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裝備 > 軍事理論李

軍事理論李

發布時間:2021-02-09 06:19:52

❶ 成就李求李就成

網文:

李耳:春秋末期思想家、哲學家,道家創始人。著有《老子》,又稱《道德經》 李斯:河南上蔡人。戰國時任秦國宰相,曾輔佐秦始皇統一六國,成就了封建帝業
李牧:戰國時期趙國人,戰國時期趙國傑出的軍事家、統帥。官至趙國相,大將軍銜,受封趙國武安君。
李冰:戰國時期水利家。被秦昭王任為蜀郡守,他依法治水,修建了馳名中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為國家農業生產、水利工程作出巨大貢獻,被後世奉為川神。 李信:戰國時代秦國將軍,據史記記載,漢朝大將李廣、及其孫李陵一家即為李信後代。 李密:中國隋末農民起義中瓦崗軍後期領袖。字法主。 李淵:唐高祖,唐朝開國皇帝,字叔德。
李世民:唐太宗,創造了"從諫如流,道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貞觀盛世。
李績, 唐代政治家、軍事家,原姓徐,名世績,字懋功,亦作茂公。因唐高祖李淵賜姓李,故名李世績。後因避唐太宗李世民諱,遂改為單名績。曹州離狐(今山東東明一帶)人,後被封為英國公,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在唐朝甚至在中國的歷史上,李績都可以說是一位極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他出將入相,位列三公,極盡人間榮華。歷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李治)三朝,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被朝廷倚之為長城。 李隆基,唐玄宗 李泰,唐太宗李世民第四子,貞觀十年(636年)被封為魏王。
李商隱,晚唐詩人
李賀,中唐詩人
李靖,初唐將領
李晟,中唐將領,平朱沘之亂
李愬,中唐將領,雪夜入蔡州,平吳元濟之亂
李靖(571—649),字葯師,京兆府三原(今屬陝西)人,唐初傑出的軍事家將領、軍事理論家、民族英雄。
李白:唐代著名浪漫主義詩人,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極其崇高的地位,曾被稱"詩仙" 李煜,南唐後主,詞人
李春:隋朝著名工匠,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單孔大石橋趙州橋的設計者。
李廣:西漢名將,多次參加反擊匈奴的戰爭,以勇敢善戰著稱。在任右北平太守時,匈奴數年不敢攻擾,稱之為"飛將軍"。
李清照:南宋女詞人。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
李時珍:字東壁,號瀕湖,明代蘄州(今湖北蘄春縣)人。出身中醫世家,明代傑出醫葯學家。他歷時三十七年編寫完成了《本草綱目》,對我國的醫葯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著有《本草綱目》,聞名於世。

