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裝備 > 奧地利軍事博物館

奧地利軍事博物館

發布時間:2021-03-04 14:00:20

㈠ 奧地利的維也納為什麼被稱作"音樂之都"

維也納的名字始終是和音樂連在一起的。許多音樂大師,如海頓、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約翰·斯特勞斯父子、格留克和勃拉姆斯都曾在此度過多年音樂生涯。海頓的《皇帝四重奏》,莫扎特的《費加羅的婚禮》,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田園交響曲》、《月光奏鳴曲》、《英雄交響曲》,舒伯特的《天鵝之歌》、《冬之旅》,約翰·施特勞斯的《藍色多瑙河》、《維也納森林的故事》等著名樂曲均誕生於此。許多公園和廣場上矗立著他們的雕像,不少街道、禮堂、會議大廳都以這些音樂家的名字命名。音樂家的故居和墓地常年為人們參觀和憑吊。如今,維也納擁有世界上最豪華的國家歌劇院、聞名遐邇的音樂大廳和第一流水平的交響樂團。每年1月1日在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金色大廳舉行新年音樂會。
維也納-音樂之都:幾世紀以來音樂一直都離不開維也納,與它緊緊相連。它是孕育出音樂天才莫札特,貝多芬,舒伯特和約翰史特勞斯的聖地。維也納悠久的音樂遺產延續至今。聞名全世界的維也納交響樂團和維也納兒童合唱團在世界各地的巡迴演出中永遠得到爆滿觀眾的熱烈掌聲。而維也納音樂學院不斷的孕育出在國際音樂界中脫穎而出的樂者。除此之外,維也納豐富活躍的現代熱門音樂舞台及場所吸 引了不少的年輕人。如果您喜歡音樂,維也納絕對讓您無法忘懷。
18世紀,隨著藝術的繁榮,維也納作為「音樂城市」聞名遐邇。

㈡ 奧地利概況

國名: 奧地利共和國 (The Republic of Austria)

獨立日:4月27日(1945年)

國慶日:10月26日(1965年)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自上而下由紅、白、紅三個平行相等的橫長方形相連而成,旗面正中是奧地利國徽圖案。此旗的來歷可追溯到奧匈帝國時期,據說當時的巴本堡公爵在與英王理查一世激戰時,公爵的白色軍衣幾乎全被鮮血染紅,只有佩劍處留下一道白痕。從此,公爵的軍隊採用紅白紅為戰旗顏色。1786年約瑟夫國王二世把紅白紅旗作為全軍戰旗,1919年正式定為奧地利國旗。奧地利政府機構、部長、總統等官方代表和政府駐外機構均使用帶國徽的國旗,一般場合不用帶國徽的國旗。

國徽:為一隻鷹。黑色的雄鷹頭戴金冠,兩爪分別握著金色的錘子和鐮刀,胸前的盾面上為國旗圖案,鷹爪上還套有被打斷的鎖鏈。鷹是奧地利的標志,璧形金冠象徵市民,鐮刀和錘子象徵農工,鎖鏈被打斷象徵奧地利人民獲得自由、解放。

國歌:《讓我們拉起手來》

國花:火絨草

國鳥:家燕

國石:貴蛋白石

國家元首:總統海因茨·菲舍爾(Heinz Fischer) ,2004年7月就任;總理沃爾夫岡·許塞爾(Wolfgang Schuessel ),2000年2月任職;聯邦議會議長安娜·伊麗莎白·哈澤爾巴赫 (Anna Elisabeth Haselbach), 2004年7月任職。

自然地理:面積為平方公里。位於中歐南部的內陸國。東鄰斯洛伐克和匈牙利,南接斯洛維尼亞和義大利,西連瑞士和列支敦斯登,北與德國和捷克接壤。山地佔全國面積的70%。東阿爾卑斯山脈自西向東橫貫全境,大格羅克納山海拔3797米,為全國最高峰。東北部是維也納盆地,北部和東南部為丘陵、高原。多瑙河流經東北部境內,長約350公里。有與德國和瑞士共有的博登湖及奧匈邊界的新錫德爾湖。屬海洋性向大陸性過渡的溫帶闊葉林氣候, 年平均降水量約700毫米。

人口:811萬(2000年),絕大多數為奧地利人,,%。少數民族有斯洛維尼亞人、克羅埃西亞人和匈牙利人,約占人口的0.52%。官方語言德語,98%的人講德語。78%的居民信奉天主教。

首都: 維也納 (Vienna) ,(2000年)。

行政區劃:全國分為9個州,15個有自主權的城市,84個區和最低一級的2355個鄉鎮。9個州是:布爾根蘭、克恩頓、上奧地利、下奧地利、薩爾茨堡、施蒂利亞、蒂羅爾、福拉爾貝格、維也納。州以下設市、區、鎮(鄉)。

簡史:公元前400年,克爾特人在此建立了諾里孔王國。公元前15年被羅馬人佔領。中世紀早期哥特人、巴伐利亞人、阿勒曼尼人入境居住,使這一地區日耳曼化和基督教化。公元996年,史書中第一次提及「奧地利」。12世紀中葉巴奔堡家族統治時期形成公國,成為獨立國家。1276年被神聖羅馬帝國侵佔,1278年,開始了哈布斯堡王朝長達640年的統治。1699年獲得對匈牙利的統治權。1804年弗朗茨二世採用奧地利皇帝稱號,1806年被迫辭去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之稱。1815年,維也納會議後,成立了以奧為首的德意志邦聯。1860—1866年向君主立憲制過渡。1866年在普奧戰爭中失敗,被迫解散德意志邦聯。翌年與匈牙利簽訂協議,成立二元制的奧匈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奧軍戰敗,帝國隨即瓦解。1918年11月12日奧地利宣布成立共和國。1938年3月被納粹德國吞並。二次大戰中作為德國的一部分參戰。同盟國軍隊解放奧地利後,奧地利於1945年4月27日成立臨時政府。同年7月,德國投降後,奧地利又被蘇、美、英、法軍佔領,全境劃分為4個佔領區。1955年5月,4國與奧地利簽署條約宣布尊重奧地利的主權和獨立。1955年10月佔領軍全部撤走。同年10月26日奧國民議會通過永久中立法,宣布不參加任何軍事同盟,不允許在其領土上設立外國軍事基地

2005年5月11日,奧地利國民議會批准《歐盟憲法條約》。

政治:現行憲法於1920年11月10日生效。1925年和1929年先後通過兩項附則。1934年憲法被廢除。1945年奧重建後宣布1920年憲法和兩個附則繼續有效。憲法規定,奧地利為聯邦制共和國。總統是國家元首,行使國家最高權力,由普選產生,任期6年。議會為兩院制,由國民議會和聯邦議會組成。國民議會制定法律,按比例代表制產生,任期4年。聯邦議會代表各州的利益,其議員由各州按人口比例選派。國民議會和聯邦議會聯合組成聯邦會議,主要職能是接受總統就職宣誓以及在必要時決定對外宣戰。總理為政府首腦。

經濟:奧地利地處歐洲中心,是歐洲重要的交通樞紐。奧地利的工業特點是國有化程度高,國有企業控制了95%的基礎工業和85%以上的動力工業,其產值及職工人數均占其總數的70%。主要工業部門是采礦、鋼鐵、機械製造、石油化工、電力、金屬加工、汽車製造、紡織、服裝、造紙、食品等,采礦業規模相對較小。鋼鐵工業在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奧地利化學工業原料豐富,如木材、石油、天然氣和煤焦油等,為化工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主要化工產品有纖維素,氮肥和石化產品。機械製造業主要生產工業機械成套設備,如水輪發電機、多鑽頭採煤機、鐵路築路機、木材加工機和鑽探設備等。汽車工業是奧地利機械製造業的又一主要部門。主要生產載重汽車、越野車、拖拉機、牽引車、裝甲運輸車及散件等。采礦業是奧地利的傳統工業,主要開采鐵礦、褐煤、鎢、膏、菱鎂礦、大理石、滑石、高嶺士、石英。礦產主要有石墨和鎂,另有褐煤、鐵、石油和天然氣等。森林、水力資源豐富。森林占國土面積的42%,有林場400萬公頃,木材蓄積量約9.9億立方米。農業發達,機械化程度高。農產品自給有餘。服務業從業人員約占勞動力總數的56%,其中旅遊業是最重要的服務行業,主要旅遊點是蒂羅爾州、薩爾茨堡州、克恩頓州和維也納市。奧地利對外貿易在經濟中占重要地位。主要出口產品是鋼鐵、機械、交通工具、化工製品和食品。進口主要是能源、原料和消費品。農業發達。

新聞出版:2000年全國有各類報紙186種,其中日報28種,主要報紙有:《新皇冠報》、《信使報》、《新聞報》、《標准報》、《薩爾茨堡消息報》、《維也納日報》。主要雜志三種:《新聞周刊》、《規格》周刊、《側面》周刊。奧地利通訊社1946年建立,以向奧報紙和電台提供世界各大通訊社的消息為主,有時也發布奧官方消息。1924年建立廣播電台。1999年共有4家電台,並用德、英、法、西四種語言對外廣播。1957年開播電視節目。

文化:談起奧地利,無人不知其音樂和歌劇。奧地利歷史上產生了眾多名揚世界的音樂家:海頓、莫扎特、舒伯特、約翰·施特勞斯,還有出生德國但長期在奧地利生活的貝多芬等。這些音樂大師在兩個多世紀中,為奧地利留下了極其豐厚的文化遺產,形成了獨特的民族文化傳統。奧地利薩爾斯堡音樂節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水平最高、規模最大的古典音樂節之一。一年一度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可謂世界上聽眾最多的音樂會。建於1869年的皇家歌劇院(現名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是世界最有名的歌劇院之一,而維也納愛樂樂團則是舉世公認的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交響樂團。

奧地利學齡兒童享受九年義務教育。學費、書費和上學交通費均由國家負擔。凡持有高中畢業文憑者可免試上大學。著名的維也納大學創立於1365年,系德語區最古老的大學。

在奧地利到主人家作客或應邀赴宴,可著深色裝,也可著淺色裝;較正式的重要場合(例如有較重要的人物參加)應著深色裝,以示莊重,參加婚禮或生日慶祝活動可著淺色裝;聽音樂會、看歌劇須著深色裝。奧地利的餐館以"鴿子"作為餐館的星級標志。"鴿子"越多,餐館越高級,最高為四星級。宴請可分為工作宴請和私人宴請兩種。如系工作宴請禮物可免;私人宴請則需帶禮品。 趣聞: 日食五餐的奧地利人>>>

名勝:維也納國家歌劇院(State Opera Theatre of Vienna)是世界上一流的大型歌劇院,是「音樂之都」維也納的主要象徵,素有「世界歌劇中心」之稱。建於1869年,原是皇家宮廷劇院,其前身是17世紀維也納城堡廣場木結構包廂劇院,1869年遷到市區的環行街旁。1918年宮廷劇院變為國有,稱國家歌劇院。二戰時被炸得只剩下幾處斷垣殘壁,戰後重建,整修10年,恢復舊觀。外貌古色古香,整個舞台區完全現代化,配有最先進的音響設備。1955年11月以演出貝多芬的費德利奧慶祝再生。歌劇院為羅馬式宏偉建築。前廳和側廳都用大理石徹成,內部繪有精美壁畫和掛有大音樂家和名演員照片。觀眾席共有6層,可容有座觀眾1600多人。

維也納音樂廳(Music Hall Vienna):奧地利維也納最古老也最現代化的音樂廳,是每年舉行「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法定場所。始建於1867年,1869年竣工。是義大利文藝復興式建築。外牆黃紅兩色相間,屋頂上豎立著許多音樂女神鵰像,古雅別致。1870年1月6日,音樂廳的金色大演奏廳舉行首場演出。1872年到1875年間著名音樂家勃拉姆斯曾負責組織音樂廳的演奏會。1939年開始,每年1月1日在此舉行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後因戰爭一度中斷,1959年又重新恢復。廳內有收藏館,館分兩室。一間是展覽室,定期舉行收藏品展覽,供人參觀;一間是檔案室,一邊的書架 上放滿大量歷代手寫的、木刻的、鉛印的音樂書籍和樂譜,另一邊是一排鐵櫃,藏有音樂大師的樂稿、書信和其他手跡,其中有莫扎特的樂稿:最後一個交響曲等。屋子中間是一長排桌子,供研究者查閱資料之用。檔案室原為勃拉姆斯的辦公室,他臨終前一再囑咐,要把他珍藏的幾千冊音樂書籍和樂譜全部捐獻給檔案室。音樂廳屬於奧地利音樂之友協會,協會擁有會員7000多人,據說是世界上歷史最久、人數最多的音樂組織。

薩爾茨堡(Salzburg)是奧地利西北部薩爾茨堡州首府,瀕臨多瑙河支流薩爾察赫河,是奧地利北部交通、工業及旅遊中心。這里是大作曲家莫扎特的出生地,素有「音樂藝術中心」之稱。薩爾茨堡1077年設市,公元8世紀—18世紀為天主教大主教駐地和活動中心。1802年薩爾茨堡脫離宗教統治,1809年,根據《舍恩布龍條約》歸巴伐利亞,維也納會議(1814—1815年)決定歸還給奧地利。這里的建築藝術堪與義大利的威尼斯和佛羅倫薩相媲美,有「北方羅馬」之稱。城市分布在薩爾察赫河兩岸,偎倚在白雪皚皚的阿爾卑斯山峰之間。城市被蒼郁的陡山圍繞,充滿魅力。河右岸南山坡的霍爾亨薩爾茨堡(11世紀),歷經900年風雨,仍巍峨挺立,是中歐地區保存最完好、規模最大的一座中世紀城堡。本尼狄克隱修道院建於7世紀末,長期以來是當地佈道活動的中心。聖方濟會教堂建於1223年。模仿羅馬聖教堂的大教堂建於17世紀初,是奧地利第一座義大利式的建築。大主教宅邸是16—18世紀的一座文藝復興式宮殿。米拉貝爾宮原是17世紀為薩爾茨堡大主教建造的皇宮,18世紀又經擴建,現在是包括宮殿、教堂、花園、博物館等的游覽中心。城市南部是17世紀建造的皇家花園,以「水的游戲」著稱。花園內建築物的門旁檐下,道路兩旁都有暗道水管不時噴射,水花飛濺,雨簾霧障。走進花園內一座人工堆砌的山洞,潺潺的流水發出了26種鳥鳴的聲音,組成一曲悅耳動聽的空山鳥語。在一處由機械裝置控制的舞台上,通過水流的作用,156個活動小人再現了這里300多年前小鎮生活的情景。走進薩爾茨堡,無處不見莫扎特的蹤跡。1756年1月27日,大作曲家莫扎特出生在城中糧食街9號。1917年莫扎特的故居被辟為博物館。

莫扎特故居(Mozartst Seburtuts)奧地利18世紀著名音樂大師莫扎特出生的地方。它坐落在薩爾茨堡市糧食大街9號。這是一座金黃色的6層樓建築。公元1756年1月27日莫扎特就誕生在這里,並度過了他的童年。昔扎特14歲被任命為宮廷樂師。1781年,他向宮廷提出辭呈,遷居維也納,從而打開維也納古典音樂的大門,直到1791年1月5日逝

㈢ 奧地利在哪裡

在中歐
奧地利地圖
http://www.webcargo.com.cn/webcargocn/informationcenter/map/austria.htm

母語是德語。
奧地利
國名: 奧地利共和國 (The Republic of Austria)

獨立日:4月27日(1945年)

國慶日:10月26日(1955年)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自上而下由紅、白、紅三個平行相等的橫長方形相連而成,旗面正中是奧地利國徽圖案。此旗的來歷可追溯到奧匈帝國時期,據說當時的巴本堡公爵在與英王理查一世激戰時,公爵的白色軍衣幾乎全被鮮血染紅,只有佩劍處留下一道白痕。從此,公爵的軍隊採用紅白紅為戰旗顏色。1786年約瑟夫國王二世把紅白紅旗作為全軍戰旗,1919年正式定為奧地利國旗。奧地利政府機構、部長、總統等官方代表和政府駐外機構均使用帶國徽的國旗,一般場合不用帶國徽的國旗。

國徽:為一隻鷹。黑色的雄鷹頭戴金冠,兩爪分別握著金色的錘子和鐮刀,胸前的盾面上為國旗圖案,鷹爪上還套有被打斷的鎖鏈。鷹是奧地利的標志,璧形金冠象徵市民,鐮刀和錘子象徵農工,鎖鏈被打斷象徵奧地利人民獲得自由、解放。

國歌:《讓我們拉起手來》

國花:火絨草

國鳥:家燕

國石:貴蛋白石

國家元首:總統海因茨·菲舍爾(Heinz Fischer) ,2004年7月就任;總理沃爾夫岡·許塞爾(Wolfgang Schuessel ),2000年2月任職;聯邦議會議長安娜·伊麗莎白·哈澤爾巴赫 (Anna Elisabeth Haselbach), 2004年7月任職。

