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簡介 > 邯鄲趙王城有多久的歷史

邯鄲趙王城有多久的歷史

發布時間:2021-03-08 23:49:30

㈠ 邯鄲的歷史有多久

邯鄲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早在8000年前,這里就有人類繁衍生息,孕育了新石器早期的磁山文化;戰國時期,邯鄲作為趙國都城達158年之久,是我國北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秦統一中國後,為天下三十六郡郡治之一;漢代與長安、洛陽、臨淄、成都共享「五都盛名」;東漢末年,曹魏集團在邯鄲南部鄴城一帶建都;北宋時期,邯鄲東部的大名成為北宋都城汴梁的「陪都」。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是八路軍129師司令部和晉冀魯豫邊區政府所在地。悠久的歷史孕育了雞澤毛遂文化、磁山文化、趙文化、女媧文化、北齊石窟文化、建安文化、廣府太極文化、夢文化、磁州窯文化、成語典故文化、邊區革命文化等十大文化脈系,內涵博大精深,風格豐富多彩。
名字出處邯鄲一詞最早出現在《春秋穀梁傳》(「襄公二十七年:故出奔晉,織絇邯鄲,終身不言衛。」)。古稱邯(趙邯鄲縣。從邑,甘聲。――《說文》。 朱曰:「今直隸廣平府邯鄲縣,甘地有邯山。」)邯鄲地名之由來,現一般以《漢書·地理志》中三國時魏國人張晏的注釋為源:「邯鄲山,在東城下,單,盡也,城廓從邑,故加邑雲。」意思是說,邯鄲的地名源於邯鄲山,在邯鄲的東城下,有一座山,名叫邯山,單,是山脈的盡頭,邯山至此而盡,因此得名邯單,因為城廓從邑,故單旁加邑(阝)而成為邯鄲。邯鄲二字作為地名,三千年沿用不改,是中國地名文化的一個特例。先秦時期邯鄲城邑,肇起於商殷。邯鄲之域在西周時屬於衛國,春秋時為晉地,當時邯鄲已是聞名遐邇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比較發達的著名城邑。晉定公十二年(前500年),晉國正卿趙鞅(趙簡子)已將邯鄲納入自己的勢力范圍,從此,邯鄲便成了趙氏的世襲領地。邯鄲在春秋時代先屬衛,後歸晉。公元前386年趙敬侯遷都於邯鄲,為趙國都城長達158年之久。秦漢時期秦滅趙,置邯鄲郡。
西漢置趙國。邯鄲至西漢末仍為全國五大都城之一,東漢末葉,豪強並起,割據混戰,邯鄲罹難兵燹災禍,開始走向衰落。建安十八年(213年),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國公,於鄴城建都。鄴城的興起導致黃河以北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南移,邯鄲此時淪為一般的縣城,隸屬於魏郡。三國魏黃初二年(公元221年)邯鄲屬廣平郡(治所邯鄲雞澤縣東二十里的舊城營村),東晉後又改屬魏郡。隋唐時期隋唐時,邯鄲先後歸屬或復轄為洺州、磁州、武安郡和紫州,衰落而成蕞爾小縣。宋元、明清時期宋金時屬洺州,北宋末年,因長期的戰亂,逐漸衰落。元代隸屬於廣平路,明清時期隸屬於廣平府(治所邯鄲永年縣廣府鎮)。近現代期間 1945年設市,為晉冀魯豫邊區政府所在地。1949年降為鎮,但仍為邯鄲專區專署駐地。1952年12月22日復升為市,1954年改為省轄市。1956年峰峰市並入邯鄲市,1983年邯鄲縣並入邯鄲市。1984年改為省轄市。1986年武安縣(後改市)劃歸邯鄲市。 1993年經國務院批准,撤消邯鄲地區,實行地市合並,將邯鄲地區所轄各縣劃歸邯鄲市管轄,稱邯鄲市至今。邯鄲有「中國成語典故之都」美稱,和邯鄲相關的成語有3000餘條。主要有:負荊請罪、完璧歸趙、價值連城、將相和、刎頸之交、圍魏救趙、梅開二度、退避三舍、毛遂自薦、紙上談兵、不射之射、邯鄲學步、胡服騎射、銅雀春深、寧可玉碎,不願瓦全、絕妙好詞、黃粱美夢、冬日之日、夏日之日、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奉公守法、奇貨可居、南轅北轍、河伯娶妻、挾天子以令諸侯、下筆成章、路不拾遺、詩文判狀、竊符救趙、步履蹣跚.、三寸之舌、驚弓之鳥、曠日持久、不遺餘力、捨本逐末、羅敷採桑、智者千慮等。

