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初中歷史知識點幾和圖形歸納

初中歷史知識點幾和圖形歸納

發布時間:2021-03-14 00:15:20

1. 初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歷史作為非熱門考試科目,卻也在中考中占據一定比重,近年來的歷史中考中,開放性題目的比重在不斷增高。因為開放性試題最能體現考查學生的探究能力、創新意識和人文素養的要求。昂立新課程小編為大家帶來中考歷史19大必考知識點,讓這萬能的模板助你得高分。
一、大國崛起
1. 常考設問:對大國發展/崛起的認識
2. 答案模板
(1)民族獨立、國家統一是發展經濟的基礎和前提;
(2)不斷改革,大膽創新;制度創新是大國崛起的關鍵;
(3)善於學習外國的長處和科學技術、管理經驗,大力發展科技,培養人才等。
二、中日關系
1. 常考設問:中日雙方妥善處理兩國關系、為中日關系良性發展提出合理化建議
2. 答案模板 (1)總體做法(建議、啟示、看法)
① 正視歷史,以史為鑒,面對未來;
② 加強交流,增進互信;
③ 睦鄰友好,合作共贏。
(2)日本方面:應正視歷史問題,積極、主動、妥善解決戰爭遺留問題,不要做傷害中國人民情感的事,努力發展中日兩國互惠互利、友好合作的睦鄰關系。
(3)中國方面:應牢記「落後就要挨打」的歷史教訓,努力發展經濟,增強綜合國力,提高國際地位,加強和日本的經濟文化交流,努力促進中日關系的友好發展。
三、中美關系
1. 常考設問:發展中美兩國新型大國關系的看法、建議
2. 答案模板
(1)求同存異、增強政治互信;
(2)促進經濟合作與共贏、加強文化交流、加強國際事務合作;
(3)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4)堅持和平發展,堅持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珍惜和平發展機遇期。
四、三次科技革命
1. 常考設問:科技革命帶來的影響和認識
2. 答案模板
(1)積極影響:改變了我們的生產、生活方式;
(2)消極影響:環境污染,交通擁擠,高科技犯罪,青少年沉迷網路游戲等;
(3)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也是一把雙刃劍,要正確利用科技,減少消極影響。
五、對外交往
1. 常考設問:對外交往的發展對我們的啟示
2. 答案模板
(1)開放利於進步,閉關導致落後;
(2)獨立自主、平等互利是外交的保障;
(3)國家利益是外交的出發點;
(4)維護國家安定和統一是外交發展的保障;
(5)外交政策要隨著時代發展不斷變化。
六、民族復興
1. 常考設問:如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2. 答案模板
(1)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2)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
(3)青少年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樹立正確世界觀,為發展貢獻力量。
七、戰爭與和平
1. 常考設問:怎樣才能有效地避免戰爭
2. 答案模板
(1)反對戰爭,珍愛和平;
(2)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打擊恐怖主義,維護世界和平;
(3)防止軍國主義和極右勢力抬頭;
(4)力爭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用和平的方式解決國際爭端;
(5)加強國際間的合作與交流,發揮聯合國的作用等。
八、民族團結
1. 常考設問:如何維護民族統一
2. 答案模板
(1)增強民族團結意識,自覺履行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義務;
(2)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自覺同破壞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的行為作斗爭;
(3)實行民族團結,民族平等,各民族共同繁榮的民族政策;
(4)加大對民族分裂勢力的打擊力度,任何分裂國家的行為都註定失敗。
九、兩岸關系與祖國統一
1. 常考設問:如何推進兩岸關系進一步(和平穩定)發展,實現祖國統一
2. 答案模板
(1)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堅持九二共識;堅決擁護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
(2)互相尊重、互補互利,加強經濟、科技、文藝、旅遊等方面的交流;
(3)加強領導人對話和兩岸人員往來;
(4)堅決反對「台獨」分裂活動,堅決反對「一中一台」等各類台獨言行,堅決維護國家統一;
(5)努力學習,掌握科學文化知識,為祖國繁榮富強貢獻聰明才智,積極參與海峽兩岸的交流活動等。
十、改革與制度創新
1. 常考設問:從中外的改革中,獲得了什麼啟示
2. 答案模板
(1)改革必須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要求;
(2)改革必須立足國情,從本國國情出發,實事求是,與時俱進;
(3)改革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強大推動力,是推動國家發展、社會進步的動力之源;
(4)改革是強國之路,有利於提高綜合國力,有利於促進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十一、侵略與反抗
1. 常考設問:對中國近代遭受列強侵略與中國人民抗爭的認識
2. 答案模板
(1)落後就要挨打,弱國無外交;
(2)發展才是硬道理,堅持對外開放,只有提升綜合國力,才能在國際上立足;
(3)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中國人民自強不息、頑強拼搏的精神等。
十二、思想解放
1. 常考設問:思想解放的作用及思想解放與社會進步的關系
2. 答案模板
(1)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推動了社會進步;
(2)思想解放為社會進步奠定思想基礎,社會進步推動思想解放。
十三、黨的發展歷程
1. 常考設問:對黨的發展歷程的啟示
2. 答案模板
(1)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2)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
(3)只有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
(4)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勇於創新,抓住機遇,發展壯大自己,要善於總結經驗教訓,不斷完善自我,艱苦奮斗,銳意進取等。
十四、改革開放
1. 常考設問:由中國改革開放得到的啟示
2. 答案模版
(1)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改革開放;
(2)要結合本國國情,實事求是,不能照搬別人的經驗;
(3)要符合歷史發展潮流,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
十五、民主與法制
1. 常考設問:對民主法制建設的認識
2. 答案模板
(1)從人治到法治,從專制到民主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2)民主與法制建設是一個不斷發展完善的過程;
(3)不同國家的民主法制建設可以取長補短,互相借鑒;
(4)民主與法制建設是社會進步、經濟發展以及人民群眾當家作主、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保障。
十六、經濟全球化
1. 常考設問:中國如何應對經濟全球化
2. 答案模板
(1)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重視區域合作,與各國實現互利共贏;
(2)中國在順應經濟全球化潮流的同時,制定防範風險的有效政策,重視科技創新,促進經濟的高速發展;
(3)引進國外的投資和技術,學習先進的經濟管理經驗,促進經濟的迅速發展。
十七、世界政治格局
1. 常考設問:面對復雜多變的政治形勢,中國應該如何做/如何應對
2. 答案模板
(1)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教育科技,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提高綜合國力;
(2)積極參與國際活動,加快自身發展,積極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努力成為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的一支重要政治力量;
(3)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新秩序。
十八、傳統文化
1. 常考設問: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傳統文化
2. 答案模板
(1)堅持弘揚優秀民族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2)自覺抵制西方落後思想和意識的侵蝕;
(3)積極宣傳民族傳統文化;
(4)豐富傳統文化的內涵,堅持發展創新,堅持與時俱進。
十九、三農與民生
1. 常考設問:解決「三農」問題的措施
2. 答案模板
(1)重視農業,加強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
(2)加大農業資金投入,堅持稅費改革;
(3)加強、加大向農民宣傳農業技術等的力度;
(4)注重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歷史學科注重記憶理解與背誦,學生們不可忽視歷史對我們的學習成長的作用,在初中階段就應該打好基礎。

2. 初中歷史總結框架圖

初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七年級上
第一單元
中華文明的起源

1.距今約有170萬年的元謀人,是我國境內目前已確定的最早人類。距今約有70萬年至約 20萬年的北京人,已經會製造和使用工具(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已經使用天然火,過著群居的生活。
2.氏族公社經歷了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時期,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都處於母系氏
族公社時期,體現了原始農耕文化的特徵。
第二單元
國家的產生和社會變革

3.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定都陽城。禹死後,他的兒子啟繼位,從此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約公元前1600年,商湯滅夏,建立商朝,
建都在亳。商朝後期製造的司母戊鼎,是我國迄今考古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也是世界上罕
見的青銅器。商朝的文字,刻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稱為「甲骨文」。我們今天的漢字就是從甲
骨文發展來的。

4.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紂,牧野之戰擊敗商軍,商亡。周武王建立周朝,都城在鎬,歷史上稱為西周。為了鞏固奴隸主政權,西周實行分封制和等級制。

5.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春秋五霸」:
齊桓公、
宋襄公、
晉文公、
秦穆公、
楚莊王。
「戰國七雄」:齊、楚、秦、燕、趙、魏、韓。齊桓公最先稱霸,因為他任用管仲為相進行改
革,還提出了「尊王攘夷」口號。

6.▲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紛紛改革,秦國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開始變法。法令規定:編制
戶口,加強刑罰;獎勵生產;獎勵軍功;承認土地私有;推行縣制;統一度量衡。經過商鞅
變法,秦國富強起來,國力大增,為以後兼並六國打下了基礎。

7.孔子是春秋末年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思想主要是「仁」和「禮」。在政治方面孔子提
倡「為政以德」。他的教育思想有:子曰: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子曰:
『知之為知之,
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吾師焉。』
(要求學生按時復習學過的知識,教育學生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要謙虛好學。注意「因材施教」。)孔子的言行,由他的弟子整理成《論語》一書。
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具有樸素辯證法思想。

8.戰國時期,許多思想家發表各自的主張,形成不同的學派,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當時的思想家主要有墨家的墨子、儒家的孟子和荀子、道家的莊子和法家的韓非子。

9.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守李冰父子在岷江中游修築的都江堰,是名聞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由「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部分組成。

第三單元

大一統的秦漢帝國

10.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陸續滅掉六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
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定都咸陽。秦朝的統一,結束了諸侯長期割據混戰的局
面,符合廣大人民的願望。
★為了鞏固統一,加強封建統治,秦朝創立了一套中央集權制度。嬴政規定最高統治者稱皇帝,皇帝總攬一切大權。在中央,皇帝以下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實行郡縣制。統一文字(小篆)、貨幣(圓形方孔的秦國銅錢)、度量衡;修長城、御匈奴;修馳道,鑿靈渠;焚書坑儒。

