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簡介 > 歷史音樂特點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歷史音樂特點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1-02-27 12:58:20

❶ 古典時期的音樂特徵及概況是什麼

在我們大談歐洲古典音樂是一種世界文化的同時,往往容易忽視的是在其中卻也包含著許多民族因
素,無論是古典樂派、浪漫樂派的作曲家都難以割捨他們與各自民族文化間的聯系,因此,其創作首先應該是
民族的,其次才能看作是世界的。在創作中融入民族特性,可說是人類藝術創造所追求的共同目標。
關鍵詞 歐洲古典音樂 民族特徵 古典樂派 浪漫樂派 民族樂派
一、音樂文化中的民族特徵集中體現在民族民間音樂之中
音樂文化中的民族特徵,是音樂歷史中一直存在的因素。無論任何時代、任何國家以及任何作曲家的音樂
,都具有其民族特徵。實質上,音樂的民族特徵是由不同民族和國家客觀存在的文化特徵決定的。因為各民族
都有其不同的語言音調、不同的生活情趣、不同的心理素質和不同特徵的民間音樂文化積累。所以音樂的民族
特徵比較持久、比較集中地反映在傳統的民族民間音樂之中。
在專業音樂創作中,民族特徵的表現不僅限於音樂語言和表現手法上,還表現在題材內容和體裁形式上。
在音樂語言上,主要反映在民族民間音調的廣泛運用或以民族民間音調為基礎進行加工改編和再創造。在表現
手法上,運用本民族喜聞樂見的創作技巧、表現手法。在題材內容方面,反映本民族的現實生活,贊揚人民及
其英雄主義業績。還反映對祖國光榮歷史的緬懷,歌頌祖國的大好河山,不但體現民族的願望和性格,還表現
民族傳統風格和藝術愛好。在體裁形式方面,同樣自覺地繼承民族的傳統,滿足各民族的審美習慣和特殊興趣

