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歷史學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觀點民族學研究生

歷史學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觀點民族學研究生

發布時間:2021-02-27 14:28:04

歷史學派的介紹

歷史學派是西方民族學學派之一。亦稱「批評學派」(CriticalSchool)或「歷史批評學派」。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版形成於美國,其創始人為人類學家博厄斯。因屬於這一學派的其他代表人物,皆為美國學者,都出自博厄斯門下,故又稱「博厄斯學派」(「鮑亞士學派」)權或「美國歷史學派」。這一學派主要盛行於1890年至1930年間,但其觀點和方法一直影響到當代美國民族學界。

Ⅱ 各大學派代表人物,他們的主要思想是什麼

1、道家思想
(1)老子:春秋晚期,老子是道家的創始人。他認為世界萬物的本源為「道」,道是沒有形狀、超時空的永久存在,這是一種唯心論思想。老子的學說含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認為世界萬物和人類社會總在不停的運動著,有無、難易、高低、貴賤、剛柔,說明對立的東西是相互轉化的,是相互依存不斷變化的。老子在政治上主張「無為」,反對採用嚴刑峻法,對後代的政治有很大的影響。
(2)莊子:戰國時道家的代表人物,繼承並發展了老子的道家學說和唯心哲學,認為世界就是「我」的主觀產物。莊子鄙視富貴利祿,痛恨「竊鉤者誅,竊國者諸侯」的不公平社會現象。

2、墨子,戰國初期魯國人。他的思想代表了平民的利益。墨子主張「兼愛」「非攻」和「尚賢」。兼愛就是愛一切人,不分「王公大人」和「萬民」的階級差別,都要同等地愛。「非攻」反對戰爭,在當時主要是反對不義戰爭,反映了小生產者渴望安定生活的願望。「尚賢」主張任人唯賢,反對王公貴族的任人唯親。

3、法家思想
戰國時期法家的集大成者是韓非子(商鞅的嚴刑峻法主張比韓非子更早)。韓非子認為歷史是向前發展的,當代必然勝過古代。人們應該按照現實需要進行政治改革,不必遵循古代的傳統。韓非子主張「以法治國」,法治的對象是廣大臣民,除國君意外,不論貴賤,一律要受法的約束,「法不阿貴」。這種思想在戰國的大變革時期對打擊奴隸主貴族特權,是有積極意義的。韓非子主張建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這種主張符合當時社會發展的潮流。

4、儒家
(1)春秋時期: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是我國歷史上影響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思想主張包括:
①仁,是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主張「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主張以愛人之心調解與和諧社會人際關系。
②孔子維護周朝的「禮」,主張貴賤有「序」,這是他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③主張以德治民,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統治者要愛惜民力,取信於民,正身律己。
④主張逐步改良,認為制度是不斷損益變化的,歷史是不斷演進的。
⑤有教無類、學思結合、老實、謙虛、時常復習等教育主張。孔子的思想後來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儒家文化也成為我國傳統文化最主要的部分。

(2)戰國時期:
①孟子:發展了孔子的學說,政治上主張施行仁政,並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他主張「政在得民」,反對苛政,反對統治者「虐民」「暴民」。孟子主張給農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農民的勞動時間,寬刑薄稅。孟子主張性本善,認為生生下來就具有善性,善性是人所固有的道德品質。孟子子在我國封建社會里,被統治者尊位「亞聖」地位僅次於孔子,對我國傳統文化影響至深。

②荀子:他具有唯物思想,認為自然有自己的規律,主張「制天命而用之」,即掌握自然的變化規律而利用它,造福人類。

5、兵家:孫子
孫武被譽為「兵學鼻祖」,受到後世推崇,並不僅僅因為他的軍事指揮才能,而是因為他為後人留下的那部驚世駭俗的兵學聖典《孫子兵法》,它以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從戰爭的實際出發,總結和揭示了戰爭的普遍規律和基本的戰略戰術原則;同時在於它具有著深刻的謀略內涵、道德內涵和哲學內涵,具有超越所處時代的思想性和創造精神。

