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甲午年發生的歷史事件

甲午年發生的歷史事件

發布時間:2021-03-08 23:47:58

⑴ 甲午的歷史事件

中日甲午戰爭
一八九四年爆發的中日甲午戰爭,是中國以至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從中法戰爭結束到甲午戰爭爆發的九年,是中國在十九世紀下半葉一段最好的時期。在此期間,國內無大亂,遠東的國際環境緩和,中國與西方各國都處於和平狀態。以「富國強兵」為目標的洋務運動,歷經三十年,效果明顯。這表現在:左宗棠收復新疆之戰的勝利;馮子材在鎮南關及諒山之役中大敗法軍;劉永福的黑旗軍屢創法軍;以及日本兵配合朝鮮開化黨人製造政變遭到失敗等。當時中國的國勢並不比日本弱。法國權威人士評論說:「亞洲現在是在三大強國的手中——俄國、英國和中國。」十九世紀下半葉中國共進行了五次對外戰爭,中法和約是唯一一個沒有割地賠款的和約。當時的環境應當說對中國的自強相當有利。
甲午戰爭前,遠東地區基本是俄、英爭霸,中國和日本的情況雖有不同,但都受到不平等條約的制約。甲午戰爭的勝利,使日本一躍成為亞洲強國,完全擺脫了半殖民地的地位。
而中國的國際地位則一落千丈,財富大量流出,國勢頹微。甲午戰爭的失敗,對中國社會的震動之大,前所未有。一向被中國看不起的「倭寇」竟全殲北洋水師,索得巨款,割走國土。朝野上下,由此自信心喪失殆盡。清政府的獨立財政至此破產,靠向西方大國舉債度日。
甲午一戰,日本成為亞洲的暴發戶。戰爭賠款二億三千萬兩平銀;艦艇等戰利品價值也有一億多日元。而當時日本政府的年度財政收入只有八千萬日元。當時的日本外務大臣高興地說:「在這筆賠款以前,根本沒有料到會有好幾億元,全部收入只有八千萬日元。所以,一想到現在有三億五千萬元滾滾而來,無論政府還是私人都頓覺無比的富裕。」佔領朝鮮、台灣後,在戰略上對東北、華東構成了直接威脅,成為進攻中國大陸的跳板。日本第一次嘗到了侵略的甜頭,極大地刺激了其擴張的慾望。

⑵ 中日甲午戰爭之後的重大歷史事件表

百日維新、辛亥革命、武昌起義、、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日本投降、內戰爆發、共和國建立。就這些接下來就是新中國成立以後的事。

⑶ 簡述中日甲午戰爭爆發的歷史背景

中日甲午戰爭

甲午戰爭形勢圖
中日甲午戰爭,簡稱甲午戰爭,又稱第一次中日戰爭,日本稱日清戰爭(日清戦爭),是清朝中國和日本之間為爭奪朝鮮半島控制權而爆發的一場戰爭。由於發生年為1894年即清光緒二十年干支為甲午,史稱「甲午戰爭」。
目錄
• 1 起因
• 2 過程
• 3 結果及影響
• 4 主要戰役

