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外历史 > 一战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一战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3-13 01:16:05

1. 一战对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重要意义

一战是没有中国战场的,如果要算,那个不叫一战,那时殖民者就几个城市就不管了

2. 在一战影响下中国发生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在一战影响下中国发生了五四运动,因为巴黎和会的青岛问题,导致反抗北洋政府的革命志士越来越多,民族主义形成,外拒签字,内惩国贼。

直接原因:

1.1914年8月23日,日本对德国宣战,经70多日激战,于11月7日全部占领德国租借地胶州湾。1915年1月,日本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北洋政府在5月9日,接纳了其中大多数的要求,这原本日方要求保密的协定,为新闻界所得知,并发布该协定,激起了民族主义的情绪。

2.1917年8月14日,北京政府向德国宣战,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1917年8月14日,北京政府向德国宣战,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参战国"。

3.1918年初,日本向段祺瑞控制下的北京政府提供了大量贷款,并协助组建和装备一支中国参战军,其贷款还被用于安福国会庞大的贿选开支。

4.同年9月,北京政府与日本交换了关于向日本借款的公文,作为借款的交换条件之一,又交换了关于山东问题的换文,北京政府在换文中,对日本的提议“欣然同意”。驻日公使章宗祥向日本政府亲递换文,后被北京学生痛殴。在中国对德宣战,与日本同为战胜国,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没有收回,反而被日本扩大了,这一换文成为巴黎和会上日本强占山东的借口。

5.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只是名义上对德国宣战,而实际上并没有直接派兵。战争结束后,日本占据了所有德国战前的在华利益,而作为战胜国的中国政府,竟然签署了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直接引发了五四爱国运动。

3. 中国参加一战有什么历史意义

过去,对中国参战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从外部看,是迫于西方列强尤其是美国的外部压力;从内部看,是一场在各自西方主子支持之下军阀争权夺利的闹剧。但以历史的大视野来审视那个急剧变革的时代,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对于通过参战收回国家主权,并融入西方社会、提高自身国际地位的愿望有多么强烈。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新的共和政体,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入侵,特别是甲午战争屈辱与失败的中国人渴望向西方学习,以实现国家自强和民族复兴。恰在此时,一战的爆发导致国际体系发生巨变,为中国调整与西方国家的关系、跻身国际社会提供了动力和机遇。梁启超就认为,如果中国能恰当地利用国际局势,就能完成创建“完全合格的民族国家”的目标。新文化运动的领袖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也积极呼吁中国参战。

从外部形势看,一战爆发使中国面临新的危险。侵吞中国是日本的既定政策,然而1895年的“三国干涉还辽”事件使日本认识到,西方列强不会坐视日本单独吞并中国,因此一度收敛对中国的侵略。然而,一战的爆发使帝国主义列强的视线聚焦于欧洲大陆,日本在东亚得以横行无阻。在1914年底日本占领山东之后,中国参战的愿望更加强烈,因为只有以战胜国的身份参加战后和平会议,才有收回山东主权的一线希望。

中国参战的另外一个动机是获取经济利益。英国曾表态,如果中国采取任何不利于德国利益的行动,英国将考虑中国要求延期偿付庚子赔款的要求,并确保给予其他的财政援助。
总之,当时的中国选择参战利大于弊。可以说,希望借参战靠近西方及融入国际社会的愿望,是甲午战争和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探索走西方道路的一种表现。
中国参战的直接目标是利用战后参加和平会议的机会,争取收回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取的山东主权。为此,中国给协约国送去大量粮食和枪炮,有近20万中国劳工到欧洲和中东为协约国服务,有数千人因此失去生命。

尽管中国作出较大贡献,但不幸的是,自身利益在参战前就已被协约国出卖,英、法、俄与日本的秘密协定使中国不可能实现参战的直接目的。更不幸的是,此时中国人还不知道自己已被出卖,仍然对胜利成果抱着十分天真的幻想。当协约国取胜的消息传到中国,北洋政府以全国放假3天来庆祝。在美国总统威尔逊发表的《和平宣言》鼓舞下,怀着对美、英、法等国的信任和世界新秩序的憧憬,渴望能享受战胜国权利并一举改变自鸦片战争以来近80年的屈辱历史,北洋政府派遣外交总长陆征祥、驻美公使顾维钧、驻英公使施肇基等人组成强大的外交团队参加巴黎和会。然而,巴黎和会如期上演战胜国被宰割的一幕。1919年4月30日,美、英、法三国会议不顾中国代表反对,决定把德国在山东享有的一切权利全部让给日本。消息传来,中国举国愤慨,爆发了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中国企图依靠外交手段收回权益的梦想戛然破灭,在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之下,北洋政府代表于6月28日拒签《凡尔赛和约》。

中国在一战参战问题上经历波折和屈辱,但最终实现参战及在巴黎和会上的抗争有着非凡意义。
首先,中国抗争的态度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和同情。伦敦《泰晤士报》指责英国政府出卖中国,认为“尽管中国为战争作出牺牲,但是她却遭到像战败国一样的待遇。”美国《波士顿纪录报》认为,巴黎和会对山东问题的处置是“粗暴而野蛮的掠夺”。《纽约呼声报》认为,这是“帝国主义外交史上一次最卑劣的行径”。美国驻华公使保罗·芮恩施为了抗议威尔逊在巴黎和会上出卖中国而愤然辞职。战后,美国很快调整在远东的政策,目标是制止日本独霸中国。英国也改变与日本结盟的政策,选择与美国联手遏制日本。这一切都为山东问题在1921~1922年召开的华盛顿会议上得到解决奠定了基础。

