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知识 > 名胜古迹的历史事件

名胜古迹的历史事件

发布时间:2021-03-09 00:04:11

A. 黑龙江省的历史遗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黑龙江省人文历史

历史概况*
黑龙江省是我国最东北的省份。早在距今三至四万年的旧石器时期,此地就有人类活动。先秦时期,这里分布着肃慎、

B. 新疆名胜古迹历史故事或传说

楼兰古城
地理位置位于今天中国新疆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若羌县北境,罗布泊以西,孔雀河道南岸7公里处。景点特色楼兰古城曾经是人们生息繁衍的乐园。她身边有烟波浩淼的罗布泊,她门前环绕着清澈的河流,人们在碧波上泛舟捕鱼,在茂密的胡杨林里狩猎,人们在沐浴着大自然的恩赐。

C. 有关中国著名历史、名胜古迹、英雄人物、爱国诗人、对中国做出重大贡献人物的故事。

岳飞幼年丧父,由母亲养育成人。传说其母透过在他的背上刺“尽忠报国”[1]四个字,让他铭记国仇家恨。曾经拜周侗为师学习武艺。

1124年21岁从军为宗泽部下,屡建战功,尝以八百岳家军大破万五金兵,声名大噪。历官御前忠武统军、鄂州驻答诸军都统制使、河阳等三镇节度使。

1126年靖康之变,金兵攻破开封,北宋覆亡。1134年(绍兴四年) ,岳飞首次伐金,收复襄阳、信阳等六郡。1136年(绍兴六年)再次北伐,占伊阳、洛阳,后因孤军作战而被迫撤回鄂州。岳飞在这次北伐中壮志未酬,写下《满江红》。

1140年(绍兴十年)春,金兀术南侵,岳飞出兵大破金兵,收复郑州、洛阳,兵临朱仙镇(今河南开封南20公里),直迫金国首府汴京。岳家军士气高昂,高喊“直捣黄龙”。主和派秦桧向宋高宗献计,连发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岳飞退兵前,长叹:“十年之功,毁于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干坤世界,无由再复!” 结果岳飞的北伐因为政治原因而失败。之后岳飞父子被秦桧以谋反罪名予以逮捕审讯,由于找不到证据而无审讯结果,最终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韩世忠当面质问秦桧,秦桧支吾其词“其事体莫须有(也许有)”),于绍兴十一年(1142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除夕之夜,在杭州大理寺风波亭被赐死。。

至绍兴三十二年(1153年),宋孝宗即位,准备北伐,便下诏平反岳飞,追封鄂王,谥武穆,忠武,改葬在西湖栖霞岭,即杭州西湖畔“宋岳鄂王墓”,并立庙祀于湖北武昌,额名忠烈,修宋史列志传记

如何评价岳飞,我认为应当站在国家利益和整个中华民族这个层次,把我国历史上为国家利益做出牺牲而又代表正义的各民族杰出人物列为整个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把那些为一己之私损害本国利益导致敌方受益的各民族卑鄙人物列为整个国家和中华民族的叛徒。从这个角度来讲,岳飞是整个中华民族可歌可泣的英雄之一。评价岳飞是否为民族英雄,应当弄清三个问题,其一是岳飞所代表的英雄精神和中华民族的概念是否冲突?其二是否定岳飞是否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团结?其三是通过"民族战争"这种历史战争的分类来评价历史人物是否正确?

否定岳飞为民族英雄的一个逻辑是根据民族英雄的定义和中华民族形成的时期导出的。即民族英雄是指在一个民族或民族国家抵御外来侵略或独立解放过程中产生的英雄人物,据此,岳飞要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就必须出现在中华民族民族国家抵御外来侵略或独立解放的时候,然而,岳飞是宋朝将领,而有些人认为中华民族形成的重要标志,即行政、经济文化一体化在元朝才开始,因此,岳飞不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英雄。

该逻辑的错误是用一个不断发展的民族观念来否定以特定人物为载体的民族英雄精神。中华民族是在当前我们所生存的这片土地上,由众多族群通过不断的融合而形成的一个民族概念,因此,无论是就地域还是就族群的多少来说,中华民族都是一个向前发展、向后包容的一个族群。中华民族这种发展和包容的特征在民族英雄方面就表现为:肯定历史上作为民族精神和信仰载体的英雄人物的存在。族群和英雄人物都是实体,会随历史而消亡,而积极、优秀、正义的英雄精神则可以千古流传并为所有民族共享。清朝康熙给袁重焕平反和乾隆为史可法立祠,为何?与其说尊敬对方不如说是出于统治的需要,教育子民效法这些英雄人物为国家服务。因此,无论历史上还是现实中,人们维护英雄、抨击叛徒的言论和行为,本质都是在维护本民族的精神信仰,这种精神信仰对于维护当前民族的现实利益至关重要。从这个角度上讲,一个不断前进、优秀的中华民族当然需要岳飞所代表的英雄精神。

否定岳飞是中华民族英雄的另一个理由是基于现实的需要,即有利于当前国内族群的团结。这个观点在一部分人群中非常有市场,其依据主要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是国内民族之间的战争,是"兄弟阋墙,家里打架",因此,认为岳飞是民族英雄是狭隘的民族英雄主义,否定"家里打架"的代表人物岳飞有利于维护中华民族的团结。

