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简介 > 历史是怎么评价商鞅之死

历史是怎么评价商鞅之死

发布时间:2021-03-09 01:01:21

『壹』 你们怎么看商鞅之死

作者:沈雅涵
链接:http://www.hu.com/question/37481540/answer/81171627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个人认为,本文估计是历史上第一次真正声讨改革者的檄文,也是彻底否定改革者、扭转大家对改革者的悲惨遭遇给予同情的文章(强调一下,我否定的是改革的主导者,不是改革本身)

商鞅之死,其实很多人不明白,不是死于变法,而是因为商鞅的私心过重;

商鞅私心太重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证据:商鞅给秦孝公第一次讲帝道,秦孝公打盹儿;再次给秦孝公讲王道,秦孝公仍然打盹儿;并告之不用再来了;最后再请约见,讲了霸道;秦孝公这次来劲儿了。说明什么?

他在试探老板的口味,老板喜欢什么就用什么---风格180度大转弯,左右切换,翻云覆雨,连治国平天下的方略都可以成为手段,还有什么做不出来的?!

私心很重,玩弄权术,一切为了权力,没有自己的政治主张,一副投机分子的嘴脸,典型的政客形象(不是政治家所为);

商鞅真的是大公无私,两袖清风吗?

很多人对商鞅五马分尸的印象很深,但却很少人知道商鞅万贯家财并充公的事实,我没有研究过秦国官禄,但这个细节实在让我怀疑商鞅到底打着改革的旗号捞了多少不义之财?

把国家交给这样的人, 放心不?!
-------------------------------------------------------------------------------------------

当然,私心倒不是商鞅之死的直接原因,商鞅之死的直接原因是私心导致的恋权,商鞅的权力过大,直接威胁到王权

商鞅要推行改革,必然要集中权力----改革本身是肯定要得罪人的,没有实权,改革就推行不下去;而一旦改革成功,就意味着改革者大权在握,意味着对王权产生了威胁

当时就有个传言:秦孝公要传位于商鞅,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秦孝公在劝退商鞅,可惜的是,商鞅没有范蠡、 张良明智,利令智昏,恋权

我在《李斯为什么斗不过赵高? - 沈雅涵的回答》提到过,秦朝奉行的是法家思想,法家思想的核心有两个,其中之一就是强化君王的绝对权威,胡亥上台之后甚至处死了12个公子,10个公主,全都是亲兄弟姐妹;你一个外来人员手握大权,居然不隐退,不是找死吗?

监督、制衡太重要了,掌握了权力和资源的人如果没有监督、制衡,很快就会变得随心所欲、肆无忌惮、为所欲为,即使圣人也不例外,被杀时候的商鞅差不多无人能制衡了,否则,天下真的是商鞅的了
========================================================

这里就有个疑问:商鞅是个外人,改革明显是秦国的内政,秦孝公能做天下之主说明他不傻,改革这么大的事情,秦孝公为什么要假托一个外国人,说得通不?

光绪搞改革,学的还是西方的东西,就没有任何洋人直接指导光绪,更不用说担任宰相了;

近代中国,外国人在管理层的职位最多是顾问,蒋介石的五位德国军事顾问(鲍尔、克里拜尔、佛采尔、塞克特和法肯豪森)几乎没有实权。

共产党的德国顾问李德确实掌握了实权,结果呢,反第五次围剿失败;
咱们 慢慢细说

商鞅被杀后,秦国奉行的还是法家思想,这就说明:法家思想的改革对秦国很重要,但是有没有商鞅却不重要

商鞅所学不过管仲、李悝、吴起之法。管仲,李悝在当时什么影响不言而喻。所以,当时的法家是显学,秦孝公不可能不知道法家思想,也不可能找不到懂法家的人,这就如现在的三胖想搞改革,找个懂改革的中国人,不难
仅凭商鞅一番说辞就盲目相信,你相信不? 秦孝公作为一个英主,对治国方略不可能如此草率,这就如你跑朝鲜去劝说三胖改革,即使三胖心里认同,他敢用你不?他会认为你是个疯子,直接直接杀了你;
秦孝公最终使用商鞅只能说明一点,改革是秦孝公一直在考虑的问题,只是没找到执行人而已,秦孝公重用商鞅更多的是出于执行层面上的考虑;

从秦孝公本人来说,重用商鞅能提高效率,便于控制

第一 提高效率;如果秦孝公直接主导改革,改革者与被改革者盘根错节,下不了手(自家道士赶不了自家的鬼);所以,秦孝公需要一个帮他办事的人。而且这个人必须是心狠手辣的人;咱们看看商鞅的条件

司马迁评价商鞅: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秦孝公之所以重用商鞅,是因为商鞅与众不同的两个特质:外人身份与凶悍的性格(也是典型的穷鬼性格,秦始皇用李斯也是同样的原因)

商鞅是外人,外来和尚好念念经,外人没有感情,下手就不会客气;
商鞅非常清楚:不改革或者改革失败,秦孝公就会让自己走人;所以做事非常拼命;实际上,商鞅是秦孝公手中的一把快刀;问题在于,商鞅是外人,可能出现崽卖爷田不心疼的情况,怎么制约呢?这就说到第二个原因

第二,便于控制;

商鞅是客卿,在本土没有根基,商鞅这条强龙要压地头蛇,只能依靠本土神明秦孝公;而本土神明高于外来和尚,所以,改革的主动权始终牢牢地掌握在秦孝公手里

自家的孩子自己疼,如果商鞅借改革胡来,那么秦孝公必然会毫不手软地铲除他

如果商鞅威胁到王权,即便手握大权,但在秦国没有根基,可以随时铲除---秦惠文王一点不费力就消灭了他,本身就说明了问题(握重权的吕不韦轻易被杀,也是同样的原因)

