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簡介 > 隋泰陵有多少年歷史

隋泰陵有多少年歷史

發布時間:2021-03-14 00:53:28

『壹』 隋泰陵,guan於隋泰陵deshiqing

隋朝的泰陵,位於咸陽城西75公里處楊陵區五泉鎮雙廟坡村。隋文帝楊堅墓。楊堅(541~604),581年稱帝,建立隋朝。在位期間(581~604),結束了南北朝的長期分裂局面,統一全國。推行均田制度,擴大墾田面積,免除鹽酒商稅,搜查隱漏農戶,重新編查戶籍,以削弱豪強勢力,使封建國家管轄的人丁數字大增,並保證國家財政收入。在政治上,改革官制,確立三省制,簡化地方行政機構。規定九品以上地方官吏由中央任免,廢除九品官人法,加強中央集權。仁壽四年(604),被太子楊廣殺死。陵冢封土為覆斗形,東西橫距166米,南北縱距160米,高27.4米。附近有陵園,殘基發現帶有濃厚佛教色彩的磚瓦紋飾。

『貳』 隋文帝時代距今有多少年

隋文帝楊堅(541年7月21日 -604年8月13日)距今1400多年。
楊堅(公元541年7月21日-公元604年8月13日),隋朝開國皇帝,鮮卑賜姓是普六茹,小字那羅延。漢族,弘農郡華陰(今陝西省華陰縣)人。其父楊忠是西魏和北周的軍事貴族,北周武帝時官至柱國大將軍,封為隨國公,楊堅承襲父爵。楊堅建立了隋朝,統一中國,是隋朝的開國皇帝定都長安(大興城),開創了輝煌的「開皇盛世」。隋文帝第一次實現了中國大范圍內的多民族的統一,他建立的政治統一維持了幾個世紀,其結果是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的強國之一,被尊崇為「聖人可汗」。使中國人免受戰爭之苦。他在不長的時間內,將中國重新置於一個政權治理下,外御強敵突契,內令人民安寧生息,功業之偉大,足以流芳千古。;他首次實行了一直沿襲到清朝的三省六部制;他開創了科舉,制定了當時最為先進並影響後世基本立法的律法《開皇律》。不僅如此,他還開啟了隋唐盛世之門,實現了千古傳頌的「開皇之治」。楊堅在位23年,604年病逝於大寶殿,終年64歲,葬於泰陵(今天陝西省楊陵(凌)區城西5公里處)。