其错误有三个:一是用否定一个族群的历史人物取代维护中华民族团结的基石--平等,二是岳飞仅仅是汉人的英雄,对于整个中华民族则是狭隘的、有害于团结的,三是将现实需要置于历史事实之上。坚持族群平等是维护中华民族团结的基石,而且也是我国政府的职责。政府应当是超越族群之上的,从我国的汉、唐、宋、明到大清帝国,无不是多族群国家并坚持族群和睦的政策。坚持族群平等就不应该通过政府行为去损害其所辖包括汉人在内的所有族群的英雄信仰,否则必将引起纷争,而这恰恰是既有害于国家又不利于中华民族的团结。损害少数族群的利益不利于中华民族的团结,损害汉人的利益更不利于中华民族的团结,这是基于历史和现实的判断。

从历史上看,中华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中原文化远在春秋战国时就已经非常成熟,纵观我国历史上所有少数族群建立政权时,还停留在奴隶社会,而中原政权早已是高度发达的封建政权,所以开明的少数族群国君无不是学习和吸收中原文化。另外,通过几千年的国家分裂与统一、屯边政策和族群迁徙,当今汉人已不是历史上的"秦人"或"汉人",而是封建政权坚持和亲、和睦政策下的多族群血缘和文化融合为一体的结果,这也是汉人和汉文化为什么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原因。汉人在人数上和汉文化上居主导地位是历史演变的结果,不是哪个人可以强制的。再则,占主导地位同时意味着负有更多的义务,明朝打击倭寇、清朝反击俄罗斯和抗日卫国战争,汉人贡献巨大、牺牲巨大,并不因谁占有政权而退缩。所以说,汉人是个开放的、包容的、胸怀宽广的族群,把汉人景仰岳飞的行为定位成狭隘的英雄主义,实在是对这个族群的诋毁。如前所述,岳飞代表积极、正义的精神,汉人景仰岳飞并不等于接受岳飞的愚忠思想,汉人景仰成吉思汗并不等于认同其攻城掠池中的屠城行为。今天否定了岳飞一个人,明天就会否定象岳飞这样的所有族群的英雄,岳飞等人所代表的英雄精神将无所依存,中华民族的英雄观也将灰飞烟灭,那么一旦敌国入侵,国家、民族危亡,谁去抗敌?谁去做英雄?怎么维护民族团结?所以,辩证吸收各族群英雄的可贵之处,与时俱进,是中华民族赖以生生不息、实现复兴的精神动力。所以,学习向岳飞这样的英雄,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如果说教材给孩子们以"金人都是大坏蛋"的看法,那是教育方法有待改善,而不是历史的错,不能因此否定我们的民族英雄。

"民族战争"这种战争分类方法也很令人费解。古今中外的战争不计其数,在国家出现以前的战争都是部落(族)之间的战争,其大多以获取其它部族的食物和女人为目的;国家出现以后的所有国家之间的战争,大多以占有对方的子民和资源为目的。因此,古今中外的战争,无论是进攻方还是防守方,正义或非正义,战争的目的都是维护自己或扩大自己的现实利益。在我国历史上,所有封建国家均为帝王一人之私,其利用所辖族群与他国进行战争的目的非常明确,如果将这些战争用"民族战争分类",那么从春秋战国到五代十国,再到宋辽西夏,所有这些国家的国君都应该是"民族战争"的首领,其首先代表的应是民族利益,那么这些国君都代表的是那些具体的民族呢?这些民族今天何在呢?为什么大多数国君都不是民族英雄呢?又为什么会有"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君权神授,降伏万民"的宣扬呢?所以,我个人认为"民族战争"的分类方法首先颠倒了战争的目的,改变了战争的性质,其次,这种分类方法不适合定义民族英雄的概念。从我国的岳飞到法国的贞德,这些英雄概念的隐含义非常明显,那就是他们都是当时国家的英雄,这时候的"民族"其实是国家一词的代名词,是一个地域概念,他们并不为某一个族群所专有,而是为当时国家内所有族群景仰。由于国家的可继承性,所以政权更迭、朝代更换只能让我们站在国家的高度去思考英雄,而不是因为他们是哪个族群的人就完全否定他们。

历史是一面镜子,如果用功利性的眼光去篡改历史,那样的镜子将是一面哈哈镜;历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过去,是先祖活动的事实,只有首先尊重事实,我们才可能从中吸取前进的动力。据资料显示,岳飞是南宋著名的将领,传说其母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字,这四个字成为岳飞终生的信条。岳飞数次北伐抗金,曾得到宋高宗赐的"精忠岳飞"锦旗。1142年,岳飞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毒死,成为南宋绥靖政策的牺牲品。因此,岳飞首先是为国家所任命的抗金将领,从岳飞抗击金国的目的和最大受益者来看,显然是为了南宋的国家利益。另外,说岳飞代表正义,是因为一个国家政权腐败并不能成为另一个国家侵略的借口,一个国家的命运应当由它自己的人民说了算。岳飞所代表的是置个人安危于脑后,不屈不挠,救国家和百姓于危亡的精神和气节,从这个意义上将岳飞作为整个中华民族的英雄没有什么不妥。

因此,无论是从哪个角度来看,否定岳飞为中华民族英雄的做法都不可取。那么,究竟应怎样看待象岳飞这样的历史人物呢?笔者认为,首先应当尊重史实,其次应当从国家利益和是否代表正义的角度去看待历史人物

