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簡介 > 吳川青林村有多少年歷史

吳川青林村有多少年歷史

發布時間:2021-03-15 02:55:37

Ⅰ 昔馬鎮從有人到現在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昔馬鎮地處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盈江縣西部,是祖國邊境線上的一個高寒山版區鎮,權位於東經97°44′55″——97°63′55″,北緯24°51′25″——25°16′23″之間。東南面與太平鄉,南面與銅壁關鄉、西面與那邦鎮接壤,西北面與勐弄鄉及緬甸毗鄰,國境線長18.3公里。鎮政府距縣城55公里,距州府206公里,自古為南方「絲綢之路」的最後出境通道,是盈江縣的主要邊境口岸之一。
全鎮轄3個村委會,23個自然村,37個村民小組。土地面積為337498.5畝,其中:耕地20768畝,人均2.5畝;林地178758畝,森林覆蓋率高達62.5%。2004年末全鎮總人口9317人(1900戶),其中農業人口8306人(1683戶),以漢、傈僳、景頗三種民族為主體。
旅居日本、美國、泰國、裴濟及港、澳、台地區14000多人,1990年11月9日被德宏州人民政府命名為「華僑之鄉」。

Ⅱ 郭石谷村有多少年歷史

郭石谷村一共擁有近200年的歷史,是一個擁有悠久文化歷史的村莊。

Ⅲ 關於吳川歷史

吳川,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早在新石器時代,吳川的先民便在這里繁衍生息。吳川在唐虞時代屬南交,禹貢屬荊揚南裔,殷、周屬南越,周末屬百粵,秦時屬象郡,西漢初年屬南越國地,三國至南朝宋、齊時期,吳川先屬廣州高涼郡高涼縣;424~453年(宋元嘉年間)始置平定縣(吳川縣前身),隸高涼郡;589年(隋開皇九年)廢平定縣設置吳川縣,唐屬邕管都督府羅州招義郡;五代南漢屬羅州,公元982年(宋開寶五年)廢羅州屬廣南西路辯州;982年(太平興國五年)改辯州為化州,吳川隨隸化州;1377年(洪武九年)改屬高州府,清沿明制仍屬高州府,至今1400多年歷史。
2000年,吳川市轄5個街道、12個鎮,總人口822482人(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2002年,吳川市轄5個街道(梅菉、博鋪、海濱、塘尾、大山江)、12個鎮(蘭石、覃巴、吳陽、中山、黃坡、振文、樟鋪、板橋、塘㙍(㙍字為「土、叕」兩字合為一字)、長岐、淺水、王村港),159個村委會、28個居委會;截至2005年12月31日,吳川市轄5個街道(梅菉、博鋪、海濱、塘尾、大山江)、10個鎮(蘭石、覃巴、吳陽、黃坡、振文、樟鋪、塘土叕(「土叕」兩字合為一字)、長岐、淺水、王村港),其中黃坡鎮合並了中山鎮,塘土叕(「土、叕」兩字合為一字)鎮合並了板橋鎮。

Ⅳ 南雲齊村有多少年歷史

境域建置多變,區劃頻繁。商、周、春秋時期屬鄫國,戰國時期歸屬楚國,秦代隸屬薛郡,漢代改屬東海郡,南北朝屬蘭陵郡,隋代後先後隸屬彭城郡、沂州、邳州、嶧州、兗州府。清末民初,分屬嶧縣鄫城鄉陳下社、西南社、郭南社。1930年,分屬嶧縣二區齊村鄉、郭村鄉、卓山鄉。1946年以後,先後屬棗庄特區、棗庄行政區。1949年先後分屬嶧縣郭里集區、棗庄區、庄頭區和白彥縣第九區。1953年歸屬嶧縣第十九區。1956年,齊村鄉屬鄒塢區;郭村、良庄、韓庄鄉的20個自然村合並為郭村鄉。1958年3月,齊村、郭村鄉直屬嶧縣。同年9月,合並成立曙光(棗庄)公社。1962年6月,析置齊村、渴口等公社。1984年4月,齊村撤鄉建鎮,渴口公社改社為鄉。1997年1月,渴口改鄉為鎮。2001年3月,渴口鎮並入齊村鎮。
齊村鎮歷史悠久,文物古跡眾多。歷史名村有商周建村的郭村,唐代建村的齊村、曾店,宋代建村的渴口,明代建村的鳳凰嶺等。
商、西周時期古文化遺址位於大峪村北100米處,出土文物有獸骨、紡輪、陶鬲足、罐、缽等。漢孟壤故城位於郭村西南部,其南北、東西各約500米。城內散見少量繩紋灰色筒瓦殘片、夾砂紅陶殘片,出土物有鐵、鏃、鬲足等。該故城與位於其東部的渴口漢代古墓群有密切關系。
求採納