『叄』 隋朝共存在多少年

隋朝:(公元581年—618年),共存在37年。 2隋朝的滅亡:隋煬帝的統治,激起了人民的強烈不滿。中原各地都燃起了起義的烽火。在短短的幾年間,北至山西、河北,東到山東、江浙,南抵嶺南,西達河西走廊,大大小小的義軍就有數百支。但這些起義軍,沒有統一的口號,力量相差懸殊,彼此之間又缺乏溝通、聯合。這些不足給了隋朝的腐朽統治以苟延殘喘的時間與可能。但與此同時統治集團內部也已不是鐵板一塊,而是正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楊玄感、李密、李淵和宇文兄弟。他們舉起了反對隋煬帝的旗幟,並最終導致隋朝的滅亡。 楊玄感是楊素之子,楊素死後,他襲爵楚國公,官至禮部尚書。玄感善文學,好結交賓客,領導瓦崗軍的李密就是他家的常客。楊素晚年已遭到隋煬帝的猜忌,恰在此時楊素病逝,躲過了一劫。而作為楊素後人的楊玄感,已經感到了處境的危險,他害怕煬帝翻楊素弒文帝、害忠良的舊案,致他楊氏一門於死地,為此他遂生殺煬帝之心。大業五年(609年),玄感隨煬帝西征吐谷渾。其間,他就試圖趁警備鬆懈、侍衛疲憊之時,刺殺煬帝。其叔父楊慎認為時機不成熟,玄感才未施行。大業九年(613年),煬帝二次東征高句麗,命玄感在後方督運糧草,當時百姓苦於連年征戰、勞役繁重,怨聲載道,人心思變。玄感認為舉兵討伐煬帝的時機成熟了,遂與所督民夫講:「當今皇帝無道,不顧百姓死活,玄感願與諸位起兵殺無道昏君,救億萬黎民,如何?」聽者無不踴躍相從。這時,李密來到玄感大營,玄感問他下一步該去向哪裡?李密為其獻了上、中、下三策:上策是入河北,阻斷煬帝歸路;中策是取關中,據險而守;下策是向東都,率軍攻佔,但拖延不得。楊玄感選擇了攻佔東都。 由於東都守備嚴密,又有長安發兵救東都,煬帝又從前線調集部隊回救東都,楊玄感兩面受敵,力不能支,遂戰敗自殺。楊玄感雖然戰敗,但他吹響了討伐隋煬帝的號角,也使得統治集團內部發生了分裂。大批達官子弟投到楊玄感的旗下,參加討伐煬帝的戰爭,隋煬帝不得人心,可見一斑。 李密,父祖皆為周隋顯貴。密少時任東宮千牛備身,侍衛太子楊廣。後辭官,專心讀書。 大業九年(613年),楊玄感起兵反隋,李密曾做過玄感的幕僚,為其獻三策,玄感兵敗之後,李密被捕又設計逃脫。大業十二年(616年)與瓦崗軍首領翟讓相識,二人戳力取得了一系列戰役的勝利。後來,翟讓讓位於李密,李密開始領導瓦崗軍。李密的瓦崗軍對隋朝的統治,構成了極大的威脅,煬帝連年派兵企圖剿滅瓦崗軍,可是直到隋亡,李密的瓦崗軍仍然活躍在河北、河南等地。李密,一個達官之後,竟毅然辭官,後又與草莽英雄結伙,公開站在統治階級的對立面上,說明他已對隋朝失去了信心,他不再用自己的才智改造隋朝,而是用於推翻這個腐朽的王朝。他的想法代表了當時相當一部分官僚知識分子的心聲。 李淵,隋朝宗室,其母與隋朝獨孤皇後是姐妹,所以李淵與隋煬帝是姨表兄弟。隋末,李淵任太原留守。李淵起兵反隋的目的就是稱帝建國,毫無弔民伐罪的意思,可以說,李淵是趁火打劫。從李淵建國的步驟也可明顯看出他起兵的動機。李淵宣布起義後,就直入關中,攻佔了隋朝國都所在地長安,爭取政治上的合法化。然後他擁立尚未成年的代王侑為帝,遙尊遠在江都的煬帝為太上皇,自己獨掌大權。李淵擁立代王,自己挾天子以令諸侯,而煬帝受困江都,四面楚歌,這實質上已經宣布了隋朝的滅亡。待煬帝在江都被殺,李淵就迫不及待地逼迫恭帝楊侑退位,自己黃袍加身,建立了唐朝。 而另一滅隋的關鍵人物是宇文兄弟,宇文兄弟指宇文述的三個兒子:宇文化及、宇文智及和宇文士及。宇文述是隋朝開國功臣,是隋煬帝最信任的大臣。宇文化及和宇文智及都曾違反煬帝禁令而獲罪。大業十二年(616年),宇文述死後,煬帝方才赦免兩人。當時,宇文兄弟也隨煬帝來到江都。大業十四年(618年),大量跟隨煬帝來到江都的北方兵士,不願久留南方,想設計逃回北方。那時的江都,已人心不穩。一部分下級軍官得知了這個情況,想藉助這些兵士的力量,也逃回北方去。但這兩股勢力都不曾有謀反、弒君的打算。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宇文兄弟正好利用了這兩股力量,實現了弒君、兵變的目的。三月十日,江都兵變發生,次日,煬帝被宇文兄弟縊死,隋朝滅亡。末年的煬帝,滿足於他大國夢想的「實現」,只知吃喝享樂,既無治國之心,又無興國之力,可能他已經預感到自己的窮途末路了。有一天,煬帝自己照著鏡子,摸著自己的頭,自言自語道:「這么好的頭,不知誰來砍它!」面對如此頹廢的煬帝,宇文兄弟遂決定弒煬帝。 隋朝滅亡了,煬帝做夢也不會想到是自己的大臣、宗親、親信會舉起反旗,伴著農民起義的洶涌澎湃的形勢,借機奪取自己的性命、推翻大隋的江山。 隋朝是中國歷史的重要朝代,它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但隋朝又太短命,僅僅38年。它因何而亡呢?它亡於隋文帝的嚴刑峻法、不辨忠奸、聽信讒言、擅行廢立;它亡於隋煬帝的驕奢淫逸、好大喜功、濫用民力、民心喪盡。而統治階級內部分化出的反隋力量,伴隨農民起義的烽火,最終滅亡了隋朝。 3留下的寶貴遺產: 完成祖國統一,結束了自東漢末年長期分裂的局面。從此中國進入了和平、強盛的時代。 修建暢通大運河和東都洛陽。南北大運河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豐功偉業這是不可辯駁的歷史事實。美籍漢史學家費正清在《中國:傳統與變遷》中感慨:「在隋文帝和隋煬帝的統治下,中國又迎來了第二個輝煌的的帝國時期。大一統的政權在中國重新建立起來,長城重新得到修繕,政府開鑿了大運河(這為後來幾百年間的繁華提供了可能),建造了宏偉的宮殿,中華帝國終於得以重振雄風。」 親自開拓疆土暢通絲綢之路(西巡張掖)。 重視教育、尋求典籍、開創科舉、修訂法律(改革創新)。

