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簡介 > 太原歷史多少年

太原歷史多少年

發布時間:2021-02-05 05:47:46

1. 太原的歷史有什麼

太原,是我國北方的文明古城,有著悠久的歷史。」古交舊石器文化遺址回」的發現,證明早答在十萬年之前就有人類生息、繁衍在太原的土地上。義井和東太堡的「新石器文化遺址」又告訴我們,在七、八千年的母氏系族公社早期,太原的先民曾創造了燦爛的文化。殷商時太原為方國北唐,考古學家曾在太原許坦村一帶,發現了商代的文化遺址,定名「許坦型文化」。春秋末季,晉定公十五年(前497年)顯赫於世的晉陽古城問世於汾河晉水之畔,迄今已有2486年的歷史。晉陽古城在戰國初期,曾做過趙國的都城。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分天下為36郡,又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設置了太原郡,郡治晉陽。從始晉陽就叫做太原了。漢代並州刺使部設治晉陽,這也是太原稱並州之始 ,太原簡稱並亦來源於此。是時,太原已成為全國十三部治所之一,聞名遐邇。

2. 太原歷經幾年歷史 多少年

太原,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悠久歷史的中華古城,2003年迎來了她建城2500周年的輝煌慶典(公元前497—2003年)。

3. 山西省太原市歷史

太原,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悠久歷史的中華古城,2003年迎來了她建城2500周年的輝煌慶典(公元前497—2003年)。以其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豐富的資源而聞名天下。太原積淀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如「晉祠」園林,稱得上是華夏文化的一顆璀璨明珠;建於明代的永祚寺,「凌霄雙塔」是我國雙塔建築的傑出代表;龍山石窟是我國最大的道教石窟,被專家傳為世界之最;始建於北齊、毀於元末明初的蒙山大佛,堪與巴米揚大佛和樂山大佛相媲美!此外還有隋末唐初建造的佛教名剎崇善寺和富有民族特色的道教寺宮純陽宮、多福寺等文物古跡。 歷史發展 在2500年的歷史長河中,太原曾經是唐堯故地、戰國名城、太原故國、北朝霸府、天王北都、中原北門、九邊重鎮、晉商故里……[2]「無端更渡桑乾水,卻望並州是故鄉。」只要來過太原的人,都會深深地陶醉在它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之中。 太原形勝在晉祠,太原靈脈在晉祠。「叔虞百里,居之河汾。帝刻桐葉,天書掌文。禮以成德,樂以歌薰。天子無戲,唐有其君。」這是南北朝時期流落北國的大詩人庾信寫的一首《成王刻桐葉贊》。詩中描述的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桐葉封弟」的故事。周成王封叔虞於唐。叔虞施政有方,國富民強。叔虞傳位於其子燮父,改國號為「晉」,這便是晉國的由來。 因為在上古時代,太原曾經是唐堯故國,隋末起兵於太原的李淵、李世民父子奪得天下以後,把新興的國家命名為「大唐」,唐朝成為中國歷史上最繁榮的時期。直到今天旅居海外的華人,都以唐人後裔為榮,甚至把大片華人聚集地命名為「唐人街」。追本溯源,唐文化的發祥地就在山西太原。 太原,是我國北方的文明古城,有著悠久的歷史。「古交舊石器文化遺址」的發現,證明早在十萬年之前就有人類生息、繁衍在太原的土地上。義井和東太堡的「新石器文化遺址」又告訴我們,在七、八千年前的母氏氏族公社早期,太原的先民曾創造了燦爛的文化。殷商時太原為古國北唐,考古學家曾在太原許坦村一帶,發現了商代的文化遺址,定名「許坦型文化」。史傳太原的肇始者台駘,因治理汾水、開拓了太原盆地,被尊為「汾水之神」。魯昭公元年(晉平公十七年,前541年),晉國荀吳率兵北征,大敗占據今太原一帶地區的無終及赤狄別族 咎(音皋)如,太原地區始入於晉國版圖。春秋末期,晉定公十五年(前497年)顯赫於世的晉陽古城問世於汾河晉水之畔,迄今已有2500年的歷史。晉陽古城在戰國初期,曾做過趙國的都城。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分天下為36郡,又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設置了太原郡,郡治晉陽。漢代並州刺吏部設治晉陽,這也是太原稱並州之始,太原簡稱「並」亦來源於此。是時,太原已成為全國十三州部治所之一,聞名遐邇。南北朝時,晉陽又是東魏和北齊的「別都」,始終保持著「霸府」的地位。隋代,太原是全國的第三大城市,地位僅次於長安和洛陽。強盛的唐王朝發祥於太原,因晉陽古有唐國之稱,李淵父子定都長安後,遂以「唐」為國號。唐朝初期的幾位帝王曾數次擴建晉陽城,並相繼封其為「北都」、「北京」,與京都長安、東都洛陽並稱「三都」、「三京」,戰亂頻仍的五代十國,後唐、後晉、後漢、北漢,或發跡於晉陽,或以此為國都,一時間太原名聲顯赫於舉國,傳為「龍城」。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太宗趙光義滅北漢,焚晉陽城,又引汾、晉之水夷晉陽為廢墟。一座歷經1476年悠久歷史的古城遭到徹底破壞。三年之後新的太原城在距古晉陽北四十餘里的唐明鎮重新崛起,嘉祐四年,設太原府治。金、元時代,太原城飽經戰亂。明初,朱元璋封其三子朱棢為晉王於太原,遂因此擴建太原城,成為明代九邊重鎮之一。明、清兩代,太原經濟迅速發展,其礦業、商業、手工業,對全國的經濟影響很大,有「晉商執全國牛耳」之譽。

