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明正德年間歷史事件

明正德年間歷史事件

發布時間:2021-03-14 04:26:01

A. 明正德年間是什麼時間

明武宗朱厚照(1491年10月26日-1521年4月20日),明朝第11代(1505年-1521年在位),年號正德。
1505年正德元年,明正德13年就是1518年。

B. 有一本歷史架空小說主角到了明正德年間在正德快死前給他講笑傲江湖的故事又經歷了嘉靖的叫什麼名字

《大學士》衣山盡寫的

C. 歷史上明朝正德皇帝是昏君嗎

是否昏君需要辯證的看待:
1、正德(朱厚照)年少登基,思想尚未定型。年少時弘治教朱厚照習武,是後來朱厚照愛打仗的原因之一;
2、正德年間王守仁影響頗大,推崇思想解放,是構成朱厚照行為放浪的原因之一;
3、少年天子愛玩、愛女色,也很正常,加上太監可以陪他一起玩,還能制約文官集團,給他的日後的行動創造了有利條件;
4、朱厚照天子聰穎,為人寬厚,有一次出遊邊關守將不放行,他第二次設計出關,並未責難邊關守將,說明其知利害懂善惡;
5、比較能打仗,這個不用解釋了。
總體而言,朱厚照的個人荒淫行為並未產生嚴重的政治後果,執政期間由於個人思想意識開放,也使得當時整體社會思想得到解放。但是總體而言,我認為他是個平庸的皇帝。
關於正德的死因,我認為有蹊蹺之處,也成為歷史的一個謎團。

D. 明朝正德時期的歷史問題.

朱宸濠像經過這樣幾次宗室相殘的血的教訓,皇帝也開始逐漸削弱藩王的勢力,以求徹底改變這種兄弟叔侄相殘的局面。燕王朱棣在「靖難」之後,為了鞏固自己的皇位,便繼續建文帝時期削藩的政策。如永樂元年革去代王的三護衛和官屬;永樂四年削去齊王的官屬和護衛,後又把他廢為庶人;永樂十年削遼王護衛;永樂十五年貶谷王為庶人等,基本上把當時握有兵權的親王,或削其護衛,或廢為庶人。但永樂皇帝削藩並沒有削到自己的兒子頭上,這才釀成後來朱高煦的叛亂。宣德皇帝平叛後,進一步推行這種削藩政策,從此王府不再

設立護衛。藩王再想反叛,無異於赤手搏虎,即使這只老虎再兇猛,仍然是九死一生。但冒險本是野心家們的天性,正德年間,寧王朱宸濠又走上了這條不歸路。朱宸濠面對的是明代最荒唐最胡鬧的正德皇帝,他能不能取而代之呢?

正德皇帝朱厚照的父親明孝宗朱佑樘,是一位英明有為的君主。孝宗婚後多年才生下朱厚照,對朱厚照十分寵愛。後來朱厚照的弟弟又早夭,朱厚照便成為他唯一的兒子,也是理所當然的明帝國皇位繼承人。因此孝宗對朱厚照的寵愛達到了溺愛的地步,甚至帶著朱厚照微服出宮遊玩。在弘治十八年,孝宗皇帝突然駕崩,把一個龐大的王朝留給了年僅十五歲、不讀書、好逸樂的朱厚照——正德皇帝。沒有了父皇的管束,正德皇帝更是無法無天了,把政務拋在一邊,整天跟自己親信的八個太監,號為「八虎」,游戲取樂,不知今夕是何年。

朱元璋的兒子寧王朱權的封地原來是在大寧一帶,是北邊非常有實力的塞王,號稱「帶甲八萬,革車六千」。永樂皇帝一登基,便把勢力最大,對自己威脅也最大的寧王改封到江西南昌,削弱寧王的勢力。後來寧王也被削除了護衛,朱宸濠是寧王朱權的五世孫,到了他繼承爵位時,寧王府已經今非昔比。相比正德皇帝的荒唐無行,朱宸濠也是一個輕佻的宗室子弟,但如果比做皇帝,相信朱宸濠也比正德皇帝強。在幾個術士的蠱惑下,相信自己是龍姿鳳表,有天子之相,因此生出了非分之想。但當時的寧王府已經沒有半點武裝力量,因此朱宸濠當然是先謀求恢復寧王府的護衛。

當時正德皇帝不理政,「八虎」之一的太監劉瑾欺上瞞下,權傾朝野,人稱「立皇帝」,意思就是朝會時,劉瑾是站在正德皇帝身邊的另一個皇帝。朱宸濠用金銀二萬,賄通劉瑾,終於把明王朝南昌左衛改為寧王府的護衛,之所以是南昌左衛,而不是江西的其他駐軍,是有原因的,天順年間寧王府因罪被削去護衛,寧王府的護衛改為南昌左衛,南昌左衛就是原來的寧王府護衛。但是好景不長,劉瑾不久便下台,寧王府的護衛又被革去。不過這並沒有使朱宸濠心灰意冷,他恢復護衛的心反而更加急切了。朱宸濠這一次更是不惜巨金,收買好了當時的兵部尚書,並把財寶源源不斷地運往北京,讓正德皇帝寵愛的一個伶人臧賢代他四處游說王公大臣,並得到了他們的默許。可惜這時又出了一個老頑固費宏,費宏是大學士,在內閣辦事。朱宸濠要恢復護衛,必須經過內閣的同意。而費宏也是江西人,對朱宸濠知根知底,經常對人說:「朱宸濠現在謀求恢復護衛不是安什麼好心,以後會連累到很多江西人,我絕對不能同意。」朱宸濠便利用進士廷試那天,內閣大臣要到東閣閱卷,費宏不在內閣辦事時,遞上請求恢復護衛的奏疏,其他大臣已經被朱宸濠買通,因此竟然得到批准。恐怕費宏會反對,又叫人在正德皇帝面前進讒,陷害費宏,費宏被迫辭職。朱宸濠對費宏阻撓恢復護衛一事怨恨不已,在費宏辭官回鄉的路上,派人假裝強盜來打劫,還放火焚燒費宏乘坐的船隻,費宏和家眷僥幸逃脫。

