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简介 > 镇隆多少年历史

镇隆多少年历史

发布时间:2021-02-27 15:34:13

A. 镇隆镇的经济

建国50年来,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镇隆镇充分发挥自身的地缘、人缘优势,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搞农业综合开发,加强外引内联,发展外向型经济,使荔枝之乡发生了历史性巨变,焕发出勃勃生机,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取得了辉煌成绩。1998年全镇社会总产值达到7.3亿元,比1949年增长500倍,年均增长13.5%,比1978年增长68倍,年均增长23.4%;工农业总产值59422万元,比1949年增长188倍,年均增长11.3%,比1978年增长41倍,年均增长20.4%;财政收入1178万元,比1949年增长535倍,年均增长13.7%,比1978年增长25倍,年均增长17.9%;三大产业比例由建国初期的65:7.8:27.2优化为12.6:69.3:18.1;初步形成了以工业为主导,三大产业协调发展的国民经济新体系。 “镇隆红葱”是惠州市近年发展起来的品牌。近年来,镇隆镇以高田、井龙、大光、塘角等村为中心,连片大面积种植红葱,常年种植大户近200户,全镇种植面积达5000多亩,是我镇继“镇隆荔枝” 后又一大经济发展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辐射带动平潭镇张新村及惠城区沥林镇塘吓村、陈江街道澄海村等周边地区超1万亩。每天有30多吨红葱由镇隆镇源源不断销往东莞、深圳及港澳地区,占镇隆及邻近周边地区红葱销售的八九成,初步形成了“镇隆红葱”效应,成为广东省继广州水沥、南海西樵之后的全省最大红葱生产基地之一。
闻名遐迩的优质荔枝“糯米糍、“桂味等品种享有盛名,2003年,镇隆成功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品局注册了“镇隆”牌荔枝商标,2004年,镇隆被惠州市授予“荔枝之乡”荣誉称号。
一、镇隆种植荔枝的历史和现状
镇隆的荔枝种植业,据说至少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而大规模的发展,是在80代末。1989商张振鹏第一个来镇隆承包山地大规模种植荔枝。之后,有不少外地人员也纷纷承包山地,在镇隆发展种果业。至今,镇隆已有规模大小的果场34个,种植面积有42000多亩,其中荔枝35000多亩,且90%以上为优良品种。在镇隆的广大农村,家家户户都种有荔枝,形成了该镇独有的特色,也奠定了以后荔枝之乡的美名。
二、优越环境造就优良荔枝
镇隆荔枝种植业的发展,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等三大因素。天时是镇隆地处惠州,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该镇全年气候温和,阳光充足,平均气温21.8℃,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1800—2000毫升,特别适宜荔枝的生长;地利是镇隆山清水秀,空气清新,山坡较多,山林面积占该镇总面积60%,而镇隆荔枝大多的种植在山坡上,在25坡度以下的山地便种植有1.4万亩,在日照和湿度上都占有了相当的优势,且土壤中含有多种适宜荔枝生长的矿物质,使其色美味甜,享誉各地;人和,一是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引导,二是镇隆人民凭借自身的勤劳与朴实,默默耕耘、不断注重产量与质量上的提高,终究造就了荔枝之乡的美誉。
三、镇隆荔枝的特色
镇隆荔枝色香味俱全,也因其品质好、档次高,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其中又以其优质的“糯米滋”、“桂味”等而闻名海外。镇隆荔枝其色如丹霞,肉厚核小,甜而不腻,口感极好;味道鲜美,剥开荔枝壳时果汁不外溅,果肉干爽鲜白,深得各地客商青睐。故即使价格稍高,却仍是销路极好,在全国各地都有较大的市场。镇隆荔枝已成为荔枝中的名牌产品,是岭南佳果中的珍品,每年都被惠州市政府选送供中央领导品尝,并获得不少的赞誉。
四、协会+农户:造就荔枝产业化之路
早在1999年,镇隆镇与华南农业大学荔枝研究中心合作,把名优产品糯米糍、桂味做成保鲜品,空运到云南昆明世界博览会展出,来自世界各国的客商认识了“镇隆荔枝”;于此同时,在镇委、镇政府的大力催生下,形成了镇隆镇荔枝生产协会,由镇人民政府直接领导,以荔枝专业户为主体,以高等院校、利研机构为依托,科技人员、荔枝科植专业户、营销大户自愿参加的专业协会。协会充分发挥荔枝生产服务站的作用,大力倡导果农提高精品意识,全力打造优质镇隆荔枝。在协会倡导下,果农全面恢复优良纯正品种培育,实行有机肥种植,严格控制化学肥料的使用,杜绝化学激素、残留农药在荔枝中露脸。建立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使镇隆荔枝达到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的要求,与国际市场接轨。在有效的管理和生产下,极大地激发了该镇果农的种果积极性,使种果面积不断扩大,产量不断增加,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商品化。极大地促进了镇隆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在工业发展上,镇隆现有万兴、龙翔、万里三个大型工业园区,镇内落户企业达300多家。目前,镇隆镇正着手盘整、盘活工业园区土地,成功引进20家上规模的服装企业进驻龙翔工业区,力争在三年内把镇隆打造成服装产业基地。工业化的发展,带动了城镇化的发展。镇隆镇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投入近8000万元完善道路、交通、路灯、绿化、排污、饮水等设施,使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的优化,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全镇经济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2008年镇隆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9.8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5亿元,工业总产值18.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5.39亿元,财税收入7966万元,用电量2.2亿度,人平纯收入7305元。2009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06亿元,比增13.5%;工农业总产值25.23亿元,增长27.19%,工业增加值6.34亿元,比增14.5%,实现固定资产投资7.68亿元,增长42.6%;国、地税收入9197万元,比增15.5%;银行、信用社存款9.42亿元,比增23%,用电量25478万千瓦时,比增6.8%,人平纯收入8332元。

