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问题 > 中考历史哪里是重点

中考历史哪里是重点

发布时间:2021-02-27 13:41:55

㈠ 初中中考历史哪本书是重点(请专业人士前来作答我想要准确答案)

用课改的地来区(就是历史、自地理和社会混在一起教的地区,如深圳)重点在九全和八年级的(世界和中国)近代史,七年级的“大众传媒”和地理部分也要考,但分值不高。
其中九年级的“PRED”是重点之中的重点,其次是新中国的成长。
复习的时候,只要是前后有联系的,如七年级中国地理和九全的资源调配中的“南水北调”之类的,是出题人最爱的,一般是出现在材料题。意思就是把知识点串起来。
另外,今年是奥运年,只要是和奥运有关的都是考点(出现在七上,九全也有一点)。所以奥运的也要看。

我是在深圳外国语的,也是今年中考,一起加油啊

㈡ 中考历史主要考哪些内容

分三个方面
一.从内抄容上看:分世界史和袭中国史。考察历史事件对其历史的影响,这是宏观的考察。世界史和中国史所占的的分值不同,大多数地区中考侧重于中国史。
二.从微观上看:一个事件要分几部分来考察,也就是大题中的1234小问。主要分为:事件的原因、过程(其中的人、地、时间、结果)、影响(作用)、启示(开放性为主)。所有时间都可以这样考。
三.总想考察历史事件间的联系。这是比较难的的一部分,多通过材料大题让找联系、启示。要求考生要自己的准确认识、理性的去分析。
其实历史不难,认真复习,把历史当做一串串有趣的故事自然会学好。

㈢ 中考中的历史重点有哪些

从近几年的中考历史试题来看,基础题所占比例较大,突出考查学科的基础知识,而大部分基础知识来源于课本。
一、以课本为主,打牢基础,决不能舍本
1、熟悉课本,善于读书。
读书也要讲究技巧,而不是走马观花似的瞧。具体方法是先读目录,分清教材有哪几个单元,每个单元的中心内容是什么,每个单元有哪几篇课文,这些课文之间有什么联系?其次要注意课文中有哪些历史图片、地图和文字资料,这些图片和资料中包含了哪些信息,课后的思考题应如何回答?做到知道哪些问题在第几册、第几章、第几节。例如:中国历史第三册第十二课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共包括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三个子目录,这三个子目录概括了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掌握了这三个子目录,这一课的内容就大体掌握了,考查到相关的知识点时,就会迅速快捷地定位于此。
2、.重视课堂45分钟。做到认真听课,关注老师多次强调的内容,因为这些内容往往是被反复考查的重点,有些内容是老师根据教学大纲和考试纲要精心揣摩出来的,决不能放过。此外,同学们应抽时间理解记忆基本知识点,这样可以减少翻书的时间,提高答题速度。
二、构建知识体系
开卷考试更加注重对能力的考查。2007年中考历史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共占了25分(满分40分),如果心中的知识是一盘散沙,想在中考中具有应变能力,那是天方夜谭。因此,为了把知识学活,用活,第二步的任务主要是结合课本,比较对照,重新组合教材,“纵横”串联地归类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一)理清线索。如:世界近代史中重要的资产阶级革命可归类:1640-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775-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1789-1794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1861-1865年美国内战;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这就是“横”的联系。再如:中国近代史中,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华民族的抗争就可以“纵”向串联历史知识,如下:
1.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1)鸦片战争《南京条约》;(2)第二次鸦片战争;(3)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
2.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1)太平天国运动;(2)义和团运动;(3)戊戌变法;(4)辛亥革命。
(二)善于比较。如:比较19世纪60年代俄国、日本的改革;将19世纪末出现的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的戊戌变法进行联系,从改革的背景、性质、内容、作用、局限性等方面比较,明白为什么一个成功、一个失败。
此外,还有以时间为基点的知识串联,如:《辛丑条约》、辛亥革命、共产党的成立、“九一八”事变的年代分别是:1901年、1911年、1921年、1931年。总之,历史事件之间是互相联系和前后相承的,纵横串联十分重要,既可以巩固基础知识,又可以加深对知识实质的理解。
三、解题训练
近年的教育改革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历史教材和中考试题都十分注重对学生研究能力的考核,从这几年的试题内容看,已从单纯的记忆型向研究型、开放型转变。在2007年的中考历史评卷中发现,有些同学不会阅读,不会审题,不会识图,语言表达能力差,失分较多。因此,必须进行针对性的强化训练。要做典型试题,如近年的中考题,熟悉一下题型。解题时,必须要读懂题意,抓住“题干”和题中的关键字,理清题目考查的是哪一阶段的知识点。如选择题可运用直选法、排除法、分析法进行选择极为有效。问答题是一种多功能的题型,中考历史问答题在朝开放性方向发展,难度略有偏高。解题时,要仔细审题,理清考查的知识点,审出“题眼”,即原因、标志及意义之类的关键词语;答题要紧扣题目,简明扼要,避免重复啰唆。只有掌握了方法,才能在解题时多角度地理解题意,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才能在考试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㈣ 中考历史什么是重点

