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裝備 > 走麥城指軍事的什麼

走麥城指軍事的什麼

發布時間:2021-03-14 06:35:55

『壹』 走麥城出自三國演義中哪個故事

《三國演義》第二十七回----走麥城
孫權接獲曹操書信,欣然答應攻取荊州。便將取荊州的任務交給 大將呂蒙。
呂蒙到陸口,探子報告說沿江都有烽火台,荊州軍馬也有所防備。呂蒙悶悶不樂,便躺下稱病不出。孫權便派女婿陸遜去看他,陸遜 知道呂蒙無病,卻勸他裝病辭職。
孫權依計召呂蒙往建業養病,於是攻打荊州之事,便讓年輕的陸,遜接替。陸遜故意派人送信給關羽,信中對關羽大肆吹捧。關羽從此 鬆懈了對荊州的防備,並將荊州的兵力調往樊城。
孫權得知荊州防務空虛,便拜呂蒙為大都督起兵攻荊州。呂蒙將戰船偽裝成商船,精兵扮成商人,騙過烽火台的守兵。當夜二更船內 精兵殺上岸來,佔了烽火台,拿下了荊州。
公安守將傅士仁見荊州已失,又對失火之事對關羽懷恨在心,便到荊州投降了。孫權要他去南郡勸說糜芳,最後糜芳也投降了。
屯兵於陽陵坡的曹將徐晃得知東吳攻下了荊州,也出奇兵攻下了偃城、四冢。關平兵敗,逃回大寨告訴關羽,荊州已失,關羽卻不相 信。
徐晃兵到關羽寨前,關羽箭傷未好,仍親自出陣與徐晃大戰八十餘回合。曹仁也因曹操領兵前來相助,便殺出樊城,徐、曹兩下夾擊 ,關羽不敵敗走。
關羽引兵渡過襄江,探馬報說荊州失陷,又說公安、南郡守將投敵。關羽大怒。昏絕於地。待關羽醒來,便依趙累之見,一面派人往 成都求救,一面去奪回荊州,以為安身之地。
曹操見樊城已無危險,便不再追擊,反而觀看東吳與關羽交戰。此時,徐晃領兵來見,曹操因他殺得關羽棄寨而逃,親自出寨迎接, 並封他為南平將軍,駐守襄陽。
關羽行至荊州,正在進退無路時,得知呂蒙用計來瓦解他的軍心,許多將士半路而逃。便憤恨地說∶「我生不能殺呂蒙,死了也要殺了他!」
關羽率軍繼續向荊州前進,一路與吳軍不斷戰斗。走到一個山谷,被吳軍四麵包圍。關平見軍心已亂,勸關羽到麥城駐扎,讓廖化到上庸向劉封、孟達處求援。
劉封聽了廖化哭訴後,想前去解救關羽,但孟達卻盡說關羽的是非,使劉封一改初衷,不願出兵援救。廖化見哭訴無用,便往成都去了。
關羽身臨絕境,東吳便差諸葛瑾前來勸降,但關羽卻不為所動,說∶「若城破,最多一死而已。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 毀其節。我身雖死,卻可名垂丹青。先生不必多說,我要與孫權決一死戰!」諸葛瑾再三勸誘,最後仍然無功而還。
諸葛瑾回報孫權,呂蒙說他已有計策擒拿關羽,便讓朱然埋伏在麥城以北,潘璋引兵埋伏在臨沮。又令將士三面攻打麥城,只空北門 。
關羽不願困死麥城,欲從小路突圍前往西川。王甫勸他走大路, 關羽說就是有埋伏,他也不怕。王甫見他不聽,便與關羽哭別。
關羽率關平等二百餘騎,從麥城北門沖出。走沒多遠,遇朱然伏兵四面殺來,關羽逃往臨沮。行到決石地方,潘璋引伏兵截路,將關羽等人用絆馬索絆倒,關羽被馬忠捉了。
孫權愛關羽才德,勸他投降,關羽兩眼圓睜,厲聲大罵。孫權考慮良久之後,才叫人將關羽父子推出斬首。
呂蒙設計害了關羽,便覺心神不寧。一天,孫權為他慶功,他精神失常自稱關羽,要殺呂蒙報仇,喧鬧一陣後,便倒地而死。
張昭向孫權獻轉禍之計。孫權便依計把關羽的首級送與曹操。曹操明白孫權的用心,便將關羽的首級配上沉香木身軀,用王侯之禮安葬了。
關羽父子被害的消息傳到成都,劉備大叫一聲,昏倒在地。

『貳』 關羽敗走麥城體現了他的什麼

關羽的失敗是必然的,這存在三個方面的問題。
首先就是大勢,蜀國要想完成隆中對的戰略,佔領荊州是必須存在的一個條件。因為只有兩路齊出才能真正的威脅到曹魏,否則但憑漢中的地勢,很難真正讓曹魏傷筋動骨。漢中地區,哪怕威脅個長安都非常勉強,而荊州則可以直接威脅到許昌和洛陽。所以曹魏無法容忍蜀國得到荊州。而吳國,他們的地勢就決定了跟天下大勢無緣,三國時期江南地區還遠沒有達到可以威脅到北方地區的程度,畢竟中華文明從黃河流域發源,長江流域不論是人口還是經濟都有很大的差距。所以荊州也是吳國必爭之地,進攻上說,有了荊州,吳國也才有威脅曹魏的可能,這點和蜀漢一樣,退一步來說,有了荊州,才能保證自己的政治核心江南地區的安全。古代水戰中,順流而下是極大的戰略優勢。所以吳國也不能允許自己的咽喉被卡在別人手裡。

於是大勢就出來了,吳國必須要把荊州拿在自己手裡,才能保證不受制於人。而魏國不能允許蜀國得到荊州,因為蜀國的威脅更大,至於吳國么,問題不大。畢竟吳國缺乏騎兵,在華東平原廣袤的土地上,恩就是徐州那一大片土地,吳國對魏國毫無威脅。所以,魏吳的聯合就成了必然。

第二,就是關羽本人的問題。首先關羽輕視吳國,認為吳國對自己沒有威脅。他沒有看到吳國取得荊州的決心,認為吳國得到了南郡等地就已經滿足了。其次他窮兵黷武,在沒有得到益州方面支援的情況下,就貿然單獨發動戰爭,導致孤軍深入,雖然前期能夠取得一定勝利,但在曹魏受到威脅真正的開始發力之後,就面臨尷尬的境地。

第三,就是蜀漢內部的派系斗爭的問題。關羽的性格剛愎自用,在蜀國內部其實也是不受歡迎的。而當時劉備剛剛依靠荊州派系的力量奪得益州,可以想像的是荊州派系這時候已經成為最強大的派系。而謀求更大的政治利益的荊州派系,當然不願意被屬於原從派系的關羽來領導,更不願意被捲入這樣一場可能損害他們切身利益的戰爭中去。所以,表面上看是糜芳、博士仁這些奸臣投降,但實際上,是他們背後的世家豪族作出了選擇。糜家、蒯家這些傳統的荊州豪門選擇了背叛關羽。可能很多人覺得為什麼吳國和魏國進展那麼快,關羽前腳剛撤軍,後腳就只剩下麥城可以去了?這實際上就是世家豪族起到的作用。同時,在蜀漢內部,其它派系也不願意就這么看著荊州派系崛起成為蜀漢的主導。所以他們從中掣肘,讓蜀漢在這場戰爭中反應遲鈍。所以你看不到上庸的軍隊去援助荊州,也看不到漢中的軍隊進攻長安,分散曹魏的兵力。同糜芳、博士仁一樣,在這裡面的劉封、孟達兩人只是被背後的派系勢力推出來的執行者而已。

