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歷史學科名師成長研究

歷史學科名師成長研究

發布時間:2021-03-09 15:00:07

1. 如何做好一個中學歷史老師

一、好教師要具備較高的教學基本技能教師是專業技術人員,是有職稱的人。所以,好教師基本的標准必須是具備教學的基本技能。教學基本技能是教師有效開展教學工作具備的系列教學行為方式,在課堂中依據教學理論,運用專業知識和教學經驗等,使學生掌握學科基礎知識、基本持能,並受到思想教育等,主要包括教學設計、課堂教學、作業批改和課後輔導、教學評價、教學研究五方面。一位好教師應該做到:1、能制定科學有效的教學設計清楚認識所授課程在本學科總體的教學計劃中的地位作用,並能制訂詳細的授課計劃和教學進度;正確把握教材的內容和重點、難點,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實際情況撰寫實用、有效的教案;熟練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正確掌握教學媒體使用方法。2、能進行高質量的課堂教學課堂教學的好壞是評價教師工作是否勝任的重要標准之一,可以做到「五看」:一看導入方法。要以為授新服務,不能喧賓奪主為原則,或開門見山、或聯系舊、或設置懸念、或故事引入、或創設情景等,好老師應該根據學生年齡、授課類型等因素,運用不同的導入方式。二看能准確運用教學語言。做到「三有」:有形象、有感性、有幽默感。不同學科的老師除了正確恰當使用學科術語外,還各有側重。語文老師應該突出語言感染力,數學老師則要突出其邏輯性、條理性,政治歷史老師分析問題時要表現出語言的嚴謹、嚴密,社科老師的語言表達的要簡潔、准確、有啟發性等。對教學語言的評價看其即興說話的能力,有「六要」:思路要清晰、構思要全面、應變要靈活、儀表要得體、教態要自然,表達要准確。三看教學設疑提問要恰當。啟發式教學不是問答式教學,設疑要在恰當的時機、有針對性地提出,並根據學生反饋及時進行肯定和總結。四看能正確認識板書的作用。板書是課堂教學不可分割的部分,把本節課知識點向學生整體、條理性呈現,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一位好教師應該具有深厚的板書功底:文圖准確,有科學性;層次分明,有條理性;書寫(繪圖)規范,有示範性;重點突出,有計劃性;布局合理,有藝術性;形式多樣,有啟發性。五看能善於歸納總結。一節課上下來要對所授知識形成系統性總結,具有啟發性,利於學生拓展延伸。3、能進行科學有效的輔導能夠根據課程標准和教學內容選擇作業形式,布置作業注意理論聯系實際,並能夠合理控製作業的數量和難易程度,作業要求明確,指導要及時;運用合理的作業批改方式,能夠正確總結出學生作業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批與改、批與評相結合,及時進行課後輔導,既進行課程內容的輔導,也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4、具有科學評價技能一能科學命題。通過准確分析,根據教學內容的目標要求、考試目的和內容確定題目的難度和題型,掌握試題編制的一般原則。二能夠科學分析。根據每個考試題目的質量和考試結果的可靠性與有效性,撰寫客觀、科學的考試質量分析報告。5、樹立主動學習和研究意識好教師首先應該是一個學習型教師。優先確立終身學習意識,在不斷的學習過程中,充實自己、提升教學素養;其次以課題研究為依託,主動參與,做研究型教師。當好教師、當名師就一定要會研究,教學即研究,樹立「小課題」意識,在研究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並通過梳理獨立撰寫學科研究論文。教學研究是促進教師成長的必要途徑。在聽課、說課、評課上有自己獨到之處,具體要求為聽得進去、說得出來、評得到位。善聽課。主動深入同頭、同科、同級課堂聽課,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一方面擴大視野、增長知識,另一方面全面客觀了解學生,為自我成長打基礎。精說課。作為一種教學、教研改革的手段,說課能夠有效地調動教師投身教學改革、學習教育理論、鑽研課堂教學的積極性,也是提高教師素質,培養造就研究型、學者型青年教師的最好途徑之一。好教師能夠運用語言把自己的備課思路和設想准確地表達出來,達到和他人交流、分享、提高的目的。懂評課。評課不是否定、不是挑刺兒,不可借題發揮,一夥人群起而攻之,對授課人品頭論足,或者乾脆一棒子打死,永不得翻身。好教師應該懂得,同樣一節課,十位教師會有十種教案;同樣一個問題,不同教師會有多種解法這個道理。好教師應該具有平等的思想、科學的方法、嚴謹的態度,對授課人的優點要大膽肯定,對其不足要直言不諱,通過交流產生思想碰撞,最後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二、好教師要有駕馭教材的能力形成一個認識:教材是我們教學的素材。不僅僅指課本,也包括考綱、考點、課程標准等;教材是工具,而不是拐杖。本著一個原則:教材是教學的例子。在教學過程中能靈活運用教材,而不是照本宣科,依葫蘆畫瓢,或者拄著拐杖不敢放手。好教師應該具備兩方面的能力:一要有鑽研教材的能力。首先能吃透課本。熟知學科性質,把握所教知識的內涵實質及其知識結構,熟知每章節、每單元的知識點、重難點,深刻理解和整體把握「是什麼、如何是」,這是做好教學工作的第一步。只有知道了「是什麼」,才能思考「教什麼」、「怎麼教」的問題;其次能細心研讀學科考綱、把握考點。考綱是是指揮棒,決定教學的方向,是每一位學科教師都應該掛在嘴上、裝在心裡、用在實際的有效進行教學任務的指導性綱領。只有清楚考向的教師,才能在教學過程中有的放矢,如果教師理解不深、認識不到位甚至錯位,那麼他們就很難將本學科的知識正確、高效地傳授給學生,很難保證教學的高質量。二要有整合教材的能力。好教師除了對所教年級課程熟悉之外,整個學科課程體系都應該清楚明了。