㈡ 邯鄲都有什麼主要歷史

邯鄲城邑,肇起於商殷。邯鄲之域在西周時屬於衛國,春秋時為晉地,當時邯鄲已是聞名遐邇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比較發達的著名城邑。晉定公十二年(前500年),晉國正卿趙鞅(趙簡子)已將邯鄲納入自己的勢力范圍,從此,邯鄲便成了趙氏的世襲領地。邯鄲在春秋時代先屬衛,後歸晉。 公元前386年趙敬侯遷都於邯鄲,為趙國都城長達158年之久。 秦滅趙,置邯鄲郡。西漢置趙國。邯鄲至西漢末仍為全國五大都城之一,東漢末葉,豪強並起,割據混戰,邯鄲罹難兵燹災禍,開始走向衰落。建安十八年(213年),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國公,於鄴城建都。鄴城的興起導致黃河以北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南移,邯鄲此時淪為一般的縣城,隸屬於魏郡。 三國魏黃初二年(公元221年)邯鄲屬廣平郡,東晉後又改屬魏郡。 邯鄲古城址分布圖
隋唐時,邯鄲先後歸屬或復轄為洺州、磁州、武安郡和紫州,衰落而成蕞爾小縣。 宋金時屬洺州,北宋末年,因長期的戰亂,逐漸衰落。 元代隸屬於廣平路,明清時期隸屬於廣平府(治所邯鄲永年縣廣府鎮)。 1945年設市,為晉冀魯豫邊區政府所在地。1949年降為鎮,但仍為邯鄲專區專署駐地。1952年12月22日復升為市,1954年改為省轄市。1956年峰峰市並入邯鄲市,1983年邯鄲縣並人邯鄲市。1984年改為省轄市。1986年武安縣(後改市)劃歸邯鄲市。 1993年經國務院批准,撤消邯鄲地區,實行地市合並,將邯鄲地區所轄各縣劃歸邯鄲市管轄,稱邯鄲市至今。

㈢ 邯鄲有多少年的歷史

邯鄲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邯鄲是具有3000多年歷史的古城,春秋早期見於史籍,戰國時期是七雄之一趙國的都城.早在7300多年前,這里就孕育了新石器時代早期的磁山文化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386年,趙敬侯遷都邯鄲建王城於此,歷經8代國君,前後計158。這座古老都城的遺址位於邯鄲市區西南郊,總面積達505萬平方米,是目前保存最為完好的唯一戰國古城址。該城址由西城東城、北城三個小城組成,平面呈"品"字形。位居中部偏南的龍台,是趙王城的重要建築。西城近方形,邊長1420米,四面城牆保存完整,殘高3--8米,內有5座大夯土台。台基東西265米,南北285米,高16米,是國內同時規模最大的王宮基址。它與以北的夯土台,形成南北一條中軸線, 中軸線兩側保存有面積寬大的多處夯土建築基址.東城面積小於西城,南北最長處1442米,東西最寬處926米,四面城牆大部分完整,內有三座夯土台, 以南北兩個將台為大,傳為趙王閱兵點將之處,其它也是高大建築基址。北城面積大於東城,東西最寬處1410米,南北最長處1520米為不規整方形, 地面只保存了部分夯土牆址,地下牆壁址完整。遺址西部的夯土台, 面積僅次於龍台它與西牆外側的夯土台東西相對,也是一組高大的建築群基址。我國著名文學家劉邵在<<趙都賦>>中寫道,趙王城,"百里周回,九衢交錯,三門旁開,層樓疏閣,連棟結階.峙華爵以表甍,若翔鳳之將飛,正殿儼其 造天,朱欞赫以舒光碟虯螭之蜿蜒,承雄虹之飛梁"。由此可以想見當年趙王城的恢弘氣勢邯鄲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邯鄲是具3000多年歷史的古城,春秋早期見於史籍,戰國時期是七雄之一趙國的都城.早在7300多年前,這里就孕育了新石器時代早期的磁山文化,磁山先民們就在這一帶建立了自己的家園,創造了舉世聞名的「磁山文化」。
邯鄲興於殷商後期,繁榮於戰國和秦漢時期先屬衛後歸趙,戰國時為趙國都城,雄踞中原,為戰國七雄之一。它將中原農業文化與草原游牧文化融為一體,構築了趙文化豪放粗獷、慷慨悲歌的思想基調。漢代末期,曹操攻下鄴城後,修城擴地,使其成為北方軍事和政治中心。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等六個朝代相繼在此建都。唐朝時期,邯鄲境內的大名府逐漸崛起,成為「河北重鎮」、「畿輔八府之首」,宋代又晉升為京都開封的陪都。由此成為黃河以北地區的中心城市。伴隨著京漢鐵路的通車,邯鄲再度復興,使冀南的區域中心又回到了邯鄲城。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邯鄲真正走向復興,成為一座新興的工業城市。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為邯鄲人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也為邯鄲的文藝復興奠定了基礎。解放後,黨政府在恢復和發展經濟建設的同時,也十分重視對歷史文化的發掘和研究,並在此基礎上為發展社會主義新文化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共邯鄲市委、市政府把加強文化建設列為整個城市建設的重要成分,做出了《關於振興邯鄲市文化事業的決定》。並採取有效措施,使邯鄲文化事業出現了百花爭艷、生機勃勃的可喜局面。邯鄲歷史悠久,留下豐富的文化底蘊,主要有以趙王城、武靈叢台為象徵的古趙文化,以「曹魏三台」和南北響堂為代表的魏齊文化和新石器早期文化的重要代表--磁山文化遺址。邯鄲還是全國著名的成語之鄉,擁有許多歷史典故。革命戰爭年代,也做出了巨大貢獻,現保存有晉冀魯豫烈士陵園、八路軍129師司令部等革命歷史遺址。
邯鄲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邯鄲是具有3000多年歷史的古城,春秋早期見於史籍,戰國時期是七雄之一趙國的都城。早在7300多年前,這里就孕育了新石器時代早期的磁山文化。