D. 求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名胜古迹。

历史事件
上海:春秋时属吴国东境,春秋末年入于越,战国时属楚国,曾经是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邑,贯穿现代上海的黄浦江也称春申江,故上海别称为“申”。公元四、五世纪时的晋朝,松江(现名苏州河)和滨海一带的居民多以捕鱼为生,他们从陆家嘴鸟瞰浦西迷人夜景创造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叫“扈”,又因为当时江流入海处称“渎”,所以,松江 下游一带被称为“扈渎”,以后又改“扈”为“沪”。“上海”因位于松江(吴淞江)下游支流“上海浦”而得名。唐代中叶始置华亭县,位置在今天松江区,是上海地区建县之始。宋末置上海镇。1292年,元朝设上海县,县治在今天上海市中心黄浦江沿岸,一般被视为上海市历史的起点。明朝时,上海逐渐兴盛,1553年,为抵倭寇筑上海城(在原南市区,现与黄浦区合并),归属南直隶松江府管辖。松江府辖境为全国最大的棉纺中心,除华亭县外,另有青浦县(今青浦区)、金山卫(今金山区)等。清朝沿袭明制,归属江南省松江府,设江海关。
北京:西周时成为周朝的诸侯国之一的燕国的都城。自元朝起,开始成为全中国的首都。元朝国都。元大都,或称大都,由于忽必烈是蒙古大汗国的大汗,蒙古文称为“汗八里”(Khanbaliq),意为“大汗之居处”。元大都其城址位于今北京市市区,北至元大都城遗址,南至长安街,东西至二环路。 北京有着3000余年的建城史和850余年的建都史。自秦汉以来北京地区一直是中国北方的军事和商业重镇,名称先后称为蓟城、燕都、燕京、涿郡、幽州、南京、中都、大都、京师、顺天府、北平、北京等。
天津:四千多年前,天津所在的地方慢慢露出海底,形成冲积平原。现在天津处于的位置原来是海洋,黄河改道前由泥沙冲积形成,古黄河曾三次改道,在天津附近入海,3000年前在宁河县附近入海,西汉时期在黄骅县附近入海,北宋时在天津南郊入海。金朝时黄河南移,夺淮入海,天津海岸线固定。汉武帝在武清设置盐官。 隋朝修建京杭运河后,在南运河和北运河的交会处(今金刚桥三岔河口),史称三会海口,是天津最早的发祥地。 唐朝在芦台开辟了盐场,在宝坻设置盐仓。 北宋归辽国管辖,在武清设立了“榷盐院”,管理盐务。 南宋金国贞佑二年(1214年),在三岔口设直沽寨,在今天后宫附近已形成街道。是为天津最早的名称。 元朝改直沽寨为海津镇,这里成为漕粮运输的转运中心。设立大直沽盐运使司,管理盐的产销。 明建文二年(1400年),镇守北京的藩王朱棣为了同他的侄子明惠帝争夺皇位,在此渡过大运河南下。后来朱棣作了永乐皇帝,为了纪念由此起兵“靖难之役”,在永乐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公历1404年12月23日,将此地改名为天津,即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作为军事要地,在三岔河口西南的小直沽一带,天津开始筑城设卫,称天津卫,揭开了天津城市发展新的一页。卫是军事建制,而不属于地方行政区划。后又增设天津左卫和天津右卫。 清朝顺治九年(1652年),天津卫、天津左卫和天津右卫三卫合并为天津卫,设立民政、盐运和税收、军事等建置。 雍正三年(1725年)升天津卫为天津州。 雍正九年(1731年)升天津州为天津府,辖六县一州,分别是天津县、静海县、青县、南皮县、盐山县、庆云县、沧州。 晚清时,天津作为直隶总督的驻地,也成为李鸿章和袁世凯兴办洋务和发展北洋势力的主要基地。 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天津,天津被迫开放,列强先后在天津设立租界。 1900年07月,八国联军攻打天津,天津沦陷。 1901年,由八国联军组成的天津都统衙门下令拆除城墙。
重庆:重庆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重庆古称江州,以后又称巴郡、楚州、渝州、恭州。南北朝时,巴郡改为楚州。公元581年隋文帝改楚州为渝州,重庆始简称“渝”。公元1189年,宋光宗先封恭王,后即帝位,自诩“双重喜庆”,升恭州为重庆府,重庆由此得名,距今已有800余年。明玉珍(1331~1366),因崇信明教改姓"明",湖广行省随州(今湖北省随州市)人。1357年,明玉珍西征,四月攻占重庆,剿除四川元军,确立对四川大部分地区的统治。至正二十一年七月,明玉珍在重庆称陇蜀王,仍奉"宋"为国号。至正二十三年(1363)正月,在重庆称皇帝,国号"夏",改元"天统",以重庆为国都,正式建立了大夏政权。历时9年,1371年被大明政权所灭。 1937年至1945年,日本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1937年11月20日,中华民国政府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12月1日正式在重庆办公,重庆成为中华民国战时首都。1940年9月6日国民政府明确规定重庆为中华民国陪都。重庆是当时全国抗日战争和反法西斯的最高指挥部,世界著名的反法西斯中心,中国大后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山东:以在太行山之东而得名。唐大部分属河南道;宋设京东路,后分京东东、西路;金更名山东东、西路,为山东得名的开始;元设山东东西道;明置山东省,后改山东布政使司;清改山东省,省名至今未变。