改革一定有冲突,意味着把所有的矛盾集中到一个人身上;所以, 领导要改革,必然要找一个替罪羊(做好了是领导的功劳,做不好就是做事的过错),商鞅是外来人员,没有根基,是最好的替罪羊
因为主导了改革,所以商鞅青史留名;但是,不能因为主导了改革就认定秦孝公重用商鞅是因为商鞅的法家思想,(商鞅本人也认为秦孝公启用自己是因为自己懂得法家思想);事实上,秦孝公启用商鞅,与商鞅懂法家思想关系不是很大(这点与历史上的结论是反的);

前面说过,秦孝公重用商鞅目的是两个:杀人刀与替罪羊;刀子终究会被扔的,替罪羊终究要被杀的,遗憾的是,商鞅认识不清,以至于送掉了性命;

商鞅,如果低调做人,多做善事,资助落魄贵族,或许还能避开一劫,或许以后的秦王还要向他咨询律法的事情(做个中顾委也不错),如果再能活个差不多二十年,秦国宪法之父的名头还是足够德高望重的

======================================================

有朋友问,但这过程中,改革者要培养自己的势力,不然容易被卸磨杀驴;
答:培养了更容易被杀,商鞅就是势力过大威胁王权被杀的;商鞅势力过大,三家分晋殷鉴不远;所以,商鞅功成名就之时,即五马分尸之日。

问:改革者也有没被扔、反宾为主的吧

答:你说的是张居正吧,张居正的结果也不好,这个时候,最好是隐退---一有成绩了,马上退隐,不然就是功高震主
问: 商鞅一个没有任何根基的外国人居然在秦国当宰相 ,可能吗? 还有李斯 ,就是因为你是外人才用你的,结果灭九族,你说这帮傻逼傻不傻?

答: 不傻,好不容易有的出头机会必须得上,不被人用啥也不是,被用了飞黄腾达,荣华富贵;退一万步说,没人敢抗旨;人家要这么用你,你能怎样?!

你可以不干 或者阳奉阴违 人家不至于杀你吧

商鞅这么干,估计还是为了青史留名;过把瘾就死,不然一辈子默默无名---不改革就不能留名,这才是真正的人性

功成身退照样可以青史留名啊,而且还保全了性命

改革时候太膨胀,以为自己与众不同,不会招致祸患;赵良就劝过他:“你得罪人太多,应该引退”;问题在于,每个人都以为自己与众不同心存侥幸,最后谁都逃不脱客观规律 就像现在的人做什么事情,会有什么结果,其实在历史中会找到答案,可是为什么有的人不听劝呢? 就是侥幸觉得自己与众不同,也许这个原因大于想建功立业的原因;

秦孝公真的为商鞅考虑的话,就会给商鞅留后路---只安排一个顾问身份(让其他人冲锋陷阵,这样商鞅就不会因为得罪人而留下祸患);就如蒋介石对待鲍尔;

好在秦孝公事情没有做绝,让你隐退,可惜商鞅看不懂-----商鞅在政治上只是一个专才,就如被刘邦玩的团团转的韩信;商鞅有点类似于现在的经济学家,搞经济政策非常在行,但是让他单干,不会比你我赚的多;(咱们做个大胆的假设,假设商鞅是秦孝公----而非是秦孝公手下的改革家---你认为他干的长不?估计因为不懂进退,一味蛮干,干不了几天就会玩完)

既然你自己不愿意退,那就留一份大礼给儿子吧;秦孝公最终将商鞅留作儿子秦惠文王的登基祭礼,就如和珅一样,(有兴趣的不妨看看《和珅为何落得如此地步? - 沈雅涵的回答》)比起直接杀商鞅,儿子秦惠文王杀商鞅的好处更大

立威,商鞅是父亲的权臣,秦惠文王杀商鞅就如康熙杀鳌拜,威信一下子就上去了
缓解内部矛盾,缓解宗室与保守派的仇恨
===================================================

一个真正为国家考虑的改革者,是不应该一人独占改革成果的,可惜他们利令智昏,这也是人们所说的改革派不得好死的原因:根本不是因为改革导致的,而是改革者自己的人品导致的;改革必然导致大权在握,改革一旦成功,就意味着本身获取了最大的利益,而你本身的作为就违反了改革的初衷,难道不该死吗?

太多的改革者以改革之名借公权谋私利,无论是商鞅、李斯还是张居正,尽管他们的改革为当时的朝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大家不妨看看近现代历史,尤其是现代史,每次改革,最大的获益者是谁?

是改革者自己,大家注意一下,只要是改革,改革者本人的利益往往是最大的;

大家想想下岗潮时,得益最多的是谁?

每次改革,都有一批新的不该得那么多利益的既得利益者,难道你不恨他们吗?

改革的本身就是统治地位不动摇的前提下调整利益格局(减少贫富悬殊),而你自己得的最多,你说人们服不服?

对于改革者的改革来说,改革只是一份工作,类似于律师,不以追究正义为目的;他们的改革根本不是为国家考虑;或者客观上为国家考虑,主观上不是;别把改革神圣化,改革者也承载不了太多的圣人的要求。

历史上的绝大多数改革者,在消灭旧的利益集团的同时,却在制造新的利益集团,而且自己就是最大的得益者,最终的结局就是:守旧派与改革派轮流坐庄

中国的改革就如改朝换代,推翻了旧皇帝,新上来的还是皇帝,很多人都呼唤明君,指望明君革除积弊,肃清政坛。然而历史一再证实:这种模式可遇不可求,也是不可持续的。不要指望改革派能推动中国的进步,不要把改革派想的太伟大

改革者不应被过度美化和无脑崇拜,某些改革者其实和卫道士没区别,都是为自己谋私利,只是刚好顺应了历史发展,后世将他们过度美化了。

我们过于美化改革者,以为他们的倒霉是为改革付出的代价,其实不是,真正的原因是:他们享受的改革成果太多,张居正 、李斯、商鞅那个不该死?