Ⅲ 民族學的流派

西方民族學流派
西方民族學大體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從世紀中葉到20世紀初,這一階段佔主導地位的是進化論學派;
進化論學派
進化論學派是19世紀中葉西方出現的第一個民族學流派。進化論學派主要研究人類社會文化的起源和發展過程,認為人類的社會文化和生物進化一樣,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逐漸地發展。這種循序的進化過程是全世界所有文化的普遍發展規律,造成這種普遍性的原因在與人類心理的一致性。
主要代表人物有斯賓塞(H.Spencer,1820-1903)、泰勒(E.B.Tylor,1832-1917)、摩爾根(L.Morgen,1818-1888)。他們都以各自的特點系統闡述了進化論思想,對民族學的初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第二階段從19世紀末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西方民族學的大發展世琪,整個學術界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出現的流派有播化學派、歷史學派、社會學年刊學派、功能學派、心理學派等。
傳播學派
最初出現的是傳播學派,又分成德、奧文化圈學派和英國傳播學派。前者以德國的R.F.格雷布納、奧地利天主教神甫W.施密特等人為代表。他們認為人類的創造能力極其有限,每一種文化都是在一個中心地區一次產生,然後傳播開來。後者以英國的G.埃利奧特-史密斯及其學生 W.J.佩里為代表。他們宣稱各種高級文化因素都是從世界文明的發源地和中心尼羅河傳播出去的,宣傳泛埃及主義。由於這種理論缺乏科學事實根據,後來沒有被人繼承下來。
歷史學派
繼傳播學派而起的是美國的歷史學派,創始人為F.博厄斯(舊譯鮑亞士),其他代表人物都是他的學生,如A.L.克羅伯、R.H.羅維、E.薩皮爾、C.威斯勒、A.A.哥登衛塞等人。博厄斯主張單純地描寫具體的文化和傳播過程,不作理論概括。他的門徒公開打出反對進化論的旗幟。羅維寫的《原始社會》(1920)全面否定和攻擊摩爾根的進化學說;他寫的《國家的起源》(1929)直接反對恩格斯關於國家起源的論述。該學派雖然對傳播學派也採取批評態度,但基本上接受傳播理論,因此,學術界一般把傳播學派和歷史學派合稱為文化歷史學派(Cultural-Historical School)。
社會學年刊學派
產生於法國的社會學年刊學派,與傳播學派差不多同時出現。 主要代表人物有.迪爾'" class=link>.迪爾凱姆和M.莫斯。迪爾凱姆於1896年在巴黎創辦《社會學年刊》,因此被稱為社會學年刊學派。盡管該學派不象文化歷史學派那樣激烈地反對進化論和馬克思主義,但他們的理論基礎是哲學家A.孔德的實證主義,因而還是與馬克思主義相抗衡的。
功能學派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出現了影響頗大的功能學派,主要代表人物是B.K.馬利諾夫斯基和A.R.拉德克利夫-布朗。該學派不重視研究各族人民的歷史,強調深入民族社區作全面的現狀調查,大力訓練和派遣學生們分赴各殖民地作田野工作。在理論上他們強調文化的功能作用,認為每一種文化之所以存在,在社會生活中必有它的用處,一個民族社區就是一個整體,必須在這個整體的立足點上來考察它的全部社會生活,而生活的各個方面又密切相關。功能學派的理論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中國民族學產生過較大的影響。
心理學派
20世紀30年代,美國歷史學派中分化出心理學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博厄斯的學生R.本尼迪克特和M.米德等。他們認為個人的心理活動決定文化和社會狀況。先進民族的優良心理素質創造高級文化模式,落後民族的不正常心理素質只能造成落後的文化模式,因而後者必須在前者的幫助下改變自己落後的文化模式。這一學派雖然口頭上反對基於外表體質形態不同而產生的種族主義,但實際上主張心理上隱存著民族的優劣差別,也是一種種族主義的觀點,因而也被稱為種族心理學派。
第三階段從第二次世界大戰至今,是西方民族學的大變化世琪,出現的學派有結構主義學派、新進化論學派、文化相對論學派、新心理學派、社會生物學學派等。
新思潮: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西方民族學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和發展。首先,在對待馬克思主義和進化學派的態度上有所變化,一些進步的民族學者認識到,要想把馬克思主義與民族學分裂開來是不可能的。於是出現了研究馬克思主義的著作和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來論述民族學問題而產生的各種新思潮,諸如聯邦德國以H.馬庫塞為代表的「法蘭克福學派」思潮, 法國以M.戈德萊厄為代表的 「結構馬克思主義學派」思潮,美國以M.哈里斯為代表的「文化唯物論」思潮和以R.墨菲為代表的「社會生活辯證法」思潮等。同時,也不象從前那樣公開反對進化學派了。在美國還出現了維護進化論的新學派,美國民族學界曾為摩爾根恢復名譽,甚至把他奉為美國民族學之父。一些學者把馬克思、恩格斯和摩爾根有關民族學的著作,重新編訂、校正、注釋出版,有的還寫了長篇導論。西方民族學出現的這種變化,正是馬克思主義越來越深入人心的表現。
其次,戰前的那些老民族學派大多衰退下去,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沒有定型的學派或思潮。主要有以下幾種:
結構主義學派
