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裝備 > 兵之情主速的軍事理論

兵之情主速的軍事理論

發布時間:2021-02-02 22:01:54

『壹』 軍事理論論述題: 新時期黨的軍事指導理論的科學內涵 是大一軍事理論的。

黨的軍事指導理論的科學內涵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馬列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戰爭、人民軍隊和國防建設實踐相結合的產物
一方面,黨的軍事指導理論來源於馬恩列斯軍事理論,是建立在馬恩列斯軍事理論基礎之上的,並不是馬克思列寧主義軍事理論體系之外的另一個體系。另一方面,黨的軍事指導理論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是二者相結合的產物。
黨的軍事指導理論來源於馬恩列斯軍事理論。馬恩列斯軍事理論是無產階級的解放在軍事上的理論表現,它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理論基礎,是馬列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運用於軍事實踐的結果,正確反映了軍事實踐的本質、特點和規律,是無產階級的根本利益在軍事領域的體現和反映。
黨的軍事指導理論來源於馬恩列斯軍事理論,是建立在馬恩列斯軍事理論基礎之上的,並不是馬克思列寧主義軍事理論體系之外的另一個體系。馬恩列斯軍事理論與毛澤東軍事思想、鄧小平新時期軍隊建設思想、江澤民國防和軍隊建設思想、胡錦濤關於國防和軍隊建設的重要論述是一個統一的整體。馬恩列斯軍事理論與中國共產黨的軍事指導理論一脈相承,立場、觀點、方法是一致的。
黨的軍事指導理論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自19世紀40年代,馬克思恩格斯創立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以來的歷史證明,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的基本原理是正確的,是各國無產階級政黨領導革命和軍隊建設的行動指南。但是,任何國家的無產階級政黨在堅持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一般原理的同時,必須根據本國革命和軍隊建設所處的社會歷史條件和具體特點來運用它,並以新的內容豐富和發展它。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適應中國革命戰爭的需要,在長期革命戰爭實踐中,創造性地運用馬列主義科學原理,從中國的客觀實際出發,提出了「工農武裝割劇」的理論,開辟了在農村建立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全國勝利的革命道路。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運用馬列主義基本原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根據時代主題由戰爭與革命轉變為戰爭與和平,我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世界新軍事變革風起雲涌,戰爭形態由機械化向信息化轉變等情況,結合我軍實際,不斷地發展毛澤東軍事思想,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防和軍隊建設思想。
(二)中國革命戰爭、人民軍隊和國防建設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
理論來源於實踐,偉大的革命來源於偉大的實踐。中國革命戰爭、國防和軍隊建設的實踐是黨的軍事指導理論賴以產生、形成、發展的源泉和基礎。在這一基礎上產生的黨的軍事指導理論,又在指導中國革命、國防和軍隊建設的實踐中被證明是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
中國革命武裝斗爭、國防和軍隊建設的實踐,是黨的軍事指導理論產生和發展的客觀基礎。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革命武裝斗爭中,經歷了國共合作的北伐戰爭,獨立領導的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反動統治,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場革命武裝斗爭,其時間之長,規模之大,情況之復雜,道路之曲折,內容之豐富,形式之多樣,取得勝利之輝煌,在中外戰爭史上都是罕見的。新中國成立後,又進行了抗美援朝戰爭,中緬勘界警衛作戰、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珍寶島自衛反擊作戰、西沙群島自衛反擊作戰、中越邊境自衛反擊作戰等,捍衛了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毛澤東、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不僅長期親身參加和領導戰爭實踐,而且運用這些理論去指導戰爭實踐。
新中國成立後,我軍從多方面進行了以現代化為中心的國防和軍隊建設。1953年12月7日至1954年1月26日,中央軍委在北京召開了全國軍事系統黨的高級幹部會議。會議總結了建國四年來的軍事工作,明確規定把建設一支優良的現代化的革命軍隊,以保衛社會主義建設,防禦帝國主義侵略作為軍隊建設的總方針、總任務。這次會議的召開,標志著人民解放軍完成了由革命戰爭向和平時期建設的轉變,是人民解放軍由低級階段走向高級階段的里程碑。貫徹這次會議,人民解放軍的建設迅速出現了新的局面。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軍隊現代化建設由臨戰狀態轉入和平建設軌道,在全面服從服務於國家經濟建設大局的前提下,以打贏現代技術特別是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為目標,以科學技術進步為動力,以「精兵、合成、高效」為要求,由人力密集和數量規模型轉向科技密集和質量效能型的發展過程。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世界新軍事變革迅猛發展,為了適應戰爭形態由機械化戰爭向信息化戰爭的轉變,以打贏信息化戰爭,建設信息化軍隊為目標的現代化建設。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總是把國防和軍隊建設的實踐經驗加以科學的總結,並在實踐中不斷地豐富和發展黨的軍事指導理論。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毛澤東軍事思想、鄧小平新時期軍隊建設思想、江澤民國防和軍隊建設思想、胡錦濤關於國防和軍隊建設的重要論述,都是被中國革命、國防和軍隊建設實踐中被證明是正確的軍事指導理論。凡是在實踐中被證明是錯誤的理論觀點,無論是出自領袖本人的言論還是黨的文件,都不能納入黨的軍事指導理論的范疇。
(三)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
黨的軍事指導理論是以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名字分別命名為毛澤東軍事思想、鄧小平新時期軍隊建設思想、江澤民國防和軍隊建設思想、胡錦濤關於國防和軍隊建設的重要論述,但它不是一個人智慧的產物,而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
黨的軍事理論是代表我黨、我軍根本利益,從總體上統一思想和行動的根本指導思想。因而,這一思想體系,有主要代表人物,但又不僅僅是哪一個人的思想。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作為黨的軍事指導理論的集大成者,對這一理論體系的創立和發展起了主導作用。作為這一思想的傑出代表,中國共產黨以他們的名字來命名這一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是恰當的,他們也是當之無愧的。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只是這一思想的主要代表,這一思想從整體上來說,是群眾智慧的結晶。因為黨的軍事指導理論是中國革命戰爭、國防和軍隊實踐經驗的總結,而進行這個實踐的是一個群體。探索規律,發現真理的,不僅僅是黨的領袖一個人。一方面,偉大的革命戰爭實踐造就了一大批卓越的軍事家,如朱德、周恩來、彭德懷、賀龍、陳毅、劉伯承、羅榮垣、聶榮臻、徐向前、葉劍英、粟裕、陳庚、張雲逸、黃克誠、譚政、徐海東等。他們在創建人民軍隊、參加領導歷次革命戰爭以及國防和軍隊建設中,都建立了不朽的功績,也為黨的軍事指導理論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另一方面,中國共產黨實行集體領導,黨關於戰爭、國防和軍隊建設問題的許多重大決策和軍事理論的形成,都是中央軍委和領袖集體智慧的體現。
黨的軍事指導理論科學內涵三個方面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但第一句話是核心。

