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介紹口述歷史博物館

介紹口述歷史博物館

發布時間:2021-03-15 07:39:45

1. 口述歷史的開展過程

訪談有一對一的訪談,也有集體式的訪問。至於對個人進行專訪,必須讓受訪人有暢談的空間,盡量不要有第三者的干擾,這樣訪問才容易進入狀況。訪談時最好能站在受訪人的立場來發問。
訪談前:准備工作中要熟悉被訪談者的所有背景資料,確定訪談主題,重視語言使用的問題,針對不同年齡、不同職業及不同性別愛好的人要選用不同的切入點和興趣點。
訪談時:重視訪談時的互動關系,訪問者應仔細傾聽受訪者的語言,避免其他人在場,盡量不要輕易打斷被訪者的講述。 口述訪談最困難的是整理訪談紀錄,因為受訪人不會按照你所預設的方向一一陳述.可能會出現跳躍式的陳述,因此整理訪談紀錄的人很重要、也很辛苦。而整理紀錄還有一項重要工作就是查證數據,例如受訪人提到某人、某地、某年或某機構時,一定要查到正確數據;所以訪談時,一定要將受訪人所處時代的制度或人、事、物弄清楚,多用心查證。
正式的口述歷史。訪談的錄音或錄影帶會經過製作抄本、摘要和列出索引這些程序後,儲存在圖書館或檔案館。這些訪談記錄可用於研究、摘節出版、廣播或錄影紀錄片、博物館展覽、戲劇表演以及其他公開展示。要注意的是,口述歷史不包括無特殊目的的隨意錄音,例如竊聽錄音;也不涵蓋演講錄音、個人錄音日記,或其他不是經由訪談者與受訪者對話而來的聲音記錄。然而,口述歷史是一種極富創造力與活動力探究方法,故無法以單一的定義來界定、掌握。事實上,一般人也可以從事口述歷史訪談,由訪談者與受訪者以錄音訪談的簡單形式,記錄口傳記憶.成為一種歷史研究的資料,重現人們昔日的生活片段。

2. 三線建設博物館中以哪些史料形式呈現了歷史

三線建設博物館中以三線建設的決策文獻史料、三線重點企業等各類三線建設文物10000餘件(套)回、圖片2萬余答張和三線建設領導者、親歷者和研究學者等120人的口述歷史視頻,歷時8000多分鍾,還有其他三線建設時期視頻資料3000多分鍾等史料形式呈現了三線建設的歷史。

3. 崔永元公益基金的口述歷史

目標:全面收集和保護中國近現代口述歷史影像記錄,並最終建成與世界比肩的中國口述歷史博物館。館藏史料將永久保存傳承,並面向社會免費開放,以供公眾研究查閱。
進展:自2002年開始,截止2010年底,崔永元公益基金歷時九年,收集整理了涉及電影、外交、音樂、留學、戰爭、知識分子等六大領域,近4000人(人均年齡85歲以上)300萬分鍾的口述歷史影像,500萬張老照片,300萬分鍾紀錄影像,以及30萬件歷史實物……崔永元公益基金口述歷史影像記錄,已經成為中國內容最豐富的口述歷史庫之一。
計劃:2011年起,口述歷史正式啟動中國企業家、知青等方向的口述歷史項目;其中,中國企業家口述歷史項目,已經於2011年3月13日正式啟動,計劃用3—4年的時間,采訪收錄200位左右的企業家、相關專家學者及政策推動者等歷史親歷和見證者,多角度記錄「改革開放」這個特殊、而具有歷史戰略意義的歷史階段,展現時代脈絡和歷史細節。知青口述歷史項目,主要記錄自上個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那場涉及約1800萬人口的「上山下鄉」運動,以及前景成因和返城後的長期社會影響。
口述歷史項目簡介
崔永元口述歷史團隊自2002年前後開始,截至2011年,已歷時九年,共采錄整理了以下內容。
1.類別:包括戰爭、外交、電影、音樂等六大類……
2.數量:口述歷史收集了近4000人(人均年齡85歲以上)、300萬分鍾口述歷史影像,500萬張老照片,300萬分鍾紀錄影像,以及30萬件歷史實物……
3.現狀:截止目前,所收集的口述歷史影像庫,已成為中國內容最豐富的口述歷史庫之一。但是面對眾多需要搶救的歷史,這一切,還僅僅是開始。

4. 三線建設博物館以哪些史料呈現歷史

三線建設博物館中以三線建設的決策文獻史料、三線重點企業等各類三線建設文物版10000餘件權(套)、圖片2萬余張和三線建設領導者、親歷者和研究學者等120人的口述歷史視頻,歷時8000多分鍾,還有其他三線建設時期視頻資料3000多分鍾等史料形式呈現了三線建設的歷史。