其次,实现了部分参战目标。中国虽然没有实现预定的收回山东主权的目标,但也部分实现了自己的参战目标:废除了与德奥之间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停付或缓付庚子赔款;赢得国际社会的入场券,首次以战胜国的身份参与国际关系体系的重新安排,成为国际联盟的创始国之一。

第三,唤醒了国家民族的进一步觉醒。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和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十月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历史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一战及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弱小民族、国家利益的肆意践踏,暴露了西方资本主义的贪婪与掠夺本质,也彻底粉碎了中国人对“国际公道正义”“公理战胜强权”的幻想。由此,中国人开始寻求一条介于中国传统封建制度与西方道路之间的第三条道路。俄国十月革命的炮声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新时代的曙光,他们将信任票投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最终找到了中华民族复兴的正确航向。

在中国近代史上,日本始终扮演了极其恶劣的角色,是列强中欺凌中国的首恶,也是中国最危险的敌人。一战爆发后,日本趁火打劫,以对德宣战的名义夺取了山东权益,实现其扩张野心。在中国参战问题上,日本屡加阻挠,是中国参战的最大障碍。中国试图通过参战解决山东问题,为一战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而在巴黎和会上受尽屈辱,未能收回山东主权,根源也在日本。

任何一个主权国家,面临战争何去何从,理应有权作出选择。而中国参加一战,却不能由自己决定,而是被列强所左右,命运掌握在别人手中。求战之路曲折、艰难、漫长,令人心酸,使人感叹,发人深省。弱国无外交,弱国在国际事务中无话语权,我们必须永远铭记。历史昭示我们:富强是硬道理,国弱遭人欺,落后就要挨打。中国只有成为一个强国,才能维护领土主权和国家统一,才能与世界各国平等相处,才能在世界舞台上有自己应有的地位。

中国参战虽然含有从强从众的因素,在巴黎和会上未能受到平等待遇,也未能实现预定的目标。但是,中国这一抉择本身是积极的,具有开创性意义。通过参战,废除了与德奥之间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开了近代中国废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之先河;停付或缓付了庚子赔款及其他对德借款的息金,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从广义上看,参战使中国赢得了进入国际社会的入场券,首次以战胜国的身份参与国际关系体系的重新安排,成为国际联盟的创始会员国,与国际社会建构起更加紧密的制度性联系。

纵观清末、民国历史,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对外战争关键有三次:第一次中日战争(甲午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中日战争(抗日战争)及相应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学界注重的是第一次中日战争(甲午战争)、第二次中日战争(抗日战争)及相应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参与较晚而参与程度较小,故而不被重视。然而,改变中国历史走向深刻的,则恰恰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没有甲午战争,中国依然会走向追求宪政,只是进行共和革命则未必。第二次世界大战(包括抗日战争)在本质上不过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延伸和扩展。
满清被推翻,只是改朝换代而已,从晚清经辛亥革命进入民国,虽然有反复,但中国追求宪政则是一以贯之的历史性质。尽管袁世凯是个专制主义者,但国体、政体的共和宪政道义已经奠定,中国进入到了在这一道义之下从共和专制重新起步发展的阶段。革命党“二次革命”被袁世凯镇压,革命党已经失去翻身能力,整个国家没有了强有力的颠覆力量,中央政府的权威被完全树立,袁世凯的威望空前,中国有了平稳发展的基础。但是,这一切都被第一次世界大战打破。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中国的列强势力均衡被打破,西方强国对中国政府的约束力忽然空前虚弱,袁世凯似乎可以不必太顾忌西方立场自作主张起来,而日本在东亚获得了强势,于是,在日本的鼓励下,袁世凯走上了称帝道路。由于此,包括北洋势力本身在内的国内形势山崩地裂,后来中国的军阀混战、地方割据都始于此。革命党也借机重新崛起,于是才能够发生后来的国民政府。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在东亚异军突起,作为东亚的第一强势力量不再有可以绝对给与平衡的势力,于是,在得到中国青岛后,日本对在中国势力扩大和领土野心得以空前膨胀。由于中国走上了频繁内战的道路,日本在中国各个势力之间得以纵横捭阖,尤其在东北、山东及各地日本租界的武装渗透自此进展迅速,新的侵华战争基础得以奠定。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世界市场受到严重冲击,中国民族工商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民族私人工商业资本就此形成初步规模,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真正开始走向了资本主义化,但随之反资本主义的左倾思潮也获得兴起,而左倾思潮与急剧衰败的农村走向趋同,跟农民结合,形成为了新的革命潮流。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随着袁世凯政府的倒台,段祺瑞与黎元洪的“府院之争”令北洋政府发生进一步的灾难性崩裂,中央政府的权威被空前削弱,整个国家进入到了失控状态,日本、苏俄、革命党在中国不断制造冲突,整个中国成为了冒险家的乐园。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苏俄诞生,整个世界的历史被改写,浩荡的红色潮流得以获得世界性奠基,中国也无法逃避,陷入到了这一洪流之中。而段祺瑞政府对西北利亚的出兵和夺回外蒙古,宣示了中国对于苏俄的严重威慑,从而中国成为苏俄必欲给予战略性颠覆和控制的远东第一敌人。就此,共产党在中国出现,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兴起,国民党也迅速左转。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虽然仍然属于弱国,但第一次作为战胜国在世界上站立了起来,作为现代东方大国的地位获得世界接受,段祺瑞的参战决策令中国第一次主动参与到世界伟大运动当中,为蒋介石坚持抗日并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确立世界大国地位进行了奠基。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作为战胜国的地位强烈地刺激了民族主义情绪,这种民族主义情绪令中国失去了自戊戌变法后形成的博大、包容、自由胸怀,开始在保守主义与激进主义的两极之间撞击,而革命党的重新崛起则令民族精神走向革命崇拜,在土匪也声称自己是革命者的革命宗教中,越来越激进的主义得以扫荡包括革命者自己在内的一切。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的轻易失败宣告了旧文化的极度衰朽,新文化运动得以蓬勃兴起,而关于青岛的国际权益交涉则成为了一个契机,新文化运动演变出五四运动,对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4.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