『叄』 關羽敗走麥城的前後都使用了哪些戰略計謀,越多越好

關羽敗走麥城的前後都使用了哪些戰略計謀,越多越好關於這個問題,我覺得 虛虛實實話『三國』系列:忠貞與智慧的化身(上)——諸葛亮其人其事 (甲)與名門醜女聯婚而提高知名度(乙)崛起——亂世夜空閃亮的新星(丙)瑜亮情結『四妒』萌殺機(丁)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戊)白帝託孤——如魚得水的君臣關系? -------------------------------------------------------------------------------- 有句俗諺說:『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這原本是在推崇集思廣益的功效,贊美集體智慧的好處,但是也等於把諸葛亮看成了個人智慧的最高標准,說諸葛亮是最受廣大社會群眾認同的智慧形象,說諸葛亮是一個封建時代最聰明的人,相信絕大部分的人都不會反對。 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里頭,諸葛亮、曹操、關羽並稱『三絕』或『三奇』,諸葛亮的『智絕』形象,不僅在華人社會里家喻戶曉,而且盛名遠播於世界。在國外,提起諸葛亮其人其事,不少外國朋友亦津津樂道。 近代著名學者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一書中,批評羅貫中塑造出來的諸葛亮形像是『多智而近妖』,也就是說,在羅貫中的筆下,集忠貞與智慧於一身的賢明政治家諸葛亮,不僅是一個忠臣、賢相的典型,是封建士大夫的理想楷模,更是一個足智多謀、神機妙算而近乎『妖異』或充滿『仙氣』的神師。 的確,隨著【三國演義】故事的流傳,這樣的諸葛亮形像也深入人心,代代相傳,歷久彌新,成為一個不朽的、彰顯著濃厚理想色彩的藝術典型。今天,藉著校刊篇幅,老師願意引領志同道合的同學們,一起來游歷神秘的『諸葛亮世界』,探討歷史與小說的『虛虛與實實』。 01 (甲)與名門醜女聯婚而提高知名度 按照陳壽和羅貫中的說法,諸葛亮本來是『琅琊陽都人』,根據學者考證,漢代的陽都,大概是在今山東省臨沂或沂南、沂水等縣。所以說,諸葛亮應是山東人,但在十幾歲少年時離開山東故鄉,客居隆中。劉禹錫『陋室銘』里有『南陽諸葛廬』句,諸葛亮『出師表』亦有『躬耕於南陽』句,指的就是這十年的隱居生活,這也是諸葛亮出道前的沉潛時期。 其實,諸葛亮在隆中隱居是『不甘寂寞的』,他關心天下大事,常以管仲、樂毅自比,身處亂世,卻渴望實現救亡圖存的理想。但他也深深知道,在當時門第觀念根深柢固的封建社會里,一個沒沒無聞的平民青年,沒有靠山、沒有烜赫家世,縱使有天大的才華,也不容易入仕去實現個人的政治理想?所以,聰明的諸葛亮就巧妙運用了『婚姻』這一絕招,來扭轉自己的劣勢。 大家都知道,諸葛亮稱得上是一個才貌雙全的俊男,而他的老婆卻是個丑婦。【三國志】裴松之注引用【襄陽記】記載說,沔南名士黃承彥對諸葛亮說:『聞君擇婦,家有醜女,黃頭黑色,而才堪相配,足下以為如何?』諸葛亮喜出望外,即刻答應。 在當時以『郎才女貌』或『才子佳人』為時興的傳統社會,諸葛亮這種逆向操作的擇偶方式,的確讓不少人感到訝異又惋惜,甚至加以嘲笑。有一句俗話:『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指的正是此事。 但因為新娘黃阿丑之父是沔南名士,又和荊州牧劉表及荊州望族蔡家有極為密切的親戚關系,所以當諸葛亮成為黃承彥的乘龍快婿之後,也馬上聲名大噪,與荊襄世族名流搭上線,受到他們的尊重。這也算是藉婚姻來提高知名度,作為踏入仕途的一塊『敲門磚』,亦不失為明智的『政治手腕』吧! 關於這位阿承之醜女,【三國演義】第一百二十七回,羅貫中說她『貌甚陋,而有奇才,上通天文,下察地理,凡韜略遁甲諸書,無所不曉。武侯在南陽時,求以為室。武侯之學,夫人多所贊助焉。』可見諸葛亮夫妻的才情還滿搭配的。 只是不知何故,他們長期不育,史載諸葛亮結婚時是二十七歲,以古人眼光來看已相當晚婚,一直到四十六歲才得子諸葛瞻。這其間,還曾將其兄諸葛瑾之子諸葛喬過繼膝下。《姓源韻譜》一書記載:『諸葛亮身長八尺,形細面粗,猶如松柏,皮膚枯槁,文理潤澤』,因此學者質疑,諸葛亮婚後長期無子,並不能完全歸咎於丑妻不育,而是與諸葛亮本身健康狀況不佳有關。 當然也有另一種說法:諸葛瞻是諸葛亮之妾所生的。因為諸葛亮給李嚴的信中曾提到:『吾受賜八十萬斛,今蓄財無余,妾無副服。』可看出諸葛亮是有納妾的,所以懷疑諸葛瞻不是丑妻所生,應該也算合理的懷疑。 02 (乙)崛起——亂世夜空閃亮的新星 諸葛亮婚後,與其岳父黃承彥之好友荊襄大名士-龐德公、司馬德操、徐庶、龐統等人來往密切,經常聆聽教誨,討論切磋,由於諸葛亮本人學識非凡,足智多謀,也博得了眾人的敬重。所以,當劉備在荊州訪求賢士,招兵買馬時,荊襄集團便把當地最傑出的人才-『卧龍』諸葛亮、『鳳雛』龐統,推薦給了劉備,諸葛亮為劉備設計了隆中路線,龐統也勸劉備早取益州,才能以東吳和曹操鼎足三分天下。 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人盡皆知,而劉備為何會三顧茅廬是因『徐庶走馬薦諸葛』的緣故,這些故事更是耳熟能詳,流傳不朽。【三國演義】第三十六回起,寫徐庶輔佐劉備,連續打敗曹軍,曹操遂將徐母綁票到許昌,模仿徐母筆跡寫信向其子勸降,徐庶性至孝,遂淚奔曹營。 劉備設宴為徐庶餞別,徐庶走了一段路後,又撥馬回頭,向劉備力薦諸葛亮,稱贊諸葛亮『有經天緯地之才,蓋天下一人也』,比管仲、樂毅還要厲害,勸劉備『急宜枉駕見之』,徐庶之言,讓劉備也想起司馬徽的話:『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而後才有三顧茅廬之舉。而三國演義也說,徐庶到曹營後,身在曹營心在漢,終生不發一言,不獻一計。徐庶侍母至孝和走馬薦諸葛的故事,留給三國演義讀者鮮明美好的印象。 事實上,根據學者考證,在劉備依附荊州劉表,屯兵新野之時,徐庶投奔到劉備門下,深受劉備器重,那時就向劉備推薦了好友諸葛亮。後來劉表病死,曹操趁機攻打荊州,劉表之子劉琮降曹,屯兵樊城的劉備慌忙南撤,當時徐庶與諸葛亮同在軍中輔佐劉備,曹操為得到徐庶,遂俘虜徐母脅迫他歸順。羅貫中故意顛倒史實時間,將諸葛亮出山的功勞全部歸給徐庶,這是與史實不符的。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及裴注引記述:徐庶母子本來就同住,徐母被曹操擄走後,徐庶很快就知情,曹操不需假冒筆跡求致,而且徐庶在曹營,一直做大官到曹丕黃初年間,官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試想,徐庶如果像羅貫中講的那樣『終生不發一言,不獻一計』,官運怎能如此亨通? 劉備三顧茅廬時,諸葛亮向他分析天下形勢,提出著名的《隆中對策》,所謂『近期戰略目標』是:取劉表之荊州,取劉璋之益州,與孫吳結盟抗曹;『遠期目標』則是:興師北伐、復興漢室正統雲雲。南宋朱熹曾向弟子推崇『歷代以數言定天下計者,首推諸葛亮的隆中對策』。 由於《隆中對策》部分策略應驗神速,所以能千古傳誦不絕。其實嚴格說起來,《隆中對策》應該不只是諸葛亮個人智慧的表現,而是他背後整個荊襄集團的集體智慧表現,因為諸葛亮出道前,長期受到眾多出類拔萃的荊襄賢士影響,耳濡目染之下,見識自然不凡。很快地諸葛亮便崛起政壇,成為亂世夜空里的一顆熠熠閃亮的新星。 03 (丙)瑜亮情結『四妒』萌殺機 【三國演義】里描寫赤壁之戰前後,周瑜曾對諸葛亮『四妒』,也就是說四次想要藉機殺掉諸葛亮,當然都沒成功。這四妒描寫極為精彩傳神,深扣人心: 一妒:發生在諸葛亮出使東吳,說服孫權結盟抗曹之後。 羅貫中為了『神化』諸葛亮,還加油添醋地虛構一段諸葛亮謁見孫權之前,舌戰東吳主和派群儒的情節,透過諸葛亮的口若懸河,雄辯滔滔,更襯托出東吳這群主降腐儒的迂腐鈍拙。 接著羅貫中又意猶未盡,再編造一段『諸葛亮智激周瑜』的故事。說魯肅引諸葛亮前去拜會周瑜,諸葛亮故意引證曹植《銅雀台賦》里的文句:『攬二喬於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說明曹操這個好色之徒覬覦江東二喬的美色,只要把這兩位美女送給曹操就可以求和了。(按:二喬是喬國老的女兒,當代著名的美女,大喬嫁給孫權的哥哥孫策,小喬嫁給周瑜)果然周瑜一聽,怒發沖冠,咬牙切齒道:『老賊欺吾太甚!