B. 龙亢有多少年的的历史

  1. 龙亢镇距今已经有2152年的历史。

  2. 龙亢镇建镇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西汉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年),汉武帝于此设龙亢县,东汉至宋1200余年里,均为县治所在。涡北老镇区历史遗存众多,主要有: “桓傅故里”、桓公墓、九庙十三阁、新四军四师淮上纪念馆等历史遗迹。也是十大青年之一邵泽泽的故乡。龙亢镇自古为几县通衢,是怀远县区域经济副中心,皖北较大的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集散地,是1500多平方公里范围内经济、文化、科技和信息中心,且是该地区少有的“天天逢”集镇,八方辐辏,店铺林立,商贾云集,交易场面热闹红火。市场上土特产品种类繁多,当地的扒猪脸、疙瘩鸡、改刀鱼、醋溜白菜、辣汤、烧饼等地方名吃,声名远扬。身置其间,能感受到浓浓的皖北农村集镇特有的商业和文化氛围。

C. 谁知道惠州市镇隆镇的历史概况与现今发展

++荔枝之乡镇隆镇++

历史:
中共惠紫河博地委遗址:1927年8月下旬,蓝璇坤在香港接受中共广东省委的指示后,由香港回到惠阳镇隆,在高田村黄氏宗祠召集各地党组织负责人会议,成立中共惠(阳)紫(金)河(源)博(罗)地委(又称特委)。领导所属各县党务、政治、军事工作。中共惠紫河博地委的建立,为东江地区发动土地革命,开展武装割据运动起到了很好的组织和领导作用。
惠阳县苏维埃政府旧址: 1928年2月 26日,惠阳县工农兵代表大会在高田岗头村杨氏宗祠召开,大会选举产生惠阳县苏维埃政府组成人员。惠阳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后,随即发动和组织建立起苏维埃政权和工农赤卫队,进一步把惠阳土地革命斗争推向高潮。惠阳县苏维埃政府虽然因白色恐怖仅存数十天,但它的建立,唤醒了东江工农当家作主、掌握政权的强烈愿望,为后来的革命斗争提供了领导经验和组织基础。