在歐洲古典音樂專業作曲家作品中,由於歷史背景和表現上所追求的審美理想的差異,各個時代、各個樂
派、各個作曲家音樂作品所體現的民族特徵情況是有所不同的。
二、古典樂派民族特徵是啟蒙意識的自然流露
歐洲古典主義作曲家海頓、莫扎特、貝多芬均廣泛地把豐富多彩的民間音樂素材運用到創作之中。
「交響曲之父」、「弦樂四重奏之父」海頓(1732——1809)的音樂創作與德國、奧地利民間音
樂音調、句式、結構、風格聯系密切。如《G大調第94(驚愕)交響曲》第二樂章主題、《F大調弦樂四重
奏》第二樂章《小夜曲》,方整的樂句、簡朴的和聲賦予他風格簡潔、清新的特徵。其交響曲第三樂章小步舞
曲、第四樂章明快的舞曲風格也帶有德、奧鄉土音樂的特點。
「音樂神童」莫扎特(1756——1791)是歌劇和交響樂作曲家。在歌劇《魔笛》中採用德奧民間
風格的通俗歌曲和新教聖詠式音調,獲得很大的成功。他是旋律大師,善於把德奧民間音調和義大利抒情風格
融匯在一起,創造莫扎特式的、富歌唱性、洋溢詩意的美妙的旋律。
樂聖貝多芬(1770——1827)集古典大成、開浪漫先河。資產階級革命的先進社會思想,成為他
創作的思想核心,貝多芬是第一位把音樂藝術和人類命運結合在一起的音樂家。他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喜
歡聽農村樂師們奏樂,並將此體現在創作之中,在《F大調第六(田園)交響曲》、《F大調第八交響曲》中
都出現德奧鄉村樂隊演奏民間舞曲的淳樸形象。《d小調第九(合唱)交響曲》中的《歡樂頌》洋溢著德國民
間歌謠中特有的懇切、質朴、熱情的情感。據羅曼·羅蘭研究貝多芬表達群眾共同感情時,如愛情、友誼、婚
禮等,常引用民歌旋律。
歐洲古典主義作曲家音樂中的民族民間因素,是他們的啟蒙意識對現實生活的一種自然流露。是他們接近
現實生活「到民間去」、「回到自然去」的美學思想的具體表現。體現了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時代精神:反抗
封建束縛,堅定樂觀、勇於奮斗的民主精神和深刻的人道主義精神,高度完美和諧。因此可以說古典主義音樂
中的民族民間特徵是一般性的,並沒有其他別的意義,是啟蒙意識和民主精神的自然流露與反映。
三、浪漫樂派音樂深深植根於各自民族音樂傳統基礎之上
浪漫樂派作曲家舒伯特、韋伯、肖邦、勃拉姆斯、威爾第等人的音樂創作深深植根於本民族音樂傳統基礎
之上,音樂藝術強調民族特徵。
「藝術歌曲之王」舒伯特(1797—1828)從小熟悉奧地利民間音樂,其作品廣泛利用民間歌曲、
風俗舞曲、進行曲和生活中的流行歌曲音調。分節歌這一源於民間的歌曲形式,也成為舒伯特歌曲的基本「骨
架」,正因為如此,他的許多名曲後來成為廣為流傳的創作民歌,如《野玫瑰》、《鱒魚》、《菩提樹》等。
這種通俗淳樸的歌曲,又成為舒伯特器樂作品的主要構成因素。錢仁康教授說:「歌曲化的旋律,歌曲式的織
體,歌曲性的音樂思維,在舒伯特的交響曲、室內樂創作中,也起著重要作用,並成為舒伯特以後浪漫主義音
樂創作的重要特徵。」(《音樂藝術》1979年第一期)。德沃夏克在評價舒伯特的音樂創作時說:「他的
《未完成交響曲》和《C大調交響曲》……其中最有特色的也許是俯拾皆是的歌曲式的旋律,他把歌曲用進了
交響曲,並移植的如此巧妙,舒曼不僅要說這些樂隊聲部類似人聲了。」(《音樂譯文》1981年第六期)
因此,通俗性和民族性普遍存在於他的創作之中,成為他鮮明的創作特徵。
德國浪漫主義民族歌劇創立者韋伯(1786——1825)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1821年6月在柏林
首演的民族歌劇《自由射手》(又譯作《魔彈射手》),受到廣大觀眾的熱烈歡迎,其曲調成為家喻戶曉的流
行歌曲,市場出售商品也以劇名為商標,如「魔彈射手牌啤酒」、「魔彈射手式女裝」。該劇取材於德、捷廣
為流傳的「黑獵人」民間傳說,舞台上展示了一幅幅地道的北德森林鄉民風俗畫。莫扎特、貝多芬都為德國民
族歌劇的發展作出過貢獻,不過他們的《魔笛》、《費德里奧》中的「民族性」尚不完備,雖用了德語歌詞,
音樂也具德國特色,但描繪的卻是東方的神話或西班牙的故事,而《自由射手》以濃郁的民間氣質的音樂素材
(獵人的合唱、姑娘的歌謠、鄉民們的阿勒曼德舞)和德語說白的「歌唱劇」的傳統樣式,致力於德國偏僻村
庄、森林景色的描繪和德國民族思想感情的表達是十分成功的。
浪漫樂派鋼琴詩人肖邦(1810—1849)是波蘭愛國主義鋼琴家、作曲家、中歐民族樂派先驅,其
作品極富獨創性和民族性。瑪祖卡、波羅奈茲貫穿其一生的創作生涯,他把這兩種波蘭民間舞曲體裁提高到音
樂會樂曲體裁水準。他作有57首瑪祖卡舞曲,創造性地運用其特性節奏與民間調式和聲,使其更具有鮮明的
民間色彩和波蘭民族氣質,成為充滿詩意的器樂小品。作品中有對民間風笛的模仿(《C大調瑪祖卡》,Op
.24之二),有的採用主屬和弦交替演奏,刻畫民間樂手演奏的聲響(《D大調瑪祖卡》OP.33之二)
。他作有15首波羅奈茲舞曲,完全脫離了舞蹈,不再是炫技式的外在效果,注入嚴肅的思想內容,成為風格
獨特,剛毅、豪放進行曲式的戲劇性音詩。肖邦把波奈茲舞曲同戰場、軍隊、古波蘭的榮耀連在一起。這兩種
舞曲體裁都體現了同波蘭祖國精神的聯系。
浪漫主義音樂全盛時期德國最後一位古典主義者勃拉姆斯(1833—1897),對民族民間音樂抱有
深厚感情,他是德奧藝術歌曲的又一名大師。其200多首獨唱藝術歌曲,絕大部分屬於民歌性質的抒情歌曲
。歌詞充滿民間生活氣息,音調與節奏都與民間音樂緊密相聯,曲式簡潔凝煉,多採用起源於民間歌曲形式的
分節歌。如《搖籃曲》(OP.49之四)是從一本《德意志兒童繪畫讀本》里選取童謠編成歌詞,分節歌形
式,圓舞曲基調,輕輕盪漾的伴奏音型。再如《徒勞小夜曲》(OP.84之四)是從下萊茵地區的一首民歌
中選出編為四段歌詞,旋律接近德國民間舞蹈歌曲的質朴風格。《永恆的愛》(OP.43之一)是用斯拉夫
民歌譜成的。勃拉姆斯1869年和1880年創作發表的4卷21首《匈牙利舞曲》,吸收了斯拉夫和匈牙
利民間音樂的曲調和韻律特點,生動地表現了匈牙利濃郁的鄉土氣息和民族性格。
歌劇之王威爾第(1813—1901)是歐洲樂壇享譽最高的歌劇作曲家,他的信念是「人人都應保存
其民族所專有的特點。」(列維克《外國音樂名作》第三冊325頁)其歌劇旋律極富形象性、抒情性和戲劇
性,這些旋律多以民間曲調為基礎,樸素、通俗、鮮明、易記,新歌劇一旦上演,其中許多曲調不脛而走廣為
傳唱。如《茶花女》中的《飲酒歌》、《弄臣》中的《女人愛變卦》(後被人重新填詞改名為《夏日泛舟海上
》成為創作民歌)就燴炙人口,而《游吟詩人》中的《火焰上升》幾乎已成為民間歌曲了。
浪漫主義樂派的形成正處於19世紀歐洲各國民族意識覺醒的時期,隨著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在音樂史
上出現了第一個這樣的時期,即強調民族差異和民族價值,在音樂藝術發展過程中,民族特徵產生決定性影響
的時期。浪漫樂派就其本質來說,無論旋律音調、表現方式,均受民間音樂的影響,並深深植根於各自民族音
樂傳統的基礎之上,強調民族特徵和繼承民族傳統。
四、民族樂派普遍追求並刻意表現民族特徵藉以激發民族意識、
提高民族覺悟
由於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影響,隨之而來的19世紀20—30年代的革命風暴席捲了歐洲大地,歐洲各
國——尤其俄國和北歐各國民族意識、民族感情日益增強,反對民族壓迫、爭取民族獨立的革命斗爭風起雲涌
。同時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浪漫主義思潮的掀起,歐洲各地區進入了民族文化興起的時期。民族樂派的誕生
,顯示了民族文化開始走向了繁榮。
民族樂派是浪漫樂派的一個分支,無論美學觀點和創作方法,都和浪漫樂派一脈相承。他們把浪漫樂派所
強調的「個性」擴大為「民族性」,把「個性化」發展為每一個民族都具有不同於其他民族的表現特徵。其結
果,浪漫樂派所強調的民族民間特徵,在民族樂派手中就更加突出而全面了。
俄羅斯民族音樂之父、民族樂派的奠基人格林卡(1804—1857),1836年創作上演的古典民
族歌劇《伊凡·蘇薩寧》是一部充滿愛國主義激情的歷史題材的「祖國英雄悲劇」。作曲家採用了豐富的俄羅
斯民謠,借用世界歌劇藝術的形式,汲取德國、義大利浪漫樂派技巧而創作的獨具民族風格的第一部俄國民族
歌劇。1884年創作的《卡瑪林斯卡雅幻想曲》,採用了兩支俄羅斯民間廣為流傳的歌曲和舞曲——婚禮歌
《從山後,從高高的山後》、舞曲《卡瑪林斯卡雅》作為主題,用交響音樂的形式進行變奏展開,鮮明地刻畫
了俄羅斯農村生活風俗圖景和俄羅斯民族性格。它成為俄羅斯交響音樂基石,正如柴科夫斯基所說:「所有的
俄羅斯交響音樂,都是從《卡瑪林斯卡雅幻想曲》中孕育出來的。」格林卡十分重視從俄羅斯的民族詩歌中,
從俄羅斯民族民間音樂中汲取營養。正如他的座右銘所示:「創作音樂的是人民,而我們藝術家只不過把它編
成曲子而已。」古老的農民歌曲、俄羅斯教會音調、城市生活歌曲和舞曲等,都是他取之不盡的創作源泉。在
和聲上盡量避免濃重的縱向和弦性四聲部和聲法,而採用俄羅斯特有的復音、復曲調技法。他的創作實踐為俄
羅斯民族樂派進入世界音樂先進之林鋪平了道路。
浪漫時期鮮有的全才柴科夫斯基(1840—1893)是位極富個性的作曲家。他的音樂語言,在技巧
上受德、法影響,是具有世界性特點。他的作品中,歐洲式華麗優雅的風格,勝於俄國式樸素的鄉土色彩。事
實上他的音樂仍是根生於民族、民間的現實土壤之中,有些作品直接採用和發展了俄羅斯民間歌曲、舞曲和城
市人民歌曲。如《如歌的行板》取材於烏克蘭民歌《萬尼亞坐在沙發上》,《第四交響曲》終曲樂章是以俄羅
斯民歌《田野上一棵白樺樹》的旋律為基礎創作的。《[b]b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第三樂章主題來自另一首烏
克蘭民歌《來吧,伊凡卡》。俄羅斯的民族題材、民族性格始終貫徹在他的音樂創作之中,因此他的音樂仍主
要是獨具個性的俄羅斯式的。
19世紀下葉捷克民族樂派最重要的作曲家德沃夏克(1841—1904)七十年代末出版了二冊16
首《斯拉夫舞曲》,這些包含有波爾卡、斯科契娜、孚利安特、奧特茲美克、波羅奈茲、杜姆卡等捷克、斯洛
伐克、波蘭、烏克蘭等眾多民族舞曲體裁而舉世聞名,得到國際音樂社會的廣泛贊譽。九十年代初他就任紐約
國立音樂學院院長期間,創作了e小調第九《新世界交響曲》,作品中既採用了含有印第安民歌曲調的音調核
心(但反對直接引用原始民歌旋律),又巧妙地織入了波希米亞音樂所特有的氣質;既表達了對美國印第安人
的深情,又懷有對捷克故國的鄉愁,抒發了遠離家鄉的波希米亞人的愛國赤子之心。這部作品結構嚴謹、旋律
優美、民族風格濃郁,是一部思想深刻、通俗易懂的經典作品。德沃夏克在美國藝術音樂史上也佔有重要地位
,是位國際性的捷克民族作曲家。
匈牙利新民族樂派的代表、民族音樂學家、作曲家、教育家巴托克(1881—1945),一生花了幾
十年的時間搜集、整理和研究民族民間音樂,成績卓著。他與同窗好友音樂教育家柯達伊(1882—196
7)提出「對匈牙利民族音樂再認識」的論點震動全歐音樂界。巴托克為了進行民族民間音樂的比較與研究,
從中找出匈牙利民間音樂的「音樂母語」,把民歌的搜集活動,擴展到匈牙利本土以外的地區:斯洛伐克、羅
馬尼亞、保加利亞、烏克蘭、南斯拉夫、土耳其以及北非地區。搜集、記錄了6000多首民歌,出版了近2
000首。摸索出一套系統科學的搜集分析方法,對民俗音樂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利用土生土長的匈
牙利民間音樂素材,花了10年的時間創作編寫了《獻給孩子們》、《小宇宙》等鋼琴曲集,具有巨大的教育
價值。
從以上論述,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民族樂派普遍追求並刻意表現其自身的民族特徵,他們藝術目標明確
,行為自覺,欲使音樂文化成為激發民族意識和提高民族覺悟的手段。這是在新的思想和民族解放斗爭背景下
,由作曲家的民族意識和對自己國家民族的特殊感情所決定的。
五、幾點啟示
從歐洲古典音樂民族特性的分析研究中可得到幾點啟示。
1.大凡有成就、受世界各國人民喜愛的音樂家,可以說都是民族音樂家。他們的作品都具有「只有民族
的,才是世界的。」(趙fēng@①教授語)重要特徵。世界各國專業音樂創作,盡管其音樂中心特徵有所
不同,但在音樂創作中,將民族性作為共同追求的藝術目標這一點毫無例外。正如里姆斯基·柯薩科夫所說:
「沒有民族性的音樂是不存在的。實際上一般認為是全人類的音樂都是具有民族性的。」
2.加強歐洲音樂文化及世界音樂文化的學習,重視多元化音樂教育的全球意義,為中國民族音樂走向世
界鋪路墊石作出貢獻。「歐洲音樂中心論」在我國音樂界,尤其在專業音樂教育圈內影響較深,應花大力氣進
行批判、轉變觀念,正確處理好中西音樂關系。在師范音樂教育中,筆者認為在加強民族音樂教育的同時,還
應加強歐洲及世界音樂文化的學習與研究。最近一位美國音樂教育專家來信問到:「聽說中國教育工作者有學
好數理化走遍天下的觀念,現在是否有學好世界音樂文化為走向世界做准備?是否認為這是未來的必定趨勢?
」(《音樂研究》93年第一期29頁)我們應充分認識到重視多元化音樂教育的全球意義,應該看到幾十年
來西方音樂理論、技法、教育體系對我國民族音樂的發展所起的全面而積極的影響。要防止在批判「歐洲音樂
中心論」,加強民族音樂教育的同時,一種矛盾掩蓋另一種矛盾,一種傾向掩蓋另一種傾向。學習研究歐洲及
世界各國音樂理論、表現手法技能技巧、創作中的經驗教訓,目的在於發展我們的民族音樂,為使中國民族音
樂進一步走向世界打好基礎。
3.改革外國音樂史教學,在忠實於史實的前提下,從教材到講授應突出愛國主義、人民性、民主性、民
族特徵主旋律。目前外國音樂史教學問題不少,使用教材多為進口教材,內容繁瑣,面面俱到,重點不夠突出
;觀點有些陳舊,甚至有不少唯心主義觀點,宣揚資產階級天才觀、英雄造時勢、個人奮斗;在評價音樂家及
作品時有的缺乏馬列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及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不能一分為二,只看到音樂家的歷史貢獻,看不
到歷史的局限性。當務之急,應組織國人編寫觀點新穎、重點突出的西方音樂史教材。教材中應弘揚外國音樂
家反對封建專制統治、反對外族侵略的愛國主義精神;弘揚音樂家熱愛人民、熱愛生活、熱愛民間藝術、繼承
傳統、勇於探索、開拓創新的創造精神。在充分肯定他們的歷史貢獻的同時,也要全面客觀地評價他們的思想
、美學觀點和作品的歷史局限性。
鑒往而知來,歷史是一面鏡子。「洋為中用,古為今用」,立足中國,面向世界;立足於現代,面向未來
。吸收各國優秀音樂傳統,發展我們的民族音樂,讓中國民族音樂進一步走向世界,這就是我們學習的出發點

