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簡介 > 鎮隆多少年歷史

鎮隆多少年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27 15:34:13

A. 鎮隆鎮的經濟

建國50年來,特別是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鎮隆鎮充分發揮自身的地緣、人緣優勢,不斷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大搞農業綜合開發,加強外引內聯,發展外向型經濟,使荔枝之鄉發生了歷史性巨變,煥發出勃勃生機,在兩個文明建設中取得了輝煌成績。1998年全鎮社會總產值達到7.3億元,比1949年增長500倍,年均增長13.5%,比1978年增長68倍,年均增長23.4%;工農業總產值59422萬元,比1949年增長188倍,年均增長11.3%,比1978年增長41倍,年均增長20.4%;財政收入1178萬元,比1949年增長535倍,年均增長13.7%,比1978年增長25倍,年均增長17.9%;三大產業比例由建國初期的65:7.8:27.2優化為12.6:69.3:18.1;初步形成了以工業為主導,三大產業協調發展的國民經濟新體系。 「鎮隆紅蔥」是惠州市近年發展起來的品牌。近年來,鎮隆鎮以高田、井龍、大光、塘角等村為中心,連片大面積種植紅蔥,常年種植大戶近200戶,全鎮種植面積達5000多畝,是我鎮繼「鎮隆荔枝」 後又一大經濟發展支柱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輻射帶動平潭鎮張新村及惠城區瀝林鎮塘嚇村、陳江街道澄海村等周邊地區超1萬畝。每天有30多噸紅蔥由鎮隆鎮源源不斷銷往東莞、深圳及港澳地區,占鎮隆及鄰近周邊地區紅蔥銷售的八九成,初步形成了「鎮隆紅蔥」效應,成為廣東省繼廣州水瀝、南海西樵之後的全省最大紅蔥生產基地之一。
聞名遐邇的優質荔枝「糯米糍、「桂味等品種享有盛名,2003年,鎮隆成功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品局注冊了「鎮隆」牌荔枝商標,2004年,鎮隆被惠州市授予「荔枝之鄉」榮譽稱號。
一、鎮隆種植荔枝的歷史和現狀
鎮隆的荔枝種植業,據說至少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了。而大規模的發展,是在80代末。1989商張振鵬第一個來鎮隆承包山地大規模種植荔枝。之後,有不少外地人員也紛紛承包山地,在鎮隆發展種果業。至今,鎮隆已有規模大小的果場34個,種植面積有42000多畝,其中荔枝35000多畝,且90%以上為優良品種。在鎮隆的廣大農村,家家戶戶都種有荔枝,形成了該鎮獨有的特色,也奠定了以後荔枝之鄉的美名。
二、優越環境造就優良荔枝
鎮隆荔枝種植業的發展,得益於天時、地利、人和等三大因素。天時是鎮隆地處惠州,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該鎮全年氣候溫和,陽光充足,平均氣溫21.8℃,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1800—2000毫升,特別適宜荔枝的生長;地利是鎮隆山清水秀,空氣清新,山坡較多,山林面積占該鎮總面積60%,而鎮隆荔枝大多的種植在山坡上,在25坡度以下的山地便種植有1.4萬畝,在日照和濕度上都佔有了相當的優勢,且土壤中含有多種適宜荔枝生長的礦物質,使其色美味甜,享譽各地;人和,一是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和積極引導,二是鎮隆人民憑借自身的勤勞與朴實,默默耕耘、不斷注重產量與質量上的提高,終究造就了荔枝之鄉的美譽。
三、鎮隆荔枝的特色
鎮隆荔枝色香味俱全,也因其品質好、檔次高,受到了廣大消費者的歡迎,其中又以其優質的「糯米滋」、「桂味」等而聞名海外。鎮隆荔枝其色如丹霞,肉厚核小,甜而不膩,口感極好;味道鮮美,剝開荔枝殼時果汁不外濺,果肉乾爽鮮白,深得各地客商青睞。故即使價格稍高,卻仍是銷路極好,在全國各地都有較大的市場。鎮隆荔枝已成為荔枝中的名牌產品,是嶺南佳果中的珍品,每年都被惠州市政府選送供中央領導品嘗,並獲得不少的贊譽。
四、協會+農戶:造就荔枝產業化之路
早在1999年,鎮隆鎮與華南農業大學荔枝研究中心合作,把名優產品糯米糍、桂味做成保鮮品,空運到雲南昆明世界博覽會展出,來自世界各國的客商認識了「鎮隆荔枝」;於此同時,在鎮委、鎮政府的大力催生下,形成了鎮隆鎮荔枝生產協會,由鎮人民政府直接領導,以荔枝專業戶為主體,以高等院校、利研機構為依託,科技人員、荔枝科植專業戶、營銷大戶自願參加的專業協會。協會充分發揮荔枝生產服務站的作用,大力倡導果農提高精品意識,全力打造優質鎮隆荔枝。在協會倡導下,果農全面恢復優良純正品種培育,實行有機肥種植,嚴格控制化學肥料的使用,杜絕化學激素、殘留農葯在荔枝中露臉。建立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使鎮隆荔枝達到國家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的要求,與國際市場接軌。在有效的管理和生產下,極大地激發了該鎮果農的種果積極性,使種果面積不斷擴大,產量不斷增加,促進了農業生產的規模化、商品化。極大地促進了鎮隆經濟的發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在工業發展上,鎮隆現有萬興、龍翔、萬里三個大型工業園區,鎮內落戶企業達300多家。目前,鎮隆鎮正著手盤整、盤活工業園區土地,成功引進20家上規模的服裝企業進駐龍翔工業區,力爭在三年內把鎮隆打造成服裝產業基地。工業化的發展,帶動了城鎮化的發展。鎮隆鎮大力推進城鎮化進程,投入近8000萬元完善道路、交通、路燈、綠化、排污、飲水等設施,使人居環境得到進一步的優化,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全鎮經濟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2008年鎮隆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19.8億元,其中農業總產值1.5億元,工業總產值18.3億元,固定資產投資5.39億元,財稅收入7966萬元,用電量2.2億度,人平純收入7305元。2009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0.06億元,比增13.5%;工農業總產值25.23億元,增長27.19%,工業增加值6.34億元,比增14.5%,實現固定資產投資7.68億元,增長42.6%;國、地稅收入9197萬元,比增15.5%;銀行、信用社存款9.42億元,比增23%,用電量25478萬千瓦時,比增6.8%,人平純收入8332元。

