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浙州省杭州市歷史博物館

浙州省杭州市歷史博物館

發布時間:2021-03-04 12:14:19

『壹』 請問各位大蝦,有沒有人知道哪裡可以找到杭州歷史建築的分布圖,我之前好像看到過的,但是現在找不到了。

1)文明源頭 良渚文化
杭州北郊良渚鎮,人類文明的源頭之一。「良渚文化」在這里發生,延續了5000多年文脈。
良渚文化是我國長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是銅石並用時代文化,因發現於浙江餘杭良渚鎮而得名,距今約5250~4150年,在1936年被發現,經半個多世紀的考古調查和發掘,初步查明遺址分布於太湖地區。在杭州市餘杭區良渚、安溪、瓶窯三個鎮地域內,分布著以莫角山遺址為核心的50餘處 良渚文化遺址,有村落、墓地、祭壇等各種遺存,內涵豐富,范圍廣闊,遺址密集。八十年代以來,反山、瑤山、匯觀山等高台 土冢與祭壇遺址相復合。
現有良渚文化博物館(規劃將要建設國家公園),從博物館陳列的史料以及考古發掘的大量文物,為古都譜寫的5000多年神韻,璀璨奪目,堪稱中華文明瑰寶。
(2)道骨仙風 抱朴道院
抱朴道院位於杭州的西湖北岸,有一座名曰葛嶺的小山的半山腰,亦稱葛仙庵抱朴廬,舊名先後有福地院、涵青精舍、涵青道院、玉清宮,相傳為晉代著名煉丹家葛洪設爐煉丹修煉之所,有「瑤台仙境」之稱。葛嶺抱朴道院與黃龍、玉皇合稱「西湖三大道院」。
抱朴道院始建於晉,南宋時曾被宰相賈似道據為別墅,元代毀於兵火,明清至今多次重修重建。杭州市道教協會從2001年6月開始,主持修復道院殿宇、神像雕塑。2003年1月11日上午,抱朴道院修復竣工,舉行神像開光儀式,正式向遊人開放。
抱朴廬舊址:
抱朴,是道教教義,即保守本真,不為物慾所誘惑,不為世事困擾,所謂「人行道歸朴」。葛洪自號抱朴子,並以名其書,作有《抱朴子》七十卷。從葛嶺山麓赭黃色穹門入口,拾級經流丹閣,至山腰四角方亭,一路古柏蔥郁,清泉低吟,岩上有「人間福地」、「不亞蓬瀛」等題刻。再從滌心池拾階而上,便到抱朴廬舊址。
現在的抱朴道院:
現在抱朴道院有正殿——葛仙殿,東側為半閑草堂,另側為紅梅閣、抱朴廬,還有煉丹古井、煉丹台、葛仙庵碑等古跡。現為杭州道教協會所在。
(3)胥丘東起最高樓—鼓樓
鼓樓位於吳山東麓、中山路與望江路相關處,舊名朝天門,鼓樓只是它的俗稱。
據史料記載,朝天門為吳越王錢氏所建。「規石為門,上架危樓,樓基疊石,高四仞有四尺,東西五十六步,南北半之。中為通道,橫架交梁,承以藻井,牙柱壁立三十有四,東西閱門對辟,名曰武台,夷敞可容兵士百許。武台左右北轉,登石級兩曲,達於樓上。樓上高六仞有四尺,邊基而會,十有一仞,貯鼓鍾以司漏刻。」古時之一仞合今之七尺或八尺,朝天門總高十一仞,在當時確實可以對周邊的一切建築物「一覽眾山小」。明田汝成《西湖游覽志》收錄的詩詞中如「城上高樓接太霞」(趙子昂)、「胥丘東起最高樓」(高得)等句,絕非虛誇之辭。既可藏兵又貯鍾樓,朝天門在當時起到了城防和報時的雙重作用,故有「鼓樓」之稱。
南宋時仍稱朝天門,御街(又稱天街,今中山路)從其下過。元大德三年(1299)改稱「拱北樓」,明洪武八年(1375)改「來遠樓」,不久又更名「鎮海樓」,有匾,篆書「吳山偉觀」四字。成化十年(1474)毀於火,總督浙江軍務胡宗憲再次重修,其幕士徐渭(字文長)為之作《重修鎮海樓記》。清初又毀,康熙二十五年(1686)再建。光緒年間(1875—1908)又整修。清時,鎮海樓與鎮東樓(今通江橋東)、雄鎮樓(今上倉橋東)同稱「省城大觀」。
1970年,鼓樓因道路擴建而拆除。令人們感到欣慰的是,在「建經濟強市,創文化名城」的歷史進程中,鼓樓的復建終於被提上了議事日程。2001年月8月,復建工程正式啟動。僅僅一年之後,巍巍鼓樓的雄姿已再次屹立在秀麗的吳麓。在完成細部裝修和周邊景觀布置之後,從人們視野中消失了32年之久的鼓樓,已於2002年10月西湖博覽會期間向市民和中外遊客開放。
(4)杭州最著名的回族歷史古跡
杭州市回族公墓位於浙江杭州清波門南宋聚景園舊址。史又稱回回墳、丁氏壠、番回冢墓、南園回教公墳,是杭州市最著名的回族歷史古跡。宋代末年。該地被中西亞東來穆斯林選為殯葬之地。元以後墓廬日增,佔地近7萬平方米。據原存大量阿拉伯文、波斯文及漢文墓碑記載,歷史上有諸多和卓、王子、長者等高層人士殯葬於此。著名回族文學家丁鶴年及其家人亦多葬於此。1953年擴建西湖風景區時,該墓園遷移至山地回族公墓。
(5)名剎古寺 仙靈所隱
杭州靈隱寺始建於東晉咸和三年(公元328年),至今已有一千六百餘年的歷史,又名雲林寺,為杭州最早的名剎。靈隱寺地處杭州西湖以西,背靠北高峰,面朝飛來峰,兩峰挾峙,林木聳秀,深山古寺,雲煙萬狀。開山祖為西印度僧人慧理和尚,他在東晉咸和初,由中原雲游入浙,至武林(即今杭州)見有一峰而嘆曰:「此乃中天竺國靈鷲山一小嶺,不知何代飛來?佛在世日,多為仙靈所隱」,遂於峰前建寺,名曰靈隱。
