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问题 > 如何历史生地评价刘坤一

如何历史生地评价刘坤一

发布时间:2021-02-27 13:08:35

⑴ 张之洞在历史上怎么评价他的

张之洞的评价
张之洞,人称张香帅,自号抱冰老人,南皮人,南京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的创始人,中国高等师范学堂之鼻祖,中国幼儿园创始人(第一所幼稚园,选聘了3名日本保姆)。中国重工业奠基人。张之洞13岁中秀才,16岁中顺天乡试第一名(解元),26岁中会试第三名(探花)。
张之洞先为清流以敢谏闻名,号称“牛角”,其战斗力非常生猛。后任山西巡抚和各地学官,后来长期任总督,1907年后任大学士,军机大臣,1909年死,谥号“文襄”。
张之洞一生主要做了三件事:一办新式教育,二办实业三练新军。
张之洞的实业主要两件,一件是督办芦汉铁路(卢沟桥——武汉,大名鼎鼎的京汉铁路,曾记否,北伐时京汉铁路大罢工),另外一件是把内陆武汉打造为当时中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以芦汉铁路的修筑为契机,张之洞为了“图自强,御外侮;挽利权,存中学”,在他主政的18年间,兴实业、办教育、练新军、应商战、劝农桑、新城市、大力推行“湖北新政”。
以武汉为中心,他先后创办了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大冶铁矿、汉阳铁厂机器厂、钢轨厂、湖北织布局、缫丝局、纺纱局、制麻局、制革厂等一批近代工业化企业,居全国之冠,资本总额约1130万两白银。汉阳钢铁厂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并形成了以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为龙头的湖北工业内部结构,武汉也一跃而成为全国的重工业基地。一些国内有影响的民营企业相继产生。湖北的近代工业体系已初步奠定。湖北经济亦由此跨入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汉口由商业重镇一跃而为国内屈指可数的国际贸易商埠。
1889年调任湖广总督后,便主持兴建湖北汉阳铁厂和大冶铁矿等重型企业。汉阳铁厂于1894年建成投产,开炉炼钢。炼铁厂共有铸铁厂、打铁厂、机器厂、造钢轨厂和炼熟铁厂等6个大厂,4个小厂,两座钢炉,工人3千人,外国技师40人,这是我国第一个近代大型钢铁工厂。炼铁需要铁砂和煤等原料和燃料,于是张之洞又派德国技师在大冶附近勘察,发现此处铁矿蕴藏丰富,从而又兴建了中国第一个用近代技术开采露天铁矿——大冶铁矿。张之洞先后下令开发大冶三石煤矿、道士茯洑煤矿、江夏马鞍山煤矿和江西萍乡煤矿(安源煤矿,太祖发迹的圣地)。这样,就以炼铁厂为中心,兼采铁、和采煤和炼钢为一体,创建了我国近代第一个、也是远东第一座的钢铁联合企业。它的建成,标志着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兴起,为我国重工业开了先河。除此之外,张之洞还创建了我国首家系统完备的军工厂——汉阳兵工厂,“汉阳造”从此闻名天下(曾记否,汉阳步枪在八年抗日战争都在用),在中国近代军事建设以及国防中起到重要作用。
芦汉铁路建成之日,也是张之洞督办粤汉、川汉铁路之始。
在其督鄂期间,湖北武汉在商业、工业、教育、金融、交通等方面确实取得了长足发展,成为武汉城市早期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界标。另外,“湖北新政”之所以成功,制度创新是关键。据统计,张之洞督鄂期间,设置各类新机构36个,其中25%是按清廷的指示而设,75%是按张之洞设。明确标示出张之洞的自主性和创新性。新机构的设置,既是张之洞锐意创新的标志,也是张之洞推行“新政”的重要手段。
因“湖北新政”所孵化的社会生产力、民族资产阶级、新式知识分子、倾向革命的士兵,最终成了封建王朝的掘墓人。
办新军办新式学堂,大力引进人才,特别是留学生,对于留学生,张之洞一直优礼有加。张之洞热心向日本学习,经他派往日本留学的学生达数百人。当时风气虽开,而出洋仍遭到很大阻力。张之洞极力倡导,将自己的数位子孙都送往日本留学。学生出洋,之洞必送行,回国必设宴接风。总督衙门有一挑水人听人说今天总督接风的是留学生某某,挑水人说:“这学生就是我的儿子啊!”
张之洞对学生宠爱异常,凡是学生与官吏发生争执或纠纷,张之洞往往偏袒学生一方。注意,那时候的留学生可不是1/4回国,3/4滞留。可以想象武汉当时的风气!对了张之洞还是六君子之一——杨锐的老师。
张之洞创办新军(曾记否,双十节,武昌起义!楚望台!)回任湖广前夕,曾奏准将已经练成的江南自强军护军前营五百人调往湖北,“教习洋操,以开风气”。

