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如何培養學生歷史學習的能力

如何培養學生歷史學習的能力

發布時間:2021-03-14 15:59:10

『壹』 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能力

初中歷史教學課來堂中學生的創新能源力培養對於學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教師一定要轉變教學思想,運用多種教學方式促進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教師作為引導者,學生才能真正學習的主人,在教師的幫助下,提高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提高教學效果。本文是在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下,對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性進行分析,並對此提出了一定的建議和對策,希望能夠引起教師對創新能力的關注,並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貳』 如何培養學生的歷史素養

高中歷史教學應重視培養學生的歷史素養,建立起對歷史發展的整體認識體系,通過史料的學習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在高中歷史教學中,要科學地引導學生認識歷史發展進程中的重大歷史問題,如重要的歷史人物、事件等,並在此基礎上堅持以學科主幹知識為載體、以能力立意為指導,通過課堂教學和章節訓練,使學生掌握重大歷史發展的來龍去脈,比較鑒別歷史發展的階段性特徵,揭示歷史發展規律及其相互聯系。判別歷史的主幹知識,就是要求教師在教育教學中,以現代意識和歷史學的社會教育功能為指導,緊密結合社會發展的現實和《高中歷史教學大綱》及考綱,精心研究歷史發展的主幹知識,突出重點,然後引導學生正確理解歷史主幹知識的概念內涵,把握重要史實。這樣學生才能對中學歷史有一個大體認識,基礎知識才能在「教與學」、「練與評」的過程中較好地落到實處。
學生的歷史素養,重要的就是歷史的思維能力。即讓學生正確地評價歷史事件,弄清歷史發展的因果關系,解釋歷史發展的重要現象,並根據歷史對當時社會的影響提高自己正確認識的能力。因此教師必須認真地分析學生的知識現狀和能力水平,在課堂教學中充分讓學生參與課堂的教與學,培養學生積極思維的能力。同時還要求教師善於研究教材、考綱;善於研究每一個學生的知識結構。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全面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使學生正確地理解、分析重要的歷史事件、解決歷史問題。
一般來講,學生必須具備以下歷史素養能力:按時間順序進行思維的能力;歷史的領悟能力;歷史的分析和闡釋的能力;歷史的研究能力;歷史問題的分析和做出決定的能力。這些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是很好地實現中學歷史教學目標的重要手段。
在實際教學中,經常發現學生缺乏基本的「歷史時間觀」,不能按時間順序思維。這樣學生在實際處理歷史問題的時候,是不可能准確分析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系和解釋歷史的因果關系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強調「歷史的時間觀」。「時間觀」的培養,是歷史教學的出發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通過教與練,讓學生動手、動腦,通過點點滴滴的訓練提高能力。
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我們經常發現學生的閱讀能力存在不足,解答「歷史材料題」時困難重重。因此,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成為歷史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那麼,如何正確地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呢?學生閱讀歷史事件的能力,就是對歷史事件的認知、領悟能力,就是通過對所給的歷史文獻進行整理、歸納、分析的能力。所以,在實際教學中必須使學生的想像力、觀察力得以開發,使他們通過閱讀,注意到歷史敘述中所顯示的人物動機和意圖,領悟歷史的敘述中的現象和本質。在閱讀歷史文獻時,特別要求學生避免用現今的觀點和價值標准判斷衡量歷史,而是要歷史地考慮事件的前後聯系和具體情況。
要促進學生對歷史的領悟,必須讓學生學會利用歷史地圖、照片和各種圖像資料,並進行分類、解說。在這種對歷史的感性認識中,確定歷史文獻或敘述的作者和來源、比較和對比不同的思想、價值觀及人物、行為和制度、區分歷史的事實與歷史的解釋、注意到各種各樣的觀點。並通過這種形象的認識,分析簡單和復雜的歷史事件的因果關系,比較相關歷史事件,從而一步步地培養學生的閱讀水平。
對歷史進行直接的探究,最能促進學生歷史素養的提高。探究歷史往往是在運用各種史料和接觸相反的看法時發生的。進行歷史探究最直接的方式是:鼓勵學生分析各種史料,讓學生思考這些材料是什麼人、什麼時間、為什麼和怎樣做出的,其證據的可靠性、權威性和可信性如何?從中反映出作者什麼樣的觀點、利益和背景?這些材料是對事件加以敘述的全部依據嗎?作者依據這些材料能做出什麼樣的解釋?從而使學生在歷史知識的學習中全面、客觀地認識歷史、評價歷史,最終提高歷史的闡釋能力。
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活動,是提高學生歷史素養的又一種最佳手段。因為學生要解決問題,就必須正視歷史的時代問題,對當時當地的政治、經濟、思想等聯系進行分析、思考,並加以比較,這些活動都會使學生更深入地參與歷史教學。例如: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為什麼最早興起於東南沿海?要解決這個問題,學生就必須聯系中國古代明清的經濟、東南沿海的地理位置、近代這里的社會、經濟狀況及其變化等知識進行思考。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在歷史問題的分析中提高自己認識、評判歷史問題的能力。同時歷史學習不僅要了解過去,還要認識現實,所以採取解決問題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參與對歷史和現實問題的解決,並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人生觀、價值觀,從而更好地培養現代中學生的人文素養,為我們的社會培養更多的合格人才。
面對當今社會的發展和中學歷史教學、高考的實際,歷史教師任重而道遠。但是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不能因這個目標實現的艱難而失去自信。因為不是因為有些事情難以做到,我們才失去自信,而是因為我們失去自信,有些事情才認為難以做到。
學生歷史素養的培養,任務艱巨,我們必須努力工作,絕不辜負時代的重託,學習歷史,服務當今,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叄』 如何培養學生的歷史素養和綜合能力