❷ 唐代的音樂特色是什麼

1、西域風情特色

唐朝音樂包括了不同風格的音樂特色。例如說唐朝詩鬼李賀的詩中《李憑箜篌引》中的箜篌,其實是東晉時期天竺傳到中原來的。所以相對比琵琶來說,箜篌更多了一些異域風情。

管樂器篳篥,是古代龜茲人發明的樂器,漢魏時期傳入中原,唐朝時期,篳篥成為宮廷十部樂中的主要樂器。還有笛子和洞簫,唐朝之前兩者是沒有區分的,唐朝時期才出現了笛子和洞簫兩種不同的形制。而當時最有名的笛演奏家李謨師從西域龜茲樂手,風格更偏向於遼闊大氣的西域風情。

2、正統特色

古代音樂的分類很是清晰,歷朝歷代帝王都把雅樂作為正統音樂,到了隋朝時期,燕樂開始走上歷史舞台,並且在唐朝時期走向巔峰,唐朝有名的宮廷歌舞大麴,就叫做「燕樂大麴」。

3、奢華特色

唐朝音樂是以宮廷燕樂的興起為開端發展的,當時一般在宮廷王室、貴族世家裡演奏發揚,這便是宮廷雅樂部分。後來教坊開始設立,教坊作為一種專門的宮廷音樂機構,但包含雅樂部分了,它負責其他民族地區等區別於雅樂的音樂文化部分。

而在民間,寺廟是音樂活動的主要場所。從唐朝音樂的屬性上看,這種音樂文化則具有一定的階級性,就它的表演形式和表達內容來說,有的時候它會帶有統治階級的意志,在宮廷音樂里表現尤為突出。例如唐玄宗改編的《婆羅門曲》便帶有皇家的奢華和浪漫色彩。

4、民謠特色

唐朝統治者對音樂無比重視,對音樂人才也是十分尊重。統治者對音樂藝人們的關注,尤其是唐玄宗,在一段時期內,藝人們的社會地位是有所上升的。而在民間,音樂文化受到文人雅士的高度關注,他們將音樂寫入詩文中,或詠或唱,四處散播傳頌,又發展了民謠小曲。

5、融合特色

在唐朝漢族與苗、瑤、侗等少數民族的融合發展中,西南地區的蘆笙得到百姓的關注,這是一種簧管樂器,獨具特色的聲音為唐人著迷。

❸ 中國音樂歷史分哪些時期和其特點

一、區分:

1.以年代之分的主線:趙,衛之音,俗稱靡靡之音也。其發展在戰國時代,趙、衛二國。通俗的說就是現代的流行音樂。不過極美,屬於古代典型貴族音樂這類。其餘的從遠古一直到近代中國的都是以正統音樂為主;現代中國發展的音樂就有西方元素的引入,這里的元素指的是思想,其具代表性的就是上海,最終發展至港台地區演變為現在的流行音樂;再一個就是當代中國上世紀80年代年以前的革命歌曲,直至今日的從革命歌曲到流行音樂的演變。

2.以地區之分為主線:京劇,越劇,閩劇,川劇,花燈,黃梅戲,二人傳,信天游等等在中國各個省市都有自己的獨特音樂,具體的可以詳細查查。

3.樂器之分:相信你知道的樂器比我知道的還多還懂。就我來說,除了傳統的那些樂器以外特別愛聽的還有這幾類,馬頭琴(還是馬尾琴,蒙古的)、葫蘆絲(傣族)、手鼓(新疆)等等名族樂器。