自然地理:面積為83858平方公里。位於中歐南部的內陸國。東鄰斯洛伐克和匈牙利,南接斯洛維尼亞和義大利,西連瑞士和列支敦斯登,北與德國和捷克接壤。山地佔全國面積的70%。東阿爾卑斯山脈自西向東橫貫全境,大格羅克納山(Grossglockner)海拔3797米,為全國最高峰。東北部是維也納盆地,北部和東南部為丘陵、高原。多瑙河流經東北部境內,長約350公里。有與德國和瑞士共有的博登湖及奧匈邊界的新錫德爾湖。屬海洋性向大陸性過渡的溫帶闊葉林氣候, 年平均降水量約700毫米。

人口:811萬(2000年),絕大多數為奧地利人,其中外國人75.8萬人,佔9.3%。少數民族有斯洛維尼亞人、克羅埃西亞人和匈牙利人,約占人口的0.52%。官方語言德語,98%的人講德語。78%的居民信奉天主教。

首都: 維也納 (Vienna) ,人口156.3萬人(2000年)。

行政區劃:全國分為9個州,15個有自主權的城市,84個區和最低一級的2355個鄉鎮。9個州是:布爾根蘭、克恩頓、上奧地利、下奧地利、薩爾茨堡、施蒂利亞、蒂羅爾、福拉爾貝格、維也納。州以下設市、區、鎮(鄉)。

簡史:公元前400年,克爾特人在此建立了諾里孔王國。公元前15年被羅馬人佔領。中世紀早期哥特人、巴伐利亞人、阿勒曼尼人入境居住,使這一地區日耳曼化和基督教化。公元996年,史書中第一次提及「奧地利」。12世紀中葉巴奔堡家族統治時期形成公國,成為獨立國家。1276年被神聖羅馬帝國侵佔,1278年,開始了哈布斯堡王朝長達640年的統治。1699年獲得對匈牙利的統治權。1804年弗朗茨二世採用奧地利皇帝稱號,1806年被迫辭去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之稱。1815年,維也納會議後,成立了以奧為首的德意志邦聯。1860—1866年向君主立憲制過渡。1866年在普奧戰爭中失敗,被迫解散德意志邦聯。翌年與匈牙利簽訂協議,成立二元制的奧匈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奧軍戰敗,帝國隨即瓦解。1918年11月12日奧地利宣布成立共和國。1938年3月被納粹德國吞並。二次大戰中作為德國的一部分參戰。同盟國軍隊解放奧地利後,奧地利於1945年4月27日成立臨時政府。同年7月,德國投降後,奧地利又被蘇、美、英、法軍佔領,全境劃分為4個佔領區。1955年5月,4國與奧地利簽署條約宣布尊重奧地利的主權和獨立。1955年10月佔領軍全部撤走。同年10月26日奧國民議會通過永久中立法,宣布不參加任何軍事同盟,不允許在其領土上設立外國軍事基地。

2005年5月11日,奧地利國民議會批准《歐盟憲法條約》。

政治:現行憲法於1920年11月10日生效。1925年和1929年先後通過兩項附則。1934年憲法被廢除。1945年奧重建後宣布1920年憲法和兩個附則繼續有效。憲法規定,奧地利為聯邦制共和國。總統是國家元首,行使國家最高權力,由普選產生,任期6年。議會為兩院制,由國民議會和聯邦議會組成。國民議會制定法律,按比例代表制產生,任期4年。聯邦議會代表各州的利益,其議員由各州按人口比例選派。國民議會和聯邦議會聯合組成聯邦會議,主要職能是接受總統就職宣誓以及在必要時決定對外宣戰。總理為政府首腦。

經濟:奧地利地處歐洲中心,是歐洲重要的交通樞紐。奧地利的工業特點是國有化程度高,國有企業控制了95%的基礎工業和85%以上的動力工業,其產值及職工人數均占其總數的70%。主要工業部門是采礦、鋼鐵、機械製造、石油化工、電力、金屬加工、汽車製造、紡織、服裝、造紙、食品等,采礦業規模相對較小。鋼鐵工業在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奧地利化學工業原料豐富,如木材、石油、天然氣和煤焦油等,為化工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主要化工產品有纖維素,氮肥和石化產品。機械製造業主要生產工業機械成套設備,如水輪發電機、多鑽頭採煤機、鐵路築路機、木材加工機和鑽探設備等。汽車工業是奧地利機械製造業的又一主要部門。主要生產載重汽車、越野車、拖拉機、牽引車、裝甲運輸車及散件等。采礦業是奧地利的傳統工業,主要開采鐵礦、褐煤、鎢、膏、菱鎂礦、大理石、滑石、高嶺士、石英。礦產主要有石墨和鎂,另有褐煤、鐵、石油和天然氣等。森林、水力資源豐富。森林占國土面積的42%,有林場400萬公頃,木材蓄積量約9.9億立方米。農業發達,機械化程度高。農產品自給有餘。服務業從業人員約占勞動力總數的56%,其中旅遊業是最重要的服務行業,主要旅遊點是蒂羅爾州、薩爾茨堡州、克恩頓州和維也納市。奧地利對外貿易在經濟中占重要地位。主要出口產品是鋼鐵、機械、交通工具、化工製品和食品。進口主要是能源、原料和消費品。農業發達。

新聞出版:2000年全國有各類報紙186種,其中日報28種,主要報紙有:《新皇冠報》、《信使報》、《新聞報》、《標准報》、《薩爾茨堡消息報》、《維也納日報》。主要雜志三種:《新聞周刊》、《規格》周刊、《側面》周刊。奧地利通訊社1946年建立,以向奧報紙和電台提供世界各大通訊社的消息為主,有時也發布奧官方消息。1924年建立廣播電台。1999年共有4家電台,並用德、英、法、西四種語言對外廣播。1957年開播電視節目。

文化:談起奧地利,無人不知其音樂和歌劇。奧地利歷史上產生了眾多名揚世界的音樂家:海頓、莫扎特、舒伯特、約翰·施特勞斯,還有出生德國但長期在奧地利生活的貝多芬等。這些音樂大師在兩個多世紀中,為奧地利留下了極其豐厚的文化遺產,形成了獨特的民族文化傳統。奧地利薩爾斯堡音樂節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水平最高、規模最大的古典音樂節之一。一年一度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可謂世界上聽眾最多的音樂會。建於1869年的皇家歌劇院(現名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是世界最有名的歌劇院之一,而維也納愛樂樂團則是舉世公認的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交響樂團。

奧地利學齡兒童享受九年義務教育。學費、書費和上學交通費均由國家負擔。凡持有高中畢業文憑者可免試上大學。著名的維也納大學創立於1365年,系德語區最古老的大學。

在奧地利到主人家作客或應邀赴宴,可著深色裝,也可著淺色裝;較正式的重要場合(例如有較重要的人物參加)應著深色裝,以示莊重,參加婚禮或生日慶祝活動可著淺色裝;聽音樂會、看歌劇須著深色裝。奧地利的餐館以"鴿子"作為餐館的星級標志。"鴿子"越多,餐館越高級,最高為四星級。宴請可分為工作宴請和私人宴請兩種。如系工作宴請禮物可免;私人宴請則需帶禮品。 趣聞: 日食五餐的奧地利人>>>

名勝:維也納國家歌劇院(State Opera Theatre of Vienna)是世界上一流的大型歌劇院,是「音樂之都」維也納的主要象徵,素有「世界歌劇中心」之稱。建於1869年,原是皇家宮廷劇院,其前身是17世紀維也納城堡廣場木結構包廂劇院,1869年遷到市區的環行街旁。1918年宮廷劇院變為國有,稱國家歌劇院。二戰時被炸得只剩下幾處斷垣殘壁,戰後重建,整修10年,恢復舊觀。外貌古色古香,整個舞台區完全現代化,配有最先進的音響設備。1955年11月以演出貝多芬的費德利奧慶祝再生。歌劇院為羅馬式宏偉建築。前廳和側廳都用大理石徹成,內部繪有精美壁畫和掛有大音樂家和名演員照片。觀眾席共有6層,可容有座觀眾1600多人。

維也納音樂廳(Music Hall Vienna):奧地利維也納最古老也最現代化的音樂廳,是每年舉行「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法定場所。始建於1867年,1869年竣工。是義大利文藝復興式建築。外牆黃紅兩色相間,屋頂上豎立著許多音樂女神鵰像,古雅別致。1870年1月6日,音樂廳的金色大演奏廳舉行首場演出。1872年到1875年間著名音樂家勃拉姆斯曾負責組織音樂廳的演奏會。1939年開始,每年1月1日在此舉行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後因戰爭一度中斷,1959年又重新恢復。廳內有收藏館,館分兩室。一間是展覽室,定期舉行收藏品展覽,供人參觀;一間是檔案室,一邊的書架 上放滿大量歷代手寫的、木刻的、鉛印的音樂書籍和樂譜,另一邊是一排鐵櫃,藏有音樂大師的樂稿、書信和其他手跡,其中有莫扎特的樂稿:最後一個交響曲等。屋子中間是一長排桌子,供研究者查閱資料之用。檔案室原為勃拉姆斯的辦公室,他臨終前一再囑咐,要把他珍藏的幾千冊音樂書籍和樂譜全部捐獻給檔案室。音樂廳屬於奧地利音樂之友協會,協會擁有會員7000多人,據說是世界上歷史最久、人數最多的音樂組織。

薩爾茨堡(Salzburg)是奧地利西北部薩爾茨堡州首府,瀕臨多瑙河支流薩爾察赫河,是奧地利北部交通、工業及旅遊中心。這里是大作曲家莫扎特的出生地,素有「音樂藝術中心」之稱。薩爾茨堡1077年設市,公元8世紀—18世紀為天主教大主教駐地和活動中心。1802年薩爾茨堡脫離宗教統治,1809年,根據《舍恩布龍條約》歸巴伐利亞,維也納會議(1814—1815年)決定歸還給奧地利。這里的建築藝術堪與義大利的威尼斯和佛羅倫薩相媲美,有「北方羅馬」之稱。城市分布在薩爾察赫河兩岸,偎倚在白雪皚皚的阿爾卑斯山峰之間。城市被蒼郁的陡山圍繞,充滿魅力。河右岸南山坡的霍爾亨薩爾茨堡(11世紀),歷經900年風雨,仍巍峨挺立,是中歐地區保存最完好、規模最大的一座中世紀城堡。本尼狄克隱修道院建於7世紀末,長期以來是當地佈道活動的中心。聖方濟會教堂建於1223年。模仿羅馬聖教堂的大教堂建於17世紀初,是奧地利第一座義大利式的建築。大主教宅邸是16—18世紀的一座文藝復興式宮殿。米拉貝爾宮原是17世紀為薩爾茨堡大主教建造的皇宮,18世紀又經擴建,現在是包括宮殿、教堂、花園、博物館等的游覽中心。城市南部是17世紀建造的皇家花園,以「水的游戲」著稱。花園內建築物的門旁檐下,道路兩旁都有暗道水管不時噴射,水花飛濺,雨簾霧障。走進花園內一座人工堆砌的山洞,潺潺的流水發出了26種鳥鳴的聲音,組成一曲悅耳動聽的空山鳥語。在一處由機械裝置控制的舞台上,通過水流的作用,156個活動小人再現了這里300多年前小鎮生活的情景。走進薩爾茨堡,無處不見莫扎特的蹤跡。1756年1月27日,大作曲家莫扎特出生在城中糧食街9號。1917年莫扎特的故居被辟為博物館。

㈣ 阿爾貝蒂娜博物館的歷代主人

阿爾貝特·卡西米爾
薩克斯-切申公爵阿爾貝特·卡西米爾 (Albert Kasimir von Sachsen 1738-1822 ) ,在1766年與瑪麗婭·特蕾莎女王最喜愛的女兒瑪麗婭·克里斯蒂妮(咪咪)((1742-1798)女大公結婚。她把切申(Teschen)的西利西安(Silesian) 公國帶進婚姻並且使他成為匈牙利的總督。阿爾貝特公爵通過他的匈牙利和奧屬尼德蘭總督的位置積聚起一筆巨大的財富。他把他的金錢的主要部分,用在繪畫藝術品的收藏上。他的收藏的巨大價值是當時難以想像的。在1776年7月吉諾伊斯藝術家和奧地利大使Giacomo康特Durazzo 向在威尼斯的公爵夫婦贈送了將近1000 件藝術品。這個手遞手(hand in hand)的贈品成為建立阿爾貝蒂納收藏的證明書,在贈送法律文書中,康特Durazzo不僅說明了將來收藏的系統結構而且寫下一位哲學家奉獻的具有啟迪性的思想,他想要給後代子孫創造一個比其它任何東西都更高尚的收藏目的:希望這些收藏成為教育和道德的力量而不僅是為了娛樂和繼承。
在1781年阿爾貝特公爵成為奧屬尼德蘭的總督, 因此他面對歐洲藝術貿易的中心荷蘭,法國,德國和英國,這對他的藝術品收藏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在匈牙利領土喪失之後阿爾貝特和瑪麗-克里斯汀回到維也納,弗朗西斯二世皇帝在1794年向夫婦二人贈送了Tarouca 宮,即今天的阿爾貝蒂納宮。從那時起直到1822年阿爾貝特公爵的去世,他幾乎專門忙於擴展他的收藏。又一次最顯著的收藏增加是從查爾斯·安托萬de Ligne 王子的收藏獲得的800張繪畫。在它們之中最重要的是以萊昂納多.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的作品以及在帝國宮廷圖書館在1796開放時通過畫商交易的繪畫。以這種方式魯道夫二世皇帝的著名的丟勒(Durer)作品進入阿爾貝蒂納收藏,其價值僅次於魯本斯、倫勃朗和凡Dyck的主要作品。在1816年,阿爾貝特公爵宣布他的藏品不能轉賣而且永久做為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財產。
卡爾大公大元帥
哈布斯堡-洛林皇朝的卡爾大公(1771-1847)是阿爾貝特公爵的養子,拿破崙戰爭時期的歐洲三大名將之一。他在佛羅倫薩他的父親利奧波德大公(未來的利奧波德二世皇帝)的宮庭里長大。做為哈布斯堡帝國的大元帥,卡爾大公在1809年5月22日在阿斯佩恩-艾斯林戰役一對一使拿破崙遭受生平第一次慘敗。在1815他與拿騷Weilburg的黑森公主亨里埃塔(Henrietta,1797-1829)結婚,1822年公爵艾伯特去世,大公卡爾夫婦從艾伯特那裡繼承了阿爾貝蒂納宮和藝術收藏。他們請建築師約瑟夫Kornhausel以皇家風格重新裝飾了整個宮殿。在1823年聖誕節公主亨里埃塔在宮殿的大廳里立起來一個聖誕樹,第一次把這種德國傳統引入奧地利。在1829的除夕,亨里埃塔公主出人意料死亡,弗朗茨二世皇帝安排了她的的的葬禮,屍骨被安放在皇家墓穴里。
阿爾布雷希特元帥
卡爾大公的長子,阿爾布雷希特·弗里德里希·魯道夫大公(1817-1895) ,在他的童年已經被註定要從事軍事職業。但是,通過他的私人教師路德維格.里特.馮.科爾(Ludwig Ritter von K?chel),在1862年科爾出版了他的著名的莫扎特音樂作品的完整的正式目錄(Kochel 目錄), 阿爾布雷克特也在文學和科學方面接受深入的教育。在13歲這樣小的年齡已經被指定為陸軍上校,在1845年被維也納任命為將軍。在1847阿爾布雷克特和他的妻子巴伐利亞的公主Hildegard, 繼承阿爾貝蒂納宮殿和收藏。他在1866年的庫斯托扎戰役以少勝多大敗義大利軍隊,成為奧地利,德國雙料元帥。
弗里德里希公爵
弗里德里希大公 (Frederick 1856-1936)在1874年被他的叔叔大公阿爾布雷克特收養。他受到徹底的軍事教育並且也被訓練為一位木工。 另外,考慮到他的將來的繼承,他研究農業和林學,采礦和冶金學,以及牛奶場耕作。1895年大公阿爾布雷克特去世,弗雷德里克繼承了阿爾貝蒂納的收藏。在1919年,這位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奧匈帝國軍隊的總司令,根據新近建立的奧地利共和國所謂「Habsburg 法律」被剝奪一切財產。他留下了宮殿和所有的藝術收藏品,只能帶著他們的全部便於攜帶的物品(例如桌子,椅子,水晶枝形吊燈,小地毯,鍾,櫥,等等),他和他的妻子伊麗莎白公主和他們的8歲的女兒和兒子阿爾波特一起被流放到匈牙利的阿爾滕博格(Altenburg)。他的後裔今天生活在Halbturn 和Persenbeug。

㈤ 有誰有「音樂之都」維也納的資料!