高中歷史教學應重視培養學生的歷史素養,建立起對歷史發展的整體認識體系,通過史料的學習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在高中歷史教學中,要科學地引導學生認識歷史發展進程中的重大歷史問題,如重要的歷史人物、事件等,並在此基礎上堅持以學科主幹知識為載體、以能力立意為指導,通過課堂教學和章節訓練,使學生掌握重大歷史發展的來龍去脈,比較鑒別歷史發展的階段性特徵,揭示歷史發展規律及其相互聯系。判別歷史的主幹知識,就是要求教師在教育教學中,以現代意識和歷史學的社會教育功能為指導,緊密結合社會發展的現實和《高中歷史教學大綱》及考綱,精心研究歷史發展的主幹知識,突出重點,然後引導學生正確理解歷史主幹知識的概念內涵,把握重要史實。這樣學生才能對中學歷史有一個大體認識,基礎知識才能在「教與學」、「練與評」的過程中較好地落到實處。
學生的歷史素養,重要的就是歷史的思維能力。即讓學生正確地評價歷史事件,弄清歷史發展的因果關系,解釋歷史發展的重要現象,並根據歷史對當時社會的影響提高自己正確認識的能力。因此教師必須認真地分析學生的知識現狀和能力水平,在課堂教學中充分讓學生參與課堂的教與學,培養學生積極思維的能力。同時還要求教師善於研究教材、考綱;善於研究每一個學生的知識結構。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全面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使學生正確地理解、分析重要的歷史事件、解決歷史問題。
一般來講,學生必須具備以下歷史素養能力:按時間順序進行思維的能力;歷史的領悟能力;歷史的分析和闡釋的能力;歷史的研究能力;歷史問題的分析和做出決定的能力。這些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是很好地實現中學歷史教學目標的重要手段。
在實際教學中,經常發現學生缺乏基本的「歷史時間觀」,不能按時間順序思維。這樣學生在實際處理歷史問題的時候,是不可能准確分析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系和解釋歷史的因果關系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強調「歷史的時間觀」。「時間觀」的培養,是歷史教學的出發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通過教與練,讓學生動手、動腦,通過點點滴滴的訓練提高能力。
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我們經常發現學生的閱讀能力存在不足,解答「歷史材料題」時困難重重。因此,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成為歷史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那麼,如何正確地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呢?學生閱讀歷史事件的能力,就是對歷史事件的認知、領悟能力,就是通過對所給的歷史文獻進行整理、歸納、分析的能力。所以,在實際教學中必須使學生的想像力、觀察力得以開發,使他們通過閱讀,注意到歷史敘述中所顯示的人物動機和意圖,領悟歷史的敘述中的現象和本質。在閱讀歷史文獻時,特別要求學生避免用現今的觀點和價值標准判斷衡量歷史,而是要歷史地考慮事件的前後聯系和具體情況。
要促進學生對歷史的領悟,必須讓學生學會利用歷史地圖、照片和各種圖像資料,並進行分類、解說。在這種對歷史的感性認識中,確定歷史文獻或敘述的作者和來源、比較和對比不同的思想、價值觀及人物、行為和制度、區分歷史的事實與歷史的解釋、注意到各種各樣的觀點。並通過這種形象的認識,分析簡單和復雜的歷史事件的因果關系,比較相關歷史事件,從而一步步地培養學生的閱讀水平。
對歷史進行直接的探究,最能促進學生歷史素養的提高。探究歷史往往是在運用各種史料和接觸相反的看法時發生的。進行歷史探究最直接的方式是:鼓勵學生分析各種史料,讓學生思考這些材料是什麼人、什麼時間、為什麼和怎樣做出的,其證據的可靠性、權威性和可信性如何?從中反映出作者什麼樣的觀點、利益和背景?這些材料是對事件加以敘述的全部依據嗎?作者依據這些材料能做出什麼樣的解釋?從而使學生在歷史知識的學習中全面、客觀地認識歷史、評價歷史,最終提高歷史的闡釋能力。
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活動,是提高學生歷史素養的又一種最佳手段。因為學生要解決問題,就必須正視歷史的時代問題,對當時當地的政治、經濟、思想等聯系進行分析、思考,並加以比較,這些活動都會使學生更深入地參與歷史教學。例如: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為什麼最早興起於東南沿海?要解決這個問題,學生就必須聯系中國古代明清的經濟、東南沿海的地理位置、近代這里的社會、經濟狀況及其變化等知識進行思考。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在歷史問題的分析中提高自己認識、評判歷史問題的能力。同時歷史學習不僅要了解過去,還要認識現實,所以採取解決問題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參與對歷史和現實問題的解決,並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人生觀、價值觀,從而更好地培養現代中學生的人文素養,為我們的社會培養更多的合格人才。
面對當今社會的發展和中學歷史教學、高考的實際,歷史教師任重而道遠。但是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不能因這個目標實現的艱難而失去自信。因為不是因為有些事情難以做到,我們才失去自信,而是因為我們失去自信,有些事情才認為難以做到。
學生歷史素養的培養,任務艱巨,我們必須努力工作,絕不辜負時代的重託,學習歷史,服務當今,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肆』 如何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能力

