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歷史學凱恩斯

歷史學凱恩斯

發布時間:2021-02-05 00:03:22

㈠ 凱恩斯生平事跡

《凱恩斯傳》,講述了有關凱恩斯的生平事跡。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 1883年6月5日- 1946年4月21日),英國經濟學家。
凱恩斯出生於一個大學教授的家庭。

他的父親約翰內維爾·凱恩斯曾在劍橋大學任哲學和政治經濟學講師,母親弗洛朗斯阿達·布朗是一位成功的作家和社會改革的先驅之一。
他7歲進入波斯學校,2年後進入聖菲斯學院的預科班。幾年以後他的天才漸漸顯露,並於1894年以前伴第一的優異成績畢業,並獲得第一個數學獎。 一年後,他考取伊頓公學,並於1899和1900年連續兩次獲數學大獎。他以數學,歷史和英語三項第一的成績畢業。1902年,他成功考取劍橋國王學院(劍橋大學)的獎學金。
1902年進劍橋大學學數學,後從馬歇爾學經濟學,深受馬歇爾的賞識。1906-1908年在印度事務部任職。1908年起在劍橋大學任教。1912-1946年任《經濟學》雜志主編。1913-1914年任皇家印度財政和貨幣委員會委員。1915-1919年任英國財政部顧問。1919年作為財政部的首席顧問出席巴黎和會,同年因寫《和平的經濟後果》而馳名。1941年起任英格蘭銀行董事。1942年被封為蒂爾頓男爵。1944年出席布雷頓森林會議。他長期從貨幣數量的變化來解釋經濟現象的變動,主張實行管理通貨以穩定資本主義經濟。1929-1933年世界經濟危機後提出了失業和經濟危機的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的理論,鼓吹國家全面調節經濟生活。他的經濟學說在西方國家有廣泛影響,被稱為「凱因斯主義」。
凱恩斯可謂經濟學界最具影響的人物之一。他的發表於1936年的主要作品《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引起了經濟學的革命。這部作品對人們對經濟學和政權在社會生活中作用的看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凱恩斯發展了關於生產和就業水平的一般理論。其具有革命性的理論主要是:
關於存在非自願失業條件下的均衡:在有效需求處於一定水平上的時候,失業是可能的。與古典經濟學派相反,他認為單純的價格機制無法解決失業問題。
引入不穩定和預期性,建立了流動性偏好傾向基礎上的貨幣理論:投資邊際效應概念的引入推翻了薩伊定律和存款與投資之間的因果關系。
他的這些思想為政府幹涉經濟以擺脫經濟蕭條和防止經濟過熱提供了理論依據,創立了宏觀經濟學的基本思想。凱恩斯一生對經濟學作出了極大的貢獻,曾被譽為資本主義的「救星」、「戰後繁榮之父」。
凱恩斯不但是一個理論家,而且是一個實踐家。他曾經在英國財政部印度事物部工作,任劍橋大學皇家學院的經濟學講師,創立政治經濟學俱樂部並因其最初著作《指數編制方法》而獲「亞當·斯密獎」,任《經濟學雜志》主編,任皇家印度通貨與財政委員會委員,兼任皇家經濟學會秘書,英國財政部巴黎和會代表,主持英國財政經濟顧問委員會工作,出席布雷頓森林聯合國貨幣金融會議,並擔任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的董事。
主要著作有《印度貨幣和財政》(1913)、《貨幣改革論》(1923)、《貨幣論》(二卷,1903)、《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1936)、《如何支付戰爭》(1940)等。

㈡ 凱恩斯主義中的「看得見的手」與「看不見的手」分別指什麼 他們又各代表一種什麼政策

看不見的手出自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的《國富論》這部著作,指的是市場機制對經濟發展的作用;

看得見的手出自英國另一位經濟學家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指的是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干預。

看得見的手一般是指政府宏觀經濟調控或管理,也稱「有形之手」,是「看不見的手」的對稱提法。

其手段和作用是通過制訂計劃(經濟手段),指明經濟發展的目標、任務、重點;通過制定法規(法律手段),規范經濟活動參加者的行為;通過採取命令、指示、規定等行政措施(行政手段),直接、迅速地調整和管理經濟活動。其最終目的是為了補救看不見的手在調節微觀經濟運行中的失效。如果政府的作用發揮不當,不遵循市場的規律,也會產生消極的後果。

(2)歷史學凱恩斯擴展閱讀

亞當·斯密是經濟學歷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他堅持認為哲學家們真正應該擔心的是經濟:錢是怎麼掙的,怎麼花的。

一般認為,他的經濟學就像物理學中牛頓的萬有引力理論一樣重要,是亞當.斯密獻給人類的偉大觀念。

亞當·斯密認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受著一隻看不見的手的指導」。他指出,在市場的自發作用下,每個人為追求自己的目標而努力的時候,他就像被一隻看不見的手指引著去實現公共利益。

