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抗日戰爭反法西斯歷史事件

抗日戰爭反法西斯歷史事件

發布時間:2021-03-09 12:41:47

A. 抗日戰爭的歷史事件有哪些

1、淞滬會戰(抗戰時期規模最大、戰斗最慘烈的戰役之一)

又稱八一三戰役,日本稱為第二次上海事變,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斗最慘烈的一場戰役。

開始於1937年8月13日,是盧溝橋事變後,蔣介石為了把日軍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導改變為由東向西,以利於長期作戰,而在上海採取主動反擊的戰役。中日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斗,戰役本身持續了三個月,日軍投入8個師團和2個旅團20萬餘人,宣布死傷4萬餘人;

淞滬會戰中日軍因遭到國民黨的頑強抵抗而損失慘重,這場戰役對於中國而言,標志兩國之間不宣而戰、全面戰爭的真正開始,盧溝橋事變後的地區性沖突升級為全面戰爭,並徹底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計劃。

2、上高戰役

上高戰役是抗日戰爭中中方取得全面勝利的一場戰役,被軍委會參謀總長何應欽稱為「抗戰以來最精彩的一戰」。

駐南昌的34師團大賀茂因友鄰第33師團預定要調到華北,要求33師團走前配合自己掃盪周圍的中國軍主力,卻因兩個師團嚴重不配合導致34師團扎進4個中國軍的合圍圈。

上高會戰在政治和軍事上,給日本侵略者造成了極為沉重的打擊,大大加速了其必然走向滅亡的歷史命運,大大減輕了東南亞各國人民的深重苦難,延緩了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反法西斯同盟的正義戰爭中,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因而具有深遠的國際意義。

3、南京保衛戰(抗日戰爭時期保衛中國首都的戰役)

南京保衛戰,又稱南京戰役,是中國軍隊在淞滬會戰失利後,為保衛首都南京與日本侵略軍展開的作戰。

日軍大本營下達「大陸第8號令」,命令華中方面軍與海軍協同,兵分三路,攻佔南京。蔣介石任命唐生智為首都衛戍部隊司令長官,部署南京保衛戰。因敵我力量對比懸殊,南京各城門先後被日軍攻陷,守軍節節抵抗,犧牲無數。

唐生智奉蔣介石命令,下達守軍撤退令。守軍各部因撤退失序,多數滯留城內,被日軍大量屠殺,損失慘重。

12月13日,南京淪陷,日軍開始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

4、徐州會戰(抗日戰爭時期一次大規模的防禦戰役)

徐州會戰是抗日戰爭時期中日雙方在以江蘇省徐州為中心的津浦(天津至浦口)、隴海(寶雞至連雲港)鐵路地區進行的一次大規模防禦戰役,其中以1938年三四月間的台兒庄大戰最為著名,因圍殲日軍一萬餘人,史稱之為台兒庄大捷。徐州會戰對日軍給予了巨大的打擊,大大遲滯了日軍進攻的腳步,為中方部署武漢會戰贏得了時間。

5、長沙會戰(長沙保衛戰)

長沙會戰是指發生在抗日戰爭1939年9月到1942年2月期間,中國軍隊與侵華日軍在以長沙為中心的第九戰區進行了3次大規模的激烈攻防戰,也稱為「長沙保衛戰」。

長沙會戰的勝利,沉重地打擊了日本侵華軍隊,粉碎了日本消滅中國軍隊主力、「以戰迫降」的戰略目標,振奮了全國人民抗戰勝利的信心 。有力地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陣營的作戰,極大地提高了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陣營的地位 。

有力地保衛了湖南廣大地區和我國西南大後方的安全,穩定了湖南局勢,並使之成為支持全國長期抗戰的重要基地。

B. 反法西斯活動歷史事件

你好,很高興為你解答:

你應該看看二戰的相關資料。對猶太人而言,避免了種版族滅絕的權慘痛。對中國而言,避免了民族滅亡的危險。回顧歷史是為了避免歷史悲劇重現,也為紀念當初犧牲一切保護國家的人。你可以直接網上搜索中國的抗日戰爭(不要看腦殘電視劇),看安妮日記,看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看中國的戰斗飛行員的訓練,看美國支援中國飛虎隊。《夜》 作者:[美]埃利·維賽爾 埃利是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倖存者之一,你也可以翻翻這本書。

