疆域变迁与学习历史的关系
秋海棠与雄鸡
疆域变迁和历史地图
历史地图的编制:裴秀、杜预、贾耽和税安礼
清代杨守敬集古代地图研究之大成
中国历史地图的里程碑??《中国历史地图集》
“中国”的来历和变化
中国古代疆域的类型
1.走向统一国家的漫长历程:先秦
从部落联盟到王朝??三皂五帝到夏
盘庚迁殷
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西周的疆域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弦高犒军和春秋战国诸侯兼并
2.中原王朝疆域的扩大和稳定:秦汉时期
第一个统一的中原王朝的建立
郡县制的形成和巩固
西汉初的困境
汉武帝的开疆拓土
匈奴和其他边疆政权
东汉的疆域
边疆诸族的内迁和扩张
3.长期的分裂与短暂的统一:三国至南北朝
三国鼎立的形成
乱世群雄的角逐:十六国的兴衰
对峙中的稳定:北方的统一和再分裂
北方的局部扩张的南方的退缩
4.从大统一到大分裂:隋、唐、五代时期
隋朝行政区域的扩大
空前的开拓:唐朝前期的疆域
强盛后的衰落:唐朝中期以后的疆域
边疆政权的消长
大分裂时期:五代十国
5.分裂的延续和结束:宋、辽、金、元时期
“黄袍加体”不再重演
北宋和南宋的疆域
辽、金和其他政权的疆域
牧业民族一统天下:元帝国的建立
6.退缩中的中原王朝:明时期
奴尔干都司的设置和撤销
北方和西北诸卫所的内迁
南方和西南的退却
对西藏主权的延续
其他政权的疆域
7.统一中国疆域的最终形成:清朝时期
东北地区的统一
从人关到平定台湾
击败噶尔丹,蒙古归一统
对西藏主权的确立
天山南北路归入版图,极盛疆域最终形成
帝国主义入侵使疆域变形
侵夺中国领土最多的是沙皇俄国
结语:统一的中国疆域的形成是历史的必然
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统一
顺应历史潮流的政策巩固了中国疆域
落后腐败导致国土沦丧
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而奋斗

『玖』 我国历史时期沙漠形成和扩大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我们应从中吸取哪些教训

土地沙漠化,是指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经营活动,原有的脆弱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致使原非沙漠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为主要特征的类似沙质荒漠环境的退化过程。土地沙漠化及其造成的环境恶化和经济贫困,已被国际社会列为威胁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之一。我国是沙漠化问题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沙漠化问题的形成,是有一个历史过程的。研究、解决今天的沙漠化问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很有必要探究沙漠化形成的历史过程和产生的根源。



我国境内历史上的沙漠化过程,包括干旱地区的沙漠化和半干旱地区的沙漠化。

一是干旱地区的沙漠化。干旱地区的沙漠分布在西北地区,它们绝大多数在地质时代即已形成。但在沙漠边缘的一些绿洲地带,由于历史上人为的滥垦、滥牧、滥樵、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阅读全文

与中国历史时期沙漠变迁探讨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