以法國C.萊維-斯特勞斯為主要代表。他把結構語言學的音位分析法運用到民族學研究領域。通過分析自然現象之間結構關系的途徑,來推導社會現象之間的結構關系。英國學者E.R.利奇也是這個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60年代後期到70年代初期,該學派的影響達到高峰,後來逐漸有所下降。
新進化學派思潮
以美國民族學家L.A.懷特、J.H.斯圖爾德等為代表。他們為摩爾根等人的進化論學說進行辯護,並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觀點,如懷特的普遍進化論和能量說,斯圖爾德的多線進化論等。
文化相對論學派思潮
以M.J.赫斯科維茨為代表。他認為一個民族的文化,離開了自己的民族和時代,就失去了任何意義,任何具體文化的一切現象都是孤立自在的,不會重復,各具特點,因而不同民族的文化無法比較,各個文化之間沒有任何共同之處,更談不上有共同規律。一切民族文化的價值都是相對的。
新心理學派思潮
這是美國60年代以來掀起的小規模心理人類學復興運動的產物。代表人物有J.懷廷、I.L.柴爾德、R.A.萊文等人。他們在老心理學派研究文化與人格的基礎上又有了一些新的發展,提出了所謂「認識人類學」。該派思潮目前在美國有一定的勢力,是值得注意的傾向。
這些學派、思潮除了結構主義學派很有影響外,其他基本上局限在某一國家或某幾個民族學者的范圍內,而且各人的觀點也不一致。這種不統一的現象也正是戰後西方民族學的一大特點。
西方民族學發生的這些變化,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局勢發生的深刻變化在學術研究中的反映。由於民族運動的深入發展,擺脫殖民統治而獨立的國家和民族越來越多,他們反對曾為帝國主義殖民政策服務的民族學家再對他們進行調查,使西方民族學遇到了困難和威脅。上述變化正是西方民族學對付危機的應變想法和措施。
蘇維埃民族學派
十月革命前的俄國民族學
在17世紀以前,當時俄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活動的范圍很小,未超出俄羅斯的分布地區。整個17世紀是沙皇俄國向外擴張的時期,也是俄國歷史中由俄羅斯民族國家變成多民族國家的時期。在這100年中,沙俄的領土擴大了幾倍,使得俄羅斯人與被並入地區的各族人民接觸日益頻繁,從而加強了對他們的了解。
18世紀,是彼得一世及其繼承者的「貴族帝國」時期,也是俄國史上的「大調查」時期。彼得大帝出去政治的需要,於1725年提出探測從東北亞到美洲的通路。俄國著名的學者羅蒙諾索夫是這個時期學術界的代表人物。他在《俄國古代史》一書中,第一次提出了俄羅斯族及其他的斯拉夫各族的民族起源問題。
19世紀30年代,農奴制危機逐漸加深,沙皇俄國為了穩定國內局勢和加強對外政策,開戰了對國外民族的研究。
19世紀中葉,俄國資本主義迅速發展和封建農奴制危機的日益尖銳化。這是俄國民族學史上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時期。在俄國的古典文學中出現了米科夫斯基的詩歌,克雷洛夫的寓言,科里卓夫的歌曲,特別是普希金和果戈里的作品,引起了廣大讀者對俄羅斯人的注意。於是在1845年成立了俄羅斯地理學會及其下屬的民族學研究組。
19世紀後半期,是民粹主義發生危機和馬克思主義開始傳播的時期,俄國著名的民族學家米克路霍·馬克萊從1871年-1878年在東南亞、新幾內亞等地調查研究。阿努琴把人類學,考古學和民族學三者結合在一起,建立了「阿努欽學派」。
1890-1917年,這是沙皇俄國崩潰和工人運動高漲的時期,馬克思主義徹底擊潰了民粹主義,這時候出版了《民族學評論》(1889年創刊)、《古風今存》(1890),同時在彼得堡建立了俄羅斯博物館民族學部,並出版了《人類學和民族學博物館叢書》。
十月革命後的蘇維埃民族學
十月革命後,蘇聯的民族學得以建立和發展。
歷程
1917-1928年革命勝利不久,國內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情況十分復雜,布爾什維克黨要求蘇聯民族學者重視國內各族人民的調查研究。這個時期的主要任務是實地調查和培養大批民族工作幹部。這時候幫助少數民族創制文字、統一方言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1929-1934年蘇聯國內實行了工業國有化和農業集體化。這時候的民族學界的任務是批判西方資產階級的民族學對蘇聯的影響。
1935-1941年,國內政治,經濟相對穩定,社會主義建設取得進展,科學研究等得到進一步發展。這是,在莫斯科大學和列寧格勒大學設置了民族學教研室,在有關科目開始系統講授課程。
1942-1956年,起初由於衛國戰爭,民族學工作者很快轉為到為國防服務,並提出了許多與戰爭和戰後事務密切相關的問題(如批判種族主義、宣傳民族團結等)。
1957-1978年,蘇聯民族學研究的主要內容是強調國內「民族一體化」和加強對世界民族的研究。這時候出版了《世界民族志》、《國家與民族》。
從1979年以後,蘇聯民族學界又十分重視民族學理論和方法論的研究,並加強國家合作,共同研究世界各地的民族學發展過程。
到了80年代,蘇聯民族學十分重視研究民族學與社會學等各學科之間的相互關系問題,並出現了「民族社會學」、「民族語言學」、「民族人口學」等。
有人說,從十月革命取得勝利、建立蘇維埃政權開始,民族學中的蘇維埃學派就已形成。其實不然,作為一個學派實際上萌芽於20年代末30年代初,正式形成於30年代末40年代初。
特點:1.對原始社會史的研究。
2.對民族起源問題的研究。
3.人類學(指體質人類學)與民族學的相結合。
4.重視對國外民族的研究。
5.對西方民族學的批評。
6.重視對民族學理論問題的研究。
7.對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進行了十分細致的研究
8.對經濟文化類型和歷史民族區的研究。