5. 中國傳媒大學 博物館是什麼類型的博物館,是歷史博物館還是其他什麼類的

中國傳媒大學博物館是致力於國內外廣播電視傳媒行業歷史與現狀的研究、傳媒前沿理專念與創新屬思維的研究、傳媒理論與傳媒實踐的研究、傳媒素養與傳媒教育的研究、傳媒藏品與傳媒產業開發研究的綜合性傳媒博物館。

中國傳媒大學博物館包括七大主題分館:校史館、廣播館、電視館、廣告館、動漫館、體驗館、崔永元口述歷史館。目前,博物館正在進行整體規劃、設計和建設,一期的「廣播、電視、廣告、校史」分館擬於2010年上半年正式對外開放。

6. 上海歷史博物館簡介

上海市歷史博物館(上海革命歷史博物館),位於上海市南京西路325號原上海跑馬總會大樓,是介紹上海歷史的上海市級地方性歷史博物館。上海市自1950年代開始籌建上海歷史與建設博物館,於1983年建成上海歷史文物陳列館,1991年7月更名為上海市歷史博物館,但是沒有對外開放的永久展館。1994年10月,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在虹橋路1286號再次開館,於1999年3月關閉。上海市歷史博物館的展品在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裙房內的上海城市歷史發展陳列館向社會開放,展區分五部分,分為「華亭溯源」、「城廂風貌」、「開埠掠影」、「十里洋場」、「海上舊蹤」五部分。
上海歷史博物館是綜合反映上海地方歷史的地誌性博物館,以基本陳列為主的東樓設「序廳」「古代上海」和「近代上海」三個板塊,遵循「以城市史為脈絡,以革命史為重點」的原則,全面展現上海城市發展各個歷史時期的重要節點和重大歷史事件。西樓設特展廳、口述歷史廳及公共教育、觀眾服務區。
上海歷史博物館共展陳1100餘件文物,吸納上海史最新研究成果,全面梳理上海歷史脈絡。博物館分為「序廳」、「古代上海」和「近代上海」和「尾廳」四大部分,通過9個單元,綜合反映上海社會發展歷程和人文歷史特徵。

7. 攀枝花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怎麼樣

簡介:攀枝花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原名「四川攀枝花三線建設博物版館」,位於四川權省攀枝花市花城新區干壩塘村,佔地面積59畝,建築總面積24023平方米,項目總投資3.4億元。博物館是國內面積最大、展陳最全的三線主題博物館,全面展示了全國13個省區三線建設的歷史面貌。 博物館展陳內容由全國三線建設的歷史背景、黨中央的決策發動、十三省區三線建設的展開情況、三線建設推動發展的中西部城市和重點項目、三線建設的重中之重——攀枝花的開發建設、三線建設的調整改造和成就、三線建設的精神傳承七大部分組成。收集文物、文獻史料1萬余件(套),圖片2萬余張,口述歷史視頻120人,8000多分鍾,收集了其他三線建設時期視頻資料3000多分鍾。 博物館是四川省黨性教育基地、黨史教育基地和統一戰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基地。博物館的建成,既反映了三線建設歷史的全貌,宣傳紀念了三線建設的巨大成就,又弘揚了三線建設的偉大精神,更充分展示了攀枝花形象,成為了攀枝花最亮麗的一張文化名片。 第一批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
注冊資本:128萬人民幣

8. 新加坡國家博物館的發展歷史

新加坡國家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Singapore),是新加坡的一座國立博物館,同時也是新加坡歷史最久遠的博物館。這座博物館可追溯到1849年,在當時,博物館僅僅是新加坡公共機構中一個圖書館的一部分。在經過幾次變革和布置之後,於1887年成為了一個獨立而永久存在的場所。
新加坡全國一共有四家國立博物館,新加坡國家博物館是其中之一,該館以介紹新加坡歷史為主。另外三個分別是亞洲文明博物館(Asian Civilisations Museum)在皇後坊和舊道南學校的兩個展館,以及新加坡美術館(Singapore Art Museum)。
新加坡國家博物館位於城市心臟地帶,博物館採用了大量先進而又豐富多彩的展覽元素,如觸摸顯示屏、口述歷史以及老電影展播等,讓遊客全方位感受新加坡的歷史。
新加坡歷史原來並不是國家博物院展覽及研究重點,這和殖民地官員以動植物為文化重點很有關系。當年,首任英國駐扎官威廉·法奇爾(William Farquhar)到處收集本地的動植物標本,甚至叫人把這些動植物畫下來收藏,當時,慕名到博物院去的外國科學家絡繹不絕,可見博物院在自然科學方面收藏非常可觀。1972年以前,人們踏進國家博物院,抬頭便可看到猴子、鹿、犀牛、野熊、老虎、黑豹、大象、鳥類、魚類和蝴蝶等動物的骨骼或標本。當然還有本地水果、蔬菜和礦產等的展示,以及馬來人、爪哇人所使用的器物,如武器、錢幣、紙幣,以及他們的工作場所和巫術。
在一百多年的歷史中,國家博物院經歷過好幾個重要的發展階段。早在1918年,博物院便增設了新加坡歷史收藏部分,以肖像、地圖和新加坡的舊照片為內容,初期,博物院主要作為以人類學、自然考古、動植物為收藏、展覽及研究為重點。到了1972年,博物院移走所有自然科學方面的收藏,展覽重點由原來的自然科學轉向社會科學、建國歷史和美術展覽。1976年畫廊開幕後,便成為本地美術家舉行展覽會的重要場所。自然科學方面的收藏則交由新加坡科學館和新加坡國立大學保管。到了1993年,國家博物院歸國家文物局管轄,國家博物院也一分為三,即:新加坡美術館、亞洲文明博物館和新加坡歷史博物館。
1965年時,博物館開始使用現在的名稱,在1993年至2006年的大部分時間里,人們稱它為新加坡歷史博物館(Singapore History Museum)。博物館經歷過長達三年多的修復工程,後於2006年末正式開放,新開張的博物館也沿用原有的名稱作為該館的名字。