❷ 求軍事理論的考試重點

上課沒聽是吧?呵呵,我也沒聽,但是不用怕,以下是前輩們總結的重點,呵呵,抄下吧,考試專用!(答案不全,加完分給剩下部分,保證該答案的有用性!)
還考不過?死去!!!!!!!!!!!!!!!!!!!
一、國防含義及基本特徵
含義:為了捍衛國家主權統一,領土完整和安全,防備外來侵略和顛覆而進行的軍事及軍事有關的政治、經濟、外交、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動。
基本特徵:1.多種斗爭形式的角逐;2.戰爭潛力的轉化;3.綜合國力的抗衡;4.質量建設的道路;5.威懾作用的功能。
二、國防動員的含義及形式
含義:是主權國家為適應戰爭需求或臨時應付重大危機、自然災害等突發情況,以保衛國家安全為根本目的,統一調動人力、物力、財力的一系列活動。國防動員實施主體是國家,即國防動員是國家行為,是國家職能的具體體現。
形式:1.按規模可分為局部動員和總動員;2.按性質可分為秘密動員和公開動員;3.按時間可分為應急動員和持續動員;4.按動員內容可分為政治動員、經濟動員、人民防空動員、交通戰備動員、科技動員和信息動員。
三、國防法規的含義
是指國家為了加強防務,尤其是加強武裝力量建設,用法律形式確定並以國家強制手段保證其實施的行為規則的總稱。
四、中國古代軍事理論的形成與發展
1.上古至秦漢,中國古代軍事理論的孕育與形成;2.三國至宋元,中國古代軍事理論在戰爭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3.明清,西方軍事理論的傳入與中國軍事理論的完善、改造。
五、簡答中國古代軍事理論的主要內容
1.對待戰爭的態度(兵者,國之大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作戰原則(安不忘戰,富國強兵;未戰先計,政出廟算;文武並用,伐謀伐交;兵貴神速;以正合,以奇勝;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攻佔之本,在乎壹民;不戰而屈人之兵;致人而不致於人;兵無委積而亡;兵有大論,先論其器);
3.治軍原則(以治為勝,教誡為先;總文武者,軍之將也)。
六、孫子兵法十三篇及其作戰原則
《計》、《作戰》、《謀攻》、《形》、《勢》、《虛實》、《軍爭》、《九變》、《行軍》、《地形》、《九地》、《火攻》、《用間》。
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戰爭的本質屬性,揭示了「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指導戰爭的普遍規律。它從政治范疇提出了以「道」為首的戰爭制勝論思想,總結了具有科學價值的作戰指導原則。
七、武經七書的含義
《武經七書》又名《武學七書》,或簡稱《七書》,即《孫子兵法》、《吳子》、《司馬法》、《六韜》、《尉繚子》、《三略》、《李衛公問對》。
八、毛澤東軍事理論的科學含義
毛澤東軍事思想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關於中國革命戰爭和軍隊問題的科學理論體系。毛澤東軍事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和中國革命戰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革命戰爭、軍隊建設和實踐驗證的科學總結,是中國共產黨人集體智慧的結晶,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九、毛澤東軍事理論的形成及主要內容
形成:從中國共產黨成立到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是毛澤東軍事思想初步形成的時期;抗日戰爭時期,是毛澤東軍事思想趨於成熟的時期;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軍事思想得到了全面的發展,並在以後的抗美援朝戰爭和新中國國防與軍隊建設中進一步完善。
主要內容:1.戰爭觀和戰爭方法論;2.人民軍隊建設思想;3.人民戰爭思想;
4.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思想;5國防建設思想。
十、毛澤東軍事思想的現實意義
毛澤東軍事思想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原理,批判地吸取了古今中外優秀的軍事思想,是更科學、更先進、更完善的軍事理論。毛澤東軍事思想既揭示了中國革命戰爭的特殊規律,有反映了現代戰爭和國防建設的一般規律,是經過實踐檢驗的科學真理。盡管現在國際國內形勢都發生了巨大變化,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但毛澤東軍事思想對我軍打贏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仍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十一、現代戰略的含義及基本特徵
含義:指軍事統帥「對戰爭全局的籌劃和指導」,包括對戰爭准備的籌劃和指導,既指導戰爭力量的使用,又指導戰爭力量的建設,是對既定戰爭的准備與實施方略。是一個具有全局性、系統性、層次性的概念;是研究未來戰爭的知道規律,正確判斷戰爭爆發及其發展概貌和特點,確定戰略總方針,擬定戰爭計劃和實施的原則;是規定戰略展開和戰爭初期作戰的指導原則以及全部武裝力量的戰略使用方法。
特徵:系統性,時代性,層次性,實用性
十二、國際戰略形式的現狀、特點和發展趨勢
現狀、特點:當今世界戰略格局正處於轉換和調整的過渡時期,各國和各種力量集團之間的關系在重新組合中不斷進行調整;各國和各種力量集團都在進行相應的軍事戰略調整,增強以經濟和科技未基礎的綜合國力;軍控和裁軍談判連獲突破性進展,但軍備斗爭仍在提高質量和發展高級是兵器方面展開競爭;大戰危險更趨減小,戰爭趨勢向著高技術局部戰爭方向轉變
發展趨勢:聯合國的作用與日俱增;大國間相互制約的勢頭正在上升;各種國際和地區安全機制逐步完善。
十三、簡述中國軍事戰略方針
中國的軍事戰略是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以毛澤東為代表的老一輩無產階級軍事家從中國的國情和敵我雙方的客觀實際出發,在領導中國軍隊勝利的進行了國內革命戰爭和反侵略戰爭實踐的基礎上,創造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積極防禦戰略思想。(分不同的歷史時期和戰略階段分別描述:革命戰爭時期的不同歷史時期和戰略階段,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
十四、論述我國周邊安全環境面臨的主要威脅和挑戰
1.美國的霸權主義和冷戰思維對我國周邊安全的影響是綜合性的和長期的;
2.日本將我國視為假想敵國,對我國安全構成的潛在威脅呈上升趨勢
3.俄羅斯對我國安全有著長遠的影響。
4.我國與周邊國家尚存在諸多領土、領海、領洋權益的爭議。
十五、軍事高技術概念和分類
概念:主要用於軍事方面的,對提高軍隊戰鬥力,滿足國防現代化需要,強化國防實力,起重大作用的那一部分高技術。具體說,軍事高技術是建立在現代科學技術成就的基礎上,處於當代科學技術前沿,對武器裝備發展起巨大推動作用的那部分高技術的總稱。
分類:1.軍事基礎高技術(軍用微電子技術,軍用計算機和人工智慧技術,軍用光電子技術,軍用航天技術,軍用新材料技術,軍用生物技術,軍用信息技術,軍用核技術,軍用海洋開發技術,軍用定向能技術)2.軍事應用高技術
十六、精確制導的概念
以各種高性能光電探測器為基礎,採用目標識別跟蹤、相關跟蹤等新方法,控制和引導武器精確命中目標的技術。
十七、電子對抗的定義及主要內容
定義:電子對抗是指採用各種措施、行動(比如利用電磁能或定向能)以攻擊、削弱、破壞對方電子設備(系統)的使用效能,保護己方電子設備(系統)正常發揮效能的斗爭。
主要內容:無線電通信干擾,雷達對抗,光電對抗
十八、電子對抗的主要作用及手段
主要作用:獲取重要軍事情報,破壞敵方作戰指揮,掩護突防和攻擊,保衛重要軍事目標,奪取戰爭主動權
手段:電子偵察與反偵察,電子干擾與反干擾,摧毀與反摧毀,
十九、航天技術定義及在軍事上的應用
定義:是探索、開發和利用太空以及地球以外天體的綜合性工程技術,亦稱空間技術。
在軍事上的應用:1.軍事航天運輸系統;2。軍事衛星(軍事偵查衛星,軍事通信衛星,軍事導航衛星,測地衛星,氣象衛星);3.軍用載人航天器(太空梭,空間站,載人飛船)。
二十、激光通信的定義及其優點
定義:激光通信分為有線通信和無線通信,有線通信稱作光纖通信,無線通信分為大氣激光通信和空間激光通信。
優點:信息容量大,通信距離遠,保密性能好,設備體積小,質量輕。
二十一、激光技術在軍事上的應用
1.改進和完善現有武器裝備,使其成為高技術武器裝備(激光測距機和激光雷達,激光制導,激光通信)2.形成和發展新概念的武器裝備
二十二、激光技術應用上的局限性
1.技術方面(1)破壞機理問題(2)能量需求問題(3)定點追蹤問題
2.應用方面(1)大氣傳輸問題(2)對抗措施問題(3)條件限制問題
二十三、簡述核化生武器的防護
1.偵檢。偵檢,即偵察和檢驗。就是利用各種偵察技術手段,從敵方的某些跡象和各種異常情況中 ,力圖及時准確地判明其核化生武器的編制,裝備,發射基地,使用企圖,襲擊手段等,因地制宜,及時採取各種有效防護措施,揭露或粉碎敵人的陰謀,減輕或避免核化生武器的殺傷破壞作用。
2.防護。有效的防護,是減輕或避免核化生武器殺傷破壞的基本手段和主要措施。而對人員的防護,則是戰場上的首要任務。具體防護方法是:
(1)利用工事集體防護 (2)利用器材或地形地物進行個人防護(3)葯物防護。
3.消毒。根據染毒種類,性質和受染成度,分別採用機械法,物理法,化學法進行消毒。對人員的消毒,通常是先掃刷,拍打以除去表面塵土,然後由上到下,由表及裡脫去帽衣鞋或全身洗消。如果是生物戰劑染毒,除對受染人員洗消隔離外,還要迅速封閉疫區,防止疫情蔓延。
4.救治,是防護中的重要環節,也是確保戰斗部隊戰鬥力的重要保障。因此,必須採取群眾性的自救互救與有組織的搶救相結合的辦法,減少死亡,保證作戰和工作的正常進行。
二十四、核武器的爆炸方式
九種:空中爆炸中的低空、中空、高空、超高空爆炸、地面、地下爆炸、水面、水下爆炸和深海爆炸。