B. 龍亢有多少年的的歷史

  1. 龍亢鎮距今已經有2152年的歷史。

  2. 龍亢鎮建鎮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西漢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年),漢武帝於此設龍亢縣,東漢至宋1200餘年裡,均為縣治所在。渦北老鎮區歷史遺存眾多,主要有: 「桓傅故里」、桓公墓、九廟十三閣、新四軍四師淮上紀念館等歷史遺跡。也是十大青年之一邵澤澤的故鄉。龍亢鎮自古為幾縣通衢,是懷遠縣區域經濟副中心,皖北較大的農產品和農業生產資料集散地,是1500多平方公里范圍內經濟、文化、科技和信息中心,且是該地區少有的「天天逢」集鎮,八方輻輳,店鋪林立,商賈雲集,交易場面熱鬧紅火。市場上土特產品種類繁多,當地的扒豬臉、疙瘩雞、改刀魚、醋溜白菜、辣湯、燒餅等地方名吃,聲名遠揚。身置其間,能感受到濃濃的皖北農村集鎮特有的商業和文化氛圍。

C. 誰知道惠州市鎮隆鎮的歷史概況與現今發展

++荔枝之鄉鎮隆鎮++

歷史:
中共惠紫河博地委遺址:1927年8月下旬,藍璇坤在香港接受中共廣東省委的指示後,由香港回到惠陽鎮隆,在高田村黃氏宗祠召集各地黨組織負責人會議,成立中共惠(陽)紫(金)河(源)博(羅)地委(又稱特委)。領導所屬各縣黨務、政治、軍事工作。中共惠紫河博地委的建立,為東江地區發動土地革命,開展武裝割據運動起到了很好的組織和領導作用。
惠陽縣蘇維埃政府舊址: 1928年2月 26日,惠陽縣工農兵代表大會在高田崗頭村楊氏宗祠召開,大會選舉產生惠陽縣蘇維埃政府組成人員。惠陽縣蘇維埃政府成立後,隨即發動和組織建立起蘇維埃政權和工農赤衛隊,進一步把惠陽土地革命斗爭推向高潮。惠陽縣蘇維埃政府雖然因白色恐怖僅存數十天,但它的建立,喚醒了東江工農當家作主、掌握政權的強烈願望,為後來的革命斗爭提供了領導經驗和組織基礎。