周年事件解读
1、逢“10”周年
()鸦片战争爆发170周年(1840—2010年)
(2)英法联军攻占北京150周年(1860—2010年)
(3)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110周年(1900—2010年)
考点链接
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各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备考角度
角度一:把列强的侵华战争及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综合来考查,认识侵华战争对中国产生的重大影响。
角度二:中外历史结合的角度考查如工业革命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关系。
角度三:把《南京条约》、《马关条约》与《辛丑条约》对比分析,认识这些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不同影响。
(4)发动百团大战70周年(1940—2010年)
考点链接
讲述中国军队血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等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命题角度
百团大战与抗日战争或第二次世界大战其他国家的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战役结合考查。
(5)朝鲜战争爆发60周年(1950—2010年)
考点链接
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事迹,体会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个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命题角度
角度一:以此为切入点考查抗美援朝的相关知识点,特别是抗美援朝时期出现的民族英雄及其事迹及抗美援朝战争审理的历史意义
角度二:与中国历史上其他战争相联系考查。
角度三:与美国二战后推行的冷战政策相结合,考查中美关系等相关知识。
(6)《土地改革法》颁布60周年(1950—2010年)
考点链接
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命题角度
角度一:以三农问题或民生问题等热点与政治学科综合考查。
角度二:与中国历史其他几次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综合考查,如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运动、改革开放后执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角度三:与世界历史知识结合,如明治维新、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等。
(7)建立经济特区30周年(1980—2010年)
考点链接
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基本史实,加深理解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改革开放仍然是今年备考的重点。
命题角度
角度一:考查改革开放30年来在政治、经济、文化、国防、科技教育方面取得重大成就。
角度二:改革开放取得成就的原因。
角度三:对外开放带来的巨大影响及启示。
角度四:与世界历史上其他国家的改革结合比较考查,如改革的共同原因是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共同目的是维护统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过程是曲折性艰难性等。
角度五:与世界历史上如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美国的罗斯福新政结合考查。
角度六:与政治结合,考查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联系。备考中不要紧局限于“开放沿海城市”这一点,要结合政治课内容重点关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各个领域取得重大成就,感受身边的变化,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行改革开放给国家、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知道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并能谈就取得成就的原因。
(8)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370周年(1640—2010年 )
考点链接
简述《权利法案》的基本内容,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影响。
备考角度
角度一:作为资本主义兴起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重大。结合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横向复习,全面掌握异同点。
角度二:《权利法案》颁布320周年》这一周年问题与民主法制进程密切相关,《权利法案》是人类社会由人治到法治的开端,可纵向联系世界历史上其他国家颁布的法律文献,如《权利法案》、《独立宣言》、《人权宣言》、《1787年宪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等,了解世界历史民主法制的进程;同时要注意与中国历史的横向联系,探讨中国近现代史上民主法制的轨迹。与政治相结合,关注依法治国等知识点的综合考查。
角度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在英国历史上影响深远,颁布《权利法案》也是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项举措,可结合英国发展史的其他重大事件,纵向考查英国发展的历史。这一角度在2008年河北中考的32题已经出现过。
(9)纳米比亚独立20周年(1990—2010)
考点链接
战后非洲独立运动和拉丁美洲各国为捍卫国家主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进行的斗争。
备考角度
作为民族解放运动中的一个点,综合考查民族解放运动的相关内容。
2、逢“5”周年
(1)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1945—2010年)
图片解读