起因
中國和日本之間爭奪朝鮮半島控制權。
過程
「甲午戰爭」始於1894年7月25日的豐島海戰,至8月1日中國清朝政府對日宣戰和日本明治天皇發布宣戰詔書,1895年4月17日以簽署中日馬關條約而告結束。整個戰爭持續近9個月,依據戰場轉換及雙方作戰態勢的變化,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結果及影響
甲午戰爭對遠東戰略格局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中國軍隊撤出朝鮮半島,中國割讓台灣、澎湖及其附屬島嶼於日本,向日本開放多個中國內陸的港口城市,日本又獲2.3億兩白銀的戰爭賠款,經濟迅速發展並進一步擴軍備戰,開始成為遠東的主要戰爭策源地,同時日本崛起改變了遠東地區由英國和俄國對立和爭霸的原有格局。而中國在甲午戰爭中的失敗標志著洋務運動的失敗,使中國國內的改革派對自身的弱點有了更深的認識,准備積極進行進一步的改革。
主要戰役
豐島海戰
黃海海戰
平壤之戰
旅順大屠殺
威海衛海戰
台灣軍民抗日之戰
豐島海戰
豐島海戰發生於1894年7月25日清晨,是一次日本首先挑起的戰役,並因此清朝與日本正式宣戰。
經過
「濟遠」和「廣乙」兩艘中國軍艦在完成護送清軍在朝鮮牙山登陸後,離牙山返航,在朝鮮豐島海面,遇上日本聯合艦隊第一游擊隊「吉野」、「浪速」及「秋津洲」這三艘以高航速和高射速為特徵的軍艦。(這三艘軍艦在後來黃海海戰中重創北洋艦隊,立下頭功)
7時20分,第一游擊隊望見「濟遠」和「廣乙」兩艦,即時下戰斗命令。7時45分,第一游擊隊旗艦「吉野」首先開炮:這是日本在甲午戰爭不宣而戰的開始。中國軍艦隨後還擊,兩軍展開激烈炮戰。日本軍艦在噸位、火炮、時速方面,較中國軍艦占較大優勢。福建船政局自製炮艦「廣乙」受重傷,無法發射魚雷,船身傾斜,於是退出戰斗,在朝鮮十八島附近擱淺,縱火自焚。「濟遠」艦則作戰英勇,傷亡亦慘重。
8時30分,「濟遠」艦全速向西撤退。日艦猛追,「濟遠」艦懸起白旗。日艦追近,「濟遠」艦又加掛日本海軍旗。「浪速」艦發出信號勒令「濟遠」艦立即停輪。
此時載有第二波増援朝鮮清軍並懸掛英國國旗的「高升」號商輪和滿載軍械的「操江」艦駛來。日軍三艦見「高升」號與「操江」艦,立即以「浪速」艦攔截「高升」號,以「秋津洲」艦攔截「操江」艦。「濟遠」艦借機西撤,日艦以時速22.5節的「吉野」號窮追「濟遠」艦不舍,「濟遠」艦拋下「高升」號而走,並發尾炮攻擊「吉野」號。
「濟遠」艦駛抵威海,在《航海日誌》中捏造戰果:「擊死倭提督並官弁數十人,彼知難以抵禦,故掛我國龍旗而奔」。而後丁汝昌誤報「濟遠」艦擊沉「吉野」號。事實上「吉野」皮毛未損,無恙而歸。真的悲慘的是「高升」號運兵船!「高升」號被「浪速」擊沉,殉難者達七百餘人。「操江」艦也被俘虜。
7月28日夜,日本陸軍進攻牙山清軍,發生激戰,清軍不支,退向平壤。8月1日,中日雙方正式宣戰!
事後
日本不宣而戰,襲擊中國租用外輪,違反國際法。英國駐日使節一度抗議,而「浪速」艦長東鄉平八郎卻一口咬定,「高升」號是被中國軍隊非法佔據,日艦實行「臨檢」,該船不服從命令。而英國政府從自身利益政策,也出現種種指證日本無罪的輿論,此事件草草結束。

黃海海戰 (1894年)
黃海海戰是中日甲午戰爭中雙方海軍主力在黃海北部海域進行的戰役規模的海戰。亦稱中日甲午海戰、大東溝海戰。此役北洋水師失利,自此退入威海衛,使黃海制海權落入日本聯合艦隊之手,對甲午戰爭的後期戰局具有決定性影響。
目錄
• 1 甲午戰爭前夕中日兩國的海軍
• 2 背景
• 3 海戰經過
• 4 海戰結果
• 5 黃海海戰中雙方戰斗序列
o 5.1 聯合艦隊艦艇
o 5.2 北洋水師艦艇
• 6 影響
• 7 關於方伯謙的爭論