Ⅳ 吳川的歷史文化

改革開放後,市場經濟發展,文化呈多元化,宗教信仰環境寬松,原有民俗民風、理想信念、宗教信仰受到沖擊,形成新思想、新文化、新時尚。外地外國傳入的禮儀習俗,與原有思想、原有文化、原有時尚,互相交融、共存共榮。人們的衣食住行用、生老婚喪祭、歲時節日喜慶、社會禮儀習俗、生產生活習俗、陋規陋習惡習等,既受到嚴重沖擊,又與新思想、新文化、新時尚共存。人們碰到相對應的事,往往既行舊禮、沿襲舊俗,又行新規,開創新時尚。
吳川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新中國成立後,縣委、縣政府重視開展文化活動,形成了文藝輔導、圖書閱覽、有線廣播、粵劇演出、民間文藝大巡遊等多元化文化發展格局。改革開放後,群眾文化活動更多姿多彩,形成了美術、書法、攝影、詩歌、文學、民間文學等創作熱潮,創作出一大批文藝作品,在省級以上發表和展出。
民間藝術推陳出新,傳統的泥塑展,除了在梅菉頭展出外,解放路、沿江路、海港大道、江心島都有展出。每年正月十五晚,隔海花橋萬人游,十六、十七梅菉頭、梅嶺、隔塘、瓦窯等地居民都裝飾飄色、舞獅、舞龍、舞貔貅出遊。
吳川三絕(飄色、泥塑、花橋)、吳川元宵享譽海內外。1987年2月,美國華盛頓大學音樂系民族音樂博士孫旦禮到吳川考察戲劇和民間藝術。1988年3月8日晚,中央電視台首次播出吳川元宵民間藝術活動實況專題節目。吳川的飄色、花橋、泥塑、活動彩塑、花塔於1990年應邀赴廣州參加「中國首屆旅遊藝術節」。 吳川境內有土白話、東話(黎話)、海話等幾種口音。土白話又有吳陽口音、梅錄口音、塘綴一帶口音的差別。吳川講吳陽口音的人數最多,以靠近湛江的吳陽、黃坡一帶口音最為正宗。吳川話一般泛指吳陽、黃坡一帶的話音。
吳川話最大一個特點就是古味濃重。融合了高陽片粵語、閩語、俚僚古越語的特殊混合型語言,某些發音至今還保留著閩語的特徵。後來由於受高州府白話的影響,逐漸白話化,然而其始終與其他白話保持著巨大的差距,與其他白話分支皆無法溝通。吳川話屬於粵語吳化片,也是吳化粵語的代表方言之一。發音上,吳川話平平仄仄極為協調,全國少有。
對親人的稱謂上,吳川話則頗具古意。如稱呼父親為爸或老竇,也有稱叔、稱哥的;稱呼母親為媽、娘或娜;稱呼父親的大姐為(杯奶),稱呼大姐為(女甫)。稱呼祖父為亞爹,祖母為亞奶,曾祖父母為公祖、婆祖;媳婦稱丈夫的父親、母親為家君爺、家婆;稱媳婦為新婦;稱外祖父為外公,外祖母為外婆;稱母親兄弟的妻子為妗,祖母的兄弟和妻為舅公、妗婆;稱兒子為仔兒或馬騮仔等。
吳川境地除土白話之外還有東話(即雷話)、海話(吉兆話)。
一、土白話分兩類:
一類是以梅錄話為代表的土白話,有梅錄口音、塘綴口音、長岐口音之分。梅錄口音主要通行於梅錄街道;塘綴口音主要通行於西北部的塘綴區;長岐口音主要通行於北部的淺水區和長岐區,和相鄰的茂名、化州白話口音接近。另一類是以吳陽話為代表的「土白話」(當地亦稱為黑話)。它通行於吳陽、黃坡、塘尾、振文等鎮街。據統計,講吳陽話(黑話)的人佔全市總人口的60%以上;今坡頭區屬湛江市,舊屬吳川縣轄,九成的居民也是講吳川話。梅錄話、吳陽話都屬白話,具有白話的共同特徵,大體上可以互相交流。比較之下,梅錄話跟「廣府話」稍接近,吳陽話跟「廣府話」有明顯不同,這就是所謂「土」。
二、東話
東話即黎話,也叫雷話,和雷州、徐聞一帶的雷話很接近,都是屬於閩語方言。它主要分布於蘭石、王村港、覃巴等鎮。據估計,說東話的人數近十萬人。這幾個鎮地理位置上正好位於吳川市東部,且與鄰近電白縣水東鎮相連,電白縣把水東鎮的話叫「東話」,吳川的東話也因此得名。