11.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領導秦末農民戰爭。陳勝、吳廣發動的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戰爭,沉著打擊了秦朝的殘暴統治。
秦漢雕塑的傑出代表作是秦始皇陵兵馬俑,這是世界藝術史上的一顆明珠。
12公元前202年,劉邦稱帝,建立漢朝,定都長安,史稱西漢。劉邦就是漢高祖。漢初實行休養生息政策,且出現了「文景之治」。
★漢武帝的大一統:漢武帝在文景之治的基礎上,推行了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將西漢統治推向鼎盛。為鞏固中央集權,漢武帝接受著名學者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大力推行儒學教育,在長安興辦太學,在地方興辦郡國學。漢武帝為了加強中央對地方
的控制,頒布「推恩令」,進一步削弱王國勢力。漢武帝大力加強監察制度。在中央,設立司
隸校尉,在地方,將全國分為
13個監察區域,稱為「十三州部」,每個州部派刺史一人,負責監督地方官員。漢武帝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

13.▲絲綢之路:中國的絲和絲織品,從長安經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通往中亞、西亞,到歐洲。因此有了「絲綢之路」的美稱。公元前60年,西漢王朝在西域設置西域都護,這是今新疆地區正式歸屬中央統轄的開始。

14.西漢前期,人們發明了紙。東漢時候,宦官蔡倫(龍亭候)改進了造紙術。

《九章算術》成書於東漢時期,它的出現標志者以計算為中心的中國古代數學體系的形成。

15.司馬遷生活在漢武帝時候,是我國古代傑出的史學家、文學家。他寫的《史記》是我國
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魯迅譽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秦漢時期,氣勢恢弘的秦始皇兵馬俑反映出秦朝雕塑藝術的高超水平,生動地展現出開拓進
取的精神風貌。

第四單元

政權分立與民族匯聚
16.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過程:200年,曹操打敗袁紹,取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後來統一了黃河中下游地區。208年,曹軍與孫權劉備聯軍決戰赤壁,大敗而回。220年,曹丕建立魏,定都洛陽;221年,劉備建立漢(史稱蜀),定都成都;222年,孫權建立吳,定都建業。
17.386年,拓拔部首領建立魏國,定都平城,史稱北魏。439年,北魏統一黃河流域。
▲北魏孝文帝改革:
5世紀末,北魏統治者順應當時民族匯聚的歷史潮流,實行了一系列改革。為了接受漢族的先文化,同時加強對中原的控制,北魏孝文帝於494年遷都洛陽,並進一步推行了其他一些改革施。例如,他要求鮮卑人改穿漢服、學習漢語、採用漢姓、提倡與漢人通婚。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利於北方經濟的恢復與發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進程,促進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國古代傑出的少數民族政治改革家。

18.生活在南朝的祖沖之,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圓周率的數值,精確地計算到小數點以後的
第七位數字,也就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間。北朝的賈思勰著的《齊民要術》是我國
現存的第一部完整的農書。北魏的酈道元寫的《水經注》既是一部優秀的地理學著作,同時
具有很高的文學和史學價值。

19.東晉書法家王羲之以行書《蘭亭序》最出色,人稱「書聖」。東晉人顧愷之流傳至今的有
摹本《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北魏石窟藝術著名的有: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河南洛陽
的龍門石窟等。

第一單元

繁榮與開放的社會

1.為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朝對全國的統治,隋煬帝開通一條縱貫南北的大運河。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餘杭,全長四五千里。
這是古代世界上最長的運河。

評價大運河的開鑿:大運河不僅成為南北政治、經濟、文化聯系的紐帶,也成為溝通亞洲內
陸「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樞紐。同時運河的通航也促進了沿岸地區城鎮和工商
業的發展。但隋煬帝濫用民力,也造成但是百姓的困苦。總的看來,大運河的開鑿,是隋對
中國歷史的重大貢獻。

3

618
年李淵(唐高祖)建立唐朝,定都長安。

4
.列舉「貞觀之治」的主要內容,評價唐太宗。

貞觀之治:唐太宗在位期間,吸取隋亡的教訓,調整統治政策,即貞觀新政;恢復和發展生
產,減輕農民的賦稅勞役;知人善任,虛心納諫
(
魏徵
)
;完善科舉制;注意加強與周邊少數
民族的關系。唐太宗的統治促成了國家政治清明,經濟發展,社會安定,民族和睦,國力增
強的昇平景象,史稱「貞觀之治」


唐太宗:是我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為大唐全盛時期的到來奠定了基礎。

貞觀新政:
唐太宗實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⑴改革賦役制度⑵沿襲和完善隋代的
「三省六部制」
⑶修訂法令編撰了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備的法典《唐律疏議》⑷完善科舉制。

5

武則天:
重用酷吏、
引用庶族打擊反對她的元老重臣、
勛貴舊族;

《貞觀氏族志》

《姓
史錄》
;大力發展科舉制,不拘一格選人才,如姚崇、宋璟、狄仁傑;注重減輕農民的負擔,
統治期間人口明顯增長
,
邊疆得到鞏固和開拓,史稱「貞觀遺風」
,為唐朝全省時期的到來奠
定了基礎。郭沫若稱她「政啟貞觀,治宏開元。


6
.★唐玄宗統治的前期,年號「開元」
,政局穩定,經濟繁榮,被譽為「開元盛世」

「開元
盛世」形成的原因:⑴有貞觀之治和武則天統治的基礎⑵玄宗個人很有才能,他重用賢能,
整頓吏治,對軍事制度、財政制度、漕運制度等進行一系列改革,取得了顯著成效。

7
.科舉制:隋創立,唐完善。定義即特點:科舉制是通過分科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強調以
才能作為選官的標准。內容
:
科舉中常設的主要科目有明經和進士。
P.20
作用:實行科舉制,便於在全社會范圍內選拔人才,擴大了中央政權的社會基礎;讀書人可
以自由報考,人才不斷更新,增強了國家機構的活力和辦事效率。科舉制為士子創造了相對
平等的競爭機會,激發了他們對前途的自信和熱情。

明清的科舉制改為考八股文,在很大程度上演變成為朝廷鉗制人們思想的工具。八股取士完
全脫離現實生活,無法培養人的實際能力,使科舉考試束縛了人們的思想和才智。

8

吐蕃:
今天藏族的祖先。
唐朝時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吐蕃的贊普—松贊干布,
唐中宗把
金城公主嫁給吐蕃的贊普-尺帶珠丹,大大促進了吐蕃經濟文化的發展與進步,密切了漢藏
兩族之間的交往。

9
.▲遣唐使就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進行交流的使團
,
其中著名的有晁衡。
P.32
唐玄宗時,
鑒真第六次東渡日本成功。對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P.33
玄奘西去天竺取經,回
國後口述見聞,由弟子整理成書《大唐西域記》
p.34-36
10
.唐朝對外交往頻繁的原因:唐代我國經濟繁榮,文化昌盛,是世界上的強盛國家;採取
比較開放的對外政策;發達的海路交通。

11
.趙州橋(平拱橋)是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一座單孔大石橋。設計者隋朝李春。

12
.唐代影響最大、成就最高的詩人當推李白和杜甫。李白的詩的風格:雄奇飄逸,想像豐
富,激昂奔放,富有浪漫主義精神。人稱「詩仙」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時期。的詩的風
格:沉鬱頓挫,語言精煉細膩,感情真摯動人,富有現代主義精神。詩的內容多位反映社會
現實生活。
後人稱他為
「詩聖」

稱他的詩為
「詩史」

代表作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三吏」

「三別」


第二單元

多元文化碰撞交融與社會經濟高度發展


13

1127
年,
北宋皇族趙構
(宋高宗)
在南京
(今河南商丘)
稱帝,
後來定都臨安
(今杭州)

史稱南宋。南宋抗金英雄有岳飛等。
1141
年,宋金和議:南宋對金稱臣,割讓部分土地,向
金送交歲幣。至此形成宋金南北對峙局面。
P.61
14.
魏晉南北朝以來,
全國經濟重心出現南移的趨勢。
南宋時,
南方經濟發展完全超過了北方。
經濟重心正式轉移到了南方。

15
.成吉思汗的功績:完成蒙古統一大業,建立蒙古政權,創制蒙古文字,建立一支強大的
軍隊。


1271
年,忽必烈建立元朝,
1272
年定都大都。他仿效中原政治體制,建立行省制度。推行
重農政策。

元代黃道婆在制棉工具和製造方法上作出了重大的技術革新。她的故鄉松江地區逐漸上升為
江南棉紡織業中心。棉布逐漸取代絲麻成為民眾普遍使用的衣被原料。

16

北宋司馬光編寫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
《資治通鑒》

元雜劇和散曲合稱元曲。

雜劇作家重最負盛名的是關漢卿,代表作《竇娥冤》



第三單元

明清帝國的繁盛與近代前夜的危機

17
.明清時期的專制統治延續了秦朝以來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並使皇權達到空前強化
的程度。主要措施:⑴明朝廢除了宰相制度,設廠衛特務機構,廷杖制度。⑵清朝增設了軍
機處
(雍正)

並通過八股取士和文字獄的推行,
加強了思想控制,
也嚴重阻礙了中國文化的
發展。

18
.明清抗擊外國侵略的英勇斗爭有:明朝戚繼光肅清了倭寇(日本)的騷擾;清初鄭成功
從荷蘭殖民者手裡收復台灣;康熙率清軍兩次出兵雅克薩打敗沙俄侵略軍,並簽署了《尼布
楚條約》保衛了東北邊境。這些斗爭不僅維護了國家主權和民族權益,而且為經濟的發展創
造了和平穩定的環境。