吾與老賊勢不兩立!』 其實,根據【三國志】有關傳記記載,諸葛亮出使東吳,對孫權深入分析天下大勢後,更加堅定了孫權主戰的決心,馬上派周瑜、程昱等人率領軍隊與劉備聯合抗曹。這過程根本沒有『舌戰群儒』和『智激周瑜』的記載。 至於曹操在長安築銅雀台落成後,曹植寫《銅雀台賦》,根本就是赤壁之戰以後的事。何況所謂『二喬』,指的只是『兩座飛橋』,根本不是指江東那兩個美人兒。 【三國演義】第三十四回寫曹操曾掘出一銅雀,認為是吉兆,故命人建台慶賀。曹植建議他老爸,除了銅雀台外,應該再增建玉龍台、金風台,再建造兩條飛橋,橫空而上,連接三座屬台,方顯出氣派非凡。古代漢語中,『橋』與『喬』相通,羅貫中故意顛倒史實發生時間之先後,安排諸葛亮巧妙地曲解這二字,來激怒周瑜。 等到孫權決計抗曹之後,周瑜嫉妒諸葛亮料事如神,能夠預知孫權的心思,若不及早除掉他,日久必為江東禍患,後因魯肅勸解,周瑜才沒有下手。 二妒:發生在三江口破曹之前。 讀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諸葛亮兄弟三人分別侍奉不同的陣營,諸葛亮仕蜀,其兄諸葛瑾仕吳,其弟諸葛緒仕魏。話說周瑜請諸葛瑾去勸諸葛亮仕吳,沒想到勸降不成,反被諸葛亮以劉備才是漢室正統來道德勸說,勸其兄改仕劉備。 諸葛瑾回報周瑜此事,周瑜因此對諸葛亮懷恨在心,存心謀殺之,以絕後患,又恐貽人話柄,遂想到一招借刀殺人的惡計,故意令諸葛亮領兵劫燒曹軍防範嚴密的聚鐵山糧草,個性敦厚的魯肅知情後,於心不忍,還特地前去探看諸葛亮,以言挑之,結果被諸葛亮利用來當『傳聲筒』,用『激將法』使周瑜自己收回成命,破解了危機。 三妒:發生在蔣干替曹操當說客不成,反而中了周瑜的反間計,使曹操誤殺東吳水師降將蔡瑁、張允之後。因為諸葛亮早已洞悉這是周瑜計謀,使周瑜老羞成怒:『若不殺此人,哪裡顯我!』於是故意刁難諸葛亮,要他在十天之內造出十萬枝箭,否則軍法伺候。結果諸葛亮巧施『草船借箭』之計,又一次化解了周瑜的殺機。 其實,諸葛亮『草船借箭』故事編造得很粗糙,不僅於史無據,也經不起推敲。試想:魯肅如何能瞞過周瑜幫諸葛亮調動二十隻『輕快船』,每船各需准備草束五千餘個及布幔,而且二十隻船要以長索相連,要完成『頭西尾東』、『調轉回頭』、『頭東尾西』這三個過程,這麼簡單嗎? 但是歷史上卻真的有『草船借箭』的記載,只是主角不是諸葛亮而是孫權,時間也不是在赤壁之戰前,而是在赤壁之戰後。【三國志】孫權本傳記載:建安十八年(公元二一三年),孫權與曹操相拒於濡須。孫權乘大船觀軍,曹操令弓弩齊發,亂箭射插在船身上,致使大船偏重傾斜幾乎翻覆。 羅貫中為了凸顯諸葛亮之智絕形象,遂將『草船借箭』的時間提前了五年,將孫權的事跡移花接木到諸葛亮身上,而且還大大誇張渲染了受箭的數量。 四妒:發生在諸葛亮借東風之時。諸葛亮設七星壇,選定良時吉辰,齋戒沐浴,身披道衣,跣足散發,登壇祭風,霎時間東南風大起。 周瑜駭然道:『此人有奪天地造化之法,鬼神不測之術,若留此人,乃東吳禍根也,及早殺卻,免生他日之憂。』於是急喚帳前護軍校尉丁奉、徐盛:『各帶一百人,分兩路到南屏山七星壇前,休問長短,拏住諸葛亮便行斬首,將首級提來請功。』 沒料到諸葛亮早已洞悉周瑜居心叵測,必來加害,所以事先安排好趙雲駕船來接應。趙雲拈弓搭箭,立於船尾,對著徐盛大叫:『吾乃常山趙子龍也,奉令特來接軍師,你如何來追趕?』話才說完,就一箭射斷了徐盛船上篷索,那篷墜落下水,其船便橫,無法前進,趙雲卻已拽起滿帆,乘風而去。周瑜見加害諸葛亮之計難以得逞,悻悻難安。 羅貫中筆下的周瑜,是一個度量狹窄,爭強好勝,浮躁善妒的人,心中存有『既生瑜,何生亮』濃濃的『瑜亮情結』,以致『四妒』萌殺機。羅貫中將周瑜描寫得如此不堪,只不過想藉以襯托出諸葛亮氣度恢弘,謹慎穩健,深謀遠慮的智慧形象罷了。然而,史實里的周瑜真的是如此嗎?是否該還給周瑜一個公道? 【三國志】周瑜本傳,陳壽贊美他是『性度恢廓,大率得人』。孫權說他『雄烈,膽略兼人』。呂蒙更是對周瑜推崇備至,贊譽周瑜和魯肅『建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實奇才也』。司馬光在【資治通鑒】里記述赤壁之戰時,也對周瑜評價甚高,說他軍容整肅,面對強敵壓境,猶能指揮若定,以寡勝眾,充分表現出為優秀軍事家智勇兼備的特質。 小說家筆下之人物,與史實竟有如此大的落差,若非詳細推究,真的要冤枉周瑜了,然而,羅貫中又何苦如此扭曲周瑜的形象,還不是為了要藉瑜亮二人的鬥智斗勇,來烘托諸葛亮神機妙算、未卜先知的智絕形象。 04 (丁)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這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當年憑吊夔州八陣圖寫下的一首詩。 歷史上,諸葛亮以善於操演八陣圖而名聞於世。【魏略】記載,司馬懿在實地考察了諸葛亮的八陣營地後,感慨道:『此乃天下奇才也!』 在羅貫中的筆下,諸葛亮是神仙化身般的人物,他在魚腹浦所布下的八陣圖,自然也神秘之極,是克敵致勝無與倫比的超級法寶。 【三國演義】里說,陣內『常有氣如雲,從內而起』;陣內怪石嶙峋,濤聲怒吼。入陣,則狂風大作,『一霎時,飛沙走石,遮天蓋地』,陷者休想出陣。據說,東吳大將陸遜險些就喪命在八陣圖中。後來,諸葛亮北伐時,也曾以八陣圖擊敗司馬懿。直到諸葛亮死後,他的傳人姜維也曾以八陣真訣,擺過八陣圖來對付魏將鄧艾。 至於什麼叫做『八陣圖』,是諸葛亮首倡的嗎? 根據學者考證,『八陣圖』並不是諸葛亮所首創,早在一九七二年中國山東銀雀山漢墓出土的竹簡《孫臏兵法》中已有專門的『八陣篇』。唐代杜佑【通典】也認為八陣圖始源於黃帝之世。但是諸葛亮卻曾施展過一種奇特的兵法陣圖,卻是史有明載,陳壽在【三國志】中不是明明白白地寫道:諸葛亮『推演兵法,作八陣圖,鹹得其要』嗎? 【三國演義】寫諸葛亮的岳父黃承彥為陸遜指點迷津時,對八陣圖是這樣介紹的:『反覆八門,按遁甲休、生、傷、杜、景、死、驚、開。每日每時,變化無端,可比十萬精兵……變化無窮,不能學也。』 我曾閱讀過一篇現代軍事史家對『八陣圖』的研究文章,大意是說: 『八陣圖』是按照八卦原理布置兵力,分八門。其中『生、景、開』是吉門;『休、傷、杜、死、驚』是凶門。 全陣用一萬四千馬軍,分為二百八十隊,每隊五十人。還有部署一萬步軍,列為兩百隊,每隊亦為五十人。每個步兵佔地兩步,每個馬軍佔地四步,十人為一列,面對面、背靠背,相互配合,可以輪換休息。 另外,以石塊或輜重構造掩蔽和障礙。如此布兵行陣,迂迴曲折,變化多端,通過迷惑敵人來打擊敵人。 所以,綜合這些古今典籍文章的說法,應該可以這麼講:『八陣圖』乃是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一種形式奇特,威力強大,復雜多變的軍事陣仗法則。雖非諸葛亮首創,卻因諸葛亮而陣名大噪! 05 (戊)白帝託孤——如魚得水的君臣關系? 關羽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被孫權的軍隊擒殺於臨沮。劉備悲憤莫名,為替義弟報仇而出師伐吳,結果在夷陵之役慘敗,負傷逃到白帝城,自覺沒有顏面再回到成都,從此染病不起。 臨終前,劉備召諸葛亮到永安宮『聽受遺命』,囑咐他的三個兒子:太子劉禪、魯王劉永、梁王劉理,來拜見諸葛亮,命三子必須『以父事丞相,不可怠慢』。,並且將太子託付諸葛亮道:『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若其不才,君可自取。』這番話,嚇得諸葛亮即刻泣拜於地道:『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率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三國演義】第八十五回這段『白帝託孤』的故事,基本上與【三國志】的『諸葛亮傳』所記載的一致,可見不是小說家杜撰出來的情節,對此,惹得古今有不少研究三國歷史的學者議論紛紛。 有人贊美劉備君臣相得之切,也有人認為劉備會講這樣不尋常的話,是因為深知其子劉禪的暗弱無用。當然,更有人認為劉備說:『若其不才,君可自取』一語太不可思議,簡直是『亂命、虛傷、玩弄權術』。因為在當時中國封建社會里,血緣宗法制度的繼承原則是:『傳子以嫡不以長,傳嫡以長不以賢』,所以劉備講這句話,可看做是託孤者在玩弄的權術,故意用此來堵絕受託者的篡逆之思。 