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歷史學的建構與解構

歷史學的建構與解構

發布時間:2021-03-14 04:22:09

㈠ 解構和重構是什麼

  1. 解構是圖形的重新分解組合的觀念與手法。

  2. 重構是視覺造型語言基本元素的重構。

  3. 解構為圖形新形式的創造提供了新思路,以解構為前提,重構能夠把解構的全部或者若干單元還原成全新的圖形。

  4. 合理運用解構與重構的手法,更能表達設計的內涵和蘊意,促進視覺傳達,得到更多的理解和認可。

(1)歷史學的建構與解構擴展閱讀:

解構釋義:

  1. 解構文字設計的核心內容是破壞、分解。

  2. 解構文字是把文字本身,運用解構主義的方法,進行分解、消解。

  3. 是為了達到特殊的視覺效果,使其與諸如圖形、圖像等視覺元素進行有意識的重組和拼貼。

  4. 解構的最大特點在於打破整體的、完整的形象與意義,為重新構造新的視覺形象提供基礎和條件。

參考資料:解構和重構網路

㈡ 建構和構建有何不同

在維基網路( http://zh.wikipedia.org )里可以查到「建構」,而沒有「構建」說法。維基網路對「建構」的解釋是: 建構一個借用自建築學的詞語,原指建築起一種構造,是指在已有的文本上,建築起一個分析、閱讀系統,使人們可以運用一個解析的脈絡,去拆解那些文本中背後的因由和意識形態。建構主要應用在文化研究、社會科學和文學批評的分析上,建構既不是無中生有的虛構,亦不是閱讀文本的唯一定案,而是一種從文本間找到的系統。與建構相對的是解構,解構著重在對各文本間的剖析、閱讀,建構著重在系統的建立。 然而在中華語文網上又看到轉摘的一篇文章上的另一說法,該文是從詞語的詞序顛倒角度上來對「構建」與「建構」進行了剖析,以下是中華語文網上《從是建構還是構建說開去》( http://mypage.zhyww.cn/pagex.asp?pgid=90456 )這篇文章的部分摘錄: 首先,讓我們來比較一下這兩組詞: 女子與子女:兩個詞均為名詞,前者指女性的人;後者指兒子和女兒,其內涵較前者寬廣一些。 火急與急火:前者是形容詞,意為非常緊張,如十萬火急。後者是名詞,一是指燒煮東西時的猛火,如急火煮不好飯;二是指因著急而產生的火氣,如急火攻心。 可見,詞語的詞序顛倒後,其詞性和意義已不再一樣了。 其實,只要我們稍加分析還可發現,詞語的詞序顛倒之後,將出現以下幾種情況。 一、詞性、詞義及色彩均已發生了變化。 如:同夥與夥同 「同夥」:色彩為貶義,作動詞,指共同參加某種組織,從事某種活動;作名詞,指同夥的人。 「夥同」:動詞,色彩為中性,意思是跟別人合在一起(做事),如他夥同幾個退休工人辦起了一家農機修配廠。了不得與不得了 「了不得」;多含褒義,一是指大大超過尋常的;很突出,如他高興得了不得。二是表示情況嚴重,沒法收拾,如:可了不得了,小孩不見了! 「不得了」: 多含貶義,一是表示情況嚴重,如哎呀,不得了,著火了。二是表示程度很深,如她急得不得了,可又沒有辦法。 二、詞性、詞義有變,卻無色彩之別。 如:產生與生產 「產生」:動詞,指 由已有事物中出現新事物;出現,如產生矛盾。 「生產」:動詞也可作名詞,指人們使用工具來創造個種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如工業生產;也指生孩子。 火燒與燒火 「火燒」:「燒」讀輕聲,名詞,指一種表面沒有芝麻的燒餅。 「燒火」:動詞,使柴、煤等燃燒(多指炊事),其中間可以插入其它成分,如燒火做飯,燒一次火等。 力量與量力 「力量」:名詞,力氣;能力。如團結就是力量。 「量力」:動詞,指衡量自己的力量,如度德量力、量力而行等。 三、詞性、詞義同中有變,無色彩之別。 如:工人與人工 都可作名詞,「工人」:多指從事體力勞動的人。 「人工」:人力、人力做的工,如人工操作;或者工作量的計算單位,如完成這項任務需要三個人工。不過,後者還可以作形容詞,意為人為的,主要用來區別於「自然」或「天然」,如人工呼吸,人工降雨等。 學科與科學 都可作名詞,「學科」:指按照學問的性質而劃分的門類,如自然科學中的物理、化學等;也可指學校教學的科目,如語文、數學等。 