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外历史 > 世界历史极简本读后感

世界历史极简本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1-03-13 19:13:59

① 极间欧洲史400字读后感

  1. 约翰•赫斯特的《极简欧洲史》是一本极好的书,虽然它在亚马逊的售价(¥13 .4)比一个肯德基的汉堡还便宜。

    这本书确实极简,从希腊到近代差不多3000年的历史,却只花了230来页,而且还是小开本。它不像多数通史性历史书那样靠事件来推动,它靠逻辑来推动整本书的结构,赫斯特在一开篇就说,欧洲的历史是希腊和罗马文明、基督教、对罗马帝国进行侵略的日耳曼战士文化三大元素的混合与变异,然后便顺着这三大元素发生、发展、斗争、融合的脉络把欧洲历史上的关键事件进行了梳理,呈现了一个异常清晰的历史的骨架。它像书中提到的“希腊灵感”一样,“答案简单,符合逻辑”,尽管历史无法用数学来表达,但这本书的叙述却也和F=ma、E=mc^2一样简洁、优雅。

    这本书有非常多精彩的观点和极其准确的历史视角,但我从这本书中感受最深的,不是历史知识,而是学习的方法。

    第一,这本书靠逻辑推动,但和国内中学教材那种“逻辑推动”是完全不同的,它不是设定了一个逻辑框架,让所有的事件来适应这个逻辑框架,它的思维方式和叙述方式是正向的,它还原历史场景,然后从事件的推进中找出内在的联系,它的逻辑是归纳、推理、总结出来的,作为一种研究成果,它的逻辑是结论,而不是预设的。找到真实场景、假设、推论,然后结论,这其实正是最经典的学习方法。

    第二,这本书在第一部分讲三大元素的混合这条“整”的主线,第二部分从战争、现代民主产生发展、语言、皇权与教权、百姓生活等多个“分”的支线切入,由整而分最后合于“结语”,讲清了欧洲文明成为“第一”的根本原因。由整而分再和,通过立体而又有层次的视角对同一对象进行分析研究,这也是学习最基本的方法。

    最后想说的是,《极简欧洲史》其实是一本在澳大利亚和欧洲不少国家广为使用的教科书,一本把知识和方法结合的如此之好的教材,除了羡慕,还真有骂娘的冲动。

2.有人说书要越读越薄,那这本澳大利亚史学家约翰??赫斯特的《极简欧洲史》就是本“薄书”。 全书分别以政治、经济、军事、宗教,社会生活、文化的角度,把欧洲从古希腊到法国大革命的历史讲了六遍。这犹如在一个三维空间看历史,很有立体感。这种立体感,如果仅抱有唯物史观,是感觉不到的。
我们说历史是以一个个故事的形式呈现给后人,但历史的密码就在于这些看似不相关的故事背后的联系。历史是连续的,也是活的,我们活在当下也是活在历史中。历史流经我们眼前。只有看到历史的延续性,我们才能明白当下;只有看到历史的延续性,才能敏锐地判断未来。深切的现实关怀感,在我看来是本书的最大看点。
作者一开始就开门见山的亮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欧洲文明发端之初,其组成元素有三:(1)古希腊和罗马文化;(2)基督教;(3)对罗马帝国进行侵略的日耳曼蛮族的战士文化。这其中罗马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欧洲史就是古罗马的延续。“直到19世纪,某个称作罗马帝国的东西依然存活在这个世界上”。
更明晰的线索还是希腊的理性和希伯来的上帝,作者用这两条线索把欧洲历史串了起来。前者是欧洲科学进步的远因,而希伯来的上帝则一直影响着欧洲的政治和法律,塑造了欧洲的社会形态。 欧洲历史一直是权力多中心的局面,正因如此,后来才能生长出权力相互制约的代议民主制。国王和教士之间的政教关系,是欧洲文明的重要因素。
本书虽然内容简洁,但结构和思想并不简单;虽然内容简洁,但是言简意赅。作者省去了众多事件和人物,保留的都是形塑了当今世界轮廓的重要历史事件,如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德意志的宗教改革,英国的议会改革,法国的民主革命等。
作为中国人读欧洲史,难免会来个中西对比,回想起“李约瑟之问”,也许在本书中,我们能找到点什么。