亞當·斯密在主張由「看不見的手」充當社會經濟主要調節器的同時,認為政府的經濟職能是有限的,無非是充當一個經濟上的「守夜人」的角色。

但隨著資本主義向其高級階段的發展,種種難題也隨之出現,而且是市場本身無法克服的問題,這就是所謂的「市場失靈」。

㈢ 凱恩斯主義的歷史背景

凱恩斯生平與思想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1883年一1946年)生於英國劍橋。他對 1929一1933 年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進行深入的思考,於1936年發表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創立了現代宏觀經濟學的理論體系,實現了經濟學演進中的第三次革命,這在西方經濟學史上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
凱恩斯的時代背景
凱恩斯生活在自由放任的私人企業制度向私人壟斷過渡的英國。當歷史進入20世紀以後,作為自由放任的私人企業制度典範的英國,開始染上今天人們所說的「英國病」。第一次世界大戰,是英國國運的轉折點。由於大戰中政府開支劇增,英國被迫中止實行多年的金本位制。在擺脫金鎖鏈之後,通貨出現迅速的膨脹。大戰之後,英國開始從殖民帝國、世界工廠的峰頂一步步衰退了下來。
一個國家在世界文明中的領先地位往往成為阻礙它進一步發展的歷史重負。英國在維多利亞時代(1837-1901)取得的巨大成就,拖拽了它在新世紀中的前進步伐。世界工廠、大殖民帝國的特殊歷史地位,通過種種機制使英國在產業結構的調整、工業組織的完善和經營管理方式的改進等方面,逐漸落到後起資本主義國家後面。這一潛移默化的過程最終削弱了英國在國際貿易中的優越地位。
對於英國這樣一個國內市場不廣闊的島國來說,一旦在國際貿易的競爭中喪失了在產品構成和勞動生產率方面的優勢,必然給國內經濟造成不良影響。所以從1920年開始,英國經濟就陷入了停滯狀態,煤炭、棉紡織品、造船工業等重要部門因國內市場狹窄和出口不順利而無法恢復元氣。
英國經濟在二十年代初期的不景氣由於統治者的錯誤決策而更加加深。當時的英國政府並沒有意識到英國經濟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依然按照維多利亞時代行之有效的原則來制定經濟政策。為了提高英國在國際金融界的信譽,鞏固倫敦作為世界金融市場的地位,英國政府於1925年恢復了金本位制,使英鎊價值固定在黃金上,結果提高了英鎊的匯率,造成進口增加,出口減少,在這種情況下,為了維持國際收支的平衡,只能是通過提高利率以減少資本凈輸出,來平衡外貿方面的凈輸出的減少。但提高利率卻造成國內投資需求不振,失業人數增加。
龐大的失業大軍造成一系列社會問題,如何降低失業率便成為英國朝野共同關心的問題,由於金本位制的恢復,很難用擴張性的貨幣政策來刺激就業,因此從二十年代起,就不斷有人提倡以公共工程來減少失業,也就是靠擴張性的財政政策來刺激就業。但是以新古典學派的理論為基調的「財政部觀點」反對用公共工程緩和失業。結果英國經濟在20年代的蕭條狀態一直持續到大危機爆發。
20年代的英國病,雖然不是凱恩斯《通論》的直接社會原因,但它對《通論》的出台起了如下的作用:(1)使凱恩斯較早便開始考慮失業問題,(2)20年代英國恢復金本位制的後果使凱恩斯更清楚地看到了通貨緊縮與失業增加之間的關系,(3)公共工程問題的討論使凱恩斯考慮了財政政策與失業之間的關系,使凱恩斯提出乘數概念,為凱恩斯日後的乘數理論奠定了基礎。
1929-1933年世界經濟大危機是資本主義有史以來最嚴重的一次危機,與以往的歷次危機相比,它有以下新特點:首先是持續時間長達5年,實際上造成了長期蕭條的局面;而以往的危機,生產下降的持續時間不過幾個月、十幾個月,如何解釋長期蕭條的形成,便成為經濟學面臨的一大課題。其次,這次危機所造成的生產下降,失業增加,都是以往的危機所難以相比的。1932年,世界的工業生產比1920年下降三分之一以上。在五年時間里,世界總失業人數由一千萬增加到三千萬,加上半失業共達四千萬至五千萬人。其中美國失業人數由150萬增加到1300多萬,失業率接近25%。這次危機使世界的工業生產倒退到1900-1908年的水平,英國甚至倒退到1897年。而以往的經濟危機,生產水平通常只倒退一、二年。第三,這場危機不僅僅是一場生產危機,同時也是一場金融危機。它的開端便是紐約股票市場於1929年10月爆發行情暴跌,事後不少國家的股票交易宣告破產。美國的股票價格平均下跌了79%。有許多銀行由於猛烈而持續地爆發擠提存款、搶購黃金的風潮而破產倒閉。更為嚴重的是,在以往的危機中時常採用的旨在擺脫危機的金融貨幣政策完全失靈。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是對當時感受到占支配地位的假設和理論越來越受到沖擊的思想家,作家和藝術家之一。當物理學開始質疑絕對時間的必要性,作家們開始質疑敘事結構,作曲家開始質疑調性的和諧是否必須的時候,凱恩斯開始質疑當時經濟學上的兩大支柱:首先是貨幣是否必須要有一個牢固的基礎,一般用的是金本位,其次就是薩伊法則(又稱市場法則)所認定的,如果需求減少,則供給或者價格也會相應減少,從而重新達到平衡。
凱恩斯自己與倫敦的布盧姆茨伯里區有著緊密的聯系,而且陶醉於改變人們思想的氛圍。正是這一經歷和凡爾賽條約的簽訂使他最終決定與傳統理論決裂。1920年他寫出了《和平的經濟後果》這篇文章,文中他不光闡述了他認為的凡爾賽條約的整體經濟後果,而且確立了他作為一個有可以影響國家決策的實際從政經驗的經濟學家的地位。
20世紀30年代,凱恩斯發表了一系列關於國家權力和整體經濟趨勢的效果的文章,發展了貨幣政策不僅僅是一個固定的參照物的理論,他越來越相信經濟系統不會自動地沿著一個曲線即經濟學叫所謂的最優生產水平前進。可是他既沒有找到證據,也沒有找到一個形式來表達這些思想。
30年代晚期,全球化的經濟系統開始沖擊英國——當時居於中心地位的國家。為了利用競爭優勢,英國按照自由貿易政策,從其它地方進口食品和其他低價值商品,並用節約出來的勞動製造高價值的商品用於出口。這一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的應用使英國達到了帝國的顛峰,並控制了包括印度、埃及和廣闊的殖民地以及其經濟和軍事上不同英國的盟國如加拿大和澳大利亞。
隨著德國經濟的崩潰和超通貨膨脹的來臨以及後來被稱為大蕭條的全球生產衰退的到來,對金本位,經濟自動調整的特性以及以生產帶動經濟的模式的批評開始浮出水面。數十個不同的學派爭奇斗艷。凱恩斯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傳播著一個簡單的觀點:大蕭條之所以產生是因為三十年代的時候在生產和投資領域有一股投機的風潮——當時的工廠和運輸網路遠遠超出了當時個人的支付能力。對「需求不足」的重視和他創造的允許政府能夠調控經濟中的關鍵組成部分的形式使當時的眾多年輕經濟學家接受他的理論和方法。
也有眾多的經濟學家反對他的理論,認為導致蕭條的根源不是需求的缺乏,而是對商業的信心;所以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削減政府開支,從而恢復對重返金本位的信心。