說劉備與諸葛亮感情很融洽,【三國志】諸葛亮傳有記載:在『隆中對策』提出之後,劉備與諸葛亮『情好日密』,引起劉備的結拜兄弟關羽和張飛吃醋,劉備還跟他們說:『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 的確,劉備和諸葛亮都具備了明君和賢相的某些特點,而【三國演義】的主題,也可從追慕聖君賢相魚水和諧這方面尋出脈絡。但是,王夫之在【讀通鑒論】中卻對劉備與諸葛亮這段『如魚得水』的情誼提出質疑。他認為劉備仍對諸葛亮心存芥蒂,懷疑諸葛亮因其兄諸葛瑾仕吳的關系而私心偏向孫吳,故對諸葛亮之信任,比不上對關羽之信任,甚至也不如孫權之信任諸葛瑾。所以,白帝城託孤時之遺言,乍看是剖肝瀝膽的肺腑之詞,其實不然,『君可自取』一言,實則包含著劉備的疑慮不安。 事實上,王夫之的懷疑是滿合理的,當初劉備執意伐吳為關羽報仇,諸葛亮作為劉備身邊的頭號軍師,應該知道此役具有高度危險性,不容易成功,但為何只稍稍諫阻就不再言語,而沒有竭力勸阻呢?因為諸葛亮身處『瓜田李下』,立場相當尷尬。前面已說過,諸葛家中三兄弟,分別事奉不同的陣營,諸葛亮仕蜀,其兄諸葛瑾仕吳,其弟諸葛緒仕魏,可謂『三國之重望,集於一門』。所以無論諸葛亮怎樣費盡唇舌勸阻,可能只會招惹劉備的懷疑與不悅,不如保持緘默來得好。由此可見,劉備與諸葛亮的君臣關系,在如魚得水的表象背後,可能隱藏的是『長使英雄淚滿襟』那種不足為外人道的辛酸! 當然,近代不認同王夫之這種看法的學者亦大有人在,一般皆認為後人不宜以小人之心來度君子之腹,因為在動盪不安的三國時代,考證史籍,不乏掌權者臨終向親信幕僚託孤的情節發生,甚至申明『君可自取』者亦有之,如:孫策臨終向張昭託孤,劉表病危托國於劉備,陶謙臨死命人迎劉備雲雲。然而這些舉動亦顯然違背了封建制度『明君臣之分』的宗法原則,所以,到底白帝城託孤的真相為何?恐怕永遠是眾說紛紜,費人猜疑的歷史懸案了。 -------------------------------------------------------------------------------- 虛虛實實話『三國』系列:忠貞與智慧的化身(下)——諸葛亮其人其事 (己)七擒七縱孟獲,水分太重?(庚)街亭之失——孔明揮淚斬馬謖(辛)諸葛亮『空城計』始末(壬)神秘的『木牛流馬』讓老丈人失蹤?(癸)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子)生為興劉尊漢業,死猶護蜀葬軍山(丑)死諸葛真的能嚇走活仲達嗎? -------------------------------------------------------------------------------- 01 (己)七擒七縱孟獲,水分太重? 【三國演義】第八十七回到九十回,羅貫中以較重的篇幅,描寫劉備死後,蜀國西南的少數民族蠢蠢欲變,孔明對南蠻王孟獲實施『攻心為上』戰略,先後七次擒住他,再七次將之釋放,終於使孟獲心服口服地歸順,這『七擒七縱孟獲』的精彩戰役是孔明南征勝利的關鍵: 第一次,孔明命王平、關索出戰詐敗,引誘孟獲追趕,再令趙子龍、魏延等大將抄其後路,將孟獲生擒。 第二次,孟獲的部將董荼那因為曾受孔明釋放之恩,不願與蜀軍交鋒,不戰而退,被孟獲責打,乃與眾酋長協力縛綁孟獲,送交孔明處置。 第三次,孟獲密令其弟孟優假裝投降,想要里應外合,偷襲蜀軍,被孔明識破奸謀,遂將計就計,命人灌醉孟優,以逸待勞大敗前來劫寨的孟獲,孟獲落荒而逃,被化裝成蠻兵的馬岱用計誘擒。 第四次,孔明詐敗退兵,孟獲躁急追趕,孔明早已暗令趙子龍攻其後方,孟獲大敗,率領十餘騎兵奔逃,半途卻與孔明狹路相逢,孟獲欲奮力擊殺蜀軍,卻失足掉入陷阱而被擒。 第五次,銀冶洞主楊鋒因不滿孟獲繼續對抗孔明,與其五子率兵三萬,詐稱願協助孟獲對抗蜀軍,孟獲大喜,設宴相待,結果酒醉被擒於席上,送交孔明。 第六次,孟獲請木鹿大王相助,孔明以木刻彩畫巨獸嚇退其真獸,大破孟軍,孟獲之妻弟綁縛一位洞主,偽稱已擒住孟獲要獻給孔明以邀功,欲藉機近距離刺殺孔明,被孔明識破,一並擒之。 第七次,孔明火燒兀突骨所率藤甲兵,又設下伏兵打敗孟獲,孟獲單騎突圍,又被馬岱生擒。這時,孟獲方才心服口服,向孔明俯首謝罪道:『丞相天威,南人不復反矣!』 盡管羅貫中的彩筆刻意渲染諸葛亮這段『七擒七縱』的神話,但是記載三國歷史最權威的著作【三國志】里,陳壽卻沒有記述這段故事,連孟獲這個人也隻字未提。而且【三國志?張嶷傳】里也提到,南征之後的南夷諸郡並不平安,『南夷復叛,殺害守將』的噩耗屢有傳聞,由此可見,諸葛亮『攻心為上』的戰略以及『七擒七縱』之真實性,不免讓人質疑。 然而,諸葛亮在北伐前曾有南征之舉,卻是不容否認的。唐朝詩人胡曾留下一首『瀘水』詩:『五月驅兵入不毛,月明瀘水瘴煙高;誓將雄略酬三顧,豈憚征蠻七縱勞。』正是贊頌諸葛亮不避艱險,率軍南征,『五月渡瀘,深入不毛』的故事。 至於諸葛亮是否曾經活捉過當時『夷漢所並服』的南蠻王孟獲,根據眾多學者的研究資料顯示,確實是史有其事,不容否認,但是卻不太可能像羅貫中所說的『七擒七縱』,因為屢縛屢遣,未免太兒戲,況且諸葛亮當時主要任務在於北伐曹魏,豈有將寶貴的時間和兵力耽延浪費之理?所以這當然又是羅貫中灌水的傑作了。 02 (庚)街亭之失——孔明揮淚斬馬謖 公元228年,街亭之役馬謖慘敗,使蜀軍失掉進攻的據點,不僅重挫了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大業,也種下蜀漢軍勢發展大不利的敗因。 街亭古戰場到底在哪裡?查閱【辭海】雲:『街亭,古地名,亦稱街泉亭。故址在今甘肅省庄浪東南隴城鎮。』【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六回,對這場攸關北伐成敗的戰爭著墨不少。大意是說:魏明帝命司馬懿為都督,張郃為先鋒,出兵街亭,諸葛亮命參軍馬謖為主將,王平為副將,率兵兩萬五千鎮守街亭。馬謖自恃其熟讀兵書,十分輕敵,臨戰前違背諸葛亮的叮嚀,拒絕副將王平的苦勸,生搬硬套兵法『置之死地而後生』的道理,放棄有利地形而屯兵山上,搶占制高點,卻因缺乏應變能力,被魏軍大舉圍山,截斷糧道,以致軍心大亂,士兵下山降魏者甚多,司馬懿趁機放火燒山,馬謖只得率領殘兵殺下山來,向山西奔逃,街亭遂被魏軍攻佔。 有一句三國歇後語:『馬謖用兵——言過其實』。這話原本是劉備臨終時告誡諸葛亮的。馬謖自幼熟讀兵書,才氣過人,喜好談論軍計,但劉備在世時,認為馬謖誇誇其談,不夠踏實,只不過是像趙括那類型的人物,專會『紙上談兵』罷了,所以曾提醒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沒料到諸葛亮卻忽略了劉備的忠告,相當器重馬謖,甚至『獨排眾議』拔擢馬謖作為北伐的先鋒大將。 街亭慘敗後,隴右三郡得而復失,諸葛亮只好引兵退回漢中,一出祁山宣告失敗。事後,為了嚴明軍紀,諸葛亮上表請求自貶三等,承認自己身為三軍主帥卻『明不知人』、『受任無方』、『不能訓章明法』,而且下令斬首馬謖,當劊子手將馬謖首級取來給諸葛亮勘驗時,諸葛亮忍不住痛哭失聲,大小將士也無不垂淚,這就是三國故事裡著名的情節『孔明揮淚斬馬謖』雲雲。 其實,羅貫中【三國演義】說街亭之戰魏軍主帥是司馬懿,卻與正史記載大有出入。翻查【三國志】里的史料,『馬謖傳』說:馬謖『與魏將張郃戰於街亭』,『諸葛亮傳』說:『魏明帝西鎮長安,命張郃拒亮,亮使馬謖督諸軍在前,與郃戰於街亭』,『張郃傳』也說:『拒亮將馬謖於街亭』雲雲,可見街亭之戰魏軍主帥是張郃,根本不是司馬懿。但是羅貫中大概認為諸葛亮敗給張郃,有損諸葛亮形象,所以故意安排司馬懿擔任主帥,將張郃降為先鋒,藉以提高諸葛亮對手的規格。 03 (辛)諸葛亮『空城計』始末 【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寫諸葛亮得知街亭失守後,立刻做好大軍撤退安排,親引五千士兵到西城縣(今甘肅省天水附近)搬運糧草。忽然飛馬報告司馬懿率領十五萬大軍望西城縣蜂擁而來,當時,諸葛亮身邊並無一員大將,只有一群驚嚇得臉色煞白的軟弱文官,所引五千名士兵,也已分一半搬運糧草去了,城中僅剩二千五百名士兵,要迎戰或撤兵皆是兩難。在此進退維谷之際,諸葛亮乃指揮若定,部署空城計,情節如教科書所敘述雲雲。 事實上,在許多相關的三國史籍里,並沒有『司馬懿中過諸葛亮空城計』的記載。只有東晉王隱的【蜀記】里刊載一段西晉初年郭沖的話,(郭沖是司馬懿之子司馬駿的部下)。郭沖說:諸葛亮屯兵陽平時,派魏延諸軍並兵東下,只留一萬人守城。司馬懿率領二十萬大軍前去迎擊