甲午戰爭前夕中日兩國的海軍
1894年清朝海軍分為北洋、南洋、福建和廣東四支水師艦隊。其中北洋水師實力最為強大,其他各支水師除廣東水師的三艘小型巡洋艦滯留北洋參加了海戰以外,因實力貧弱,在戰爭期間無所作為,坐視北洋水師的覆亡。
日本海軍各支艦隊於甲午戰爭爆發前夕統一整編為聯合艦隊,由伊東佑亨海軍中將擔任聯合艦隊司令。聯合艦隊的編隊分為以下小隊:本隊第一小隊、第二小隊、第一游擊隊和第二游擊隊。
背景
1894年7月25日,日本聯合艦隊第一游擊隊在豐島海域突然襲擊北洋水師的濟遠和廣甲兩艘巡洋艦,即豐島海戰,甲午戰爭爆發。北洋水師和聯合艦隊面臨著相同的任務:護送援軍、爭奪朝鮮半島附近海域的制海權。
北洋水師主要在威海至大同江口一線巡弋,8月10日,日本聯合艦隊迫近威海,清光緒皇帝責難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率「畏葸」,北洋大臣李鴻章不得不命丁汝昌赴黃海巡航以平息皇帝的憤怒和緩解輿論的壓力。9月12日,北洋水師主力艦12艘由威海出發,赴鴨綠江口的大東溝,護送陸軍登陸。
與北洋水師在戰略上「保船制敵為要」不同,日本海軍在戰爭之前就制定了以艦隊決戰奪取制海權的明確計劃。當日本聯合艦隊護送援軍登陸仁川的行動完成後,9月13日,聯合艦隊本隊和第一游擊隊開赴鴨綠江口,搜尋向北洋水師主力決戰。
海戰經過
1894年9月15日
北洋水師主力在丁汝昌率領下到達大連灣,護送陸軍4,000人搭乘的5艘運兵船。
9月16日
北洋水師抵達鴨綠江口的大東溝。部分艦艇擔任警戒,其餘10艘主力艦在口外12海里的大鹿島東南下錨。
9月17日
8時,運兵船卸載完畢。9時,北洋水師艦隊開始「巳時操」。
10時23分,聯合艦隊第一游擊隊發現北洋水師。發出信號「東北方向發現三艘以上敵艦」。
10時30分,北洋水師鎮遠艦桅樓上的哨兵發現日本艦隊。
12時05分,聯合艦隊第一游擊隊在先,本隊在後,呈單縱陣,接近北洋水師。
12時20分,北洋水師在行進中由雙縱陣改為橫陣,旗艦定遠位於中央,其餘各艦在其左、右依次展開,艦隊呈楔形梯隊。同時丁汝昌還發出命令:「各小隊須協同行動;始終以艦首向敵;諸艦務於可能之范圍內,隨同旗艦運動之。」
鴨綠江口外海,大鹿島海域,集中了兩國幾乎全部主力艦艇。
12時50分,雙方艦隊相距5300米,北洋水師旗艦定遠首先開炮。聯合艦隊第一游擊隊在距北洋水師5000米處即向左轉彎,航向北洋水師右翼。聯合艦隊航向北洋水師右翼,冒險將艦隊暴露於北洋水師陣前。
12時53分,聯合艦隊旗艦松島開始發炮還擊。定遠主桅中彈,信號索具被炮火所毀,在飛橋上督戰的丁汝昌身負重傷。
從此時起,北洋水師各艦除隨定遠進退之外,已經失去了指揮。
13時左右,第一游擊隊炮擊北洋水師右翼超勇、揚威兩艦。
13時20分,北洋水師超勇、揚威起火。聯合艦隊本隊航速較慢的比睿、扶桑、赤城成為北洋水師的打擊目標。比睿、赤城受重傷。第一游擊隊左轉,回救兩艦。本隊右轉,形成夾擊陣勢。
14時20分,日艦西京丸中彈起火退出戰場。北洋水師超勇沉沒,揚威重傷駛離戰場擱淺(有記載被濟遠撞沉於淺海)。
14時30分,北洋水師平遠命中日艦松島,也被其所傷並引起火災,暫時退避。
15時04分,北洋水師旗艦定遠中彈起火。
15時20分,第一游擊隊集中打擊北洋水師突前的致遠。致遠沉沒。濟遠、廣甲在致遠沉沒後,逕直駛回旅順(廣甲在途中觸礁擱淺,兩天後被日艦擊毀)。北洋水師已無法保持戰斗隊形。
15時30分,聯合艦隊旗艦松島被擊中,並引起堆積在甲板上的彈葯爆炸。
16時10分,北洋水師靖遠、來遠受傷,退向大鹿島。聯合艦隊旗艦松島發出了「各艦隨意運動」的信號。
17時左右,北洋水師靖遠、來遠經搶修恢復戰鬥力。靖遠代替旗艦升起隊旗,收攏各艦。
17時30分,北洋水師經遠沉沒。聯合艦隊發出「停止戰斗」的信號,脫離戰斗。(海戰結束)
海戰結果
黃海海戰歷時5個多小時,北洋水師損失致遠、經遠、超勇、揚威、廣甲5艘軍艦,來遠受重傷,死傷官兵千餘人;日本艦隊松島、比睿、赤城、西京丸4艦受重傷,死傷官兵600餘人。
黃海海戰以後,北洋水師退回旅順、威海,「避戰保船」不再出戰,日本海軍掌握了黃海制海權。
黃海海戰中雙方戰斗序列
聯合艦隊艦艇
第一游擊隊
巡洋艦:吉野(第一游擊隊司令坪井航三海軍少將旗艦,艦長大佐河原要一)、浪速(艦長大佐東鄉平八郎)、高千穗(艦長大佐野村貞)、秋津洲(艦長少佐上村彥之丞)
本隊
巡洋艦:松島(聯合艦隊司令伊東佑亨海軍中將旗艦,艦長大佐梶本知道)、嚴島(艦長大佐橫尾道昱)、橋立(艦長大佐日高壯之丞)、比睿(艦長少佐櫻井規矩之左右)、千代田(艦長大佐內田正敏)
舊式鐵甲艦:扶桑(艦長大佐新井有貫)
炮艦:赤城
武裝商船(代用巡洋艦):西京丸(日本海軍軍令部長樺山資紀的座艦)
北洋水師艦艇
鐵甲艦:定遠(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旗艦,管帶右翼總兵劉步蟾)、鎮遠(管帶左翼總兵林泰曾)
巡洋艦:來遠(管帶副將邱寶仁)、經遠(管帶副將林永升)、致遠(管帶副將鄧世昌)、靖遠(管帶副將葉祖圭)、濟遠(管帶副將方伯謙)、廣甲(管帶都司吳敬榮)、超勇(管帶參將黃建勛)、揚威(管帶參將林履中)、平遠(管帶都司李和)、廣丙(管帶都司程璧光)
炮艦:鎮南、鎮中
魚雷艇:福龍、左隊一、右隊二、右隊三
影響
黃海海戰是海軍發展到鐵甲艦時代後的一次大規模海上艦隊決戰,頗受世界各國海軍人士的重視。
北洋海軍的兩艘鐵甲艦顯示了防禦能力的優勢,厚裝甲無一處被擊穿。戰列艦依然是海軍中不可替代的主力艦。安裝重型火炮的相對小型戰艦在海戰中效用不高。
北洋海軍在大口徑火炮方面占優勢,但射速較低。聯合艦隊各主力艦均裝備了中口徑速射炮,通過速射炮的密集炮火彌補了其大口徑火炮的不足。對19世紀末海軍的武備發展產生重大影響。此役後各國海軍設計的戰艦,均重視提高大口徑火炮的射速,並強化中口徑速射炮的火力。
海戰雙方都針對性選擇了不同的陣型。聯合艦隊採用單縱陣有良好協調性。北洋海軍各艦艦首向敵,因對准不同的軍艦,出現陣形紊亂導致各自為戰的局面。各國海軍得出結論,海戰中最重要的是陣型的整齊與協調;縱陣比橫陣更適合發揚火力。
聯合艦隊在海戰中機動性佔有優勢,第一游擊隊編隊航速達到15海里,海戰中進退自如,始終掌握著選擇進攻目標與時機的主動權。
關於方伯謙的爭論
黃海海戰結束以後,8月24日,濟遠艦管帶方伯謙被以「臨陣退縮,致將船伍牽亂」的罪名斬首。
關於對方伯謙的評價,史界至今仍有爭論。20世紀90年代以來,方伯謙家鄉福建省出現了為方伯謙翻案的熱潮。值得注意的是,福建省以外研究北洋海軍史和甲午戰爭史的學者卻表現出謹慎的沉默,很多著名學者認為以現有的史料,尚不足以翻案。