1689
年的《尼布楚條約》從法律上肯定了中國對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葉島的主權。

19

清初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的措施有:
1690
年康熙平定準噶爾部;
18
世紀中期平
定回部大小和卓兄弟叛亂;在伊犁等地設立將軍,在西北各地設立參贊大臣,使清朝中央加
強對新疆等邊疆和少數民族地區的統治。清朝中央政府對達賴、班禪進行冊封;
1727
年,清
朝設立駐藏大臣同達賴、班禪共同管理西藏,加強了對西藏的管轄



20
.外八廟和避暑山莊實際上起到了清朝第二政治中心的作用。

21

1368
年,明朝建立,定都南京;
1421
年,明成祖遷都北京;
1644
年,清軍入關,順治
帝遷都北京。北京城的構造:有三重,由外往裡,依次是,京城、皇城和宮城(舊稱紫禁城
現叫故宮)


22
.為了防範蒙古騎兵南下侵犯,明朝在歷代長城的基礎上修築了長城。東起鴨綠江,西至
嘉峪關。我們現在見到的長城就是明朝時修築的。長城時促進北疆經濟開發的生命線和聯結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紐帶。

22
.明代著名醫學家和葯物學家李時珍著成《本草綱目》
,此書被譽為「東方醫學巨典」
。宋
應星著《天工開物》
,此書被譽為「
17
世紀中國科技的網路全書」


在明朝以敘事為主的通俗文學成為中國文學的主流。明清時期的四大名著有羅貫中的《三國
演義》
(明)

施耐庵的
《水滸傳》
(明)

吳承恩的
《西遊記》
(明)
和曹雪芹的
《紅樓夢》
(清)

《三國演義》是我國第一步長篇歷史小說,
《紅樓夢》是中國古典小說的顛峰。

23

1405
年-
1433
年,
明政府先後派鄭和七次下西洋。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主要是宣揚國威和
到西洋
「取寶」

評價:
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友好往來和經濟交流,
而且推動
華僑移居南洋,促進了南洋地區社會經濟發展。
P.128
24
.★清朝實施了閉關政策。主要表現在對貿易進行嚴格限制上。影響:清朝實施閉關政策
有防禦西方殖民勢力的一面,但同時給中國社會帶來了嚴重的惡果。它限制了我國對外貿易
和航海事業的發展,阻礙了中外文化的交流。確立社會主義制度時期


1949
年新中國建立


1956
年三大改造完成)

探索社會主義道路時期


1956
年八大


1978
年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前)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


1956
年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第一單元

走向社會主義之路

1.

1949

10

1
日開國大典宣告了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標志。
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已經取得偉大勝利,標志著中國人民受奴役受壓迫
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時代已經過去。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成為新國家、新社會的主人。中
國歷史從此揭開了新篇章。

2

1951

10
月人民解放軍勝利進抵拉薩,西藏獲得和平解放。

新中國建立初,
政府為鞏固新中國政權的措施:
①人民政府與投機商展開
「米糧之戰」

全國
物價開始穩定。②
1950

6
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土地改
革運動在全國農村展開。到
1952
年底,全國的土地改革運動基本完成。
P.9

1950年10月,
中國人民志願軍在彭德懷司令員率領下,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第二單元

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4
.1953年中國共產黨公布了過渡時期總路線。一化三改造
)
5.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屆會議討論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這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確立了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

6.到1956年底,我國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三大改造,標志著
社會主義公有制形式在國民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從此,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建立起來,我國開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7
.大躍進運動的主要標志是盲目求快,人民公社化運動的特點是「一大二公」。大躍進和民公社化運動是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過程中的嚴重失誤。
失誤的原因是違背客觀規律辦事。後果是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
「共產風」等錯誤泛濫,工農業生產遭到嚴重破壞,國家人民遇到建國後未曾有過的經濟困難。

8
.文化大革命(1966年-1976年)

開始的標志:
「五一六通知」


結束的標志:
1976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一舉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團,結束了「文化大革命」


性質:
「文化大革命」是一場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


響:

見教材
p.39

啟示:經過「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人們懂得,避免今後再發生類似
的悲劇,必須保障和發展人民民主,健全和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第三單元

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11.▲1978年12月召開的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史上的偉大的歷史轉折。我國從此走上改革開放、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全會內容:
①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指導思想。②做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和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戰略決策。③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第二代領導集體。

12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經濟體制改革首先在農村展開,農民創造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意義: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礎上,明確了國家、集體、個人的利益關系,
農民的責、權、利緊密結合,空前地調動了農民地生產積極性,解放、推動了農村生產力地
發展,為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3. 初中歷史知識點按順序總結的例如1860年……