『肆』 走麥城是指軍事上的打什麼仗

名將名帥打了敗仗,而且走向了末路,就是走麥城
比如拿破崙在滑鐵盧失敗就是走麥城

『伍』 關羽「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這兩件事體現了他哪些軍事能力的不足呢

我覺得關羽只能是元帥帳下的武將,不能是統帥。他對失荊州的粗心失去麥城表明關羽缺乏綜合能力。

當諸葛亮集結軍隊支援劉備,時,他離開了關羽鎮的守荊州。諸葛亮帶著軍事顧問馬良和軍事指揮官周倉, 廖化, 關平和糜芳離開了關羽這些人都是老闆。

忠誠是沒問題的,但是劉備和諸葛亮知道這些人有多能幹。

這樣的人不可能把戰略變成隆中。但是諸葛亮,劉備,給了關羽足夠的權利和時間。

關羽從守荊州到麥城用了十年時間。

後來一定是軍隊追擊它,所以關羽失敗了,所以關羽的襄樊戰役就是死局。

『陸』 關於走麥城時,其他將士在哪裡

關於樓主的疑惑,小狼仔細翻閱《三國志》,又查看其他資料,現史實事件真相大概如下:

關羽圍攻襄陽、樊城的目的和時間

關羽不是為了了配合劉備在西川軍事行動,以荊州軍的攻擊來減輕劉備在漢中的壓力,乃是關羽擅自發動。

《三國志•武帝紀》:秋七月,以夫人卞氏為王後。遣於禁助曹仁擊關羽。八月,漢水溢,灌禁軍,軍沒,羽獲禁,遂圍仁。使徐晃救之。

這就是說,曹操是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秋七月才派於禁南下,八月間發生了「水沒七軍」之事,結果於禁被俘,曹仁被關羽圍困在樊城。

既然劉備在這年夏天就已經穩穩地佔據了漢中,那麼關羽為什麼在秋天仍然發動這么大規模的攻勢呢?是不是關羽的軍事行動跟劉備的軍事行動之間毫無關系呢?關羽與曹仁的戰斗究竟是何時打響的呢?

關於關羽對曹仁作戰的早期情況,特別是在水淹七軍之前的戰爭情況,史書上的記載並不詳細,不論是投入的兵力,還是戰斗時間等都難以找到明確的記載,但我們還是能從《三國志•呂蒙傳》中找到一些線索:後羽討樊,留兵將備公安、南郡。蒙上疏曰:「羽討樊而多留備兵,必恐蒙圖其後故也。蒙常有病,乞分士眾還建業,以治疾為名。羽聞之,必撤備兵,盡赴襄陽。大軍浮江,晝夜馳上,襲其空虛,則南郡可下,而羽可禽也。」遂稱病篤,權乃露檄召蒙還,陰與圖計。羽果信之,稍撤兵以赴樊。魏使於禁救樊,羽盡禽禁等,人馬數萬,託以糧乏,擅取湘關米。權聞之,遂行,先遣蒙在前。蒙至尋陽,盡伏其精兵舳艫鹿中,使白衣搖櫓,作商賈人服,晝夜兼行,至羽所置江邊屯候,盡收縛之,是故羽不聞知。遂到南郡,士仁、麋芳皆降。

在上面這段文字中,雖然沒有具體的年月描述,但我們從事件的前後順序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關羽先進攻樊城,但在公安和南郡都留了相當的守軍,然後呂蒙才用計使得關羽放鬆警惕,使關羽把幾乎全部的兵力都投入到前線,再然後才發生曹操派於禁助曹仁和水沒七軍以及後來東吳的偷襲等等。從這個時間順序來看,於禁應當是在關羽全力攻打樊城的情況下才被派去增援曹仁,繼而全軍覆沒的。

那麼,關羽最初與曹仁開戰同水沒七軍之間就有一個時間差,在這段時間內,發生了呂蒙誘騙關羽傾巢而出導致曹操派於禁助曹仁的事件,但這段時間究竟有多長,我們仍然不得而知。這就需要參考更多的史料來進行推敲了。

《三國志•於禁傳》中有這樣一段:建安二十四年,太祖在長安,使曹仁討關羽於樊,又遣禁助仁。秋,大霖雨,漢水溢,平地水數丈,禁等七軍皆沒。這段文字很清楚地表明,曹仁與關羽開戰的時間應當是在建安二十四年的某個月,而這個月,曹操剛好在長安。那麼,在建安二十四年,曹操是什麼時候在長安的呢?