現代:
鎮隆鎮位於惠陽市西南部,北連陳江,西接東莞,東與惠州市區接壤。總面積115平方公里,總人口近6萬人,其中常住人口2.7萬人,外來人口近3萬人。下轄13個村民委員會和2個居民委員會。
鎮隆鎮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往南48公里是深圳市;往東10公里是惠州市;往東南21公里是惠陽市政府所在地淡水。鎮內道路縱橫交錯,惠深高速公路、惠深一級公路和正在建設中的惠河高速公路與其他四條二級公路形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交通便利。
鎮隆鎮基礎設施完善。鎮內有大小水庫13個,其中碗窯水庫和黃沙水庫總蓄水量達到2300萬立方,且水質純凈,無環境污染。自來水廠2個,日產水5萬噸,可滿足10萬人以上的生活和工農業生產用水,110千伏變電站已建成投入使用,220千伏變電站已獲廣東省政府批准立項上馬;8000門程式控制電話和5000部無線電話可直撥世界180多個國家和地區,通訊能力,設備、水平達國際標准。
近年來,鎮隆鎮府抓住機遇,擴大開放,制訂優惠辦法,強化服務職能,不斷完善投資環境,加強了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憑借著優越的地理環境和自然條件,鎮隆迅速成為海內外客商投資熱點,日本、台灣、香港等國內外投資者紛至沓來,商賈雲集,物業興旺。截至1998年12月,全鎮有「三資」和「三來一補」企業150多家,工業產值7.9億元,比上年增長27.8%。2000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28170萬元,農民人均收入3680元。
鎮隆鎮全年氣候溫和,平均氣溫21.8攝氏度。年均降雨量1800—2000毫升。全鎮地形開闊,河渠縱橫交錯,全年旱澇保收,是農業開發的極好場所,是惠陽區重要的農業鎮。全鎮現有規模大小的種植、養殖基地34個,其中蔬菜基地面積3500畝,產品遠銷港澳市場;水果基地面積36000多畝,僅荔枝一項就有30000多畝。聞名假邇的「鎮隆」牌荔枝「糯米糍」、「桂味」等優質品種享有盛名,「荔枝之鄉」美稱飲譽四方,馳名港澳,是惠州主要荔枝產地。
惠州市最大(廣東第二大)的客家圍屋——崇林世居與惠陽第一高峰白雲嶂均在鎮隆鎮境內,鄰近新墟白雲嶂森林公園。G205國道和S357省道、惠深高速和建設中的惠莞高速貫穿其中,交通便利,離惠州、深圳、香港均為數十公里內。
鎮隆鎮人傑地靈,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和民風淳樸開放的人民,有團結務實的領導班子,有大面積的旱地及低矮山丘,適宜成片大規模開發,價格低廉,開發成本費用低。鎮隆人民熱忱歡迎國內外客商前來投資建業,共創美好的明天。

D. 龍有多少年歷史

龍起源於圖騰,最初是人抄們對圖騰的稱謂;在龍的概念之下,是許許多多不同的動物形象,它們是不同集團的圖騰物;龍是一種人文動物形象,隨著社會的發展與人們需求的變化,龍的內涵也在不斷地發生著變化.關於龍圖騰起源的傳說也特別多 ,比如: 王從仁《龍崇拜淵源論析》:「龍源於馬。」 《周禮·夏官》:「馬八尺以上為龍。」
唐蘭《古文字學導論》:「龍象蜥蜴戴角的形狀。」
王大有《龍鳳文化源流》:龍,被古人公認為最原始的祖型,可能還是恐龍。古人以具有四足、細頸、長尾、類蛇、牛、虎頭的爬行動物為龍,這可能是古人當時見到並描繪下來的某種恐龍形象。」
何新《龍:神話與真相》:「古中國大陸和海洋上,確曾存在過一種令人恐怖的巨型爬行動物。這種巨型爬行動物,以及與其形狀相近的其他幾種爬行動物,其實就是上古傳說中所謂『龍』的生物學原型。換句話說,『龍』在古代是確實存在的,它就是現代生物分類學中稱為Crocodilus Porosus的一種巨型鱷——蛟鱷。」
所以龍出現的時間不能准確的確定。