1 七年級(上冊) 一、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代表是半坡聚落的和河姆渡聚落。黃河流域的代表半坡聚落培植世 界上最早的粟,會製作彩陶(魚紋彩陶盆)刻有符號,房屋是半地穴式結構。長江流域的代 表河姆渡聚落培植出世界上最早水稻,會製作黑陶(豬紋黑陶缽),房屋結構是干欄式結構, 他們都會養殖牲畜,使用磨製石器,掌握鑽孔技術。 二、堯舜禹的「禪讓」 1.夏朝的建立,標志著奴隸制度開始了。我國奴隸社會開始於公元前21 世紀。 2.約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夏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的建立,標志著我國早 期國家的建立。 ★第四課 夏、商、西周的興亡 一、夏朝的興衰 1.禹死後,把王位傳給他的兒子啟,使世襲制度代替禪讓制,「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 2.約公元前1600 年,湯戰勝桀,夏滅商建。公元前1046 年,商、周在牧野大戰。商滅, 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又稱鎬京,歷史上叫西周。 ★第五課 燦爛的青銅文明 1.在原始社會末期,我國已經出現了青銅器。商朝是我國青銅文化的燦爛時期。著名的青 銅器有司母戊鼎(造型雄偉)和四羊方尊(造型精美)。 2.發生於公元前260 年,秦、趙之間決定性戰役是長平之戰。長平之戰使東方六國再也無 力抵擋秦國。 ★第七課 大變革的時代 一、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 1.春秋時期是我國奴隸制度瓦解時期,戰國時期是我國封建制度的形成時期。 2.我國農業發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指牛耕。牛耕:最遲春秋末年使用,戰國推廣。鐵農具: 春秋出現,戰國推廣。 二、著名的都江堰 戰國時期,李冰為秦國修築的都江堰是舉世聞名的防洪灌溉工程。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 三、商鞅變法 1.時間、地點:公元前356 年,秦國。 2.內容:①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②獎勵耕戰,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 除徭役;根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③建立縣制,由 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3.作用: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了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增強,發展成為戰國後 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第八課 中華文化的勃興(一) 1.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 2.商朝人刻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稱為「甲骨文」。 ★第九課 中華文化的勃興(二) 1.孔子是春秋晚期人,其言論記錄在《論語》中,他提出「仁」的學說,主張「愛人」,「為政 以德」 ,教育上提出:因材施教,溫故而知新,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論語》由孔子弟子 整理編寫。 2.老子是春秋晚期人,其學說記錄在《道德經》中,他認為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對立的 雙方能夠相互轉化。 《道德經》由戰國時期道家學派整理而成 。 3.墨子是戰國時期人,主張 「兼愛」、「非攻」,反對以大欺小、以強凌弱,支持正義戰爭。 2 4.孟子是戰國人,認為「春秋無義戰」,反對一切戰爭。主張「仁政」治國,輕徭薄賦,強調 保護環境。 5.韓非是戰國末期人,主張改革,反對空談仁義,提倡法制 。 6.孫武是春秋晚期人,著有《孫子兵法》一書,其軍事思想是:「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第十課 「秦王掃六合」 一、秦統一六國和中央集權統治的建立 1.滅六國時間:從公元前230 年至前221 年,秦王嬴政陸續滅掉六國。 2.秦朝建立:前221 年,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 定都咸陽。 3.中央集權統治的建立 (1)目的:為了加強統治創立了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 (2)最高統治者是皇帝,中央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軍事和監察 (3)地方推行郡縣制度。(縣制起源於商鞅變法,一直沿用到今天) 二、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 1.政治上: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2.經濟上:統一貨幣(統一使用圓開方孔銅錢)、度量衡。 3.文化上:統一文字(把小篆作為全國規範文字) 4.思想上:焚書坑儒。 5.軍事上:反擊匈奴,北築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南鑿靈渠,開發南疆。 6.秦統一後在地方上推行郡縣制度。 ★第十二課 大一統的漢朝 1.漢武帝的大一統具體措施: (1)政治上:漢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議,頒布「推恩令」,允許諸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子弟, 建立較小的侯國,削弱了諸侯國的力量; (2)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把儒家思想作為封建社會的正 統思想,儒家思想在中國古代的統治地位由此確立。 (3)軍事上:對匈奴展開多次大規模的反擊戰,基本解除匈奴對北部邊郡的威脅。 (4)經濟上:將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 ★第十五課 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 一、張騫通西域 1.西域位置:西漢時期,人們把今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區和更遠的 地方。 2.張騫兩次通西域: (1)公元前138 年,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目的:聯絡大月氏人夾擊匈奴) (2)公元前119 年,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目的:加強與西域各國的友好交往) 3.西域都護的設置:公元前60 年,西漢設置西域都護,總管西域事務。從此,今新疆地區 開始隸屬於中央政府管轄,成為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絲綢之路:從長安通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往西亞,再往歐洲,這條溝通中西交通 的陸上要道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作用:絲綢之路的開辟,有力的促進東西方經濟、 文化交流,對促進漢朝的興盛產生積極的作用。 ★第十六課 昌盛的秦漢文化(一) 1.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紙出現在西漢早期。 2.東漢改進造紙術的重要歷史人物是蔡倫。意義:世界各國的造紙術,大多是由我國直接 或間接傳去的。造紙術的發明是我國人民對世界文化的巨大貢獻。。 4.東漢華佗最早製成了「麻沸散」,是世界醫學史上的創舉。主要著作《五禽戲》。 3 5.東漢末年的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書中闡述中醫理論和治病原則。他醫德高尚,醫 術高明,後世尊稱他為「醫聖」。 ★第十七課 昌盛的秦漢文化(二) 1.佛教起源於古印度,西漢末年(公元前1 世紀末)傳入我國中原地區(張騫通西域後, 佛 教沿絲綢之路逐步傳到中國)。東漢時期在我國得到廣泛傳播。 3.司馬遷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他生活在西漢漢武帝時代。著有《史記》,《史記》記 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史事,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第十八課 三國鼎立 1.赤壁之戰:208 年赤壁之戰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 成奠定基礎。2.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220 年,曹丕廢漢獻帝,稱帝,國號魏,定都洛陽, 東漢結束。221 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222 年,孫權稱王,國號吳,後定 都建業。 3.三國經濟:魏重視修建水利工程,農業發達,蜀國絲織業興旺,吳國造船業發達, 230 年,孫權派將軍衛溫等,率軍萬餘人,橫渡台灣海峽,到達夷洲(即台灣)。 ★第二十課 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一、北方的統一和民族的融合 4 世紀後期,我國東北地區鮮卑族的一支強大起來,建立了北魏,439 年,統一黃河流域。 當時各族人民長期生活在一起,生產、生活相互影響,民族融合已經成為趨勢。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遷都: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氣候乾旱,糧食供應不足;位置偏北,不利於對中 原地區的統治,也不利於學習和接受漢族先進的文化。孝文帝決定遷都洛陽。 2.孝文帝改革措施包括: ①在朝廷中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②官員及其家屬必須穿戴漢族服飾;③將鮮卑族的姓 氏改為漢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為姓元;④鼓勵鮮卑貴族與漢族貴族聯姻;⑤採用漢 族的官制、律令;⑥學習漢族的禮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國,提倡尊老、養老的風氣等。 3.改革的作用:促進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北方民族的封建化進程。 ★第二十一課 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一) 1.南朝的祖沖之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他利用並發展前人創造的「割圓術」, 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圓周率的數值確定為3.1415926 和3.1415927 之間。這項成果領先世界近 一千年。 2.北朝的賈思勰是我國歷史上著名農學家。所著的《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完整 的農業科學著作,在世界史上佔有重要地位。《齊民要術》總結了北方人民長期積累的生產 經驗,介紹了農、林、牧、副、漁業的生產技術和方法。 ★第二十二課 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二) 七年級(下冊) ★第一課 繁盛一時的隋朝 1.大運河的開通: (1)時間與人物:隋煬帝從605 年起,開通了一條縱貫南北的大運河。 (2)運河三點:隋朝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餘杭全長兩千多公里,是古代 世界最長的運河。 (3)隋朝大運河分為四段: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並連接五大河:海河、黃河、 淮河、長江、錢塘江。 4 (4)大運河的開通作用:①加強了南北交通②鞏固了隋王朝的統治③大大促進我國南北經 濟的交流。 ★第四課 科舉制的創立 1.用分科考試的方法來選拔官員,始於隋文帝時。隋煬帝時正式設置進士科,按考試成績 選拔人才。 2.唐朝科舉制度常設的考試科目很多,以進士和明經兩科最為重要。 3.唐朝時期完善科舉制度三位重要人物是唐太宗、武則天和唐玄宗。 4.科舉制度的完善:唐太宗大大擴充了國學的規模;武則天大力提倡科舉,開創殿試和武 舉;唐玄宗把詩賦作為進士科考試的主要內容。 4.科舉制度在我國封建社會延續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1905 年)才被廢除。 ★第六課 對外友好往來 1.「唐人」由來:隋唐對外交往比較活躍,與亞洲以及非洲、歐洲的一些國家,都有往來。 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望,各國稱中國人為「唐人」。 2.與日本的交往 (1)日本人東來:隋朝時已經有日本遣使者到來,到唐朝時,日本來中國的遣唐使有十多 批,同來的還有留學生和留學僧等。遣唐使回國後,很受重用。他們以唐朝的制度為模式, 進行政治改革(大化改新)。 (2)鑒真東渡:玄宗時,鑒真應日本僧人邀請,東渡日本,至第六次才成功。他在日本傳 播唐朝文化,他設計的唐招提寺,被日本視為藝術明珠。 3 玄奘西遊:唐朝時中國與天竺交往頻繁,最傑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貞觀初年,去天竺取 經,帶回大量佛經,還以親身見聞寫成《大唐西域記》。 4.與新羅交往:許多新羅商人來到中國經商,新羅物產居唐朝進口首位。 ★第七、八課 輝煌的隋唐文化(一)(二) 1.建築:隋朝傑出工匠李春設計並主持建造的趙州橋,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橋。 700 多年後,歐洲才建成類似的橋。 2.印刷:唐朝印製的《金剛經》,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標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第九課 民族政權並立的時代 1.契丹的興起: (1)時間:10 世紀初 (2)人物:契丹首領阿保機,統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國 (3)都城:在上京。阿保機就是遼太祖。 2.西夏的建立: (1)時間:11 世紀前期 (2)人物:黨項首領元昊稱大夏國皇帝, (3)都城:在興慶(今寧夏銀川),史稱西夏。 3.北宋的建立: (1)時間:960 年 (2)人物:後周大將趙匡胤在陳橋驛發動兵變,建立宋朝定都東京,史稱北宋。 4.北宋與遼之間訂立著名的澶淵之盟。結束戰爭,雙方保持了很長時間的和平局面。 5.南宋建立:1127 年金滅北宋,同年趙構登上皇位,定都臨安,史稱南宋。 6.岳飛班師後,宋金達成和議,雙方以淮水至大散關一線劃定分界線。宋金對峙局面形成。 ★第十一課 萬千氣象的宋代社會風貌 1.北宋初年,普通百姓只能穿黑白兩色的衣服。由於士大夫的提倡,婦女纏足。 2.北宋的肉食中以羊肉為多;南宋多吃魚肉。宋代時,北方以麵食為主,南方以稻米為主。 5 3.宋代缺馬,人們多用牛車,也有驢車。達官貴人乘轎出行。那時交通比較發達,「邸店 如雲屯」,形容旅店業的興旺。 4.隨著市民階層的不斷壯大,市民的文化生活也豐富起來。東京城內就有許多娛樂兼營商 業的場所,叫做「瓦子」。瓦子中有許多專供演出的圈子叫「勾欄」。瓦子的存在,增添了 城市的生氣。 5.今天的傳統節日,像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在宋代都有了。宋代稱春節為 元旦,最為重視。 3.元朝大都既是政治中心又是聞名世界的商業大都市。記述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東 方見聞的《馬可·波羅行紀》一書,描述了大都的繁華景象。 ★第十三、十四課 燦爛的宋元文化(一)(二) 1.北宋時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它大大促進了文化的傳播,15 世紀歐洲才出現活字印刷, 比我國晚約四百年。 2.指南針是我國人民的偉大發明,早在戰國時期,人們製成「司南」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 南儀器。北宋時,製成了指南針,並開始用於航海事業。南宋時海外貿易發達,指南針廣泛 用於航海。 3.火葯是我國古代煉丹家發明的,唐朝末年,火葯開始用於軍事上,宋元時期,火葯武器 廣泛用於戰爭,主要有突火槍、火箭、火炮等。 4.北宋的司馬光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史學家,他編寫的《資治通鑒》是一部編年體通史巨著, 敘述了從戰國至五代的歷史。 6.北宋時期的著名畫家張擇端的作品是風俗畫《清明上河圖》,描繪了東京汴河沿岸的繁 華 是因為當時商品經濟的發展 ★第十六課 中外的交往與沖突 1.明朝前期明成祖(朱棣)在1405--1433 年派鄭和七次下西洋,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 洲東海岸,他是我國也是世界歷史上的偉大航海家。鄭和的遠航,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 的經濟交流,加強了我國和亞非各國的友好關系。 2.明政府派戚繼光抵抗倭寇,平息東南沿海的倭患。 3.1553 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國廣東澳門的居住權。在1999 年12 月20 日,回歸 祖國懷抱。 ★第十八課 收復台灣和抗擊沙俄 1.明朝後期(1624 年),荷蘭殖民者侵佔了我國寶島台灣,1661 年鄭成功率兵進入台灣, 1662 年初荷蘭殖民者被迫投降,台灣重新回到祖國懷抱。鄭成功是我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 鄭成功在台灣設置府縣,加強管理。 2.1683 年清軍進入台灣,1684 年清朝設置台灣府,隸屬福建省。台灣府的設置,加強了台 灣同祖國內地的聯系,鞏固了祖國的東南海防。 3.17 世紀中期,沙皇俄國勢力侵入我國黑龍江流域,在雅克薩和尼布楚修建城堡。康熙帝 命令清軍水陸並進,擊斃侵略軍頭目托爾布津,沙俄軍隊被迫投降。 4.1689 年中俄雙方代表在尼布楚進行談判,經過平等協商簽訂了《尼布楚條約》。這個條 約,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的領土。 ★第十九課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 1.順治帝接見西藏的佛教首領達賴五世賜予「達賴喇嘛」封號、康熙帝賜予另一個位西藏 佛教首領為「班禪額爾德尼」的封號。 2.1727 年,清朝開始設置駐藏大臣。駐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與達賴、班禪共同管理西藏 事務。達賴和班禪的繼承,必須報請中央政府批准。 6 3.乾隆帝時下令調兵討伐回部上層貴族小和卓與大和卓。清朝在新疆設置伊犁將軍,對整 個新疆地區進行有效的管轄。 5.清朝疆域:西跨蔥嶺--西北達巴爾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亞--東北至黑龍江以北的 外興安嶺和庫頁島--東臨太平洋--東南到台灣及其附屬島嶼釣魚島、赤尾嶼--南至 南海諸島。清朝成為亞洲最大的國家。 ★第二十課 明朝經濟的發展與「閉關鎖國」 1.清朝的閉關鎖國: 原因:清朝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穩定,統治者堅持以農為本的政策,推行「重本抑末」政 策,壓抑、限制民間工商業的發展;當時西方的殖民統治者正向東方擴張勢力,清朝統治 者擔心國家的領土主權受到外國侵犯,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國人交往會危及自己的統治。 表現:清初的40 年,實行嚴厲的禁海政策。清朝統一台灣以後開放四個港口,作為對外通 商口岸,後來下令只開廣州一處作為對外通商口岸,關閉其它港口。 評價:它對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動,起過一定的自衛作用。但是,當時的西方國家正先後 進行資產階級革命和工業革命,跨入生產力迅速發展的新時代。清朝閉關鎖國,與世隔絕, 既看不到世界形勢的變化,也未能適時地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使中國逐 漸在世界上落伍了。 2.明長城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蜿蜓六千餘公里,是世界上的一個奇跡。 3.明朝醫葯學家李時珍寫的一部總結性的葯物學巨著《本草綱目》。 4.明朝末年,傑出的科學家宋應星寫了一部《天工開物》。總結了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 記錄了我國手工業成就。外國學者稱它為「中國17 世紀的工藝網路全書」。 八年級(上冊) ★第1 課 鴉片戰爭 1.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根本原因:19 世紀上半期,英國完成了工業革命,為了打開中國市 場,推銷工業品,掠奪中國廉價的工業原料。 2.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的直接原因:為了扭轉中英貿易逆差。 3.虎門銷煙: 時間:1839 年,林則徐被道光帝派往廣州進行禁煙。 經過:1839 年6 月,林則徐下令將繳獲的二百多萬斤鴉片,在廣東虎門海灘當眾銷毀。 意義:這是中國人民禁煙斗爭的偉大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領導 這場斗爭的林則徐,成為民族英雄,這次活動成為鴉片戰爭的導火線。 4.(第一次)鴉片戰爭發生時間:1840-1842 年。 5.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 ①割香港島給英國; ②賠款 2100 萬元; ③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 ④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須同英國商定。 6.鴉片戰爭影響: ①中國從封建社會逐步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②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中英《南京條約》,這是中國近代第一個 不平等條約。) 7.啟示:落後就會挨打!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努力提高綜合國力。 7 ★第三課 收復新疆 1.阿古柏入侵新疆: (1)時間:19 世紀60 年代 (2)支持者:英國、俄國 2.左宗棠收復新疆: 1875 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1876 年,左宗棠採取「先北後南, 緩進急戰」的策略,收復了除伊犁以外(1871 年俄國直接派兵侵佔了伊犁地區)的新疆。 19 世紀80 年代初,中俄簽約,中國從俄國手裡收回伊犁。為加強西北邊疆的管理和防務, 1884 年,清政府在新疆設立行省。 ★第四課 甲午中日戰爭 1.時間:1894 年(舊歷甲午年) 2.重要戰役:①黃海大戰(鄧世昌壯烈殉國) ②威海衛戰役(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標志著洋務運動的破產) 3.《馬關條約》的簽訂 ①時間:1895 年 ②地點:日本馬關 ③簽訂者:李鴻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 ④主要內容:清政府割遼東半島、台灣、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白銀二億兩;允 許日本在中國開設工廠(影響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增闢通商口岸等。 ⑤影響:《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地化程度。 ★第五課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1.時間:1900 年 2.目的:為鎮壓中國的義和團運動,維護在華權益 3.經過:1900 年6 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奧八國聯軍在西摩爾率領下發動侵 華戰爭。8 月中旬,八國聯軍攻佔北京。(列強第二次洗劫、焚燒北京) 4.結果:1901 年,清政府被與列強迫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 ①《辛丑條約》主要內容:A 清政府賠償白銀4.5 億兩(賠款最多的一次),以海關等稅收 作擔保;B 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最能說明清政府已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 工具);C 清政府拆毀大沽炮台,允許帝國主義國家派兵駐扎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 D 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駐兵保護,不準中國人居住。 ②影響:給中國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負擔,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從此,清政府完全成 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中國是怎樣一步步地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 答:開始淪為:鴉片戰爭---《南京條約》簽訂 大大加深:甲午中日戰爭--《馬關條約》簽訂 完全淪為: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辛丑條約》簽訂 列強通過發動戰爭,強迫清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不斷擴大侵略特權,使中國一步一步 地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清朝政府成為他們統治中國的工具。 ★第六課 洋務運動 1.背景: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朝內外交困。 2.時間:19 世紀60 年代到90 年代, 3.代表人物:奕欣、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屬於:地主階級洋務派) 4.目的: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維護清朝統治 5.主張(口號):師夷長技(前期:以自強為口號,後期:以求富為口號)。 8 6.洋務派的主要活動: ①前期創辦軍事工業(安慶內軍械所、江南製造總局、福州船政局等); ②後期創辦民用工業(李鴻章在上海創辦的輪船招商局、張之洞創辦的漢陽鐵廠、湖北織布 局等); ③籌建三支海軍(南洋、北洋、福建); ④興辦新式學堂(第一所新式學堂是京師同文館)。 7.性質:一場失敗的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 8.破產標志:甲午中日戰爭中,威海衛戰役,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9.失敗原因:沒有觸動封建制度的根基。 10.評價:它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但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使中國出現了一批近代 企業。洋務運動為中國近代企業積累了生產經驗,培養了技術力量,在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 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為中國的近代化開辟了道路。 ★第七課 戊戌變法(性質:資產階級維新派發起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 1.背景:民族危機的加重(表現為:《馬關條約》簽訂);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 2.時間:十九世紀末的1898 年(舊歷戊戌年) 3.代表人物: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 4.主張:學習西方,實行君主立憲制,進行資產階級改良運動,以挽救民族危亡。 5.過程:公車上書(揭開維新變法序幕)、成立強學會(維新派政治團體形成標志)、頒布 《定國是詔》(變法開始)、戊戌政變(變法失敗)。 6.失敗原因:一是脫離群眾,僅依靠沒有實權的光緒皇帝;二是資產階級的軟弱性。 7.意義:在社會上起到了思想啟蒙作用,有利於資產階級思想文化傳播,具有愛國和進步 作用。 8.啟示:說明資產階級君主立憲道路在中國是行不通的;改良道路在中國行不通。 ★第八課 辛亥革命 1.背景:《辛丑條約》簽訂,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民族資本主義發展迅速 2.時間:1911 年(舊歷辛亥年) 3.代表人物:孫中山等 4.主張:以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主)為綱領,試圖用革命的手段在中國建立資產階 級共和國。 5.革命活動:1894 年成立興中會;1905 年建立中國同盟會(中國第一個統一的資產階級政 黨),提出較為完整的資產階級革命綱領--三民主義(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 1911 年武昌起義(辛亥革命的標志);1912 年建立中華民國;頒布《臨時約法》。 6.失敗標志: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7.意義: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結束了我國2000 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觀念深 入人心。但辛亥革命的果實被袁世凱竊取了,它沒有改變中國 ..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 8.啟示:辛亥革命的失敗,證明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在當時中國是行不通的。