4. 太原歷史

南北抄朝時,晉陽又是東魏襲和北齊的「別都」,始終保持著「霸府」的地位。隋代,太原是全國的第三大城市,地位僅次於長安和洛陽。強盛的唐王朝發祥於太原,因晉陽古有唐國之稱,李淵父子定都長安後,遂以「唐」為國號。唐朝初期的幾位帝王曾數次擴建晉陽城,並相繼封其為「北都」、「北京」,與京都長安、東都洛陽並稱「三都」、「三京」,戰亂頻仍的五代十國,後唐、後晉、後漢、北漢,或發跡於晉陽,或以此為國都,一時間太原名聲顯赫於舉國,傳為「龍城」。

三代指:晉國、趙國、北漢
五朝:東魏、北齊、唐、後唐、後晉
九位皇帝:李淵、李世民、李治、李存勖、李嗣源、李從珂、石敬瑭、劉知遠、劉崇、

5. 山西有多少年歷史

太原,是一復座具有2500多年悠制久歷史的中華古城,2003年迎來了她建城2500周年的輝煌慶典(公元前497—2003年)。以其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豐富的資源而聞名天下。太原很大很大,與全國任何一個城市相比,包括著名的古都北京、西安、杭州、蘇州、開封、洛陽在內,都毫不遜色。唐代大詩人李白曾經盛贊太原「天王三京,北都其一。」「雄藩巨鎮,非賢莫居。」,歷史文化是古城太原最大的一筆精神財富。太原積淀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如「晉祠」園林,稱得上是華夏文化的一顆璀璨明珠;建於明代的永祚寺,「凌霄雙塔」是我國雙塔建築的傑出代表;龍山石窟是我國最大的道教石窟,被專家傳為世界之最;始建於北齊、毀於元末明初的蒙山大佛,堪與巴米揚和樂山大佛相媲美!此外還有隋末唐初建造的佛教名剎崇善寺和富有民族特色的道教寺宮純陽宮、多福寺等文物古跡。

6. 太原有多久的歷史

太原,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悠久歷史的中華古城,2003年迎來了她建城2500周年的輝煌慶典版(公元前497—2003年)。權以其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豐富的資源而聞名天下。太原很大很大,與全國任何一個城市相比,包括著名的古都北京、西安、杭州、蘇州、開封、洛陽在內,都毫不遜色。唐代大詩人李白曾經盛贊太原「天王三京,北都其一。」「雄藩巨鎮,非賢莫居。」歷史文化是古城太原最大的一筆精神財富。太原積淀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如「晉祠」園林,稱得上是華夏文化的一顆璀璨明珠;建於明代的永祚寺,「凌霄雙塔」是我國雙塔建築的傑出代表;龍山石窟是我國最大的道教石窟,被專家傳為世界之最;始建於北齊、毀於元末明初的蒙山大佛,堪與巴米揚大佛和樂山大佛相媲美!此外還有隋末唐初建造的佛教名剎崇善寺和富有民族特色的道教寺宮純陽宮、多福寺等文物古跡。

7. 太原有幾千年歷史

太原有2505年的歷史。(公元前497—2008年)
太原,是我國北方的文明古城,有著悠久的歷史。「古交舊石器文化遺址」的發現,證明早在十萬年之前就有人類生息、繁衍在太原的土地上。義井和東太堡的「新石器文化遺址」又告訴我們,在七、八千年前的母氏氏族公社早期,太原的先民曾創造了燦爛的文化。殷商時太原為古國北唐,考古學家曾在太原許坦村一帶,發現了商代的文化遺址,定名「許坦型文化」。春秋末期,晉定公十五年(前497年)顯赫於世的晉陽古城問世於汾河晉水之畔,迄今已有2500年的歷史。晉陽古城在戰國初期,曾做過趙國的都城。2003年太原迎來了建城2500周年的輝煌慶典(公元前497—2003年)。以其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豐富的資源而聞名天下。太原很大很大,與全國任何一個城市相比,包括著名的古都北京、西安、杭州、蘇州、開封、洛陽在內,都毫不遜色。唐代大詩人李白曾經盛贊太原「天王三京,北都其一。」「雄藩巨鎮,非賢莫居。」,歷史文化是古城太原最大的一筆精神財富。太原積淀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如「晉祠」園林,稱得上是華夏文化的一顆璀璨明珠;建於明代的永祚寺,「凌霄雙塔」是我國雙塔建築的傑出代表;龍山石窟是我國最大的道教石窟,被專家傳為世界之最;始建於北齊、毀於元末明初的蒙山大佛,堪與巴米揚大佛和樂山大佛相媲美!此外還有隋末唐初建造的佛教名剎崇善寺和富有民族特色的道教寺宮純陽宮、多福寺等文物古跡。