三、海話
海話也叫吉兆話,分布在吉兆一帶,這是一種瀕危語言。 【元宵風俗】
農歷正月十四至十七日,吳川元宵節熱鬧非凡,梅菉街道的大街小巷、張燈結綵,遊人如潮,好一派喜氣洋洋的景象。元宵活動內容豐富多彩,有栩栩如生的泥塑和電動彩塑,有竹木搭造高高聳立的五級牌樓和花塔,有五光十色的花橋,有浩浩盪盪的大遊行。遊行時鑼鼓喧天,舞火龍、舞獅子、舞貔貅、舞二真、舞六將、踩十番、吹長笛,玩陶鼓,有各式各樣的彩車、「地色」和精彩巧妙的「飄色」,還有多姿多彩的花簇隊、彩旗隊、儀仗隊和武術隊,全城沉浸在一片歡樂之中。尤其是飄色、泥塑、花橋,被為譽為「吳川三絕」,吸引萬千海內外人士前來觀賞。
據有關部門統計,每年元宵節期間,直接參與藝術活動的人數達十萬人,前來觀賞元宵的遊客達100萬人次。中央電視台和廣東電視台曾先後幾次向海內外播放《廣東吳川三絕》和《吳川元宵節大巡遊》專題片,贏得了很高的聲譽。2000年,吳川市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2002年,吳川市把元宵節正式定為「吳川元宵民間藝術節」。
【吳川三絕】
廣東湛江的吳川市的飄色、泥塑、花橋被譽為「吳川三絕」,吳川飄色1992年和1997年兩次進京參加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2003年吳川飄色造型作品晉京參加中國首屆文物仿製品既民間工藝品展,榮獲金獎;2000年,國家文化部命名吳川市梅菉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飄色、泥塑)」, 廣東省文化廳命名黃坡鎮為「廣東省民間藝術之鄉(飄色)」;2006年5月廣東省人民政府入編「吳川飄色」為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吳川飄色被列為「國家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吳川泥塑2007年11月被列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9年7月,吳川飄色作為廣東省唯一一支受邀隊伍參加了「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節」。2009年10月,吳川泥塑應邀參加無錫全國泥人精品展,泥塑作品被中國泥人博物館收藏。2010年6月,吳川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掛牌成立。
飄色
吳川飄色始於清代,以兒童喬裝各種人物,站或坐在「色板」上面,在遊行時手舞足蹈,飄飄如仙,驚險美妙,被譽為「隱蔽藝術」和「東方飄游藝術」。2003年9月,吳川飄色造型赴京參加中國首屆文物仿製品暨民間工藝品展,榮獲金獎,被專家學者譽為「獨具中國嶺南民間藝術風格」。2005年,吳川飄色成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2006年6月,應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聯絡辦公室邀請,吳川飄色參加了7月1日在香港舉行的香港各屆慶回歸暨特區政府成立九周年慶典大巡遊活動,深受各界人士的好評,香港各大報刊、電視台作了專題報道。2006年元宵節,吳川舉辦全國首屆「鼎龍杯」飄色大匯演,吳川飄色3套獲金獎、4套銀獎、1套銅獎。
泥塑