4. 初中歷史所有的知識點 就是一般像選擇題常考的那種很細的題目

歷史(Ⅰ)著重反映人類社會政治領域發展進程中的重要內容,共有9個專題。

政治活動是人類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社會經濟、文化活動密切相關,相互作用。了解中外歷史上重要政治制度、重大政治事件及重要人物,探討其在人類歷史進程中的作用及其影響,汲取必要的歷史經驗教訓,是高中歷史學習的基本內容之一。

本模塊的學習要點:

1.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內容,認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2)知道「始皇帝」的來歷和郡縣制建立的史實,了解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及其影響。

(3)列舉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說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

(4)了解明朝內閣、清朝軍機處設置等史實,認識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2.列強侵略與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

(1)列舉1840年至1900年間西方列強的侵華史實,概述中國軍民反抗外來侵略斗爭的事跡,體會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斗爭精神。

(2)列舉侵華日軍的罪行,簡述中國軍民抗日斗爭的主要史實,理解全民族團結抗戰的重要性,探討抗日戰爭勝利在中國反抗外來侵略斗爭中的歷史地位。

3.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

(1)了解太平天國運動的主要史實,認識農民起義在民主革命時期的作用與局限性。

(2)簡述辛亥革命的主要過程,認識推翻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中華民國的歷史意義

(3)概述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史實,認識其對中國社會變革的影響。

(4)概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主要史實,認識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偉大意義。

4.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

(1)概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史實,闡述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認識我國民主政治的特色。

(2)了解「文化大革命」對民主法制的踐踏,說明民主法制建設的必要性和艱巨性。

(3)列舉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民主與法制建設的主要成就,認識實行依法治國方略的重要意義。

(4)簡述「一國兩制」的理論和實踐,認識實現祖國完全統一對中華民族復興的重大歷史意義。

5.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

(1)了解新中國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動,理解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處理國際關系方面的意義。

(2)簡述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實,概括我國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3)了解中美關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實,探討其對國際關系產生的重要影響。

(4)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聯合國和地區性國際組織中的重要外交活動為例,認識我國為現代化建設爭取良好的國際環境、維護世界和平和促進共同發展所做出的努力。

6.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1)了解希臘自然地理環境和希臘城邦制度對希臘文明的影響,認識西方民主政治產生的歷史條件。

(2)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內容,認識民主政治對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意義。

(3)了解羅馬法的主要內容及其在維系羅馬帝國統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價值。

7.歐美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確立與發展

(1)了解《權利法案》制定和責任制內閣形成的史實,理解英國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的特點。