1、學習中或學習後,要學會整合知識點。把需要記憶的信息、掌握的知識分類,做成思維導圖或知識點卡片,會讓你的大腦、思維條理清醒,方便記憶、溫習、掌握。同時,要學會把新知識和已學知識聯系起來,不斷糅合、完善你的知識體系。這樣能夠促進理解,加深記憶。

2、可以學習掌握速讀記憶的能力,提高效率。速讀記憶是一種高效的閱讀學習方法,其訓練原理就在於激活「腦、眼」潛能,培養形成眼腦直映式的閱讀學習方式。速讀記憶的練習見《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訓練》,用軟體練習,每天一個多小時,一個月的時間,可以把閱讀速度提高5、6倍,記憶力、理解力等也會得到相應的提高,最終提高閱讀、學習、記憶效率。

3、實際做題訓練,在做題的過程中,你會發現自己哪些知識點掌握的還不夠,從而挑出來鞏固記憶。而且在實際做題運用中學習、記憶,效率會提高不少。

『伍』 如何培養學生歷史概括能力

培養學生歷史概括能力做好以下三點:

一、對歷史知識進行歸納最直接的方法可以採用歸納式概括法 歸納式概括法就是抽取歷史事物(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共同屬性、共同特 點,形成概括性的認識,有利於從宏觀上掌握歷史知識。 歷史知識的概括的過程,首先是對知識的歸納過程。需要概括的知識往往呈現零散分布, 不利於概括。但歷史知識本身又具有整體性、系統性的特徵,我們完全可以用系統化思維方式, 從宏觀和整體的高度來認識和處理那些零散分布的知識,對歷史教材內容重新分類和整合,重 視歷史知識結構的教學,把大量分散的相對孤立的歷史史實、歷史概念以及歷史結論納入完整 的學科體系之中,多角度、多層次地反映歷史事實和歷史概念之間的普遍性聯系,揭示歷史發 展的基本線索和客觀規律,從而形成完整的歷史知識體系。 其次,概括的過程又是抽象的過程。概括是在人們的抽象過程中並在抽象的基礎上進行和 完成的,所以概括的結果已不是歷史事物、歷史現象的簡單再現或全部羅列,而是對歷史事件、 歷史現象的更高層次的認識,是形成一系列穩定的科學的概念,是把感性認識(具體史實)上升 到理性認識(歷史概念)。這一結果如何實現?科學的歷史概念,源於史實,又高於史實。 如有關「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相關史實,協約國列強的相互關系的具體內容是分散 的,哪些內容需要學生掌握,要加以分類、羅列,並從中抽出共性的一般性的結論,而這一步要 求很多學生無法達到,甚至無從下手。作為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只羅列出具體史實:①巴黎和會 上英國根據它的「勢力均衡」政策反對法國過分削弱德國。②巴黎和會上,帝國主義互相爭吵, 甚至互以退會相威脅 ,經過五個月談判才簽訂《凡爾賽和約》。③巴黎和會後,英國拒絕法國 的結盟提議。④一戰前後日本在東亞的擴張,破壞了美國提出的「門戶開放、機會均等」原則, 引起美國的不滿,導致1921 年華盛頓會議的召開,並在該會上展開了激烈的爭奪等。如此羅列, 是不符合歸納式概括法的要求的,必須對上述具有個性的史實加以分析概括,從中提煉出它們 的共性:為分贓和稱霸世界而互相爭奪。學生要得出這樣的結論,需要教師的引導:在歐洲,英 法為爭奪霸權而斗爭,為了共同反蘇而結盟;在遠東,為了共同宰割中國而簽訂《九國公約》。 一旦學生形成這樣的結論,也就記住了這部分知識的主幹,剩下的就是用相關的史實去支持這 一結論。 由上可知,概括出這兩個方面關系的過程首先是歸納的過程,其次是抽象的過程,歸納和 抽象是歸納式概括的前提。上述過程從邏輯學上講是一個歸納推理的過程。從歷史學上講是 「論從史出」。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歸納式概括的定義、特點決定被概括的史實或用以舉例 說明的史實不得少於兩例。
