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军事战争 > 甲午战争满清不是中国

甲午战争满清不是中国

发布时间:2021-03-09 12:28:57

① 有人说甲午战争前满清仍是世界上GDP最高的国家,不知可信吗

可信,因为鸦片战争时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英法等国根本不是中国的对手

② 甲午战争时期清朝装备并不输日本,为什么清政府却惨败

作为一个有血性的中国人都会问这到底是为什么?弄不明白为什么,经济上就算是个大国了,在世界民族之林照样戳不起来。我觉得刘亚洲将军这篇文章分析得全面、深刻,告诉了我们甲午之败到底为了什么。中国90后的男孩子们如果有一半人喜欢读这种类型的文章,年轻的中国人的梦就会不仅仅是挣钱、娶媳妇过日子,除了浪漫之外还会增加了阳刚之气,中国就有希望!

来源:参考消息

口述: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政治委员,空军上将刘亚洲

刘亚洲:对中国而言,甲午战争的历史深刻性在于两点:一、战争失败了,但失败的原因至今仍在追问之中;二、战争虽然早已结束,但战争的伤口并未愈合,仍然横亘在历史和现实之间。对这场战争疑问的解答,构成了我们民族进步的阶梯。从这个意义上讲,甲午战争已成为一种标志,一个符号。

一、制度

刘亚洲:甲午之败并非海军之败,也非陆军之败,而是国家之败。日本的胜利是制度的胜利,大清帝国的失败是制度的失败。鸦片战争一声炮响,唤醒了清朝的同时也唤醒了日本。但两个国家学习西洋文明,一个从内心革新变化,另一个则止于外形。福泽谕吉说,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改变三个方面: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的改变。这个顺序绝不能颠倒。如果颠倒,表面上看是走捷径,其实是走不通的。日本就是按照福泽谕吉这个顺序走的,而清朝则反着走。结果一个成功了,一个失败了。

问:当时清朝有句口号叫“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刘亚洲:中国古代文明太灿烂了,反而成了我们的包袱。日本从来不是领导世界历史文明潮流的强国,这反而使它在全面西化时能够轻装上阵。况且日本是个爱学习的民族,谁强跟谁学,而且学得有模有样。二战结束后,东京的废墟瓦砾还没清除干净,裕仁天皇就签发了向美国派出留学生的诏令。所以,明治维新短短30多年时间,便把日本变成了一个现代国家。日本与清朝的对决,是一个现代国家与前现代国家的对决。清朝怎么能赢?

问:您说当时日本已成为一个现代国家,有什么标志?

刘亚洲:最主要的标志是人的觉醒。日本秉承中国文化上千年,其国家形态与它的母国是一样的,人民只有宗族意识,没有国家意识。那时候西方传教士到中国和日本来,都一致承认中日两国人民的忍耐与坚忍无与伦比,但另一个印象就是麻木不仁,对压迫逆来顺受,毫无主动性和创造性。但西风东渐之际,日本人断然斩断了上千年的文化脐带,脱亚效欧,加入了西方的发展行列。人民变成了国民。

百姓是不是国民,有两条重要标准,一是有没有权利,二是有没有财富。大久保利通说:“国家强大源于民众的富足。”日本走了和清朝洋务运动相反的路,鼓励民间资本。有了国民,就有了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很多日本学者在总结甲午战争经验时都认为,国民意识是战争胜利的最大法宝。国民国家是近代日本的基本国家模式。反观大清帝国,当日本在不顾一切地调动和激发全民族的创造力的时候,清朝则不顾一切地将民间思想火花扑灭于萌芽之中。

问:一切事情,核心因素是人。

刘亚洲:梁启超说:“今日世界之竞争,不在国家而在国民。”日本自然资源实在匮乏,所以就最大限度开发人的资源。明治维新时是这样,今天也是这样。它首先抓的是对人的教育。这里说的教育指的是“欧化”后的新式教育,它完全不同于日本“唐化”后的旧式教育。甲午战争10年后,日本又打赢了日俄战争。日本天皇说,赢了这场战争,他最应当感谢的是日本的小学教师,因为日本士兵绝大多数都受过小学教育,而沙俄士兵则大多数是文盲。教育的革命带来了思想的革命。军队是更需要思想的。对一支军队而言,思想才是真正的杀手锏。红军就是一支有思想的军队,所以它战无不胜。