主要體現在授課過程中,注重知識點之間的銜接和關聯,給學生呈現出框架式的知識結構,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是為了某一知識點而學習,學會橫向、縱向雙向思考問題,將知識整合,自主地進行學習。這樣,教師不是為了單純的「教」而「教」,學生也不是為了盲目的「學」而「學」,學生的學習能力會在學習過程中得以提升。三、好教師必須能夠會上課能上課不等於會上課。會上課分三個檔次:能讓學生愛聽,能讓學生掌握,能對學生未來發展奠基,即培養學生的能力。當下,好多地方教研工作盲目跟風,今天學這個模式,明天學那個模式,學來學去把常態化的課堂教學變成了「花架子」的表演,只要有「劇本」,按照設計好的「台詞」,加上表演功底,課上的叫「精彩」,學生配合的叫「絕妙」。可是一節課下來,學生充其量就是跟著老師「跑龍套」,課堂夠熱鬧,但不充實;講課夠花哨,但不有效。失去了自己的教學風格和特色,到最後有點「東施效顰」的味道。不是說這節課教師導入好、板書好、學生活動多、技術手段使用多、PPT製作精美就是一節好課;也不能說教師的外表美、教態好、口齒清晰、表演到位、語言感染力強就說課講得好。講課不是表演,更不是「作秀」,好教師一定要有自己的講課特色,不盲目跟風,能夠把新的教學理念融會於自己的授課過程中,把常態課上規范、上扎實、上有效。一節課上得好不好,應該具備三個基本點:一是上課能吸引住學生,學生愛聽。一位好老師應該懂得「親其師,方能信其道」這個道理,不管你長得是高是矮、是胖是瘦,是年輕還是年長,都要通過自身精彩的授課特色和人格魅力來感染學生、影響學生,讓學生喜歡聽講。二是上課能講清、講透,學生能聽懂。「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提倡了幾千年,但是,在實際教學中,能把它真正落到實處的並不多。一個好的學科帶頭人一定是熟練掌握教學教法,根據學生的差異科學施教,有條理、清晰地把知識點講到位,讓學生聽懂、聽明白。三是上課能做到讓學生掌握知識和開發潛能二者兼顧。好教師不僅僅關注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看他做對了幾道題、記住了幾個單詞等等,更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通過課上舉一反三,適時的引導和點撥,激發學生的興趣,讓他們自主、自覺的學習,從而提升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四、好教師要讓學生學得會教學的目的是教學生學習,學生學得會。對學生而言,教學的效果就是學得會,它包括顯性的學會了知識和隱性的具備了能力。對教師而言,教學效果的直接體現就是檢測或考試成績優秀。也許會有人說,現在進行的是素質教育,是不能談考試、談成績的,這是與當下的教育理念相悖,我卻不這么認為。當前社會背景之下,我以為,為了城鄉教育的公平、為了加速教育的發展,不能迴避考試,尤其不能迴避對教師教學效果的檢測。1、正確理解素質教育與教學檢測現在有人一提起素質教育,就要講到學生的「減負」,就會把考試貶得一無是處,認為素質教育就是只管上上課、搞搞活動,不能涉及考試成績,其實這是對素質教育理解的偏頗,也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做為教育工作者,要正確理解素質教育,全面理解考試以及應試教育。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是促進學生個性健康發展的教育,其核心內涵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而應試教育是一切以分數為中心,以犧牲師生身心健康為代價的教育。素質教育不是不要考試,考試也是素質教育成功的標志之一;素質教育不能怕考試,素質提高了,考試自然能成功。抓檢測、抓考試,並不是搞應試教育,也不是為了考試而考試,為了檢測而檢測,考試和檢測的目的是為了了解學生對知識點掌握的程度,為了下一步更好地開展有效的教學研究,為了了解教師教學評價的結果。因為,在目前情況下,如果我們的教育放棄了考試,放棄了檢測,教學就失去了評價,失去了方向,這恐怕不是素質教育提出者的真正目的。對素質教育作簡單化的理解,對考試作簡單化的評說,都可能造成歷史的貽誤。2、客觀認識教育公平現在之所以大談教育公平的問題,就是因為有許多的教育不公平。目前國家採取的中考、高考以及各類選拔考試,都是消除城鄉、貧富、高低、貴賤之分的最佳方式。我們讓農村孩子學得會、考得高,不正是給教育公平做貢獻嗎?在教育資源還不太豐富,教育結構還比較單一的條件下,分配教育資源的標准,應該是可預期的學生對社會的貢獻,也就是學生的能力,這種能力的客觀測度標准又是什麼呢?與考試相比,人們更擔心的是權力的交易和操控,所以,考試無疑是最有效、最客觀、最公平的標准之一。順應時代發展的教育是好教育,適應教育發展的教師才是好教師。一個教師能關愛學生,能熱愛教育,可是到最後學生做題做不對、考試不及格,那他也不能算是好教師。好教師就是要讓學生學會,在眼下所提供的平台上不被淘汰,順利通過選拔邁入自己理想的學校,這才是對教師教學成效的根本肯定,這就是為教育公平奉獻。經常抱怨:一邊是偏遠山區岌岌可危的校舍,一邊是大都市寬敞明亮的現代化教室;一個是早早輟學在家,肩負生活重擔的山裡娃,一個是車接車送、衣食無憂的城裡妹;有的孩子從來沒上過微機課、沒上過像模像樣的體育課,有的孩子卻在享受著平等、幸福、健康的先進教育。這樣的「不公平」還有許多,造成的原因也是多方面,能做的就是用行動,教學質量逐步改善這一狀況,縮小教育差距,力求教育公平的最大化。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管怎樣,一個教師如果想要發展的更快、更好,就必須把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相結合,學習教育理念、堅持教學常規,走自主發展之路,走專業化發展之路,成長為一名受學生愛戴的學者型教師。如何做好一個中學歷史老師