9. 參觀崔永元口述歷史博物館要預約嗎

今天我去了,門口不讓進,說不對外開放,在中國傳媒大學內南門東100米

10. 口述歷史的發展

自從世上第一套錄音設備出現,由蠟盤滾筒逐步發展到磁碟、有線錄音機、卡式錄音帶和卡式錄影帶,現代意義的口述歷史工作就真正誕生了。最早的回憶記錄可以追溯至十九世紀—— 「哥倫比亞口述歷史研究處」 (Columbia Oral a Research Office)的一份抄本,就包括了有關1863年紐約市徵兵流血暴動的第一手回憶。1948年,哥倫比亞大學「哥倫比亞口述歷史研究處」 的建立,標志著現代口述史學的產生。從1960年至1966年.全美相繼建立了90個研究口述歷史的專門機構。1967年.美國成立了全國性的口述歷史機構—— 口述歷史協會(OHA)。為口述歷史學術上的交流和推進提供了平台。1980年,該協會制訂了口述歷史的學術規范和評價標准,口述歷史有了一套被學術界普遍認同的規則。此後,口述歷史在加拿大、英國、法國、新加坡、日本等許多國家得到了迅速的發展,涌現了一大批口述史學家和專業研究團體。隨之而來的是,內容龐雜的口述歷史雜志和口述歷史專著如雨後春筍,大量出版。中國的香港、台灣在口述歷史方面也都有所進展。
中國的史學界早在50年代便以採用社會調查和口述歷史方法莧集資料,大力推動「新四史」——家史、廠史、社史、村史。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協都有文史資料刊物,以及相關管理部門。但由於多是政府行為,而且內容、范圍、對象比較單一。所收集的資料十分有限,在方法上也比較簡陋,以筆錄或個人白寫為主.少數有錄音帶的,品質與保存也都不盡理想。近幾年。現代口述歷史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參與者不但有史學工作者.也有社會學、人類學、民俗學等方面的學者。一些高校和專業研究部門先後成立了口述歷史的專門研究機構,相關著作陸續出版。中國社科院在2003年推出了《口述歷史》叢刊。
2004年下半年,中華口述歷史研究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的口述歷史研究有了一個初步的交流和推進平台。口述歷史的應用更為普遍,許多學科領域及民間歷史研究團體紛紛運用口述歷史方法豐富自身歷史的維度.研究學者開始重視田野調查,注重原始資料的收集和分析.對口述歷史這類第一手資料有迫切的需求。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錄音、錄像器材的價格大幅降低,計算機技術和錄音筆、數碼科技的高速發展也為口述歷史的廣泛開展提供了可能。口述歷史工作迎來了開展的重要契機,開始蓬勃發展起來。
口述歷史的一個重要作用是提供資料。對於歷史學家來說,口述歷史可以彌補史料的不足,對於人類學家和民俗學家來說,很多時候口述歷史是知識的唯一來源,比如一些民間藝術家,他們的記憶可以提供與該藝術相關的社會文化背景信息及民俗知識。當被問及如何看待名人口述傳記和小人物的口述史時,郭沂紋說:「(兩種)都是有必要的,因為那些名人也都是老人,已經不太能自己寫了,口述史有搶救資料的性質。」
盡管搶救資料是很多收集口述歷史的人的一個共同心聲,搶救資料的目的還是為了發現更多的歷史真相。而選擇口述歷史採集對象在某些層面上反映了一個學者的立場。一位美國民俗學家就曾經發問,在美國為什麼有那麼多關於二戰猶太人經歷的博物館和相關研究,而有關印第安人和非洲裔人經歷的博物館寥寥無幾。我們的學者也都清楚只有那些被收集來了的口述歷史,才有可能被人們讀到。口述歷史在美國的歷史學界、民俗學界都佔有重要地位,國會圖書館下的美國民俗中心有大型口述歷史的資料庫。在中國就目前而言還主要是歷史學家在關注口述歷史的理論和實踐的發展。北京師范大學的民俗學教授楊利慧指出,盡管在中國的民俗學界,口述歷史並非一個主流方法,隨著90年代以來與美國民俗界的交流,這一方法被越來越多的學者所熟悉並使用,比如在研究民間藝術個體傳承人的時候更多地使用口述歷史研究,譬如一個民間故事傳承的情況。人類學家胡紅寶則強調了口述歷史采訪對象與現在流行的訪談錄采訪對象的不同,他認為口述歷史在中國還處在一個不成熟的階段,需要更多的對於理論和方法的討論。與他們從事口述歷史實踐活動的同事不同,歷史學家左玉河則正在進行著口述歷史的理論研究工作,旨在從理論研究上推動口述歷史在中國的發展。