8. 太原的歷史資料

原,指寬廣平坦的地形,若平原、高原、草原、沙原、苔原者然。中國最早詮釋詞義的專著《爾雅》說:「廣平曰原。」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有「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毛澤東在《沁園春·雪》中寫道:「山舞銀蛇,原馳蠟象。」皆「原」之妙用。太,古通「大」,如太宰亦作「大宰」,太子亦作「大子」;大、太也有差異,太者大加一點,猶言比大還大,表示大之不盡,或謂很大、極大。中國最早記載「太原」的文獻,首推《尚書·禹貢篇》和《毛詩·小雅·六月》。前者是為「既載壺口,治灘及岐。既修太原,至於岳陽」;後者則為「薄伐嚴狁,至於太原」。前者所謂壺口,即迄今聞名於世的吉縣西黃河壺口瀑布,梁、岐是呂梁山於不同地段的不同稱謂,岳陽為太岳之陽(南),都說的是當今晉南,顯然指的汾河下游廣袤平川地區。後者據顧亭林《日知錄·太原》條,則在今甘肅平涼為中心的涇水上游平川地帶。《禹貢》太原也罷,《六月》太原也罷,顯然都已超逾當初《爾雅》地形名——通名而進入地區名——專名了。 長風大街 太原,是一座具有 2500 多年悠久歷史的中華古城, 2003年迎來了她建城2500周年的輝煌慶典(公元前497年—公元2003年)。以其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豐富的資源而聞名天下。太原很大很大,與全國任何一個城市相比,包括著名的古都北京、西安、杭州、蘇州、開封、洛陽在內,都毫不遜色。唐代大詩人李白曾經盛贊太原「天王三京,北都其一」「雄藩巨鎮,非賢莫居」。歷史文化是古城太原最大的一筆精神財富。太原積淀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如晉祠,稱得上是華夏文化的一顆璀璨明珠;建於明代的永祚寺,「凌霄雙塔」是中國雙塔建築的傑出代表;龍山石窟是中國最大的道教石窟,被專家譽為世界之最;始建於北齊、毀於元末明初的蒙山大佛,堪與樂山大佛媲美!此外還有隋末唐初建造的佛教名剎崇善寺和富有民族特色的道教寺宮純陽宮、多福寺等文物古跡。 在2500年的歷史長河中,太原曾經是 唐堯故地 、 戰國 名城 、 太原故國 、 北朝霸府 、 天王北都 、 中原北門 、 九邊重鎮 、 晉商故里…… 「無端更渡桑乾水,卻望並州是故鄉」 。 只要來過太原的人,都會深深地陶醉在它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之中。 太原形勝在晉祠,太原靈脈在晉祠。「叔虞百里,居之河汾。帝刻桐葉,天書掌文。禮以成德,樂以歌薰。天子無戲,唐有其君。」這是南北朝時期流落北國的大詩人庾信的《成王刻桐葉贊》,詩中描述的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桐葉封弟」的故事。周成王封叔虞於唐。叔虞施政有方,國富民強。叔虞傳位於其子燮父,燮夫見晉水之源奔流不息,哺育人民,遂改國號為「晉」,這便是晉國的由來。 晉祠聖母殿 太原,是中國北方的文明古城, 有著悠久的歷史。「古交舊石器文化遺址」的發現,證明早在10萬年之前就有人類生息、繁衍在太原的土地上。義井和東太堡的「新石器文化遺址」又告訴我們,在七八千年前的母系氏族公社早期,太原的先民曾創造了燦爛的文化。殷商時太原為古國北唐,考古學家曾在太原許坦村一帶,發現了商代的文化遺址,定名「許坦型文化」。史傳太原的肇始者台駘,因治理汾水、開拓了太原盆地,被尊為「汾水之神」。魯昭公元年(晉平公十七年,前541年),晉國荀吳率兵北征,大敗占據今太原一帶的無終及赤狄別族咎(音皋)如,太原地區始入於晉國版圖。春秋末期,晉定公十五年(前497年)顯赫於世的晉陽古城問世於汾河晉水之畔,迄今已有2500年的歷史。晉陽古城在戰國初期,曾做過趙國的都城72年之久。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分天下為36郡 ,又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設置了太原郡,郡治晉陽。漢代並州刺吏部設治晉陽,這也是太原稱並州之始,太原簡稱「並」亦來源於此。是時,太原已成為全國十三州部治所之一,聞名遐邇。南北朝時,晉陽又是東魏和北齊的「別都」,始終保持著「霸府」的地位,高歡、高洋父子坐鎮太原、遙控朝政。隋代,太原是全國的第三大城市,地位僅次於長安和洛陽。強盛的唐王朝就發祥於太原,因晉陽古有唐國之稱,李淵父子定都長安後,遂以「唐」為國號。所以說,唐文化的發源地就在太原。唐朝初期的幾位帝王曾數次擴建晉陽城,並相繼封其為「北都」、「北京」,與京都長安、東都洛陽並稱「三都」、「三京」,戰亂頻仍的五代十國,後唐、後晉、後漢、北漢,或發跡於晉陽,或以此為國都,一時間太原名聲顯赫於舉國,傳為「龍城」。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太宗趙光義滅掉了以太原為都的北漢政權,最終統一全國。由於憎恨太原軍民對宋軍的頑強抵抗及恐懼太原「龍城」的美譽,遂下令火燒晉陽城,又引汾、晉之水夷晉陽城為廢墟,一座歷經1476年悠久歷史的古城遭到了徹底的破壞。三年之後,新的太原城在距古晉陽城北四十餘里的唐明鎮重新崛起。嘉祐四年,設太原府治。金、元時代,太原城飽經戰亂。元代,置太原路。明初,朱元璋封其三子朱棢為晉王於太原,遂因此擴建太原城,成為明代九邊重鎮之一。明、清兩代,太原經濟迅速發展,其礦業、商業、手工業,對全國的經濟影響很大,有「晉商執全國牛耳」之譽。 明、清兩朝,置太原府,府治在陽曲縣。1912年民國建立後廢府,存陽 天龍山石窟 曲縣,山西省省會設在陽曲縣。1947年,析出陽曲縣城區,單獨設置太原市,作為山西省省會。1949年解放後,太原市成為山西省人民政府駐地,山西省轄市。1951年原屬汾陽專區的晉源縣撤銷,並入太原市。1958年原屬忻縣專區的陽曲縣和原屬榆次專區的清徐、交城兩縣撤銷,並入太原市。1960年復設陽曲(駐黃寨鎮)、清徐(駐清源城)兩縣。1972年將呂梁地區所屬婁煩縣劃歸太原市。至1996年,太原市轄古交一個縣級市,清徐、陽曲、婁煩三個縣,市區分南城、北城、河西、南郊、北郊五區。