旅順大屠殺
1894年11月,中日甲午戰爭期間,日軍攻陷旅順,對市內居民連續四天進行殺戮,老弱婦孺無一倖免。屠殺過後全市僅剩三十六人被留下埋葬同胞屍體,估計超過二萬人遇害。死者葬於白玉山東麓的安葬崗,今稱「萬忠墓」。
事件
1894年11月21日,日軍攻佔「東洋第一堡壘」旅順口後,進行滅絕人性的4天3夜大屠殺,短短4天就殺害了市內群眾2萬人,只有埋屍的36人倖免於難。
記錄
當時,許多來自西方的目擊者都記述了慘案的真相。一名英國海員在回憶錄《旅順落難》里寫到:「……斷頭的、腰斬的、穿胸的、破腹的,攪成一團,池糖里的水攪得通紅一片。……一路上那槍聲、哭喊聲交雜著。滿地血肉模糊,殘肢斷體,鋪滿道路。」
英國人艾倫在他的《龍旗翻卷之下》中寫道∶「日軍用刺刀穿透婦女的胸膛,將不滿兩歲的幼兒串起來,故意舉向高空,讓人觀看。」

平壤之戰
1894年9月初,日軍開始向平壤推進,參戰部隊共20000餘人,清軍防禦部隊為12000餘人。日軍至15日完成部署,隨即展開進攻,經過一整日激戰,日軍攻克平壤,清軍拋棄輜重倉惶撤退,撤退途中屢遭日軍伏擊,撤退後又沒有可以依託的防禦支撐點,傷亡慘重,並且造成了駐朝鮮清軍全面潰退的局面,至9月24日,清軍全部退回中國境內。
9月15日平壤之戰與9月16日的黃海海戰一起,成為中日甲午戰爭的轉折點,自此以後,日軍完全掌握了戰場主動權,並開始在中國境內迅速推進。
北洋水師
北洋水師,是中國清朝後期建立的第一支近代海軍艦隊。北洋水師1888年12月17日於山東威海衛劉公島正式成立,在1894年-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爭中全軍覆沒。
目錄
• 1 創建
• 2 編成
• 3 編制
o 3.1 官制
o 3.2 海軍軍銜等級
o 3.3 人員
• 4 參加的主要戰斗
• 5 參見

創建
1874年日本派兵登陸台灣企圖將之占據,清兵以僅有之戰船赴台將之驅逐。事件引起朝野的警惕,清政府於是決定每年撥出四百萬兩作為經費(實際用在購置軍艦款項只為每年一百萬兩),加快建設海軍。大清海軍分為三洋:北洋負責山東及以北之黃海、南洋負責山東以南及長江以外之東海,兩廣負責福建、南海。後來當時之南洋大臣沈葆貞,以四百萬年費同建南、北兩洋艦隊經費分散力量不足。而北洋艦隊負責守衛京師,奏准優先集全力建造。 1875年,命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創設北洋水師。 1875年,李鴻章通過總稅務司赫德在英國訂造4艦炮船,開始清朝海軍向國外購軍艦的歷史。 1879年,向英國訂造巡洋艦揚威、超勇。 由於對在英國定造的軍艦不滿意,1880年,經過反復比較向德國船廠訂造鐵甲艦定遠、鎮遠。 1881年,先後選定在旅順和威海兩地修建海軍基地。 1885年,海軍衙門成立,李鴻章遣駐外公使分別向英國、德國訂造巡洋艦致遠、靖遠與經遠、來遠。 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師正式宣告成立並於同日頒布施行《北洋水師章程》。從此,近代中國正式擁有了一支在當時堪稱世界第六、亞洲第一的海軍艦隊。 1888年以後,艦隊經費大幅減少,多被政府挪置往其他各處,如修建頤和圓工程等等。時而正為海軍技術突飛猛進之時,至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時北洋艦隊已多年未置新艦,部份應進行之更新工程如更換新式火炮亦未能進行。原有的戰艦已開始落伍,無論航速、射速皆落後於日本。
編成