2009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中国人民同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民一起,隆重纪念这个日子,记住我们65年前取得的伟大胜利。这是近代100多年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取得的第一次全面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
65年前的9月2日,美国“密苏里”号战列舰上礼炮鸣响,彩旗纷飞,中国代表身着礼服,庄重地在日本投降书上签字,享受着胜利的喜悦。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在打败日本军国主义的抗日战争中,是当之无愧的胜利者。
考点链接
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相关史实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相关知识点。
2.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爱国主义历来是激励我们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备考角度
角度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原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意义。这段历史留下的教训,这场战争留给我们的启示。
角度二:正确认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作用,以此引出国共两党关系及国共合作相关知识。正确理解国民政府正面战场与共产党敌后战场的主要区别和相互关系。
角度三: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世界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非凡气魄。
角度四: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战并走向胜利的历史事实,并谈说明的问题。抗战中几次著名的战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几次著名战役及其意义。
角度五:结合中国近代史上的外国列强的侵略,比较近代两次中日战争不同结局的原因。
角度六: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系的考查。
角度七:以时政材料引入考查中日关系、中美关系、日美关系、德日的发展等内容。
(2)国共两党重庆谈判65周年(1945—2010年)
考点链接:
重庆谈判与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的努力和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本质。
命题角度
角度一:重庆谈判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时与国民党的谈判联系在一起综合考查,注意分析理解两个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对中国革命形势产生的影响。
角度二:结合抗战胜利后的形势,把“重庆谈判”作为一个点,分析在当时艰难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的努力,与国民党独裁内战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广大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
角度三:2010年是国共两党重庆谈判65周年,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其基本的知识点如原因、中共代表人物、重要成果、最终落实情况等。
角度四:以当今海峡两岸形势发展的大好局面为切入点,回顾历史上国共两党关系,认识“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角度五:通过蒋介石邀请毛泽东谈判的真实目的和谈判过程中国民党始终不承认解放区民主政权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等内容认识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本质。
(3)周恩来率团出席万隆会议55周年(1955——2010年)
考点链接: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我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美建交等新中国在外交领域取得的成就。
考点概述:
1955年4月,亚非拉国家首脑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讨论了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这是第一次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出席万隆会议,这对会议中出现的尖锐分歧,周恩来提出 “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命题角度
角度一:万隆会议是我国建国后外交领域取得的重要成就之一,要结合基本知识点注意选择题的的考查。
角度二:把我国外交成就分成三个时段来综合考查。① 建国后至20世纪50年代② 20世纪70年代 ③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角度三:万隆会议也成亚非会议,注意与世界历史相联系,亚非会召开的背景正因为二战后亚非许多国家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赢得了独立,他们迫切要求发展本国经济,保持一个和平稳定的国家环境。

㈤ 中考历史6本书,哪一本是重点

中考历史重点 - 晓峰编著 一、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1840—1953) 一、列强侵略中专国的史实 (一)军事侵略—属—发动侵华战争和制造军事事变 1、发动战争 (1)鸦片战...
wenku..com/view/f75f780f7cd184254b35 ... 2010-12-19 - 网络快照

自己去看看吧

㈥ 中考历史的重点是什么

从近几年的中考历史试题来看,基础题所占比例较大,突出考查学科的基础知识,而大部分基础知识来源于课本。因此,复习的第一步要以课本为主,打牢基础,决不能舍本求末。那么,在复习中怎样掌握基础知识呢?