9. 山西有多少年的歷史

山西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擁有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迄今為止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達三千年之久,素有「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之美稱,還被譽為「華夏文明的搖籃」。「女媧補天」的傳說就發生在山西。華夏民族的始祖黃帝和炎帝都曾在山西活動。我國上古時代的三個帝王堯、舜、禹均在山西南部建都,為「堯都平陽(今臨汾市)」、「舜都蒲坂(今永濟市)」、「禹都安邑(今夏縣)」。春秋時期,晉文公重耳是春秋五霸之一。北魏時,大同(當時稱平城)曾作為北魏的都城名重一時。隋朝末年,李淵父子起兵晉陽(今太原市),繼而奪取長安,建立唐朝,後把太原定為大唐帝國的北都。元末明初,中原連年戰亂,災荒頻繁,而山西尤其是晉南一帶,經濟繁榮,人口稠密,成為明初向外移民的主要地區。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內,山西曾向外移民十幾次。洪洞縣大槐樹是當時一個主要移民站。全國不少地方流傳的「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即由此而來。明清時期,晉商和山西票號的崛起,著稱中外。 西河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遺址表明,早在舊石器時代就已有了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傳說中的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炎帝都曾把山西作為活動的主要地區。中國史前三大偉人堯、舜、禹,都曾在山西境內建都立業。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政權夏朝也建立在山西南部。商代,山西是商的主要統治區。周代,晉國由山西境內崛興,晉文公曾為春秋五霸之一。秦、漢、魏、晉時期,山西無論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南北朝時期,山西是北朝統治的中心地帶,而且北魏曾以平城(今大同)為都,之後的東魏、北齊也曾以晉陽(今太原)為「別都」、「陪都」,這對促進山西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唐太宗李世民起兵太原,建立了大唐王朝,由此,山西被唐太宗認為是「龍興」之地,一直把山西作為唐帝國的腹臟地區,封太原為唐王朝的「北都」、「北京」。有唐一代,山西一直以其特殊的地位和發達的經濟、文化稱著於世。到五代十國,山西仍然對中國北方的政治、軍事形勢,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宋遼時期,山西進一步繁榮,是中國北方經濟、文化的主要發達地區。元代,全國共11個行省,山西與山東、河北,並稱為元朝「腹地」,大同、平陽(今臨汾)、太原三城則成為黃河流域的著名都會。當時山西商業的發達、經濟的繁榮、文化的昌明,曾受到當時來中國旅行的義大利偉大旅行家馬可波羅的盛贊。明代,山西的商業迅猛發展,曾領全國之先。 中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以後,山西的經濟、文化發展受到嚴重破壞。但是,山西人民英勇地抗擊了外敵的侵略。特別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山西人民進行了更加頑強的斗爭,在三晉大地上譜寫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百團大戰、平型關大捷、上黨戰役永垂青史。1949年4月,全省解放。9月,成立了山西省人民政府,從此揭開了山西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新篇章。幾十年來,山西人民為全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做出為重大貢獻。 黃河流經山西,孕育了無數英雄豪傑、仁人志士。在中國的各個歷史時期,山西曾涌現出許多政治家、軍事家、科學家、文學家、歷史學家。最著名的有春秋時期的霸主之一晉文公重耳,有中國唯一的女皇帝、唐代傑出的政治家武則天,有中國的「武聖」、三國時期名將關羽,有唐朝名相狄仁傑、裴度,有抗擊匈奴而名垂青史的漢朝名將衛青、霍去病,有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的作者、宋代著名史學家司馬光,有創立「制圖六體」的西晉地圖學家裴秀,有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有唐代著名詩人王勃、王之渙、王維、王昌齡、白居易,唐代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政治改革家柳宗元,有金朝文學家、詩人元好問,有元曲四大家中的三位著名戲曲家關漢卿、白樸、鄭光祖,有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文學家、醫學家、書畫家傅山,清末維新派揚澤秀以及戊戌六君子譚嗣同、劉光弟等。可以說,山西是人傑地靈,代不乏人。而其中晉商的足跡更是踏遍華夏、享譽全球。 山西是厚重的黃河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古人類文化遺址、帝都古城、寶剎禪院、石窟碑碣、雕塑壁畫、古塔古墓、佛道聖地、險堡關隘以及革命文物、史跡等,從北到南、珠串全省,構成了山西古今兼備,豐富多彩的人文景觀。目前,全國保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築物70%以上在全省境內,具有珍貴價值的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就有119多處。著名的旅遊景點有:大同旅遊區的雲岡石窟、懸空寺、應縣木塔以及中國五嶽之一的北嶽恆山;忻州旅遊區的五台山、蘆芽山、代縣楊家將故地;太原旅遊區的晉祠、晉中的平遙古城、昔日晉商的豪宅大院;臨汾旅遊區的堯廟、洪洞縣的大槐樹、廣勝寺、吉縣黃河壺口瀑布;運城旅遊區的解州關帝廟、芮城永樂宮壁畫、夏縣司馬光墓、永濟黃河鐵牛、永濟普救寺和鶯鶯塔,等等。其中平遙古城和雲岡石窟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山西是著名的革命老區。早在1921年,中國早期的馬克思主義者高君宇,就在太原組建社會主義青年團,開展革命活動。紅軍長徵到達陝北後,毛澤東親自率領紅軍主力渡河東征,在晉西、晉中、晉南各地遍撒革命火種。全國抗戰爆發後,八路軍三大主力挺進山西,創立了敵後抗日根據地。八年抗戰中,山西是華北抗戰乃至全國抗戰的重要戰略支點;山西地方黨組織培養了15萬名共產黨員,根據地向八路軍輸送了60萬熱血青年。解放戰爭期間,山西成為支援全國解放的戰略基地,廣大民眾積極支援前線,大批地方幹部南下或東進、西進,奔赴新區,為中國革命做出了重大貢獻。解放前的劉胡蘭精神,解放後的大寨精神、太舊精神、李雙良精神激勵著人們為爭取新生活不斷艱苦拚搏。