(谋取私利还有一个同等程度的手段,打仗,最典型的是赵匡胤,借打仗之名谋取君权之实,这点我不展开,大家明白就行)

改革最典型的是光绪,光绪改革的真正目的是谋取君权(客观上是为强国),假设光绪改革成功,那么,实权必然在光绪手里,那么,光绪能民主吗?

不能,君主立宪的根本就是虚君,一个实权在手的皇帝是不可能让出权力的;

假设光绪没有私心,真的是为国家考虑,或者是仅仅为大清考虑,改革的时候,就不该想着谋取君权(让慈禧一直掌实权),慈禧死了之后,实权移交给国会,不就成功了吗?
只要光绪老老实实地改革,而非野心勃勃地谋取皇权,你看看慈禧会杀你不,会阻挠改革不?
不会,慈禧反倒是改革的最大支持者,因为你没有动她的禁脔。至于死后权力归属问题,她根本不会过问;

这也是光绪不得好死的真正原因,因为戴了改革的光环,很多人把光绪看的太伟大;其实不是,光绪掌权之后,不会比慈禧好到哪里去
改革唯一的例外是王安石,当时的改革派除了王安石,几乎都列入了奸臣传,王安石之所以没有成为奸臣,恰恰是因为他的不贪

跟帖有朋友提醒我。你这观点我以前看到过类似的。高拱和张居正还交好的时候对他说,咱们要做的事太冒险太得罪人,所以持身必须要正,不能贪财不能恋权,功成身退,这样即使败了也能成个王荆川公,身败而名不裂。

看来,明白人不少

或许改革本身是有意义的,但改革者的人品决定了自己的下场--商鞅一个客卿,功成身不退,灭全族应该不算过分。

只要是改革者,都是极端自私的,否则他没动力去改革(各地政府领导借国企改革之名,大肆把国家的利益据为己有,使得大量的企业倒闭,破产。工人阶级受到最严重的下岗潮。 领导经常这样说,企业不行了,你们的生活费肯定是没有了,自己找出路吧!改革嘛,总之要有阵痛)

只要是改革者,人品都是非常差的,否则他就无法改革

只要是改革者,都是极端冷酷的,无论是对以前的既得利益者还是对老百姓,否则他不能改革

那些以非常时期、特事特办的理由动员公检法系统去搞经济建设的行为,都是无法无法的表现!可悲的是,当事领导大多被冠以有魄力的称谓,还获得了提拔!

『贰』 大秦帝国中有商鞅之死,那么历史中商鞅之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啊拜托,谢谢。

任何政治问题的根本原因都只有一个:利益。
所有的变革都不可能不触及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商鞅的变革措施,从民的角度来讲,诛族连坐、重赏重罚,都不可能很得民心(商鞅是在“咸阳市”——也就是古咸阳的商贸集散地,最繁华的市中心——被车裂,就是五马分尸。史载当时“民争啖其肉”,抢着去咬他的尸体,可谓恨之入骨),而对于老贵族和世家,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损害了他们的既得利益,这些措施也不可能得到他们的拥护。比如军功爵制,相当于某种程度上打破了完全的世袭制,又比如郡县制,土地收归国有,也导致旧贵族无法再自由自在地拓展领地当地头蛇。再加上商鞅自己性格忌刻,也不是个很懂得低调的人,四处树敌还自我感觉良好,各方面原因导致他必死无疑。
不过秦惠王毕竟是个成熟的政治家,虽然他自己从个人感情上对商鞅也是恨之入骨(和商鞅的性格有关,也可能与商鞅杀太傅有关),但是商鞅的新法却被沿承下来。虽然民忿官怨,但毕竟在这些新法的推动下,秦成了首屈一指的超级大国。

『叁』 商鞅死后的秦国是怎样评论他的

这种思想一直延续到历史教科书里。商鞅是革命先驱,悲剧人物啦,被封建贵族势力反扑啦。对商鞅的苛政也有了很好的开脱。比如,不用苛政怎么贯彻变法啦。
但是,为啥代入的都是商鞅和秦孝公的野望啊,我代入下普通老百姓的心情,都觉得好想速速从秦国投资移民出去。因为,在商鞅大刀阔斧的经济改革下,秦国人过得是这样的生活:
1 只有一种合法职业,就是农民。
农民又朴实,又好管,还能种出最重要的战略物资——粮食,简直是强国利器啊。商人呢,四处乱窜,最不听话。所以,大秦,变成农场吧!

那么,怎么让大家都去种地呢?毕竟,有些二货就是想做文艺青年啦,想做创业狗啦。商鞅略一思索,so easy:
禁止粮食贸易,你不种地就没饭吃;
重税重税再重税,让你无利可图,杀头的生意有人做,赔本的生意没人做。
死命贬低商人地位,脏活累活送死活,统统商人先上。
2 住群租房还是大别墅,全看你能砍掉多少脑袋。
以“废井田,开阡陌”为主题的土地改革是商鞅变法最被赞颂、也是影响最深远的部分。
但用军功换取土地的政策,一颗人头n亩土地,乍听是公平公正,赏罚分明,可细思极恐啊。