二、「史論結合」是培養學生歷史概括的基本方法 所謂「史」即客觀史實,所謂「論」則是從客觀歷史事物、歷史現象之中抽象出來的帶普 遍性、規律性的認識。「史論結合」是初中學生在歷史學習過程中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一般 情況下,對「論」的考查總是要結合具體的史實才能進行的。 如有關「1941~1942 年中國共產黨是怎樣戰勝困難鞏固抗日根據地的?」學生面對這樣 的問題會感到無從下手。在回答「大生產運動」這個要點時可能會想到:「在毛澤東主席『自 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號召下,八路軍三五九旅在五震的率領下雄糾糾、氣昂昂地開進雜草眾 生的南泥灣。他們揮鋤如飛,汗流夾背;勞動號子傳遍山野,歡聲笑語不斷。經過他們辛勤開墾 , 南泥灣到處是莊稼,到處是牛羊,南泥灣成為陝北的好江南„„」等。上述情景不完全符合題 意的要求,命題要求回答「大生產運動」與「鞏固抗日根據地」的關系,南泥灣墾荒僅僅是「大 生產運動」的一個「點」,不能以「點」蓋「面」,以偏概全,更不需要對南泥灣墾荒這個「點」 作過細的描 寫。「大生產運動」又是那麼多鞏固抗日根據地措施中的一個「點」,因此,要找 出南泥灣與「大生產運動」聯系,可概括為「各敵後抗日根據地開展大生產運動,使抗日根據 地渡過了嚴重的經濟困難,為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其餘要點的概括類同, 這就是對歷史知識的概括過程。 「史論結合」不需要學生用華麗的詞語來描述歷史,而只要用高度精練的史實和觀點,並且要 把它們有機地聯系起來,知識要點化非常重要,方便學生理解和記憶。
三、訓練是提高學生歷史概括能力的基本途徑 知識可以傳授,能力必須靠平時的訓練逐步培養和提高,非一朝一夕而成,高層次的概括 能力的培養也不例外。行之有效的訓練方法主要有: ①借鑒語文學科的一些概括方法加以訓練,文史不分家。一方面要准確地隨心所欲地表達 自己的歷史概括性思維,需要具備相當深厚的語言文字功底,這離不開語文學科;另一方面,歷 史概括性思維和語文概括性思維的特點、要求又有許多相似之處,因此我們完全可借鑒語文學 科的一些概括方法為歷史概括所用。如可以把語文課中抓關鍵字詞,劃分邏輯層次的知識、方 法遷移到歷史概括中來,按題目要求劃分材料的意思層次,妥善地抽取出有關問題的答案要點, 也可以借鑒語文課中撰寫故事梗概的方法,抓中心、抓要點。②提高寫歷史筆記的能力是提高 學生概括能力的最實用的方法。通過讓學生課前試編單元或章節課堂教學提綱,課後記錄讀史 札記、學史心得,試寫歷史小論文等形式的訓練,可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③以中考例 題作示範,明確概括類型,掌握概括方法,再重設題例,舉一反三,培養學生獨立概括能力。 總之,培養學生的歷史概括能力,對初三的學生而言,是一種比較高層次的能力要求,是為 了讓學生能夠從宏觀上把握歷史,從更高的層次認識歷史,為以後的學習打下基礎。