❸ 中國有名的軍事理論家有哪些又各有哪些著述

軍事家和名將不是一個概念,名將是在實際戰場上有突出表現的軍人,而軍事家未必是軍人,更不一定打過勝仗。西方最富盛名的軍事家德國克勞塞維茨,《戰爭論》的作者,海曾經被法軍俘虜過。但他在西方軍事史上的地位無可置疑。軍事家的標准就是要對軍事行動的整體發展有過卓越貢獻的人,尤其是那些以理論形式系統的總結出了某一個歷史時期的軍事制度,戰爭謀略,戰術要領的人,甚至於在更高層次上對戰略進行分析總結的人。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名將軍事家輩出。各類名將軍事家的排行也如過江之鯽,數不勝數。以下是鄙人經過十年苦讀,反復比較,研究出來的中國十大軍事家排行榜,入選的標准已經很明確,高下排位的順序則以該軍事家的理論對歷代乃至當今局勢影響來排列。
史上最權威中國十大軍事家排名第十位——杜牧。代表作:杜氏《孫子注》
杜牧(803年~805年),字牧之,號樊川,京兆萬年(今陝西省西安市)人。有安邦定國之志,經天緯地之才。他為孫子兵法所做的注釋,詞意佳妙,影響深遠,成為後世武學兵書的必讀之作。他能上榜的更重要原因在於開啟了文人知兵的風氣,為後世樹立了好榜樣。
史上最權威中國十大軍事家排名第九位——司馬穰苴。代表作:《司馬法》
姓田,名穰苴,春秋時期齊國人,是齊景公時掌管軍事的大司馬,被後世尊稱為為司馬穰苴。是我國早期的著名軍事家、軍事理論家。《司馬法》其核心思想是治軍以「仁、義、禮、讓」為本。書中論述了統率軍隊和指揮作戰的經驗,以及指揮員應具備的條件。此書系統總結了以宋襄公為首的春秋五霸的成功戰爭經驗,提出了以仁制敵的軍事思想,為後世難以企及的理論高度。
史上最權威中國十大軍事家排名第八位——李牧。
李牧位列戰國四大名將,同時他也是一位偉大的軍事家,他長期駐防代地,總結出了一套防禦匈奴的有效辦法,里來為後世抵抗外族入侵所借鑒,雖然沒有成型的兵書傳世,但這套軍事思想影響了中國上千年的軍事防禦斗爭。
史上最權威中國十大軍事家排名第七位——韓信。代表作:《尉僚子》
韓信作為軍事家來講最成功的地方在於對兵書戰策的活學活用,他的這種對軍事理論的學習應用辦法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最出名的例子就是「背水一戰」,歷來為無數傑出將領所借鑒模仿。此外他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戰例也為後世的巴蜀政權歷次成功大舉北伐提供了有力的指導。
史上最權威中國十大軍事家排名第六位——曹操。代表作:《孟德新書》
該書是三國第一軍事理論家兼實踐家曹操為《孫子兵法》所做的注釋,相傳曾經被燒毀過,傳世的只有殘篇。但是該著作的偉大意義是毋庸置疑的,在三國這個軍事斗爭十分頻繁的年代,躬親實踐的曹操以他的偉大兵法引導自己完成了四越巢湖五奪昌霸的偉大功業,並取得了滎陽追擊戰,烏林截擊戰,漢中保衛戰一系列卓絕的勝利。可見這本兵法的影響力。
史上最權威中國十大軍事家排名第五位——戚繼光。代表作:《紀效新書》
戚繼光也是一位身兼名將和軍事家的偉人。他的著作從實踐出發,結合抗倭斗爭的經驗,詳細的闡述了練兵這個軍事環節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環,對明代以冷兵器為主火器應用日益廣泛的軍事狀況給予了精要的概括,對明代的訓練以及作戰特點做出總結。他的軍事思想對中國戰爭的影響甚至持續到了熱兵器時代。
史上最權威中國十大軍事家排名第四位——孫臏。代表作:《孫臏兵法》
孫臏的故事人人熟知,他的「圍魏救趙」攻敵必救的軍事謀略成為後世的絕佳範本,引導了張和高覽等名將在官渡之戰的偉大勝利。此外他的「增兵減灶」的計策也被虞詡等名將發揚光大。
史上最權威中國十大軍事家排名第三位——吳起。代表作:《吳起兵法》
吳起作為軍政全才,他的「在德不在險」軍事地理認知使其軍事思想上升到戰略高度。他重視士兵單體素質的做法直接導致了戰國七雄的軍備競賽。
史上最權威中國十大軍事家排名第二位——伍子胥。代表作:《孫子兵法》
伍員早在兩百多年前就做到了白起王翦的功業,他把這種實踐經驗系統的升華成為享譽千秋的《孫子兵法》,單看我們的排行榜就有兩位是給此書作注釋的就可以知道此書的分量。被奉為兵家第一經典的《孫子兵法》不僅在影響了中國幾乎整個冷兵器時代,它的影響力直到今日仍沒有分毫衰減,甚至被應用到全世界的商界政界。這也印證了那句「戰爭是政治的繼續」。可見各類學科的研究最終是殊途同歸的。
中國歷史將星璀璨,軍事家比較傑出的還有著有《六韜》《三略》的呂尚,著有《諸葛亮兵法》的諸葛孔明,著有《魏公子兵法》的信陵君,著有《太祖文選》的大元帥,著有《唐太宗李衛公問答》的李靖,這些都可以與上面這幾位有一爭之力,但是他們代表不了軍事與時代發展相變遷的趨勢。因此十大裡面排不上他們。