二、战略

刘亚洲:甲午战争其实也是中日两国发展战略的对撞。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入侵东方,亚洲各国相继沉沦,只有中日两国奋起自强。中国发起洋务运动,日本搞起了明治维新。问题是,东亚狭窄,容不下两个国家同时崛起,尤其容不下中国这样的大块头崛起,这就决定了中日间必有一战。日本对此认识得非常清楚,而清朝则懵懵懂懂。中日双方都在西方船坚炮利的逼迫下进行战略转移。日本实现了由传统战略向现代国家战略上的彻底变革。相反,清朝在确立具有现代特征的国家战略上始终裹足不前。直到国家覆亡,都没有制定出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战略。

问:这告诉我们,任何时候,最重要的是要有清晰的战略。

刘亚洲:第一位的是要有战略意志。这一点,我们要向日本学习。日本是个岛国,它始终认为自己的出路在大陆。为了踏上列岛西边这片大陆,它已经准备了上千年。历史上的日本有两个特点:一、一旦权力集中,就要征韩;二、每一次自然灾难之后,就会出现要求对外动武的声音。而大陆情结贯穿了日本历史的始终。

中国历史上不乏大思想家、大战略家,但是难以有跨越数代人的长久性大战略和实行这种战略的意志。日本发动甲午战争时,叫嚣的是“国运相赌”。甲午战争之后,日本是想永久占领中国的,所以它学习的是满清灭亡明朝的经验,以摧毁中国人的心理和意志为主。这就是为什么日军在战争中对中国人那么凶残和几次大屠杀的原因。南京大屠杀就是“扬州十日”的翻版。南京是首都,屠城的震撼力远大于扬州。这是日本的既定战略。

其次是战略眼光。要看得深、看得远。甲午战争既是中日双边冲突,又是大国博弈的产物,对国际格局的影响至今未消。1853年,英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战胜俄国,堵住了俄国南下的道路。不久后,左宗棠收复新疆,也让俄国在中亚方向无所作为,所以它掉头东进。甲午战争后,日俄冲突成为必然。10年后,双方爆发了日俄战争,这场新列强战胜老列强的战争,催生了日后的俄国“十月革命”,对世界大格局产生了更为深远的影响。

问:请您谈谈清朝的军事战略。

刘亚洲:军事战略是国家战略的一部分。军事战略应当服从国家战略。但是如果军事战略出了问题,仗打败了,这个国家的国家战略也就完了。退一万步说,即使国家战略出现失误,如果军事战略恰当,还能为国家战略重构创造机会。否则,即使国家战略正确,如果没有正确的军事战略配合,国家战略照样无法实现。清朝经过30年洋务运动,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期,将强未强。清朝的首要目标是确保战略机遇期不失去。日本则强调“强兵为富国之本,而不是富国为强兵之本”,8次扩充军备,准备“举国发动,国运相搏”。谁的国家战略目标正确,一目了然。但战争结果是,正确者失败,错误者胜利。差距就在军事战略上。

清朝经过了30年的军事变革,建立了一支表面上脱胎换骨的新式海军和陆军,但它的军事变革是失败的,主要是观念落后。胜利的军队用未来的观念打今天的战争;失败的军队用昨天的观念打今天的战争。清朝的军事改革从根子上没有能够摆脱农耕文明的桎梏。农耕生产方式要解决的问题首先是天下太平,有饭吃就满足。农耕文化的眼睛是向内而不是向外看的。北洋水师虽然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铁甲舰,奉行的却是长期防御性战略。这是一支农民的海军,因此是一支守土的海军,而不是一支经略大洋的海军。

问:清朝军事变革还有什么问题?