现代:
镇隆镇位于惠阳市西南部,北连陈江,西接东莞,东与惠州市区接壤。总面积115平方公里,总人口近6万人,其中常住人口2.7万人,外来人口近3万人。下辖13个村民委员会和2个居民委员会。
镇隆镇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往南48公里是深圳市;往东10公里是惠州市;往东南21公里是惠阳市政府所在地淡水。镇内道路纵横交错,惠深高速公路、惠深一级公路和正在建设中的惠河高速公路与其他四条二级公路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交通便利。
镇隆镇基础设施完善。镇内有大小水库13个,其中碗窑水库和黄沙水库总蓄水量达到2300万立方,且水质纯净,无环境污染。自来水厂2个,日产水5万吨,可满足10万人以上的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用水,110千伏变电站已建成投入使用,220千伏变电站已获广东省政府批准立项上马;8000门程控电话和5000部无线电话可直拨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讯能力,设备、水平达国际标准。
近年来,镇隆镇府抓住机遇,扩大开放,制订优惠办法,强化服务职能,不断完善投资环境,加强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凭借着优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镇隆迅速成为海内外客商投资热点,日本、台湾、香港等国内外投资者纷至沓来,商贾云集,物业兴旺。截至1998年12月,全镇有“三资”和“三来一补”企业150多家,工业产值7.9亿元,比上年增长27.8%。2000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2817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680元。
镇隆镇全年气候温和,平均气温21.8摄氏度。年均降雨量1800—2000毫升。全镇地形开阔,河渠纵横交错,全年旱涝保收,是农业开发的极好场所,是惠阳区重要的农业镇。全镇现有规模大小的种植、养殖基地34个,其中蔬菜基地面积3500亩,产品远销港澳市场;水果基地面积36000多亩,仅荔枝一项就有30000多亩。闻名假迩的“镇隆”牌荔枝“糯米糍”、“桂味”等优质品种享有盛名,“荔枝之乡”美称饮誉四方,驰名港澳,是惠州主要荔枝产地。
惠州市最大(广东第二大)的客家围屋——崇林世居与惠阳第一高峰白云嶂均在镇隆镇境内,邻近新墟白云嶂森林公园。G205国道和S357省道、惠深高速和建设中的惠莞高速贯穿其中,交通便利,离惠州、深圳、香港均为数十公里内。
镇隆镇人杰地灵,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民风淳朴开放的人民,有团结务实的领导班子,有大面积的旱地及低矮山丘,适宜成片大规模开发,价格低廉,开发成本费用低。镇隆人民热忱欢迎国内外客商前来投资建业,共创美好的明天。

D. 龙有多少年历史

龙起源于图腾,最初是人抄们对图腾的称谓;在龙的概念之下,是许许多多不同的动物形象,它们是不同集团的图腾物;龙是一种人文动物形象,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们需求的变化,龙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关于龙图腾起源的传说也特别多 ,比如: 王从仁《龙崇拜渊源论析》:“龙源于马。” 《周礼·夏官》:“马八尺以上为龙。”
唐兰《古文字学导论》:“龙象蜥蜴戴角的形状。”
王大有《龙凤文化源流》:龙,被古人公认为最原始的祖型,可能还是恐龙。古人以具有四足、细颈、长尾、类蛇、牛、虎头的爬行动物为龙,这可能是古人当时见到并描绘下来的某种恐龙形象。”
何新《龙:神话与真相》:“古中国大陆和海洋上,确曾存在过一种令人恐怖的巨型爬行动物。这种巨型爬行动物,以及与其形状相近的其他几种爬行动物,其实就是上古传说中所谓‘龙’的生物学原型。换句话说,‘龙’在古代是确实存在的,它就是现代生物分类学中称为Crocodilus Porosus的一种巨型鳄——蛟鳄。”
所以龙出现的时间不能准确的确定。