秋七月,治兵,遂西征劉備,九月,至長安。——這是《三國志•武帝紀》的一段,講的是建安二十三年,曹操率軍親征劉備,並於九月將大軍開至長安的事。而在《三國志•武帝紀》關於建安二十四年有這樣的一段:三月,王自長安出斜谷,軍遮要以臨漢中,遂至陽平。備因險拒守。夏五月,引軍還長安。秋七月,以夫人卞氏為王後。遣於禁助曹仁擊關羽。八月,漢水溢,灌禁軍,軍沒,羽獲禁,遂圍仁。使徐晃救之。……

這樣看來,曹操在建安二十四年的正月至三月間以及五月到十月(十月曹操到達洛陽)這段時間在長安。綜合前面的分析,我們可以提出一個這樣的論點,那就是,如果關羽和曹仁的戰斗是發生在三月之前,那麼我們可以認為關羽是在配合劉備西線的戰事,而如果樊城的戰事是在五月之後才展開,由於這時劉備已經穩住漢中,那麼關羽的軍事行動就不應當是為配合劉備而進行的了。

現在問題的焦點有一個:那就是曹仁與關羽是何時開戰,或者說,曹仁是何時接到曹操討關羽的命令的?是在三月前還是在五月後?

我們結合曹操生平的作戰來看,會發現他有一個特點,就是絕不輕易兩線作戰,何況是大規模的兩線作戰,更是不可能由他主動發起。其實不要說曹操,就是劉備本人,其實也是不會輕易兩線作戰的,何況是面對像曹操這樣的強敵。所以可以基本斷定,曹操令曹仁討關羽應當是在建安二十四年五月之後,也就是他從漢中撤兵回到長安,漢中戰事宣告結束之後。

既然關羽攻打襄陽、樊城的目的不是要配合劉備西線的戰事,那關羽這次軍事行動的目的是什麼呢?筆者以為,只有兩種可能,一是劉備在漢中獲勝後想趁熱打鐵、乘勝追擊,於是命令關羽在荊州發動攻勢。另一種可能則是,這次大打出手,並不完全在劉備的掌控之中,而是關羽為了立功而採取的獨立軍事行動。

先看第一種可能,劉備即位漢中王後,派劉封、李嚴、孟達等人攻取房陵、上庸、西城等地,但如果關羽的軍事行動與劉封等人的軍事行動是一體的,那麼作為協同作戰的部隊,相互間是需要有一定的配合的,但史書卻記載:自關羽圍樊城、襄陽,「連呼封、達,令發兵自助。封、達辭以山郡初附,未可動搖,不承羽命。」

從劉封、孟達不承羽命看,劉備給他們的任務僅僅是攻佔房陵、上庸和西城三郡,而沒有奪取樊城的計劃,事實上,劉備為奪取漢中也是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的,不適於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再次發起大規模的戰事。因此,在這兩種可能中,筆者認為,關羽擅自發動進攻的可能性最大。

我們翻閱《三國志•先主傳》不難發現,關於關羽攻襄陽、樊城一事的記錄有別於其他的戰役,在相關的記載中,我們看不到任何有關劉備給關羽下令的記載,這是關羽攻襄陽、樊城一事的一個疑點。那麼,關羽有沒有可能擅自發動這么一場大規模的戰役呢?答案是肯定的,有。

還在劉備領兵入川的時候,就已經「拜羽董督荊州事」,將荊州事務悉數交給關羽打理了,而且劉備即位漢中王之後,以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而張飛雖說是拜為後將軍,卻只是假節,假節鉞與假節雖說只是一字之差,但在權力上卻相差甚遠。假節只擁有對低級軍官的生殺大權,而假節鉞中的鉞,卻是王權的象徵,某種程度上相當於代替劉備親征。假節鉞在三國時代出現得並不多,可以說是屈指可數,尤其是蜀漢集團,可以說是絕無僅有,除了關羽,似乎沒有第二個人享有這項權力,關羽在劉備心中的地位,由此也可見一斑。

既然關羽擁有這么大的權力,這么高的地位,那他顯然也是需要以實際的表現來證實自己的實力的。但事實上關羽立功的機會卻並不多,平定西川,他沒份參加,攻克漢中,他也沒份參加。作為一名征戰沙場多年的武將,對於功名的渴求是不言而喻的,如果我們還記得關羽在被任命為前將軍時那句憤怒的「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見《三國志•費詩傳》)的話,我們就不難想像,當看到黃忠因為漢中一戰的功勞而與他漢壽亭壽幾乎平起平坐時,關羽關君侯對一場勝利的渴望會是何等的強烈——而這,正是筆者所認為的,關羽之所以發動對襄陽、樊城的攻勢,並且在久攻不下之時鋌而走險,傾巢出動的原因。

劉備為何不發援軍?

原因很簡單,劉備壓根就沒得到關羽的求救信,可以想像「劉皇叔」他老人家剛收到荊州丟失的消息,還在郁悶,老關如此大事為何不先打聲招呼?此外,他的軍隊已不是上回和東吳爭奪荊州之時屯集在江州、永安一線,而是全在漢中,要調動起來可不是幾天就可完成的。事實證明劉備伐吳時「秋七月,遂帥諸軍伐吳」,先鋒四萬直到「二年春正月,先主軍還秭歸,將軍吳班、陳式水軍屯夷陵,夾江東西岸。」可見大軍的調動極其不易,這還是在糧草准備充足的情況下進行的,因此劉備不發兵救關羽論調是不切實際的空談,至少關羽得給劉備准備援兵的時間!如何爭取?辦法只有一個----死守!

那麼直到關羽敗亡前劉備帳下諸將在幹嘛呢?

張飛:劉備平定劉璋後「以飛領巴西(郡治閬中)太守。」及「先主為漢中王,拜飛為右將軍、假節。」待劉備伐吳時張飛「率兵萬人,自閬中會江州。」被部將張達、范強所害,傳首孫權。

馬超:因為馬超的到來使得成都劉璋提前投降,功勞大,劉備「以超為平西將軍,督臨沮,因為前都亭侯。」及劉備自立「為漢中王,拜超為左將軍,假節。」雖然官越當越大,可是馬超的心裡總是充滿陰霾,《三國志·彭羕傳》記載:「超羈旅歸國,常懷危懼」「章武元年(238年),遷驃騎將軍,領涼州牧,進封犛(lí) 鄉侯。二年(239年)卒,時年四十七。臨沒上疏曰:『臣門宗二百餘口,為孟德所誅略盡,惟有從弟岱,當為微宗血食之繼,深托陛下,余無復言。』」馬超的一生才是真正的悲劇~!!

黃忠:「益州既定,(劉備)拜為討虜將軍」
緊接著當上征西將軍,219年因漢中之戰立下斬殺夏侯淵的大功,封為後將軍,與關羽等爵位並列,又賜爵關內侯。第二年病故。

趙雲:先是和諸葛亮一起鎮守荊州。劉備進攻劉璋時,被呼召諸葛亮率領趙雲與張飛齊來。「至江州。分遣雲從外水上江陽,與亮會於成都。」成都克下,當上翊軍將軍。之後就沒動靜了。到了建興元年(233年)後主劉禪繼位後,為中護軍、征南將軍,封永昌亭侯,遷鎮東將軍。

諸葛亮:劉備入主益州後受任「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每每劉備出兵征伐,諸葛亮便負責鎮守成都,為劉備「足食足兵」,如漢中之戰就替劉備提供軍資。

『柒』 "走麥城"是怎麼來的

歷史故事
漢建安二十四年,蜀將關羽在敗走麥城時為吳將截獲,被斬於臨沮。後以"走麥城"喻陷入絕境。

東漢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蜀將關羽失守荊州,退守麥城,在此演出了一場千古悲劇。麥城因此聞名中外。麥城現留有殘垣斷壁。南北長600米,寬100米,高30米,似一座小山,橫卧在沮水河畔。