五代時吳越國王錢叔崇信佛教,廣建寺宇,當時靈隱寺規模宏大,僧眾三千,成為江南名剎。大雄寶殿前的石塔,天王殿前的石經幢均是五代十國吳越時的遺物。靈隱寺珍藏的佛教文物,有古代貝葉寫經,東魏鎦金佛像,明董其昌寫本《金剛經》,清雍正木刻龍藏等等,都是珍貴的寶物。全寺建築中軸線上依次為天王殿、大雄寶殿和葯師殿。
(6)伊斯蘭教的東方聖地—鳳凰寺
鳳凰寺位於中山中路,是我國伊斯蘭教四大古寺(另三處為:揚州的仙鶴寺、泉州的麒麟寺和廣州的獅子寺)之一,在阿拉伯國家中也享有盛譽。鳳凰寺即清真寺,創建於唐代,以其形似鳳凰,故名。宋代毀於火。元時,來自西域的大師阿老丁慨然捐資重修。最近一次修建是在1953年。寺宇宏大壯麗,煥然一新。寺內大殿是最古老的建築。正殿沒有梁架。殿頂上起攢尖頂三座是宋代的遺物。中間一座上刻《可蘭經》文,相傳是明景泰二年(1451)重修時設置的。寺內還保存有阿老丁墓碑等阿拉伯文碑刻。遠在五代,杭州與阿拉伯國家就有友好往來。如今,這里是杭州伊斯蘭教的禮拜中心。
(7)屹屹白塔 故宮遺夢
自南宋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定都杭州,至紹興二十八年(1158年),南宋王朝在鳳凰山築紫禁城,周長4.5公里。又築外城高6.7米,闊3.3米,城門13座。紫禁城內建起大殿13座,氣勢恢宏。南宋德佑二年(公元1276年),元兵攻入杭州,南宋亡。次年,因民宅失火延及,紫禁城內所有宮殿焚燒殆盡。只有白塔橋邊的白(石)塔依然屹立。從白塔眺望鳳凰山南宋故宮遺址,一片蔥綠,通向御苑的古道石級直達鳳凰山巔。
(8)一劍霜寒十四州——錢王陵
錢王陵,是杭州城締造者、「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奠基者——吳越國王錢鏐的墓地,是全國重點保護單位,是浙江省保存完好的王陵,是杭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
錢鏐(公元852-932),字具美,浙江臨安人。他出身平民,在唐末五代中原擾攘之際,割據一方,建立創立吳越國,為當時十國之一,北起蘇州、浙江全境、南至福州,史稱「一劍霜寒十四州」。吳越國定都杭州。他推行了「善事中國」、「保境安民」的基本國策,使老百姓安居樂業,發展生產,吳越國成了富甲天下的經濟強國,同時也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太平興國三年(978),其孫弘俶舉旗歸宋,納土國除,共統治兩浙八十餘年。
錢王陵坐落在浙江臨安市錦城太廟山,海拔92m,距杭州市38公里。墓背靠太廟山,左右列距青龍白虎兩砂,與功臣山遙遙相對,陵區內築有牌坊、錢王祠、州祠、凌煙安國樓等景點。到處是蒼翠的松柏、凄迷的芳草,登上安國樓,青山綠水秀麗美景盡收眼底。
(9)精忠報國瀝肝膽—岳王廟
岳王廟位於西湖西北角,北山路西段北側,始建於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年),明景泰年間改稱「忠烈廟」,經歷了元、明、清、民國時興時廢, 代代相傳一直何存到現在。殿內塑有岳飛彩像,其上有岳飛草書:「還我河山」巨匾。大殿右首是岳飛墓,系塊石圍砌, 墓碑刻有「宋岳鄂王墓」字樣。旁有其子岳雲墓。墓道兩側有明代刻存的文武俑、石馬、石虎和石羊; 墓道階下有秦檜、王氏、萬俟咼、張俊四跪像。 墓道前方照壁上,有明人洪珠所書「精忠報國」四個大字。古柏森森,庄嚴肅穆。一九六一年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岳飛是南宋初抗擊金兵的主要將領, 但被秦檜、張俊等人以「莫須有」罪名誣陷為反叛朝廷,陷害至死。岳飛遇害前在供狀上寫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個大字。 岳飛遇害後,獄卒隗順冒著生命危險,背負岳飛遺體,越過城牆,草草地葬於九曲叢祠旁。2l年後宋孝宗下令給岳飛昭雪, 並以五百貫高價懸賞求索岳飛遺體,用隆重的儀式遷葬於棲霞嶺下,就是現在岳墳的所在地。嘉泰四年(1204年) 即岳飛死後63年朝廷追封為鄂王。
(10)西湖石窟 摩崖石刻
杭城三面環山,山石崢嶸,古木參天,藤蔓遍布,風景清幽,山間溪水滋潤茂林修竹,更顯神秘,有著優越的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隨著唐代佛教盛行,在西湖四周起伏的群山之中,給後人留下眾多的反映出當時古人高超精湛技藝的摩崖石刻藝術。杭城古時曾有吳越國和南宋二朝建都,因此除極少的唐代石刻遺跡外,大都是五代、宋、元時期的摩崖石刻遺存,而這些也大都集中在西湖的四周,因此也稱「西湖石窟」。
目前杭城有名的造像約有19處,其中較為集中的有靈隱禪寺前的飛來峰造像,規模最大的約有400餘尊(其中一部分已風化剝落)、慈雲嶺造像、石屋洞造像、煙霞洞造像、仁王講寺造像、寶成寺造像、聖果寺造像、天龍寺造像、通玄觀造像等,另外鳳凰山、寶石山、紫陽山、南高峰等均有分布。在這些石刻造像中,主要有刻於崖壁上暴露在外和刻於洞窟之內兩種,同時又有造像和文字兩種形式