刘亚洲:还有两点,第一是没有现代军事思想家。没有军事思想家就无法进行战争的顶层设计。而顶层设计的失败是最大的失败。中国自古很少有军事理论家受到如此重视,与之相反,日本对华侵略的思想、政策的设计者,基本都不是政府官员,而是普通的学者和知识分子。

第二是难以冲破利益的藩篱。清朝的新军本来就是在湘军、淮军基础上组建的,门户对立,内斗激烈。朝廷上有维新派与顽固派的斗争,朝廷外有革命党与保守党的斗争。黄遵宪在甲午战争中悲愤地说:“噫吁哉!海陆军!人力合,我力分。如蠖屈,不得申;如斗鸡,不能群。”军事工业分属不同洋务集团,已然成了官员私产。

三、信仰

刘亚洲:甲午之败还是文化之败。了解一个民族首先要了解其文化。文化的核心是精神。精神的核心是信仰。这是一个民族的基因。基因决定了一个民族的特征、发展和变异。要知道一个国家未来向哪里去,可以先通过基因分析看看它从哪里来。甲午战争前,日本向中国派出了大批间谍,有一个间谍来到南方一处游冶场所,倾听缓慢、悠长、哀伤的二胡演奏,良久,他说:“完了,这个大国完了。”他从音乐声中看到了晚清中国人的精神状态。

问:评价甲午战争,都觉得中日两军精神状态差距太大。

刘亚洲:日本《日清战争实记》写道:“支那大将身形高大,力气超群,貌似可指挥三军,然一旦开战就变成弱虫一条,尚未听到枪声就逃之夭夭,甚至披上妇女衣装,企图蒙混过关。”以至于战后在日本儿童游戏时,辱骂失败者是“支那”。两国老百姓的精神状态对比也非常强烈。中国老百姓送亲人上前线,哭哭啼啼。日本人出征的情形,梁启超写过了:“亲友宗族把送迎兵卒出入营房当作莫大光荣。那光荣的程度,中国人中举人进士不过如此。”他还说,日本人欢送亲朋子弟入伍都以“祈战死”三字相赠。就连在日本社会地位最卑微的妓女,也捐钱捐物资助国家战争。

旅顺大屠杀时,中国百姓几乎未有任何抵抗,绝大多数神情麻木,如待宰羔羊。在中国,一共发生过两次刺杀日本高官的事件,一次是安重根击毙伊藤博文,一次是尹奉吉炸死陆军大将白川义则。两个义士都是朝鲜流亡者。朝鲜人在中国土地上有此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让日本人胆寒。我常常想,如果他们是中国人该多好。如果一条鱼病了,是鱼的问题;如果一条河的鱼全病了,那就是水的问题。

问:这个“水”指的是中国文化吗?

刘亚洲:是的。中国的国民性在古代是非常辉煌的。春秋时期,中国人性格阳刚勇武,思想灿烂绚丽,极富进取心、创造力,那时的中国人是有信仰的。他们信仰的是中国传统中最健康的东西,如信、义、仁等等。秦始皇之后,专制皇权大行其道,对人民一代一代进行奴化教育。被统治阶级阉割后的儒学道统使得中国只知道有家,不知道有国。孝子太多,忠臣太少。政治权力不允许民众树立信仰与道德,因此成了一盘散沙。200多年前,一个叫马戛尔尼的英国人到中国走了一趟,回去后,一针见血地说了一句话:“中国人没有宗教,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做官。”日本间谍宗方小太郎研究中国后得出一个结论:“人心腐败已达极点。”他提出,国家是人民的集合体,人民是国家组织的一“分子”,“分子”一旦腐败,国家岂能独强?“分子”腐败,国家的元气就丧失消亡,这比政策失误还要可怕。

问:日本似乎也没有宗教。

刘亚洲:对,日本对外出口一切,但独不输出或输不出宗教。然而,日本人有信仰。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最初来源于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豪侠人格。石原莞尔认为,中国原先也是有“武士”的,但这种“武士”在宋朝以后永远消失了。中国的“武士”在日本得到了发扬光大。日本神道最强调“忠”。“忠”在日本才是一种宗教,并成为超越其他一切宗教的思想。武士道精神加上对天皇的忠诚,使日本出现了一种畸形的信仰,将死亡视为解脱,认为死者可以免于受到谴责。武士只要做了对不起领主的事,唯有切腹自杀以谢罪。所以日本文化把认罪看得很重,正因为如此才不会轻易认罪。切腹自杀是最痛苦的一种自杀方式,却最受日本推崇。这种信仰调教出来的人,在侵略战争和屠杀中是不会有任何道义和怜悯的。我看甲午战争时期中日两军的照片,总有一个强烈的感觉:清军士兵无论拿什么武器,看上去都像一个厚道的农民;而日本农民不管拿什么武器,看上去都像一个武士。