② 人类极简史的观后感,大约100字了

六月份的一个周末,我去解放路新华书店,一本书突然映入我的眼帘,它的封面质朴到只有“极简主义”和一只钟表,我的心咯噔一下,就像见了心有灵犀的挚友,当下就决定把它带回家“详聊”。
现实中,经常有人问:为什么有人不用加班也能高效完成工作,有人却不得不熬至深夜?为什么有人总觉得事情永远都做不完,有人却仿佛无事一身轻?面对高节奏和过于复杂的现代生活,为什么有些人忙得焦头烂额依然无法适应,有些人的幸福感却不断增强,甚至乐在其中?精彩内容,尽在网络攻略:http://gl..com
其实,工作和生活的大量内容,都是由我们自己一点一点纳进来的,我们习惯于做加法,因为害怕失去,很少去做减法。然而通过不断“聚焦”生活和工作的重点,把没必要的东西通过做减法一点一点剥离,就会发现如释重负、豁然开朗。
这本书告诉我们,如果换一种角度看世界,运用极简思维理念弄明白自己究竟要做什么,然后站在局外进行思考,据此理清事情的优先顺序,并对结果和预期有所界定,我们就能以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达成目标。

③ 《极简生活》这本书怎么样和读后感

《极简生活》是一位居住在台湾的四十岁日本女性所著的生活书籍。记录了她在居家、购物、理财方面的各种“极简”生活方式。在“断舍离”思想流行的今天,书中提到的一些类似的观点看上去并不新鲜,但仍然有一些想法,issy认为可以借鉴。

④ 求欧洲极简史读后感

有人说书要越读越薄,那这本澳大利亚史学家约翰

⑤ 求有关世界史的书籍

有关世界史的书籍有:

1、《世界史:从史前到21世纪全球文明的互动》(作者:威廉•麦克尼尔)

麦克尼尔的《世界史》以文明为单位,书写全球文明的互动,让之前隔离、孤立的世界史,变成动态、交互的世界史,绘制了一幅人类文明的交互网络图。

2、《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作者:L. S. 斯塔夫里阿诺斯)

主要讲述了世界历史的进化,世界文明的发展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作者着眼于全球,侧重于那些有影响的、促进历史发展的历史事件,其中包括原始社会、欧亚大陆的古代文明、地区分割后的世界、西方世界的崛起、西方人统治的世界、西方的衰落与成功等八个主要的部分。

3、《文明史 : 人类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与交流》(作者:费尔南·布罗代尔)

从文明的角度,俯瞰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从穆斯林世界、黑色非洲到远东,从西欧、美洲再到另一个欧洲(东欧和俄国),一代史学宗师以大历史的视角帮助我们认识人类主要文明。

4、《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作者:尤瓦尔·赫拉利)

讲述了为何我们能登上生物链的顶端,最终成为地球的主宰?从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到科学革命,我们真的了解自己吗?我们过得更加快乐吗?我们知道金钱和宗教从何而来,为何产生吗?

人类创建的帝国为何一个个衰亡又兴起?为什么地球上几乎每一个社会都有男尊女卑的观念?理清影响人类发展的重大脉络,挖掘人类文化、宗教、法律、国家、信贷等产生的根源。

5、《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为什么欧洲对现代文明的影响这么深》(作者:约翰·赫斯特)

作者从三大元素:古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教义以及日耳曼战士文化开篇,描述了这三大元素如何彼此强化,又相互对立,最终形塑为欧洲文明的内核;继而在诸多世纪以来催生帝国与城邦,激发征服与十字军东侵,造就出许多性格截然分明的人物。