2. 新課程下中學歷史教師如何實現專業發展

教師的專業發展是指教師在職業生涯中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水平,不斷成長,持續發展,達到專業成熟的過程。教師專業發展水平的高低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教育改革的成敗。對於中學歷史教師而言,其專業發展指的是不斷提升自身的歷史知識專業水平、歷史教育教學水平、管理學生與班級水平,不斷成長,持續發展,最終成為一名成熟的專家型、學者型的歷史教師的過程。 一、形成自主發展意識,完善教師個性 科學發展觀認為,以人為本的發展符合社會發展的最終目標和價值標准,只有把人自身的發展作為社會發展的根本目標,社會各方面的發展才有意義。自主發展意識是中學歷史教師在新課程改革中實現自我創新與發展的內在動力。中學歷史教師要實現專業發展,取決於自身,其中自主發展意識尤為關鍵。因為「教師的自主發展需求和願望是內在的,這種需求和願望是根據自我意識,基於個人的人生價值、追求願望和目標而產生的,是自我超越的內在依據和動力,教師自主發展的內容具有個體性,是個性和社會性和諧發展意義上的自主發展,教師的自主發展是一種自覺的、主動的發展狀態,是基於教師的主觀能動性的自我超越活動」,教師只有形成了自主發展意識,才能自覺承擔專業發展的主要責任,通過不斷地學習、實踐、反思、探索,使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不斷提高;只有形成了自主發展意識,才能不斷克服發展道路上的重重困難和挫折,不斷前進。自主發展意識是中學歷史教師實現專業發展的精神支柱。 二、制定專業發展規劃,確立奮斗目標 中學歷史教師形成自主發展意識後,就要確保自己在教育改革方向中找到自己的發展方向和發展目標,因而必須制定相應的專業發展規劃和奮斗目標。教師專業發展規劃是教師為自己的專業發展設計的藍圖,既能夠為自身的專業發展提供引導和監控,又能夠為教師對自身專業的發展的反思提供一個參照。教師的專業規劃內容主要包括自我分析、環境分析、目標的確立、策略的擬訂,等等。其中自我分析要對自己的能力、興趣、愛好、個性特徵進行全面的分析,充分認識自己的優勢和不足,找到自己的特長。教師只有對自己有準確而充分的認識,才能制定適合自己發展的規劃,找到自己發展的空間。歷史教師不能只滿足能向學生傳授歷史知識,能在歷史教學中提高學生的能力,應該追求把歷史學科融入到自己的生命體系中,形成歷史教師特有的人格魅力,進而影響身邊的每個人,使他們在學習中汲取人生的智慧。只要歷史教師有了這樣的奮斗目標,就能主動自覺地戰勝專業發展道路上的一切艱難險阻。 三、掌握專業知識與技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教師要實現專業發展,如果沒有淵博的知識和相應的能力,就如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教師要在實踐中不斷地積累知識,提高能力。 1.不斷積累、拓展知識。「教師具備豐富、廣博的知識,不僅能在新課程教學過程中擴展學生的精神世界,而且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具有廣泛而深刻的文化科學背景知識」。新的歷史課程標准要求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並要求學生知識的獲得要融於體驗歷史的過程中,這就要求中學歷史教師必須優化自己的知識結構,改變過去那種認為只要掌握好歷史學的知識就可以教好學生的觀念。在新課程背景下,中學歷史教師必須努力掌握三方面的知識,即扎實的歷史專業知識、寬廣的其他學科知識、豐富的教育科學知識。中學歷史教師在平時的實踐中一定要積極努力地積累自己各方面的知識。在研究歷史教材、教參和歷史讀物的同時,還要閱讀歷史理論著作,關注最新的史學研究動態,積極與其他歷史教師或歷史教學工作人員、研究人員進行交流;與此同時,還要廣博地汲取其他學科的知識;豐富的教育科學知識的獲得除閱讀有關教育理論專著外,更重要的是在實踐中體會積累,從其他優秀教師的交流中體會。新歷史課標要求教師必須勤於學習,廣泛涉獵,不斷學習新知,使自己不僅有豐富的學科知識,而且有廣闊的文化視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更有精湛的教育技能技巧。 