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簡介 > 姓鄭歷史多少年

姓鄭歷史多少年

發布時間:2021-02-27 14:20:09

㈠ 歷史是的姓鄭的名人

鄭姓為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7位。 名人 鄭國 - 中國戰國時著名水利學家。前246年為秦築渠(韓水)三百里,號稱「鄭國渠」。被後世奉為「水神」。楚霸王項羽籍部將鄭榮之父,漢大司農鄭當時的祖父。 鄭躬 - 西漢廣漢郡起義首領。前18年,鄭躬率領六十餘人,放出囚徒,奪取兵器,攻入四個縣,聚眾一萬人,自號山君。前17年冬河東都尉趙護為廣漢太守,發郡中兵及蜀郡兵共計三萬,擊敗鄭躬。 鄭眾 - 東漢學者 鄭眾(另一人) - 漢和帝時的宦官,曾參與誅殺竇憲 鄭玄 - (127年-200年)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東)人,東漢經學家。 少時習《易經》丶《公羊傳》。後拜馬融為師,習古文經。因黨錮事件而被禁,專心著述古文經。遍注群經,乃為漢代集經學之大成者,世稱「鄭學」。200年官渡之戰時,被袁紹逼迫下隨軍而行,病故於途中。 代表作為《毛詩箋》丶《三禮注》。 鄭樵 - (1104年—1162年),字漁仲,南宋興化軍莆田(福建莆田)人,世稱夾漈先生。 一生不應科舉,刻苦力學30年,鄭樵立志讀遍古今書,他和從兄鄭厚到處借書求讀,畢生從事學術研究,在經學丶禮樂之學丶語言學丶自然科學丶文獻學丶史學等方面都取得了成就。1152年,新任同安主簿朱熹上山拜見鄭樵,鄭樵僅用「豆腐丶白鹽丶白姜丶蕎頭」相待,兩人談詩論文三天三夜;下山時,朱熹的書童對此頗有微詞,朱熹卻說:「此『四白』乃山珍海味齊全也」。1157年,《通志》初稿完成,其中《通志》的「二十略」涉及諸多知識領域,堪稱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網路全書。梁啟超曾高度評價鄭樵對史學的貢獻:「宋鄭樵生左(左丘明)丶司(司馬遷)千歲之後,奮高掌,邁遠跖,以作《通志》,可謂豪傑之士也……史界之有樵,若光芒競天一彗星焉。」鄭樵著述等身,但流傳不多,僅《夾漈遺稿》丶《爾雅注》丶《詩辨妄》丶《六經奧論》和《通志》等。 補充: 鄭光祖 - (?—?),字德輝,平陽襄陵(今山西襄汾縣)人,生卒年不詳。元代著名的雜劇家和散曲家,與關漢卿丶馬致遠丶白樸齊名。生平甚無記載,只知他「為人方直」,不善與人交往,一生寫過18種雜劇,其中《倩女離魂》(全名《迷青瑣倩女離魂》)著名。伶人稱他為鄭老先生,死後由伶火火葬於杭州靈隱寺。除雜劇外,鄭光祖寫曲詞,有小令六首,套數二曲流傳。 補充: 鄭和(明洪武四年1371年—宣德八年1433年) 中國明代航海家丶外交家。 鄭燮(1693年—1765年),字克柔,號板橋丶板橋道人。江蘇興化人。生於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父親鄭立庵是縣私孰教師,教授幾百名學生。鄭燮自幼隨父親讀書,愛讀歷史書和詩文詞集,博學強記,所讀的書都能背誦。少年時在真州毛家灣讀書。康熙秀才丶雍正壬子年(1732年)到南京鄉試中舉人。乾隆元年丙辰(1736年)赴北京禮部試,中進士。乾隆七年(1742年)出任山東范縣令。乾隆十一年(1746年)調任濰縣縣令。鄭燮為官,愛民如子,任濰縣縣令時,正逢荒年,不顧他人阻擾,開倉貸糧,令老百姓寫借條,救活一萬多人;還大興土木,修建水池,招收飢民工作就食。當年入秋又歉收,鄭燮把老百姓的借條,一把火燒掉;濰縣老百姓感戴他的恩德,為他建立生祠堂。鄭燮對於民事處理公正,十二年沒有一件冤案。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游山東,封鄭燮為書畫史,鄭燮自刻印章一枚:《乾隆東封書畫史》。 鄭燮為官清廉,後來因老病罷官客居揚州,身無長物,只有廖廖幾卷圖書,便以賣畫為生。為「揚州八怪」之一,其詩丶書丶畫被世人稱為「三絕」。其詩宗陶淵明丶陸放翁,畫竹似蘇東坡。鄭燮的書法揉合行書丶草書,自成一體,自號「六分半書」,後人稱為「板橋」體。 著作有《板橋詩鈔》丶《板橋詞鈔》丶《板橋家書》丶《板橋題畫》丶《板橋先生印冊》等自刻本行世。 補充: 鄭成功(1624年8月27日—1662年),祖籍福建省南安人。但出生於日本九州平戶藩,父為鄭芝龍,母為日本田川氏,原名鄭森,字明儼,號大木小名福松。後由南明唐王隆武帝賜國姓朱,名成功,故又稱國姓爺。鄭成功為明朝最後一個強調反清復明的官員,並透過實質的武力攻擊讓當時佔領台灣的荷蘭東印度公司之人員撤退,並流傳下了眾多極富傳說色彩的活動遺跡和傳奇故事。死後葬於台灣台南鹿耳門港附近。「Koxinga」一詞是外國人對他的習稱,即源自閩語的「國姓爺(Kok-Seng-Ya)」。 鄭芝龍(1604年-1662年),號飛黃,小名一官,有飛虹將軍的稱號,福建泉州府南安石井鄉人,明朝末年以中國南部及日本等地為活躍舞台的商人兼海盜,以所經營的武裝海商集團:一官黨著稱,發跡於日本平戶藩,為台灣鄭氏王朝開創者鄭成功的父親。在西方文獻中,則以「Equan(一官)」聞名於世;Quon丶Iquon丶Iquam丶Equan所指均為其人。父鄭紹祖為泉州太守葉善繼的庫吏。鄭芝龍弟三人:鄭芝虎丶鄭鴻逵丶鄭芝豹。 鄭經(1642年10月25日—1681年3月17日),字賢之丶元之,號式天,昵稱「錦舍」,延平郡王,台灣的統治者,鄭成功長子。 鄭觀應(1842年—1922年),原名官應,字正翔,號陶齋,廣東香山(今中山)三鄉雍陌人。為中國近代著名文學家丶思想家和實業家。 鄭振鐸(1898年 - 1958年),生於浙江溫州,原籍福建長樂。 作家,文學史家,著名學者,字西諦,有郭源新丶賓芬等多個筆名,是中國民主促進會發起人之一。 補充: 鄭旦,鄭和,鄭成功,鄭板橋,鄭吉,鄭國 ,鄭羲 鄭興,鄭眾,鄭澤 鄭振鐸