二、特點:多以地區之分差別最大(根本原因:經濟發展)。各個年代的發展多受當時的政治局面(影響文化發展方向)、經濟狀況(影響休閑需求)以及皇帝愛好(以傾國之力影響格局)的影響頗多。

❹ 介紹下外國近代音樂發展歷史 比如punk 是什麼意思 特點是什麼 那個時候的 哥特式音樂又是什麼。。。

西歐音樂在古希臘時曾一度興盛,但到中世紀,音樂被教會和封建統治階級所壟斷,成為他們宣傳宗教、鞏固統治的工具,專業作品大多是教堂用的聖詠曲。
到十六、十七世紀隨著資本主義的興起,器樂曲、歌劇相繼出現,音樂才開始進入劇場,轉向市民。到十八世紀,音樂逐漸擺脫宗教的束縛,作曲家受文藝復興思想的影響,作品逐漸著重人性的體現和人民生活的反映,創作技法也日趨豐富和精深,遂開始西歐古典音樂黃金時代。
隨著資本主義工業的發達,樂器也逐步改進和完善,廣大群眾成為演出的對象,加上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影響,音樂藝術獲得很大發展。從十八世紀到二十世紀的今天,短短二、三百年間,對世界音樂具有深遠影響的大音樂家輩出,聞名世界的優秀的音樂作品(名著)也大量產生。在創作思想和音樂風格的先後變化方面,則形成不同的流派。
主要有古典樂派"(十八世紀),浪漫樂派(十九世紀),民族樂派(十九世紀下半葉),和二十世紀起至今的現代樂派(包括十九、二十世紀之交的印象樂派與二十世紀的表現主義、原始主義、新古典主義、十二音體系、序列音樂、具體育樂等形形色色的流派)。
歷史上著名的音樂家基本上分屬於各個不同的流派,但也有兼具不同流派的特點或先後進行不伺流派音樂的創作的。即便是同屬於一個流派的作曲家,他們的作品也是各有其民族特點和個人音樂風格特色的。
(一)古典樂派
出現於十八世紀初到十九世紀二十年代。
主要作曲家有亨德爾、巴赫、海頓、莫扎特、貝多芬及歌劇作曲家格魯格等人。他們受資產階級啟蒙運動和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影響,其音樂創作力圖擺脫教會和封建宮廷的束縛,傾向自由、民主和人造主義。作品著重體現新興的市民階層的精神面貌。
創作方法講究樂曲的結構嚴謹、形式完美、昔響和諧與邏輯嚴密。曲風大都淳樸、嚴肅、穩重,崇尚理性,而對情感的表現較含蓄內在,器樂曲多是無標題音樂。賦格曲、奏鳴曲式、交響曲、室內樂以及歌劇等體裁和曲式均於此時期奠定了完美的基礎。 其中巴赫主要進行復調音樂寫作;亨德爾用主調與復調;海頓、莫扎特與貝多芬則著重主調音樂的寫作,其中貝多芬更著重主觀激情的表現,重視器樂的標題性,他是古典樂派向浪漫樂派發展的先驅。海頓、莫扎特與貝多芬被稱為"維也納古典樂派"。
(二)浪漫樂派
「浪漫」(Romance)二字是譯音,它源於中古時期描寫神話、英雄與美人的文藝作品。十八世紀德國文學常以此為題材。到十八世紀未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失敗,封建君主復辟,音樂家對現實不滿,又找不到明確的出路,精神苦悶,於是在文學的影響下,十九世紀的作曲家也走向浪漫主義。作品傾向於以古代傳說和神話、幻想故事為題材,或著重於生活現象的描繪、個人生活感受的細致體現。音樂著重感情的抒發和心理的刻劃,而不象古典主義著重理性。他們認為文藝有共性,廊以提倡詩歌、戲劇與音樂的結合和音樂的標題性,注重音樂中的詩情畫意,而對曲式結構則較靈活。
浪漫樂派音樂家們,根據內容表現的需要創造了很多秤體裁形式,如:無言歌、夜曲、敘事曲、小品套曲,音樂會序曲、交響詩、抒情歌曲、聲樂套曲等。他們在創作手法方面則重視民族、民間音調的運用,音樂節奏比之古典主義更加復雜而細致,和聲手法更加豐富,管弦樂隊的編制及配器法到柏遼茲、瓦格納手中更加發展。
浪漫主義樂派的代表人物,前期有舒伯特、門德爾松、舒曼、肖邦和歌劇作曲家韋伯、羅西尼、威爾第等人;同時期和中期的作曲家有柏遼茲、李斯特、瓦格納、勃拉姆斯等人,俄國的柴可夫斯基也屬浪漫樂派;在近、現代(十九世紀末一二十世紀)的現代樂派中,還有馬勒、理查·施特勞斯、拉赫瑪尼諾夫等人,他們可以說是浪漫樂派的最後幾個代表人物。浪漫樂派著名的作曲家還有去諾、比才、約翰·施特勞斯、聖-桑等人。
(三)民族樂派
十九世紀中葉,東歐、北歐和俄羅斯作曲家在吸取西歐浪漫主義音樂創作經驗的同時,著重民族音樂的建立和發展。他們努力創作既具有本國民族音樂特色,又能表現本民族的性格、願望和生活的音樂作品。這些民族樂派的作曲家主要有俄羅斯的格林卡與,「強力集團」(以發展俄羅斯民族音樂為主旨的作曲家集團,包括有:巴技基列夫、居伊、鮑羅丁、里姆斯基一柯薩科夫、穆索爾斯基等五人)及捷克的斯美塔那、德沃夏克;挪威的格里格5芬蘭的西貝柳斯等。波蘭的肖邦和匈牙利的李斯特則兼屬浪漫樂派與民族樂派。
(四)現代樂派
「現代樂派」這個名稱是十九世紀未到現在的音樂藝術的各種流派的總稱。其中除了仍有繼承古典--浪漫音樂傳統進行創作(包括「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作曲家外,專業創作出現許多反浪漫主義的新流派。「xx主義」、「xx音樂」,名目繁多,總的趨向是從多調性走向無調性,以至否定樂音和音階,只用自然音響,完全脫離古典的美學傳統。如果將它們按出現和流派的先後分類,可以分為歷史的三個時期。現將各時期的主要流派和各流派的代表作曲家羅列如下,以便了解二十世紀歐美音樂概況:
1.從十九世紀末一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可稱"近代音樂"時期)
(1)晚期浪漫主義。主要作家有:理查·施特勞斯(德)、馬勒(奧)、拉赫瑪尼諾夫(俄)。
(2)印象主義(主張用音樂描繪從外界得來的瞬息印象,重視和聲色彩)。主要作家有:德彪西(法)、拉威爾(法)、杜卡(法)、雷斯庇基(意)。
(3)表現主義(主張用音樂表現人們內心的下意識沖動或慾望、幻覺、夢魘等)。主要作家有:勛伯格(奧)、貝爾格(奧)、威勃恩(奧)、巴爾托克(匈),斯克里亞賓(俄)。(勛伯格與威勃恩又是無調性音樂的創始人,他們與貝爾格被稱為"新維也納樂派")。
2.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可稱"新音樂"時期)
(1)原始主義(重視民間音樂,追求原始性的神秘色彩和野蠻風格,而和聲則是現代的)。主要作家有:巴爾托克(匈)、斯特拉文斯基(俄)。
(2)新即物主義(強調「音樂即音樂」,,可以用音樂表現客觀事物,但反對用音樂表現主觀思想的感情)。主要作家有:米約(法)、興德米特(德)。
(3)新古典主義(反對著重感情表現的浪漫主義,主張回到右典主義,著重音樂自身的形式美,樂曲結構簡朴、內容清晰,和聲與復調很新穎,音樂富於客觀性)。主要作家有:斯特拉文斯基(俄)、興德米特(德)。
(4)六人團(法國青年革新派、反印象主義和反浪漫主義)。作家有:薩蒂(法)、奧涅格(法)、米約(法)、弗朗克(法)、奧里克(法)、泰勒費(法)。
(5)十二音主義(又名「十二音體系」,十二個音同等重要。無所謂「調式」、「調性」和「主音」,十二個音任意先後排列,但不得重復。再次出現時,有嚴格的順序原則。其和聲用音也依此序列原則,無所謂"三和弦")。作家有:勛伯格(奧)、貝爾格(奧)。
(6)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基本繼承古典音樂傳統而加創新,主張用音樂反映社會主義)。主要作家有:普羅耳菲耶夫(蘇)、肖斯塔科維奇(蘇)。
3.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至今(「先鋒派音樂」)
(1)序列音樂(序列主義,除十二個音序列化外,,樂曲的節奏力度等也序列化)。主要作家有:梅西安(法)、布列(法)、諾諾(意),施托克豪森(德)、斯特拉文斯基(俄)。
(2)偶然音樂(「不確定音樂」、「機會音樂」)。主要作曲家有:約翰·凱奇(美)、布朗(美)、施托克豪森(德)。
(3)具體音樂(初期的電子音樂)。主要作家有:謝飛爾(法)、布列茲(美)、貝里奧(意)。
(4)電子音樂。主要作家有:艾默特(德),施托克豪森(德),瓦列斯(美)、約翰-凱奇(美)。
(5)磁帶音樂。作家有:貝里奧(意)。
(6)圖譜音樂(反序列主義)。
(7)電子計算機音樂。主要作家有:希勒(美)、布列茲(美)、施托克豪森(德)。