政治上:中国政府在是否参战的问题上,引发“府院之争”;“一战”结束后,回中国作为战胜国之答一,在巴黎和会上提出的合理要求被拒,引发五四爱国运动。

经济上:大战期间,英、法、德等交战国对华商品输出大幅度下降,商品需求则有所增加,在一定幅度上缓解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市场压力;客观上促进了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拓展资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向其终极阶段,即帝国主义过渡时产生的广泛的不可调和矛盾、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强瓜分完毕,新旧殖民主义矛盾激化、各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秩序划分不对等的背景下,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而爆发的一场世界级帝国主义战争。

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王国属同盟国阵营,大英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俄罗斯帝国、意大利王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则属协约国阵营。

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6500万人参战,1000多万人丧生,2000万人受伤。战争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5. 抗战胜利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抗日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在战争中得到巨大的发展,并经受了严峻的考验,成为中国战场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要力量。在这个重要历史阶段中,中国共产党通过通过整风运动和第七次代表大会,总结了中国革命经验,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进一步结合起来,提出了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整理论和政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并在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全党达到了空前的团结。这样,抗日战争的胜利,极大地推进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6.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中华民国(北洋政府)于一九一六年加入到协约国一方,并且向欧洲派出了十七点五万的劳工。而至于为什么加入协约国而不是加入同盟国的问题上,是因为当时同盟国一方败局已定,而且中国当时军阀割据,原本就在内乱时期,中央没什么权威,是由于外国的怂恿的。一战的开始,对中国的政治、经济都有极大的影响,这些影响也并不全是坏处:

1、政治:

辛亥革命前,帝国主义列强对华投资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促使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推翻清政府的辛亥革命,结束帝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共和国。

2、经济:

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当时中国的经济侵略,推翻帝制则鼓舞了资产阶级实业救国的思潮。无产阶级队伍发展,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条件。

3、思想:

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搞尊孔复古专制独裁,此举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潮流,为五四运动创造了条件;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一战将要结束之时,俄国退出战争,其国内发起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体制国家——苏联。苏联的成立、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给当时的中国爱国人士指明了救国的道路:只有马克思主义思想才能救中国。另外,北洋军阀政府对外卖国,对内掠夺、混战,给人民造成了深重灾难,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致使遍及全国的五四运动爆发。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在一战结束后第三年,也就是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一战虽然是一场非正义的战争,但是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它对我国带来的正面影响,正因为这些影响,我们的国家才会有所改变,我们才能走上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英语:World War I、First World War或Great War,简称WWI或WW1),简称一战,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向其终极阶段,即帝国主义过渡时产生的广泛的不可调和矛盾、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强瓜分完毕,新旧殖民主义矛盾激化、各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秩序划分不对等的背景下,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而爆发的一场世界级帝国主义战争。

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王国属同盟国阵营,大英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俄罗斯帝国、意大利王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则属协约国阵营。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6,500万人参战,1,000多万人丧生,2,000万人受伤。战争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但在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一战中,各种新式武器如飞机、毒气、坦克、远程大炮相继投入战争,是武器发展史的重要阶段。