山西:以在太行山之西而行名。唐大部分属河东道;宋设河东路;金分河东北、南路;元设山西河东道,为山西得名的开始;明置山西省,后改山西布政使司;清改山西省,省名至今未变。
河南:以在黄河之南而得名。西汉即有河南郡,为河南得名的开始。唐大部分属都畿道和河南道;宋设京畿路和京西北路;金改南京路;元设河南江北省和河南江北道;明置河南省,后改河南布政使司;清改河南省,省名至今未变。
河北:以在黄河之北而得名。唐大部分属河北道,为河北得名的开始。宋设河北路,后分河北东、西路;金分河北东路设大名府路;元设燕南赵北道;明设北平省,后废省,所有府和直隶州直属中央,称北直隶;清改直隶省;1929年民国改河北省,省名至今未变。
湖南:以在洞庭湖之南而得名。唐属江南西道和黔中道,后设湖南观察使,为湖南得名的开始;宋称湖南路;元设岭北湖南道;明属湖广省,后改省为湖广布政使司;清分湖广省置湖南省,省名至今未变。
湖北:以在洞庭湖之北而得名。唐属江南东道、淮南道和山南东道;宋荆湖北路,简称湖北路,为湖北得名的开始;元设江南湖北道;明属湖广省,后改为省为湖广布政使司;清分湖广省置湖北省,省名至今未变。
广东:以广南东路简称得名。唐属岭南道;宋以旧广州辖地置广南东路,简称广东路,为广得名的开始;元设海北广东道;明置广东省,后改广东布政使司;清改广东省,省名至今未变。
广西:以广南西路简称得名。唐属岭南道;宋置广南西路,简称广西路,为广西得名的开始;元设广西两江道;明置广西省,后改广西布政使司;清改广西省;民国仍之;建国后改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名至今未变。
黑龙江:以黑龙江而得名。清分吉林将军置黑龙江将军,清末改黑龙江省,省名至今未变。
辽宁:以辽河流域永久安宁得名。唐属河北道;辽置东京路;金仍之;元置辽阳行省;明为辽东都司;清设辽东将军,后改奉天将军,再改盛京将军,清末改奉天省;1929民国改辽宁省,为辽宁得名的开始;伪满复改奉天省,1945收复后仍改辽宁省;建国初分辽东省和辽西省,后合并恢复辽宁省,省名至今未变。
浙江:以浙江(又称钱塘江)得名。唐属江南东道,设浙东观察使和浙西观察使;宋置两浙路,南宋又分两浙东路和两浙西路,简称浙东路和浙西路;元设浙东海右道和江南浙西道;明设浙江省,为浙江得名的开始,后改浙江布政使司;清改浙江省,省名至今未变。
安徽:以安庆、徽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属江南西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东路和淮南西路;元属江东建康道和淮西江北道;明境内各府和直隶州直属中央,称为直隶,后改南直隶;清改江南省,后分设安徽省,为安徽得名的开始;民国仍之;建国初分设皖北行署和皖南行署,后合并恢复安徽省,省名至今未变。
江苏:以江宁、苏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属江南东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东路、两浙西路和淮南东路;元属江东建康道、江南浙西道、淮东江北道;明境内各府和直隶州直属中央,称为直隶,后改南直隶;清改江南省,后分设江苏省,为江苏得名的开始;民国仍之;建国初分设苏北行署和苏南行署,后合并恢复江苏省,省名至今未变。
福建:以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属江南东道,后设福建观察使,为福建得名的开始;宋置福建路;元设福建海右道;明置福建省,后改福建布政使司;清改福建省,省名至今未变。
甘肃:以甘州、肃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属关内道和陇右道;宋时东部属宋秦凤路,西部属西夏;金分秦凤路为秦凤、临洮、庆原三路;元初以甘州置甘肃路(不久即改甘州路),为甘肃得名的开始,后改宁夏行省为甘肃行省;明为陕西行都司;清分陕西省恢复甘肃省,省名至今未变。
江西:以江南的西部得名。唐属江南西道,后设江西观察使,为江西得名的开始;宋置江南西路,简称江西路;元设江西行省及江西湖东道;明置江西省,后改江西布政使司;清改江西省,省名至今未变。
云南:以在云岭之南得名。汉即设云南县,为云南得名的开始。唐为六诏,后为南诏;宋为大理国;元置云南行省及云南诸路道;明置云南省,后改云南布政使司;清改云南省,省名至今未变。
贵州:以贵山得名。唐为黔中道;宋属夔州路;元属湖广行省;明置贵州土司,是为贵州得名的开始,后置贵州布政使司;清改贵州省,省名至今未变。
四川:以益利梓夔四路得名。唐大部属剑南道和山南东、山南西道;宋设川峡路(注:非川陕路),后分设西川路和峡西路,再分西川路为益州路和利州路,分峡西路为梓州路和夔州路,合称四川,其间设四川制置使,为四川得名的开始,后改益州路为成都府路,改梓州路为潼川府路,分利州路为利州东、西路。元置四川省和四川行省和西蜀四川道;明置四川省,后改四川布政使司;清改四川省;建国初分为川东、川南、川西、川北四行署,后合并恢复四川省,省名至今未变。