2.積極進取,提高能力。面對新課程改革的滾滾浪潮,「教師不僅是一桶水,而且必須是有源頭的活水」,為此,教師僅依靠入職前的培訓和原有的知識是不夠的,必須具備不斷學習、獲取知識、充實自己的能力,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這是教師實現專業發展必須具備的一種很關鍵的能力。 新的《歷史課程標准》明確指出:「鼓勵教師創造性的探索教學途徑,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組織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活動,為學生學習營造一個興趣盎然的良好環境,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因而教師對自己的教育教學要有創新意識。首先,歷史教材處理的創新,要根據當地人文資源、學校條件、學生特點靈活處理教材內容。其次,歷史教學手段的創新。現代教學手段如投影、音像、計算機等應用於歷史教學,就能集圖、形、聲於一體,既能增強教學的直觀和動感,又能豐富教學內容,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再次,歷史教學方式的創新。教師要改變過去那種只重視教師「教」而忽視學生「學」的觀念,要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師教學中,讓學生在參與中感受歷史,體驗生活,學會學習,提高能力。 總之,新課程的實施,對於中學歷史教師而言,既是一個機遇,又是一個挑戰。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不僅要積極應對新課程的挑戰,同時還要努力實現專業發展,為自身的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平台:在這里,教師可以盡情地揮灑,與新課程和學生一道,共同發展,共同進步。 [2]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培訓問題研究課題組.新課程與教師角色轉換[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9. [3]張民生,金寶成.現代教師:走近教育科學[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12.文 章來源自 3 e d u 教育網

3. 如何開展有效的歷史教研活動

教研組是學校學科教師集體進行教學研究的基本組織,是學校整體提高辦專學水平和教學質量屬的關鍵,歷史教研活動開展的有效性,也直接影響教師成長、教育教學效果和學校學科發展。通過多種形式教研活動樹立老師們科學的人生觀、學科觀;更新教育教學觀念;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熱情;研究小課題解決教學活動中的現實問題,提高教育教學水平,為歷史教師撐起一片天。

4. 中學歷史教師的教學反思有哪些作用

人是在不斷認識自我中成長的,作為歷史教師進行教學反思是時代的必然,也是個人學識成長的必然。

(一)新課程的要求

新課改需要我們成長成什麼樣的教師?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教師成長=經驗+反思」。這里就出現了兩個概念:「經驗型教師」和「專家型教師」,新課改需要我們成為後者。正如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所說,「一個教師不在於他教了多少年書,而在於用心教了多少年書。一些人,他教了一年,然後重復五年十年乃至一輩子;有些人實實在在地教了五年。一個實實在在地教了五年的人,與一個教了一年卻重復一輩子的人,他們的成就是不一樣的。」他告訴我們要成為一個「用心」的教師,在「用心」中成長,在「用心」中變教書匠為專家學者。「用心」即「反思」。

(二)實踐性知識獲得的需要

教師的知識體系包括:專業知識、教育學知識、心理學知識和一部分實踐性知識。研究揭示,在這個體系中,專業性知識並非越多越好,而心理知識也只有在教師的教學實踐中才能得以發揮。就提高教育教學的效能而言,更重要的是教師的實踐性知識。