「科學」:指反應自然、社會、和思維等的客觀規律的分科的知識體系,如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但它還可以作形容詞,意為合乎科學的,如科學種田、這種說法不科學,等等。 四、只詞義有異,無詞性、色彩之別。 如:融通與通融 都是動詞,中性。「融通」:意為使(資金)流通;融會貫通,如融通古今;使融洽,相互溝通,如融通感情。「通融」:意為變通辦法,給人方便,如這事可以通融;也可指短期借錢,如我想跟你通融二百塊錢。 詞語與語詞 都是名詞,中性。「詞語」:指詞和短語;字眼。「語詞」:指詞、片語一類的語言成分。 學力與力學 都是名詞,中性。「學力」:指在學問上達到的程度。「力學」:指研究物體機械運動規律及其作用的科學。 這類詞語還有蜂蜜與蜜蜂、關閉與閉關等。 五、詞義由具體轉抽象,無詞性、色彩之別。 如:糧食與食糧 「糧食」:指共用的穀物、豆類和薯類的統稱。 「食糧」:除了指人吃的糧食外,還具有抽象的比喻義,如精神糧食、煤是工業的糧食等。 女兒與兒女 「女兒」:指女孩子,尤其是相對父母而言的。「兒女」:除了指子女,如把兒女撫養成人;男女,如兒女情長之外,還含有比喻義,如英雄的中華兒女。 這類詞語還有熟面與面熟、白血與雪白等。 六、詞性、詞義及色彩幾乎無變化,但使用對象和習慣說法有區別。 如:計算與算計 都是動詞、中性或貶義,都含有根據已知數通過數學方法求得未知數;考慮、籌劃;暗中謀劃損害別人的意思。 但在某些方面只能用「計算」,如計算機、計算器等,卻不用「算計」。而在「他總愛算計別人」一句中往往又不用「計算」。 火熱與熱火 都是形容詞、中性或褒義,都含有像火一樣的、親熱的、緊張激烈的意思。但要注意它們的使用對象,如他倆打得火熱、火熱的斗爭、火熱的太陽等一般不用「熱火」;而熱火朝天、那場面可熱火啦、他倆談得很熱火等處一般又不用「火熱」。 兄弟與弟兄 都是名詞、中性或褒義,都含有同是一父母所生的男子,也都可以有比喻義,如我們要多支援農民兄弟(弟兄)。但也要注意習慣說法,如兄弟民族、兄弟單位等,一般不說弟兄民族、弟兄單位。 此外,還有些詞語,詞序弄反了會惹出很大的麻煩來。例如,本來是要你去南海辦事,而通知時卻說成或寫成了海南。這樣一來,怎不令你勞民傷財呢? 像這樣詞序相反的地名還有不少,如開封與封開(一在河南,一在廣東)、越南(國名)與南越(我國秦漢時指現在的廣東與廣西一帶)等。 可見,詞語的詞序是不能隨便顛倒過來使用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詞語都可以顛倒其詞序,如「城市」,就無詞序相反的詞語「市城」;「關懷」也無「懷關」的說法。隨便顛倒詞語的詞序,不僅令人難以接受,而且還會鬧出笑話來。如把「吃飯了」說成「飯吃了」。 那麼,「建構」與「構建」哪一個詞才是正確的呢?當然是「構建」正確,它有建立之意,且多用於抽象事物,如構建新的科學體系。但它卻根本沒有與之有相反詞序的詞語「建構」。 帶著疑問又去查閱了99看版的簡裝和精裝片辭海,上面都沒有「構建」與「建構」之說,看來二者還是個新生詞彙,以後究競誰能入選辭海,是個值得商榷探討的問題。在日常生活中常聽說「構建和諧社會」「構建…..」等,看來「構建」可能更能被日常老百姓所能接受點,我也贊同這一觀點;而對於有的人所用的「建構」一詞則可能來源於對認知學習領域的「建構主義」一詞的斷章取義罷了。

㈢ 請高人指點 關於「一切歷史都在建構中」的闡述

在人類認識的發展過程中,每當一種新的思想理論產生的時候,判斷其是否成為科學的理論體系,人們慣用的邏輯規則是:第一,要看這種理論是否具有鮮明的理論主題;第二,要看這種理論是否具有最切近的哲學基礎;第三,要看這種理論是否具有突出的核心內容;第四,要看這種理論是否具有基本的理論框架。從這一標准出發,科學發展觀成為科學的理論體系是沒有任何疑義的。本人認為,學習和研究科學發展觀,只有從總體的層面了解這個理論的框架結構和全貌,才能深刻理解這個科學體系包括哪些基本內容和基本理論,以及各個原理的位置及其相互關系,從而掌握這個理論的精神實質。