㈡ 有哪些歷史人物是姓鄭的

鄭 旦:春秋晚期著名的巾幗人物,在吳越兩國長年戰爭時期,隻身入吳作內應,助越國順利滅吳,立下汗馬功勞。
鄭 國:戰國末期韓國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水利專家。曾助秦國修成著名的水利工程鄭國渠,使秦沃野千里,國力更加強盛。
鄭 吉:會稽(今浙江省紹興)人,曾率兵抗擊匈奴入侵,為漢始設西域都護之始。
鄭 興、鄭眾:河南省,開封人,系父子。興為東漢時期學者,對中國歷史上的儒學進一步發揚,貢獻巨大,世稱「先鄭」。子鄭眾為東漢經學家,曾任大司農,通曉《易》、《詩》等經學。
鄭 羲:與鄭道昭父子皆北魏名臣、書法家,鄭道昭更是與王羲之齊名的「北方書聖」,為魏碑的鼻祖。
鄭 虔:鄭州滎陽人,唐朝學者、畫家。詩詞、書法、畫俱佳,尤以山水畫見長,玄宗皇帝為之題字「鄭虔三絕」。著有《天寶軍防錄》。
鄭 澤:隋朝滎陽人,有學識,知鍾律,考校大東鍾律,著有《樂府歌辭》、《樂府聲調》等。
鄭 樵:莆田(今屬福建省)人,我國南宋時期著名的歷史學家、史籍學家,一生著作豐富,其晚年所著《通志》是繼《史記》後又一部偉大的通史著作,且頗具創見。
鄭 玄:東漢北海高密(今屬山東省)人,世稱「後鄭」,其潛心著述,遍注群經,為漢代經學的集大成者,被稱為「鄭學」,在整理古代歷史文獻上頗有貢獻。
鄭 註:唐朝尚書,本姓魚,冒姓鄭。唐代絳州翼城(今山西省翼城東)人,出身微賤。年輕時,他行醫賣葯,浪跡江湖。因為他本姓魚,後改姓鄭,人們都取外號譏笑他,叫他「魚鄭」、「水族」。鄭注是唐朝的名臣,對其功過是非歷來有不同的評價。正史上貶多於褒,現代的史學工作者也有爭議。有的提出,對鄭注在歷史上的作用有必要重新認識和評價,認為他代表當時庶族中小地主的利益和要求,同宦官集團進行了斗爭,還是有一定進步意義的。
鄭 樵:南宋史學家,著有《通志》、《氏族志》等80餘部書作。
鄭 和:明航海家,本姓馬,明成祖賜姓鄭。雲南省昆陽(今晉寧)人,曾率船隊七下西洋,遠達非洲、紅海等地,促進了中外交流,而且還創制了我國第一部航海地圖。
鄭 燮:號「板橋」,江蘇省興化人,清代書畫家、文學家。詩、畫、書號稱「三絕」,「揚州八怪」之一,後辭官歸里。
鄭 信:泰國國王,又名鄭昭。泰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吞武里王朝創始人,泰國稱為披耶達信王或達信王。
鄭桓公:即姬友,為鄭姓的得姓始祖。周宣王封小弟姬友於鄭,建立西周的最後一個諸侯國。姬友死後謚號為桓公。所以史稱鄭桓公。周幽王時,鄭桓公任周朝司徒,掌管教化,他眼見周幽王寵幸褒姒、重用奸臣、王室矛盾激化、內憂外患交織,預感將要發生變亂,便向太史伯請教避禍的辦法。鄭桓公根據太史公的建議,把家屬和重要財產安置在虢、鄶之間一個叫「京」的地方,史稱「虢鄶寄孥」。次年,西周王室發生了「犬戎之亂」,桓公為國捐軀,其子掘突襲位,是為鄭武公。後來,鄭武公乘護送周平王東遷之機,先後功滅虢、鄶,建立新的鄭國。鄭國於公元前375年為韓國所滅,子孫播於陳、宋間,以原國名為姓氏,就是鄭氏。
鄭武公:鄭桓公子,東遷鄭姓的始祖。據唐書《宰相世系表》說,鄭桓公的兒子武公,曾經跟晉文侯輔佐周平王東遷到洛陽,建立了東周,鄭武公自己也跟著搬了家,新鄭由此而誕生,鄭姓更繼續繁榮滋長。
鄭道昭:滎陽開封人,北魏書聖,曾任國子祭酒,工文詞書法,其書法筆力雄健,兼有隸意,被後人推崇為「魏碑之宗」。
鄭庄公:鄭武公子,鄭姓的中興始祖。即姬寤生(公元前757-公元前701),鄭平王東遷後,鄭庄公的祖父鄭恆公被封為周室的卿士,鄭庄公繼其父武公為周的卿士。繼位後鄭國的國勢日益強盛,周朝卻每況愈下,為打擊新興勢力,周平王很想向鄭庄公下刀,廢掉鄭庄公的卿士職位,鄭庄公得知後,針鋒相對,利用鄭國的優勢,威脅周平王,逼使周文王與鄭國派人質,後周對鄭用兵,被鄭所敗周恆王中箭,周王室威信掃地,鄭國國威大振。自此周王室僅成天下共主,並無實權。
鄭光祖:元代平陽襄陵(今山西省臨汾)人,元曲四大家之一,一生創作頗多,代表作為《倩女離魂》,他被後人譽為「名香天下,聲振閨閣,伶優輩稱『鄭老先生』」。
鄭思肖:字憶翁,號所南,自稱三外野人,元代連江(今屬福建省)人。曾以太學上舍應博學鴻詞試,授和靖書院山長。宋亡隱居吳下(今江蘇省蘇州),坐必南向,歲時伏臘必向南野哭。更名思肖,有寓「思趙」之意。善詩,擅水墨蘭竹,信手數筆便成意境,所畫墨蘭蘊含思宋之情,書雲「時寫蘭,疏花簡葉,根不著土。人問之,曰:『土為蕃人奪,忍著耶?』」嘉定某官脅以他事,求畫蘭,其曰:「手可斷,蘭不可得也。」對仕元官僚,尤為恨之。所畫墨竹,常寫蒼煙半抹,斜月數竿之景,惜已無真本存世。傳世作品有大德十年(1306年)作《墨蘭圖》卷,紙本,墨筆,縱25.7厘米,橫42.4厘米,筆力勁挺,氣格高潔,內斂含蓄,右自題詩雲:「向來俯首問羲皇,汝是何人到此鄉;未有畫前開鼻孔,滿天浮動古馨香。所南翁。」左有年款「丙午正月十五日作此壹卷」,鈐一白文印,印文:「求之不得,不求或與,老眼空闊,清風今古。」現藏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另《墨蘭圖》卷,畫一孤傲伸葉吐蕊之蘭,自題:「一國之香,一國之殤,懷彼懷王,於楚有光。所南。」藏美國耶魯大學藝術陳列館。詩多故國之思,著有《鄭所南文集》《心史》等。
鄭成功:明末名將,著名的民族英雄。被賜姓「朱」,曾英勇抗擊清軍,在台灣驅逐荷蘭殖民者,是我國著名的軍事家、民族英雄,被尊稱為「國姓爺」。
鄭振鐸:當代作家,文學史家。字西諦,筆名賓芬、郭源新。福建省長樂人。1917年考入北京鐵路管理學校。曾參加五四運動。1921年與沈雁冰一起組織文學研究會。主編《小說月報》、《世界文庫》等。建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文物事業管理局局長,兼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文學研究所所長。1954年任文化部副部長。主要著作有《插圖本中國文學史》、《中國俗文學史》、《俄國文學史略》、《近百年古城古墓發掘史》、《中國歷史參考圖譜》等。1958年10月18日,率領中國文化代表團出國訪問阿富汗王國和阿拉伯聯合共和國,途中因飛機失事於前蘇聯楚瓦什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卡納什地區上空而遇難殉職。