⑵ 如何评价历史上最后一位太监李莲英

总体评价

作为历史上最后一位太监,李莲英的一生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一辈子勤勤恳恳,谨小慎微,无大功也无大过。不过他的一生却留下了太多话题。

出生

李莲英生于道光二十八年十月十七日,也就是公元1848年11月12日,在家中四个兄弟姊妹中排行老二,李莲英又名李进喜 。由于出生贫寒,在清朝社会中,穷苦人家的孩子想要糊口甚至过得好一点,要么通过科考走上仕途。能通过科考走上仕途的人,毕竟是少数,这种人天资出众而且有一定的机遇。对于大多数穷人家的孩子而言,要么只有继续忍受这种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穷苦日子,要么就是送去给大户人家当当佣人。这虽然也不是什么体面的工作,但至少有吃有喝还有少许收入,相比之下还是可以接受的。要是能有机会进宫当差,那当然就更好了。那个时候要是家里能有一个人在宫里当差,无论在宫里做的什么职务,在邻居眼里都是很了不起的。可能这就是那个时候很多穷苦人家的男孩子自宫也要进宫做太监的原因。

李莲英也和大多数穷苦人家的孩子一样,因为生活所迫,走上了进宫当太监的路。公元1855年,8岁的李莲英净身做了太监,公元1856年,年仅9岁的李莲英进宫做了太监,从此,小小年纪的李莲英开始他长达51年的太监生涯。

⑶ 刘坤一是如何评价张之洞的,他的评价究竟准不准确

曾、左、李、张被誉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前三位都是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发家致富”的,唯有张之洞靠的是慈禧对他的宠信,以清流领袖外放督抚。张之洞之所以成名,其主要贡献还是在洋务运动方面。

从立储一事上可以看出,张之洞其人的确懂得官场之道,但他和李鸿章相比却不在一个层次上。李鸿章重做事,轻名声,所以他的争议就多;张之洞一生首先将自己的名声放在第一位,其次才是做事。这么一对比就知道作为国之重臣,张之洞和曾、左、李的实际差距了,换句话说,将张之洞列居四大名臣似乎有点勉强。

⑷ 如何评价清朝

现分三篇将台湾著名史学家对清朝历史的评价做一简明辑录,也算给自己的观点找一点对照。这些学者的论点和论据并不完全一样,但他们的基本观点却是一致的。本篇为辑录的首篇,介绍他们对整个清朝历史的综合评价:

张其昀,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堂。1949年以后,任台湾国民党总裁办公室秘书长,1950年改任国民党宣传部长,1952年当选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并兼任秘书长,1954年任教育部长,1958年任国防研究院主任、院长,中华学术院院长,中华文化学院董事长。50年代末,主持编修清史,任台湾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他在台湾《清史》编纂后记中说:

“明清递嬗之际,我国士大夫基于民族大义,崇尚气节,表现忠勇,单求恢复明室,而光大汉家天者,前仆后继。虽至事无可为,犹能秉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之故训。笃行实践。此种伟大精神,实天地间浩然正义之所寄,用能深入人心。终清之世,其间以民族大义相号召而反抗异族者,史不绝书,卒召致辛亥革命之成功。是则明代忠臣义士之肝脑涂地,其所得代价,乃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之异彩。”

萧一山,19岁时,由山西中学考入北京大学。21岁,所撰《清代通史》上卷完成,梁启超赠序刊行,随后推荐萧一山往清华大学任教。英国剑桥大学访问研究。历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及中央大学教授,北平文史政治学院院长,河南大学、东北大学、西北大学文学院院长,部聘教授及国民参政员。抗战胜利后,任蒋介石北平行辕秘书长。1948年,当选为“监察院”监察委员。1960年,任台湾清史编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他在清史研究方面有两个重要观点:一、他认为清史就是中国近代史;二、他认为清史就是民族革命史,并自诩为民族革命史观的创始人。他在台湾《清史》绪言中说:

“清朝建国近300年,自入关迄逊位,亦268年,凡13朝(太宗天聪崇德两朝)12君,颇多英明之主:太祖太宗,创业开国,勇武睿智,自不必说。世祖年幼,赖多尔衮以为治,驾驭贰巨,混一天下,痛董妃之逝而思逃掸,其聪慧也有过人处。圣祖六十一年,是清朝培植根基的时候,文治武功,都很可观,因为他有好学不俗的精神,宽大爱民的治术,虽末叶稍流纵弛之弊,但休养生息,乃是守成必不可少的阶段。世宗刚毅明察,完全是政治家的作风,任法治,尚廉洁,吏道澄清,海宇又安。倘使厥年克永,可为吾国政治变换一种积极的性质,扫除几百年颟顸无为的消极思想,社会出不至于停滞腐化而不进了。无奈宵旰不遑,求治太切,颇不易得人民的谅解,遂致有暴崩之传说。高宗席累朝之积德,作太平之粉饰,好大富功,稽古右文,虽有全盛的规模,却种衰弱的肇因。乾嘉以后,武力不竞,纪纲败坏,教徒纷起,民不聊少,但仁宗之醇厚,宣宗之节俭,皆有可称。只以19世纪为世界剧烈变动的时代,西力压迫,门户洞开,多少年民族革命的酝酿造成了太平天国的大乱,书生倔起,政权逐渐转移于汉人手中。文宗穆宗,撰懦童矣,曷能当此大局?然而他们也没有显著的失德。同治以后,完全是慈禧太后的天下了。她的才能敏捷,意态坚强,信用曾胡左李诸人,遂有中兴之盛业,惟好逸乐,贪财货,阉寺弄柄,吏治日偷,揽权竞势,顽固骄虚,内阻自强之机,外召联军之祸,卒为清室灭亡的最大原因。德宗毫无秦始皇的才干,偏有宋神宗的理想,以一个懦夫如何敌得过三次专政的宫廷老妇呢?结果变法无成,身被囚死,可怜亦复可哀!溥仪乳臭小儿,生父是亲贵的班首,嫡母乏西后的才略,大厦将倾,赖人支持,又不度德,不量力,自加斤伐,就不免土崩瓦解了。”

“我们综论关内10帝,性格和成就都不相同,但是和明朝的君主比较,尚觉高明倍蓗;明朝除开国之君外,率多昏庸逸惰,不理朝政,一任权臣宦官胡闹;清朝只咸丰帝沉溺酒色,同治帝好作微行,可是也汉有像明武宗那样荒淫!慈禧隆裕宠用李莲英小德张,招权纳贿,也没有像明朝的“客魏之祸”。明君贤相,仁政惠绩,都比明朝来得多,权奸巨憝,苛政暴敛,也比明朝来得少。为什么我们的先民,还时时刻刻要打倒它呢?这显然是出于种族的关系。二百几十年的民族革命运动,完全为“蛮夷猾夏”的意识所驱使,何况“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又留下许多血痕呢?所以一部清史,实在可以说:就是一部民族革命史了。

吕士朋,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历史系,美国哈佛大学访问研究两年。历任台湾东海大学历史系讲师、副教授、教授。曾任该校历史研究所指导教授兼所长。多年致力于明清史及东南业史之研究。他在《清代的理藩院》中说: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传统王朝的殿后朝代,如果吾人把构成中华民族的各族摆在平等地位,而不以汉族本位主义观点来看中国历史的话,那么清代毫无疑问地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王朝。有清一代的最大贡献,厥为对边疆的经营,使得近代中国的广大版图得以真正巩固而确定。虽清季衰世,列强交侵,尤其是俄国在1850年至1881年间,对我东北、西北边疆鲸吞蚕食,但至民国元年(1912)二月清帝退位之日,其遗留给中华民国的领土,仍广达1120余万平方公里。此一对我民族的丰功伟业,即以汉唐盛世版图相况,亦不能与之比拟。”

张玉法,台湾师范大学毕业,政治大学研究所硕土,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文学硕士。任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台湾师范大学教授。他在《清季的革命团体》中说:

“清政府是一个不孚民望的政府,作为一个王朝,它在中期以后不能应付内忧外患;对臣民中绝大多数的汉人而言,它是异族统治者。中国古代以文化为本位,种族间的芥蒂不大,文王是西夷之人,舜是东夷之人,都可以成为中国的良君。宋代以前,夷狄之人或吸收中国文化而后入主中国,或入主中国后吸收中国文化,苟无种族歧视,都是被接受的。元朝不以平等待汉人,乃有朱元璋的民族其命。清代的情形,与元相似,自始即有种族之见所造成的冲突,及西方民族独立、民权革命等思潮输入,更增强了反满的情绪。

邓明炎,在《梁启超的生平及其政治思想》中说:

“大清帝国是一个多变的时代,经过康雍乾三朝的盛世,嘉庆时已是盛极而衰,白莲教之乱最先亮起了红灯。道光时鸦片战争的失败,不仅敲开了闭关自守的门户,也暴露了满清政府的腐败。接着是洪秀全举起了民族革命排满的旗帜,虽然最后为以维护“名教”为号召的湘军所败,却已启发了汉人的民族思想,也提高了汉人在满清王朝的政治地位。鸦片战争失败后,国人已感觉国势之危弱,失败之可耻。林则徐、魏源、梁廷楠等均深知有模仿西法之必要。魏源更根据林则徐所编之《四川志》,及中外书志所栽,撰成《海国图志》一书,其自叙是书“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而作”。于是掀起了满汉朝臣的自强运动。初期中枢有恭亲王奕欣,大学士桂良,文样等赞助,疆吏则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沈葆桢等,各于辖区内推行新政。后期中枢主持人为醇亲王奕譞,李鸿章仍居重要地位,外省督抚中张之洞、刘坤一等全力从事建设,声望日隆,各方面均在向现代化迈进,一时颇有中兴气象。惟各种建设仅以军事为出发点,后期虽亦发展轻工业,仍未能把握重点。殊不知近代化国防尚须配合近代化政治、经济、社会和教育。就军事言,当时的陆海军虽居东亚第一位,但甲午一战仍然败于日本,30年来所努力经营的自强运动的心血尽付流水。甲午战后,已证明在朝之救亡工作失败,亡国危机已迫在眉睫,遂激起在野的民间救亡运动。”

段昌国,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毕业,中兴大学历史系任教。他在《中国近代史》中说:

“就中国历史来说,清朝是相当修明的朝代。无论是开疆拓土、行政规画,都不让于汉、唐;若说到外威、宦官,这些中国历朝的通病,清朝几乎免疫,可说还超美于前代。它在近代史上不幸的遭遇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中国传统中的夷夏观念,使它一直免不掉在种族立场上被歧视的地位;一是工业革命后的世界大变局,使它一直承受着在民族立场上被侵略的地位。前者随时代的进步,其观念已湮没不彰,早被淘汰;后者却随时代的演变,愈演愈烈,回顾往事,仍然是更增愤慨。”

⑸ 高分!!!近现代历史人物论文,2000字。急用!

李鸿章历史定位
李鸿章及其生活的时代,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但他作为近代中国一位非常复杂的历史人物,在不同时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所言所行更是斑驳陆离,因而人们评价起来众说纷纭就没有什么可怪的了。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过渡时代的过渡性人物

李鸿章“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在晚清政坛上纵横驰骋半个多世纪。梁启超评价李鸿章“是为时势所造之英雄,非造时势之英雄”。李鸿章虽然难以承载“英雄”桂冠,但为“时势所造”和影响“时势”进程则是不争的事实。

李鸿章活跃于政治舞台之日,正值晚清社会从传统向近代、从独立国家向半殖民地演化的过渡时代。适逢其会的李鸿章也就成了“崛起于新旧两界线之中心的过渡时代”的过渡性人物。时代造就了李鸿章,而李鸿章也以自己的言行在绚丽多彩的时代画卷上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的印记。李鸿章人生旅途,跨越道、咸、同、光四朝,出将入相,“坐镇北洋,遥执朝政”,涉及晚清几乎所有重大历史事件。他身为清朝“柱石重臣”,植根于封建主义而又倾向资本主义,忠实于传统营垒而又颇具改革精神,所言所行,往往新旧纷呈,中西杂揉,内则“开拓”与“因循”毕具,外则抗争与妥协并存,因而有时是顺乎时代潮流,有时又是阻挡历史车轮。