❹ 大學軍事理論課後題答案

一、國防含義及基本特徵
含義:為了捍衛國家主權統一,領土完整和安全,防備外來侵略和顛覆而進行的軍事及軍事有關的政治、經濟、外交、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動。
基本特徵:1.多種斗爭形式的角逐;2.戰爭潛力的轉化;3.綜合國力的抗衡;4.質量建設的道路;5.威懾作用的功能。
二、國防動員的含義及形式
含義:是主權國家為適應戰爭需求或臨時應付重大危機、自然災害等突發情況,以保衛國家安全為根本目的,統一調動人力、物力、財力的一系列活動。國防動員實施主體是國家,即國防動員是國家行為,是國家職能的具體體現。
形式:1.按規模可分為局部動員和總動員;2.按性質可分為秘密動員和公開動員;3.按時間可分為應急動員和持續動員;4.按動員內容可分為政治動員、經濟動員、人民防空動員、交通戰備動員、科技動員和信息動員。
三、國防法規的含義
是指國家為了加強防務,尤其是加強武裝力量建設,用法律形式確定並以國家強制手段保證其實施的行為規則的總稱。
四、中國古代軍事理論的形成與發展
1.上古至秦漢,中國古代軍事理論的孕育與形成;2.三國至宋元,中國古代軍事理論在戰爭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3.明清,西方軍事理論的傳入與中國軍事理論的完善、改造。
五、簡答中國古代軍事理論的主要內容
1.對待戰爭的態度(兵者,國之大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作戰原則(安不忘戰,富國強兵;未戰先計,政出廟算;文武並用,伐謀伐交;兵貴神速;以正合,以奇勝;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攻佔之本,在乎壹民;不戰而屈人之兵;致人而不致於人;兵無委積而亡;兵有大論,先論其器);
3.治軍原則(以治為勝,教誡為先;總文武者,軍之將也)。
六、孫子兵法十三篇及其作戰原則
《計》、《作戰》、《謀攻》、《形》、《勢》、《虛實》、《軍爭》、《九變》、《行軍》、《地形》、《九地》、《火攻》、《用間》。
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戰爭的本質屬性,揭示了「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指導戰爭的普遍規律。它從政治范疇提出了以「道」為首的戰爭制勝論思想,總結了具有科學價值的作戰指導原則。
七、武經七書的含義
《武經七書》又名《武學七書》,或簡稱《七書》,即《孫子兵法》、《吳子》、《司馬法》、《六韜》、《尉繚子》、《三略》、《李衛公問對》。
八、毛澤東軍事理論的科學含義
毛澤東軍事思想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關於中國革命戰爭和軍隊問題的科學理論體系。毛澤東軍事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和中國革命戰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革命戰爭、軍隊建設和實踐驗證的科學總結,是中國共產黨人集體智慧的結晶,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九、毛澤東軍事理論的形成及主要內容
形成:從中國共產黨成立到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是毛澤東軍事思想初步形成的時期;抗日戰爭時期,是毛澤東軍事思想趨於成熟的時期;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軍事思想得到了全面的發展,並在以後的抗美援朝戰爭和新中國國防與軍隊建設中進一步完善。
主要內容:1.戰爭觀和戰爭方法論;2.人民軍隊建設思想;3.人民戰爭思想;
4.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思想;5國防建設思想。
十、毛澤東軍事思想的現實意義
毛澤東軍事思想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原理,批判地吸取了古今中外優秀的軍事思想,是更科學、更先進、更完善的軍事理論。毛澤東軍事思想既揭示了中國革命戰爭的特殊規律,有反映了現代戰爭和國防建設的一般規律,是經過實踐檢驗的科學真理。盡管現在國際國內形勢都發生了巨大變化,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但毛澤東軍事思想對我軍打贏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仍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十一、現代戰略的含義及基本特徵
含義:指軍事統帥「對戰爭全局的籌劃和指導」,包括對戰爭准備的籌劃和指導,既指導戰爭力量的使用,又指導戰爭力量的建設,是對既定戰爭的准備與實施方略。是一個具有全局性、系統性、層次性的概念;是研究未來戰爭的知道規律,正確判斷戰爭爆發及其發展概貌和特點,確定戰略總方針,擬定戰爭計劃和實施的原則;是規定戰略展開和戰爭初期作戰的指導原則以及全部武裝力量的戰略使用方法。
特徵:系統性,時代性,層次性,實用性
十二、國際戰略形式的現狀、特點和發展趨勢
現狀、特點:當今世界戰略格局正處於轉換和調整的過渡時期,各國和各種力量集團之間的關系在重新組合中不斷進行調整;各國和各種力量集團都在進行相應的軍事戰略調整,增強以經濟和科技未基礎的綜合國力;軍控和裁軍談判連獲突破性進展,但軍備斗爭仍在提高質量和發展高級是兵器方面展開競爭;大戰危險更趨減小,戰爭趨勢向著高技術局部戰爭方向轉變
發展趨勢:聯合國的作用與日俱增;大國間相互制約的勢頭正在上升;各種國際和地區安全機制逐步完善。
十三、簡述中國軍事戰略方針
中國的軍事戰略是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以毛澤東為代表的老一輩無產階級軍事家從中國的國情和敵我雙方的客觀實際出發,在領導中國軍隊勝利的進行了國內革命戰爭和反侵略戰爭實踐的基礎上,創造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積極防禦戰略思想。(分不同的歷史時期和戰略階段分別描述:革命戰爭時期的不同歷史時期和戰略階段,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
十四、論述我國周邊安全環境面臨的主要威脅和挑戰
1.美國的霸權主義和冷戰思維對我國周邊安全的影響是綜合性的和長期的;
2.日本將我國視為假想敵國,對我國安全構成的潛在威脅呈上升趨勢
3.俄羅斯對我國安全有著長遠的影響。
4.我國與周邊國家尚存在諸多領土、領海、領洋權益的爭議。
十五、軍事高技術概念和分類
概念:主要用於軍事方面的,對提高軍隊戰鬥力,滿足國防現代化需要,強化國防實力,起重大作用的那一部分高技術。具體說,軍事高技術是建立在現代科學技術成就的基礎上,處於當代科學技術前沿,對武器裝備發展起巨大推動作用的那部分高技術的總稱。
分類:1.軍事基礎高技術(軍用微電子技術,軍用計算機和人工智慧技術,軍用光電子技術,軍用航天技術,軍用新材料技術,軍用生物技術,軍用信息技術,軍用核技術,軍用海洋開發技術,軍用定向能技術)2.軍事應用高技術
十六、精確制導的概念
以各種高性能光電探測器為基礎,採用目標識別跟蹤、相關跟蹤等新方法,控制和引導武器精確命中目標的技術。
十七、電子對抗的定義及主要內容
定義:電子對抗是指採用各種措施、行動(比如利用電磁能或定向能)以攻擊、削弱、破壞對方電子設備(系統)的使用效能,保護己方電子設備(系統)正常發揮效能的斗爭。
主要內容:無線電通信干擾,雷達對抗,光電對抗
十八、電子對抗的主要作用及手段
主要作用:獲取重要軍事情報,破壞敵方作戰指揮,掩護突防和攻擊,保衛重要軍事目標,奪取戰爭主動權
手段:電子偵察與反偵察,電子干擾與反干擾,摧毀與反摧毀,
十九、航天技術定義及在軍事上的應用
定義:是探索、開發和利用太空以及地球以外天體的綜合性工程技術,亦稱空間技術。
在軍事上的應用:1.軍事航天運輸系統;2。軍事衛星(軍事偵查衛星,軍事通信衛星,軍事導航衛星,測地衛星,氣象衛星);3.軍用載人航天器(太空梭,空間站,載人飛船)。
二十、激光通信的定義及其優點
定義:激光通信分為有線通信和無線通信,有線通信稱作光纖通信,無線通信分為大氣激光通信和空間激光通信。
優點:信息容量大,通信距離遠,保密性能好,設備體積小,質量輕。
二十一、激光技術在軍事上的應用
1.改進和完善現有武器裝備,使其成為高技術武器裝備(激光測距機和激光雷達,激光制導,激光通信)2.形成和發展新概念的武器裝備
二十二、激光技術應用上的局限性
1.技術方面(1)破壞機理問題(2)能量需求問題(3)定點追蹤問題
2.應用方面(1)大氣傳輸問題(2)對抗措施問題(3)條件限制問題
二十三、簡述核化生武器的防護
1.偵檢。偵檢,即偵察和檢驗。就是利用各種偵察技術手段,從敵方的某些跡象和各種異常情況中 ,力圖及時准確地判明其核化生武器的編制,裝備,發射基地,使用企圖,襲擊手段等,因地制宜,及時採取各種有效防護措施,揭露或粉碎敵人的陰謀,減輕或避免核化生武器的殺傷破壞作用。
2.防護。有效的防護,是減輕或避免核化生武器殺傷破壞的基本手段和主要措施。而對人員的防護,則是戰場上的首要任務。具體防護方法是:
(1)利用工事集體防護 (2)利用器材或地形地物進行個人防護(3)葯物防護。
3.消毒。根據染毒種類,性質和受染成度,分別採用機械法,物理法,化學法進行消毒。對人員的消毒,通常是先掃刷,拍打以除去表面塵土,然後由上到下,由表及裡脫去帽衣鞋或全身洗消。如果是生物戰劑染毒,除對受染人員洗消隔離外,還要迅速封閉疫區,防止疫情蔓延。
4.救治,是防護中的重要環節,也是確保戰斗部隊戰鬥力的重要保障。因此,必須採取群眾性的自救互救與有組織的搶救相結合的辦法,減少死亡,保證作戰和工作的正常進行。
二十四、核武器的爆炸方式
九種:空中爆炸中的低空、中空、高空、超高空爆炸、地面、地下爆炸、水面、水下爆炸和深海爆炸。
二十五、武器的殺傷破壞特點
1.多種因素綜合作用,殺傷破壞效應復雜嚴重;2.使用手段和方法多種多樣,可視不同目的來選擇;3.殺傷破壞范圍大;4.有延緩、無形、積累的殺傷作用,精神威脅很大。
二十六、軍隊指揮自動化的基本內涵
軍隊指揮自動化,就是以軍事科技為基礎,在軍隊指揮系統中,廣泛應用電子計算機及其他先進的技術設備,組成各種自動化系統,實現信息工作 快速化與決策工作科學化,以提高軍隊指揮的效率和質量。最大限度地發揮軍隊戰鬥力。
二十七、軍事指揮自動化在現代戰爭中的作用
1.指揮自動化能夠確保指揮員做出快速反應;2.指揮自動化能確保對高技術武器裝備實施全程式控制制;3.指揮自動化能確保指揮員進行高效指揮;4.指揮自動化能確保聯合作戰諸軍兵種協調一致的行動。
二十八、軍事指揮自動化的基本組成和功能
基本組成:1.硬體設備(計算機及其外部設備,通信設備,探測器,顯示設備)2.軟體設備(系統軟體,應用軟體)3.各類人員
功能:信息收集功能,信息傳遞功能,信息處理功能,信息顯示功能,信息監控功能,指令執行功能。
二十九、C4I系統簡介
指揮、控制、通信、計算機與情報」系統,即C4I系統。實際上,C4I系統是以電子計算機為核心技術裝備的軍用信息系統,是國家和各級指揮人員對武裝力量行使權力,進行管理,實施指揮的物質基礎和手段。綜合利用各種信息技術,實現軍事情報搜集、傳遞、處理自動化,保障對軍隊和武器實施指揮與控制的人-機系統。
三十、信息化戰爭的概述
信息化戰爭是一種戰爭形態,是指在信息時代核威脅條件下,交戰雙方以信息化軍隊為主要作戰力量,在陸、海、空、天、電等全維空間展開的多軍兵種一體化的戰爭。它的特點之一就是通過取得信息上的優勢,以保障在物質空間實現局部或全局的優勢,並將戰爭附帶殺傷破壞減至最低限度。
三十一、信息化戰爭作戰樣式多樣化特點
1.戰場空間呈現多維化(1)陸地,海洋,空中仍將是信息化戰爭的主戰場(2)太空戰場將成為信息化戰爭中的第四維有形戰場(3)無形的電子信息對抗充斥於有形戰場空間。
2.作戰力量形成一體化(1)信息化戰爭是一體化聯合作戰(2)作戰力量一體化依賴橫向一體化技術(3)作戰力量由「以平台為中心」向「以網路為中心」轉變。
3.戰爭過程趨於短暫化(1)戰爭目的有限(2)戰爭消耗巨大(3)戰爭時間短暫。
4.作戰行動體現實時化
(1)戰場信息獲取實時化(2)戰場感知實時化(3)指揮控制實時化
5.作戰樣式趨向多樣化
網電一體戰將成為未來信息化戰爭中的作戰樣式;情報戰,心理戰和實體精確摧毀等是信息化戰爭的重要作戰樣式。
6.作戰效果實現精確化
(1)目標選擇的精確性;(2)作戰力量使用的精確性;(3)對目標打擊的精確性。
三十二、信息化戰爭作戰基本形式
1.精確戰;2.網路戰;3.電子戰;4.情報戰;5.心理戰。
三十三、信息化戰爭對人才素質的基本要求
1.優秀的思想政治素質;2.極高的科學文化素質;3.過硬的軍事專業素質;4.開拓性的創新素質;5.健康的身體心理素質。
三十四、論述大學生在信息化戰爭中的主力軍作用
1.大學生是當代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最生動最具有活力的群體,因此,大學生素質能力的高低,將對社會起到巨大的輻射作用,也會對未來產生直接影響;
2.隨著軍事高技術的飛速發展,戰爭形態和作戰方式發生了質的變化,未來戰爭是技術的抗衡,是人才的較量。大學生應自覺融入到武裝力量建設體系中,從而保證武裝力量的整體建設水平不斷提高;
3.培養大學生良好的軍政素質、頑強的戰斗作風,關繫到國家的而發展和民族的振興,關繫到未來信息化戰爭的勝利。這就要求廣大學生在認真學習專業文化知識的同時,要積極參與軍事訓練,掌握一定的軍事知識和軍事技能,為打贏信息化戰爭打牢基礎。
三十五、觀察大國關系發展變化的三個標尺
1.國家利益的關系狀況 (拓展安全和經濟利益)2.國際權力結構 (相互抑制和制約)3.價值觀的異同(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
三十六、影響大國關系的因素
1.世界總的發展趨勢;2.大國之間的力量對比和他們在世界上的影響;3.各個大國對外基本政策的選擇。三十七、試述對軍訓的認識和體會