7. 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国家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有30几个国家,15亿人口卷入战争,对人类的精神和物质都造成了极大的摧毁。
民族国家
战争给人类带来了重大损失,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沙皇俄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等四大帝国覆灭了。而巴尔干半岛与中东地区的民族国家则随之而起,如南斯拉夫、匈牙利及伊拉克等。
英国削弱
原来为世界金融中心及世界霸主的英国,在战后虽然领土有所增加,但其对领土的控制力却因战争的巨大伤亡与物资损失而大大削减,而其经济亦因战争以大受影响,出现严重衰退,从此其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让给了美国。
十月革命
大战期间,俄国发生十月革命,世界上出现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美日兴起
这场大战削弱了英、法、意;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世界金融中心也由伦敦转移到纽约;日本也由债务国变成债权国,并侵占了原属德国势力范围的中国胶州湾及山东半岛。1914-1919年,日本企业实缴资本金额从22.18亿日元增加到61.23亿日元,工业生产力增加4倍以上。它的实际工业产量增加1.8倍,出现了以出口工业为中心的新建扩建企业高潮。造船工业1914年建造79艘,计8.2万吨,1918年激增至443艘,计54.05万吨,从战前占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三位。
德国复仇
《凡尔赛条约》将发动战争的责任全部推给了德国,从而对德国实行条件极为严厉的经济与军事制裁,德国失去了13%的国土和12%的人口,德国被解除武装,德国的陆军被控制在10万人以下,不准拥有空军。德国虽然在一战中最后战败,但德国的元气并未受到过大的伤害,工业体系依然保存完整,而且德国本土并未受到战火的波及,而且《凡尔赛条约》过多考虑战胜国的利益分配,完全没有考虑战败国自身的利益,加上条约的空前苛刻性和掠夺本质,使得德国国民对强加给他们的条约有极强的抵触和反感情绪,引发了德国民众强烈的民族复仇主义情绪。骄傲的日耳曼民族为了摆脱《凡尔赛条约》的桎梏,各派政治势力、各种政治思想在德国你争我夺,显得尤为激烈,这为德国成为一次新的大战提供了条件。结果德国在希特勒的纳粹党的领导下,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五四运动
凡尔塞和约条约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的做法成为中国五四运动的导火线。1919年5月4日中国北京的青年学生及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广泛参与了一次示威游行、请愿、罢课、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形式的爱国运动,而起因正是巴黎和会中,列强肆意践踏中国主权把原来德国的山东权益转让给日本,即山东问题。它和较早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一并成为中国历史上一次规模庞大影响深远的政治思想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迄今之政治、社会、文化、思想影响甚巨。
军人待遇
美国的一战军人领到每人每日1美元为薪金,另加25分为每日在美国国外消费。后来由于1930年代的大萧条,退伍军人、其家属与其它有关团体向美国政府要求实时索取战时服务的酬劳金额不果而导致1932年美国军方介入的流血酬恤金进军事件。
女人的地位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女人们是不被看作为“人”的。直到一战爆发,男人们都被征去做了战士,留下的只有老幼妇残,那个时候,养家做事的就只有女人了。于是女人们就出去工作,挣钱养家。虽然她们和男人做一样的工作,她们得到的工资相对来说就少了很多。不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女人的地位有了一定的提高。
国际联盟
鉴于第一次界大战的伤亡与物资损失巨大,英法等战胜国于是发起了一个用以减少武器数目、平息国际纠纷及维持民众的生活水平的组织,是为国际联盟(简称国联)。然而,国联却不能有效阻止法西斯的侵略行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联合国取代。
军事学术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对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战后出现的总体战、闪击战、坦克制胜论、空军制胜论等各种军事理论的出现,都是从不同角度总结大战经验的结果。
新技术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战争期间,才发明不久的飞机受到一些国家的重视,很快进入实用阶段。军用飞机在战场上成为一支新军。飞机的数量也不断增加。在大战期间,汽车的机动性引起人们的关注。战前在欧洲和美国的街道上占主导地位的马车,很快被汽车取代。德国等原料缺乏的国家,为了应付敌方的封锁,大力发展化学合成技术。从而推动了化工技术的发展。战士对物资的旺盛需求,也促使人们不断的改进生产流程,为生产管理的革新提供了条件。
政府机构职能的改变
在战争初期,各国政府都没有做好长期战争的准备,因而也没有对经济加以干预。随着战争的延长,各国不得不建立起一整套专门机构,以有效地利用全国的人力物力。这些机构着手与干预私人企业的投资方向,负责分配政府订单,控制原材料的供应,调整各种经济关系,垄断对外贸易。
莱茵非军事区
莱茵非军事区是莱茵河以东50公里。
这个是一战后《凡尔赛和约》里的内容。《凡尔赛和约》是一战后战胜的协约国与德国的和约,大体内容包括:军事上德国禁止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只能招募支援人员参军,只能保留10万人陆军,不准拥有空军,海军只保留部分轻型水面舰艇(希特勒上台时德国只有36艘轻型水面舰艇),不准拥有大吨位舰艇和潜艇,莱茵河以东50公里内德国不得驻军设防,就是所谓的莱因非军事区。政治上禁止德国与奥地利合并或组成任何形式的联盟集团。领土方面德国向法国归还在普法战争中取得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萨尔煤矿区由国际联盟代管15年,在此期间法国从此处无偿开采煤矿作为德国占领阿尔萨斯和洛林的补偿(两处都是法国重要的煤炭基地),15年期满后有萨尔地区公民投票决定归属(就是该地区是并入法国还是回归德国,1934年萨尔回归德国)德国放弃了大片领土,在此基础上波兰国家得以重建,德国所有海外殖民地由国联“委任统治”,事实上被英法日本等主要战胜国瓜分。经济上规定德国要支付大量赔款,但是没规定具体数目。后来协约国方面先后提出道威斯计划和杨格计划,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后德国宣布停止支付赔款。