㈢ 姓周的有多少年歷史了

網路文庫:http://wenku..com/view/e69207335a8102d276a22ff0.html
如果據此說法,黃帝時便有了周昌,那麼可以說周姓與五帝的年代專相同,黃帝的年代是前2717-前2599年,你可以算屬一下,最少4600年的歷史了。
或者流傳最廣的源於周太王或者周文王(前1152~前1056)的話,也有3500年左右了
個人意見,先秦時代以地名為氏的習慣是無法否定的,最晚至周文王周姓必然已經有了,那個時間應該是成為氏而不是姓,也就是至少3500年歷史

㈣ 姓氏有多少年的歷史

姓,是一母所生而繁衍的家族系統稱號,傳說是古帝伏羲氏為了正男女關系同姓不婚而建立的;氏,是同姓者繁衍再分的族號,是用來分別同姓不同支系地位貴賤的。在上古時候,姓氏分為而為二,男子稱氏,婦子稱姓,貴者有氏,賤者有姓無氏。秦漢以後,姓和氏逐漸全而為一,不分男女貴賤,通稱為姓,這種情況一直延續至今。

㈤ 歷史上姓鄭的名人有哪些

這下你該滿足了吧???
鄭姓古代歷史名人(現代略)
鄭桓公:得姓始祖。周宣王把幼弟友封在鄭地即鄭桓公。後來,鄭桓公的子孫以國為姓,從此就開始有了「鄭」姓。鄭桓公就是鄭姓的始祖。
鄭武公:鄭桓公子,東遷始祖。
鄭庄公:鄭武公子,春秋初年,王室衰弱,諸侯崛起,競相爭雄。鄭庄公繼位後,首先安定國內局面,然後利用巧妙的外交戰略和高超的軍事謀略,在春秋初年率先小霸天下。由此拉開了春秋霸主政治的序幕,促使中國進入了大國爭霸時期。鄭庄公墓位於河南省新密市。1987年3月4日,鄭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鄭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鄭 旦:春秋晚期吳、越時的巾幗人物,即西施。經過訓練,到吳國作內應。越王勾踐卧薪嘗膽,得以「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滅吳。
鄭 國:戰國末期韓國人,水利專家。 出任關中史官,開鑿灌溉渠,稱為"鄭國渠"。
鄭當時:西漢名臣。
鄭 吉(?~公元前四十九年):會稽(今浙江省紹興市)人。活躍於西域,是在前漢對外戰爭中活躍的典型武將。鄭吉的勢力冠於西域,以都護騎都尉的身份效力。此外,漢也封其為安遠候,並建立烏壘城,行使對西域的鎮撫。隨著其在漢經營西域時所建立的功績,他也成為西域都護這職位的第一人。《漢書》卷七十《鄭吉傳》、卷九十六《西域傳·上》「安遠堂」:漢宣帝封鄭吉安遠侯,得安遠堂。
鄭 玄:東漢經學家,創立鄭學。「博經堂」和「通德堂」:都與東漢著名經學家鄭玄有關。鄭玄博覽群經,幾千人從遠方來拜他為師。西漢時期的讀書人大都專治一經,鄭玄卻獨自力主博通。史稱鄭玄深受北海相孔融敬重,特意在其家鄉高密縣設立一個「鄭公鄉」,又擴建他的門閭以通車馬,稱之為「通德門」。
鄭 羲:北魏重臣。
鄭 畋:(825-883),字台文,滎陽(今屬河南)人。晚唐宰相,以書生意氣破黃巢起義軍。今存詩十六首,多七言絕句。
鄭 虔:唐朝學者、畫家。詩詞、書法、畫俱佳,尤以山水畫見長,玄宗皇帝為之題字"鄭虔三絕"。
鄭 註:唐朝尚書,本姓魚,冒姓鄭。
鄭買嗣(860-909):唐末五代初大長和國一世國王。鄭回七世孫。初為南詔清平官,南詔王隆舜時官至侍中,南詔末代王舜化貞時為相。公元902年(唐昭宗天復二年,南詔中興五年),殺舜化貞及南詔家室,自立為王,國號大長和國。公元909年卒。
鄭 樵:南宋史學家,著有《通志》、《氏族志》等80餘部書作。
鄭思肖(1241—1318):字憶翁,號所南,福建連江人。兼長詩畫,他畫蘭不畫土根的故事早已流傳人口。相傳在明末蘇州承天寺古井裡發現的鄭思肖《心史》,顧炎武就為此寫了《井中心史歌》。
鄭光祖:元代曲作家。
鄭成功(1624一1662):明末名將,著名的民族英雄。本名森,字明儼,號大木,福建南安人。弘光時監生,隆武帝賜姓朱、號「國姓爺」。清兵入閩,起兵反清。後與張煌言聯師北伐,震動東南。康熙元年(1662年)率將士數萬人,自廈門出發,於台灣禾寮港登陸,擊敗荷蘭殖民者,收復台灣。
鄭 和:明航海家。本姓馬,明成祖賜姓鄭。
鄭 燮:號「板橋」,清代畫家。
鄭 信:泰國國王,又名鄭昭。泰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吞武里王朝創始人,泰國稱為披耶達信王或達信王。