虽说是为国杀敌吧,但毕竟是杀人,你看上过战场的美国大兵多少得了心理疾病的。只有杀人如麻的暴徒才能获取土地,这事儿听着就不对味。秦兵为了争夺人头而互砍的事儿在《史记》和《资治通鉴》都不乏记载。
说到底,商鞅的经济政策,都是为“强国”的,和“富民”没什么关系。事实上,整个法家的思想,都是主张“弱民”的,因为只有民众又穷又傻,专制统治才稳定。
3 到处都是垄断国企,“山泽之利”全部收归国家。想当煤老板?门儿都没有。
4 动不动就被连坐,隔壁邻居分分钟去衙门举报你去年夏天干了什么,满大街都是朝阳群众。
商鞅是第一个把“告密”写进法律里的政治家。“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为了生存,每个百姓必须要拿出十二分的精神来探听“奸”人“奸”事,包括自己的亲人。而你一旦告密,你得到的奖赏将是一个农夫十年劳动才能赚得来的钱。如果你知道“奸”而不告发,有人告发了这件事,你也要受到处罚。
商鞅想通过告密来实现“全民自治”,可以想象秦国会变成一个多么古怪而可怕的国家。
5 商鞅还特别仇视咱们这样爱读书的人,“民愚则易治也”。他曾向秦孝公提出过焚书,不过100多年后才被彻底执行。
秦国的日子实在不好过,赶紧移民吧?想得美,“户籍”制度就把你绑死了。
商鞅在全国进行户籍登记,百姓不得擅自迁居。别说拿到户口,连想做“北漂”的机会都没有。私人旅馆都不许存在,一律国有。所以,《芈月传》开篇那个拒绝商鞅投宿的大爷,是个非常有职业道德的国企员工。
通过郡县制改革,民众的力量被极大削弱了,原有的宗族体系变成了单一的个体农户,征税征兵的难度都大大降低。
商鞅甚至规定强制分户,禁止成年父子、兄弟同居一室。搞得秦人家里不敢容留大龄青年,迟迟找不到对象的男青年就会被父母踢出去“嫁”给寡妇。

商鞅变法,是一种极端的计划经济。他变法二十年,秦国索性连货币都没了,直接一把斧头换15斤大米,以物易物大唱原始社会好。他死后三年,秦国才重新又有了货币。
当然,像商鞅这样搞极权强国的政治家也不少,商鞅比较失败的是,他为人傲慢,对屌丝们的不满不屑一顾,所谓“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连群众“洗脑包”都懒得发一个。群众理所当然的——讨厌死他了。

《资治通鉴》就说了,“卫鞅欲变法,秦人不悦。”事实上,商鞅变法从一开始就被秦国从民众到贵族强烈反对。变法这些年,群众上访啦,国会抗议啦,压根没停过,一直持续到商鞅被诬告遭车裂而死的那一刻。《战国策》这样描述商鞅最后的命运:“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
秦人不怜,秦人不悦,但为什么商鞅变法还是成功了呢?因为秦国最大的boss、wuli芈月的公爹——秦孝公,他对商鞅那可是真爱啊。

『肆』 历史论文:如何看待商鞅之死(急,急!!!)

商鞅变法 :正是由于它的作用,秦朝的历史才变得如此辉煌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商鞅为维护秦国统治者的利益而推行的一系列变革
措施。
秦国在战国初期,贵族们垄断政权,经济、政治和军事都比较落后,国君权力较小,
国力很弱,国土常常受到别国的侵占。
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年轻的国君决心改变秦国的落后面貌,于是下了一道变法
图强的求贤诏令。商鞅就是在这个时候自魏国来到秦国的。
商鞅(约公元前390——338年)贵族出身,因是卫国君的后裔,曾以“卫”为姓,
称作卫鞅。按当时习惯,国君的公子后裔,以“公孙”为氏,所以他又称为公孙鞅。商
鞅这个名字,是他在秦国被封为商君而得的。
商鞅到秦国后,宣传“强国之术”,决心协助秦孝公进行社会改革,因此得到秦孝
公的信任,任命他为左庶长。公元前359年和公元前350年,在商鞅主持下秦国两次公布
了新法,其主要内容有:
(1)废除奴隶主贵族的世卿世禄制度,取消宗室的特权,按军功的大小重新规定
官爵的等级和待遇。下级士兵在战争中勇敢杀敌的,也可以得到官爵,临阵脱逃和投降
敌人的要受到严厉的处罚。凡是进行私斗的,按照情节轻重判处刑罚。
(2)废除奴隶制的井田制度,在法律上承认土地私有和买卖。鼓励男耕女织,凡
是劳动好,生产粮食和织布多的免除徭役和赋税。
(3)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弃农经商或因懒惰而贫穷的人,连同其家属罚作官奴
婢。
(4)加强中央集权,普遍推行郡县制。全国设31个县,官吏由中央直接任免;同
时进行户口编制,实行连坐法,规定五家为一伍,十家为一什,什伍中互相纠察告发
“奸人”,有坏人不告发的,什伍连坐。
(5)由中央制定和颁发统一的度量衡。比如以“商鞅方升”做为当时的标准量器,
有利于税收和经济交往。
商鞅新法直接打击了奴隶制旧势力,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权,它必然会遭到守旧
势力的仇视和顽抗。因此,变法从开始到最后,一直是在激烈的斗争中进行的。
开始,以甘龙、杜挚为代表的旧势力公开反对变法。主张“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说什么“依照原来的旧习俗来教导人民,可以不劳而成;根据旧有的制度来治理,官吏
既熟悉,人民也安定”。商鞅反驳说:“制度和法令应该按照当时的客观环境来制定,
治世从来没有一个划一的办法,只要求其便利于国家,不一定要效法古代。商汤和周武,
是没有效法古代而称王的;夏桀和殷纣是没有更改旧制而灭亡的。从此可知,反古未必
错,循礼未必对。”最后,秦孝公表示完全同意商鞅的意见。
商鞅拟好新法,就要公布了。但是,怎样才能使人民相信呢?经过一番考虑,他让
手下的人把一根三丈长的木杆竖立在国都的南门,悬赏有能把它搬到北门的,赏给十金。
人们觉得奇怪,不敢搬动。他却接着又悬赏说:“有能搬去的,赏给五十金。”有一个
人把木杆搬到北门,商鞅立刻赏给五十金,以示信用。接着,公布了新法。
这时候,在朝廷内部新旧两种势力斗争更激烈了。当时有人议论新法不便执行的多
至千数。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在幕后唆使太子触犯新法。他们企图用这个办法破
坏变法。商鞅说:“太子犯法,是老师没有教育好,应该给老师处罚。”于是下令把他
俩一个割掉鼻子,一个脸上刺了字。从此再没有人敢议论新法了。为了保证新法顺利实
行,商鞅还杀了贵族祝欢,把捕获的700多个违法乱纪的坏分子押到渭水边上镇压。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面貌焕然一新。在土地所有制方面,基本废除以井田制为基础
的封建领主所有制,确立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在政治方面,基本废除了
分封制,确立了郡县制。秦国从落后国家,一跃而为“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的强国,
出现了“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的局面。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太子惠文王继位。旧贵族马上对商鞅进行反攻倒算,公
子虔等强加商鞅以“谋反”的罪名,将他逮捕并用“车裂”的酷刑处死了他。
商鞅虽死,但秦惠王和他的后继者都继续实行了商鞅的新法,所以秦国的国势得以
进一步发展,为后来秦始皇消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经济措施