什麼是教師的實踐性知識?就是「教師在面臨實現有目的的行為中所具備的課堂情境知識及與之相關的知識。」這類知識使教師在復雜的教學實踐中,能對不確定性和不可預測的教學情境做出解釋和決策。這類知識無法通過他人的給予獲得,只有通過教師的親身教學體驗,通過「行動中的反思」和訓練才能獲得。(引自《教育學》)本人曾在本校的教學公開周上聽過一位同事的一節語文課(領導要求必須聽足一定的課時,所以沒事就聽……哈)。整堂課教師旁引博證,「十六屆二中全會」要聞到古代詩詞,從歷史傳聞到電視新聞,從天文到地理,從愛因思坦到比爾蓋茨……其專業知識真可謂廣博,多媒體技術的運用也非常熟練。但是,但實際的教學效果我感覺卻很不理想。問題出在哪呢?當他把問題一個個提出來而學生沒的什麼反應時,他沒有及時發覺並做出相應的調整,而是自說自話地把問題解決了。

新教材給了我們更大的自由發揮的空間,但同時也增加了更多的未知因素,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積累相應的知識,這需要反思。

(三)歷史課改實踐的要求

在實踐中成長,在反思中進步,是新課改中歷史老師自我成長的必由之路。新課改實施以來,歷史教師面臨著太多的挑戰和困惑,諸如新的要求和舊的習慣的矛盾;讓學生動起來和課時計劃能不能按時完成的矛盾;在六十人的大班級中怎麼進行合作學習;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找到實施有效教學方法的載體;在新的要求下如何選擇新的知識以調整自己的知識結構;等等。凡此種種都沒有現成的答案可尋,這也要求我們不斷進行反思,在比較中選擇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和合適的途經,這正應了「教師是新課程的研究者、實施者和創造者」的理念。