8.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 出现了社圞会主圞义国圞家苏联。
2 消弱了老牌帝圞国主圞义新兴帝圞国主圞义.
4 3个老牌帝圞国主圞义国圞家(英法俄)和3个新兴帝圞国主圞义国圞家(美日德)之间的矛盾全面爆发
3 壮圞大了无产阶圞级力量。
4 给人类造成了深重灾圞难。
5 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民圞族国圞家
战争给人类带来了重大损失,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沙皇俄国、德意志帝圞国、奥匈帝圞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圞国四大帝圞国覆圞灭。而巴尔干半岛、中东地区、东欧的民圞族国圞家则随之而起,如南斯拉夫、匈牙利、波兰及伊拉克等。

英国削弱
原来为世界金融中心及世界霸主的英国,在战后虽然领土有所增圞加,但其对领土的控圞制力却因战争的巨大伤亡与物资损失而大大削减,而其经济亦因战争以大受影响,因为债务问题甚至出现了变卖海外资产的情况,影响力严重衰退,从此其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让给了美国。

十月革圞命
大战期间,俄国发生十月革圞命,世界上出现了第一个社圞会主圞义国圞家——苏俄(苏维埃社圞会主圞义俄国)。

美日兴起
这场大战削弱了英、法、意;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世界金融中心也由伦敦转移到纽约;日本也由债务国变成债权国,并侵占了原属德国势力范围的中国胶州湾及山东半岛。1914-1919年,日本企业实缴资本金额从22.18亿日元增圞加到61.23亿日元,工业生产力增圞加4倍以上。它的实际工业产量增圞加1.8倍,出现了以出口工业为中心的新建扩建企业高圞潮。造船工业1914年建造79艘,计8.2万吨,1918年激增至443艘,计54.05万吨,从战前占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三位。

德国复仇
《凡尔赛条约》将发动战争的责任全部推给了德国,从而对德国实行条件极为严厉的经济与军事制裁,德国失去了13%的国土和12%的人口,德国被解除武圞装,德国的陆军被控圞制在10万人以下,不准拥有空圞军,海军仅允许保存2艘前无畏舰用于训练.德国虽然在一战中最后战败,但德国的元气并未受到过大的伤害,工业体圞系依然保存完整,而且德国本土并未受到战火的波及,而且《凡尔赛条约》过多考虑战胜国的利益分配,完全没有考虑战败国自身的利益,加上条约的空前苛刻性和掠夺本质,使得德国国圞民对强加给他们的条约有极强的抵触和反感情绪,引发了德国圞民众强烈的民圞族复仇主圞义情绪。骄傲的日耳曼民圞族为了摆脱《凡尔赛条约》的桎梏,各派政治势力、各种政治思想在德国你争我夺,显得尤为激烈,这为德国成为一次新的大战提供了条件。结果导致希圞特圞勒上台,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五四圞运圞动
凡尔塞和约条约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的做法成为中国五四圞运圞动的导火线。1919年5月4日中国北圞京的青年学生及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圞士等中下阶层广泛参与了一次示圞威游圞行、请圞愿、罢圞课、罢圞工、暴圞力对抗政圞府等多形式的爱圞国运动,而起因正是巴黎和会中,列圞强肆圞意践圞踏中国主圞权把原来德国的山东权益转让给日本,即山东问题。它和较早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一并成为中国历圞史上一次规模庞大影响深远的政治思想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迄今之政治、社圞会、文化、思想影响甚巨。

军人待遇
美国的一战军人领到每人每日1美元为薪金,另加25分为每日在美国国外消费。后来由于1930年代的大萧条,退伍军人、其家属与其它有关团体向美国政圞府要求实时索取战时服圞务的酬劳金额不果而导致1932年美国军方介入的流圞血酬恤金进军事件。