『貳』 杭州歷史古跡

(1)文明源頭 良渚文化
杭州北郊良渚鎮,人類文明的源頭之一。「良渚文化」在這里發生,延續了5000多年文脈。
良渚文化是我國長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是銅石並用時代文化,因發現於浙江餘杭良渚鎮而得名,距今約5250~4150年,在1936年被發現,經半個多世紀的考古調查和發掘,初步查明遺址分布於太湖地區。在杭州市餘杭區良渚、安溪、瓶窯三個鎮地域內,分布著以莫角山遺址為核心的50餘處 良渚文化遺址,有村落、墓地、祭壇等各種遺存,內涵豐富,范圍廣闊,遺址密集。八十年代以來,反山、瑤山、匯觀山等高台 土冢與祭壇遺址相復合。
現有良渚文化博物館(規劃將要建設國家公園),從博物館陳列的史料以及考古發掘的大量文物,為古都譜寫的5000多年神韻,璀璨奪目,堪稱中華文明瑰寶。
(2)道骨仙風 抱朴道院
抱朴道院位於杭州的西湖北岸,有一座名曰葛嶺的小山的半山腰,亦稱葛仙庵抱朴廬,舊名先後有福地院、涵青精舍、涵青道院、玉清宮,相傳為晉代著名煉丹家葛洪設爐煉丹修煉之所,有「瑤台仙境」之稱。葛嶺抱朴道院與黃龍、玉皇合稱「西湖三大道院」。
抱朴道院始建於晉,南宋時曾被宰相賈似道據為別墅,元代毀於兵火,明清至今多次重修重建。杭州市道教協會從2001年6月開始,主持修復道院殿宇、神像雕塑。2003年1月11日上午,抱朴道院修復竣工,舉行神像開光儀式,正式向遊人開放。
抱朴廬舊址:
抱朴,是道教教義,即保守本真,不為物慾所誘惑,不為世事困擾,所謂「人行道歸朴」。葛洪自號抱朴子,並以名其書,作有《抱朴子》七十卷。從葛嶺山麓赭黃色穹門入口,拾級經流丹閣,至山腰四角方亭,一路古柏蔥郁,清泉低吟,岩上有「人間福地」、「不亞蓬瀛」等題刻。再從滌心池拾階而上,便到抱朴廬舊址。
現在的抱朴道院:
現在抱朴道院有正殿——葛仙殿,東側為半閑草堂,另側為紅梅閣、抱朴廬,還有煉丹古井、煉丹台、葛仙庵碑等古跡。現為杭州道教協會所在。
(3)胥丘東起最高樓—鼓樓
鼓樓位於吳山東麓、中山路與望江路相關處,舊名朝天門,鼓樓只是它的俗稱。
據史料記載,朝天門為吳越王錢氏所建。「規石為門,上架危樓,樓基疊石,高四仞有四尺,東西五十六步,南北半之。中為通道,橫架交梁,承以藻井,牙柱壁立三十有四,東西閱門對辟,名曰武台,夷敞可容兵士百許。武台左右北轉,登石級兩曲,達於樓上。樓上高六仞有四尺,邊基而會,十有一仞,貯鼓鍾以司漏刻。」古時之一仞合今之七尺或八尺,朝天門總高十一仞,在當時確實可以對周邊的一切建築物「一覽眾山小」。明田汝成《西湖游覽志》收錄的詩詞中如「城上高樓接太霞」(趙子昂)、「胥丘東起最高樓」(高得)等句,絕非虛誇之辭。既可藏兵又貯鍾樓,朝天門在當時起到了城防和報時的雙重作用,故有「鼓樓」之稱。
南宋時仍稱朝天門,御街(又稱天街,今中山路)從其下過。元大德三年(1299)改稱「拱北樓」,明洪武八年(1375)改「來遠樓」,不久又更名「鎮海樓」,有匾,篆書「吳山偉觀」四字。成化十年(1474)毀於火,總督浙江軍務胡宗憲再次重修,其幕士徐渭(字文長)為之作《重修鎮海樓記》。清初又毀,康熙二十五年(1686)再建。光緒年間(1875—1908)又整修。清時,鎮海樓與鎮東樓(今通江橋東)、雄鎮樓(今上倉橋東)同稱「省城大觀」。
1970年,鼓樓因道路擴建而拆除。令人們感到欣慰的是,在「建經濟強市,創文化名城」的歷史進程中,鼓樓的復建終於被提上了議事日程。2001年月8月,復建工程正式啟動。僅僅一年之後,巍巍鼓樓的雄姿已再次屹立在秀麗的吳麓。在完成細部裝修和周邊景觀布置之後,從人們視野中消失了32年之久的鼓樓,已於2002年10月西湖博覽會期間向市民和中外遊客開放。
(4)杭州最著名的回族歷史古跡
杭州市回族公墓位於浙江杭州清波門南宋聚景園舊址。史又稱回回墳、丁氏壠、番回冢墓、南園回教公墳,是杭州市最著名的回族歷史古跡。宋代末年。該地被中西亞東來穆斯林選為殯葬之地。元以後墓廬日增,佔地近7萬平方米。據原存大量阿拉伯文、波斯文及漢文墓碑記載,歷史上有諸多和卓、王子、長者等高層人士殯葬於此。著名回族文學家丁鶴年及其家人亦多葬於此。1953年擴建西湖風景區時,該墓園遷移至山地回族公墓。
(5)名剎古寺 仙靈所隱
杭州靈隱寺始建於東晉咸和三年(公元328年),至今已有一千六百餘年的歷史,又名雲林寺,為杭州最早的名剎。靈隱寺地處杭州西湖以西,背靠北高峰,面朝飛來峰,兩峰挾峙,林木聳秀,深山古寺,雲煙萬狀。開山祖為西印度僧人慧理和尚,他在東晉咸和初,由中原雲游入浙,至武林(即今杭州)見有一峰而嘆曰:「此乃中天竺國靈鷲山一小嶺,不知何代飛來?佛在世日,多為仙靈所隱」,遂於峰前建寺,名曰靈隱。
五代時吳越國王錢叔崇信佛教,廣建寺宇,當時靈隱寺規模宏大,僧眾三千,成為江南名剎。大雄寶殿前的石塔,天王殿前的石經幢均是五代十國吳越時的遺物。靈隱寺珍藏的佛教文物,有古代貝葉寫經,東魏鎦金佛像,明董其昌寫本《金剛經》,清雍正木刻龍藏等等,都是珍貴的寶物。全寺建築中軸線上依次為天王殿、大雄寶殿和葯師殿。
(6)伊斯蘭教的東方聖地—鳳凰寺
鳳凰寺位於中山中路,是我國伊斯蘭教四大古寺(另三處為:揚州的仙鶴寺、泉州的麒麟寺和廣州的獅子寺)之一,在阿拉伯國家中也享有盛譽。鳳凰寺即清真寺,創建於唐代,以其形似鳳凰,故名。宋代毀於火。元時,來自西域的大師阿老丁慨然捐資重修。最近一次修建是在1953年。寺宇宏大壯麗,煥然一新。寺內大殿是最古老的建築。正殿沒有梁架。殿頂上起攢尖頂三座是宋代的遺物。中間一座上刻《可蘭經》文,相傳是明景泰二年(1451)重修時設置的。寺內還保存有阿老丁墓碑等阿拉伯文碑刻。遠在五代,杭州與阿拉伯國家就有友好往來。如今,這里是杭州伊斯蘭教的禮拜中心。
(7)屹屹白塔 故宮遺夢
自南宋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定都杭州,至紹興二十八年(1158年),南宋王朝在鳳凰山築紫禁城,周長4.5公里。又築外城高6.7米,闊3.3米,城門13座。紫禁城內建起大殿13座,氣勢恢宏。南宋德佑二年(公元1276年),元兵攻入杭州,南宋亡。次年,因民宅失火延及,紫禁城內所有宮殿焚燒殆盡。只有白塔橋邊的白(石)塔依然屹立。從白塔眺望鳳凰山南宋故宮遺址,一片蔥綠,通向御苑的古道石級直達鳳凰山巔。
(8)一劍霜寒十四州——錢王陵
錢王陵,是杭州城締造者、「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奠基者——吳越國王錢鏐的墓地,是全國重點保護單位,是浙江省保存完好的王陵,是杭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
錢鏐(公元852-932),字具美,浙江臨安人。他出身平民,在唐末五代中原擾攘之際,割據一方,建立創立吳越國,為當時十國之一,北起蘇州、浙江全境、南至福州,史稱「一劍霜寒十四州」。吳越國定都杭州。他推行了「善事中國」、「保境安民」的基本國策,使老百姓安居樂業,發展生產,吳越國成了富甲天下的經濟強國,同時也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太平興國三年(978),其孫弘俶舉旗歸宋,納土國除,共統治兩浙八十餘年。
錢王陵坐落在浙江臨安市錦城太廟山,海拔92m,距杭州市38公里。墓背靠太廟山,左右列距青龍白虎兩砂,與功臣山遙遙相對,陵區內築有牌坊、錢王祠、州祠、凌煙安國樓等景點。到處是蒼翠的松柏、凄迷的芳草,登上安國樓,青山綠水秀麗美景盡收眼底。
(9)精忠報國瀝肝膽—岳王廟
岳王廟位於西湖西北角,北山路西段北側,始建於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年),明景泰年間改稱「忠烈廟」,經歷了元、明、清、民國時興時廢, 代代相傳一直何存到現在。殿內塑有岳飛彩像,其上有岳飛草書:「還我河山」巨匾。大殿右首是岳飛墓,系塊石圍砌, 墓碑刻有「宋岳鄂王墓」字樣。旁有其子岳雲墓。墓道兩側有明代刻存的文武俑、石馬、石虎和石羊; 墓道階下有秦檜、王氏、萬俟咼、張俊四跪像。 墓道前方照壁上,有明人洪珠所書「精忠報國」四個大字。古柏森森,庄嚴肅穆。一九六一年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岳飛是南宋初抗擊金兵的主要將領, 但被秦檜、張俊等人以「莫須有」罪名誣陷為反叛朝廷,陷害至死。岳飛遇害前在供狀上寫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個大字。 岳飛遇害後,獄卒隗順冒著生命危險,背負岳飛遺體,越過城牆,草草地葬於九曲叢祠旁。2l年後宋孝宗下令給岳飛昭雪, 並以五百貫高價懸賞求索岳飛遺體,用隆重的儀式遷葬於棲霞嶺下,就是現在岳墳的所在地。嘉泰四年(1204年) 即岳飛死後63年朝廷追封為鄂王。
(10)西湖石窟 摩崖石刻
杭城三面環山,山石崢嶸,古木參天,藤蔓遍布,風景清幽,山間溪水滋潤茂林修竹,更顯神秘,有著優越的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隨著唐代佛教盛行,在西湖四周起伏的群山之中,給後人留下眾多的反映出當時古人高超精湛技藝的摩崖石刻藝術。杭城古時曾有吳越國和南宋二朝建都,因此除極少的唐代石刻遺跡外,大都是五代、宋、元時期的摩崖石刻遺存,而這些也大都集中在西湖的四周,因此也稱「西湖石窟」。
目前杭城有名的造像約有19處,其中較為集中的有靈隱禪寺前的飛來峰造像,規模最大的約有400餘尊(其中一部分已風化剝落)、慈雲嶺造像、石屋洞造像、煙霞洞造像、仁王講寺造像、寶成寺造像、聖果寺造像、天龍寺造像、通玄觀造像等,另外鳳凰山、寶石山、紫陽山、南高峰等均有分布。在這些石刻造像中,主要有刻於崖壁上暴露在外和刻於洞窟之內兩種,同時又有造像和文字兩種形式。