㈣ 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凱恩斯主義出現的歷史原因

資本主義世界出現的來固有矛盾,源生產過剩和兩極分化加劇了資本主義世界的問題,因為當時人民無法在資本主義世界的底層生活下去,工人階級被壓迫,生產資料被資本家佔有,凱恩斯主義認為經濟的發展是全社會的需求產生的,必須改善人民總體生活水平才可以拉動經濟發展,這受到了羅斯福新政的影響,也是對於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一種贊同。

㈤ 凱恩斯主義產生的歷史背景和主要內容

1、歷史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戰,是英國國運的轉折點。由於大戰中政府開支劇增,英國被迫中止實行多年的金本位制。在擺脫金鎖鏈之後,通貨出現迅速的膨脹。大戰之後,英國開始從殖民帝國、世界工廠的峰頂一步步衰退了下來。

2、主要內容:凱恩斯認為生產和就業的水平決定於總需求的水平。總需求是整個經濟系統里對商品和服務的需求的總量。在微觀經濟理論中,價格、工資和利息率的自動調整會自動地使總需求趨向於充分就業的水平。

凱恩斯指出當時生產和就業情況迅速惡化的現實,指出理論說得再好,事實上這個自動調節機制沒有起作用。問題的關鍵在於「需求不足」是否存在。

根據古典主義經濟理論——《通論》以前實踐中常用的說法——需求不足只是衰退和經濟混亂的症狀而不是原因,因而在一個正常運行的市場中是不會出現的。

(5)歷史學凱恩斯擴展閱讀:

凱恩斯以前的主導經濟理論是馬歇爾為代表的新古典學派自由放任經濟學說,又稱傳統經濟學。這種學說是建立在「自由市場、自由經營、自由競爭、自動調節、自動均衡」的五大原則基礎上的。

其核心是「自動均衡」理論。認為在自由競爭的條件下,經濟都能通過價格機制自動達到均衡;商品的價格波動能使商品供求均衡;資本的價格——利率的變動能使儲蓄與投資趨於均衡;勞動力的價格——工資的漲跌能使勞工市場供求平衡,實現充分就業。

因此,一切人為的干預,特別是政府幹預都是多餘的,什麼也不管的政府是最會管理的政府,應該信守自由競爭、自動調節、自由放任的經濟原則,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只會破壞這種自動調節機制,反而引起經濟的動盪或失衡。