㈣ 肥鄉有多久的歷史

今肥鄉縣境域,春秋時先屬衛,後屬晉,戰國歸趙。趙惠文王時,為嘉許遇難犧牲的相國肥義,把肥鄉作為他的封地,命名肥邑。後肥鄉史稱肥邑。
秦屬邯鄲郡。西漢於縣境內東北部置列人縣,屬廣平國。征和二年(前91年),在西南部設即裴侯國;地節三年(前67年),在西北部設邯溝侯國;二侯國均屬魏郡。〔新〕王莽時,改列人縣為列治縣,更即裴為即是。東漢廢即是、邯溝兩侯國,列治縣復名列人縣。建武十三年(37年)改屬鉅鹿郡。建安十七年(212年),再屬魏郡。
三國魏黃初二年(221年),析列人、邯溝縣地始置肥鄉縣(其境域是由邯溝侯國和列人縣西部構成),「其故城在今肥鄉縣西二十二里」;與列人縣同屬廣平郡。晉肥鄉、列人兩縣均屬司州廣平郡。北魏太平真君三年(442年),斥漳縣(今曲周)並入列人縣;太和二十年(496年),列人縣又分出斥漳縣。列人縣、肥鄉縣民屬相州。東魏天平元年(534年),肥鄉縣並入臨漳縣,屬魏郡。北齊時,列人縣廢。
隋開皇十年(590年),復置肥鄉縣,縣城遷於今址。十六年(596年),於縣東部原列人縣地設立立清漳縣。大業三年(607年),肥鄉、清漳兩縣屬武安郡。唐武德元年(618年),肥鄉縣改屬紫州;四年(623年)屬磁州;六年(621年)屬名州。天寶元年(742年),改屬廣平郡。至德二年(757年),改屬名州。
會昌三年(843年),清漳縣並入肥鄉縣。至明、清、民國三代,肥鄉縣境域「東西廣袤八十里,南北延袤四十里。」其四至是:「西至邯鄲梨林堡界三十五里,南至成安縣霧睹營(也名霧觀寺,即今店上)界十五里,東至廣平縣李白營界三十五里,北至永年縣大由村界(現屬曲周縣)二十八里。」
五代肥鄉縣屬名州。宋、金,屬河北西路名州。天會七年(1129年),肥鄉縣領新安鎮。(另有一說:五代屬洛川,宋屬廣平武安郡,金屬廣平郡)元屬中書省廣平路。明屬京師廣平府。清屬直隸省廣平府。康熙四年(1665年)七月,漳水沉城,縣治東遷舊店營(今東營)。雍正九年(1731年),縣治遷回原址。此後,縣城未再變遷。
民國2年(1913年),肥鄉縣屬直隸省冀南道,民國3年(1914年)改屬大名道;民國17年(1928年)屬河北省;民國26年(1937年)屬河北省第十六督察區。同年10月18日(農歷九月十五日),日本侵略軍侵佔縣城,建偽政權。
民國27年(1938年)5月31日,肥鄉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屬冀南抗日軍政委員會,後屬冀南行政主任公署。同年8月,屬冀南第二專員公署;不久,屬冀南第三專員公署。民國29年(1940年)2月,成立邯(鄲)永(年)肥(鄉)邊區(相當縣級)。同年10月,邯永肥邊區撤銷,成立永(年)肥(鄉)(後改為功岑縣)。此時,肥鄉縣的境域只有現在境域的二分之一,這是肥鄉縣有史以來轄區最小的時期。民國32年(1943年)3月,成立磁(縣)肥(鄉)辦事處(後改稱磁肥縣)。民國33年(1944年)8月,功岑縣撤銷,並入肥鄉縣。民國33年(1944年)8月,肥鄉縣二區24個村劃歸永年縣。民國34年(1945年節8月,磁肥縣撤銷,所轄原肥鄉縣村莊,歸肥鄉縣建制。民國36年(1947年)7月,肥鄉縣第六區劃歸永年縣。
民國37年(1948年)5月,肥鄉縣屬華北人民政府冀南第三專員公署。民國38年(1949年)8月,屬河北省人民政府邯鄲地區。建國後,肥鄉縣隸屬邯鄲專區。1958年7月30日,廣平縣並入肥鄉縣。1958年10月,同年10月,撤銷肥鄉縣,將其所轄的行政區域除天台山公社劃歸永年縣外、其餘部分全部劃歸曲周縣(屬邯鄲專區)。1960年5月,曲周屬邯鄲市。
1961年6月1日,恢復肥鄉縣建制,永年縣將原肥鄉縣所轄的天台山、張達、白落堡、辛安鎮、大西韓、大寺上6個人民公社劃歸肥鄉縣。1962年3月1日,原廣平縣從肥鄉縣分出,同年又將趙村、積善2村再劃回肥鄉縣。此後,肥鄉縣境域邊界、形狀和面積沒有變化。1970年屬邯鄲地區,1993年屬邯鄲市至今。