泥塑源於唐代。泥塑人物造形千姿百態,逼真動人,思想性藝術性很高。吳川民間雕塑園是我國首間民間雕塑園。中國著名雕塑藝術家、全國城市雕塑藝術委員會副主任潘鶴,為雕塑園題寫「吳川民間雕塑園」園名,園內已塑造一批泥塑藝術品,供遊人欣賞。 梅菉街道素有「泥塑之鄉」的美譽。據傳梅菉的泥塑已有幾百年的歷史。泥塑的興起、發展,與梅菉發達的陶器磚瓦業有關。據傳唐朝末年,有一年元宵節,梅菉瓦窯村一個制陶藝人閑著無事,隨手用陶泥捏起人像來,吸引了許多人來觀看。這樣一來,別的制陶藝人也都來捏泥人,無形中形成了元宵節的泥人展覽。以後,瓦窯村人便捏泥塑像慶元宵,逐漸形成地方習俗,繁衍開來,泥塑藝術也就播及周圍村莊,如梅菉頭、窯地等村莊都深受影響。每逢元宵佳節,在梅菉的大街小巷和附近村莊都會展出像真人一般大小的泥塑。2000年,吳川市梅菉鎮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能獲此殊榮,吳川泥塑功不可沒,只要說到泥塑,人們就會想到吳川,泥塑為吳川增加了知名度。
花橋
吳川花橋始於明代。它橫跨河流兩岸,橋上面高蓋布棚,掛滿五光十色的燈籠、彩旗、綵帶、氣球;橋兩側各種鮮花爭奇斗妍,詩畫琳琅;橋頭有大型泥塑「仙女散花」,雕刻精細,巧奪天工。夜色的花橋,彩燈閃爍,清波流華,有如彩虹橫空,極為壯麗。 【菜式系統】
吳川菜屬於粵菜系統,與廣州菜是一脈相承的。吳川菜承繼了粵菜之傳統,汲取了粵菜之精華。什麼是現代粵菜流行的風味?用「清、鮮、嫩、滑、爽、香」六個字可以做概括,這六個字也可以用於概括吳川菜的特點。吳川的街頭小炒的特點是重香味,求鑊氣。吳川街頭小炒重香味,但只用少量的姜、蔥、蒜茸做「料頭」爆香,而較少用辣椒、胡椒、八角、茴香等辛辣性的味道較濃重的香料做佐料,因而味道不會太過濃重。吳川菜香而不濃,是一種沁人心脾的清香;鑊氣指用武火把鑊(炒菜的大鐵鍋)燒熱,加油,把油燒開後,放下少量姜、蔥、蒜泥爆香,然後猛火快炒,炒出來的菜特別香。這樣炒出來的菜稱之為有「鑊氣」,也就是火候恰到好處的意思。
吳川喜宴的菜式豐富,鄰近縣市的喜宴一般為十三道菜,其中一湯一糖水,而吳川喜宴有十六至十八道菜,一般十八道菜最常見,因為吳川人喜歡「十八」的諧音為「實發」,也就是「一定會發達」的意思。
無論過去還是現在,吳川人擺酒請客,都很多人喜歡在家裡擺,有的甚至臨時借用街道,在街道旁搭起棚架壘起灶,酒肉滿街飄香。左鄰右里,三姑六婆,一起來幫忙,劏雞殺鴨,洗鍋涮碗,搬台擺凳,忙得不亦樂乎。現在有了專業的家庭宴席隊伍,主人家只需點好菜,其餘的一切工作和雜務全部包給了專業隊伍。比起在酒店辦宴席,在家辦宴席既省錢、菜式也豐富,家裡還可以熱熱鬧鬧,親朋摯友一片喜氣洋洋。
吳川人對於別人請自己赴宴,一般是逢請必到的,這是對請客的人的尊重,除非很特殊的情況才不到,但就算人不到禮金也必到。
【名優特產】
吳川,物華天寶,資源豐富。這里氣候溫和,山清水秀,土地肥沃。盛產稻、糖蔗、花生、黃麻、西瓜、柑橙、龍眼和北運菜等農產品。萬畝生態保護區,是各種珍禽、候鳥的天堂,有「天上人參」之稱的禾花雀就是雲集於此。水產品以海蜇、沙螺、米蟹著名。礦產資源有石墨礦、鈦鐵礦、黃金礦以及石英、花崗岩、高嶺土、玻璃砂等。
吳川美食聞名四方,旅遊文化美食節更是吳川的特色和品牌。吳川飲食文化發達,聞名遐邇的沙螺、中國四大名蟹之一的芷寮膏蟹等都久負盛名。除了大型賓館酒樓外,小型飲食檔遍布大街小巷,各種風味小吃通宵營業。吳川美食之多,就不一一列舉了,下面主要列舉幾種比較普遍的美食。 爛鑊炒粉