恢復護衛終於得償心願,朱宸濠同時又千方百計討好正德皇帝,進獻了很多奇珍異寶,導正德皇帝游樂,削弱正德皇帝對自己的提防之心。一次元宵節,朱宸濠又進獻了很多奇巧的彩燈,燈上畫的花鳥人物栩栩如生,把這些彩燈在宮中依檐附壁懸掛,把整個宮中裝飾得色彩斑斕、五光十色。正德皇帝一見大喜,大加贊賞。

朱宸濠恢復了護衛之後,又仗著自己在朝中收買了很多王公大臣,在南昌是無惡不作。他擅自殺戮地方官吏,霸佔百姓田宅,強奪良家婦女,搞得地方上雞犬不寧。地方官屢屢向朝廷申告朱宸濠的各種不法行為,但正德皇帝並不放在心上。皇帝不急,但地方官急了,當時的汀贛巡撫副都御史王守仁已是暗自留心。王守仁文武全才,既是個大學問家,同時兵法韜略無一不嫻熟。

正德十四年(1519年)六月十四日,朱宸濠帶著自己蓄養的強盜響馬們終於正式叛亂。這一天他以慶祝自己生日為由,把地方官請到王府,聲稱自己奉了皇太後的密旨要起兵入朝。他把不順從的地方官全部殺掉,率領軍隊去攻打安慶。王守仁知道朱宸濠叛亂並攻打安慶的消息後,集結兵力直搗朱宸濠的老巢——南昌。而正德皇帝收到朱宸濠叛亂的消息後,不憂反而大喜,原來正德皇帝有兩個嗜好,一個是玩樂,一個就是打仗。玩樂不用說,正德對打仗更是痴迷,只不過他是萬尊之軀,不能輕易涉險。正德皇帝多次巡遊北方邊防重鎮,也曾率領軍隊小勝過韃靼兵,還自己封自己做「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他不做皇帝,卻更喜歡做將軍。正德皇帝聽到朱宸濠叛亂的消息時,簡直有點喜出望外,決定御駕親征,趁機還可以到江南遊玩。可惜,正德剛到達涿州,王守仁報捷的奏疏已經送到了。原來朱宸濠圍攻安慶不下,又聽到老巢也已被王守仁攻下,急忙回身去救,在黃家渡與王守仁軍遭遇,朱宸濠大敗,被王守仁俘虜,只有一個多月,叛亂就被平定了。正德皇帝收到捷報後,卻裝作不知道這個消息,繼續南下,當然這次他只是為了遊玩。正德皇帝一路遊玩到南京,舉行了獻俘儀式,這才班師回朝。朱宸濠在路上被處死,並挫骨揚灰。

朱宸濠叛亂之所以這么快就被平定,除了朱宸濠在地方上胡作非為、不得民心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宗室藩王的勢力幾經削弱,已經沒有足夠的實力來問鼎九五之尊了,再加上朝廷上有識之士對此小心警惕,藩王更是沒有什麼機會。所以,雖然荒唐胡鬧如正德皇帝者,也能輕易平息這種叛亂。寧王朱宸濠靠糾結一群草寇就想舉兵造反,無異於赤手搏虎,最終的下場只能是葬身虎口。

E. 從古到今有關北京的重大歷史事件有哪些

實際上重大歷史事件都跟戰爭有關,自己總結的。
春秋戰國:齊滅燕(後復國),秦滅燕。
秦漢:趙王武臣的舊將韓廣,佔領燕國舊地恢復燕國;韓信滅燕(勸降);西漢建立後燕王盧涫叛變,樊噲以相國的身份率軍去討;劉秀在上谷、安次、漁陽等地戰銅馬軍五校部。
三國:公孫瓚戰袁紹;曹操戰袁紹;曹操戰烏桓。
兩晉:石勒率軍襲取幽州,殺西晉幽州牧王浚;剩下的時間都是五胡亂戰。
隋朝:隋煬帝三征高麗;羅藝戰突厥;
唐朝:羅藝反唐,失敗被殺;唐末,契丹戰劉仁恭父子 ;
五代:兒皇帝石敬瑭割燕雲十六州給契丹;周武帝柴榮戰契丹,可惜戰事異常順利的時候,周武帝病死,失敗。
北宋:趙光義戰契丹企圖奪回燕雲十六州,失敗;後,金與宋結海上之盟共同滅遼;奸臣童貫花錢從金國買到一座空城北京,後金攻宋時,郭葯師叛變,獻出北京城。
南宋:蒙元滅金。
元朝:元朝末年,朱元璋北伐,元順帝砌成而它,朱元璋戰領北京。
明朝:朱棣叛變,在北京城下戰勝討伐軍;明英宗被俘,於謙北京城下戰瓦剌;崇禎皇帝時,清皇太極突破長城防線與袁崇煥戰於北京城下;李自成農民軍圍攻北京城,城破,明亡;李自成山海關戰敗,棄城而逃,清軍佔領北京城;
清朝: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時,英法聯軍佔領北京,火燒圓明園;八國聯軍侵華時,八國聯軍攻佔北京;
明國:中原大戰,東北軍佔北京;抗戰,29軍戰北京,失敗;
解放戰爭:平津戰役,北平和平解放。