致遠艦
鐵甲船:
• 鐵甲艦:定遠、鎮遠
快船:
• 裝甲巡洋艦:經遠、來遠
• 防護巡洋艦:濟遠、致遠、靖遠
• 碰撞巡洋艦:揚威、超勇
蚊炮船:
• 炮艦:鎮邊、鎮中、鎮東、鎮西、鎮南、鎮北
魚雷艇:
• 左一、左二、左三、右一、右二、右三、福龍、
• 定一、定二、鎮一、鎮二
練船:
• 練習艦:康濟、威遠、敏捷
輔助艦艇:(略)
編制
官制
提督、總兵(分左、右翼)、副將、參將、游擊、都司、守備、千總、把總
艦長稱為管帶
海軍軍銜等級
正都統、副都統、協都統、 正參領、副參領、協參領、 正軍校、副軍校、協軍校、
人員
北洋艦隊各主要戰艦艦長及高級軍官幾乎全為福州船政學堂畢業,並多曾到英國海軍學院留學實習。中層軍官內多有為原留美幼童,被召回國後到福建水師學堂學習海軍後服役。艦隊內一直亦有外國人擔任軍官作技術專家及指導。北洋艦隊的軍官多能操英語,內部指揮命令亦是以英語發號。
北洋水師主要將領有:
• 丁汝昌 -- 水師提督 (自盡)
• 劉步蟾 -- 右翼總兵,定遠號管帶 (自盡)
• 林泰曾 -- 左翼總兵,鎮遠號管帶 (自盡)
• 鄧世昌 -- 中軍中副將,致遠號管帶 (戰死)
• 葉祖圭 -- 中軍右副將,靖遠號管帶 (戰死)
• 方伯謙 -- 中軍左副將,濟遠號管帶 (處死)
• 林永升 -- 左翼左營副將,經遠號管帶 (戰死)
• 邱寶仁 -- 右翼左營副將,來遠號管帶 (革職)
• 黃建勛 -- 左翼右營副將,超遠號管帶 (戰死)
• 林履中 -- 右翼右營副將,楊威號管帶 (戰死)
• 楊用霖 -- 左翼中營游擊,原鎮遠號幫帶,林泰曾自盡後接任管帶 (自盡)
參加的主要戰斗
• 豐島海戰
• 黃海海戰
• 威海衛海戰

李鴻章

李鴻章
出生 1823年2月15日 中國安徽合肥

逝世 1901年11月7日 中國北京

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字子黻、漸甫,號少荃、儀叟,安徽合肥人。中國清朝末期重臣,淮軍創始人和統帥,洋務運動的主要倡導者之一。
目錄
• 1 生平簡介
o 1.1 少年科舉
o 1.2 中年戎馬
o 1.3 壯年封疆
o 1.4 晚年洋務運動
o 1.5 簽訂不平等條約
o 1.6 哀榮
• 2 詩詞
• 3 評價