吳川炒粉以「坡尾炒粉」最出名。坡尾人炒粉的鑊並不用完整的鑊,而是先去掉兩個鑊耳,再把鑊沿削小,戲稱「爛鑊」。據說爛鑊炒粉火勻、火旺、粉香,有「鑊氣」。炒粉時,先把鑊燒旺,下花生油,再下豬油,放蒜子爆香,再下粉絲猛火急炒,接著下醬油、白糖、味精,攪勻後再慢火炒至黃色,最後撒下蔥花或芫荽,即可上碟食用。在梅菉,街頭、巷尾、小食店,甚至高檔酒店都有爛鑊炒粉出售。爛鑊炒粉是吳川美食第一大名片,享「吳川第一炒」之美譽。
吳陽沙螺
吳川地處海濱,水產品極其豐富,其中沙螺、海蜇和芷寮蟹蜚聲遐邇。沙螺,學名為尖紫蛤,又名西施舌,吳陽沙螺在清朝為貢品,因產於鑒江河與海水交匯地方,鹹淡水交融,其肉雪白清脆,其湯甜潤可口,吳陽沙螺粥尤為美味。
芷寮蟹
芷寮蟹,因其產於芷寮海域而得名,芷寮村位於鑒江出海口,水中浮游生物多,蟹體肉質嫩美,頂部膏結如子,有「米蟹」之稱,每年農歷二月為最佳,故有「正月沙螺二月蟹,不羨山珍羨海鮮」的名句。 吳陽海蜇
海蜇,原名水母,吳川人俗稱海蜇為「撈」,吳陽沿海的海蜇最為出名。海蜇的營養極為豐富,加工後的產品,稱傘部者為海蜇皮,稱腕部者為海蜇頭。
塘尾粉皮
粉皮經濟、美味可口,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此項純手工作坊技藝幾乎失傳。現今粉皮食品成了廣大百姓的早餐消夜的首選和至愛。粉皮因為凝聚了風土人情,也蘊藏著厚重飲食文化。
吳川粉皮製作極其簡單:將大米去凈雜質,用清水浸泡1小時,磨成稀粉漿,取適量的粉漿倒在罩有薄布的竹箕內,放進大鍋沸水上,加蓋用旺火蒸熟。取出後反倒在准備好的木板上,揭下薄布則成。
吳川粉皮皮薄,韌而爽滑。因此,它的吃法多種多樣:可撈,可湯煮,可炒。撈粉皮是一種既簡單又實惠的吃法。粉皮現在在吳川的農村很少見了,在梅菉、塘尾、吳陽、黃坡等市場里倒有不少。吳川的粉皮,當數塘尾市場的粉皮最有歷史,把成塊的粉皮捲成卷條狀,切段,澆上醬油、芝麻等便可食。
蟛蜞汁
吳川蟛蜞汁清香可口,消滯化積,是當地人極喜愛的佐餐醬品小食,也是饋贈遠方親友極富地方風味的珍稀禮品。吳川蟛蜞主要繁殖於吳陽的芷寮、限口和黃坡、中山沿海一帶的灘塗或毗接的水稻潮田中。
田艾米乙(音)
每年春耕的田野上長滿灰綠色的田艾,一般採摘頂部田艾芯,然後曬干製成田艾絨,用煮好的田艾絨紅糖水和米粉搓成皮,然後包上白糖、花生、椰絲等做成甜味的田艾米乙,香味的則用新鮮蝦仔、生蔥、瘦肉等作餡。吳川田艾米乙尤以黃坡出名。還有番薯餅、蝦餅也非常美味。
吳川八寶飯
吳川八寶飯於1922年在吳川梅菉鎮創制的。參照宮廷八寶飯,根據吳川的物產條件,結合當地群眾的口味習慣,創制出吳川風味的八寶飯,按吳川的風俗習慣,多數宴席都要上八寶飯。
黃坡蒜頭
黃坡鎮位於鑒江平原,具有製作蒜頭特厚的天候。腌制的蒜頭選用黃坡鎮出產的優質白蒜,去掉須根,放置大缸內,倒入濃醋、鹽,浸三四天,然後撈起另置缸內放淡醋、紅糖、白糖浸十幾二十天。成品呈灰綠色,有光澤,蒜辣醋香撲鼻。
吳川麻通
吳川糖果生產中的獨特名優產品,成品粗如甘蔗,長7~8公分,中空充滿泡沫,入口鬆脆香甜,是糖果中佳品。麻通的製作,在吳川已有一百多年歷史,但其製作技術長期秘傳,直至60年代才公開。 吳川瓦煲狗肉
狗肉是馳名粵西的風味食品,吳川的瓦窯煲狗肉,更以其獨特的香滑味濃而壓倒同行。吳川瓦窯煲狗肉歷史悠久。俗話說:「狗肉滾三滾,神仙企唔穩。」
蘇村番薯
「吳川番薯貴過米。」這是許多人熟知的一句俗話。吳川長岐鎮蘇村種植的番薯尤為出名,是吳川特產之一。蘇村的地理環境獨特,這里的土壤屬粘質土,含各種微量元素,其中土壤里各種鈣化合物含量很高,加上有光照,雨量充足,番薯高產而且味道獨特。