(2)說出美國1787年憲法的主要內容和聯邦制的權力結構,比較美國總統制與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異同。

(3)知道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和《德意志帝國憲法》的主要內容,比較德意志帝國君主立憲制與法國共和制的異同。

(4)分析資產階級代議制在西方政治發展中的作用。

8.從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1)簡述《共產黨宣言》的主要內容,認識馬克思主義產生的重大意義。

(2)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實,認識其在建立無產階級政權上的經驗教訓。

(3)概述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史實,認識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建立的歷史意義。

(4)概述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建立的史實,認識其歷史意義。

9.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1)了解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認識美蘇「冷戰」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關系發展的影響。

(2)簡述歐洲共同體的形成、日本成為世界經濟大國和中國的振興以及不結盟運動的興起,了解世界多極化趨勢在曲折中發展。

(3)了解蘇聯解體後兩極格局瓦解和多極化趨勢加強的史實,認識多極化趨勢對世界歷史發展的影響。

通過學習,了解人類歷史上重要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人物等基本史實,正確認識歷史上的階級、階級關系和階級斗爭,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學習搜集歷史上有關政治活動方面的資料,並能進行初步的歸納與分析;學會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產生、發展及其歷史影響,理解政治變革是社會歷史發展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並能對其進行科學的評價與解釋;理解從專制到民主、從人治到法治是人類社會一個漫長而艱難的歷史過程,樹立為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而奮斗的人生理想。

【教學活動建議】

(1)組織課堂討論,談談古代中央集權制度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2)以「辛亥革命是成功還是失敗」為題,舉辦討論會。

(3)收集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斗爭的圖片、資料,分成專題舉辦展覽或編寫紀實報道。

(4)訪問當地人大代表或政協委員,了解他們是怎樣履行職責的。

(5)搜集有關史實,說明加強我國民主與法制建設的必要性和艱巨性。

(6)觀看有關錄像片,了解新中國的外交成就。

(7)組織討論會,分析希臘民主政治或羅馬法的利弊得失。

(8)就世界多極化趨勢與和平發展的關系舉行演講會。

歷史(Ⅱ)

歷史(Ⅱ)著重反映人類社會經濟和社會生活領域發展進程中的重要內容,共有8個專題。

在人類發展進程中,經濟活動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它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關,並在社會政治、文化的發展中起決定作用。了解自古以來中外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生活的變遷,以及人類為發展社會經濟、改善生活所做出的努力,進一步加深對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經濟和社會生活領域的認識,是高中歷史學習的基本內容之一。

本模塊的學習要點:

1.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1)知道古代中國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2)列舉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的基本史實,認識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的特徵。

(3)概述古代中國商業發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國商業發展的特點。

(4)了解「重農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響,分析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的原因。

2.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1)簡述鴉片戰爭後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和近代民族工業興起的史實,認識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產生的歷史背景。

(2)了解民國時期民族工業曲折發展的主要史實,探討影響中國資本主義發展的主要因素。

(3)探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條件下,資本主義在中國近代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

(1)概述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我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實踐,總結其經驗教訓。

(2)了解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有關改革開放決策的內容,認識其對我國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歷史意義。

(3)講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國有企業改革的主要內容,認識改革與社會發展的關系。

(4)概述我國創辦經濟特區、興辦經濟技術開發區、開辟沿海經濟開放區和開發開放上海浦東的史實,分析我國對外開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點。

(5)了解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認識其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意義。

4.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1)了解近代以來人們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變化的史實,探討影響其變化的因素。

(2)了解中國近代以來交通、通訊工具的進步,認識其對人們社會生活的影響。

(3)以我國近現代報刊、影視和互聯網的逐漸普及為例,說明大眾傳播媒體的發展給人們生活方式帶來的巨大變化。

5.新航路的開辟、殖民擴張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

(1)概述迪亞士、哥倫布開辟新航路的史實,認識地理大發現對世界市場形成的意義。

(2)列舉荷蘭、英國野蠻搶奪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場的史實,認識殖民擴張與掠奪是資本主義列強建立世界市場的主要途徑。

(3)了解兩次工業革命的基本史實,探討其對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發展的影響。

6.羅斯福新政與資本主義運行機制的調節

(1)了解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爆發的原因、特點和影響,認識羅斯福新政的歷史背景。

(2)列舉羅斯福新政的主要內容,認識羅斯福新政的特點,探討其在資本主義自我調節機制形成中的作用。

(3)以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等國家為例,分析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7.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與教訓

(1)了解俄國國內戰爭後蘇維埃政權面臨的形勢,認識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轉變的必要性。

(2)列舉「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現,認識其在實踐中的經驗教訓。

(3)概述從赫魯曉夫改革到戈爾巴喬夫改革的基本歷程,認識社會主義改革的復雜性、艱巨性和曲折性。

8.當今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

(1)以「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為例,認識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以美國為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

(2)以歐洲聯盟、北美自由貿易區及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為例,認識當今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發展趨勢。

(3)了解世界貿易組織(WTO)的由來和發展,認識它在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作用。了解中國參加世界貿易組織(WTO)的史實,認識其影響和作用。

(4)了解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探討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問題。

通過學習,了解歷史上中外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變遷的基本史實;學會搜集、整理和運用人類經濟活動和社會生活方面的相關資料,理解歷史上不同國家與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模式,並對其做出科學的評價與解釋;進一步認識我國的基本國情和世界經濟發展趨勢,培養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而奮斗的社會責任感。

【教學活動建議】

(1)收集資料,列表勾勒我國經濟發展的曲折歷程。

(2)編輯專題牆報或組織討論會,就某一時期中外經濟發展狀況進行比較,探討影響我國經濟發展的因素。

(3)閱讀有關文學作品或觀看歷史影視資料片,增強對中國民族工業艱難發展的認識。

(4)調查本地區交通方式的變化,討論交通發展對當地經濟和人們思想觀念產生的影響。

(5)結合生活實際,考察改革開放以來本地區經濟發展某一方面的變化,並撰寫調查報告。

(6)搜集資料,探討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7)繪制地理大發現的航路示意圖,或製作地理大發現的地理模型、沙盤等,或在計算機上製作地理大發現的平面動畫。

(8)收集有關資料,並結合事實,就羅斯福新政對戰後美國經濟發展的作用進行討論。

(9)以蘇聯和中國的有關變革為題,舉辦討論會。

(10)開展社會調查活動,調查經濟全球化對本地區的影響,並提出對策性的建議。

歷史(Ⅲ)

歷史(Ⅲ)著重反映人類社會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領域的發展進程及其重要內容,共有8個專題。

思想文化活動是人類社會生活的重要內容。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人類的思想文化經歷了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歷程,並呈現出多元化的特徵。在這一過程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發展。了解中外思想文化發展進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現象及相關人物,進一步從思想文化層面了解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特徵,是高中歷史學習的基本內容之一。

本模塊的學習要點:

1.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1)知道諸子百家,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的史實。

(3)列舉宋明理學的代表人物,說明宋明時期儒學的發展。

(4)列舉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時期儒學思想的發展。

2.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化

(1)概述古代中國的科技成就,認識中國科技發明對世界文明發展的貢獻。

(2)概述漢字、繪畫起源、演變的過程,了解中國書畫的基本特徵和發展脈絡。

(3)知道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文學成就,了解中國古代不同時期的文學特色。

(4)了解京劇等劇種產生和發展的歷程,說明其藝術成就。

3.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

(1)了解鴉片戰爭後中國人學習西方、尋求變革的思想歷程,理解維新變法思想在近代中國社會發展進程中所起的作用。

(2)概述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探討其對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影響。

(3)簡述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史實,認識馬克思主義對中國歷史發展的重大意義。

4.20世紀以來中國重大思想理論成果

(1)了解孫中山三民主義的基本內容,認識其在推動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2)概述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內容,認識其對近現代中國的深遠影響。

(3)概述鄧小平理論的主要內容,認識其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指導意義。

(4)概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內容,認識其對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推進我國社會主義自我完善和發展的重要指導意義。

5.現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化

(1)列舉新中國成立以來科技發展的主要成就,認識科技進步在現代化建設中的重大作用。

(2)知道我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討論在貫徹「雙百」方針過程中取得的經驗和教訓。

(3)了解我國教育發展的史實,理解「國運興衰,系於教育」的深刻含義。

5. 人教版初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一、我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1、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是雲南的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

2、北京人生活的時間距今約70萬年至20萬年,最早使用天然火。

3、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和粟的國家,6000多年前,生活在長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已栽培了水稻,5000多年前生活在黃河流域的半坡人已栽培了世界上最早的粟和蔬菜。

二、夏、商、西周奴隸制王朝

1、約公元前21世紀,禹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這表明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通過推舉選出部落聯盟首領的辦法叫禪讓制)。

2、約公元前16世紀,湯滅夏建立了商朝。商朝時盤庚遷都至殷並使統治穩定下來。

3、商朝製造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發現的最大青銅器。(記熟書P12的司母戊鼎圖)湖南寧鄉出土的四羊方尊是青銅器中的精品。

4、約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發兵滅亡了商朝建立了西周。

5、西周實行分封制,春秋時期,分封制開始瓦解。戰國時期,分封制逐漸被郡縣製取代。秦時實行中央集權制。唐三省六部制,唐朝以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為中央政府最高統治機構。元朝的中央和地方機構:中央實行一省制: 元朝廢除三省,設中書省,為最高行政機構,設樞密院,為最高軍事機構,同時設宣政院,統領宗教事務和管轄西藏地區;地方實行行省制:除河北、山西、山東由中書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

三、春秋戰國(東周)

春秋時期是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戰國時期是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