⑥ 极简欧洲史的读后感 大概800字左右 高中生水平 速求 希望是在网上查不到的 谢谢

你好!如果我帮你写,没那么多的时间,只能给你几篇作为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如果可以的话采纳下,谢谢!
第一篇:
有人说书要越读越薄,那这本澳大利亚史学家约翰??赫斯特的《极简欧洲史》就是本“薄书”。 全书分别以政治、经济、军事、宗教,社会生活、文化的角度,把欧洲从古希腊到法国大革命的历史讲了六遍。这犹如在一个三维空间看历史,很有立体感。这种立体感,如果仅抱有唯物史观,是感觉不到的。
我们说历史是以一个个故事的形式呈现给后人,但历史的密码就在于这些看似不相关的故事背后的联系。历史是连续的,也是活的,我们活在当下也是活在历史中。历史流经我们眼前。只有看到历史的延续性,我们才能明白当下;只有看到历史的延续性,才能敏锐地判断未来。深切的现实关怀感,在我看来是本书的最大看点。
作者一开始就开门见山的亮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欧洲文明发端之初,其组成元素有三:(1)古希腊和罗马文化;(2)基督教;(3)对罗马帝国进行侵略的日耳曼蛮族的战士文化。这其中罗马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欧洲史就是古罗马的延续。“直到19世纪,某个称作罗马帝国的东西依然存活在这个世界上”。
更明晰的线索还是希腊的理性和希伯来的上帝,作者用这两条线索把欧洲历史串了起来。前者是欧洲科学进步的远因,而希伯来的上帝则一直影响着欧洲的政治和法律,塑造了欧洲的社会形态。 欧洲历史一直是权力多中心的局面,正因如此,后来才能生长出权力相互制约的代议民主制。国王和教士之间的政教关系,是欧洲文明的重要因素。
本书虽然内容简洁,但结构和思想并不简单;虽然内容简洁,但是言简意赅。作者省去了众多事件和人物,保留的都是形塑了当今世界轮廓的重要历史事件,如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德意志的宗教改革,英国的议会改革,法国的民主革命等。
作为中国人读欧洲史,难免会来个中西对比,回想起“李约瑟之问”,也许在本书中,我们能找到点什么。