㈥ 急求!凱恩斯主義產生的時代背景是什麼

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或凱恩斯主義是根據凱恩斯的著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凱恩斯,1936)的思想基礎上的經濟理論,主張國家採用擴張性的經濟政策,通過增加需求促進經濟增長。 凱恩斯的經濟理論認為,宏觀的經濟趨向會制約個人的特定行為。18世紀晚期以來的「政治經濟學」或者「經濟學」建立在不斷發展生產從而增加經濟產出,而凱恩斯則認為對商品總需求的減少是經濟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發,他認為維持整體經濟活動數據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觀上平衡供給和需求。因此,凱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凱恩斯理論基礎上的經濟學理論被稱為宏觀經濟學,以與注重研究個人行為的微觀經濟學相區別。 凱恩斯經濟理論的主要結論是經濟中不存在生產和就業向完全就業方向發展的強大的自動機制。這與新古典主義經濟學所謂的薩伊法則相對,後者認為價格和利息率的自動調整會趨向於創造完全就業。試圖將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聯系起來的努力成了凱恩斯《通論》以後經濟學研究中最富有成果的領域,一方面微觀經濟學家試圖找他他們思想的宏觀表達,另一方面,例如貨幣主義和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家試圖為凱恩斯經濟理論找到扎實的微觀基礎。二戰以後,這一趨勢發展成為新古典主義綜合學派。 歷史背景約翰·梅納德·凱恩斯是對當時感受到占支配地位的假設和理論越來越受到沖擊的思想家,作家和藝術家之一。當物理學開始質疑絕對時間的必要性,作家們開始質疑敘事結構,作曲家開始質疑調性的和諧是否必須的時候,凱恩斯開始質疑當時經濟學上的兩大支柱:首先是貨幣是否必須要有一個牢固的基礎,一般用的是金本位,其次就是薩伊法則所認定的,如果需求減少,則供給或者價格也會相應減少,從而重新達到平衡。 凱恩斯自己與倫敦的布盧姆茨伯里區有著緊密的聯系,而且陶醉於改變人們思想的氛圍。正是這一經歷和凡爾賽條約的簽訂使他最終決定與傳統理論決裂。1920年他寫出了《和平的經濟後果》這篇文章,文中他不光闡述了他認為的凡爾賽條約的整體經濟後果,而且確立了他作為一個有可以影響國家決策的實際從政經驗的經濟學家的地位。 20世紀30年代,凱恩斯發表了一系列關於國家權力和整體經濟趨勢的效果的文章,發展了貨幣政策不僅僅是一個固定的參照物的理論,他越來越相信經濟系統不會自動地沿著一個曲線即經濟學叫所謂的最優生產水平前進。可是他既沒有找到證據,也沒有找到一個形式來表達這些思想。 30年代晚期,全球化的經濟系統開始沖擊英國——當時居於中心地位的國家。為了利用競爭優勢,英國按照自由貿易政策,從其它地方進口食品和其他低價值商品,並用節約出來的勞動製造高價值的商品用於出口。這一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的應用使英國達到了帝國的顛峰,並控制了包括印度、埃及和廣闊的殖民地以及其經濟和軍事上不同英國的盟國如加拿大和澳大利亞。 隨著德國經濟的崩潰和超通貨膨脹的來臨以及後來被稱為大蕭條的全球生產衰退的到來,對金本位,經濟自動調整的特性以及以生產帶動經濟的模式的批評開始浮出水面。數十個不同的學派爭奇斗艷。凱恩斯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傳播著一個簡單的觀點:大蕭條之所以產生是因為三十年代的時候在生產和投資領域有一股投機的風潮——當時的工廠和運輸網路遠遠超出了當時個人的支付能力。對「需求不足」的重視和他創造的允許政府能夠調控經濟中的關鍵組成部分的形式使當時的眾多年輕經濟學家接受他的理論和方法。 也有眾多的經濟學家反對他的理論,認為導致蕭條的根源不是需求的缺乏,而是對商業的信心;所以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削減政府開支,從而恢復對重返金本位的信心。 凱恩斯的理論 凱恩斯認為生產和就業的水平決定於總需求的水平。總需求是整個經濟系統里對商品和服務的需求的總量。在微觀經濟理論中,價格、工資和利息率的自動調整會自動地使總需求趨向於充分就業的水平。凱恩斯指出當時生產和就業情況迅速惡化的現實,指出理論說得再好,事實上這個自動調節機制沒有起作用。問題的關鍵在於「需求不足」是否存在。根據古典主義經濟理論——《通論》以前實踐中常用的說法——需求不足只是衰退和經濟混亂的症狀而不是原因,因而在一個正常運行的市場中是不會出現的。 古典經濟學理論認為在一個經濟體系中達到充分就業的關鍵是兩點:一是供給和需求的相互作用決定商品的價格,價格的不斷變動反過來導致供給和需求的平衡;二是這個系統創造的新的財富可能會被保存起來用於將來消費或者用於投資將來的生產,同樣有一個供求機制決定著這個選擇。存款的利息率遵循同價格一樣的機制,即它是貨幣的價格。 即使是在「大蕭條」最嚴重的年份,這一理論仍然把經濟的崩潰解釋為缺乏有力的刺激生產的機制。所以合適的辦法是將勞動的價格降低到維持生存的水平,導致價格下降,從而購買力(就業)就會回升。沒有作為工資付出的資金將會轉化為投資,也許是在其它的產業。關閉工廠和解僱工人也是必須採取的辦法。其它關鍵的政策措施就是平衡國家預算,或者通過增加稅率,或者通過削減財政支出