被俘的八路軍小戰俘:一個十歲的中國孩子,他是一名戰俘,他被俘時已是一名陸軍上等兵,他是已知被俘的最小的抗日軍人。

望採納~~~~~~~~~~

C.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反法西斯的英雄事跡

1、王二小
中國少年抗日英雄。1929年生於河北省淶源縣上庄村。抗日戰爭時期,王二小的家鄉是八路軍抗日根據地,經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掃盪」,王二小是兒童團員,他常常一邊在山坡上放牛,一邊給八路軍放哨。1942年10月25日(農歷9月16日),日本鬼子又來「掃盪」,走到山口時迷了路。敵人看見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帶路。王二小裝著聽話的樣子走在前面,為了保衛轉移躲藏的鄉親,把敵人帶進了八路軍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響起了槍聲,敵人知道上了當,就氣急敗壞地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機智勇敢的小英雄王二小,就這樣被日本侵略者殘酷地殺害了,犧牲在淶源縣狼牙口村,年僅13歲。正在這時候,八路軍從山上沖下來,消滅了全部敵人。
2、吉鴻昌
1931年9月21日,矢志抗日的吉鴻昌將軍被蔣介石逼迫下野,到國外「考察實業」。船到美國,吉鴻昌就接二連三地遭到意想不到的刺激,如那裡的頭等旅館不接待中國人,而對日本人卻奉若神明。有一次,吉鴻昌要往國內郵寄衣物,郵局職員竟說不知道中國。陪同的人對吉鴻昌說:「你說自己是日本人,就可受到禮遇。」吉鴻昌當即怒斥:「你覺得當中國人丟臉,我覺得當中國人光榮!」為抗議帝國主義者對中國人的歧視,維護民族尊嚴,他找來一塊木牌,用英文在上面寫上:「我是中國人!」
3、狼牙山五壯士
1941年8月,侵華日軍華北方面軍調集7萬餘人的兵力,對晉察冀邊區所屬的北嶽、平西根據地進行毀滅性「大掃盪」。9月25日,日偽軍約3500餘人圍攻易縣城西南的狼牙山地區,企圖殲滅該地區的八路軍和地方黨政機關。晉察冀軍區第1軍分區某部第7連奉命掩護黨政機關、部隊和群眾轉移。完成任務撤離時,留下第6班馬寶玉等5名戰士擔負後衛阻擊,掩護全連轉移。他們堅定沉著,利用有利地形,奮勇還擊,打退日偽軍多次進攻,斃傷90餘人。次日,為了不讓日偽軍發現連隊轉移方向,他們邊打邊撤,將日偽軍引向狼牙山棋盤陀峰頂絕路。日偽軍誤認咬住了八路軍主力,遂發起猛攻。5位戰士臨危不懼,英勇阻擊,子彈打光後,用石塊還擊,一直堅持戰斗到日落。面對步步逼近的日偽軍,他們寧死不屈,毀掉槍支,義無反顧,縱身跳下數十丈深的懸崖。馬寶玉、胡德林、胡福才壯烈殉國;葛振林、宋學義被山腰樹枝掛住,倖免於難。
4、張自忠
張自忠(1891.8.11-1940.5.16),字藎忱,中華民國陸軍中將加上將銜,犧牲後追授為陸軍二級上將軍銜,著名抗日將領,民族英雄。同時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同盟國犧牲的最高將領。漢族,山東臨清唐園村人。1911年在天津法政學堂求學時秘密加入同盟會,1914年投筆從戎。1917年入馮玉祥部,歷任營長、團長、旅長、師長、軍長、集團軍總司令等職。張自忠,一代名將,生於「中華民族遇三千年未有之變局」之1891年,別於抗戰相持階段之1940年,年49歲。張自忠戎馬三十餘載,竭盡微忱。自抗戰事起,命運起落無常。曾被污為漢奸,備受責難。又抱定「只求一死」之決心,一戰於淝水,再戰於臨沂,三戰於徐州,四戰於隨棗,終換得馬革裹屍還,以集團軍總司令之位殉國。以一生之踐行,換得了名中的一「忠」字。
5、楊靖宇
楊靖宇(1905-1940) 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民族英雄,鄂豫皖蘇區及其紅軍的創始人之一,東北抗日聯軍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原名馬尚德,字驥生。漢族。河南確山人。父親馬錫齡是一窮苦農民。楊靖宇八歲時進私塾讀書。1918年入確山縣高等小學讀書。1923年進開封紡織染料工業學校,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1925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7年3月,為迎接北伐軍勝利北進,領導了確山農民起義。同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初調到中共河南省委工作,在洛陽、開封等地先後三次被捕入獄。1929年奉中共中央之命赴東北,任中共撫順特別支部書記。同年秋被捕,在獄中堅持斗爭。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出獄,任哈爾濱市委書記,滿洲省委委員、代軍委書記等職,積極領導東北人民的抗日斗爭。1933年任中國工農紅軍三十二軍南滿游擊隊政委、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獨立師師長兼政委。1934年任南滿抗日聯軍總指揮、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軍長兼政委等職。1937年任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總指揮兼政委,基本隊伍有六千餘人,分布南滿一帶開展抗日斗爭。盧溝橋事變後,楊靖宇發動西征,經常出擊日軍,支援關內的斗爭。1938年5月,召集南滿黨和軍隊幹部開會,討論堅持游擊戰爭策略。會後,在通化、臨江一帶開展抗日斗爭,給敵偽軍以沉重打擊。同年冬,日寇實施慘無人道的歸屯並戶政策,並勾結日本武裝屯田移民,加強對南滿抗日根據地的摧殘,抗日聯軍的處境更加艱難。楊靖宇率第一路軍一部一千四百多人,進入長白山密林中。次年,在蒙江縣境與敵人戰斗中受重大損失,隊伍剩四百多人。1940年1月,為解決部隊給養問題,命部隊主力北上,自己帶領一支小部隊東進。到了最後,他身邊僅有7名戰士,4名負傷。於是楊靖宇下令4人轉移。後來,他派了剩下的兩名戰士去找村落些吃的,下山後,兩名戰士被日偽軍殺死。楊靖宇明白了一切。2月22日,在一間雪地中的小破屋裡度過了人生的最後一夜。2月23日,孤身一人在吉林蒙江縣(今靖宇縣)保安村前三道崴子遇到四個中國人,楊靖宇恪守黨的鐵的紀律,不拿群眾的一針一線,於是給了錢,讓其中一人幫他買些食物和棉鞋。那個人回大屯泄密給日偽當局;關東軍討伐隊包圍了將軍,並緊急召集由抗聯叛徒組成的偽滿特工隊參戰;經過數小時激戰,將軍被叛徒機槍點射命中要害,壯烈殉國。經日軍解剖,發現他竟以軍大衣中的棉花、樹上的樹皮、雪下的草根為食。兇手迄今仍苟活人世;特工隊的領隊叛徒、原抗聯1軍1師師長程斌於抗戰勝利後混入山西省的八路軍隊伍,並於1950年代初被發現鎮壓。
6、趙尚志
1934年3月底,趙尚志邀集十幾支義勇軍的首領,共同商議成立了東北反日聯合軍司令部。大家選趙尚志為司令。1934年6月28日,珠河反日游擊隊擴編為東北反日游擊隊哈東支隊,趙尚志任司令,隊伍擴大到450多人。哈東支隊成立後,兵分3路,攻打了五常、賓縣、方正等縣城。三岔河激戰兩天一夜,殲敵百餘。在肖田地,趙尚志率200餘騎兵突遭500多日偽軍的包圍。他沉著指揮部隊反擊,雙方一直激戰到晚上。趁夜黑敵疲,他派出精兵攜帶30餘馬匹,突出敵人的結合部,敵誤認主力突圍,急忙尾追,留在原地的我軍主力突襲其背後,殲敵130多人,趙尚志率部從容突出重圍。
1942年2月12日凌晨,趙尚志在特務劉德山的引誘下,帶領小分隊去襲擊梧桐河偽警察分所途中,被劉開槍擊傷。趙尚志回手擊斃了劉德山。他命令隊員攜帶文件轉移,自己忍著傷痛開槍掩護。最後,趙尚志終因傷勢過重,失血過多,在昏迷中被俘。趙尚志在生命垂危時刻,不吃不喝,怒斥敵人,寧死不屈。2月12日9時,年僅34歲的趙尚志閉上了眼睛。兇狠的敵人把趙尚志的頭割下來送到長春請功,把他的軀體扔到松花江的冰窟里…… .