1.熟悉课本,善于读书。读书也要讲究技巧,而不是走马观花似的瞧。具体方法是先读目录,分清教材有哪几个单元,每个单元的中心内容是什么,每个单元有哪几篇课文,这些课文之间有什么联系?其次要注意课文中有哪些历史图片、地图和文字资料,这些图片和资料中包含了哪些信息,课后的思考题应如何回答?做到知道哪些问题在第几册、第几章、第几节。例如:中国历史第三册第十二课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共包括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三个子目录,这三个子目录概括了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掌握了这三个子目录,这一课的内容就大体掌握了,考查到相关的知识点时,就会迅速快捷地定位于此。

2.重视课堂45分钟。做到认真听课,关注老师多次强调的内容,因为这些内容往往是被反复考查的重点,有些内容是老师根据教学大纲和考试纲要精心揣摩出来的,决不能放过。此外,同学们应抽时间理解记忆基本知识点,这样可以减少翻书的时间,提高答题速度。

构建知识体系

开卷考试更加注重对能力的考查。2007年中考历史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共占了25分(满分40分),如果心中的知识是一盘散沙,想在中考中具有应变能力,那是天方夜谭。因此,为了把知识学活,用活,第二步的任务主要是结合课本,比较对照,重新组合教材,“纵横”串联地归类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一)理清线索。如:世界近代史中重要的资产阶级革命可归类:1640-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775-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1789-1794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1861-1865年美国内战;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这就是“横”的联系。再如:中国近代史中,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华民族的抗争就可以“纵”向串联历史知识,如下:

1.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1)鸦片战争《南京条约》;(2)第二次鸦片战争;(3)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

2.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1)太平天国运动;(2)义和团运动;(3)戊戌变法;(4)辛亥革命。

(二)善于比较。如:比较19世纪60年代俄国、日本的改革;将19世纪末出现的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的戊戌变法进行联系,从改革的背景、性质、内容、作用、局限性等方面比较,明白为什么一个成功、一个失败。

此外,还有以时间为基点的知识串联,如:《辛丑条约》、辛亥革命、共产党的成立、“九一八”事变的年代分别是:1901年、1911年、1921年、1931年。总之,历史事件之间是互相联系和前后相承的,纵横串联十分重要,既可以巩固基础知识,又可以加深对知识实质的理解。

解题训练

近年的教育改革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历史教材和中考试题都十分注重对学生研究能力的考核,从这几年的试题内容看,已从单纯的记忆型向研究型、开放型转变。在2007年的中考历史评卷中发现,有些同学不会阅读,不会审题,不会识图,语言表达能力差,失分较多。因此,必须进行针对性的强化训练。要做典型试题,如近年的中考题,熟悉一下题型。解题时,必须要读懂题意,抓住“题干”和题中的关键字,理清题目考查的是哪一阶段的知识点。如选择题可运用直选法、排除法、分析法进行选择极为有效。问答题是一种多功能的题型,中考历史问答题在朝开放性方向发展,难度略有偏高。解题时,要仔细审题,理清考查的知识点,审出“题眼”,即原因、标志及意义之类的关键词语;答题要紧扣题目,简明扼要,避免重复啰唆。只有掌握了方法,才能在解题时多角度地理解题意,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才能在考试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㈦ 中考历史一般考什么 中考历史必考的重点知识点有哪些