母語是德語。
奧地利
國名: 奧地利共和國 (The Republic of Austria)

獨立日:4月27日(1945年)

國慶日:10月26日(1955年)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自上而下由紅、白、紅三個平行相等的橫長方形相連而成,旗面正中是奧地利國徽圖案。此旗的來歷可追溯到奧匈帝國時期,據說當時的巴本堡公爵在與英王理查一世激戰時,公爵的白色軍衣幾乎全被鮮血染紅,只有佩劍處留下一道白痕。從此,公爵的軍隊採用紅白紅為戰旗顏色。1786年約瑟夫國王二世把紅白紅旗作為全軍戰旗,1919年正式定為奧地利國旗。奧地利政府機構、部長、總統等官方代表和政府駐外機構均使用帶國徽的國旗,一般場合不用帶國徽的國旗。

國徽:為一隻鷹。黑色的雄鷹頭戴金冠,兩爪分別握著金色的錘子和鐮刀,胸前的盾面上為國旗圖案,鷹爪上還套有被打斷的鎖鏈。鷹是奧地利的標志,璧形金冠象徵市民,鐮刀和錘子象徵農工,鎖鏈被打斷象徵奧地利人民獲得自由、解放。

國歌:《讓我們拉起手來》

國花:火絨草

國鳥:家燕

國石:貴蛋白石

國家元首:總統海因茨·菲舍爾(Heinz Fischer) ,2004年7月就任;總理沃爾夫岡·許塞爾(Wolfgang Schuessel ),2000年2月任職;聯邦議會議長安娜·伊麗莎白·哈澤爾巴赫 (Anna Elisabeth Haselbach), 2004年7月任職。

自然地理:面積為83858平方公里。位於中歐南部的內陸國。東鄰斯洛伐克和匈牙利,南接斯洛維尼亞和義大利,西連瑞士和列支敦斯登,北與德國和捷克接壤。山地佔全國面積的70%。東阿爾卑斯山脈自西向東橫貫全境,大格羅克納山(Grossglockner)海拔3797米,為全國最高峰。東北部是維也納盆地,北部和東南部為丘陵、高原。多瑙河流經東北部境內,長約350公里。有與德國和瑞士共有的博登湖及奧匈邊界的新錫德爾湖。屬海洋性向大陸性過渡的溫帶闊葉林氣候, 年平均降水量約700毫米。

人口:811萬(2000年),絕大多數為奧地利人,其中外國人75.8萬人,佔9.3%。少數民族有斯洛維尼亞人、克羅埃西亞人和匈牙利人,約占人口的0.52%。官方語言德語,98%的人講德語。78%的居民信奉天主教。

首都: 維也納 (Vienna) ,人口156.3萬人(2000年)。

行政區劃:全國分為9個州,15個有自主權的城市,84個區和最低一級的2355個鄉鎮。9個州是:布爾根蘭、克恩頓、上奧地利、下奧地利、薩爾茨堡、施蒂利亞、蒂羅爾、福拉爾貝格、維也納。州以下設市、區、鎮(鄉)。

簡史:公元前400年,克爾特人在此建立了諾里孔王國。公元前15年被羅馬人佔領。中世紀早期哥特人、巴伐利亞人、阿勒曼尼人入境居住,使這一地區日耳曼化和基督教化。公元996年,史書中第一次提及「奧地利」。12世紀中葉巴奔堡家族統治時期形成公國,成為獨立國家。1276年被神聖羅馬帝國侵佔,1278年,開始了哈布斯堡王朝長達640年的統治。1699年獲得對匈牙利的統治權。1804年弗朗茨二世採用奧地利皇帝稱號,1806年被迫辭去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之稱。1815年,維也納會議後,成立了以奧為首的德意志邦聯。1860—1866年向君主立憲制過渡。1866年在普奧戰爭中失敗,被迫解散德意志邦聯。翌年與匈牙利簽訂協議,成立二元制的奧匈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奧軍戰敗,帝國隨即瓦解。1918年11月12日奧地利宣布成立共和國。1938年3月被納粹德國吞並。二次大戰中作為德國的一部分參戰。同盟國軍隊解放奧地利後,奧地利於1945年4月27日成立臨時政府。同年7月,德國投降後,奧地利又被蘇、美、英、法軍佔領,全境劃分為4個佔領區。1955年5月,4國與奧地利簽署條約宣布尊重奧地利的主權和獨立。1955年10月佔領軍全部撤走。同年10月26日奧國民議會通過永久中立法,宣布不參加任何軍事同盟,不允許在其領土上設立外國軍事基地。

2005年5月11日,奧地利國民議會批准《歐盟憲法條約》。

政治:現行憲法於1920年11月10日生效。1925年和1929年先後通過兩項附則。1934年憲法被廢除。1945年奧重建後宣布1920年憲法和兩個附則繼續有效。憲法規定,奧地利為聯邦制共和國。總統是國家元首,行使國家最高權力,由普選產生,任期6年。議會為兩院制,由國民議會和聯邦議會組成。國民議會制定法律,按比例代表制產生,任期4年。聯邦議會代表各州的利益,其議員由各州按人口比例選派。國民議會和聯邦議會聯合組成聯邦會議,主要職能是接受總統就職宣誓以及在必要時決定對外宣戰。總理為政府首腦。

經濟:奧地利地處歐洲中心,是歐洲重要的交通樞紐。奧地利的工業特點是國有化程度高,國有企業控制了95%的基礎工業和85%以上的動力工業,其產值及職工人數均占其總數的70%。主要工業部門是采礦、鋼鐵、機械製造、石油化工、電力、金屬加工、汽車製造、紡織、服裝、造紙、食品等,采礦業規模相對較小。鋼鐵工業在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奧地利化學工業原料豐富,如木材、石油、天然氣和煤焦油等,為化工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主要化工產品有纖維素,氮肥和石化產品。機械製造業主要生產工業機械成套設備,如水輪發電機、多鑽頭採煤機、鐵路築路機、木材加工機和鑽探設備等。汽車工業是奧地利機械製造業的又一主要部門。主要生產載重汽車、越野車、拖拉機、牽引車、裝甲運輸車及散件等。采礦業是奧地利的傳統工業,主要開采鐵礦、褐煤、鎢、膏、菱鎂礦、大理石、滑石、高嶺士、石英。礦產主要有石墨和鎂,另有褐煤、鐵、石油和天然氣等。森林、水力資源豐富。森林占國土面積的42%,有林場400萬公頃,木材蓄積量約9.9億立方米。農業發達,機械化程度高。農產品自給有餘。服務業從業人員約占勞動力總數的56%,其中旅遊業是最重要的服務行業,主要旅遊點是蒂羅爾州、薩爾茨堡州、克恩頓州和維也納市。奧地利對外貿易在經濟中占重要地位。主要出口產品是鋼鐵、機械、交通工具、化工製品和食品。進口主要是能源、原料和消費品。農業發達。

新聞出版:2000年全國有各類報紙186種,其中日報28種,主要報紙有:《新皇冠報》、《信使報》、《新聞報》、《標准報》、《薩爾茨堡消息報》、《維也納日報》。主要雜志三種:《新聞周刊》、《規格》周刊、《側面》周刊。奧地利通訊社1946年建立,以向奧報紙和電台提供世界各大通訊社的消息為主,有時也發布奧官方消息。1924年建立廣播電台。1999年共有4家電台,並用德、英、法、西四種語言對外廣播。1957年開播電視節目。

文化:談起奧地利,無人不知其音樂和歌劇。奧地利歷史上產生了眾多名揚世界的音樂家:海頓、莫扎特、舒伯特、約翰·施特勞斯,還有出生德國但長期在奧地利生活的貝多芬等。這些音樂大師在兩個多世紀中,為奧地利留下了極其豐厚的文化遺產,形成了獨特的民族文化傳統。奧地利薩爾斯堡音樂節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水平最高、規模最大的古典音樂節之一。一年一度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可謂世界上聽眾最多的音樂會。建於1869年的皇家歌劇院(現名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是世界最有名的歌劇院之一,而維也納愛樂樂團則是舉世公認的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交響樂團。

奧地利學齡兒童享受九年義務教育。學費、書費和上學交通費均由國家負擔。凡持有高中畢業文憑者可免試上大學。著名的維也納大學創立於1365年,系德語區最古老的大學。

在奧地利到主人家作客或應邀赴宴,可著深色裝,也可著淺色裝;較正式的重要場合(例如有較重要的人物參加)應著深色裝,以示莊重,參加婚禮或生日慶祝活動可著淺色裝;聽音樂會、看歌劇須著深色裝。奧地利的餐館以"鴿子"作為餐館的星級標志。"鴿子"越多,餐館越高級,最高為四星級。宴請可分為工作宴請和私人宴請兩種。如系工作宴請禮物可免;私人宴請則需帶禮品。 趣聞: 日食五餐的奧地利人>>>

名勝:維也納國家歌劇院(State Opera Theatre of Vienna)是世界上一流的大型歌劇院,是「音樂之都」維也納的主要象徵,素有「世界歌劇中心」之稱。建於1869年,原是皇家宮廷劇院,其前身是17世紀維也納城堡廣場木結構包廂劇院,1869年遷到市區的環行街旁。1918年宮廷劇院變為國有,稱國家歌劇院。二戰時被炸得只剩下幾處斷垣殘壁,戰後重建,整修10年,恢復舊觀。外貌古色古香,整個舞台區完全現代化,配有最先進的音響設備。1955年11月以演出貝多芬的費德利奧慶祝再生。歌劇院為羅馬式宏偉建築。前廳和側廳都用大理石徹成,內部繪有精美壁畫和掛有大音樂家和名演員照片。觀眾席共有6層,可容有座觀眾1600多人。

維也納音樂廳(Music Hall Vienna):奧地利維也納最古老也最現代化的音樂廳,是每年舉行「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法定場所。始建於1867年,1869年竣工。是義大利文藝復興式建築。外牆黃紅兩色相間,屋頂上豎立著許多音樂女神鵰像,古雅別致。1870年1月6日,音樂廳的金色大演奏廳舉行首場演出。1872年到1875年間著名音樂家勃拉姆斯曾負責組織音樂廳的演奏會。1939年開始,每年1月1日在此舉行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後因戰爭一度中斷,1959年又重新恢復。廳內有收藏館,館分兩室。一間是展覽室,定期舉行收藏品展覽,供人參觀;一間是檔案室,一邊的書架 上放滿大量歷代手寫的、木刻的、鉛印的音樂書籍和樂譜,另一邊是一排鐵櫃,藏有音樂大師的樂稿、書信和其他手跡,其中有莫扎特的樂稿:最後一個交響曲等。屋子中間是一長排桌子,供研究者查閱資料之用。檔案室原為勃拉姆斯的辦公室,他臨終前一再囑咐,要把他珍藏的幾千冊音樂書籍和樂譜全部捐獻給檔案室。音樂廳屬於奧地利音樂之友協會,協會擁有會員7000多人,據說是世界上歷史最久、人數最多的音樂組織。

薩爾茨堡(Salzburg)是奧地利西北部薩爾茨堡州首府,瀕臨多瑙河支流薩爾察赫河,是奧地利北部交通、工業及旅遊中心。這里是大作曲家莫扎特的出生地,素有「音樂藝術中心」之稱。薩爾茨堡1077年設市,公元8世紀—18世紀為天主教大主教駐地和活動中心。1802年薩爾茨堡脫離宗教統治,1809年,根據《舍恩布龍條約》歸巴伐利亞,維也納會議(1814—1815年)決定歸還給奧地利。這里的建築藝術堪與義大利的威尼斯和佛羅倫薩相媲美,有「北方羅馬」之稱。城市分布在薩爾察赫河兩岸,偎倚在白雪皚皚的阿爾卑斯山峰之間。城市被蒼郁的陡山圍繞,充滿魅力。河右岸南山坡的霍爾亨薩爾茨堡(11世紀),歷經900年風雨,仍巍峨挺立,是中歐地區保存最完好、規模最大的一座中世紀城堡。本尼狄克隱修道院建於7世紀末,長期以來是當地佈道活動的中心。聖方濟會教堂建於1223年。模仿羅馬聖教堂的大教堂建於17世紀初,是奧地利第一座義大利式的建築。大主教宅邸是16—18世紀的一座文藝復興式宮殿。米拉貝爾宮原是17世紀為薩爾茨堡大主教建造的皇宮,18世紀又經擴建,現在是包括宮殿、教堂、花園、博物館等的游覽中心。城市南部是17世紀建造的皇家花園,以「水的游戲」著稱。花園內建築物的門旁檐下,道路兩旁都有暗道水管不時噴射,水花飛濺,雨簾霧障。走進花園內一座人工堆砌的山洞,潺潺的流水發出了26種鳥鳴的聲音,組成一曲悅耳動聽的空山鳥語。在一處由機械裝置控制的舞台上,通過水流的作用,156個活動小人再現了這里300多年前小鎮生活的情景。走進薩爾茨堡,無處不見莫扎特的蹤跡。1756年1月27日,大作曲家莫扎特出生在城中糧食街9號。1917年莫扎特的故居被辟為博物館。

㈥ 奧地利的資料

奧地利
國名: 奧地利共和國 (The Republic of Austria)

獨立日:4月27日(1945年)

國慶日:10月26日(1955年)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自上而下由紅、白、紅三個平行相等的橫長方形相連而成,旗面正中是奧地利國徽圖案。此旗的來歷可追溯到奧匈帝國時期,據說當時的巴本堡公爵在與英王理查一世激戰時,公爵的白色軍衣幾乎全被鮮血染紅,只有佩劍處留下一道白痕。從此,公爵的軍隊採用紅白紅為戰旗顏色。1786年約瑟夫國王二世把紅白紅旗作為全軍戰旗,1919年正式定為奧地利國旗。奧地利政府機構、部長、總統等官方代表和政府駐外機構均使用帶國徽的國旗,一般場合不用帶國徽的國旗。

國徽:為一隻鷹。黑色的雄鷹頭戴金冠,兩爪分別握著金色的錘子和鐮刀,胸前的盾面上為國旗圖案,鷹爪上還套有被打斷的鎖鏈。鷹是奧地利的標志,璧形金冠象徵市民,鐮刀和錘子象徵農工,鎖鏈被打斷象徵奧地利人民獲得自由、解放。

國歌:《讓我們拉起手來》

國花:火絨草

國鳥:家燕

國石:貴蛋白石

國家元首:總統海因茨·菲舍爾(Heinz Fischer) ,2004年7月就任;總理沃爾夫岡·許塞爾(Wolfgang Schuessel ),2000年2月任職;聯邦議會議長安娜·伊麗莎白·哈澤爾巴赫 (Anna Elisabeth Haselbach), 2004年7月任職。

自然地理:面積為83858平方公里。位於中歐南部的內陸國。東鄰斯洛伐克和匈牙利,南接斯洛維尼亞和義大利,西連瑞士和列支敦斯登,北與德國和捷克接壤。山地佔全國面積的70%。東阿爾卑斯山脈自西向東橫貫全境,大格羅克納山(Grossglockner)海拔3797米,為全國最高峰。東北部是維也納盆地,北部和東南部為丘陵、高原。多瑙河流經東北部境內,長約350公里。有與德國和瑞士共有的博登湖及奧匈邊界的新錫德爾湖。屬海洋性向大陸性過渡的溫帶闊葉林氣候, 年平均降水量約700毫米。

人口:811萬(2000年),絕大多數為奧地利人,其中外國人75.8萬人,佔9.3%。少數民族有斯洛維尼亞人、克羅埃西亞人和匈牙利人,約占人口的0.52%。官方語言德語,98%的人講德語。78%的居民信奉天主教。

首都: 維也納 (Vienna) ,人口156.3萬人(2000年)。

行政區劃:全國分為9個州,15個有自主權的城市,84個區和最低一級的2355個鄉鎮。9個州是:布爾根蘭、克恩頓、上奧地利、下奧地利、薩爾茨堡、施蒂利亞、蒂羅爾、福拉爾貝格、維也納。州以下設市、區、鎮(鄉)。

簡史:公元前400年,克爾特人在此建立了諾里孔王國。公元前15年被羅馬人佔領。中世紀早期哥特人、巴伐利亞人、阿勒曼尼人入境居住,使這一地區日耳曼化和基督教化。公元996年,史書中第一次提及「奧地利」。12世紀中葉巴奔堡家族統治時期形成公國,成為獨立國家。1276年被神聖羅馬帝國侵佔,1278年,開始了哈布斯堡王朝長達640年的統治。1699年獲得對匈牙利的統治權。1804年弗朗茨二世採用奧地利皇帝稱號,1806年被迫辭去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之稱。1815年,維也納會議後,成立了以奧為首的德意志邦聯。1860—1866年向君主立憲制過渡。1866年在普奧戰爭中失敗,被迫解散德意志邦聯。翌年與匈牙利簽訂協議,成立二元制的奧匈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奧軍戰敗,帝國隨即瓦解。1918年11月12日奧地利宣布成立共和國。1938年3月被納粹德國吞並。二次大戰中作為德國的一部分參戰。同盟國軍隊解放奧地利後,奧地利於1945年4月27日成立臨時政府。同年7月,德國投降後,奧地利又被蘇、美、英、法軍佔領,全境劃分為4個佔領區。1955年5月,4國與奧地利簽署條約宣布尊重奧地利的主權和獨立。1955年10月佔領軍全部撤走。同年10月26日奧國民議會通過永久中立法,宣布不參加任何軍事同盟,不允許在其領土上設立外國軍事基地。