D. 中國反法西斯抗戰的歷史

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不僅是中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勝利,同時也是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勝利。中國是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員,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偉大貢獻。
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
日本侵華野心由來已久,它早就把中國東北地區視為其「生命線」。經過一系列精心策劃和准備後,日本帝國主義於1931年9月18日發動了對中國東北地區的突然襲擊,史稱「九一八」事變。「九一八」事變後,處於國破家亡境地的東北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號召與影響之下,對日本帝國主義的野蠻侵略展開了不屈不撓的斗爭,並且迅速波及全國,揭開了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
日本帝國主義為消滅其大陸政策的背後威脅,並取得北侵蘇聯和南下南洋群島的戰爭基地,在英美法等實行綏靖政策的縱容下,與德意在歐洲發動局部侵略戰爭相呼應,於1937年7月7日在亞洲發動了全面侵略中國的戰爭,把法西斯國家發動的局部戰爭推向了新的高潮,在走向世界大戰的道路上邁出了危險的一步。面對日本法西斯的野蠻侵略,中國抗日軍民在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克服困難,奮勇抗戰,開辟了世界上第一個大規模的反法西斯戰場,把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爭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
打亂了法西斯的全球侵略計劃
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史表明,軸心國的政治軍事同盟是極其脆弱的,特別是一度雄踞歐洲和東方的德日兩國,一直未能實現其預定的戰略協同計劃。除了它們各懷鬼胎、互蓄異志外,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戰場堅持持久抗戰,始終抗擊和牽制日本陸軍主力,打亂了日本的「北進」計劃,遏制和遲滯了日本「南進」的侵略步伐,使其無法同德軍採取戰略上的聯合軍事行動,從而打亂和粉碎了德國企圖勾結日本東西夾擊蘇聯和德日兩軍會師中東的計劃。
「北進」侵蘇,是日本帝國主義長期以來奉行「大陸政策」,妄圖稱霸亞洲和稱霸世界的重要目標之一。但這一目標未能變成現實,一是因為蘇聯本身注重加強遠東邊境地區的軍事防禦,在擊退日軍挑釁基礎上進行了重大外交努力;二是因為中國人民堅持進行的抗日戰爭有力地拖住了日本的後腿,完全打亂了其侵略計劃。同樣是由於中國軍民的持久抗戰拖住了日軍主力,致使日本的「南進」計劃一再推延實施。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具有戰略眼光和膽識的美國軍政首腦並沒有因為自己遭到日本的攻擊而轉移其戰略重心。毛澤東等中國共產黨的領袖們對盟軍的「先歐後亞」(「先德後日」)戰略給予高度評價與支持。毛澤東強調指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問題的樞紐在歐洲;歐洲問題解決,就決定了世界法西斯和反法西斯兩大陣營的命運。」再如,1942年緬甸戰場吃緊,丘吉爾和羅斯福吁請澳大利亞增援連遭拒絕後,轉而向中國國民政府緊急求援。中國政府在國內抗戰極端困難的條件下,仍抽調十萬精兵緊急入緬,與盟軍並肩對日作戰,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一系列重大勝利……總之,中國的持久抗戰為同盟國順利實施「先歐後亞」(「先德後日」)戰略提供了前提,為其先後解決二戰中的主次要矛盾和確保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全勝奠定了可靠的基礎。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是包括中國在內的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勝利。戰勝日本法西斯是中、蘇、美、英和許多亞洲國家在亞太戰場上互相配合、共同作戰的結果。而自始至終堅持抗日武裝斗爭的中國人民,在打敗日本法西斯的斗爭中發揮了決定性作用。中國抗日戰場,是世界上最早開辟的反法西斯戰場。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中國仍然是東方反對日本法西斯的重要戰場,日本陸軍的主力仍然被牽制在中國。歷史證明,中國戰場始終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
確立了中國戰後的國際大國地位
在反法西斯戰爭中,中國與各盟國並肩作戰並做出了重大貢獻,共同贏得了勝利,同時中國也贏得了大國地位。百年來帝國主義強加給中國的各種不平等條約基本上得以廢除。中國是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積極倡導者和有力推動者。中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本身即是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對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
1942年1月1日,26個反法西斯國家在華盛頓發表《聯合國家宣言》,美英蘇中四國領銜簽字,然後才由其它國家的代表簽署。這是中國第一次以「四大國」之一身份出現在戰時的國際政治舞台上。1943年10月30日,美英蘇中四國在莫斯科簽署《普遍安全宣言》,標志著中國正式成為四大國之一。11月下旬,美英中三國首腦羅斯福、丘吉爾、蔣介石聚會埃及首都開羅,商議對日作戰問題,並於12月1日發表《開羅宣言》,三國表示團結一致,決心把戰爭進行到日本無條件投降為止,並規定戰後把日本佔領的中國東北、台灣、澎湖列島等歸還中國。開羅會議是戰時中國外交的最高峰,是中國政府首腦參加的惟一一次盟國最高級會議,標志著戰時中國的大國地位達到頂峰。據此,中國有權參與各大國之間為結束戰爭而採取的協調行動,有權參與籌建聯合國。因此,後來中國參加了1944年夏天的敦巴頓橡樹園會議和1945年4月的舊金山聯合國會議,成為聯合國的創始會員國和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中國抗戰勝利成為中國由衰敗走向振興的重要轉折點,並為被壓迫民族爭取獨立解放樹立了光輝的旗幟,極大地推動了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使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世界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