商鞅对经济的改革是以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为重点。这是战国时期各国中唯一用国家的政治和法令手段在全国范围内改变土地所有制的事例。主要内容如下:

1)废井田、开阡陌

商鞅在经济上推行的重大举措是“废井田、开阡陌”。《史记》记载: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战国策》说商鞅“决裂阡陌,教民耕战” ,废止“田里不粥(“粥”同“鬻”,音yù)”的原则。所谓“阡陌”,指“井田”中间灌溉的水渠以及与之相应的纵横道路,纵者称“阡”,横者称“陌”。“封疆”就是奴隶主贵族受封井田的界限。“开阡陌封疆”就是把标志土地国有的阡陌封疆去掉,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度。法令规定,允许人们开荒,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赋税则按照各人所占土地的多少来平均负担。此后秦政府虽仍拥有一些国有土地,如无主荒田、山林川泽及新占他国土地等,但后来又陆续转向私有。这样就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商鞅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因弃本求末,或游手好闲而贫穷者,全家罚为官奴。商鞅还招募无地农民到秦国开荒。为鼓励小农经济,还规定凡一户有两个儿子,到成人年龄必须分家,独立谋生,否则要出双倍赋税。禁止父子兄弟(成年者)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这些政策有利于增殖人口、征发徭役和户口税,发展封建经济。

3)统一度量衡

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如今传世之“商鞅量”,上有铭文记有秦孝公 “十八年”“大良造鞅”监造,“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之一为升”。从“商鞅量”中得知,商鞅规定的1标准尺约合今0.23公尺,1标准升约合今0.2公升。由量器及其铭文可知,当时统一度量衡一事是十分严肃认真的。商鞅还统一了斗、桶、权、衡、丈、尺等度量衡。要求秦国人必须严格执行,不得违犯。

度量衡的统一的意义

第一、全国上下有了标准的度量准则,为人们从事经济、文化的交流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第二、对赋税制和俸禄制的统一产生了积极作用;
第三、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的影响;
第四、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奠定了基础。

政治措施

商鞅对政治的改革是以彻底废除旧的世卿世禄制、建立新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为重点。他在这方面的贡献远远超过李悝和吴起。主要内容如下:

1)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商鞅下令“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争,各以轻重被刑”,以奖励军功而禁止私斗。规定爵位依军功授予,宗室非有军功不得列入公族簿籍。即“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荣华”。 就是说有功劳的贵族子弟,可享受荣华富贵;无功劳的,虽家富,不得铺张。

制定二十级爵的作法,意味着商鞅彻底废除了旧世卿世禄制,今后将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官吏从有军功爵的人中选用。二十级爵:一级曰公士,二级曰上造,第十九级曰关内侯,二十级曰彻侯。据《汉书》记载:“商君为法于秦,战斩一首赐爵一级,欲为官者五十石”。 也就说明了奖励的做法:将卒在战争中斩敌人首级一个,授爵一级,可为五十石之官:斩敌首二个,授爵二级,可为百石之官。各级爵位均规定有占田宅、奴婢的数量标准和衣服等次。

而所谓私斗,并不是指一般人打架,而是指“邑斗”。“邑”是指一般的城镇,被奴隶主所占有。奴隶主之间为了争夺土地、财产,经常发生争斗。新法规定不准私斗,目的在于削弱奴隶主的势力,加强封建中央集权。严惩私斗的作法是:为私斗者,各以情节轻重,处以刑罚。

由于推崇战功,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大大增强。秦国在对外战争中,国力进一步增强,从而扭转了长期以来被动落后的局面。公元前355年,秦孝公与魏惠王在杜平相会,结束了秦国长期不与中原 诸侯 会盟的被动局面,提高了秦国的地位。秦国还用武力逐步占有了土地肥沃、农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巴蜀地区和盛产牛马的西北地区,社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从而奠定了秦统一的物质基础。

2)除“世卿世禄制”,鼓励宗室贵族建立军功

《史记》记载,秦国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即依军功大小定贵族身份之高低。该规定沉重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因而,招致了他们的怨恨。《史记》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历史上任何一次变法,不仅是一种治国方略的重新选择,而且是一种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这也是改革受阻的真正原因。

3)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

秦国的都、乡、邑、聚原来都是自然形成的大小居民点。商鞅为了加强封建专制的统治,管理广大居民,规定居民要登记各人户籍。轻罪用重刑。将魏国李悝的《法经》颁布实行,还增加了连坐法。主要内容是:居民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将什、伍作为基层行政单位。按照编制,登记并编入户籍,责令互相监督。一家有罪,九家必须连举告发,若不告发,则十家同罪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发“奸人”的与斩敌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这与后代的保甲制度相同。商鞅同时规定,旅店不能收留没有官府凭证者住宿,否则店主也要连坐。

4)推行县制

商鞅在政治方面的重大改革是“集小都乡邑聚为县”,以县为地方 行政单位,废除分封制,“凡三十一县” (也有史书认为是41县或36个县)。县设县令以主县政,设县丞以辅佐县令,设县尉以掌管军事。县下辖若干都、乡、邑、聚。商鞅通过县的设置,把领主对领邑内的政治特权收归中央。该措施有力地配合了“废井田、开阡陌”政策,用政治手段保证了土地私有。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削弱了豪门贵族在地方的权力。