『貳』 軍事理論論文 2500字

中國的軍事戰略和理論
"……堅決履行好捍衛國家主權,統一,領土完整和安全的神聖職責……"———胡錦濤概 述中國的軍事理論家制訂了一項實施理論推動下的改革框架,以建立一支能夠打贏"信息化條件下的局部戰爭"的軍隊.這一理念強調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力量乘數的作用,從而使解放軍能夠在中國邊境以外更遠的距離上實施精確打擊的軍事行動.通過汲取外國戰爭,尤其是包括"持久自由行動"在內的,美國領導的戰役的教訓,蘇聯和俄羅斯的軍事理論,以及解放軍自己盡管很有限的作戰歷史經驗,中國的軍事計劃人員正在尋求改造整個中國軍隊.
這些改革的速度和規模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然而,解放軍仍未在現代戰爭方面經受檢驗.這種作戰經驗的匱乏使外界對解放軍在實現其軍事理論抱負方面進展的評估復雜化.中國的高級文職領導人當中的內部評估和決策的情況也是如此.他們基本上缺乏直接的軍事經驗,因而在發生危機時更可能會做出錯誤的估計.這種失算同樣會帶來災難,不論其所依據的是毫無作戰經驗的指揮官的建議,還是脫離現代戰場現實情況的"科學"作戰模型.
軍事戰略指針
中國並不發表與美國的《國家軍事戰略》相當的文件.因此,外部觀察家對領導層有關動武的思考或影響到解放軍兵力結構和理論的應急情況,都缺乏直接的洞察.對權威性的講話和文件的分析結果表明,中國依靠一系列總原則和稱為"軍事戰略指針"的指導來計劃和管理軍隊的發展和動用.
解放軍並沒有提供這些"指針"的內容供外界研究.學術研究表明,目前的"指針"很可能可以追溯到1993年."指針"反映出1991年的波斯灣戰爭和蘇聯解體對中國軍事戰略思維的影響,為10年來解放軍的很大一部分改造奠定了基礎.然而,一次次講話,權威評論和新的軍事訓練指導方法都表明,1993年的"指針"的一些內容最近可能經過了修改.這些修正看來反映出中國對其所處的安全環境和現代戰爭(即"信息化條件下的局部戰爭")性質的看法,中國軍事現代化方面的進展和從中汲取的教訓,從"建設"用於信息時代的現代戰爭的軍隊向為了"打贏"這種戰爭而訓練的轉變,以及中國領導人的意識形態底色.
"指針"的作戰或"積極防禦"成分看來保持完好.按照"積極防禦"所主張的防禦性軍事戰略,中國並不發動戰爭,或者進行侵略戰爭,而是僅僅為了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而戰.
然而,北京有關對其主權或領土攻擊的定義模糊不清.在中國現代戰爭的歷史所充斥的實例中,中國領導人都聲稱,軍事上的先發制人是戰略防禦行動.例如,中國將其對朝鮮戰爭(1950年—1953年)的干預稱之為"抗美援朝戰爭".類似地,權威說法還把與印度之間的(1962年),與蘇聯(1969年)和與越南(1979年)的邊境沖突稱為"自衛反擊".這種邏輯表明,如果動武能夠維護或推進其核心利益,包括其領土要求(例如解決台灣問題和尚未解決的邊界或海上的領土要求等),中國就可能會發動軍事上先發制人的打擊,也許是在遠離其邊境的地方.
中國正在制訂一項先發制人的戰略嗎
10年來,隨著解放軍從一支以步兵為主和力量投射能力有限的軍隊轉變成擁有遠程精確打擊資源的比較現代的軍隊,中國獲得了武器系統,採納了使之能夠在周邊地區發動先發制人的軍事攻擊(包括突然襲擊)的作戰理念.
·截止到2006年10月,解放軍第二炮兵的武庫中有大約900枚短程彈道導彈.由於獲取了蘇—30攻擊機和F—10戰斗機———兩者都裝備著各種精確制導武器———中國的進攻性空中力量得到了改進.解放軍還正在加強信息戰,電腦網路作戰和電子戰能力.而這些能力都可以用於先發制人的攻擊.
·解放軍的作者們說,當遇到更加強大的敵人時,先發制人是必要和合乎邏輯的.中國的軍事理論材料強調,靜態的防禦不足以在現代軍隊的高速和破壞力基礎上保衛領土.其結果是,解放軍的作戰理念尋求阻止敵軍集結和利用進攻性打擊來掌握主動權,從而使敵人不知所措.解放軍的理論家們認為,有效的防禦包括在敵人領土上,趕在其能夠動用之前摧毀敵人的實力.
中國獲得了力量投射資源,包括遠距離的軍事通信系統,空中指揮,控制和通信用飛機,耐久力很強的潛艇,無人戰斗機(UCAVs),以及新的精確制導空對地導彈.這些都表明,解放軍正在形成採取先發制人軍事行動的更強實力.解放軍的訓練注重"出其不意的"遠程打擊訓練或針對敵人海軍艦只群的協調一致的空中/海軍打擊.這也可能顯示出,它打算趕在本地區爆發危機之前採取先發制人的軍事選擇.
根據解放軍的《戰役學》文件(2000年),一旦敵對行動開始,"'積極防禦'的要旨就是主動殲滅敵人.……雖然從戰略上講,要以積極防禦為指針,但'在軍事戰役中'重點要放在掌握主動和積極進攻上面.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積極防禦的戰略目標".
除了開發殲滅敵軍的實力之外,解放軍還正在探索動用有限武力的選擇方案.中國的戰役理論把這種選擇定義為武力的"非戰爭"用途———政治脅迫的延伸,而不是全面的戰爭行為.1995年和1996年在台灣海峽進行的兩棲演習和導彈發射就是武力的"非戰爭"用途的實例.然而,這一概念還包括空中和導彈打擊,暗殺和破壞等.這種文章突出顯示了中國做出錯誤估計的可能性,因為任何這種行動的打擊對象,即使不是范圍更加廣泛的國際社會,都會視之為戰爭行為.
有關戰爭的一項全面觀點20年來,中國的文職與軍事戰略家一直就現代戰爭的性質問題進行辯論.這些辯論汲取中國戰略傳統及其歷史經驗內部的來源,以提供對"軍事革命","非對稱戰爭"和"信息化戰爭"的看法.這種辯論突出表明了中國對戰爭的非動能手段的興趣,以及經濟,金融,信息,法律和心理工具在中國的戰爭計劃工作中的作用的增強.解放軍軍事科學院文件《軍事戰略科學》(2000年)突出表明了中國軍方全面和多方面的戰爭觀點.文件說:"戰爭不僅是軍事斗爭,而且還是政治,經濟,外交和法律戰線上的全面競爭."
最近,中國的軍事戰略家對國際法越來越感興趣,把它當作在戰斗前對敵手產生威懾的一項工具.在台海背景下,中國可能會利用一場信息戰,把第三方的干預描繪成按照國際法屬於非法.中國還試圖影響國際輿論,使之有利於對《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曲解,通過在學術意見和國家觀點中放棄長期公認的航行自由規范,而接受有關在200海里專屬經濟區,其上空,可能還有外層空間享有更大主權的解釋.
非對稱戰爭
確認和利用非對稱性是中國戰略和軍事思維的一個根本方面,尤其是作為一支較弱的軍隊打敗比較強大的軍隊的手段.自從1991年的波斯灣戰爭和"聯軍行動"以來,中國的軍事戰略家一直注重採取非對稱對策來利用技術上占優勢的對手的弱點.1999年《解放軍報》的一篇社論明確闡述了這一點:"占絕對優勢的強大敵人當然並非沒有較弱的一方可以利用的弱點.……我們的軍事准備的直接宗旨必須是找到利用強敵弱點的策略."中國對非對稱戰爭選擇的探索可以在其大量投資於彈道和巡航導彈系統方面看到.這些系統包括先進的反艦巡航導彈,水下作戰系統(包括潛艇和先進的水雷),太空對抗系統,電腦網路作戰和特別行動部隊.
中國軍事戰略中保密性和詭計的作用
中國軍事戰略中對在沖突中掌握主動權和使敵手不知所措的注重,帶來了對在戰略,作戰和戰術層次上採用詭計的重視.中國的軍事理論材料把戰略詭計定義為"引誘對方形成錯覺……並在造成人力和物資方面的最小代價情況下,以一種有組織和有計劃的方式產生各種假象,從而使自己獲得戰略上的優勢地位."
除了信息戰和常規的掩護,隱蔽和詭計之外,解放軍還汲取中國的歷史經驗,並從戰略和詭計在中國的治國之道方面所起的一貫作用中汲取智慧.最近幾十年,解放軍內部重新掀起研究孫子,孫臏,吳起和商鞅等中國經典軍事人物及其著作的熱潮.這些著作全都包含有關運用詭計的戒律.
中國共產黨對保密性的嚴重依賴與軍事上的詭計共同作用,限制了國家安全決策,軍事實力和戰略意圖方面的透明度.然而,過度的信心可能是由於軍事領導人迷戀於戰略和詭計所帶來的捉摸不定的好處.此外,指揮官用來對付敵手的技能也可以用於掩蓋解放軍系統內部的壞消息的傳播.而這種傳播是中國長期存在的一個問題.因此,保密性和詭計可能是一把雙刃劍,它不僅給中國的敵手,而且給中國領導人造成迷惑.