❺ 古典主義時期如何劃分,其音樂特徵是什麼

這是我自己整理並打上去的,希望能幫助你~~

古典主義時期(維也專納古典樂派——海,莫,貝為屬代表)
時間為18世紀下半期,也就是1750年後
主要的音樂形式有:

歌劇——格魯克(德),對歌劇進行改革,代表作《奧菲歐與尤利迪
西》

奏鳴曲 (獨奏,快-慢-快,三樂章)

交響曲 四樂章 1 快板,奏鳴曲
2 慢板,三步舞曲
3 稍快板,諧謔曲
4 快板,奏鳴曲或迴旋曲
弦樂四重奏 代表人物
海:104首交響曲 《告別》《驚愕》《軍隊》
84首奏鳴曲 《皇帝》《雲雀》
清唱劇 《創世紀》
莫:歌劇《費加羅的婚禮》《魔笛》《唐璜》《女人心》《後宮誘逃》
41首交響曲

貝:9交響,最著名的3,5,6,9,分別為英雄,命運,田園,合唱(歡樂頌)
32首鋼琴協奏曲 8悲愴 14月光 17暴風雨 21黎明 23熱情 26告別
唯一的歌劇《費代里奧》

❻ 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特點是什麼

民族性、民主性。反對外族侵略和民族壓迫,反對封建統治和民族分裂,是浪漫主義音樂的主要思想內容。為了表現這些內容,為了塑造民族英雄形象,反映愛國主義和民族統一思想,在音樂風格上特別注意吸收民族民間音樂的精華。

人民性。浪漫主義音樂家受到在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革命斗爭中,人民所表現出來的巨大力量的啟示,在他們的作品中力求真實地表現普通人的精神面貌、社會道德、審美觀和理想,同時為使作品被人所理解,發展了樂器作品的標題性,創作了大量的標量音樂。

抒情性。它與崇尚理性的古典主義不同,浪漫主義崇尚感性,注重揭示人類精神和內心世界,而這些又是通過作曲家個人的感受表現的。因而抒情性的個人心理刻劃,自傳性,則成為浪漫主義音樂的重要特徵,並促進了抒情體裁的發展。

幻想性。這是作曲家為了在他們的作品中解決殘酷的現實與美好理想矛盾,所採取的一種手法。浪漫主義作曲家之所以喜歡從民間傳說、神話故事中選也題材和形象,正是由於從這里可以為他們的想像,提供任意馳騁的天地。

新精神。浪漫主義作曲家不但在政治上、思想上和道德觀念上反對因襲守舊,而且在藝術上,在音樂體裁,形式以及創作手法諸方面,都進行了大膽的革新,從而發展和豐富了人類的音樂文化。

(6)歷史音樂特點是什麼意思是什麼擴展閱讀

浪漫主義音樂是古典主義音樂(維也納古典樂派)的延續和發展,是西方音樂史上的一種音樂風格或者一個時代,它產生在十九世紀初。這個時期藝術家的創作上則表現為對主觀感情的崇尚,對自然的熱愛和對未來的幻想。

藝術表現形式也較以前有了新的變化,出現了浪漫主義思潮與風格的形成與發展。浪漫主義音樂體現了影響廣泛和民族分化的傾向,在法國出現了白遼士,義大利的羅西尼,匈牙利的李斯特,波蘭的肖邦和俄羅斯的柴科夫斯基。

❼ 中國民族傳統音樂包括哪些,特點是什麼,是如何定義的

傳統音樂,綿延幾千年包含諸多審美品格,它是一定音樂思想特殊本質的集中體現,是音樂思想意識的結晶。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思維習慣,對其審美意識的形成和發展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在當今的中國音樂中,不僅有著豐富的歷史資源,同時也有著豐富的民間傳統資源。這些資源是活著的傳統,它們吸引著中外學者們的興趣。根據中國傳統音樂理論,中國的民族民間音樂可劃分成五個類別。
器樂音樂
中國的器樂音樂可以劃分成兩個類別:獨奏和合奏。獨奏音樂中再次劃分成弓弦、彈撥、吹管、打擊等類別。
同樣,合奏類音樂也可進一步劃分成弦索樂、絲竹樂、吹管樂、鼓吹樂和吹打樂。這五種合奏樂構成了中國傳統音樂中的精髓。

戲曲音樂
中國有三百多種地方戲曲劇種。這些劇種根據音樂的不同可劃分成四個類別:(1)皮黃腔;(2)梆子腔:(3)崑腔;(4)高腔。京劇屬於皮黃腔。

民歌
民歌是各類民間音樂的基礎。在中國,由於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各地存有豐富多彩的民歌。一般來說,中國民歌可以劃分成三大類別:(1)山歌;(2)小調;(3)勞動歌曲。