2005年5月11日,奧地利國民議會批准《歐盟憲法條約》。

政治:現行憲法於1920年11月10日生效。1925年和1929年先後通過兩項附則。1934年憲法被廢除。1945年奧重建後宣布1920年憲法和兩個附則繼續有效。憲法規定,奧地利為聯邦制共和國。總統是國家元首,行使國家最高權力,由普選產生,任期6年。議會為兩院制,由國民議會和聯邦議會組成。國民議會制定法律,按比例代表制產生,任期4年。聯邦議會代表各州的利益,其議員由各州按人口比例選派。國民議會和聯邦議會聯合組成聯邦會議,主要職能是接受總統就職宣誓以及在必要時決定對外宣戰。總理為政府首腦。

經濟:奧地利地處歐洲中心,是歐洲重要的交通樞紐。奧地利的工業特點是國有化程度高,國有企業控制了95%的基礎工業和85%以上的動力工業,其產值及職工人數均占其總數的70%。主要工業部門是采礦、鋼鐵、機械製造、石油化工、電力、金屬加工、汽車製造、紡織、服裝、造紙、食品等,采礦業規模相對較小。鋼鐵工業在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奧地利化學工業原料豐富,如木材、石油、天然氣和煤焦油等,為化工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主要化工產品有纖維素,氮肥和石化產品。機械製造業主要生產工業機械成套設備,如水輪發電機、多鑽頭採煤機、鐵路築路機、木材加工機和鑽探設備等。汽車工業是奧地利機械製造業的又一主要部門。主要生產載重汽車、越野車、拖拉機、牽引車、裝甲運輸車及散件等。采礦業是奧地利的傳統工業,主要開采鐵礦、褐煤、鎢、膏、菱鎂礦、大理石、滑石、高嶺士、石英。礦產主要有石墨和鎂,另有褐煤、鐵、石油和天然氣等。森林、水力資源豐富。森林占國土面積的42%,有林場400萬公頃,木材蓄積量約9.9億立方米。農業發達,機械化程度高。農產品自給有餘。服務業從業人員約占勞動力總數的56%,其中旅遊業是最重要的服務行業,主要旅遊點是蒂羅爾州、薩爾茨堡州、克恩頓州和維也納市。奧地利對外貿易在經濟中占重要地位。主要出口產品是鋼鐵、機械、交通工具、化工製品和食品。進口主要是能源、原料和消費品。農業發達。

新聞出版:2000年全國有各類報紙186種,其中日報28種,主要報紙有:《新皇冠報》、《信使報》、《新聞報》、《標准報》、《薩爾茨堡消息報》、《維也納日報》。主要雜志三種:《新聞周刊》、《規格》周刊、《側面》周刊。奧地利通訊社1946年建立,以向奧報紙和電台提供世界各大通訊社的消息為主,有時也發布奧官方消息。1924年建立廣播電台。1999年共有4家電台,並用德、英、法、西四種語言對外廣播。1957年開播電視節目。

文化:談起奧地利,無人不知其音樂和歌劇。奧地利歷史上產生了眾多名揚世界的音樂家:海頓、莫扎特、舒伯特、約翰·施特勞斯,還有出生德國但長期在奧地利生活的貝多芬等。這些音樂大師在兩個多世紀中,為奧地利留下了極其豐厚的文化遺產,形成了獨特的民族文化傳統。奧地利薩爾斯堡音樂節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水平最高、規模最大的古典音樂節之一。一年一度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可謂世界上聽眾最多的音樂會。建於1869年的皇家歌劇院(現名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是世界最有名的歌劇院之一,而維也納愛樂樂團則是舉世公認的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交響樂團。

奧地利學齡兒童享受九年義務教育。學費、書費和上學交通費均由國家負擔。凡持有高中畢業文憑者可免試上大學。著名的維也納大學創立於1365年,系德語區最古老的大學。

在奧地利到主人家作客或應邀赴宴,可著深色裝,也可著淺色裝;較正式的重要場合(例如有較重要的人物參加)應著深色裝,以示莊重,參加婚禮或生日慶祝活動可著淺色裝;聽音樂會、看歌劇須著深色裝。奧地利的餐館以"鴿子"作為餐館的星級標志。"鴿子"越多,餐館越高級,最高為四星級。宴請可分為工作宴請和私人宴請兩種。如系工作宴請禮物可免;私人宴請則需帶禮品。 趣聞: 日食五餐的奧地利人>>>

名勝:維也納國家歌劇院(State Opera Theatre of Vienna)是世界上一流的大型歌劇院,是「音樂之都」維也納的主要象徵,素有「世界歌劇中心」之稱。建於1869年,原是皇家宮廷劇院,其前身是17世紀維也納城堡廣場木結構包廂劇院,1869年遷到市區的環行街旁。1918年宮廷劇院變為國有,稱國家歌劇院。二戰時被炸得只剩下幾處斷垣殘壁,戰後重建,整修10年,恢復舊觀。外貌古色古香,整個舞台區完全現代化,配有最先進的音響設備。1955年11月以演出貝多芬的費德利奧慶祝再生。歌劇院為羅馬式宏偉建築。前廳和側廳都用大理石徹成,內部繪有精美壁畫和掛有大音樂家和名演員照片。觀眾席共有6層,可容有座觀眾1600多人。

維也納音樂廳(Music Hall Vienna):奧地利維也納最古老也最現代化的音樂廳,是每年舉行「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法定場所。始建於1867年,1869年竣工。是義大利文藝復興式建築。外牆黃紅兩色相間,屋頂上豎立著許多音樂女神鵰像,古雅別致。1870年1月6日,音樂廳的金色大演奏廳舉行首場演出。1872年到1875年間著名音樂家勃拉姆斯曾負責組織音樂廳的演奏會。1939年開始,每年1月1日在此舉行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後因戰爭一度中斷,1959年又重新恢復。廳內有收藏館,館分兩室。一間是展覽室,定期舉行收藏品展覽,供人參觀;一間是檔案室,一邊的書架 上放滿大量歷代手寫的、木刻的、鉛印的音樂書籍和樂譜,另一邊是一排鐵櫃,藏有音樂大師的樂稿、書信和其他手跡,其中有莫扎特的樂稿:最後一個交響曲等。屋子中間是一長排桌子,供研究者查閱資料之用。檔案室原為勃拉姆斯的辦公室,他臨終前一再囑咐,要把他珍藏的幾千冊音樂書籍和樂譜全部捐獻給檔案室。音樂廳屬於奧地利音樂之友協會,協會擁有會員7000多人,據說是世界上歷史最久、人數最多的音樂組織。

薩爾茨堡(Salzburg)是奧地利西北部薩爾茨堡州首府,瀕臨多瑙河支流薩爾察赫河,是奧地利北部交通、工業及旅遊中心。這里是大作曲家莫扎特的出生地,素有「音樂藝術中心」之稱。薩爾茨堡1077年設市,公元8世紀—18世紀為天主教大主教駐地和活動中心。1802年薩爾茨堡脫離宗教統治,1809年,根據《舍恩布龍條約》歸巴伐利亞,維也納會議(1814—1815年)決定歸還給奧地利。這里的建築藝術堪與義大利的威尼斯和佛羅倫薩相媲美,有「北方羅馬」之稱。城市分布在薩爾察赫河兩岸,偎倚在白雪皚皚的阿爾卑斯山峰之間。城市被蒼郁的陡山圍繞,充滿魅力。河右岸南山坡的霍爾亨薩爾茨堡(11世紀),歷經900年風雨,仍巍峨挺立,是中歐地區保存最完好、規模最大的一座中世紀城堡。本尼狄克隱修道院建於7世紀末,長期以來是當地佈道活動的中心。聖方濟會教堂建於1223年。模仿羅馬聖教堂的大教堂建於17世紀初,是奧地利第一座義大利式的建築。大主教宅邸是16—18世紀的一座文藝復興式宮殿。米拉貝爾宮原是17世紀為薩爾茨堡大主教建造的皇宮,18世紀又經擴建,現在是包括宮殿、教堂、花園、博物館等的游覽中心。城市南部是17世紀建造的皇家花園,以「水的游戲」著稱。花園內建築物的門旁檐下,道路兩旁都有暗道水管不時噴射,水花飛濺,雨簾霧障。走進花園內一座人工堆砌的山洞,潺潺的流水發出了26種鳥鳴的聲音,組成一曲悅耳動聽的空山鳥語。在一處由機械裝置控制的舞台上,通過水流的作用,156個活動小人再現了這里300多年前小鎮生活的情景。走進薩爾茨堡,無處不見莫扎特的蹤跡。1756年1月27日,大作曲家莫扎特出生在城中糧食街9號。1917年莫扎特的故居被辟為博物館。

莫扎特故居(Mozartst Seburtuts)奧地利18世紀著名音樂大師莫扎特出生的地方。它坐落在薩爾茨堡市糧食大街9號。這是一座金黃色的6層樓建築。公元1756年1月27日莫扎特就誕生在這里,並度過了他的童年。昔扎特14歲被任命為宮廷樂師。1781年,他向宮廷提出辭呈,遷居維也納,從而打開維也納古典音樂的大門,直到1791年1月5日逝世。為了紀念他,1917年把這里辟為莫扎特故居博物館。館內陳列著莫扎特生前使用過的小提琴、木琴和鋼琴、親筆寫的樂譜、書信以及親自設計的舞台劇藍圖等。館內如今還珍藏著莫扎特的一縷金色頭發。故居前面是莫扎特全身銅像。莫扎特故居是到薩爾茨堡的遊客們必到之處。在博物館內陳列有莫扎特的一縷金發和少年時使用的小提琴、樂譜。館前的莫扎特廣場上豎有莫扎特全身銅像。廣場附近還有莫扎特音樂專科學校等;連商店出售的巧克力糖果等也都以莫扎特命名。薩爾茨堡歷史上就以音樂之城聞名,該城每年都舉行國際音樂節活動。包括薩爾茨堡國際音樂節(為期5周),薩爾茨堡復活節音樂節(為期2周),薩爾茨堡國際藝術節(為期5周)。其中薩爾茨堡國際音樂節的前身即1877至1910年舉行多次的莫扎特音樂節。它以維也納國立歌劇院(世界十大劇院)和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世界三大愛樂管弦樂團之一)為主,廣泛接納世界各國的著名交響樂團、指揮家、獨奏家和獨唱家。薩爾茨堡國際音樂節已成為世界音樂盛會。

維也納多瑙塔(Donau Tower in Vienna)位於市區北面的多瑙河公園內,於1964年建成。塔高252米,塔底直徑31米。多瑙塔高聳入雲,為維也納市容劃出一條新的空中輪廓線。塔內設有兩部高速電梯,遊人可乘電梯從塔底直升到165米高的電梯終點。在電梯終點上下各5米處,分別是露天咖啡館和室內咖啡館。登上170米高的露天咖啡館,頓感冷風撲面,寒氣逼人,但俯首下看卻有人上九天之感。進入160米高的室內咖啡館,頓覺溫暖如春。憑窗極目遠眺,遠方巍峨的阿爾卑斯山和穿城而過的藍色多瑙河盡收眼底。由於兩個咖啡館環塔而建,其地板構架同塔軸相連,故能以3種速度圍繞高塔轉動,形成別致的旋轉咖啡廳,咖啡廳每隔39分鍾自轉一周。隨著咖啡廳的轉動,窗外的景色也隨之慢慢移動。遊人可邊品嘗飲品,邊領略維也納繁華的都市風貌和城郊的田園風光。

維也納舍恩布龍宮(Schonbrunn Castle in Vienna)舍恩布龍宮位於奧地利首都維也納西南部,亦稱「美泉宮」,是奧地利哈布斯堡王室的避暑離宮。1694年由瑪利亞·特利薩女王下令修建。整座宮殿佔地2.6萬平方米,稍遜於法國的凡爾賽宮。宮內共有1400個房間,其中44間是以18世紀歐洲流行的洛可可式建築風格修裝的,纖巧華美、優雅別致;此外,還有以東方古典樣式裝修的廳堂,如鑲嵌紫檀、黑檀、象牙的中國式和飾以泥金和塗漆的日本式。房間內部的飾品和陳設也與建築風格相一致,在琳琅滿目的陶瓷擺設中,尤以明朝萬曆年間的彩瓷大盤和描花古瓶最為珍貴。宮內有哈布斯堡王朝歷代帝王設宴的餐廳和華麗的舞廳,現在奧地利政府仍在那裡舉行舞會或款待各國外交使節。在宮內,供人參觀的幾輛瑪利亞·特利薩女王加冕大典時使用的鎏金馬車,豪華無比,引人駐足。在長廊上,掛滿了哈布斯堡王朝歷代皇帝的肖像和記錄他們生活場景的圖畫以及瑪利亞·特利薩女王16個女兒的肖像畫,其中最惹人喜愛的是法國國王路易十六的皇後瑪麗·安東涅特少女時代的畫像,其優雅細膩的筆調將當時王朝豪華的盛景和奢麗的生活盡現於畫上。後來,在這座宮殿里長大的瑪麗皇後同其夫君路易十六一起在法國大革命中被送上斷頭台。在房間和迴廊的拐角處是各種式樣的火爐,其中俄式的大火爐造型最為奇特,堪稱一景。在宮殿後面是一座巴羅特式的大花園,每當百花盛開之際,園中奇花異卉芬芳怡人,令人留連忘返,更增添了離宮之美。拿破崙曾兩次佔領過維也納,兩次都居住在這里。著名作曲家莫扎特幼年時期也曾在離宮的宮廷舞台上為女皇演奏過鋼琴。拿破崙戰敗後,1814年9月—1815年6月,這里曾舉行過有名的瓜分歐洲的維也納會議。當時的奧地利首相梅特涅以其縱橫捭闔的手腕,在歐洲諸列強之間玩弄均勢平衡外交,顯赫一時。

歷史名人:沃爾夫岡·莫扎特 (Wolfgang Mozart,1756-1791):奧地利偉大的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的傑出代表。出身於薩爾茲堡宮廷樂師家庭,很小就顯露出極高的音樂天賦,即興演奏和作曲都十分出色,六歲即創作了一首小步舞曲,並在歐洲旅行演出獲得了成功,被譽為「神童」。1773年任薩爾斯堡大主教宮廷樂師,1781年不滿主教對他的嚴厲管束而憤然辭職,來到了維也納,走上了艱難的自由音樂家道路。莫扎特的全部作品中洋溢著他追求民主自由的思想,並迸發出在巨大社會壓力下的明快、樂觀情緒。他廣泛採用各種樂曲形式,成功的把德、奧、意等國的民族音樂和歐洲的傳統音樂有機的聯系在一起,賦予它們深刻的思想內容和完美的形式,為西方音樂的發展開辟了嶄新的道路。其創作手法新穎,旋律純朴優美,織體干凈細致,配器注重音色效果,發揮了復調音樂的積極作用,對後世音樂創作產生極大的影響。他在短促的一生中共創作了七十五部作品,留下了《費加羅的婚禮》、《唐璜》、《後宮誘逃》、《魔笛》等著名歌劇,使歌劇成為具有市民特點的新體裁。並作有大量交響曲、協奏曲、鋼琴曲和室內樂重奏。

弗朗茲·舒柏特(Franz Schubert,1797-1828):作曲家、浪漫主義音樂的開創者之一。生於1797年1月31日,父親是維也納近郊的一所小學的校長,有19個孩子,舒柏特最小。他自幼喜歡音樂,8歲開始隨父、兄學習提琴和鋼琴,11歲時進入免費寄讀的神學院合唱團。1811年創作第一首歌曲《哈加爾的悲哀》,16歲到他父親的小學里當教員。他一邊教課、一邊進行音樂創作。17歲為歌德的詩篇《紡車旁的葛萊卿》、《野玫瑰》等譜曲。18歲那年,一天午後,他拿起歌德的敘事詩《魔王》來讀,忽然心情激盪,一小時後,膾炙人口的世界名曲《魔王》誕生了。這首名曲,立即轟動了維也納,使他從此走上音樂創作之路。舒柏特只活了33歲,但他一生卻寫了634首藝術歌曲。此外,他還寫了8部交響曲、一些重奏、奏鳴曲,即興曲和其他音樂作品,《小夜曲》以其深情、優美為世人所贊賞。舒伯特採用和聲上的色彩變化,用各種音樂體裁形式來刻劃個人的心理活動,富有大自然的和諧和生命力的氣息,他將瞬息間的遐想行之於樂譜,把感受到的一切化為音樂形象,構成了他獨特的浪漫主義的旋律。他很崇拜貝多芬,1822年,舒柏特帶著新發表的作品去見貝多芬,恰好貝多芬出去了。後來貝多芬在病中發現這首曲子,說「這作品充滿了神奇的火花」。可是,當舒柏特再去拜見貝多芬時,貝多芬已病危不能說話了。舒柏特臨終時要求親友將他葬在貝多芬旁邊,現在他倆的銅像並立在維也納廣場上。