一、「發展是硬道理」——科學發展觀的理論主題

科學發展觀一個鮮明的理論主題,就是實現更快更好地發展,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進程。這個主題說明,科學發展觀不是在一般性的意義上談論發展,而是探索在中國這個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大國里,如何使發展達到質和量的統一,主體和客體的統一,人與自然的統一,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統一;探索在這樣的國度里建設社會主義的發展規律。圍繞「發展」這個中心主題,科學發展觀繼承了馬克思主義和我們黨關於發展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在對20世紀末期我國及一些發展中國家發展路徑進行整體理論反思的基礎上,著眼於豐富發展內涵、創新發展觀念、開拓發展思路、破解發展難題,拓寬和深化了對發展問題的認識。第一,關於發展的內涵。科學發展觀明確提出了為什麼發展、靠誰發展、怎樣發展的問題,從而使發展具有了價值論的意義、主體論的意義和方法論的意義。第二,關於發展的地位。科學發展觀在發展理論的歷史上,第一次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黨的建設的戰略視角,把發展觀上升到「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高度,認為發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部理論和實踐中居於中心地位,主張圍繞發展來推進實踐,發展理論,不斷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第三,關於發展的本質要求,科學發展觀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強調社會主義的發展要以生產力發展為基礎,以實現經濟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為根本要求,從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來謀發展、促發展,確定了發展的終極價值目標。

二、歷史唯物主義的體現——科學發展觀最直接的哲學基礎

科學發展觀最直接的哲學基礎是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堅持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人」的發展在科學發展觀中這種至高無上的重要地位,人的主體地位的新提升,是科學發展觀運用唯物史觀思考「人本」問題所得出的必然邏輯結論。

科學發展觀把「以人為本」作為其本質和核心,與我國歷史上的「民本主義」和西方思想史上的「人本主義」具有根本性的區別。它把對「人」的理解深深地根植於歷史唯物主義的基礎之中,因而具有了應有的科學含義。第一,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來看,科學發展觀中「以人為本」的「人」,應具有具體性、歷史性、社會性。所謂具體性,是指「有生命的個人」、「有血有肉的人」、「從事實際活動的人」,這是「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所謂歷史性,是指處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的人,處在一定經濟關系中的人,「人的本質是人的真正的社會聯系」、「社會本質」。科學發展觀中的「以人為本」中的「人」的內涵,與歷史唯物主義對人的這種規定和理解是完全一致的。第二,科學發展觀是指「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這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不能把「以人為本」從中割裂、孤立起來,加以任意的發揮和泛化,否則就離開了「科學發展觀」的本意。對此胡錦濤總書記明確指出:「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因此堅持「以人為本」在實質上就是以「人民為本」,或者說以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根本的出發點、落腳點。這是歷史唯物主義的人本觀。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內容,主要包括:第一,發展的價值目的,即以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滿足人們的多方面需求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具體地說,就是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要特別關注城鄉低收入群體和貧困人口的需要,努力實現共同富裕;就是要尊重和保障公民的政治、經濟、文化權利,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逐步擴大公平有序的政治參與,保證人民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保障人民在教育、就業、收入、財產和發明創造等方面的合法權益;就是要不斷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就是要創造人們平等發展、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的社會環境,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加大對人力資本的投入,努力為人人都能成才創造平等機會,充分發揮人力資源的作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第二,堅持「以人為本」,把人的需求和全面發展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是對人類發展規律認識的一次飛躍。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和生活的改善,人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不僅是物質財富的積累,更重要的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發展經濟的目的,不僅是為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而且還應包括滿足人民生命健康和安全的需要,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第三,堅持「以人為本」,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我們黨的執政理念。馬克思說:未來的新社會是「以每一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我們從事的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理所當然地必須堅持以人為本,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堅持「以人為本」是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也是進一步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的具體體現。第四,堅持「以人為本」,是實際工作中必須堅持的重要原則,從全社會的范圍看,要比較充分地滿足人們多方面需求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必須有相應的物質基礎和社會條件,人民群眾需要的滿足程度,受到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社會現實條件的制約,是一個長期的、漸進的過程,不能超越發展階段