第二篇:
如果说欧洲历史是一幅唯美而华丽的画卷,那么文艺复兴便是其中最为绚丽而悲壮的片段。它的绚丽点亮了冷酷黑暗的中世纪,它的悲壮惊醒了庸庸碌碌的“梦中人”。它复兴的不仅仅是文艺,更重要的是它让人们的精神得到复兴。它的到来让人们冲破了基督教会给人们思想紧紧裹上的束缚衣,让人们不再整日纠结于自己是否邪恶堕落,让人们重新思考怎样生活最好,想些什么最好。文艺复兴就像黑夜中的呐喊,唤醒了迷醉的人们,唤来了久违的黎明。 在那个漫漫无边的欧洲黑暗时代,基督教会是如此的盛行猖獗。它成了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上帝再也不是那个被神圣光环笼罩的救世主,而逐渐演变成教皇用来约束人民的绝对权威。“君权神授”,在那个时代就连君主也要受到神的制约,也要借所谓的上帝来行使权力,更何况那时期的人民。 日耳曼蛮族那漫长的战争摧毁了曾经百花齐放的古希腊古罗马文化;曾经富裕繁荣的城市生活也不见踪影;古代的艺术、文字也在其中消亡。此时“上帝派来”的教皇站了出来“拯救”世界。基督教会找出古希腊古罗马的学术典籍,截取它们想要的段落,把这些断章取义的点点滴滴汇集起来,再将它和摘自《圣经》中的段落编在一起,构筑出一套基督教神学。这样下来,希腊哲学思维、学术知识和逻辑观念全都被征去服侍、支持基督教。在日常生活上它们让人们禁欲,鄙视金钱,就连追求生活中的快乐也是不允许的。他们反对服饰之美,甚至反对个清洁卫生,禁止一切娱乐活动。在教会的打压下,人们忘记了为何而生,因为没有欢乐的生活毫无意义,此时的人们活着已经死了。对于艺术来说,艺术是一个人内心灵魂的体现。当人们的思想被禁锢时,他的艺术创作又是怎样的呢。当我们观看古希腊时期的艺术作品,像《维纳斯》、《赫尔墨斯》《雅典娜神像》每一个都充满的浓浓的人性,他们歌颂人性美。因为那时人们认为人是世界万物的主宰,并非是神。而教会统治下的人们创造出的作品像德国希尔德斯海姆教堂大门上的人物画,他刻画的情景是亚当和夏娃偷吃了上帝禁忌的水果,亚当在责怪夏娃,而夏娃在责怪蛇。两个人都深深地为自己的赤身裸体感到羞愧。画中的人是生硬死板的,画作表现的感情也是冰冷的上帝是至高无限的。这正是人们思想被束缚的表现。 就这样,欧洲人民在黑暗中生存了千年之久。13世纪末,但丁来到了这个黑暗世界。他的到来为这个世界带来了黎明前的一丝曙光。他创造的《神曲》让人们通过作者与地狱、炼狱、和天国中各种著名人物对话。从中体现了“人文主义”的主张。这也便是“文艺复兴”的开端。他用他的生命及一部部“人文主义”著作唤醒人类,他是黑暗中的呐喊者唤醒了一位又一位思想家。他们渐渐开始思索生活的意义,努力冲破思想的禁锢,抨击禁欲主义,让人们追求现世的幸福。 从此,那笼罩千年的教皇专政迷雾逐渐散去。欧洲的手工业和商品经济渐渐发展。人们思想在也逐渐得到解放。我们看到了拉斐尔手中的《西斯廷圣母》眼中充满了母性的慈爱,我们也看到了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迷幻的微笑,更看到了米开朗基罗那个完美、高尚、尊贵的《大卫》。每一幅作品都笼罩着人性的光辉。我们看到了比古希腊古罗马更为辉煌的艺术成就。这鲜明的证实了人们脱离了基督教的思想束缚。也证明了欧洲开始走向了世俗社会,从此不断发展。 当我翻看这段历史,我突然想起了鲁迅先生的一句话:“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欧洲中世纪时期被教会统治下的人们就仿佛被关在了一间铁屋子里,人们的生命在沉睡中结束,这似乎没有什么痛苦。但是,其中总是有清醒的人,就像但丁等人,他们不忍看到这个社会中的人沉睡一生然后死去。他们最终决定呐喊,并且相信自己的光芒能照亮黑暗,能融化这看似无坚不摧的铁屋。他们的呐喊惊醒了铁屋子中的人,他们的决心让跟多的人充满力量。 最终,在这场“文艺复兴”中原本沉睡的人们冲破了铁屋。其实,无论看似多么万难破毁的事情,只要有一个开端,就一定能收获结果。

⑦ 读极简欧洲史有感

第一篇:
有人说书要越读越薄,那这本澳大利亚史学家约翰??赫斯特的《极简欧洲史》就是本“薄书”。 全书分别以政治、经济、军事、宗教,社会生活、文化的角度,把欧洲从古希腊到法国大革命的历史讲了六遍。这犹如在一个三维空间看历史,很有立体感。这种立体感,如果仅抱有唯物史观,是感觉不到的。
我们说历史是以一个个故事的形式呈现给后人,但历史的密码就在于这些看似不相关的故事背后的联系。历史是连续的,也是活的,我们活在当下也是活在历史中。历史流经我们眼前。只有看到历史的延续性,我们才能明白当下;只有看到历史的延续性,才能敏锐地判断未来。深切的现实关怀感,在我看来是本书的最大看点。
作者一开始就开门见山的亮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欧洲文明发端之初,其组成元素有三:(1)古希腊和罗马文化;(2)基督教;(3)对罗马帝国进行侵略的日耳曼蛮族的战士文化。这其中罗马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欧洲史就是古罗马的延续。“直到19世纪,某个称作罗马帝国的东西依然存活在这个世界上”。
更明晰的线索还是希腊的理性和希伯来的上帝,作者用这两条线索把欧洲历史串了起来。前者是欧洲科学进步的远因,而希伯来的上帝则一直影响着欧洲的政治和法律,塑造了欧洲的社会形态。 欧洲历史一直是权力多中心的局面,正因如此,后来才能生长出权力相互制约的代议民主制。国王和教士之间的政教关系,是欧洲文明的重要因素。
本书虽然内容简洁,但结构和思想并不简单;虽然内容简洁,但是言简意赅。作者省去了众多事件和人物,保留的都是形塑了当今世界轮廓的重要历史事件,如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德意志的宗教改革,英国的议会改革,法国的民主革命等。
作为中国人读欧洲史,难免会来个中西对比,回想起“李约瑟之问”,也许在本书中,我们能找到点什么。