㈦ 求「凱恩斯」相關成就,學術研究什麼的,或者貢獻

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或凱恩斯主義是根據凱恩斯的著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凱恩斯,1936)的思想基礎上的經濟理論,主張國家採用擴張性的經濟政策,通過增加需求促進經濟增長。 凱恩斯的經濟理論認為,宏觀的經濟趨向會制約個人的特定行為。18世紀晚期以來的「政治經濟學」或者「經濟學」建立在不斷發展生產從而增加經濟產出,而凱恩斯則認為對商品總需求的減少是經濟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發,他認為維持整體經濟活動數據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觀上平衡供給和需求。因此,凱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凱恩斯理論基礎上的經濟學理論被稱為宏觀經濟學,以與注重研究個人行為的微觀經濟學相區別。 凱恩斯經濟理論的主要結論是經濟中不存在生產和就業向完全就業方向發展的強大的自動機制。這與新古典主義經濟學所謂的薩伊法則相對,後者認為價格和利息率的自動調整會趨向於創造完全就業。試圖將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聯系起來的努力成了凱恩斯《通論》以後經濟學研究中最富有成果的領域,一方面微觀經濟學家試圖找他他們思想的宏觀表達,另一方面,例如貨幣主義和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家試圖為凱恩斯經濟理論找到扎實的微觀基礎。二戰以後,這一趨勢發展成為新古典主義綜合學派。 歷史背景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是對當時感受到占支配地位的假設和理論越來越受到沖擊的思想家,作家和藝術家之一。當物理學開始質疑絕對時間的必要性,作家們開始質疑敘事結構,作曲家開始質疑調性的和諧是否必須的時候,凱恩斯開始質疑當時經濟學上的兩大支柱:首先是貨幣是否必須要有一個牢固的基礎,一般用的是金本位,其次就是薩伊法則所認定的,如果需求減少,則供給或者價格也會相應減少,從而重新達到平衡。 凱恩斯自己與倫敦的布盧姆茨伯里區有著緊密的聯系,而且陶醉於改變人們思想的氛圍。正是這一經歷和凡爾賽條約的簽訂使他最終決定與傳統理論決裂。1920年他寫出了《和平的經濟後果》這篇文章,文中他不光闡述了他認為的凡爾賽條約的整體經濟後果,而且確立了他作為一個有可以影響國家決策的實際從政經驗的經濟學家的地位。 20世紀30年代,凱恩斯發表了一系列關於國家權力和整體經濟趨勢的效果的文章,發展了貨幣政策不僅僅是一個固定的參照物的理論,他越來越相信經濟系統不會自動地沿著一個曲線即經濟學叫所謂的最優生產水平前進。可是他既沒有找到證據,也沒有找到一個形式來表達這些思想。 30年代晚期,全球化的經濟系統開始沖擊英國——當時居於中心地位的國家。為了利用競爭優勢,英國按照自由貿易政策,從其它地方進口食品和其他低價值商品,並用節約出來的勞動製造高價值的商品用於出口。這一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的應用使英國達到了帝國的顛峰,並控制了包括印度、埃及和廣闊的殖民地以及其經濟和軍事上不同英國的盟國如加拿大和澳大利亞。 隨著德國經濟的崩潰和超通貨膨脹的來臨以及後來被稱為大蕭條的全球生產衰退的到來,對金本位,經濟自動調整的特性以及以生產帶動經濟的模式的批評開始浮出水面。數十個不同的學派爭奇斗艷。凱恩斯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傳播著一個簡單的觀點:大蕭條之所以產生是因為三十年代的時候在生產和投資領域有一股投機的風潮——當時的工廠和運輸網路遠遠超出了當時個人的支付能力。對「需求不足」的重視和他創造的允許政府能夠調控經濟中的關鍵組成部分的形式使當時的眾多年輕經濟學家接受他的理論和方法。 也有眾多的經濟學家反對他的理論,認為導致蕭條的根源不是需求的缺乏,而是對商業的信心;所以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削減政府開支,從而恢復對重返金本位的信心。 凱恩斯的理論 凱恩斯認為生產和就業的水平決定於總需求的水平。總需求是整個經濟系統里對商品和服務的需求的總量。在微觀經濟理論中,價格、工資和利息率的自動調整會自動地使總需求趨向於充分就業的水平。凱恩斯指出當時生產和就業情況迅速惡化的現實,指出理論說得再好,事實上這個自動調節機制沒有起作用。問題的關鍵在於「需求不足」是否存在。根據古典主義經濟理論——《通論》以前實踐中常用的說法——需求不足只是衰退和經濟混亂的症狀而不是原因,因而在一個正常運行的市場中是不會出現的。 古典經濟學理論認為在一個經濟體系中達到充分就業的關鍵是兩點:一是供給和需求的相互作用決定商品的價格,價格的不斷變動反過來導致供給和需求的平衡;二是這個系統創造的新的財富可能會被保存起來用於將來消費或者用於投資將來的生產,同樣有一個供求機制決定著這個選擇。存款的利息率遵循同價格一樣的機制,即它是貨幣的價格。 即使是在「大蕭條」最嚴重的年份,這一理論仍然把經濟的崩潰解釋為缺乏有力的刺激生產的機制。所以合適的辦法是將勞動的價格降低到維持生存的水平,導致價格下降,從而購買力(就業)就會回升。沒有作為工資付出的資金將會轉化為投資,也許是在其它的產業。關閉工廠和解僱工人也是必須採取的辦法。其它關鍵的政策措施就是平衡國家預算,或者通過增加稅率,或者通過削減財政支出 3

㈧ 凱恩斯主義的背景是什麼歷史簡答題目,4分。

凱恩斯主義產生背景是凱恩斯主義稅收思想的產生,凱恩斯主義是專作為英國古典經濟學派的屬對立面出現的古典經濟學派從利己主義人性觀出發。

認為一個人在凱恩斯主義經濟活動中選擇自己的道路最明智的判斷就是他本人的利益,作為個人主義象徵的所謂經紀人」的幽靈在古典經濟學中無所不有。

凱恩斯主義建立在凱恩斯著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的思想基礎上的經濟理論。主張國家採用擴張性的經濟政策,通過增加需求促進經濟增長。即擴大政府開支,實行赤字財政,刺激經濟,維持繁榮。

(8)歷史學凱恩斯擴展閱讀:

凱恩斯的時代背景:凱恩斯生活在自由放任的私人企業制度向私人壟斷過渡的英國。當歷史進入20世紀以後,作為自由放任的私人企業制度典範的英國,開始染上今天人們所說的「英國病」。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英國國運的轉折點。由於大戰中政府開支劇增,英國被迫中止實行多年的金本位制。在擺脫金鎖鏈之後,通貨出現迅速的膨脹。大戰之後,英國開始從殖民帝國、世界工廠的峰頂一步步衰退了下來。