书本上的内容,一九年级为重点。还有最近发生的时事相关,例如11年的中考就考了建党90年来的相关历史,还有就是要注意老师给的提纲和资料了

㈧ 中考历史重点

初三复习时应以历史主题为主,中考的重点是初三的历史课本。
专题一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含义:
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中央集权指全国各种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
2.发展历程:
秦朝正式建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正式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地方实行郡县制。
西汉巩固:汉武帝解决了王国问题,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隋唐完善:创立科举制,有利于选拔人才,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北宋加强:北宋初年,“杯酒释兵权”解决兵权的问题;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和军权收归中央。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
元朝新发展: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这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
明清达到顶峰(衰落):明朝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清朝沿用明制,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
顶峰。
3. 评价:
(一)双重作用。积极作用:①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③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又利于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消极作用:①专制容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②思想上表现钳制了思想,束缚了文化。③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
(二)不同阶段作用不同:在封建社会前期,主要起积极作用;封建社会后期,主要是消极作用。
二、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1、科举制的创立:隋朝
(1)背景: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不利于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为改变此弊端,隋朝创立了一种新的选官制度。
(2)创立: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2、科举制的完善:唐朝
完善措施:唐太宗时,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时,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
3、科举制度的演变: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4、科举制度的废除:清朝末年,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
评价:
积极影响:改善了用人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是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消极影响: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人们思想,阻碍了科技和社会进步。
三、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经验教训
经验:汉、唐统治者都注意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都继承了前代的制度,并加以发展、完善。
教训:秦、隋统治者都实行暴政,激化阶级矛盾,发生大规模农民起义,最终被推翻。
四、封建治世、盛世局面
文景之治 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
专题二 我国古代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关系
一、总体概述:
1. 秦朝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2.中国历史上结束分裂、实现统一的四个朝代:秦、西晋、隋、元。
秦汉、隋唐、元明清是中国三大主要统一局面。
3.国家的三个分裂时期:春秋战国、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辽宋夏金。
4.民族融合的高潮有三个时期:春秋战国、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
二、古代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关系
1.发展过程
(1)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秦的统一
北方: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并修筑了万里长城。
南方:兴修灵渠,连结 长江 水系与 珠江 水系,是沟通南北水路的重要通道。
(2)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发展: 西汉 时期
西域:a. 张骞 两次出使西域(分别在 前138 年和 前119年),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b.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 西域都护 ,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
C.陆上丝绸之路开通。
路线:从 长安 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直到 欧洲 。
作用:“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3)多民族的大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北魏 孝文帝 改革:迁都 洛阳 ,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 北方民族大融合 。
(4)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大发展:唐朝时期
a.在唐朝开明政策的感召下,西北各部首领纷纷来长安朝见皇帝,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b.吐蕃是今天藏族的祖先。
松赞干布是吐蕃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在他做赞普期间,汉藏两族之间的交往
有很大的发展。他十分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者去唐朝求婚, 唐太宗 答应把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藏,密切了唐与吐蕃的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5)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宋元时期
a.和北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是: 辽 、 西夏 、 金 ;
和南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是: 金 、 西夏 、 蒙古 。
b.金灭 辽 和 北宋 ;蒙古政权灭 西夏 和 金 ;元政权灭 南宋 。
C.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权(铁木真 成吉思汗)
1271年, 忽必烈 (元世祖)改国号为元,建立元朝;1276年,元灭
南宋;1279年,元统一全国。形成新的民族 回族 。
结果:在元朝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盛况。
(6)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 明清 时期
A、乾隆帝时,平定了新疆大、小和卓发动叛乱,设置伊犁将军。
b.清朝建立了对达赖和班禅册封制度。顺治皇帝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的封号; 康熙皇帝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1727年,清朝设立 驻藏大臣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2.历代中央政府加强对边疆的联系和管辖
台湾:
三国——孙权派卫温率万人船队到夷州,加强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元朝——设澎湖巡检司,加强对琉球的管辖。
清初—— 郑成功 从 荷兰 殖民者(占领38年)手中收复台湾。
清朝——清前期(1684年),设置 台湾府 ,隶属 福建省 。
新中国成立前——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从 日本 (占领 50 年)手中收回台湾。
西藏:
唐朝—— 文成公主 与松赞干布成亲。
元朝——设立宣政院,管理藏族地区事务,西藏正式成为我国的行政区。
清朝——清前期确立对达赖、班禅的册封制度。
1727年设置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1 年和平解放,祖国大陆完全统一。成立西藏自治区。
新疆:
西汉——公元前 60 年设置西域都护,新疆正式隶属中央管辖。
清朝——清乾隆皇帝时,设伊犁将军。
左宗棠收复新疆,1884年清政府设 新疆省 。
三、认识:
1.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和必然结果,分裂是短暂的。
2.国家统一的影响:
①保持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发展。
②加强了民族融合,促进了各地区间经济文化交流。