E. 镇隆有什么好啊

唐朝初年就脱颖而出的信宜镇隆古镇,人杰地灵。源于东镇庄垌虎豹坑的东江河和源于金垌大人山的西江河在这里汇合,俗叫两水合矜。据《清一统志》记载:“信宜县南,二川合流处罗窦洞,水中石简耸起,形如水舸。”生动描述圳水隆起的汹涌澎湃景象,“圳隆”因之谐音演化成“镇隆”。其他如信宜东镇、高州深镇、镇江等亦然。罗窦洞的奇观,又得“窦州”(唐朝岑南节度使流辖下的十七州之一)和“窦江”(东西两河汇流上下一下河段)之命名。

镇隆古城坐落于信宜市镇隆镇八坊村,在东、西两江夹趋之下,汇合于鉴江而为窦江,因而古称“窦州”。古城始建于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迄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是历代州县并治之地。千年的古城,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至今,仍保留有众多的文物古迹:

1、大洪国王府(学宫):学宫始建于公元1354年,历经修建,前有贤关、圣域坊门、棂星门、沣池,中有大城门、名官祠、乡圣祠、大成殿、东西廊,后有崇圣祠、尊经祠、明伦堂,一色经墙绿瓦,庄严雄伟,体现出中华民族精堪的建筑艺术。清朝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广东天地会首领之一陈金江率农民义军攻占信宜县城,号称南兴王,建立大洪国,以学宫为王府,领导农民义军进行反清斗争,成为广东省近代农民起义斗争的重要革命遗址之一。现存有大成殿、东西廊、大成门、棂星门、贤关坊门和圣域坊。1990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文明门:始建于清朝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正对学宫24米,宽14米,高30米,取“清云路上构杰阁,献奇纳秀开文明”之意,是千年古城唯一保留下来的城门。1984年被列为茂名市文物保护单位。

3、古书院群:镇隆古城历代都是粤西南地区的治学中心,各地学子云集,历代名人辈出,极大地促进了粤西南地区的政治和文化教育发展。古书院群以学宫为中心,分布四周,错落有至,井然有序,现保存较为完整的书院、公祠有十三家之多。如起凤书院,始建于清朝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为生童治学之所,并设有廊庑号会,作考试取士之地,称之“考栅”;陇西书院,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广东省勤商学院迁此办学,开设会计、银行、工商管理三个学系;黎照书院,相传西汉经学家、文学家刘伯深夜阅读书籍,油尽灯枯之际,有老者点燃黎木拐杖照明因而命名“黎照书院”,其意深远,激励后人;顾廷枢公祠,为纪念清朝知县李建枢清康严明、大治信宜而建,引出路不拾遗“三升米地”感人的民间故事。等等。

镇隆古城的自然风光和现代农业景观也美不胜收。镇上有连绵千亩的香蕉绿色走廊,有连片数百亩的鱼塘水乡美景,有果香满山的田园风光,初步具备开发生态旅游的条件。信宜的东、西两江汇流与鉴江交合于此,三江六岸绿水倒映,在当地有“小桂林”之称。“三叉海”遍布温泉,具有健肤美颜和防、治各种皮肤病之功效,曾是“旧信宜八景”之一,称“温泉吐玉”。温泉边是宽阔的银色沙滩,是潇遥游乐的好去处,古城、鉴江风光、现代农业三位一体,相竞生辉,构成一幅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相交融的美丽景观。