㈣ 建構與解構分別是什麼意思

我手上沒有書只知道大概的意思
建枸應該是從層次條理等方法入手去創造一個新的事物或為其添加一些新的事物的行為。
解枸應該是同建枸的方法方式一樣,但是方向相反,去把一個已經存在的或現有的東西對其進行分析解剖的一個行為。

㈤ 建構主義和解構主義是什麼

建構主義的核心是強調學生通過親身經歷知識的發現過程,從而主動獲取知識。教師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協助者。

解構主義的核心理論是對於結構本身的反感,認為符號本身已能夠反映真實,對於單獨個體的研究比對於整體結構的研究更重要。

㈥ 怎樣理解美的符號化建構和解構

當一個主體(人)面對某一物象(客體),在審美現象學規律的運行中,主體成為了審美主體,對象成為了審美對象,這都是個別性或偶然性的,但當同一人面對同類物象,這種「成為」現象反復出現(之所以會「反復出現」,當然有內在的必然性在其中,但不在這里展開),他就會把這一對象指認為美的對象,並進而認為美是這一對象固有的性質。同時,他也形成對這一對象產生美感的心理定式。這一美的對象的被指認(被命名)和美感心理定式的確立(塑型),用一個理論術語來說,就是美和美感的客觀化和符號化。客觀化是指,在感覺上和在理論上,美都被認為是這一客體固有的性質;符號化是指,在實際上,這個被認為是客體固有性質的美,已經在主體心靈中確立起來,固定下來,這一對象對來他來說,已經是美的對象。一旦對象作為美被客觀化了符號化了,不管主體面對它時,產生美感還是不產生美感,都會認為對象是美的,此對象之美已經不以人是否感到美為轉移。因為此對象之美已經客觀化了,在人的觀念中成為客體的固有性質,已經符號化了,在人的符號體系中有了自己的固定性質。
一個人所認為的美是這樣產生出來的,一個民族、文化、時代的美也是這樣產生出來的。只是民族、文化、時代的美的客觀化和符號化過程更復雜。一般來說,一個階級或一個時代或一個文化中大多數人面對某一對象時,都反復地產生了美感,從而都把這一對象客觀化和符號化了,這一對象就成為了這一階級或時代或文化的共同的審美對象,同時這一階級或時代或文化的人也建立起了對這一對象的美感心理定式。一旦這一對象成為了整個階級或整個時代或整個文化的審美對象(即被客觀化和符號化了)之後,這個階級或時代或文化中的個別個乃至少數人從這一已經公共化的美的對象中感受不到美,他們還是要承認,這一對象是美的,只是自己目前還欣賞不了而已。一般情況下,他們都會主動學習去理解這一美,以達到讓自己能夠欣賞這一美。因此,一種階級\時代\文化的美和美感的建立,是一個由在社會\時代\文化中佔主導地位的個人中先建構起來,然後推廣到佔主導地位的人群中,進而推廣到整個階級中,最後推廣整個社會\時代\文化中去,成為整個階級\社會\時代\文化的共美,並塑造了整個階級\社會\時代\文化共同的美感結構,還形成了整個階級\社會\時代\文化共享的審美場。概而言之,美(美感、審美場)建構的一般規律,都是少數精英分子在個人審美經驗過程中把某一對象指認為美,或以其天才創造出一種美,然後影響到階級\時代\文化的大多數人,形成階級\時代\文化的審美共感。中國文化中,女性小腳的三寸金蓮之美,從五代十國時期南唐李後主的愛妃窅娘開始。窅娘以新月一般的纖纖小腳在蓮花台上裊娜起舞,在李煜的個人經驗中建構起了一種新的小腳之美和美感定義。由於李煜的社會\政治\文化\美學高位,小腳之美迅速地擴大到南唐宮廷的嬪妃群中,南唐存在的時間雖短,但自中唐以來江南在全國的文化高位,南唐宮廷的小腳之美為宋朝宮廷所繼承,由於宮廷美女在全國女性中的高位,小腳之美由宮廷而擴大到教坊圈繼而擴大到整個京城,進而擴遍於全國,成為了中國文化的普遍之美。以致在古代社會後期的小說戲曲的性愛故事中,對纖足的欣賞成為不可或缺而且是令人迷醉的組成部分。南宋時著名愛國詞人張元干,對纖足之美,一樣地非常迷醉,寫有《春光好》一詞:

吳綾窄,
藕絲重,
一鉤紅。
翠被眠時要人暖,
著懷中。

六幅群輕風,
見人遮盡行蹤。
正是踏青天氣好,
憶弓弓。

在家裡,蓋美麗的翠被睡覺時,要把彎彎紅潤的纖足擁入懷中,出外踏青旅遊時,頻頻注目而且過後還難以忘懷的,也是美女弓起的金蓮。中國文化三寸金蓮的纖足之美的建構史,恰如康德所言,是天才為審美立法。如果說,三寸金蓮的纖腳之美是一種完全由審美天才所創的社會美,以及由之而形成的美感結構,那麼,由自然物而來美的建構,則是人對自然物的某些自然屬性進行的美學加工而建構起來的,在中國文化中,如松、竹、梅,所謂歲寒三友,或者梅、蘭、竹、菊,所謂花中四君子,在中國人長期的美感經驗和審美實踐中,被建構成為一種具有特殊氣質的美,出現在眾多中國男人的名字之中;又如春蘭、夏荷、秋菊、冬梅,在中國被建構成為一種具有獨特韻味的美,出現在眾多中國女人的名字之中。成為中國文化具有普遍性的對象之美,形成中國文化具有普遍性的美感形式。這幾種自然之美,都有一個漫長的演化和定型過程,在屈原的《離騷》中的香草美人系列裡,有19種香草(蘭、蕙、荃、辟芷、宿莽、留夷、揭車、杜衡、芳芷、木蘭、秋菊、薜荔、菌桂、胡繩、申椒、芰荷、芙蓉、茹蕙、江離)。這些屈原個人美感,由及構成屈原個人美感的楚文化基礎,在後來有如此擴張與縮小、突出與隱逝的復雜演變,以一種美學類型的建構和演變,反映了中國文化中美、美感、審美場的建構過程。
知道了審美現象學和由審美現象學而來美的客觀化和符號化、美感模式的建立和定型,就可以理解不同的民族、文化、時代有不同的美,也可以理解一些客體在一個民族、文化、時代中被指認為美,在另一些民族、文化、時代中卻不被認為美,甚至被認為丑。美來源於客體,並不就是客體。客體作為美既然是被客觀化和符號化而建立起來的,當然也可以通過解符號化而成為非美的客體。美感模式由主體建立,但並不是就主體。美感模式既然是被建立起來的,同樣也是可以被解構的。古往今來,很多經典的實例個案,呈現了客體最初是怎樣地進行了美學建構而符號化、客觀化,後來又是怎樣被解符號化、去客觀化的。比如,兩、三萬年前遍及於從西歐到西伯利亞的廣闊地區的女性雕像,所謂的史前維納斯,奧地利威林多夫和法國列斯普格的最為典型,以裸體、鼓腹、豐臀、與女性生殖相關的部位得到極大的突出的方式呈現出來,可以說是人類女性之美的最初的美學建構,但這一與原始文化共生的女性之美,在各文化的理性化進程中被解構了,取而代之的是希臘的維納斯、波斯型的美女、《聖經》中的美女,以及阿拉伯《一千零一夜》中的美女……中國古代的三寸金蓮,從五代南唐到晚清,作為美的客體,存在了一千年如果後,開始被解構,民國後被完全解符號化,成為不美的、乃至丑的客體。
在具體的民族、文化、時代中,一旦美學符號化完成之後,被美感符號化的客體被認為是美就有一種公共的定義性和一種公認的客觀性。不管人們對它是否產生過審美過程,是否有過美感,都會認為他是美的。一旦某一客體獲得了這種公共的定義性和公認的客觀性之後,會出現兩種現象,一是這一民族、文化、時代中的個人,那怕自己面對它時從未產生過審美經驗,從未從中獲得過美感,也都承認它為美,承認這一客體不以自己的感受為轉移的美的客觀性。二是這一民族、文化、時代中的個人可以不通過自己的審美體驗,只通過一種認識功能就把這一客體指認為美。因為這一客體的美已經被整個民、文化、時代符號化、客觀化了。這種公共定義性和公認客觀性的力量,既能夠使人通過符號認知而產生美感經驗,也能夠使人在通過符號認知,雖然沒有美感出現,仍認定它為美,從而與整個民族、文化、時代的知識體系相認同。在現實中,當我們說什麼是美的時候,往往指的就是這些被符號化了的美的事物。美學上對美的本質的追求,實際上也是對被建構起來的,成為時代、民族、文化共感的諸多美的事物的共同的本質。這些事物為美,是這一民族、文化、時代知識體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在它被解符號化之前,一直要美下去的。

㈦ 簡述3種基本歷史學觀,急需!