青海:以青海湖得名。唐宋属吐蕃;元其土地属宣政院管辖;明属朵甘都司等;清初为卫藏地,后分设西宁办事大臣,又称青海办事大臣,为青海得名的开始;民国初设青海办事长官,后属甘边宁海镇守使,之后建青海省,省名至今未变。
陕西:以陕原之西得名。唐大部属京畿道和关内道;宋初设陕西路,为陕西得名的开始,后分设永兴军路,以军事?延、?宁、环庆、秦凤、熙河五路设陕西五路经略使;元设陕西行省和陕西汉中道;明置陕西省,后改陕西布政使司;清改陕西省,省名至今未变。
吉林:以吉林乌拉前二字得名,满语吉林乌拉意为沿江。唐属东北民族地;辽属东京路;金属上京路;元属辽阳行省;明属奴儿干都司;清设吉林将军,清末改吉林省,省名至今未变。
宁夏:以西夏安宁得名。唐属关内道;宋时属西夏;元灭西夏后以旧地设西夏行省,不久改宁夏行省,治所为宁夏路,为宁夏得名的开始,后改行省为甘肃行省,迁甘州路。明属陕西省,改宁夏路为宁夏卫;清改宁夏府,属甘肃省,并设宁夏将军;民国初设甘边宁夏护军使,后置宁夏省;建国后撤消并入甘肃省,后设宁夏回族自治区,区名至今未变。
海南:以海南岛得名。唐属岭南道;宋属广南西路;元设海南海北道,是为海南得名的开始;明属广东省;清仍之,正式称琼崖为海南岛;民国仍之,后设海南特别行政区,仍属省;建国后设海南行政区,仍属省,1988升海南省,省名至今未变。
台湾:以台湾府得名。唐宋均为化外地;元在澎湖设巡检司,兼管台湾渔民;明为荷兰所占,明末郑成功收复,设东宁省及承天府;清郑氏,设台湾府及台厦道,是为台湾得名的开始,并正式称台湾岛,后改台厦道为台湾道;清末设台湾省,后为日占,仍称台湾;民国收复,恢复台湾省,省名至今未变。
西藏:以清正式定名得名。唐宋为吐蕃;元属宣政院;明称乌思藏,设都司等;清初称卫藏,卫即前藏,藏即后藏;后正式定名为西藏,为西藏得名的开始;清设西藏办事大臣;民国初西藏地方;建国后仍之,后改西藏自治区,区名至今未变。
内蒙古:以漠南蒙古得名。唐为突厥地;宋时出现蒙古部落;后建元朝,其地直属中书省及岭北行省;明分达靼鞑及瓦剌;清统一蒙古,以漠南蒙古居内地称内蒙古,漠北蒙古居边外称外蒙古,并属理藩院。民国初分属热河、察哈尔、绥远等特别区,后均改省;建国前中共以今内蒙古东部设内蒙古自治区,区名至今未变。
新疆:以其为新辟疆土而称新疆。唐宋为西域;元明为察哈台汗国和窝阔台汗国地;清统一其地,其北部称回部、南部称准部,合称回疆,设伊犁将军,又以其为新辟疆土而称新疆(其时贵州新辟疆土亦称新疆);清未设新疆省,是为新疆得名的开始;民国仍之;建国后改新疆维吾儿自治区,区名至今未变。
名胜古迹
1、北京:北海 景山 圆明园 颐和园 天安门 北京名园 长城
2、天津:吕祖堂 大沽口炮台 霍元甲故居和陵园 盘山 翠屏湖
3、上海:东方明珠 外滩 老城隍庙 上海海洋水族馆 黄浦公园 龙华烈士陵园
4、重庆:丰都鬼城 石宝寨 张飞庙、白帝城、巫山神女十二峰 金佛山
5、河北:避暑山庄 外八庙 北戴河 野三坡 苍岩山
6、山西:山门重楼、戏台三座、献殿、后土大殿、配殿钟鼓楼
7、辽宁:弥勒大佛 张学良碑 王子洞 将军湖 清泉寺 秦汉遗址 碣石宫
8、吉林;玄天岭 保安睡佛 圣母山 将军坟
9、黑龙江: 八女群雕 牡丹江 龙塔 斯大林公园
10、江苏:花果山 水帘洞 狮子山西汉楚王陵 虞山公园 茅山风景名胜区
11、浙江:西湖 富春江 新安江 雪窦山 雁荡山
12、安徽:琅琊山 黄山 云海
13、福建:武夷山 鼓浪屿 桃源洞 金湖
14、江西:弋阳龟峰 庐山 三清山 白鹿洞书院 石钟山 井冈山 滕王阁 景德镇 鄱阳湖 龙宫
15、山东:泰山 孔子故里 爆突泉
16、河南:少林寺,二七纪念塔 云台山 白马寺 韩愈陵园 龙门石窟
17、湖北:黄鹤楼 荆州古城 睛川阁 纪南城遗址 古琴台 华容道 盘龙城遗址 弘化禅寺 五祖寺
18、湖南:云麓宫 岳麓书院 六朝松 禹王碑
19、广东:鼎湖山 镇海楼 六榕塔 丹霞山 佛山祖庙 肇庆七星岩
20、海南:五指山 琼台书院 苏东坡居琼遗址 五公祠 苏公祠 南海观音 天涯海角
21、四川: 苏东坡塑像 蜀南竹海 九寨沟 黄龙 峨眉山 乐山大佛 青城山
22、贵州:飞云崖 万峰湖 马岭河峡谷 红枫湖 古佛洞 洗钵池
23、云南:石林 驿古镇 丽江 大理的银苍玉洱 西双版纳 魁星楼 钟楼 老君楼
24、陕西:王顺山森林公园 华山 兵马俑 大雁塔
25、甘肃:灵台 北石窟寺 郎木寺 贡唐宝塔 莲花山 八角城
26、青海:神山 天峻石林 雅丹林 万丈盐桥 纳赤台清泉 格尔木胡杨林 可可西里
27、台湾:龙山寺 大冈山 郑成功庙 阿里山 日月潭
28、广西:平天国金田起义遗址 大藤峡 东塔 桂平西山 岭南名刹南山寺 桂平东塔 贵港九凌湖
29、内蒙:阿尔山 玫瑰峰 鹿鸣湖 赤峰 云岗石窟
30、西藏:巴松措 珠穆朗玛峰 米林南伊旅游景区 林芝神山色季拉 娘蒲沟 雅鲁藏布大峡谷
31、宁夏:北武当山 沙湖风景 固原泾河源 回乡风情园
32、新疆:喀纳斯湖景区 神钟山 杜拉特岩画 红山嘴口岸 齐德哈仁细石器遗址 白山布杜南拜墓
33、香港:青马大桥 香港浅水湾 西贡 金紫荆广场 香港南丫岛
34、澳门:卢廉若公园 圣老楞佐堂 马礼逊教堂 大三巴牌坊 妈祖阁 黑沙海水浴场、澳凼桥