问:听上去像今天恐怖主义分子的调门。

刘亚洲:日本军国主义者就是恐怖分子。日本侵略中国,从来就是以屠杀为手段。日军攻击旅顺,远没有像10年后日俄战争时那么吃力,但它还要在旅顺进行大屠杀,杀得旅顺只剩下36人。面对这样凶残的敌人,你想当时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下的中国人能够抵挡吗?

问:难以想象。

刘亚洲:可是,一个奇怪的情景发生了。就在甲午战争发生40年后,有一批中国人做出了这个民族近千年来不曾有过的壮举—红军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国工农红军一扫甲午年间中国人的那种懦弱、麻木、贪生怕死,展现出来的是一种全新的精神面貌。长征,被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比作犹太人出埃及、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和美国人征服西部,他认为:“本世纪中没有什么比长征更令人神往和更为深远影响世界前途的事件了。”这支衣衫褴褛、面带饥色的军队从南中国出发时有8.6万人,到陕北时只剩下不到6000人,可正是这支军队,后来建立了一个强大的新生政权。仅仅40年,他们应该还算是甲午同代人。他们怎么会这样?是什么使他们改变得如此面目全非?

四、国运

刘亚洲:甲午一役,是民族之哀,民族之痛,但我认为,它同时还是民族之幸。因为在这场战争之后,一个奇妙的瞬间诞生了。在这个瞬间里,历史向古老的中国打开了另外一扇门。

甲午战争的失败导致了中国人群体意识的觉醒。从准确意义讲,不是鸦片战争,而是甲午大败才是中国人真正睁开眼睛看世界的开始。

毛泽东出生在甲午战争前一年。邓小平出生在甲午战争10年后也就是日俄战争的当年。他们的青年时代,正是甲午风云掀起的巨涛对中国近代史冲击最猛烈的时代。启蒙、自强与救亡,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他们的思想上一定有深深的甲午烙印。上世纪60年代,毛泽东在谈到中印领土争端时说过“不能做李鸿章”的话。1982年,面对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不愿把香港归还中国,邓小平说:“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

从另一个意义上讲,我们还应当感谢日本。毛泽东就讲过类似的话。1956年,毛泽东在与访华的日本前陆军中将远藤三郎谈话时说:“你们也是我们的先生。正是你们打了这一仗,教育了中国人民,把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打得团结起来了。所以,我们应该感谢你们。”日本是一个有特点、有优点的对手。中国是日本最早的老师,日本是中国最新的老师。没有甲午一役,中国还不知道要再沉睡多少年。

马基雅维利有句名言:“造就最强大国家的首要条件不在于造枪炮,而在于能够造就其国民的坚定信仰。”中国共产党在当代最伟大的历史成就之一,就是再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也正是这群有信仰的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走出了甲午战争失败的阴影。抗日战争中,他们不仅彻底战胜了日本侵略者,还在第二个甲午年到来之际,打胜了一场抗美援朝战争。这似乎是一个宿命。甲午战争以来,日本人真正开始正视中国并试探与中国建立邦交,自朝鲜战争始。

问:请再谈谈日本甲午一役后的结局。

刘亚洲:日本的结局与中国正好相反。甲午战争中国败了,却是凤凰涅槃,一步步走向辉煌;日本胜了,却在胜利中一步步走向死亡。甲午战争不仅使日本淘到现代化的第一桶金,还尝到了“国运相赌”,“以小博大”的甜头,在军国主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后,日本军国主义者已狂妄得没有边际了,竟然叫嚣要“将旭日旗插上喜马拉雅山山顶”。美国学者研究认为,日本患上了一种“胜利病”,什么仗都敢打,什么国家都敢侵略。看看日本人甲午战争后的旅程,我认为就是一场奔丧的过程。直到牺牲了上千万军民,挨了两颗原子弹,输得一干二净:交出了朝鲜,交出了满蒙,交出了台湾,除了一个冲绳之外,其他吃进去的东西都被迫吐了出来。种未灭,国已亡,至今还是个非正常国家。这一切,不能不说都与甲午战争有关。韩国学者李御宁指出:“袭击珍珠港的念头,来自刹那间一击取胜的剑道和相扑,但那场地太大了。每当把盆景树木要移植到广阔的平原时,日本总是犯大错误。”