2008年9月,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節目資料中心暨上海音像資料館正式啟動了「紀念上海人民廣播60周年:老廣播人口述歷史」項目,旨在建立起一份全面、真實、生動的有關上海人民廣播事業發展的歷史檔案。該項目得到了集團領導的重視和支持,同時得到了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的肯定和扶持。同樣作為獻禮上海人民廣播60周年的重大項目之一,「SMG廣播媒體資產管理系統」於2008年5月正式立項,由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節目資料中心和技術運營中心共同開發建設。以上兩大項目均被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列為紀念上海人民廣播60周年系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一年多的積極努力,取得了可喜而寶貴的成果。
「老廣播人口述歷史」項目通過采訪拍攝上海廣播領域的一批老前輩,回溯和記錄了上海人民廣播事業不平凡的發展歷史。共完成了對42位上海老廣播人(夏之平、錢乃立、施燕聲、施歲華、黃其、張芝,哈麗蓮、陳醇、楊啟民、范惠鳳、鄧平生、郭冰、何占春、吳仲華、葛錦帆、周濟、郭在精、賴素娟、賀稚圭、劉繼漢、高宇、楊愛珍、李學成、章焜華、張弛、徐煒、龔敏芝、陳紹楚、許克正、周維城、趙志芳、陸進雲、陸玉珍、孫桂芬、蔣澤漢、第一批廣播合唱團和第一批劇團成員)的采訪拍攝工作。他們中有早期的電台領導和第一代播音員、編輯、記者,錄音師等,基本涵蓋了當時所有的專業工種,比較全面地反映了前輩們當年的創業歷史、廣播事業的成長軌跡和改革發展的精彩片段。該項目得到老廣播人的充分肯定和支持配合,並形成了積極的社會影響。項目共形成錄像帶39盤、DVD視頻光碟35盤、音頻光碟34盤、圖片資料32盤,采訪拍攝總時長超過65個小時。
「SMG廣播媒資管理系統」項目旨在建立一個面向傳媒集團所有廣播頻率、實現音頻資料高效管理和全面共享的數字化業務平台,促進集團廣播內容資源的開發與增值。系統將實現廣播內容資源的多渠道、高質量採集、收錄、篩選,針對廣播的播出節目、製作素材建立起「存儲、管理、服務」 的長效機制,從而使SMG的廣播資源得到更為便捷的檢索和更為高效的利用。節目資料中心歷時三年多對18萬多盤開盤帶、磁帶、唱片等媒介的7萬多小時音頻資料進行了數字化轉存,目前已形成11大類、近37萬條廣播節目與素材,為廣播媒資管理系統打下了內容資源的厚實基礎。廣播媒資管理系統在上海廣電媒體資產系統建設的總體規劃和發展戰略中具有特殊的意義,將為上海廣播事業新一輪的創新發展發揮重要的支撐作用。2009年5月20日,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舉辦「紀念上海人民廣播60周年:老廣播人口述歷史項目成果發布會暨廣播媒資管理系統開通儀式」。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龔學平,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宋超,上海文廣影視管理局局長朱詠雷,上海文廣影視集團黨委書記、總裁薛沛建,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黨委書記卑根源、總裁黎瑞剛,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副總裁李尚智、林羅華、汪建強及總裁助理陳金有,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有關領導等到會祝賀,龔學平、宋超、黎瑞剛作了講話,對這兩大項目的成果與價值給予了充分肯定,並鼓勵傳媒人繼往開來、改革創新、科學發展,再鑄上海廣播的輝煌。

閱讀全文

與介紹口述歷史博物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