E. 抗日戰爭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的歷史功績

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終於取得了最後的勝利。中國戰場開辟最早,持續最長,犧牲最大,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進程和戰後歷史的發展,起了深遠的影響和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一)

中國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戰爭,得到了各國人民以及蘇聯和民主國家政府和人民的大力支援和幫助。與此同時,中國作為反法西斯國家之一,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展和進程,也發揮了自己的重要作用。忽略了任何一個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若干歷史事件就得不到科學的解釋。

如所周知,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的目的,不僅要滅亡中國本身,而且要以中國為主要基地,北犯蘇聯遠東地區,南攻南亞和東南亞以至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等。但是,由於中國人民堅持抗戰,盡管日軍在短期內侵佔了我國大片領土,卻被陷在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中,速決戰變成了長期消耗戰。中國拖住了日本陸軍近80%的主力,消耗了日本有限的軍事資源和軍費支出的大部分,還打亂了它對東亞和世界擴張的部署。所以,總的來說,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具有重大的國際意義。

就中國抗戰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展和進程的具體影響來說,至少可以指出如下幾個方面:

1、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政策和極端復雜的變化……完全取決於中日戰爭的情勢」。中日戰爭不結束,日本不可能獲得行動自由,這就必然影響日本同德意兩軸心國之間的協調一致。盡管在「七七事變」之前,日德已締結「反共產國際協定」,並附有共同對付蘇聯的秘密補充協定。但在1939年5月,德意准備發動對英法戰爭時,德國與日談判,要求與日訂立軍事同盟,給予德意以軍事援助,並以「接近蘇聯」相要挾。而日本的答復卻是,在中日戰爭結束之前,日本「無論在目前或在最近的將來,都不能給予兩國在實際上有任何效果的軍事援助」。1940年9月,雖然日德意簽訂了三國軍事同盟條約,劃分彼此在歐亞的統治范圍,並規定三國以一切政治、經濟和軍事手段互相「援助」。但由於日本泥足深陷在中國戰場,它始終無力給予德國任何軍事上的實際幫助。就是「日本的親德派,甚至德國大使本人,也承認日本在解決中日戰爭和國內政治分歧以前,是不能參與歐洲戰爭的」。

2、二戰期間,日本帝國主義一直把蘇聯當作「絕對的敵人」,日本陸軍甚至「企圖在1937年6月9日對蘇發動戰爭」。但當時任關東軍―――准備用以攻擊蘇聯的陸軍精銳―――參謀長的東條英機認為:「如果以准備對蘇作戰的觀點來觀察目前中國情勢……就應當首先給予南京政權以一擊而除去我方背後的威脅。」在日本軍閥看來,1937年日軍發動侵華戰爭,也是為了完成陸軍「北進」計劃的一個步驟。但是,由於中國人民的堅決抗戰,不但「背後的威脅」沒有去除,而且戰爭開始後不久,日本就不得不抽調關東軍一部分到關內作戰。這就必然削弱了它侵犯蘇聯的兵力。中國抗戰後第二年和第三年相繼爆發的張鼓峰事件和諾門坎事件,是日本對蘇聯的試探性的挑釁,但因為兵力同蘇聯的遠東軍差距太大,都以失敗告終。關東軍副總參謀長石原莞爾招認:「此次張鼓峰事件,蘇聯所以威脅日本者,則以日本對華用兵故。日本忍辱屈服於蘇聯者亦以對華用兵故。……設日本一旦與中國議和,則日本即可威脅蘇聯,領導遠東……」但由於中國堅持抗戰,日本不但實現不了「威脅蘇聯」的迷夢,而且即便在德國已將攻蘇計劃向日本透露之後,日本為了本身的利益,還和蘇聯訂立《日蘇中立條約》。及至德蘇戰爭爆發,德國曾多次要求日本自遠東夾攻蘇聯,並盡力向西推進,以便在冬天到來之前德日會師。這正是日本實現其多年侵蘇宿願的大好機會。所以松岡外相力主對蘇開戰。可是,杉山參謀總長則認為日本「現在中國使用兵力很大,實際上辦不到」。甚至在德軍深入蘇聯國境,打到莫斯科近郊的時候,日本還是不敢乘機參加對蘇作戰。所以如此,首先是由於侵華戰爭動用了關東軍一大部分的結果,日軍「在滿洲亦僅能維持與遠東紅軍為1:3的戰力比率」;其次是由於「在日本所陷入的對華戰爭中,消耗了意外大量的軍需物資」。日本想要趁火打劫,夾攻蘇聯,實在力不從心。蘇聯史學家茹科夫的話是不無道理的:「使日本帝國主義不敢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進攻蘇聯遠東軍的原因之一,是中國人民及其解放軍―――八路軍和新四軍以及人數眾多的游擊隊的英勇斗爭,他們在中國把日軍的雙手束縛住了。從而,中國人民給予蘇聯人民以很大的幫助。使蘇聯人民易於在反對德國法西斯侵略者的正義的偉大衛國戰爭中,進行巨大的斗爭。」