㈨ 什麼是凱恩斯學派

經濟學流派之「凱恩斯學派」

凱恩斯經濟學(TheEconomicsofKeynes)

(一)凱恩斯經濟學產生的經濟背景和學術背景

凱恩斯經濟學產生於20世紀30年代。它的出現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復雜而深刻的經濟根源。它是「30年代大蕭條」的直接產物,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產物。

1.凱恩斯經濟學——30年代大蕭條的直接產物

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了空前嚴重大經濟危機。這次大危機震撼了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席捲了所有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在經歷了長達4年之久的大危機後,又陷入了長期的特種蕭條之中。西方國家成這次大危機和接踵而至的特種蕭條為「30年代大蕭條」。面對著空前嚴重的危機和失業,統治階級和統治集團不再欣賞那種否認危機和失業的可能性的傳統經濟學,而是希望出現一種新經濟學,這種新經濟學要承認危機和失業,但不要承認危機和失業的根源在於資本主義制度;要論證資本主義制度可以防止危機和失業,而不要只是空泛議論;要攻擊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制度,而不允許任何轉向馬克思、轉向科學社會主義的思潮存在和蔓延。凱恩斯經濟學正是在這樣一種符合統治階級和統治集團願望的新經濟學,它是1929——1933年大危機的直接產物。

2.凱恩斯經濟學——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必然產物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開始出現。在大戰其間,這種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迅速發展,並帶有非常時期的軍事性質。面對著迅速發展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統治階級和統治集團希望一種新經濟學,要反對自由放任主義,主張國家干預主義;要講「一隻看得見的手」的作用,不要只講「一隻看不見的手」的作用;要維護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要在理論上論證在實踐中已經在做的事,而不是持反對或批評立場。凱恩斯經濟學正是在這樣一種符合統治階級和統治集團願望的新經濟學,它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必然產物。

3.凱恩斯經濟學產生的學術背景

在凱恩斯經濟學產生和傳播以前,占統治地位的經濟學是以馬歇爾、庇古(A.C.Pigou)等人為代表的傳統經濟學。而凡勃侖在1900年第一次用「新古典」一詞來描述馬歇爾經濟學。後來西方經濟學普遍接受「新古典學派」「新古典經濟學」這些固定含義的用語來稱馬歇爾、庇古等人和他們的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無論在理論方面或政策方面,都支配著統治階級和學術界的經濟思想。凱恩斯本人也是在新古典經濟學的熏陶下成長起來的。

凱恩斯經濟學批評了新古典經濟學裡面的就業理論,繼承了重商主義的國家干預學馬爾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學孟德維爾的高消費促進繁榮的學說和霍布森的過度儲蓄導致失業和經濟蕭條學說。

(二)凱恩斯的生平和著作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於1883年6月5日出生於英國劍橋市。父親是馬歇爾的早期弟子,母親曾任劍橋參議員和市長。

在少年時代,凱恩斯的數學成績突出,14歲那年獲得了伊頓公學獎學金。1902年被保送進入紐卡斯爾學院學習數學。1909年3月,凱恩斯的論文《概率論》順利通過。經過修訂之後,於1921年出版。1908年,凱恩斯應馬歇爾之聘人經濟學講師。1911年,由於馬歇爾的推薦,28歲的凱恩斯出任《經濟學雜志》主編。這一雜志是英國皇家經濟學會的季刊,凱恩斯負責這一雜志長達30多年之久,並為它寫了不少文章。

1913年,印度的經濟問題十分嚴重。凱恩斯這一年出版的《印度的通貨和財政》,是他的第一本經濟學著作。他因此而成為英國皇家印度通貨與財政委員會會員,參加政府的重要工作。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不久,凱恩斯在這一年進財政部工作,主要職責是處理協約國之間的金融問題。1919年,他擔任英國財政部出席巴黎和會的首席代表,並以顧問身份出席四強會議。1925年,凱恩斯跟逃亡英國的俄國芭蕾舞演員莉迪婭.露波可娃結婚。他們曾數次去過俄國。

凱恩斯對經濟問題的研究最初主要是對貨幣理論的研究。1923年,凱恩斯出版《貨幣改革論》,這是他將1922年在報紙上發表的一系列文章經過修改、編篡而成的,主要是討論戰後的經濟政策。凱恩斯研究貨幣理論的另一部著作是1930年出版的兩卷本的《貨幣論》。這部著作的上卷是貨幣的純理論,下卷是貨幣的應用理論。凱恩斯想傳統經濟學挑戰的是他第三部著作:《就業、利息和通貨膨脹》(簡稱《通論》)。《通論》是在30年代大蕭條爆發以後孕育的,於1936年問世。

《通論》出版後不久,凱恩斯患了心臟病。此後,他著作不算很多。1937年發表了《就業通論》一文,說明他的就業理論的基本內容。1940年,凱恩斯出版小冊子《如何籌措戰費》,這是他為財政大臣提出的戰時財政計劃,銷路很廣。

1942年6月,被封為勛爵。

1946年4月21日,凱恩斯因心臟病突然發作去世。

(三)就業通論概論

1.通論

在凱恩斯看來,一社會的總產量、國民收入和就業量在短期中是大致等價的概念。他的理論框架可以用以下圖表示出來:(小書P7)凱恩斯協作本書的最終理由是想提高國民收入,使它達到充分就業狀態,以便解決資本主義的失業問題和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