F. 镇隆镇的旅游资源

镇隆古书院位于信宜市的镇隆镇,那里有岭南地区罕见的古建筑群,集中了一批颇有特色的保存完好的古书院。镇隆建城于公元621年,从那时起到1952年,它一直是信宜县城的所在地,在唐贞观到宋熙宁的430多年中,它还作过窦州州府。虽然它的辉煌时期己经过去,不过,它却留下了一份沉甸甸的历史文化遗产,成为吸引中外旅客的好去处。听这里的老人说,可惜的是这里的古城墙拆掉了。环绕镇隆古镇的古城墙非常有建筑特色,正因为它的雄伟壮观,抗日战争时,为防止日本鬼子的飞机前来轰炸时古城墙过于醒目,容易让飞机辨认出目标是县城,县政府于是下令将这古城墙一米不留地拆得干干净净。
在镇隆,古色古香的建筑到处可见。古老的墙面由于风化水蚀而斑驳陆离,石柱也已经布满了苔薛。我们走在镇隆的小街小巷上,宛如在翻看着一页散发着古墨味道的历史。 李廷枢公伺,是为纪念信宜知县李廷枢所建。李廷枢于康熙四十一年即1702年就任信宜知县,他为官清廉,死后身上仅有几块银元。这在那个“一任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盛行贪官污吏的年代,他的廉洁奉公真是难能可贵,信宜的老百姓非常感念他,不仅自发筹资将他的尸体运回江苏无锡老家,还于次年捐资修建了这座李廷枢公词。这公祠还叫做“三斗米公祠”,说的是一天上午,一位老农民挑了三斗米去坪上卖,路上忽闻知县李廷枢病殁,他将米担丢在路边,赶到镇隆给李大清官奔丧去了,黄昏才回来,一看那三斗米竟还在,可见当时的社会真是路不拾遗。己显破烂,但李知县的清正廉洁形象永为后人敬仰。
1300多年作为一县首府的历史,为镇隆留下了国内十分罕见的由13所书院组成的古书院群、7个公祠等一批古建筑。这座起风书院,已有300年的历史。被称作“考棚”,过去这里是竟考秀才的地方。至民国十五年,成信宜县党部所在地,书院前楼扩建成西式楼宇,书院因此成为中西合璧的建筑。 杨桃在信宜叫五楞子。
粤西却有一道名菜是个中异类,它就是茂名信宜镇隆最出名的杨桃焗鸭。要做成这道杨桃焗鸭,材料是最重要的。杨桃焗鸭里的杨桃,可以用新鲜杨桃,也可以用杨桃干,但做出来味道最正宗的,当然是用信宜的酸杨桃,酸杨桃又酸又甜,特别开胃。而鸭子最好是选用农家散养的田鸭,那种在田间和水塘边吃小虫、杂鱼长大的田鸭,个子不大但肉质结实。而钟先生告诉记者,他家的鸭子是从一个养牛场收购来的,牛场主人把养牛的牧草割来喂鸭,从来不用饲料,养出的鸭味道也特别好吃。
杨桃焗鸭的做法并不复杂。辅助材料还要姜、蒜、葱、辣椒、香菜、生抽、老抽、盐、糖、花生油等。而酸杨桃分为两部分处理,一部分填进鸭肚,一部分放在外面备用。
比较正宗的做法是,烧热锅放油,先放入蒜头、杨桃爆香,然后放鸭、放生抽,加入适量水、糖、醋、盐,水的分量要浸到鸭的三分之二位置,待煮沸后,用中小火慢慢焗。等鸭子熟透,浓郁的香味传入鼻中,就可以斩件上盘了。

G. 镇北台至今已有多少年历史

镇北台位于榆林市区以北的红山顶上,原本是明长城的一处观察哨所,修建于公元1607年,距今400多年历史。

H. 镇隆古城的介绍

镇隆古城坐落于信宜市镇隆镇八坊村,在东、西两江夹趋之下,汇合于鉴江而为窦江,因而古称“窦州”。古城始建于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迄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是历代州县并治之地。

I. 昔马镇从有人到现在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昔马镇地处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西部,是祖国边境线上的一个高寒山版区镇,权位于东经97°44′55″——97°63′55″,北纬24°51′25″——25°16′23″之间。东南面与太平乡,南面与铜壁关乡、西面与那邦镇接壤,西北面与勐弄乡及缅甸毗邻,国境线长18.3公里。镇政府距县城55公里,距州府206公里,自古为南方“丝绸之路”的最后出境通道,是盈江县的主要边境口岸之一。
全镇辖3个村委会,23个自然村,37个村民小组。土地面积为337498.5亩,其中:耕地20768亩,人均2.5亩;林地178758亩,森林覆盖率高达62.5%。2004年末全镇总人口9317人(1900户),其中农业人口8306人(1683户),以汉、傈僳、景颇三种民族为主体。
旅居日本、美国、泰国、裴济及港、澳、台地区14000多人,1990年11月9日被德宏州人民政府命名为“华侨之乡”。

阅读全文

与镇隆多少年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