后来,秦在新占地区设郡,郡的范围较大,又有边防军管性质,因之郡的长官称郡守。后来郡内形势稳定,转向以民政管理为主,于是郡下设若干县,形成秦的郡县制度。

5)定秦律,“燔诗书而明法令”

商鞅的该措施是为了排除复古思想的干扰。然而,商鞅开创的“燔诗书”的高压政策,不仅极端压制了人民的思想,对于中国文化典籍也是一种摧残。

【商鞅变法的目的及作用】

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制度,开阡陌,肯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合法性;打破了奴隶主世袭贵族的特权,确定了封建等级制度,发展和壮大了地主阶级政治势力;中央集权的实行,巩固了地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统治;发展了封建经济,壮大了地主阶级经济力量;方便了税收和交换。

【商鞅变法的进行】

商鞅变法是分两次进行的。第一次开始于公元前359年,第二次开始于公元前350年。

【商鞅与旧贵族势力的斗争】

商鞅变法,侵犯了贵族们的利益,因之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太子傅 公子虔和太子师 公孙贾还教唆太子驷公开出来反对。商鞅在孝公的支持下,加强思想统治,新法得到推行。可是,前338年,孝公死,太子驷继位,是为秦惠王。公子虔等乘机发动反攻,诬陷商鞅以“谋反”的罪名,将他逮捕并车裂。商鞅虽死,秦惠王和他的子孙都继续实行商鞅的新法,所以秦的国势继续发展,为后来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一、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大变革时期,商鞅变法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为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

二、商鞅变法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
三、商鞅确立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正确的变法指导思想,改革态度坚决,取信于民。

『伍』 历史对商鞅的评价

一、正面评价

1、革法明教

商鞅通过变法将秦国改造成富裕强大之国,为秦国将来统一六国,建立一统天下的秦朝,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历朝历代对于商鞅进行的富国强兵的变法都有极高的评价,例如:

蔡泽评价商鞅:夫商君为秦孝公明法令,禁奸本,尊爵必赏,有罪必罚,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以静生民之业而一其俗,劝民耕农利土,一室无二事,力田稸积,习战陈之事,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成秦国之业。

2、尽公不为私

商鞅执法不避权贵,治理国家殚精竭虑、尽公不为私的精神也得到了广泛的肯定。范雎评价商鞅:夫公孙鞅事孝公,极身毋二,尽公不还死,信赏罚以致治,竭智能,示请素,蒙怨咎,欺旧交,虏魏公子卬,卒为秦禽将,破敌军,攘地千里。

3、军事才能

此外,商鞅作为统帅为秦国攻城略地,拓地千里,许多著作将商鞅与当时的名将并称。《汉书·刑法志》将商鞅与吴国的孙武、齐国的孙膑、魏国的吴起并称;《荀子·议兵篇》将商鞅与齐国的田单、楚国的庄𫏋、燕国的乐毅并称。
二、负面评价

1、人性刻薄

司马迁对商鞅评价不高,他认为商鞅用肤浅的帝王之术取悦秦孝公、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走门路这些不光彩手段获得重用后,在秦国国内采用近乎“暴力”的手段进行快速改革、处罚公子虔、欺骗公子卬、不听赵良的劝告,这些足以证明他是个刻薄少恩的人。

2、加剧贫富悬殊

董仲舒批评说:商鞅废除井田,导致“富者田连仟伯,贫者亡立锥之地”。班固认为商鞅变法加剧了百姓的贫富悬殊以及诸侯国之间相互兼并,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的安定。班固还批评商鞅鼓励发动战争,致使横尸遍野、生灵涂炭。

3、滥用酷刑

商鞅变法时所设的连坐之法,增加肉刑、大辟,有凿顶、抽肋、镬烹之刑。商鞅执法严酷,曾在渭河边一日处决囚犯七百人,河水因此变红,号哭之声惊天动地。

商鞅严格执法、滥用酷刑的行为招致普遍的怨恨,汉昭帝时的贤良文学也认为商鞅的严酷刑法是造成秦朝快速灭亡的重要原因,《旧唐书》甚至将商鞅称为酷吏。

4、愚民政策

记录商鞅言行的《商君书》作为一部法家学派作品,其中充斥着大量愚民政策以及法家士子为帝王稳固政权,剥夺百姓人权的观点。例如:《商君书》中认为国家与人民是矛盾的关系。人民强大,则国家虚弱。所以想要国家强大,则必须削弱人民。

『陆』 如何评价商鞅

评价

一、正面评价

1、革法明教

商鞅通过变法将秦国改造成富裕强大之国,为秦国将来统一六国,建立一统天下的秦朝,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历朝历代对于商鞅进行的富国强兵的变法都有极高的评价,例如:

蔡泽评价商鞅:夫商君为秦孝公明法令,禁奸本,尊爵必赏,有罪必罚,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以静生民之业而一其俗,劝民耕农利土,一室无二事,力田稸积,习战陈之事,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成秦国之业。

李斯评价商鞅: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评价商鞅:鞅去卫适秦,能明其术,强霸孝公,后世遵其法。

桑弘羊称赞商鞅:昔商君相秦也,内立法度,严刑罚,饬政教,奸伪无所容。外设百倍之利,收山泽之税,国富民强,器械完饰,蓄积有余、夫商君起布衣,自魏入秦,期年而相之,革法明教,而秦人大治。故兵动而地割,兵休而国富…功如丘山,名传后世。

刘向评价商鞅:秦孝公保崤函之固,以广雍州之地,东并河西,北收上郡,国富兵彊,长雄诸侯,周室归籍,四方来贺,为战国霸君,秦遂以彊,六世而并诸侯,亦皆商君之谋也。

北宋的王安石曾赋诗称赞商鞅: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梁启超的作品《中国六大政治家》将商鞅与管仲、诸葛亮、李德裕、王安石和张居正并列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