2.經濟學的二分法

傳統經濟學把經濟理論分為兩個部分:經濟學原理和貨幣學原理。凱恩斯不同意這種二分法,在批評的同時,他提出了自己的新的二分法。他說:把經濟學分成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價值理論和分配理論,另一方面是貨幣理論。我認為是一種錯誤的分法。我想,正確的二分法應當是。一方面是單個行業或廠商理論以及既定數量的資源在各種不同用途之間的分配和報酬理論,另外一方面是從整體來看的產量和就業理論。凱恩斯的二分法實際上是主張把經濟學分為兩個部分: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這種二分法對後來的經濟學的影響是深遠的。

3.有效需求原理

凱恩斯經濟學的核心是就業理論,而就業理論的邏輯起點是有效需求。在凱恩斯以前,劍橋的經濟學家,例如庇古,把失業分為摩擦失業和自願失業兩個范疇,認為包含了全部失業。凱恩斯接受了傳統經濟學的摩擦失業和資源失業兩個范疇,不同的是,他提出了第三個失業范疇:非自願失業。

凱恩斯的有效需求的定義是:總需求函數和總供給函數交點上的總需求數值被稱為有效需求。以下是狄拉德表示有效需求的圖形(見狄拉德:《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的經濟學》,第27~29頁):小書(P16)總之,只有當總供給等於總需求、投資等於儲蓄時,利潤才達到最大,產量、收入、就業才達到均衡狀態。只有這時的總需求才是有效需求。

4.就業通論概要

凱恩斯經濟學的詮釋者迪拉德對就業通論一定理形式作業提要,並繪制了圖表。要點是:本書(P39)

(四)消費傾向和乘數

1.消費傾向

凱恩斯的消費傾向指的是收入和消費之間的函數關系。凱恩斯認為,消費傾向是一個相當穩定的函數。在通常情況下,總消費量主要取決於總收入量,而消費傾向本身的變化是次要的。凱恩斯把消費傾向分為平均消費傾向和邊際消費傾向。平均消費傾向是總消費量對總收入量之比,邊際消費傾向是消費增量對收入增量之比。

凱恩斯認為,影響消費傾向的因素可以分為兩類: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主觀因素包括人性的心理因素、社會習慣和社會制度。客觀因素有:貨幣工資的改變、收入、凈收入的改變、資本價值的意外收益的改變、利率的改變、財政政策的改變和預期的改變。

2.乘數

凱恩斯利用邊際消費傾向概念建立投資乘數理論。乘數概念是凱恩斯的學生卡恩在《國內投資與失業關系》一問中首先提出來的。按照卡恩的就業乘數,當凈投資增加時,總就業增量將是初始就業增量的一個倍數。凱恩斯接受了卡恩的乘數概論,提出了投資乘數。投資乘數是表示投資增量和收入之間的比例關系的系數。乘數是建立在消費傾向這一主觀心理因素的基礎上的。凱恩斯認為:乘數是公眾心理傾向的函數。(五)資本邊際效率

資本邊際效率是凱恩斯所說造成有效需求不足大三個基本心理因素之一。凱恩斯的資本邊際效率,指的是預期增加一個單位投資可以得到的利潤率。凱恩斯把資本資產的未來收入看作是預期的這項投資的未來一系列年收入,把資本資產的供給價格看作是預期的資產的重置成本。而且,他認為資本邊際效率是遞減的。凱恩斯在《通論》中用相當多的篇幅討論投資引誘。投資引誘理論是他的就業通論的最重要的部分。按照凱恩斯的看法,只有資本資產的預期收益超過資本資產的供給價格過重置成本,繼續投資才是有利可圖的,才能對資本家產生投資引誘。

(六)流動偏好和貨幣數量

流動偏好,又譯作靈活偏好,是凱恩斯所說的造成有效需求不足的三個基本心理因素之一。凱恩斯的流動偏好指的是公眾願意用貨幣形式持有收入和財富的慾望和心理。關於流動偏好的起因,凱恩斯認為是來自三種動機:交易動機、謹慎動機和投機動機。交易動機是指為了應付日常交易而持有現金的願望。交易動機又分為收入動機和營業動機。謹慎動機是指為了防止以外事故和抓住沒有預見到的有利的購買機會而持有現金的願望。投機動機是指為了專著有利的投資機會而持有現金的願望。

凱恩斯認為,處於交易動機和謹慎動機的流動偏好所需要的貨幣數量,大致取決於經濟體系的一般經濟活動和貨幣收入水平,對利率變動的反映不很靈敏。貨幣供給有中央銀行決定。貨幣供給量分兩部分:一部分滿足交易動機和謹慎動機的需要,一部分滿足投機動機的需要。

(七)貨幣工資和價格

1.貨幣工資

以馬歇爾和庇古為代表的傳統經濟學認為,貨幣工資有伸縮性,存在失業時,貨幣工資會自動下降,失業將隨之減少,直至恢復充分就業。凱恩斯不同意傳統經濟學的上述觀點。在假定貨幣工資和價格不變時,凱恩斯認為,就業量取決於有效需求,而不是取決於貨幣工資。關於貨幣工資降低是否增加就業量的問題,凱恩斯分兩種情況進行討論。第一種情況是,消費傾向、資本邊際效率和效率三者不變時,貨幣工資降低是否直接趨向於增加就業量。對此,凱恩斯的回答是否定的。第二種情況是,消費傾向、資本家邊際效率或利率受到貨幣工資降低的影響時是否存在增加就業量變的直接趨勢。對此,凱恩斯的回答是肯定的。