③ 甲午战争清军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南方各省拥兵自重吗

主要是满清政府是异族统治也同时太腐败了,慈禧还说“ 宁与友邦,不与家奴”,“保大清,不报中国”,很明显没把自己当中国人,只把自己满人当成中国人的主子,把汉人当成奴役民族,,象这样主体民族被压迫在最底层, 能赢就怪了。。。如果换个主体民族汉族的政权估计也不会出现鸦片战争这样的耻辱了,中国历史估计改写了,所以只有主体民族统治下的国家才会强大,因为代表的是多数人民的利益,不会出现民族压迫。。不会奴化民族思想

④ 关于甲午战争的问题

甲午战争新浪上曾经有过相当好的纪念专版,如果有兴趣的话自己可以网络。我简单说一下甲午有些比较令人在意的事情。首先,北洋海军最后败在敌人舰队火力和炮台火力的联合打击之下,而炮台是日本陆军打败清朝驻守部队之后得到的,据说大清陆军一溃千里。之后,北洋海军确实英勇战斗,但是懒散惯了战备松弛,开炮基本打不到人,英国顾问一心帮助中国海军强大却被排挤走,官僚享乐之风盛行,很少有人认真操练。之后,李鸿章不是大汗奸,甚至不是满清忠臣,而是个为国家做事实的人。李鸿章推动工业化的事迹和推动清朝灭亡的事情不说,只说甲午战争之后李鸿章谈判时候东京遇刺,缠着绷带与日本人周旋。最后,甲午战争满清只能求和,因为满清军队腐败战斗力低下在战争中淋漓尽致,如果继续打下去国内一旦反旗四起,威信扫地的满清就要完蛋。对于日本,也没有吞并中国的实力,留着满清可以打秋风,谈判捞好处是最好选择

⑤ 甲午战争清朝只是海战输了为什么还赔款割地

甲午战争因为其不仅是自铁甲舰出现以来的首次大规模交锋也是中国近代唯一一支海军的落幕之战所以海战备受瞩目反而陆战上面被关注的不多,实际上当时北洋舰队的沉没对于甲午战争的胜负来说并不存在有决定性的影响,当时北洋舰队沉没之后中国只是失去了制海权无法遏制日本源源不断的向陆上增兵并不代表一定就输了战争,而陆上的战败才是甲午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当时的陆上战场上日军相继攻克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其20万大军一度近逼北京,在朝鲜半岛战场日军也基本占领了半岛全境大有进攻东北腹地的意思,单靠李鸿章的淮军根本无法阻挡日本的进攻,在再一次面临首都失陷的窘境的情况下清政府当时只能是被迫求和。所以甲午战争输掉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备受瞩目的海战而是因为被人在一定程度上忽视的陆战。