麦孟华给予了商鞅“法学之巨子,政治家之雄”的极高评价。陈启天评价商鞅的变法“不但创造了秦国的命运,而且决定了秦后二千年的政治历史”,商鞅是一位“革新的、实行的大政治家”。毛泽东对商鞅评价很高,说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是一个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者”。

青年毛泽东写道:商鞅的新法“惩奸宄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福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贪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 他还称赞商鞅“可以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彻底的改革家,他的改革不仅限于当时,更影响了中国数千年”。

2、尽公不为私

商鞅执法不避权贵,治理国家殚精竭虑、尽公不为私的精神也得到了广泛的肯定。范雎评价商鞅:夫公孙鞅事孝公,极身毋二,尽公不还死,信赏罚以致治,竭智能,示请素,蒙怨咎,欺旧交,虏魏公子卬,卒为秦禽将,破敌军,攘地千里。

韩非称赞商鞅:塞私门之请而遂公家之劳。《战国策》称赞商鞅: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强大。

刘向评价商鞅:夫商君极身无二虑,尽公不顾私,使民内急耕织之业以富国,外重战伐之赏以劝戎士。法令必行,内不私贵宠,外不偏疏远。是以令行而禁止,法出而奸息。

3、军事才能

此外,商鞅作为统帅为秦国攻城略地,拓地千里,许多著作将商鞅与当时的名将并称。《汉书·刑法志》将商鞅与吴国的孙武、齐国的孙膑、魏国的吴起并称;《荀子·议兵篇》将商鞅与齐国的田单、楚国的庄𫏋、燕国的乐毅并称。

二、负面评价

1、人性刻薄

司马迁对商鞅评价不高,他认为商鞅用肤浅的帝王之术取悦秦孝公、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走门路这些不光彩手段获得重用后,在秦国国内采用近乎“暴力”的手段进行快速改革、处罚公子虔、欺骗公子卬、不听赵良的劝告,这些足以证明他是个刻薄少恩的人。

2、加剧贫富悬殊

董仲舒批评说:商鞅废除井田,导致“富者田连仟伯,贫者亡立锥之地”。班固认为商鞅变法加剧了百姓的贫富悬殊以及诸侯国之间相互兼并,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的安定。班固还批评商鞅鼓励发动战争,致使横尸遍野、生灵涂炭。

3、滥用酷刑

商鞅变法时所设的连坐之法,增加肉刑、大辟,有凿顶、抽肋、镬烹之刑。商鞅执法严酷,曾在渭河边一日处决囚犯七百人,河水因此变红,号哭之声惊天动地。

商鞅严格执法、滥用酷刑的行为招致普遍的怨恨,汉昭帝时的贤良文学也认为商鞅的严酷刑法是造成秦朝快速灭亡的重要原因,《旧唐书》甚至将商鞅称为酷吏。

4、愚民政策

记录商鞅言行的《商君书》作为一部法家学派作品,其中充斥着大量愚民政策以及法家士子为帝王稳固政权,剥夺百姓人权的观点。例如:《商君书》中认为国家与人民是矛盾的关系。人民强大,则国家虚弱。所以想要国家强大,则必须削弱人民。

能够战胜强敌、称霸天下的国家,必须制服本国的人民。只有使人民愚昧无知、朴实忠厚,人民才不易结成强大的力量来对抗国家和君主,这样国家才会容易治理,君主的地位才会牢固。《商君书》中认为人性本恶,必须承认人之恶性,治理国家要以恶治善才能使国家强大。

《商君书》中主张重刑轻赏,他认为加重刑罚,减少奖赏,是君主爱护民众,民众就会拼命争夺奖赏;增加奖赏,减轻刑罚,是君主不爱护民众,民众就不会为奖赏而拼死奋斗。

5、贬斥儒家学说

商鞅贬斥儒家学说,将儒家所推崇的礼乐、诗书、孝悌、修善、诚信、贞廉、仁义、非兵、羞战贬斥为六虱,认为国家必须去除六虱才能强大。西汉以来的儒生对于商鞅使用严酷刑罚改变民风民俗、败坏道德的行为多有非议。

贾谊评价商鞅:商君违礼义,弃伦理,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汉昭帝时的贤良文学批判商鞅:商鞅弃道而用权,废德而任力,峭法盛刑,以虐戾为俗,欺旧交以为功,刑公族以立威,无恩于百姓,无信于诸侯,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仇。

商鞅反圣人之道,变乱秦俗,其后政耗乱而不能治,流失而不可复。

唐代的赵蕤评价商鞅:夫商鞅、申、韩之徒,贵尚谲诈,务行苛刻。废礼义之教,任刑名之数,不师古,始败俗伤化。此则伊尹、周召之罪人也。朱熹批评:“他(商鞅)欲致富强而已,无教化仁爱之本,所以为可罪也。

(6)历史是怎么评价商鞅之死扩展阅读:

一、简介

商鞅(前390年-前338年),中国历史上战国时代政治家、统帅,法家法派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于商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

商鞅早年学习法家、兵家、杂家思想,后侍奉魏国国相公叔痤任中庶子,秦孝公在秦国国内颁布求贤令后由魏入秦,通过变法改革将秦国改造成富裕强大之国,史称商鞅变法。

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国的户籍、法律、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经济上商鞅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事上商鞅作为统帅率军收复了河西地区(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部分失地。

但商鞅在变法改革过程中制定了严酷的刑法打击旧贵族,招致极大的怨恨,商鞅本人也遭到旧贵族势力的报复,最终身亡。

商鞅及其变法对法家学派有着深远的影响,法家学派后人将商鞅的言行与思想及其后学著作汇编成《商君书》。司马迁著《史记》时,为商鞅单独立《商君列传》。此外,现代学者马非百著《秦集史》、王蘧常著《秦史》时,都将商鞅和其门客尸佼合立于《公孙鞅传》。