F. 歷史上發生在南昌縣境內的大事件

明正德年間,藩王寧王(駐南昌)造反,被江西巡撫王守仁鎮壓。
民國17年,八一南昌起義。
民國28年,抗日戰爭中爆發了南昌會戰。

G. 正德年間有什麼歷史事件要具體,民間的也行。

御駕親征擊敗韃靼和瓦剌。平型關也是在正德年間建成,還有就是那游龍戲鳳的戲說了

H. 明正德皇帝的戰爭史

武宗(正德皇帝)雖有著放盪不羈的本性,但他在內心裡一直盼望著能夠像太祖、成祖那樣立下顯赫的邊功。他之所以聽信江彬的鼓動游幸宣府,與這種想法實有著密切的關系。正德十二年十月,正德年間銅手銃武宗終於盼到了一顯身手的機會。在得知蒙古小王子部叩關來襲,武宗非常高興,親自布置,希望同小王子大戰一場。這場戰斗十分激烈,明軍一度被蒙古軍分割包圍。武宗見狀親自率領一軍援救,才使得明軍解圍。雙方大小百餘戰,期間武宗與普通士兵同吃同住,甚至還親手殺敵一人,極大地鼓舞了明軍士氣。最後,小王子自度難以取勝,引兵西去,明軍取得了一場難得的勝利,史稱「應州大捷」。想明英宗當年率50萬大軍卻在「土木堡之變」中成了蒙古軍的俘虜,而此次武宗率五六萬人抗擊四五萬蒙古軍取得了軍事上的勝利,此後蒙古兵長時間內不敢內犯便是這次戰斗的直接結果。而且在這場戰斗中,武宗親為指揮布置,戰術正確,指揮得法,體現了較高的軍事指揮才能。《明史》記載明軍死亡五十二人,蒙古軍死亡十六人武宗封自己為「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朱壽」,後加封朱壽為「鎮國公」。應州之役,成為武宗一生中最為光彩的時刻,就連清朝官方編輯的對明朝皇帝充滿了誣蔑的《明史》也不得不承認:「十二年冬,小王子以五萬騎自榆林入寇,圍總兵王勛等於應州。帝幸陽和,親部署,督諸將往援,殊死戰,敵稍卻。明日復來攻,自辰至酉,戰百餘合,敵引而西,追至平虜、朔州,值大風黑霧,晝晦,帝乃還,命宣捷於朝。」
寧王朱宸濠,他妄圖效仿永樂帝,趁武宗荒於政事,秘密准備叛亂,並於正德十四年扯旗造反。武宗皇帝並未因此而著急,這正好給了他一個南巡的機會,於是他又打起了威武大將軍朱壽的旗號,率兵出征,可誰知行到半路御使王守仁已經平定了叛亂。這個消息絲毫沒有降低武宗的興致,他又一手導演了一幕鬧劇,他將朱宸濠重新釋放,由自己親自在將他抓獲,然後大擺慶宮宴,慶祝自己平叛的勝利。
正德時期還爆發了劉六、劉七農民起義.

I. 請問正德年間的劉六劉七起義的經過及歷史意義

劉六劉七起義劉六劉七起義是指明中葉爆發於明朝北直隸(今河北地區)的一次著名的大規模農民起義。正德五年(1510年)十月,文安人劉六、劉七在霸州發動起義,數千農民響應。次年,起義軍由河北攻入山東,以後又由山東回攻京畿。起義軍紀律嚴明,不妄殺人,使起義軍迅速發展到數萬人。起義軍分兵兩路,一路由劉六、劉七、齊彥名率領,另一路由楊虎、劉惠、趙鐩、邢老虎等率領。兩路起義軍時分時合,互相倚重。明武宗朱厚照以宦官谷大用為總督軍務,平亂的主要將領有伏羌伯毛銳、右僉都御史陸完、 邊將總兵許泰 ,調京師及宣府、大同、延綏等地軍隊前往鎮壓。正德七年,楊虎一路起義軍被擊潰,劉六、劉七孤軍奮戰,率部走湖廣,在黃州兵敗,劉六船翻身亡。七月,劉七與起義軍余部全軍覆沒於江蘇狼山,起義最終失敗。
劉六(名寵)、劉七(名宸)兄弟,河北文安縣劉莊子村人,明正德年間,農民起義軍首領,自幼習武,善騎射,尚俠義,驍悍過人。
明武忠朱厚照在位期間,因其貪玩,放盪不羈的個性,即位之初就寵幸宦官,且不愛理政事,大興土木,因擴建皇莊,掠奪人民土地,特別是其部下肆意妄為,造成了社會矛盾激化,劉六,劉七的起義就是在這社會背景下爆發的。
明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許多破產農民,接連不斷爆發起義,以反抗朝廷官府統治。文安縣境內有多股三五人或十數人結伙的流亡農民進行活動。他們邀路劫財,盜竊官府大戶。同年秋,霸州府衙被盜,屢派人輯捕不獲,而且盜案屢出。官府苦於無能為力,晝夜思治不得。當時文安縣屬霸州管轄,聞劉六、劉七之名便由霸州官府招募入衙,協助擒捉「盜寇」。劉氏兄弟入衙連破數案,深得官府賞識。
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大宦官劉謹獨攬朝政,集軍政大權於己手。其家人梁洪,仗勢欺人,橫行無忌。聞劉氏兄弟得朝廷賞賜頗豐,便向劉氏兄弟勒索金銀財物,劉氏兄弟嚴詞拒絕。梁洪勒索未遂,惱羞成怒。暗向其主子劉謹誣告劉氏兄弟等是畿南強盜。劉謹偏信讒言,派遣都御使柳尚義等畫影圖形,調兵緝捕。劉六、劉七聞訊逃匿。官軍將其家抄掠焚燒一空,並逮虜了妻孥。劉氏兄弟陷入無路可走的絕境,只好落草為「寇」。
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劉六、劉七率領的一支起義軍,與陸完指揮的官軍交戰,屢屢失利。為保存實力從河北南部,變服易馬北上迴文安,攻下香河、寶坻、玉田,進擊武清,巡撫都御使寧杲和京畿防務都指揮王杲均被起義軍打敗,京師有復震再度戒嚴。起義軍在霸州與官軍展開一場大戰,死傷慘重。再復輾轉南撤。5月初,起義軍渡淮河,意與河南起義軍會合,可是河南起義軍已經全軍覆沒。隨走光山、確山、乘船到夏口,復登陸火燒漢口。官軍指揮滿弼追到,混戰中劉六中流失,與其子仲淮皆落水而死。同年7月,劉七在一次激戰中中箭落水死於江中。一場轟轟烈烈畿南農民大起義,至此告終。
劉六、劉七家鄉劉莊子位於文安縣馬務營村西北4.5華里,呂公務村東南3.5華里,現在舊村遺址尚存。今文安縣豐各庄村劉姓即其後裔。