㈥ 關於姓鄭的歷史

[鄭國] 是戰國時的著名水利工程師 , 他為秦國開水渠,灌溉良田四萬多頃,使關中版沃野千里權。歷史上記作「鄭國渠」。
[鄭吉] 漢代大將軍,保衛邊疆戰功赫赫,封安遠侯。
[鄭和] 明朝航海家,原名馬三保,民間稱他三保太監,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偉大人物。
[鄭成功] 明末清初民族英雄,收復台灣的名將。

鄭板橋:清朝書畫家,善畫蘭竹,秀麗蒼勁,亦工書法,所創"板橋體"獨具風格,號
稱"三絕",是"揚州八怪"之一。
鄭成功:明末名將,唐王賜姓朱名成功,授總統使、詔討大將軍,時人稱"國姓爺"。
鄭光祖:元朝著名劇作家,他和關漢卿、馬致遠、白樸被譽為"元曲四大家",有代表
作《倩女幽魂》。

鄭虔:唐朝學者、畫家。詩詞、書法、畫俱佳,尤以山水畫見長,玄宗皇帝為之題
字"鄭虔三絕"。

鄭 旦:春秋晚期,吳、越時的巾幗人物。鄭旦即西施,經過訓練,送到吳國作內
應,越王勾踐卧薪嘗膽,得以"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滅吳

㈦ 姓鄭的歷史名人,至少三個,還要資料

鄭姓歷史名人

鄭玄(127——200):東漢北海高密內,字康成。少為鄉嗇夫,後受業太學,師第五元先,通《京氏易》、《公羊春秋》。復從張恭祖學《周禮》、《左氏春秋》、《古文尚書》。後事馬融,博通群經,融以為盡傳其學。既歸,聚徒講學,弟子千人。桓帝時黨禍起,被禁錮,杜門修業。北海相孔融深敬之,命高密縣特立「鄭公鄉」,廣開門衢號「通德門」。建安中征拜大司農,尋卒。著《毛詩箋》、注《三禮》,另注《周易》、《尚書》、《論語》。玄以古經學為主,兼采今文經說,自成一家,號稱「鄭學」。

鄭和(1371或1375——1433或1435):明雲南昆陽人,本姓馬,原名文和,小字三保(寶),世稱三保(寶)太監。回族。永樂三年奉成祖命與王景弘等通使西洋(按指南海以西即約自東經110度以西之海洋及沿海地方)。船隊由蘇州劉家河出海,有船二百餘艘,其中極大的「寶船」有六十二艘。永樂五年還國。自第一次航行至宣德八年共二十八年間,奉命七次下西洋,途經三十餘國,最遠曾達非洲東岸和紅海海口。促進中國和亞非各國經濟、文化交流。卒於第七次航行歸途中,一說宣德十年卒於南京。

鄭成功(1624——1662):明福建南安人,初名森,字大木。鄭芝龍子。唐王賜姓朱,改名成功,號「國姓爺」。南明隆武十五年(清順治十八年)進兵台灣,驅逐荷蘭侵略軍,次年收復全台。不久病卒。

鄭振鐸(1898——1958):福建長安人(生於浙江永嘉)。著名文學家、藏書家。在抗日期間,參加中國文藝界抗敵協會,並從事搶救祖國文獻工作,組織復社,出版《魯迅全集》。勝利後創辦《民主》周刊。新中國成立後,歷史唯物主義任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文學研究所所長、文化部副部長等職。1958年出國訪問,途中因飛機失事遇難。生前藏書近十萬冊,死後被家人全部捐贈北京圖書館。著作宏富,有《文學大綱》、《中國文學史(中世卷)》、《插圖本中國文學史》、《中國俗文學史》、《中國文學論集》、《鄭振鐸文集》等。

鄭板橋:清朝書畫家,善畫蘭竹,秀麗蒼勁,亦工書法,所創「板橋體」獨具風格,號稱「三絕」,是「揚州八怪」之一。

鄭國:戰國時代的水利家,韓國人。出任關中史官,開鑿灌溉渠,稱為「鄭國渠」。

鄭光祖:元朝著名劇作家,他和關漢卿、馬致遠、白樸被譽為「元曲四大家」,有代表作《倩女幽魂》。

鄭虔:唐朝學者、畫家。詩詞、書法、畫俱佳,尤以山水畫見長,玄宗皇帝為之題字"鄭虔三絕"。

鄭旦:春秋晚期,吳、越時的巾幗人物。鄭旦即西施,經過訓練,送到吳國作內應,越王勾踐卧薪嘗膽,得以「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滅吳。