『肆』 隋朝經歷多少年

隋朝經歷38年。

619年,王世充擁立的皇泰主楊侗也被廢,隋朝滅亡,國祚38年。

隋朝(581年—618年或619年)是中國歷史上承南北朝下啟唐朝的大一統王朝。

581年二月,北周靜帝禪讓帝位於楊堅,北周覆亡。後來,在589年,陳朝滅亡到南方,中國統一,結束了西晉末期以來近300年的分裂。605年,隋煬帝任職後,於文凱奉命修建洛陽東都,606年頒布了遷都洛陽的詔書。

隋文帝時期,人民生活富裕,安居樂業,政治穩定。隋陽帝時期,興建了南北大運河,但由於國家權力的過度消耗,導致了隋末的民事起義和貴族起義。618年,禹文化等發動叛亂,殺害隋陽帝;隋龔皇帝楊佑禪讓李元、李元稱帝,建立了唐朝。

(4)隋泰陵有多少年歷史擴展閱讀:

隋朝的國土范圍:

隋朝自滅南朝陳後,疆域東起遼河、北抵大漠、西至敦煌、南據交趾,大業元年(605年)又吞並林邑,國土面積達427萬平方公里,不久林邑復國,後大業五年(609年),吞並吐谷渾、伊吾,疆域達到極盛,國土面積達到467萬平方公里。

隋朝的行政區劃:

隋代地方上分為州、郡、縣三級,隋文帝基本統一天下後,鑒於從東漢末年開始的州郡縣三級制已經混亂不堪,廢除天下郡置,改為州縣二級制,以州直接統縣,隋煬帝時又改州為郡。隋煬帝繼位後,不久將所有的州改為郡,實行郡縣二級制,全國190個郡,1255個縣。

『伍』 為什麼把隋文帝陵墓叫泰陵

原因不得而知,只知道是清朝人改的,從字面介紹是安泰祥和之意。
隋文帝陵原名為太陵,是隋朝開國皇帝文帝楊堅和獨孤皇後的合葬陵墓。滿清時發現並修繕,改為現名「泰陵」。帝陵又名泰陵、楊陵,營建於隋仁壽二年(公元602),位於今陝西扶風縣城東南20多公里外的五泉鎮王上村。其東為楊陵火車站,南和張上村毗鄰,隔渭河與終南山相望。
陵因屬皇家陵園,佔地寬敞,規模宏大。從殘存的陵園基址看,東西長756米,南北寬652米,總面積達49萬余平方米,四周還保存有闕樓的基址。
陵園外有隋文帝廟遺址,是後裔及百姓祭祀的地方。廟宇建築宏偉瑰麗,其佔地面積近15萬平方米。
經歷了一千四百多年的風雨的帝陵益顯古老滄桑,園內地面建築及文物已盪然無存,僅留高27.4米的土夯築成的覆斗形陵冢一座。陵前有清代石碑一通,碑上鐫刻"隋文帝泰陵"五個大字,系清乾隆時陝西巡撫畢沅手筆,扶風知縣熊家振勒石立碑。
隋文帝泰陵1957年被省政府公布為第二批「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隋文帝的泰陵,在中國陵寢史上具有承前啟後的地位,它為以後唐宋陵寢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對於泰陵的研究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所以,對泰陵的保護開發是必要的。

『陸』 隋朝歷史簡介 隋朝多少年歷史

文帝楊堅之父楊忠來,源曾被北周封為「隨國公」。楊堅襲此封爵,奪位後立國號為「隨」,但其認為隨有走的意思,恐不祥遂改為「隋」。
大隋共傳位三代天子:

大隋高祖文皇帝楊堅、大隋世祖明皇帝楊廣、大隋世宗恭皇帝楊侑、大隋之盛世在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空前絕後,此時的中華帝國國泰民安、經濟繁榮、文化昌盛、社會安定,戶口銳長,墾田速增,積蓄充盈,甲兵強銳,威動殊俗,幅員萬里。大隋疆域之遼闊宏大超過了以往的所有朝代,據《資治通鑒》記載:「是時天下凡有郡一百九十,縣一千二百五十五,戶八百九十萬有奇。東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一萬四千八百一十五里。歷代之盛,極於此矣。」這個時期是中華文化、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都達到登峰造極的全盛黃金期,當時中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當時的東亞鄰國包括新羅、渤海國和日本的政治體制、文化等方面亦受其很大影響,這個朝代也是日本對中國稱臣朝貢的朝代之一。