Ⅳ 想請問一下古典自然法學派、功利主義法學派、分析主義法學派以及法的歷史學派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觀點是什麼

1、古典自然法學派 產生於自由資本主義時期
代表人物:格老秀斯,霍布斯版,斯賓諾莎,洛克,孟德斯權鳩,盧梭,傑弗遜……
主要觀點:一 社會契約論。二 人權。「人生而自由平等,自由、安全、反抗壓迫是天賦的不可剝奪的人權」三 權力制衡和分權制度。
2、功利主義法學派 創始人是邊沁
代表人物:休謨,孔德,密爾
主要觀點:把「功利」也叫「利益」或效用作為人的行為原則
3、分析主義法學派
代表人物:奧本海墨,羅伯特·達爾,查爾斯·林德布洛姆……
主要觀點:強調政治學理論的正確性,而不問產生和發展這種理論的時代背景及其內容。強調經驗調查和邏輯分析。
4、歷史學派 創始人是德國格丁根大學法學教授G.胡果,代表封建貴族的利益
代表人物:普赫塔,尼布爾,艾希霍恩……
主要觀點:強調民族精神,主張繼承歷史傳統,重視習慣法,反對制定普遍適用的法典

Ⅳ 德國歷史學派主要代表人物及觀點是什麼

舊歷史學派代表人物:李斯特 羅雪爾 希爾德布蘭德 克尼斯
新歷史學派代表人物: 瓦格納 布倫塔諾 施穆勒
德國歷史學派解體及其影響
隨著1890年俾斯麥的下台和取消反社會黨人法,新歷史學派存在的基礎開始動搖,進入了衰退解體的過程。1883年奧地利經濟學家C.門格爾發表《關於社會科學,特別是政治經濟學方法的研究》,批判歷史學派不能區別理論科學、歷史科學和政策實踐的關系,將經濟現象的歷史記述和經濟理論的歷史性相混淆,在方法論上缺乏理論分析和抽象,陷入了世俗的經驗主義,因此缺乏「精密的方法」,放棄對「精密法則」的研究。門格爾強調理論經濟學正像自然科學中的物理學、化學一樣,主張理論是經濟學的中心,而歷史只不過是它的輔助。施穆勒立即在《施穆勒年鑒》上發表了反批判文章《國家科學和社會科學方法論》(1883),接著門格爾又針對施穆勒的文章,發表了《德國國民經濟學中歷史主義的謬誤》(1884),施穆勒不予回答。他們二人之間的爭論雖然就此結束,但在雙方門下弟子之間卻持續了20多年,學說史上稱之為「方法論論爭」。從此以後,歷史學派逐漸衰落解體,而完成這解體過程的還有待於歷史學派內部韋貝爾的批判,即所謂「價值判斷論爭」。
韋貝爾1904年發表了《社會科學和社會政策認識的「客觀性」》,批判施穆勒將倫理道德和經濟借科學的名義混合在一起,用道德和法律來挽救經濟生活中由於利己心所帶來的弊端,這是在科學中滲進了「價值判斷」。他主張在社會科學中應該將經驗的認識與價值判斷加以區分,作為經驗科學的社會科學,任務在於尋求客觀真理。至於希圖發現理想和規范,為實踐尋求對策,這屬於主觀的「價值判斷」問題,這里有無數的不同的價值觀在斗爭,只有讓人們自由去選擇和評價處於「諸神斗爭」中的各種價值。這即是韋貝爾所提出的「價值的自由性」。他還提出「理念型」作為社會科學方法的基本概念,認為用這個基本概念和方法可以保持社會科學的「客觀性」和「價值的自由性」。施穆勒在1911年《國家科學辭典》第八卷中,進行了反駁,施穆勒認為各種對立的價值判斷是階級利害對立的表現,而歷史的最終目的在於協調、統一在「共同福利」這一理想上,按照這個理想可以對各種價值判斷作出共同評價。韋貝爾把這種主張譏笑為「倫理的進化論」,平庸之至。桑巴特、布倫塔諾等都支持韋貝爾的主張,桑巴特在《現代資本主義》(1902)一書中,則運用他自己的發生論的、體系論的方法研究經濟史。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出現了空前的通貨膨脹,歷史學派缺乏理論,束手無策,許多經濟學家都紛紛脫離歷史學派,歷史學派終於解體。德國的社會政策學會也在1935年被納粹黨所鎮壓而解散
歷史主義是歷史學派的代表性特徵。在這一方法論的指導下,歷史學派的經濟學家們埋頭專注於對經濟史料的整理分析。在他們的著作中充斥的都是豐富的史料,但材料之間缺乏理論聯系。可以說,在李斯特之後的歷史學派代表人物的理論創新水平再沒有高過李斯特。然而,這並不表明歷史學派缺乏存在基礎,也不表明他們對德國的經濟發展沒有貢獻。歷史主義雖是歷史學派的重要特徵,但並不是全部特徵。