生平簡介
少年科舉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中進士,選入翰林院任庶吉士。同時,受業曾國藩門下,講求經世之學。三年後翰林院散館,獲留館任編修。
中年戎馬
咸豐三年(1853年)受命回籍辦團練,多次領兵與太平軍作戰。1858年冬,入曾國藩幕府襄辦營務。1860年,統帶淮揚水師。湘軍佔領安慶後,被曾國藩奏薦「才可大用」,命回合肥一帶募勇。同治元年(1862年),編成淮勇五營,曾國藩以上海系「籌餉膏腴之地」,命淮勇乘英國輪船抵滬,自成一軍,稱為淮軍。旋經曾國藩推薦任江蘇巡撫。在掌握地方實權後,在江蘇大力擴軍,採用西方新式槍炮,使淮軍在2年內由6000多人增至六、七萬人,成為清軍中裝備精良、戰鬥力較強的一支地方武裝(後來的淮系軍閥集團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李鴻章到上海後,同外國僱傭軍(後組建為常勝軍)出犯太平軍。1863年和1864年他率淮軍攻陷蘇州、常州等地,和湘軍一起鎮壓了太平天國。保住了即將崩潰的清王朝。被譽為「中興名臣」。
壯年封疆
李鴻章後來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事務大臣,官封文華殿大學士,一等肅毅伯。兵權在握,成為「坐鎮北洋,遙執朝政」,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重臣。大力發展洋務。
晚年洋務運動
執掌北洋水師,創辦江南製造局、天津機器局、北洋艦隊、輪船招商局、電報局、開平礦務局、派遣中國第一批學生留美……等。甲午一役戰敗,北洋艦隊覆沒,李鴻章一語「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何嘗能實在放手辦理?不過勉強塗飾,虛有其表,不揭破猶可敷衍一時。」
簽訂不平等條約
北洋水師在甲午戰爭中被日軍擊敗。李氏授命赴日本春帆樓媾和,交涉期間遇刺負傷,最後訂定「馬關條約」,割讓台灣並賠償二萬萬兩白銀,因此背上賣國罪名,從此閉門謝客。但亦有人認為,依照當時在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強勢主導下的談判情況看來,已經算是損失最少的狀況了。後貶任兩廣總督,八國聯軍後奉命北上收拾殘局,簽訂辛丑條約。簽約後不久去世。據稱去世前俄國公使還逼他在出賣東北的條約上簽字。他已說不出話來,只得默默流淚。
謝世時留下了四千萬兩白銀的巨額財產,民間有「宰相合肥天下瘦」之說。但去世時家產被分,無法確定具體數量。
哀榮
兩宮「哭失聲」,孝欽顯皇後稱贊他是「再造玄黃」之人。贈太傅,晉一等肅毅侯,謚文忠。原籍和立功省建祠。京師 祠由地方官員定期祭祀。清代漢族官員京師建祠僅此一人。
詩詞
有《李文忠公全集》。
評價
李鴻章作為不平等條約的簽訂者,一直被認為是「賣國賊」。近來隨著越來越多的史料出現,這位備受爭議的清末老臣的地位也逐漸獲得一些正面的評價。
曾國藩曾說「李少荃拚命做官,俞蔭甫(俞樾)拚命著書」。李鴻章熱中官場,位極人臣,歷數十年而不衰,顯然得益於他的為官之道。
李鴻章的政敵梁啟超對他的評價是: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
左宗棠對他的評價是:「對中國而言,十個法國將軍,也比不上一個李鴻章壞事」;「李鴻章誤盡蒼生,將落個千古罵名」。
李鴻章自己的作為曾有以下評價:「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何嘗能實在放手辦理,不過勉強塗飾,虛有其表,不揭破尤可敷衍一時。如一間破屋,由裱糊匠東補西貼,居然成一間凈室,明知為紙片糊裱,然究竟不定裡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風雨,打成幾個窟窿,隨時補葺,亦可支吾應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預備何種修葺材料,何種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術能負其責?」

丁汝昌
丁汝昌(1836年11月18日—1895年2月12日),原名先達,字禹廷,也作雨亭,號次章。生於安徽廬江縣。清朝北洋水師提督。
丁汝昌因家境貧窮,只讀過三年私塾,十歲即失學。1854年太平軍攻克廬江,丁汝昌即參加太平軍,1861年安慶被圍困,丁汝昌後隨部投降湘軍,在攻佔安慶中立功,升千總。1862年編入李鴻章統率的淮軍與太平軍作戰,因作戰英勇,被劉銘傳選入銘字營。1864年太平天國敗亡,丁汝昌隨劉銘傳北上與捻軍作戰。1868年,東捻軍失敗,丁汝昌授總兵,加提督銜,賜協勇巴圖魯勇號。1874年清政府決定裁軍,丁汝昌致書劉銘傳抗議上級擬裁自己部屬,劉銘傳大怒欲殺之,丁汝昌得知消息,馳歸故鄉,得免殺身之禍。
1875年李鴻章負責組建海軍,丁汝昌前往投靠。李鴻章考慮丁汝昌與劉銘傳有隙,不宜再回湘軍,決定讓他參與海軍組建事宜。1880年,丁汝昌率林泰曾鄧世昌等官兵赴英國接收「超勇」、「揚威」巡洋艦回國。1882年,朝鮮爆發壬午兵變,丁汝昌率北洋水師艦船開赴朝鮮,擒獲朝鮮太上皇李是應,使日本干涉朝鮮計劃落空,防止了事態進一步惡化,獲奏賞。1888年,北洋海軍正式建軍,丁汝昌任提督。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光緒帝情緒激動,政府所令既要尋戰,又要守口。不懂海軍事務的政府官員不斷攻擊丁汝昌消極避戰,從而達到攻擊李鴻章的目的。9月丁汝昌奉命率北洋水師主力護送陸軍增援朝鮮駐軍,18日返航時在鴨綠江口的大東溝附近海域遭遇日本艦隊,雙方發生黃海海戰。海戰中,丁汝昌在旗艦「定遠」艦飛橋上指揮,被炮火所傷,事先卻因疏忽忘記指定旗艦指揮不靈後何艦繼任,使得北洋水師各自為政。經過5個小時鏖戰,雙方各有損失。
其後丁汝昌受李鴻章之命坐守威海衛。他對陸軍的戰力表示擔心,建議做好炸毀陸路海岸炮台的准備,結果成了「通敵誤國」的罪證,清廷下令將其交刑部治罪。在劉步蟾等將領的通電請願,李鴻章的極力申辯下,清廷命令,待丁汝昌手頭事務結束後,解送刑部。
1895年1月20日日軍在山東半島榮成登陸丁汝昌拒絕日本聯合艦隊司令長官伊東佑亨勸降,隨後,日軍從陸路攻克威海陸上炮台,海陸合圍北洋水師。炸毀旗艦「定遠」,2月11日他服鴉片自殺,終年59歲。北洋水師余部投降,全軍覆沒。光緒下旨「籍沒家產」,不許下葬。直至宣統二年(1910年),經載洵及薩鎮冰等人力爭,清廷為丁汝昌平反昭雪。民國元年(1912年),靈柩始歸葬於安徽無為縣西鄉小雞山梅花地。
頁面分類: 清朝軍事家 | 1836年出生 | 1895年逝世 | 北洋水師