『柒』 隋朝至今有多少年

隋朝公元581年開國,至今為1435年。

隋朝(581-618),中國歷史上經歷了魏晉南北朝三百多年分裂之後的大一統王朝。隋文帝楊堅為開國君主。

『捌』 泰陵建於哪一年,歷史多少年才建成的

[編輯本段]1.隋泰陵 隋朝的泰陵。位於咸陽城西75公里處楊陵區五泉鎮雙廟坡村。隋文帝楊堅陵。楊堅(541~604),581年稱帝,建立隋朝。在位期間(581~604),結束了南北朝的長期分裂局面,統一全國。推行均田制度,擴大墾田面積,免除鹽酒商稅,搜查隱漏農戶,重新編查戶籍,以削弱豪強勢力,使封建國家管轄的人丁數字大增,並保證國家財政收入。在政治上,改革官制,確立三省制,簡化地方行政機構。規定九品以上地方官吏由中央任免,廢除九品官人法,加強中央集權。於仁壽四年(604)病崩。陵冢封土為覆斗形,東西橫距166米,南北縱距160米,高27.4米。附近有陵園,殘基發現帶有濃厚佛教色彩的磚瓦紋飾。 [編輯本段]2.唐泰陵 唐玄宗泰陵即泰陵位於陝西省蒲城縣東北十五公里處五龍山余脈金粟山南。此山海拔716米山巒起伏,逶迤蜿蜒。唐玄宗泰陵也是以山為陵,山腹中建造墓室,四周繞陵築牆。這里長眠著曾經勵精圖治贏得開元盛世的唐朝第六代皇帝李隆基。 開元十七年(公元729年),李隆基謁橋陵至金粟山,見此山有龍盤鳳息之勢,謂左右曰:「吾千秋後,宜葬此地。」泰陵規模浩大,陵內封地方圓達38公里,設置分內外兩城,布局酷似京師長安。現存石刻有:華表、天馬、鴕鳥、石翁仲、石獅等。這些石雕刻工細膩,形象逼真,線條流暢,是我國石刻藝術的瑰寶珍品。陪葬於泰陵的有元獻皇後和內侍高力士。1971年,在此地發現了200多年前早已斷裂丟失的高力士墓碑下半部分,與原已發現的上半部分相接成全,通高4米,為研究高力士其人和唐朝歷史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編輯本段]3. 明泰陵 明朝的泰陵位於長陵西北3.5公里的筆架山東南麓,這里又稱「施家台」,或「史家山」,是明朝第九位皇帝明孝宗朱祐樘與皇後張氏的和葬墓. 明孝宗朱祐樘,憲宗第三子,成化六(1470年)七月三日生,十一年(1475年)十一月八日立為皇太子,二十三年(1487年)九月六日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弘治。弘治十八年(1505年)五月七日逝於乾清宮,享年36歲,謚「達天明道純誠中正聖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十月十九日葬泰陵。 泰陵陵事的籌劃是在明孝宗去世之後。《明武宗實錄》記載,武宗即位後,即著手籌辦孝宗喪事。禮部左侍郎李傑、欽天監監副倪謙和司禮監太監戴義對武宗說: 「茂陵西面有個叫施家台的地方,是個建陵的吉地,大行皇帝的陵寢可以在那營建。」工科右給事中許天錫也向武宗建議,派廷臣中精通風水術的人,前去復視一次。他還提議: 「如有疑,亟移文江西等處。廣求術士,博訪名山,務得主勢之強,風氣之聚,水土之深、穴法之正、力量之全,如宋儒朱熹所雲著,庶可安奉神靈,為國家祈天永命之助。」禮部亦贊成這個提議。於是,武宗命太監扶安、李興、覃觀及禮部右侍郎王華等人前往施家台看視,最後確定在那裡營建孝宗陵寢。 弘治十八年六月五日,陵園正式興工,並定陵名為泰陵。太監李興、新寧伯譚佑、工部左侍郎李釒遂 提督工程, 五軍都督府及三大營官軍上萬人供役,歷時四月,玄宮落成,於該年十月十九日午刻將孝宗葬入陵內。正德元年(1506年)三月二十二日,陵園的地面建築也全部告成。