記得採納啊

10. 太原的歷史

太原歷史悠久,為中華文明最早的發源地之一。晉陽城前之太原歷史,亦有2000年以上。筆者撰寫此文,希望將一段行將為人遺忘的太原遠古時期之各段歷史大事公之於眾,以饗鄉人,並慰先人在天之靈。

約公元前2554年或公元前2538年到公元前2453年間

少昊金天氏在位。金天氏在位期間,封其孫台駘於太原。

按《左傳·昭公元年》:

晉侯有疾,鄭伯使公孫僑如晉聘,且問疾。叔向問焉,曰:「寡君之疾病,卜人曰:『實沉、台駘為祟,』史莫之知,敢問此何神也?」子產曰:「……昔金天氏有裔子曰昧,為玄冥師,生允格、台駘。台駘能業其官,宣汾、洮,障大澤,以處太原。帝用嘉之,封諸汾川。沉、姒、蓐、黃,實守其祀。今晉主汾而滅之矣。由是觀之,則台駘,汾神也……」

按:金天氏,即少昊。商務印書館1988年版《辭源》:「少昊,傳說古部落首領名,名摯,字青陽,黃帝子,姬姓。以別於太,故曰少昊,以金德王,故也稱金天氏。邑窮桑,都曲阜,號窮桑帝。春秋時郯自稱為少昊後代。」

據晉代皇甫謐《帝王世紀》、宋代蘇轍《古史》、清代馬 《繹史》等,少昊是黃帝的繼承者。

少昊在位年限,皇甫謐《帝王世紀》認為「在位百年而崩」,《外記》則說「在位八十四年壽百歲紀年」。

繼少昊在位的是黃帝的兒子昌意之子顓頊高陽氏。皇甫謐《帝王世紀》認為:顓頊高陽氏在位七十八年,享年九十八歲。

上引《左傳·昭公元年》中之「太原」,即為太原。《春秋左傳正義》卷四十一,於「以處太原」四字下注曰:「太原,晉陽也,台駘之所居。」

又,上引《左傳·昭公元年》中的「帝」,另有人認為,是指帝顓頊,是帝顓頊封少昊之裔孫於太原。顓在位之年,剪伯贊《中外歷史年表》記為公元前2450到以元前2373年。