J. 歷史事件

明朝時期

徐達攻克大都城

徐達攻克大都城 明洪武元年八月二日(1368),明大 將徐達攻大都,首至齊化門,填壕登城而入;封府庫圖籍,元亡。徐達至通州時,元順帝同後紀、太子、大臣,逃至上 都。洪武二年,常遇春攻上都,順帝再北逃。次年四月,元順帝病死應昌。

靖難之役

靖難之役 明太祖朱元璋分封諸子為王。北方諸王擁兵勢大。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死,長孫朱允炆即位,為惠帝。惠帝用兵部尚書齊泰、太常寺卿黃子澄之策,決定削藩。將五個藩王廢為庶人,並派張昺為北平布政使,謝貴為都指揮使,監視燕王朱棣。燕王於建文元年(1399)以"清君側"為名,號稱"靖難",在北平舉兵南下。建文四年(1402),燕王攻佔南京。朱允炆下落不明。朱棣即位,為明成祖,改元永樂。

鄭和下西洋

鄭和下西洋 鄭和,雲南昆陽(今屬晉寧)回族人,明初入宮為太監,後隨朱棣起兵有功,賜姓鄭,任內官監太監,歷事永樂、洪熙、宣德、三朝。永樂三年(1405),鄭和受明成祖派遣,率官兵、水兵、翻譯、工匠、醫生等2780餘人,攜帶金銀、絲綢、瓷器、布匹和銅鐵器等物,從蘇州劉家港(今江蘇太倉瀏河鎮),分乘62艘巨型海船出海,先後抵達占城(今越南南部)、爪哇、蘇門答臘、錫蘭(今斯里蘭卡),1407年回國。此後,又於永樂五年(1407)至宣德七年(1433),前後6次航海出使,歷時28年,經亞非30餘國進行訪問和貿易,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此舉比義大利航海家哥倫布的遠洋航行早87年。

《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 明永樂年間編纂的大型類書。明永樂元年(1403),明成祖棣委派翰林學士解縉主持纂修,太子少師姚廣孝等2000餘人參加編輯,永樂二年(1404)編成,賜名《文獻大成》。後再次擴充增收重修,至永樂六年(1408)輯成22788卷,凡例、目錄60卷,計11095冊,定名《永樂大典》。全書以韻為綱、按字、句、篇名、書名分韻收錄,未刻板付印。嘉靖、隆慶年間,繕寫兩部副本,分藏於南京、皇史宬、文淵閣。南京原本、皇史宬副本明亡時散失。文淵閣副本殘缺2422卷,1900年八國聯軍入京,大部分被掠走。1960年中華書局以歷代徵集的卷冊影印出版。

明成祖遷都北京

明成祖遷都北京 建文四年(1402)六月十七日,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即位。明永樂元年(1403)正月,改北平為北京。明永樂四年(1406)七月,議遷都北京。派大臣宋禮等到四川、湖廣、江西、浙江、山西等地采木備料。次年征調23萬工匠,上百萬民俠及大量兵士營建北京宮殿。到永樂十八年基本竣工。明永樂七年(1409),明成祖在奉天殿接受朝賀。明永樂十五年(1417),北京皇宮建成。明永樂十九年(1421)正月,遷都北京。

於謙保衛北京城

於謙保衛北京城 土木之變明英宗朱祁鎮被俘,朝廷分為兩派,一派主張議和,放棄北京南遷。另一派以於謙為首,主張保衛京城,並提出:"社稷為重,君為輕"的口號,於謙的主張得到英宗弟朱祁鈺的同意。不久,群臣擁護朱祁鈺為帝。於謙任兵部尚書後,積極備戰保衛北京。1449年10月也先部隊挾持英宗,攻打北京。在於謙的指揮下,兵分幾路,把也先部隊擊退。也先敗後,1450年把英宗送回北京。