Ⅵ 歷史學派代表人物及其觀點

舊歷史學派代表人物:李斯特 羅雪爾 希爾德布蘭德 克尼斯
新歷史學派代表人物:瓦格納 布倫塔諾 施穆勒
德國歷史學派解體及其影響
隨著1890年俾斯麥的下台和取消反社會黨人法,新歷史學派存在的基礎開始動搖,進入了衰退解體的過程.1883年奧地利經濟學家C.門格爾發表《關於社會科學,特別是政治經濟學方法的研究》,批判歷史學派不能區別理論科學、歷史科學和政策實踐的關系,將經濟現象的歷史記述和經濟理論的歷史性相混淆,在方法論上缺乏理論分析和抽象,陷入了世俗的經驗主義,因此缺乏「精密的方法」,放棄對「精密法則」的研究.門格爾強調理論經濟學正像自然科學中的物理學、化學一樣,主張理論是經濟學的中心,而歷史只不過是它的輔助.施穆勒立即在《施穆勒年鑒》上發表了反批判文章《國家科學和社會科學方法論》(1883),接著門格爾又針對施穆勒的文章,發表了《德國國民經濟學中歷史主義的謬誤》(1884),施穆勒不予回答.他們二人之間的爭論雖然就此結束,但在雙方門下弟子之間卻持續了20多年,學說史上稱之為「方法論論爭」.從此以後,歷史學派逐漸衰落解體,而完成這解體過程的還有待於歷史學派內部韋貝爾的批判,即所謂「價值判斷論爭」.

Ⅶ 列舉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主要派別及其代表人物和主要觀點

諸子百家簡介
一、儒家: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論語》、《孟子》、《荀子》
儒家是戰國時期重要的學派之一,它以春秋時孔子為師,以六藝為法,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張「德治」和「仁政」,重視道德倫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養的一個學術派別。
儒家強調教育的功能,認為重教化、輕刑罰是國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張「有教無類」,對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都應該進行教育,使全國上下都成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還主張以禮治國,以德服人,呼籲恢復「周禮」,並認為「周禮」是實現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戰國時,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兩派。

二、道家:
代表人物:老子、莊子。作品:《道德經》、《莊子》
道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又稱「道德家」。這一學派以春秋末年老子關於「道」的學說作為理論基礎,以「道」說明宇宙萬物的本質、本源、構成和變化。認為天道無為,萬物自然化生,否認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張道法自然,順其自然,提倡清靜無為,守雌守柔,以柔克剛。政治理想是「小國寡民」、「無為而治」。老子以後,道家內部分化為不同派別,著名的有四大派:莊子學派、楊朱學派、宋尹學派和黃老學派。

三、墨家:
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墨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創始人為墨翟。
這一學派以「兼相愛,交相利」作為學說的基礎:兼,視人如己;兼愛,即愛人如己。「天下兼相愛」,就可達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張尚賢、尚同和非攻;經濟上主張強本節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時,又提出「非命」的主張,強調靠自身的強力從事。
墨家有嚴密的組織,成員多來自社會下層,相傳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勵志。其徒屬從事談辯者,稱「墨辯」;從事武俠者,稱「墨俠」;領袖稱「巨(鉅)子」。其紀律嚴明,相傳「墨者之法,殺人者死,傷人者刑」(《呂氏春秋·去私》)。
墨翟死後,分裂為三派。至戰國後期,匯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認識論、邏輯學、數學、光學、力學等學科的研究,是謂「墨家後學」(亦稱「後期墨家」),另一支則轉化為秦漢社會的游俠。

四、法家:
代表人物:韓非、李斯。作品:《韓非子》
法家是戰國時期的重要學派之一,因主張以法治國,「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故稱之為法家。春秋時期,管仲、子產即是法家的先驅。戰國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開創了法家學派。至戰國末期,韓非綜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勢」和申不害的「術」,以集法家思想學說之大成。
這一學派,經濟上主張廢井田,重農抑商、獎勵耕戰;政治上主張廢分封,設郡縣,君主專制,仗勢用術,以嚴刑峻法進行統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則主張禁斷諸子百家學說,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其學說為君主專制的大一統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論根據和行動方略。
《漢書·藝文志》著錄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書》和《韓非子》。

五、名家:
代表人物:鄧析、惠施、公孫龍和桓團。作品:《公孫龍子》
名家是戰國時期的重要學派之一,因從事論辯名(名稱、概念)實(事實、實在)為主要學術活動而被後人稱為名家。當時人則稱為「辯者」、「察士」或「刑(形)名家」。代表人物為惠施和公孫龍。