『叄』 浙江省有哪些博物館

序號

博物館名稱

性質

地址

1

中國財稅博物館

行業

杭州市吳山廣場28號

2

中國水利博物館

行業

杭州市蕭山區水博大道一號

3

浙江省博物館

文物

杭州市西湖區孤山路25號

4

浙江自然博物館

文物

杭州下城區西湖文化廣場6號

5

中國絲綢博物館

文物

杭州市西湖區玉皇山路73-1號

杭州市

6

杭州博物館

文物

杭州上城區糧道山18號

7

中國茶葉博物館

文物

杭州市龍井路88號

8

杭州南宋官窯博物館

文物

杭州市上城區南復路60號

9

杭州名人紀念館

文物

杭州市南山路2-1號

10

杭州西湖博物館(西湖學研究院、杭州風景名勝區檔案館

文物

杭州市上城區南山路89號

11

韓美林藝術館

文物

杭州市西湖區桃源嶺3號

12

馬一浮紀念館

文物

杭州市西湖區楊公堤10號花港公園蔣庄內

13

杭州南宋遺址陳列館

文物

杭州市上城區中山南路99號

14

杭州孔廟

文物

杭州市上城區府學巷8號

15

杭州李叔同紀念館

文物

杭州市虎跑路39號(虎跑公園內)

16

浙江辛亥革命紀念館

文物

杭州市龍井路南天竺

17

岳飛紀念館

文物

杭州市北山路80號

18

俞曲園紀念館

文物

杭州孤山路32號

19

連橫紀念館

文物

杭州市葛嶺路17號

20

良渚博物院

文物

杭州餘杭區良渚街道美麗洲路1號

21

杭州市蕭山區博物館

文物

杭州市蕭山區北干山南路651號

22

杭州市蕭山跨湖橋遺址博物館

文物

杭州市蕭山區城廂街道湘湖路978號

23

杭州市餘杭博物館

文物

杭州市餘杭區臨平南苑街95號

24

杭州市餘杭區章太炎故居管理所

文物

杭州市餘杭區倉前街道倉前塘路59號

25

桐廬博物館

文物

桐廬縣城南街道學聖路646號

26

葉淺予藝術館

文物

桐廬縣城南街道大奇山路519號

27

中國印學博物館

行業

杭州市西湖區孤山後山路10號

28

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杭州中國刀剪劍、扇業、傘業博物館)