整個陵寢建築按《明武宗實錄》記載包括:「金井寶山城、明樓、琉璃照壁各一所,聖號石碑一通,羅城周圍為丈一百四十有二,一字門三座,香殿一座為室五,左右廂、紙爐各兩座,宮門一座為室三,神廚、奉祀房、火房各一所,橋五座,神宮監、神馬房、果園各一所」。 泰陵營建雖然只有10來個月的時間,但卻不是一帆風順。祝允明《九朝野記》和孫緒《無用閑談》曾記載,泰陵營建中在開挖玄宮金井時,曾有泉水湧出,「水孔如巨杯,仰噴不止」。吏部主事楊子器親眼看到,如實上奏朝廷。在古代的風水觀念中,金井出水,被視為不祥。這樣一來,泰陵非改址不可。當時的督工太監李興,為武宗所寵信,勢焰薰灼,不可一世。他見有人對他主管的修陵事提出了意見,十分氣惱。工部左侍郎李釒遂 ,希望陵寢盡快工成,也認為楊子器多言。他們偷偷命人堵住泉眼,上疏說楊子器「誹謗狂妄」,武宗不問青紅皂白,下令將楊子器關進了錦衣衛大獄。其他知情官員見狀再也不敢提這件事,更不敢為楊子器分辨求情。恰巧,這時有個新被起用的知縣,莆田人邱泰,來到京城,見京城對這件事議論紛紛,就上疏說:「子器比奏甚有益,蓋泰陵有水,通國皆雲。使此時不言,萬一梓宮葬後有言者,欲開則泄氣,不開則抱恨終天。今視水有無,此疑可釋。」武宗覺得有理,命司禮監太監蕭敬押解楊子器前往泰陵,一同察看驗證。楊子器料到李興、李釒遂 會堵住泉眼,自己此去凶多吉少,早晨臨行時賦詩一首: 禁鼓元聲曉色遲,午門西畔立多時。 楚人抱璞雲何泣,杞國憂天竟是痴。 群議已公須首實,眾言不發但心知。 殷勤為問山陵使,誰與朝廷決大疑。 他自比戰國時代向楚王進獻美玉的卞和,認為自己做了杞人憂天的傻事兒。現在,不知朝中誰能為自己雪清這不白之冤。眾官員也為楊子器擔心,怕他慘遭李興毒手。 蕭敬押著楊子器到了秦陵,李興果然率領一群打手趕到。他們見了楊子器先是痛罵,接著又要鞭打。蕭敬連忙阻止,對他們說:「水之有無,視之立見,何必如此?」又對李興說:「士大夫可殺,不可辱也。」 回到朝廷,蕭敬稟報了泰陵金井無水的情況。太皇太後王氏(憲宗皇後)在宮內聽說這件事,傳旨說:「無水則已,何必罪人!「楊子器才官復原職,避免了一場殺身大禍。 其實,泰陵金井即使沒有出水,但從「風水」的角度看,該陵所見位置的確存在不少不合於「吉壤」條件的地方。如梁份在《帝陵圖說》中就曾這樣評論泰陵的風水:「山顛巨石,土山戴之。而靈域之脈實生其下,蓋天壽山外之山。淆然雜亂,地氣不正,穴結無情,非可為弓劍之所也。況乎黑嶺南障,一無所見於前。賢庄,灰嶺之水出其左,錐石之水出發其右,二水雖合,環繞南流,流而散也。……則皇堂之地不可言,概可知矣!」談遷在《國榷》中也說:「泰陵臨溪水,直流若干里,制又卑隘,識者知其地之不吉矣。」 泰陵在清康熙時有的建築即已殘壞。《帝陵圖說》記泰陵祾恩門情況,「今左右兩門壞,壘石以塞門」。 此後,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年)陵園建築曾經修葺,修葺情況除三座門由琉璃花門改建成磚砌冰盤檐式門樓外,余同茂陵。其現狀較茂陵殘壞最為嚴重。 [編輯本段]4.清泰陵 清朝的泰陵位於距易縣15公里的永寧山下,海拔382米,始建於1730年(雍正八年),佔地8.47公頃,內葬世宗雍正皇帝、孝敬憲皇後、敦肅皇貴妃。泰陵是清西陵中建築最早、規模最大、體系最完整的一座帝陵。 泰陵主體建築自最南端的火焰牌樓開始,過一座五孔石拱橋,便開始了西陵最長的神路--2.5公里長的泰陵神路,沿神路往北至寶頂,依次排列著石牌坊、大紅門、具服殿、大碑樓、七孔橋、望柱、石像生、龍鳳門、三路三孔橋、謚號碑亭、神廚庫、東西朝房、東西班房、隆恩門、焚帛爐,東西配殿、隆恩殿、三座門、二柱門、石五供、方城明樓和啞巴院、寶頂等建築。

採納哦

閱讀全文

與隋泰陵有多少年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