E. 鎮隆有什麼好啊

唐朝初年就脫穎而出的信宜鎮隆古鎮,人傑地靈。源於東鎮庄垌虎豹坑的東江河和源於金垌大人山的西江河在這里匯合,俗叫兩水合矜。據《清一統志》記載:「信宜縣南,二川合流處羅竇洞,水中石簡聳起,形如水舸。」生動描述圳水隆起的洶涌澎湃景象,「圳隆」因之諧音演化成「鎮隆」。其他如信宜東鎮、高州深鎮、鎮江等亦然。羅竇洞的奇觀,又得「竇州」(唐朝岑南節度使流轄下的十七州之一)和「竇江」(東西兩河匯流上下一下河段)之命名。

鎮隆古城坐落於信宜市鎮隆鎮八坊村,在東、西兩江夾趨之下,匯合於鑒江而為竇江,因而古稱「竇州」。古城始建於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迄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歷史,是歷代州縣並治之地。千年的古城,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至今,仍保留有眾多的文物古跡:

1、大洪國王府(學宮):學宮始建於公元1354年,歷經修建,前有賢關、聖域坊門、欞星門、灃池,中有大城門、名官祠、鄉聖祠、大成殿、東西廊,後有崇聖祠、尊經祠、明倫堂,一色經牆綠瓦,庄嚴雄偉,體現出中華民族精堪的建築藝術。清朝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廣東天地會首領之一陳金江率農民義軍攻佔信宜縣城,號稱南興王,建立大洪國,以學宮為王府,領導農民義軍進行反清斗爭,成為廣東省近代農民起義斗爭的重要革命遺址之一。現存有大成殿、東西廊、大成門、欞星門、賢關坊門和聖域坊。1990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文明門:始建於清朝嘉慶十八年(公元1813年),正對學宮24米,寬14米,高30米,取「清雲路上構傑閣,獻奇納秀開文明」之意,是千年古城唯一保留下來的城門。1984年被列為茂名市文物保護單位。

3、古書院群:鎮隆古城歷代都是粵西南地區的治學中心,各地學子雲集,歷代名人輩出,極大地促進了粵西南地區的政治和文化教育發展。古書院群以學宮為中心,分布四周,錯落有至,井然有序,現保存較為完整的書院、公祠有十三家之多。如起鳳書院,始建於清朝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為生童治學之所,並設有廊廡號會,作考試取士之地,稱之「考柵」;隴西書院,民國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廣東省勤商學院遷此辦學,開設會計、銀行、工商管理三個學系;黎照書院,相傳西漢經學家、文學家劉伯深夜閱讀書籍,油盡燈枯之際,有老者點燃黎木拐杖照明因而命名「黎照書院」,其意深遠,激勵後人;顧廷樞公祠,為紀念清朝知縣李建樞清康嚴明、大治信宜而建,引出路不拾遺「三升米地」感人的民間故事。等等。

鎮隆古城的自然風光和現代農業景觀也美不勝收。鎮上有連綿千畝的香蕉綠色走廊,有連片數百畝的魚塘水鄉美景,有果香滿山的田園風光,初步具備開發生態旅遊的條件。信宜的東、西兩江匯流與鑒江交合於此,三江六岸綠水倒映,在當地有「小桂林」之稱。「三叉海」遍布溫泉,具有健膚美顏和防、治各種皮膚病之功效,曾是「舊信宜八景」之一,稱「溫泉吐玉」。溫泉邊是寬闊的銀色沙灘,是瀟遙游樂的好去處,古城、鑒江風光、現代農業三位一體,相競生輝,構成一幅古代文化與現代文明相交融的美麗景觀。