六、陰陽家:
代表人物:鄒衍
陰陽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因提倡陰陽五行學說,並用它解釋社會人事而得名。這一學派,當源於上古執掌天文歷數的統治階層,代表人物為戰國時齊人鄒衍。
陰陽學說認為陰陽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兩種對立和轉化的力量,可用以說明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五行學說認為萬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原素組成,其間有相生和相勝(葜)兩大定律,可用以說明宇宙萬物的起源和變化。鄒衍綜合二者,根據五行相生相勝說,把五行的屬性釋為「五德」,創「五德終始說」,並以之作為歷代王朝興廢的規律,為新興的大一統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論根據。
《漢書·藝文志》著錄此派著作二十一種,已全部散佚。成於戰國後期的《禮記·月令》,有人說是陰陽家的作品。《管子》中有些篇亦屬陰陽家之作,《呂氏春秋·應同》、《淮南子·齊俗訓》、《史記·秦始皇本紀》中保留一些陰陽家的材料。

七、縱橫家:代表人物:蘇秦、張儀。創始人:鬼穀子。主要言論傳於《戰國策》
縱橫家是中國戰國時以縱橫捭闔之策游說諸侯,從事政治、外交活動的謀士。列為諸子百家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蘇秦、張儀等。
戰國時南與北合為縱,西與東連為橫,蘇秦力主燕、趙、韓、魏、齊、楚合縱以拒秦,張儀則力破合縱,連橫六國分別事秦,縱橫家由此得名。他們的活動對於戰國時政治、軍事格局的變化有重要的影響。
《戰國策》對其活動有大量記載。據《漢書·藝文志》記載,縱橫家曾有著作「十六家百七篇」。

八、雜家:
代表人物:呂不韋
雜家是戰國末期的綜合學派。因「兼儒墨、合名法」,「於百家之道無不貫綜」(《漢書.藝文志》及顏師古注)而得名。秦相呂不韋聚集門客編著的《呂氏春秋》,是一部典型的雜家著作集。

九、農家:
農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因注重農業生產而得名。此派出自上古管理農業生產的官吏。他們認為農業是衣食之本,應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孟子.滕文公上》記有許行其人,「為神農之言」,提出賢者應「與民並耕而食,饔饗而治」,表現了農家的社會政治理想。此派對農業生產技術和經驗也注意記錄和總結。《呂氏春秋》中的〈上農〉、〈任地〉、〈辯土〉、〈審時〉等篇,被認為是研究先秦農家的重要資料。

十、小說家:
小說家,先秦九流十家之一,乃採集民間傳說議論,藉以考察民情風俗。《漢書·藝文志》雲:「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塗說者之所造也。」
諸子百家簡述諸子百家中,儒家創始人孔子因繼承三代中原文化正統,在諸子百家中脫穎而出。以致儒家學說不僅在諸子百家中地位顯著,而且還成為傳統文化的主流、核心內容,對中民民族精神形成產生了無與倫比的影響。事實上,我們可以說,儒家並非通常意義上的學術或學派,儒家學說是華夏民族的文化精華,也是華夏固有價值系統的一種表現。它已滲透傳統文化的每一根毛細血管之中,極大地影響著中國文化的每一個領域。凡是從中國土壤里產生的學說思想、宗教派別,甚至是外來文化、外來宗教,都不能避免帶上儒家文化的痕跡。於今而言,猶不止此。儒家思想亦對世界文化還產生了永久的影響(我們知道,日本和「四小龍」推崇儒學也是在它們已實現或者基本現代化後,為解決現代化所帶來的信仰危機、道德滑坡問題而採取的補偏救弊措施。所謂「東南亞文化圈」,基本上就是以儒學為主體的文化構成模式。它有力地推動了東南亞的社會文明與進步。隨著歷史的發展,儒家倫理正在進入西方國家)。 關於對諸子百家的派別歸類,司馬談列舉了六家,「乃論六家之要指曰:易大傳:『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途。"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為治者也」(《史記·太史公自序》)。《漢書·藝文志》中的劉歆《七略》的諸子略分為十家: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小說。除去小說家不談,所以稱"九流十家"。

諸子所以說是政治學派的總稱,是因為其各家的基本宗旨大都是為國君提供政治方略。儒家主張以德化民;道家主張無為而治;法家主張信賞必罰;墨家主張兼愛尚同;名家主張去尊偃兵。漢代以後,墨家和名家成為絕學,農家獨立成一門技術性學科,陰陽家演化為神秘的方術。因此對後來大一統王朝政治產生影響的只有儒、道、法。

諸子百家的許多思想給後代留下了深刻的啟示。如儒家的「仁政」、、「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恕道」;孟子的古代民主思想;道家的辯證法;墨家的科學思想;法家的唯物思想;兵家的軍事思想等,在今天依然閃爍光芒。便是那「詭辯」的名家,也開創了中國哲學史上的邏輯學領域。我們可以、也應該鑒借儒家的剛健有為精神,來激勵自己發憤圖強;鑒借儒家的公忠為國精神,來培育自己的愛國情懷;鑒借儒家的"以義制利"精神,來啟示自己正確對待物質利益,鑒借儒家的仁愛精神,來培育自己熱愛人民的高尚情操;鑒借儒家的氣節觀念,來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強的獨立人格;也鑒借墨家的"兼愛"、"尚賢"、"節用";道家的「少私寡慾」、「道法自然」;法家的"廢私立公",等等思想。