另外,凱恩斯還不贊成傳統經濟學關於通過降低貨幣工資以增加就業的政策主張。

2.價格理論

傳統經濟學的價格理論認為,貨幣數量的增加量是價格水平的決定因素,貨幣數量的增加會直接影響價格水平。而凱恩斯的價格理論認為,貨幣供給量的增加對價格水平並沒有直接的影響,而是直接影響利率水平。按照凱恩斯的說法,貨幣數量增加和價格水平之間存在以下幾種不同的情況:(1)當貨幣數量增加時,只要存在失業價格就不會受任何影響。,(2)當貨幣數量增加後,一些商品和勞務的供給彈性變小,另一些商品和勞務的供給彈性仍然很大,這時增加產量就會遇到一系列「瓶頸」現象。(3)當充分就業這一最後臨界點已經達到時,增加貨幣供給就會直接影響貨幣工資和價格。在長期內貨幣數量的改變對價格水平的影響,凱恩斯認為,這不是純理論問題,而是一個歷史結論問題。

(八)經濟周期

凱恩斯說,經濟周期是非常復雜的現象,要對經濟周期作出完全解釋,他的就業通論中每一因素都是需要的,特別是,消費傾向的撥動、流動偏好狀態的波動以及資本邊際效率的波動,全都發生作用。但是他認為,經濟周期的主要因素是資本邊際效率的波動。

凱恩斯從繁榮後期危機突然發生說起。他認為,在繁榮後期,人們對資本品的未來收益作樂觀的預期。當繁榮還在持續時,由於人們對未來收益的可靠性突然發生懷疑,或者由於新生產的耐用品存貨不斷增加使先行收益出現下降或懷疑的徵兆,因而幻想破滅。在衰退其間,存貨和流動資本兩者的變化趨勢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表現形式。

總之,在經過一段時間之後,資本、剩餘存貨和流動資本的減少,導致它們的稀缺性明顯恢復,因而資本邊際效率提高。在蕭條其間,處於交易動機所需要的貨幣數量減少,利率因而下降。利率下降又導致成本下降。這一切,促使投資資本增加。又由於收入下降時期的邊際消費傾向高,就業乘數大,所以產量、就業和收入增長快。經濟在經歷了蕭條和復甦之後,又進入繁榮階段。到了繁榮後期,當資本邊際效率重新崩潰時,危機又會突然發生。這就是資本主義經濟的周期。

(九)凱恩斯的經濟政策觀點

凱恩斯的經濟政策觀點的核心是反對自由放任,主張國家干預。凱恩斯所說的擴大政府職能,主要是指擴大政府調節消費傾向和投資引誘的職能。調節消費傾向,目的在於刺激消費。調節投資引誘,目的在於刺激投資。有效需求是由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組成的,刺激消費和投資,就是刺激有效需求。

凱恩斯還認為,政府最聰明的辦法是雙管齊下,一方面,由社會控制投資率,增加投資;另一方面,提高消費傾向,增加消費。不過,凱恩斯強調說,不能太著重於增加消費,而應著重於投資。刺激消費和投資,可以採用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凱恩斯認為,僅僅依靠貨幣政策很難奏效,主要應當依靠財政政策。關於財政政策,凱恩斯不同意傳統經濟學保持國家預算平衡的觀點,而是認為赤字財政有益。關於貨幣政策,凱恩斯不同意傳統經濟學保持國內價格水平穩定的觀點,而是認為溫和的通貨膨脹無害。

返回

㈩ 到底凱恩斯主張什麼歷史課講凱恩斯主意在五六十年代主張國家干預經濟,可政治為什麼講他的新自由主義主

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或凱恩斯主義是根據凱恩斯的著作《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凱恩斯,1936)的思想基礎上的經濟理論,主張國家採用擴張性的經濟政策,通過增加需求促進經濟增長。
凱恩斯關於國家干預的政策主張有兩大特點:其一是以穩定經濟為目標;其二是強調財政政策在穩定經濟中的重要作用。

從上述內容可以看出,凱恩斯經濟穩定政策主張的特點是:強調在經濟蕭條時,採用擴張性的宏觀政策?而經濟過度膨脹時,採用緊縮性的宏觀政策.因此,後來的西方經濟學者把凱思斯的國家干預政策主張稱為是「逆經濟風向的」和「斟酌使用」的宏觀經濟政策。

1、經濟自由主義主張限制政府在經濟事務中的操控,讓市場機制發揮調節資源的作用。反對國家干預經濟,主張社會一切經濟活動通過市場機制自行調節,政府應力求節約,稅收數額應盡量減少,每年的財政收支都應保持平衡;稅收應盡量避免干擾社會經濟活動。

2、凱恩斯主義,是主張政府幹預主義的經濟學。凱恩斯主張採用政府幹預經濟的政策以實現充分就業和經濟增長。凱恩斯認為,只有實行政府幹預經濟才能使現行的經濟形態免於全面毀滅,才能使個人的動力得以有效地發揮作用。而政府幹預的中心在於有效需求管理,實行逆經濟風向而行的宏觀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辦法是具體通過提高私人投資、刺激私人消費、公共投資和赤字財政以及對外經濟擴張政策的「相機抉擇行動」來刺激消費和投資,提高社會有效需求,從而實現充分就業。

經濟自由主義與凱恩斯主義在很多核心問題上的觀點是針鋒相對的。

希望我的回答能對您有所幫助!謝謝!!

閱讀全文

與歷史學凱恩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