国际联盟
鉴于第一次界大战的伤亡与物资损失巨大,英法等战胜国于是发起了一个用以减少武圞器数目、平息国际纠纷及维持民众的生活水平的组圞织,是为国际联盟(简称国联)。然而,国联却不能有效阻止(甚至纵容)日、德法圞西圞斯的侵略行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联合国取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对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战后出现的总体战、闪击战、坦圞克制胜论、空圞军制胜论、潜艇制胜论等各种军事理论的出现,都是从不同角度总结大战经验的结果。
所用的新武圞器
新式的重机圞枪,远程重炮,飞机,坦圞克。毒气,潜艇、航空母舰(但没参加真正意义的实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明(技术,武圞器)是怎么延长战争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1914—1918年帝圞国主圞义国圞家两大集圞团——同盟国与协约国之间
为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和霸权而进行的首次世界规模的战争。战争先在8个欧洲国圞家
(德国、奥匈帝圞国及其敌对国英国、法圞国、俄国、比利时、塞尔维亚和黑山)之间开始,
后来逐渐有38个国圞家15亿人卷入战争。战场遍及欧、亚、非三洲和大西洋、地中海、太
平洋等海域。欧洲特别是法圞国战场是决定战争全局的主战场。海上则以北海为主战场。
第一次世界大战,究其根源首先是帝圞国主圞义时期资本主圞义发展不平衡性的加剧,导
致后起的帝圞国主圞义国圞家强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圞义由自圞由竞
争阶段发展到以垄断为特征的帝圞国主圞义阶段,各国政圞府代表本国垄断资本集圞团为获取最
大限度的垄断利益,积极推行对外扩张和侵略政策,在世界各地以武力争夺殖民地。老
牌殖民帝圞国英、俄、法占据了世界绝大部分殖民地,而经济发展迅速、国圞家实力急剧膨
胀的德、日、美等新兴的帝圞国主圞义国圞家所拥有的殖民地却相对很少,这种经济发展和殖
民地分配的不均衡导致帝圞国主圞义国圞家之间的矛盾尖锐起来,新兴的帝圞国主圞义国圞家强烈要
求瓜分老牌的帝圞国主圞义国圞家的殖民地。其次,资本主圞义国圞家周期性的经济危圞机和国内阶
级矛盾的尖锐化也使帝圞国主圞义各国统圞治不稳,各国纷纷扩军备战、寻找同盟,企图通过
对外发动侵略战争来缓和国内阶圞级矛盾。
早在1882年5月,德国、奥匈帝圞国和意大利在维也纳签订同盟条约,形成了侵略性
的军事政治集圞团——同盟国。
18圞92—1907年,俄、法、英三国先后通过在世界各地的利益交换,签订协约,逐步形成了与同盟国相对立的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圞团的对立,加速了双方扩军备战和争夺战略要地的步伐。巴尔干半岛和地中海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从1905—1913年,两大军事集圞团为争夺战略要地制圞造了一系列国际危圞机,甚至引起局部战争。随着资本主圞义经济危圞机和政治危圞机的加深,各帝圞国主圞义集圞团迫切希望从战争中寻求出路。
战争爆发前,两大军事集圞团都加紧扩充军备。交战双方总的经济军事力量对比,协
约国占优势。1914年仅英、法、俄三国(含殖民地)总人口就达7.045亿人,动员完毕
时,陆军兵力达9┐┐.7万人;德奥两国(含德国殖民地)总人口只有1.3亿人,动员完
毕时,陆军兵力为634万人。在空圞军和海军力量上,协约国也明显强于同盟国。英国有
飞机258架,法圞国有156架,俄国有263架;德国仅有232架军用飞机。战争开始前,协约
国海军编制内有各种水面舰艇762艘和潜艇74艘;德国和奥匈帝圞国有水面舰艇403艘和潜
艇35艘。
各主要参战国的战略方针都是根据各自的侵略目的制定的,其共同点是:片面强调
战略进攻,轻视防御;都企图依靠一两次决战决定战争胜负;立足于依靠战前物资储备
打短期战争,没有挖掘经济潜力以满足战争的需要和进行持久圞战争的准备。反映在战争
计划上,各国都把打一场速战速决的短期战争作为制定战争计划的前提。德国为避免东
西两线同时作战,按照著名的施利芬计划(或称施利芬一小毛奇计划),准备在6-8周
内首先征服法圞国,尔后挥师东进,几个月内打败俄国,结束战争。鉴于法圞国极欲夺回阿
尔萨斯-洛林地区,德国对法作战的设想是:以部署在德法边境的兵力牵制和吸引法军
主力,同时以强大的主攻集圞团突然通过中立国比利时,向法圞国腹地实施深远迁回,从背
后打击法军主力。
在东欧战场,则以少量兵力牵制俄军。在海上,集中海军主力对付英国海军,同时
以少量兵力牵制俄国海军于波罗的海。
奥匈帝圞国的战争计划受制于德国,准备以主力与俄国作战,同时又对巴尔干地区的
塞尔维亚、黑山作战。法圞国的战争计划是以主力集结于法圞国东北部地区,视战局发展情
况进攻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反击德军入侵。法圞国海军的主要任务是保圞障地中海的海上
交通,并封圞锁奥匈帝圞国海军于亚得里亚海。俄国的战争计划富有极强的进攻色彩,准备
对德国的东普鲁士和奥匈帝圞国的加利西亚同时发动攻势。英国计划把战争中陆上作战的
重担推给法圞国和俄国,只派遣为数不多的远征军配合法军行动。海军则用于保圞障英国及
协约国交通线的安全,破圞坏德国的海上交通线,封圞锁德国海军,伺机与敌舰队进行争夺
制海权的总决战。
综观各国战争计划,各国都过分夸大了纯军事因素的作用,而且都局限于争夺本国
利益,各自为战,各军种也是单独作战。因此,各国没有很好协调陆军和海军的行动。
盟国之间也没有制定总的联合作战计划。
1914年6圞月28日,奥匈帝圞国皇储弗兰茨·斐迪南为对塞尔维亚炫耀武力,到波斯尼
亚检阅部圞队,在萨拉热窝遇刺。
这一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7月28日,奥匈帝圞国对塞尔维亚宣战。俄
国根据有关条约,为支持塞尔维亚,于7月30日宣布军事总动员。8月1日,德国对俄宣
战。8月3日德国对法宣战。8月4日英国对德国宣战。大战由此全面展开。
在欧洲大圞陆首先点燃的战火,迅速蔓延到中近东、远东和非洲一些地区。其中欧洲
战场是主要战场,由西线战场、东线战场、巴尔干战场以及意大利战场组成。参战国还
进行了多次海战,并把空圞军第一次用于实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按战争进程可分为以下几
个阶段:
1914年,双方速决战计划破产,西线由运动战转为阵地战大战爆发后,德军担任主
攻的部圞队和担任牵制任务的部圞队按计划行动。8月21-25日,德军同法军和英国远征军