专题三中国古代经济
一 农业问题
1、历代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发展
(1)春秋:春秋末年开始使用牛耕;开始出现铁农具。
(2)战国:在春秋开始使用铁器的基础上,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更为普遍,;牛耕得到推广;各国兴修水利,最著名的是秦国的都江堰。
(3)西汉:张骞通西域后,西域各族得到了铁器,还学会内地铸造铁器的技术;西汉西域传人的作物品种有葡萄、苜蓿、核桃、胡罗卜等。
(4)三国:大批北方农民为避战乱迁居江南,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
(5)南北朝:贾思勰总结北方人民长期生产经验,写出《齐民要术》这部我国历史上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6)隋唐:为加强南北经济交流,隋朝开凿大运河;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造了曲辕犁;创制了新型灌溉工具——筒车。
(7)北宋: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在福建普遍种植。
(8)元朝:棉花种植区域进一步推广到全国。
(9)明朝:政府推广植棉,棉布成为人民的主要衣料;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烟草等作物传入我国。
2、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1)影响因素:①南方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
②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生产工具。
③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④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
(2)过程:①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逐渐开发,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②隋唐时期:唐朝中后期,我国经济重心开始 南移,江南地区农业发展逐渐超过北方。
③南宋时:南移完成。标志:“苏湖熟,天下足”,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3、古代农业发展的共同原因: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统治阶级注意调整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
▲重视水利的兴修,改革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如唐代制成曲辕犁、筒车等。
▲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二 商业
1 商业和城市
(1) 隋唐: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也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2) 宋元: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北宋都城东京、南宋都城临安是闻名世界的大城市;宋代海外贸易发达,泉州、广州、明州是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
元朝大都是闻名世界的商业都市。
(3)明清: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2 资本主义的萌芽
(1)原因(条件):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2)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出现。
(3)实质:“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机户就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就是早期的雇佣工人,他们之间是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
(4)缓慢发展:清朝,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部门增多了,规模也进一步扩大。
专题四 中外交往与冲突
一、中国古代对外政策
●概况:自汉朝至明朝,我国一直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到了明末清初我国统治阶级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我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发展趋势是由开放到闭关。
●具体史实
1、开放:
⑴秦汉:张骞通西域之后,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相继开通。东汉时,班超经营西域曾派部下甘英出使大秦。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访问洛阳,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的首次直接交往。
⑵隋唐:对外交往活跃。日本13次派“遣唐使”来华学习唐朝文化,唐朝鉴真东渡传播文化;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唐朝时中国同天竺交往频繁,贞观初年,玄奘西游天竺,著成《大唐西域记》
(3)宋朝:重视海外贸易,设置市舶司专门管理;泉州、广州、明州是主要的对外港口;引进外国优良作物品种占城稻。
(4) 元朝:元朝时大都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意大利人马可波罗,著有《马可波罗游记》。
(5)明朝:郑和下西洋与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直接贸易,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地区。
(6)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
●分述
1、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开始的主要目的
宣扬中国声威,扩大在海外的影响,加强友好往来,树立大国形象
2、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发展的条件
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经济发达,对外交通畅通,政府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等。
3、不同时期对外商路的特点
先陆路贸易为主,逐渐发展为陆路、海路并重,后以海路贸易为主。
4、古代促进中外友好交往的代表人物
⑴张骞:通西域后开通丝绸之路
⑵甘英:97年受班超之派出使大秦未成功。
⑶安敦:166年派使臣从海道来中国。这是中欧友好往来的最早记录。
⑷鉴真:唐朝高僧,六次东渡日本最终成功,在日本传播唐文化。
⑸玄奘:唐朝高僧,唐太宗时期到天竺研究佛经,促进中印文化交流。
⑹马可波罗:意大利人,元世祖时来华居住,著有《马可波罗游记》。
⑺郑和:1405—1433年七下西洋,促进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交往。
5、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给我们的启示
⑴开放国兴,闭关国衰。
⑵加强联系,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
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条件。
⑷和平友好交往是我国人民同外国交往的主流。
二 反对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
明朝后期至清朝前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殖民者的入侵,对外关系由友好交往转变为冲突和战争,这种变化非常直观地反映了当时处于封建社会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落伍了。面对侵略与骚扰,中国政府与人民进行了一系列反对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 明朝中期,戚继光抗倭。
2、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澳门的居住权。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台湾省。
3、 17世纪中期沙俄侵略东北,康熙帝两次组织雅克萨之战大败沙俄军队;1689年,中俄双方签署了平等的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专题五:中外重大改革
一、 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1、 管仲改革 国家:齐国
2、 商鞅变法:国家:秦国
3、 北魏孝文帝改革
4、 洋务运动: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清朝地主统治阶级为挽救封建统治而进行的一次改革,是地主阶级开展的自救运动。
(1)背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双重打击下,清政府面临内外交困的危局。(2)根本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3)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
(4)内容:前期、后期。
(5)评价:
5、戊戌变法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1)、背景国内:①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②19世纪末中国面临被瓜分危机。国际背景:①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②启蒙运动的影响。
(2)、目的:在保护清政府的前提下,使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摆脱民族危机。
(3)、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4)、内容:①政治;②经济;③军事;④文化教育。
(5)、影响:戊戌变法迈出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第一步,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6)、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后,中国改革进入一个新时期。改革重点是经济体制的改革。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进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然后扩展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影响:经济取得巨大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际地位日益上升,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俄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1、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
(1)时间:1861年;
(2)人物:亚历山大二世;
(3)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4)内容:①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②地主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③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得到一块份地,但须出钱赎买。
(5)目的:摆脱农奴制危机,巩固贵族地主的统治;
(6)评价:是沙皇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最积极意义是使上千万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从而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局限性:一是政治上沙皇专制统治没有改变,保留大量封建残余;二是使农民背上沉重的经济包袱,但必竟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2、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1、苏俄新经济政策(1921年)
(1)背景:三年内战时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能适应和平建设时期发展。“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的不满,破坏了生产力发展,造成生产下降,社会不稳。
(2)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农民向国家交了粮食税后,余粮归自己支配;大型企业由国家管理,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一些中小型企业;废除生活必需品的配给制,恢复自由贸易)
(3)“新”的表现: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4)提高了人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苏联六七十年代的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未能根本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2)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发展重工业,军事力量大为增长
(3)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以“经济改革”为重点,没有取得成果;后以“政治改革”为重点,失败。最后导致苏联解体。
(4)苏联解体说明的道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遭遇挫折,但这只是苏联这种模式的失败,我们要吸取苏联的经验教训,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和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5)、列举世界历史上俄国国名的演变:
沙皇俄国(1917年3月以前)、苏维埃俄国(1917年11月-1922年)、苏联(1922年底-1991年底)、俄罗斯(1991年底至今)
三、日本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1、大化改新:学习隋唐先进制度
2、日本明治维新
(1)时间:1868年;
(2)人物:明治天皇