E. 江苏历史上发生过哪些事情,竟留下“一堆”名胜古迹

江苏历史上发生的事儿太多,这名胜古迹也是数不胜数。我们就先拿南京为代表来说。南京历史上曾作为六朝古都,且在近现代历史上也是颇为重要,发生了许多历史事件,也留下了许多名胜古迹。其中代表性的有武侯驻马点江山的清凉山,胜棋楼的莫愁湖公园,有记无楼的阅江楼,十三疑棺同出城的明孝陵,中国近代史的起点静海寺等等。

清凉山,东汉年间,刘备派诸葛亮出使江东,连孙抗曹。诸葛亮就曾在南京清凉山上驻足考察南京地形,并感叹“钟山龙蟠,石头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清凉山驻马坡以此得名。

明孝陵

明孝陵,是明太祖同其皇后合葬之处,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墓之一。传言明太祖朱元璋驾崩之时,准备了十三口棺材,从南京城十三个城门同时出城。这样故布疑阵的做法,就是为了防止当时的盗墓贼盗墓。坊间传言明孝陵只是疑冢,真正的帝陵仍未可知。

静海寺,明成祖朱棣褒奖郑和而下令建造的皇家寺庙,但是更令其闻名的是因为英军侵犯南京,清政府被迫于静海寺内同英政府,签订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南京条约》,静海寺被看作是中国近代史起点的象征。