⑥ 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为何清朝如此惨败

缺乏预见
日本战时大本营在挑起这场战争之前,制定了海陆军统筹兼顾的“作战大方针”。其战略目标是在中国直隶平原与清军进行主力决战,打败清军,压迫清朝屈服。认为能否达此目标,关键在于海军作战之胜负。为此,提出了两期作战计划:首先派陆军一部进入朝鲜,以牵制清军;海军则寻机与中国海军主力决战,迅速夺取黄海制海权。尔后作战则视海军胜败情况而定:如海军取胜,掌握了黄海制海权,陆军便由渤海湾登陆,实施直隶平原决战;如海上决战胜负未分,则以舰队控制朝鲜海峡,协助陆军主力占领整个朝鲜;如舰队决战失败,制海权归于中国,则以陆军主力实行本土防御,海军守卫本土沿海。并以争取实现第一案为基本战略方针。
反观中国方面,战前没有明确的战略方针和作战计划。由于统治集团主战、主和意见分歧,相互掣肘,事先既未组成专门的作战指挥机构,更无统筹全局的战略指导。始寄希望于俄、英等国的“调停”,继则在海陆战端已启的情况下仓促宣战,并命令北洋大臣李鸿章“严饬派出各军,迅速进剿”,沿江、沿海“遇有倭人轮船驶入各口,即行迎头痛击,悉数歼除”。[11] 实际上是实行海守陆攻的作战方针。从战略规划方面,日本就已经拔了头筹。
从海战方面来讲,在近代战争中,掌握制海权非常重要。所谓制海权,简单地说就是能使自己一方在一定的海域自由航行而使敌方不能自由航行。能否掌握制海权取决于海军的实力和正确的战略。甲午战争的制海权主要指黄海海域。黄海关系到三个半岛,即朝鲜半岛、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的海上交通,所以黄海的制海权至关重要。
甲午战争的主战场在朝鲜、中国一侧,日军属于跨海作战,补给线很长,必须从海上运输。中国虽是内线作战,但扰乱和切断敌军的海上交通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措施。因此,集中海军主力,寻找有利时机主动出击,必要时进行决战,对敌方海军形成遏制,不但是必要的,当时也有这个力量和可能。如果战略正确,指挥得当,应该能够取得一定的胜利,收到很大的效果。
装备劣势
在双方争取制海权的黄海海战中,清军以劣势兵力(清军3000吨以上军舰两艘,3000吨以下军舰10艘,日军3000吨以上军舰8艘,3000吨以下军舰4艘)迎击日军。而且受限于军舰制造时的技术条件,北洋军舰有效射击距离不超过3000米,而装备了新式测距仪的日本军舰吉野,有效射程可以达到5000米。日军还装备了新式的速射炮。
北洋各舰设计时,由于火炮威力不足,所以还强调舰首对敌,依靠撞角撞击敌舰,火炮布局也以发挥正面对敌火力为主。但是舰首对敌的横阵不利于机动。加之北洋水师各舰舰龄较长,配备的蒸汽发动机马力不足,养护情况又不佳,故舰队平均航速仅仅只有10.2节,而日本舰队主力舰较为新式,采用方便机动的纵队更适合发挥火力,速度也较快,所以实战中日本舰队机动能力也强于北洋水师。北洋水师陷入打打不过,走走不掉的困境。在实战中被各个击破。海战中,北洋水师沉没的致远、经远、超勇、扬威4舰几乎都是被由吉野、浪速、秋津洲等4艘高射速、高航速的新式快舰组成的日方第一游击队击沉或重创沉没的。

⑦ 甲午战争前的清朝,为什么会被欧美各国视为列强之一

晚清时期,清廷虽然腐朽没落,但却被西方视为当时的强国之一,在甲午战争前地位不仅远远高于日本,而且高于任何其他非西方国家。

那么为何西方会把清朝当做一个强国看待呢?

第一,历史因素。

两千多年来,中国就是东亚的天然霸主,不仅本土庞大,还拥有几十个藩属国。

1685?1688年,清朝曾与沙俄在雅克萨进行两次战争,当时的清朝皇帝是康熙,俄国沙皇是彼得大帝。结果清朝完胜。

在看中战绩的西方人眼中,彼得大帝是很牛的,清朝竟然能击败彼得大帝,它们自然高看清朝一眼。

第二,家底厚。

1840年清朝有1300万多平方公里,四亿多人口,拥有几十个藩属国。经济总量世界第一。

这份家底,只有巅峰时期的英国可以相提并论,沙俄虽然领土比清朝更为庞大,但大多是无人区。

第三,西方能打败清朝,却无法打倒中国。

拿破仑曾说,中国是一只睡狮,一旦被惊醒,全世界将为之震动。

1840年以来虽然清朝在两次鸦片战争中失败,太平天国运动也搞得清朝焦头烂额,但中国的人口和国土实在太庞大了,以及中国的高度统一,任何列强都不可能吞并大清。

一句话,列强可以看不起满清统治者,但不能看不起中国这个国家。

第四,洋务运动。

清朝遭到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后,马上搞了三十年的洋务运动,军事工业已经有了巨大进步,国力有了大幅度增长。