(3)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4)学习对象:西方欧美列强;
(5)内容:①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②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体现改革性质); ③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后世影响深远)。
(6)影响:它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②保留封建残余,日本强大以后,很快走上对外扩张的军国主义道理。
(7)对中国的影响:一方面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大大加深,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另一方面,日本的崛起也刺激了中国,中国的维新变法正是学习日本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走资本主义道路的。
四、美国历史上的改革
罗斯福新政
(1)时间:1933年;
(2)目的: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和指导,消除经济危机
(3)“新”的表现(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和指导
(4)中心措施:对“工业”的调整——根据《国家工业复兴法》,
(5)影响:①新政取得显著成效。美国经济缓慢恢复,人民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②新政开创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先河,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五、欧洲其他各国的改革
1、奴隶主民主政治改革
伯里克里改革:使雅典的奴隶主民主政治达到古代世界的高峰
2、封建主的改革
查理.马特改革
3、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东欧各国的改革
代表:匈牙利改革。
结果:东欧改革未收到预期效果,反而引起国内经济形势恶化,进而带来政治危机,最终导致东欧剧变。
历史上的改革给我们的启示:
(1)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能起一定推动作用;
(2)改革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我们要坚持改革,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现代化建设;
(3)要扩大对外开放,善于学习别人长处。
(4)改革要符合国情,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阅读全文

与中考历史哪里是重点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