約公元前2376年到公元前2307年

帝嚳高辛氏在位。帝嚳高辛氏,據《史記》等書,為黃帝的曾孫。黃帝之子玄囂的孫子。商務印書館1988年版《辭源》:「帝嚳,古代部落首領,相傳為黃帝的曾孫,堯的父親,居亳(今河南偃師縣),號高辛氏。商代卜辭中以帝嚳為高祖,參閱《史記·五帝記》。」

在位期間,高辛氏分別封其子實沈、閼伯於今之太原與今之河南商丘。按《左傳·昭公元年》:

晉侯有疾,鄭伯使公孫僑如晉聘,且問疾。叔向問焉,曰:「寡君之疾病,卜人曰:『實沉、台駘為祟。』史莫之知,敢問此何神也?」子產曰:「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閼伯,季曰實沈,居於曠林,不相能也。日尋干戈,以相征討。後帝不臧,遷閼伯於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為商星。遷實沈於大夏,主參,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其季世曰唐叔虞。當武王邑姜方震大叔,夢帝謂己:『余命而子曰虞,將與之唐,屬諸參,而蕃育其子孫。』及生,有文在其手曰虞,遂以命之。及成王滅唐而封大叔焉,故參為晉星。由是觀之,則實沉,參神也……」

按《竹書紀年》曾雲:「四十五年帝錫唐侯命。」按唐侯,今有人認為即指實沉,實沉,有人認為即為今人熟知的帝堯。帝堯究竟是受封於其父還是受封於其兄帝摯(見下則),歷史上說法不一。

約公元前2306年到公元前2298年

帝摯在位期間。帝摯,帝嚳高辛氏之長子,堯之兄。關於帝摯之經歷命運,歷史上記載頗有不同。按皇甫謐《帝王世紀》說:

帝摯之母於四人中班在下而摯於兄弟最長,得登帝位。封異母帝放勛為唐侯。摯在位九年,政微弱,而唐侯德盛,諸侯歸之。摯服其義,乃率群臣造唐而致禪,唐侯自知有天命,乃受帝禪,乃封摯於高辛。

司馬遷《史記》則記載雲:「帝嚳崩,而摯代立。帝摯立,不善,而帝放勛立,是為帝堯。」

清人馬 《繹史》卷八《高辛紀》引《綱目前編》則說:「摯荒淫無度,諸侯廢之,而推尊堯為天子。」馬馬肅並在後加按語雲:「按帝摯或崩,或禪,或廢,諸說各不同也。」

關於唐堯,清人馬 《驛史》卷九《陶唐紀》引皇甫謐《帝王世紀》說堯:「年十五而佐帝摯,受封於唐,為諸侯,二十而登帝位,都平陽。」

約公元前2297年

約在公元前2297年,堯在今太原地區建都(據剪伯贊主編《中外歷史年表》),後遷都平陽。堯名放勛,號陶唐氏,在位期間,命羲和觀測天象,制訂歷法,以三百六十六日為一年,置閏月正四時,堯時洪水為患,命鯀治之,九年而功不成,四岳又舉舜。舜流共工於幽陵,放歡兜於崇山,遷三苗於三危,殛鯀於羽山。四罪定而天下咸服。

按:東漢鄭玄(生當公元127—200年)《毛詩譜·唐譜》說:「唐者,帝堯舊都之地,今日太原晉陽是。堯始居此,後乃遷河東平陽。」

又:《毛詩正義》據此評《詩經》中之《唐風》「有堯之遺風」曰:

則堯都之也。《漢書·地理志》雲:太原晉陽縣,故《詩》唐國,晉水所出,東入汾,是漢時為太原晉陽也。《史記·晉世家》雲:唐在河汾之東,方百里。言百里則堯為諸侯所居,故雲:「堯始居此」。《地理志·河東郡平陽縣》應劭雲:「堯都也」,則是堯為天子,乃都平陽,故雲後遷河東平陽也。……成王封母弟叔虞於堯之故墟,曰唐侯,南有晉水,至於燮改為晉侯。

另:西晉皇甫謐(214—282)《帝王世紀》說:「堯始封於唐,今中山唐縣是也,堯山是也……堯之都後徙晉陽,今太原縣是也,於《周禮》在並州之城;及為天子,都平陽。」

約公元前2140年

本年開始,禹在位(據剪伯贊主編《中外歷史年表》)。禹在位年,有說八年,有說四十五年,有說五十年。禹初即位在安邑,後徙都晉陽。到公元前1763年桀在位時又徙都安邑(據剪伯贊主編《中外歷史年表》)。

西晉皇甫謐《帝王世紀》雲:「禹自安邑都晉陽,至桀徙都安邑。」是太原曾為大禹之都。

約公元前1098年 商紂王在位

本年開始,商紂王在位。

夏自大禹之子啟開國,歷經太康、仲康、帝相、少康、帝杼、帝槐、帝芒、帝泄、帝不降、帝局、帝廑,再到帝孔甲。堯之後人劉累學擾龍於豢龍氏,曾事夏孔甲,賜氏曰御龍。曾獲罪。懼而遷於魯縣「(見《左傳·昭公二十九年》)。商代末年,劉累後人再次回遷到其故地唐(今太原地區)。成為漢朝劉氏的後人。宋代蘇轍《古史·世家·晉唐叔第九》:

堯後有劉累者,學擾龍於豢龍氏,事夏孔甲,賜氏曰御龍,以更豕韋之後為豕韋氏。商之衰,遷居於唐。周以唐封叔虞,復自唐徙杜,為唐杜氏……其處者為劉氏,而漢其苗裔也。

約公元前1055年 周成王姬誦九年

本年冬十月,周成王派軍滅亡太原地區的唐國(堯後代之一枝),將其民遷於杜(今陝西西安市東南。按《竹書紀年》卷下:「(成王)九年冬十月,王師滅唐,遷其民於杜。」

約公元前1054年 周成王姬誦十年

本年,成王封母弟叔虞於堯之故墟今太原地區,曰唐侯。《竹書紀年》卷下:「(周成王)十年,王命唐慎(叔)虞為侯。」

公元前1053年 周成王十一年

本年,唐叔虞向周王獻嘉禾。周成王認為嘉禾出世,功在周公,命唐叔歸禾於周公(《竹書紀年》卷下:「(成王)十一年,唐叔獻嘉禾,王命歸禾於周文公」)。

公元前1018年 周康王九年

約在本年,唐叔虞子燮父改國號為晉。按《竹書紀年》卷下:「(康王)九年,唐遷於晉,作宮而美,王使人讓之。」晉國的歷史從此開始。

按:班固《漢書·地理志·太原郡》所屬二十一縣中,首列「晉陽縣」,並自注曰:「故《詩》唐國,周成王滅唐,封地叔虞,龍山在西北,有鹽官,晉水所出,東入汾。」

又:酈道元《水經注》卷六「晉水」條中對「唐」之地名及「晉水」辨之甚詳,其曰:

晉水出晉陽縣西懸瓮山。縣故唐國也。《春秋左傳》稱,唐叔未生,其母邑姜夢帝謂己曰:「余名而子曰虞,將與之唐屬之參,及生,名之曰虞。」《呂氏春秋》曰:「叔虞與成王居,王援桐葉為,以授之曰:『吾以此封汝。』虞以告周公。周公請曰:『天子封虞乎?』王曰:『吾戲耳。』公曰:『天子無戲言。』時唐滅,乃封之於唐。」縣有晉水,後改名為晉,故子夏敘《詩》稱此晉也,而謂之唐,儉而有禮,有堯之遺風也。《晉書·地道記》及《十三州志》言晉水出龍山,一名結絀山,在縣西北非也。《山海經》曰:「懸瓮之山,晉水出焉。」今在縣之西南。昔智伯之遏晉水以灌晉陽……後人踵其遺跡蓄以為沼。沼西際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於晉川中最為勝處……城在晉水之陽,故曰晉陽矣。經書晉荀吳帥師敗狄於大鹵。杜預曰:「大鹵,晉陽縣也。」為晉之舊都。《春秋·定公十三年》趙鞅以晉陽叛,後乃為趙矣。其水又東南入於汾。

約公元前964年 周穆王滿十三年

為避戎狄侵擾,晉國第四代國君晉成侯姬服人把都城由今太原地區南遷曲沃(今山西聞喜東北)。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唐叔之子燮父改唐為晉,即今之太原市。四世至成侯,南徙曲沃,今山西聞喜縣東。又五世至穆侯,復遷於降,降即翼」(中華書局1981年版44頁)。

公元前960年 周穆王滿十七年

本年秋八月,晉國都城南移後,太原形成統治的真空。鑒於這種情況,周穆王將一部分臣服於周的少數族部落向太原遷移。按《竹書紀年》卷下:「(穆王)十七年秋八月,遷戎於太原。」

公元前863年 周夷王燮七年

本年,太原之戎叛亂,周夷王派虢公帥師伐之,在俞泉(今地名不詳)獲馬千匹。按《竹書紀年》:「(夷王)七年,虢公帥師伐太原之戎,至於俞泉,獲馬千匹。」

公元前823年 周宣王靖五年

夏六月,周宣王派尹吉甫帥師北進太原,進攻犭嚴狁,《竹書紀年》:「五年夏六月,尹吉甫帥師伐犭嚴狁於太原。「《詩經·小雅·六月》所記即此事也。詩中說「薄伐犭嚴狁,至於太原。文武吉甫,萬邦是憲。」

公元前795年 周宣王三十三年

本年,周王朝的軍隊再次北伐太原之戎,但未能取得勝利。按《竹書紀年》:「三十三年,王師伐太原之戎,不克。」

公元前788年 周宣王四十年

本年,周宣王在太原統計戶籍民人。按《竹書紀年》:「四十年,料民於太原。」《國語·周語上》:「宣王既喪南國之師。乃料民於太原。」

公元前514年 丁亥 周敬王六年 晉頃公十二年

本年夏,晉大夫祁盈的家臣祁勝與鄔臧二人共妻縱淫,祁盈囚二人慾加處罰。祁勝為脫己罪,賄賂於晉六卿之一的苟躒。六卿正欲削弱公室,遂藉此殺祁盈(祁盈為晉公室)而滅祁氏。叔向之子楊食我亦因是祁盈之黨羽而被殺。