F. 介绍一种历史上的名胜古迹,注意是历史上的。

咸阳
“江南的才子,山东的将,咸阳原上埋皇上。”这是在家乡广泛流传的一句话。自古江南多才子,山东出将军,而咸阳原为何会埋葬那么多皇上?始终是自己心中的一大谜团。直至后来接触城市规划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才对咸阳古陵略有了解。
陵者,大土山也。后来引伸为古代皇帝的墓冢,象征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威。咸阳作为秦建都之地和古长安京畿重地,古陵文化源远而流长。
说到咸阳古陵,不能不说咸阳原。远古时期,关中地区还是个大湖泊。由于古气候变迁,湖泊逐渐萎缩,渭水注入其间,渭河逐渐发育成熟,在渭北冲积形成台塬,咸阳原随之而生。
咸阳原地势高亢,黄土深厚,北依九嵕,南临渭水,是历代帝王青睐的一块风水宝地。早在商代,咸阳原就是帝喾时期司天官吴回后裔的封邑,称程邑。殷末,季历、姬昌曾建都于此。周武王伐纣以后,将此地封给毕公高,称毕国。后人称其地为“毕郢”,称咸阳原为毕原、毕陌或毕郢原,又因曾建有西汉五座陵邑,因而又称五陵原。
咸阳原及其周围优越的自然环境,决定了它不仅是古毕郢国和秦王朝的建都之地,而且成为我国历代帝王陵墓及其礼制建筑的高度密集区。放眼咸阳原,周、秦、汉、前秦、北周、唐等历代帝王陵墓及数百座陪葬墓,林林总总,像一座庞大的天然皇陵博物馆,神秘地沉默地陈列在人们面前,等待着我们去阅读,去欣赏。穿越时空距离,透过这些陈列着的苍凉陵冢,人们似乎看到咸阳原的荣辱兴衰,听到古陵主人战马的嘶鸣声,读到咸阳古陵文化的精彩篇章。
周陵是传说中的周文王、周武王陵,现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附近还有周成王、周康王陵和周公陵),位于现在的渭城区周陵镇。“周陵”到底是哪个朝代的陵墓?长期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官方将其作为周代陵墓,但学术界则认为是秦代陵墓。唐宋以来,历代政府均有在周陵祭祀周公的习俗,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手书“周文王陵”石碑;民国期间,蒋介石、宋美龄夫妇前来谒拜周陵,设祭植树,西京筹备委员会在此栽植了大量柏树,周陵似乎已成定论,名副其实。但考古界、历史界却认为,按西周墓葬制度,王族墓穴十分集中,不封不树,没有任何地面标志,历史上从未被人盗掘。但是,咸阳原的陵冢“皆大作丘垅,多其瘗芰,咸尽发掘暴露,甚足悲也”,因而分析周陵应在周原遗址或长安、户县一带。窃以为,这几个陵冢无论是周陵还是秦陵,都是咸阳原上最古老的陵墓,且早于秦始皇陵,因而是中国最早的有封土的古陵,这一点是其它任何古陵都无法比拟的。
秦孝公十二年(前350),秦人迁都咸阳,大兴土木,营造宫殿,建立国都。秦始皇十年征战,吞并六国,在咸阳原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王朝,创造了灿烂的秦都文化。然而,“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秦王朝的掘墓者—汉王朝建都长安后,将秦都废墟辟为皇家陵墓区,成为埋葬死人的地方,这是封建王朝防止前朝复辟的一种普遍心理。
西汉诸陵,除文帝灞陵、宣帝杜陵外,其余九座帝陵、陵园及其建筑均位于咸阳原上。其中高祖长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均设陵邑,成为当时汉长安城的卫星城。据有关资料分析,咸阳原上的汉陵命名均有出处,如长陵、安陵取长安之意,阳陵在秦戈阳县,平陵在平原乡,渭陵在渭城,延陵在延乡,茂陵在茂乡,杜陵在杜县,而灞陵以灞水而得名,至于义陵和康陵虽不见文献记载,可能也与地名有关。陵园建设是历代封建王朝的国家工程,“天子即位明年,将作大匠营陵地,用地七顷,方中用地一顷;深十三丈;堂坛高三丈,坟高十二丈”。汉陵的平面布局以人工夯筑的宏伟陵体为中心,四周有陵垣和门,构成十字型对称布局,这种布局与西汉残留的其它礼制建筑-宗庙、明堂或辟雍的形式是一致的。在陵体的上面,继承战国时代的制度,布置有祭祀建筑。遥望咸阳原,地位高敞,陵体宏伟,极为可观。金赵秉文有诗云:“渭水桥边不见人,摩婆高冢卧麒麟,千秋万古功名骨,化作咸阳原上尘。”
汉武帝雄才大略,执政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战略措施,不仅对西汉王朝,而且对中国二千年的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在位期间,是西汉王朝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期的黄金时期,茂陵就是这个时代的产物。汉武帝在位54年,茂陵就修建了53年,他下葬茂陵时,封土上的树木已经合抱。由于茂陵营筑时间长,当时陵中陪葬物多得放不进去。西汉末年,农民起义军打开了茂陵的羡门,大量起义军搬取陵中陪葬品,几乎搬了几十天,但“陵中物不能减半”。茂陵也是西汉王朝中规模最大的一座。据《长安志》卷十四引《关中记》记载:“汉诸陵高十二丈,惟茂陵(高)十四丈,方百四十步。”实测茂陵封土,底部和顶部均为方形,底部边长230米,顶部边长40米,封土高46.5米。坐落在茂陵东侧汉骠骑大将军霍去病墓前的茂陵石刻,按自然巨石形状顺势雕琢,注重内在神态,只在关键部位精雕细刻,轮廓自然,风格浪漫,是我国时间最早、最完整的大型陵墓石刻艺术珍品。
在帝王陵墓附近设置陵邑,是汉代陵墓制度的一大创新。据《关中记》载,西汉徒民置县者凡七陵,除霸陵、杜陵二邑在长安外,长陵、安陵、茂陵、平陵、阳陵五邑均在咸阳原上。处于政治上的考虑,西汉陵邑均置县,迁各地富豪于此,移民造城,使其成为繁华富庶之地。如当时大量迁徙“郡国豪杰及资三百万以上于茂陵”。各陵邑除长陵、茂陵徒民各万户,其余各五千户,茂陵邑当时就有27万人,五座陵邑人口总数超过百万,占全国的二十分之一,是长安城人口的4倍。据有关记载,汉长安不少名人志士就曾居住在五陵邑,如史学家、文学家班固一家居住安陵邑,大史学家司马迁、风流才子司马相如曾迁居茂陵,夫妻相敬如宾,举案齐眉的梁鸿、孟光就是平陵邑人氏。西汉陵邑制度为后世所继承,它作为保卫、供奉、管理陵园的重要措施,对今天的古陵保护仍有借鉴作用。