小約翰·施特勞斯(Johann Strauss,1825-1899):老約翰·施特勞斯的兒子,奧地利著名的輕音樂作曲家。出生在風行跳舞的維也納一個音樂家家庭,與父親同名。其創作以《藍色的多瑙河》、《維也納森林的故事》、《藝術家的生活》、《春之聲》等一百二十餘首維也納圓舞曲著稱,被後人冠以「圓舞曲之王」的頭銜。他曾帶領樂隊訪問歐洲各國,使維也納圓舞曲風靡全歐洲。他的圓舞曲獨具特色,旋律酣暢,柔美動聽,節奏自由,生機盎然,是每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主要曲目。他還作有《雷鳴電閃》等一百二十多首源自捷克的波爾卡舞曲及幾十首其他舞曲。1870年起創作了《蝙蝠》、《羅馬狂歡節》、《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吉卜賽男爵》等十六部輕歌劇,對於歐洲輕歌劇的發展有著相當深遠的影響。

斯蒂芬·茨威格 (stephen zweig1881~1942):奧地利著名小說家、傳記作家,出身於富裕的猶太家庭。青年時代在維也納和柏林攻讀哲學和文學。後去世界各地游歷,結識羅曼·曼蘭和羅丹等人,並受到他們的影 響。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從事反戰工作,成為著名的和平主義者。二十年代赴蘇聯,認識了高 爾基。1934年遭納粹驅逐,先後流亡英國、巴西。1942年在孤寂與感覺理想破滅中與妻子雙雙自殺。茨威格在詩、短論、小說、戲劇和人物傳記寫作方面均有過人的造詣,尤以小說和人物傳記見長。代表 作有小說《最初的經歷》、《馬來狂人》、《恐懼》、《感覺的混亂》、《人的命運轉折點》、《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象棋的故事》、《一個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時》、《危險的憐憫》等;傳記《三位大師》、《同精靈的斗爭》、《三個描摹自己生活的詩人》等。茨威格對心理學與弗洛伊德學說感興趣,作品擅長細致的性格刻畫,以及對奇特命運下個人遭遇和心靈的熱情的描摹。

弗洛伊德·西格蒙德(Freud Sigmund 1856-1939):奧地利精神科、神經科醫生、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1856年5月6日出生於摩拉維亞一猶太商人之家,是其父母八個子女中的長子。他4歲時隨家人遷居維也納。17歲考入維也納大學醫學院,1881年獲醫學博士學位。後開業行醫,擔任臨床神經專科醫生,終生從事精神病的臨床治療工作。在探尋精神病病源方面,弗洛伊德拋棄了當時佔主流的生理病因說,逐步走向了心理病因說,創立了心理分析學說(Psychoanalysis,又譯精神分析),認為精神病起源於心理內部動機的沖突。他思考敏銳、分析精細、推斷循回遞進、構思步步趨入,探討問題中,往往引述文學、歷史、醫學、哲學、宗教等材料,揭示出人們心靈的底層。主要著作有:《夢的解釋》(1900年)、《性學三論》(1905年)、《心理分析導論》(1910年)、《文明及其缺陷》(1929年)。1886年與馬莎·伯萊斯結婚,育有三男三女,女兒A·弗洛伊德後來也成為著名的心理學家。

卡夫卡 (Franz Kafka,1883~1924):奧地利小說家。1883年7月3日生於布拉格一個猶太商人家庭,18歲入布拉格大學學習文學和法律,1904年開始寫作,主要作品為4部短篇小說集和3部長篇小說。可惜生前大多未發表,3部長篇也均未寫完。卡夫卡是歐洲著名的表現主義作家。他生活在奧匈帝國行將崩潰的時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學影響,對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觀態度,故其作品大都用變形荒誕的形象和象徵直覺的手法,表現被充滿敵意的社會環境所包圍 的孤立、絕望的個人。成為席捲歐洲的「現代人的困惑」的集中體現,並在歐 洲掀起了一陣又一陣的「卡夫卡熱」。其最著名的作品有借小動物防備敵害的膽戰心理,表現資本主義社會小人物時刻難以自保的精神狀態和在充滿敵意的環境中的孤立絕望情緒的短篇小說《地洞》(1923年);通過小職員薩姆沙突然變成一隻使家人都厭惡的大甲蟲的荒誕情節,表現現代社會把人變成奴隸乃至「非人」的「異化」現象的短篇小說《變形記》(1912年);寫土地丈量員K在象徵神秘權力或無形枷鎖統治的城堡面前欲進不能,欲退不得,只能坐以待斃的長篇小說《城堡》;借銀行職員約瑟夫· K莫明其妙被「捕」,又莫明其妙被殺害的荒誕事件,揭露資本主義社會司法制度腐敗及其反人民本質的長篇小說《審判》等。

外交:1955年10月宣布永久中立。冷戰之後,奧地利對其以中立政策為核心的外交政策進行了調整,致力於開展積極的全方位外交。

與中國關系:1971年5月28日,奧地利與中國建交。2005年4月奧地利總理許塞爾訪華。

㈦ 大家來講一講,有哪些外國的頂級文物被收藏在中國

絕大多數屬於5級文物

㈧ 請為我介紹一下奧地利的概況

請看看,

國名: 奧地利共和國 (The Republic of Austria)

獨立日:4月日(1945年)

國慶日:10月26日(1965年)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自上而下由紅、白、紅三個平行相等的橫長方形相連而成,旗面正中是奧地利國徽圖案。此旗的來歷可追溯到奧匈帝國時期,據說當時的巴本堡公爵在與英王理查一世激戰時,公爵的白色軍衣幾乎全被鮮血染紅,只有佩劍處留下一道白痕。從此,公爵的軍隊採用紅白紅為戰旗顏色。1786年約瑟夫國王二世把紅白紅旗作為全軍戰旗,1919年正式定為奧地利國旗。奧地利政府機構、部長、總統等官方代表和政府駐外機構均使用帶國徽的國旗,一般場合不用帶國徽的國旗。

國徽:為一隻鷹。黑色的雄鷹頭戴金冠,兩爪分別握著金色的錘子和鐮刀,胸前的盾面上為國旗圖案,鷹爪上還套有被打斷的鎖鏈。鷹是奧地利的標志,璧形金冠象徵市民,鐮刀和錘子象徵農工,鎖鏈被打斷象徵奧地利人民獲得自由、解放。

國歌:《讓我們拉起手來》

國花:火絨草

國鳥:家燕

國石:貴蛋白石

國家元首:總統海因茨·菲舍爾(Heinz Fischer) ,2004年7月就任;總理阿爾弗雷德·古森鮑爾(Alfred Gusenbauer),2007年1月宣誓就職。

自然地理:面積為83858平方公里。位於中歐南部的內陸國。東鄰斯洛伐克和匈牙利,南接斯洛維尼亞和義大利,西連瑞士和列支敦斯登,北與德國和捷克接壤。山地佔全國面積的70%。東阿爾卑斯山脈自西向東橫貫全境,大格羅克納山海拔3797米,為全國最高峰。東北部是維也納盆地,北部和東南部為丘陵、高原。多瑙河流經東北部境內,長約350公里。有與德國和瑞士共有的博登湖及奧匈邊界的新錫德爾湖。屬海洋性向大陸性過渡的溫帶闊葉林氣候, 年平均降水量約700毫米。

人口:811萬(2000年),絕大多數為奧地利人,其中外國人75.8萬人,佔9.3%。少數民族有斯洛維尼亞人、克羅埃西亞人和匈牙利人,約占人口的0.52%。官方語言德語,98%的人講德語。78%的居民信奉天主教。

首都: 維也納 (Vienna) ,人口156.3萬人(2000年)。

行政區劃:全國分為9個州,15個有自主權的城市,84個區和最低一級的2355個鄉鎮。9個州是:布爾根蘭、克恩頓、上奧地利、下奧地利、薩爾茨堡、施蒂利亞、蒂羅爾、福拉爾貝格、維也納。州以下設市、區、鎮(鄉)。

簡史:公元前400年,克爾特人在此建立了諾里孔王國。公元前15年被羅馬人佔領。中世紀早期哥特人、巴伐利亞人、阿勒曼尼人入境居住,使這一地區日耳曼化和基督教化。公元996年,史書中第一次提及「奧地利」。12世紀中葉巴奔堡家族統治時期形成公國,成為獨立國家。1276年被神聖羅馬帝國侵佔,1278年,開始了哈布斯堡王朝長達640年的統治。1699年獲得對匈牙利的統治權。1804年弗朗茨二世採用奧地利皇帝稱號,1806年被迫辭去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之稱。1815年,維也納會議後,成立了以奧為首的德意志邦聯。1860—1866年向君主立憲制過渡。1866年在普奧戰爭中失敗,被迫解散德意志邦聯。翌年與匈牙利簽訂協議,成立二元制的奧匈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奧軍戰敗,帝國隨即瓦解。1918年11月12日奧地利宣布成立共和國。1938年3月被納粹德國吞並。二次大戰中作為德國的一部分參戰。同盟國軍隊解放奧地利後,奧地利於1945年4月27日成立臨時政府。同年7月,德國投降後,奧地利又被蘇、美、英、法軍佔領,全境劃分為4個佔領區。1955年5月,4國與奧地利簽署條約宣布尊重奧地利的主權和獨立。1955年10月佔領軍全部撤走。同年10月26日奧國民議會通過永久中立法,宣布不參加任何軍事同盟,不允許在其領土上設立外國軍事基地。

2005年5月11日,奧地利國民議會批准《歐盟憲法條約》。

政治:現行憲法於1920年11月10日生效。1925年和1929年先後通過兩項附則。1934年憲法被廢除。1945年奧重建後宣布1920年憲法和兩個附則繼續有效。憲法規定,奧地利為聯邦制共和國。總統是國家元首,行使國家最高權力,由普選產生,任期6年。議會為兩院制,由國民議會和聯邦議會組成。國民議會制定法律,按比例代表制產生,任期4年。聯邦議會代表各州的利益,其議員由各州按人口比例選派。國民議會和聯邦議會聯合組成聯邦會議,主要職能是接受總統就職宣誓以及在必要時決定對外宣戰。總理為政府首腦。

經濟:奧地利地處歐洲中心,是歐洲重要的交通樞紐。奧地利的工業特點是國有化程度高,國有企業控制了95%的基礎工業和85%以上的動力工業,其產值及職工人數均占其總數的70%。主要工業部門是采礦、鋼鐵、機械製造、石油化工、電力、金屬加工、汽車製造、紡織、服裝、造紙、食品等,采礦業規模相對較小。鋼鐵工業在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奧地利化學工業原料豐富,如木材、石油、天然氣和煤焦油等,為化工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主要化工產品有纖維素,氮肥和石化產品。機械製造業主要生產工業機械成套設備,如水輪發電機、多鑽頭採煤機、鐵路築路機、木材加工機和鑽探設備等。汽車工業是奧地利機械製造業的又一主要部門。主要生產載重汽車、越野車、拖拉機、牽引車、裝甲運輸車及散件等。采礦業是奧地利的傳統工業,主要開采鐵礦、褐煤、鎢、膏、菱鎂礦、大理石、滑石、高嶺士、石英。礦產主要有石墨和鎂,另有褐煤、鐵、石油和天然氣等。森林、水力資源豐富。森林占國土面積的42%,有林場400萬公頃,木材蓄積量約9.9億立方米。農業發達,機械化程度高。農產品自給有餘。服務業從業人員約占勞動力總數的56%,其中旅遊業是最重要的服務行業,主要旅遊點是蒂羅爾州、薩爾茨堡州、克恩頓州和維也納市。奧地利對外貿易在經濟中占重要地位。主要出口產品是鋼鐵、機械、交通工具、化工製品和食品。進口主要是能源、原料和消費品。農業發達。

新聞出版:2000年全國有各類報紙186種,其中日報28種,主要報紙有:《新皇冠報》、《信使報》、《新聞報》、《標准報》、《薩爾茨堡消息報》、《維也納日報》。主要雜志三種:《新聞周刊》、《規格》周刊、《側面》周刊。奧地利通訊社1946年建立,以向奧報紙和電台提供世界各大通訊社的消息為主,有時也發布奧官方消息。1924年建立廣播電台。1999年共有4家電台,並用德、英、法、西四種語言對外廣播。1957年開播電視節目。

海頓故鄉羅勞鎮的海頓紀念碑
文化:談起奧地利,無人不知其音樂和歌劇。奧地利歷史上產生了眾多名揚世界的音樂家:海頓、莫扎特、舒伯特、約翰·施特勞斯,還有出生德國但長期在奧地利生活的貝多芬等。這些音樂大師在兩個多世紀中,為奧地利留下了極其豐厚的文化遺產,形成了獨特的民族文化傳統。奧地利薩爾斯堡音樂節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水平最高、規模最大的古典音樂節之一。一年一度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可謂世界上聽眾最多的音樂會。建於1869年的皇家歌劇院(現名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是世界最有名的歌劇院之一,而維也納愛樂樂團則是舉世公認的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交響樂團。

奧地利學齡兒童享受九年義務教育。學費、書費和上學交通費均由國家負擔。凡持有高中畢業文憑者可免試上大學。著名的維也納大學創立於1365年,系德語區最古老的大學。

在奧地利到主人家作客或應邀赴宴,可著深色裝,也可著淺色裝;較正式的重要場合(例如有較重要的人物參加)應著深色裝,以示莊重,參加婚禮或生日慶祝活動可著淺色裝;聽音樂會、看歌劇須著深色裝。奧地利的餐館以"鴿子"作為餐館的星級標志。"鴿子"越多,餐館越高級,最高為四星級。宴請可分為工作宴請和私人宴請兩種。如系工作宴請禮物可免;私人宴請則需帶禮品。 趣聞: 日食五餐的奧地利人>>>

名勝:維也納國家歌劇院(State Opera Theatre of Vienna)是世界上一流的大型歌劇院,是「音樂之都」維也納的主要象徵,素有「世界歌劇中心」之稱。建於1869年,原是皇家宮廷劇院,其前身是17世紀維也納城堡廣場木結構包廂劇院,1869年遷到市區的環行街旁。1918年宮廷劇院變為國有,稱國家歌劇院。二戰時被炸得只剩下幾處斷垣殘壁,戰後重建,整修10年,恢復舊觀。外貌古色古香,整個舞台區完全現代化,配有最先進的音響設備。1955年11月以演出貝多芬的費德利奧慶祝再生。歌劇院為羅馬式宏偉建築。前廳和側廳都用大理石徹成,內部繪有精美壁畫和掛有大音樂家和名演員照片。觀眾席共有6層,可容有座觀眾1600多人。

維也納音樂廳(Music Hall Vienna):奧地利維也納最古老也最現代化的音樂廳,是每年舉行「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法定場所。始建於1867年,1869年竣工。是義大利文藝復興式建築。外牆黃紅兩色相間,屋頂上豎立著許多音樂女神鵰像,古雅別致。1870年1月6日,音樂廳的金色大演奏廳舉行首場演出。1872年到1875年間著名音樂家勃拉姆斯曾負責組織音樂廳的演奏會。1939年開始,每年1月1日在此舉行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後因戰爭一度中斷,1959年又重新恢復。廳內有收藏館,館分兩室。一間是展覽室,定期舉行收藏品展覽,供人參觀;一間是檔案室,一邊的書架上放滿大量歷代手寫的、木刻的、鉛印的音樂書籍和樂譜,另一邊是一排鐵櫃,藏有音樂大師的樂稿、書信和其他手跡,其中有莫扎特的樂稿:最後一個交響曲等。屋子中間是一長排桌子,供研究者查閱資料之用。檔案室原為勃拉姆斯的辦公室,他臨終前一再囑咐,要把他珍藏的幾千冊音樂書籍和樂譜全部捐獻給檔案室。音樂廳屬於奧地利音樂之友協會,協會擁有會員7000多人,據說是世界上歷史最久、人數最多的音樂組織。

薩爾茨堡(Salzburg)是奧地利西北部薩爾茨堡州首府,瀕臨多瑙河支流薩爾察赫河,是奧地利北部交通、工業及旅遊中心。這里是大作曲家莫扎特的出生地,素有「音樂藝術中心」之稱。薩爾茨堡1077年設市,公元8世紀—18世紀為天主教大主教駐地和活動中心。1802年薩爾茨堡脫離宗教統治,1809年,根據《舍恩布龍條約》歸巴伐利亞,維也納會議(1814—1815年)決定歸還給奧地利。這里的建築藝術堪與義大利的威尼斯和佛羅倫薩相媲美,有「北方羅馬」之稱。城市分布在薩爾察赫河兩岸,偎倚在白雪皚皚的阿爾卑斯山峰之間。城市被蒼郁的陡山圍繞,充滿魅力。河右岸南山坡的霍爾亨薩爾茨堡(11世紀),歷經900年風雨,仍巍峨挺立,是中歐地區保存最完好、規模最大的一座中世紀城堡。本尼狄克隱修道院建於7世紀末,長期以來是當地佈道活動的中心。聖方濟會教堂建於1223年。模仿羅馬聖教堂的大教堂建於17世紀初,是奧地利第一座義大利式的建築。大主教宅邸是16—18世紀的一座文藝復興式宮殿。米拉貝爾宮原是17世紀為薩爾茨堡大主教建造的皇宮,18世紀又經擴建,現在是包括宮殿、教堂、花園、博物館等的游覽中心。城市南部是17世紀建造的皇家花園,以「水的游戲」著稱。花園內建築物的門旁檐下,道路兩旁都有暗道水管不時噴射,水花飛濺,雨簾霧障。走進花園內一座人工堆砌的山洞,潺潺的流水發出了26種鳥鳴的聲音,組成一曲悅耳動聽的空山鳥語。在一處由機械裝置控制的舞台上,通過水流的作用,156個活動小人再現了這里300多年前小鎮生活的情景。走進薩爾茨堡,無處不見莫扎特的蹤跡。1756年1月27日,大作曲家莫扎特出生在城中糧食街9號。1917年莫扎特的故居被辟為博物館。