『陸』 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歷史的能力

近幾年,歷史學科在我市進入到了大市統考科目行列,要求也與中考其他學科接軌,面對這一變化,怎樣進行歷史學科的教學,正成為各方關注的熱點,雖然一些中學歷史教師平時在探求教學方法上積累了一些經驗,但大家也已注意到,教學的效率主要還是靠時間作保證,以教師為中心的講授式、「填鴨式」的傳統教學模式和學生被動接受、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沒有得到根本性的轉變。那麼,如何改革當前歷史課的課堂教學,擺正教與學的關系,切實提高教學質量,已成了中學歷史教師需要認真思考和面對的重要課題。個人以為,在施教的同時,培養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動起來,自主地去學,不失為一種可行的教學嘗試,也應是新課程教改理念所提倡的,然而,學生自主學習也是需要能力的,效果更是因人而異。故此,這里筆者擬就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在以下幾個方面作些探討:
一、激發興趣,引導自學,培養能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求知的起點。學生有了學習興趣,才可能產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歷史本身是極具趣味性的,但常常會被人為的教「死」,那種靠「死記硬背」「滿堂灌」為主的教法,很難教出興趣,也很難學出興趣,更不會讓學生自主的去學。因此,培養初中學生自主學習歷史的能力,首先在於激趣。
1、以情激趣,引發自學
激發學生學習歷史興趣的方法多種多樣,然筆者以為最關鍵的還是教師要以誠待人,取得學生的信任,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以感情為催化劑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可以相信,如果教師能真正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那麼學生定會對你所教的這門學科很用心,感興趣,並會促使自己自主的去學習這門學科。而要想達到以情激趣、引起學生自主學習的目的,教師平時應真正做到為人師表,嚴於律己,注重並注意與學生的溝通交流,縮短師生間的心理距離;要愛護每一個學生,特別是後進生,對於他們,要多關心,多表揚,多激勵,多督促,多一份愛心和耐心,這應該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2008屆我班的楊黎紅同學,性格內向,成績很差,經常不完成作業;上課提問她,站起來總低著頭,臉上沒有一絲笑容,教她一段時間了,她沒有和我說過一句話。後來,我常借事和她拉家常,私下裡鼓勵同學們和她做好朋友,慢慢地,她和我接近了,也信任我了,會做歷史作業了,這時我不失時機地表揚了她多次。再後來,我單獨輔導過她的作業,課上還經常提問她,站起來回答問題她的頭有點敢抬了……在同學們和我的共同努力下,她終於融入了這個大家庭,不但學習上取得了較大的進步,更難得的是臉上有了久違的燦爛,課後也再見不到她「守座位」的影子了。她曾和我說,她喜歡上了我教的歷史課,我仔細觀測發現,她為了學好自己喜歡的功課,已經會去主動地預習了,此時我趁機指導了她預習、自學的方法,這樣以後,她自主學習歷史的能力越來越強,成績更是越來越好了。其他同學看到楊黎紅同學的改變後,也非常信任我,和我走得更近了,在這種真摯情感的內驅下,同學們學習歷史的興趣更高了,自主學習的情況也普遍了,自主學習的能力也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成績更是大幅度提高了。
2、媒介生趣,激發自學
現在,每門學科都有相關配套的多媒體光碟,內容豐富多彩,有圖片、音樂、電影片段等等。教師如果能利用這些資源,設計好課堂,不但能大大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而且學生學習的熱情也可能會被激發出來了,從而很好地達到提高上課質量的目的。歷史學科本來就故事性很強,課堂教學時間如果教師利用多媒體處理巧妙的話,可達事半功倍之效。例如:講授「鴉片戰爭」時,先讓學生觀看與之相關的電影片段,比如《虎門銷煙》等,講授甲午中日戰爭時,可以視頻播放鄧世昌帶領「致遠號」全艦船員捨身去撞「吉野號」的壯舉。利用媒介,通過視覺感知,可以使學生更好、深切的體會歷史內容,強化歷史學科的教育功能,從而更好地吸引學生主動地探究歷史知識,達到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的目的。
二、改良傳統,講究方法,實現轉型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課堂教學質量的好壞決定性地影響了教學工作的成敗。傳統的課堂教學,往往是教師拚命地講,學生急速地聽、不停地記。有時雖然也進行思考、回答問題,但真正參與起來的只是一部分基礎比較好的學生,相當一部分學生只能是湊熱鬧,陪讀書,學生參與課堂的廣度和深度都不夠。記得有位教育家說過:「告訴我,我會忘。讓我看,我也許會記住。讓我參與,我會懂。」非常明顯,讓學生成為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學生才可能學會、學懂。
面對新的教育形勢,作為中學歷史教師,我們再也不能繼續充當文化知識的講解員和灌輸者。我們應該樹立全新的現代教師職業觀。我們不應只做「傳道授業解惑型」的教師,而應追求成為「專家型、創新型、導師型」的新型教師;要講究教學的藝術性,注重「導」的功能,使學生在「教與學」這一雙邊活動中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性作用,充分體現主體性地位,真正成為教育活動中的主體。