行業

杭州市小河路450號、336號、334號

29

中國濕地博物館

行業

杭州市西湖區天目山路402號

30

浙江革命烈士紀念館

行業

杭州市上城區萬松嶺路100—1號

31

杭州京杭大運河博物館

行業

杭州市拱墅區運河文化廣場1號

32

錢塘江大橋紀念館

行業

杭州市之江路6號

33

大韓民國臨時政府杭州舊址紀念館

行業

杭州市上城區長生路55號

34

龔自珍紀念館

行業

杭州市上城區馬坡巷16號

35

杭州西湖博覽會博物館

行業

杭州市北山路41-42號

36

潘天壽紀念館

行業

杭州南山路212號

37

杭州胡慶余堂中葯博物館

民辦

杭州上城區大井巷95號

38

杭州東方圓木博物館

民辦

杭州市江干區五堡二區159號

39

杭州土火齋古陶瓷博物館

民辦

杭州市江干區杭海路1191號

40

浙江朱炳仁銅雕藝術博物館

民辦

杭州市上城區河坊街221號

41

馬寅初紀念館

民辦

杭州市下城區慶春路210號

42

杭州世界錢幣博物館

民辦

杭州市上城區河坊街178號

43

杭州都錦生織錦博物館

民辦

杭州市下城區鳳起路519號

44

杭州高氏照相機博物館

民辦

杭州市米市巷12-302.303 / 拱北永和坊七幢一樓

45

杭州神博農家博物苑

民辦

杭州市蕭山區寧圍鎮順壩402號

46

杭州華夏紫砂博物館

民辦

杭州市上城區長生路58號

47

杭州市梅家塢周總理紀念室

民辦

杭州市梅家塢211號

48

杭州眼鏡博物館

民辦

杭州市延安路238號大光明眼鏡五樓

49

杭州市蕭山區湘湖吳越古文化博物館

民辦

杭州市蕭山區文化路104號

50

杭州南宋錢幣博物館

民辦

杭州市上城區醬園弄12號

寧波市

51

天一閣博物館

文物

寧波市天一街10號

52

寧波博物館

文物

寧波市鄞州區首南中路1000號

53

寧波幫博物館

文物

寧波市鎮海區庄市街道思源路255號

54

寧波保國寺古建築博物館

文物

寧波市江北區洪塘街道保國寺內

55

寧波服裝博物館

文物

寧波市鄞州區下應街道灣底村西江古村

56

浙海關舊址博物館

文物

寧波市江北區中馬路542號

57

鼠疫場遺址紀念館

文物

寧波市海曙區江廈街道華樓街5號

58

浙東海事民俗博物館

文物

寧波市江東北路156號

59

北侖博物館

文物

寧波市北侖區新碶街道中河路37號

60

它山堰水利陳列館

文物

寧波市鄞州區鄞江鎮它山堰村王元暐路

61

餘姚博物館

文物

餘姚市龍泉山西麓廣場

62

餘姚市河姆渡遺址博物館

文物

餘姚市河姆渡鎮蘆山寺村

63

慈溪市博物館

文物

慈溪市寺山路352號

64

浙東革命根據地紀念館

文物

餘姚市梁弄鎮橫坎頭村

65

奉化市溪口博物館

文物

寧波市奉化市溪口鎮武嶺西路159號

66

奉化市歷史文物陳列館

文物

奉化市體育場路56號

67

張蒼水紀念館

文物

寧波市海曙區蒼水街194號

68

潘天壽故居

文物

寧海縣冠庄建設村

69

王錫桐起義遺址

文物

寧海縣桃源南路22號

70

鎮海口海防歷史紀念館

行業

寧波市鎮海區沿江東路198號

71

鄞州革命烈士紀念館

行業

寧波市鄞州區章水鎮振興中路66號

72

王康樂藝術館

行業

奉化市溪口鎮溪南

73

寧波市鄞州濱海博物館

行業

寧波市鄞州經濟開發區合興路188號

74

沙孟海書學院

行業

寧波市鄞州區東錢湖錢湖東路99號

75

象山縣革命烈士紀念館

行業

象山縣丹城丹東街道東澄河路

76

華茂美術館(浙江民族教育博物館)

民辦

寧波市鄞州區鄞縣大道中段2號

77

寧波市鄞州紫林坊藝術館

民辦

寧波市鄞州新城區日麗中路666號

78

寧波市鄞州區金銀彩綉藝術館

民辦

寧波市鄞州區下應街道啟明路818號9幢68號

79

德和根藝美術館

民辦

象山縣丹城街道東谷湖景區

80

寧海環球海洋古船博物館

民辦

寧波市寧海縣強蛟鎮

81

寧海縣江南民間藝術館

民辦

寧海縣大佳何鎮大佳何村

82

寧海縣十里紅妝博物館

民辦

寧海縣徐霞客大道1號

83

寧波市鄞州區黃古林草編博物館

民辦

寧波市鄞州區鄞縣大道古林段312號

84

寧波市鄞州區滄海農博園農具陳列館

民辦

寧波市鄞州區首南街道桃江村

85

餘姚農機博物館

民辦

餘姚市馬渚鎮

86

浙江省浙東越窯青瓷博物館

民辦

餘姚市北濱江路43號

87

慈溪市大進古陶瓷博物館

民辦

慈溪市西二環南路68號

88

慈溪市東方博物館

民辦

慈溪市滸山街道孫塘南路(南路)378-382號

89

慈溪市上林遺風博物館

民辦

慈溪市滸山街道世紀花園21號

90

寧波鄞州居家博物園

民辦

寧波市鄞州區高橋鎮民樂村

91

寧波市鄞州區朱金漆木雕藝術館

民辦

寧波市鄞州區橫溪鎮橫溪水庫大壩西側

92

慈溪市永興明清傢具博物館

民辦

慈溪市龍山鎮達蓬公路118號

93

慈溪市吳越青瓷博物館

民辦

慈溪市橋頭鎮周塘路860號

94

慈溪市民間古文化博物館

民辦

寧波市慈溪市觀海衛鎮方家村

95

慈溪市上林湖越窯青瓷博物館

民辦

慈溪市新浦鎮老街路389號

96

慈溪浙東陶瓷博物館

民辦

慈溪市慈甬路1888號

97

慈溪越韻陳列館

民辦

慈溪市匡堰鎮王家埭村

98

浙江中立古陶瓷博物館

民辦

慈溪市古塘街道坎墩大道155號

99

慈溪市趙府檀藝博物館

民辦

慈溪市天元天潭路86號

100

慈溪市家盛古文化博物館

民辦

寧波市慈溪市慈百路270號東三樓

101

慈溪市上越陶藝博物館

民辦

慈溪市新城大道南路432-436號

102

慈溪市徐福紅木博物館

民辦

慈溪市龍山鎮范市湖濱北路工業開發區26號

103

寧海東方藝術造像博物館

民辦

寧海桃園路222號

104

慈溪市珍麗民俗博物館

民辦

慈溪市白沙街道三北大街2323-2327號

105

慈溪市溪上翰墨博物館

民辦

慈溪市白沙路街道百仕園5號

『肆』 杭州的古建築有哪些

杭州的古建築有雷峰塔、岳飛廟、六和塔、靈隱寺、宋城等。

1、雷峰塔

雷峰塔又名皇妃塔、西關磚塔,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風景區南岸西召山雷鋒上。雷峰塔初建於公元977年,是吳越忠懿王錢弘俶為供奉佛螺髻發舍利而建。