在法圞国东北边境进行多次交战,即“1914年边境之战”。德军突破法军防御,向法心脏
地区进军。9月,法军组圞织了反击德军的“马恩河战役”,迫使贸然南进的德军撤退,
瓦解了德军的速决战略。至此,西线大部地段的军事行动开始形成阵地战。
但9—10月,在法圞国北部地区,德军和英法联军相互迂回对方翼侧而实施连续机动
作战。在东线,东普鲁士德军挫败了俄国优势兵力进攻,迫使俄军退守涅曼河和鲍勃尔
河一带。但俄军在加里西亚打败了奥匈帝圞国的军圞队。德国为援助奥匈,对俄军发动了大
规模进攻,德军失利。德国对东线战争规模的扩大使其陷入了两线同时作战的不利境地。
日本在远东地区趁火打劫,于1914年8月宣布对德宣战,乘机夺取德国在华利益,出现
了远东战场。土耳其于1914年11月宣布加入同盟国作战,在近东开辟了新战场。战局更
趋复杂。此外,英法德在北非的争夺也非常激烈。在这一阶段,英德海军的海上军事行
动,主要是8月和11月在北海的两次黑尔戈兰海战和12月在南大西洋的福克兰群岛海战。
双方围绕着封圞锁与反封圞锁,进行了一系列规模不等的海上战役。
1915年,战争重心转到东线,东部战场进入了对峙状态战争使双方人力物力消耗巨
大,军圞队的后备兵员和后勤补给发生严重困难,迫使各国加紧国圞民经济的总动员。英法
在西线基本上转入战略防御,以便养圞精蓄锐,恢复元气。为了减轻德军对西线的压力,
它们要求俄国在东线加紧进攻。德国改变了战略方针,在稳定西线战局的情况下,集中
兵力进攻俄国,企图一举击垮俄国,尔后打败英法。1915年1—3月,俄军对德奥联军发
动了两次大规模的冬季攻势,均遭惨败。德国抓圞住战机,集中优势兵力于5月初对俄国
战线中部发动了著名的戈尔采战役,迫使俄军全线溃退,损失惨重。德军乘胜深入俄境,
企图迫使俄国退出战争。同年5月,原同盟国成员意大利转而对奥匈帝圞国宣战,在奥匈
东南部开辟了新战区。9—10月,整个东线也从运动战转为阵地战。同年10月,保加利
亚参加同盟国作战,德奥保联军以优势兵力占领了塞尔维亚。
这一年,西线战局相对平静。英法联军利圞用德军兵力东调之机,发起了几次规模不
大的进攻战役,企图牵制德军,减轻俄国战线的压力。德军也发动过数次局部反击。其
中在4—5月的伊珀尔战役中,德军首次大量使用毒气。
1916年,战争重心再次转到西线,协约国逐步取得战略主动权。
1916年,德国把进攻重点再次转向西线,力争打败法圞国。
从2月21日起,德法展开了历时10个月的凡尔登战役。由于兵力不足,德军猛攻不
克,伤亡惨重,从此逐步走向最后失败。与此同时,英法联军为了减轻凡尔登所受的压
力,对索姆河上德军坚固防线发动猛烈进攻,史称“索姆河战役”。
此役中,英军首次使用了坦圞克作战。
东线俄军按照协约国协调一致进攻的战略方针,为策应西线英法联军作战,对德军
发动了大规模进攻,突破了奥匈军圞队的防线。此间,意军也对奥匈军圞队进行了数次规模
不等的进攻战役。同年8月,罗马尼亚参加协约国作战。1916年的海上战场,5月31日—
6圞月1日,英德海军主力在日德兰半岛以西,进行了整个大战期间最大的一次海战。
1917年,德国转入全面防御,俄国爆发革圞命,美国参战。
经过两年半战争,德国人力物力消耗巨大,协约国方面却增强了实力,战场形势越
来越不利于德国。德军被圞迫在东西两线转入防御,同时寄希望于海上开展“无限圞制潜艇
战”,企图切断英法海上交通线。在战争中一直保持中立,利圞用战争大发横圞财的美国借
口德国宣布恢复“无限圞制潜艇战”和德国密电墨西哥企图结成德墨反美联盟,于1917年
4月对德宣战,成了协约国在财政和军需方面的支柱和直接参战者。同时也使美得以参
与重新瓜分世界。
1917年,西线的主要战役是4—5月法军对德军发动的“尼维尔攻势”战役。由于德
军预有准备,法军的进攻遭到惨败,并引起法军大规模骚圞乱。为配合法军作战,英军也
单独发动了数次有限进攻,均未取得重大进展。东部战线,该年9月,德军发起里加战
役,这是东线最后一次规模较大的军事行动。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俄国爆发了十
月社圞会主圞义革圞命,开辟了人类历圞史的新纪圞元。以列圞宁为首的苏维埃政圞府宣布退出帝圞国主
义大战。
1918年,协约国发动总攻,同盟国土圞崩圞瓦圞解。
俄国退出战争后,德国得到了片刻喘息之机。1918年,德国集中兵力于西线,企图
在美军主力到达法圞国之前,迫使英法屈服。英法则决定在西线固圞守阵地,待美军主力到
达后发动总攻。为实现统圞一指挥,法圞国将军福煦被任命为协约国最高军事统帅。7—9月,
英法军发动局部进攻,取得进展。9月,美国远征军在总司令潘兴率领下,发动了圣米
耶尔战役。9月26日,英法美联军发动总攻。在协约国军步步紧逼下,德国的兴登堡防
线全面崩溃。9月29日保加利亚投降,10月30日土耳其投降,11月30日奥匈投降。11月
初,德国十一月革圞命爆发,德皇威廉二世退位,社圞会民圞主党组成临时政圞府,宣布成圞立共
和国。11月11日,《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签订,德国投降。历时4年零3个月的第一次
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告终。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各国人圞民蒙受了空前的灾圞难。战争期间,协约国总计动员军圞队
4218万人,损失2210万人,其中死亡515万人。同盟国总计动员军圞队2285万人,损失
1540万余人,其中死亡380万人。交战双方直接战费约为1863亿美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帝圞国主圞义各国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德国战败,割地赔款;
奥匈帝圞国彻底瓦解;英法虽取得了胜利,但在战争中元气大伤,受到削弱;美国在战争
中牟取暴利,一跃成为经济强国。战后帝圞国主圞义奴圞役掠夺战败国和宰割弱小国圞家的《凡
尔赛和约》等分赃条约,虽暂时调整了帝圞国主圞义战胜国之间的关系,但没有消除它们之
间的根本矛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祸根。
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各国的革圞命运动。在俄国十月革圞命影响下,德国和匈牙利等
国,也先后爆发了革圞命,殖民地半殖民地民圞族解圞放运动蓬勃兴起。1919—1920年召开的
巴黎和会,成为帝圞国主圞义列圞强之间的分赃会圞议。苏俄遭到排斥和敌圞视;塞尔维亚等小国
受歧圞视。作为协约国一员参战的中国,在会上非但未能品尝到胜利的果实,反而成为列
强宰割的对象。日本勾结英法美等国,妄图迫使中国承认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
予日本,因而激起中国人圞民的强烈反圞对,导致爆“五四圞运圞动”。