莫扎特故居(Mozartst Seburtuts)奧地利18世紀著名音樂大師莫扎特出生的地方。它坐落在薩爾茨堡市糧食大街9號。這是一座金黃色的6層樓建築。公元1756年1月27日莫扎特就誕生在這里,並度過了他的童年。昔扎特14歲被任命為宮廷樂師。1781年,他向宮廷提出辭呈,遷居維也納,從而打開維也納古典音樂的大門,直到1791年1月5日逝世。為了紀念他,1917年把這里辟為莫扎特故居博物館。館內陳列著莫扎特生前使用過的小提琴、木琴和鋼琴、親筆寫的樂譜、書信以及親自設計的舞台劇藍圖等。館內如今還珍藏著莫扎特的一縷金色頭發。故居前面是莫扎特全身銅像。莫扎特故居是到薩爾茨堡的遊客們必到之處。在博物館內陳列有莫扎特的一縷金發和少年時使用的小提琴、樂譜。館前的莫扎特廣場上豎有莫扎特全身銅像。廣場附近還有莫扎特音樂專科學校等;連商店出售的巧克力糖果等也都以莫扎特命名。薩爾茨堡歷史上就以音樂之城聞名,該城每年都舉行國際音樂節活動。包括薩爾茨堡國際音樂節(為期5周),薩爾茨堡復活節音樂節(為期2周),薩爾茨堡國際藝術節(為期5周)。其中薩爾茨堡國際音樂節的前身即1877至1910年舉行多次的莫扎特音樂節。它以維也納國立歌劇院(世界十大劇院)和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世界三大愛樂管弦樂團之一)為主,廣泛接納世界各國的著名交響樂團、指揮家、獨奏家和獨唱家。薩爾茨堡國際音樂節已成為世界音樂盛會。

維也納多瑙塔(Donau Tower in Vienna)位於市區北面的多瑙河公園內,於1964年建成。塔高252米,塔底直徑31米。多瑙塔高聳入雲,為維也納市容劃出一條新的空中輪廓線。塔內設有兩部高速電梯,遊人可乘電梯從塔底直升到165米高的電梯終點。在電梯終點上下各5米處,分別是露天咖啡館和室內咖啡館。登上170米高的露天咖啡館,頓感冷風撲面,寒氣逼人,但俯首下看卻有人上九天之感。進入160米高的室內咖啡館,頓覺溫暖如春。憑窗極目遠眺,遠方巍峨的阿爾卑斯山和穿城而過的藍色多瑙河盡收眼底。由於兩個咖啡館環塔而建,其地板構架同塔軸相連,故能以3種速度圍繞高塔轉動,形成別致的旋轉咖啡廳,咖啡廳每隔39分鍾自轉一周。隨著咖啡廳的轉動,窗外的景色也隨之慢慢移動。遊人可邊品嘗飲品,邊領略維也納繁華的都市風貌和城郊的田園風光。

維也納舍恩布龍宮(Schonbrunn Castle in Vienna)舍恩布龍宮位於奧地利首都維也納西南部,亦稱「美泉宮」,是奧地利哈布斯堡王室的避暑離宮。1694年由瑪利亞·特利薩女王下令修建。整座宮殿佔地2.6萬平方米,稍遜於法國的凡爾賽宮。宮內共有1400個房間,其中44間是以18世紀歐洲流行的洛可可式建築風格修裝的,纖巧華美、優雅別致;此外,還有以東方古典樣式裝修的廳堂,如鑲嵌紫檀、黑檀、象牙的中國式和飾以泥金和塗漆的日本式。房間內部的飾品和陳設也與建築風格相一致,在琳琅滿目的陶瓷擺設中,尤以明朝萬曆年間的彩瓷大盤和描花古瓶最為珍貴。宮內有哈布斯堡王朝歷代帝王設宴的餐廳和華麗的舞廳,現在奧地利政府仍在那裡舉行舞會或款待各國外交使節。在宮內,供人參觀的幾輛瑪利亞·特利薩女王加冕大典時使用的鎏金馬車,豪華無比,引人駐足。在長廊上,掛滿了哈布斯堡王朝歷代皇帝的肖像和記錄他們生活場景的圖畫以及瑪利亞·特利薩女王16個女兒的肖像畫,其中最惹人喜愛的是法國國王路易十六的皇後瑪麗·安東涅特少女時代的畫像,其優雅細膩的筆調將當時王朝豪華的盛景和奢麗的生活盡現於畫上。後來,在這座宮殿里長大的瑪麗皇後同其夫君路易十六一起在法國大革命中被送上斷頭台。在房間和迴廊的拐角處是各種式樣的火爐,其中俄式的大火爐造型最為奇特,堪稱一景。在宮殿後面是一座巴羅特式的大花園,每當百花盛開之際,園中奇花異卉芬芳怡人,令人留連忘返,更增添了離宮之美。拿破崙曾兩次佔領過維也納,兩次都居住在這里。著名作曲家莫扎特幼年時期也曾在離宮的宮廷舞台上為女皇演奏過鋼琴。拿破崙戰敗後,1814年9月—1815年6月,這里曾舉行過有名的瓜分歐洲的維也納會議。當時的奧地利首相梅特涅以其縱橫捭闔的手腕,在歐洲諸列強之間玩弄均勢平衡外交,顯赫一時。

歷史名人:沃爾夫岡·莫扎特 (Wolfgang Mozart,1756-1791):奧地利偉大的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的傑出代表。出身於薩爾茲堡宮廷樂師家庭,很小就顯露出極高的音樂天賦,即興演奏和作曲都十分出色,六歲即創作了一首小步舞曲,並在歐洲旅行演出獲得了成功,被譽為「神童」。1773年任薩爾斯堡大主教宮廷樂師,1781年不滿主教對他的嚴厲管束而憤然辭職,來到了維也納,走上了艱難的自由音樂家道路。莫扎特的全部作品中洋溢著他追求民主自由的思想,並迸發出在巨大社會壓力下的明快、樂觀情緒。他廣泛採用各種樂曲形式,成功的把德、奧、意等國的民族音樂和歐洲的傳統音樂有機的聯系在一起,賦予它們深刻的思想內容和完美的形式,為西方音樂的發展開辟了嶄新的道路。其創作手法新穎,旋律純朴優美,織體干凈細致,配器注重音色效果,發揮了復調音樂的積極作用,對後世音樂創作產生極大的影響。他在短促的一生中共創作了七十五部作品,留下了《費加羅的婚禮》、《唐璜》、《後宮誘逃》、《魔笛》等著名歌劇,使歌劇成為具有市民特點的新體裁。並作有大量交響曲、協奏曲、鋼琴曲和室內樂重奏。

弗朗茲·舒柏特(Franz Schubert,1797-1828):作曲家、浪漫主義音樂的開創者之一。生於1797年1月31日,父親是維也納近郊的一所小學的校長,有19個孩子,舒柏特最小。他自幼喜歡音樂,8歲開始隨父、兄學習提琴和鋼琴,11歲時進入免費寄讀的神學院合唱團。1811年創作第一首歌曲《哈加爾的悲哀》,16歲到他父親的小學里當教員。他一邊教課、一邊進行音樂創作。17歲為歌德的詩篇《紡車旁的葛萊卿》、《野玫瑰》等譜曲。18歲那年,一天午後,他拿起歌德的敘事詩《魔王》來讀,忽然心情激盪,一小時後,膾炙人口的世界名曲《魔王》誕生了。這首名曲,立即轟動了維也納,使他從此走上音樂創作之路。舒柏特只活了33歲,但他一生卻寫了634首藝術歌曲。此外,他還寫了8部交響曲、一些重奏、奏鳴曲,即興曲和其他音樂作品,《小夜曲》以其深情、優美為世人所贊賞。舒伯特採用和聲上的色彩變化,用各種音樂體裁形式來刻劃個人的心理活動,富有大自然的和諧和生命力的氣息,他將瞬息間的遐想行之於樂譜,把感受到的一切化為音樂形象,構成了他獨特的浪漫主義的旋律。他很崇拜貝多芬,1822年,舒柏特帶著新發表的作品去見貝多芬,恰好貝多芬出去了。後來貝多芬在病中發現這首曲子,說「這作品充滿了神奇的火花」。可是,當舒柏特再去拜見貝多芬時,貝多芬已病危不能說話了。舒柏特臨終時要求親友將他葬在貝多芬旁邊,現在他倆的銅像並立在維也納廣場上。

小約翰·施特勞斯(Johann Strauss,1825-1899):老約翰·施特勞斯的兒子,奧地利著名的輕音樂作曲家。出生在風行跳舞的維也納一個音樂家家庭,與父親同名。其創作以《藍色的多瑙河》、《維也納森林的故事》、《藝術家的生活》、《春之聲》等一百二十餘首維也納圓舞曲著稱,被後人冠以「圓舞曲之王」的頭銜。他曾帶領樂隊訪問歐洲各國,使維也納圓舞曲風靡全歐洲。他的圓舞曲獨具特色,旋律酣暢,柔美動聽,節奏自由,生機盎然,是每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主要曲目。他還作有《雷鳴電閃》等一百二十多首源自捷克的波爾卡舞曲及幾十首其他舞曲。1870年起創作了《蝙蝠》、《羅馬狂歡節》、《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吉卜賽男爵》等十六部輕歌劇,對於歐洲輕歌劇的發展有著相當深遠的影響。

斯蒂芬·茨威格 (stephen zweig1881~1942):奧地利著名小說家、傳記作家,出身於富裕的猶太家庭。青年時代在維也納和柏林攻讀哲學和文學。後去世界各地游歷,結識羅曼·曼蘭和羅丹等人,並受到他們的影 響。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從事反戰工作,成為著名的和平主義者。二十年代赴蘇聯,認識了高爾基。1934年遭納粹驅逐,先後流亡英國、巴西。1942年在孤寂與感覺理想破滅中與妻子雙雙自殺。茨威格在詩、短論、小說、戲劇和人物傳記寫作方面均有過人的造詣,尤以小說和人物傳記見長。代表作有小說《最初的經歷》、《馬來狂人》、《恐懼》、《感覺的混亂》、《人的命運轉折點》、《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象棋的故事》、《一個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時》、《危險的憐憫》等;傳記《三位大師》、《同精靈的斗爭》、《三個描摹自己生活的詩人》等。茨威格對心理學與弗洛伊德學說感興趣,作品擅長細致的性格刻畫,以及對奇特命運下個人遭遇和心靈的熱情的描摹。

弗洛伊德·西格蒙德(Freud Sigmund 1856-1939):奧地利精神科、神經科醫生、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1856年5月6日出生於摩拉維亞一猶太商人之家,是其父母八個子女中的長子。他4歲時隨家人遷居維也納。17歲考入維也納大學醫學院,1881年獲醫學博士學位。後開業行醫,擔任臨床神經專科醫生,終生從事精神病的臨床治療工作。在探尋精神病病源方面,弗洛伊德拋棄了當時佔主流的生理病因說,逐步走向了心理病因說,創立了心理分析學說(Psychoanalysis,又譯精神分析),認為精神病起源於心理內部動機的沖突。他思考敏銳、分析精細、推斷循回遞進、構思步步趨入,探討問題中,往往引述文學、歷史、醫學、哲學、宗教等材料,揭示出人們心靈的底層。主要著作有:《夢的解釋》(1900年)、《性學三論》(1905年)、《心理分析導論》(1910年)、《文明及其缺陷》(1929年)。1886年與馬莎·伯萊斯結婚,育有三男三女,女兒A·弗洛伊德後來也成為著名的心理學家。

卡夫卡 (Franz Kafka,1883~1924):奧地利小說家。1883年7月3日生於布拉格一個猶太商人家庭,18歲入布拉格大學學習文學和法律,1904年開始寫作,主要作品為4部短篇小說集和3部長篇小說。可惜生前大多未發表,3部長篇也均未寫完。卡夫卡是歐洲著名的表現主義作家。他生活在奧匈帝國行將崩潰的時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學影響,對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觀態度,故其作品大都用變形荒誕的形象和象徵直覺的手法,表現被充滿敵意的社會環境所包圍 的孤立、絕望的個人。成為席捲歐洲的「現代人的困惑」的集中體現,並在歐 洲掀起了一陣又一陣的「卡夫卡熱」。其最著名的作品有借小動物防備敵害的膽戰心理,表現資本主義社會小人物時刻難以自保的精神狀態和在充滿敵意的環境中的孤立絕望情緒的短篇小說《地洞》(1923年);通過小職員薩姆沙突然變成一隻使家人都厭惡的大甲蟲的荒誕情節,表現現代社會把人變成奴隸乃至「非人」的 「異化」現象的短篇小說《變形記》(1912年);寫土地丈量員K在象徵神秘權力或無形枷鎖統治的城堡面前欲進不能,欲退不得,只能坐以待斃的長篇小說《城堡》;借銀行職員約瑟夫· K莫明其妙被「捕」,又莫明其妙被殺害的荒誕事件,揭露資本主義社會司法制度腐敗及其反人民本質的長篇小說《審判》等。