程鄭:西漢初時的大工商主,本是戰國時關東人,其祖先於秦始皇時被遷至蜀都臨邛(今四川邛崍)。因鼓鑄鐵器致富,有家童數百人,產品遠銷越居地區。

若干年後說不定我也是歷史名人啦.開個玩笑

㈧ 從古到今姓鄭的名人有哪些

歷史名人
鄭桓公:得姓始祖。周宣王把幼弟友封在鄭地即鄭桓公。後來,鄭桓公的子孫以國為姓,從此就開始有了「鄭」姓。鄭桓公就是鄭姓的始祖。
鄭武公:鄭桓公子,東遷始祖。
鄭庄公:鄭武公子,春秋初年,王室衰弱,諸侯崛起,競相爭雄。鄭庄公繼位後,首先安定國內局面,然後利用巧妙的外交戰略和高超的軍事謀略,在春秋初年率先小霸天下。由此拉開了春秋霸主政治的序幕,促使中國進入了大國爭霸時期。鄭庄公墓位於河南省新密市。1987年3月4日,鄭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鄭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鄭 旦:春秋晚期吳、越時的巾幗人物,即西施。經過訓練,到吳國作內應。越王勾踐卧薪嘗膽,得以「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滅吳。
鄭 國:戰國末期韓國人,水利專家。 出任關中史官,開鑿灌溉渠,稱為"鄭國渠"。
鄭當時:西漢名臣。
鄭 吉(?~公元前四十九年):會稽(今浙江省紹興市)人。活躍於西域,是在前漢對外戰爭中活躍的典型武將。鄭吉的勢力冠於西域,以都護騎都尉的身份效力。此外,漢也封其為安遠候,並建立烏壘城,行使對西域的鎮撫。隨著其在漢經營西域時所建立的功績,他也成為西域都護這職位的第一人。《漢書》卷七十《鄭吉傳》、卷九十六《西域傳·上》「安遠堂」:漢宣帝封鄭吉安遠侯,得安遠堂。
鄭 玄:東漢經學家,創立鄭學。「博經堂」和「通德堂」:都與東漢著名經學家鄭玄有關。鄭玄博覽群經,幾千人從遠方來拜他為師。西漢時期的讀書人大都專治一經,鄭玄卻獨自力主博通。史稱鄭玄深受北海相孔融敬重,特意在其家鄉高密縣設立一個「鄭公鄉」,又擴建他的門閭以通車馬,稱之為「通德門」。
鄭 羲:北魏重臣。
鄭 畋:(825-883),字台文,滎陽(今屬河南)人。晚唐宰相,以書生意氣破黃巢起義軍。今存詩十六首,多七言絕句。
鄭 虔:唐朝學者、畫家。詩詞、書法、畫俱佳,尤以山水畫見長,玄宗皇帝為之題字"鄭虔三絕"。
鄭 註:唐朝尚書,本姓魚,冒姓鄭。
鄭買嗣(860-909):唐末五代初大長和國一世國王。鄭回七世孫。初為南詔清平官,南詔王隆舜時官至侍中,南詔末代王舜化貞時為相。公元902年(唐昭宗天復二年,南詔中興五年),殺舜化貞及南詔家室,自立為王,國號大長和國。公元909年卒。
鄭 樵:南宋史學家,著有《通志》、《氏族志》等80餘部書作。
鄭思肖(1241—1318):字憶翁,號所南,福建連江人。兼長詩畫,他畫蘭不畫土根的故事早已流傳人口。相傳在明末蘇州承天寺古井裡發現的鄭思肖《心史》,顧炎武就為此寫了《井中心史歌》。
鄭光祖:元代曲作家。
鄭成功(1624一1662):明末名將,著名的民族英雄。本名森,字明儼,號大木,福建南安人。弘光時監生,隆武帝賜姓朱、號「國姓爺」。清兵入閩,起兵反清。後與張煌言聯師北伐,震動東南。康熙元年(1662年)率將士數萬人,自廈門出發,於台灣禾寮港登陸,擊敗荷蘭殖民者,收復台灣。
鄭 和:明航海家。本姓馬,明成祖賜姓鄭。
鄭 燮:號「板橋」,清代畫家。
鄭 信:泰國國王,又名鄭昭。泰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吞武里王朝創始人,泰國稱為披耶達信王或達信王。

㈨ 黃姓有多少年歷史

據《史記·秦本紀》中記載:帝舜時,東夷部落首領伯益(一作伯翳),因幫助大禹治水有功,又因「佐舜調訓鳥獸,鳥獸多馴服」被帝賜姓嬴氏。
伯益後裔有徐氏、郯氏、莒芪、終黎氏、遠奄氏、奐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趙氏,合稱嬴姓十四氏。黃氏先人大約在商末周初在河南潢川建立黃國,被周天子封為子,又稱黃子國。
黃姓是當今中國第七大人口姓氏,總人口達3079萬人,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南地區。廣東、四川、湖南、廣西、江西五省區黃姓約佔全國黃姓人口的56%。據《黃氏淵源》載:宋代江夏人黃震,官至煥章閣左司馬尚書,在重修江夏家譜時,呈奏皇帝,得御書「黃氏忠孝兩全,江夏無雙,歷代簪纓」。

一、以國為姓及黃國歷史的演變
今日的黃姓按古代的嚴格意義來說,只是氏不是姓。因為,遠古時代,有姓有氏,姓氏一分為二。姓是大的氏族部落集團的團徽,氏是從姓分出來的小氏族支系的標志。黃氏是從嬴姓中分離出來的,只是氏不是姓。嬴姓的始祖是東夷集團的大首領少昊,黃氏也以少昊為遙遠的始祖,姓氏合二為一是秦漢時期才開始的。那麼,黃氏是怎樣來的?黃氏是由黃國而來的,黃國雖立國久長,但地方小,勢力弱,在先秦經典著作中僅有一鱗半爪的記載。它的歷史演變,朝代盛衰,風雲變化等情況,一直鮮為世人知曉。在司馬遷的《史記》中已肯定黃國為嬴姓國,是伯益後代所建,是毫無疑義的。最早記載黃國歷史的《竹書紀年》一書也是認為黃國為伯益後代所建。至於黃國的始創者是伯益的哪一位後代,不同的黃氏族譜有不同的說法,博鰲黃氏族譜認同福建邵武黃氏族譜的說法,認為古黃國的始創者是黃帝——顓頊——陸終系族與少昊——伯益族系的共同子孫所建。認為伯益是黃帝——顓頊族的女華之子,而陸終則是出自嬴姓的伯益之後,南陸公是陸終的次子(陸終有六子),名參胡又名惠連。相傳遠古時期,洪水為患,百姓遭殃。大約在堯、舜之際,大禹治水有功,繼承舜位。南陸公佐禹治水有功,受封於黃,創建黃國,以後,子孫遂以國為姓,即黃氏或黃姓。因此,南陸公是黃國的始創者,在族譜的黃氏歷代相傳世系中,南陸公是第一世,就是這個道理。其遠祖族系就是黃帝——顓頊——伯益——陸終——南陸系統。
在古代歷史上黃國有三個,即汾水之黃(山西)、漢東之黃(湖北)和潢川之黃(河南)。前兩個黃國的歷史都湮沒無聞,後嗣衰微不昌。惟有潢川黃國之後一支,子孫人丁興旺,族姓繁昌,在今日中華十大姓中排名第七的黃姓,人丁數千萬之眾,絕大部分黃姓族人都自稱是潢川黃國的後裔,那麼,潢川黃國在哪裡呢?在《史記正義》引《括地誌》中,關於古黃國都城位置所在早有記載。說:「黃國故城,漢弋陽縣也。秦時黃都嬴姓,在光州定城縣四十里。」宋代人的《太平寰宇記》卷127「光州定城」條目中說:「黃國故城在(定城)縣西十二里」。明朝人宋濂《諸暨孝義黃氏族譜序》也有同樣的記載,類似的記載也見於大量的方誌和族譜中。總之,漢代弋陽縣和宋元時期的光州定城縣,即今河南省潢川縣。據考古調查和考證,古黃國都城位於今河南省潢川縣西北六公里,淮河之南,潢河西岸的隆古鄉。其都城遺址至今仍在,是信陽地區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春秋時期諸侯國都城,是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黃國自公元前21世紀,夏代初年受封建國,歷經夏、商、周三個王朝,一直頑強地生存了1400餘年。其歷史概況是這樣的:由於伯益是被夏啟所殺,伯益的後代同夏王朝進行了長期的斗爭。公元前16世紀原屬東夷集團的殷商部落在首領成湯領導下迅速崛起,最後滅了夏朝,建立了強大的殷商帝國。黃國同商族都屬於東夷集團,一直受夏王朝壓迫。因此,商族興起後,黃國便投奔到商人一邊,成為商的小盟國,許多黃國人參加商朝政府,在政府中任職。公元前11世紀,周王朝取代商王朝,對黃國採取承認的政策,容許其繼續存在。到兩周之際,黃國勢力有所發展,它與淮河流域的同族,臬陶、伯益的後裔、原東夷集團的江、道、柏、弦等嬴姓諸國結成同盟,並成為東夷嬴姓小國的盟主。同時,又通過與周王朝的同族姬姓小邦國聯姻等方式,改善與周王朝及中原各國的關系,成為親中原、華夏集團淮河流域嬴姓小國的代表。後來,南方的荊蠻楚國日益強大不斷向四周擴張勢力,淮水、漢水流域的諸小國都面臨著被吞並、消滅的威脅。因此,黃國加強了同嬴姓諸小國的聯盟並與周王朝在漢東的代表隨國結成同盟,始終不屈服於楚國的壓力並共同抵抗楚國的威脅和侵略。據《春秋》記載,僖公二年(公元前658年)黃國與相鄰的同姓小邦江國一道參加齊侯主持的貫(今山東曹縣東南十里處)之盟會,次年又參加陽谷(今山東陽谷縣)之盟。從此,與中原的齊、宋、鄭、衛、魯等諸侯國結成反楚同盟。公元前656年黃國便與齊、魯、宋、衛、江等同盟國一道,攻打親楚國的陳國,惹惱了楚國。楚國隨就進行報復,決定滅掉黃國。經過充分的准備後,楚國於公元前648年,以黃國不向楚國納貢為借口,大舉入侵黃國,古黃國至此滅亡。