用农民的鲜血染红自己的顶子

李鸿章以儒生起家军旅,凭借编练淮军镇压太平天国、“削平大难”而“早膺疆寄,晋赞纶扉”。太平天国运动是“四海变秋气”的封建衰世的农民群众企图用火和剑来变革现存的清朝统治秩序,把“通天下皆一式”的地上天国在现世、在中国建立起来。尽管他们所憧憬的“通天下皆一式”的地上天国实际上只能给自己套上一副带有光环的封建枷锁,但他们反对“鹰

⑹ 如何提升历史复习课效果.1

历史必修 如何复习更有效

高三的一轮复习,一般应该按照课本顺序全面但有重点地进行。复习的目标主要是全面准确地把握和理解基本知识(特别是历史概念),进一步培养思考和探究的习惯,提高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在一轮复习中,必须重视复习的效率,即每一节、每一课收获了什么。为了提高复习的效率,首先必须明确高考主要考什么,是知识还是能力?其次要讲究复习方法;第三,要扩大阅读面、加强对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训练。只有这样,复习才有针对性,才能体会到复习的收获和快乐,才能适应2012年的高考。

一、近两年高考考什么、高考怎样考

2010年高考文科综合新课标卷历史必修1命题考查情况简表


选择题
材料解析题


分数
考查知识点
考查角度
分数
考查知识点
考查角度

全国卷
24
分封制
深远影响


郡县制
对郡县制的理解


北美独立战争
美英关系的变化


甲午战争
爆发的史实


百团大战
对特点的理解


中苏关系
变化的原因


福建卷
20
十二铜表法
适用范围


三省六部制
评价


巴黎公社
背景、性质的理解


不结盟运动
影响


苏联改革
阶段特征


浙江卷
4
唐朝科举制
准确理解
19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三权分立的情况和评价

安徽卷
16
秦郡县制
历史作用
28
清前期、后期、新中国对外关系
态度、特点、影响、变化原因

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的背景

北伐战争
时代主题

上海合作组织
与欧盟的区别

山东卷
12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
理解措施
5
秦朝
在西南的统治措施及意义

太平天国运动
评价
6
抗日战争
修建公路的作用、体现出的民族精神

光荣革命
意义

天津卷
8
雅典民主政治
确立的背景
4
唐朝法律
内容、本质特征

8
明朝法律
内容、影响

抗日战争
民族、国家观念
6
拿破仑法典
原则、影响

6
近代英法美法律
作用

8
新中国法制
加强法制建设的背景、表现

2011年高考文科综合新课标卷历史必修1命题考查情况简表



选择题
材料解析题


分数
考查知识点
考查角度
分数
考查知识点
考查角度

全国卷
20
西周分封制
对秦汉的影响
15
秦至唐官员选拔
标准的变化

巴黎公社
对性质的理解
10
清末新政
对德、才的认识

太平天国运动
对儒学的态度


清末政局
中央集权制度变化


维新变法和五四运动
规模与影响不同的原因


福建卷
4
冷战
美国的主要措施
8
郡县制
古人的看法、作用

17
辛亥革命
背景、不足及原因

12
建国初外交方针
“一边倒”的表现、背景、意义

安徽卷
8
辛亥革命
评价
8
中国古代选官
变化及影响

抗日战争
入缅作战的作用
18
梭伦改革
内容、作用

与中国选官的不同及观念差异

山东卷
8
科举制
作用的理解


雅典民主制度
评价


天津卷
8
重庆谈判
成果
3
民主政治
雅典民主的实质

国际关系
重大事件的发生时间
6
英国选举权
变化及特点

6
新时期民主政治的发展
农村代表比例的变化及背景

4

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的社会条件

广东卷
24
科举制
产生的影响


北伐战争
对农村的影响

雅典民主
评价

近代西方代议制
英美法德法律内容

巴黎公社
历史地位


冷战
对美国措施的理解



从2010、2011年高考题来看,对必修1(政治文明史)的考查有以下特点:

第一,政治文明史是考查的重要部分。除2011年山东卷外,其它新课标卷无论全国卷还是地方卷,无不在20分以上,高的达到了40多分,如2010年安徽卷有44分、2011年的全国卷有45分。

第二,从题型来看,大多数试卷既有选择题又有材料解析题,只有少数的试卷只有选择题。

第三,主要依据材料命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理解材料观点、比较材料信息异同等多项能力。从材料来看,每套试卷均以文字材料为主,但又都有图片材料、表格材料。总体而言,材料的来源广泛、类型丰富、问题与材料的关系紧密。