『叄』 軍事理論論述題(給分一定高)

海事大學楊大偉老師班上的吧.

『肆』 大學生軍事理論論文要求字數在1500以上!!!!!!

一、以新的防禦戰略指導思想為核心 中央軍委從國家利益出發,適時調整和完善了我軍軍事戰略方針,根據我國的國情,必需堅持和發展積極防禦戰略指導思想,這是我國信息化戰爭的核心指導思想。積極防禦這一戰略方針在信息化戰爭條件下,賦予它新的內涵,要與時俱進,去研究新問題、新特點,迎接新挑戰,樹立新觀念。 1、要嚴格服從政治的需要 由於信息化戰爭的手段能夠對戰爭全局產生重大影響,戰爭的決策者必需從國家利益的高度為出發點,准確判斷戰爭威脅的性質、程度、方向等情況,根據政治和外交斗爭的需要,決定在軍事上的反應程度。因此,軍事行動必需以國家政治斗爭目的為依據,即戰爭要服從和服務於國家政治斗爭的需要,確定信息化戰爭的軍事目的、作戰目標、作戰方法、指導原則等,要在政策允許的范圍內籌劃軍事行動,確實做對慎重組織、嚴格控制、不打則已,一打必勝、速戰速決,要使敵人屈服或讓步,為政治解決創造有效的條件。 2、要周密謀劃戰爭全局 信息化戰爭的戰場上情況多變,戰場空間廣闊。各種武器裝備既綜合運用又自成系統,同時軍事戰爭與政治、經濟、外交的手段融為一體,作戰保障復雜,技術性強。所以戰爭決策者必需具備高超的指揮才能和精湛的謀略藝術,對信息化戰爭進行全面周密的謀劃。實施正確的戰略指導,一要創造有利的作戰環境,在戰爭力量的使用、作戰手段的選擇、各種斗爭方式的配合,特別是地形和氣候條件的利用方面和精心謀劃,積極創造戰機,形成有利的戰略態勢,贏得戰爭的勝利;二要充分預見各種復雜情況,針對可能出現的意外情況做好准備,才能從容應對,積極謀取和保持戰略主動權,達到靈活隨機應變取勝的目的;三要主動把握戰爭進程,注重戰爭階段的謀劃,要有連貫性,以便給敵人連續不斷的攻擊,不給敵人喘息和還手的機會,力爭速戰速決。 3、要注重綜合整體的威力 信息化戰爭不僅是諸軍兵種作戰能量的聯合,而且是各種作戰力量、各個作戰空間、各種作戰方法、各個斗爭領域的大融合,目的是為了最大限度的集中和發揮國家的整體威力和綜合效能。要打好一場信息化戰爭,就要掌握好兩個突出的特點和要求,一是在技術上既要組織自己的信息化作戰,又要對付敵人的信息化作戰,更要注重發揮整個社會的技術優勢,特別是信息優勢,形成整體綜合作戰能力;二是在地域上,必需把國家的整體優勢聚合在交戰的主要地區,形成整體合力,構建陸海空天電五維一體的戰場體系,最大限度發揮整體威力,信息化戰爭。 4、加強信息化戰爭的准備 信息化戰爭具有爆發突然、進程短促、戰場廣大、體系對抗等優點,幾乎沒有雙方態勢優劣、力量強弱轉換的時間和空間,戰爭開始之際就有可能進入戰略決戰的高潮。戰爭的勝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戰前的各種准備。這也就是常說的有備無患。在信息化戰爭中,只要善於積極籌劃備戰,營造有利的戰略態勢,就能打贏高技術的信息化戰爭。信息化戰爭准備的內容非常廣泛,對我國來說,主要是政治、經濟、軍事和高科技方面的准備。 二、以謀求打贏信息化戰爭理論創新為前提,大力培養新型軍事人才,努力創新發展軍事理論;為履行軍隊歷史使命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證;要著眼信息化軍隊建設;牢記使命、銳意進取、扎實工作,圍繞重大現實問題,突出針對性,研究性和實效性,在解決軍隊信息化建設的重點和難點問題上下功夫,拿出有效管用的創新成果來。 1、改善軍事理論創新機制,抓住有利的機遇,創造一個寬松的環境和機制:一要激勵軍事理論創新精神,營造人人愛科學,學科學,爭當科技專家的良好氛圍,用科學理論、方法、知識來發展軍事理論;二要改善軍事理論創新的條件,運用虛擬實驗技術,建立作戰實驗室,把電腦推理和專家經驗相結合,為軍事理論創新提供新的空間和方法;三要營造寬松的軍事學術爭鳴環境,要造就敢於提出新思想、新概念、新理論的軍事人才;四要建立健全單鍵激勵機制,使各種優秀人才和有價值的成果脫穎而出,不論學歷、資歷、年齡、職位,只要有創新成果的人才,就能得到獎勵重用。