因塔成之時恰逢北宋追謚錢弘俶逝去不久的夫人孫氏為「皇妃」,故被稱為「皇妃塔」。後來,因其山名「雷鋒」,而逐漸被稱為「雷鋒塔」。

2、岳飛廟

岳飛廟,位於河南省湯陰縣城內岳廟街86號,又名精忠廟,後也稱「宋岳忠武王廟」。它是為紀念南宋著名反金將領、中國著名民族英雄岳飛(1103-1142年)而建的寺廟。這個遺址是在明朝(公元1450年)的景泰第一年重建的。它建於歷代,逐漸成為一個完整的古建築群。

3、六和塔

六和塔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西湖之南,錢塘江畔月輪山上,它是中國最完美的古代磚木塔之一。六和諧塔建於北宋開封第三年(公元970年),僧人智元禪師為鎮江潮而創建,取「六和敬」的佛教意義,將其命名為六合塔。現在的六合塔是在南宋重建的。



4、靈隱寺

靈隱寺,又名雲林寺,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背靠北高峰,面朝飛來峰,始建於東晉咸和元年(326年),佔地面積約87000平方米。靈隱寺開山祖師為西印度僧人慧理和尚。南朝梁武帝賜田並擴建。

5、宋城

宋城市位於浙江省杭州市之江路148號,杭州之江旅遊度假區內,佔地約300畝,是杭州第一座大型人工主題公園。

宋城是杭州首個體現宋代文化內涵的主題公園。它是按宋代風格建造的。主體建築以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長卷為基礎,按宋代《營造法式》一書建造。

『伍』 杭州的歷史

杭州歷史悠久,早在4700多年前,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並產生了被稱為文明曙光的良渚文化。五代吳越國和南宋王朝兩代定都於此,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

早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杭州地區就有先民繁衍生息。西周之前,相傳大禹到會稽(今紹縣)赴諸侯大會,在此「舍航(杭)登陸」,因稱「禹杭」,日後訛傳成「餘杭」。

春秋時期,吳越兩國爭霸,杭州先屬吳,越滅吳後,又屬越。戰國時,楚滅越國,杭州又歸入楚國的版圖。

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滅楚,於今杭州地域置錢唐縣,同時置餘杭縣,同屬於會稽郡。據《史記·秦始皇本記》載:「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遊……過丹陽,至錢唐,臨浙江,水波惡……。」這是錢唐之名最早見於正史記載。

漢承秦制,漢初時節實行道、邑、侯國並行制。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正月至六年春,錢唐縣境屬於韓信的楚王國。六年春,立劉賈為荊王,屬荊王國。十二年立劉濞為吳王,屬吳王國。景帝前元四年(公元前153年),誅吳王濞,錢唐縣復屬會稽郡,隸屬於江都國。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廢江都國。會稽郡西部都尉治(郡級治安軍事機構)從山陰縣(今紹興)遷治錢唐縣。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會稽郡隸揚州刺史部。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改錢唐縣為泉亭縣,王莽建立新朝承襲之。東漢初,復錢唐縣舊名。

三國時,錢唐縣屬吳國,並為吳郡都尉治,隸屬於揚州。兩晉時期,錢唐縣仍屬吳郡。

隋文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滅陳,廢錢唐郡,並桐廬、新城入錢唐縣,割吳郡鹽官(今海寧)、吳興郡餘杭,及富陽、於潛共5縣置杭州,杭州之名始此。

唐朝時期,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餘杭郡置杭州,為避國號諱,改錢唐縣為錢塘縣。

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偏安東南,建都杭州。當時的杭州稱西府或西都,州治在錢塘。

北宋時,杭州為「兩浙路」的路治,是江南人口最多的州郡。

南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高宗避金兵自揚州南渡至杭州,以州治為行宮,升杭州為臨安府,亦稱行在所。紹興八年,南宋正式定都臨安。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軍攻佔臨安府,設兩浙都督府,不久改為安撫司。次年改臨安府為杭州。至元十五年,又改為杭州路,置總管府。至元二十一年,自揚州遷江淮行省治於杭州,次年改稱江浙行省,杭州為省治始此。明朱元璋於元至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攻佔杭州,十一月改杭州路為杭州府。

民國元年(1912年)2月,廢杭州府,以原錢塘、仁和縣地並置杭縣,直屬浙江省,並為省會所在地。民國 26年12月24日,日本侵略軍佔領杭州。淪陷期間,原8個區改為7個區。

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杭州市為浙江省直轄市,並為浙江省省會。

50年代以後,杭州的區域范圍經歷了不斷變化。先是將原有的八區改名為上城區、中城區、下城區、江干區、西湖區、艮山區、拱墅區、筧橋區;其後,艮山區並入下城區,筧橋區並入半山區,中城區大部分並入上城區,小部分並入下城區;1990年初,半山區又與拱墅區合並,成立新的拱墅區。屬縣則有蕭山、餘杭、臨安、建德、富陽、桐廬、淳安七個縣(市)。

50年來,杭州市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現在的杭州,是國務院確定的全國重點風景旅遊城市,國家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是浙江省的省會。杭州在工業生產上已具備比較雄厚的實力,門類比較齊全,在全省乃至全國都佔有重要地位。農業科技力量和耕作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經過大規模的城市和園林建設,杭州的城市面貌已大為改觀。杭州,名副其實地成為我國東南部風景名勝優異、人文古跡薈萃的名城。