3、向南洋地區擴張,從緬甸一直到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建立所謂「大東亞共榮圈」,建立日本的政治經濟的統治區,也是日本軍閥的既定「國策」。它雖揚言「以和平手段擴張」,不過一有機會和需要,它決不會放棄對這個地區的武裝侵略,而其前提條件是解決「中國事變」。雖然德日之間同床異夢,但在歐戰爆發以後,德國仍然極力慫恿日本「南進」,從1939年9月到1940年初,它通過外長里賓特洛甫和訪日特使史塔瑪向日方游說,為其大規模進攻英法尋找同盟軍。可是,他們從日方所得到的反應還是,「中日戰爭不結束,南進是辦不到的」(日本訪德特使寺內壽一大將的談話),日本的根本方針還是,以「處理『中國事變』為政策的重心」,對歐戰「採取不介入的方針」。所以,1940年夏天,英法在歐戰中處境極其不利的時候,日本沒有能夠在東方起夾擊英法、助紂為虐的作用。事後,丘吉爾曾經慶幸地說:「德國苟於1940年法國崩潰之後即試行進攻英倫三島,日本苟於對英帝國及美國宣戰,則吾人所受的巨禍及苦痛之深,殆不可設想矣。」

在1940年6月法國投降以後,英國繼續對日讓步,封鎖滇緬公路。日本先實行所謂「和平南進」的政策,實際上佔領了整個法屬印度支那,征服了泰國,並向馬來亞和菲律賓滲透,作為武力南進的准備。由於日美矛盾激烈,歷時8個多月的日美秘密談判歸於失敗,美國的「東方慕尼黑」政策破產,日本為了通過南進來解決「中國事變」,終於孤注一擲,不顧時機並不有利,冒險發動對珍珠港的偷襲,對英美同時開戰。但日本這樣把南進的時間推遲,已給西方盟國特別是美國以擴大軍備的餘裕。這就是說,中國堅持抗戰,也為西方盟軍贏得了反擊日本侵略者的時間。

即在太平洋戰爭的初期,因為日本陸軍的主力還是被牽制在中國戰場,只把總計51個師中的11個師動用到西南太平洋,協同海軍作戰(作戰部隊不到25萬人,連同後勤部隊大概共有40萬人),而把13個師留在「滿洲」,22個師留在中國,比起當時的英美荷的駐軍約計30萬人稍多一些,在英國軍事理論家利德爾·哈特看來,日本「只佔這樣一些優勢,而發動一場大規模的進攻,似乎是一場大膽的賭博」。當時日本海軍給太平洋戰爭初期的速勝沖昏了頭腦,曾經提議西攻錫蘭,東攻澳大利亞,但日本陸軍因為主力深陷中國,心餘力拙,不得不否決了海軍的建議,日軍始終未能佔領上述兩地,這就為盟軍的反攻保留了兩個重要基地。

1943年到1944年,在緬甸的反攻戰中,史迪威將軍指揮的中國駐印度遠征軍打垮了日本陸軍幾個精銳師團,使英軍在緬甸中、南部的反攻有了迅速的發展。與此同時,我解放區戰場也廣泛地發動了反攻,動搖了日本在華的「根本」―――華北佔領區,把數十萬日軍牢牢地釘在中國大地上,動彈不得,其結果是:不僅「打通大陸交通線」的戰役毫無結果,而且帶來了華北佔領區統治的瓦解。這樣,中國人民抗戰末期的敵後戰場的戰斗,也有力地配合了盟軍在太平洋和東南亞地區的反攻。

由於中國長期抗戰給日本的沉重打擊,它心有餘而力不足,始終不敢大舉進犯西伯利亞,冒險發動太平洋戰爭也終歸失敗,遭到滅頂之災。我們記得在日本偷襲珍珠港的前一周,丘吉爾給羅斯福的電報曾擔心「中國的崩潰將大大增加英美共同的危險」。到了1942年春天,羅斯福對他的兒子說:「假如沒有中國,假如中國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師團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調到其它方面來作戰?他們可以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們可以毫不費力地把這些地方打下來,他們並且可以一直沖向中東……和德國配合起來,舉行一個大規模的夾攻,在近東會師,把俄國完全隔離起來,吞並埃及,切斷通過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線」,如果真是那樣,那麼,世界風雲就要大大變色,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進程就要改觀了。