1、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春秋時期從公元前770年開始到公元前476年結束。戰國時期從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2、春秋時期第一個稱霸的諸侯是齊國的齊桓公,他任用管仲為相,改革內政,使國家日益強大。最後一個霸主是越王勾踐。春秋五霸是指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3、戰國時期的主要諸侯國有齊、楚、秦、燕、趙、魏、韓,史稱「戰國七雄」(各主要諸侯國的位置——北燕南楚、西秦東齊、上中下是趙魏韓)。趙、魏、韓是由春秋時期的晉國分裂而來的。

4、秦國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主要原因是實行商鞅變法,戰國時,地處最西邊的諸侯是秦國。

5、我國最早的音樂教育制度形成於西周。最早出現鐵農具的時期是春秋時期

6、戰國時,秦國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是著名的水利工程,它使成都平原變成「水汗從人,不知飢饉」,有「天府之國」美稱。

7、漢字的演變(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漢字源於甲骨文,商周時期,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叫金文,又稱鍾鼎文。雕塑藝術在商朝和西周時期已發展到很高水平。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開始於商朝。

8、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是老子(李耳),其樸素辯證法思想反映在《道德經》里;莊子是戰國時道家學派的繼承人物。

9、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孔子(孔丘),他整理了《詩經》,編訂了《春秋》,其言行記載在《論語》中;戰國時期的孟子是孔子學說的繼承人物,他們主張實行「仁政」,認為「民為貴,君為輕」,反對連年不斷的兼並戰爭。

10、墨家學派的創始人是墨子,他主張「兼愛」、「非攻」、反對不義戰爭。

11、法家代表人物是韓非,他主張權力集中到君主手中,按現實需要進行改革,以法治國。

12、孫武是春秋晚期齊國傑出的軍事家,著有《孫子兵法》一書;戰國時傑出的軍事家孫臏著有《孫臏兵法》。

13、戰國時期,許多思想家對社會變化提出不同的看法,著書立說,宣傳自己的主張,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四、秦漢時期

1、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始皇帝)滅亡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秦,結束了春秋戰國時期割據局面。(書P44秦始皇像)。

2、秦朝規定全國規范的文字是小篆,全國統一使用的貨幣是圓形方孔錢。秦萬里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寧。

3、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領導的秦末農民起義在大澤鄉爆發,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公元前206年,秦朝滅亡。

4、公元前202年,劉邦(漢高祖)建立西漢,定都長安。

5、西漢初年漢高祖實行休養生息政策。文帝與景帝兩代,繼續推行休養生息政策,重視發展農業,輕徭薄賦,減輕刑罰,提倡節儉,社會比較安定,經濟發展迅速,出現文景之治的局面。休養生息的政策實行,促進了西漢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為西漢的強盛奠定了基礎。

6、漢武帝的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經濟措施,促成大一統局面的出現。

7、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著名學者是西漢時期的董仲舒。

8、公元25年,劉秀(光武帝)建立東漢,定都於洛陽。劉秀在位時,政局漸趨穩定,經濟狀況明顯好轉,國力日益強盛,史稱為「光武中興」。

9、西漢時的播種工具是耬車;東漢時出現了新型灌溉工具是翻車;杜詩發明水排,利用水力鼓內冶鐵,比歐洲早1000多年。

10、秦朝末年,匈奴首領冒頓單於在蒙古草原建立統一的奴隸制軍事政權,第一次實現了對中國北方游牧民族的大統一。

11、公元前119年,西漢時期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

12、西漢時期漢元帝把王嬙(王昭君)出塞嫁給匈奴首領呼韓邪單於,從而密切了漢匈關系。

13、西漢武帝時期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在西域設置西域都護標志,成為當今新疆地區正式歸屬中央政權的開始。公元73年,東漢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在西域經營了30年,幫助西域各族擺脫了匈奴的奴役,恢復和加強了西域與內地的聯系。

14、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是從長安出發往西,經甘肅的河西走廊及當今的新疆地區,遠達中亞,南亞,西亞,以至地中海東岸各國和南歐、北非等地。開辟絲綢之路功勞最大是西域的使者張騫。

15、成書於西漢的《周髀算經》和東漢的《九章算術》是著名的數學著作,對世界古代數學的發展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

16、東漢時期著名的醫學家有張仲景和華佗,張仲景寫的醫學名著《傷寒雜病論》被後代奉為醫學經典,張仲景被尊稱為「醫聖」。華佗創制麻醉劑「麻沸散」,他是世界上最早用全身麻醉方法做手術的醫生,被後世尊稱為外科鼻祖,他還編成鍛煉身體的「五禽戲」。

17、東漢時期,蔡倫改進了造紙術對人類文化的傳播和發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張衡發明了能測量地震的地動儀。

18、佛教起源於古印度,西漢末年傳入我國中原地區;道教是東漢時期興起於我國本土的宗教。

19、西漢傑出的史學家司馬遷所寫的《史記》是一部不朽的史學名著,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3000多年歷史,《史記》是我國的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20、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畫,是我國古代藝術珍品。秦始皇陵兵馬俑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藝術寶庫,是秦漢時期雕塑藝術的傑出代表。

五、三國兩晉南北朝

1、曹操以少勝多為其統一北方奠定基礎的戰役是官渡之戰。208年,曹操率大軍南下,同孫權、劉備的聯軍在赤壁決戰,大敗而歸,史稱赤壁之戰,而此戰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2、220年,曹丕建立魏國,定都在洛陽;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建國,史稱蜀漢;222年,孫權稱王,國號吳,定都建業。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熟記三國鼎立形勢圖中魏、蜀、吳三國的位置和都城)

3、三國時,蜀國丞相諸葛亮是著名的政治家。

5、230年,孫權派衛溫率萬人船隊到達夷洲,加強了夷洲和大陸的聯系。

6、265年,司馬炎建立西晉,定都洛陽;280年,西晉統一全國,結束了東漢末年以來的分裂局面;316年,匈奴首領劉淵率兵攻入洛陽,西晉滅亡。

7、公元317年,司馬睿建立東晉,定都建康;383年,前秦苻堅率大軍南下進攻東晉,在淝水之戰中,東晉軍隊以少勝多,擊敗前秦軍隊。

8、南朝的四個政權依次是宋、齊、梁、陳,都城均在建康。

9、南朝時,揚州、荊州是江南生產絲織品最多的地方,涌現了建康、江陵等重要商業城市,番禺(今廣州)成為海外貿易中心,

10、東漢、魏、晉時期,北方少數民族大量南遷,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吳國境內絕大多數山越人從山區遷到平原,和漢族人民一道開發江南。農業有所發展,但仍然比不上北方。主要的少數民族有匈奴、鮮卑、羯、氐、羌(5個)

11、北朝的五個政權是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

12、東漢、曹魏、西晉、北魏等王朝均建都於洛陽。

13、南朝時期,我國古代傑出的數學家祖沖之是世界上最先把圓周率的數值精確到小數點後七位數的科學家,比歐洲早1100年。他的著作是《綴術》

14、南北朝時期,我國古代著名的農學家賈思勰,他著有的《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內容最完整的農書。

15、北魏時期,我國古代傑出的地理學家的酈道元,他的綜合性地理著作是《水經注》。

16、漢字書法從東漢起逐漸成為一種專門藝術:曹魏時鍾繇創立了楷書;東晉的王羲之,被尊為「書聖」,他的代表作是《蘭亭序》,此書有「天下第一行書」的美譽。

17、東晉畫家顧愷之的名人有《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

18、石窟藝術是雕塑藝術的傑出代表。南北朝時期石窟藝術中成就最高的是雲崗石窟和龍門石窟。

6. 初中歷史知識點歸類

當前,我國中學歷史課堂教學最常見的教學模式,主要有三種:「講談——接受式」、「自覺——輔導式」和「參與——活動式」。 一、講談——接受式 講談——接受式是在改革傳統歷史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形成的。 傳統歷史教學模式是50年代初我國歷史教育工作者以蘇聯的教學模式為基礎,融合我國的一些傳統的教育思想的方式而成的,以「組織教學——復習舊課——講授新課——鞏固新課——布置家庭作業」五個環節為結構程序。它的優點是方便了人們對歷史教學活動過程的准確把握,有利於歷史知識的系統傳授,對歷史教學實踐的指導也更為明確具體。其教學過程由教師直接控制,通過教師對歷史教材內容的系統講述,使學生對所學的歷史知識由感知到理解,然後通過總結新課和家庭作業的完成,鞏固所學的歷史知識。它能使學生比較有效地在單位時間內掌握較多的歷史知識,比較突出地體現了歷史教學活動作為一種簡約的認識過程的特性,使系統性較強的歷史知識得以有效地傳授,歷史教師的主導地位得到了較好的發揮。 然而,它的局限性和缺陷也是非常明顯的,最主要的是過分強調教師的主導地位,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在教學實踐中,就是過分強調書本知識,忽視能力培養,造成了「先生只管教,學生只管受教」;教師一講到底,學生一聽到底的被動學習的局面。它所反映的師生之間的教學關系為授受關系,表現在教學內容上以知識為主,在教學方式上以傳授、灌輸為主。

7. 初中歷史所有知識點總結

今年中復考么?
看在我剛剛接受完制中考的摧殘的份上..把我的復習資料發給你吧..

http://wenku..com/view/c7e11b22aaea998fcc220e38.html

地理 上面其他的自己找。

咦?樓主你設著問題加不上你啊?!怎麼給你發?!