在古豳国故地的彬县水口乡九田村西,有一座不太高的墓冢,是相传为十六国时期前秦国王苻坚的葬地。苻坚(338~385),今甘肃省天水市人。前秦帝苻生寿光三年(357),苻坚杀苻生自立,去帝号,称“大秦天王”。在位期间,励精图治,统一黄河流域和长江上游,威服西域,企图统一中国。不料淝水之战,大败而归。前秦瓦解后,缢死于新平郡(治今彬县),约葬于太安元年(385)。苻坚墓坐南向北,不拘一格,封土高3米,形状为一角锥体,当地人称“长角冢”。现存墓碑一通,上题“前秦国王苻坚之墓”。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频繁,战乱多于和平,国力匮乏,民不聊生。北周作为这个时代最后一个王朝,历3代5位皇帝仅25年。由于当时社会环境限制,北朝皇帝大多崇俭,主张丧事资用,须使俭而合礼,墓而不坟。由于北周墓葬不封不树,葬后不供奉祭祀,因而北周帝陵究竟在何处,史书未曾记载,遂成千古之谜。据《北史》记载,北周五位皇帝,孝闵帝宇文觉葬于静陵,明帝宇文毓葬于昭陵,武帝宇文邕葬于孝陵,宣帝宇文葬于定陵,静帝宇文阐葬于恭陵,但均未记载葬地。1993年8月,在渭城区底张镇丁家堡附近,一伙盗墓分子盗掘了一座古陵墓。之后,考古人员对该墓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出土了“大周高祖武皇帝孝陵”墓志和部分陶俑、陶器。1996年6月,公安人员破获此案,并收缴了墓志和阿史那氏的“天元皇太后玺”金印等珍贵文物,北周武帝孝陵位置大白于天下。目前,已知武帝以西为北周重臣葬地,故北周其它四位皇帝亦应在渭城区底张镇一带。
兴宁陵是北周李墓。李之父李虎为北周八大柱国之一,封唐国公。北周天和七年,李渊袭父爵。唐武德元年,李渊称帝,追尊父为元皇帝,号墓兴宁陵,葬于今咸阳原渭城区后排村北。兴宁陵墓前有石狮、石虎、石马等石刻,雕刻古朴有力,为初唐时期的石刻真品,1956年8月被公布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大动荡的一个时期。公元581年,杨坚灭北朝的北周,于589年灭南朝的陈,统一全国,国号隋,建都大兴(今西安市),历3代皇帝,死后均葬于咸阳一带。开国皇帝杨坚是西魏大将军杨忠之子,在位期间对经济、社会、军事进行一系列改革,是一位较好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但晚年大兴土木,制造冤案,屠戮功臣,加剧了社会矛盾。公元604年,在病中被次子杨广害死,葬于泰陵(咸阳市原杨陵区),当地人称为杨家陵。开皇二十年(公元600),立杨广为太子,604年广弑父继位。在位期间,热衷于土木工程,挥金如土,荒淫暴虐。大业十四年(618)被禁军将领宇文化缢杀。缢炀皇帝,俗称隋炀帝。炀帝死后,三易墓地,最后草草葬于现武功县西原上的杨陵。大业七年(611),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隋王朝岌岌可危。大业十三年,李渊起兵太原,进占长安,立炀帝之孙杨侑为傀儡皇帝,时年13岁,遥尊炀帝为太上皇。义宁二年(618)杨侑被迫让位,次年卒。隋恭帝杨侑陵现位于乾县杨洪乳台村以南,为最不起眼的一座皇帝陵。
唐陵在中国陵墓建造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关中唐十八陵中,有九代皇帝葬于本市乾县、礼泉、泾阳、三原一带,而唐兴宁陵和唐顺陵则位于咸阳原上。咸阳唐代帝陵除高祖献陵、敬宗庄陵和武宗端陵外,其余均依天然山丘,因山为穴,不用人工夯筑封土而方上。唐陵大都以陵体为中心,周围采取正方或近似于正方的神墙,四个方向开辟神门。所不同是唐陵的南向有入口,并以阙、石像生的夹峙的神道、南神门作为入口的引导部分。唐陵石雕驰名中外,特别是昭陵六骏栩栩如生,乾陵六十一王宾像神态各异,顺陵石狮体形高大,均具极高的艺术价值。
唐昭陵位于咸阳市区北部的九嵕山主峰上。九嵕山峰挺拔,沟壑纵横,山环水绕,渭水萦绕其前,泾水环绕其后,主峰海拔1188米,远望与天相接,气势宏伟,地势极佳。昭陵工程由唐代著名工艺家、美术家闫立本设计,其平面布局既不同于秦汉以来的坐西向东,也不是南北朝时期的“潜葬”之制,而是依照唐长安城的建制设计的。据《五代史·温韬传》载,“宫室制度闳丽,不异人间”,地面营建了华丽的宫殿,苍松翠柏,巨槐长杨。杜甫在《重经昭陵》诗中说:“灵寝盘孔曲,熊黑守翠微。再窥松柏路,还见五云飞。”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的夫妻合葬墓,是唐代帝陵的优秀代表。乾陵位于乾县县城以北的梁山上,陵园内城面积240万平方米。梁山有三座自然山峰,北峰居中,且高度、体量为梁山之最,前方两峰对峙,犹如天然门阙。陵园神墙四隅建有角楼,南神门内为献殿遗址,门外列石象生124件,自南向北分别为华表一对、飞马一对、朱雀一对、石马五对,石人十对,述圣记碑一通、无字碑一通,蕃王像61件。四门外各置石狮一对,北门外还有石马三对。乾陵修建于唐王朝鼎盛期,加之武则天好大喜功,均属历史著名伟大工程,工程质量严格,隧道墓门用石条砌筑,文物繁荣,是封建王朝的一大政绩工程。
顺陵是武则天之母杨氏的陵墓。杨氏是隋炀帝杨坚的后代,死于唐咸亨元年(公元670),当时以王礼埋葬,称墓不称陵。武则天称帝后,永昌元年,追尊父为忠孝太皇,母为忠孝太后,改墓为明义陵。天授元年,又追尊父为太祖孝明高皇帝,杨氏则称孝明高皇后,改明义陵为顺陵。顺陵陵园原占地110万平方米,长方形,分内城、外城。内城(皇城)四面辟门,现仅存遗址。陵墓高约13米,边长49米,占地0.2公顷。顺陵石刻有石人、石羊、石马、石狮等30多件,特别是石走狮、独角兽气势恢弘,为盛唐时期的石雕艺术精品,1961年3月被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清以后,随着全国政治中心的东移,咸阳失去京畿地位,从而结束二千年帝王陵墓建设的历史,而在此以前的帝王陵墓则永远定格在咸阳大地上,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G. 与历史遗迹、历史事件有关的诗词有哪些

唐代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主要历史事件:此诗作于唐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春天,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持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

阅读全文

与名胜古迹的历史事件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