第五,清朝还是有一定的实力的。

清朝虽然多次被英法打败,但是英法是当时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列强,清朝败给他们也算是正常发挥。

但是,清朝左宗棠在1871?1877年击败阿古柏,1881年从沙俄手中收复伊犁。此战打出了中国的国威,让列强不敢小看清朝。

如果不是清廷低估了日本,能够避免和日本开战,再发展几十年,或者备战充分一点,击败日本,那清末的中国绝不会面临列强瓜分的问题。

⑧ 甲午战争,日本人打败的是满清还是中国

那个时候甲午战争叫日清战争,并非我们所知道的中日战争(民族大团结,故以清为中国)

⑨ 甲午战争中,中国仍有一战之力,清朝为何不战而降

甲午中日和平中,黄海一战,北洋水师惨败,旗开得胜,清代元气大伤。朝内以翁同??等为首的主战派纷繁摇身一变成为主和派,因而清代差遣李鸿章前去日本,签下了丧权辱国的《马关公约》,今后开启了列强朋分中国的序章。

有人剖析说,甲午和平清代失利的缘由是两边水师配备差异过大。那末我们不由要问,假如说北洋水师是新军,配备跟不上日本戎行,那陆军岂非差异也过大吗?实在事先黄海战争已耗费了日本方面少量武备,以日本的财力,是打不起耗费战的,假如清代能将其拖入陆上和平,很快日本当局就会由于卑劣的财政危机和经济危机而上台,终极输赢犹未可知。那为何海战刚输,清代就快快当当签署赔款割地公约,没想过在陆上打持久战呢?

这就得说回清代的发财史了。在入关从前,女真族只是位于东北的一个少数民族,机遇偶合之下夺了大明山河。攫取政权后,清代不断不寒而栗维护本人发财的处所,想到万一有朝一日被汉人驱赶,还有个安居乐业的处所。而黄海战争失利后,日本攫取了黄海的制海权,下一步就间接将目的指向了辽东,清代由于惧怕战火烧向其发迹的“龙兴之地”,以为一旦和平中“龙脉”被掘断,大清的命数就会走向止境。

站在全中国苍生的角度来讲,黄海海战失利以后中国仍有一战之力,无论如何仍应一战究竟。但是,清代当局置国度利益于掉臂,只顾着看好自家后院,以所谓“龙脉”的科学之说早早投诚,觉得可以延伸清代气数,没想到反而激起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犯,减速了清代的败亡。

看累了吧,发个笑话,让你开心放松一下

大哥,好像是你老婆找你??

大半夜睡得正香呐,突然一个电话打过来把我吵醒了,我迷迷糊糊地接了电话,就听电话那头说:“老公,我车路上抛锚了,周围又没人,你快开车来接我??”?我听这话当时就无语了:“你谁啊,老娘是女的,不是你老公,你打错了吧!”然后我就挂了电话准备接着睡,正在这时我猛然醒悟过来,推醒身旁熟睡的客人:“大哥,好像是你老婆找你??”

⑩ 中国在甲午战争时清朝海军还是世界最强的吗

1891年编制的《海军年鉴》对当时各国海军力量的排名是:英、法、俄、德、意、奥、回西、荷、美、日、中答。中国海军排名世界第十一位。
参考这一时期的《德意志海军年鉴》,记录比较详细,这一时期,1887年,中国海军总吨位6.9843万吨,居世界第10,但超过日本海军总吨位。

据《德意志海军年鉴》1891年统计,1887年日本海军拥有战斗舰艇27艘,共3.9682万吨。但此后7年,到1894年中日海军开战前夕,日本海军总吨位已经达到6.1373万吨。而北洋水师则在4年中没有添置一艘新型军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海军此时第一线主力舰为13艘,总吨位3.72万吨。这些舰艇在航速、火炮数量、火炮口径、射击速度和弹药威力上几乎全面超越了北洋水师过去引以为骄傲的舰艇。

阅读全文

与甲午战争满清不是中国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