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外历史 > 中国历史佛道两家出名的人

中国历史佛道两家出名的人

发布时间:2021-03-14 17:10:20

㈠ 佛道两家的“天人和一”有何区别

佛教和道教,都是在讲同一个真理。
道教的“天人合一”,与佛教的“万法归一”,都是讲自性,一切宇宙万物都是从自性中产生,而且也就是自性本身。
“一”,是讲自性之体;“天、人、万法”,都是讲自性之用。体用无二,是如如佛。

㈡ 中国神话里的佛道合流,最早来自哪里

"三教合流"大意指宋明以降,儒教、道教、佛教三家思想相互影响,融会贯通。三教合流,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从这点可以看出自宋以后佛道儒合流是总趋势,于是宗教中的很多神仙在相互的谱系中添加了身影,比如道藏里的无量天尊等同于无量寿佛,关羽在佛道两家都有尊号等等。有一部经文非常有意思叫《老子化胡经》(《老子化胡经》,西晋惠帝时(公元290─306),天师道祭酒王浮每与沙门帛远争邪正,遂作《化胡经》一卷,记述老子入天竺变化为佛陀,教化胡人之事。后人陆续增广改编为10卷,成为道教徒攻击佛教的依据之一,借此提高道教地位于佛教之上。由此引起了道佛之间的激烈冲突,唐宋明等持承认态度,武则天还降下旨意。武则天于万岁通天元年六月十五日敕旨:"老君化胡,典诰攸著,),你可以把它看成佛道合流的源头。

㈢ 佛祖老师是哪位神仙,位居何职。首先我感觉是道教的,也许是佛道两家吧,求高人指点迷津

释伽牟尼,佛教的创始人

㈣ 基督教与中国佛道两家有发生过流血冲突吗

老杨的历史还真学的好,那些基们拆庙盖教堂,八国联军侵华教士为先锋,义和团几时同佛道两家冲突过啊?!