Ⅵ 吳川的月餅有多少年歷史了啊

據說距今已有800多年歷史,可謂是韻味深厚,才能成就今天美味的吳川月餅,成就南方月的五仁金腿。

Ⅶ 吳川歷史名人

古代政治傑出人物:陳蘭彬(1816~1895)晚清時期大臣、學者,首任中國駐內美公使。 近代傑出政治容人物:李漢魂(1894-1987),字伯豪,號南華,漢族,廣東吳川人。 現代傑出政治人物:劉華秋,1939年11月生,廣東吳川人。 國家級歷史名人:元代吳川人(生卒年月不詳)。元朝末年任江淮指揮使。 自由民主鬥士:龐雄,(1891-1911),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廣東吳川人。 引進外來糧食作物第一人:林懷蘭,中國引種番薯第一人,廣東省湛江市吳川市梅菉鎮人,於明萬曆年間由越南將番薯種帶回中國。 經濟人物:許世勛(1921—)男,香港企業家。祖籍廣東湛江吳川坡頭。

Ⅷ 城隍土城村有多少年歷史

城隍,有的地方又稱城隍爺,是中國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為儒教《周官》八神之一。也是中國民間和道教信奉守護城池之神。城隍是冥界的地方官,職權相當於陽界的縣長(是真正專門負責人一生福壽祿和惡罰明的官職,而且不是神,稱呼為城隍 判官等)