奪門之變

奪門之變 在"土木之變"中被俘的英宗朱祁鎮返京 後,景帝朱祁鈺尊他為太上皇。1457年元月景帝朱祁鈺重病,英宗朱祁鎮與徐有貞、曹占祥等在正月十七日凌 晨,調兵幹人,宣布太上皇復位,改元天順。徐有貞受命入閣。朱祁鎮即位後,逮捕於謙、范廣等人,即明史上的奪門 之變。英宗朱祁鎮登位後,以莫須有的罪名將於謙處死。於謙被害後,屍體被市民收殮,由於謙的女婿運回杭州, 葬於西湖邊上的三台山。北京市民在東城裱褙胡同於謙生前任過的地方,建立於忠肅公祠。

土木之變

土木之變 明正統十四年(1499)蒙古瓦刺部首領也先率兵南下攻打山西。宦官王振挾持明英宗率50萬人馬親征,至大同,聞前方失利,倉皇後撤。繞道蔚州(今河北蔚縣),退至土木堡(今河北懷來縣境內),被瓦刺軍追及包圍,明軍潰敗,英宗被俘。史稱土木之變。

劉瑾專權

劉瑾專權 明正德元年(1506)十月,武宗任劉瑾掌司禮監。與另7名得寵宦官,號稱八虎。以丘聚、谷大用分管東廠、西廠。劉瑾掌權期間,引焦茅,劉宇等入閣結成閹黨,把持朝政,濫設皇莊達300餘處。正德三年劉瑾又加設內行廠,直接掌管。朝中趨附者多呼其"千歲"。正德五年,宦官張永告發劉瑾謀反,劉被捕"入獄"。炒其家得金銀幾百萬兩,珠玉珍寶無數。被處死。

宮女案

宮女案 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十月,宮女楊金英等人乘世宗在曹紀宮醉睡之機,以黃絨帶勒其頸部,已至氣息奄奄,皇後馳至方被解救。楊金英等人均被處死,史稱"宮女案"。

庚戌之變

庚戌之變 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韃靼軍俺答率軍入古北口,兵臨城下。首輔嚴嵩,不準諸將出戰。韃靼軍在京郊掠奪8日後撤兵。事後,嚴嵩包庇總兵仇鸞,殺兵部尚書以推卸責任。史稱"庚戌之變"。

疏劾魏忠賢

疏劾魏忠賢 明末,宦官魏忠賢得寵,任司禮秉筆太監,自掌東廠,殘害臣民。天啟四年(1624)六月,左副都御史楊漣抗疏劾魏忠賢,列罪狀24"條。南北各省官卿貴族同奏章數十條。國子祭酒蔡毅中領監師生干餘人,請求追究魏忠賢罪。天啟七年崇禎即位,諭告天下以魏忠賢罪,並令錦衣衛逮治。魏畏罪自縊而死。

李自成攻佔北京

李自成攻佔北京 明崇禎十七年(1644)正月,李自成在陝西建立大順政權(年號永昌)。二月進兵山西,三月十六日,包圍北京城。三月十八日,攻彰義門、西直門、平則門、德勝門。傍晚,彰義門攻克。崇幀逼周皇後自殺,又殺擯紀公主等人,在煤山(景山)壽皇亭槐樹下自縊身亡。十九日晨,李自成入北京城。李自成(1606一1645),陝西米脂人,本名鴻基。崇禎二年起義,初為闖王高迎祥部將,後繼為闖王。山海關一戰敗於吳三桂和滿族貴族的聯軍。1645年被害。

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 唐天寶十四年(755)冬,平盧、范陽、河東 三鎮節度使安祿山以誅楊國忠為名,在范陽起兵反唐。次年稱帝,進入長安。其部將史思明占據河北十三郡地。 肅宗至德二年(757),安祿山在洛陽被其子安慶緒所殺。長安、洛陽為唐將郭子儀等收復。乾元二年(759),史思 明殺安慶緒,回范陽自稱燕帝,並再度攻下洛陽。兩年後史思明為其子史朝義所殺。代宗廣德元年(763),史朝義 兵敗自殺,安史之亂平定。唐朝自此衰落。
石敬瑭割燕雲十六州

石敬瑭割燕雲十六州 公元936年,後唐河東節度使石敬瑭,稱契丹主耶律德光為義父,割讓燕雲十六州給契丹,聯合契丹攻打後唐。契丹出兵大敗太原守將張敬達。同年十一月,石敬瑭稱帝,為大晉皇帝。公元938年,後晉石敬瑭向契丹正式割讓燕雲十六州,即:幽、薊、瀛、莫、涿、檀、順、新、媯、儒、武、雲、應、寰、朔、蔚。耶律德光佔十六州後,建立遼朝。
召公封燕

春秋戰國時期

召公封燕 公元前11世紀,周滅商,建立西周。採用分封制,將子弟、親戚、功臣、貴族分封各地為諸侯。召公爽,姬姓,為周之支族,活動於今陝西岐山西南,因食采於召,故稱召公。周初,召公為周王室太保,位居三公。曾輔佐周王滅紂克商及夷、奄、薄姑等方國的叛亂。

燕王噲讓子之

燕王噲讓子之 燕王噲元年(公元前320),以子之為相。子之權勢漸重,覬覦燕國君主地位。還通過蘇代、鹿一毛游說燕王噲讓位。燕王噲五年(公元前316),燕王噲讓君位於子之。周赧王元年(公元前314),太子平和將軍市被起兵攻子之,齊宣王派兵增援。混亂中,殺太子平和將軍市被,平定了叛亂。齊軍進入燕都,殺燕王哈和子之。公元前312年,趙國派公子職入燕,立以為王,是為燕昭王。