5. 做中學歷史老師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教師是專業技術人員,是有職稱的人。所以,好教師基本的標准必須是具備教學的基本技能。教學基本技能是教師有效開展教學工作具備的系列教學行為方式,在課堂中依據教學理論,運用專業知識和教學經驗等,使學生掌握學科基礎知識、基本持能,並受到思想教育等,主要包括教學設計、課堂教學、作業批改和課後輔導、教學評價、教學研究五方面。一位好教師應該做到:
1、能制定科學有效的教學設計
清楚認識所授課程在本學科總體的教學計劃中的地位作用,並能制訂詳細的授課計劃和教學進度;正確把握教材的內容和重點、難點,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實際情況撰寫實用、有效的教案;熟練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正確掌握教學媒體使用方法。
2、能進行高質量的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的好壞是評價教師工作是否勝任的重要標准之一,可以做到「五看」:一看導入方法。要以為授新服務,不能喧賓奪主為原則,或開門見山、或聯系舊、或設置懸念、或故事引入、或創設情景等,好老師應該根據學生年齡、授課類型等因素,運用不同的導入方式。二看能准確運用教學語言。做到「三有」:有形象、有感性、有幽默感。不同學科的老師除了正確恰當使用學科術語外,還各有側重。語文老師應該突出語言感染力,數學老師則要突出其邏輯性、條理性,政治歷史老師分析問題時要表現出語言的嚴謹、嚴密,社科老師的語言表達的要簡潔、准確、有啟發性等。對教學語言的評價看其即興說話的能力,有「六要」:思路要清晰、構思要全面、應變要靈活、儀表要得體、教態要自然,表達要准確。三看教學設疑提問要恰當。啟發式教學不是問答式教學,設疑要在恰當的時機、有針對性地提出,並根據學生反饋及時進行肯定和總結。四看能正確認識板書的作用。板書是課堂教學不可分割的部分,把本節課知識點向學生整體、條理性呈現,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一位好教師應該具有深厚的板書功底:文圖准確,有科學性;層次分明,有條理性;書寫(繪圖)規范,有示範性;重點突出,有計劃性;布局合理,有藝術性;形式多樣,有啟發性。五看能善於歸納總結。一節課上下來要對所授知識形成系統性總結,具有啟發性,利於學生拓展延伸。
3、能進行科學有效的輔導
能夠根據課程標准和教學內容選擇作業形式,布置作業注意理論聯系實際,並能夠合理控製作業的數量和難易程度,作業要求明確,指導要及時;運用合理的作業批改方式,能夠正確總結出學生作業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批與改、批與評相結合,及時進行課後輔導,既進行課程內容的輔導,也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
4、具有科學評價技能
一能科學命題。通過准確分析,根據教學內容的目標要求、考試目的和內容確定題目的難度和題型,掌握試題編制的一般原則。二能夠科學分析。根據每個考試題目的質量和考試結果的可靠性與有效性,撰寫客觀、科學的考試質量分析報告。
5、樹立主動學習和研究意識
好教師首先應該是一個學習型教師。優先確立終身學習意識,在不斷的學習過程中,充實自己、提升教學素養;其次以課題研究為依託,主動參與,做研究型教師。當好教師、當名師就一定要會研究,教學即研究,樹立「小課題」意識,在研究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並通過梳理獨立撰寫學科研究論文。教學研究是促進教師成長的必要途徑。在聽課、說課、評課上有自己獨到之處,具體要求為聽得進去、說得出來、評得到位。
善聽課。主動深入同頭、同科、同級課堂聽課,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一方面擴大視野、增長知識,另一方面全面客觀了解學生,為自我成長打基礎。
精說課。作為一種教學、教研改革的手段,說課能夠有效地調動教師投身教學改革、學習教育理論、鑽研課堂教學的積極性,也是提高教師素質,培養造就研究型、學者型青年教師的最好途徑之一。好教師能夠運用語言把自己的備課思路和設想准確地表達出來,達到和他人交流、分享、提高的目的。
懂評課。評課不是否定、不是挑刺兒,不可借題發揮,一夥人群起而攻之,對授課人品頭論足,或者乾脆一棒子打死,永不得翻身。好教師應該懂得,同樣一節課,十位教師會有十種教案;同樣一個問題,不同教師會有多種解法這個道理。好教師應該具有平等的思想、科學的方法、嚴謹的態度,對授課人的優點要大膽肯定,對其不足要直言不諱,通過交流產生思想碰撞,最後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好教師要有駕馭教材的能力
形成一個認識:教材是我們教學的素材。不僅僅指課本,也包括考綱、考點、課程標准等;教材是工具,而不是拐杖。
本著一個原則:教材是教學的例子。在教學過程中能靈活運用教材,而不是照本宣科,依葫蘆畫瓢,或者拄著拐杖不敢放手。好教師應該具備兩方面的能力:
一要有鑽研教材的能力。首先能吃透課本。熟知學科性質,把握所教知識的內涵實質及其知識結構,熟知每章節、每單元的知識點、重難點,深刻理解和整體把握「是什麼、如何是」,這是做好教學工作的第一步。只有知道了「是什麼」,才能思考「教什麼」、「怎麼教」的問題;其次能細心研讀學科考綱、把握考點。考綱是是指揮棒,決定教學的方向,是每一位學科教師都應該掛在嘴上、裝在心裡、用在實際的有效進行教學任務的指導性綱領。只有清楚考向的教師,才能在教學過程中有的放矢,如果教師理解不深、認識不到位甚至錯位,那麼他們就很難將本學科的知識正確、高效地傳授給學生,很難保證教學的高質量。