Ⅸ 湛江有多少年歷史

市名由來
由「廣州灣」到'湛江"市 1899年,法國強租當時名曰「廣州灣」的雷州府遂溪縣東部沿海(今湛江市區)法國人則稱為「白雅特堡」(Fort Bayard),而此湛江對外貿易盛極一時。1943年,日軍侵略者從法國人手中接管「廣州灣」,到45年日本投降後,民國政府於當年9月21日光復廣州灣,以原范圍劃設市治,因史上曾屬椹川縣,境內東海島曾設椹川巡檢司,古「椹川」亦有稱為「湛川」,故定名「湛江」市。
悠久的歷史
今湛江轄地遠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約4000年前夏、商之間)便有了人煙。秦皇統一中國後,今湛江轄地歸屬象郡。漢元鼎六年(前111年),南部徐聞、海康、遂溪三縣屬交趾部徐聞縣;北部吳川、廉江兩縣分屬交趾部高涼縣和合浦縣。 以後,南部三縣先後屬交州、合州、南合州、東合州,至唐貞觀八年(公元634年),改東合州為雷州,統管雷州半島三縣,直至清代;北部兩縣先後屬廣州、羅州、化州,至明清屬高州。 1899年,晚清政府與法國簽署《廣州灣租借專條》,「神州後門上的一把鐵鎖」-廣州灣,被強租法國。我國現代著名詩人、學者聞一多先生寫下了名篇《七子之歌》(澳門、香港、台灣、威海衛 廣州灣 九龍 旅順大連等七處「失地」),其中第五章便是「廣州灣」湛江。 廣州灣法國公使署舊址(正面)
[1]? 新中國成立後,人民解放軍陸續解放湛江全境。此後,五縣先後屬廣東省南路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高雷區專員公署、粵西區行政公署、湛江專區專員公署、湛江地區行政專員公署。1983年9月,湛江地區與湛江市合並,五縣劃歸湛江市。 湛江市區歷史上屬遂溪、吳川兩縣。隋至唐初,郊區湖光鎮舊縣村曾先後為鐵耙縣、遂溪縣縣治;南寧景炎三年(1278年),寧帝禺即位於市區硇洲島,升硇洲為翔龍縣;明洪武年間至清雍正年間,曾先後在市郊舊縣村和東海島設置椹川巡檢司。
歷史事件
清光緒二十五年十月(1899年11月)法國脅迫清 政府簽訂《中法互訂廣州灣租界條約》,將遂溪、吳川兩縣屬部分陸地、島嶼以及兩縣間的麻斜海灣(今湛江港灣)劃為法國租界,統稱「廣州灣」,劃入法屬印度支那聯邦范圍,設廣州灣行政總公使署,受安南總督管轄。? 民國32年(1943年)2月,復為日本侵略軍所佔,曾建立極為短暫的日偽政權。 民國34年(1945年)9月21日,由我國收回,以廣州灣范圍劃設市治,定名「湛江市」。 1946年1月15日成立湛江市政府,為省轄市,並隸屬廣東省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民國37年(1948年)3月改隸屬第八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民國38年(1949年)5月,改隸十四區行政督 察專員署;公署設於湛江。 1949年12月19日,湛江解放仍為省轄市。 1952年11月起,先後歸屬粵西區行政公署、湛江專區專員公署、湛江地區行政專員公署。 1983年9月地區與市合並為湛江市,為省直轄市。

Ⅹ 沙琅鎮多久歷史有多少年

沙琅鎮位於電白縣北部,自古有「上佛山,下梅菉,小沙琅」之美譽。隋、唐代為電白縣南境,明立得善鄉一圖,明嘉靖五年(1526)設置獅子堡,清雍正九年(1731)設沙琅巡檢司於獅子堡,民國為第四區。解放後曾為電白六區和十三區,1953年9月為沙琅、大歷鄉。1958年9月隸東風人民公社,1959年6月置沙琅人民公社,1983年11月置沙琅區,1987年撤區建鎮。全鎮總面積89平方公里(城區面積8.2平方公里),下轄15個村委會和2個居委會,2012年末戶籍總人口83430人(其中城鎮人口2.8萬人)。沙琅鎮地處電白縣山區六鎮中心,三茂鐵路貫穿全境,有省、縣道6條,交通便利;擁有全縣最高大壩(38米)、總庫容達5670萬立方米的黃沙水庫和全境最長的母親河--沙琅江,水源充沛。沙琅江西部平原居多,東部屬丘陵地帶。鎮內物產豐富,盛產荔枝、龍眼、香蕉、甘蔗、大米、北運菜、木材、南葯(檳榔、胡椒、砂仁、八角、藿香、沉香)和金錢龜、石龜、鱉等。自建鎮以來,先後榮獲全國造林綠化百佳鎮、全國一村一品示範鎮、廣東省衛生先進鎮、省中心鎮、省第二批「小城鎮健康發展綜合試點鎮」、全國重點鎮、茂名市文明鎮等榮譽稱號。2012年被評為「廣東省宜居示範城鎮」,沙琅鎮尚唐躍進村被評為「廣東省宜居示範村莊」,沙琅鎮及尚唐村獲批為廣東省第一批名鎮名村創建點之一。

閱讀全文

與吳川青林村有多少年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