燕昭王修築黃金台

燕昭王修築黃金台 公元前311年,燕昭王即位。在郭隗的協助下,於易水旁修築黃金台,廣招天下人才,樂毅、鄒衍、劇辛等前來投奔。燕昭王採納樂毅論功授爵授祿的政治制度,並改革吏制,設相國和將軍,分掌政治、軍事大權;全國分五郡,郡下設縣;郡守和縣令由燕王任命;制定嚴酷的刑法,燕國日益強盛。

樂毅伐齊

樂毅伐齊 燕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84),拜樂毅為上將軍,聯合秦、楚、韓、趙、魏五國共同伐齊。激戰於濟西,大敗齊軍。樂毅率燕軍乘勝攻克齊72城,直入都城臨淄。並燒齊都宮廟宗室,掠珍寶巨財一空,盡歸燕國。燕昭王封樂毅為昌國君。燕國至此達到鼎盛時期。樂毅墓位於房山區官道鄉富庄村東。整體呈圓形,土寶頂高約10米,佔地面積約2400平方米。墓兩側現存民國4年(1915)碑記一座。碑上刻有館閣體「望諸君墓」4字。

田單破燕

田單破燕 燕昭王死,齊國田單利用燕惠王與樂毅不 和,施反間計,惠王撤換樂毅。田又用重金收買燕將,公元前278年,用"火牛陣"大敗燕軍。將燕軍趕出齊國。公元前279年,田單去莒迎齊襄王主政。

荊軻刺秦王

荊軻刺秦王 燕王喜二十八年(公元前227),秦攻燕,兵臨易水。燕太子丹派荊軻等人以獻督亢之地圖和秦將樊於期首級之名,圖謀刺殺秦王。荊軻至秦獻圖時,圖窮而匕首見,刺秦王不中,被殺。司馬遷曾以"風蕭蕭今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描述這一悲壯之舉。燕王喜二十九年(公元前226),秦王派王翦率軍伐燕,同年十月拔燕都薊城。公元前222年,燕亡。

洋務運動

洋務運動 舊稱"同光新政"或"自強新政"。清同治、光緒年間,以恭親王奕欣、文祥、崇厚、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以及後來的張之洞為代表的洋務派舉辦洋務事業的活動。主要是興辦實業和建立新式武器裝備的陸海軍。先後創辦江南製造局、金陵機器局、福建船政局、天津機器局、輪船招商局、開平礦務局、上海機器織布局等。1885年建立北洋海軍。在教育上提倡"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先後設立方言學堂、水師學堂、武備學堂等洋務學堂。義和團運動後,洋務派作為一種政治勢力逐漸解體。

首批留學生出國

首批留學生出國 洋務運動開始後,1871年9月曾國藩、李鴻章奏請清廷派留學生出國。1872年8月11日,陳蘭彬、容閎率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批留學生,12歲至14歲的少年30人前往美國,其中有梁敦彥、詹天佑、唐紹儀等人。以後每年30人,共派出4批。

中法戰爭

中法戰爭 1883年12月,法軍不宣而戰,進攻越南北 部和紅河三角洲的中國軍隊。清軍失利。1884年5月清 政府派李鴻章在天津與法國簽訂《中法會議簡明條款》。6 月,法軍進攻諒山。8月,法國艦隊襲擊福建水師,中國損 失戰艦、商船30艘,馬尾造船廠遭破壞,傷亡700餘人。 同時,法軍侵犯台灣基隆。淡水一戰,法軍敗逃海上。1885 年初,法軍攻佔諒山、鎮南關(今友誼關)。3月,幫辦廣西 軍務馮子材率軍民收復鎮南關、諒山,殲敵干余、重傷法軍統帥尼格里。劉永福率黑旗軍取得臨洮勝利。法國茹 費理內閣因此垮台。清政府派英國人與法國在巴黎秘密 言和,訂立《停戰協定》。6月,李鴻章與法國在天津簽訂《中法會訂越南條約》(即《中法新約》)。戰事結束。

《中英續訂藏印條約》

《中英續訂藏印條約》 1888年3月20日,英國發動 第一次侵藏戰爭,清政府與英國締結了《中英會議藏印條約》,承認哲孟雄(錫金)歸英國保護。1903年12月lO 日,英國借口通商和邊界問題,發動第二次侵藏戰爭。8月3日攻陷拉薩。1906年4月,中英政府在北京簽訂《中 英續訂藏印條約》,承認中國對西藏的領土主權。

甲午戰爭

甲午戰爭 日本為奪占朝鮮與中國發生的戰爭,因發生在甲午年得名。1894年5月日本出兵朝鮮。7月,日軍偷襲牙山口外豐島的北洋水師,擊沉清租用運兵的英船"高升"號,死700名士兵,俘獲清護航艦一艘,重傷一艘。同時,日軍進攻牙山附近的中國守軍。清政府8月1日下詔宣戰。9月,日軍四路圍攻平壤。守城清軍奮力抗擊。總兵左寶貴陣亡。統帥葉志超棄城逃回國內。日軍繼而進佔九連城、安東(今丹東)。在黃海海面,中日海軍交戰,雙方參戰艦只各12艘。日艦懸掛美國國旗作掩擴,攻擊北洋艦隊。總兵兼旗艦"定遠"號管帶劉步蟾下令還擊,傷日艦多艘。"致遠"號管帶鄧世昌率艦拼撞日艦,被魚雷擊中,250名官兵殉國。"經遠"號管帶林東升中彈陣亡,戰艦被魚雷擊沉。11月,日軍攻陷大連、旅順。1895年1月,日軍派艦船25艘,陸軍2萬人,在山東成山頭登陸,攻佔榮城,水陸夾擊困守威海衛的北洋艦隊。北洋艦隊顧問副管帶英國人馬格祿和美國人浩威及部分將領主張投降。提督丁汝昌服毒自盡。劉步蟾奮勇抵抗,彈盡後炸毀軍艦,自殺殉國。北洋艦隊全部覆滅。1895年4月,清政府派李鴻章赴日,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馬關簽訂了屈辱的《馬關條約》。