這樣就形成了、人人創新、關於創新、敢於創新的新局面。 2、積極探索制勝的作戰理論,從更廣闊的視角,突破傳統領域,研究新問題、新理論,切實摸索出我軍在新世紀新階段如何發揮「力量保證、安全保障、戰略支撐、重要作用」的思想和方法,為我軍有效履行新使命提供理論指導。 3、擴展我軍理論創新成果,必需緊跟世界新軍事潮流,著眼面臨的種種重大現實困難,突出針對性、前瞻性和有效性,加緊創新如何打贏信息化戰爭的指導理論,研究如何按照信息技術發展建設信息化軍隊,並健全信息化戰爭的國防動員機制等,切實拿出實在管用的理論指導成果,為我軍官兵履行新的使命,駕馭信息化戰爭提供科學的思想武器。 三、以科技強軍戰略為條件。打什麼樣的仗,就要什麼樣的軍隊。在未來的信息化戰爭中,要堅定不移的執行科技強軍戰略,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才能在新軍事變革中搶佔先機。 1、以信息技術創新為動力,瞄準世界科技發展前沿,加快以信息技術為主要的創新步伐,為我軍現代化建設提供科技支撐力,促進機械化武器向信息化武器系統推進。 2、提高軍隊信息技術含量,就是要依靠信息技術建設軍隊,把軍隊現代化的著眼點放在提高部隊信息技術含量上,充分發揮信息的作用,改變舊觀念,確立信息化在軍隊建設中的中心作用,利用信息革命的成果武裝軍隊,全面實現「看得見,傳得快,打得到、打得准」的作戰能力。 3、建立信息化的裝備體系,就是以信息為基礎,以信息技術為支撐,以C4ISRK為核心的裝備體系。未來的信息化戰爭就是體系的對抗,誰的裝備體系出現缺陷,誰就吃虧。我軍必需在信息化建設中加大投入,構建信息化研製平台,控制和利用好信息資源,以信息流控制物質流,讓研發的武器裝備向更精確、更靈活、更可靠、更及時的方向發展,隨時應對復雜的信息化戰爭。 4、強化信息化作戰訓練,加強培養信息化作戰人才,提高軍隊信息化素質。這主要表現為:一是信息意識強烈,具備獲取信息的強烈願望,關於運用多種方法、手段採集信息;二是信息技術水平較高,熟悉敵我雙方的信息武器的技術性能,並熟練的使用它;三是熟練掌握處理信息的方法,關於在魚龍混雜的信息海洋中正確區別各種信息。 四、實現武器裝備跨越式發展。途徑主要有兩條:一是研製新武器,二就是利用信息化技術對原有的舊武器進行升級改裝,使之能適應未來的作戰要求。這兩條路我們都要走,而且都要走好。 五、以實施人才戰略工程為保障。要駕馭信息化戰爭,人才是關鍵。新型軍事人才需要有良好的全面素質,具有復合知識結構和綜合能力。為此要做到以下幾點: 1、要樹立新型軍事人才制勝觀念,實施人才戰略工程的目標是「五支人才隊伍建設」,具體是指要培養大批具有良好的全面素質的指揮官隊伍、參謀隊伍、科學家隊伍、技術創新專家隊伍和士官隊伍。因為信息技術和知識已經成為重要的戰鬥力,作戰要靠信息化人才來謀劃。 2、確立新型軍事人才素質指標要求,信息化戰爭對未來的軍事人才有了很高的要求,我認為,未來的軍事人才必需有「優秀的政治思想素質、深厚的軍事理論素質、靈活的戰略思想素質、先進的軍事技術素質、高超的軍事指揮素質和深邃的洞察力、准確的預測力、果斷的決策力、靈活的協調力、及時應變能力和大膽創新能力。」一句話,要培養新型高素質人才必需關於運用新的科技成果、科技手段和先進的國家成功經驗,追蹤高技術前沿,執著追求、敢為人先、打破常規、抓住機遇,迎接新搶占,找出新辦法。 3、改進新型軍事人才培養模式。一要充分發揮院校的渠道作用。走開拓國民教育培養新式人才的路子,實現三個轉變:一是教育投資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走出一條投入少,產出多,以質量效益為核心的集約化培養模式。二是培養內容由單一型向綜合型轉變。三是實現培訓方法由封閉型向開放型轉變。打破專業限制,院校界限,實現教學力量與信息資源共享,藉助地方院校、科研單位,集中各方面優勢培養特殊人才。二要充分發揮重大演習平台作用。在沒有戰爭的年代,演習就是考核、檢驗評估指揮員素質的最佳平台。要想在瞬息萬變的信息化戰爭中應對自如,就必需在一次次演練中磨礪、摔打、培育、提高,在實踐中鍛煉成長。三要盡力開拓多元化培養途徑。