二要有整合教材的能力。好教師除了對所教年級課程熟悉之外,整個學科課程體系都應該清楚明了。主要體現在授課過程中,注重知識點之間的銜接和關聯,給學生呈現出框架式的知識結構,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是為了某一知識點而學習,學會橫向、縱向雙向思考問題,將知識整合,自主地進行學習。這樣,教師不是為了單純的「教」而「教」,學生也不是為了盲目的「學」而「學」,學生的學習能力會在學習過程中得以提升。
三、好教師必須能夠會上課
能上課不等於會上課。會上課分三個檔次:能讓學生愛聽,能讓學生掌握,能對學生未來發展奠基,即培養學生的能力。當下,好多地方教研工作盲目跟風,今天學這個模式,明天學那個模式,學來學去把常態化的課堂教學變成了「花架子」的表演,只要有「劇本」,按照設計好的「台詞」,加上表演功底,課上的叫「精彩」,學生配合的叫「絕妙」。可是一節課下來,學生充其量就是跟著老師「跑龍套」,課堂夠熱鬧,但不充實;講課夠花哨,但不有效。失去了自己的教學風格和特色,到最後有點「東施效顰」的味道。不是說這節課教師導入好、板書好、學生活動多、技術手段使用多、PPT製作精美就是一節好課;也不能說教師的外表美、教態好、口齒清晰、表演到位、語言感染力強就說課講得好。講課不是表演,更不是「作秀」,好教師一定要有自己的講課特色,不盲目跟風,能夠把新的教學理念融會於自己的授課過程中,把常態課上規范、上扎實、上有效。一節課上得好不好,應該具備三個基本點:
一是上課能吸引住學生,學生愛聽。一位好老師應該懂得「親其師,方能信其道」這個道理,不管你長得是高是矮、是胖是瘦,是年輕還是年長,都要通過自身精彩的授課特色和人格魅力來感染學生、影響學生,讓學生喜歡聽講。
二是上課能講清、講透,學生能聽懂。「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提倡了幾千年,但是,在實際教學中,能把它真正落到實處的並不多。一個好的學科帶頭人一定是熟練掌握教學教法,根據學生的差異科學施教,有條理、清晰地把知識點講到位,讓學生聽懂、聽明白。
三是上課能做到讓學生掌握知識和開發潛能二者兼顧。好教師不僅僅關注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看他做對了幾道題、記住了幾個單詞等等,更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通過課上舉一反三,適時的引導和點撥,激發學生的興趣,讓他們自主、自覺的學習,從而提升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好教師要讓學生學得會
教學的目的是教學生學習,學生學得會。對學生而言,教學的效果就是學得會,它包括顯性的學會了知識和隱性的具備了能力。對教師而言,教學效果的直接體現就是檢測或考試成績優秀。也許會有人說,現在進行的是素質教育,是不能談考試、談成績的,這是與當下的教育理念相悖,我卻不這么認為。當前社會背景之下,我以為,為了城鄉教育的公平、為了加速教育的發展,不能迴避考試,尤其不能迴避對教師教學效果的檢測。
1、正確理解素質教育與教學檢測
現在有人一提起素質教育,就要講到學生的「減負」,
就會把考試貶得一無是處,認為素質教育就是只管上上課、搞搞活動,不能涉及考試成績,其實這是對素質教育理解的偏頗,也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做為教育工作者,要正確理解素質教育,全面理解考試以及應試教育。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是促進學生個性健康發展的教育,其核心內涵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而應試教育是一切以分數為中心,以犧牲師生身心健康為代價的教育。素質教育不是不要考試,考試也是素質教育成功的標志之一;素質教育不能怕考試,素質提高了,考試自然能成功。抓檢測、抓考試,並不是搞應試教育,也不是為了考試而考試,為了檢測而檢測,考試和檢測的目的是為了了解學生對知識點掌握的程度,為了下一步更好地開展有效的教學研究,為了了解教師教學評價的結果。因為,在目前情況下,如果我們的教育放棄了考試,放棄了檢測,教學就失去了評價,失去了方向,這恐怕不是素質教育提出者的真正目的。對素質教育作簡單化的理解,對考試作簡單化的評說,都可能造成歷史的貽誤。
2、客觀認識教育公平
現在之所以大談教育公平的問題,就是因為有許多的教育不公平。目前國家採取的中考、高考以及各類選拔考試,都是消除城鄉、貧富、高低、貴賤之分的最佳方式。我們讓農村孩子學得會、考得高,不正是給教育公平做貢獻嗎?
在教育資源還不太豐富,教育結構還比較單一的條件下,分配教育資源的標准,應該是可預期的學生對社會的貢獻,也就是學生的能力,這種能力的客觀測度標准又是什麼呢?與考試相比,人們更擔心的是權力的交易和操控,所以,考試無疑是最有效、最客觀、最公平的標准之一。順應時代發展的教育是好教育,適應教育發展的教師才是好教師。一個教師能關愛學生,能熱愛教育,可是到最後學生做題做不對、考試不及格,那他也不能算是好教師。好教師就是要讓學生學會,在眼下所提供的平台上不被淘汰,順利通過選拔邁入自己理想的學校,這才是對教師教學成效的根本肯定,這就是為教育公平奉獻。
經常抱怨:一邊是偏遠山區岌岌可危的校舍,一邊是大都市寬敞明亮的現代化教室;一個是早早輟學在家,肩負生活重擔的山裡娃,一個是車接車送、衣食無憂的城裡妹;有的孩子從來沒上過微機課、沒上過像模像樣的體育課,有的孩子卻在享受著平等、幸福、健康的先進教育。這樣的「不公平」還有許多,造成的原因也是多方面,能做的就是用行動,教學質量逐步改善這一狀況,縮小教育差距,力求教育公平的最大化。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管怎樣,一個教師如果想要發展的更快、更好,就必須把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相結合,學習教育理念、堅持教學常規,走自主發展之路,走專業化發展之路,成長為一名受學生愛戴的學者型教師。