㈤ 说说佛道两家的区别和联系

很多人分不清佛道两家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特别是两教的生命观的深刻内涵,不深入进去,是很难理解其意的。 有一点可以肯定,人类对生命的关注是宗教产生的第一因。佛道两教同样如此。 人自有自我意识以来其天性就是好生恶死,由于对死亡的恐惧也就产生了种种宗教和崇拜,人类内心深处的死亡焦虑是宗教产生的母胎。 佛学大约产生在西元前六世纪。佛学的前身是印度的古瑜伽。从古瑜伽的经典《奥义书》可以看出,佛教的轮回观、六大圆融说、四蝉八定等等都是直接继承了《奥义书》的思想。缘起论是佛教哲学的核心和基础,由此而阐发的四法谛、十二因缘以及唯识学,揭示了生命的本质和历程。 道学的产生同样如此。道学的产生比佛学较早,早在先秦以前道家就形成以老庄为代表的学术。道家的修持方式在先秦以前的仙道和东汉时产生的黄老道中初具雏形。 道教的经典《道德经》所阐发的道体论,既是宇宙本体论又是生命本体论。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生发的根源和本体,生命既能从道生出发来又有返回到道中去。所谓得道,也就是返本归根,从个体生命返回到生命的本源中去。还虚合道,出有入无,才是生命的永恒归宿。为求长生,道教以及之前的各种修持方术都把升仙作为修持的目的。为此,道教的传说中有十洲三岛的仙境,还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的古仙得道之处,都是有别于尘世的修仙圣地。自古以来,还有不少经过实修而得道的真人,如王子乔、赤松子、王玄甫、三茅真君、八仙、北七真、南五祖等。秦始皇时的方士徐福渡东海求长生灵药的记载,也就是在这种追求超越生命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可见,没有对生命修炼的执著追求,就没有道学和佛学的缘起。 佛教生命观可以从两个方面看: 一是生命的本体究竟是什么? 二是生命究竟能不能永恒? 为了解决第一个问题,佛教唯识学深入地探讨了生命的层次。它把生命分为八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未那识、阿赖耶识。识就是感觉。前六识是人的显意识,只是人的外在形式;末那识相当于人的潜意识,它只有在梦中和深层人静中才能感觉,而可赖那识则是人的最后一识,只有这一识才是先天而生的,这才是人之所以存在的根据。 为了解决第二个问题,佛学从缘起论的朴素辩证法出发,认为生命是非断非常、即生即死而又因果相续不断的无穷无尽的流转过程。这种观点怎么理解呢?首先,生命的各种要素都是因缘的和合,都是依它而起,依它而灭。这种依它性佛教称之为自性本空,也就是说恒在的自性是不存在的,生命的存在如梦如幻,任何对生命的执着都是错误的。其次,生命又是相续的,它始终是一个生生灭灭、因因果果的流转过程。按照缘起论的观点,一切事物都具有因果关系。人既然有现世就必然有作为因的前世和作为果的后世。人不是无缘无故地来到这个世上,也不会最终没有结果地灰飞烟灭。以现代的哲学观点来看,佛学的这种生命辩证法是相当彻底的。说它本空它又相续,说它相续它又只是一个流转的过程,并无恒在的实体。佛教一方面反对机械唯物论人死灯灭的断见,一方面又反那种认为肉体可以长存的生命观。佛教始终坚持缘起论的观点,坚持非断非常、即生即死的辩证观。 道家生命观的哲学基础就是道体论所阐发的顺逆论。 首先,从道体论出发,道家所生命看成是道的外化,因此《道德经》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易经》指出:'乾道变化,各正性命。'《性命圭旨》则说:'大道生天生地,天地生人生物。天地人物,一性同体。天有阴阳,地有刚柔,物有牝牡,人有男女。'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和生命本来就是同一个东西,人的生命之所以存在着生死本来就是道的外化和流行。道生生不已地外化、流行,生命也就必然生生不已地外化、流行。 道教也有带浓厚中国本土文化色彩的生命层次论。这就是四神说,即识神、元神、圣神、玉神。识神相当于佛教的前六识。元神又分为阴神和阳神。阴神相当于末那识、阳神则相当于阿赖耶识,而圣神和玉神,则是生命的更高层次,是修真到极高境界才能证到的存在。 在回答生命能否永恒的问题上,道教从道体论出发,认为,顺着道的外化而延则死,逆着道的外化而返则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道教建立了修真的理论,一切外丹和内丹的方法都是修真的具体途径。修真的目的则是长生住世,最终实现生命的永恒。 佛教曰解脱,道教言飞升,都是为了解决人类内心深处的死亡焦虑,超越生死,以求得肉体生命的长寿和精神生命的永恒。但由于文化根源的关系,佛道生命观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别,这种差别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是透悟生命的角度不一样。佛教的生命观从缘起论出发,强调生命的因果联系,强调生命的依他性、强调自性本空,是以内在的体验去铨释生命。如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八识的依据就是人的感觉,是佛教先贤在深沉的禅定中对生命所作的解析。而道教的生命观是讲对待,是从性(先天的自性)和命(后天的肉体)的对立统一中去铨释生命。黄元吉《乐育堂语录》说:'无性则命无由生,无命则性无所立。漫说尽性即可至命,须知立命乃可了性。' 二是超越生命的途径不一样。由于佛道生命观的出发点不一样,他们超越生命的途径也就不一样。《性命圭旨》说:'禅宗之教,教人幻性命以越大觉,其义高;老氏之教,教人修性命而得长生,其旨切。'佛教因为注重生命的因果联系,注重生命的内在体验,因而也就不重视外在的形体。在修持方法上注重性功,在禅定中明心见性,求得智慧。道教因为注重性命的对立统一,则讲究性命双修。道教的各种修持方法特别是内丹功都是把性命双修当成一个根本原则。 三是对待生命的态度不一样。生,于佛教曰苦,于道教曰乐。佛教既然是幻性命以超大觉,必然不重视人的现世,如佛教有人生八苦之说。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取蕴苦(色、受、想、行、识)。佛教甚至把人的肉体看成可以抛弃的臭皮囊。 而道教恰恰相反。'夫人之所贵者生,生之所贵者道,人之有道,若鱼之有水'(司马承祯《坐忘论》)。道教的重人贵生有两方面的意义: (一)是即身成道,现世的人身是成道之基; (二)是长生即是道教仙道理想、养生哲学的基础和目标,这与佛教重来世、求解脱是不一样的。 现实的人生由于我执的障碍,必然短视人生的意义。最典型的思想就是即时行乐,因为人生不再,人死灯灭。所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就是这种思想的诗意表露。而即时行乐的思想就使人永不满足欲望的追求,同时也造成了种种恶业,带来了种种人生烦恼。如随着当代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随之而来的是当代人的精神的匮乏。紧张、焦虑、空虚、烦恼始终伴随着人类;环境的坏灭,文化与集团利益的冲突,时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这种恶性循环不是单纯依靠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能够解决的,而佛道生命观恰恰是对治这种恶性循环的一剂良药。 只有从根本上透悟生命的因果,通过生命的修炼消除无明与我执,才能变恶性循环为良性循环。从佛道两家的生命观来看,道教更加人性化,通过对人生命的改造,脱胎换骨,实现生命的超越,摆脱欲望的折磨,进入大自在、大幸福的境界.