『伍』 有關於二戰的軍事理論

閃擊戰——由古德里安創建的戰爭模式(英譯Blitzkrieg或lightening war),也叫閃電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首先並且經常使用的一種戰術,它充分利用飛機、坦克的快捷優勢,以突然襲古德里安
擊的方式制敵取勝。它往往是先利用飛機猛烈轟炸敵方重要的戰略設施——通訊中心,把敵人的飛機炸毀在機場,取得制空權,並使敵人的指揮系統癱瘓。 閃電戰就是將奇襲、快襲集中一起,像閃電一樣打擊敵人。可以使敵人在突如其來的威脅之下喪失士氣,從而在第一次巨大的打擊之下就會立即崩潰。理論根據
1、德國軍事家A.von施里芬關於採取戰略迂迴和包圍, 實施速決殲敵的觀點; 2、義大利軍事理論家G.杜黑關於集中空軍力量打擊對方的重要政治、經濟和軍事目標而取勝的觀點; 3、英國軍事理論家J.F.C.富勒關於組織幾路強大的快速坦克縱隊,在航空兵強有力的掩護下,深入敵軍縱深,直搗敵軍司令部,使敵陷於癱瘓的觀點。運用包含裝甲部隊、機械化步兵與炮兵,以及空軍優勢火力,於作戰層面進行高度協同攻擊。 擾亂敵人的部署,迫使對方改變正面武力,甚至達到使敵軍在兵力組織與分配上自亂陣腳。 以側面迂迴方式,隔開並切斷他們的兵力。 阻擾他們的後路。威脅他們的後路,使其與基地之間喪失聯系與補給。 講求速度。 閃電戰的基礎是機械化,前提是制空權,在於空,坦,步的協同配合,戰術在於一點兩面。找到突破點,由炮兵打開缺口,裝甲集群進入缺口並發展戰果,機動步兵跟進。找到突破口的兩翼,空軍打開缺口5-10分鍾後,裝甲集群隨後攻擊,後面緊隨機動步兵。迅速破壞掉敵指揮中心,通訊樞紐,交通樞紐。陷敵於瞎子、聾子的局面,並配合正面部隊迅速合圍敵主力步兵集團。飛機、坦克和機動步兵速度都很快,火力也夠。但前提是 要保有制空權,然而德國後期遇到了擁有空中優勢的美國空軍,無法使用閃擊戰。另外此戰術對後勤依賴度非常高,一旦汽油和彈葯糧食供應不上, 就會被殲滅。
戰術層面
由於閃電戰在二次世界大戰中發揮無比的威力,因此在大戰結束之後即受英美等軍事學者熱烈研究,在戰術上勾勒出一個詳細的面貌現已不是難事。關於戰術上的細節,根據各家的說法,綜合整理一個對閃電戰的全貌概述。「閃擊戰」大略可略分以下幾個階段: 集結(Aufmarsch):意即在攻擊發起前夕,將兵力徹底集中於一個狹窄的正面上。 由於該戰術需「形成重點」(Schwerpunktbilng)之故,真正的攻擊正面還會比集結面更窄。 展開(Gefechtsstreifen):為了突破後維持必須的沖力,機械化部隊將會成梯次縱深部署。 突破(Einbruch):使用形成重點後所造成的壓倒性優勢武力,以決定性的沖擊力突穿敵人戰線。 突破的任務一般交給戰車部隊擔任,戰車部隊將以營或連級單位組成「寬椎型」(Breitkeil 倒三角形,德軍戰車部隊最常使用的攻擊隊形)或者「椎型」(Keil正三角形)進行突破。不過若想保留裝甲兵的實力以供往後作戰計,亦有將突破任務交由步兵擔任,待步兵突穿後裝甲兵才由缺口投入,接著機動向敵後挺進以擴張戰果的事例。 突穿(Durchbruch):此階段是突破之延續。在完成突破之後,裝甲部隊主力以及其他機械化支援單位會穿越打開的缺口,並進入敵人戰線開始向敵後深入。 此時各部隊指揮官會在部隊先頭,以其自身之觀察掌握全局並隨時將敵情向後回報。突進縱隊中除了戰車外,尚會編入戰斗工兵、裝甲步兵以在任何情況下對前進中的戰車單位提供支援,他們通常都乘坐在半履帶裝甲人員車輛上,戰斗工兵則攜帶各種器材甚至架橋裝備以克服一切天然或人工障礙物。 擊虛與鑽隙(Die Flächen und Lückuntaktik):突破時期結束,開始全速向敵後方做大縱深的突進。這樣的做法揚棄了傳統的向兩翼席捲的戰法,不過這算是法國人所創的較快捷的方法。 一旦通過突破口後,各縱隊即成扇形展開,沿著若干向前延伸的平行道路向前分散推進,以避免交通壅塞現象發生。先頭通常由偵蒐部隊組成的前衛尖兵,他們在前方或側翼上搜索前進,進行尋找開放道路、偵測敵情,並提供預警並搶占如制高點、橋梁等重要戰術要點。突進縱隊便會依照他們的情報,選擇適當、無敵方顧慮的路線前進。面對敵人時,如無須做戰斗時則盡量避免,選擇繞開,盡可能採取迂迴滲透的手段,只有在沒有辦法的情況才實施戰斗。至於繞過的敵人則由後續部隊趕上肅清之。由於持續不斷的運動,戰斗時將以機動炮兵或申請戰術空軍火力支援攻擊。這支深入敵後的機械化大軍並不顧慮逐漸延長的暴露側翼,因為快速的機動將提供他們足夠的保護。如非得已,突進部隊將不會離開道路做越野運動,因為這會產生不必要的延誤。在領先挺進的裝甲部隊後面則是機械化步兵部隊,以填補裝甲部隊推進後產生的空隙,後面才是徒步運動的一般步兵師。機械化部隊的補給車隊也沿著同一條交通網以追趕戰斗部隊。為了要在少數可用的道路上運動上千輛的車輛以維持其攻勢的高度動能,因此交通管制亦將格外重要,工作也極端復雜。 席捲(Aufrollen):這是「閃電戰」最後一個階段。現在整個突進部隊將以敵人的交通線為目標,進行分割並包圍遭孤立的敵軍主力。 除了1940的敦克爾克包圍戰是利用英倫海峽進行單翼包圍外,幾乎二戰所有的「閃電戰」皆是以兩翼進行包圍作戰。待雙鉗合圍後,剩下的工作就是圍殲包圍網內的敵人。此工作通常都交由步兵部隊擔任,裝甲部隊則從前線補給整合戰力後再繼續往下一個目標推進。戰例
最初用於波蘭。1939年9月1日4時45分,德軍以其6個裝甲師、4個輕裝甲師和4個摩托化師為主要突擊力量,在一馬平川的波蘭西部勢如破竹般撕破了波軍6個集團軍約80萬人組成的防線。德國裝甲部隊與空軍構成的快速縱深挺進力量,將陳舊龐大的波軍迅速撕裂、合圍,至10月 5日,波蘭戰役即告結束。波軍6.6萬人陣亡,20萬人受傷,69.4萬人被俘,而德軍僅傷亡 3萬餘人。 二戰初期,A.希特勒基於上述理論,主張先發制人,集中陸軍和空軍,象漆黑的夜裡突然閃電一樣地打擊敵人,攻勢凌厲,似乎無往而不利。1939年9月至1940年6月他用閃擊戰佔領了波蘭、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法蘭西等國。具體是27天內征服了波蘭,1天內征服丹麥,23天內征服挪威,5天內征服荷蘭,18天內征服比利時,39天內征服號稱「歐洲最強陸軍」的法國…… 1941年他再次用閃擊戰進攻蘇聯,但在蘇聯人民的堅決抵抗下,最終遭到了失敗。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特別是隨著導彈核武器的發展,閃擊戰仍被超級大國視為一種有效的戰爭樣式。弱點
閃電戰的最大弱點有二: 與留在後方的敵軍部隊只要沒有被完全消滅,容易向後方發動反攻。 由於閃電戰的快速進軍,補給線一夕之間被迅速拉長,一旦補給跟不上,前方部隊容易成為強弩之末,攻勢停滯,就可能受到反攻。同時,補給部隊也容易受到反攻力量攻擊。 如果游擊戰、反擊戰和巷戰使用恰當,則可能剋制閃電戰。