㈤ 邯鄲的歷史有多久了

邯鄲市是「來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自早在10300年前新石器早期的磁山先民就在這里繁衍、休養生息。在邯鄲悠久歷史的進程中,孕育並積淀了深厚的歷史文化,這是先人留給我們後代子孫的一筆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綿綿7000餘年的歷史鑄造成了邯鄲十大文化脈系。

㈥ 邯鄲市趙王城的介紹

趙王城亦稱趙都宮城,位於河北邯鄲市西南,建於趙國遷都邯鄲前後,是我國目前保存最為完好的唯一戰國古城址,屬第一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趙王城由東城、西城、北城三個小城組成,平面似「品」字形,總面積512萬平方米。

㈦ 邯鄲趙王城

沒有。你可以先坐5路到107國道跟南環交叉口,然後往西走2KM路北就到了

㈧ 趙氏家族有多久歷史

有姓氏的時候就開始勒。有四五千年勒。

㈨ 邯鄲趙王城遺址

1,沒有開放。2,挺好玩的,有些臟(正在施工)。3,不要門票,以後也不會要。4,明年也開放不了。 開放的話龐村等周圍的房子價格,會飆升的。哈哈,你是不是在附近買了房子啊。呵呵,那裡的房子潛力很大。

㈩ 邯鄲的歷史

邯鄲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邯鄲是具有3000多年歷史的古城,春秋早期見於史籍,戰國時期是七雄之一趙國的都城。早在7300多年前,這里就孕育了新石器時代早期的磁山文化。

磁山先民們就在這一帶建立了自己的家園,創造了舉世聞名的「磁山文化」。邯鄲興於殷商後期,繁榮於戰國和秦漢時期。先屬衛後歸趙,戰國時為趙國都城,雄踞中原,為戰國七雄之一。

它將中原農業文化與草原游牧文化融為一體,構築了趙文化豪放粗獷、慷慨悲歌的思想基調。漢代末期,曹操攻下鄴城後,修城擴地,使其成為北方軍事和政治中心。

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等六個朝代相繼在此建都。唐朝時期,邯鄲境內的大名府逐漸崛起,成為「河北重鎮」、「畿輔八府之首」,宋代又晉升為京都開封的陪都。