❺ 古代外國軍事理論主要是什麼

1、《戰略論》,(英國)李德哈特。
《戰略論》在西方戰史研究中具有崇高地位,是軍事理論的必讀書。因為此書,李德·哈特被西方奉為「軍事理論教皇」。
在《戰略論》中,李德·哈特以深厚的軍事理論和戰史研究功底,通過分析世界歷史上自希波戰爭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30場戰爭、280多次戰役,得出一個結論:間接路線戰略是最具效果、最為經濟的戰略形式。
看似最遠和最彎曲的路線,往往才是真正的「捷徑」。在任何競爭中,只有擊敗對手才能獲勝。而在未克服對手的抵抗之前,應首先減弱他的抵抗,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將其引出自己的防線之外。
這就是間接路線戰略的精髓所在。因此,「間接路線」不僅是戰爭的定律,更是一個哲學上的真理,在戰爭之外,於人類生活中的政治、經濟活動等各個方面,都有著廣泛的應用。
2、《亞歷山大遠征記》,(古希臘)阿里安。
《亞歷山大遠征記》,作者是羅馬時期希臘歷史學家阿里安,亞歷山大遠征記是描寫亞歷山大大帝東征的過程。
其主要參考史料來自亞歷山大的亞歷山大身邊史官阿里斯托布魯斯所作的記錄,和重要將領亦是繼業者的托勒密一世回憶錄,被認為有較高的可信度。作品的末卷是關於印度大陸的介紹。
本書在敘述亞歷山大的戎馬生涯的過程中,對他的戰略思想、指揮藝術、布陣謀略,以及他身先士卒、沖鋒陷陣和體恤下情、關心將士的精神,都做了詳細的描述。
阿里安用了較大篇幅記述了亞歷山大根據客觀情況做出判斷、定下決心,針對不同情況靈活運用戰術,以己之長擊敵之短。
及時變換戰斗隊形,步兵、騎兵協同作戰,發揮馬其頓方陣的優勢,以及在受挫後及時改變戰法奪取最終勝利的作戰指揮藝術。
3、《高盧戰記》,(古羅馬)愷撒。
《高盧戰記》(拉丁語:Commentarii de Bello Gallico),凱撒描述自己從前58年到前50年擔任高盧行省省長時遭遇到種種事件的隨記。
由於凱撒是羅馬共和國時期第一位進軍日耳曼等地區的將軍。在軍事方面,《高盧戰記》是唯一一部作為戰地指揮官詳細記載的古代戰爭,且他的記載勝過其他古代記載。
《高盧戰記》也對古羅馬時期高盧和日耳曼地區從氏族會社逐漸解體,到萌芽狀態國家出現這段時間里的政治、社會、風俗宗進行了有系統地記述,成為後世研究原始社會和民族學的重要依據。
恩格斯在其著作《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馬爾克》、《論日耳曼人的古代歷史》中,將本書作為重要參考文件。
4、《伯羅奔尼撒戰爭史》,(古希臘)修昔底德。
本書是關於古希臘斯巴達領導的伯羅奔尼撒同盟與雅典領導的提洛同盟之間的伯羅奔尼撒戰爭的記述,作者為曾在戰爭中服役的雅典將軍修昔底德。
此書把當時希臘哲學家那種追求真理的精神和邏輯方法應用到歷史研究中,為後世的歷史編纂學樹立了典範。
後世(西方為主)研究者根據對這一概念和相關歷史的研究,將其引申為-「守成大國與新興大國間無法調和的矛盾」。
這一概念源起修昔底德的名言「What made war inevitable was the growth of Athenian power and the fear which this caused in Sparta」。
即使戰爭不可避免的原因是雅典實力的增長和因此而起的斯巴達的恐懼,後世繼而為其命名為「修昔底德陷阱」。
具體所引用的實例為近代史中,以美國為守成大國代表,以20世紀德國,蘇聯,日本依序分別為新興大國為代表的,他們之間或熱戰(第二次世界大戰)。