『陸』 軍事理論課主要內容有哪些

軍事理論課主要內容包括中國國防、軍事思想、世界軍事、軍事高科技、高技術戰爭、綜合訓練等。軍事理論講的主要是有關軍隊和戰爭的概念、范疇、原理、原則等的體系。

科學的軍事理論是軍事活動的本質及其客觀規律的正確反映。來源於軍事實踐,經理論概括後給軍事實踐以指導,並在不斷接受軍事實踐檢驗的基礎上得到豐富和發展。

目前世界各國著重研究探討的軍事理論主要有三方面內容: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毛澤東軍事思想、現代高新技術條件下作戰的新規律新特點。

(6)兵之情主速的軍事理論擴展閱讀:

學生通過學習有關軍隊和戰爭的概念、范疇、原理、原則等的體系,提升其思想道德素養,提高各方面的能力。科學的軍事理論是軍事活動的本質及其客觀規律的正確反映,其來源於軍事實踐,經理論概括後給軍事實踐以指導,並在不斷接受軍事實踐檢驗的基礎上得到豐富和發展。

《軍事理論》以國防教育為主線,通過軍事理論課教學,使學生掌握基本軍事技能和軍事理論,增強國防觀念、國家安全意識,加強組織性、紀律性,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軍事理論課的出現,適應了當前國際形勢的需要。當今世界多極化成為主流,軍備競賽由數量轉為質量的競賽。盡管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主題,但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仍然存在,國際敵對勢力處心積慮遏制中國的發展,將戰略重點放在台灣和西藏及新疆等地區。

在軍事理論課上,可以學習到軍事理論課的重要意義、軍事理論課的性質及其內容、國防建設指導思想、新中國國防建設成就等。

同時可以學到毛澤東軍事思想的科學含義和基本特徵、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形成和發展、毛澤東軍事思想科學體系的基本內容、毛澤東軍事思想的歷史地位和現實指導意義等重要內容。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軍事理論課教程

『柒』 諸葛亮的的兵要全篇

按:
張澍編纂的《諸葛亮集》之第二卷錄有《兵要》十篇,皆是編者自《太平御覽》及《 北堂書鈔》中輯錄的片言只語,其中有講行軍、扎營時需注意的要點,今選錄其中論「將」之三篇,供大家參閱。

兵要(四)

不愛尺璧【1】而愛寸陰【2】者,時難遭而易失也【3】。故良將之趨時4也,衣不解帶,足不躡地,履遺不躡【5】。

注 釋
【1】尺璧 美玉之長大者。 【2】寸陰 指時間,寸金難買寸光陰。 【3】時難遭而易失也 指戰機難遇而易失。 【4】趨時 指為將者要抓住戰機,軍情緊急,瞬息萬變,而且人命關天。 【5】足不躡地,履遺不躡 此言為了抓住戰機,必須行動迅疾以爭取時間。躡,追蹤,言起身時足不停地,也就是毫無蹤跡地去追蹤,作戰的時機即使脫落鞋子也不花時間睬它,以免貽誤戰機。