『柒』 如何培養學生歷史自主學習能力

邱元清 我省將在今年秋季,全面推行素質教育新的課程改革,實現與全國教育改革的正式接軌。為迎接新課改的到來,我作了大量的准備工作,正在認真學習領會新課改的精神,努力轉變教學觀念,矯正傳統教學中的師生角色定位,作力嘗試對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能力的培養,開展了對學生「小組合作學習」課題的探究,在課堂教學中推行學案導學、問題探究式教學等新式教學方法。下面我就如何培養初中學生的歷史自主學習能力談談自己的一些初淺看法。一、教師要積極轉變教學觀念,充分發揮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 新課改強調要凸顯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的參與程度和獲取知識的過程,培養學生實際學習能力和生活能力,使學生的素質得到全面發展,這就要求教師要充分發揮好自己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在初中歷史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積極轉變教學觀念,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拋棄傳統歷史教學中教師包辦一切的教學模式,在教學設計上結合不同知識和學生實際,體現「三維目標」,精心設計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問題,在教學過程中合理安排教學環節,保證學生的自主學習的時間,並且加強教師在問題導入、活動開展、歸納評價等方面的主導作用,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活動的有效開展。 二、搞好教學的前端分析,做到有的放矢 一堂好的歷史課,要充分體現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其「三維目標」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設計,必須充分考慮到不同章節的不同內容和學生掌握知識的現狀、表達交際能力等,這就要求教師要搞好教學的前端分析,做到有的放矢。初中歷史重理論,不像初中歷史重史實,而且在知識內容上更加寬泛,教師對重難點的把握標准不一,同時也要看到初中學生已具備一定的初中歷史知識,這一年齡段的學生有一定的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能力,但是由於缺乏歷史知識的系統性,理論素質低下,還沒有形成自主學習的正確方法,沒有養成合作學習的良好習慣,教師了解到了這些情況,就能夠對症下葯,對各個教學環節進行精心的設計,以實現「三維目標」的達成。 三、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 培養學生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可以說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首要措施,良好的學習習慣包括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習慣,對學生終身的學習能力和生活能力都將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使學生終身受益。教師應大力宣傳、倡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激勵學生的自主學習成果,向學生講解自主學習的重要意義,要讓學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視自主學習,在自主學習活動的實踐中感到獲取知識的快樂,並且加強教師對學生自主學習的溝通和學生之間自主學習的經驗交流,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的養成,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素質。 四、營造有利於學生自主學習的課堂教學氛圍 營造有利於學生自主學習的歷史課堂教學氛圍,應主要包括在課堂教學中學生自主確定學習內容、自主選擇學習方法、自我調控學習過程、自我評價學習效果、自我調整學習狀態、自我發展學習能力,以及通過學習自省內化為內在品質的過程。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應該充分體現民主平等,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平等對待學生,對學習困難者要尊重其自尊心和自信心,讓他們感到自己能行,使更多的學生成為歷史活動的參與者和評價者,對歷史問題自由發表自己的見解開展討論,對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如在學習中國近代史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手段讓學生置身於當時的歷史情境中,讓他們為挽救民族危亡出謀劃策;對歷史上的秦始皇、武則天、李鴻章、拿破崙、羅斯福等人物進行的評價,讓學生進行對比分析和辯論。構建有利於學生自主學習的歷史課堂教學氛圍,既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激活學生學習思維,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也有利於歷史教學回歸學生是教學主體的新課改理念,更有利於在新的高度上提升歷史教學的有效性。 五、指導學生形成科學實效的自主學習方法 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新課改的要求,結合教學內容的實際和學生知識現狀以及自學能力,選擇宜於學生自主學習的內容設計問題,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行為進行指導。自主學習方法是靈活多樣的,我在教學過程中嘗試了對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能力的培養,開展了對學生「小組合作學習」課題的探究,在課堂教學中推行學案導學、問題探究式教學等新式教學方法。讓學生做起來難度不大而可操作,費時少而收獲多,這樣學生就勤於自學、樂於自學。教師在指導學生自主學習方法時,還要加強與學生的交流,這樣才有利於教師及時了解學生自主學習的情況,以促進學生及時改進學習方法,保證學生自主學習效率的提高;同時還可以及時發現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出現的問題,以便教師與學生共同一道解決這些問題。教師還應注重學生之間學習方法的交流,讓學生暢談心得體會和開展幫扶活動,以利於學生不斷形成科學高效的自主學習方法。 六、構建有利於學生自主學習的評價機制 根據《歷史課程標准》提出「……形成以評價學生綜合素質為目標的評價體系,全面實現歷史教學評價的功能。」歷史教學評價就是對歷史教學過程、教學效果以及影響教學的各種因素進行定性和定量的價值判斷,它貫穿於歷史教學的全過程,對歷史教育教學起著導向與質量監控的重要作用。《歷史課程標准》明確歷史教學評價機制應當以學生為主體,重視對學生學習全過程的考察,關注影響歷史教學的各種因素,既要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進行量性和質性的評價,還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這有利於學生全面與終身發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歷史課程標准》為指導,對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的表現進行適當的激勵,對學生自主學習成長過程進行必要的記錄,不斷地提高歷史自主學習能力,在實踐中逐步建立科學的自主學習評價機制。 自主學習作為新課程理念下的一種展新的學習方式,在中學歷史教學中不僅有利於轉變師生的角色定位,使歷史教學課堂教學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意味著教學變革新時代的到來,將會大大提初中學歷史教育教學的質量。