第二篇:
如果说欧洲历史是一幅唯美而华丽的画卷,那么文艺复兴便是其中最为绚丽而悲壮的片段。它的绚丽点亮了冷酷黑暗的中世纪,它的悲壮惊醒了庸庸碌碌的“梦中人”。它复兴的不仅仅是文艺,更重要的是它让人们的精神得到复兴。它的到来让人们冲破了基督教会给人们思想紧紧裹上的束缚衣,让人们不再整日纠结于自己是否邪恶堕落,让人们重新思考怎样生活最好,想些什么最好。文艺复兴就像黑夜中的呐喊,唤醒了迷醉的人们,唤来了久违的黎明。 在那个漫漫无边的欧洲黑暗时代,基督教会是如此的盛行猖獗。它成了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上帝再也不是那个被神圣光环笼罩的救世主,而逐渐演变成教皇用来约束人民的绝对权威。“君权神授”,在那个时代就连君主也要受到神的制约,也要借所谓的上帝来行使权力,更何况那时期的人民。 日耳曼蛮族那漫长的战争摧毁了曾经百花齐放的古希腊古罗马文化;曾经富裕繁荣的城市生活也不见踪影;古代的艺术、文字也在其中消亡。此时“上帝派来”的教皇站了出来“拯救”世界。基督教会找出古希腊古罗马的学术典籍,截取它们想要的段落,把这些断章取义的点点滴滴汇集起来,再将它和摘自《圣经》中的段落编在一起,构筑出一套基督教神学。这样下来,希腊哲学思维、学术知识和逻辑观念全都被征去服侍、支持基督教。在日常生活上它们让人们禁欲,鄙视金钱,就连追求生活中的快乐也是不允许的。他们反对服饰之美,甚至反对个清洁卫生,禁止一切娱乐活动。在教会的打压下,人们忘记了为何而生,因为没有欢乐的生活毫无意义,此时的人们活着已经死了。对于艺术来说,艺术是一个人内心灵魂的体现。当人们的思想被禁锢时,他的艺术创作又是怎样的呢。当我们观看古希腊时期的艺术作品,像《维纳斯》、《赫尔墨斯》《雅典娜神像》每一个都充满的浓浓的人性,他们歌颂人性美。因为那时人们认为人是世界万物的主宰,并非是神。而教会统治下的人们创造出的作品像德国希尔德斯海姆教堂大门上的人物画,他刻画的情景是亚当和夏娃偷吃了上帝禁忌的水果,亚当在责怪夏娃,而夏娃在责怪蛇。两个人都深深地为自己的赤身裸体感到羞愧。画中的人是生硬死板的,画作表现的感情也是冰冷的上帝是至高无限的。这正是人们思想被束缚的表现。 就这样,欧洲人民在黑暗中生存了千年之久。13世纪末,但丁来到了这个黑暗世界。他的到来为这个世界带来了黎明前的一丝曙光。他创造的《神曲》让人们通过作者与地狱、炼狱、和天国中各种著名人物对话。从中体现了“人文主义”的主张。这也便是“文艺复兴”的开端。他用他的生命及一部部“人文主义”著作唤醒人类,他是黑暗中的呐喊者唤醒了一位又一位思想家。他们渐渐开始思索生活的意义,努力冲破思想的禁锢,抨击禁欲主义,让人们追求现世的幸福。 从此,那笼罩千年的教皇专政迷雾逐渐散去。欧洲的手工业和商品经济渐渐发展。人们思想在也逐渐得到解放。我们看到了拉斐尔手中的《西斯廷圣母》眼中充满了母性的慈爱,我们也看到了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迷幻的微笑,更看到了米开朗基罗那个完美、高尚、尊贵的《大卫》。每一幅作品都笼罩着人性的光辉。我们看到了比古希腊古罗马更为辉煌的艺术成就。这鲜明的证实了人们脱离了基督教的思想束缚。也证明了欧洲开始走向了世俗社会,从此不断发展。 当我翻看这段历史,我突然想起了鲁迅先生的一句话:“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欧洲中世纪时期被教会统治下的人们就仿佛被关在了一间铁屋子里,人们的生命在沉睡中结束,这似乎没有什么痛苦。但是,其中总是有清醒的人,就像但丁等人,他们不忍看到这个社会中的人沉睡一生然后死去。他们最终决定呐喊,并且相信自己的光芒能照亮黑暗,能融化这看似无坚不摧的铁屋。他们的呐喊惊醒了铁屋子中的人,他们的决心让跟多的人充满力量。 最终,在这场“文艺复兴”中原本沉睡的人们冲破了铁屋。其实,无论看似多么万难破毁的事情,只要有一个开端,就一定能收获结果。