公元218年10月,南陽百姓因不堪剝削暴動,宛守將侯音乘機叛亂,致函關羽求助;關羽反映遲鈍,侯音為曹仁所擒殺。

219年7月,關羽受劉備取漢中勝利鼓舞,北上取襄樊;曹操以於禁為將,督7軍救曹仁,同時命徐晃率軍進駐宛城。8月,山洪爆發,淹於禁等7軍,關羽乘機攻擊,龐德不降被殺,於禁投降;曹仁沉白馬堅守樊城。關羽以偏將攻襄陽,自己親自攻打樊城,並於樊城北布下陣地,以防北方曹軍援兵;同時派人向附近郡縣策反,荊州刺吏胡修、南鄉太守傅方投降,許昌以南部分官吏也暗中策應關羽;陸渾人孫狼聚眾暴動,響應關羽,鄴城魏諷乘機企圖發動政變;即所謂「威鎮華夏」。

曹操聽取司馬懿、蔣濟等人意見,與孫權結盟,同時命徐晃率軍救曹仁,並命名將張遼火速援曹仁。孫權故意派陸遜代呂蒙,關羽大意,遂抽走荊州部分守軍;閏十月,孫權令呂蒙為大督,率軍襲取江陵,孫皎後繼,另派右護軍蔣欽督水軍進入沔水(漢水),防關羽順流而下。呂蒙至尋陽(今湖北黃梅西南),將戰艦偽裝成商船,兵士扮為商人,晝夜兼程。

至公安,迫蜀守將傅士仁歸降,繼用傅士仁勸降了江陵守將糜芳,並厚待關羽將士眷屬,釋放關羽俘獲的魏軍將士,撫慰百姓。同時,令陸遜進至夷陵(今宜昌境),西防劉備。徐晃到前線後,與曹仁取得聯系,曹仁軍士氣大增;為離間孫劉,從中漁利,乃令部將將孫權來信射入關羽營中,關羽見後,猶豫不決,軍心動遙徐晃乘機大舉進攻關羽據點,大破關羽,並乘機打通樊城路線。是時,洪水退,曹仁引軍配合徐晃攻擊關羽,文聘從水路短關羽糧道,關羽節節敗退。關羽知荊州已失,急忙退軍,士兵得知家屬獲厚遇,士氣劇降;後關羽敗亡麥城。

麥城

在湖北省,當陽市兩河鄉境內,距市平陽鎮20餘公里。為東周時楚國重要城邑,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3年)昭丘縣治所在地。清同治《當陽縣志》記載:「麥城在縣東南五十里,沮漳二水這間,傳楚昭王所築。三國時,關羽為孫權所襲,西走麥城即此」。

『捌』 三國中「走麥城」中體現關羽什麼特點

他集忠於君,善與友,正義,武力,智慧,勇氣,毅力,大志於一身。他集驕傲,狂妄,輕敵,自大於一身.
關羽,河東解良人。在與劉備結拜之前一直亡命江湖,屬於亡命之徒,亡命奔涿郡。勇冠三軍、萬人敵……這些都說明亡命之徒的特點,比如許楮、臧霸等人都屬於此類。但是關羽有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亡命之徒,最重要區別於張飛等人的是他還治《春秋》。所以不管當時的人還是後世的人,都認為他是比張飛這種一般意義上的匹夫之勇高出一個檔次的。所以劉備可以把荊州交給他打理。建安十七年,諸葛亮帶張飛、趙雲進川,很不放心的把荊州交給關羽。在劉備看來,關羽是隆中戰略計劃中內修政理,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的最佳人選。諸葛亮當時似乎也找不到更適合的人選。因為當時的情況是在赤壁之戰前豫州軍雖敗於長坂,今戰士還者關羽精甲水軍萬人,劉崎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這支原本劉表手下精銳的荊州水軍正是關羽鎮守荊州的主力軍。關於荊州的戰事先不表。

除了「亡命」這一性格特點,關羽的另一特點是量小,不能容物。最早是劉備得孔明之後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君勿復言』羽、飛乃止。如果說當時關羽瞧不起剛剛二十齣頭剛出茅廬的小子還是正常的話,那麼後來要於馬孟起單挑就太不識大體、自負、不能容物了。羽聞馬超來降,舊非故人,羽書與諸葛亮,問超人才可誰比類。亮知羽護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益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羽美須髯,故亮謂之髯。羽省書大悅,以示賓客。從這里,可以看出關羽完全是一個爭勇鬥狠的一介武夫,不識大體,諸葛亮的一封信還要遍示賓客孔明深知吾心也——虛榮!諸葛亮的這封信雖然緩解了暫時的矛盾,但是助長了雲長的驕、傲之氣。建安二十四年,是歲,先主為漢中王,欲用忠為後將軍,諸葛亮說先主曰『忠之名望,素非關、馬之倫也,而今便令同列。馬、張在近,親見其功,尚可喻指,關遙聞之,恐必不悅,得無不可乎?』先主曰『吾自當解之』。果然、劉備將黃忠列為無虎上將引起了雲長的憤怒大丈夫誓不與老卒為伍不肯受拜。此時關羽針對的並非是黃忠,矛頭指向的已經是劉備了。此次幸虧費詩的善言,不然劉備真不知道如何下台階了。此時雲長已經如此難控制,劉禪代位之後又如何駕御世之虎臣?按照中國歷史上來看,此時劉備應該考慮這個問題了。

量淺,胸無城府也是他的一大致命傷。比起司馬懿坦然受婦人服,關羽的心理素質極差。孫權給兒子求婚,婚姻自由,不嫁也就算了,竟然還說出吾虎女安肯嫁汝犬子乎這樣傷人的話。後關羽圍樊城,讓孫權出兵相助,孫權卻使敕使莫速進。關羽極其憤怒下說出洛(反犬旁——字打不出)子敢爾,如使樊城拔,吾不能滅汝邪!這樣的話,「洛子」是對江東人極大的侮辱,還露骨的表示樊城拔將移師東吳。看看當年楚漢相爭的時候,劉邦心中雖痛罵韓信,但是嘴上還說「大丈夫要做就做真王,做什麼假王!」。此外看關羽北伐,糜芳、傅士仁供應軍糧,有時不能及時到達,關羽宣稱還,當治之;再看看劉邦,在外面辛苦作戰,還不停的給後方的蕭何封官,兩下比較,治《春秋》的關羽比起市井無賴劉邦來實在太遜。陸遜的一封信竟然讓關羽心花怒放,撤去後防重兵。這充分說明了他只是一個淺碟子,實在淺的很。

在用人方面,關羽竟然把江陵、南郡、公安這些後方重鎮以及供應軍需的重任交給素來有隙的糜芳和傅士仁,又不知安人心——失敗!大軍解圍撤退,反擊江陵之日,情勢和當初彭城落入劉邦之手,項羽敵前撤退反擊彭城一樣,項羽一舉擊潰劉邦的部隊,關羽復仇之師卻邊走邊散,這是怎麼樣的統帥?當年孫權給吳下阿蒙開出的看書單子中也有《春秋》,治《春秋》著稱的關羽應該感到臉紅(有可能是臉紅了)。