舞蹈音樂
中國的民間舞蹈也是種類繁多,風格各異。其中最流行的有(1)秧歌;(2)腰鼓;(3)跑旱船;(4)花燈;(5)採茶;等等。

❽ 中國古詩詞歌曲經歷了那幾個歷史時期各時期的音樂特徵是什麼

西晉末年,在士族清談玄理的風氣下,產生了玄言詩,東晉玄佛合流,更助長了它的發展,以至玄言寺占據東晉詩壇達百年之久。宋初由玄言詩轉向山水詩,謝靈運是第一個大力寫作山水詩的人。山水詩的出現擴大了詩歌題材,豐富了詩的表現技巧,是中國詩史上的一大進步。在晉宋易代之際,出現了一位偉大的詩人陶淵明。他在日常生活中發掘出詩意,並開創了田園詩這個新的詩歌園地。他將漢魏古樸的詩風帶入更純熟的境地,並將「自然」提升為美的至境。他是整個魏晉南北朝時期成就最高的,也是對後來的文學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的人物。晉宋之間文學發生了重要的轉折,此後更追求藝術形式的華美。 宋代的鮑照在七言樂府上所做出的突破,南北朝民歌給詩壇帶來的清新氣息,也都具有重要意義。齊梁兩代有兩個值得注意的文學現象。其一是詩體發生了重大變革,周顒發現漢語的四聲,沈約將四聲的知識運用到詩歌的聲律上,並與謝朓、王融共同創立了「永明體」。他們試圖建立比較嚴格的、聲調和諧的詩歌格律,並且在詞藻、用事、對偶等方面做了許多新的探索。這就為唐朝近體詩的形成做了必要的准備,「永明體」從而成為從古體詩向近體詩過渡的一種重要形式。其二是在皇帝和太子周圍聚集了一批文人,形成三個文學集團,分別以南齊竟陵王蕭子良,梁代蕭衍、蕭統,和梁代蕭綱為中心。創作活動的群體參與,容易導致取材和風格的趨同性,也可以在互相切磋中提高藝術技巧。梁陳兩代,浮靡輕艷的宮體詩成為詩歌創作的主流,它主要是以艷麗的詞句表現宮廷生活,多有詠物的題材,女性也像宮廷的其他器物一樣成為吟詠的對象。這種創作風氣一直延續到初唐,到「四傑」和陳子昂手中才有了根本的改變。 唐詩是中國詩歌的高峰,從審美角度看,唐詩包含五個審美特徵: 一是精神美,唐代詩人能將自己的心靈感受和內心的本質力量自由地轉化為美的藝術形象;二是音樂美,唐詩一方面繼承了南朝詩歌講究韻律的特點,另一方面又受西域音樂的影響,具有獨特的音樂美;三是建築美,唐詩如同建築,能把平面的時間藝術轉化為具有空間立體感的作品;四是個性美,唐代詩人各具鮮活個性,璀璨的詩人群體中,絕少個性類似者;五是意境美,在前人成就的基礎上,唐代詩人進一步克服了物與我、主觀與客觀等矛盾,其詩歌完全是情景互生,情景交融,創造了中國詩歌最高的意境美。 宋詞的繁榮與宋代特殊的時代背景和詞的文體特點有密切的關系。詞產生於民間,本身就帶有濃厚的娛樂色彩。詞源於唐代的曲子詞,句子有長有短,和樂曲緊密結合在一起,可以歌唱。由於宋代商業發展、城市繁榮,市民數量不斷增加,能夠歌唱的詞比其他形式的文學作品更適應市井娛樂生活的需要,而當時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又很尖銳,句子長短不齊的詞也更便於抒發人們憂國憂民的思想,因此便逐漸興盛起來,取代詩而成為文學的主流 元曲, 曲,有歌曲和戲曲兩類。元曲包含散曲和雜劇兩個部分,散曲是元代的新體詩,雜劇是一種綜合性的戲劇。元朝劇作家人材輩出,關漢卿是其中最優秀的一位。 各時期音樂特點保持統一的局面。隨著中央集權封建國家的建立,原來百家爭鳴的局面已不相適應,秦始皇「焚書坑儒」,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音樂文化轉以儒家為主,並在兩漢時期始終居尊崇地位。 秦朝設置了管理國家音樂文化的機構——樂府,其在漢武帝時又得到加強。樂府里集中了1000多個來自全國各地、各民族的音樂家,廣泛採集全國各地、各民族的民間音樂,並在不同程度上進行加工、改編、創作。所以,它對當時音樂文化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這些經過樂府機構集中、提高的漢代宮廷音樂呈現出與舊時奴隸主雅樂迥然不同的面貌,而且擴大到宮廷以外的音樂生活,如在達官府邸和地主庄園的演出活動。當時的演出包括鼓吹樂、相和歌、歌舞百戲及樂器演奏等多種體裁形式,最主要的是鼓吹樂和相和歌。 樂器進一步發展是秦、漢時期音樂的又一特點。當時應用的樂器一方面是前期已有的鐃、鼓、簫(排簫)、篪、笙、竽、琴、瑟等;同時也出現笳、角、笛(豎吹)、箏、築、琵琶、箜篌等新的樂器,特別是琵琶類彈弦樂器的出現,是樂器的重大演進。 秦漢時期的律學一直以戰國初確立的三分損益律為主導,後在演出中發現三分損益律所生十二律不能回到黃鍾律的缺陷,便有京房六十律學說的出現,但它並無實用價值,只對後世探求律制途徑有所啟發。 三國、兩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大動亂的時期。這時,國家分裂,戰亂頻繁,錯綜復雜的矛盾扭曲了社會的形象。人們甚至將音樂看成為精神寄託的避難所。三國阮籍的古琴曲《酒狂》即是一例。清商樂與琴曲佔主導地位,音樂文化交流進一步擴大。 清商樂——相和歌和由南方民歌發展起來的「吳歌」、「荊楚西聲」相結合的產物。作品大多數以愛情為題材,風格較纖柔、清新、自然。 琴曲——琴藝自春秋戰國由宮廷樂師向士人轉移,至兩漢已相當發展,許多著名文人如司馬相如、蔡邕等都是琴家。魏晉以來琴藝進入高潮,許多名士如魏晉時的阮籍、嵇康,南北朝時的戴逵、戴(yong)父子等都以琴名世。阮籍所作的琴曲《酒狂》,成了傳世之作。 西晉時北部諸民族的內徙和晉室的南遷,以及連年的戰爭,既造成破壞,也形成南北各民族經濟、文化的交流與民族的融合。5世紀末南方的清商樂流入北朝;6世紀初南方的鼓角橫吹曲被稱為「北歌」。 383年前秦的呂光征龜茲,龜茲樂被帶到涼州,與中原音樂結合成「秦漢樂」(後稱「西涼樂」)。4世紀中葉更有天竺國(印度)音樂傳入,高麗音樂等也於5世紀中葉陸續傳入。頻繁的音樂文化交流,對當時的音樂發展起了積極作用。我知道的就這么多,希望能幫到你

❾ 古代音樂文化的特徵是什麼

音樂文化中的民族特徵,是音樂歷史中一直存在的因素。無論任何時代、回任何國家以及任何作曲答家的音樂
,都具有其民族特徵。實質上,音樂的民族特徵是由不同民族和國家客觀存在的文化特徵決定的。因為各民族
都有其不同的語言音調、不同的生活情趣、不同的心理素質和不同特徵的民間音樂文化積累。所以音樂的民族
特徵比較持久、比較集中地反映在傳統的民族民間音樂之中。
在專業音樂創作中,民族特徵的表現不僅限於音樂語言和表現手法上,還表現在題材內容和體裁形式上。
在音樂語言上,主要反映在民族民間音調的廣泛運用或以民族民間音調為基礎進行加工改編和再創造。在表現
手法上,運用本民族喜聞樂見的創作技巧、表現手法。在題材內容方面,反映本民族的現實生活,贊揚人民及
其英雄主義業績。還反映對祖國光榮歷史的緬懷,歌頌祖國的大好河山,不但體現民族的願望和性格,還表現
民族傳統風格和藝術愛好。在體裁形式方面,同樣自覺地繼承民族的傳統,滿足各民族的審美習慣和特殊興趣

❿ 中國傳統音樂的特點是什麼導致其具備這種特點的文化因素是什麼

動物進化歷程(dongwujinhualicheng)現知全世界約有150多萬種動物,歸納為單細胞的原生動物和多細胞的後生動物兩大類。後生動物的種類超過原生動物的幾十倍,它又可以分為兩類:一類動物的細胞僅有不同的分化,如多孔動物(海綿動物);另一類動物的細胞有分工,可組成完全固定的組織和器官系統,除多孔動物以外的多細胞動物均屬此類。此外,多數動物學家,習慣上根據動物體內有無脊椎骨而將整個動物界劃分為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兩大類。如此劃分並不太科學,確切說應將動物區分為無脊索動物和脊索動物兩大類。