『陸』 杭州城的歷史

(1)從「餘杭」到「錢唐」
杭州在周朝以前,屬於「揚州之域」。傳說在夏禹治水時,全國分為九州,長江以南的廣闊地域均泛稱揚州。公元前21世紀,夏禹南巡,大會諸侯於會稽山(今浙江紹興),曾乘舟航行經過這里,並舍其餘杭(「杭」是方舟)於此,故名「餘杭」。一說,禹至此造舟以渡,越人稱此地為「禹杭」,其後,口語相傳,訛「禹」為「余」,乃名「餘杭」。
春秋時,吳越兩國爭霸,杭州先屬越,後屬吳,越滅吳後,復屬越。戰國時,楚滅越國,杭州又歸入楚國的版圖。
秦統一六國後,在靈隱山麓設縣治,稱錢唐,屬會稽郡。《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有這樣的記載:「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遊……過丹陽,至錢唐,臨浙江,水波惡……。」這是史籍最早記載「錢唐」之名。現在的市區,當時還是隨江潮出沒的海灘,西湖尚未形成。
西漢承秦制,杭州仍稱錢唐。新莽時一度改錢唐為泉亭縣;到了東漢,復置錢唐縣,屬吳郡。這時杭州農田水利興修初具規模,並從寶石山至萬松嶺修築了第一條海塘,西湖開始與海隔斷,成為內湖。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杭州為吳國的吳興郡,屬揚州。因外族相繼入侵,晉室南遷,促進了江南和錢塘江兩岸經濟文化的發展。這時,西湖已有「明聖湖」、「金牛湖」之稱。東晉咸和元年(326年),印度佛教徒慧理在飛來峰下建了靈隱寺,這不僅是西湖最古的叢林建築,也是江南最古老的名剎。隨後有方士許邁及葛洪等人在武林山下、韜光、寶石山一帶進行寫書、煉丹等活動,傳播宗教,西湖名山勝水也漸次開拓。梁武帝太清三年(549年),升錢唐縣為臨江郡。陳後主禎明元年(587年),又置錢唐郡,轄錢唐、於潛、富陽、新城四縣,屬吳州。
(2)「杭州」之名首次出現
隋王朝建立後,於開皇九年(589年)廢郡為州,「杭州」之名第一次出現。下轄錢唐、餘杭、富陽、鹽官、於潛、武康六縣。州治初在餘杭,次年遷錢唐。開皇十一年,在鳳凰山依山築城,「周三十六里九十步」,這是最早的杭州城。大業三年(607年),改置為餘杭郡。六年,楊素鑿通江南運河,從現在的江蘇鎮江起,經蘇州、嘉興等地而達杭州,全長400多公里,自此,拱宸橋成為大運河的起訖點。這一重要的地理位置,促進了杭州經濟文化的迅速發展。《隋書·地理志》記述:「杭州等郡,川澤沃衍,有海陸之饒,珍異所聚,故商賈並輳」。這時的餘杭郡有戶15380,杭州戶口統計由此開始。
唐代,置杭州郡,旋改餘杭郡,治所在錢唐。因避國號諱,於武德四年(621年)改「錢唐」為「錢塘」。太宗時屬江南道,天寶元年(742年)復名餘杭郡,屬江南東道。乾元元年(758年)又改為杭州,歸浙江西道節度,州治在錢塘,轄錢塘、鹽官、富陽、新城、餘杭、臨安、於潛、唐山八縣。州城的范圍也隨之擴大,由原來的城南沿江一帶發展到今天的武林門一帶。由於運河的溝通,杭州成為貨物集散地,社會經濟日趨繁榮,人口也逐漸增加,唐貞觀(627~649年)中,已有15萬餘人;到開元(713~741年)中發展到58萬人,此時的杭州,已與廣州、揚州並列,為我國古代三大通商口岸之一。長慶二年(822年),詩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大規模浚治西湖,並築堤建閘,以利農田灌溉。又繼李泌之後重修六井。從這時起,西湖之名益彰於世。
(3)吳越國的國都
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偏安東南,建都杭州。當時的杭州稱西府或西都,州治在錢塘,轄錢塘、錢江、餘杭、安國、於潛、唐山、富陽、新城八縣。在吳越三代、五帝共85年的統治下,經過勞動人民的辛勤開拓建設,杭州發展成為全國經濟繁榮和文化薈萃之地。歐陽修在《有美堂記》里有這樣的描述:「錢塘自五代時,不被干戈,其人民幸福富庶安樂。十餘萬家,環以湖山,左右映帶,而閩海商賈,風帆浪泊,出入於煙濤杳靄之間,可謂盛矣!」吳越王錢鏐在杭州鳳凰山築了「子城」,內建宮殿,作為國治,又在外圍築了「羅城」,周圍70里,作為防禦。據《吳越備史》記載,這個都城,西起秦望山,沿錢塘江至江干,瀕錢塘湖(西湖)到寶石山,東北面到現在的艮山門。以形似腰鼓,故又有「腰鼓城」之稱。
吳越王重視興修水利,引西湖水輸入城內運河;在錢塘江沿岸,採用「石囤木樁法」修築百餘里的護岸海塘;還在錢塘江沿岸興建龍山、浙江二閘,阻止鹹水倒灌,減輕潮患,擴大平陸。動用民工鑿平江中的石灘,使航道暢通,促進了與沿海各地的水上交通。置「撩湖兵」千人,疏浚、保護西湖,使不被葑草淤塞。
吳越三世五王都篤信佛教,現在杭州西湖周圍的寺廟、寶塔、經幢和石窟等文物古跡,大都是那個時期的建就。當時的杭州就有「佛國」之稱。
(4)南宋時的京城
在北宋時,杭州為「兩浙路」的路治;大觀元年(1107年)升為帥府,轄錢塘、仁和、餘杭、臨安、於潛、昌化、富陽、新登、鹽官九縣。當時人口已達20餘萬戶,為江南人口最多的州郡。經濟繁榮,紡織、印刷、釀酒、造紙業都較發達,對外貿易進一步開展,是全國四大商港之一。杭州歷任的地方官,十分重視對西湖的整治。元祐四年(1089年),著名詩人蘇東坡擔任杭州知州,再度疏浚西湖,用所挖取的葑泥,堆成橫跨南北的長堤(蘇堤),上有六橋,堤邊植桃、柳、芙蓉,使西湖更加美化。又開通茅山、鹽橋兩河,再疏六井,使鹵不入市,民飲稱便。
經過北宋150多年的發展,到了南宋時,開始了杭州的鼎盛時期。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置行宮於杭州,為行在所,升為臨安府,治所在錢塘。轄錢塘、仁和、臨安、餘杭、於潛、昌化、富陽、新城、鹽宮九縣,地域與唐代大致相當。紹興八年(1138年)定都於此,杭州城垣因而大事擴展,當時分為內城和外城。內城,即皇城,方圓九里,環繞著鳳凰山,北起鳳山門,南達江干,西至萬松嶺,東抵候潮門,在皇城之內,興建殿、堂、樓、閣,還有多處行宮及御花園。外城南跨吳山,北截武林門,右連西湖,左靠錢塘江,氣勢宏偉。設城門13座,城外有護城河。由於北方許多人隨朝廷南遷,使臨安府人口激增。到咸淳年間(1265~1274年),居民增至124萬餘人(包括所屬幾個縣)。就杭州府城所在的錢塘、仁和兩縣而言,人口也達43萬餘人。
人口的增多,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商業的繁榮創造了條件。南宋都市經濟的繁榮,不僅超越前代,而且居世界前列。當時臨安手工作坊林立,生產各種日用商品,尤其是絲織業的織造技藝精良,能生產出許多精巧名貴的絲織品,在全國享有盛名。
據《武林舊事》等書記載,南宋時的杭州商業有440行,各種交易甚盛,萬物所聚,應有盡有。對外貿易相當發達,有日本、高麗、波斯、大食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與之有使節往來和貿易關系,朝廷專設「市舶司」以主其事。西湖風景區經過修葺,更加嫵媚動人,吸引了不少中外遊客;酒肆茶樓,藝場教坊,驛站旅舍等服務性行業及夜市也很興盛。
南宋時,杭州是全國的文化中心,設立了最高興府──太學,還有武學、醫學、算學、史學等各科學校,臨安府學及錢塘、仁和兩縣學的學生近千人。這里書鋪林立,刻印的書籍十分精良。當時的繪畫藝術甚盛,「西湖十景」就是由南宋畫院題名的。
(5)浙江省的省會
元代在杭州設兩浙都督府,後改為杭州路總管府,為江浙行省治所(錢塘、仁和);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改置浙江行省,仍以杭州為省治。錢塘、仁和、海寧、富陽、餘杭、臨安、於潛、新城、昌化等州縣皆屬杭州路。因遭戰亂,杭州城內的不少宮殿被毀,工商業曾一度衰落,西湖也漸被泥土淤塞。但由於在南宋時期打下了繁華基礎,恢復較快。至正年間,大運河全線開通,杭州水運可直達大都(北京),成為全國水運交通要津。對促進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發展對外貿易,大凶饔謾K