6. 如何提高中學歷史教師的學科素養

1.知識要淵博:要具備足量的學科專業知識和綜合的科學文化知識
首先,作為一個歷史教師首先要有足量而精深的歷史通史知識,起碼要具備比中學教材更高深和廣博的知識,這也應當是成為一個中學歷史教師的底線。
其次,在當前社會多元化影響下,學科的多元化趨勢日漸加強,這就要求中學歷史課教師,除了具備豐厚的專業知識外,還得具備相當綜合的科學文化知識和專深與廣博相結合的多層次、多元化的知識結構,上述三個層面的知識相互支撐,相互滲透,有機整合,才能保證學科教學的科學性、藝術性和有效性。另外,作為歷史教師,在當今時代,在課程改革的今天,不能只局限於教材,還得不斷學習,能夠追蹤歷史發展的動態,不斷更新和發展自己的知識結構。
2.教學是能手:要具備嫻熟的專業教學技能。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是通過課堂主渠道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因此,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具備有效備課、講解分析、啟發提問、組織學習活動、引導提升、電化教學等專業教學技能。
另外,傳統的歷史教學,重在「傳道、授業、解惑」,即繼承人類歷史過程中的知識客體。但在新課程改革下,我們要改變舊的歷史教育觀點,要把重點放在「積能」和育人上。歷史教育不僅要客觀地再現歷史的本來面目,理清錯綜復雜的歷史現象,更重要的是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法國著名教育家弗雷內說過:「提供知識並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獲得探索方針,培養思維能力,具有創造性和批判精神,才是教育所要追求的目標。」要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要提高教師自身的教育技能素質,才能制出精良的精神宴席,便飯也好,要富於營養而易於消化。
3.理念要前沿:要具備一定的教育理論和課程理論素養
教學是一門科學,不能憑教師主觀意識或行政命令實施課堂教學。教師的備課、上課、教學設計等都應該符合教學規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特點、符合學科知識的特點,所以,要想教學科學、有效,教師就必須要具備一定的基礎教育理論、學科教育理論和課程理論。讓教育理論成為教學改革的有效支撐,同時,教師也要結合理論反思實踐,結合實踐研究理論,提升自我反思的能力,增強對教育工作的理性解讀能力和變革能力。
4.信息能整合:要具備良好的信息素養
掌握現代化教學技術將成為教師職業素質的重要一環。教師的信息素養也成為歷史教師整體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教師的信息素養,應該有以下幾個層面的內容:第一層,是教師的信息品質,包括信息意識、信息觀念、信息覺悟、信息道德等。第二層,是教師的信息知識,主要是指教師的知識面及擁有信息的總量與質量的素質狀況。第三層,是教師的信息能力。主要包括教師獲取信息、加工處理信息、最佳篩選和利用信息以及創新信息等能力。
二、關於歷史教師學科專業素養方面存在的問題
目前中學歷史教師的專業水平、知識水平、教育理論水平確實不容樂觀,亟待提高。在教學中有以下幾個常見、普遍的現象能夠反映出這一點:
1.歷史教師專業知識積累不足。
雖然大部分歷史教師在高等學院受過歷史專業教育,滿足作為中學歷史教師在專業方面的底線,符合初中歷史教學的入門條件。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時代的發展,很多教師的專業知識沒有增加和更新,反而是在減退。有些歷史教師,尤其是新教師或非專業教師,對所教內容了解熟悉的不夠足量。
2.重視教學技能的提高,忽視知識的提高和更新。
我覺得從課改開始實施後,幾年來,歷史教師的素質應該說有一定程度提高,但是我認為在教學技能方面提高,可能要好於在專業知識方面的提高。很長一段時間來,關於專業知識提高的問題沒有被提到一個必要的高度。很多教師熱衷於「術」的研究和實踐,看書學習也是首選提高教學技能、提高教學成績方面的書籍,聽報告也是希望聽到切實可操作的做法,「你就告訴我怎麼做」,不善於研究「道」,在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水平方面太過於功利了。
3.重視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的研究,忽視對知識的把握和研究。
我們很多教師可能要教的內容還沒有搞懂,就先去設計教學過程了,先想什麼樣的教法、什麼模式,重視怎麼讓學生記住,怎麼考好。這實際上就本末倒置了。我覺得如果先把這個教學內容在知識和認識上搞得圓融無礙了,然後再想怎麼教,就可能想出很多非常精彩的教法來,課堂教學也就真正有效了。
4.教教材而不是教歷史。
教師大多是為了考試成績而教,努力達成眼前的功利性的目標,忽視課程本身的目標,目標中有的是知識,有的是效果,而忽視育人目標。忽視了歷史學科的人文教育功能和文化傳承功能。這其實是反映出教師對歷史教育理解的偏頗。
三、關於提高歷史教師學科專業素養方法和策略
1.讀書學習
我們歷史學科提高專業素養的途徑,讀書是最關鍵的,這也是學科特點所決定的。教師要讀歷史通史知識方面的書籍,也要讀一些歷史學術研究和動態方面的書,還要讀一些教育理論方面的書。假期開始,我計劃組織開展青年教師的讀書學習活動。向教師推薦書目,平時通過博客上傳和交流讀書摘要和學習心得,定期進行讀書報告會的交流研討,達到智慧共享和共同提高的目的。
2.抓好集體備課
以後要通過落實全冊備課、單元備課、課時備課等,幫助教師准確解讀課標,正確構建知識,全面掌握教材,夯實教學基本功。
3.活動推動
通過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集體備課活動、說課活動、研討課活動,推動教師自主提高學科專業素養。另外,還要重點開展對青年教師的培訓,為年輕教師的成長成才搭建平台,盡快提升青年教師的專業素養水平。
4.同伴互助
一方面,讓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分小組或結對進行教研和學習,進行共同實踐研究和提高。另一方面,充分發揮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教學能手等優秀教師的引領作用,請他們給歷史老師們開講座,上示範課,指導評點年輕教師,提高全體老師的專業素養。

閱讀全文

與歷史學科名師成長研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