《馬關條約》

《馬關條約》 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北洋海軍覆沒後, 清廷派李鴻章赴日談判。4月17日李鴻章與日本首相伊滕博文在日木馬關(今下關)春帆樓簽訂了共11款的《馬 關條約》。

主要內容是清政府割讓遼東半島、台灣全島和 澎湖列島給日本;承認日本對朝鮮的控制;賠償日本軍費2億兩庫平銀;允許日本人在中國通商口岸投資設廠,免 征一切雜稅;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日船可駛入以上各口。

公車上書

公車上書 光緒二十一年(1895),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失敗後,4月派李鴻章赴日,與日本首相伊滕博文簽訂《馬關條約》,國內各階層人士反對割地講和。5月2日(四月初八),康有為聯合各省在北京會試的舉人1300多人,於宣武門外達智橋松筠庵舉行會議,由康有為起草萬言書,聯名上書光緒皇帝,力主拒簽中日和約、遷都抗戰和變法圖強3項主張。漢代以公家車馬送應舉之人赴京,後世遂以"公車"為舉人赴京應試的代稱,故史稱此舉為"公車上書"。

強學會

強學會 康有為、梁啟超在北京發起成立的宣傳維新變法的政治團體,又名譯書局。光緒二十一年(1895)八月成立。該會兼具學校和政黨性質,主張變法圖強。得到軍機大臣翁同龢和工部尚書孫家鼐等人支持。有會員數十人,每10日集會一次。8月17日創辦《萬國公報》(3個月後改名為《中外紀聞》),隨《京報》附送達官貴人,在琉璃廠創辦圖書館。在上海設分會,發行《強學報》。1898年1月,慈禧太後以"私立會黨"之名,查禁強學會,封閉所辦圖書館。翁同龢(1830-1904),江蘇常熟人,字叔平。咸豐狀元。光緒帝師傅。支持維新變法。1897年被慈禧太後革職。

百日維新

百日維新 光緒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1898年6月 11日),光緒皇帝採納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的主張,下詔定國是,頒布維新法令,推行新政。主要內容有:經濟方面 提倡實業,設立農工商總局和礦務鐵路總局,興辦農會和商會,修築鐵路,開采礦產;設立全國郵政局,裁撤驛站; 創辦國家銀行,編制國家預算;取消滿人特權,准其自謀生計。軍事方面裁減綠營,精練陸海軍,籌辦兵工廠,培養 海軍人才;文教方面,開辦京師大學堂,各地設立兼學中學西學的學校;設立譯書局、編譯局,獎勵著作,允准自由 開設報館、學會;派人出國留學、游歷。政治方面刪改則例,裁減冗員;撤銷無事可辦的衙門;廣開言論,提倡官兵 上書言事等。至9月21日(八月初六)慈禧發動政變,廢除新政。變法歷時103天,史稱"百日維新"。

戊戌變法

戊戌變法 又稱戊戌維新。由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發起並得到光緒皇帝支持的一次政治運動,因發生在戊戌年(1898),故名。甲午戰爭(1895)中國戰敗後,日本強迫中國簽訂馬關條約。康有為等人發動公車上書,創立強學會,推進維新變法運動。1897年冬,德國強占膠州灣,康有為秦請光緒帝及時變法救亡。1898年1月29日,康有為奉旨上統籌全局折,詳論變法主張。4月12日,康有為在北京粵東會館組織"保國會",以"保國、保種、保教"為宗旨。6月11日,光緒帝接受康、梁等維新派主張,下明定國是詔書,起用維新派人士(如戊戌六君子等),並從6月至9月陸續頒發維新法令,推行新政(見百日維新)。

戊戌政變

戊戌政變 慈禧太後為首的守舊派發動的推翻戊戌新政的宮廷政變。1898年6月11日(光緒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開始推行新政。6 月15日慈禧迫使光緒帝任命榮祿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9月初,榮祿調兵聚集天津、長辛店。9月16日,光緒帝在頤和園召見袁世凱,命其專辦練兵事務,9月18日,譚嗣同夜訪袁世凱,擬靠袁世凱助行新政。袁世凱表面許諾殺榮祿,誅戮後黨。但9月20日,袁世凱向榮祿告密, 榮祿當即赴京部署。夜半,慈禧囚禁光緒帝,矯旨稱皇帝"再三懇請訓政"。從21日起坐殿辦事,重掌政權。同時, 關閉北京各城門,封鎖交通,出動3000軍誓在全城搜捕維新派人士。康有為、梁啟超逃亡海外,譚嗣同等戊戌六 君子被捕遇害。清政府隨即罷免數十名支持維新派的官員,除京師大學堂外,全部新政均被廢除,戊戌變法失敗。 榮祿(1836-1903),滿洲正白旗人,瓜爾佳氏,字仲華。1902年封太子太保、文華殿大學士。