F. 鎮隆鎮的旅遊資源

鎮隆古書院位於信宜市的鎮隆鎮,那裡有嶺南地區罕見的古建築群,集中了一批頗有特色的保存完好的古書院。鎮隆建城於公元621年,從那時起到1952年,它一直是信宜縣城的所在地,在唐貞觀到宋熙寧的430多年中,它還作過竇州州府。雖然它的輝煌時期己經過去,不過,它卻留下了一份沉甸甸的歷史文化遺產,成為吸引中外旅客的好去處。聽這里的老人說,可惜的是這里的古城牆拆掉了。環繞鎮隆古鎮的古城牆非常有建築特色,正因為它的雄偉壯觀,抗日戰爭時,為防止日本鬼子的飛機前來轟炸時古城牆過於醒目,容易讓飛機辨認出目標是縣城,縣政府於是下令將這古城牆一米不留地拆得乾乾凈凈。
在鎮隆,古色古香的建築到處可見。古老的牆面由於風化水蝕而斑駁陸離,石柱也已經布滿了苔薛。我們走在鎮隆的小街小巷上,宛如在翻看著一頁散發著古墨味道的歷史。 李廷樞公伺,是為紀念信宜知縣李廷樞所建。李廷樞於康熙四十一年即1702年就任信宜知縣,他為官清廉,死後身上僅有幾塊銀元。這在那個「一任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盛行貪官污吏的年代,他的廉潔奉公真是難能可貴,信宜的老百姓非常感念他,不僅自發籌資將他的屍體運回江蘇無錫老家,還於次年捐資修建了這座李廷樞公詞。這公祠還叫做「三斗米公祠」,說的是一天上午,一位老農民挑了三斗米去坪上賣,路上忽聞知縣李廷樞病歿,他將米擔丟在路邊,趕到鎮隆給李大清官奔喪去了,黃昏才回來,一看那三斗米竟還在,可見當時的社會真是路不拾遺。己顯破爛,但李知縣的清正廉潔形象永為後人敬仰。
1300多年作為一縣首府的歷史,為鎮隆留下了國內十分罕見的由13所書院組成的古書院群、7個公祠等一批古建築。這座起風書院,已有300年的歷史。被稱作「考棚」,過去這里是竟考秀才的地方。至民國十五年,成信宜縣黨部所在地,書院前樓擴建成西式樓宇,書院因此成為中西合璧的建築。 楊桃在信宜叫五楞子。
粵西卻有一道名菜是個中異類,它就是茂名信宜鎮隆最出名的楊桃焗鴨。要做成這道楊桃焗鴨,材料是最重要的。楊桃焗鴨里的楊桃,可以用新鮮楊桃,也可以用楊桃干,但做出來味道最正宗的,當然是用信宜的酸楊桃,酸楊桃又酸又甜,特別開胃。而鴨子最好是選用農家散養的田鴨,那種在田間和水塘邊吃小蟲、雜魚長大的田鴨,個子不大但肉質結實。而鍾先生告訴記者,他家的鴨子是從一個養牛場收購來的,牛場主人把養牛的牧草割來喂鴨,從來不用飼料,養出的鴨味道也特別好吃。
楊桃焗鴨的做法並不復雜。輔助材料還要姜、蒜、蔥、辣椒、香菜、生抽、老抽、鹽、糖、花生油等。而酸楊桃分為兩部分處理,一部分填進鴨肚,一部分放在外面備用。
比較正宗的做法是,燒熱鍋放油,先放入蒜頭、楊桃爆香,然後放鴨、放生抽,加入適量水、糖、醋、鹽,水的分量要浸到鴨的三分之二位置,待煮沸後,用中小火慢慢焗。等鴨子熟透,濃郁的香味傳入鼻中,就可以斬件上盤了。

G. 鎮北台至今已有多少年歷史

鎮北台位於榆林市區以北的紅山頂上,原本是明長城的一處觀察哨所,修建於公元1607年,距今400多年歷史。

H. 鎮隆古城的介紹

鎮隆古城坐落於信宜市鎮隆鎮八坊村,在東、西兩江夾趨之下,匯合於鑒江而為竇江,因而古稱「竇州」。古城始建於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迄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歷史,是歷代州縣並治之地。

I. 昔馬鎮從有人到現在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昔馬鎮地處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盈江縣西部,是祖國邊境線上的一個高寒山版區鎮,權位於東經97°44′55″——97°63′55″,北緯24°51′25″——25°16′23″之間。東南面與太平鄉,南面與銅壁關鄉、西面與那邦鎮接壤,西北面與勐弄鄉及緬甸毗鄰,國境線長18.3公里。鎮政府距縣城55公里,距州府206公里,自古為南方「絲綢之路」的最後出境通道,是盈江縣的主要邊境口岸之一。
全鎮轄3個村委會,23個自然村,37個村民小組。土地面積為337498.5畝,其中:耕地20768畝,人均2.5畝;林地178758畝,森林覆蓋率高達62.5%。2004年末全鎮總人口9317人(1900戶),其中農業人口8306人(1683戶),以漢、傈僳、景頗三種民族為主體。
旅居日本、美國、泰國、裴濟及港、澳、台地區14000多人,1990年11月9日被德宏州人民政府命名為「華僑之鄉」。

閱讀全文

與鎮隆多少年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