(二)

總的來說,中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走過了一個漫長而特殊的戰斗歷程,中國以弱兵抗強敵,鏖戰8年,中國不但沒有被滅亡,而且在艱苦戰斗中,消耗了敵人大量的有生力量和軍事資源,頂住了敵人陸軍的主力,打亂了敵人的戰略部署,有力地配合盟軍,終於取得了最後的共同勝利。在大戰中,中國也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

可是,在國際上,中國抗擊日本法西斯的戰爭是沒有受到普遍的重視和應有的評價的。

所以如此,尋究起來,除了同某些政治成見、偏見有關之外,還有如下原因:

1、西方一般不大了解地廣人眾而經濟、軍事都落後的中國以弱抗強的戰爭的特點―――持久的人民戰爭的特殊的作戰形式,而仍以兩次世界大戰中的歐洲戰場的傳統正規戰、陣地戰的老眼光來看待中日戰爭。

2、蔣介石政府自1939年以後,基本上消極抗戰以及避戰,它的軍隊敗北、退卻和投降的時候多,台兒庄戰役以後,在國民黨戰場上實際上沒有嚴重的戰爭,從而失去了我國大片領土,而「海外有很多人錯誤地認為,國民黨就是中國」,把蔣介石抗戰不力、「打得很糟」一筆不光彩的賬,記在全體「中國人」的頭上。

3、在解放區戰場和敵後堅持戰斗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武裝,實際上是「配合同盟國作戰、驅逐日本侵略者、解放中國人民的主要力量」。但由於延安一直到抗戰勝利前夕都缺乏向國外廣播消息的電台,又遭受國民黨政府的嚴密新聞封鎖,國外很多人不明白中國抗日戰爭的具體情況。雖然有一些外國進步作家和新聞工作者或其他國際朋友,沖破封鎖,報道過解放區戰場的真相,起過不容低估的作用(特別是對美國讀者),但在當時的西方國家中,同情、支持中國共產黨的著作是被人「另眼相看」的、銷路不廣,他們本人甚至因此受到迫害(例如斯諾、史沫特萊和史迪威將軍手下的謝偉思、戴維斯等)。所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重大作用在國際上沒有得到應有的評價,這並不奇怪。

這種情況,直到新近還沒有根本改變,因此聯系第二次世界大戰,以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深入地進行研究,如實地系統地撰寫中國抗日戰爭的歷史,首先有待於我國歷史工作者的努力。特別聯想到參加「二戰」的主要國家(如蘇、美、英、德、日等國)關於二戰史和本國的戰史的著作和出版,已經「汗牛充棟」,而對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爭的勝利有巨大貢獻的我國,在這方面卻特別落後,差不多是一個空白點,這既與我們這個社會主義國家不相稱,並且也對不起在抗戰中犧牲的軍民和後代子孫。無論是為了總結和汲取歷史經驗教訓,有助於制止新的大戰的爆發,或是為了向沒有親身熬受過長期抗戰的艱險災難歲月的中青年一代加強愛國主義的教育,加強抗日戰爭史以至二戰史的研究和出版工作,都是當務之急。這個任務具有十分現實和深遠的意義,豈止是僅僅為了端正在這方面的國際視聽而已。

F.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歷史事件

1、一·二八事變

一·二八事變 日本為了轉移國際視線,並迫使南京國民政府屈服,日本侵略者於1932年1月28日晚,突然向上海閘北的國民黨第十九路軍發起了攻擊,十九路軍在軍長蔡廷鍇、總指揮蔣光鼐的率領下,奮起抵抗。

2月14日,蔣介石命令由前首都警衛軍87、88師和教導總隊組成第五軍,以張治中為軍長增援十九路軍參戰。

3月初,由於日軍偷襲瀏河登陸,中國軍隊被迫退守第二道防線。3月3日,日軍司令官根據其參謀總長的電示,發錶停戰聲明。同日,國聯決議中日雙方下令停戰。24日,在英領署舉行正式停戰會議。

2、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1935年8月1日,紅軍在長征途中,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王明等人,根據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會議上有關在各國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精神要求,以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中共中央的名義在莫斯科發表《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即著名的《八一宣言》。

八一宣言是推動第二次國共合作的重要文件,意味著中共關門主義的結束,實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策略的開始。

5、豫湘桂戰役

1944年4月,日本動用12個師團、41萬人的龐大兵力,在中國發動了豫湘桂戰役,即「一號作戰」,企圖打通中國大陸交通線,通過中國大陸將日本和東南亞、西南太平洋戰線連接起來,以挽救太平洋戰場的危局。

豫湘桂戰役歷時8個月,是中日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日軍雖取得了戰役的勝利,但在全局方面仍未能走出中國持久戰,反而影響了在太平洋戰場的對美作戰,宣告了日本「長期戰」戰略的破產。