㈥ 佛道两家教义同样高深,是宗教中的佼佼者上品宗教,为何两教现在只有佛教还如此有生命力出家也入佛门的

佛教,道教有所不同。佛教讲普度众生。道教是自我的修行,修仙。佛教讲众生皆可以成佛。道教好像没有类似的说法。

中国历史上的佛道之争有哪些

教本为“洋”教。唐·韩愈在《论佛骨表》中说:“佛者,夷 狄之一法耳,自后汉时流入中国……汉明帝时始佛法……。”
自西汉以来,佛、道有许多冲突。
西晋时,道教流传《老子化胡经》,记述老子入天竺变化为佛陀,教胡人为佛教之事。“胡”指的就是释迦牟尼。后来,这本经书成了道教徒的依据,借此说明道教地位高于佛教。
有佛教僧徒为了打压道教,造作了的不少经典,贬低老子、孔子、庄子。
如:东晋和尚支遁,在《释迦文佛像赞序》中说:“昔周姬之末,有大圣号佛;……络聘周以曾玄。”其大意是佛不但是老子的师父,而且还是他的“太爷”辈,老子和庄子都是佛的“曾孙”和“玄孙”,连当弟子的资格都不够。
后来,瞎编个《正诬论》,说老子闻道于竺乾古先生。古先生即是佛,所以老子不过是佛的徒弟。
又有个《清净法行经》说:“佛遣三弟子(到)震旦教化,儒童菩萨,彼称孔丘。净光菩萨,彼称颜回。摩诃迦叶,彼称老子。”震旦即中国,这一下,把儒、道的祖师,都“包容”成了佛弟子的化身。
(这样的“包容”,就像一个7岁的顽童,对30岁的壮汉说:“我对你很宽容,我不打你,不骂你,你不过是我的儿子。”)
唐代,有两次大规模的佛道之争,一次是唐太宗下诏先道后释,佛教徒法琳和道士秦世英等力争,几被杀身,以善变获释,流放蜀中。直到公元691年,武则天借助佛教登基,佛教才借皇权为自己增色添光。
第二次佛道之争发生于唐代宗时,争论的主角就是广德寺开山鼻祖克幽禅师。大历9年,克幽禅师奉诏入京与著名道士史华辩义……
到了元代,一些佛教徒抓住元代统治者是“胡人”的心理,提出《老子化胡经》的真伪这一敏感问题。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年间,朝廷还三次组织佛道辩论《化胡经》的真伪。
辩论的结果,元宪宗五年(1255年),皇上宪宗裁决:《化胡经》为伪书,道士遭殃,《化胡经》连同刻版一起被焚毁。
宪宗皇帝还颁旨,焚毁45部道经印版。
两年后又烧了一批。
由此,宪宗、世祖三次焚毁道经,《至元辨伪录》卷2开列了下令禁断的39部重要道经;
特别是焚毁纯阳万寿宫所存《大元玄都宝藏》经版,对道教文献造成了巨大损失。
这样一来,似乎印证了萧齐道士委托张融所著的《三破论》的论断:
佛教是“入国而破国”、“入家而破家”、“入身而破身”等云云。

㈧ 求大师解,我信中国佛道两家,文化博大精深

争名夺利几时休?早起迟眠不自由。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只愁衣食耽劳碌,何怕阎君就取勾。继子荫孙图富贵,更无一个肯回头。

㈨ 道佛两家互相承认过,承认过西方吗

基督教除了他们的主外,是不会承认别人的
佛说,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㈩ 中国佛道之争

中国的经典在老庄和孔孟,佛经的翻译是用道家儒家的智慧翻译的,融合了道儒两家文化,印度佛经在印度早就失传了。印度现在的佛经是从中国翻译回去的。
在唐朝时期佛道两家文化得以最大融合,对终极真理的阐述是一致的,必须修证才能获得,都必须性命双修,只是佛家从心理入手,大众化,道家从生理入手,密不外传,真正得到真诀的人太少太少了,不能推广,很正常,修道必须精通儒家的易经,道家追求长生不老,佛家把身体看成臭皮囊,但佛家也有色阴尽一说,中国的高僧大德都精通佛道儒三家文化,对度人来说,做人儒家人乘说的最好,修身道家的色法小乘说的最好,理论佛家的辨证大乘说的最好,三家文化并不矛盾,各在其位,各尽其职。好比是一个学校有好几个老师一样,望学道之人最好不要偏科,如能融会贯通,去伪存真,必成大器。什么是伪?打个比方,小学时,老师说1减2不能减,中学时学了负数就能减了,中学老师说负数不能开方,到高中学了虚数就能开了。佛学好比从小学到大学的所有课程,如果没有基础,真让人不知所措。修道者必须从儒家做起,先做人,再修道,道家的金丹大道,得真传者,三年即可成功,九年可达极高境界,成功后,度人必须精通佛家,面对大众,方便度人。但这也不是定律,还要根据人道慧根侧重选择。如有人深研佛经,可以在字里行间找到道家的精髓,只是改成了佛家的词汇,儒家是根,道家是树,佛家是果。

阅读全文

与中国历史佛道两家出名的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