二、黃氏的沉淪與復興
公元前648年黃國滅亡後,有一部分黃國遺民仍留在潢川故地,堅守已經殘破不堪的家園,成為楚國異族統治下的臣民;一部分黃氏族人開始了背井離鄉的大逃亡,他們紛紛逃至中原的諸侯國避難。其中,有一支內遷至楚都郢(今江陵荊州),形成秦漢時期著名的江陵黃氏。另一支遷至江夏安陸一帶(今湖北雲夢縣東南至武漢市一帶),後裔發展成為漢代最著名的江夏黃氏。還有一批批黃氏族人遷徙至廣大的江南地區,特別是湖湘地區。一些黃國遺民甚至逃至新羅(今朝鮮),其後裔形成朝鮮民族中的黃姓。在大逃亡中,博鰲黃氏祖先是在湖北江夏安陸一帶落腳、生根、繁衍和生息的。總之,楚人滅黃國是黃姓歷史的轉折點,從此黃姓從王族國姓淪落為普通的姓氏,黃姓族人開始了新的征途。
黃國滅亡,散居各方的黃氏族姓一度衰落,在中國歷史上銷聲匿跡達300餘年之久。到戰國末年,第74世孫黃歇的出現又重振了黃姓宗族的聲威。司馬遷寫的《史記》特為黃姓宗族史上這位傑出人物單獨立傳。但黃歇的許多生平事跡,在族譜上有記載,正史卻沒有。如福建禾坪鸛藪譜上說,黃歇生性豪獷多智,年輕時從新羅游學歸江夏祖居地,常游說諸侯各國,先在晉國做官,但仕途發展不合意願,轉而仕楚。在楚國,黃歇的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最後掛印封侯,稱雄諸侯,成為戰國四君之一。他官至楚相,封春申君。封地原在黃國故地淮北12縣,後改封於吳國故圩(即今江蘇常州、蘇州至上海一帶)。後來,黃歇被刺身亡,葬於封地吳圩,江蘇省江陰縣北門外,墓廬至今仍在,且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蘇州城內還建有春申君廟,供後人紀念、瞻仰。黃歇娶2位妻子,生有13個兒子。黃歇被刺後,黃姓這支最興盛的後裔或遭殺戮,或逃難異鄉,或改姓穩居,從此黃姓宗族又各奔東西,散居四方,族姓的發展進入低潮。但黃姓不愧是一個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優秀族姓,到秦漢之際又有一些著名的黃姓子孫重振了黃姓的聲威。尤其是到西漢中期以黃霸為代表的黃氏族姓迅速崛起,其影響是很大的。
黃霸是南陸公的第81世孫,是黃歇直系的第7世孫。據譜載:黃霸自幼學習法律之學,有大志,喜歡做官,年輕時就成為鄉里豪傑。漢武帝末年,他當了一名200石的卒史,後因為官廉正,又精明能幹,足智多謀,富有領導才能,升為河南太守丞。為政時期,處議當法持法寬平,深得民心。漢宣帝聞其名,升為延尉。在延尉中,又以公平正直聞名。後因夏侯勝批評皇帝詔書,犯不敬罪。黃霸因同情夏侯勝,被捕入獄。出獄後,漢宣帝任命黃霸為揚州太守,旋即升為穎川太守。公元前56年,漢宣帝下詔,封黃霸為關內侯,賜黃金百斤,旋拜為太子大傅,遷御史大夫。公元前55年黃霸代丙吉為丞相,改封建成侯(河南永城縣)食邑600戶。公元前51年,黃霸在丞相位上去世,謚號定侯。黃霸娶3位妻子,生有8個兒子,後裔人丁興旺,族姓興盛不衰。到漢魏時期,江夏黃氏發展成為地位最尊、影響最大、族姓最發達的宗族,臻至極盛。時人稱:江夏黃氏,天下無雙。