語 譯
為將者要不愛美玉而珍惜每一次戰機到來的時間,因為有利的時機難以相遇而極易錯失,所以作為良將之追逐作戰的時機,睡覺時衣不解帶,起身時足不停地不露任何蹤跡地去捕捉戰機,即使脫落了腳上的靴子也不去睬它,以免貽誤戰機。

研 析
《孫子兵法》的軍爭篇稱:「故其疾如風。」此言行軍作戰之時,為了應對戰機,無論進或者退都必須做到來無影去無蹤。當然這種快速應對也是有條件的,若兵處死地,疾戰則存,不疾戰則亡。進攻的話,「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孫子兵法》九地篇)說到底是因為軍情瞬息萬變,為將之勇者,要能乘勢決勝,決不能逡巡拖延貽誤戰機也。

兵要(五)

貴之而不驕【1】,委之而不專【2】,扶之而不隱【3】,免之而不懼【4】,故良將之不動也,猶璧之不污【5】。

注 釋
【1】貴之而不驕 貴,高貴的地位。指處於高位而不驕傲。 【2】委之而不專
君主委其重任而不專斷獨行,《孫子兵法》計篇有言:「將聽吾計,用之必勝。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 【3】扶之而不隱 指君主派人扶之而不是事事依靠他人。隱,憑倚。 【4】免之而不懼 指被免職時亦不患得患失。 【5】猶璧之不污 若美玉白璧而沒有任何污點。

語 譯
為將者,地位貴重的時候不驕傲,被委以重任時不專斷,有人扶持的時候不依賴,被免職的時候不恐懼,所以良將的一言一行不為外物所動,就好似璧玉那樣沒有任何污點。

研 析
此言為將者所需之做人的品德。知兵知將,國家安危之主,擇人授任,無非是德才二項,既要用其才,更要知其德。有時候,有才缺德者,個人私心重,患得患失,在關鍵時刻,往往禍莫大也。如蜀之彭羕,廣漢人,才華橫溢,但姿性驕傲。劉備領益州牧時,彭從布衣起為治中從事,便形色囂然,自矜得意,位貴而驕。一旦被疏遠,左遷地方太守,便私情不悅,被免而私心懼,往詣馬超,稱:「卿為其外,我為其內,天下不足定也。」馬超把彭羕的話上報給劉備,結果彭羕被下獄誅死,馬超也處境艱難了。

兵要(九)

有制之兵【1】,無能之將【2】,不可以敗。無制之兵【3】,有能之將,不可以勝【4】。

注 釋
【1】有制之兵 制是指士兵受部曲編制和作戰時金鼓進退的節制。《孫子兵法》計篇:「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官者,偏裨校列各有官司,道者,營陣開闔各有道徑也。主者,君也。 【2】無能之將 言將若無能,將能,而君不御者勝,反之,將不能而君御之則勝也。 【3】無制之兵 指士兵沒有嚴格的編制和訓練,如同一盤散沙。 【4】有能之將,不可以勝 如果將無制之兵,其士卒「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譬如驕子,不可用也」。(《孫子兵法》地形篇)結果是「卒強吏弱」,將無威重,何以使戰,故雲不可以勝。

語 譯
編制清晰,制度和紀律嚴明的軍隊,即使統率的將領指揮無能,也不會被迅即打敗。毫無法紀的軍隊,即使將領再有才能,也打不了勝仗。

研 析
諸葛亮帶兵,強調對軍隊必須要有嚴明的組織紀律,勝於對將領才能的發揮和使用。在這一點上他的器度不如曹操和孫權,他們都善於使將,魏、吳二國都出了一批傑出的將領,在蜀國除了諸葛亮之外,將才很少,找不到幾個能獨立善戰統率全局的將領,可以說諸葛亮缺少將將之才能。《孫子兵法》非常強調將領在戰爭中的作用和影響,其在作戰篇雲:「知兵之將,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在謀攻篇講:「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將有強弱,關鍵將將之主如何用將。將之統兵,亦各有風格。《史記·李將軍列傳》便講到武帝初年李廣與程不識二人不同的帶兵風格,其雲:「程不識故與李廣俱以邊太守將軍屯。及出擊胡,而廣行無部伍行陣,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擊刁斗以自衛,幕底省約文書籍事,然亦遠斥候,未嘗遇害。程不識正部曲行伍營陳,擊刁斗,士吏治軍簿至明,軍不得休息,然亦未嘗遇害。不識曰:『李廣軍極簡易,然虜卒犯之,無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樂,咸樂為之死。我軍雖煩擾,然虜亦不得犯我。』是時邊郡李廣、程不識皆為名將,然匈奴畏李廣之略,士卒亦多樂從李廣而苦程不識。」這是二種不同的帶兵風格,用現在的話講,李廣比較接近人治,而程不識則比較接近法治。比較起來李廣更人性化一些,二者之間,士卒更喜歡李廣。李廣為什麼能得士卒之死力,那是因為「視卒如嬰兒,故可與之赴深溪,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孫子兵法》地形篇)比較而言諸葛亮更傾向於程不識帶兵的方法。司馬遷為李廣列傳,程不識則附於李廣傳內,亦可見其傾向了。
關於這二種帶兵的方法,王夫之在《讀通鑒論》中也有一段精闢的議論,其雲:「太史公言:『匈奴畏李廣之略,士卒亦樂從廣而苦程不識。』司馬溫公曰:『效不識,雖無功,猶不敗。效李廣,鮮不覆亡。』二者皆一偏之論也。以武定天下者,有將兵,有將將。為將者有攻有守,有將眾,有將寡。不識之正行伍,擊刁斗,治軍簿,守兵之將也。廣之簡易,人人自便,攻兵之將也。束伍嚴整,斥候詳密,將眾之道也;刁斗不警,文書省約,將寡之道也。嚴謹以攻,則敵窺見其進止而無功;簡易以守,則敵乘其罅隙而相薄。將眾而簡易則指臂不相使而易潰;將寡以嚴謹,則拘牽自困而取敗。故廣與不識,各得其一長,而存乎將將者爾。將兵者不一術,將將者兼用之,非可一律論也。人主,將將者也。大將者,將兵而兼將將者也。」諸葛亮偏於程不識的風格,他不放手,故其手下難有名將也。