❻ 上過李昌衛的軍事理論嗎

我上過艾躍進老師的,挺好

❼ 求《軍事理論》復習筆記

-。-不是開卷考試么

❽ 中國軍事理論發展史

中國在奴隸社會、封建社會時期,各階級、集團及其軍事家和軍事論著者對於戰爭與軍隊問題的理性認識,,隨著社會的前進、戰爭的發展而不斷深化。 一、產生時期公元前21世紀(一說公元前22世紀),中國建立了奴隸制的夏王朝,從此戰爭成為階級斗爭的最高形式。此時,盡管人們對於戰爭的認識處於低級階段,還是產生了以靠天命觀指導戰爭為中心內容的軍事思想。奴隸主對外族發動掠奪戰爭,或用武力鎮壓本族奴隸的反抗,都是以征討「違天命者」、「弔民伐罪」、「敬天保民」相號召,並用占卜手段,假借神的旨意和嚴刑厚賞驅使士卒作戰。作戰方式是集團列陣正面沖殺。到商代以後,作戰逐漸以車兵為主。對軍隊指揮,要求行動統一,嚴厲管理。這種思想,指導著夏、商、西周幾個王朝的軍事斗爭。通過這一時期的戰爭實踐,人們已初步認識到審勢而動,量力而行,眾可以勝寡,強可以勝弱,反映了樸素的唯物主義觀念。傳在西周時期,已出現《軍志》、《軍政》等軍事著作,雖早失傳,但在後來問世的《左傳》、《孫子兵法》等書中,還保留著一些片斷的引文。 二、迅速發展時期約從公元前 8世紀初至前 3世紀末,即春秋戰國時期,中國逐漸由奴隸社會進入封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社會制度的變革,引起了士兵成分的變化和兵器的改進,軍事制度和作戰方式也隨之變化。為適應這些新情況的需要,產生了統率軍隊的專職將帥,涌現了許多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軍事家和兵書著作。著名的《孫子兵法》,標志著封建統治階級軍事思想的成熟。它是世界上最早的系統而全面的軍事理論著作,揭示了一系列指導戰爭的規律,並奠定了中國軍事思想的基礎,指導著後代的戰爭實踐和軍事理論的研究,在國際上也享有極高的聲譽。《孫子兵法》提出,軍事斗爭必須巧妙地運用權謀,即「上兵伐謀」,「必以全爭於天下」,認為「不戰而屈人之兵」是高明的軍事家所期求的最理想的戰爭結局。它打破了奴隸社會的天命觀,以樸素的辯證法和唯物主義思想,指出戰爭獲勝不取決於鬼神,只要能夠做到「知彼知己」,就可以「百戰不殆」。它提出了「以正合,以奇勝」和「攻其無備,出其不意」的作戰思想。《孫子兵法》還指出,戰爭勝負是由政治、經濟、天時、地利、人事等因素所決定的,所以封建統治階級要修明政治,順應民心。這些思想,也為《孫子兵法》同時代的其他兵書和論及軍事的著作所重視。戰國時期,人們對戰爭的認識又進了一步。例如,傳為軍事家吳起所著的《吳子》,就探索了戰爭的實質,論及戰爭發生的根源,並把戰爭分成幾種類型,賦予定義,提出對付各類戰爭的方略。軍事家孫臏所著《孫臏兵法》,更主張拋棄「責仁義,式禮樂」的思想,要求用戰爭手段解決社會混亂局面;其作戰思想則特別強調「貴勢」和以奇制勝。這些主張,都是對《孫子兵法》軍事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三、豐富和提高時期從公元前 3世紀末至公元13世紀,中國經歷了秦、漢、晉、隋、唐、宋、元等幾個大的王朝的統治和更迭。在這漫長的歷史時期,先秦的軍事思想對軍事斗爭仍然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同時,由於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及戰爭的發展,軍事思想也進一步得到豐富和提高。就戰爭種類而言,有建立封建王朝的統一疆域的戰爭,有多次大規模農民起義、民族起義的戰爭,又有國內諸民族貴族為了爭奪中央統治權而進行的戰爭。就軍隊發展而言,兵種和兵器裝備有了較大的變化。不但有了獨立的騎兵,而且舟師水軍參戰的數量也更多了。這就要求作戰指揮必須加強步、騎、水軍等的配合作戰,使得戰略戰術運用和指揮藝術都得到高度發展。在這一時期,通過戰爭實踐,造就了許多著名的軍事家和將領,出現了許多總結軍事斗爭經驗的兵書。秦始皇的大規模築長城、修馳(直)道、重兵戍邊等軍事措施,對後世建設邊防的戰略思想,有重大影響。在著名的楚漢戰爭中,張良為劉邦決策,收攬民心,分化對方,爭取同盟,孤立項羽,取得了戰爭勝利。西漢王朝在對北方匈奴貴族的反擊作戰中,由名將衛青、霍去病率獨立的騎兵集團主動出擊,快速機動,遠程奔襲,以及正面沖擊,翼側迂迴等作戰行動,創造性地發展了大規模使用騎兵的戰略戰術。兵書《六韜》,針對頻繁的戰爭,提出了愛惜民力、休養生息的思想,並對作戰指揮機構以及步兵、騎兵的協同作戰等作了論述。兵書《三略》,進一步闡述了「柔能制剛,弱能制強」的樸素的軍事辯證法思想,並指出最高統治者必須廣攬人才,重視民眾與士卒的作用。從漢到隋曾多次發生過從黃河流域向江南進軍的大規模戰爭,大都是步、騎兵和水軍多路並進的多兵種大集團的配合作戰。其中,東漢末年的赤壁之戰,晉滅吳之戰,東晉苻秦的淝水之戰,以及隋滅陳之戰最為著名。在這些戰爭中,政治斗爭與軍事斗爭的結合,謀略與決策,以及作戰指揮藝術,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李衛公問對》一書,聯系唐代初期的戰爭經驗,對以往兵書進行了探討,對《孫子兵法》提出的虛實、奇正、攻守等原則及其內在聯系,作了比較辯證的論述。李筌的《太白陰經》認為,戰爭的取勝決定於國家政治的優劣、力量的強弱以及謀略的運用。到了遼、宋、西夏和後來的宋與金、蒙古等幾個民族政權並立的統治時期,互相長期處於對立狀態,戰爭頻繁。這時期,隨著生產發展和戰爭的需要,出現了火器和復雜的裝備器材,對作戰產生了重要影響。在以漢民族為主體的宋王朝,由於政治腐敗,軍權由皇帝絕對控制,軍隊作戰能力低下,造成屢戰失利。統治者為了教習文臣武將熟悉軍事,命曾公亮等編纂《武經總要》,總結古今兵法和本朝方略,並頒布《孫子兵法》、《吳子》、《司馬法》、《六韜》、《尉繚子》、《三略》和《李衛公問對》為《武經七書》,官定為武學教材。這時,許洞的《虎鈐經》和何去非的《何博士備論》,均對皇帝絕對控制軍隊指揮權及其危害提出了非議。南宋名將岳飛提出:「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他率「岳家軍」突破皇帝「欽定」的作戰旨意,採取步、騎配合的靈活戰法,擊敗了金軍強大的騎兵。陳規在《守城錄》中,記錄了軍隊開始使用火器和改進城防工事進行防禦作戰的方法,主張「守中有攻」,對城市防禦戰法有所創新。中國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遼、西夏、金等政權,均以騎兵見長,特別是後來興起的蒙古族,建立了兵牧合一的制度,充分發揮其騎兵優勢,以高度的機動靈活制敵,並善於學習和利用敵方先進技術,不斷改進其軍隊的裝備。蒙古貴族和後來建立的元王朝戰勝南宋時,採取遠距離的戰略迂迴和步、騎、水軍聯合多路進軍,實施大集團軍隊的戰略進攻。以上的實踐經驗和兵書內容,進一步發展和豐富了古代的軍事思想。 四、在革新與守舊的矛盾中繼續前進的時期大約從14世紀末至19世紀40年代,約從明朝至清朝後期,中國封建社會逐步走向沒落的境地,不但有連綿不斷的大規模農民起義戰爭、民族起義戰爭和統治者的平叛戰爭等,而且外國也開始入侵中國。這一時期,由於火器的改進和從外國引進部分先進兵器,出現了獨立的水師、炮兵、工兵及其他技術兵種,加以作戰對象發生了變化,因而在建軍和作戰指揮等方面都發生相應的變化。這時,一方面出現十分保守的只求守城保寨單純防守作戰的思想;另一方面,從實踐中總結出的帶有強烈革新內容的軍事思想,也在不少兵書中出現。明代傑出抗倭將領戚繼光的《紀效新書》和《練兵實紀》就是這種革新思想的代表作。他根據沿海復雜的地形條件和倭寇火器裝備的特點,對陣法作了重大改革。他制定了以 12人為單位的「鴛鴦」,把它作為戰斗隊形的基礎。何良臣的《陣紀》一書,對於軍隊組訓和戰法的論述,也具有革新的內容。孫承宗主編的《車營扣答合編》,反映了在大量火器裝備部隊後,編制和戰法的改革。茅元儀編纂的《武備志》,則試圖從軍事理論、建軍作戰、兵器製造使用、天象地理、江河海防諸方面,提出實行軍事改革的依據,以求振興明王朝的武備。清王朝建立以前,後金(清王朝前身)與明軍發生薩爾滸之戰,清太祖努爾哈赤以「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夏允□《倖存錄》)的方針,集中優勢兵力,充分發揮其步騎協同作戰的長處,對明軍的多路進攻實行各個擊破,反映了軍事指揮上的新思想。乾隆以後,統治者局限於騎射為滿洲之根本的思想,採取閉關鎖國政策,在軍事上逐漸趨於保守落後。但是,也有不少人針對這種狀態,提出了某些革新思想。例如,惠麓酒民的《□□百金方》,主張團結民心,實行兵民聯防;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提出京城要建立多層次設防的思想;年羹堯的《治平勝算全書》,強調平時對軍隊嚴格訓練,戰時才能取勝等,都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是中國古代千百次王朝戰爭和大規模農民起義戰爭的經驗總結它的豐富內容,是前人留下的寶貴軍事遺產,也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部分。中國近代的直至現代的軍事思想,都從中批判地繼承和吸取了許多有價值的內容。