三、江夏黃氏的空前繁榮
江夏黃氏發展到第81世孫黃霸之後,族姓興盛不衰,尤其是發展到黃霸的第7世孫黃香、第8世孫黃瓊和第l0世孫黃琬時期,江夏黃氏族姓空前繁榮,人丁興旺,聲威大震。因此,後世黃姓都尊稱黃香為江夏黃氏始祖,有天下黃姓出江夏的說法。
黃香字文強,出身官宦世家。但據史稱:江夏黃氏世家傳到黃香父輩時,已家境貧寒,養不起奴僕婢妾。又稱黃香命中多劫,幼遭苦難,年僅九歲,痛失慈母,他因愛母極深,為子極孝,母死後哀思過度,鄉人稱為至孝;當時江夏太守劉護聞名召見,題字「門下孝子」贈之。從此,黃香博學經典,精研道術,以文章聞名京師,時人稱:「天下無雙江夏黃童」。黃香以儒學入仕,初任郎中,漢章帝詔見黃香,讓他入東觀(國家圖書館)讀盡皇家藏書。後官拜尚書郎。永元四年(92年)升為左丞相,兩年後又升為尚書令,增秩至2000石,賜錢30萬。譜載漢章帝曾以「江夏黃香忠孝兩全,天下無雙」的御書賞賜給黃氏家族,經漢章帝、和帝兩朝,黃香一直受皇家親重。至安帝即位(106年),黃香出任魏郡太守。幾年後,因郡內水災牽連,被免職。不久去世歸葬家鄉江夏安陸源口。
黃香後裔,備極繁昌。他娶妻4位,生子8個,其中長子黃瓊最為突出。班固在《後漢書》中為其立傳。據記載:黃瓊自幼隨父在京師台閣,熟知朝廷政界故事,達練官場,父親在世時和去世後,多次辭謝不受官職。至漢順帝永建年間(127—131年),因公卿中很多人的推薦,黃瓊始公車應征,入官拜議郎後又累遷為尚書僕射,歷任尚書令、司空、太僕、司徒。漢恆帝永興元年(155年)任太尉之要職時,因與大臣梁冀政見不合被免職,延熹二年(159年)梁冀被誅,族黨被消滅,黃瓊復出,仍任太尉之職,取代梁冀自居公位,封為邟鄉侯(今河南穎川縣),食邑千戶。至此,江夏黃姓更加榮耀一時。黃瓊去世後,被贈為車騎將軍,謚號忠侯,史稱邟鄉忠侯,歸葬江夏。黃瓊娶妻3位,生子14個,傳至黃瓊之孫黃琬時,江夏黃氏更臻至極盛。
黃琬,字子琰,是黃瓊第四子黃儲之子,黃香的第4世孫子。生於公元141年,早年葬父,由祖父撫養長大。黃瓊當司徒時,黃琬便以才思敏捷聞名於京師。初任為五官中郎將,後因政黨之爭失敗,被免職棄官近20年。至光和末年(184年)始復出,拜議郎,升青州刺史、侍中,不久又拜為將作大匠、少府、太僕、豫州牧等職。時值東漢末年,河南豫州一帶農民暴動風起雲涌,黃琬為政,將境內農民暴動起義鎮壓平定,黃琬因此聲威大震,政績突出,為東漢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受到重賞,封為關內侯。董卓入洛陽後,征黃琬為司徒,隨即升為太尉顯職,改封為陽泉鄉侯(今安徽霍丘縣),江夏黃氏宗族的顯赫聲威至此臻於至極,如日中天。後董卓挾漢獻帝遷都西安,黃琬反對董卓專權,於公元192年與司徒王允合謀誅殺了董卓。不久,董卓部將李傕等人攻陣長安,黃琬被捕處死。享年52歲,歸葬於江夏孝行里黃氏祖墓側。黃琬娶妻5位,生子11個。黃瓊、黃琬之後,江夏黃氏的子孫們,紛紛散居四方。