現存150多 樓上的有叛國傾向...
雖然中國的音樂我也不喜歡,但能因此判斷它就不好
也許是我們聽不懂的說..但它也有它存在的價值,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我想中國音樂的特點應該是:喜慶和悲傷把
回答者:亞キ彌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6-4 14:16
萬種動物,絕大多數均屬無脊椎動物,脊椎動物僅占較小部分,它是脊索動物門的一個亞門。動物學家近年趨向於把無脊椎動物分成31門。國外有人還將西德格雷爾(Grell)教授於1971年建立的扁盤動物門(Placozoa)和近年丹麥克里斯廷森(Kristensen)建立的鎧甲動物門(Loricifera)包括在內,把無脊椎動物分為33門。盡管動物物種千差萬別,一般認為它們都是同一祖型的分支後代,有著一定遠近的親緣關系,是漫長的歷史發展產物。

多數學者一致認為,所有動物既可「區分」為個別物種(體現歷史的間斷),又可「歸納」為大小的類群(體現歷史的連續),二者都是分類學的基本內容。物種是分類的基本單元,是人們認識動物、區分動物的單位;從歷史觀點分析,類群不論大小,必有其從無到有的起源過程和縱橫兩個發展過程,一方面是多樣化(種類數量的增加),另一方面是復雜化(機體水平的提高)。由於生存條件變化或其他原因,引起一些動物的結構發生復雜化,或產生新器官,或舊器官的結構變得更為復雜;又由於器官的相關變異,一些器官發生變化而引起另一些器官也發生變化。此外,動物過渡到固著生活方式或寄生生活方式,也會出現單向的特化過程,即一些器官發展了,另一些器官卻劇烈地退化。因此,進化過程不單純是動物結構的不斷發展,而是既有進化改變又有退化改變的復雜過程。

現存動物是從古代動物發展來的,它們除具有從共同祖先保留下來的特徵外,還發展了其祖先所沒有的、適應新的生存條件的特徵。不僅在成年動物,而且在其一生的不同時期都可能發生新的進化變異。動物界的各種類群都是從共同祖先單細胞生物演化而來的。一般認為,動物界和植物界均來自共同的祖先。具有色素體的既能自養、又能異養的單細胞生物可能是最原始的動物,而一般以植物或以其他動物為養料的異養型動物則發生較晚。

最原始的原生生物,可能是原始鞭毛蟲(Proflagel-late)。現存原生動物中的鞭毛綱(Flagellate)動物可能是由這種原始鞭毛蟲進化而來,並從它發生出現代原生動物門(Protozoa)的其他各綱。多細胞動物起源於單細胞動物,但單細胞動物如何進化到多細胞動物尚未取得一致意見。有人認為多細胞動物來自原始的多核纖毛蟲,當它們的細胞質進行分裂並包圍每1個核時,便形成了具有纖毛的多細胞實生體;但大部分動物學家認為,多細胞動物是由群體鞭毛蟲進化而成的。原始群體鞭毛蟲雖仍屬原生動物,但細胞間彼此已有了一定的聯系,如現存的團藻,已有營養細胞和生殖細胞的分化,細胞間借原生質橋相聯,群體中的個體已失去獨立生活能力。因此,像團藻那樣的生物被看成是由單細胞動物進化到多細胞動物的過渡形態。

生存在海洋中營寄生生活的微小中生動物(Meso-zoa),是最簡單、實心的原始多細胞動物。由於它細胞核內的DNA含有23%的鳥嘌呤和胞嘧啶,近似於原生動物而低於扁形動物,因此,被認為是最原始的後生動物,是介於原生動物和後生動物之間的類型。

多孔動物門(Porifera)是很古老的類群。由於它具有領細胞,與原生動物門的領鞭毛蟲極為近似。因此人們認為它由原始領鞭毛蟲進化而來。不過它很早就從多細胞動物的主幹上分出;又因它在胚胎發育中有翻轉現象,所以多孔動物便成為動物進化中的1個特殊的盲枝,稱為側生動物(或翻轉動物),而其他所有的多細胞動物,統稱為真多細胞動物或真後生動物(Eu-metazoa)。

真多細胞動物首先發展出輻射對稱的腔腸動物門(Coelenterata)。它是典型具有消化腔的兩胚層動物,可能來自與浮浪幼蟲相似的祖先實球蟲,由它發育成原始水母型,再發育成固著的水螅型和復雜的、自由游泳的水母型。而櫛水母動物門(Ctenophora)是自由浮游的動物,與水母類有相似性,體型基本上仍屬輻射對稱,但兩側輻射對稱已較明顯。從結構上看,它有些特殊,如不具刺細胞,而具有中胚層原基等。近年,多數動物學家主張把它列為獨立的門。

當動物過渡到爬行生活時,便引起頭端的分化和兩側對稱、中胚層的發展。從原始三胚層動物發出來的進化分枝中,原口動物(Protostomia)和後口動物(Deuterostomia)兩枝,在結構與功能上都顯示出許多重要的進步特徵。凡成體的口由原腸胚期的原口(胚孔)發育而來的動物,統稱為原口動物。屬於原口動物的除了扁形動物門、紐形動物門、顎口動物門、輪蟲門、線蟲門、線形蟲門、軟體動物門、環節動物門和節肢動物門等較大的門外,還有一些小的門。

原口動物中的最原始的一門,是無體腔的扁形動物門(Platyhelminthes)。可能是先由浮浪幼蟲祖先進化到最原始的無腸目,而營寄生生活的扁形動物,顯然是由營自由生活的種類,經過共生、外寄生,最後再進化到內寄生(如絛蟲綱)的,因此而引起一系列器官的改變,如消化系統趨於退化(吸蟲綱),甚至完全消失(絛蟲綱)等。數目很少的紐形動物門(Nemertinea)也屬無體腔動物。它不僅具有肛門和發達的頭神經節,而且還具有初級的閉管式循環系統等。此外,它還具有扁形動物門的一些特徵,如具有纖毛上皮、原腎管等,可能是來自營自由生活的扁蟲。1972年建立的顎口動物門(Gnathostomulide)也是無體腔動物。口位於腹面,無肛門;雖然還沒有體腔,但間質已很少,具有單層的纖毛上皮細胞。在進化上,它們與扁形動物和假體腔動物似乎都有親緣關系。

假體腔是由胚胎期的囊胚腔持續到成蟲時形成的,並非由中胚層形成,在體壁與消化管之間無體腔膜包圍。假體腔動物中的7個門(輪蟲門、腹毛動物門、線蟲門、線形蟲門、棘頭動物門、動吻動物門和內肛動物門)不是一個自然類群,各門除都具有假體腔外,其他的差異較大。因此,它們的親緣關系較難確定,僅輪蟲門和腹毛動物門可能同扁形動物門有較密切的關系。假體腔動物在進化上雖比無體腔動物高級,但它們沒有再進一步向前發展,也是進化中的一些盲枝,是介於無體腔動物和真體腔動物之間的類群。