❾ 中國軍事理論發展史1

中國在奴隸社會、封建社會時期,各階級、集團及其軍事家和軍事論著者對於戰爭與軍隊問題的理性認識,,隨著社會的前進、戰爭的發展而不斷深化。一、產生時期公元前21世紀(一說公元前22世紀),中國建立了奴隸制的夏王朝,從此戰爭成為階級斗爭的最高形式。此時,盡管人們對於戰爭的認識處於低級階段,還是產生了以靠天命觀指導戰爭為中心內容的軍事思想。奴隸主對外族發動掠奪戰爭,或用武力鎮壓本族奴隸的反抗,都是以征討「違天命者」、「弔民伐罪」、「敬天保民」相號召,並用占卜手段,假借神的旨意和嚴刑厚賞驅使士卒作戰。作戰方式是集團列陣正面沖殺。到商代以後,作戰逐漸以車兵為主。對軍隊指揮,要求行動統一,嚴厲管理。這種思想,指導著夏、商、西周幾個王朝的軍事斗爭。通過這一時期的戰爭實踐,人們已初步認識到審勢而動,量力而行,眾可以勝寡,強可以勝弱,反映了樸素的唯物主義觀念。傳在西周時期,已出現《軍志》、《軍政》等軍事著作,雖早失傳,但在後來問世的《左傳》、《孫子兵法》等書中,還保留著一些片斷的引文。二、迅速發展時期約從公元前 8世紀初至前 3世紀末,即春秋戰國時期,中國逐漸由奴隸社會進入封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社會制度的變革,引起了士兵成分的變化和兵器的改進,軍事制度和作戰方式也隨之變化。為適應這些新情況的需要,產生了統率軍隊的專職將帥,涌現了許多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軍事家和兵書著作。著名的《孫子兵法》,標志著封建統治階級軍事思想的成熟。它是世界上最早的系統而全面的軍事理論著作,揭示了一系列指導戰爭的規律,並奠定了中國軍事思想的基礎,指導著後代的戰爭實踐和軍事理論的研究,在國際上也享有極高的聲譽。《孫子兵法》提出,軍事斗爭必須巧妙地運用權謀,即「上兵伐謀」,「必以全爭於天下」,認為「不戰而屈人之兵」是高明的軍事家所期求的最理想的戰爭結局。它打破了奴隸社會的天命觀,以樸素的辯證法和唯物主義思想,指出戰爭獲勝不取決於鬼神,只要能夠做到「知彼知己」,就可以「百戰不殆」。它提出了「以正合,以奇勝」和「攻其無備,出其不意」的作戰思想。《孫子兵法》還指出,戰爭勝負是由政治、經濟、天時、地利、人事等因素所決定的,所以封建統治階級要修明政治,順應民心。這些思想,也為《孫子兵法》同時代的其他兵書和論及軍事的著作所重視。戰國時期,人們對戰爭的認識又進了一步。例如,傳為軍事家吳起所著的《吳子》,就探索了戰爭的實質,論及戰爭發生的根源,並把戰爭分成幾種類型,賦予定義,提出對付各類戰爭的方略。軍事家孫臏所著《孫臏兵法》,更主張拋棄「責仁義,式禮樂」的思想,要求用戰爭手段解決社會混亂局面;其作戰思想則特別強調「貴勢」和以奇制勝。這些主張,都是對《孫子兵法》軍事思想的繼承和發展。三、豐富和提高時期從公元前 3世紀末至公元13世紀,中國經歷了秦、漢、晉、隋、唐、宋、元等幾個大的王朝的統治和更迭。在這漫長的歷史時期,先秦的軍事思想對軍事斗爭仍然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同時,由於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及戰爭的發展,軍事思想也進一步得到豐富和提高。就戰爭種類而言,有建立封建王朝的統一疆域的戰爭,有多次大規模農民起義、民族起義的戰爭,又有國內諸民族貴族為了爭奪中央統治權而進行的戰爭。就軍隊發展而言,兵種和兵器裝備有了較大的變化。不但有了獨立的騎兵,而且舟師水軍參戰的數量也更多了。這就要求作戰指揮必須加強步、騎、水軍等的配合作戰,使得戰略戰術運用和指揮藝術都得到高度發展。在這一時期,通過戰爭實踐,造就了許多著名的軍事家和將領,出現了許多總結軍事斗爭經驗的兵書。秦始皇的大規模築長城、修馳(直)道、重兵戍邊等軍事措施,對後世建設邊防的戰略思想,有重大影響。在著名的楚漢戰爭中,張良為劉邦決策,收攬民心,分化對方,爭取同盟,孤立項羽,取得了戰爭勝利。西漢王朝在對北方匈奴貴族的反擊作戰中,由名將衛青、霍去病率獨立的騎兵集團主動出擊,快速機動,遠程奔襲,以及正面沖擊,翼側迂迴等作戰行動,創造性地發展了大規模使用騎兵的戰略戰術。兵書《六韜》,針對頻繁的戰爭,提出了愛惜民力、休養生息的思想,並對作戰指揮機構以及步兵、騎兵的協同作戰等作了論述。兵書《三略》,進一步闡述了「柔能制剛,弱能制強」的樸素的軍事辯證法思想,並指出最高統治者必須廣攬人才,重視民眾與士卒的作用。從漢到隋曾多次發生過從黃河流域向江南進軍的大規模戰爭,大都是步、騎兵和水軍多路並進的多兵種大集團的配合作戰。其中,東漢末年的赤壁之戰,晉滅吳之戰,東晉苻秦的淝水之戰,以及隋滅陳之戰最為著名。在這些戰爭中,政治斗爭與軍事斗爭的結合,謀略與決策,以及作戰指揮藝術,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李衛公問對》一書,聯系唐代初期的戰爭經驗,對以往兵書進行了探討,對《孫子兵法》提出的虛實、奇正、攻守等原則及其內在聯系,作了比較辯證的論述。李筌的《太白陰經》認為,戰爭的取勝決定於國家政治的優劣、力量的強弱以及謀略的運用。到了遼、宋、西夏和後來的宋與金、蒙古等幾個民族政權並立的統治時期,互相長期處於對立狀態,戰爭頻繁。這時期,隨著生產發展和戰爭的需要,出現了火器和復雜的裝備器材,對作戰產生了重要影響。在以漢民族為主體的宋王朝,由於政治腐敗,軍權由皇帝絕對控制,軍隊作戰能力低下,造成屢戰失利。統治者為了教習文臣武將熟悉軍事,命曾公亮等編纂《武經總要》,總結古今兵法和本朝方略,並頒布《孫子兵法》、《吳子》、《司馬法》、《六韜》、《尉繚子》、《三略》和《李衛公問對》為《武經七書》,官定為武學教材。這時,許洞的《虎鈐經》和何去非的《何博士備論》,均對皇帝絕對控制軍隊指揮權及其危害提出了非議。南宋名將岳飛提出:「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他率「岳家軍」突破皇帝「欽定」的作戰旨意,採取步、騎配合的靈活戰法,擊敗了金軍強大的騎兵。陳規在《守城錄》中,記錄了軍隊開始使用火器和改進城防工事進行防禦作戰的方法,主張「守中有攻」,對城市防禦戰法有所創新。中國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遼、西夏、金等政權,均以騎兵見長,特別是後來興起的蒙古族,建立了兵牧合一的制度,充分發揮其騎兵優勢,以高度的機動靈活制敵,並善於學習和利用敵方先進技術,不斷改進其軍隊的裝備。蒙古貴族和後來建立的元王朝戰勝南宋時,採取遠距離的戰略迂迴和步、騎、水軍聯合多路進軍,實施大集團軍隊的戰略進攻。以上的實踐經驗和兵書內容,進一步發展和豐富了古代的軍事思想。四、在革新與守舊的矛盾中繼續前進的時期大約從14世紀末至19世紀40年代,約從明朝至清朝後期,中國封建社會逐步走向沒落的境地,不但有連綿不斷的大規模農民起義戰爭、民族起義戰爭和統治者的平叛戰爭等,而且外國也開始入侵中國。這一時期,由於火器的改進和從外國引進部分先進兵器,出現了獨立的水師、炮兵、工兵及其他技術兵種,加以作戰對象發生了變化,因而在建軍和作戰指揮等方面都發生相應的變化。這時,一方面出現十分保守的只求守城保寨單純防守作戰的思想;另一方面,從實踐中總結出的帶有強烈革新內容的軍事思想,也在不少兵書中出現。明代傑出抗倭將領戚繼光的《紀效新書》和《練兵實紀》就是這種革新思想的代表作。他根據沿海復雜的地形條件和倭寇火器裝備的特點,對陣法作了重大改革。他制定了以 12人為單位的「鴛鴦」,把它作為戰斗隊形的基礎。何良臣的《陣紀》一書,對於軍隊組訓和戰法的論述,也具有革新的內容。孫承宗主編的《車營扣答合編》,反映了在大量火器裝備部隊後,編制和戰法的改革。茅元儀編纂的《武備志》,則試圖從軍事理論、建軍作戰、兵器製造使用、天象地理、江河海防諸方面,提出實行軍事改革的依據,以求振興明王朝的武備。清王朝建立以前,後金(清王朝前身)與明軍發生薩爾滸之戰,清太祖努爾哈赤以「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夏允□《倖存錄》)的方針,集中優勢兵力,充分發揮其步騎協同作戰的長處,對明軍的多路進攻實行各個擊破,反映了軍事指揮上的新思想。乾隆以後,統治者局限於騎射為滿洲之根本的思想,採取閉關鎖國政策,在軍事上逐漸趨於保守落後。但是,也有不少人針對這種狀態,提出了某些革新思想。例如,惠麓酒民的《□□百金方》,主張團結民心,實行兵民聯防;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提出京城要建立多層次設防的思想;年羹堯的《治平勝算全書》,強調平時對軍隊嚴格訓練,戰時才能取勝等,都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中國古代軍事思想是中國古代千百次王朝戰爭和大規模農民起義戰爭的經驗總結它的豐富內容,是前人留下的寶貴軍事遺產,也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部分。中國近代的直至現代的軍事思想,都從中批判地繼承和吸取了許多有價值的內容。提問人的追問 2010-03-17 17:26我要的是近代的回答人的補充 2010-03-17 17:51中國近代軍事理論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第一次鴉片戰爭後,封建社會制度已是強弩之末,又面臨西方國家的威脅,許多有識之士開始以新的視角,探討拯救國家與民族的道路。林則徐、魏源是他們的代表人物。他們自覺地收集外國軍事資料,研究敵情,提出了組織民眾,軍民配合,沿海各省協力籌防和以守為戰,以逸待勞,在沿海、陸地殲滅敵人的方針。第二個階段:兩次鴉片戰爭後,面臨深重的民族災難,洋務派代表奕忻、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主張「自強以練兵為要,練兵又以制器為先」,整頓軍隊,創練新軍,籌辦海防,興辦學堂,選派出國留學人員。同時,隨著西式武器陸續裝備軍隊,出現了步騎、步炮協同作戰,海軍獨立作戰、陸海協同作戰等戰術的變革。戰斗中的陣形由密集向疏散發展。中國近代軍事思想形成了。第三個階段:19世紀50年代爆發的太平天國起義,在武器裝備建軍和作戰指導思想以及戰略戰術等方面,超過了以往歷代農民起義軍的水平。另外,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過程中,湘軍、淮軍等領導人曾國藩、胡林翼、李鴻章等人也積累了一套建軍理論和作戰原則,對以往的軍事思想有所發展。辛亥革命前後,孫中山等人逐漸認識到國防與民生互為表裡的,並大膽借鑒蘇聯紅軍經驗,設立黨代表制度,建立政治工作制度,使軍隊的面貌煥然一新。