四、江夏黃氏的分流
隨著江夏黃氏家族的繁衍壯大,家族中有一些富有開拓進取精神的優秀子孫,便離開家園故土,到異地去另謀新的發展。江夏黃氏先後分析出幾個分支:
(一)南陽分支。南陽黃氏的開基始祖是黃香的孫子,
黃瓊長子黃守亮。黃守亮,字子廉,官任南陽太守,他的家室也隨遷到此。子孫定居落籍,遂形成後來的南陽黃氏。發展到第5世孫時,出了一個聞名三國的老將軍黃忠。其侄子黃自溟遷居江西豐城。到南北朝時後裔又遷湖南、廣西。
(二)閬中分支。閬中分支始祖是黃琬的兒子黃權、黃保兄弟。譜載:當年黃琬被殺,為躲避追捕迫害,黃琬的第十、第十一子黃權、黃保兄弟相牽逃難入巴,落籍四川閬中,在《三國志》中有黃權的事跡。此外黃琬次子椿壽一支,子孫傳至第1O世後遷至延陵(今江蘇常州、無錫—帶),第五子黃江壽一支傳至第6世後遷居江西廬陵。
(三)湖北沔陽分支。始祖是黃香之子黃理。沔陽分支是三國時期很著名的家族,因出了個黃承彥父女而名傳千古。黃承彥是黃理的孫子,傳見陳壽的《三國志注》。史籍上說:黃承彥為人直爽開朗,豪放不羈,是當時沔南大名士,與諸葛亮交遊甚密。他生了一個頭黃面黑、長相很難看的醜女,但她很有內才,品德也極佳,附近青年都不敢娶她,諸葛亮卻娶她為妻。當地人都把這件事當作笑料傳開,並編了一句諺語:「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孔明娶了這個醜女為妻,受益匪淺,後來封侯掛印成就偉業,都得力於黃氏的內助。因此,孔明擇婦的故事,千百年來一直在民間廣泛流傳。
(四)江西信州分支。據《樟峰黃氏宗譜》和四川武隆縣黃龍光手抄本《黃氏族譜》記載,信州(今江西上饒市一帶)的始遷祖是東漢末年黃香的第7世孫黃廣。黃廣又名仁傑,字濟芳,東晉時官任蘇州總兵大元帥。兩晉之際,江北戰火連綿,黃廣便將家族從江夏祖居地渡江南遷,落籍信州,在禾坪斟頭村開基拓業。到黃香的第13世孫黃志又從信州遷徙到福建邵武32都,成為邵武黃氏中又一重要支派。
(五)盱江黃氏。據族史記載:盱江黃氏是江夏黃香曾孫黃琬的一支後裔。其遷徙始祖是黃孟僯,是黃香的第16世孫。黃孟僯,字德崇,生於唐高宗儀鳳丙子(676年),原籍江夏安陸(今武昌一帶),唐玄宗天寶丙戌年(746年)黃孟僯以70歲高齡考中進士,官任西台御史之職,奉命南巡江南臨汝府,在途中病逝,就近安葬。為了守護祖先的陵墓,黃孟僯的子孫後代沒有再回到江夏祖居地,都落籍盱江,以後便形成了有名的盱江黃氏。其後裔不斷裂變、分流,先後徙居福建邵武、江西金溪、浙江金華、江西余江、河南淮陽等地。
(六)金華黃氏。公元四世紀初,五胡亂華,中原殘破,晉室南遷,江北中原的世家大族也隨東晉政權南下而紛紛向東南遷移至江浙一帶。黃香的第9世孫黃積也隨遷至安徽新安郡歙縣黃家墩(今安徽歙縣黃墩)另拓基業。東晉建立後第三年(320年)黃積官任新安郡太守,家室隨遷新安,黃積是新安黃氏始祖。不久,黃積的次子黃苾又遷至婺州金華府浦陽開基。後裔形成江夏黃氏的最大分支——金華黃氏。金華黃氏的始祖為黃香的第l0世孫黃苾。
(七)固始黃氏。固始黃氏始祖是黃姓總始祖南陸公的第92世孫,江夏黃氏始祖黃香的第5世孫黃侃,漢陽泉鄉侯黃琬的第六子。據譜載:黃侃字荊茂,少好勇,喜歡《孫子》、《吳子》兵書。東漢末年,他因司徒王久的推薦補為宿衛。當時,關東多亂,黃侃請求帶兵平亂獲准,被朝廷官授騎都尉之職,帶兵出征。之後,黃侃便從江夏遷家於光州固始。後裔人丁興旺,形成歷史上著名的固始黃氏。日後,隨著江夏黃氏名揚四海,大多數固始黃氏都追宗江夏,博鰲黃氏族譜的封面上都寫著「江夏堂」就是這個道理。
(八)從固始到邵武。黃侃遷入固始後,其第5世孫黃必福在晉室東渡後(遷都建康),親自進京獻策,請求恢復社稷之計。得到晉元帝賞識,被任命為江州刺史,後屢建戰功,死後封為平遠侯。他育有三子,即裳、張、聰。黃裳字以綉,號錫傳,是江夏始祖黃香的第11世孫,他是遷入福建邵武的始祖。史稱:「永嘉二年(308年)中州板盪,衣冠始入閩者八族,林、黃、陳……是也。」黃裳家族遷入福建邵武縣和平鄉鸛藪林(即邵武市和平鎮坎頭村黃家林)。最後形成歷史上又一個堪與金華黃氏相比肩的巨族——邵武黃氏。黃裳是遷入福建邵武黃氏的始祖。但在博鰲黃氏族譜卷一第5頁「宋朝遺譜敘」一文,卻把黃志當作遷入邵武黃氏的始祖,這是沒有根據的。黃志是黃香的第13世孫,他是從江西信州遷入邵武黃氏中的一個重要支派,不是遷入邵武黃氏的始祖。
其實,1、福建的《禾坪黃氏大成宗譜》(清光緒十五年版),此譜成書雖在清晚期,但它是由黃峭山公故鄉的嫡宗後裔所修,資料價值高,也較准確,在此譜中,遷入始祖是黃裳而不是黃志。2、在博鰲黃氏族譜卷一「黃氏歷代相傳世系」中,黃峭山公的前輩就沒有黃志此人,黃香的第13世孫中也沒有黃志。3、唐、宋時期的族譜有請名人作序的慣例,但作者對族譜的內容是否清楚是不關緊要的。例如,黃峭山公是否中過進士,博鰲譜「宋朝遺譜敘」和「明朝重修譜序」都說:「公登祥符戊申三甲第九名進士」,「峭公者登宋祥符進士」,這兩種說法都是沒有根據的。在「黃氏歷代相傳世系」中,在峭山公名下就沒有進士出身的記載,而且峭山公是在後周廣順三年(953年)十一月去世,公元960年趙匡胤才建立宋朝,峭山公怎麼會在宋朝中過進士呢?這是不可能的。這些情況說明早期序文中的一些說法是錯誤的。
(九)邵武黃氏的發展壯大。遷入邵武後,曾有黃裳長子黃果任揚州刺史,第4世孫黃大文任張掖刺史,第7世孫黃政任永嘉縣丞的歷史記載。到第14世孫出了個黃愷,又名黃愷康,字意祥。據記載,他自少孔武有力,而又性極嫻靜,隨父去太原,被唐太宗李世民重用。一日,黃愷以輕車到上郡,途中被一強盜攔路搶劫。哪知卻不是黃愷的對手,黃愷三次把強盜打翻在地。強盜起來謝罪說:「我今日知道麟是有角的了。」黃愷大笑說「豈止我是麟,君也有角,只是不頂觸自己罷了,君也為麟啊。」強盜大為感動,後來改節從良,便是唐初名將徐勛。黃愷初任渭州太守,後官至上柱國金紫光祿大夫。之後,第16世孫黃襄任潮州太守,第17世孫黃謙任虔州太守,第18世孫黃賓任靈武太守。邵武黃氏發展至第22世孫時出了中國黃姓歷史上最富有傳奇色彩而至今仍為黃氏族姓家喻戶曉的大始祖黃峭山公。今日,無論是台灣、港澳、國外還是大陸各地的黃姓,絕大多數都自稱是峭山公的後裔,黃峭山就成為海內外黃姓萬派共宗的大顯祖。
據寶安坪山譜和鸛藪譜記載:黃峭山是固始入閩始祖黃裳的第22世孫,父黃錫。黃峭山,字岳,號一郎又稱十郎。黃峭山生於唐懿宗咸通十三年(872年)農歷四月十五日戌時,卒於後周廣順三年(953年)十一月初十日,享年82歲。黃峭山生活的時期正是唐末五代農民起義此伏彼起,軍閥割據愈演愈烈,天災人禍連綿不絕的大動亂時期。傳說黃峭山公是一個勇猛仗義的儒生,當兵荒馬亂之時,他召集宗族同鄉,組織起禦寇自衛的鄉勇民兵隊伍,保衛了鄉里和宗族的安全,從此聞名當地。唐末隴西郡王李克用聽說了黃峭山的事,很賞識他的干將之才,便召募他入伍,當了一名小小的千夫長。他因屢建戰功,被王朝封為工部侍郎,奎章閣學士兼刑部尚書,千戶侯。公元907年朱溫滅唐,建立梁朝。李克用之子李存勖建立後唐,黃峭山對連年戰亂感到失望,不願再捲入李、朱之爭。因此便在五代初年解甲歸田,告老還鄉。他回鄉後息武興文,創辦和平書院,教育族中子弟,勸導鄉中後人,直到逝世。黃峭山娶妻3位,共生有21個兒子,孫子、孫女、曾孫子孫女若干個(因多種族譜記載不同,難統一準確數字)。俗諺說:樹大分枝,人多分家。年已81歲的黃峭山決定化整為零,除三位夫人名下各留長子一房奉養老母外,其餘18房子孫,不許戀此一方故土,令其各自信步天下,擇木而棲,並將祖產分成21份,新修《黃氏族譜》21套,每人分得一份,卜占離家吉日一並出行。臨行前,黃峭山又口吟七言古詩一首與諸子作別,詩曰:「信馬登程往異方,任尋勝地立綱常。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朝夕莫忘親命語,晨昏須薦祖宗香。惟願蒼天垂保佑,三七男兒總熾昌。」要求子孫念誦此詩,牢記心中,作為他日子孫認祖相親的憑證。這就是黃氏歷史上著名的「認祖詩」。黃峭山去世後,葬在邵武府禾坪鄉鸛藪黃家林祖塋。死後於宋治平四年(1082年)二月追贈少保,謚號文烈。墓廬今仍在,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閱讀全文

與姓鄭歷史多少年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