原口動物中的軟體動物門(Mollusca)開始出現真體腔,它的真體腔是以裂腔法形成的,但不發達,僅存在於圍心腔、腎臟和生殖腺腔等處。由於軟體動物為螺旋卵裂,並具有擔輪幼蟲,說明軟體動物可能來自擔輪幼蟲型的祖先。又因擔輪幼蟲在形態上與海產的扁形動物的牟勒氏幼蟲相似,以及最原始的軟體動物還保留有梯狀神經,這都標志著它與扁形動物可能有親緣關系。來源於原口動物原始類型最進化的分枝,是身體分節的環節動物門(Annelides)以及由它發展出來的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低等環節動物也是螺旋卵裂,也具有擔輪幼蟲,這都與軟體動物相似,說明它們具有共同的起源。但環節動物出現了分節現象和附肢,真體腔更為發達。此外,還出現了閉管式循環系統和鏈狀神經,這些特徵都比軟體動物更為進步。環節動物與軟體動物雖起源於共同的祖先,但它們向著不同的方向進化發展。由於附肢分節並進一步復雜化,動物體的結構水平提高很多,結果產生出種類最多和適應范圍最廣的節肢動物門。節肢動物門是原口動物進化發展的頂點,身體分節並具有外骨骼保護;分節的附肢、發達的肌肉和鏈狀神經等,使得結構靈活有力。它們無疑是來自環節動物,但起源是單源還是多源,動物學家都還持有不同看法。有人認為,已滅絕的三葉蟲最原始,由它分出1枝進化到有螯亞門,1枝進化到甲殼綱;另有一些相似於現生的原始節肢動物如櫛蠶(Peripatus),由它們分出1枝進化到多足綱,另1枝進化到昆蟲綱。但有人認為,環節動物門的不同類群是節肢動物的祖先,節肢動物門的不同類群是沿著3個主要方向即三葉蟲亞門、有螯亞門(劍尾目和蛛形綱)和有顎亞門(甲殼綱、多足綱和昆蟲綱)進化而來的。由此而認為,節肢動物是多源起源的。3個分枝的發展沿著同律分節變為異律分節的途徑進行,不但形態上發生改變,而且有的生活方式也由水生過渡到陸生。昆蟲綱無疑是節肢動物門的高級代表。

螠蟲門(Echiuridea)與星蟲門(Sipuncalida)很相似,如螺旋卵裂、具有擔輪幼蟲、無體節、體腔不分隔、後腎管同時具有生殖管的作用等。不同的是,星蟲的翻吻(introvent)與螠蟲的吻並非同源,星蟲無剛毛和分節的痕跡。曳鰓動物門(Priapulida)具有真體腔,幼蟲期相似於成蟲期。有關它的進化地位,尚有待進一步研究確定。附肢具有爪的有爪動物門(Onychophora),體型微小不超過1毫米的緩步動物門(Tardigrada)和營寄生生活的五口動物門(Pentastomida),是由環節動物的祖先很早就分出的3枝,但在進化水平上都已超出了環節動物門。它們都屬於節枝動物的近親。從原始三胚層動物還產生3個不同類型的小分枝,它們從寒武紀就已出現,如肛門開口在觸手冠之外的外肛動物門(Ectoprocta)、腕足動物門(Brachiopoda)和帚蟲門(Phoronida)。3個類群都營固著生活,具有真體腔、後腎和觸手冠。但在進化上彼此間有無直接的親緣關系,尚未能完全確定,僅一致承認它們是位於原口動物和後口動物之間的類型。過去曾把內肛動物門與外肛動物門合並為苔蘚動物門(Bryozoa),但前者為假體腔動物,後者為真體腔動物,現今多數動物學家都認為兩者應獨立成為兩個門。

凡原腸胚期的原口成為成體的肛門,而與原口相對的一端,重新開口成為成體的口的動物,統稱為後口動物。它們以腸腔法形成中胚層,具有由中胚層形成的內骨骼;神經系統呈索狀或管狀;具有真體腔。後口動物包括毛顎動物門、棘皮動物門、須腕動物門、半索動物門和脊索動物門。毛顎動物門(Chaetognatha)的體壁結構、消化道和無體腔膜等特徵都與原口動物相似,是後口動物中的1個特殊分枝。其餘後口動物是由與現存的棘皮動物幼蟲相似的羽腕幼蟲祖先發展而來的。棘皮動物門(Echinodermata)的多數代表動物是輻射對稱的(次生現象,幼體是兩側對稱),這與過渡到固著或很少活動有關,在進一步的進化發展中,有些動物又重新形成了兩側對稱。須腕動物門(Pogonophora)過去曾一直被認為是無脊椎動物中最高等的後口動物,但自1970年發現有分節並具有剛毛的尾節種類後,有人認為它們與環節動物門的多毛綱有關。因此,須腕動物門的進化位置尚有爭議。由於半索動物(如柱頭蟲)僅有雛形的脊索(口索),雖有1條不完善的背神經管和鰓裂,但尚有腹神經管,其幼蟲又與棘皮動物海星的幼蟲極為相似。因此,目前未將它放在脊索動物,處於無脊椎動物和脊索動物之間的位置。從無脊椎動物的進化歷程中可以看到,它們的結構和功能的變化,由簡單的單細胞到復雜的多細胞;由兩胚層到三胚層;由輻射對稱到兩側對稱;身體由不分節到有體節;由無附肢到有附肢,再到分節附肢;體腔由無體腔到假體腔,再到真體腔等,這一切演變都有利於動物能更好地適應各種不同的水陸生活條件,各類動物之間都有著或近或遠的親緣關系。雖然原口動物在演化中佔有重要地位,但後口動物是整個無脊椎動物的主幹,由它進化到更高級的脊索動物。

多數動物學家認為脊索動物門(Chordata)起源於棘皮動物。至於脊索動物的祖先可能是原始無頭類,它特化為2個分枝,即營固著生活的尾索動物(如海鞘)和趨向於水底生活的頭索動物(如文昌魚)。文昌魚體內具有1條脊索、中空的背神經管和鰓裂。由原始無頭類的主幹演化出原始有頭類,即脊椎動物的祖先。高等動物的脊索和鰓裂只存在於胚胎期。脊索動物門包括尾索動物亞門、頭索動物亞門和脊椎動物亞門。脊索動物的進化歷程是,從原始無頭類演變成原始有頭類;由無頜類(化石甲胄魚、圓口類)演變成有頜類(魚類祖先);從水生生活到陸生生活;從無羊膜類到有羊膜類;從變溫動物到恆溫動物。淡水水域中出現了最早的脊椎動物(甲胄魚),古生代的志留紀和泥盆紀被稱為「魚類時代」。盾皮魚類、軟骨魚類和硬骨魚類從志留紀起,就先後出現,但盾皮魚在泥盆紀末期就已絕滅,而軟骨魚和硬骨魚至今仍繁生在各種水域中。兩棲類在泥盆紀時出現,在古生代晚期的石炭紀為極盛時期。石炭紀末期,由原始的兩棲類進化發展出爬行類。到了中生代,整個自然界幾乎被爬行類所佔據,所以常稱中生代是「爬行類時代」。當前,一般認為爬行類很可能起源於兩棲動物迷齒類中的石炭螈類,特別是該類中的蜥螈形類。

在距今1.4億多年前的晚侏羅紀,出現了最早的鳥類。鳥類起源於爬行類。到新生代第三紀,鳥類的種類顯著增多,主要由於具有恆定體溫,減少對環境的依賴性,又由於適應飛翔的生活方式,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上引起了特化,逐漸發展成現代的鳥類。哺乳類(獸類)也起源於爬行類(獸孔類)。到了7000萬年前,即新生代的開始,哺乳類由於在長期歷史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出現一系列進步性特徵,因此,哺乳類便取代了爬行類而在動物界佔了優勢地位,所以常稱新生代第三紀為「哺乳動物時代」。

動物學家把現代生存的動物,根據它們的進化的歷史,人為地構成1個系統樹。系統樹下部的分枝代表古老動物;它們保持固有的原始結構。系統樹末端的分枝,是在不同歷史發展階段從主幹上分出來的。當構建動物界的系統樹時,不僅要考慮到現代成年動物和化石成年動物的結構,以及它們周圍的環境條件,而且還要考慮到它們個體發育的特點。只有這樣全面考慮,才能使系統樹更接近於實際情況。

閱讀全文

與歷史音樂特點是什麼意思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