補白:
將將與將兵是有區別的,《漢書·韓信傳》記載有劉邦與韓信的一段對話,其雲:「上(指劉邦)嘗從容與信言諸將能各有差,上問曰:『如我,能將幾何?』信曰:『陛下不過能將十萬。』上曰:『如公何如?』曰:『如臣,多多益辦耳。』上笑曰:『多多益辦,何為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信之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謂天授,非人力也。』」所謂「天授」,乃是馬屁話,然而韓信所言將將與將兵之區別確實存在,將兵是帶兵在第一線作戰,將將是用將帶兵,制訂戰略,統將者為帥,統兵者為將。即以三國鼎峙這個時期而言,曹操、孫權、劉備、諸葛亮都是將將者,若曹操手下的夏侯淵,他是曹操的妹婿,一勇將也。《三國志·魏書·夏侯淵傳》稱:「初,淵雖數戰勝,太祖常戒曰:『為將當有怯弱時,不可但恃勇也。將當以勇為本,行之以智計;但知任勇,一匹夫敵耳。』」將將者,要知所將之將的長短,揚其長而戒其短。後來夏侯淵在漢中陽平關一役,為劉備所襲,淵戰死,不幸為曹操所言中。再說呂布,是一員善戰的勇將,他原來是丁原的部屬,殺丁原而投靠董卓,與董卓以父子相稱,後來又投靠王允而刺殺董卓。在長安他為董卓部下李傕所敗,又投奔袁術,術不納,轉投袁紹,紹亦不容,轉而與張楊合。呂布最終為曹操所敗而俘縛,「布曰:『縛太急,小緩之。』太祖曰:『縛虎不得不急也。』布請曰:『明公所患不過於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憂。明公將步,令布將騎,則天下不足定也。』太祖有疑色。劉備進曰:『明公不見布之事丁建陽及董太師乎!』太祖頷之。布因指備曰:『是兒最叵信者。』於是縊殺布。」(《三國志·魏書·呂布傳》)這從將將者若曹操而言,對於反復無常的人,雖善戰,亦不可信用。從為將者言,真如東晉的劉牢之那樣,「事不可者,莫大於反。」「一人而三反,豈得立也!」(《晉書·劉牢之傳》)正如《兵要》所言:「人之忠也,猶魚之有淵,魚失水則死,人失忠則凶。故良將守之,志立而名揚。」將將者還必須注意培養將的才智,若孫權要呂蒙好好讀書,毛澤東曾要羅瑞卿及許世友讀《呂蒙傳》,其中裴松之注引《江表傳》曰:
初,權謂蒙及蔣欽曰:「卿今並當塗掌事,宜學問以自開益。」蒙曰:「在軍中常苦多務,恐不容復讀書。」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令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少時歷《詩》、《書》、《禮記》、《左傳》、《國語》,惟不讀《易》。至統事以來,省三史、諸家兵書,自以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學必得之,寧當不為乎?宜急讀《孫子》、《六韜》、《左傳》、《國語》及三史。孔子言:『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光武當兵馬之務,手不釋卷。孟德亦自謂老而好學。卿何獨不自勉勖邪?」蒙始就學,篤志不倦,其所覽見,舊儒不勝。後魯肅上代周瑜,過蒙言議,常欲受屈。肅拊蒙背曰:「吾謂大弟但有武略耳,至於今者,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今論,何一稱穰侯乎。兄今代公瑾,既難為繼,且與關羽為鄰。斯人長而好學,讀《左傳》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氣,然性頗自負,好陵人。今與為對,當有單復以郷待之。」密為肅陳三策,肅敬受之,秘而不宣。權常嘆曰:「人長而進益,如呂蒙、蔣欽,蓋不可及也。富貴榮顯,更能折節好學,耽悅書傳,輕財尚義,所行可跡,並作國士,不亦休乎!」
將的成長還須帥來培養,既要有戰爭的歷練,也要有思想文化的素養,要鼓勵他們勤於讀書學習。「將當以勇為本,行之以智計。」這個智從哪兒來,還得靠讀書,總結和學習前人的經驗教訓。通過戰前的調查研究才能知己知彼,面對現代化的戰爭,還必須懂得科學技術,掌握信息化時代的信息戰。戰略戰術,既要懂得現代戰爭的特徵,也要懂得傳統的軍事理論,它能擴大將領們更為長遠的眼光。《孫子·計篇》:「將者,智、信、仁、勇、嚴也。」這五者是為將必須具備之素質,其中「智」是第一位,「勇」在第四位。曹操注曰:「將宜五德,備也。」杜牧解釋五德曰:「蓋智者,能機權識變通也;信者,使人不惑於刑賞也;仁者,愛人憫物知勤勞也;勇者,決勝乘勢不逡巡也;嚴者,以威刑肅三軍也。」其實這五者,在軍事上是如此,在商戰上,何嘗不是如此。
為帥者,還必須調和將與將之間可能產生的矛盾,才能協調好戰場上如何協同作戰。馬超自漢中來投奔劉備,不是劉備的舊部,《三國志·蜀書·關羽傳》載:
羽書與諸葛亮,問超人才可誰比類。亮知羽護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益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羽美須髯,故亮謂之髯。羽省書大悅,以示賓客。
這是諸葛亮在做關羽的思想工作。又如黃忠本是劉表的部屬,曹操克荊州時,一度歸屬曹操,後歸劉備,在定軍山打敗夏侯淵,立下大功,劉備以黃忠為後將軍。諸葛亮對劉備說:「忠之名望,素非關、馬之倫也,而今使令同列,馬、張在近,親見其功,尚可喻指,關遙聞之,恐必不悅,得無不可乎!」先主曰:「吾當先解之。」(《三國志·蜀書·黃忠傳》)可見諸葛亮時時注意調節內部諸將之間的相互關系。維護將領之間的團結與協調,這是鞏固自身軍隊內部團結的首要任務。

『捌』 求軍事理論答案

閱讀全文

與兵之情主速的軍事理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