1、階級史觀(革命史觀)

又稱階級斗爭史觀,從階級的視角去研究歷史,研究各個歷史階層中不同主導的階級和各個階級的發展狀況對所在歷史時期的影響;主要觀點是各個階級為了適應自身發展對原有統治階級開展了革命,開創了新的歷史時期。

2、文明史觀

文明史觀認為,人類社會的歷史就是人類文明演進的歷史。

文明史觀的基本特徵是:以生產力的發展為標准,把人類歷史劃分為農業文明時代和工業文明時代;重視至今仍有重大影響的文明成果,從現實追溯歷史,從歷史聯系現實,說明人類歷史是如何傳承的,注重歷史與現實的結合;以文明類型為研究的基本單位,承認文明的多元性。

3、唯物史觀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綜合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生產關系對生產力,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有巨大的反作用。

當上層建築及其生產關系束縛生產力的發展成為生產力發展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就到來了,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築也或慢或快的發生變革。在階級社會里,人類社會這一基本矛盾表現為階級矛盾。

4、全球史觀(整體史觀)

全球史觀的基本特徵是:將整個人類歷史看做一個整體來研究。其研究的對象不僅包括歐洲,也包括廣大亞非拉地區。

全球史觀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歷史;關注的是全人類,而不僅僅是歐洲人或是非歐洲人。此外,全球史並不等於國別史或地區史的簡單相加,而是重在揭示不同地區和國家歷史的相互聯系和影響。

5、(近)現代化史觀

人類社會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過程就是(近)現代化。現代化史觀重點考察的就是這一發展演變的過程。

(近)現代化史觀的基本特徵是:認為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過程包括經濟上的工業化、城市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文化上的理性化、科學化、大眾化和通俗化,以及社會生活上的平等化和世俗化。

㈧ 「建構」和「構建」有什麼區別

建構
建構主要應用在文化研究、社會科學和文學批評的分析上。
建構是一個借用自建築學的詞語,原指建築起一種構造。
在文化研究、社會科學和文學批評上的使用,建構是指在已有的文本上,建築起一個分析、閱讀系統,使人們可以運用一個解析的脈絡,去拆解那些文本中背後的因由和意識形態。
因此,建構既不是無中生有的虛構,亦不是閱讀文本的唯一定案,而是一種從文本間找到的系統。
與建構相對的是解構,解構著重在對各文本間的剖析、閱讀,建構著重在系統的建立。
構建
【讀音】gòu
jiàn
【釋義】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地建立(多用於抽象事物):~新的學科體系。
【示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清史稿
卷二百五十
列傳三十七》(作者:趙爾巽等)中:「今歲雨澤愆期,方事祈禱。近因直隸多盜,廷議於玉田、灤州、霸州、雄縣增設駐防旗兵,構建營房,勞民動眾,應暫停止。俟農隙時酌行。」中「構建」一詞可釋義為「建設」,「構建營房」意為:建設(蓋)用作駐防的士兵住房。

㈨ 建構與構建的區別

建構與構建的區別含義、用法、詞性不同。

1、含義不同:構造指結構,比如土壤的構造,人體構造建構是一個借用自建築學的詞語,原指建築起一種構造。有美化,建立,建全的意思。構建是建造的意思,通常至建造房屋。建構是一種從文本間找到的系統。而構建是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地建立(多用於抽象事物)新的方案計劃。

2、用法不同:構造用作賓語,謂語。構建用作動賓主語,或定語。

3、詞性不同:構造是名詞。構建是動名詞、動詞。

(9)歷史學的建構與解構擴展閱讀:

在文化研究、社會科學和文學批評上的使用,建構是指在已有的文本上,建築起一個分析、閱讀系統,使人們可以運用一個解析的脈絡,去拆解那些文本中背後的因由和意識形態。主要應用在文化研究、社會科學和文學批評的分析上,有建立的意思。

建構的內容:

從建築設計到建成過程中,既符合力學規律,又遵循結構特徵;同時也符合從藝術審美角度去審視其自身所應具有的美學法則;加之能在建造實施過程中保持其以上特徵的過程。建構包括設計、構建、建造等內容,是一個三位一體的集合,是一個全過程的綜合反映。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_建構

㈩ 朝貢體系的建構與解構 四次中日戰爭

建議你看看 《朝貢體系的建構與解構:另眼相看中日關系史》 這本書大概能讓你了解朝貢體系在中日戰爭中的影響。呵呵、、、

閱讀全文

與歷史學的建構與解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