第四,以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统领试题,以制度创新、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建设、中国与世界为主题。如2010年安徽卷考查上海合作组织与欧盟的区别,2011年安徽卷考查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影响体现了全球史观;2011年全国卷考查太平天国运动对儒学态度的变化原因,2011年天津卷以“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完善”为主题,考查古代雅典、近代英国、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则体现了文明史观。

第五,以课本知识为切入点,适度扩大考查的范围,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或已有能力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即从知识的角度来看,超过了课本,但从能力的角度来说,又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或已有能力能够解决的问题。如2010年全国卷的“北美独立战争”题,2010年天津卷考查唐朝法律、明朝法律、拿破仑法典,2011年全国卷考查对清末 “德”“才”的认识。

第六,突出对学科内综合能力的考查。既体现在选择题中,如题干或选项考查多项知识;材料解析题则全部具有学科内综合的特点,特别是2010年的天津卷,以“法制与社会”为主题,体现了跨时间、跨地域、跨模块的综合考查。

第七,贴近现实,具有时代和生活气息,但不追逐热点。如2010年天津卷考查的法制建设、2011年全国卷考查对人才选拔标准的认识、2011年天津卷考查农村全国人大代表的变化等贴近现实,具有时代和生活气息。2011年的两大热点即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并没有成为命题的热点。

二、怎样复习才高效

(一)端正心态。

1.一轮复习必须依据课本进行,依靠资料、搞“题海战术”并不是一轮复习的捷径。老老实地看课本、动脑思考问题、适量做题才是一轮复习的正确途径。

2.一轮复习并不等于背记知识,背、记只是复习的方式之一,而不是复习的唯一方式,听讲、思考、讨论、做题等也是一轮复习的重要方式。

3.一轮复习的目标并不是要把课本中所有的知识都记下来,应坚持全面但有重点地复习;需要记住的是哪些重要的时间、人物、制度、组织、文献、战役,更多地知识需要理解。课本除了给我们提供需要掌握的基础历史知识外,更主要的是给我们提供学会学习的材料、学会思考的材料、培养能力的材料。

(二)讲究方法。

1.抓住重点。以制度创新、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建设、中国与世界、两极格局为主题,对相关知识进行重点复习。与五大主题相关的知识主要是:宗法制和分封制、中央集权的加强、君主专制的演进、选官用官的变化;雅典民主政治、罗马法;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抗日战争;辛亥革命、新中国三大民主政治制度、建国至70年代的外交;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美国共和制的确立;两极格局的形成。所谓重点复习,一是在时间上倾斜保证,二是要全面理解掌握,三是通过有针对地做题扩大视野、加深理解、加强运用。

2.动脑思考。

思考和探究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学习品质。只有养成思考和探究的习惯,才能把课本读活、读厚。在依据课本进行复习时,可以从以下方向思考和探究:

(1)理解史实、概念、观点,力求全面、准确掌握。如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是基本史实,要从以下方面去理解:为什么颁布?其目的是什么?影响怎样?如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两个概念,要从含义、形成和实行的时代、相互关系方面去理解;如“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是课本观点,要从是否赞同、为什么赞同这个观点方面去理解。

(2)运用知识进行说明(观点、现象、趋势等)。如“汉元期间,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时隐时现”(现象),试用所学知识进行说明;如从汉至元,皇权不断加强(趋势),请用宰相职能变化的史实加以说明。

(3)分析原因、意义、影响、作用、特点、实质等。如“汉朝时,地方在很长一段时

间里往往还是郡县、封国并存。”分析一:出现郡县、封国并存局面的原因是什么?分析二:汉朝郡县、封国并存局面产生了什么影响?有的事件或现象,课本没有说明原因、介绍影响或作用,我们可以自己去分析;有的事件或现象,课本虽然说明了原因、介绍了影响或作用,但不完整,我们可以自己去分析进行补充,使之更加完整。如西周分封制的影响,课本中从有利于巩固周对全国的统治和埋下了春秋战国割据混战的种子两方面作了分析,是否还有第三方面影响?如果有这种思考和探究习惯的话,对2011年全国卷第24题就不会感到意外。