二、著作

《汉书·艺文志》在法家论著中记载商鞅著有《商君》29篇,兵家权谋论著中著有《公孙鞅》27篇。其中《公孙鞅》已失传,现存的《商君书》共有24篇,其中第16篇刑约和第21篇御盗内容已失传。此外,《群书治要·卷三十六》还摘录有《商君书·六法》一段文字。

《商君书》又称《商子》,是由商鞅的言行和思想及法家后学著作汇编而成,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作品之一。书中主张以法治国、重农抑商、重战尚武、重刑轻赏,贬斥儒家学说、纵横家及游侠。

三、人物纪念

1、商鞅墓

商鞅墓,又名商君墓。商鞅被车裂后,法家的后学者收殓商鞅的遗骨准备偷运回商鞅故里卫国安葬,在黄河德丰渡口被秦国守军截获,当地百姓与守军便将商鞅遗骨草草埋葬于附近的秦驿山之下,后来法家的后学者寻访至此为商鞅立了墓碑。

上书“商君之墓”。商君墓位于今陕西省合阳县城东23公里处的洽川镇风景名胜区秦驿山脚下,墓高三米多,直径十余米。1970年解放军某部在此修建营房时将商君墓夷为平地。

2、商鞅广场

商洛市(因出土有带有“商”字的瓦当,确认系公元前340年秦封给商鞅的封邑)最大的广场——商鞅广场,坐落于广场中心的大型主题性城市雕塑“商鞅”也成为该市的标志性雕塑。

广场中心的商鞅雕塑高9米,“商鞅”左手持简,身佩宝剑,刚毅果决,庄严威峻,雕塑背后是一堵总长33.8米的浮雕文化墙,主要讲述商鞅变法前后的历史风云。

『柒』 历史对商鞅的评价

一、司马迁

“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

翻译:商君,他的天资刻薄人啊。从其想干孝公以帝王之道,持浮说,不是它的本质了。再说凭靠宠臣,以及可以使用,刑罚公子虔,欺骗魏国将领高昂,不兵赵良的话,也足以证明商君的小恩惠了。我曾经读过商君开塞耕战书,与他的个人行为相类似。

二、王安石

自古驱民在诚信,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翻译:从古代百姓赶在诚信,一言为重百金轻。今天的人不可以不商鞅,商鞅能让政治一定行。

三、毛泽东

商鞅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是一个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者。商鞅之法惩奸究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福力,商鞅可以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彻底的改革家,他的改革不仅限于当时,更影响了中国数千年。

(7)历史是怎么评价商鞅之死扩展阅读:

商鞅辅佐秦孝公,积极实行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政治上,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

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战;军事上,统率秦军收复了河西之地,赐予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史称为商鞅。

商鞅的思想在商鞅死后经过发展逐渐形成一门学派,名为商学派。商学派经过建立、开拓、发展、定型和后劲五个阶段,配合秦的历史,逐渐成为主宰秦国乃至秦朝的思想主流。

『捌』 如何看待商鞅之死

1.商鞅变法严重损害了贵族的利益,使其在秦国至高无上的地位变得与奴隶地位相同;2.贵族祖传的土地被分配给新国民,贵族自感对不起列祖列宗,更加加深了对商鞅的仇视与憎恨;3.一系列严厉的法律和酷刑使贵族不堪忍受,打破了自古“刑不上大夫”的传统,贵族违反了法律被施以酷刑,并贬斥到边远山区遭受折磨,甚至有的被赐死,使贵族对其更加恨之入骨;4.奖励军功使庶民获得了爵位的机会,使新老贵族在爵位上独霸的局面结束。 所以商鞅之死是其必然的结果。商鞅之死客观上来说恰恰维护了变法,使贵族对商鞅及其变法的憎恨转化到了对商鞅个人的惩罚。

『玖』 如何看待商鞅之死可以就贵族的情况谈谈

商鞅变法严重损害了贵族的利益,使其在秦国至高无上的地位变得与奴隶地位相同;贵族祖传的土地被分配给新国民,贵族自感对不起列祖列宗,更加加深了对商鞅的仇视与憎恨;一系列严厉的法律和酷刑使贵族不堪忍受,打破了自古“刑不上大夫”的传统,贵族违反了法律被施以酷刑,并贬斥到边远山区遭受折磨,甚至有的被赐死,使贵族对其更加恨之入骨;奖励军功使庶民获得了爵位的机会,使新老贵族在爵位上独霸的局面结束。。。。。。商鞅之死是其必然的结果,商鞅自己在变法之初也已预感到其结局,商鞅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不顾生死的大无畏精神,为了报答秦孝公的知遇之恩,不顾个人安危力缆狂澜,使秦国由弱变强,其价值就是变法带来的秦国的强大,秦国路不拾遗,民风古朴。商鞅之死客观上来说恰恰维护了变法,使贵族对商鞅及其变法的憎恨转化到了对商鞅个人的惩罚。想进一步了解可以观看大秦帝国很不错的,望采纳,谢谢

『拾』 怎样看待商鞅之死

于公于私,商鞅都必须死。

于公,新王继位,就必须在商鞅和一堆旧贵族中做出选择,而且旧贵族里甚者有他的伯父,老师,兄弟等等,不杀商鞅怎么平息众怒,惠文王可不是秦孝公,他刚继位,没有那么大威望,无法镇住这些旧贵族,王上也不是想杀谁就杀谁的。两害之间取其轻,只能留法不留人,最后商都死了还车裂,惠文王从历史上看应该不是个变态,恐怕就是给众贵族解气的。

于私 两人本就有仇,商鞅害的他一个师傅变成了小林,一个师傅变成宋江,所以杀商鞅他没什么个人情感的负担。

变法就像生孩子要经过阵痛,而商鞅就是曾经不可或缺的脐带。

阅读全文

与历史是怎么评价商鞅之死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