Ⅷ 歷史學派的各國學派

德國歷史學派的先驅為李斯特。此後羅雪爾將以薩維尼(1779~1861)為代表的法學研究中的歷史方法,應用到經濟學方面,奠定了這一學派的基礎。繼之有希爾德布蘭德(1812~1878)和克尼斯(1821~1898),形成了舊歷史學派。1870年後,由於工人運動和各種社會問題的出現,在舊歷史學派傳統的基礎上,形成了以G.von施穆勒為首的新歷史學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有L.布倫塔諾(1844~1931)和A.瓦格納(1835~1917)。20世紀初期從內部批判歷史學派,並促進歷史學派的解體的主要人物有韋貝爾(1864~1920)和桑巴特。
19世紀前半葉,英國完成了產業革命,獲得了世界工廠的地位。A.斯密的自由主義經濟學說代表了英國產業資本的利益,而德國還處在封建割據的農業國階段,為了發展德國本國的工業,對來自英國的工業品,必須採取保護貿易政策,並在意識形態上對抗英國的斯密理論。李斯特在《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 (1841)一書中指責英國古典經濟學不強調經濟生活中國民有機體的重要,是「世界主義」和「個人主義」的經濟學。他的國民經濟學則強調經濟生活中的國民性和歷史發展階段的特徵。他反對古典學派的抽象、演繹的自然主義的方法,而主張運用從歷史實際情況出發的具體的實證的歷史主義的方法。在經濟理論方面,李斯特提出發展國民生產力的理論,批判斯密的單純「交換價值」的理論。在經濟政策上則主張採取國民主義和保護主義的貿易政策。李斯特的這種歷史主義的經濟發展階段論,形成了德國歷史學派的傳統和基本特徵。 美國歷史學派形成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其創始人為人類學家F.博厄斯,這一學派主要盛行於1890年至1930年,但其觀點和方法一直影響到當代美國民族學界。該派以實證主義為其方法論的哲學基礎,主張對具體的文化現象進行詳細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不主張過早地作理論概括。他們宣稱人類學研究的主要目的是:(1)重建人類發展的歷史;(2)決定歷史現象的類型和它們的歷程;(3)探討文化變遷的動力。19世紀末,正值進化學派和傳播學派針鋒相對之際。博厄斯對兩派學說均持批評態度,但其批評的重點是摩爾根和進化學派。
這一學派以實證論和經驗論為基礎、強調對具體事實的描述和記錄,認為這是「歷史的方法」,而堅決反對摩爾根所作的理論概括,認為他的理論體系是「思辨的方法」,完全不可取。
R.H.羅維所著《初民社會》 (1920)是批評摩爾根的代表作。歷史學派也批評傳播學派、尤其反對「埃及中心說』。然而,他們同樣把文比看作是超社會的,否認文化發展的普遍規津、所提出的概念「文化區」、「文化叢」與傳播學派的「文化圈」、「文化層」雖形式不同,實質卻相去不遠。他們認為可將文比分解到最小單位、即「文化持質」,若干文化特質結合構成一個文化叢、與之相適應的地域即「文化區」。
他認為民族學家研究文化應該從文化特質人手。標准文化特質多的地方為文化區中心,屬於獨創;文化特質少的地方為外圍,屬於傳播。博厄斯及其許多追隨者具有鮮明的反種族主義立場、並從科學上論證了種族平等和民族平等思想,曾為反對歐美中心主義和種族壓迫進行了堅決斗爭。

Ⅸ 新歷史學派主要代表人物有

新歷史學派是19世紀40年代至20世紀初期在德國出現的經濟學流派。它強調經濟發展的歷史性和國民經濟的有機體現,反對英國古典經濟學強調客觀經濟規律的「世界主義」(李斯特語)傾向。新歷史學派(new historical school)又被稱為「歷史的倫理學派」。 是19世紀70年代以後由歷史學派演變而來的 德國 經濟學派。其主要觀點和舊歷史學派基本一致,不過在運用歷史歸納法上更趨於極端,同時更加強調論理道德和法律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決定作用,更加鼓吹階級調和與自上而下的社會改良。其主要代表有:史泰因、謝夫勒、阿道夫·瓦格納等。他們建立了 社會政策的 稅收理論體系,因此,被當時財政學家稱為 德國財政學界的三巨星。新歷史學派沿用舊歷史學派的觀點,否認社會存在著普遍的客觀的 經濟規律,反對理論研究和抽象分析。新歷史學派提倡歷史統計方法,搜集行業或城市的歷史統計資料,加以羅列和描述,而不加以理論分析和概括,熱衷於分析特定時代和特定民族的經濟發展史料。