由此成為黃河以北地區的中心城市。伴隨著京漢鐵路的通車,邯鄲再度復興,使冀南的區域中心又回到了邯鄲城。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邯鄲真正走向復興。

成為一座新興的工業城市。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為邯鄲人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也為邯鄲的文藝復興奠定了基礎。解放後,黨政府在恢復和發展經濟建設的同時。

也十分重視對歷史文化的發掘和研究,並在此基礎上為發展社會主義新文化做了大量的工作。邯鄲歷史悠久,留下豐富的文化底蘊,主要有以趙王城、武靈叢台為象徵的古趙文化。

以「曹魏三台」和南北響堂為代表的魏齊文化和新石器早期文化的重要代表,磁山文化遺址。邯鄲還是全國著名的成語之鄉,擁有許多歷史典故。

革命戰爭年代,也做出了巨大貢獻,現保存有晉冀魯豫烈士陵園、八路軍129師司令部等革命歷史遺址。2018年6月13日,邯鄲市入選2018年度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單位。

(10)邯鄲趙王城有多久的歷史擴展閱讀:

歷史名城邯鄲的文化:

1、趙文化

以胡服騎射為代表的趙文化,其基本內涵為開放、進取、包容,展現出趙國在逐鹿中原時所表現出的改革創新精神。她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源頭之一。

是華夏文化與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交匯、融合和升華的結晶,具有中原華夏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構成的二重性,集中反映了北方地區諸民族沖突與融合的過程。

她豐厚博深、魅力四射、光彩照人,是邯鄲地域文化中的代表。趙文化濫觴於春秋,興旺於戰國,延續至兩漢,在歷史的長河中流淌至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韻。

這里產生了發達的冶鐵、制銅、制陶等手工業,形成了繁榮的城市商業貿易,孕育了荀子、公孫龍、慎到等一代學術大師,它與燕文化共同構成了中國古代北方文化的概貌。

趙文化其主流內涵是「開拓進取,競爭圖強,兼收並蓄,改革創新」,貫穿其中的以人為本、廣攬賢才、團結向上、忠勇報國等思想。

2、磁山文化

磁山文化是中國新石器時代的考古文化,是中國以粟作農業和定居生活為特點的原始農耕文化的典型代表,表現出人類利用自然、與自然相融合的奮斗精神。

因最早發現在武安的磁山遺址而命名。經科學測定,距今已有10300年的歷史。1976年開始考古發掘,出土陶、石、骨、蚌器5000多件和大量家禽家畜、胡桃等動植物標本。

還發現了炭化的粟約10萬余斤,磁山被確認為是世界上糧食作物—粟的最早發源地,還是中國家雞和中原核桃最早的發現地。農作物「粟」(穀子)、家雞和胡桃(核桃)三大發現。

不僅反映了磁山先民在認識、利用和改造自然過程中為人類生存與發展所做出的巨大貢獻,並改寫了中國乃至世界粟作農業、家雞馴養和核桃產地的歷史。

以陶質平底盂、鳥頭形支腳為特點的生活用具,以石制斧、鏟、磨盤、磨棒為特點的農耕和脫粒工具,以長方形坑穴為特點的糧食窖穴,以陶、石器「組合物」為特點的祭祀遺跡等。

構成了磁山文化獨特而豐富的內涵。磁山文化被譽為「中華瑰寶」,是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的一項重大突破。

3、女媧文化

在涉縣的古中皇山上坐落的媧皇宮,傳說是華夏始祖女媧氏「煉石補天,摶土造人」的地方。媧皇宮因此而得名。因女媧摶土造人,又是人類的創造者,故被世人尊稱為「華夏祖廟」。

媧皇宮建造在懸崖峭壁上,閣樓高懸,構造奇巧,被稱為河北古建築十大奇觀之一。從媧皇宮開鑿的石窟和摩崖刻經考察,它始建於北齊天保年間,距今已有1450餘年。

後經歷代相繼擴修,逐漸形成今日規模。相傳農歷三月十五日為女媧的誕生之日,每當此時舉辦媧皇廟會,來自周邊數省的遊客雲集此地祭祀女媧。

千百年以來,流傳在這里的民風民俗,民間信仰和神話傳說形成了豐富的神秘文化,在中原大地遠近聞名。以媧皇宮為代表的女媧文化,展現了女蝸在洪荒之世。

與自然抗爭、改造自然、造福蒼生的不屈精神,表現出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涉縣被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命名為「中國女媧文化之鄉」。

閱讀全文

與邯鄲趙王城有多久的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