戊戌六君子

戊戌六君子 在戊戊政變中被害的6位維新派志士。譚嗣同、林旭、楊銳、劉光第、楊深秀、康廣仁。譚嗣同(1865-1898),字復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生於北京。1896年為候補知府。1897年在湖南協助巡撫陳寶箴等辦時務學堂,次年辦《湘報》。1898年9月初任四品卿銜軍機章京,參與戊戌變法。與楊銳、林旭、劉光第一起,稱軍機四卿。9月18日夜訪袁世凱,勸其助行新政。政變後,友人大刀王五願保其出逃,譚以"二百年來未有為民變法流血者,流血請自嗣同始"婉拒。28日於菜市口遇害。著作編入《譚嗣同全集》。林旭(1875-1898),字暾谷,福建 侯官(今閩侯)人。1895年任內閣中書。1898年3月倡立閩學會。9月初授四品卿銜軍機章京。楊銳(1857- 1898),字叔嶠,四川綿竹人。張之洞的弟子。1895年參加強學會,1898年春倡立蜀學會並參加保國會。戊戌變法 中任四品卿銜軍機章京。著有《說經堂詩草》。劉光第(1859-1898),字裴村,四川富順人。1883年任刑部主 事,1898年參加保國會。9月初升任四品卿銜軍機章京。著有《介白堂詩集》、《衷聖齋文集》。楊深秀(1849- 1898),字漪村,山西聞喜人。光緒進士,曾任刑部主事、郎中。1898年3月創立關學會,4月參加保國會。戊戌政變 時慈禧宣布重新訓政,他上流訪問光緒被廢之故並堅請歸政。著《楊漪村侍御奏稿》等。康廣仁(1867-1898),名 有博,號幼博。廣東南海人,康有為胞弟。1897年在澳門辦《知新報》,後在上海辦大同譯書局。1898年在北京參與維新運動。

克林德事件

克林德事件 1900年6月14日,德國駐華公使克林德,下令槍殺義和團團民約20人。20日,克林德乘轎赴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途經東單牌樓時,又開槍尋釁,被清軍虎神營士兵擊斃。1901年,根據《辛丑條約》,清政府派醇親王赴德賠禮道歉,並在東單牌樓建克林德牌坊。1918年11月,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北京人將牌坊拆除,遷至中央公園(今中山公園),改為《公理戰勝》牌坊。1949年後,又改為《保衛和平》牌坊。

義和團運動

義和團運動 義和團前身是義和拳等反清民間秘密組織,最初流行於山東、直隸(河北)等地。以設廠練拳等方式組織民眾,參加者主要是農民、手工業者和平民。1898年改稱義和團,戊戊變法失敗後,清廷改變對義和團的策略,調義和團進京,1900年6月在"扶清滅洋"的口號下,義和團陸續進京,在城內設壇800餘所,圍困攻打東交民巷使館區,並在天津、廊坊和北京抵抗入侵的八國聯軍,由於清政府和八國聯軍的鎮壓而失敗。

八國聯軍

八國聯軍 光緒二十六年(1900),英、德、俄、法、美、日、意、奧8國組織的侵華聯軍。19世紀末,中國北方爆發了義和團運動,義和團提出"扶清滅洋"口號,並陸續入京。1900年5月31日,英、美、日、法、俄、意等國以保護使館為名,派兵300餘名,強行入京。6月10日,西摩爾率軍2000餘人進攻北京,被義和團擊退。6月13日,義和團與教民武裝發生沖突,德國公使克林德等在京殺害義和團民。6月16日,義和團開始攻打西什庫教堂。6月17日,八國聯軍攻陷大沽口炮台,6月19日慈禧在御前會議上決定對各國宣戰,21日下宣戰詔,並派庄親王載勛、協辦大學士剛毅任義和團統帥。7月14日八國聯軍攻佔天津,8月14日進攻北京。8月15日晨,慈禧挾光緒帝西逃。侵略軍入城後,火燒庄王府,屠殺在王府的義和團民約1700餘人,並在北京搶掠3天,後又繼之以私人搶劫。8月27日,清廷派奕劻和李鴻章為全權大臣向八國求和,10月聯軍首領瓦德西到北京,設管理北京委員會,由各國分區佔領北京城並提出議和大綱。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與各國政府訂立《辛丑條約》。

庚子賠款

庚子賠款 清政府根據《辛丑條約》向英、法、美、德、意、日、俄、奧8個列強償付的陪款。這項賠款因系針對1900年(庚子年)的義和團運動而起,通稱庚子賠款,簡稱庚款。美國於1909年將其所得賠款的大部分,改充中國留美學生的費用。英、法等國也相繼仿效。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中國停止對德、奧兩國賠款的支付。蘇聯政府於1920年正式宣布放棄對俄庚子賠款。至1938年止,各帝國主義國家從庚子賠款中實際掠奪白銀65237萬兩,摺合銀元近10億元。

《辛丑條約》

《辛丑條約》 即《辛丑議定書》,或《辛丑各國和約》。八 國聯軍攻佔北京後強迫清政府訂立的喪權辱國條約。光緒二十七年(辛丑年,1901)九月七日,清政府全權代表奕劻、李鴻章與英、美、法、德、日、俄、意、奧、西、荷、比等11國的代表在北京簽訂該約。主要內容有:①中國賠款銀4億5千萬兩,分39年邁清.年息4厘,本利總數在10億兩以上。以海關稅、鹽稅和常關稅作抵押;②在北京東交 民巷劃出一個外國使館區(實際上成為"國中之國");③大沽炮台和大沾至北京沿線的炮台全部拆除;④外國軍隊駐在北京和從北京到山海關沿線的12個重要地區;⑤ 由清政府下令,永遠禁止今國人民成立或參加與諸國為敵的組織,違者處死;⑧懲辦"得罪"帝國主義的官員;⑦改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為外務部,列六部之首。

樓主自己挑吧。

閱讀全文

與明正德年間歷史事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