新歷史學派反對傳統古典學派關於「中性稅收」的理論和政策,主張推行積極的 社會政策稅收,即不應當把國家的職能局限於法律目的地狹隘范圍以內,而必須使復雜的國家活動實現社會目的需要。擴張 政府職能。從這一認識出發,新歷史學派不再僅僅是把 稅收作為籌集國家經費的純 財政手段,更重要的是將其作為改變國民收入分配的工具,賦予稅收廣泛的經濟調節和社會職能,使一般財富的分配職能從屬於 社會政策的目的。

社會政策稅收理論是新歷史學派理論的精髓,他們指出,只有通過這種政策來改變財產、所得分配不公正的矛盾,才能穩定 德國的社會秩序,才能貫徹稅收的社會政策。

Ⅹ 春秋戰國時期各學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觀點

1、孔子

孔子(代表作:《論語》

思想;提出「仁」的學說,主張「愛人」、「為政以德」。

孔子,名丘,字仲尼。據史記所說,他生於魯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卒於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年七十三。他是儒家的始創人物,被後世尊為萬世師表,也被稱為聖人。

孔子周遊列國,先後到了衛、陳、蔡、楚、宋等國,宣揚其政治抱負,但皆不得要領。孔子不能伸展自己的抱負,心灰意冷,遂返回魯國,是為魯哀公十一年,孔子已六十八歲。

自此以後,他潛心講學和著書,在此其間與弟子重新編訂了《五經》和撰寫《春秋》,為的是要記載春秋時代所發生的大事,闡發儒家的價值觀。

五年後,孔子去世,終年七十三歲。及後弟子們將老師一生的話語,去蕪存菁地摘錄下來,編成《論語》,成為儒家學說的必讀經典。

2、孟子

代表作:《孟子》

思想:要求統治者用「仁政」治國,主張不要過分捕撈魚鱉,按時令進山伐樹,這樣自然資源才能持續利用。

孟子名軻,字子輿,又字子車、子居。生於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卒於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他是孔子的孫子思的再傳弟子。

孟子在母親的教育下,用功讀書,學成以後以孔子的繼承者自任,招收弟子,並且游歷列國,宣揚仁政、王道的主張。

他到過齊、宋、魯、滕、梁等國,見過梁惠王,齊宣王等君主。雖然受到了尊敬跟禮遇,可是因為被認為思想保守,不合當時潮流,又沒有得到重用,只有滕文公曾經試圖推行他的政治主張。

到了晚年,孟子回鄉講學,和他的弟子萬章,公孫丑等,從事著書的工作,寫成了《孟子》七篇。它的篇目是: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以及盡心。

由於每篇的分量很多,又分成上、下兩篇,因此全書共有十四卷。孟子的言論和事跡差不多都保存在這七篇之中。

3、荀子

代表作:《荀子》

思想:提出「治天命而用之」的主張,認為人能認識自然規律,並要按自然規律去辦事。

荀子,名況,字卿,趙國郇邑人,生於周郝王二年(公元前313年),卒於秦始皇九年(公元前235年),戰國後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關於荀子的記載很少,而且頗有出入。

荀子是繼孔子、孟子以後最大的儒學的。他的思想記載於《荀子》一書中,對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荀子曾經游歷燕、齊、楚、秦趙多國,後家居蘭陵至死。

在蘭陵時荀子開始教書與寫書,有名的韓非和李斯就是他這時候的學生,他也在這段時間完成他的代表作品-《荀子》。荀子雖是儒家之繼承人,但他並沒有盲目地將儒家學說全盤接收。反之,荀子將儒家學說融會貫通、加以發揮,提出了「性本惡」等影響後世深遠的學說。

4、老子

老子(道家學派創始人) 代表作:《道德經》

思想:認為宇宙萬物本源是「道」,提出樸素的「辨證論」。

老子,據一般記載,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生卒年不詳,一說生於公元前604年,楚苦縣歷鄉曲仁里人,謚聃。有人叫他李耳,也有人叫他老聃。老子修道德,其學主無為之說,以自隱無名為務。有很多學者認為老子是戰國時代的人,但是比較多人認為老子是春秋時代的人。

道家的理論奠定於老子,老子《道德經》一書上下五千言,書中廣論道的形上學義、人生智慧義,提出一種有物混成且獨立自存之自然宇宙起源論,也提出世界存在與運行原理是反者道之動的本體論思想。

對於存活於其中的人類而言,其應學習的就是處世的智慧。老子也提出了眾多的政治、社會與人生哲學觀點出來,主張無為而治、小國寡民。

5、莊子

代表作;《莊子》

思想:「無為而治,順應自然」。

莊子名周,字子休,宋國蒙人,生卒於約公元前369年至公元前286年,據《史記》所記載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

莊子早年曾在蒙作過漆園吏,後一直隱居。他生活貧困,但淡泊名利,楚王聞其賢德,曾派使者贈以千金並請他作宰相,被他拒絕。遂終身不復仕,隱居於抱犢山中。

莊子學識淵博,交遊很廣,著有《莊子》一書,大旨本於《老子》,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也有自己獨到見解,其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漁父、盜跖、胠篋,以詆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

閱讀全文

與歷史學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觀點民族學研究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