『捌』 如何培養學生在歷史課堂識記能力實施方案

怎樣在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記憶能力

很多學生在歷史學習中的識記能力較差,眾所周知記憶是進一步學習的基礎。要提高學生的成績、提高歷史教學水平,記憶力是重要的一環。提高學生記憶能力,就要設法增強大腦對事物識記的痕跡的保存能力。 關鍵詞:記憶能力 激發興趣 培養 在從事歷史教學幾年的時間里,我發現很多學生在歷史學習中的識記能力較差,眾所周知記憶是進一步學習的基礎。要提高學生的成績、提高歷史教學水平,記憶力是重要的一環。提高學生記憶能力,就要設法增強大腦對事物識記的痕跡的保存能力。因為記憶力的產生是由於客觀事物對人的感官的作用,傳入大腦,引起大腦皮層興奮活動,形成一定的暫時神經聯系,這種聯系在大腦皮層上保存下來,便產生了記憶。如何提高學生的記憶力呢? 一、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是提高記憶能力的前提條件。 在歷史教學中,學生對你所講的知識感興趣,或者認為重要,他的注意力就能集中。集中對提高記憶水平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方面我採取了以下幾種措施: 首先,在導入新課上下功夫。一堂課的成功與否,導入新課一環非常重要。在雅典民主政治一節時,我讓學生分成三組分別代表公民大會、五百人會議、陪審法庭。用具體的案例讓學生親身體會雅典的民主。同時採用與課文有關的傳聞、秘史,有利於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但講述必須簡潔,否則會出現喧賓奪主之感。