外交:1955年10月宣布永久中立。冷戰之後,奧地利對其以中立政策為核心的外交政策進行了調整,致力於開展積極的全方位外交。

㈨ 奧地利的優點

【教育】學齡兒童享受9年義務教育,學費、書費和上學交通費由國家負擔。凡持有高中畢業文憑可免試上大學。2003年奧教育經費共計57.5億歐元,占總預算支出的9.4%。2002年有各類中小學、職業學校6715所,在校學生123.3萬人,大學19所,大學生19.7萬人。著名的維也納大學創立於1365年,系德語區最古老的大學之一。全國的教育由聯邦政府控制,對6-15歲的兒童實行9年義務教育,學費、書本費、上學的交通費全由國家負擔。奧地利目前的高校生約為23萬人,其中外國留學生約佔12%,奧地利的大學免收學費,實行學分制,修完學分便獲得學位證書。
【新聞出版】2002年全國有各類報紙245種,其中日報31種,主要報紙2002年發行量為:《皇冠報》101.8萬份,《信使報》25.8萬份,《新聞報》12.4萬份,《標准報》11.1萬份。主要雜志三種:《新聞周刊》30.4萬份;《側面》周刊10.6萬份,《趨勢》經濟月刊8.2萬份。
奧地利通訊社:1946年建立,以向奧報紙和電台提供世界各大通訊社的消息為主,有時也發布奧官方消息。
1924年建立廣播電台。2001年共有5家電台,並用德、英、法、西四種語言對外廣播。1957年開播電視節目,現有三套節目。
【文化】
談起奧地利,無人不知其音樂和歌劇。奧地利歷史上產生了眾多名揚世界的音樂家:海頓、莫扎特、舒伯特、約翰·施特勞斯,還有出生德國但長期在奧地利生活的貝多芬等。這些音樂大師在兩個多世紀中,為奧地利留下了極其豐厚的文化遺產,形成了獨特的民族文化傳統。奧地利薩爾斯堡音樂節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水平最高、規模最大的古典音樂節之一。一年一度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可謂世界上聽眾最多的音樂會。建於1869年的皇家歌劇院(現名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是世界最有名的歌劇院之一,而維也納愛樂樂團則是舉世公認的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交響樂團。
奧地利學齡兒童享受九年義務教育。學費、書費和上學交通費均由國家負擔。凡持有高中畢業文憑者可免試上大學。著名的維也納大學創立於1365年,系德語區最古老的大學。
在奧地利到主人家作客或應邀赴宴,可著深色裝,也可著淺色裝;較正式的重要場合(例如有較重要的人物參加)應著深色裝,以示莊重,參加婚禮或生日慶祝活動可著淺色裝;聽音樂會、看歌劇須著深色裝。奧地利的餐館以"鴿子"作為餐館的星級標志。"鴿子"越多,餐館越高級,最高為四星級。宴請可分為工作宴請和私人宴請兩種。如系工作宴請禮物可免;私人宴請則需帶禮品。 趣聞: 日食五餐的奧地利人>>>
【名勝古跡】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State Opera Theatre of Vienna)是世界上一流的大型歌劇院,是「音樂之都」維也納的主要象徵,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素有「世界歌劇中心」之稱。建於1869年,原是皇家宮廷劇院,其前身是17世紀維也納城堡廣場木結構包廂劇院,1869年遷到市區的環行街旁。1918年宮廷劇院變為國有,稱國家歌劇院。二戰時被炸得只剩下幾處斷垣殘壁,戰後重建,整修10年,恢復舊觀。外貌古色古香,整個舞台區完全現代化,配有最先進的音響設備。1955年11月以演出貝多芬的費德利奧慶祝再生。歌劇院為羅馬式宏偉建築。前廳和側廳都用大理石徹成,內部繪有精美壁畫和掛有大音樂家和名演員照片。觀眾席共有6層,可容有座觀眾1600多人。
維也納音樂廳(Music Hall Vienna):奧地利維也納最古老也最現代化的音樂廳,是每年舉行「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法定場所。始建於1867年,1869年竣工。是義大利文藝復興式建築。外牆黃紅兩色相間,屋頂上豎立著許多音樂女神鵰像,古雅別致。1870年1月6日,音樂廳的金色大演奏廳舉行首場演出。1872年到1875年間著名音樂家勃拉姆斯曾負責組織音樂廳的演奏會。1939年開始,每年1月1日在此舉行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後因戰爭一度中斷,1959年又重新恢復。廳內有收藏館,館分兩室。一間是展覽室,定期舉行收藏品展覽,供人參觀;一間是檔案室,一邊的書架 上放滿大量歷代手寫的、木刻的、鉛印的音樂書籍和樂譜,另一邊是一排鐵櫃,藏有音樂大師的樂稿、書信和其他手跡,其中有莫扎特的樂稿:最後一個交響曲等。屋子中間是一長排桌子,供研究者查閱資料之用。檔案室原為勃拉姆斯的辦公室,他臨終前一再囑咐,要把他珍藏的幾千冊音樂書籍和樂譜全部捐獻給檔案室。音樂廳屬於奧地利音樂之友協會,協會擁有會員7000多人,據說是世界上歷史最久、人數最多的音樂組織。
薩爾茨堡(Salzburg)是奧地利西北部薩爾茨堡州首府,瀕臨多瑙河支流薩爾察赫河,是奧地利北部交通、工業及旅遊中心。這里是大作曲家莫扎特的出生地,素有「音樂藝術中心」之稱。薩爾茨堡1077年設市,公元8世紀─18世紀為天主教大主教駐地和活動中心。1802年薩爾茨堡脫離宗教統治,1809年,根據《舍恩布龍條約》歸巴伐利亞,維也納會議(1814—1815年)決定歸還給奧地利。這里的建築藝術堪與義大利的威尼斯和佛羅倫薩相媲美,有「北方羅馬」之稱。城市分布在薩爾察赫河兩岸,偎倚在白雪皚皚的阿爾卑斯山峰之間。城市被蒼郁的陡山圍繞,充滿魅力。河右岸南山坡的霍爾亨薩爾茨堡(11世紀),歷經900年風雨,仍巍峨挺立,是中歐地區保存最完好、規模最大的一座中世紀城堡。本尼狄克隱修道院建於7世紀末,長期以來是當地佈道活動的中心。聖方濟會教堂建於1223年。模仿羅馬聖教堂的大教堂建於17世紀初,是奧地利第一座義大利式的建築。大主教宅邸是16—18世紀的一座文藝復興式宮殿。米拉貝爾宮原是17世紀為薩爾茨堡大主教建造的皇宮,18世紀又經擴建,現在是包括宮殿、教堂、花園、博物館等的游覽中心。城市南部是17世紀建造的皇家花園,以「水的游戲」著稱。花園內建築物的門旁檐下,道路兩旁都有暗道水管不時噴射,水花飛濺,雨簾霧障。走進花園內一座人工堆砌的山洞,潺潺的流水發出了26種鳥鳴的聲音,組成一曲悅耳動聽的空山鳥語。在一處由機械裝置控制的舞台上,通過水流的作用,156個活動小人再現了這里300多年前小鎮生活的情景。走進薩爾茨堡,無處不見莫扎特的蹤跡。1756年1月27日,大作曲家莫扎特出生在城中糧食街9號。1917年莫扎特的故居被辟為博物館。
莫扎特故居(Mozartst Seburtuts)奧地利18世紀著名音樂大師莫扎特出生的地方。它坐落在薩爾茨堡市糧食大街9號。這是一座金黃色的6層樓建築。公元1756年1月27日莫扎特就誕生在這里,並度過了他的童年。昔扎特14歲被任命為宮廷樂師。1781年,他向宮廷提出辭呈,遷居維也納,從而打開維也納古典音樂的大門,直到1791年1月5日逝世。為了紀念他,1917年把這里辟為莫扎特故居博物館。館內陳列著莫扎特生前使用過的小提琴、木琴和鋼琴、親筆寫的樂譜、書信以及親自設計的舞台劇藍圖等。館內如今還珍藏著莫扎特的一縷金色頭發。故居前面是莫扎特全身銅像。莫扎特故居是到薩爾茨堡的遊客們必到之處。在博物館內陳列有莫扎特的一縷金發和少年時使用的小提琴、樂譜。館前的莫扎特廣場上豎有莫扎特全身銅像。廣場附近還有莫扎特音樂專科學校等;連商店出售的巧克力糖果等也都以莫扎特命名。薩爾茨堡歷史上就以音樂之城聞名,該城每年都舉行國際音樂節活動。包括薩爾茨堡國際音樂節(為期5周),薩爾茨堡復活節音樂節(為期2周),薩爾茨堡國際藝術節(為期5周)。其中薩爾茨堡國際音樂節的前身即1877至1910年舉行多次的莫扎特音樂節。它以維也納國立歌劇院(世界十大劇院)和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世界三大愛樂管弦樂團之一)為主,廣泛接納世界各國的著名交響樂團、指揮家、獨奏家和獨唱家。薩爾茨堡國際音樂節已成為世界音樂盛會。
維也納多瑙塔(Donau Tower in Vienna)位於市區北面的多瑙河公園內,於1964年建成。塔高252米,塔底直徑31米。多瑙塔高聳入雲,為維也納市容劃出一條新的空中輪廓線。塔內設有兩部高速電梯,遊人可乘電梯從塔底直升到165米高的電梯終點。在電梯終點上下各5米處,分別是露天咖啡館和室內咖啡館。登上170米高的露天咖啡館,頓感冷風撲面,寒氣逼人,但俯首下看卻有人上九天之感。進入160米高的室內咖啡館,頓覺溫暖如春。憑窗極目遠眺,遠方巍峨的阿爾卑斯山和穿城而過的藍色多瑙河盡收眼底。由於兩個咖啡館環塔而建,其地板構架同塔軸相連,故能以3種速度圍繞高塔轉動,形成別致的旋轉咖啡廳,咖啡廳每隔39分鍾自轉一周。隨著咖啡廳的轉動,窗外的景色也隨之慢慢移動。遊人可邊品嘗飲品,邊領略維也納繁華的都市風貌和城郊的田園風光。
維也納舍恩布龍宮(Schonbrunn Castle in Vienna)舍恩布龍宮位於奧地利首都維也納西南部,亦稱「美泉宮」,是奧地利哈布斯堡王室的避暑離宮。1694年由瑪利亞·特利薩女王下令修建。整座宮殿佔地2.6萬平方米,稍遜於法國的凡爾賽宮。宮內共有1400個房間,其中44間是以18世紀歐洲流行的洛可可式建築風格修裝的,纖巧華美、優雅別致;此外,還有以東方古典樣式裝修的廳堂,如鑲嵌紫檀、黑檀、象牙的中國式和飾以泥金和塗漆的日本式。房間內部的飾品和陳設也與建築風格相一致,在琳琅滿目的陶瓷擺設中,尤以明朝萬曆年間的彩瓷大盤和描花古瓶最為珍貴。宮內有哈布斯堡王朝歷代帝王設宴的餐廳和華麗的舞廳,現在奧地利政府仍在那裡舉行舞會或款待各國外交使節。在宮內,供人參觀的幾輛瑪利亞·特利薩女王加冕大典時使用的鎏金馬車,豪華無比,引人駐足。在長廊上,掛滿了哈布斯堡王朝歷代皇帝的肖像和記錄他們生活場景的圖畫以及瑪利亞·特利薩女王16個女兒的肖像畫,其中最惹人喜愛的是法國國王路易十六的皇後瑪麗·安東涅特少女時代的畫像,其優雅細膩的筆調將當時王朝豪華的盛景和奢麗的生活盡現於畫上。後來,在這座宮殿里長大的瑪麗皇後同其夫君路易十六一起在法國大革命中被送上斷頭台。在房間和迴廊的拐角處是各種式樣的火爐,其中俄式的大火爐造型最為奇特,堪稱一景。在宮殿後面是一座巴羅特式的大花園,每當百花盛開之際,園中奇花異卉芬芳怡人,令人留連忘返,更增添了離宮之美。拿破崙曾兩次佔領過維也納,兩次都居住在這里。著名作曲家莫扎特幼年時期也曾在離宮的宮廷舞台上為女皇演奏過鋼琴。拿破崙戰敗後,1814年9月—1815年6月,這里曾舉行過有名的瓜分歐洲的維也納會議。當時的奧地利首相梅特涅以其縱橫捭闔的手腕,在歐洲諸列強之間玩弄均勢平衡外交,顯赫一時。
【歷史名人】
阿道夫·希特勒 (Adolf Hitler)(1889年4月20日下午18時30分—1945年4月30日下午3時30分),生於巴伐利亞和奧地利的邊界城市布勞瑙(Braunau am Inn,林茨,萊茵河上的Braunau),卒於柏林。希特勒是德國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即納粹黨的總裁和德意志第三帝國的元首,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犯。同時,他也是一個出色偉大的演講家、政治家和冒險的軍事家。
沃爾夫岡·莫扎特 (Wolfgang Mozart,1756-1791):奧地利偉大的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的傑出代表。出身於薩爾茲堡宮廷樂師家庭,很小就顯露出極高的音樂天賦,即興演奏和作曲都十分出色,六歲即創作了一首小步舞曲,並在歐洲旅行演出獲得了成功,被譽為「神童」。1773年任薩爾斯堡大主教宮廷樂師,1781年不滿主教對他的嚴厲管束而憤然辭職,來到了維也納,走上了艱難的自由音樂家道路。莫扎特的全部作品中洋溢著他追求民主自由的思想,並迸發出在巨大社會壓力下的明快、樂觀情緒。他廣泛採用各種樂曲形式,成功的把德、奧、意等國的民族音樂和歐洲的傳統音樂有機的聯系在一起,賦予它們深刻的思想內容和完美的形式,為西方音樂的發展開辟了嶄新的道路。其創作手法新穎,旋律純朴優美,織體干凈細致,配器注重音色效果,發揮了復調音樂的積極作用,對後世音樂創作產生極大的影響。他在短促的一生中共創作了七十五部作品,留下了《費加羅的婚禮》、《唐璜》、《後宮誘逃》、《魔笛》等著名歌劇,使歌劇成為具有市民特點的新體裁。並作有大量交響曲、協奏曲、鋼琴曲和室內樂重奏。
弗朗茲·舒柏特(Franz Schubert,1797-1828):作曲家、浪漫主義音樂的開創者之一。生於1797年1月31日,父親是維也納近郊的一所小學的校長,有19個孩子,舒柏特最小。他自幼喜歡音樂,8歲開始隨父、兄學習提琴和鋼琴,11歲時進入免費寄讀的神學院合唱團。1811年創作第一首歌曲《哈加爾的悲哀》,16歲到他父親的小學里當教員。他一邊教課、一邊進行音樂創作。17歲為歌德的詩篇《紡車旁的葛萊卿》、《野玫瑰》等譜曲。18歲那年,一天午後,他拿起歌德的敘事詩《魔王》來讀,忽然心情激盪,一小時後,膾炙人口的世界名曲《魔王》誕生了。這首名曲,立即轟動了維也納,使他從此走上音樂創作之路。舒柏特只活了33歲,但他一生卻寫了634首藝術歌曲。此外,他還寫了8部交響曲、一些重奏、奏鳴曲,即興曲和其他音樂作品,《小夜曲》以其深情、優美為世人所贊賞。舒伯特採用和聲上的色彩變化,用各種音樂體裁形式來刻劃個人的心理活動,富有大自然的和諧和生命力的氣息,他將瞬息間的遐想行之於樂譜,把感受到的一切化為音樂形象,構成了他獨特的浪漫主義的旋律。他很崇拜貝多芬,1822年,舒柏特帶著新發表的作品去見貝多芬,恰好貝多芬出去了。後來貝多芬在病中發現這首曲子,說「這作品充滿了神奇的火花」。可是,當舒柏特再去拜見貝多芬時,貝多芬已病危不能說話了。舒柏特臨終時要求親友將他葬在貝多芬旁邊,現在他倆的銅像並立在維也納廣場上。
小約翰·施特勞斯(Johann Strauss,1825-1899):老約翰·施特勞斯的兒子,奧地利著名的輕音樂作曲家。出生在風行跳舞的維也納一個音樂家家庭,與父親同名。其創作以《藍色的多瑙河》、《維也納森林的故事》、《藝術家的生活》、《春之聲》等一百二十餘首維也納圓舞曲著稱,被後人冠以「圓舞曲之王」的頭銜。他曾帶領樂隊訪問歐洲各國,使維也納圓舞曲風靡全歐洲。他的圓舞曲獨具特色,旋律酣暢,柔美動聽,節奏自由,生機盎然,是每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主要曲目。他還作有《雷鳴電閃》等一百二十多首源自捷克的波爾卡舞曲及幾十首其他舞曲。1870年起創作了《蝙蝠》、《羅馬狂歡節》、《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吉卜賽男爵》等十六部輕歌劇,對於歐洲輕歌劇的發展有著相當深遠的影響。
斯蒂芬·茨威格 (stephen zweig1881~1942):奧地利著名小說家、傳記作家,出身於富裕的猶太家庭。青年時代在維也納和柏林攻讀哲學和文學。後去世界各地游歷,結識羅曼·曼蘭和羅丹等人,並受到他們的影 響。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從事反戰工作,成為著名的和平主義者。二十年代赴蘇聯,認識了高 爾基。1934年遭納粹驅逐,先後流亡英國、巴西。1942年在孤寂與感覺理想破滅中與妻子雙雙自殺。茨威格在詩、短論、小說、戲劇和人物傳記寫作方面均有過人的造詣,尤以小說和人物傳記見長。代表 作有小說《最初的經歷》、《馬來狂人》、《恐懼》、《感覺的混亂》、《人的命運轉折點》、《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象棋的故事》、《一個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時》、《危險的憐憫》等;傳記《三位大師》、《同精靈的斗爭》、《三個描摹自己生活的詩人》等。茨威格對心理學與弗洛伊德學說感興趣,作品擅長細致的性格刻畫,以及對奇特命運下個人遭遇和心靈的熱情的描摹。
弗洛伊德·西格蒙德(Freud Sigmund 1856-1939):奧地利精神科、神經科醫生、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1856年5月6日出生於摩拉維亞一猶太商人之家,是其父母八個子女中的長子。他4歲時隨家人遷居維也納。17歲考入維也納大學醫學院,1881年獲醫學博士學位。後開業行醫,擔任臨床神經專科醫生,終生從事精神病的臨床治療工作。在探尋精神病病源方面,弗洛伊德拋棄了當時佔主流的生理病因說,逐步走向了心理病因說,創立了心理分析學說(Psychoanalysis,又譯精神分析),認為精神病起源於心理內部動機的沖突。他思考敏銳、分析精細、推斷循回遞進、構思步步趨入,探討問題中,往往引述文學、歷史、醫學、哲學、宗教等材料,揭示出人們心靈的底層。主要著作有:《夢的解釋》(1900年)、《性學三論》(1905年)、《心理分析導論》(1910年)、《文明及其缺陷》(1929年)。1886年與馬莎·伯萊斯結婚,育有三男三女,女兒A·弗洛伊德後來也成為著名的心理學家。
卡夫卡 (Franz Kafka,1883~1924):奧地利小說家。1883年7月3日生於布拉格一個猶太商人家庭,18歲入布拉格大學學習文學和法律,1904年開始寫作,主要作品為4部短篇小說集和3部長篇小說。可惜生前大多未發表,3部長篇也均未寫完。卡夫卡是歐洲著名的表現主義作家。他生活在奧匈帝國行將崩潰的時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學影響,對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觀態度,故其作品大都用變形荒誕的形象和象徵直覺的手法,表現被充滿敵意的社會環境所包圍 的孤立、絕望的個人。成為席捲歐洲的「現代人的困惑」的集中體現,並在歐 洲掀起了一陣又一陣的「卡夫卡熱」。其最著名的作品有借小動物防備敵害的膽戰心理,表現資本主義社會小人物時刻難以自保的精神狀態和在充滿敵意的環境中的孤立絕望情緒的短篇小說《地洞》(1923年);通過小職員薩姆沙突然變成一隻使家人都厭惡的大甲蟲的荒誕情節,表現現代社會把人變成奴隸乃至「非人」的「異化」現象的短篇小說《變形記》(1912年);寫土地丈量員K在象徵神秘權力或無形枷鎖統治的城堡面前欲進不能,欲退不得,只能坐以待斃的長篇小說《城堡》;借銀行職員約瑟夫· K莫名其妙被「捕」,又莫名其妙被殺害的荒誕事件,揭露資本主義社會司法制度腐敗及其反人民本質的長篇小說《審判》等。
卡爾·車爾尼(Carl Czerny)(1791年2月21日——1857年7月15日)奧地利人。著名作曲家、鋼琴家、音樂教育家。
車爾尼師從著名音樂家、作曲家貝多芬。他是貝多芬最得意的學生,貝多芬曾在1801年--1803年的三年間免費教他彈奏鋼琴。他對於貝多芬的作品積極宣傳,並在他的作品500號《鋼琴理論及演奏大全》的第四冊的第二、三章中論述如何正確演奏貝多芬的作品。他能夠背奏貝多芬的全部鋼琴作品。
車爾尼作為一名鋼琴教育家,培養了弗蘭茲·李斯特這樣的學生。他免費教李斯特彈琴,李斯特也說:「我的一切都是車爾尼教我的。」
作為一名鋼琴教育家,他一生寫了無數鋼琴練習曲,是學習鋼琴的學生聯系的基礎教材。他的地位在於在貝多芬時代和現代鋼琴演奏架起了一座橋梁。
海頓 1732年4月1日,維也納古典樂派的奠基人弗朗茨.約瑟夫.海頓出生於奧地利南方靠近匈牙利邊境的風景秀麗的羅勞村。1809年5月1日逝世於維也納。海頓是世界音樂史上影響巨大的重要作曲家。他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第一位代表人物,一位頗具創造精神的作曲家。
1732年4月1日,車輪匠馬蒂亞斯·海頓的老婆瑪麗亞·科勒在羅勞(位於下奧地利,接近匈牙利邊境)生下一個兒子。這孩子出生證明上登記的日期是4月1日,起名叫弗朗茨·約瑟夫·海頓。約瑟夫·海頓曾對自己的第一位傳記作者迪斯這么說:「我生於4月1日,我爸爸的日記上也是這么寫的。但我兄弟米夏伊爾(另一位大作曲家)總說我生於3月31日。這是因為他不想說我生在愚人節。」 (也有說法為海頓生日是3月31日,因為,海頓一輩子都否認他是在4月1日出生的,原來是他不希望別人說,他是在愚人節出生的獃子。)海頓的父親是一個馬車製造匠,以修造馬車為生,母親是個廚娘。盡管父母親都是普通的勞動者,卻都熱愛音樂,這使海頓從小有機會受到音樂的熏陶。他的家境貧苦,為了學習,六歲就離開了父母到維也納。海頓有著超人的音樂才華,八歲那年,被選為當時施台芳教會的兒童合唱團的團員。後來長大後,嗓子變聲,被合唱團趕了出來,從此他流落街頭,嘗盡了世間的艱難困苦。幸運的是他被一位歌唱家發現,並得到了他的救助,才勉強活了下來。這個時期可以說是他一生最為艱苦的時期。雖然生活困窘,但他熱愛音樂的信念從未動搖,他努力學習音樂,最終得到了匈牙利貴族保爾·艾斯特哈齊的幫助,成為這位侯爵的宮廷樂師。此後,海頓生活安定,直到晚年。他的絕大部分作品都是這一時期創作的,由於他性格開朗,生活上又有了保障,在人格上也受到了人們的尊敬,因此他的作品聽起來總有一種寧靜、樂觀的感覺,而不象貝多芬的音樂那樣具有強烈的斗爭性。
海頓對古典音樂的主要貢獻是交響曲和四重奏,由於他對於交響曲體裁的形成和完善作出了巨大貢獻,因此被人們稱作「交響樂之父」。