關羽的自負,不僅斷送了自己,還斷送了諸葛亮的整個戰略計劃。由於他個人的沖動無謀,使全盤戰略計劃成為虛話。
關羽性格的最大悲劇是自戀,而這種自戀,較之呂布又有不同。呂布的自戀來自於自負,來自於對自身鬼神般武勇天下無敵的信念。而關羽的自戀則是一種強烈得近乎變態的自戀,這種自戀的來源不是自信,卻是自卑,或者說由於到達了自戀的頂峰,所以反而走向另一面,即所謂「剛極易折,物極必反」。
關羽的性格其實有很多,譬如義薄雲天,譬如有情有義,譬如好大喜功,譬如剛愎自用,譬如……陳壽《三國志》對關羽有一個相當精闢的評價:「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言雖一句,卻大有深意,充分體現了關羽的這種自卑的自戀。「善待卒伍」,是因為從行伍兵卒到三軍統領,地位差距足以道計,絕對不會對自己構成威脅,加以善待,於己無損,反可博「體恤士卒」美名。而「驕於士大夫」,則是因為面對真正的士大夫,極易勾起自身作為一介武夫的自卑。因為終關羽一生,都希望附庸風雅,所以他留長鬍子;所以他處處要顯示與眾不同;所以他無時無刻不手捧一本《春秋》,雖然從未見他從《春秋》之中悟出什麼;所以當諸葛亮誇他「髯之絕倫逸群」時會「省書大悅」甚至「以示賓客」,惟恐天下不知。這種需要依靠他人評價來找到信心的心態,充分反映了關羽「附庸風雅」的嚴重底氣不足。
西方文學家說過:「培養一個貴族需要三代的時間。」或許事實上不用三代,但是與本人從小的家庭教養和環境卻是密不可分的,關羽在《演義》中賣棗,在《志》中「亡命奔涿郡」,實在不具備成為士大夫的條件,也絕對不可能具有真正士大夫的內涵,所以當真正面對士大夫的風流雅緻時,關羽的這種附庸風雅就很容易看破。欲為士大夫而不得,在自卑情緒的支配下,最直接的反應就是逆反,以驕相待,處處顯示我比你強,我不恥你。而關羽的成功之處,在於他將自卑隱藏得極好而自戀發揮到了極至,因而給人留下的是一個威武英明,宛若天神下凡的光輝形象。但是最終,關羽還是因為這種「自戀而又自卑」性格下「驕於士大夫」的表現而導致最終身亡。
首先,他拒絕了與孫權的聯姻。與孫權聯姻本事上上之策,關羽亦非愚人,不會不知,但是他做不到,因為關羽平生最恨,或者說最嫉妒的就是孫權。孫權本亦應是一介武夫,卻仰仗父兄基業,竟成一方霸主,且儼然以風流雅士自居,這對關羽內心的刺激是非同小可的,在這種心理的極不平衡的情況下,做出這種決定是肯定的。
其次,他率先動兵攻曹。因為自戀到自卑,關羽一心想要做出一番大事業,來證明自己是真正的威武英明。這種事業不是上陣打打殺殺的砍幾個敵將,而應當是「威震華夏」,於是他意氣風發的去打曹操了,前期倒也打出了威名,可是之前被「驕待」的士大夫卻眾心不從,於是關羽就走了麥城,然後死掉。
關羽的一生,是悲劇的一生,而這悲劇一生的根源,還是來自於內心深處的自戀和自卑,惟使後人嘆息。

『玖』 關雲長敗走麥城體現了關羽什麼樣的形象

死板..特死板..超死板..很死板.............

『拾』 從關羽走麥城一事中能給我們一些什麼啟示

關羽一生忠義無雙,所以被中國人稱為關公,奉為武聖,文武廟中與孔子並祀,可見他在人們心中留下了多麼完美的形象。關羽深感曹操恩德,但為了義兄劉備,在殺了袁紹的大將顏良文丑回報曹操後,堅決求去。此時曹操可能殺他,劉備寄寓袁紹帳下,袁紹也可能殺他,但關羽義無反顧,是中國人心目中講義氣的經典。

講到關羽之死,已經有一句成語「大意失荊州」,好像關羽是一個不小心才失了荊州,然後「敗走麥城」,父子同死,讓人不勝唏噓。但是從《資治通鑒》的史實上看,關羽卻是犯了一連串的管理失誤才丟掉荊州,並且為整個組織帶來了巨大的負面結果—劉備從四川起兵東征為他報仇,卻又被陸遜火燒連營,兵敗夷陵。諸葛亮的「隆中對」為劉備設計的戰略是,雄據荊、益二州,外連東吳,內修政治,然後兩道北伐,統一中原,恢復漢室。最後因為關羽的「大意」,「隆中對」的戰略完全被破壞,兩道北伐成了六齣祁山,蜀漢大業終於無法完成。關羽是如何「大意」的呢?

1、在外交上,與東吳的戰略聯盟夥伴關系是蜀漢集團的最重要資本。劉備佔領了荊州南部郡縣,又向孫權借了荊州北部郡縣,剛好益州州長劉璋昏弱,抵抗不了漢中張魯的挑釁,就留下關羽坐鎮荊州,親自帶軍入蜀,趁機把四川吃了下來。原本周瑜想趁赤壁大勝之後征蜀,結果被劉備擋了下來,此時劉備獨吞益州,實力大增,孫權怒不可遏。此間,孫權曾向關羽求親,要為自已的兒子迎娶關羽的女兒,這可是天大的喜訊,對外交有百利而無一害,但關羽卻一口回絕,詬罵使臣,「虎女焉能嫁犬子」之詞更是讓孫權氣上加氣。

2、更遭糕的是,此時關羽北伐,大破曹操手下將領於禁,接收了於禁的部隊,糧草不足就跑到孫權地盤上搶糧。之前,劉備借荊州不還,孫權要求歸還,十分不愉快,好不容易兩方和解,才以湘水為界,平分荊州,關羽跨過湘水開孫權的糧倉就食,等於撕毀了和約,孫權找到了出兵的借口,遂全軍出動,給關羽致命一擊。

3、用人不當,沒有把基地託付給最有才乾的人

關羽大軍北伐,把基地留給了糜芳與傅士仁,這兩人能力不夠,供應前方軍需常常不能及時,關羽總是大罵「等我班師,軍法伺候」,兩人遂生叛變之心。之前,以「吳下阿蒙」著稱的呂蒙駐守東吳的荊州前線,已密報孫權,決定圖謀關羽,陸遜接替他的位置,立刻寫信給關羽,對他歌功頌德,大加拍馬,還暗示自已也想投靠過來,托以前程。關羽看信,心花怒放,認為自已的後方十分安全,遂抽調全軍支持北伐,後方空虛。萬事俱備,呂蒙大軍出動,一戰未打,就佔下了關羽的基地江陵。不知道關羽是不是以為兩國有和約,認為這只是一場誤會,基地被奪後,關羽不立刻急行回軍奪回失地,反而帶著大軍慢慢回程。項羽在基地彭城被劉邦攻佔時,殺了報信之人,封鎖消息,丟下大軍,只帶三萬鐵騎立刻回襲,在劉邦陣腳不穩還在大肆慶祝時,就一舉擊潰劉邦五十六萬大軍,相反地,關羽不但讓全軍知道基地沒了,還派了使節往來與呂蒙談判。呂蒙趁此機會,安定江陵城的治安,秋毫無犯,還讓人民寫信給關羽軍中的子弟報平安,結果關羽大軍軍心渙散,一路走一路散,又是一仗未打,關羽大軍就被擊潰了。

呂蒙以「士別三日,刮目相看」以及「已非昔日吳下阿蒙」等語而聞名,看看他能一仗不打就拿下荊州,又一仗不打就擊潰關羽大軍,確實讓人刮目相看。

柏楊的評論說得很好,漢高祖劉邦把基地關中留給蕭何駐守,劉秀把基地河內留給寇恂主持,曹操把許縣屯田交付給棗祗,智能之人都會把基地託付給最有才乾的人,以提供源源不絕的糧草與兵源,只有關羽任命兩個自已最不信任的蠢材守基地。

4、個人英雄主義太強

對獨當一面在外經略的方面大才,聰明的領導只能加官晉爵、懷柔以情、系之以恩。韓信趁劉邦之危要求封齊王,劉邦即使再不高興,但不得已,還是只能封王,否則韓信就會叛變而去,只有關羽口口聲聲說,我一回來軍法從事。這樣的「大意」對中國的領導之學有何啟示?

一個領袖與其團隊成員的交換也是長期的人情交換,顯出「君恩臣忠」的人倫法則。領袖提供資源,提攜後進是「恩德」,而成員努力做事,達成任務是「報恩」。中國團隊的一個重要特質就是領袖給恩德卻「不求回報」,是為了加強他的人脈網,而成員會盡心盡忠,也是因為在一個群體的合作努力中,團隊發展壯大,資源豐盛,在「均沾」原則下,大家都能享有更多的資源,進行更多的交換,累積更多的人脈,從而有機會完成個人的目標。

從種種事跡來看,關羽是一個英雄主義太強的人,他只是一個好將領,但是劉備把他放到領導的位置,卻是錯用了人。關羽的英雄主義在很多方面可以看出來,比如,劉備稱帝,封了五虎上將,其中有一個老兵一樣的人物黃忠,關羽就恥於與他並列而大發雷霆,差一點不肯受封,可見得他是如何自負,甚至連孫權都看不在眼裡,而自比為虎,比喻孫權為犬。又比如,他身旁都是一些聽命行事的人,所以他會把基地留給兩個蠢材,而大軍在外,也沒看到謀略之士為其出謀劃策,可見得關羽的軍事行動幾乎就是他一人的。關羽軍中所有的光彩都定格在他騎著赤兔馬揮著青龍偃月刀就能戰無不勝時,別人的價值都不見了,下屬如何能夠被激勵?如何願意效忠?也難怪這些人一戰不打就投降了,一戰不打就跑光了。

閱讀全文

與走麥城指軍事的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