❿ 軍事理論課主要內容有哪些

軍事理論課主要內容包括中國國防、軍事思想、世界軍事、軍事高科技、高技術戰爭、綜合訓練等。軍事理論講的主要是有關軍隊和戰爭的概念、范疇、原理、原則等的體系。

科學的軍事理論是軍事活動的本質及其客觀規律的正確反映。來源於軍事實踐,經理論概括後給軍事實踐以指導,並在不斷接受軍事實踐檢驗的基礎上得到豐富和發展。

目前世界各國著重研究探討的軍事理論主要有三方面內容: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毛澤東軍事思想、現代高新技術條件下作戰的新規律新特點。

(10)軍事理論李擴展閱讀:

學生通過學習有關軍隊和戰爭的概念、范疇、原理、原則等的體系,提升其思想道德素養,提高各方面的能力。科學的軍事理論是軍事活動的本質及其客觀規律的正確反映,其來源於軍事實踐,經理論概括後給軍事實踐以指導,並在不斷接受軍事實踐檢驗的基礎上得到豐富和發展。

《軍事理論》以國防教育為主線,通過軍事理論課教學,使學生掌握基本軍事技能和軍事理論,增強國防觀念、國家安全意識,加強組織性、紀律性,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軍事理論課的出現,適應了當前國際形勢的需要。當今世界多極化成為主流,軍備競賽由數量轉為質量的競賽。盡管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主題,但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仍然存在,國際敵對勢力處心積慮遏制中國的發展,將戰略重點放在台灣和西藏及新疆等地區。

在軍事理論課上,可以學習到軍事理論課的重要意義、軍事理論課的性質及其內容、國防建設指導思想、新中國國防建設成就等。

同時可以學到毛澤東軍事思想的科學含義和基本特徵、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形成和發展、毛澤東軍事思想科學體系的基本內容、毛澤東軍事思想的歷史地位和現實指導意義等重要內容。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軍事理論課教程

閱讀全文

與軍事理論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