『柒』 杭州歷史

杭州歷史悠久,早在多年前,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並產生了被稱為文明曙光的良渚文化。五代吳越國和南宋王朝兩代定都於此,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

早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杭州地區就有先民繁衍生息。西周之前,相傳大禹到會稽(今紹縣)赴諸侯大會,在此「舍航(杭)登陸」,因稱「禹杭」,日後訛傳成「餘杭」。

春秋時期,吳越兩國爭霸,杭州先屬吳,越滅吳後,又屬越。戰國時,楚滅越國,杭州又歸入楚國的版圖。

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滅楚,於今杭州地域置錢唐縣,同時置餘杭縣,同屬於會稽郡。據《史記·秦始皇本記》載:「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遊……過丹陽,至錢唐,臨浙江,水波惡……。」這是錢唐之名最早見於正史記載。

漢承秦制,漢初時節實行道、邑、侯國並行制。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正月至六年春,錢唐縣境屬於韓信的楚王國。六年春,立劉賈為荊王,屬荊王國。十二年立劉濞為吳王,屬吳王國。景帝前元四年(公元前153年),誅吳王濞,錢唐縣復屬會稽郡,隸屬於江都國。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廢江都國。會稽郡西部都尉治(郡級治安軍事機構)從山陰縣(今紹興)遷治錢唐縣。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會稽郡隸揚州刺史部。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改錢唐縣為泉亭縣,王莽建立新朝承襲之。東漢初,復錢唐縣舊名。

三國時,錢唐縣屬吳國,並為吳郡都尉治,隸屬於揚州。兩晉時期,錢唐縣仍屬吳郡。

隋文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滅陳,廢錢唐郡,並桐廬、新城入錢唐縣,割吳郡鹽官(今海寧)、吳興郡餘杭,及富陽、於潛共5縣置杭州,杭州之名始此。

唐朝時期,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餘杭郡置杭州,為避國號諱,改錢唐縣為錢塘縣。

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偏安東南,建都杭州。當時的杭州稱西府或西都,州治在錢塘。

北宋時,杭州為「兩浙路」的路治,是江南人口最多的州郡。

南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高宗避金兵自揚州南渡至杭州,以州治為行宮,升杭州為臨安府,亦稱行在所。紹興八年,南宋正式定都臨安。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軍攻佔臨安府,設兩浙都督府,不久改為安撫司。次年改臨安府為杭州。至元十五年,又改為杭州路,置總管府。至元二十一年,自揚州遷江淮行省治於杭州,次年改稱江浙行省,杭州為省治始此。明朱元璋於元至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攻佔杭州,十一月改杭州路為杭州府。

民國元年(1912年)2月,廢杭州府,以原錢塘、仁和縣地並置杭縣,直屬浙江省,並為省會所在地。民國 26年12月24日,日本侵略軍佔領杭州。淪陷期間,原8個區改為7個區。

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杭州市為浙江省直轄市,並為浙江省省會。

50年代以後,杭州的區域范圍經歷了不斷變化。先是將原有的八區改名為上城區、中城區、下城區、江干區、西湖區、艮山區、拱墅區、筧橋區;其後,艮山區並入下城區,筧橋區並入半山區,中城區大部分並入上城區,小部分並入下城區;1990年初,半山區又與拱墅區合並,成立新的拱墅區。屬縣則有蕭山、餘杭、臨安、建德、富陽、桐廬、淳安七個縣(市)。

50年來,杭州市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現在的杭州,是國務院確定的全國重點風景旅遊城市,國家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是浙江省的省會。杭州在工業生產上已具備比較雄厚的實力,門類比較齊全,在全省乃至全國都佔有重要地位。農業科技力量和耕作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經過大規模的城市和園林建設,杭州的城市面貌已大為改觀。杭州,名副其實地成為我國東南部風景名勝優異、人文古跡薈萃的名城。

『捌』 杭州簡稱和歷史概況介紹

杭州市歷史博物館 杭州歷史博物館坐落於古木參天的吳山中麓糧道山18號,與城隍閣和清和坊古街近在咫尺,佔地面積1.3萬平方米,建築面 積近7000平方米,於2001年10月8日正式對外開館,是反映杭州城市歷史的綜合性博物館,每年接待中外遊客20餘萬人次。
館內展廳共分三層 ,主要由一樓的原始社會——南北朝時期展廳、隋唐五代時期展廳、運河廳,二樓的兩宋時期展廳、元明清時期展廳、百年老店、臨時展廳, 三樓的郵票展廳、書畫廳組成。陳列品以歷年杭州出土的珍貴、精品文物為主,全面又重點地反映了杭州的歷史面貌,並運用先進的聲、光、電技術豐富展示效能,營造出了感性直觀的游覽認知氛圍。
此外,臨時展廳還經常推出各類主題鮮明、形式新穎、內容豐富多彩的專題展,向觀眾傳遞多元的文化信息。 杭州歷史博物館是市民、遊客認識城市歷史、感悟杭州輝煌的窗口。作為浙江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也是中小學生豐富家鄉歷史文化知識,開展第二課堂教育的理想場所。 走進杭州歷史博物館,領略杭州歷史文化底蘊 ,感受精緻和諧、大氣開放的新時代人文精神。
杭州歷史博物館是杭州市首家綜合性展示城市整體歷史文化和鄉土風貌的大型博物館,位於吳山山麓的杭州歷史博物館佔地面積1.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6700平方米,共設10個展廳。
杭州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歷史文化悠久,有「中華文明曙光」之稱的良渚文化就在這里升起,特別是吳越國和南宋建都杭州時期,留下豐富歷史遺跡。該館展品中有國寶級文物戰國水晶杯、越窯褐彩青瓷汕燈,展出的國家二級以上文物共200餘件,包括良渚時期玉石器、吳越石刻星象圖等。館內還運用各種高科技手段,展示宋代大運河沿岸模擬景觀、杭州百年老店風情等。

『玖』 浙州是杭江省嗎的

北海,文名一之重東。
城是院和國里8離州旅,,國1南遊公確的點務都史風海古0部省位中史國杭景浙余於大江沿的是名七市的上東著上定化的歷歷是我城

閱讀全文

與浙州省杭州市歷史博物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