8. 初中歷史知識點歸納

中國古代史部分
(一)中華文明的起源
1、元謀人:170萬年前,我國最早人類。
2、河姆渡人:長江流域、水稻、干欄式房屋
半坡人:黃河流域、粟、半地穴房屋
3、黃帝:「人文初祖」
炎黃聯盟→「炎黃子孫」。
4、堯、舜、禹禪讓。
(二)國家的生產和社會巨變
1、禹建立夏—我國第一個國家政權
2、西周分封制和嫡長子繼承製
3、春秋五霸(典故)
4、戰國七雄
5、鐵農具和牛耕的推廣→生產力發展→社會變革
6、商鞅變法(內容、影響)
(三)統一國家的建立
1、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中國
2、建立中央集權制度。
3、書同文、車同軌(促進經濟文化發展)
4、陳勝、吳廣起義:大澤鄉
5、漢初休養生息
6、漢武帝「大一統」局面的形成
7、張騫通西域,開通絲綢之路
8、前60年,西域都護的建立,標志著新疆正是歸屬中央政權
(四)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
1、少數民族內遷:匈奴、鮮卑、羯、氐、羌
2、三國鼎立:曹丕(魏),劉備(蜀漢),孫權(吳)
3、三次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巨鹿之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
4、北民南遷和江南的開發:
東晉南朝時,江南得到開發,逐漸趕上北方。
5、北魏孝文帝改革
促進了民族大融合,北方少數民族封建化
(五)繁榮與開放的社會
1、隋朝統一南北、開鑿大運河、創立科舉制
2、唐太宗「貞觀之治」
3、武則天「上承貞觀,下啟開元」 鼎盛時期
4、開元盛世

5、唐朝的民族交往
大祚榮「渤海郡王」(東北)
骨力裴羅「懷仁可汗」(漠北) 邊疆穩定
皮羅閣「雲南王」
文成公主入藏遠嫁松贊干布
6、唐朝的中外交往:鑒真東渡日本傳授佛學
玄奘西遊天竺取經
唐朝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高度繁榮、全面輝煌
(六)經濟中心南移和民族關系的發展
1、遼、宋、夏、金的並立
2、岳飛抗金和文天祥抗元
3、兩宋時,經濟重心南移
4、「交子」「瓦肆」「夜市」的出現,兩宋經濟繁榮
5、元朝「行省」制度及民族大融合
(七)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社會的危機
1、鄭和下西洋(目的、航程、影響)
2、鄭成功收復台灣:1662年
3、清初:設台灣府隸屬福建省,設烏里雅蘇台將軍管轄漠北
設伊犁將軍管轄新疆,設駐藏大臣管轄西藏
4、康熙組織雅克薩保衛戰,攻取台灣、平三藩、征噶爾丹
5、清前期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埋下近代中國落後的隱患
(八)科學技術
1、秦漢領先的科學技術
蔡倫改進造紙術、張衡的地動儀、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華佗的「麻沸散」
2、以「四大發明」為代表的唐宋科技
指南針應用於航海、畢升的活字印刷術、火葯改變了戰爭方式
(九)思想文化
1、孔子和老子
孔子:春秋教育家、思想家、創立了儒家學派,以「仁」為核心思想
《詩經》、《春秋》、《論語》,
興辦私學,「有教無類」
老子:春秋思想家,創立了道家學派,主張「無為而治」
2、戰國百家爭鳴
儒、道、法、墨、兵家
3、唐詩、宋詞、元曲和明清小說
唐朝三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
宋朝三大詞人:蘇軾、李清照、辛棄疾
元朝劇作家:關漢卿和馬致遠
四大文學名著:《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
4、西漢司馬遷的《史記》紀傳體通史
北宋司馬光的《資治通鑒》編年體通史

中國近代史
中國近代史既是帝國主義的侵華史和掠奪史,又是中華民族的屈辱史和抗爭史。
復習時,應圍繞「侵略與抗爭」這一主題進行
(一)列強的侵略與中國人民的抗爭
1、林則徐虎門銷煙
2、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
3、《南京條約》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辛丑條約》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4、面對列強的入侵,中國人民和清朝政府的表現有何不同?
(二)近代化的起步
1、洋務運動:封建地主階級的自救運動,啟動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
2、戊戌變法:資產階級的思想啟蒙運動,失敗
3、辛亥革命: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
4、新文化運動:初期是資產階級思想大解放運動,後期,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三)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
1、「五四運動」及五四精神(愛國主義精神)
2、「中共一大」的劃時代意義(開天闢地、煥然一新)
3、第一次國共合作:北伐
4、南昌起義及人民軍隊的發展壯大
5、遵義會議(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6、長征及長征精神
(四)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
1、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
2、第二次國共合作
3、南京大屠殺
4、台兒庄戰役(正面戰場的最大勝利)
5、百團大戰(中國軍隊主動出擊的最大戰役)
6、抗日戰爭勝利的偉大意義(中華民族由衰落到振興的轉折點)
(五)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
1、重慶談判及內戰開始
2、劉鄧大軍強渡黃河,挺進大別山—戰略反攻開始
3、三大戰役:遼沈戰役、平津戰役、淮海戰役
4、渡江戰役:推翻國民黨統治
(六)經濟和社會生活
1、近代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
張謇和周學熙
2、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
3、近代科技、文化的主要成就

中國現代史
中國現代史是中華民族擺脫外國奴役,走向獨立的歷史,是中華民族的振興史和發展史
在復習過程中,應把握這一主題
(一)中華民族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
1、開國大典和新中國成立的意義
2、建國初期鞏固國家政權的措施:
(1)繼續肅清國民黨反動殘余
(2)抗美援朝
(3)土地改革
(4)恢復國民經濟
(二)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1、「一五」計劃的實施
2、一屆全國人大及新中國第一部《憲法》
3、三大改造社會及主義制度的建立
4、建國初期十年經濟成就
5、「文化大革命」
(三)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1、十一屆三中全會: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改革開放
2、經濟體制改革: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城市——國有企業改革
3、對外開放: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大經濟特區的設立
4、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
(四)民族團結與祖國統一
1、新中國的民族政策及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2、鄧小平「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
3、
4、香港、澳門回歸的史實及意義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
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
(五)國防建設與外交成就
1、人民海軍、人民空軍及「二炮」部隊的建立
2、周恩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
3、萬隆會議和「求同存異」
4、1971年,第26屆聯合國大會恢復新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5、中美建交及新中國外交成就
(六)科技教育與文化
1、「兩彈一星」(錢學森、鄧稼先)1960年,導彈。1964你,原子彈。1970年,人造衛星。
2、袁隆平的「秈型雜交水稻」
3、「863」計劃的實施
4、「科教興國」戰略
5、我國教育、文體事業的主要成就
(七)社會生活
1、改革開放後,人民生活得到較大改善
2、就業制度和就業觀念的變化
3、醫保、社保制度的建立
五、考點知識整合(考題範例)
(一)以主題為核心的範例—「近代中國的探索與抗爭」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8分)
材料一:「中國文武制度,事事遠出西人之上,獨火器萬不能及……中國欲自強,則莫如學習外國利器……」
——李鴻章
材料二:「形勢已發展到『瓜分豆剖,漸露機芽』『揭竿斬木,已可憂危』的地步,如不及時變法,列強的侵略會變本加厲人民的斗爭會風起雲涌。」
——康有為
材料三:「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
——中國同盟會綱領
請回答:
(1)材料一中李鴻章等人後來發起了一場什麼運動?這場運動的最大作用是什麼?(3分)
運動:洋務運動
作用:它啟動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國經濟勢力的擴張。
(2)材料二中康有為等人後來發起了戊戌變法運動的目的是什麼?這場運動的結果如何?(2分)
目的:主張學習西方,實行政治變革。
結果:失敗
(3)材料三中孫中山後來領導了什麼革命運動?這場運動最大成果是什麼?(3分)
運動:辛亥革命
成果: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二)以問題為核心的範例—「外交問題」
觀察下圖,回答問題(12分)
下面是一位同學搜集到的反映新舊中國外交活動的幾幅照片。

請回答:
(1)圖一中的歷史事件發生在那一年?對中國社會最嚴重的危害是什麼?(3分)
1901年 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中國代表為什麼沒有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2分)
因為國內爆發了五四運動
(3)圖三中喬冠華為什麼會開懷大笑?(2分)
因為第26屆聯合國大會恢復了新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4)圖四反映的歷史事件得以實現,在於中國政府對該地區實行什麼基本方針?(2分)
「一國兩制」
(5)看了四幅照片,談談你的感受?(3分)
舊中國衰弱,國際地位低,導致外交失敗;新中國綜合國力增強,國際地位提高,外交工作取得重大成就。
(三)以同類知識點組合範例—「歷史典故」
請將下列歷史人物和相關典故用線段連接起來(10分)
齊桓公 退避三舍
晉文公 尊王攘夷
項羽 卧薪嘗膽
趙括 破釜沉舟
越王勾踐 紙上談兵

9. 初中歷史重點知識點歸納

中國古代史:商鞅變法、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漢武帝大一統的具體措施、孝文帝改革的內容及民族融合、南北朝經濟中心南移、貞觀之治的措施、兩宋時期經濟重心的南移、元朝的民族融合、明朝加強皇權的措施、明清中國的社會危機及原因分析。
中國近代史:中國近代史上的幾次戰爭失敗的原因及簽定的不平等條約和影響、中國近代的幾次自救運動及影響和失敗的原因(重點要與日本做比較)、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和影響、紅軍長征、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及影響。
中國現代史:新中國的成立及影響、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第一個五年計劃和三大改造的完成、文化大革命的危害、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內容與意義、對外開放的格局、一國兩制的偉大歷史意義
世界古代史一般不會有大題的出現,即使有也是文明古國的內容(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中國、古希臘、古羅馬)和三大宗教相關的小內容。
世界近代史:文藝復興、新航路的開辟、英美法等過的資產階級革命、工業革命、美國的南北戰爭日本與俄國的資產階級改革、馬克思主義的誕生、二次工業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戰
世界現代史: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十月革命、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世界經濟危機及羅斯福新政、第二次世界大戰、世界經濟全球化、第三次科技革命。
掌握這些中考就基本上可以了。

閱讀全文

與初中歷史知識點幾和圖形歸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