㈩ 奧地利風情

1.維也納城市景點介紹 :
曾是神聖羅馬和奧匈帝國皇城的維也納,不僅是音樂之都,還是以精美絕倫的建築藝術聞名於世的著名城市。城市中有許多巍峨壯麗的宮殿、大廈和古跡,猶如巴羅克式建築的博物館。而維也納最出名的建築,有兩座是在郊外,那就是瑪麗亞.特蕾西女皇的夏宮和申勃隆宮。申勃隆宮(又稱「美泉宮」)是著名的「茜茜公主」的行宮。這座宮殿及其園林本來就氣勢不凡,按其原來的設計是要與法國的凡爾賽宮一決高低的。下面我們給大家介紹幾個維也納的城市景點。
(1)美泉宮——維也納最漂亮的宮殿
美泉宮位於維也納西北部,是哈布斯堡王朝的夏季行宮,也是維也納最漂亮的宮殿,希茜公主就曾經住在那裡。美泉宮所在地過去曾是一片森林,1619年,哈布斯堡王朝的馬蒂亞斯皇帝打獵至此,口乾舌燥之際,忽然發現一泓清泉,泉水甘甜清涼,於是龍顏大悅,賜名美泉,後來才建造了這座美泉宮。宮殿前面是皇帝的住所,後面則是大片的草坪和噴泉,穿過草坪是海神噴泉,往上走到草坪盡頭,高高挺立在小山坡之上的就是凱旋門,整個行宮的布局十分優雅閑適。淡金色的宮殿,氣勢雄偉,整齊而對稱的建築外觀和雕築的裝飾線,使宮殿顯得威嚴而莊重周圍大片的綠地和鮮花叢為宮殿平添了一份嫵媚,建築物頂部雕像,表情神態各異,充分展示了藝術家的才華。中央宮殿有豪華的百萬廳,是議政廳。所有房間屋頂都極高,牆壁上裝飾有線條繁復的花紋和圖案,雕刻精緻的古典大吊燈從屋頂懸吊下來,整個大廳顯得富麗堂皇,非常氣派。宮內還有一個專門陳列中國瓷器的地方——藍閣,裡面有非常多的中式古青花瓷器。美泉宮大畫廊可千萬別錯過,這是一個充滿古樸浪漫氣息的地方,蠟燭狀燈泡的吊燈,牆壁上是雕刻精緻的燭台,白蠟燭狀的燈,屋頂是兩幅彩畫,還有那些油畫,整個感覺很有藝術氣氛。皇宮的後花園中植滿了各種奇花異草。泉流叮咚,水浮睡蓮,神話人物雕像,遍布花園,猶如童話世界,美極了。
(2)金色大廳———世界首席音樂廳
舉行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金色大廳」曾令全世界多少音樂愛好者神往,也正是「金色大廳」孕育了維也納愛樂之聲。說起來,這座大廳也有一百幾十年的歷史了。它落成於1870年,正式的名稱應該叫作音樂協會大廳,由建築大師奧菲爾·漢森設計。大廳內共有1654個座位和大約300個站位,金碧輝煌的建築風格和華麗璀燦的音響效果使其無愧於金色的美稱。在每年的新年音樂會的電視轉播中,全世界的愛樂者都可以在聆聽音樂的同時一睹「金色大廳」的風采。自大廳落成那天起,維也納愛樂樂團就在這里「安營紮寨」。「金色大廳」與維也納愛樂之聲相得益彰,「世界第一樂團」與「世界首席音樂廳」交相輝映。

與阿姆斯特丹的音樂大會堂和紐約卡內基音樂廳相比,這個「長方形鞋盒」的確是狹長了些。然而它的聲音流動性特別好。在這里,弦樂器與木管樂器、木管樂器與銅管樂器的平衡達到了巧妙無比的境界。也正因如此,每年一度的新年音樂會才帶給全世界音樂愛好者難以忘懷的視聽享受。
(3)藍色多瑙河
聽完音樂會,你或許心潮澎湃,那就沿著多瑙河走一走吧。其實在秋天,多瑙河是最美的,秋的氣息也最濃郁。月光下,河面片片粼粼,顯得既寧靜又調皮。河兩邊是茂密的樹陰和叢林,月光透過林木照射下來,踩著落葉,安靜閑適,最宜談心,也最宜冥思。約翰·施特勞斯的《藍色多瑙河》、《維也納森林的故事》、《維也納氣質》或許就是這樣創作出來的。如果是在白天,興趣濃的話,可以劃著小船,慢慢的盪漾於河面,看河兩岸的葡萄園,欣賞那一片豐滿的紫紅色。此時,您可能隱約能聽到《南方的玫瑰》、《醇酒、女人與歌》的樂聲,施特勞斯的作品,本身就是一部維也納風情的編年史。約翰·施特勞斯的音樂響起,我們就盪槳在多瑙河上。
(4)聖斯蒂芬大教堂(St. Stephansdom)
聖斯蒂芬大教堂是維也納的象徵,它坐落在維也納市中心的中央,故又有「維也納心臟」之稱,教堂塔高136.7米,其高度僅次於科隆教堂和烏爾姆教堂,居世界第三。
聖斯蒂芬大教堂始建於公歷十二世紀,最早的建築部分是現在的大門和左右兩側的門牆,為羅馬建築風格。哈布斯王朝統治奧地利後,又對教堂進行了重新擴建,修建了南北兩座高塔。南塔先造,有136.7米之高,具有哥德建築風格。北塔後建,又具有文藝復興的味道。十八世紀時,大教堂又進行了一次擴建,同時對外面的牆壁以巴洛克建築風格為基調進行了整修。在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幾天,一場大火將大教堂嚴重燒毀。直到1948年大教堂才重新修好,開放。
聖斯蒂芬大教堂南北兩塔都可以坐電梯而上,俯瞰維也納市的全景。在北塔的鍾樓里有一座20噸重的大銅鍾「普默林」。這座大鍾本是在1683年戰勝了土耳其軍隊後用其所棄的武器盔甲澆鑄而成。在二戰最後幾天的那大場火中,大鍾掉了下來,摔得粉碎。現在的這座,是戰後人們收集其殘骸按原樣重新鑄造的。平時「普默林」大鍾是不隨意敲響的。只有到新舊年交替的時刻,「普默林」渾洪的聲音才回響在靜謐的夜空,向人們祝福。
(5)維也納國家歌劇院(Staatoper)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原名為皇家歌劇院,建於1861至1869年。世界許多的著名作曲家、指揮家都在擔任過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的總監。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歌劇院受到了嚴重的破壞,直到1956年才修復重新開放。

如果說義大利米蘭的斯卡拉歌劇院是義大利歌劇的中心,那麼維也納歌劇院就是德語歌劇的中心。

在這里不僅演出古典作曲家的作品,如莫扎特、貝多芬,也演出近代作曲家,如馬勒、理查·施特勞斯、瓦格納等的作品,還演出一些現代作曲家的歌劇。並經常請不同的演員、導演、樂隊指揮和舞會設計。這樣觀眾可以欣賞到同一個作品的不同風格的表演。
2.維也納的異國酒鄉風情
當裝飾成小火車模樣的游覽車停在面前時,每個人的興奮心情似乎又升高了一層。盛夏的維也納在薄暮時分,竟然十分高爽宜人。車子駛離了維也納古老又迷人的市區,在蜿蜒的丘陵郊區蛇行,漸漸深入山區,時而在鬱郁的森林中穿行,時而在葡萄園邊繞過,奧地利的葡萄可以種在高高的山坡上,行到高處,只見四圍碧波綠浪盡是葡萄園,山風習習,晚霞滿天,維也納市區的高樓大廈在暮靄中一覽無遺,這音樂之都也是醉人的酒鄉啊!
我們的目的地是一座叫做「堅果村」中的葡萄酒園,特地嘗嘗今年釀的新酒。據說很久以前,奧國的皇帝想要增加酒稅,又怕農民不高興不肯多釀酒,就想了個新酒不加稅的法子鼓勵農民多釀酒,但是必須是自家釀的新酒,因為新酒價賤,一時蔚為風氣。在晴朗的日子,全家扶老攜幼,帶著野餐,來到葡萄庄園買新酒喝,有新酒賣的庄園,照例在門口高掛著一把翠綠的松枝以為標志,這個習俗,一直延續到如今。
那一杯杯用大啤酒杯裝著的澄澈的新酒端上來時,騷動的氣氛更見熱烈,當回腸盪氣的小提琴奏起時,已經酒過三巡,這新酒清淡,入口容易,但是確有後勁,酒酣耳熱之餘,笑語盈室,掌聲與樂聲更見高亢,已經歡聲雷動,更有不斷的小費傳遞到滿頭大汗辛勤奏樂的音樂師手中,這一群異國的旅客,個個放懷暢飲,大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的情懷,好一幅長夜飲宴圖!

酒足飯飽之餘,夜已深沉,在頻頻的催促聲中,大家邁著蹣跚的醉步,依依離去。車上充滿了歡愉的酒意,醉意漾然,空氣中流轉著熱情與開心,一支支荒腔走板的歌曲接力唱著,引得大家笑得前仰後合。回到維也納市區,朦朧中泊在多瑙河畔的遊艇燈火輝煌,水光瀲灧、微波浮盪,又添一層詩情畫意,這豈不是「夜泊秦淮近酒家」的意境嗎?天涯過客,又那管他多瑙河是藍是綠呢?
3.奧地利民俗:
(1).奧地利人雖然開朗熱情,但商人還是比較正式、嚴肅。出國人員赴奧接洽商務時宜穿西裝。
(2).與奧地利人通信,務必正確無誤的冠上他的頭銜--如果他的名片上有好幾個頭銜。務必弄清楚。哪一個是最重要的。另外還可加上[博士、教授、工程師......]等學術頭銜。
(3).拜會公私單位均必須先訂約會,參加商業會談,必須准時,如應邀午餐,不宜搶著付帳,但最好能找機會回請一餐午飯。若應邀晚餐及餐後聽歌劇、看戲......則無須要回請。
(4).對方如邀你至家中作客,記得帶一束花去。最好能事先充實古典音樂及登山或滑雪常識。忌送紅玫瑰(表示愛戀之情)、紅康乃馨(五朔節專用)或成雙數的花朵(這被認為是壞運氣)。
4.相約音樂聖都——維也納的不解之緣
「音樂是維也納的靈魂,沒有音樂也就沒有維也納。」自古以來奧地利首都維也納彷佛就與音樂結下不解之緣。18至19世紀,這里是歐洲古典音樂的搖籃,和舞蹈音樂的發源地...

好萊塢電影《音樂之聲》讓我們知道了薩爾茨堡這座世界名城,知道了美麗的多瑙河,聽到了美妙的音樂,知道了音樂之都--維也納。維也納似乎是一切生活情調的源泉,它保存完好的老城區中遍布優美的巴洛克式建築、文藝復興建築和洛可可式建築,無論從任何角度看過去都有不同意境,動人的音樂無時無刻不在空中縈繞飄盪,飄過美泉宮、飄過金色大廳、飄過多瑙河。

「沒有音樂就沒有維也納。」「音樂之都」的風光景物孕育了海頓、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施特勞斯父子、勃拉姆斯等音樂巨人,給世人留下了無數不朽的樂章。這里的歌劇院、音樂廳幾乎遍及全城,以音樂家命名的街道、會議廳、劇院、公園比比皆是,隨處可見音樂大師的雕塑、故居。位於市中心的手拉提琴的小約翰.施特勞斯青銅像,為觀光客中的音樂發燒友們拍照留念的首選地點。建於1869年的古色古香的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是「音樂之都」的主要象徵。這里不僅有維也納愛樂樂團、維也納男童合唱團等享譽世界的演出團體,還有國家歌劇院、音樂家協會大廈(「金色大廳」)等聞名遐邇的演出場所。每年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就是在「金色大廳」里演出,並向全世界轉播的。

曾是神聖羅馬和奧匈帝國皇城的維也納,不僅是音樂之都,還是以精美絕倫的建築藝術聞名於世的著名城市。城市中有許多巍峨壯麗的宮殿、大廈和古跡,猶如巴羅克式建築的博物館。而維也納最出名的建築,有兩座是在郊外,那就是瑪麗亞.特蕾西女皇的夏宮和申勃隆宮。申勃隆宮(又稱「美泉宮」)是著名的「茜茜公主」的行宮。這座宮殿及其園林本來就氣勢不凡,按其原來的設計是要與法國的凡爾賽宮一決高低的。

維也納是奧地利共和國首都,面積415平方公里,人口約160萬,位於奧地利東北部多瑙河谷,多瑙河流經市區,市郊西北部是綿延幾十公里的著名的維也納森林。 2000多年前,維也納還只是羅馬人營建的一個軍事基地。10世紀時, 維也納已發展成為多瑙河流域的一個重要城市。公元1278年, 哈布斯堡王朝正式定都維也納。這里有許多保存完好的富麗堂皇的古建築,如皇宮、美泉宮(夏宮)、美景宮和收藏各個時期藝術珍品的藝術史博物館。17世紀以後,在卡爾六世和瑪麗亞•特蕾西亞女皇執政期間, 維也納經歷了繁榮時期,當時的建築布局大體上決定了維也納市今天的面貌。現在,維也納還是奧地利的經濟中心,也是東西歐交通和貿易的重要中轉站,貿易和金融業十分發達, 西方各國在維也納設立了470多個企業和60多家銀行。維也納國際博覽會每年春秋各舉辦一次。

維也納是建築史上一顆燦爛的明珠,是一座名揚四海的文化之城,是蜚聲全球的音樂名城。

閱讀全文

與奧地利軍事博物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