G. 抗日戰爭時期所發生的歷史事件以及時間

1931年9月18日在中國東北爆發的一次軍事沖突和政治事件。沖突雙方是中國東北軍和日本關東軍。九一八事件爆發後,日本與中國之間的矛盾進一步激化,而在日本國內,主戰的日本軍部地位上升,導致日本走上全面侵華的道路。這次事件爆發後的幾年時間內,東北三省全部被日本關東軍佔領,因此被中國民眾視為國恥,直至今日,9月18日在中國許多非正式場合都被稱為「國恥日」。
./
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七七盧溝橋事變,是1937年7月7日發生在中國北平的盧溝橋(亦稱蘆溝橋)的中日軍事沖突,日本就此全面進攻中國。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為實現它鯨吞中國的野心而蓄意製造出來的,是它全面侵華的開始。同名影視作品由李前寬、肖桂雲執導,於1995年出品。
1945年9月2日上午9時許,在停泊於東京灣的美國戰列艦「密蘇里號」上舉行了隆重的受降儀式。首先,日本外相重光葵代表日本天皇和政府、陸軍參謀長梅津美治郎代表帝國大本營在投降書上簽字。然後,同盟國代表、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上將,美國代表尼米茲海軍上將,中國代表徐永昌將軍,英國代表福萊塞海軍上將,蘇聯代表傑列維亞科中將以及澳、加、法、荷、新等國代表依次簽了字。至此,日本帝國主義戰敗投降載入史冊,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也以同盟國的勝利告終。

H. 抗日戰爭和反法西斯的具體有哪些內容

抗日戰爭(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Second Sino-Japanese War)[1] ,是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從1937年七七事變國民政府發表《告全體將士書》至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結束,歷時八年,被稱為八年抗戰、或簡稱抗戰;另一說法抗戰的時間應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結束,共十四年抗戰。[2]
1931年,侵華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完全侵佔中國東北,並成立偽滿洲國,此後陸續在華北、上海等地挑起戰爭沖突,國民政府則採取妥協政策避免沖突擴大。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美國的羅斯福政府正式對日宣戰,中國戰場成為二戰的主戰場之一。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偉大的衛國戰爭,是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正義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近代以來抗擊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3] 在這場戰爭中,中華民族同仇敵愾,浴血奮戰,創造了弱國打敗強國的光輝業績。[4]

I. 紀念抗日戰爭,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故事

我也在找呢! 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不僅是中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勝利,同時也是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勝利。中國是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員,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偉大貢獻。 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 日本侵華野心由來已久,它早就把中國東北地區視為其「生命線」。經過一系列精心策劃和准備後,日本帝國主義於1931年9月18日發動了對中國東北地區的突然襲擊,史稱「九一八」事變。「九一八」事變後,處於國破家亡境地的東北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號召與影響之下,對日本帝國主義的野蠻侵略展開了不屈不撓的斗爭,並且迅速波及全國,揭開了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 日本帝國主義為消滅其大陸政策的背後威脅,並取得北侵蘇聯和南下南洋群島的戰爭基地,在英美法等實行綏靖政策的縱容下,與德意在歐洲發動局部侵略戰爭相呼應,於1937年7月7日在亞洲發動了全面侵略中國的戰爭,把法西斯國家發動的局部戰爭推向了新的高潮,在走向世界大戰的道路上邁出了危險的一步。面對日本法西斯的野蠻侵略,中國抗日軍民在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克服困難,奮勇抗戰,開辟了世界上第一個大規模的反法西斯戰場,把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爭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 打亂了法西斯的全球侵略計劃 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史表明,軸心國的政治軍事同盟是極其脆弱的,特別是一度雄踞歐洲和東方的德日兩國,一直未能實現其預定的戰略協同計劃。除了它們各懷鬼胎、互蓄異志外,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戰場堅持持久抗戰,始終抗擊和牽制日本陸軍主力,打亂了日本的「北進」計劃,遏制和遲滯了日本「南進」的侵略步伐,使其無法同德軍採取戰略上的聯合軍事行動,從而打亂和粉碎了德國企圖勾結日本東西夾擊蘇聯和德日兩軍會師中東的計劃。 「北進」侵蘇,是日本帝國主義長期以來奉行「大陸政策」,妄圖稱霸亞洲和稱霸世界的重要目標之一。但這一目標未能變成現實,一是因為蘇聯本身注重加強遠東邊境地區的軍事防禦,在擊退日軍挑釁基礎上進行了重大外交努力;二是因為中國人民堅持進行的抗日戰爭有力地拖住了日本的後腿,完全打亂了其侵略計劃。同樣是由於中國軍民的持久抗戰拖住了日軍主力,致使日本的「南進」計劃一再推延實施。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具有戰略眼光和膽識的美國軍政首腦並沒有因為自己遭到日本的攻擊而轉移其戰略重心。毛澤東等中國共產黨的領袖們對盟軍的「先歐後亞」(「先德後日」)戰略給予高度評價與支持。毛澤東強調指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問題的樞紐在歐洲;歐洲問題解決,就決定了世界法西斯和反法西斯兩大陣營的命運。」再如,1942年緬甸戰場吃緊,丘吉爾和羅斯福吁請澳大利亞增援連遭拒絕後,轉而向中國國民政府緊急求援。中國政府在國內抗戰極端困難的條件下,仍抽調十萬精兵緊急入緬,與盟軍並肩對日作戰,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一系列重大勝利……總之,中國的持久抗戰為同盟國順利實施「先歐後亞」(「先德後日」)戰略提供了前提,為其先後解決二戰中的主次要矛盾和確保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全勝奠定了可靠的基礎。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是包括中國在內的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勝利。戰勝日本法西斯是中、蘇、美、英和許多亞洲國家在亞太戰場上互相配合、共同作戰的結果。而自始至終堅持抗日武裝斗爭的中國人民,在打敗日本法西斯的斗爭中發揮了決定性作用。中國抗日戰場,是世界上最早開辟的反法西斯戰場。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中國仍然是東方反對日本法西斯的重要戰場,日本陸軍的主力仍然被牽制在中國。歷史證明,中國戰場始終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 確立了中國戰後的國際大國地位 在反法西斯戰爭中,中國與各盟國並肩作戰並做出了重大貢獻,共同贏得了勝利,同時中國也贏得了大國地位。百年來帝國主義強加給中國的各種不平等條約基本上得以廢除。中國是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積極倡導者和有力推動者。中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本身即是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對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 1942年1月1日,26個反法西斯國家在華盛頓發表《聯合國家宣言》,美英蘇中四國領銜簽字,然後才由其它國家的代表簽署。這是中國第一次以「四大國」之一身份出現在戰時的國際政治舞台上。1943年10月30日,美英蘇中四國在莫斯科簽署《普遍安全宣言》,標志著中國正式成為四大國之一。11月下旬,美英中三國首腦羅斯福、丘吉爾、蔣介石聚會埃及首都開羅,商議對日作戰問題,並於12月1日發表《開羅宣言》,三國表示團結一致,決心把戰爭進行到日本無條件投降為止,並規定戰後把日本佔領的中國東北、台灣、澎湖列島等歸還中國。開羅會議是戰時中國外交的最高峰,是中國政府首腦參加的惟一一次盟國最高級會議,標志著戰時中國的大國地位達到頂峰。據此,中國有權參與各大國之間為結束戰爭而採取的協調行動,有權參與籌建聯合國。因此,後來中國參加了1944年夏天的敦巴頓橡樹園會議和1945年4月的舊金山聯合國會議,成為聯合國的創始會員國和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中國抗戰勝利成為中國由衰敗走向振興的重要轉折點,並為被壓迫民族爭取獨立解放樹立了光輝的旗幟,極大地推動了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使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世界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