⑧ 极简欧洲史阅读感悟400字

很少有一部历史书喜欢讲这样的主题,但恰恰历史是属于大多数平民百姓生活的集合体,即使他们终其一生什么大事儿都没有做成。

对于欧洲的普通大众而言,无论他们生活在文艺复兴这样浓墨重彩的年代还是中世纪的一千年,无论他们是东正教还是天主教,他们的生活其实都极为相似--耕种。作为看惯了历史教科书的娃,看到这点都要喝水呛一下。不是海洋文明么?不过,仔细想想,除了维京人那样自己啥都不种啥都不干专攻造船,到一个地方抢粮食抢女人还烧房子的毕竟也就他们而已。大部分人,特别是有朝一日在教会统治下了,还真的都是良民。为了稳定的生活,大部分还是务农的。

我们都用夸张的语调和笔墨去描述工业革命的伟大成就,奥运会竟然还有发源国用巨大的烟囱草坪展现这些的,让看过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观众好倦怠。但是要有大量的纺织厂得有棉花才行,要有大量的工人得有足够的粮食才行。其实欧洲农业的发展和机械化是对当下的东方最大的启示,人家都没有统一的领主但竟然会统一一块地来耕种。没有农业的发展,没有大多数灵魂的安歇,也没有欧洲今日看似悠闲无比的生活。貌似解决不好大多数也没有办法产生快乐的少数。如果一定要说历史有什么选择和必然,我倒是肤浅地觉得过了食物这道坎是相当重要的。这不仅仅是连续发几年红头文件就能实现的,而是不断不断去实现的行动,然后故事才会有然后吧。

⑨ 《极简宇宙:除了频率,宇宙什么也不是》读后感及推荐

传统科学研究与超自然现象一直是两个对立的领域,这使得世界上一些不能用科学原理解释的神秘事件变得更加神秘。然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量子物理学与分子生物学)的高速发展,这两个对立领域的壁垒正在缓慢地崩塌。 本书认为,如果传统科学不能解释的那些超自然现象是真实不虚的存在,就不应停留在事件的表象上来予以讨论,而该深入到事件的内部,去检索更加隐秘的实质。毫无疑问,这种检索必然会追溯到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宇宙的实质是什么?作者认为,宇宙的实质其实非常简单,就是“频率”!由于宇宙中所有形式的存在都在不同程度上运动,运动则产生振动,而振动具有不同的频率,因此,万物各自所拥有的频率形成它们各自的面貌、形态与性状;大至星云,中至地球,小至人与动物,都只是不同的能量振动频率的表现。甚至,人的思维与意识,也是一种相应的频率体现。这就是本书提出的“极简R(Resonance,共振)宇宙”概念。本书认为,认识到了宇宙的这个根本原理,所有看上去貌似神秘难解的超自然现象都变得浅白易明了。作者以此为据,重新解读了历史和现实中的种种具有代表性的超自然现象,如幽灵、UFO、大金字塔的建造等,有趣且可信

阅读全文

与世界历史极简本读后感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