本年秋,晉正卿韓宣子(韓起)卒,魏獻子(魏舒)當政,他分祁氏之田為鄔(今山西介休東北)、祁(山西祁縣東南)、平陵(今山西文水東北)、梗陽(今山西清徐清源鎮)、塗水(今山西榆次西南)、馬首(今山西平定東南)、盂(今山西盂縣)七縣。分楊氏之田為銅革是(今山西沁縣南)、平陽(今山西臨汾)、楊氏(今山西洪洞東南)三縣,任命司馬彌牟、賈辛、司馬烏、魏戊、知徐吾、韓固、孟丙、樂霄、趙朝、僚安十人為十縣大夫。

公元前503年戊戌 周敬王十九年 晉定公十一年

約在本年到公元前500年,趙簡子使董安於治晉陽。

按:《戰國策·趙策一》記載:公元前455年,知伯使人到趙,索取趙之蔡與狼之地,趙襄子弗與,告其臣張孟。張孟告其避地到晉陽,說:「夫董閼安於,簡主之才臣也,世治晉陽;而尹鐸循之,其餘政教猶存。君其定居晉陽。」襄子到晉陽後,苦無御敵之箭矢,又召張孟問計。張孟又說:「臣聞董子之治晉陽也,公宮之垣,其高至丈余,君發而用之。」襄子於是發牆為箭矢。但襄子又苦無銅來製作兵器,張孟又告他:「臣聞董子之治晉陽也,公宮之室,皆以煉銅為柱質,請發而用之,則有餘銅矣」。按晉陽之名首次見諸《春秋》在公元前497年,然董安於之後尚有尹鐸治晉陽城,如公元前497年為尹鐸治晉陽城的最下限,尹鐸治晉陽城有三年時間,則董安於之治晉陽當在公元前500年以前。

公元前500年 辛丑 周敬王二十年 晉定公十二年

約在本年,趙簡子再使其家臣尹鐸繼董安於之後增築晉陽城。據《國語·晉語九》,尹鐸接受使命後,問趙簡子:「以為繭絲乎?抑為保障乎?」(您是想把晉陽城作為憑借賦稅增多財富的來源之地呢?還是想把它作為保障自己家族的一個根據地呢?)趙簡子說:「保障哉!」(當然是想把它作為保障自己家族的一個根據地)尹鐸於是「損其戶口」(減少了城中的居住人口)。尹鐸的這種造城思路很得趙簡子的贊賞,他對他的兒子趙襄子無恤說:「晉國有難,而無以尹鐸為少,無以晉陽為遠,必以為歸。」(將來如果晉國有難,可不要因為尹鐸年輕而不聽他的話,也不要因為晉陽距國都遠而忽視它。一定要把它作為保障自己的最終根據地)

公元前497年 甲辰 周敬王二十三年 晉定公十三年

本年夏,晉趙鞅(趙簡子)打算把原來衛國向他所貢的五百家從邯鄲遷到晉陽。邯鄲大夫趙午本已同意,但回去與他的父兄商量,他的父兄們認為這樣做不合適:衛國所貢五百家,是以居住在邯鄲為條件的,如果把他們安置在晉陽,就會失去衛國的友誼。他們決定,不如用侵略齊國的辦法,以使齊國出兵,然後把這五百家安頓到晉陽,這樣衛國就會認為遷移五百家完全是為了備齊的需要,不致損害與衛國的關系。但是趙鞅沒有弄明白邯鄲午及其父兄的苦心,嫌邯鄲午辦事太慢而召邯鄲午,把他囚押在晉陽。邯鄲午來晉陽後,趙鞅讓邯鄲午的隨從解除佩劍再進,邯鄲午的家臣涉賓拒絕。趙鞅於是傳話給邯鄲人,讓他們另立繼承人,並把邯鄲午殺掉。午子趙稷及涉賓於是率邯鄲人背叛趙鞅。趙鞅派上軍司馬籍秦率軍包圍邯鄲,晉臣荀寅、范吉射因為與邯鄲午為姻親,不僅沒有參加包圍邯鄲的行動,而且准備叛亂,除掉趙鞅。趙鞅謀臣董安於勸趙鞅先下手除掉范氏、中行氏,趙鞅加以拒絕。

本年秋,范氏、中行氏攻打趙鞅,趙氏兵敗,退保晉陽。晉人再圍晉陽。本年冬,因晉國內部六卿互有矛盾,韓、魏二氏向晉定公請求,請允許趙鞅由晉陽返回晉之國都。於是趙鞅返回晉都。《春秋》於本年上記曰:「晉趙鞅入於晉陽以叛」;「晉趙鞅歸於晉」。

作者:王增斌、王萬生

閱讀全文

與太原歷史多少年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