J. 在抗戰時期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

1、南京保衛戰

又稱南京戰役,是中國軍隊在淞滬會戰失利後,為保衛首都南京與日本侵略軍展開的作戰。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2月1日,日軍大本營下達「大陸第8號令」,命令華中方面軍與海軍協同,兵分三路,攻佔南京。蔣介石任命唐生智為首都衛戍部隊司令長官,部署南京保衛戰。

因敵我力量對比懸殊,南京各城門先後被日軍攻陷,守軍節節抵抗,犧牲無數。12日,唐生智奉蔣介石命令,下達守軍撤退令。守軍各部因撤退失序,多數滯留城內,被日軍大量屠殺,損失慘重。

12月13日,南京淪陷,日軍開始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

2、、平型關大捷

1937年9月25日,八路軍在山西省大同市靈丘縣平型關附近,為了配合第二戰區的友軍作戰,阻擋日軍攻勢,由115師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指揮,充分發揮近戰和山地戰的特長,首次集中較大兵力對日軍進行的一次成功伏擊戰,八路軍在平型關取得首戰大捷。

該戰是八路軍115師師長林彪率領所部,與日本號稱「鋼軍」的板垣征四郎第5師團第21旅團一部及輜重車隊浴血死拼取得的首戰勝利,有力配合了閻錫山負責的第二戰區正面戰場的防禦作戰,遲滯了日軍的戰略進攻,打亂了敵人沿平綏鐵路右翼迂迴華北的計劃,是八路軍出師以來打的第一個大勝仗。

3、台兒庄大捷

戰役由滕縣戰斗、臨沂附近戰斗、台兒庄戰斗和日軍的潰退,中國軍隊的追擊作戰等部分組成。在歷時1個月的激戰中,中國軍隊約29萬人參戰,日軍參戰人數約5萬人。中方傷亡約5萬餘人,斃傷日軍約2萬餘人。

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堅定了全國軍民堅持抗戰的信心。這次戰役鼓舞了全民族的士氣,改變了國際視聽,消滅了日本侵略者的威風,殲滅了日軍大量有生力量。

此次大捷是中華民族全面抗戰以來,繼長城戰役、平型關大捷等戰役後,中國人民取得的又一次勝利,是抗日戰爭以來取得的最大勝利,也是徐州會戰中國民革命軍取得的一次重大勝利。

4、長沙會戰

1939年9月到1942年2月期間,中國軍隊與侵華日軍在以長沙為中心的第九戰區進行了3次大規模的激烈攻防戰,也稱為「長沙保衛戰」。

長沙三次會戰,是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以後,國民黨正面戰場抵抗日本帝國主義軍隊侵略,所取得的第一次重大勝利,是抗戰爆發以來,中國軍隊第一次以武力迫使日軍回到原戰略態勢的戰役。

長沙三次會戰的勝利,沉重地打擊了日本侵華軍隊,粉碎了日本消滅中國軍隊主力、「以戰迫降」的戰略目標,振奮了全國人民抗戰勝利的信心 。

有力地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陣營的作戰,極大地提高了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陣營的地位。有力地保衛了湖南廣大地區和我國西南大後方的安全,穩定了湖南局勢,並使之成為支持全國長期抗戰的重要基地。

據統計,三次長沙會戰,中國軍隊陣亡、受傷和失蹤的將士達93944人 ,殲滅日軍共計11萬餘人。

5、百團大戰

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在華北敵後發動的一次大規模進攻和反「掃盪」的戰役,由於參戰兵力達105個團 ,故稱「百團大戰」。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相持階段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發動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

據八路軍總部1940年12月10日的統計,百團大戰僅前三個半月期間,進行大小戰斗共1824次,重擊了日偽軍的反動氣焰,有力地配合了國民黨軍正面戰場的作戰,極大地振奮了全國的抗戰信心

閱讀全文

與抗日戰爭反法西斯歷史事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