9. 一战对中国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

1、政治:辛亥革命前,帝国主义列强对华投资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促使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推翻清政府的辛亥革命,结束帝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共和国。

2、经济: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当时中国的经济侵略,推翻帝制则鼓舞了资产阶级实业救国的思潮。无产阶级队伍发展,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条件。

3、思想: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搞尊孔复古专制独裁,此举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潮流,为五四运动创造了条件;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但在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一战中,各种新式武器如飞机、毒气、坦克、远程大炮相继投入战争,是武器发展史的重要阶段。

(9)一战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扩展阅读

战争背景

三对矛盾

19世纪末20年代初,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和影响下,帝国主义国家围绕着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纷繁复杂,但基本矛盾有三对,即法德矛盾、俄奥矛盾和英德矛盾。

法德矛盾

法德矛盾十分尖锐。普法战争中战败的法国,失去了原来在西欧和中欧的霸主地位,国内各个阶层一致要求报仇雪恨,德国为了防止法国东山再起,极大扩充军备。

俄奥矛盾

俄奥矛盾的表现是在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上。多年来,俄罗斯打着大斯拉夫主义的旗号,向巴尔干半岛上的南方斯拉夫人居住地区进行扩展,地处中欧的政合国奥匈帝国也在向巴尔干半岛西北部扩张,又怕在自己统治下的南方斯拉夫人脱离奥匈帝国的统治而独立。

英德矛盾

英国从它传统的外交政策上出发,力求维持欧洲大陆势力的均衡,既不愿意德国过分强大,也不愿意看到俄国的势力在巴尔干半岛过于膨胀,随着在殖民地问题上的冲突的加剧,英德矛盾开始激化,逐渐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

三国同盟

19世纪七八十年代,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建立了针对俄罗斯和法国的三国同盟,1879年,在俾斯麦的推动下,德奥签署了“同盟条约”,这个条约具有明显的反俄性质。后来,由于意大利在同法国争夺突尼斯的斗争中失败,俾斯麦趁机拉拢意大利,共同对付法国。

1882年,德、奥、意三国签署了“同盟条约”,三国同盟正式建立。德国成为三国同盟的核心。

俄法同盟

为了对付“三国同盟”,1892年,法国和俄罗斯达成了军事协议,它规定一旦法国遭到德国或是德国支持的意大利的进攻,俄罗斯将以全部军事力量进攻德国,一旦俄罗斯遭到德国或是德国支持的奥匈帝国的进攻,法国应以全部的军事力量来进攻德国。

俄法同盟形成后,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

它也是向三国协约方向推进的第一步。随着英德矛盾发展成为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英国调整同法国、俄罗斯的关系,在1904年和1907年分别签署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的建立,这样,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

阅读全文

与一战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