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

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此题实际上就是考查西周分封制的影响。

(4)概括史实、观点、现象。如概括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秦始皇、汉武帝、唐

太宗采取的措施。

(5)比较相似知识。如比较秦朝与唐朝的中央机构的不同,看其反映了什么。

(6)获取信息。如课本中有这样一段话:“汉朝时,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往往还是郡县、封国并存。”从中可以得出哪些信息?信息1:时间(汉朝;很长一段时间里;而不是西汉或两汉);信息2:对象(汉朝地方,而不是中央);信息3:地方制度(郡县与封国并存)。

(7)弄清知识间的关系。

因果关系:如汉前期封国并存与“王国问题”,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局面与中央集权严重削弱,两例的前后为因果关系。

并列关系:如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其军事、行政、财政措施之间就是并列关系;又如古代选官制度西汉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之间就是并列关系。

先后关系(时间):如汉前期平定“七国之乱”与颁布“推恩令”,都是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但平定“七国之乱”发生在前,颁布“推恩令”发生在后。

从属关系(总分关系;上下关系;整体与局部关系):如郡县制、行省制从属于中央集权制度。

交叉关系:如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具有交叉关系。

继承与发展(完善)关系:如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都是对隋朝的继承与完善。

(8)探究课本介绍不完整的知识。如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后世是否存在?或对后世有什么影响?如封建社会的中央集权制度,到了近代(尤其是清朝晚期)有什么变化?如果平时有过这样的思考和探究,那么下面的题(2011年全国卷第31题)选出正确答案就不难了。

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

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同保护,

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B)

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3.注意综合。

一是注意进行同类知识的归纳,如近代具有民主色彩的法律性文献:《英国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德意志帝国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同纲领》、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二是注意进行相似知识的比较,如明朝内阁和英国内阁、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与美国联邦政府的异同。

三是复习完一个单元后,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建立单元知识网络。如复习完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后,可建立如下知识网:


希腊文明形成条件

海洋、山岭、河流

工商业

城邦、公民

雅典民主政治确立

奠基:

梭仑改革

确立:

克里斯提尼改革

顶峰:

伯利克里改革

衰落:

马其顿征服

民主政治的影响和局限性

对希腊;对西方

民主范围;民主形式

罗马法

前6世纪罗马共和国

罗马帝国

6世纪东罗马帝国

习惯法

十二铜表法

公民法

万民法

民法大全

成文法


四是打破时间、空间、模块,进行知识的整合,如把古代政治与古代经济、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综合起来,建立如下的知识结构图: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古代中国的经济

(小农经济、土地制度、海禁政策)

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宗法制和分封制、中央集权、君主专制)

(百家争鸣、独尊儒术、理学、明清四大思想家)

4.适量做题。复习的效果如何,最终要通过高考做题的得分体现。因此,适量的做题是复习需要坚持的一个环节。关于做题,有三个问题要注意:做什么样的题?怎样做题?做题后怎么办?做题要精:一做近三年的高考文科综合历史题,二做各地名校的高考模拟题,三做课本中题。做题要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做完后再对答案或听老师讲解;无论是选择题还是材料解析题都要认真地做,在做题过程中培养和提高阅读能力、审题能力、分析和解答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做题或老师讲评后,对于错题要注明原因、分单元整理,过一段时间看一看。

此外,根据高考以材料型试题为主的特点,可以进行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专项训练。如

材料康熙六年(1667年),朝廷将原有的15个布政司,重新划定为18个行省,普遍设置督抚。总督、督抚之制肇始于明,取法于宋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朝廷委派官员,代表中央管理地方,本来督抚只是临时派遗的行官,后来成了地方行政长官。到了乾隆以后,各省的总督或巡抚又兼兵部尚书或侍郎,取得了辖区内过问兵权的权力,到了太平天国之乱,督抚所率之兵,变成了自募自练自养的勇营,开始了清末兵为将有的局面,中央兵权开始下移,地方权力压过了中央。

概括指出材料中的主要信息。

(三)扩大视野。

高考历史试题新材料、新问题的特点,启示我们历史复习不能局限于课本知识,应该想方设法扩大阅读面,多接触新知识、新观点。可以采取以下途径来扩大视野:

第一,对试题中的材料进行收集和分类,经常看一看,还可以自己尝试重新组合、设计问题。

第二,教师在上课时给学生提供新材料,或进行知识的拓展、或提供新的知识与观点、或推荐与课本不同的观点。如复习辛亥革命时,向学生提供如下材料:

辛亥革命爆发后不久,孙中山便在巴黎发表谈话:“中国于地理上分为二十二行省,加以三大属地即蒙古、西藏、新疆是也,其面积实较全欧为大。各省气候不同,故人民之习惯性质亦各随气候而为差异。似此隋势,于政治上万不宜于中央集权,倘用北美联邦制度,最为相宜。每省对于内政各有其完全自由,各负其统御整理之责;但于各省上建设一中央政府,专管军事、外交、财政,则气息自联贯矣。”

此段材料向我们提供了新的知识:孙中山一度认为中国应实行美国式的联邦制度。

材料林乐知在《中西关系略论》中明确表示对西方各国来说,新的问题“不是由于中国的强大,而是由于中国的衰弱”,因此“西人所望中国者,一曰非强不可,不强则生意阻滞不行,西人于此多不便也。二曰非富不可,不富则西国之物无能买也。”

此则材料提供了与课本不同的观点:部分西方人希望中国富强。

第三,教师向学生推荐阅读历史名著、名篇。如斯塔里夫阿诺斯的《全球通史》;英国汉学家理雅各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阐释、《现代英国政治制度》等。

第四,组织学生观看有关视频,如《大国崛起》、《复兴之路》、《伟大的历程》等。

总之,对于必修1的复习,既要依据课本又不能局限于课本、既要全面复习又要重点复习、既要有一定的记忆又不能只进行记忆、既要经常做题又不能陷入“题海战术”。对于必修1的复习,应该根据高考,抓住重点知识和能力考查两个重点,有思考地复习课本、有选择地做题、有意识地接触新知识和新观点,这样,势必事半而功倍,高考操胜券。

⑺ 洋务运动以后的历史事件的背景 时间 地点 人物 过程 结果 评价 列表

背景: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回裂称为「洋答务派」与「顽固派」,洋务派主张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的工商业的手段来维护清的封建统治。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洋务运动」。

时间: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

爆发该事件的目的:师夷长技以制夷

涉及的人物:恭亲王奕欣成为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势力。地方上则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对中国的影响: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是,它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

⑻ 历史对张之洞的评价

张之洞
维基网络,自由的网络全书

张之洞张之洞(1837年9月4日—1909年10月5日),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清道光十七年八月初三生于贵州。咸丰二年(1852年)顺天府解元,十八岁中举人,廿六岁中进士。同治二年(1863年)探花,庶吉士,历任翰林院编修、教习、侍读、侍讲学士及内阁学士等职,一度是清流派健将,后期转化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大力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张之洞的作息与常人不同,每天下午二时睡觉,晚上十时起床办公。大理寺卿徐致祥参劾张之洞辜恩负职,“兴居不节,号令无时”。后来粤督李瀚章奏称:“誉之则曰夙夜在公,勤劳罔懈。毁之者则曰兴居不节,号令无时。既未误事,此等小节无足深论”。

他注重教育和治安,对清末教育和社会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中国近代的警察制度也是由他开始主导。曾任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多次署理,从未实授)、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曾创办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等。八国联军时,大沽炮台失守,张之洞会同刘坤一与驻沪各领事议订“东南互保”,并镇压维新派的唐才常、林圭、秦力山等自立军起义,1908年11月,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次年病卒,諡文襄。有《广雅堂集》。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成为晚清「四大名臣」。文化大革命期间,其墓遭人恶意破坏,尸骨从此失踪直至近年寻回。

⑼ 求 对蒋介石的历史评价(尽量精练简短,100字左右)

蒋介石是一个战术家而不是一个战略家。他在内战中的全面失败埋葬了他的军事威版望。

尽管他统治了中国权人口的大多数,但他实际上不了解整个政权的社会基础。

他知道国际共运对他的威胁,但他却用使问题过于简单化和过分宣扬自己的办法毁了自己。

http://dlib.mfounder.com/Books/010/110/html/kkkkk1013343/mg0007.htm

⑽ 如何评价两江总督刘坤一呢

我觉来得应该要分几个部分自,毕竟评价一个人物的话,首先是要站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下,评价这个人不能够依照现在的一些价值观,毕竟那个人是处于那个时代,有那个时代的思想,另外的话评价这个人的话也要依据他的一些做的事情,或者说是对历史的发展有没有贡献之类的?

阅读全文

与如何历史生地评价刘坤一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