『玖』 如何培養學生的分析歷史材料的能力

人類思維的發展以及其推動的社會的進步,無不依靠的是人的分析思考、創造發明和貫徹實踐的能力。分析能力、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具有相對獨立性,因此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分析性思維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與實踐性思維能力的基本培養途徑是不同的。所以,我們進行高中歷史教學中時可以把幾方面辯證統一地加以考慮。
1實現多元化開放式課堂教學,優化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新課標提倡的課堂教學是一個開放式的、氣氛活躍的、由學生作為課堂主導的教學模式。因此,要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就需要在課堂教學中實現教學的多元化、開放式,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探究。在具體的歷史課教學中,教師要在講授的基礎上適當引導學生對一些難點、疑點進行探究性學習,其方法可以是多樣的,可以採用分組討論、自主發言等形式。例如,一些學生課下對於歷史人物傳記很有興趣,而對於課本中歷史人物的記載或者評論持懷疑甚至是否定態度。多元化教學模式正好可以滿足這類學生學習的願望,在講到他們感興趣的歷史人物時,可以鼓勵他們在課堂中暢所欲言,把自己心中的歷史人物形象講述給全班同學聽,教師則對其進行適當引導,讓他們把對歷史知識的關注點從歷史人物這個點擴大到歷史事件、時代背景中。這樣既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學生學習歷史,使之主動探索歷史規律、歷史真相,並提升自身的歷史思維能力。學生可以在探究式學習中不斷地鍛煉自己的歷史思維能力,深化對歷史知識的認識,而且還可以在討論中建立良好的同學關系,培養團隊意識,在發言中訓練自己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對於綜合素質的提高也有幫助。歷史教學首先要達到一定深度
2設疑、討論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中學歷史教學中,巧設疑問和課堂討論是學生思維能力培養的重要途徑。思維活動通常由疑問而產生,只有當學生對所學問題產生疑竇時,才能點燃他們思維的火花,引導學生思考,從而不僅幫助學生明白本課的主旨,也鍛煉了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同時,也使他們個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在思維的碰撞中呈現和升華。培養思維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是開啟學生的思維器官,所以在設置問題時要注意依據課程標准和教材,設計出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問題,此外,啟發思維的難度要適中、量度要適宜,要恰到好處地引導學生積極思維,讓學生跳一跳,摘桃子,適時適度地指揮學生的思維活動。課堂討論是在教師的組織指導下,學生在一種良好的平等氣氛中,直接、自由地參與討論,多向思維,各抒己見,相互交流,求同存異的一種學習形式,它是改變歷史課堂教學的一言堂、滿堂灌,從而充分調動學生主體作用的重要形式,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必要途徑,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討論對於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大有裨益。同時課堂是學生展示自我風採的舞台,要讓學生真正地參與課堂,展示自我;只有展示,才有發現,只有發現,才有發展,思維能力就是在這一過程中突現並豐富發展的。
3創設情景,增加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思維分析能力。
歷史課有時候很枯燥無味,學生容易睡覺。如何提高學生的興趣呢?如何把學生從周公的聊天中拉回來?這是一重要的問題。大教育家誇美紐斯曾說:「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教學途徑之一」,學生的興趣是學好歷史的的葯引,是我們培養學生能力的關鍵,他不感興趣,就像那頭倔強的毛驢始終不肯前進。我經常創造一些胡蘿卜如採用數字,圖片,巧於設計問題情境,善於駕馭語言技巧,將引人入勝的故事、膾炙人口的歌訣、言簡意賅的歇後語或對聯、美妙動聽的音樂、啟迪智能的謎語等融入。讓學生在課堂上有不同的感覺、發現、體驗,濃厚的興趣、這樣活躍的思維狀態,如講到近代前夜的發展和停滯這一課是引入:單膝跪還是雙膝跪。乾隆年間,英國大臣馬格爾尼來華的故事,設問乾隆皇帝態度怎麼樣呢?乾隆皇帝為何會這么牛呢?那馬格爾尼是什麼態度呢?那這樣的態度對中國帶來了什麼影響?幾十年後的一個當時隨行的小男孩後來做了什麼給中國帶震驚?帶動學生去思考明清時期中國的綜合國力強大但是也暴露了中國統治者的夜郎自大的特點。還比如在講商鞅變法這一內容時,就是以故事引入的。即:在古代,我國有一個改革家在推行變法法令這前,擔心人民不信任,就在城南門豎立了一根三丈高的木頭,下令說:'誰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賞給十金。'老百姓感到奇怪,只是觀望著,沒有人去搬。這位改革家便下令把賞金增加到五十。有一個人把木頭搬到北門去了,他果然獲得五十金重賞,表明政令一旦下達,就堅決執行。同學們知道這位改革家是誰嗎?學生很快答出是商鞅,且興趣盎然,我利用這一時機,引導學生思考,商鞅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為什麼要實行變法?變法的內容和結果怎樣?商鞅變法符合歷史發展的潮流為何被施以車裂之刑?從而提高了學生的興趣。效力就高了,還從故事中培養了他們的思考能力。
4通過練習提高能力。歷史教學中練習,不僅使學生深入地掌握歷史基礎知識,還能培養運用技能技巧解題能力,使思維具有靈活性和准確性。練習要有針對性和目標性。如一題多練,一個選擇題的四個選項,可當成4道題來做,又如可以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設計一些能使他們某一種思維得到訓練的題型,如像選擇題可考查學生的多種能力,對比、理解是否准確等,材料題可訓練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問答題可訓練學生的歸納、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等。要有的放矢。根據重點難點來講評,提高學生解題能力,從而達到溫故知新的目的。另外,總結歸納教材內容、知識結構,對舊知識加工梳理,也是鍛煉思維能力的一種重要方法,對所學內容提煉要點,找出規律,清理知識間的聯系,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有一個系統的、完整的、清晰的印象。通過小結學習心得的方式進行這方面思維訓練。
總之,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是歷史教學的根本。因此,我們歷史教師有責任幫助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獲得有益的知識,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

閱讀全文

與如何培養學生歷史學習的能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