劉銘傳

劉銘傳(1836年9月7日,道光十六年生-1896年1月12日,光緒二十二年逝世),字省三,號大潛山人。安徽合肥西鄉人(今肥西縣),是中國清朝末期的一位將軍和大臣,是淮軍重要將領,台灣省首任巡撫。
劉銘傳出生窮苦,11歲喪父,生活極為艱苦。18歲時放棄讀書,落入江湖,曾一度上山做強盜。1856年他的母親因為受牽連自殺。劉銘傳還鄉做團練。他曾一度想加入太平天國,但沒有這樣做,同時他一開始也反對清政府積極對抗太平天國。1857年劉銘傳拒絕當時合肥知縣的求救而被捕,此後不久又被釋放。從此他投靠李鴻章的淮軍開始加入對太平天國的戰爭。1864年劉銘傳所率部隊攻克常州,俘虜陳坤書,被因此晉升為直隸總督。1867年劉銘傳因對捻軍作戰有首功,被封為一等男爵。
劉銘傳在北京做官時與其他官僚相處不和,因此他辭職或被免職還鄉。他在家鄉進行了一些建設工程(如創辦肥西書院等),修祖祠。
1884年中國與法國因越南的戰爭爆發,而使得劉銘傳被清廷重新啟用派往台灣。劉銘傳在台灣時多次擊敗法軍登台的計劃,在滬尾大捷中最終使法軍放棄了登台的計劃。1885年清廷將台灣從福建分離出來建立台灣省,劉銘傳任巡撫。到1891年為止劉銘傳在台灣設立防禦措施,整理軍備,同時也在台灣開發和建立了許多基礎設施,他督台期間台灣的第一條鐵路開通,台灣與福建之間的第一條電纜被鋪設,此外他還建立了電報局、煤務局、鐵路局等一系列管理機構。為台灣近代化的先驅。但是劉銘傳的新政並沒有考慮到官吏的廉潔以及台灣本身財政負擔的問題,導致台灣省財政負擔大幅增加,官員貪污頻繁,以及人民的反抗。1889年彰化就曾經因為清田賦問題而爆發「公道大王」施九緞的叛亂。
1891年劉銘傳告老還鄉,由邵友濂接任。1896年底病逝於故鄉。著作有《劉壯肅公奏議》、《大潛山房詩稿》。
前任:
劉銘傳(福建省巡撫) 台灣省巡撫
1885-1891 繼任:
沈應奎(以台灣布政使代巡撫)

鄧世昌

鄧世昌(1849年-1894年),原名永昌,字正卿,祖籍廣東番禺,中國近代著名海軍將領,被稱為民族英雄。

⑷ 甲午風雲。的歷史事件。原因。經過。。結果影響

甲午戰爭的原因經過及結果:

原因

日本侵略中國是蓄謀已久、准備充分的。1867年,明治天皇睦仁登基伊始,即在《天皇御筆信》中宣稱「開拓萬里波濤,宣布國威於四方」,蓄意向海外擴張。1871年,近代中日兩國簽訂了第一個條約《中日修好條規》。

第一款:「嗣後大清國、大日本國倍敦和誼,與天壤無窮。即兩國所屬邦土,亦各以禮相待,不可稍有侵越,俾獲永久安全。」 這是一個平等的條約。但日本並沒有遵守這一條約,而是積極向中國擴張。1872年,日本開始侵略中國附屬國琉球,准備以琉球為跳板進攻台灣。

並迫使清廷承認日軍侵台是「保民義舉」(即間接承認琉球人是日本屬民),從台灣撤軍。由於清廷的軟弱無能,日本於1879年完全並吞了琉球王國,改設為沖繩縣。

經過:

在此階段中,戰爭是在朝鮮半島及黃海北部進行,陸戰主要是平壤戰役,海戰主要是黃海海戰。1894年7月下旬,中日兩軍在朝鮮境內開戰。清軍在豐島海面被日軍偷襲之後,很快被在陸上的成歡驛的日軍偷襲(成歡之戰),由於朝鮮政府已被日本控制。

葉志超、聶士成等部駐牙山的清軍被迫繞道漢城,北撤到朝鮮北部重鎮、平安道首府-平壤。毅軍以分統太原鎮總兵馬玉昆率五營一隊,與河州鎮總兵衛汝貴盛軍以及奉天的奉字練軍、盛字練軍一起,構成了四大軍29營,13526人,於8月先期入朝,在平壤與從牙山退回的葉志超、聶士成部匯合,朝廷命葉志超為駐平壤各軍總統。

結果:

議和締約

10月初,奕欣親自出面,請求英國聯合美國和俄國共同調停中日戰爭。由於美、德、俄三國各有各的打算,英國於10月6日提出的調停建議沒有獲得任何結果。

11月初,日軍侵入遼東,將戰火燒入中國。清政府十分恐慌其「龍興之地」遭到兵燹之災,又轉請美國駐華公使田貝出面調停。這時,美國政府認為對清政府進行訛詐的時機已到,表示願意居間 「調停」。

由於急於求和,李鴻章在恭親王同意下派遣了一個德國人,即擔任天津稅務司的德璀琳作為自己的代表到日本去探商議和的條件。但日本拒絕和他談判,同時又通過美國人要求清政府派出 「具有正式資格的全權委員」。

當時旅順已失守,慈禧皇太後害怕日軍進犯京津,便不顧光緒皇帝等人的反對,先指使奕欣委託田貝秘密向日本疏通,後於1895年1月14日正式派戶部侍郎張蔭桓、湖南巡撫邵友濂為全權大臣,並聘美國國務卿科士達為顧問,赴日求和,當時日本正在猛攻威海衛。

由於軍事上的勝利,日本覺得使清政府無條件投降的機會還未到來,因此借口「全權不足」,將清政府的這兩位求和代表侮辱一番,驅逐回國。

日本擔心造成第三國干涉的借口,自動宣布承諾休戰,30日雙方簽訂休戰條約,休戰期21天,休戰范圍限於奉天、直隸、山東各地。此時日軍已襲占澎湖,造成威脅台灣之勢,停戰把這個地區除外,保持了日本在這里的軍事壓力。

4月14日,清政府電令李鴻章遵旨定約。4月17日,李鴻章代表清政府與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4)甲午年發生的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甲午戰爭的危害:

中國

甲午戰爭失敗標志著清朝歷時三十餘年的洋務運動的失敗,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為烏有,打破了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對民族復興的追求。割地賠款,主權淪喪,便利列強對出資本,掀起瓜分狂潮,標志著列強侵華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中國的國際地位急劇下降。

甲午戰爭直接導致中國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運動高漲,資產階級掀起了維新變法運動和民主革命運動,中國人民自發反抗侵略的斗爭高漲,如義和團運動。

遠東

日本得到巨額賠款和台灣等戰略要地,不僅促進了本國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而且便利了日本對遠東地區的進一步侵略擴張,使日本一躍成為亞洲唯一的新興資本主義強國。另外,日本為了對抗俄國,湔雪三國干涉之恥,一方面提出「卧薪嘗膽」的口號,重新開啟十年擴軍計劃。

另一方面促成了「英日同盟」的形成,開始了東亞地區新一輪的爭霸。甲午戰爭標志著中朝之間上千年的宗藩關系正式終結,朝鮮名義上獲得了獨立,實際上卻被日本控制。之後俄國勢力進入朝鮮,日本和俄國在朝鮮的爭奪日趨激烈,最終引發了1904年日俄戰爭。

對遠東局勢來說,《馬關條約》掀起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加劇了帝國主義列強在遠東的爭奪,三國干涉還遼事件明顯地反映了列強在侵華問題上既相互勾結又相互爭斗。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甲午戰爭

⑸ 甲午大敗指的是什麼歷史事件

中日甲午戰爭為19世紀末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按中國干支紀年,戰爭爆發的1894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日本稱日清戰爭,西方國家稱第一次中日戰爭/Sino-JapaneseWar)。
甲午戰爭以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7月25日豐島海戰的爆發為開端,至1895年4月17日《馬關條約》簽字結束。這場戰爭以中國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告終。中國清朝政府迫於日本軍國主義的軍事壓力,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馬關條約》。
甲午戰爭的結果給中華民族帶來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則使日本國力更為強大,得以躋身列強。

⑹ 我國是否每隔60年就一個甲午年,歷史上每個甲午年都發生過什麼大事或者出現什麼大人物

甲午年:
34年
94年
154年
214年
274年
334年
394年
454年
514年
574年
634年
694年
754年
814年
874年
934年
994年
1054年
1114年
1174年
1234年
1294年
1354年
1414年
1474年
1534年
1594年
1654年
1714年
1774年
1834年
1894年
1954年
2014年
最著名的是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

閱讀全文

與甲午年發生的歷史事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